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本类型理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国之间的联系比以往的任何时侯都更为紧密。人们通过贸易,互利互惠、协调发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国际贸易单证贯穿了国际贸易的始终,是国际贸易合同履行的基础,国际结算的基本工具,重要的涉外法律文件,实现企业利益的重要保障。因此能否正确地理解国际贸易单证所涉及的各种术语、表达方式关系到国际贸易过程的顺利进行。
国际贸易单证的种类繁多,可以分为三大类,即货物托运单证(如出口货物明细单、场站收据等)、议付结汇单证(如商业发票、装箱单、海运提单等)和后续管理工作单证(退税申请表等)。国际贸易单证中专业术语比较多,而且语言表达简练。之前有很多学者讨论过国际贸易单证翻译。翟步习(2003)对信用证的结构、风格、语言和翻译方法等作了全面分析和论述,并重点剖析了这种文体在用词造句等方面与其他文体的区别,突出了在翻译方面所应注意的问题。陈海彬指出作为译者不但需要有一定的翻译技能还要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同时需要深入研究单证的语言特点和翻译要求,遵循商务单证规定,才能减少失误,顺利完成翻译任务(陈海彬,2010:225)。在翻译单证的过程中,译者应注重专业知识的积累,以保证在翻译时理解得正确全面,表达专业,符合国际惯例。结汇单证的翻译要求专业名称和概念表述准确、规范;时间、金额、数量等要明确、具体应避免照搬原文行文、照字直译;全套单证译文应严谨、统一(刘玉丹,2012:90)。由此可知,他们只是提出了一些国际贸易单证翻译的问题,而很少从理论的视角下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本文将采用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来分析国际贸易单证翻译,试图提出国际贸易单证翻译的策略。
二、赖斯文本类型理论
卡恩琳娜·赖斯是德国功能翻译学派的先导人物,她在1971年出版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局限性》中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即原文与功能类别之间的关系来评价译文,提出了功能类别说。根据赖斯的分类,语言文本可以分为以下四类:(一)表达功能文本(expressive):强调文本的创造性构建和语言的美学层面,突出文本作者及文本本身。认为这种功能的文本主要是纯文学文本或者艺术性较高的文学作品如自传、私人信件、小说、诗歌、戏剧等抒发个人感情的作品。(二)信息功能文本(informative):凡是旨在传递信息、知识、意见等事实的文本,属于信息功能文本,文本的重心在其内容和主题(content and topic)。(三)感召功能(operative):文本旨在通过说服文本读者或者接受者采取某种行为。从行为上对文本作出反应,其语言特点是对话式的,文本的重点在于感召。(四)视听性文本(audio-visual):这类文本重在视觉的或者听觉的意象,如电影、广告或者音乐,是对其它三种文本的补充。这类文本由于跟前三种文本有一定的重复,所以往往被理论界忽略。
赖斯认为文本类型理论帮助译者确定翻译目的所需的合适的对等程度,实际上指的是原文与译文的功能对等(仲伟合、钱钰,1999)。国际商务单证的信息功能是其主要作用,为交易者提供真实、准确的信息。因此在涉及翻译国际贸易单证的术语、缩略词时,语言表达需要准确、简练。另外国际商务单证还具有感召功能,即通过单证上所传达的信息指使交易人按照单证所要求的内容去进行贸易活动,翻译时需要慎重选词。
三、翻译策略
赖斯认为,翻译的理论探索总要区分文本的类型,而目前不存在适用于所有文本的翻译理论,要根据不同的文本类型制定具体的翻译策略。“在这种正常的情况下,文本类型决定译者的翻译方法;文本类型是影响译者选择适当翻译方法的首要因素”。(Reiss & Vermeer 1984:175)信息功能占主要作用的单证主要强调语言外部的真实性,感召功能主要强调感召性。下文以这两个功能为切入点,讨论国际商务单证的词汇和句子的翻译策略。
(一)词汇的信息功能
国际贸易单证的信息功能体现在单证的词汇和句子上。因此若想准确地传达信息,就要对这些词汇和句子进行正确的翻译,以免引起贸易中不必要的误解。经贸英语的词汇翻译包括专业词汇翻译、缩略词翻译、近义词汇翻译、法律词汇翻译(陈建平,2006)。针对不同的词汇类型,可以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将以缩略词翻译为例,说明缩略词的构词规则推理策略。国际贸易单证中大量的缩略词存在,如贸易术语FOB、CPT、FCA等,都采用了首字母缩略的形式。FOB即“Free on board”,CPT即“CARRIAGE PAID TO”,FCA即“FREE CARRIER”。对于这种首字母缩略的词汇可以采用意译法。先把缩略词还原成完整的词汇,再通过意译来表达词汇的意思。FOB即(装运港)船上交货,CPT即运费付至指定目的地,而FCA是指货交承运人。当然,首字母缩略的形式不仅仅出现在贸易术语中,还出现在货物托运单证中,如D/R(Dock receipt),也出现在议付结汇单证中,如B/L(Bill of lading)、L/C(Letter of Credit)、CO(Certificate of origin)。这些都可以使用意译法。除了首字母缩略形式,国际贸易中还存在大量的截短词,如CTN、PC、Means、G.W.、N.W.等,对于这类截短词,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把它们恢复成原词,再直译出来。CTN即CARTON、PC即Pieces、G.W.即GROSS WEIGHT、N.W.即NET WEIGHT。通过直译,分别翻译成纸箱、件数、毛重、净重。
(二)句子的信息功能
国际贸易单证的信息功能通常通过使用长句、复合句以及惯用句型等来表现。在翻译这些句子的时候,可以根据需要,采用增译法、转译法、归化策略等。
(1)AT____DAYS SIGHT OF THIS FIRST BILL OF EXCHANGE(SECOND BEING UNPAID)PAY TO THE ORDER OF____THE SUM OF____.
原译文:见第一张汇票(第二张不付)后____天按照____的命令付___。
例(1)是汇票中的一句话。原译文没有指出主语和谓语,信息表述不完整。可以判断出译者并没有真正地了解这句话所要传达的真实信息。正确翻译该句话的前提是了解汇票的含义。汇票是由出票人签发的,要求付款人在见票时或在一定期限内,向收款人或持票人无条件支付一定款项的票据。同时,译者需要确定该汇票是托收支付方式还是信用证支付方式。其次,译者需要正确理解“AT____DAYS SIGHT OF”“THIS FIRST BILL OF EXHANGE(SECOND BEING UNPAID)”“TO THE ORDER OF”等词组。最后,译者须采用增译法,将信息完整化。
改译为:凭____的指示,受票人见票后____天付____(付一不付二)。
(2)Full set of clean on board ocean bills of lading made out [ ]to order/to the order of [ ] and blank endorsed, marked “freight[ ]prepaid / [ ]to collect showing freight amount”notify the[ ]/ applicant[ ].
原译文:整套干净提单,提单标明凭指示/凭[ ]的指示,空白批注,标明运费是[ ] 预付、显示运费金额并收取,通知申请人或 [ ]。
例(2)来源于信用证开证申请书。原译文中不但误译了专用词汇,而且译文信息凌乱,导致读者阅读后一头雾水。正确地理解信用证申请书的条款事关重大。进口商填写银行统一印制的信用证开证申请书,是进口商申请开立信用证过程中最重要的工作。它是开证银行对外开立信用证的基础和依据。进口商填写开证申请书时,必须按合同条款规定,写明对信用证的各项要求,内容须明确、完整,无词意不清的记载。该例中“clean on board”“blank endorsed”都是国际贸易单证的专用词汇,而“freight collect”则容易引起歧义。在对例(2)的翻译中,可以增加某些信息,即采用增译法。
改译为:卖方提供整套已装船清洁提单,提单抬头为凭指示、或凭[ ]的指示,空白背书。并在提单上显示运费预付或到付(注明运费金额)及通知信用证申请人(买方)。
(3)Documents must be presented with 15 days after the date of issuance of transport documents but within the validity of this credit.
原译文:运输单据签发后15天内,文件必须在被提供。但在信用证有效期内。
例(3)选自信用证申请书。它的译文和原文一样采用了被动语态,读起来非常别扭。在此类贸易单证中,有许多被动语态的句子,应考虑中西思维的差异。汉语以“万物皆备与我”的思维方式为主导,注重主体思维,倾向于从自我来叙述客观事物或者叙述人及其行为或状态,其主语为“有灵主语”;而英语喜欢让事物以客观的口气呈现,不用人称叙述,其主语为“无灵主语”。因此在翻译这种被动句时应该译成主动句,即采取归化策略。归化策略是指以目标语国家的文化为中心。归化翻译的倡导者是美国结构主义翻译学家奈达。他指出“所谓翻译是译语中用最贴近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首先是意义其次是文体”。另外原译文中没有很好地处理时间状语,把出现的第一个时间状语前置,疏离了与第二个时间状语之间的关系。应该采取“主语——时间状语——谓语”的翻译结构。翻译时,可以采取转译法。
改译为:卖方必须在运输单据签发后的15天内,同时在信用证失效前提供给买方所有的资料。
(三)句子的感召功能
国际贸易中句子的感召功能通常是通过一些惯用的句型来表达的。这些句型通常会有“Hereby、hereunder、therein、shall、should be、may ”等词。
(4)In the event of accident whereby loss or damage may result in a claim under this policy Immediate notice applying for survey must be given to the company’s Agent as mentioned hereunder.④
原译文:一旦发生条款下的损失或者事故应该注意必须立刻把调查申请交给下面提到的公司。
例(4)是源于保险单的一个句子。保险单简称为保单,是保险人与被保险人订立保险合同的正式书面证明。保险单必须完整地记载保险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及责任。保险单记载的内容是合同双方履行的依据,保险单是保险合同成立的证明。国际贸易单证感召功能的句子的目的是通过说服文本读者或者接受者采取某种行为。保险单的读者是卖方或者买方,投保的目的是减少货物运输途中因各种不可控制力或者战争等因素引起的产品毁坏。因此在翻译保单的条款时,必须避免歧义。例(4)中没有标点符号,因此可以采用拆分法,拆分出句中的主谓宾和状语,这样就可以避免把“notice”翻译成“注意”,而正确地理解为“通知”的意思。而句中提及的“loss or damage may result in a claim under this policy”则交代了保险单具有法律效应的条件,原文中采用了“may”,表明一种可能性。但在翻译中,可以直接翻译成“本保险单项下负责赔偿的损失或事故”,明确地指示出当货物发生的意外属于保险范围时时,投保人可以直接索赔。
改译为:所保货物,如发生本保险单项下负责赔偿的损失或事故,应立即通知本公司下述人查勘。
(5)卖方需要在货物抵达目港之前给我司传真所有资料。
原译文:The seller should telefax all the documents to our company before the goods arrive in the destination port.
例(5)中的译文在“需要”一词上的翻译,选词不佳。从法律角度而言,“should”表明的内容为“提倡性规范”即当事人最好如此。如果不能,最多也就受到道义上谴责并不构成违约。而“shall”具有强制规范性,即当事人必须遵守,否则就是违约(陈建平,2003:32)。在贸易单证翻译时,要注意使用翻译的选词技巧。
改译为:The seller shall telefax all the documents to our company before the goods arrive in the destination port.
四、结语
本文结合赖斯文本类型理论,分析了国际贸易单证的词汇和句子翻译策略。针对实现信息功能的词汇,可以采用直译和意译法;而对信息功能的句子而言,可以采用增译法、转译法以及归化法。在对实现单证的感召功能的句子翻译时,可以采用翻译的选词技巧、拆分法等。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给贸易单证翻译提供了理论指导,对促进贸易单证翻译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注释:
①②③④均来自陈建平《国际商法与国际金融》课堂教材。
参考文献:
[1]Reiss,Katherina. Text types,Translation Types and Translation Assessment[A].Readings in Translation Theory[C].ed.Andrew Chesterman. Finland:Oy Finn Lectura Ab, 1977/1989.
[2]Reiss Katherina & Vermeer Hanss J.General Foundations of Translation Theory[M].Tubingen: Niemeyer, 1984.
[3]陈建平.对外经贸合同翻译失真问题分析[J].中国翻译,2003:33-35.
[4]陈海彬.英语单证翻译失误分析[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24-225.
[5]刘玉丹.国际贸易出口结汇单证翻译刍议[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88-90.
[6]仲伟合,钱钰.德国的功能翻译理论[J].中国翻译.1999,(3):47-49.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实习教学改革
工商管理类应用型本科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现代管理和企业管理方面的综合知识,接受企业管理方法与技巧的基本训练,具有适应激烈竞争环境的经营管理能力和再学习能力,适应21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综合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就能力结构而言,这类专业不仅要掌握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巧等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要掌握运用科学的立场、观点来观察、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还要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和意志坚强的心理素质以及较强的科研、写作和表达能力,也就是动手、动嘴和动笔的实际操作能力。理论知识的获得,完全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实现;但对于实际操作能力,就需要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通过实习教学获得。
一、认识实习教学环节的改革与实践
认识实习是培养应用型工商管理类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实习可使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和将来可能面向的就业方向有一个初步了解,让学生初步建立起专业概念和专业感觉,获得对所学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学习目标性的增强和后续专业课程学习积极性的提高。高校在长期的认识实习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实习地点、经费和效果等因素,从时间、内容及方式等多方面着手进行了系统的改革与实践,建立了相应的新模式,规范了认识实习工作。
1、建立优质规范的认识实习基地
认识实习的首要问题是实习基地的建立。在现代经济社会中,企业不愿接受非毕业生实习是事实,联系实习基地成为非常棘手的问题。但应该认识到实习基地的选择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学习的态度。一个管理先进的企业会使学生实习时处于兴奋状态,除能学到更多知识外,还能激发其学习的激情,促进其创新精神的形成;而管理落后的企业只能更多地让人悲观失望,甚至使人感到前途渺茫。高校应该花大力气选择先进、就近的企事业单位作为认识实习合作单位。如为了保证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认识实习得以正常进行,我校与建设银行常州分行、黑牡丹股份有限公司、新科集团公司、大华进出口公司、红星美凯龙集团公司、中天钢铁集团公司以及常州国泰君安证券公司等一批常州地区的全国知名企业建立了稳定的认识实习伙伴关系,并经过较长时间的运行,形成了较为规范的合作模式,确保了每次认识实习的顺利进行。
2、完善实习过程安排
开学初,实习指导教师根据教学计划与实纲拟订实习计划。实习前一个月,指导教师与实习单位进行沟通,商量确定实习时间和内容的安排。实习前一天,召开实习动员会,请学院相关负责人做动员报告,强调实习的作用以及实习安全注意事项。进入实习单位后,首先由单位领导介绍企业情况,并强调企业相应岗位对工商管理人才素质的要求。其次,组织学生听专业人士讲座,指导教师详细介绍与现场有关的理论知识,并根据实习计划提出相应的要求,着重介绍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让学生对本专业的工作流程有一般性的了解。最后,参观现场,由专业人士和指导教师现场介绍和回答相关问题。通过严密地实习教学组织,使学生的认识实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严格要求、加强考核
安排好实习流程后,还要制定实习成绩评定办法,对学生的认识实习进行跟踪评价,客观地评价学生经过认识实习后所达到的水平。主要包括,一是现场考核,一般采用现场提问和查看日记的方式考核学生的实习态度和知识掌握程度。二是评定实结报告的质量,包括全面系统性、撰写规范与质量、问题探讨以及知识的总结提高程度等。三是考察交流汇报情况,即对所获取的知识的掌握与表达能力的锻炼与培养进行考查。将理论讲解与企业实习两者相结合评出最后的成绩。
二、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教学环节的改革与实践
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教学是应用型工商管理类本科学生培养过程中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过程,也是学生认识社会和增强劳动观念、事业心与责任感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客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和过去计划集中型实习模式显现出多种弊端,高校必须改变原来的实习模式,实行“大分散、小集中”实习模式。
1、计划集中型实习模式的弊端
所谓计划集中型实习模式,就是由学校指定实习基地,学生完全按计划集中实习的模式。这种实习模式是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学校通常是与实习单位的行政主管部门签定实习协议,然后由行政主管部门将实习生分配到所属企业去实习。这实际上是实习单位在执行其行政主管部门下达的接收实习生的指令,实习单位即使不愿意也不得不接收。在实习的组织形式上,先由学校落实每个学生的具体实习单位,安排好他们的食宿生活,把学生分成2—3个小组,由老师带队集中实习,并由带队老师全面负责学生的实习工作。这种实习模式的优点是便于对实习生的统一管理和控制,但其弊端也十分明显。一是学校对实习工作包得太多、统得太死,整个实习过程都由学校负责包揽,学生是被动实习,缺乏主动性。二是由于实习地点过于集中,少数企业要被动地接收大量的实习生,势必会对实习生采取应付态度,实习效果自然不理想。三是集中实习难以解决食宿问题,实习费用很大,学校难以承受。更为重要的是,随着我国的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企业的自不断扩大,主管部门不愿也不能象过去那样直接下达接收实习生的任务。客观形势的变化和计划集中型实习模式显现出多种弊端,使得改变原来的实习模式显得非常有必要。
2、“大分散、小集中”实习模式的运用
所谓“大分散、小集中”实习模式,就是由学生自己寻找实习单位,分散各地实习,而少数确有困难或有其它特殊原因的,可由学校出面落实实习单位的模式。在实践中经过总结,该实习模式主要包括如下的程序。首先,学校根据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特点制定实习教学大纲,对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的内容、目的与要求都作出较为详细的规定。开学初,实习指导教师制定实习计划,按计划提前两个月左右时间召开实习动员会,以加强同学们对实习的重视,同时发放实习联系单(学校公函),学生凭实习联系单自行联系落实实习单位。实习开始前一周,学生要交回实习单位盖章接受的联系单,指导老师在收到联系单后,对每一个学生的实习单位详细信息及时进行审核整理。在学生联系单位过程中,指导教师和班主任随时关注联系情况,对到时间可能找不到单位的同学,指导教师事先进行指导并帮助寻找落实相关实习单位,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按时到岗实习。实习期间,采用电话检查和实地检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指导与监控。在实习第一周里,对每一位学生和实习单位进行电话联系,了解掌握学生实习的实际到岗情况,及时督促学生到岗实习。在实习期中阶段,指导老师对学生较为集中的地区进行实地检查指导。在实习结束阶段,与实习单位进行联系,查看学生是否仍在实习的同时,对实习单位表示感谢。学生实习返校后,上交实习手册。实习指导教师根据实习单位对实习生的评价与实结的情况,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交流会和座谈会,让同学们积极发言谈经历、谈体会,并经过一定的答辩程序,最终评定实习成绩。
3、两种实习模式的比较
尽管“大分散、小集中”实习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但与计划集中型实习模式相比,其优点也是十分明显的。第一,联系实习单位的过程激发了学生实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提高了社会活动能力。第二,个人单独全面接触社会的过程使学生的心理素质、价值观和人生观都产生了深刻的变化。第三,与单位个性化的对接使许多学生为实习单位作出了贡献,受到实习单位的高度评价。第四,加强了单位与学生的了解,为学生就业的双向选择创造了条件。第五,为学生职业定位与毕业论文的完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高校在实施这种自主分散的实习模式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由于实习单位分布面广,学生自由度大,难以形成必要的制约力。二是部分学生自我约束力不一致导致实习效果不平衡。三是实习单位的情况对实习效果也有很大影响。四是一些学生对实习的目的性不够明确,特别是对毕业实习缺乏目标等等。
三、实习教学体系改革的进一步思考
1、切实依靠专业指导委员会
高等院校普遍设立了专业指导委员会,借助专业人士丰富的经验来促进专业的发展。认识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方案的制定应该从职业技能分析入手,由专业指导委员会进行,并让其参与实习方案的制定,以便使实习教学体系更加符合毕业生任职岗位的实际需要。为了更好地发挥专业委员会的指导作用,建议所有专业委员在所在专业兼职授课,以便随时了解专业情况,保证专业发展不偏离轨道。
2、建立基层岗位参与式认识实习制度
对工商管理类专业来说,应当尽可能地安排基层岗位参与式认识实习,比如办公室文员的一些工作、一些商品的销售工作等;不能进行实际操作的岗位以学生参观和咨询为主;总的实习时间至少应当有一个月。一个学生到一个企业进行认识实习,要了解企业基层的一些情况,仅仅一个岗位是不够的,必须通过多个岗位的认识来汇总成专业认识,所以时间不能过短。参观考察的对象应该是多种行业,不同行业、不同企业所设置的工作岗位是不相同的。当然,一个学生不可能把每一个行业都涉及到,可事先组织学生根据自身爱好来报名选择行业、企业或公司,当把所有学生的材料汇集起来,就得到了对各行各业的相关需求信息。然后教师按实习行业的不同对学生进行分组,要求学生两个星期之内了解到相关岗位的基本信息及该岗位应该具备的知识和技能。最后,学生要写出本次认识实习的实习报告。比如针对工商管理专业到工业企业进行认识实习的学生,需要其在实习报告中完成以下内容。首先,画出该企业的组织结构图,包括上至最高层管理机构,下至每一个班组和科室的构成。其次,从结构图中找出自己能够从事的岗位,最少四个。详细了解这些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工作要求和从事该岗位应该具备的计算机水平、英语水平以及专业课程知识,如写作知识、管理基础知识、人力资源知识、市场营销、市场调研、资料分析和会计知识等。最后,把了解的信息综合起来写一份实习报告。
3、构建校内模拟实习平台
学校可以尝试在校内构建工商管理类专业模拟实习平台,营造企业经营管理情景,依托实验中心开展实习。通过这种模拟实习的平台,把企业真正的“搬进”学校,让学生在实验中心完成模拟实习,掌握企业运作的规律,熟悉企业运作的流程,体会现代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全过程,提高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这样可以全面提高学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经济管理水平、信息技术水平和综合能力,有效地提升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当然,这个模拟实习的平台从业务流程安排、工作岗位设置到企业情景设计,都应当尽可能地贴近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实际,突出模拟实习的高度仿真性。环境的设计应使学生有一种仿佛置身于企业实际环境中的感觉。
4、对学生的学年论文、专业实习与毕业论文实行一体化指导
学校和实习指导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大三时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研究方向,由学校安排具有相近科研方向的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教师,实行学年论文、专业实习与毕业论文的一体化指导。这种指导方法既便于教师了解学生、指导学生,也便于学生帮助教师收集资料、参与教师的研究工作,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学生可以根据指导教师的建议,有计划地安排实习时间,明确专题调查的主题,从而使实习目标更为明确、内容更为充实。同时,这样还可以克服原有的毕业论文环节孤立、封闭和时间不足的弱点,将平时的学术研究、专业实习与毕业论文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此外,还有利于学生寻找工作和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高校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推行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是我国实施21世纪人才战略的重要内容,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也不能例外。立足高校、积极参与社会、加大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是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手段,是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的贯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输送优秀人才的客观保障。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社会和企业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育人环境,需要高校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和学习中不懈努力、勇于探索,不断构建和创新大学生实习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田建国:大学生素质教育纵横谈[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关键词:公示语;文本类型;交际翻译;交际目的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旅游、学习和工作。公共场所公示语的英语翻译显得越发重要,准确地道的翻译可以为他们提供各种便利,为我们节约了大量的人力资源,也是中国走向国际舞台的一个显著标志。公示语是指“公开和面对公众,告示、指示、提示、显示、警示、标示与其生活、生产、生命、生态、生业休戚相关的文字及图形信息”(吕和发,2005)。鉴于公示语翻译的重要性,不同的学者对其翻译方法进行了大量细致的研究,这其中包括宋占春(2011)从功能翻译的角度研究了公示语的翻译方法;王炬炬(2010)以目的论为指导,提出交通公示语的翻译策略等。我们认为,任何公示语都有一定的交际目的,公示语的翻译一定要保证实现原公示语的交际目的。本文以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为指导,并结合交际翻译策略来探讨公示语的翻译方法。
一、公式语的分类
根据公式语的功能,公式语可以分为指示性公示语、提示性公示语、限制性公示语和强制性公示语。指示性公示语是给公众提供某种信息服务,不带有任何限制和强制的意义,它对应于语言的指示功能。例如:行李寄存(Left Luggage或Luggage Deposit),问询处或咨询台(Information)等;提示性公示语是为了提醒公众,便于其采取正确的行为。例如:小心台阶(Mind the Step),小心碰头(Watch Your Head)等;限制性公示语是为了限制公众的某种行为,使得他们能够遵守一定的规则,语言应用直截了当。例如:请按顺序排队(Please Line Up)等;强制性公示语是禁止公众不采取或采取某种行为,否则会受到一定的处罚,语言应用强硬,具有不可抗拒性。比如:严禁吸烟!(No smoking),请勿使用闪光灯(No Flash Photography)等。
二、文本类型理论(Text Typology Theory)
凯瑟林娜・赖斯(Katharina Reiss)是德国功能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她在《翻译批评:潜力与制约》一书中提出了文本类型理论,即文本类型决定翻译方法(张美芳,2009)。翻译方法多种多样,每一种方法都有自己的优势,译者在面对不同文本或不同的译者针对同一文本时,通常要在几种不同的翻译方法中做出选择,这个时候选择翻译方法的标准就显得尤为重要。赖斯建立文本类型的主要目的是给翻译者提供理论指导,翻译方法的选择取决于文本类型,而文本类型又与文本的功能密切相关,这是因为所有文本都是语言系统的示例化(instantiation),文本功能对应于语言功能。德国功能语言学家布勒将语言的功能主要分为三种:表情功能、信息功能和感召功能。在此基础上,赖斯将文本类型也分为表情型、信息型和感召型。表情型文本主要是以信息的发出者为中心,用来表达他的个人情感,比如:诗歌、小说、戏剧和演讲等;信息型文本主要是以信息的接收者为中心,向其提供信息或建议,比如:新闻报道、商务信函、操作指南和说明书等。感召型文本也是以信息的接收者为导向的,号召其采取某种特定的行为以达到文本的交际目的或做出期待的反应,比如:广告、倡议书和通知等。根据前面对公示语的分类,我们认为指示性和提示性的公示语主要是对公众提供信息,属于信息型文本。限制性和强制性的公示语用来建议或强迫公众采取某种行为,属于感召型文本。
三、公示语的翻译方法
前文提到,赖斯认为文本的类型决定翻译方法,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依据公示语的文本类型来采取相应的翻译方法。彼得・纽马克是英国当代著名的翻译理论家,他提出了两种翻译方法: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语义翻译是指“译者在目的语的句法和语义限制内,力图再现原文作者确切的语境意义”(Newmark,1981)。它以源语作者为中心,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结构形式或修辞手法等。它通常适用于文学、科技文献等体裁。而交际翻译是“努力使译文对目的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与原文对源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相同”(Newmark,1981)。交际翻译注重语言的交际功能和传递信息的作用,主张以目的语读者的语言文化为中心,采用为目的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使译文变得透明,尽量满足受众的心理和行为需求。彼得・纽马克明确指出,交际翻译适用于信息型文本和感召型文本,语义翻译则适用于表情型文本。因此,我们认为公示语应该采用交际翻译的方法来翻译。任何公示语都有一定的交际目的,译文如果不能有效地实现原文的交际目的,就不能算是好的译文。要想有效地实现原文的交际目的,就一定不能忽略译文对于目的语读者的可接受性。例如:
(1)欢迎参观,在圣堂内请勿喧哗,出入关门,多谢合作。
Thank you for showing respect in this place of worship.
该公示语的交际目的是要求参观者遵守一定的规则,比如保持安静和随手关门等。对于西方国家而言,这些做法是人们在公众场合应该达到的最基本的要求,如果将“请勿喧哗,出入关门”按照字面逐字翻译,大多数国外游客会觉得我们贬低了他们的素质,从而会引起他们心理上的不悦,很可能导致该公示语的交际目的无法实现;另一方面也使得译文不够简洁。该译文巧妙地使用了“请勿喧哗,出入关门”的上义词,将其翻译为“showing respect”,也包括了其他可能出现的不文明的行为,比如随地吐痰等。由于该译文照顾了外国游客的心理感受,他们也会遵照公示语规范自己的言行,从而保证了该公示语的交际目的得以实现。
(2)严禁吐痰。
a.No spitting.
b.Spitting spreads germs.
原公示语“严禁吐痰”属于强制性的,语气生硬,没有任何商量和缓和的余地。对于公示语中的“严禁”一词,一般都翻译为don’t或no。但是,根据交际翻译的策略,我们要考虑公示语的交际目的,要把外国游客的心理感受和文化因素放在第一位。在公众场合不随地吐痰,已经被大家广泛接受和认可,如果采用第一种译文显得不太礼貌。因为该译文的预设前提是外国游客有可能会随地吐痰,会引起他们心理上的不悦,可接受程度低,从而使得该公示语的交际目的难以实现。反观第二种译文,语气比较缓和,显得有礼貌,而且也给游客们传播了“吐痰传播细菌”的相关卫生健康知识,外国游客心理上可接受程度大大提高,从而保证了该公示语的交际目的的顺利实现。
(3)桂林山水甲天下。
East and west,Guilin Landscape is best.
该译文采用了套译的方法,
巧妙的套用了英文中的“East or West,home is best.”使得译文给外国游客带来文化的认同感,易于接受和理解。
(4)欢迎再次光临!
Welcome back!
公示语都有其具体使用的语境,如果我们只是简单的按照字面意义来翻译,而不考虑原文所使用的语境,很可能无法实现原文的交际目的。比如:当外国游客将要离开餐馆或宾馆时,我们会对外国游客说“欢迎再次光临”。作为公示语,“欢迎再次光临”一般常见于某个旅游景点出口处的牌子上,它实现的是一种邀请游客再次参观游览的交际功能。但是,welcome一词的意思是我们邀请你来做客,比如:welcome to Beijing.潜在的意思是“我们邀请您来北京”。而英文welcome back一般是电视节目在中间插播了广告之后,电视节目的主持人会对观众说“欢迎回来”。也就是说,该译文和原文使用的具体语境完全不同,语境不同,话语表达的意义就不同。因此,如果将原文翻译为“welcome back”很可能导致该公示语的交际目的难以实现,我们可以采取交际翻译的策略,将其译为“Hope to see you soon.”从而保证了原文的交际目的得以实现。
四、结语
公示语是一种特殊的文体,赖斯提出的文本类型决定翻译方法的文本类型理论为公示语的翻译指明了方向。公示语属于信息型文本和感召型文本,任何公示语都是有一定的交际目的,译者应当采取交际翻译的策略使得译文能够实现原公示语的交际目的。
参考文献
[1]Newmark P.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Xoford:Pergamonpress.1981.
[2]吕和发.公示语的功能特点与汉英翻译研究[J].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2005(2).
[3]宋占春.功能目的论指导下的公示语汉英翻译[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7).
[论文摘 要] 阐释了功能翻译理论和文学翻译的内容与特点,分别探讨了文学翻译中文本规约、忠诚理论和语义及交际翻译策略的体现,提出了功能理论对文学翻译也具有一定适用度的观点。
1、引言
翻译研究中的功能途径起源于功能语言理论,受到弗斯(j.firth)和韩礼德 (m. halliday)等人的功能语言学和海姆斯 (d.hymes)的交际能力论学说的影响。当前,从功能角度研究翻译,可分为微观和宏观两类(张美芳2005)。前者指以英国学者为主从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及语用学为基础的语篇分析学角度入手,用较固定的框架研究语篇功能;后者则是以德国学者为主,从赖斯(k.reiss)的文本类型学、弗米尔(h.vermeer)的目的论和诺德(c.nord)的功能加忠诚理论入手,强调译文在目标语境中的功能及依据不同语篇功能而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文学文本用形象的语言,塑造艺术形象,反映深邃的历史和浩瀚的社会现实,让读者从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教育,从而得到美的享受。文学翻译则不仅要译出原文的意义,更要译出其中的感情和韵味。德国功能翻译理论是否适用于文学翻译则是国内外学者争论的焦点。国内部分学者研究认为功能派适用于文学翻译。如陈刚和胡维佳(2004)从功能派角度比较了《红楼梦》中咏蟹诗的两译本;文军、高晓鹰(2003)运用功能理论来阐释了文学翻译批评理念;吴南松(2003)、王小凤(2004)分别探讨了功能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适用性。这些研究都表明功能翻译理论同样适用于文学翻译。吕凤仪、何庆机(2009)则从功能派指向性、目的论和功能文本类型学等角度指出功能理论不适合于文学翻译。本文尝试从文学翻译实例出发,分析功能翻译理论对文学翻译的适用度,探讨其是否适用于文学翻译。
2、理论源流与特点
2.1 功能翻译理论内容与要点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是指以“侧重功能或文本功能”的视角,研究翻译的各种理论(nord,2001)。其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弗美尔、赖斯和曼特瑞(j. manttari)为代表,分别提出了目的论、文本功能类型学和翻译行为理论;第二阶段核心人物为诺德,提出了功能翻译类型学和忠诚原则。第二阶段中霍恩比(m. hornby)、霍尼(h. honig)、库斯摩尔(p. kussmaul)和阿曼(m. ammann)等也推动了该理论的发展。
2.2 文学翻译内容与主要特点
文学作品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和戏剧等类型。各类型文学文本又具有其自身文体特征。在翻译时,不仅要译出原文的意义,更要译出其中的感情和韵味,译文语言应该形象、生动、抒情,具有象征性和韵律感等,给人以启迪、陶冶和美感。意境是文学作品的生命,存在于小说、散文、诗歌中。散文的意境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绘,使人产生敬仰、喜爱、感动或憎恨、讨厌之情,从而突出意义,产生意境。诗歌的意境产生有多种因素----讲究节奏、韵脚,讲究用词、句式,要有形象。翻译诗歌时要反映出这些特点,要求译文高度真实,否则便难以传达原诗的新鲜和气势。从功能翻译理论视角看,文学文本是“创造性作品”,属于表情型文本,作者或发送者地位显著,传递信息的形式特别,语言具有美学特点。文学文本的语言具有审美的特点,文本侧重形式,译文的目的在于表现其形式,可采用仿效、忠实原作者的翻译方法(munday 2001)。
3、功能理论与文学翻译例析
3.1 文本类型学与文学翻译
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是功能翻译基础理论之一。按其观点,语言文本类型理论可帮助译者确定特定翻译目的所需的合适的对等程度。如上文所述,赖斯认为文学文本属表情型,应采用仿效、忠实原作者的翻译方法。散文《匆匆》是朱自清先生的早期作品。先生在充满诗意的语言内表现出了对时光消失的感叹和无奈,字里行间流露出当时青年知识分子的苦闷和忧伤情绪。本文选用张培基教授(译a)与张梦井教授(译b)的译文进行分析,试图说明文本规约对文学翻译的影响。
例1. 标题:“匆匆”
译a:the transient days
译b: days gone by
“transient” 内涵为“暂短的,转瞬即逝的” 而“go by” 为“逝去,过去” 。“匆匆”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而感到无奈,作标题使用,透出一股文学语言的美感。译a中“transient” 与文中主题意义相符,表达出对短暂的无奈;而译b 中的“go by”体现出的是“时间在逝去”,还有“追悔失去的美好日子”之意,并未体现出作者想表达的“短暂,快”。从译文对比看,由于对原文词义的把握差异,译b的措辞未能表现出表情型文本“审美”的语言特点,所表达的情感不如译a;从翻译方法看,也未能完全“仿效、忠实原作者”,语义产生了偏差。下文再举一例:
例2.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
译a: i don’t know how many days i am entitled to altogether, but my quota of them is undoubtedly wearing away.
译b:i don’t know how many days i have been given, but the in my hands are becoming numbered.
译a中“wear away”表达了“消逝,衰退”之意,是一种形象化的翻译,吻合原文中的“渐渐”二字;而译b的“numbered”表示“时日无多”,用于此有点牵强,作者写此文时年仅二三十岁,用“时日无多”来形容似有不妥,也失去了原文“渐渐”一词的意味。因此,对于文学作品的翻译,从文本规约考虑应注重其语言的感染力与艺术性,从词义上再现原作情感,体现出其“审美的”语言特点。
3.2 功能加忠诚与文学翻译
功能加忠诚理论的核心为“翻译纲要、原文分析及对翻译问题的分类”(张美芳2005)。“翻译纲要”指翻译委托人对翻译提出的要求。理想的翻译纲要含有译文的预期功能、读者、传播媒介、出版时间和地点等。原文分析为译者提供决定依据:1)翻译任务是否可行,2)原文中的信息哪些与译文功能相关,3)采用何种翻译策略。翻译问题主要为语用、文化、语言和文本方面的问题,处理时应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分析翻译问题的目的是根据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翻译措施,但在整个过程中,翻译功能始终是考虑的焦点(诺德2001)。
3.3 翻译策略与文学翻译
纽马克(p. newmark)是英国翻译界元老,其特别钟情于德国功能语言学家卡尔.布勒的语言功能“工具论模式”,提出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也是根据语言的功能、文本的目的制定的翻译策略。语义翻译的目的在于解读原作者的思想过程,强调译文的信息型,交际翻译旨在解读原作者的意图,注重译文的效果性。在文学翻译中时常面临“直译/意译”、“归化/异化”这样的两难,从功能角度入手,考虑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则可避免生硬的“两分法”。
4、结语
综上所述,功能翻译理论不仅在应用翻译领域具有较强的适用性,也能够解释文学翻译中出现特定问题。不可否认,文学翻译具有复杂性,其翻译策略具有多重考虑,功能理论的规定性研究方法和分类有时难以全面而有力地解释复杂的文学翻译现象,但功能理论的出现为文学翻译提供了一条途径,其对文学翻译研究也具有一定的适用度。
参考文献:
[1] munday, j.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1.
[2]nord, christiane.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3]何庆机. 国内功能派翻译理论研究述评[j].上海翻译,2007(4):16-20.
[4]吕凤仪,何庆机.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对文学翻译适用性的学理研究[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9(3):471-474.
摘要:当今的商业活动越来越具有国际性,广告也就随之具有了其国际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广告的翻译问题。纽马克在其翻译理论中将广告列为了号召性文本,并指出翻译此类文本应使用交际翻译方法。本文就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理论中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的理论对广告翻译的指导进行分析。希望通过本文,可以对广告翻译工作提供一些指导。
关键词:纽马克;广告翻译;文本类型;语义翻译;交际翻译
一、广告文体和广告翻译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贸易交流日益扩大,广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广告语作为广告的表现形式,有其独特的语言魅力。在我们讨论广告翻译之前,对于广告这一词的界定是必不可少的。
广告一词最早源语拉丁文Advertere,意思是引起注意、进行诱导。广告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我们现在要讨论的是狭义的广告。广告应该吸引顾客的注意和认识,这是其成败的关键;同时还要易于理解、便于记忆。广告文体有一些与其他文体不同的特点包括:(一)多使用形容词和副词(二)简洁明快,通俗易懂(三)口语化(四)修辞手法丰富(五)浓厚的文化色彩。
二、纽马克文本类型说及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理论
纽马克文本类型说:纽马克将所有文体分为表情性文本、信息型文本、号召型文本。但是这些范畴的划分并非是绝对的、很少有纯粹的表达型文本、信息型文本或号召型文本。不同类型文本的翻译,如纽马克指出的,表达型文本的翻译应以语义翻译为主,而信息型或呼唤型文本则以交际翻译为主。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在纽马克的翻译教程中提到,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分别代表了翻译的两大方向。语义翻译是指在译入语和句法结构允许的前提下,尽可能准确地再现原文的上下文意义而交际翻译则是指译作对读者产生的效果应尽量等同于原作对原文读者产生的效果。交际翻译的重点是根据目的语的语言文化和语用方式传递信息使译文不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语言形式上都能为读者所接受。纽马克认为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是互相联系的。在实际的翻译中不可能孤立使用某一种方法也不能说这两种翻译哪一个更好,两者在翻译中常常交替使用,只是侧重点不同,有时两种方法还会合二为一。
彼得・纽马克的翻译理论观点对我们当今看待翻译标准的问题有很大的借鉴作用,为我们在看待翻译标准问题时增加了一个新的视点。翻译标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重的。当然,纽马克的这一理论也并不是完美无缺的。但总的来说,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对于翻译实践很有启发,很具指导意义。
三、纽马克翻译理论指导下广告翻译
纽马克的文本分类学说及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对广告英语的翻译有指导作用。根据其理论:广告文本属于号召性文本,对其翻译时应以交际翻译为主。但是文本分类及交际翻译理论对对广告翻译并不是具体技法上的指导,而是对广告翻译的策略,理念的启发和指导。在广告翻译的实践中我们要以交际翻译的标准要求我们的翻译,在具体的翻译活动中可以灵活选用翻译策略。
广告翻译可以根据广告特点的不同可以选择语义翻译或交际翻译:
(一)语义翻译
对于有些广告其内容主要是传递商品信息,即重在介绍产品或服务的特点或性能时,译者应准确传递原文的信息为主,我们应该采用语义翻译。这种广告在现在的商业广告中属于少数,但不容忽视,我们应以传统方式对广告做语义的忠实翻译。
例1:Colgate Total has a unique,patented formula that creates a protective barrier that fights germs for a full of 12 hours.That helps to prevent and reduce gum inflammation from gingivitis;a mild form of gum disease,which if left unchecked may lead to serious gum disease.Emerging scientific research is associating serious gum disease with other disease like heart disease,diabetes and stroke.
译文:高露洁全效特有专利配方能形成防护层,有效抵抗细菌12小时,预防和缓解牙龈炎造成的牙龈肿胀。牙龈炎是一种轻微的牙龈疾病,但如果不加以治疗可能导致严重的牙龈疾病。最近的科学研究发现,严重牙龈疾病与其他疾病之间有可能存在联系,如心脏病、糖尿病和中风等。
用语义翻译的方法进行翻译所传达的信息很明确,以传递信息为主,消费者会根据广告的内容得出结论,对产品有一个好的印象,产生购买的欲望。所以对于这一类广告应该选用语义翻译。
(二)交际翻译
对于以抒情或美感为主要内容,即重在强调产品或服务给顾客感受的广告。语义翻译可能会因为语言或文化差异而不再适用,此时可采用交际翻译,发挥译入语的优势,以取得译文的感染力。
例1:Ericsson:Taking you forward.
译文:爱立信,以爱立信,以信致远(创译)
例2:Good to the last drop.
译文:滴滴香浓,意犹未尽。(意译)
例3:We race,you win.
译文:以实战经验,领你一路领先(增译)
广告翻译是受广告自身的商业性质决定的,因此广告翻译也必然是为商品销售服务,以消费者为中心。所以传统的“信”、“达”、“雅”的标准就不再占据统治地位,真正的达到广告的目的才是最重要的标准。大多数的广告都是采用交际翻译,我们需要认真分析广告源语言特点选用最适合的译法。
(三)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的结合
对于有些广告只有综合使用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才能更好的符合译入语观众的语言习惯。例如:美国的一种饮料名为“7―up”,如果直译为“七上”,中国的消费者就会想到“七上八下”,便会产生消极的印象,当然就不会去购买。所以在翻译时将“up”这个词引申为了“向上,喜”所以最终决定用“七喜”。这一译法备受欢迎。
结语
广告,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和鲜明的目的性使得广告的翻译策略十分多样化。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理论和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的理论对于广告翻译只能是宏观上的指导并没有选择出具体的翻译方法。我们可以用直译方式;更可以以灵活变通的手法采取意译的方法;也可以进行创造性翻译,但“灵魂”往往得以保留;还可以作无中生有的添加、增补、扩充、引申,甚至联想;在实践中都是可行的。
总之,对于广告翻译,没有一种译法是万能的,只能说对于一则广告,某一种译法是较适宜的。(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王爱琴,高万隆《英汉互译理论与实务》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第一版P226
关键词: 文本类型 《落先生》 文本分析 翻译批评
一、前言
笔者通过互联网查阅得知,《落花生》一文现载于小学五年级语文课本;关于它的教学论文可谓恒河沙数,众多文艺和教学一线教师就《落花生》的语言特色、表现手法,以及思想内容发表了一系列可资借鉴的见解和观点,如李明(1997)、李锋平(2008)、焰明(2009)、伊丽、陈建生、林婷婷(2009)、李婷(2009)、朱晴静和周邦友(2010)、张保红(2010)、隋荣谊、俞琳和闫开红(2011)、张晓平(2010)、杨莉(2011)。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落花生》于当代年轻一辈的教育启迪意义,不可小觑。本文选取张培基(1999;2004)和刘士聪(2002)两位名家的译作为范本,以莱斯(2004)的文本类型理论为依据,进行翻译批评。
二、《落花生》原文本分析
纵览原文,《落花生》一文的文本特征有:(一)语篇:《落花生》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时代生活的一个小片段。通过父母与孩子们的对话、作者借父亲之口以花生的平凡而有用作为类比,隐含了做人的道理;语言文字浅显易懂,风格朴实无华、清新而自然。(二)句式:语言充满了口语色彩,对话构成了语篇的主体,因而采用了简洁的句式,以简单句和并列句为主。(三)词汇:原文口语化倾向突出,语言普通,多为日常词汇;个别词语(比如“爹爹”)具有早期方言色彩;与助词“的”语义功能相同的“底”(de)的使用,使语篇流露出早期现代汉语风格。这些词汇的使用适合与孩子们沟通交流,并为他们所接收、领悟。
基于以上对《落花生》的文本分析,我们可以界定其为重形式的文本,因而与之相应的翻译要求就是译文和原文有相似的形式和同等的美学效果。
三、《落花生》两译本批评
本文将在吸取前期对《落花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其两个译本进行翻译批评。
1.落花生。
张①:Peanuts
刘②:The Peanut
Peanuts是“花生”的复数形式,只表示这种食品;The peanut具有特指意味。通读原文,“父亲”提到花生这种植物相较其他植物的优点,所以改译为groundnut更为合适,即指“花生”这种植物,也指其果实部分。“落花生”包含有“花落地而生花生”之意,ground可以传达这一哲理之美。
2.我们屋后有半亩隙地。
张:Behind our house there lay half a mu of vacant land.
刘:At the back of our house there was half a mu of vacant land.
there be式结构似有“正式”和“静态”之意味,且“亩”不宜直译为mu,因为作者的本意并非输出中国文化,而是重在抒发做人的道理。就算译者想要传输中国文化,也应换算成英制单位。另外,“半亩”不指具体的数目,类似的例子还有“一年半载、过半、在半中间、半夜、半成品、半边天、半大不小、半斤八两、半壁江山、半导体、半桶水、半生不熟”等。改译成Behind our house lay a patch of vacant land,有动感又形象形式活泼。
3.母亲说:“让它荒芜着怪可惜,既然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辟来做花生园罢。”
张:Mother said,“It’s a pity to let it lie waste.Since you all like to eat peanuts so much,why not have them planted here.”
刘:“It’s a pity to let it go to waste like that,” Mother said,“Since you all enjoy eating peanuts,let us open it up and make it a peanut garden.”
“Enjoy”“like”均有“喜欢”之意,但“enjoy”程度更深,可想象孩子们吃花生时既满足了自己的食欲,又获取了其他方面的乐趣,如做人的道理。另外,“like to do Sth” 表示一次性动作,“like doing sth”表示一种习惯性动作。由原文可知孩子们有爱吃花生的习惯。母亲的口吻带有一种商量和循循善诱的语气,why don’t you do sth太正式,let’s do sth结构则稍显平淡,why not do sth口语色彩浓,可以突出母亲和蔼可亲,对子女宠爱有加的形象。“have sth done”被动式改为“why not plant some here!”更符合原文风格:口语化、通俗易懂。改译为Mother said,“It is pity to leave it lying waste.Since you enjoying eating peanuts so much,why not plant some peanuts here·”
关键词: 翻译教学 道德意识 文本意识 读者意识 语篇意识
一、引言
根据肖红(2005)、杨自俭(2006)、伍小君(2007)、王湘玲(2008)、陈科芳(2009)、王玉西(2010)、黄梨(2011)等学者对国内翻译教学的研究和探讨,我们可以看到目前国内翻译教学多以”师徒相授”的模式为主,学生仍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位置;翻译教学着眼于对具体翻译技巧的过分强调,而忽略对整个翻译流程的宏观控制和学生翻译意识的培养;教学素材大都以文学文本为主、缺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本土实用文本等。翻译教学的这种现状越来越难满足学生对翻译学习的需求和社会对翻译的实际需求,也影响了对学生实际翻译能力的培养。
许钧(2002)针对这种现状曾呼吁:“在翻译教学的实践中,既要重视‘技’层面的传授,又要重视‘道’层面的解惑。”我们认为他所指的“道”是宏观层面的翻译意识。事实上翻译课不仅是实践活动,更是在翻译实践中培养翻译意识的过程。本文以翻译教学中应该培养的翻译意识为题,试图阐述翻译教学中该如何培养道德意识、文本意识、读者意识和语篇意识。
二、道德意识
中国译协前会长刘习良先生在“2006中国国际翻译产业论坛”上做主题发言时一针见血地指出:目前我国的翻译市场还不规范,一些翻译企业急功近利,盲目压价,无序、恶性竞争的现象时有发生。翻译从业人员水平参差不齐,责任心差,从而出现错译、乱译、滥译、抄袭及剽窃之风,造成翻译质量下降。其实我们认为造成翻译质量下降的根源是译者缺乏道德意识。
英语翻译教学强调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其最终指向是学生以后的社会工作实践,因此在翻译教学中,务必把学生当做从事翻译活动的译者,这也就意味着学生的翻译活动不仅是完成翻译作业,而且必须承担起传递信息、促进交流的基本职责。在翻译中作为译者的学生必须对原文和译文负责,认真翻译,这是其最起码的翻译道德,但是在翻译实践中,我们的学生往往缺乏最起码的翻译道德意识,具体表现在:翻译中敷衍了事,望文生义;不顾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差异,不考虑目的语读者的审美情趣和对译文的期望值等,导致译文晦涩难懂。
例1:宁波老外滩作为宁波近代百年城市发展的缩影,成为本土城市文化与西方海洋文明的一个结合口。
误译:As the epitome of a modern century-old city development,the Foreigner Beach of Ningbo becomes a combination of local urban culture and western marine civilization.
改译:As the epitome of a modern century-old city development,the old bunds of Ningbo has become a combination of native urban culture and western marine civilization.
有些学生望文生义,想当然的把“外滩”误译为“Foreigner Beach”。读了这个译文,读者一定会想:难道这个海滩是专门为外国人开设的?很显然,这些学生翻译态度不认真,而致使在翻译中原文信息丢失或被严重曲解。这是对原作的不忠,也是对译文读者的不负责任。因此,教师首先在平时的翻译教学中要时刻注意正确引导,强调翻译道德意识的重要性,让学生充分意识到认真负责的翻译态度是学好翻译的根本。其次,在学生翻译实践中,作为翻译发起者兼组织者的教师与作为译者的学生可以就某一项具体的翻译任务不断地协商、调解与妥协,帮助他们充分意思到翻译既要对原文和译文负责,又要使译文能被译语读者充分接受。
三、文本(text)①意识
学生在翻译实践中要解决的不仅是增、减、合、分等微观“翻译技巧”的运用,还要学会分析文本,根据不同的文本类型,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因此翻译教学意识启蒙的又一大主题便是文本意识。德国翻译家莱斯(Reiss,2004:27-43)曾根据布勒的三大语言功能(“再现”“表达”“感染”)将文本分成信息文本、表情文本和感染文本三种类型,指出文本类型或功能决定翻译策略。英国当代翻译理论家纽马克(Newmark,1982:39)也认为,不同的文本应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纽马克认为表达型文本应侧重语义翻译,即“尽可能地使用接近源语的语义、句法结构来准确传达原文语境意义”;信息型和呼唤型文本要侧重于以读者为中心的交际翻译,即旨在让目的语读者得到尽可能接近源语读者的效果。可以说,文本类型与翻译策略之间的关系研究,为翻译中应该区分文本类型这一做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对翻译教学提出了一种要求: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文本意识。
但是在翻译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在翻译实践中往往缺乏文本意识,不管是何类型的文本,只求在翻译中追求形式方面的对等,而忽视译本接受者的理解与反应。为了在翻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本意识,教师首先可以在教学内容方面作些调整,不要单纯使用或主要使用文学作品等“表达型文本”作为学生翻译实践的材料,可多选用一些“信息型文本”和“呼唤型文本”类型的篇章,比如生活中的产品说明书、喜闻乐见的新闻报道、当地的企业简介、旅游景点介绍及其他各类应用文等。其次,要在让学生接触各类文本类型、各种体裁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初步树立不同的文本类型应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的意识并掌握相应的基本技能。
在翻译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首先认清他们待翻译材料的文本类型,然后根据文本的类型确定可采用的翻译策略。特别是对“信息型文本”和“呼唤型文本”材料的翻译,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不拘泥于原文语言形式去翻译,可按照译语文化的准则去适当地调整或改写原文,改变句子甚至语篇结构。下面我们试举例说明:
例1: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
West Lake may be compared to Lady of the West,
Whether she is richly adorned or plainly dressed.(许渊冲译)
例2:杭州的春天,淡妆浓抹,无不相宜。
误译:Hangzhou’s spring,no matter whether it is faintly ornamented or richly decorated,is very pleasant.
改译:Rainy or sunny,Hangzhou looks pleasant in spring.
例1是中国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属于典型的表情文本。根据莱斯的观点,表情文本重形式和美学效果,译文要关注原文的美学和艺术形式。因此,译者在翻译时忠实地再现了原文,保留了作者独特的写作风格,以及原文的艺术形式。而例2是杭州旅游宣传册中的一段文字,属于信息型文本和呼唤型文本的结合体。旅游资料翻译的目的,在于传递相关信息,吸引游客。而例2中学生的译文太过拘泥于原文语言形式,反而可能会因为和译语的文化规范相异,而很难为外国受众所理解。为了更好地突出译文文本的信息功能和呼唤劝说功能,我们通过删减和调整的方法对原译文进行改译,这样使译文更简洁,更符合英语旅游文本简洁平实的文体特点。
四、读者意识
一味地追求文学翻译的信、达、雅标准,在实际翻译中,往往扼杀了学生翻译的自主性,也纵容了他们不去了解译语文化,去考虑译文的预期读者和译文的可接受性。目的论认为,所有的翻译都有其目的性。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总是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以某个特定的译文接受群体为对象(Nord,2001:27)。可以说,翻译本身就是在“译语语境中为某个预期目的及目标读者而生产语篇的行为”(Nord,2001:12)。换句话说,翻译不是两种语言间一对一的简单转换,而是以译语读者为对象,实现译文预期目标的交际过程。
然而在翻译实践中,学生很少考虑读者因素,易忽略译文读者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情趣,按照原文字面意思和语法语序结构进行胡译乱译。例如:
例1:The city’s “rob Peter to pay Paul” mentality caused the death of a third-grade pupil at Lincoln Elementary School today.(Time,Oct.8,1996)
误译:该城市“抢劫彼得,给予保罗”的想法导致了现今林肯小学一名三年级学生的死亡。
改译:市政府拆东墙补西墙的心态造成今日林肯小学一名三年级学生的死亡。
学生对原文的理解基本没有问题,只是译文不符合目的语表达习惯,非常拗口。这就要求学生动笔翻译前,考虑一下译文接受者的表达习惯,在翻译中要摆脱英语原文语言形式的影响,大胆突破,避免蹩脚汉语句子的出现。
为此,在翻译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首先要确保所选文本的独立性。无论是文学翻译还是应用翻译,选择的语篇都应该表达完整的信息。如果选择的文本过长,就可以把完整的材料给学生或交代交际背景,然后选择有代表性的段落进行翻译。其次,教师在要求学生译一个篇章前,要时刻提醒学生他们是译者而非学生。要求他们在动手翻译前考虑:谁是预期的读者对象?这篇文章的翻译目的又是什么?要让学生去了解预期读者的认知心理特征、文化心理、语言习惯等,把握他们对译文的期待心理及交际要求等。这样作为学生的译者也才能确立合适的翻译原则与翻译策略,从而生产出合格的译文。
五、语篇(discourse)意识
传统的翻译课上,教师经常以孤立的句子为例来讲解一个个翻译技巧,这很容易造成学生在翻译段落或篇章时忽略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衔接和整个语篇的连贯性,为此我们在教学中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语篇意识。
例1:孔林为孔子墓葬所在地,位于曲阜市城北1.5公里处。墓园古柏参天,周围是墙,占地面积200万平方米。园内有清代建筑的观楼和享殿,和宋代雕刻的石人、石兽等。自孔子以后,孔氏历代子孙多葬于此。
原译:The Confucian Woods,where the tomb of Confucius is located,is 1.5 km north of Qufu.The cemetery is surrounded by walls and is crowded with old cypresses and pines.The total area is about 2,000,000 square metres.
The towers and palaces built in the Qing Dynasty and stone guardians and animals carved in the Song Dynasty can be found.Most of Confucius’ descendants were also buried here.(http://.cn/culture/relic/)
这是《孔林》简介的原译文,我们要求学生对原译进行分析、评估和改进。我们认为,英汉两种语言在行文上存在巨大差异。汉语重意义连贯,多以流水句的形式出现;而英语重形式衔接,逻辑严密。因此,在篇章翻译实践中,应该让学生充分意识到这一差异。比如原文虽没有任何连接词,却脉络清晰,意义明朗、简洁。原译文是汉语式的英语,几乎对原文句子结构亦步亦趋,不敢大胆突破,从而使译文结构松散,不连贯。我们不妨通过有形的衔接手段和逻辑关系的调整来改译原文,这样使信息更集中,结构更合理,逻辑更严密。
改译:The Confusian Woods,where the tomb of Confucius is located,is 1.5 km north of Qufu.The cemetery,surrounded by walls and with a grove of old cypresses and pines,covers a total area of about 2,000,000 square metres.In this cemetery,you can find towers and palaces built in the Qing Dynasty and stone guardians and animals carved in the Song Dynasty.Here were also buried most of Confucius’descendants.
当然,立足语篇进行翻译是需要学生经过大量的翻译实践才能掌握的技能。为此,在翻译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强化语篇意识。具体说来,教师要尽量让学生从语篇翻译入手,学会分析句与句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衔接和相关意义及逻辑连贯性,帮助学生突破宏观理解的障碍,培养他们结合语境去理解待译语篇的行文特征和逻辑结构。教师也要让学生通过双语的对比研究,熟悉源语言和目标语两种语言在语篇形式衔接上和意义连贯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培养学生把翻译看做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是一个有目的地选择语言资源,对整个语篇进行重写,重建一个适用于目的语文化的语篇过程(张美芳、黄国文,2002)。
六、结语
在翻译课教学中,翻译意识的培养应引起翻译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关注。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迅速发展,教师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以当代有价值的翻译理论来指导翻译实践教学;同时教师必须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重视学生道德意识、文本意识、读者意识和语篇意识的培养。学生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综合能力,注重文化意识和文化修养的培养;在翻译实践中态度要严肃认真,字斟句酌,努力提高自己的翻译实践能力。
注释:
①text在语言学里比较复杂,与他类似的还有discourse等,在我国大陆地区,人们基本上都把他们译为“语篇”(黄国文,2001;李运兴,2001等)。但是作为功能翻译理论学派的术语“text”,“text type”“text functions”等,已经有学者把他们分别译成“文本”、“文本类型”、“文本功能”(见朱志瑜,2004)。为了避免造成术语的混乱,我们倾向于把德国功能派译论的术语“text”译为“文本”,把英国翻译研究学派中的术语“discourse”译为“语篇”。
参考文献:
[1]Newmark,P.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Oxford:Pergamon Press,1982.
[2]Nord,C.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3]Reiss,Katherina.Translation Criticism:Potentials and Limitation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4]陈科芳.关于本科翻译专业社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些思考[J].中国翻译,2009(3):50-53.
[5]黄国文.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6]黄梨.建构主义理论下的翻译教学[J].上海翻译,2011(3):69-70.
[7]李运兴.语篇翻译引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8]王玉西.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翻译,2010(6):29-32.
[9]王湘玲,毕慧敏.建构基于真实项目的过程教学模式――兼评《翻译能力培养研究》[J].上海翻译,2008(2):52-55.
[10]伍小君.“交互式”英语翻译教学模式构建[J].外语学刊,2007(4):121-124.
[11][17]肖红.“翻译作坊”在翻译教学中的运用[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1):139-142.
[12]许钧.应加强翻译教学改革.译事探索与翻译学思考[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13]杨自俭.关于翻译教学的几个问题[J].上海翻译,2006(3):36-40.
[14]张美芳,王克非.译有所为――功能翻译理论阐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15]张美芳,黄国文.语篇语言学与翻译研究[J].中国翻译,2002(3):3-6.
关键词: 韦努蒂 异化翻译观 翻译策略的选择 局限性
德国学者施莱尔马赫被认为是提出归化、异化翻译策略的鼻祖。他在《论翻译的方法》一文中指出:翻译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译者尽量不打扰作者,而让读者向作者靠拢;另一种是译者尽量不打扰读者,而让作者向读者靠拢。这一思想将翻译分为以作者为中心的译法和以读者为中心的译法。劳伦斯・韦努蒂,作为翻译理论家,他高举解构主义大旗,吸收了施莱尔马赫的异化思想,率先对归化翻译的诸多弊端提出严厉的批评,明确地提出了异化(foreignization)或抵抗式翻译(resistant translation)。他反对译文通顺的翻译理论和实践,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他刻意在目的语的文本中,在风格和其他方面突出原文之“异”,其目的是要在翻译中表达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他认为翻译可以是研究和实现差异的场所,并恢复和修订被遗忘了的译文,以建立一种新的翻译传统。这种方法不只是简单地处理翻译中常见的语言问题,而且把文化和政治纳入了“异化”与“归化”旷日已久的争论之中。
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策略有助于提高译者的地位,有利于目的语言和文化的丰富,有助于抵抗文化霸权现象。长期以来,英美文化一直被提倡流畅翻译的归化理论所支配。韦努蒂认为,目前在大多数英语语境下,形成了以西方意识形态为标准的非英语文学范式。这种非英语文学范式盛行主要与欧美的翻译传统,即推崇流畅的归化式翻译,有着很大的关系。韦努蒂用“隐身”一词指出了当代英美文化中译者的地位。他指出译者的隐身就是在译文中看不见译者的痕迹,他指出,这种使译文“透明”的幻想就是要求译者努力保证译文的通顺易懂。这一过程中,流畅的归化式翻译掩盖了译者所付出的努力,使译者“隐身”。他分析了归化翻译在英美文化中占主要地位的原因,认为这是一种文化霸权的结果。为了迎合接受者的口味,归化式翻译往往将原文的陌生感淡化,使得译作变得透明,读起来不像译文。这就意味着译者必须“按照目标语言文化价值观对原文进行我族中心主义式的分解,把原作者潜回家”,从而达到让译文符合本土典律、出版潮流和政治需求。这样做的结果只会是“让读者在文化他者(cultural other)中获得认同本土文化的自恋体验”,并在一定程度上使翻译沦为殖民者进行文化殖民的工具。因此,韦努蒂主张用异化翻译来抵抗种族中心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目的是要发展一种抵抗以目的语文化价值观占主导地位的翻译理论和实践,以表现外国文本在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在试图遏制种族中心主义这个层面上,异化翻译在当今的国际事务中作为一种战略上的文化干涉,用来反对拥有霸权的英语国家,反对它们使世界上其他国家卷入其中的不平等文化交流,有利于民主的地缘政治关系。
但是韦努蒂忽略了翻译的文本类型和目的语读者的审美需求,在抵抗文化霸权方面也有局限性。韦努蒂的异化策略仅适用于文学文本翻译,正如他自己所说:“The emphasis is on‘literary’translation in a broad sense(mainly poetry and fiction but also including biography,history,and philosophy,among other genres and disciplines in the human sciences),as opposed to‘technical’translation(scientific,legal,diplomatic,commercial).”(Venuti,1995:41)在文学翻译中,异化翻译策略可以通过向目的语读者展示源语的文化而实现交际的目的。但是对于其他文本类型,如科技文本、法律文本,其目的旨在向目的语读者传递知识和交流信息,因此这类文本读者对于语言及文化的差异关注度或敏感度也会较少。所以在谈到异化翻译的使用范围时,必须要考虑到翻译的文本类型和目的语读者的需求。另一方面,关于异化和抵抗式翻译的规定性主张适用于美国等西方强国,不适用于经济和文化地位处于弱势国家的翻译。韦努蒂的异化理论主要关注的是非英语译为英语的翻译过程,他认为从弱势国家语言译为强势国家语言,应保留源语语言的特色及其差异性。但弱小国家如果采用抵抗式翻译策略,将英语译为非英语,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帮助强势国家入侵弱势国家,势必导致弱势文化独立和文化地位的进一步瓦解,因此韦努蒂的异化观也具有一定意义的局限性。
随着国际间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韦努蒂的异化策略可以很好地促进两个国家语言和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最大程度地保留原文所蕴涵的异域文化特色,使读者更好地了解异域民族的思想情感和生活内容,感受异域文化,领略异域风情。同时,异化翻译还能极大地丰富目的语的表达方式,有助于读者扩大视野,吸收新鲜养分,从而促进文化的交流和传播。不过,这种异化翻译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我们应对其进行批判的继承。当采用异化翻译策略时要考虑到具体的文本类型、读者需求和社会情境,不能盲目跟风,尽量避免种族中心主义、文化帝国主义情结。
参考文献:
[1]Venuti,Lawrence.Rethinking Translation:Discourse,Subjectivity,Ideology.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1992.
[2]Veuti,Lawrence.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M].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1995.
[3]马会娟.对Lawrence Venuti异化翻译理论的再思考[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
关键词:赣南客家民俗体育文化;功能主义;外宣翻译
1.赣南客家民俗体育的文化特征
赣南民俗体育是指在赣南的民俗土壤之中,由广大赣南民众创造、享用和传承,依托赣南民俗节日产生发展的民间体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赣南民俗体育具有强身健体、团结乡邻的作用。此外,赣南客家民俗体育和特定的民俗精神相联,具有特定的文化和精神内涵,担负着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功能。
1.1赣南客家民俗体育的主要形式
赣南占地4万平方公里,辖区内18个县市(区),共有民俗体育数百项。丰富多彩的客家民俗体育活动流传范围不同,有着不同的特点,根据不同的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1.1.1村落农耕类
民俗体育。赣南村落农耕民俗体育种类繁多,主要有舞春牛、花棍舞、扁担顶力、禾秆拔河、稻草龙、打石子、扭秧歌、抬杆、抖空竹、骑竹马等。
1.1.2节日庆典类
民俗体育。赣南地区民俗体育集中在上九会、元宵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寒食、除夕、元旦等节日中。每个节日,都有多姿多彩的民俗体育活动,包括九师拜象、竹篙火龙、抢打轿、扮故事、凌龙、罗汉舞、梨狮、席狮、板凳龙灯、龙舟竞渡、傩舞等。
1.1.3墟市庙会类
民俗体育。赣南庙会民俗体育项目主要有上刀山、过火练、跳花灯、舞香火龙、驰火马、游烛龙迭灯、飞刀圈、打莲池、甩碗等。
1.1.4宗族军事类
民俗体育。赣南客家武术主要为南拳流派拳种,主要流派有朱家教、钟家教、李家教、岳家教、流民教、刘夙山派、昆仑拳,此外还有字门拳、法门拳、硬门拳、五百前、梅花剑等。
1.2赣南客家民俗体育文化特征
赣南客家节庆民俗体育文化反映了赣南客家人一定历史时期的生产生活方式、心里特征、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既是汉民俗体育文化的一部分,又有别于其它区域汉民俗体育文化,是一种典型的汉民族地域民俗体育文化,其主要特征如下:
1.2.1多元共存与兼容并蓄性
由于赣南客家来源于历史上客家民系多次大迁移的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这就使得赣南客家民俗体育文化既有早期南迁客家先民创造的赣南本土客家民俗体育文化,又有清代时期江、浙、闽、粤居民内迁和时期粤北难民回迁赣南谋生等带来的外来客家民俗体育文化,经过数百年漫长历史的潜移默化和兼容并蓄,既延续了中原汉民俗文化的精华,又在新的环境里得到创新,从而形成了今天独具特色的赣南客家民俗体育文化。
1.2.2山区农耕性
赣南客家人聚集山区之中繁衍生息,以拓荒、种植的山区农耕生产生活方式为主,故赣南客家民俗体育活动具有典型的山区农耕乡土特色,许多民俗体育文化项目都与农业生产有关.一是活动内容方式与农业生产紧密相连。
1.2.3节庆与宗教祭祀性
赣南客家节庆民俗体育活动带有浓重的宗教文化色彩.在赣南客家人的生活中有着重要而特殊的地位,每当岁时节日都要举行节庆礼仪及宗教祭祀活动,许多赣南客家民俗体育文化活动都源于岁时节庆、和祖先崇拜礼仪活动。
1.2.4宗族性
客家祖先从中原南迁初到赣南时,生活环境十分艰苦,面对完全陌生的环境,在与敌人抗争、与自然抗争的同时,保存种族,繁衍后代,壮大家族势力成为客家人第一要务.为维系和不断壮大家族势力,通常都是通过修谱、建祠堂、开展祭祀活动,来统一族人精神信仰,加强宗族凝聚力。
1.2.5鲜明的地域性
赣南虽然绝大部分都是纯客家县,但由于各县乡镇村落客家人来源于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地方,其迁徙历史、入居地理环境及社会环境各不相同,使得赣南各县乡镇村落的节庆民俗体育文化活动也各具特色。
1.2.6竞争性
赣南客家节庆民俗体育的竞争性主要体现在精神和心理方面,中国自古崇尚和而不同,客家节庆民俗体育活动同样在和谐之中存在着积极的竞争,正所谓“祭礼所以别尊贵,射礼所以辨实力”祭祀以宗族为别,各宗祠往往别具一格;在祭祀时各宗族会比哪宗族人丁兴旺,场面宏大,技艺精湛,节目精彩。
2.功能主义翻译理论
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力经诸多翻译理论家的研究和发展,至今已成为体系完善、影响广泛的翻译理论,在翻译研究与实践等诸多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1卡塔琳娜•赖斯的翻译理论
卡塔琳娜•赖斯德根据不同的语言功能把文本类型分为三类。第一类为信息型文本,主要功能是描述事物和事实,向他人传达信息和交流观点。对于这类文本类型,翻译时要按要求做到简单明了。第二类文本类型是以小说、诗歌和散文为代表的,以形式为重和表达型的文本,主要强调语言的形式和表达作者或者说话者的情感和语言的美学功能。翻译这种文本类型需采用辨别的方法,采用源文作者的观点,以传达美学形式。第三类是以诉请为重得施为型文本,强调最终的效果,如广告和演说等。这种文本类型需采用归化的,能达到相同效果,引起预想反应的翻译方法。
2.2汉斯•弗米尔的翻译目的论
汉斯•弗米尔认为任何翻译都有特点的目的,译者在翻译时应选择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最佳方式。他提出译者应根据翻译行为委托人指定的翻译目的来选择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创作出可读性强的高品质译文。翻译目的论的三大原则是目的性、连贯性和忠实性原则。目的性原则是翻译目的论的首要原则,要求译者以翻译目的为出发点,译文要为目标语读者理解和接受,同时也需要充分展现原文内涵。连贯性原则是指译文的语内连贯,具有可读性,符合目标语的句法表达习惯,具有交际意义。忠实性原则强调译文应忠实于源文而不是脱离源语文本,随意对译文进行臆造。
2.3贾斯特•赫尔兹•曼塔莉及其翻译行动理论
曼塔莉以交际理论和行动理论为基础,认为翻译是为达到特定目的的复杂行动。她的翻译行动理论目的不在研究和知道人们如何进行词语、句子或者篇章的翻译,其主要目的是帮助人们跨越文化障碍,完成交际行动。
2.4克里斯蒂安•诺德及其翻译“功能加忠诚”理论
克里斯蒂安•诺德在学习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过程中,发现有些学者将重心从源文转移到译文,忽略了“忠实”的原则。她在尊重前辈的研究成果的同时,提出了自己的独到的见解,把忠诚原则加入了功能主义模式———“功能加忠诚”理论。“功能”指的是“使译文对译语文化接受者起作用的目的”,而“忠诚”强调的是“译者应当把翻译交际行为所有参与方的意图和期望都加以考虑”。在翻译的过程中,如果译者在源文上做出了改动,译者应当向译文读者解释。在翻译特殊文化现象时,这种“忠诚”翻译行为在源文作者和译者之间架起了相互信任的桥梁。源文作者和译文读者有权利知道和了解译者所选择的翻译策略。诺德的翻译理论完善和推动了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解决了翻译中的激进功能主义问题。
3.功能主义视域下的赣南客家民俗体育文化外宣翻译策略及建议
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具有更大的包容性,符合地方特色文化的翻译。根据上述功能翻译理论,结合地方特色文化的翻译实践,对赣南客家民俗体育文化外宣翻译提出以下策略和建议:
3.1建设赣南客家民俗体育数据库
赣南客家民俗体育活动,具有浓郁的乡土和生产特色,娱乐与健康、游戏性与竞争性和谐统一,形势古朴多样,内容灵活多变。但是,当前赣南客家民俗体育的传承主要依靠口授身传,大部分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运用现代多媒体数据库技术,建设赣南客家民俗体育数据库,以搜集、挖掘、整理本区域民俗体育文化,从整体性和系统性对其进行深化研究。
3.2建设赣南客家民俗体育文化的翻译语料库
3.2.1收集一定数量的关于赣南客家民俗体育文化的资料,然后进行整理、规范化和翻译,最后建设成一定数量的赣南地方文化内容翻译语料库。语料采集的主要渠道是网络,通过网络爬虫软件抓取涉及到赣南客家民俗体育文化的双语网页。3.2.2利用语料库,通过语料库检索软件的词表功能,梳理和翻译赣南客家民俗体育文化的关键词,并结合不同的翻译目的,从多个不同翻译中选取合适的翻译,必要时进行重新翻译。这些关键词的梳理与翻译可以起到重要的示范作用,可以为其他翻译者提供积极的参考作用。同时由于这些翻译与当地文化传播需求结合,能够更好地发挥英语翻译的文化传播价值。
3.3提升译者翻译能力
实现赣南客家民俗体育文化外宣翻译的专业化。首先,译者要提高自己的英汉双语的熟练程度与驾驭能力。同时,译者还需非常了解和熟悉赣南客家民俗体育文化,对其文化内涵充分了解。最后,译者需要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将赣南客家民俗体育文化向目标语读者展现。只有这样,译者才能翻译出高水平的译文,做好赣南客家民俗体育文化的外宣工作。
3.4根据赣南客家民俗
体育文化外宣翻译目的,确定相应的翻译策略。做好赣南客家民俗体育文化的外宣工作,译者在翻译时要根据源文的主要交际目的来选择具体的翻译策略。根据翻译目的、文本类型和功能,翻译可以分为文献性翻译和工具性翻译。所谓文献性翻译就是在翻译的过程中尽可能的将其独特的专有的内容再现出来。文献性翻译适合再现赣南客家民俗体育的文化内涵。赣南客家民俗体育所包含的地方传统文化信息在英文中找不到具体对应物和相应的英文词汇来表达。由于目的与的缺省,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可以采用音译加文内注解的方法,这样既可以让英语读者容易接受,有能保持地方文化特色,从而达到双重效果。对于介绍赣南客家民俗体育的理论和运动技巧的应用性文体,可以采用工具性翻译,以实现译文的文本功能。译文可以和原文保持一致,也可以不拘泥于原文,抓住语言实质,进行适当的增删甚至重写,使译文实现既定的功能即可。
参考文献:
[1]谭东辉.赣南客家民俗体育研究[J].作家杂志,2010(10):183-184.
[2]谭东辉.赣南客家民俗体育数据库系统的建设及应用[J].兰台世界2010(8):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