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素质农民培育总结范文

高素质农民培育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素质农民培育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素质农民培育总结

第1篇:高素质农民培育总结范文

深刻理解“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论述,突出加深对农民教育培训战略地位的认识,“办农民满意的教育培训”

党的十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的首位,首次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我党立足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激烈的形势,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而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我国13亿人口中,约有一半居住在乡村。提高农民的受教育程度,开展农民职业教育和培训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关于教育发展要求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当前我国农业发展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快转型、从传统小农生产向社会化大生产加快转变的新阶段,现代农业发展迫切呼唤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大力发展农民职业教育和培训,办农民满意的教育培训,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选择,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现实需求,也是把我国从人口大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由之路。

深刻理解城乡发展一体化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论述,突出明确农民教育培训的迫切需求,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党的十提出“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强调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要求推进城乡资源要素平等交换与合理配置,把资金、技术、人才带入农村,把城市的先进生产要素、经营理念、管理方式引入农业,真正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加快建设现代农业,要求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稳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城乡一体化和现代农业发展,首先是人的统筹与发展。农民是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其他资源要素必须通过农民才能发挥作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重点是农民、农户,国家政策支持的重点是新型职业农民。大力发展农民职业教育和培训,既要对转移农民进行职业教育,更要对务农农民进行教育培训,加快培育出一大批有科技素质、有职业技能、有经营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只有这样才能带动其他资源和生产要素向农业农村聚集,促进农业生产向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转变,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才能促进城镇化建设,推动四化同步发展。

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重要论述,突出加深对农民教育培训教学改革和办学模式创新紧迫性的认识,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的农民职业教育制度体系

党的十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一系列部署。深刻理解十关于制度建设的重要论述,我们要深入思考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特别是农民职业教育的发展道路问题。农民职业教育与围墙式的职业教育不同,是一个独立的教育体系,我们要下决心把“送教下乡”固化成一套完整、有说服力的制度体系,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民职业教育制度。同时要通过建立现代农业开放大学,形成从技能培训、中职教育、高职教育到本科以上层次教育有序衔接的、多层次的农民教育体系。

深刻理解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论述,突出把握农民教育培训内涵建设的重点,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农民教育培训“双师型”教师队伍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师资队伍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根本,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农广校要办农民满意的教育培训,必须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必须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基层农广校教师长期工作在农村一线,面临着社会地位不高、待遇偏低、培训机会少、知识更新跟不上等问题。建设农广校教师队伍,首先必须注重师德建设,要把“一切为农民着想、为农民服好务”作为出发点和根本任务,不断增强使命感,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在业务能力建设上,要通过建立导师团制度和教师职称评聘制度、开展优秀教学能手及优秀课件评比等活动,打造一支“双师型”专兼职教师队伍。同时要大力宣传农民教育培训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深刻理解“教育公平”、“终身教育”的重要论述,突出把握农民教育培训的重点任务,争取在政策扶持上有新突破

党的十提出“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目前农业仍然是弱质产业,农民仍然是弱势群体,农民教育依然是弱势教育。总理提出“要提高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必须先从农民抓起”,回良玉副总理提出“要把培养新型农民作为一项基础性、战略性的重大工程,切实抓紧抓好”,韩长赋部长提出“今后必须把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作为关系长远、关系根本的大事来抓,争取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培养造就出一亿左右的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者”。开展农民职业教育和培训,满足不同年龄阶段的农民对不同层次教育培训的需求,是最大程度实现教育公平的体现,是对农民开展的终身教育。十提出的“教育公平”、“终身教育”,为我们争取农民接受职业教育、享受国家资助政策提供了政策依据。韩长赋部长提出“要强化政策争取,在进一步完善各类生产性扶持政策的基础上,重点围绕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和产业发展扶持等方面加强政策创设。”我们要按照韩部长的要求,努力实现农民中职教育政策扶持上有新突破。

深刻理解四化同步发展的重要论述,突出加深对解决农民教育培训“最后一公里”重要性的认识,探索实施“智慧农民工程”

党的十报告把“三化同步”递进为“四化同步”,凸显了“信息化”的突出地位与特殊作用。当前,各种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领域的推广应用日渐深入,农广校的成立是建立在广播、电视等“信息化”手段基础上,现在更需要将“信息化”做深做透。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资源优势,加强部门联合,强化教育资源、媒体资源、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合。通过实施“智慧农民工程”,使教学资源进入手机终端,进入农家书屋和乡村教学点,建立“乡村学堂”,实现农民学习的伴随性、检索性、互动性、娱乐性,帮助农民随时接受教育,全面提升农民素质。

深刻理解党的建设根本宗旨的重要论述,突出在思想上、作风上加深对农民教育培训认识新转变,持续推进“送教下乡”,把农民教育培训办到农民的家门口、办到农民的心坎上

党的十在党的建设方面强调“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学习领会十精神,我们要带着感情、满怀深情、充满热情地投入到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中去,要把“方便农民、智慧农民、实惠农民”作为农广校的根本宗旨,把农民是否满意作为衡量教育培训工作好坏的最高标准。在工作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着眼于提升农民的综合能力,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要善于从农民的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根据农民的需求,调整教育培训方式和内容,深入推进“送教下乡”,把农民教育办到农民家门口、办到农民心坎上,为农村培养一大批留得下、用得上、扎住根的新型职业农民。

去年以来,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受到了中央和有关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全国农广校系统有关工作也取得了积极成效。下一步农广校体系要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导,在巩固原有工作成效的基础上,全面谋划、深入推进农民教育培训的科学发展。

在工作目标上,仍然坚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这个中心,勇于扛起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大旗。作为农民教育培训的专门机构,农广校有平台、有手段、有支持,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理解韩部长“两个关系”的重要论断,充分利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100个示范县的平台,以“阳光工程”、“百万中专生计划”等项目工程,以及广播、电视、网络大讲堂等各种媒体资源为手段,进一步加强研究、创新思路、狠抓落实。

在工作着力点上,仍然坚持办好“职业教育、技能培训”两件大事,切实履行部党组交给农广校的职责任务。农民技能培训是针对某项知识和技能进行的短期的专门训练,是解决农民近期发展的实践性学习。农民职业教育是对农民进行的知识、技能和道德的长期的持续的素质培养,是解决个性长远发展的引导性学习,重点在于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是全面、系统化的教育。要坚持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并重的原则,扎实推进双证制(新型“绿色证书”和学历证书)。

第2篇:高素质农民培育总结范文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创业教育;隐性人力资本

新生代农民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后备力量,指出生于1990年以后,有潜在意愿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年轻农民。加强新生代农民创业教育与隐性人力资本开发,形成和壮大新生代职业农民群体,是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前提基础。

一、谁来种地?

越来越多农村青年融入到城市当中,这一方面,体现了中国人力资本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带来中国经济的繁荣发展和社会进步;另一方面,青年农民的不断流失,农业生产经营后继人力资源补充出现断层,严重威胁着现代农业的形成和发展。90后缺乏对土地的感情,和父辈思想观念差异巨大,追求新鲜事物,向往城市文化生活。笔者调研结果表明1,有超过15%的18到25岁农村青年认为有机会可以考虑回家创业,这是培育新生代农民的基础群体。未来农业竞争力不断提升的关键在于农业从业者的素质,农业劳动者数量的下降是个必然的长期趋势。谁来种地?寄托于新生代农民,造就高素质的新生代农民来担负起未来现代农业发展的重任。近年来,农民工回乡创业趋势不断增强,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谁来种地不是困扰中国农业未来的根本问题,回乡创业农民不乏年轻一代,加强对新生代农民的教育培育,提升他们的人力资本,确保农业生产后继有人。

二、创业教育是造就和培养新生代农民的有效途径

通过创业教育,提高新生代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能力,激发他们创业创新激情,增强他们风险识别和抗御风险的能力,增强他们致力于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信心和动力。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通过创业实践,促进新生代农民发展和壮大,形成新生代农民企业家群体,是带动整个新生代农民群体形成和发展的有效途径。新生代农民创业成功需要具备三种能力:一是,坚定的信念和不饶的毅力;二是,具有问题意识,能够及时发现和抓住商机;三是,具备创新精神和创业激情,具有较强的执行力和果敢的行为能力。通过弘扬创业文化,宣传创业创新典型,有利于新生代农民形成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把创业的价值观融入到他们的精神深处,培育他们捕捉市场机会、抓住市场机会的能力,充分发掘新生代农民的潜在人力资本资源,形成人力资本优势,促进新生代农民的发展和不断成长。科技水平偏低,农村技能型人才的不断流失,是制约农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通过创业教育,提高新生代农民适应市场和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能力,增强其低于市场风险,获取利润的能力,使其具有扎根农村,能够生存和创业,发展和成长。

三、新生代农民创业教育与创业能力培育

通过创业教育,可以提高新生代农民创业素质和能力,包括机会发现能力、优化配置资源能力、经营能力、再学习能力等。1.机会发现能力。农业生产经营者能够在瞬息万变的市场机会中能够发现和识别机会,抓住和利用好机会出现的时机,是新生代农民创业发展的关键能力,是其能否及时有效地利用机会并整合资源进行创业的开端。但由于现有的农民职业教育普遍重视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对经营管理、市场调研分析等缺乏重视和培训,创业知识和能力有限,常常错失发展良机。2.优化配置资源能力。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是指新生代农民生产经营活动中有效获取资金资源、技术和人才的能力。新生代农民社会阅历有限,资金有限、人脉有限、技术有限,而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资源资金较多,回报周期比较长,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日益凸显,这都要求新生代农民具备资源整合能力,充分利用好各种资源,并具有社会关系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3.经营管理能力。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是一种市场经营活动,面对市场的变化和波动,有效把握和适应市场变化规律,需要具备一定是经营管理能力。新生代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面对大市场,必须依靠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合作组织和各种农业社会服务组织,并加强有市场各主体的协调与沟通,才能驾驭市场,活动成功,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管理能力是一个人的知识、修养、素质等基础条件的外在综合表现,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是体现新生代农民各项管理组织和协调能力的一种行为,管理能力对于生产经营成功与否至关重要。要想取得良好的经营绩效,需要提高管理效率,包括决策速度、市场速度以及执行成本。4.再学习和解决问题能力。新生代农民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会遇到各种新问题、新情况,市场发展也不断提出新的挑战,解决这些问题,迎接市场出现的各种新挑战,需要新生代农民具有再学习的能力,只有通过不断学习,特别是遇到新问题,需要新的解决思路和办法,再学习能力决定能否克服困难、战胜挑战,从而取得成功。

四、隐性人力资本是新生代农民的核心竞争力

知识经济的凸显,对人力资本积累和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使得隐性人力资本显得更为重要。一方面,人们终身从事一个职业的情况越来越少见,所谓的终身职业变得越来越稀少,新生代农民面临的职业选择也呈现多元化;另一方面,农业经济本身业呈现多远化发展趋势,第一、二三产业融合趋势日趋显著,农民职业本身的系统、完整和统一逐渐变得不可能,这就要求新生代农民具有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人格能力等广义的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分为专业技能和方法能力。专业技能主要是工作技能、操作能力,是显性能力。方法能力是指实际工作当中处理问题的工作思路,也包括劳动者再学习的能力。社会能力包括适应性能力和交际能力。它是个人需求和社会期望之间的一种平衡。凸出表现在对变化环境的适应能力和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及团队意识等。人格能力体现了劳动者作为主体,其心理状态、心理条件对于职业工作的决定程度。广义的职业能力是隐性人力资本具体体现,是其核心竞争力和职业提升和发展潜力的根基,是实现社会向上流动的基础,是对职业现代化的需求反映。

五、新生代农民隐性人力资本开发途径

新生代农民的隐性人力资本积累和形成与其本身的实践、学习经历密切相关,在学习和实践中掌握的知识、经验、技能和诀窍逐步内化成自己的隐性资本。隐性人力资本是创造性脑力活动的结果,主动学习、创造性学习是人力资本形成的关键所在,开发和培育新生代农民的隐性人力资本需要激发其主动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根据新生代农民隐性人力资本形成的特点和主要的影响因素,开发培育其隐性人力资本,注重实践和学习的有效结合,把非正式学习、探索性学习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发挥新生代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1.干中学。新生代农民在农业生产经营的过程中,把掌握的理论知识综合运用到具体的实践当中,对于处理复杂技术难题,还要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依凭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和掌握的技巧诀窍创新性地工作,这些来自于实践中创新经验、诀窍不断积累、消化、总结,形成新的隐性人力资本。这些工作经验、技术诀窍多数难以言传,是长期在具体工作实践中积累丰富起来的。新生代农民在“干中学”过程中,通过创造性工作不断取得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新方法、新经验、新工艺,形成了自己身的隐性人力资本。2.非正式学习。非正式学习是融合与日常工作生活当中,非系统、非正式的交谈、讨论等人际间的沟通交流,还包括工作实践当中的再学习,如从书籍、操作培训材料等获取的技能和知识。非正式学习是新生代农民构建隐性人力资本体系的重要途径,通过非正式学习,把他人的经验、技巧、诀窍内化于自己的隐性人力资本当中,形成自身的隐性知识体系。3.探索性学习。探索性学习是一种创新性、主动性的学习方法,是指新生代农民在工作当中遇到新问题、难题,发挥创造性思维。新生代农民在工作的过程中,遇到新问题,需要早总结原有经验技术的基础上,开拓思维、创新技术。这些创新的经验、技术、诀窍经过不断提炼、总结和升华,形成个体独有的技能、诀窍,成为新生代农民隐性人力资本的一部分。

六、促进新生代农民创业教育培育对策

1.提高职业农民的社会地位,营造新生代农民创业环境。提高新生代农民的社会地位,创造有利于新生代农民成长的培养、选拔、引进的政策环境。通过提高职业农民的社会地位,吸引具有优秀潜质的农村新生代人才加入到职业队伍中来。营造新生代农民成长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要建立尊重和重视新生代农民的制度环境,经济上,保障和其技能相对的收入,在社会上,提高其地位,在人格上,使其倍受尊重;弘扬重视农业、尊重农民的文化环境,形成社会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并成为一种文化积累。2.创新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注重新生代农民隐性人力资本培育。注重新生代农民的潜能开发,培养新生代农民的自我成长能力,着眼职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注重新生代农民的品格培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把自己融入到社会发展的洪流当中,在追求和奉献中体现自己的价值。改革和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创新教学模式和管理机制,克服职业教育的体制性束缚与障碍,把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创新学习的能力放在首要位置,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兴趣。3.发展现代农业,营造新生代农民成长的舞台空间。吸引优秀的农村青年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献身于农业,关键还在于农业的生产经营效益。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通过加大农业科技通入和农业科技转化力度,提高农业全员生产率,使农业生产成为有利可图的行业;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加快各项农业改革进度,促进农业和二三产业的融合,创新农业生产经营的模式机制,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益,为新生代农民成长营造广阔的舞台空间。

参考文献

[1]饶静.关于青年农民创业素质问题的研究[J],农业经济,2015(3):71-72.

[2]袁海平.农民创业素养的培育[J],教育与职业,2011(32):63-65.

[3]陈莹.论德国职业教育本质特征及其发展动力[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5.5.

第3篇:高素质农民培育总结范文

摘要:培育劳务品牌是提高劳务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基本保证,而中部地区具有独特的区域优势、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以及相应的政策优势。劳务品牌的培育依赖于建立有序的劳务市场,完善的劳务市场信息网络的推动。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地方政府要根据本地人文资源优势,加大对劳务人员技术技能的培训,通过提高劳务人员整体素质来提升劳务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劳务品牌;核心竞争力;劳务经济;中部战略

1培育劳务品牌的必要性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100万民工涌入广东,到20世纪90年代东北三省数十万下岗工人全国各地找工作,再到前几年出现的用工荒,可以讲,这都是一种无序流动。劳动力的无序流动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一是引发一系列治安问题。首先是劳动力的无序流动导致就业市场鱼目混珠、管理困难,为各种犯罪提供了条件;其次是造成了一些没有犯罪动机的人被迫犯罪,务工人员盲目外出找工作,所带的经费有限,如找不到工作,生活便无着落,加之缺乏有效的社会救助措施,为了生存被迫铤而走险,走上犯罪道路;第三是目前企业用工主要是靠亲朋好友、或同乡同宗的相互推荐,这样容易形成各种宗族势力和团伙,为团伙犯罪和黑社会性质的犯罪提供了温床,从而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二是社会保障无法落实,工作的不稳定性和流动性造成了外出务工人员本人无法交纳保险,用工单位也无法交纳,劳动保障部门监管成本极大,社会保障难以落实到位。

三是加大了交通运输的难度和成本,也增加了外出务工人员找工作的成本。

四是无法及时掌握市场用工需求,缺乏知识和技能自我更新的动力,难以适应新兴岗位,导致一部分企业找不到合适的工人,而部分劳动力由于缺乏相应技能难以找到工作,形成“用工荒”等现象。

这种劳动力无序流动带来的系列社会问题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严重影响了劳务经济的发展,地方政府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变劳务市场无序为有序,为培育劳务品牌打好基础。要着力在本区域内培育各类有资信、有竞争力、能按市场经济规则运作的劳务公司,并支持、鼓励这些劳务公司培育自己的劳务品牌,同时对其加强监管。对于那些承担了一定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劳务公司,政府应在税收政策、准入门槛和资金投入等方面给予倾斜。督促劳务公司依法与用工单位签订用工合同,提供服务并承担法律责任,收取劳务管理费用并代交保险金等。这样用工单位所需的服务能得到保障,外出务工人员也能解除后顾之忧。这在很大程度上能改变外出务工人员无序流动状况,变劳务市场为有序循环流动,从而为培育劳务品牌打好基础。

2中部地区培育劳务品牌的优势

(1)中部地区的区域优势。中部地区包括山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六省。中部土地面积102万平方公里,占全国10.7%;拥有3.61亿人口,占全国28.1%;位居中国版图的中心。中部地区区位优势明显,优势是连贯南北,承东启西,拥有人力资源、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

(2)中部地区的人力资源优势。一是中部地区的高等教育水平较高,在中国高校排名前100的高校,中部六省占据其中的18席。其中湖北7所;湖南4所;安徽2所;河南2所;山西2所;江西1所;二是中部地区拥有为数不少的技术工人,中部地区是传统工业较发达的地区,拥有相当数量的具有专业技能的工人,其中一批随着国有企业的改制而下岗,这批技术工人是中部培育劳务品牌的中坚力量;三是在中部地区存在大量农村剩余劳力,农村大量剩余劳力的转化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这是发展中部县域经济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中部地区培育劳务品牌的优势所在。

(3)政策优势。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为了增强中部企业“走出去”的能力,中央将在一段时间内继续支持中部企业发展境外投资、对外工程承包与劳务合作,鼓励中部6省建立外派劳务基地,推进外派劳务品牌建设。并确保有计划地加强对中部企业的业务培训、政策培训,每年为中部地区培训技术工人5万名,这是中部地区培育劳务品牌的一大政策优势。同时各级地方政府普遍都认识到通过鼓励农民外出务工,使农民增长见识,开拓视野,学到技术,积累资金,可以为人口城镇化建设准备物质条件和思想条件,因此也乐于制订一些有利于培育劳务品牌的优惠政策。

3中部地区如何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劳务品牌

3.1完善劳务市场的信息网络,为培育劳务品牌提供交流平台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信息化社会,信息网络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培育劳务品牌,发展劳务经济同样离不开信息网络这个交流平台。信息网络平台在培育劳务品牌、发展劳务经济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劳务品牌的创立需要有效的市场需求,没有需求就谈不上发展劳务经济,更不用说培育劳务品牌了,而完善的劳务市场信息网络能够让劳务公司劳务供应信息,及时了解市场对劳务的需求,从而做出相应的决策;另一方面,劳务公司需要招募大批能满足市场有效需求的劳务人员,通过完善的劳务市场信息网络能够大大缩短招募劳务人员所需的时间,相应地提高了劳务公司的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另外,劳务公司借助劳务市场信息网络进行有效宣传,有助于劳务品牌及劳务公司品牌的打造。

建立完善的劳务市场信息网络,并非简单地提供网上平台,供求信息,而是要求政府切实践行科学发展观,代表广大劳务人员的合法利益,实实在在地为务工人员办实事,办好事。一是对用工单位要责令其按时报送用工计划、所需岗位职数及所需服务内容,并及时向社会公布;二是要及时公布本区域内所能提供的劳务服务内容;三是尽可能地简化各种手续,降低劳务人员加入信息网络的门槛;四是加强监管,杜绝一些非法机构和个人利用虚假信息来坑骗劳务人员;五是做好务工人员的坚强后盾,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维护其合法权利。

现在很多生产厂商都具有很强的品牌意识,积极通过各种媒体推介企业品牌及商品品牌,但还很少见到劳务公司在媒体上推介自己。事实上,劳务品牌有助于提升劳务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劳务公司必须认识到这一点,要有品牌意识,要积极推介自己,向社会宣传自己的服务方向及服务内容等。为什么菲律宾佣人在世界劳务市场一只独秀?笔者认为这与品牌效应是分不开的。劳务公司在成功培育品牌后,还要有品牌经营意识,要按客户要求提供优质服务,努力实现自己的承诺,这样才能使品牌长盛不衰,始终保持行业内的核心竞争力。

3.2完善培训机制,为培育劳务品牌提供支撑点

菲律宾佣人这个劳务品牌的建立,除了其价格低廉之外,主要是能提供优质服务,满足了市场需求。要提供优质服务,必须要具备较高的劳动技能。因此,完善的培训机制对于创立劳务品牌、打造劳务经济核心竞争力的作用尤为重要。

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前,劳动技能的培训主要由国营企业、集体企业承担了。改革开放之初,一些用工单位承担了部分培训工作,目前劳动力市场出现了结构性饱和倾向,在这种供过于求的情况下,用工单位的用工门槛相对提高了,同时不愿再承担培训成本。根据张建武对广东外贸出口中劳动力就业贡献的研究结果表明,有近一半以上的电子通讯产品的加工贸易企业已经基本停止招收初中及高中毕业生。因为企业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对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技术不断在升级,技术和资本的密集程度越来越高,相应地要求较高素质和工作技能的劳动力,但是企业自己对低素质劳动力的培训成本远远高于直接从人才市场招收较高素质的大中专毕业生和专业技术人才的成本,因此企业更愿意高薪聘请高技能的工人,在上海甚至有企业以年薪40-50万人民币聘请日本高级技工。

提高劳动者素质是基础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教育事业在发展过程中一度出现了不好的倾向,即重学历轻能力,重普通教育而轻职业教育,重应试教育而轻素质教育。在学科结构方面,重复设置、盲目扩招,致使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

及时调整教育结构,大力促进职教的发展,为培育劳务品牌提供支撑点,政府责无旁贷。所以各级政府应加大投入,建立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的劳务培训体系,建立健全就业培训、职业介绍、失业保险、劳动纠纷等方面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法律法规和活动规则,建立公开、公正、平等、透明的就业秩序。保护劳动者之间的公开、公平的就业竞争,增加就业市场的透明度,约束企业用工和劳动中介组织行为,鼓励劳务公司的发展,维护劳、资双方合法权益。

当前,中部地区要强化培育劳务品牌的意识,各级地方政府要利用“有形的手”,针对本地人文资源优势,通过培训、引导,走专业化、集约化之路来培育劳务品牌。

3.3开拓国际劳务市场,扩展劳务品牌影响力

第4篇:高素质农民培育总结范文

张新庄收入的“倍增”,得益于“龙头企业+合作社+职业农民”的经营模式。

职业农民,是具有新理念、新技能的新型农民。与传统的农民相比,新型职业农民有文化,会技术,懂市场。更重要的是,他们将农村视为施展才华、抱负的舞台,将农业看作一生的事业和毕生的理想。

2013年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通过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显然,如何保证种粮农民有利可图?如何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如何培养职业农民?这不仅是破解今后“谁来种地”难题的制度性变革,也是改变农村面貌、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探索。

“小荷才露尖尖角”

“蔬菜大棚里的辣椒个大、皮厚,深绿发亮,能照出人影。”河南省夏邑县刘店集乡吴楼村村民吴科委告诉记者,刚过而立之年的他现在承包土地30多亩,其中21亩种大棚蔬菜,10多亩种粮食,年纯收入20多万元。

说起创业历程,吴科委满腹酸楚:“我考上高中时没钱上,便随村里的伙伴干建筑。为赶工期,我曾一连干过四天三夜。由于没技术,我只能干苦力活,工头还经常拖欠工资,一气之下,我决定回家种大棚蔬菜。”

2006年,吴科委多方筹资在家建了两个占地5亩的塑料大棚。可是连续两年,种的黄瓜、辣椒都亏本。他总结教训后发现主要是因为自己技术不过关。2008年,吴科委到县农广校报名参加了“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教学班”。这一年,他现学现用,2个大棚蔬菜竟然收入4万多元。有了技术便有了底气,吴科委当年就扩建了一个大棚。

2010年,夏邑县农广校中专班办到了吴楼村,吴科委第一个报了名。中专班的教学全面系统,对蔬菜种植、病虫防治、土壤肥料等进行全方位讲解和技术辅导。吴科委课堂上认真听讲,课后反复实践。在农广校老师的精心指导下,他的技术水平一步步提高,当年蔬菜每亩增收2000多元。在中专班里,经过3年认真学习,吴科委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学业,获取了中专毕业证书和蔬菜园艺工职业技能资格证书。

2012年秋,吴科委把大棚蔬菜扩大到21亩,粮食作物扩大到10多亩。那一年,他的蔬菜没发生过一次大规模的病虫害,没出现过一次死苗、枯萎、歉收现象,每亩效益都在1万元以上。很快,吴科委成了村里种地“小财神”,在他的带动影响下,吴楼村种植大棚蔬菜的规模迅速扩大,2年时间就增加了150多亩。大棚蔬菜规模的扩大,也使本村劳动力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村民到大棚里打工,月收入1500多元。

大棚多了,村民富了,如何再上一层楼?吴科委说出了新打算:“我要建一个蔬菜生产合作社,通过合作社来集中经营,分散管理,为种植专业户提供相关的市场信息、新品种、新种苗以及新技术,进一步提高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与乡亲们一同奔小康。”

去年10月28日,包括吴科委在内的夏邑52名农民,领到了新型职业农民证书。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懂农业技术、善管理农田,且年收入不菲。

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对新型职业农民给出一个定义:以市场运作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的、以农业为稳定职业、具有较高素质和社会责任的农民。

“我们可相对简单地把种植大户、专业大户、养殖大户、农民经纪人、小型农业企业家等理解为职业农民,目前可划分为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三种不同类型。”河南省农业厅科教处调研员石有民告诉记者,职业农民是工业化、城镇化达到相当水平后产生的一种新型职业群体,也是农业内部分工、农民自身分化的必然结果。

现代农业呼唤职业农民

河南省农业厅一项调查表明,从务农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性别结构、年龄结构、从业状况和培训情况看,务农劳动力越来越清晰地表现为“五多五少”:文化程度低的多,文化程度高的少;女性劳动力多,男性劳动力少;年龄大的多,青壮年的少;兼业农民多,专业农民少;未受过系统培训的多,受过系统培训的少。

石有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成为制约“三农”发展的瓶颈。由于大量高素质劳动力流失,先进农业科技推广失去了对象,农业生产特别是单产水平长期徘徊不前。这种状况难以适应农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总体要求,难以适应全社会对于农产品数量增加、质量提高、档次提升、结构改善、安全放心的客观要求,也难以适应农民自身创业兴业、增收致富的现实要求。

要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培养职业农民,尤其是年轻的职业农民。

从年龄结构上看,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渐显年轻化。他们之中,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居多,年龄大多在40~50岁,属于青壮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和各项经营活动经验丰富,头脑灵活,处事成熟。另外,也有一些“80后”农民加入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他们主要从事规模化经营和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现代农业的主力军。但是,从事一家一户种养的农民年龄偏大的状况并未改变。

新型职业农民中很多人有过外出务工的经历,有的甚至在外务工多年。这部分农民见多识广,对“三农”政策非常关注,对新技术新知识接受快,敢想敢干,是致富带头人和未来现代农业的领跑者。在参加各种培训,学习先进农业科技知识的同时,他们更渴望学习先进的经营理念,学习相关政策和法律知识,开阔眼界,打开经营思路,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在农村的地位。也就是说,他们更渴望过有尊严的生活。

农民从身份变成职业

很显然,告别身份印迹,穿上职业新装,新型职业农民的兴起已不可阻挡。

培养中专学历农民,让吴科委等农民的生活起了变化。“两年理论课,一年实践课,学成后就是全日制中专毕业学生。”河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夏邑分校校长何新明说,夏邑是全国有名的无公害蔬菜基地,具有丰富的劳动力和农副产品资源,中职教育能让农民学到多种知识和急需的实用技术。

2012年8月,夏邑被农业部确定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国家级试点县,主要是蔬菜生产。2013年9月,夏邑出台了《蔬菜产业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最终在100名自愿报名的学员中,认定了52名符合标准的农民。

夏邑认定首批新型职业农民时,在学历上要求至少是农业中专学历或从事蔬菜生产经营满3年,户年人均纯收入是当地的3倍以上,并具有蔬菜生产技能和规模化经营管理能力,其单位面积产量、产值、效益均要高于当地水平。认定程序相当严格,村民需先自愿申报,然后经村委会推荐、乡镇审核、系统培训后进行评审。

在夏邑,农民一词正在由一种身份转变成职业。

选择粮食生产类和菜篮子产品类产业,培养认定一批新型职业农民,成为河南破解“谁来种地”难题的重要举措。如今,除夏邑县、西平县、许昌县、浚县4个国家级试点外,河南又确立了固始县、卫辉市等15个省级试点。根据规定,国家级试点县每县需培养认定新型职业农民500至1000名、省级试点县每县需培养认定300至500名。

河南省农业厅还要求试点县重点培养认定生产型职业农民,把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带头人,以及回乡务农创业的农民工、退役军人和农村初高中毕业生作为重点对象,选择主导产业分产业、分批次培养认定新型职业农民。

如何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现代农业方兴未艾,如何打造素质与现实相匹配的新型职业农民,引导他们安心务农,成为摆在眼前的新课题。

目前,河南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在组织领导、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等方面作了一些探索。但是,还存在部分地方措施不到位,工作进展较慢;底数不清,缺少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职业教育培训手段和实践有点脱节等问题。

对此,石有民建议,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将伴随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全过程,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基础性战略任务,一定要系统谋划、有序推进,特别要尽快进行立法等顶层设计,探索制度安排和政策跟进的有效途径。

他表示,作为未来农业生产的主力军,新型职业农民还是一支新生力量,需要在实践中给予更多的帮扶、鼓励和支持。特别是在土地流转、财政支农、信贷发放、税收减免、农业保险等方面创设政策,相关部门应尽快出台针对性强、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给予新型职业农民倾斜性支持,进一步完善对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管理,逐步形成一套制度化、规范化的配套措施。

河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培训中心主任平西栓告诉记者,农民职业化的许多细分工种资格鉴定往往是在培训后,由农民自愿付费进行资格考试,但现实中资格鉴定证书的实用性不大,使得农民职业培训的“考证上岗”自愿性不强。另外,传统培训模式不够灵活多样,比如农民受地域、习惯、农时等因素影响,不能在学校或者培训机构集中长时间学习。

第5篇:高素质农民培育总结范文

一、为什么要聚焦外出打工回乡的青壮年农民?

35岁到50岁回乡青壮年农民,这一群体具有以下特点。

见多识广、观念新。农村是个相对封闭的社会,长期在农村生活最缺乏的不是金钱、也不是教育,是见识、新观念、市场化意识和组织化理念。中央提出,以工业化和市场化的理念和组织化的手段发展农业。工业化、市场化的理念和组织化的手段,经历过、体验过才能深刻理解和体会。35岁到50岁这部分打工回乡的青壮年农民,通常经过多年城市或发达地区打工的浸润,工业化、市场化、组织化理念已经深入骨髓,观念具有了颠覆性改变,回到农村已不再甘心做一亩三分地、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的追求十分迫切。

突破了从业生活的“围城”期。一代文学巨匠钱钟书形象地说明了人们从业生活的“围城现象”:“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刚刚从学校毕业的农村年轻人,抛开经济收入之外,对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工作生活具有无限的向往,一定要到大城市感受一下;个体的感受和追求经过舆论的共振和从众行为的渲染,在当前农村已经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压力,成年的孩子窝在家里不到城市打工是没有出息的,所以成年的孩子是一定要到城市闯一闯的。到了35岁以上的年龄,对城市的早起晚归、高强度工作和蜗居的艰苦生活已经有了亲身感受,反而愿意回到农村。这种状况不仅我国如此,西方发达国家年轻人也少有从学校毕业后直接务农的,也要先到城市闯一闯,等在外闯荡一段时间以后,再子承父业开始务农。

有家有口,责任感强。35岁以上年龄,已经承担起家庭的重责,人在职业选择上逐渐务实,看重的不再只是职业外表的光鲜,而是职业的收入、对子女老人的照顾和各种各样实实在在的东西。在性格上,也已经成熟,不再追求生活上的热热闹闹,相互攀比的动机减少,能够耐得住寂寞。农业作为与土地紧密联系、需要单独作业的产业,更适合这个年龄段的人。晋代文学巨匠陶渊明年过四十辞官务农后写下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千古名句,充满了对田园生活和农业劳动的无限爱意,这是喜爱热闹和刺激的年轻人无法感受到的。

有了一定的资金积累。资金是困扰农业发展的一大难题,经过在城市多年的打拼,35岁以上回乡的青壮年农民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资金,这些资金可以用于有效的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办家庭农场或经营其它产业。

熟悉农业农村,有较长时期服务农业。回乡青年熟悉农业农村,与当地农民和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相比外来人口务农更宜于水土相符。在熟人社会的农村,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另外,从事农业没有法定退休年龄,只要身体好、素质高就一样能当好职业农民,大名鼎鼎的褚时健76岁开始农业创业,生产出的褚橙成了众人仰慕的“励志橙”。外出打工农民即使50岁回乡,也可以在农业领域再干20年。

外出打工青年回流农村已经初步显现。如贵州省毕节市是典型的山区、民族地区、欠发达地区,已经有约5%的外出打工青年农民回乡创业就业,约3%领办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创办了农业小微企业。

回乡青壮年农民必然担当职业农民主力军,还因为目前可能务农的其他群体都难以担当职业农民的重任。

当前农村,务农队伍的主体是老人妇女甚至孩子,这部分人总体体质弱、科技和文化素质低,难以担当职业农民的重任。实际上,正是基于“386199部队”务农的现实,才使中央和社会各界忧心“谁来种地”的问题,才提出了建设职业农民队伍的要求。

刚毕业的农村初高中毕业生。这一群体精力充沛,对新技术、新知识、新理念接受快,一张白纸可以画最新最美的图画,把他们培养成职业农民岂不更好?但在基层工作越久,越发感到把刚从学校毕业的小青年作为职业农民培养不切实际。一是上面提到的“围城现象”,在农村生长的年轻人对大城市、对外界世界的好奇心和体验欲,是不甘心一开始就在农村搞农业的;二是“见识问题”。即使有足够的社会资源对他们开展农业职业教育,传授他们农业知识和技能,但是很难让他们牢固树立市场意识、合作意识和现代生活意识。教育学规律告诉我们,技能培训较易,观念、意识和行为方式的改变更难。即使有最好的老师可以传授他们先进的理念和习惯,但是学生来源区域的单一性,观念、习俗的一致性,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家庭的熏陶,从众行为的放大,会让试图改变他们既有意识和习惯行为的效果大打折扣。改变观念、习俗和行为方式最好的方式,就是把个体放入既定的环境、同既定的人群相处。从这方面讲,农村青年外出打工等于进入了社会大学,打工世界的工业化生产、市场化运作、社会化组织、艰苦工作和生活的磨砺培养了他们的市场意识、合作意识,改变落后习惯、增长了见识,这是任何职业学校教育都无法达到的。三是资本问题。创业要资本,赤手空拳难以开展农业创业。他们可能会在未来成为优秀的职业农民,但首先应当鼓励他们走出去,接受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的洗礼,经受工商业生产经营的磨砺, 在接受社会大学历练之后,可以更好适应乡村生活的寂寞和农业生产的劳累,创新性的发展农业。

大学生村官和大学毕业生。近年,由于党和政府的强力推动,各地普遍选拔大学生村官到农村去。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经历了很好的基层锻炼,群体中也出现了一些带动农民致富、发展现代农业的典型,但是由于整体上缺乏社会阅历和能力,真正能够安心务农的不多,能够成为职业农民的更是凤毛麟角。部分大学生满腔热情到农村去做新农人,对农业的创新起到了推动作用,真正能够坚持下去的也不多。其中原因除经济收入外,社会习惯、文化氛围甚至婚恋都是问题。举个极端的例子,一家山区生猪养殖企业高薪聘请了一位兽医学博士来工作,博士开始非常高兴地来到山腰上的企业,婚恋却成了大问题,好不容易有人在城里给介绍了对象,搞了几个都吹了。姑娘的理由很简单:离家太远,身上有猪臭味。小伙子很憋气,最后辞掉工作改行到城市去了。

务农的工商资本。务农的工商资本搞农业,核心管理和技术人员主要来自企业,但在农业生产第一线仍然是以妇女老人为主的当地农民。

二、为什么部分青壮年农民选择回乡?

现在的农村,几乎全部青壮年农民打工外出与小部分回流并存,人力资源和人口的双向流动已经显现。理论界对这一现象有着过多的分析,笔者仅从人情常理上进行解读。有时候,人情常理背后包含着深刻的真理,远比抽象的理论分析更可靠。

常理说,人往高处走,水向低处流。农民一窝蜂进城打工,根本在于城市是经济、文化的“高处”,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挣钱容易;城市文化发达,灯红酒绿、有各种各样的西洋景,可以满足人们各种各样的感官和精神追求。但是,大家都往“高处”走,“高处”的人多了,环境就拥挤,人多、车多、房价高,生活就不那么方便了,劳动力需要赡养的人口如老人孩子进来就更不易,高处不胜寒了。相对处于“低处”的农村,由于大量人口流向城市,村庄空心了,人口减少了,空气清新了。物以稀为贵,劳动力价格上来了,“低处”也显得不那么低了,自然有人就想回来了。

年轻人家庭没负担,了无牵挂,充满了对繁华世界的憧憬、创业致富的追求、实现人生价值的理想,城市的就业机遇、经济文化、政治的繁荣,自然是希望的高处,是人生的首选。到了35岁以上的年龄,上有老、下有小,家庭负担加重;性格已趋于成熟,对职业和居所的选择已渐务实,对高处的看法也在改变,当然因个体情况不同有差别。小部分在城市已经打下了一片天地,有房有车有事业,自然愿意在城市继续干下去;一部分仍然在城市彷徨和求索,寻找新的致富机会;也有一部分厌倦了城市环境拥挤、居无定所、骨肉分离甚至遭人白眼的生活,看到农村农业的新机遇,愿意回到农村寻找新的事业。

过去农民离乡进城,主要因为农村人口众多,土地规模小,经营农业效益低,农民收入上不去。现在情况有了很大变化,大批农民转移进城,为集中流转土地、扩大经营规模留下了空间;农业政策扶持力度大,减少了经营成本,提升了农业效益,回乡青年农民适度经营农业完全可能得到体面的收入。

只要城乡的大门打开着,只要城乡统筹的方略保持不变,农民仍会大批进城,也仍然会有少量回乡务农。

三、怎样培育回乡青壮年农民成为职业农民?

从大的方面讲,一是要有职业农民成长壮大的环境;二是要有回乡青壮年农民接受教育、提高技能的条件。

营造职业农民队伍成长壮大的环境,从根本上讲,就是要让职业农民这一群体有稳定的、与外出打工基本相当的收入。如果农民在家门口就能获得与外出打工基本相当的收入,少数农民就不愿意离乡背井、蜗居城市,谁来种地就不会成问题。至于谁去做职业农民,交给市场、交给农民自己去选择。农民为什么不能取得与外出打工基本相当的收益?核心是农业的经营规模小,农业劳动力不能得到充分利用。所以培育职业农民在配套政策上,必须从三个方面着力。

首先是完善的土地流转政策,解决农业经营规模小的问题。职业农民要获得相当的收入,必须具有一定的土地经营规模。土地流转仅仅停留在农民自发的层面还不够,供求信息不对称,流入户、流出户之间谈判成本高,必须有政策和项目支持。通过土地登记、确权、颁证,让外出打工农民感觉到把土地流转出去更合算,安心把土地流转出去。在县乡建立土地流转交易平台,鼓励农民在公开市场按照自愿、公平、公开的原则流转土地,减少土地流转的交易成本。

二是合理的农业扶持政策。有了完善的土地流转政策仍然不能有效解决职业农民的稳定收益问题,因为流转土地要付费,而且近几年土地流转费用一直看涨。现行的种粮补贴政策,实际上是对承包权的补贴,对拥有土地承包权农民的刚性收益补助,土地的实际经营者没有得到。除去支付土地流转费用,还要支付对细碎化土地的田坝平整、农田整理等费用,职业农民从规模收益上取得超额收益,已经所剩无几甚至入不敷出。在农业扶持政策的设计上,要加大针对农业经营权的补贴,实现谁种地、谁受益;还要加大对土地整理和农田水利建设的支持,减少职业农民的前期投入。通过政策性的有增有减,使职业农民有望得到与外出打工基本相当的收入。

三是金融扶持政策。资金是职业农民经营创业的瓶颈,可以通过政策性担保、农房抵押、流转土地抵押等手段鼓励金融机构向农民贷款,帮助职业农民完成农业创业的第一桶金。

把外出务工回乡的青壮年农民培养成职业农民,还需要提供接受教育、提升技能的基础条件和相应的支助政策。作为以农为业、以农为生、有家有业的社会群体,职业农民在教育培训的要求上已经不同于兼业的普通农民和刚刚离校的初高中毕业生,具有更强的系统性、实践性、弹性学习和政策支助要求。

系统性要求。职业农民不仅要知道农业技术和经营怎么做、还要知道为什么这样做。“既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的系统性学习和训练,有助于职业农民应对农业生产和经营过程中的各种变化,举一反三,总结规律,成为农业生产经营的行家里手。既往那种一技一培的应急式培训已难以满足职业农民的要求。

实践性要求。职业农民要能动手,善操作。农业作为培育和采集生物生长果实的产业,气候、环境对农业生产的操作有着较大的影响,教学的实践性要求高,仅仅讲解理论、黑板教学远远不够,要通过在园区、企业、基地办班的方式,聘请在农业生产经营第一线、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来授课,结合实地观摩,现场指导,才能真正取得效果。

弹性学习要求。成年农民要养家糊口,不可能像初高中毕业生那样接受全日制学习。必须实行弹性学制、半农半学、工学结合,逐步形成因人因地、宽时限、重实践、结总账的教学考核体系。

第6篇:高素质农民培育总结范文

【关键词】劳务品牌 核心竞争力 劳务经济

劳务经济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在缺少资金、技术等要素但劳动力资源丰富的贫困地区,做好劳务经济尤为重要。而要做好劳务经济,就必须培育劳务品牌,完善服务体制,形成聚集效应,提高劳务经济核心竞争力。

一、培育劳务品牌的必要性分析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100万民工涌入广东,到90年代东北三省数十万下岗工人全国各地找工作,再到前几年出现的用工荒,可以说,这都是一种劳动力的无序流动。而劳动力的无序流动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首先是引发一系列治安问题。劳动力的无序流动导致就业市场鱼目混珠、管理困难,为各种犯罪提供了条件;造成了一些没有犯罪动机的人被迫犯罪,务工人员盲目外出找工作,所带的经费有限,如找不到工作,生活便无着落,加之缺乏有效的社会救助措施,为了生存被迫铤而走险,走上犯罪道路。目前企业用工主要是靠亲朋好友或同乡同宗的相互推荐,这样容易形成各种宗族势力和团伙,为团伙犯罪和黑社会性质的犯罪提供了温床,从而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其次是劳动者的无序流动使社会保障无法落实。工作的不稳定性和流动性造成了外出务工人员本人无法交纳保险,用工单位也无法交纳,劳动保障部门监管成本极大,社会保障难以落实到位。

另外,劳动力的无序流动也加大了交通运输的难度和成本及外出务工人员找工作的成本。

这种劳动力无序流动带来的系列社会问题造成了资源浪费,严重影响了劳务经济的发展,地方政府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变劳务市场无序为有序,为培育劳务品牌打好基础。要着力在本区域内培育各类有资信、有竞争力、能按市场经济规则运作的劳务公司,并支持、鼓励这些劳务公司培育自己的劳务品牌,同时对其加强监管。对于那些承担了一定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劳务公司,政府应在税收政策、准入门槛和资金投入等方面给予倾斜。督促劳务公司依法与用工单位签订用工合同,提供服务并承担法律责任,收取劳务管理费用并代交保险金等。这样用工单位所需的服务能得到保障,外出务工人员也能解除后顾之忧。这在很大程度上能改变外出务工人员无序流动的状况,变劳务市场为有序循环流动,从而为培育劳务品牌打好基础。

二、如何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劳务品牌

1、完善劳务市场信息网络,为培育劳务品牌提供交流平台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信息化社会,信息网络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培育劳务品牌、发展劳务经济同样离不开信息网络这个交流平台。信息网络平台在培育劳务品牌、发展劳务经济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劳务品牌的创立需要有效的市场需求,没有需求就谈不上发展劳务经济,更不用说培育劳务品牌了,而完善的劳务市场信息网络能够让劳务公司劳务供应信息,及时了解市场对劳务的需求,从而做出相应的决策;另一方面,劳务公司需要招募大批能满足市场有效需求的劳务人员,通过完善的劳务市场信息网络能够大大缩短招募劳务人员所需的时间,相应地提高了劳务公司的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另外,劳务公司借助劳务市场信息网络进行有效宣传,有助于劳务品牌及劳务公司品牌的打造。

建立完善的劳务市场信息网络,并非简单地提供网上平台,供求信息,而是要求政府切实践行科学发展观,代表广大劳务人员的合法利益,实实在在地为务工人员办实事、办好事。一是对用工单位要责令其按时报送用工计划、所需岗位职数及所需服务内容,并及时向社会公布;二是要及时公布本区域内所能提供的劳务服务;三是尽可能地简化各种手续,降低劳务人员加入信息网络的门槛;四是加强监管,杜绝一些非法机构和个人利用虚假信息来坑骗劳务人员;五是做好务工人员的坚强后盾,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维护其合法权利。

现在很多生产厂商都具有很强的品牌意识,积极通过各种媒体推介企业品牌及商品品牌,但还很少见到劳务公司在媒体上推介自己。事实上,劳务品牌有助于提升劳务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劳务公司必须认识到这一点,要有品牌意识,要积极推介自己,向社会宣传自己的服务方向及服务内容等。为什么菲律宾佣人在世界劳务市场一枝独秀?这与品牌效应是分不开的。劳务公司在成功培育品牌后,还要有品牌经营意识,要按客户要求提供优质服务,努力实现自己的承诺,这样才能使品牌长盛不衰,始终保持行业内的核心竞争力。

2、完善培训机制,为培育劳务品牌提供支撑点

菲律宾佣人这个劳务品牌的建立,除了其价格低廉之外,主要是能提供优质服务,满足了市场需求。要提供优质服务,必须要具备较高的劳动技能。完善的培训机制对于创立劳务品牌、打造劳务经济核心竞争力的作用尤为重要。

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前,劳动技能的培训主要由国营企业、集体企业承担。改革开放之初,一些用工单位承担了部分培训工作,目前劳动力市场出现了结构性饱和倾向,在这种供过于求的情况下,用工单位的用工门槛相对提高了,同时不愿再承担培训成本。根据张建武对广东外贸出口中劳动力就业贡献的研究结果,有近一半以上的电子通讯产品的加工贸易企业已经基本停止招收初中及高中毕业生。因为企业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对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技术不断在升级,技术和资本的密集程度越来越高,相应地要求较高素质和工作技能的劳动力,但是企业自己对低素质劳动力的培训成本远远高于直接从人才市场招收较高素质的大中专毕业生和专业技术人才的成本,因此企业更愿意高薪聘请高技能的工人。在上海甚至有企业以年薪40―50万人民币聘请日本高级技工。

提高劳动者素质是基础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我国教育事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好的倾向,即重学历轻能力、重普通教育而轻职业教育、重应试教育而轻素质教育;在学科结构方面,重复设置、盲目扩招,致使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据教育部统计数据,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559万人,其中将有近10%的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困难,这无疑使我国严峻的就业状况雪上加霜。在职业教育方面,投入不足,师资力量欠缺,教育资源严重匮乏,使得职业技能教育始终处于低水平徘徊状态,不能满足企业对高级技工的需求。

及时调整教育结构,大力促进职教的发展,为培育劳务品牌提供支撑点,政府责无旁贷。各级政府应加大投入,建立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的劳务培训体系,建立健全就业培训、职业介绍、失业保险、劳动纠纷等方面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法律法规和活动规则,建立公开、公正、平等、透明的就业秩序。保护劳动者公开、公平的就业竞争,增加就业市场的透明度,约束企业用工和劳动中介组织行为,鼓励劳务公司的发展,维护劳资双方的合法权益。

3、开拓国际劳务市场,扩展劳务品牌影响力

由于种种原因,我国长期徘徊于国际劳务市场之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国际劳务市场对我国的市场壁垒逐步消除,我们应该抓住时机,主动出击,抢滩国际劳务市场,采取有效措施,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公平地参与国际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并以此扩展劳务品牌的影响力。

开拓国际劳务市场是一个系统工程,固然需要外出务工者自身的努力,但政府的决策与行为却是主要的。政府要有目的地组织一批高素质的劳动力出国务工,积极扩展劳务品牌影响力。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大力为出国务工人员提供各种便利条件,如办理护照、提供前期费用等。

(2)加强与国际劳工组织及劳务输入国之间的联系,积极为出国务工人员提供务工信息和准入条件。

(3)根据劳务输入国的要求,高标准地培训出国务工人员,提高我国出国务工人员的核心竞争力。现在国际劳务市场供求不平衡,低素质劳务市场竞争激烈,加之劳务输入国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国际劳务市场对外籍劳工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劳务输入国要求外籍劳工能懂得一些当地的语言、精通本专业知识、掌握一些先进的技术。所以,要开拓国际劳务市场,扩展劳务品牌影响力,就必须高要求、高标准地培训出国务工人员,以提高其国际竞争力。

(4)找准切入点,用优质服务打造中国劳务品牌。像欧洲目前需要大量高技能的护士,我们就可以此为突破口,高标准、严要求地培训医护人员,在欧洲打造中国护士品牌,并以此为龙头,再扩展到其他领域。我国有大量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只要科学合理地组织好,一定能在国际劳务市场中打响中国的劳务品牌。

中国国家计委的一份资料表明,劳务输出大国印度、巴基斯坦的劳务输出收入占到本国进出口贸易的10%~15%,而我国仅占到1%,这表明,我国在这方面的余地还很大。现在我国农村中的一部分能人,已走出国门外出种田致富,这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民自己闯出的新路,值得总结推广。

【参考文献】

第7篇:高素质农民培育总结范文

   在市农民经纪人协会直接领导下,在镇党委、政府重视关怀下,XX年我镇的农民经纪人分会工作紧紧围绕镇面向市场、搞活流通、壮大队伍、提高素质、增收农民大目标工作上大胆创新,全力服务于农民经纪人队伍,总结起来,主要有“三个注重、三个提高”。

   一、注重壮大和发展农民经纪人队伍,提高市场参与度。

   迄今为止,我镇农民经纪人已达567人,其中苏州市工商局颁发证书的165人,9月份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新发展农民经纪人101人,其中41人,街道办分别为29、31人,在发展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过程中本着既重数量、更重质量的宗旨来壮大队伍,着重把有规模、懂市场、善经营的能人吸收到农民经纪人队伍中来。据统计,现有567位农民经纪人几乎覆盖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所有项目,还包括15个农产品产、加、销企业,活跃在市场的农民经纪人,成了市场的弄潮儿,如的板鸭、销售到全国各地。健康蔬菜园每天上市的无公害蔬菜以多品种、优质、有竞争力的价格或为张家港市市区菜场的主要销售商。村养猪大户王兴祥,率先淘汰老品种母猪,全部引进二元苏太母猪30多头,以优质猪肉大量供应市场,“花木大王”朱保清是本市最大的花木种植个体户,并获得省建设厅绿化二级资质,园林绿化工程做到了苏、锡、沪。事实证明,有一定规模的农民经纪人队伍在当今市场经济培育摔打下,对于活跃市场促进流通、农业发展、农要稳定、农民增收都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二、注重典型开道,提高农民经纪人影响力和知名度。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各种市场要素如产品、技术、资金等交汇在一起,小打小敲、单兵作战难于占领并赢得市场,而靠典型开道是营造经纪人市场经营水平重要一着。经几年的市场拼搏,我镇涌现了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能人,农民经纪人分会及时吸收他们入会,提供优质服务和市场信息,成为农民经纪人队伍中的领头羊。他们的崛起带动了农民经纪人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他们一般从长计议,市场定位高,起点规模大,不拘泥于一时的得失,钻研技术,易接受新事物、新知识,如健康蔬菜园园主徐海林,瞄准无公害蔬菜将大兴其市的趋势,果断辞弃原从事的出租车生意,投入到无公害蔬菜产销业中,在农业局蔬菜办大力支持下,运用防虫网等新技术实现了蔬菜生产全过程无公害,在他的影响下,防虫网覆盖运用于蔬菜生产得到了广泛推广。村的,是桃树专业户,兼果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他钻研技术,经常向省农科院专家汇报,多次从省园艺所引进新品挑苗,现有面积达50亩,在他的影响带领下,果树种植得到了较快发展,现有面积已有500多亩,是塘桥的特种水产专业户,水产协会会长,现有面积40多亩,闯荡市场多年,近年来,养蟹技术水平日益提高,今年已有2批外销,市电视台3次前往基地,拍摄并向全市介绍。

   总之,对于农民经纪人队伍中涌现出的典型,分会及时总结,重点扶持和服务使典型之花更加璀灿,影响力和知名度也日渐提高,从而促进了农民经纪人队伍的不断壮大发展。

   三、注重服务创新,提高分会工作的前瞻性和主动性。

   农民经纪人分会是农民经纪人自己的组织,随着服务对象和内容不断延伸扩大,给分会工作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三镇合并后,综合运用农业资源,更大范围内提供服务和拓展市场成了分会新的课题,我镇分会在服务上大胆创新。

   1、不定期组织农民经纪人培训、参观、及时撰写分发各种技术资料,今年共组织培训5期,其中11月中旬由市协会牵头,聘请了教授对新入会经纪人进行了培训。7月中旬,组织果树专业合作社社员前往无锡阳山参观学习,9月下旬组织浅水种植基地苏新文等人前往吴中参观芡实的种植及管理。今年共印发资料6500份,举办科技早市5场,水产专业户有在镇农贸市场喝早茶习惯,分会同志经常与他们相聚,送技术、送信息。通过搞培训、送资料、勤咨询受到了农民经纪人的欢迎。

第8篇:高素质农民培育总结范文

关键词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意愿;影响因素;关中地区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21-0055-05

一、引言

(一)政策背景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民作为庞大主体阶层,正在经历着史无前例的快速分化。职业转变是农民分化的逻辑起点和关键因素;地域迁移是职业转移成功后的必然要求和改变身份的必经环节;身份变更是职业转移、地域迁移的最终结果和完成分化的最终标志。因此,农民职业化是这一分化过程的社会保证。

农民职业化就是职业农民专业化的过程。所谓职业农民就是以市场运作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的、以农业为稳定职业、具有较高素质和社会责任的农民。职业农民不是一种身份,而是一种职业,是一种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业生产者。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农民职业化问题,早在2005年,农业部在《关于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的意见》中首次提出培养职业农民。从此,职业农民进入了大众的视野,并且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注。2014年7月4日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在京正式启动,大力培育新兴职业农民是解决“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问题的根本途径,是深化农村改革、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大举措。

陕西是较早开展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省份,2011年以来,陕西省经过调研和试点,先后制定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整省推进工作方案》《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绩效考评试行办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认定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完成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等系统的政策设计后,各级按照《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大纲》要求,全面实施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拉开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整省推进工作的大幕。陕西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总体路径和模式已经形成,并具有广泛影响。但经过实地调查走访发现,部分农民对培训缺乏信任和热情,为此研究何种因素影响农民参与培育工程的意愿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相关研究简述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关注度日益升温,许多学者对不同地区的相关情况进行调查和研究,并取得不少实用性的研究成果。吴祖新[1]等利用宁波市的问卷调查数据,总结了发达地区农民科技培训的特点,发现了农民对农业科技培训的时间、地点、季节等存在偏好,较为喜欢短、平、快的短期培训方式,并提出了强化农民培训的需求瞄准机制、着重抓好核心农户的培训等建议。石火培、成新华[2]等以苏中地区为例,分析了学历、平均收入以及费用分担模式对农民参加培训的重要影响。马寅生[3]和何建斌[4]等就农村实用性人才的培训层次和体系进行了分析,认为要针对不同年龄、学历、技能的农村实用型人才进行有的放矢的职业培训。田兴国[5]等则针对农民现代远程教育培训意愿,通过数据分析发现愿意接受的培训时间、是否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愿意接受的培训费用、农村远程教育设施数量、文化程度与农民参与培训的意愿呈正相关,操作电脑和网络的水平、授课时间等与农民参与培训意愿成负相关。

由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对该问题的研究多停留在其内涵定义和制度层面上。而与传统的教育培训相比,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具有特殊之处,对农户参与培育工程意愿的实证研究并不多。

二、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

(一)样本选择

本研究的样本是在2015年8月从陕西省关中地区的西安市、咸阳市、宝鸡市和渭南市随机抽取了4个县(区),包括杨凌区、西安市高陵县、渭南市临渭区、宝鸡市凤翔县。另外,宝鸡市陈仓区作为补充样本获取地。每县随机抽取2个乡镇进行调研,发放问卷420份,全部收回,其中有效问卷357份,有效率为85%。最终样本主要由具有农村户口,长期居住在农村,以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等农业生产经营为主,社会组织化程度较低,有一定文化素质、具有学习能力和接受新事物能力的农民组成,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样本特征

样本的基本特征见表1。从样本性别分布看,男性249例,占69.7%,女性108例,占30.3%;从年龄结构看,调查对象占比最大的部分为41~50岁,约占33.61%,与农村社会情况大体吻合;从文化程度构成看,中学学历者居多,约占53.78%;从年纯收入状况看,样本多分布在1~10万元之间,调查对象中包含有4位高级职业农民,长期经营农业企业,收入较高,而各地区调查对象收入有差异,杨凌区调查者收入普遍较高,渭南市临渭区桥南镇调查者收入较低,相比总体,样本收入平均水平较高,符合职业农民特质。

三、模型设定与变量选择

(一)模型设定

本研究考察的是农民参与培训意愿,含义为农民是否愿意参加,结果只有2种,即愿意和不愿意。传统的回归模型由于因变量的取值范围在正无穷大与负无穷大之间,在此处不适用,故采用二元因变量的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将因变量的取值限制在[0,1]范围内,并通过采用最大似然估计法对其回归参数进行估计。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一般为:

Pi=F(α+nβjXij) (1)

式中:P表示一个选择概率;Xij为影响因素;F服从一个标准的Logistic分布,本文采用Logistic累积分布函数,建立模型如下:

p=exp(β0+Σβi+Xi+u)/[1+exp(β0+Σβi+Xi+u) (2)

式中:Pi表示农民愿意参加培育的概率,Xij是自变量表示影响农民接受培训的各种因素,n表示自变量的个数,即影响这一概率的因素个数,u表示随机误差项。

(二)变量选择

1.因变量

以农户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意愿为因变量,用“您是否愿意接受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回答来衡量,构造虚拟变量,愿意接受培育用1表示,不愿意接受培育用0表示。

2.自变量

现有研究成果主要考虑与新型职业农民认证管理考核指标相结合,将影响因素归于个人因素、经营规模因素、技术因素、政府环境因素及自然环境因素,经过实地调查,农户对自然环境的看法具有趋同性,不考虑在内,故只考虑前4类因素,同时引入了提高收入的信心变量。个人因素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家庭总人口数4个变量,经营规模因素包括土地面积、过去三年年均收入、对提高收入的信心,技术因素包括是否知道如何选种及施用农药化肥,政府环境因素则包括是否关注国家相关政策、是否参加了专业协会或农业合作社,见表2。

根据现有研究成果,认为男性比女性,年轻人相比中老年人,高学历高收入者相比低学历低收入者更加乐于参与培训,对于其他变量,研究通过调查过程中的总体感受,对其影响符号进行预测,见表3。

四、计量检验与结果分析

(一)统计结果

这里运用二元因变量的 Logistic 回归分析模型,选择进入法,以便选择回归结果如下见表4:

(二)模型检验

从表4可以看出,模型的似然比卡方的统计量为13.951,自由度为10,对应的P值为0.004,该模型是整体显著的。对模型回归结果进行分析表明,文化程度、土地经营规模、对提高收入信心、对政策的关注程度、家庭总人口数是主要的作用因素,其P值分别是0.000、0.008、0.000、0.045、0.002,尤其是文化程度和对提高收入信心2个变量,达到100%的显著水平。虽然其他变量并不显著,最终没有进入模型,但是其对参与意愿的影响作出了一种可能的解释,基本上符合预期的判断。而从变量影响符号来看,基本符合预期,只有土地经营规模这一变量,符号为负,与预期不同。

(三)结果分析

1.文化程度

在调查样本中,小学及以下学历占15.97%,初中占53.78%,高中占27.73%,本科(大专、高职)占2.52%,学历对农户参与培训意愿影响显著,回归系数为正,表明学历越高,其参与培育积极性越高。结合实地调查分析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两个:第一,农村社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农民群体由于学历的差异呈现分化,调查中发现,有一部分农民呈现随波逐流的状态,安于现状,对未来生活并无打算,而另一部分农民则对新事物有较强的好奇心,他们积极寻找提高收入的办法。这种分化的存在导致了两种农户对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有不同的倾向,而这种分化出现的原因与受教育程度具有一定的关系;第二,在农村社会中,存在大量这样的农民群体,他们本身学历不高,通过多年的自我摸索,掌握了专业的种植养殖技术,农业收益也不错,但对各类教育培训并不在意。这种村民实质是农业生产的中坚力量,其对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意愿不高,应当引起关注。

2.土地经营规模

土地经营规模(土地面积)这一变量,回归系数符号为负,出现与预期不一致的情况。经过分析认为,土地经营规模这一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可能涉及另一未涉及变量,即农户空闲时间。土地面积与空闲时间呈现负相关,而空闲时间与参与培训意愿呈现正相关,从而导致土地经营规模这一变量的影响为负。调查样本中,涉及20余位农业企业负责人、家庭农场主和种养大户,该类农民拥有土地面积较大,且素质较高,但部分聘有专业技术人员,且平时忙于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从而对参与培育兴趣不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应当关注培训时间安排。

3.提高收入的信心

这个变量数据的获取,是通过“您对今后几年提高家庭收入有信心吗”这个问题得出的,统计结果表明,其对因变量影响显著,回归系数符号为正。有趣的是,过去3年的年均收入这个影响因素并没有进入回归模型中,研究认为,期望和信心主观性较强,是农户的自我暗示与自我激励,这与参与培训意愿的主观性具有相似性和联系。这种差异可以被用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遴选过程中。

4.对政策的关注程度

数据获取来自农户对“您经常去关注和了解国家的惠农政策吗”的回答,这个变量在1%的水平下对因变量影响显著。农户在这个问题上的差异,进一步体现了之前提到的农民群体分化的观点,对政策关注度越高。针对其对因变量的影响,分析认为原因有两点:第一,农户对政策关注度反映了其对政府的信心,调查过程中,有些农户表示,“国家的惠农政策很好,但是落实不到我们头上”,这体现了农户关于政府认识里的两种力量,哪种力量占据上风,这种微小的差距,恰恰会使得农户在参与培训意愿的问题上,做出迥然不同的选择;第二,这个问题的回答上,体现的是农户的生活态度,因为在是否关注政策上,往往不是一个人的问题,而是一家人共同的问题,而这种差异体现着家庭日常的生活状态,会直接影响到其是否愿意接受培育。

5.家庭总人口数

回归系数为负。这表明,家庭人口数越大,农户参与培训意愿越小。调查发现,农村总人口数较多的家庭,基本处于两种状态:第一种是特别贫困,由于日常开支较大,加之来自子女上学的压力,使得家庭经济条件处于中等偏下的状态;另一种是较为富裕,这部分家庭,大多子女已经成家,有稳定的收入,经济条件处于上等状态,户主年龄较大,生活有充分保障。而这两种家庭都不会对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有较大兴趣。

本调查涉及变量40余个,被选作参与模型的变量为10个,其中进入模型回归结果且影响显著的变量只有5个。排除样本本身的问题,个别变量可能确实不对因变量产生影响。比如,性别这一变量,对因变量影响并不显著,侧面反映了培育对象选取过程中,不应当存在性别的歧视。实际上,在实地调查过程中,已经持有证书的职业农民中,女性所占比例不少。而是否参与农业合作社这一设定变量,并没有对因变量产生显著影响,根据调查发现,农村专业合作社中大多属于服务性机构,许多农户表示“钱交了,但是没见起什么作用”,调查过程中,有这种表述的农户不在少数,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其对因变量的影响。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对陕西省农民抽样调查数据的Logistic 回归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从整体上来看,有效样本参与培训意愿为73.1%,农民参与意愿较强。通过对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发现:文化程度、土地经营规模、家庭总人口数、农户提高收入的信心以及对政策的关注程度等对农民参加培训具有重要影响,其中文化程度、农户提高收入的信心以及对政策的关注程度对农户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有正向影响;土地经营规模、家庭总人口数对农户参与培育有负向影响。年龄、性别、是否参加合作社、是否掌握选种施肥技术等因素对农户参与意愿影响不大。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文化程度对培训意愿具有重要影响,应增加农民接受基础学历教育的机会。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可适当提高对农民或其子女的录取率;或者可以把学历教育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相结合,采用高校附属学校或定向培养的形式开展培训;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增加他们受教育的机会。考虑让更多的人群进入培育的行列,尤其是农业高等院校、农业职业学校、城镇渴望经营农业的人才,应该建立更广泛的培育主体吸收机制,调动更多人的积极性,改善农民的社会地位[6]。

第二,土地经营规模、家庭总人口对参与培训意愿有重要影响,应当充分考虑培训过程的时间安排和费用分摊。可针对农业企业家、家庭农场主或种养大户等单独开设课程,安排夜校等。在费用分摊问题上,初期主要以政府负担费用模式为主,社会力量和自己负担部分的模式为辅。因为对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不但是对农民个人进行人力资本投资,还具有相当大的社会效应。而且对于农民的培育在一定意义上具有公共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应该由政府主要负责提供培育费用。在职业农民的形成中,土地的依法、高效流转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土地作为农业发展的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具有商品的特性。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如能真正建立这样的市场,就能加快土地流转,提高土地利用率,让土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出应有的巨大潜力和活力[7]。

第三,农户提高收入信心和政策关注度对农民参与培训意愿具有显著影响,在完善培育对象遴选制度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农户的未来预期和对政府的信任度,存在于农户意识中的这种感性认识,对培育效果有重要影响。加强和落实新型职业农民的扶持和激励,有利于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积极推进建立完善创业兴业、风险支持、信息服务、劳动保障等内容的综合扶持政策体系。鼓励职业农民承担农业项目,并在信贷发放、土地使用、税费减免、技术服务等方面给予优惠。新增农业补贴向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带头人等新型职业农民倾斜。

参 考 文 献

[1]姜明伦,于敏,吴祖新.发达地区新型农民农业科技培训需求及意愿分析――基于宁波市的调查和分析[J].乡镇经济,2008(8):14-18.

[2]石火培,成新华.基于logit模型下农民接受“新型农民培训”的意愿分析――以苏中地区为例[J].中国农业教育,2008(5):55-58.

[3]马寅生.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措施[J].安徽农业科学,2009(33):16688-16690.

[4]何建斌,张会敏,王彩文.关于河北省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专题研究[J].理论见地,2010(11):6-9.

[5]田兴国,陈敏慧,崔建勋,何淑群,吕建秋.基于二元logistic模型的农民现代远程教育培训意愿研究――以珠三角地区农村为例[J].南方农业学报,2012(6):886-890.

第9篇:高素质农民培育总结范文

一、活动时间、主题和内容

(一)时间

2020年8月23日——8月29日

(二)主题

科技战疫创新强国

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动员号召全县科技工作者、科普工作者、社会各界人士积极投身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伟大实践;以科技战疫为重点,展示科学技术对战胜疫情的重要支撑作用和系列成果,展示科学普及在引导人民群众科学识疫、科学防疫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创新强国为核心,展示科技创新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展示科技创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美丽中国建设等方面的显著成效;以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为主线,深入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在全县范围内举办群众性科技活动,展示科学普及工作和科技活动周20年成效,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三)主要内容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有关部门、有关企事业单位,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部门工作重点任务,创新活动形式,拓展活动内容,依托优势资源,举办各具优势和特色的活动。活动内容要突出科技战疫创新强国这条主线,充分展示科技战疫成效、科技创新成就,开展特色宣传活动,展示科技创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1.展示科技战疫成效。展示科普工作在普及抗疫知识方法、助力复工复产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宣传科技战疫先进典型,讲好一线抗疫故事。

2.展示科技创新成就。重点展示我县在农业科技方面应用的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产品,分享重大科技专项实施的成果,彰显科技创新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

3.开展特色宣传活动。面对公众多样化科技需求,普及基本科学知识和常用技术。举办互动性、参与性、体验性强的科技活动和丰富多彩的科普惠民活动,展示科技活动周20年发展历程。

4.科技助力脱贫攻坚。展示科技创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重要作用。送科技下乡进村入户,提供精准技术帮扶活动。加强农村科普资源和科普能力建设,开展适合地区特点的特色科普活动,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意识,助力科技扶贫、精准脱贫。

二、全县科技活动周重点活动

(一)县2020年科技活动周启动仪式

县2020年科技活动周启动仪式由县委宣传部、县科技局、县卫健局、县科协主办。启动仪式现场组织县科技局、县农业农村局、县林业和草原局、县市场监管局、县工信局、县文旅局、县公安局、市生态环境局分局、县司法局、县税务局、县科协、靖红馆、县总工会、团县委、县妇联、县地震局、县博物馆等单位及相关科技型企业开展宣传咨询活动,县卫健局组织医务人员开展义诊活动,县融媒体中心开展现场报道工作。

时间:8月24日上午

地点:县人民广场

责任单位:县委宣传部、县科技局、县卫健局、县科协

(根据疫情发展形势,若届时无法组织实体展览相关活动,将举办网络科技活动周。)

(二)抗击疫情宣传展览

开展以抗击肺炎疫情为主题的摄影绘画作品展览,生动展现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医务工作者、一线防控人员在疫情面前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真实反映社会各界捐款捐物以实际行动助力疫情防控的动人事迹,真实再现全县上下科学应对疫情的生动场景。

时间:8月23日——8月29日

地点:县博物馆

责任单位:县博物馆

(三)科技下乡活动

围绕我县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需求,组织“三区”科技人才、科技特派员和乡村农民土专家,在有关乡镇开展特色农产品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及畜禽养殖技术等科技培训服务活动,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增加农业生产附加值,提升农民致富能力。县农业农村局结合省一户一个科技明白人培训、高素质农民培育等工程,做好特色产业的培育宣传,提高农民科学种养技能。

时间:8月23日——8月29日

地点:有关乡镇

责任单位:有关乡镇,县科技局、县农业农村局

(四)科普大篷车进基层活动

围绕“助力精准扶贫服务乡村振兴”主题,开展“科普大篷车走进基层”科技志愿服务活动。针对贫困地区和贫困户农业生产实际,组织科技志愿服务团利用科普大篷车开展科技志愿服务活动,着力解决农村群众在生产中遇到的各种科技问题,播撒科学火种,点燃科技创新梦想,助力脱贫攻坚,服务乡村振兴。

时间:8月23日——8月29日

地点:有关乡镇

责任单位:有关乡镇,县科协

(五)科技进企业活动

组织相关专家和志愿者开展科技进企业活动,重点普及宣传《科学技术普及法》、《科技进步法》、《成果转化法》等科技创新法律法规,指导相关企业开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帮助企业享受研发投入加计扣除和国家税收优惠政策,辅助企业编写科技研发项目计划书,申报研发项目。

时间:8月23日——8月29日

地点:相关企业

责任单位:县科技局、县税务局

(六)百姓健康保护·我行动义诊活动

组织全县各级医疗机构开展百姓健康保护·我行动义诊宣传活动,组织医生、护士等专业技术人员,通过广播、电视、短信、微平台和公共场所大屏幕等开展健康宣传,在医疗机构候诊室开展现场义诊活动,提高广大群众保护健康的意识。

时间:8月23日——8月29日

地点:各乡镇,各医疗机构

责任单位:各乡镇,县卫健局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协调。县委宣传部、县科技局、县卫健局、县科协要加强统筹协调和资源共享,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认真组织好本届科技活动周活动。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严格执行国家和各地联防联控机制部署,加强安全防范措施,精心组织举办各类活动,防止聚集性感染事件发生,切实提高科技活动周活动实效。

(二)制定活动方案。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有关部门、有关企事业单位要按照通知要求,尽快制定活动方案,精心策划重点项目,配合做好全县科技活动周相关重点活动。要根据实施方案,重点突出科技培训、技术指导、专题展览等科普宣传活动,活动方案于2020年8月15前报县科技局进行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