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导师制学生总结范文

大学导师制学生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导师制学生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导师制学生总结

第1篇:大学导师制学生总结范文

摘 要:针对国内外高校正在实施或仍处于探索阶段的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度,结合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学院近7年的探索和实践经验,从实施基本情况、实施效果、经验体会、问题与建议等4个方面出发,全面阐述本科全程导师制的实践效果与问题思考,旨在进一步剖析该项制度的价值意义及下一步的改进方向,以期为其他院校进行相关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本科生;全程导师;实践与思考

1 基本情况

本科学生全程导师制是很多国际知名大学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举措之一,英国牛津大学甚至将该制度奉为人才培养的“秘密武器”[1]。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入和对素质教育的重视,国内各大高校纷纷实施了本科导师制。到目前,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实施本科导师制的高校已超过170所[2]。

2009年秋季学期,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学院成立了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工作研究小组,对国内外相关工作进行了系统跟踪研究,形成了多份研究报告,并在学院内进行了多次交流。2010年秋季学期开始,学院正式在本科生中实施全程导师制:一至三年级本科生导师由学院统一配备,每6~8位学生安排1名导师,每个年级安排一名导师组秘书;四年级本科生导师由毕业设计导师兼任。全程导师制全面实施以来,学院在每年本科新生入学第一周,召开导师与新生的见面会,专门向新生介绍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基本情况,会后导师与学生进行交流指导。

在全程导师制运行过程中,导师采取面、电话、短信、邮件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帮助指导,主要工作有:及时了解学生所想、所需,帮助他们解除思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惑;帮助学生适应学校生活,认清在大学阶段应该达成的目标,指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和规划生活;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提供咨询、指导和帮助,提供一些资料或书籍;介绍信息技术最新发展及应用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邀请高年级的优秀学生介绍学习经验和体会;组织学员开展适当的集体活动,如体育运动、户外活动等;定期召开工作例会,介绍指导情况,交流经验,讨论问题等。

经统计,每学期导师对学生的指导次数平均在6~10次,其中当面指导均在4次以上,师生交流已基本自然化和常态化。在全面实施过程中,学院每学期收集指导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意见建议,汇总后通报全院。

2 实施效果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实施受到了学院广大师生的肯定,从目前收集的反馈看,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思想困惑得以解除,不良情绪基本得以释放。

在指导过程中,导师能够倾听学生的心声,捕捉他们的心理动向,适时给予思想、心理上的指导,传授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学生负面情绪的减少有助于他们逐步树立起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学生的学习方法得到指引,创新实践能力得到提升。

针对新生需要适应大学生活的问题,有的导师邀请了几位四年级的优秀学生介绍学习、生活经验,让新生对未来4年的学习生活有一定的了解,提前做好准备,在学习、生活方面少走弯路;有的导师鼓励学生加强英语、数理、计算机等基础课程学习,帮助学生找对学习方法,合理利用时间,针对个别学生课程考核不及格情况,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总结教训;有的导师向学生推荐与专业相关的学习资料,引导学生有兴趣地开展学习;有的导师指导学生开展创新训练项目研究、参加学科竞赛,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师生感情更加深厚。

导师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开展爬山、郊游等集体活动,放松身心,排解压力,促膝谈心,在近距离接触中进一步增进感情。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学到了导师良好的为人处世态度和方法,集体凝聚力进一步提高。前一段时间,有一位导师生病住院,他的学生经常通过短信和导师交流,还专门为导师制作一本相册,里面记录他们入学后的生活,让人十分感动。

(4)学生成长进步受到更多关注,自我意识更加健康成熟。

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高等教育大会宣言中提出:“高等教育需要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视角和新模式”。教育是通过对人的成长的引导,从而促进人的发展。全程导师制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指路导航,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这一理念。在实施全程导师制的过程中,学生获得了更多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学生的成长得到了更广泛、更细致、更个性化的关注,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母校的认同感。

3 经验体会

3.1 高度重视是导师制实行的重要前提

本科人才培养是大学的基础中心工作。计算机学院本科全程导师制从前期准备、小范围试行到全面实施,一直得到了学校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学院领导率领研究小组起草修订实施方案和实施计划,组织召开各层面的讨论会议,单独与试点导师交流心得,着力研究全面实施阶段工作方法。导师制全面实施后,学院领导每年都前往学员队参加导师与新生见面会,与学员队干部交流,参加班务会,及时了解导师制实行的情况。各级领导和机关的关注与投入,确保了本科学员全程导师制的持续有效开展。

3.2 明确职责是导师制实行的坚实基础

在全程导师制研究和运行过程中我们发现,导师的工作内容过多、过泛,责任过于重大是导师制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因此要定位好导师的工作内容,明确导师的职责。学院专门编制了《计算机学院本科导师制实施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实施办法》),同时学院还编制了《导师工作内容简介、注意事项和建议》《本科全程导师制师生第一次见面主要议题》等材料,动态细化导师的工作要求,作为《实施办法》的补充。本科生全程导师是学生成长进步的良师益友,要熟悉本科学员的特点,解答学生成长进步过程中遇到的困惑,而知识传授、学业指导、科研攻关仅仅是本科学生导师的从属性任务,要防止把本科生当成研究生一样指导,或直接放到自己的课题组。

3.3 合理的实施计划是导师制实行的关键环节

要做好导师的选拔推荐工作。学院采取导师个人申请、单位推荐、学院选拔的程序,每年从承担全部本科教学工作和大部分研究生教学工作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网络工程系,以及主要承担基础研究工作的并行与分布处理重点实验室选拔本科学员导师。导师都属于副高职称以上教员,主要完成课程教学和基础研究工作,不参与重大科研攻关任务,能够保证指导精力的投入。工作安排采取集体见面指导和导师自主安排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学员入学第一天导师就配备到位并组织见面,在军政基础集中训练、新训结束转入学习阶段、部队认识实习等教学训练关键环节前后,安排集体指导,平时由导师自主安排指导(但新学期开学后、学期结束放假前是指导工作的重要时间节点),每学期要求一定的指导次数。抓好督促落实,每个年级安排一名年轻博士担任导师组秘书,每学期收集两次导师指导情况,并进行汇总;学院每学期对本科学员全程导师工作进行总结。

3.4 完善的机制保障是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得以持续的坚实后盾

要使全程导师制持续运行,机制设计尤为重要。学院在实施过程中,一是加强了各级领导和行政机构对全程导师工作的关注度。各级领导在日常工作中经常谈到对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看法,体现关注,使导师工作得到认可和鞭策。二是不断强化导师的责任意识,营造氛围,使广大教师明白,关注本科生成长进步是大学教师“天经地义的事”,营造良好氛围。三是给予津贴发放,每学期为全程导师计算一定的工作量,发放数百元的补贴,虽然额度不大,但清楚地提醒了导师。四是不断深厚的师生感情和来自学生的认同感进一步激发了导师的职业自豪感和成就感。

4 问题与思考

4.1 指导形式

鉴于该院的本科生与老师在学校的不同园区工作和学习,师生见面存在较多不便,有的学生不了解导师的情况,有问题不懂得与导师如何交流。事实上,社交网络在师生沟通中的作用是非常显著的,导师的指导又重在内容,因此,指导形式可以更加灵活多样,除必要的见面指导外,电话、短信、微信、QQ等日常化的指导形式值得推广。学生的集体活动可以邀请导师参加;根据不同时期学生的不同需求,可联系导师组进行专项讲座,例如为一年级讲授大学学习方法,为二年级讲授如何制定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为三年级讲授如何进行创新研究,为四年级讲授如何阅读文献综述和撰写论文等。

4.2 指导内容

导师的主要工作是为学生排解困惑、指路导航,需要学会与学生交流沟通,熟悉学生管理规章制度,因此学院层面也应采取措施,加强导师之间、导师与学生之间、导师与管理学生的干部之间的沟通。建议学校每年组织1~2次交流活动,邀请有经验的导师介绍经验,组织导师、学生、学生管理干部座谈交流,组织专题文集等,提高导师的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

4.3 政策方面

在推进导师制的过程中,建议加强对导师的引导教育,以强化导师的责任心为主开展工作,适当把握工作尺度,不贪大,不贪多,不摊派任务,不强行推进,有督促落实,有津贴鼓励。定期收集学生对导师的反馈意见,整理后适度公开。既不对未履行职责的导师进行惩处,也不过分依靠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来驱动导师制运转。

4.4 其他方面

导师对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要加强引导,不要陷入唯成绩论的负担中,要充分鼓励和保护学员的兴趣;应指导学生进一步了解自己将要或所需掌握的知识结构及课程框架,做到心中有数,增强自信心和自主性;大多数学生对自己的本科及未来学习生活没有规划,建议导师多指导学生做好自我规划,但不应通过全程导师制为课题组拉人。

5 结 语

本科全程导师制是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一项重要的教学改革措施,实施以来,学生普遍得到了较好的指导,各方面均有所提高;导师们了解和掌握了一些以前不曾意识到的情况和问题,深感本科导师制是对学校现行教育体制的重要补充。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推进本科全程导师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导师制度,不断总结经验,为学校的人才培养做出贡献。

作者简介:赵亮,男,工程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教学管理, ;

谭春娇(通信作者),女,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教W管理, 。

参考文献:

第2篇:大学导师制学生总结范文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教书育人

1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概况

1.1本科生导师制的起源与背景

本科生导师制最早起源于14世纪英国的牛津大学,随后本科生导师制也在世界高校中得以广泛推广。所谓本科生导师制就是指经由指定导师个人或群体具体指导特定对象的个别化教育实践,以促进个体不断创新发展的程序范型。而这种个别化教育在西方可追溯到古希腊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在我国可追溯到先秦私学。

近年来我国高校教育发生了很大变化: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分制普遍推行。新的变化带来了新的挑战,一方面学生自主学习空间扩大,另一反面也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当今高等教育和大学生所面临的社会环境来看,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竞争和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引导学生适应社会、适应环境,对学生进行学业指导、职涯规划、心理疏导等工作都显得更为迫切。

1.2我国高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概况

本科生导师制是近年来许多高校在借鉴国外高校办学经验的基础上,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需要,探索学生教育和管理的一种新的培养模式,其宗旨在于增加师生面对面的交流机会,让本科生充分接触高层次、高水平的教师,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把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结合,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结合,严格管理与人格感化结合,创造集思想引导、专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就业指导于一体的教育机制,更加关注本科生个性化的成才环境。

1.3我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现状及成效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从2001年开始扩大招生,2006年转外延发展为内涵建设,注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科学合理整合专业、学院,发展相关专业、方向。商务信息学院即在此背景下,于2008年6月正式成立。学院下设两个新专业,即统计学专业及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由于目前学生人数少,生师比相对合理,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有一定优势。学院首先出台了本科生导师制的指导性意见,明确了导师的工作目标及职责;设计了指导过程记录表,使指导工作能够形成文字记录。虽然本科生导师制实行至今只有一个学期,但从整体情况来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加快新生适应大学生活的速度。由于中学阶段的学生大多数处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状态,任何事情均由班主任及家长全面负责;进入大学阶段,在学习方法、人际交往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疑惑,好像失去了前进的方向。特别是针对现在的大学生已进入独生子女阶段,自理能力较差、心理承受能力差等问题日益凸显的现状,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行显得尤为重要。

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结合。本科生导师制的目的是“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的需要”,符合“以学生成才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采取各种形式的指导,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促进了教学相长,更好地实施了因材施教,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供了有效的途径。本科生导师的责任是塑造一个人,特别是塑造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学术品质,实现“教书”与“育人”的完美结合。

增强了职业发展的指导工作。本科生导师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包括职业目标、职业发展道路、将要进行的准备工作等,并从专业角度分析自身的竞争优势,明确职业发展的总目标。导师还利用自己的社会资源,为学生搭建专业实习、社会实践的平台,为就业做好充足的准备。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专业学习积极性。导师组织所指导的学生成立了课程读书小组,针对当学期的专业课程进行课外讨论与交流,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同时发掘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使学习更有积极性。

2本科生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作为高校教学体制改革的一项新尝试,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在今后的工作尚待不断完善。

2.1实施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激励机制

学分制条件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不是孤立的,它需要一系列的制度来相配合。而现在很多高校都存在以下问题:一方面,教学指导条件、选课制度、学籍管理制度、实习实验制度、导师指导制度等学分制的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另一方面,高校的人事制度、学生工作、财务管理、后勤保障服务等方面不能配套跟上,使学分制条件下本科生导师制难以推行。

另外,目前许多高校导师制实施效果不佳的最大原因就在于疏于管理,缺少有效的管理系统,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往往导师工作安排下去,以后的事也就“无人问津”,导师制基本处于一种游离于管理之外的“自由”、“随意”状态,更谈不上考核与评价工作。久而久之,造成“做好做坏一个样”,导师积极性、主动性不高。本科生导师的考核制度与激励制度还不够完善。大多数导师所得到的报酬远远不能反映他们对学校教育做出的贡献,本科生导师制的报酬相

对来说普遍偏低。

2.2部分导师缺乏积极性

导师们虽然对学院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目的、意义有一定的认同,但由于多数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再承担导师工作,尽管许多教师非常愿意与学生交流,却难免力不从心。

受聘导师的整体素质虽然比较高,但是对于学分制下导师工作的认识和态度还是参差不齐的。有极少数的导师对导师功能工作性质和目标仍没有非常清楚的认识和把握,对学分制中各门课程,特别是对选修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了解有限,这些都导致了其工作状态不尽如人意。2.3部分学生缺乏主动性

刚刚进入大学的部分新生还沉浸在喜悦和放松的状态当中,来不及思考大学生活的规划,对于大学学习的方式方法还没能适应,甚至关于已经开始的学习、生活还提不出像样的问题,更不会主动地利用导师制提供的新学习指导方式。这些学生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缺乏热情和兴趣,影响了导师制实施的双向的互动过程。

3进一步完善本科生导师制的思考

3.1加强制度建设,完善配套的考评体系

构建有效的管理系统。导师制的建立与推行是一个综合性工作,由导师、学生、管理人员三者构成导师制工作的基本组成部分。导师制要在教学中体现出明显的效果,则必须由相应管理系统组织开展,必须多方面齐抓共管。要有组织保证,成立导师制工作小组,以确保导师制的正常运行。

制定科学的导师制评价体系。首先制定导师制工作制度。明确导师的权利与义务,导师的组织管理等,从制度上规范导师制工作,确保考核评价工作有章可循。其次,建立导师制考核制度,定期准确评价导师的工作绩效,包括检查导师工作计划、工作记录、工作总结及学生指导记录等,指导和监督导师各阶段培养计划的完成。再次,通过《导师活动调查表》、定期召开各层次学生座谈会等形式,及时掌握导师职责履行情况及学生的反映,完善导师的约束机制。但学校在制定评价体系的同时,也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尊重教师的人格、尊重教师的合理需要,给教师提供独立思考和自我表现的空间,培养导师自我管理意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3.2建立导师培训制度

学校应建立导师培训制度,提供有关信息,使导师懂得如何去导。要让导师获得充分的信息,包括国家、学校、学院的教育改革、招生就业、学生培养等方面的新动向及有关政策,使导师更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使指导工作更有效率。信息还包括被指导学生的有关情况,如学习、奖惩、家庭情况,以便于导师因材施教,达到本科生导师制个性化教育的目的。

除此之外,还可以定期举办导师工作总结会或经验交流会,激励优秀的导师,并使导师们有一个共同研究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的空间,取长补短,积累经验,不断提高导师的整体工作水平。

3.3转变学生观念,拉近导师与学生的距离

在导师和学生的关系中,学生希望导师既要关心学习,也要关心思想与生活,成为自己的良师益友;而事实上,师生之间“有事联系,无事不联系”是最普遍的关系现状,不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导师制要有效实施并可持续传承下去,是学生和导师共同的事情。学校在实行导师制之前,应对学生和导师预先进行导师制阐释,使双方都明晰导师制的宗旨、意图,清楚自己有哪些权利和义务,在落实中也好更默契地配合、互动。

第3篇:大学导师制学生总结范文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科研创新;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3-0106-02

一、本科导师制简介

本科生导师制是一种源于英国牛津大学的新型教育管理模式。与研究生导师制不同,本科生导师制是指教师通过言传身教对本科生的学习、品德、思想、就业等方面进行个别指导的教育制度,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科学文化水平及科研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1,2]。目前有多所高校将本科生导师制与科研团队建设结合起来,充分挖掘本科生的科研潜力,重点发展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实际动手能力,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学校科研实力的提升。本文将以作者所在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为例,浅谈本科导师制对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本科生导师制对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充分阐释了科学创新对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和一个民族灵魂进步的重要性,而高校是培养科研精英人才的最大机构。但是从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培养模式来看,多数高校将教育重点放在课本知识的传授上[3]。虽然这种模式培养下的高校毕业生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储备,但实践动手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明显缺失。大四毕业设计环节,虽然能让本科生一定程度地参与一定量的科研工作。但是大部分本科生只能参与基础的实验操作或者是简单机械的数据录入处理工作,不能深入分析实验结果,更无法指出课题的创新性,这将严重影响本科生对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大学生作为未来国家发展的栋梁,大学教师需充分重视他们的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并积极投身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中。

(二)科研导师的重要作用

将导师制与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结合起来建立科研导师制,主要是指导师指导学生参与具体科研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科研方法,锻炼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从2013级全日制本科生开始,全面实施全程导师制。即为每名学生配备导师,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学业指导为主,兼顾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生活、心理等方面,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及人生观,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其中导师制实施细则明确规定,导师具有如下职责:指导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包括指导课外课题研究选题和立项,组织科研课题讨论会,吸收学生充当科研助手,动员和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课外科技竞赛活动,从而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使学生构建成符合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要求,突出个性发展并拥有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体系。其中针对具有继续深造,有意从事科研工作的学生,对他们分配科研经验丰富的教授、副教授或者是有科研项目的讲师,建立起科研导师制。

作为一名科研导师,需充分发挥导师的职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工作和综合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为了激发学生对科研课题的兴趣,导师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查阅国外内相关文献,了解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实验方案,制定详细的实验方法、操作步骤、实验预期结果等。针对本科生的科研思路和实验方案,导师需要积极给予审查意见,及时评价学生的实验方案,并提出修改意见。待实验方案确定后,整个实验过程需要学生独立完成。但是由于大多数本科生参与科研课题的时候,并不具备完整的专业理论知识,因此并不熟悉具体实验仪器和实验设备。这个时候需要充分发挥科研团队的作用。我们针对本科生的课题类型,给他们建立实验小组,并由研究生担任实验小组组长,充分发挥团队合作效应。实验完成后,需要及时整理分析实验结果。这时导师需要帮助本科生归纳总结实验数据,寻找实验规律,发现实验特殊现象,进行机理分析。最后及时引导本科生对所做的实验进行总结,撰写实验报告、汇报实验成果或者发表文章。从导师制实施以来,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指导多名本科生荣获各种科技竞赛大奖,例如2013年第一届全国大学生高分子材料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2014年第三届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一等奖、2015年“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2015年第四届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三等奖。

(三)学生在导师制中全面成长

学生参与导师科研课题对于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和综合创新能力有很大帮助。首先,专业知识面得到充分扩充。通过查阅相关科技文献,可以了解目前学科发展前沿和研究现状,发现某领域的研究不足和缺点,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法或思路,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的进一步巩固。其次,实际动手能力达到充分提高。所有实验操作过程均需要学生独立完成,如果实验失败,还需分析失败原因,寻找解决方案。系统地培养了学生的独立工作、独立思考和综合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培养了学生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最后,沟通交往能力得到增强。学生总结实验结果时候,需要完成分析实验数据,撰写实验报告,汇报实验结果、发表文章等工作。这将充分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科技交流、论文撰写能力[4]。

三、提高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一些措施和对策

尽管我国许多高校建立了本科生科研导师制,但是存在机制不够完善,科研创新能力重视不足等问题。现结合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导师制的实际情况,提出几点关于提高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建议。首先,激发本科生科研创新意识。为了充分激发本科生的科研创新意识,在日常教学和社团活动中,教师应充分宣讲科技带给日常生活的巨大改变,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热情,使学生明白科技能力对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具有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学校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科技学术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也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其次,开设科研创新课程。为了快速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可以在本科生的课程中增开一些有关提高科研水平能力的课程,例如文献检索与管理、科技前沿学术讲座、创造力开发、数据分析与整理、科技论文撰写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本科生一方面可以系统地学习有关科研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为将来继续深造或者从事科研工作打下良好基础。最后,完善评价体制。将本科生的科研能力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制,与本科生的奖学金、保研等挂钩,可以极大提高本科生的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5]。例如学科竞赛获奖、、申请专利等均可以计入学分或奖励加分中。同时,学校也要积极鼓励参与科研导师制的教师,例如将指导本科生科研活动的时间计入学时,给予科技竞赛获奖或的老师一定经济奖励等。

四、结语

科学技术创新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提高本科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成为目前高校急需重视的一项工作。通过科研导师制,让学生参与实际科研课题,可以显著提高本科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科研创新意识、开设科研相关课程、完善评价机制等,均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机制,从而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沙靖全,周淑晶,张宇,钟晓华,宋琳琳.本科生导师制在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中的实施[J].药学教育,2014,(16).

[2]张菡,黄天寅.全程化科研导师制下的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研究.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J].2014,(154).

[3]苟建平.浅谈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5,(81).

第4篇:大学导师制学生总结范文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学生工作;教书育人;素质教育

一、引言

本科生导师制度已成为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是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创新教学的重要支撑和有益补充。对于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培养德才兼备、知行合一的人才,促进学生全面人格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秉承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办精、办强、办特色的办学理念,以研究型本科教育为特色,以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宗旨,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在2012年实施基于创新教学本科生导师制的基础上,2014年9月全面推行覆盖全体本科生、贯穿本科教育全过程的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新生入学三周内,学院根据具体情况,按照数量均衡、合理搭配的原则,为每位学生统筹安排导师并制订了多种具体措施来全面推动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实施。通过三年来的探索,学院形成了百家齐放、教学相长的良好局面,打造了优模式、多方面、高素质、全方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我院立德树人、因材施教、团队建设、学生个性化成长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我院本科生导师制的管理模式探索

目前我院已为2016级304人、2015级268人、2014级238人的三个年级入校学生实施了导师制,其中有“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工程力学”“土木工程”“建筑学”专业,共选派本科生导师82人(教授25人、副教授及高工25人、讲师及实验师32人),生师比为10.68,为导师制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各导师团队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办法》的指导下,百花齐放,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在两年的探索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管理模式,凝练出了适合本团队的本科生导师制下的学生管理模式的具体工作目标、工作内容及评价方法。探究出了适应本团队的本科生不同学习阶段身心特点的融合个性化和专业性的管理模式和教育方法,提炼出了本团队的本科生导师制建设在本科大学不同的发展阶段的工作模式和内容。均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学院也形成了百家争鸣、共建促英才的良好氛围。

1.“产学研”结合型育人模式分析

我院教师承担了国家重点项目,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纵横向科研项目二百余项,均涉及学科前沿的研究,并有着丰富的现场实践经验和企业合作能力。通过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导师为本科生提供了切实参与科学研究活动的有效途径和方式,使学生尽早进入实验室、科研项目和团队。为拓宽学生学术视野,了解学科发展前沿创造了有利条件。学生通过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走出去参与专业实习,开阔了视野,丰富了专业知识,增强了自信。不再是单一的本科课堂的压缩饼干模式,摒弃了单独依靠课堂“教师教,学生听”这类束缚学生心智开发的传统模式。项目课题小组的每周汇报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相互切磋中培养开放吸收、不断探索的科研精神,增强师生互动、同门互助也有着积极的作用。并形成了以项目为导向的本科生导师制下,导师、研究生、本科生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

2.以导师为核心的圈层结构育人模式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构筑以导师为核心,以所辅导的低年级学生为内围,博士生、硕士生、高年级本科生为支撑的圈层结构。导师通过与学生定期见面,指导规划、指导学习、指导研究、立德树人来发挥核心作用,为学生明确发展路径。支撑层的高年级本科生特别是研究生按照导师的要求,负责学生的日常联系、交流和沟通,发挥智力生态的育人效应。

3.“亦师亦父”―师徒式导师亲情式个人指导模式分析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尊师重道,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通过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构建了新型的师生关系。导师亲自指导学生,打破了传统教育中渐行渐远的师生关系;师生频繁接触互动,有助于学生提高素养,在高层次上重构了亲密互动、教学相长、和谐相容的新型师生关系。全方位关注学生成长成才,对于家庭有困难、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导师润物细无声,默默关注,清风化雨,鼓励他们坚强成长,直至学有所成;在学生遭遇重大困难时,导师不遗余力,倾囊相助。特别是我院维吾尔族学生,在导师的鼓励下,立志毕业后在家乡兴办汉语学堂。

4.以新媒体为向导,做网络良师

以互联网和智能手持终端设备为主体的虚拟空间越来越成为青年学生学习、交际、娱乐的重要介质,在大学生的思维模式、行为习惯、语言方式、心理意识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新形势下,我院本科生导师制实施中,以新媒体为向导,做网络良师,利用微信群、慕课等形式,全天候无缝对接学生,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通过新媒体平台,促进师生吐露心声,展示才华。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开展心灵引航、就业指导等工作。

三、本科生导师制学生反馈情况

截至2016年9月,以力建学院2014级、2015级本本科生为调查对象,对导师制开展工作情况和学生需求进行了问卷调查,共450名学生参与,占总人数的90.69%。从调查结果看,本科生导师制对于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整体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结果表明,导师制总体开展情况良好,师生关系融洽;在学生需求上,学生对于就业指导、学习指导、科研水平指导、社会实践、心理教育、人H交往、思想教育等各方面的需求均超过60%,即大多数学生希望导师给予全方位指导。在指导方式上,76%的学生对固定场所指导很满意,但也希望丰富形式,如通过活动、网络等的指导方式与导师更贴近。希望集体指导与导师个人指导相结合的占69%以上。

四、对本科生导师制学生管理模式的总结及建议

力建学院在导师制的运行体制、学生管理模式方面的探讨经过两年来的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学生整体风貌的提升,挂科率的减少,获奖情况等均展示了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初步成效。本文通过总结各导师团队所做的一些有益的探讨,认为本科生导师制下的这几种学生管理模式和方向值得借鉴和进一步完善。一是加强新媒体网络阵地建设,通过互联网延展性地开展本科生导师制工作,做学生的网络良师。二是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潜移默化地给予学生细致的指导。三是以项目为导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的科研思维。四是加强导师团队建设,构建研究生辅导本科生、高年级本科生辅导低年级本科生的纵向链式学习科研团队,明确协助辅导的学生的职责,建立激励措施,弥补师生比的不足,形成导师团队间的良性互补关系。

参考文献:

第5篇:大学导师制学生总结范文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教学模式;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17-4257-02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Undergraduate Tutorial and Measures

LIANG Heng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 Technology, Xuchang University,Xuchang 461000,China)

Abstract: The tutorial system is a kind of operation model with teacher-leading , whose goal is to give full play to both the teachers’instructor and students’learning.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history and connotation of the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 points out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 and analysis some problems in implementation process.

Key words: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model of teaching;personnel training

随着招生范围扩大,高校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怎样保证高等教育质量不下降并且稳步提高是摆在每一所高等学校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1]。而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为高校本科教育质量的提升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支撑,因为它有利于缓解高校扩招背景下有限的教师资源与相对无限的学生需求的矛盾[2]。

导师制这一概念起源于英国,是由14世纪创办牛津大学新学院的温切斯特主教威廉威克姆提出并实践。但是直到19世纪末,导师制才首先在牛津大学剑桥大学被运用于本科教育[3]。所谓导师制,是指指导教师对一部分少数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一般情况下,传统的教学是以“教”为主,而导师制是以“导”为主的教学模式,以此来培养、提高学生们在今后的学习、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导师制中,师生关系将更加亲密:导师通过对学生的观察,指出学生存在的各种不足和应该努力的方向;而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自身情况提高德育层面和知识层面[4-5]。

1本科生导师制的优势

1)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与个性化知识结构的形成

与普通的课程培养不同,导师制的重点是鼓励学生从自身兴趣出发,发挥个人特长。导师制的目的在于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需要,在建立在此目的的基础上,促进教学相长、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即将步入社会、就业的转折阶段与最后关键储备期,同时也是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时期。导师制可以促进老师和学生全方位的交流,主要包括学习、思想、生活、对未来职业的规划等。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导师的研究项目并进行参与,在参与的过程中培养自身的科研意识和创新精神。同时,导师也可以结合本专业的发展,给予学生专业方面的指导,使学生在立足本专业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发展方向选择相应的课程,从未形成相对合理的个性化知识结构。导师对学生的言传身教,潜默移化的培养了学生的终身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对于计算机类的本科生而言,导师可以将项目中部分原理简单易懂、可操作性强的科研任务进行分解,将任务按照实际情况分配给学生完成,进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科研能力。

2)提升大学生的自我监督管理能力

大学阶段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的承前继后阶段。学生如果没有在大学中培养很好的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将很难取得理想的成绩。大学生完成了高中部分的学习,进入大学后,他们会发现大学的学习内容和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老师的授课方式和管理方式也发生了一些改变。在大学中,任课教师只是授课,而辅导员的工作只是对学生的思想和生活进行管理,他们的工作路线几乎不相交,这样就造成了学生工作和教学工作相互脱节的状态。导师制的实行,补救了这种弊端,尤其是对于那些从传统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型转型的高校,实现了从以“管”为主到以“导”为主的教学模式,导师在认真全面科学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结合辅导员日常管理,以人为本,在自我管理意识和方法等方面寻找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使其成为现代社会需要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同时,优秀的本科生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从未能够更好地适应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生活,从这一点来说,培养过程也是发掘优秀研究生的过程。

3)对老师综合素质的挑战

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的首要条件是要有高素质的老师。高校向社会输送人才的内部力量是学生,推动高素质的培养的外部力量则是老师。导师制的实行,对导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为苛刻的要求。导师不仅要有高尚的师德、渊博的知识,而且还要具备精湛的技艺、健康的心理。导师深厚的专业造诣和扎实的教学功底,是言传身教的质量与效果的保障。另外,导师的情感、态度、性格、自我意识等是影响学生心里素养形成的一个直接的重要因素。正所谓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方针,教育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都需要通过教师来实现。现代教育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不断提高的教师素质,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要想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就相当于纸上谈兵。最后,导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优秀的本科生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一定的科研任务,一些青年导师可以提前体验培养学生的乐趣,提前掌握培养研究生的方法。

4)加强了师生的双向交流沟通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如果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将无从下手,即使勉强为之,也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导师制的实行,使导师在思想上放下“架子”,学会倾听、鼓励、交往、合作。师生之间的双向沟通方式比较灵活,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观点、建议,因此更易于产生平等感和参与感,这有利于双方的互相理解,形成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2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限制因素

虽然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行具有一定的优势,但现在在我国本科生导师制还没有大范围的普及,主要有以下限制因素:

1)师生比例的限制

面对我国大学逐年扩招本科生数量不断增长的现状,师生比例变得不合理。每个学校教师资源有限,无法为每一位同学配备优秀的导师。而现实问题是,我们不能控制招生数量,也要避免由于导师制的推行而使导师承受的教学负担过重压力过大,使导师制成为一种形式。

2)经济因素的限制

推行本科生导师制所需的经济投入主要包括配套设施的建设所需费用,比如科研室、配套机房、科研经费以及导师教学的报酬。经济因素必然是制约大学实施本科导师制的一个重要因素。

3存在问题

1)职责与工作内容不够明确

我国高校推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前提是转变思想关念。就导师而言,由于受传统教育管理模式的影响,一些导师不能正确认识教学与科研、教书与育人的关系,人为的将他们分裂开。同时,学生也不明确导师的确切职责范围,不知道遇到哪些问题应该去找导师帮忙。

2)考核指标难以量化,激励措施不足

在导师制实施中,有关考核办法的硬性规定内容难以量化,而且导师对学生的指导帮助也不是立竿见影一蹴而成的。因此,对于导师这部分工作的考核,只能是相对地进行比较评估,可能会有失公允的情况。同时,高校对本科生导师制的激励措施比较松懈,导师对本科生的工作并没有纳入到学校的报酬体系中,执行过程也只是流于形式,名不副实。

4对策与建议

1)明确本科生导师的定位与职责

参照清华大学对本科生导师的定位,导师的职责为:帮助学生规划在大学中及以后的学习与生活。拓宽学生专业知识和课外知识,提高其学习、实践和处理人际关系能力。指导学生拥有正确做人做事的态度。导师的职责是指引学生做人和做学问,要做到“四个结合”,即思想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课堂教育和课外教育相结合,共性教育和个性教育相结合,严格管理和亲情感化相结合。

2)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

导师在受聘期间,应享受导师津贴,导师的工作应该按指导学生的数量、质量计入其教学工作量。还应该建立健全的导师评价制度,对优秀的导师予以适当激励,对较差的导师进行批评指导改进,构成监督、评价、激励体系,保证导师制的良性运行。

5总结与展望

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有助于把培养综合素质型人才的办学理念贯彻到高校教育教学中,以教师主动带来学生主动,化师生远距离居住为近距离交流,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非常有利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目前,本科生导师制在我国仍然是一项新的教学探索。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学生学分制的进一步完善;社会越来越多的高素质人才需求;不断提升的教师资源;不断加大的高等教育的投入资金,今后在我国将必然普遍实行高校本科生导师制。

参考文献:

[1]刘振彪,陈晓红.对本科生导师制的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03(4):81-82.

[2]张金萍,周游.成功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几个关键问题[J].黑龙江高教究,2004(8):117-119.

[3]丁林.本科生导师制:意义、困境与出路[J].黑龙江高校研究,2009(8):74-77.

第6篇:大学导师制学生总结范文

1.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与抱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法制观,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对学生中出现的重大问题或具有倾向性的思想问题,在积极、慎重处理的同时,及时向所在院(系)反映。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设计科学的学习进程、安排合理的修读计划和选课计划;对有考研意向的同学进行适当的辅导。

3.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加强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主动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及时向所在院(系)反映学生的困难和合理要求,努力为学生排忧解难。

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为学生的就业、发展提供指导意见;当好学生的参谋,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结合专业发展前景,帮助学生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职业生涯规划。

5.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和各级各类社团活动,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6.其他可能提供的帮助。

二、学业导师制实施现状

根据目前国内部分高校实施的学业导师制现状,有学者做了系统的研究和分析。

1.大学生自我学业规划情况

大部分学生入学后有比较清晰的学业规划,但不是长远规划,而是短期计划,且不是十分具体,甚至有一部分学生没有规划,还停留在60分万岁阶段;大部分学生的规划依据是“就业前景”和“个人兴趣”,导师在大学生学业规划中影响力比较低。

2.大学生学业导师制的实施情况

大部分同学能够选择专任教师做自己的学业导师,但在调查中也发现1名导师一般要指导20名学生,在一个学期或更长时间才能指导学生一次,不仅不能保障指导效果,而且也很难顾及到每名学生。此外,在部分高校学业导师制虽然体制健全,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没有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导师和学生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和交流,甚至有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学业导师不太了解,学业导师制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3.大学生对学业导师制的认知程度

应该说,随着教育教学改革和学业导师制的不断深入,大部分学生对学业导师制的实行持肯定态度,并且希望从导师那里得到关注和帮助。专业教师是大部分学生选择学业导师的重要群体,专业教师可以为大学生的就业前景和未来发展方向有更加清楚的认识。还有的学生认为,为保证指导效果,学业导师指导的学生数量应该在10名以下,而且应该主动接触学生,最好每月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一次。但现实情况是学业导师由于指导的学生数量多,保证不了指导次数和形式。

三、完善学业导师制的几点建议

学业导师制是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结合,学业导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要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从思想、生活、心理、就业、科研等方面给予学生全方位的指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根据学业导师制推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根据多年经验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具体措施:

1.学业导师的工作方式

(1)采取以个别指导为主,集体指导为辅的方式开展工作。集体指导主要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通过座谈讨论、问卷调查、讲座、报告的形式进行;个别指导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谈心、聊天的方式进行单独辅导。(2)学业导师与学生均应积极主动地与对方保持联系。联系方式以面对面交流为主,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通过电话、短信、QQ聊天、电子邮件等形式进行指导和交流。(3)学业导师每两周要与学生进行一次面对面的个别指导或集体辅导,内容主要包括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布置学习任务、了解学习情况、解决学生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4)学业导师要主动与辅导员和任课教师取得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情况,并有针对性地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5)学业导师要有工作计划和总结,日常工作要有记录,并认真填写《导师工作日志》;日志内容包括指导时间、地点、方式、主要内容、学生签名和导师签名,保证工作落到实处。(6)学业导师在各院(系)统一安排部署下开展工作,各院(系)每学期要组织召开2次以上导师工作会议,专门研究学生在学习、思想、生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办法和措施。

2.学业导师的配备与选聘

(1)学业导师的遴选与配备由各院(系)负责,报人事处和学生处备案。(2)学业导师制采取聘任制,每5-15名学生配备一名学业导师。(3)学业导师原则上由学生本专业的教师担任,若本专业教师不足可在本学院其他专任教师中聘任;符合条件的教师都有责任和义务担任本科生学业导师。(4)学业导师制实行双向选择,学生可根据导师的学识背景、本人的兴趣意愿选择导师,导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要求选择学生;选择完毕后各学院要做必要的调整平衡,统筹安排,并由各院(系)正式聘任,颁发聘书。

3.学业导师的管理与考核

第7篇:大学导师制学生总结范文

关键词:整体培养;团队指导;专人负责;本科生导师制;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7-0110-02

自我国高校扩招以来,为适应形势变化,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各高校开始探索和实施本科生导师指导制[1-3]。本科生导师制是指由专业教师担当,对学生专业学习和科研进行差别化指导,关注学生思想、心理和职业规划等各方面,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制度[4]。综合看,本科生导师制可分为全程式、半程式、精英式、专项式和阶梯式[5],其指导形式多为一位导师指导多位学生,即“一对多”[6,7]。在当前高校师资不足及师生比较低的现实条件下[8],“一对多”指导形式受限于指导老师精力及个体差异等因素[5,9]显得越来越力不从心。长沙理工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经过多年的实践,不断总结和完善,提出“整体培养+团队指导+专人负责”的导师制创新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必要性分析

本科生导师制有利于教学相长、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10]。同时,我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由于自身的条件及发展的需要,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显得尤为必要。第一,我校水利工程实行大类招生,新生入学后,前2年进行水利大类通识教育,第3年开始专业分流。这样,各专业老师与本专业学生的接触时间明显缩短,实施导师制有利于弥补这一不足。第二,目前,水文与水资源系师生比为1∶10.3。老师除承担本专业课程外,还承担了外专业及城南学院的部分课程。老师教学科研任务繁重,精力有限,不适宜采用“一对多”的指导形式。第三,本专业老师有原专科学校的一批老教师,他们教学经验丰富,科研相对较弱,也有大学合并以来新进的博士,他们科研能力较突出,但教学经验相对匮乏。将这些各有所长的老师组建多个团队,对学生进行指导,可很好地发挥各自的优势。第四,作为地方院校及新设置的专业,研究生招生一直存在生源不足及生源质量欠佳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本学科的发展。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后,指导老师的言传身教及学生参与课题实践对于学生报考本专业研究生将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二、“整体培养+团队指导+专人负责”的基本内涵

整体培养:指通过一定的措施,搭建各种平台,促进本专业各年级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主要体现在以系为单位组织开展学术研讨和师生联谊活动,创造师生沟通交流的机会,以增进师生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整体培养有效地克服了高年级与低年级学生之间交流不畅的问题。团队指导:指将全系老师分为若干个团队,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导师团队负责指导一个学生小组,重点指导该组学生的专业和学术问题。组建导师团队尽量做到均衡,要求老中青搭配。学生小组也尽量做到优秀生和落后生相互搭配。团队的组建,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一对多”模式下因老师间个体差异导致的指导效果不均的弊端。专人负责:指每个导师团队内又特别指定一位老师具体负责指导多位学生,重点关注学生的生活、心理和思想动态。在团队指导的框架下,专人负责可使学生既有较强的归属感,也有利于F队意识的形成。

三、实施过程

导师团队组建和学生分组:全系专业老师分为4个导师团队,每个团队3位老师,选定一位负责人。将老师分组情况及老师简介公布,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导师,统计调整后形成文件。相应地将学生分为4个组,并指定1位学生负责人。“整体培养”举措:以“水资源学术沙龙”为平台,举办学术研讨活动。活动主题为老师的科研成果及科研院所和生产单位的专题报告。针对高年级学生,专门设置公务员考试指导。此外,不定期开展师生联谊活动。比如师生羽毛球比赛、水文杯篮球比赛、参观博物馆、科技馆或组织与外校或外专业联谊等。“团队指导”举措:导师团队根据本团队老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专业、学术和科研工作的指导。本组导师可选择本组学生参与其课题研究或调研活动,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申请参与本组任何一位老师的课题。“专人负责”举措:导师团队中每位老师专门负责一定数量的学生,主要关注和跟踪学生的生活、思想和心理动态。要求每月至少1次和本组学生见面交流,其他时间可采用邮件、QQ、微信、电话或其他健康的方式进行。

四、实施效果

以下以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2007级和2010级为例,简要对比分析导师制实施前后的不同效果。10级共有学生50人,研究生录取14人,占总人数的28.0%,相比2007级的19.23%,提高了8.77%。其研究生录取包括武汉大学、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河海大学等985和211高校。10级一次就业率为92%,相比2007级提高了3.54个百分点,其中7人考上公务员、8人考入事业单位,占总人数的30%,相比07级的23.08%提高了近7个百分点。详细对比见表1。

此外,由于导师制的实施,本专业各年级学生交流机会增多,学生间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团结友爱,学生生活态度健康积极,学习兴趣极大提高,成为长沙理工大学学习氛围最好的专业之一。

五、总结和展望

在当前高校师资力量不足及师生比较低的情况下,由于老师个体差异、时间和精力有限,导致“一对多”的导师制推行困难,实施效果不理想。长沙理工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创新提出和实施“整体培养+团队指导+专人负责”的本科生导师制,有效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一指导形式采取团体指导和专人负责相结合,明确团队和指导老师的职责,有分工也有合作,既利于师生交流,也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利于学生个性化培养、综合素质的提高,也利于学生团队意识的形成,其适应性更广,更有利于推行。

⒖嘉南祝

[1]张莲清,鲁玉苗,付艳芬,赵媛,李占琼.大理大学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情况及效果调查研究[J].大理大学学报,2016,(05):86-89.

[2]汪斐娅.本科生导师制度文本透视――以海峡两岸六所研究型大学为例[J].新课程研究,2014,(2):7-9.

[3]石荣传.本科生导师制:类型、实施现状及完善对策[J].大学教育科学,2016,(157):70-73.

[4]林伟毅.对大学生导师制的探讨[J].教育探索,2014,(10):68-69.

[5]丁斌,刘青,何宜军.本科生导师制的现实困境与模式重构[J].教育与职业,2016,(11):36-38.

[6]孙宪萍,韦丽君,李奇涵.本科生导师制开展现状的调查分析及对策[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14,35(2):100-102.

[7]朱郴韦,邢鹏.创新教育下本科生导师制教育特征与工作机制[J].中国教育学刊,2015:361-362.

[8]吕秋丰,靳艳巧,林起浪.高校本科生实行导师制的探讨[J].教育探索,2010,(01):88-89.

[9]马晓东,李敏,李进,刘彬,吕海英.本科生导师制在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的实践研究――以新疆师范大学为例[J].科教导刊,2016,(15):64-66.

[10]何蒲明,徐辉.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与思考[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1(17):98-100.

第8篇:大学导师制学生总结范文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实践与探索;地方高校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4-0095-02

一、导师制的由来

早在14世纪,由英国教育家提出了“导师制”的概念。英国的牛津、剑桥等高校在17世纪开始在研究生教育中采取“导师制”这种制度,其本质就是“个别辅导制”用在研究生教育上,但并不用于本科生教育。直到1869年,本科生选课制由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在哈佛主导推行。1872年,伴随着选课制的出现,学分制在哈佛大学开始实施,此后,学分制和选课制在美国其他高校开始实行。哈佛等美国高校结合着学分制和选课制,在本科生培养中把导师制引入,获益匪浅。导师制在我国也有它的源头,不是西方的独特产物。“因材施教”就是导师制的教育原则。我国的儒家大教育家孔子,在春秋时期就已在他的教育教学中,根据不同特点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即因材施教。他对学生的知识水平、性格特点、认知能力、特殊需要,都相当地了解,因而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1],孔子自觉地实践着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我国宋明时期的书院制度,在本质上采用的也是导师制。换句话说,在那个时候,中国就已经形成了“导师制”的雏形。随着学分制、选课制在我国高校的普及,为在本科生教育中实施导师制奠定了基础。总体来说,导师制在我国“985”和“211”高校比较普遍,而在地方刚升本的高校还是一个新鲜的制度。我国目前本科生导师制的运行模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如按导师工作任务划分,可分为科研导师制和思想政治教育导师制;如按学习时段划分,可分为全程导师制和年级导师制;如按培养对象划分,则有全员导师制和优秀学生导师制[2,3]。

二、本科生导师制在地方高校实施的可行性

目前国内大学教育教师与学生关系较为疏离,师生见面往往只在课堂上,教师一对几十的授课方式就像是炒大锅饭。推行导师制的初衷就是拉近学生与教师间的距离[4]。钦州学院是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该校在新闻本2013、2014级开始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教育的核心是师生的互动,导师是大学生学习生涯中的重要组织者和引领者。本科生实行导师制是人才培养的一项重大举措。新闻专业实践性强,而新闻学专业在我院最年轻,仅有两年历史,专业培养模式还是一张白纸。因此,导师制首先在这一领域进行实验。实行导师制能加强针对性指导,并能够促进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积极探索。为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和强化教师培养学生责任,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树立专业学习意识和适应大学学习生活,提高专业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根据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指示精神以及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新闻传播学教研室在本学期一开始就制订了《钦州学院中文与传媒学院新闻学专业导师制实施方案(试行)》,并决定从2013级开始试行专业导师制。经学生本人自愿选择、导师确认、教研室审核,最终42名本科生归属5位专业教师旗下。按方案要求,导师将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制订符合学生本人今后发展方向的培养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并督促学生按时完成学习任务。当导师面对的学生人数有限时,才可能有精力给自己所带的学生“开小灶”。新闻学的专业特点对学生的应用能力及时间能力有很高要求,学生们需要教师更多的指导才能在步入社会时真正学以致用。此次“试水”的本科生导师认为,相较研究生导师主要在学术领域引导学生,本科生导师更侧重于帮助学生找准自己未来的定位。本科生导师制试行之后,要求导师在学生学习生活等方面督促和帮助学生完成相应任务。例如,对于希望本科后考研的同学,导师需指导学生完成专业类书籍的阅读,定期检查读书笔记;计划毕业后进入媒体工作的同学,导师则会从采访写作技能的应用方面入手,对学生每学期的发稿量做出要求。以教学任务为主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每一个教师本身都承担了较重的教学任务,但本着对学生极其负责的态度,每一个导师依然对学生从学习、思想、生活等和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在没有研究生的情况下,如果能够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将可极大地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积极性,本科生也将从中受益。本科生早早进入导师科研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可以提高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学会先进仪器的使用,为将来的工作和进一步的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的科研项目有学生帮忙实验,将可以按时完成任务,达到预期的目标。总之,在地方高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非常有必要,条件也具备,非常可行。

三、本科生导师制在地方高校的实践

为进一步加强本科生的培养工作,配合“国家级、自治区级和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优秀本科生培养”、“本科生开放实验”项目、校级“大学生实验技能和科技创新能力训练基金”、“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施。在地方高校中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下面几种方式进行。

1.导师配备。学生进入大二年级后,为每名学生配备导师,指导周期最少为一年。本科生导师的配备采取师生双向选择与学院协调相结合的办法。指导周期内如有特殊原因,可向学院申请调换导师。实行学生导师双向选择制度,先由学生填写本科生导师制学生申请表,再由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允许学生跨专业选导师,但要求学生所在专业教研室和导师所在专业教研室进行协调同意,最后报学院领导小组审批。

2.导师聘任。导师聘任由学院组织实施,根据学生数公布需要的本科生导师工作岗位。本科生导师应具有博士学位或中级职称以上(含中级),并能够保证对学生进行指导的时间。原则上每位高级职称教师指导的学生每年不超过6名,其他教师不超过4名。

3.导师工作职责。为人师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和正确的专业思想,指导学生科学研究训练和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平均每月与被指导的学生至少个别交流或集体指导1次,一学年个别交流或集体指导不少于8次,并且要求有记录。

4.工作考核与奖励。每年度学院组织学生对导师指导工作情况进行测评,并表彰一批优秀的本科生导师(约占导师总人数的10%)。本科生导师每学年指导1名本科生学院奖励100元(主要用于指导学生过程中产生的资料费、试剂费、复印费等)。

5.导师工作组织管理。由学院院长牵头,分管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的学院领导共同负责,具体组织本科生导师制的工作实施。学院的工作包括:导师的遴选、聘任及改聘;导师工作过程的具体指导、管理;导师的年度工作考核;导师制的工作评估、经验总结与评优等。

四、结语

本科生导师制在地方高校的实施,导师无疑需要在完成应有的教学科研工作之外,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虽然不同的导师所付出的精力和时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在实践过程中,这种差异又往往因无法量化而难以衡量。基于这种考量,个别教师可能更愿意把精力和时间花在科研自己的科研上,也不愿意承担本科生导师的工作。在这种情况下,本科生导师制的有效实施离不开一套行之有效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对于地方高校更是如此。学校必须建立起相配套的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给予导师一定的专项报酬,提高导师工作的积极性。在学生评价和导师自评相结合的前提下,对那些考核不称职的导师,应通报批评并取消其来年的本科生导师资格,而对考核优秀的导师给予奖励。为了进一步提高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有效性,仍然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梁婷.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与思考[J].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8,(1):131-132.

[2]张红红,杨仲年.地方本科院校本科生导师制的相关问题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上旬刊),2015,(8):186-187.

[3]余军华,张海艳.地方高校本科生导师制――以湖北经济学院为例的调查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0(8):131-133.

[4]张永锋.地方高校学分制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J].现代企业教育,2011,(3):153-154.

Discussion on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 of Local University

ZHAO Ya-lia,WANG Ai-rongb,LI Jia-mingb*

(Qinzhou University a. College of Humanities;b. College of Petroleum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Qinzhou,Guangxi 535011,China)

第9篇:大学导师制学生总结范文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教学改革;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1-0033-02

Design and Reform on Tutorial System Implementation

SONG Nian-xiu,WANG Feng-yuan,LIU Rui-chang,LI Hong-min,LIU-jiang,PAN Fu-quan

(Qingdao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School of Automobile and Transportation,Shandong Qingdao 266520)

Abstract:For the tutorial system problem of the junior,researching in the field of the supervisor`s responsibility,management and assessment,we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Undergraduate Students;Tutorial System;Teaching Reform;Countermeasure

为了加强对本科教学的管理,更好地实施因材施教,巩固既有的教育教学成果,推动专业教学质量迈上更高的层次,使学生在教学计划和导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学习到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技术特长,对三年级学生开始实行导师制。

一、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目的及意义

导师制由来已久,早在十九世纪,牛津大学就实行了导师制,导师不仅要指导他们的学习,还要指导他们的生活,能够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对大学专业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本科生导师是以咨询、指导学生为核心,兼具管理职能。

2.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有利于密切师生交往,优化师生关系,发挥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加强对学生学习和成才的全面咨询和指导,促进学风建设和学生的健康成长。

3.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教育效果,有利于促进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开展,加大课外培养力度,提高学生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为现代化建设培养输送优秀的高素质人才。

4.本科生导师能够更好地促进班主任的工作,使专业教研室的教学指导作用更好地发挥。

二、实施范围

从专业指导的角度来分析,大一、大二是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学习,大多班级是在大合班里上课,这段时间里,通过年级辅导员、班主任和专业教研室主任的指导,可以在学习、专业方向等方面得到指导,获得对这些方面的认识,把握好学习方向和专业兴趣。进入大三阶段,学完了公共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开始涉及到专业课程,这时候需要专业老师全面的给予指导。因此,学导师制的范围大三的部分学生。

三、本科生导师的工作职责

1.每学期开学初必须与学生见面,并保持一定频度的接触,每月与被指导的学生面谈或集体指导不少于一次。

2.指导学生掌握大学的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适应大学的教育,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主动性。

3.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端正学习态度,树立良好的学风。

4.帮助学生了解学科、专业的发展方向及前景,了解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以及专业的知识结构,各课程之间及相关学科、专业之间的关系等,指导学生根据社会需要和学生自身的特点、兴趣,按照指导性教学计划和教学规律,选修课程和专业方向,在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专业发展上起直接的指导作用。

5.了解学生的学业情况,掌握所指导学生的累计学分、平均学分绩点、所欠学分等情况,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督促学生完成学业。

6.尤其是对学习上有困难和不努力学习的学生,要及时与辅导员沟通和联系,交流学生学习方面的信息。

7.发现学生的特点与潜质,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的指导。

8.在对学生给予学习方面指导的同时,注重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发挥导师对学生在授业与人格影响上的优势,深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在掌握所指导学生学业情况的同时,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及思想动态等,配合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方面的指导,全面关心和帮助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才。

9.指导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包括指导课外课题研究选题和立项,组织科研课题讨论会,吸收学生充当科研助手,动员和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课外科技竞赛活动,从而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使学生构建成符合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要求,突出个性发展并拥有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体系。

10.对学生在校期间的专业实习和实践活动,以及其他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指导;指导学生进行职业设计和职业规划,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帮助学生正确定位、调整心态,为择业就业做好准备;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和掌握的资源,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

11.导师应经常了解学生思想、学习、生活情况;加强与学生辅导员的联系,定期召开师生见面会,并做书面记录。

12.收集学生对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的意见,向院反馈。对需要重视关心的学生,导师可向学院提出工作建议。

四、导师的管理

1.导师为本专业专职教师。

2.大三第一学期用双向选择加统筹的方法,确定指导关系,指导期限原则上为大三开始直到毕业。每一名指导教师指导同一年级的学生数以3~10名为宜。

3.本科生导师选配程序:各系通知,公布本科生导师信息;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志愿申报导师;在学生志愿申报基础上,由导师遴选学生;学院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工作领导小组适当调配;学院公布选配名单。

4.无特殊情况中途不得更换被指导学生或单方面中止导师职责,个别特殊情况需中途更换导师的,需提出申请由院长批准。

五、导师工作的考核

1.对本科生导师的考核每学期进行一次。

2.每学期学生填写《本科生导师考核表》,对导师进行满意度测评,作为导师工作量计算的重要依据。(由团总支负责)

3.对担任本科生导师的教师,履行工作职责,满足基本要求,学生满意度高于50%的按照学校有关规定记入适当的工作量。(由院办负责)

4.对不认真履行工作职责,满足学生基本要求,学生满意度低于50%的导师,由学院负责撤换。(由院办负责)

5.导师须于每学期末放假前向学院书面提交学生下一学期的指导计划安排。(由各专业负责)

六、结语

在高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是一种创新的管理模式,本科生导师制急需在理论上进行深入的探讨,在实践中针对不同类型的学校、不同的专业进行具体的总结运用,使得本科生导师制真正落到实处,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聂迎庆.本科生导师制的现状、意义和困惑[J].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01).

[2]胡绍元,钟纯真.高师本科生导师制模式选择及构建[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03).

[3]汪晓明.本科生导师制度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0,(33).

[4]胡旺盛.对高校本科生导师制教学改革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