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物流专业毕业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由于就业率作为高等院校的重要评价指标,高校多把注意力集中在就业上,学者的研究也多是以企业需求为主进行教学体系研究。毕业论文是本科生在校期间持续时间最长的动态教学过程,是总结和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探究、研究和发现的最重要的表现方式。但本科毕业论文制度的建立和运作问题近年来呈现出“两极化”的认知态势,国家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和一些专家学者的质疑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根本原因就在于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下滑。
从形式上讲,国外的很多大学在本科阶段没有毕业论文,也没有毕业论文答辩,但这不代表对学术论文没有要求。实际上,国外的许多大学,每一门课都要写许多小论文,每门课程的成绩往往是由多个小论文成绩组成,从某种意义上讲,课程的学习过程就是研究与写作学术论文能力的训练过程。需要写毕业论文的国家也会给予足够的教学延伸、时间、政策等方面的支撑,澳大利亚的大学将学术研究与写作纳入课程体系,日本留给大学生一年的时间专门用来写论文,德国的论文答辩只有一次机会。国内有相当数量的学者在研究毕业论文质量不高的原因以及提升措施,归纳影响论文质量的原因主要有学生的不重视、缺乏写作时间、师资不足以及教学管理方面的不完善等方面,也提出了许多提高论文的方法和措施,如加强过程监管、增加指导经费、增加撰写时间、改革评定方法、改革教学模式等。但针对物流管理专业,特别是广西的物流管理专业进行的论文质量研究还很少见。加强对本科毕业论文的管理,从而形成一套强而有效的管理制度,已经成为各高校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1。
我国还没有形成以物流科技创新型和知识型物流人才为核心的物流教育目标体系,随着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深入发展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地位的提升,广西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物流通道和交通枢纽作用越发突出,广西政府在近年来对公路、铁路、港口、机场以及物流园区等物流硬件设施建设上不断加大投资,物流业的规模也随着传统物流企业的壮大、新兴专业物流企业的发展以及物流企业装备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而不断扩大,但物流业的进一步发展也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制约是在物流业硬件提升的同时也急需解决物流人才方面的软件配备。在广西物流产业飞速发展的形式下,从物流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入手,构建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广西物流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2.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评价体系的建立
本文通过对2010级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开题答辩、论文写作以及论文答辩过程的调查分析,总结出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五个方面。
第一,学生对毕业论文不够重视,即使进行第二次答辩也肯定会通过。这样导致了学生在做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没有认真地去完成,极少数学生到了论文提交时才着手去做,从而严重降低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第二,由于物流业在国内的发展时间短暂,许多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只是从其他专业中转化过来,缺乏足够的物流活动实践经验。造成了在选题过程中为了向物流方面靠而牵强地将相关理论生搬硬套。因此导致论文选题狭窄,过于追求论文的创新点以及追求论文的层次,而没有考虑论文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以及与自身能力相结合,导致最终脱离实际。选题应结合学生兴趣与特长、体现专业特色、难度适宜和选题可与科技创新活动相结合2。
第三,时间不够,本科毕业论文工作不能等同于某一门课程或传统意义上的某一个教学环节,而应视为一个必须谨慎规划的、长期的、动态的教学过程。但实际情况是,毕业论文的撰写时间与求职、备考研究生等学生认为更为重要的事是冲突的。造成了真正用到毕业论文的时间很少。
第四,学生与导师之间的交流也是比较重要的部分,很多学生在做毕业论文期间与导师没有任何交流,最终的方向也可能与之前的方向相差较大,论文的质量在撰写期间没有控制。导师指导风格对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是有一定影响的。
第五,评阅者给出的评价和导师给出的评价是基本一致的,在论文质量特别是跟研究方法方面评阅者往往会给出比导师低的分数。
本科毕业论文的实施包括三个关键环节,即选题阶段、实验阶段和论文撰写阶段。因此建立的指标体系需要在这三个阶段的不同时期,通过阶段性小组答辩的形式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的成绩对学生的毕业设计状态进行追踪,通过成绩的反馈及时调整学生的工作状态,从而使毕业设计的质量最终得到整体性的提高。
为了评估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结合前文的分析,本研究设计了毕业论文评价指标体系,分别为重视度、选题质量(难度)、论文工作量、互动性、导师评价成绩、答辩成绩。其中选题质量这一指标是为了改善物流管理专业论文选题与实际的偏差而提出的,与专业结合越紧密则分数越高;互动性指学生与指导教师之间的交流,交流越多、效果越好则互动性的得分也越高;导师评价成绩为该轮答辩中,导师对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评价;答辩成绩为答辩小组在该轮答辩中给出的学生答辩分数。各准则层和指标的重要性由参与教授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老师共同制定。而制定的原则是从教师以往教学、指导毕业设计中的经验中总结。
3.评价指标体系的实现
对于学生每次论文阶段性答辩成绩的评价,考虑使用专家调查法进行评判,通过反复汇总不同教师的意见,得到六项指标的权重分别为0.1,0.1,0.1,0.2,0.3,0.2]。从成绩结果来看,学生A的总分在三轮之后有所提高,从原来的平均分之下提高到了平均之上,说明提高了重视程度以及导师的指导力度。学生B的总分在第二轮答辩中有所下降,从分值来看,是与导师的互动性降低了,实际原因是该生在第一轮与第二轮答辩周期中忙于找工作,因此减少了论文工作的投入,在第三轮答辩中又恢复到了正常的毕业设计中了,所以总分又提高了。学生C的总分一直低于平均,从分值来看该生对于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比较低,工作量也不够,需要在后面的阶段加强进行管理。
1.建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能力矩阵。
我国物流管理学科的发展和变革与我国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能力必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合适的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能力矩阵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础,也是物流管理人才能够满足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的有利保障。比如《物流法规与实务》这门课程要求学生学完这门课程应该具备对合同中双方当事人责任认定的能力、了解国际贸易基本术语的能力、运用物流法律知识对物流活动中发生的客户关系纠纷进行处理的能力、能够与供应商签订采购合同的能力等,即要求学生具备拟定合同能力、处理纠纷能力、签订合同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解读国际公约能力。例如,物流活动属于商事活动,涉及到企业之间的经济利益往来,因此物流企业一般通过物流服务合同的方式向客户提供物流服务并获得物流服务报酬。物流管理人才应了解物流服务合同的内容和条款,学会拟定物流服务合同,明确物流活动参与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以便在发生纠纷时能够维护自己的权益。拟定物流合同能力是物流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2.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物流管理人才的应用创新能力。
物流管理人才应是掌握了多学科知识和综合性技能,富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制定可操作的实践教学策略是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根本,是提高物流管理人才应用创新能力的有效措施。通过产学研的途径,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管理,同时根据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分层次把学生派遣到企业去,达到强化实践教学的目的。比如,某校物流管理专业已与多家物流公司签订了协议,使在校生在学院的推荐下能到这些物流企业实习,如重庆中集物流、德迅重庆分公司,以期通过强化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最终达到培养高素质的综合物流工程专业人才的目的。这些企业与该校之间都是按照“优势互补、互利双赢、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原则开展战略合作,以物流领域为重点,以建设创新型物流行业、促进重庆物流行业与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物流工程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水平为目标,紧密结合中国中西部地区建设科技发展战略需求,加强战略合作与交流沟通,促进共同发展。由中集物流公司和德迅重庆分公司积极支持该校物流管理专业开展物流领域相关的业务,优先为其提供物流领域的决策与科研课题。两家公司定期地会选派富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到重庆交通大学管理学院担任客座教授,指导培养青年教师,同时吸纳该学院相关优秀青年教师到自己的公司及下属单位实践锻炼,促进学术交流。同时,双方分别成立合作与交流共组小组,分别选派一 名同志为联络员,具体负责沟通和协调有关事宜,并且每年召开一次总结交流会议部署下一年度对口支援与合作计划。
3.进一步完善面向应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物流管理知识体系。
采用系统研究与比较研究、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的研究方法,综合运用物流管理、系统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信息科学等最新研究成果,从各学科的交叉视野以及中国知识经济与信息技术发展的特点出发,在整理归纳中外文献资料与实践的基础上,对我国物流管理学科及应用中所涉及到的不同层次的知识进行分类、组合、分析、探索,进一步完善面向应用的、有中国特色的物流管理知识体系,指导物流管理在我国企业实践中的应用。比如,物流管理知识体系除了包含基础知识课程物流管理、物流概论、供应链管理等课程,物流专业基础课程配送与仓储管理、物流中心规划、物流运营管理等,还包括针对就业开设的新课程如工程项目物资采购、交通规划与控制、供应链建模理论等,既增强学生的基础知识、扩宽知识口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理论创新能力。
二、实施方案
1.某校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跟踪调查分析。
以某校开设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以来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为抽样调研对象,调查毕业生就业的行业分布、岗位分布、工资水平、行业转化、成长周期、工作满意度等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物流管理专业的就业需求特征。
2.某校物流管理专业就业质量评价研究。
从毕业生的就业率、专业对口、工作收入、工作地点、工作环境和对工作的满意度等多维度建立毕业
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模糊评价法、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应用实际调查获取的相关数据对某校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进行总体评价。 3.某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研究。
根据就业质量评价结果,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考核机制等方面分析某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就业单位反馈的信息建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能力矩阵。
4.某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方案改进措施研究。
基于某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发展定位,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外活动、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考核评估、就业指导等方面提出某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进措施。
三、采用的方法
1.采用数理统计学调查分析某校开设物流管理专业以来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状况。
2.采用数据包络分析、层次分析、模糊层次分析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针对实际调查获取的相关数据对就业质量进行评价。
3.运用社会学、教育学和物流管理学分析某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并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关键词:关联分析;物流管理;创业课程
一、引言
物流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院校越来越多,由于高层次的物流岗位人才需求有限,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逐年增加。
物流专业学生的创业不仅符合现代的教育教W导向,也能促进我国物流业的发展。因此,在创业导向下,应该进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学校应该在秉承传统专业教学理念的同时,加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力度。应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及各专业领域的创业能力需求,设置相应的创业教育课程。我国物流行业亟待发展,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尤其是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新型人才。
二、物流管理创业课程选择
1947年哈佛商学院开设了创业课程,开设最多的课程都是创业类相关课程,如小企业管理、创业财务、家族创业、创业营销等。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高校开始注重创业人才的培养。如1999年1月公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根据典型院校的经验、相关研究成果及物流工程系的教师讨论,初步得到了针对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的创业教育课程。基础型创业课程:创业理论与实践(A)、创业法律知识(B)、创业心理(C);创业实训实践课程:物流企业运营实务(H)、创业实践(I)、创业方案策划(J)。
三、关联分析
关联是两个或多个变量取值之间存在的一类重要的可被发现的某种规律性。本论文旨在研究创业课程与学生创业能力培养之间隐藏的关系,通过关联分析找出与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密切相关的课程。
本文依据最小支持度找出所有频繁项集(频度),寻找频繁项集的算法众多,本论文选用Apriori算法。
寻找频繁项集的Apriori算法描述:(1)对于给定的数据库D,设置最小支持度(minsup)n;(2)扫描数据库,统计每个1项出现的频次;(3)筛选出所有出现频次大于等于最小支持度n的1项,生成频繁1-项集(即包含1项的集合);(4)连接,通过将与自身连接形成候选2-项集;(5)剪枝,对进行剪枝生成候选频繁2-项集;(6)扫描数据库,统计候选频繁2-项集中所有元素的出现频次;(7)筛选,筛选出其中所有出现频次大于等于最小支持度n的项,由这些项生成频繁2-项集;(8)重复步骤(4)-(7),由频繁k-1-项集产生频繁k-项集;循环迭代,直至迭代不能进行;(9)将上述计算得到的所有频繁项集进行并集操作,得到频繁项集。
四、基于关联分析的创业课程体系构建
针对表1中的初步创业教育课程,从专家学者、知名物流企业家、创业的毕业生三个角度,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征求意见。通过对5位专家学者、5位知名物流企业家、5位创业的毕业生的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总结,得到课程事务表,如表1所示。
设minsup为50%,最小支持度向上取整为8(原本为7.5),采用2中的Apriori算法进行计算,根据计算,得到与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密切度相对大的课程:A(创业理论与实践)、F(物流企业创业营销)、J(创业方案策划)。
根据课程A、F、J的支持度、课程性质及宜开设时期,结合目前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开设情况(创业课程总课时为60),得到创业课程的开设方案,如表2所示。
五、总结
本文在遴选3类10门创业课程的基础上,综合5位专家学者、5位知名物流企业家、5位创业的毕业生的意见,得到了课程事务表。在此基础之上,采用关联分析,得出与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密切度相对大的3门课程:创业理论与实践、物流企业创业营销、创业方案策划。该方案可以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开设创业课程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徐华平.试论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4(2).
[2]唐璐.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08.
[3]彭秀卿.我国地方高校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08.
[4]王长宇.美国大学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探析[J].中国民族教育,2006,7(8):72-75.
[5]陈凯.关联规则挖掘算法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5.
文中以河北农业大学渤海校区为例,通过调查问卷的方法,分析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教学方法单一、实践教学缺乏系统性、实践教学环节不足等,并提出改善课程体系、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完善实习方式、加大实验室建设投入、建设校外实习基地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
物流管理;实践能力;人才培养;调查问卷
2015年仅河北省A级物流企业就有55家,其中5A级物流企业9家,4A级物流企业23家,3A级物流企业19家,2A级物流企业4家[1],还有其他中小型物流企业若干,加之物流行业的高速发展与升级转型,造成了对物流人才的巨大需求。但是这种状态并没有给高校物流专业毕业生带来很大的福利,相反却出现了企业招不到人,物流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尴尬情况。对于有招聘需求的企业来说,更愿意招聘有工作经验的物流人才,而对于物流专业应届毕业生来说,不愿意从基层做起,认为大学毕业去管仓库、搬箱子是很“掉价”的工作[2]。所以,高校培养具备一定实践能力的物流专业毕业生能够有效的缓解物流人才供给市场和需求市场的矛盾。本文以河北农业大学渤海校区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为例,分析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1河北农业大学渤海校区物流管理专业现状
1.1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多渤海校区从2011年开始招收物流管理专业本科二批学生,2011年,文管院招收物流管理专业学生2个班,63人,2012年招收2个班,70人,2013年招收69人,2014年和2015年均招收3个班,分别为82人、97人。
1.2教师数量太少目前河北农业大学保定校区商学院物流系承担物流管理专业课的教师在职的一共6人,其中商学院5人,文管院1人,而商学院的教师中又有1人在休产假。这6名教师中有2名男性教师,4名女性教师,女性教师的平均年龄32岁。与庞大的学生群体比较,物流系的教师实在是势单力孤。此外,随着二胎政策的全面放开,可能还会面临更多的困难。
1.3管理分散河北农业大学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分布在保定商学院、保定现代科技学院和黄骅文管院,学历分别是一本、二本、三本,教育背景不同,地理位置上差异,导致上课和管理都十分分散。这给物流系的教师带来更大的压力。
2河北农业大学渤海校区物流管理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存在问题
2.1学生方面的问题
2.1.1问卷调查的目的和情况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是河北农业大学渤海校区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问题,为了进一步明确学校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做的工作的情况,以及学生对顶岗实习和专业课程学习的意见,进行本次问卷调查。本次调查主要针对渤海校区文管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大三、大四的学生,大四的学生已经结束顶岗实习,对实践能力培养有针对性的意见,大三的学生即将面临就业、考研的选择而且也接触了一个学期的专业课学习,对实践能力培养有欲望和需求。本次针对大三大四学生的人数,一共发放139份问卷,有效回收130份,有效回收率为93.53%。
2.1.2调查具体分析①学生对顶岗实习的看法的调查。第一,学生对顶岗实习满意度的调查。2012级参加学校顶岗实习的学生一共有24人,其中,对学校安排的顶岗实习感觉满意的占总人数的37.5%,感觉一般的占总人数的29.3%,不太满意的占总人数的33.3%,而非常满意的人数为0。如表1所示。不太满意的原因:50%的学生认为实习时间安排的不合理;另外12.5%的学生认为实习时间太长,他们认为近两个月的实习占用他们的时间太长;另外37.5%的学生不太满意是因为实习期间工作太过繁重,很多情况事先不清楚,导致学生对实习的预期和实际的实习工作情况相距甚远。第二,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发现问题的调查。此题针对24名顶岗实习的学生和23名自由实习的学生,其中38.3%的学生发现自身沟通能力较差,48.9%的学生认为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不扎实,12.8%的学生认为自己社会经验太差,对实习太过理想化。第三,在实习过程中,多大程度利用了课堂所学知识的调查。此题的统计也是针对24名定岗实习的学生和23名自由实习的学生,其中29.8%的学生选择了基本没有;63.8%的学生选择了偶尔;只有4.3%的学生选择了很大程度;还有2.1%的学生选择了不清楚。第四,倾向于学校安排顶岗实习还是自己找实习单位的调查。此问题分四种情况进行分析,一是针对已经结束顶岗实习的24名大四学生,二是针对自己找实习单位的23名大四学生,三是针对没参加顶岗实习也没有自己找实习单位的21名大四学生,四是针对还未参加实习的大三69名学生,其中大三学生的有效问卷为62个。对于已经结束定岗实习的24名大四学生,有62.5%学生选择了学校安排实习单位;23名自由实习的大四学生中,39.1%的学生选择了学校安排,21名没有参加顶岗实习也没有自己找实习单位的学生中,28.6%的学生选择了学校安排。62名大三学生中,59.7%的学生选择了学校安排。如表2所示。②关于课堂教学的调查。此部分的调查对象为所有参与调查的学生。第一,学生对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内容的调查。5.4%的学生对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课很感兴趣,39.2%的学生选择了感兴趣,47.7%的学生选择了一般,6.9%的学生选择了不太感兴趣,0.8%的学生选择了一点都不感兴趣。如表3所示。第二,学生对所学专业教学存在问题的调查。30.8%的学生认为教学目标定位不明确,53.8%的学生选择教学计划制定的不合理,61%的学生认为学校的教学方法单一,而且忽视了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63.1%的学生觉得学校缺乏专业的实践科研设备,58.5%的学生认为学校的专业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73.8%的学生认为实践教学环节不足。如图2所示。第三,对学生通过专业课的学习是否能够获得物流管理的基本技能的调查。40%的学生选择了可以通过专业课的学习获得物流管理的基本工作技能,也有24.6%的学生认为不可以,还有35.4%的学生选择了不清楚。如图3所示。
2.1.3对调查问卷的分析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总结河北农业大学渤海校区大三大四的学生对于学校的实习安排和实践能力培养存在以下问题:①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实践经验少。渤海校区物流管理专业需要开设的专业课较多,课程设置不甚合理,而且常驻渤海校区的物流教师只有1名,且刚刚毕业,教学经验不足,实践经验更是缺乏。所以,61.5%的学生认为教学方法单一也不足为奇。此外,学生对于课堂上的学习并不看好,一方面是对专业课的教学内容不感兴趣,觉得枯燥无味,理论性知识充斥课堂,另一方面是学生并不认为通过专业课的学习能够获得物流管理的基本技能。②实践能力培养的方式方法未得到学生的普遍认可。学生意见较多,折射出大学生对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的认识,也反映出学校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做的还不够,学生对学校组织的实践能力培养方式、方法不满意,普遍认为方式单一、时间设置不甚合理、实践活动缺乏系统性、实践教学环节不足、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师实践能力不够、缺乏专业的实践科研设备等等。对于顶岗实习的安排上,学生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实习时间设置的不太合理,与考研、考公务员等冲突。但实际上,从顶岗实习的目的上来看,就应该在学生全部完成课堂理论学习之后进行,这样才能保证顶岗实习的顺利进行以及学生有针对性的升华所学知识。
2.2渤海校区实践能力培养实施存在问题的原因渤海校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实施,受社会、学校本身和学生自身三方面的影响。社会方面:缺乏相关的实践实习基地,接收实习的单位较少;学校方面:为学生安排实习,不仅要保证学生能够学到知识,更要保证学生的安全,还要人性化,在时间上尽量满足学生的需要,同时,又要考虑企业的需要,以及学校的信誉,保证企业接收学生实习的连续性,但这些是相互矛盾的。学生自身方面:好高骛远、太过理想化,总认为自己学的是物流管理,实习就要做管理的工作,不愿意接受基层的物流工作。
3河北农业大学渤海校区物流管理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对策建议
3.1改进培养目标、完善课程体系渤海校区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熟悉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物流运作,能在企业、科研院所及政府部门从事供应链设计与管理、物流系统优化及运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但是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培养目标也要与时俱进。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基础课程,注重理论,保证培养专业基础扎实的学生,而对于拓展素质课程,开设的课程种类要与时俱进,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前提,开设社会需要、学生需要的课程[7]。
3.2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要引导教师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一方面要求教师转变观念,以学生为主体,努力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引导,可以采用分组讨论,小组作业的形式,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另一方面学校教务要多鼓励教师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鼓励教师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大量运用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实验室模拟教学等方法[8]。
3.3完善实习方式,加强管理投入渤海校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应采用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可以分四部分进行,如图4所示。针对学生的四部分实习内容,学院的管理包括前期管理、中期管理和后期管理。前期,一方面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团活动,另一方面,邀请企业家进课堂讲座,面对面的给学生传授经验;中期,主要是组织学生参加顶岗实习,要求学生全权负责某个岗位的工作;后期,总结前期和中期存在的问题和经验,为以后学生提供实践能力培养的机会奠定基础。
3.4完善校内实验室的建设渤海校区虽有物流实验室,但是实验室里缺乏设备,不能够充分利用。开设的物流综合实验的课程,在学校机房上课,由于其他专业的学生也在该机房上课,容易出现服务器被学生误操作,导致软件出现问题,而且机房的计算机系统每年都面临重装升级,导致软件丢失问题严重。可见,渤海校区在加大投入力度建设硬件的同时,更要注意软件的选择以及对教师的培训,尽量保证教师能够熟练操作物流管理相关软件,能够充分利用实验室的设备进行教学[9]。
3.5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建设校外实习基地主要可通过深化校企合作的方式进行,开展全方位、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对学生来讲,校企合作提供了真实的实习实践工作的环境,有助于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毕业生,对于企业来讲,能帮助企业开拓一条新的人才招聘渠道,对于高校来说,能帮助高校进行人才的培育,弥补高校实践教学环节的不足和实验设备的缺乏,给高校教师提供了参与企业实战的机会,能够促进教师实际工作能力的提高[10]。所以,高校有必要建立深层次的校企合作,与企业形成战略伙伴关系,培养真正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宏宇,刘永悦.基于实践能力的物流管理专业仿真软件实验课程建设的初探[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03:210-211+225.
[2]刘助忠.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和方法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5,01:219-220.
[3]中商情报网[EB/OL].
[4]物流信息网[EB/OL].
[5]郝建林.基于物流产业发展的环渤海地区物流人才需求分析[J].职业时空,2013,07:81-83.
[6]刘新乐,周雅璠,郝国森,田丽.河北省物流企业人才现状分析与预测[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4:58-61.
[7]杨永清.应用型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J].现代教育技术,2011,02:136-139.
[8]赵洁.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基础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07:10-11.
[9]鲍玉鑫,刘家枢.物流管理教师实践能力与实践教学情况调查———以辽宁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为例[J].辽宁高职学报,2010,01:91-93.
Abstract: Due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such as prominent geography location, convenient traffic faciliti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high level, its logistics advantage is appearing. Compared to other economic circle, there are many private enterprises in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However, different nature of enterprise has different requirements for basic quality of logistics talents.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ogistics industry in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and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the author discusses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higher vocational logistics talents in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so as to provide basis for the training direction of logistics tal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关键词: 长三角;高职类物流人才;核心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竞争力
Key words: Yangtze River Delta;higher vocational logistics talents;core competitivenes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mpetitiveness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8-0203-02
0 引言
以上海为中心,苏浙为两翼的长三角经济圈地区地处亚太核心,内外交通发达、地理位置显要,是我国经济规模最大、潜质最好的区域经济体,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奠定了本地区发展现代物流业的良好基础。通常,不同类型的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各不相同。因此,研究长三角地区的物流需求人才核心竞争力,对于高校物流人才培养方向的制定、提升高职类物流专业毕业生竞争力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1 长三角物流产业发展概况
长三角地区拥有我国最大的综合性贸易港口――上海港,2005年其吞吐量达4.43亿吨,居全国第一、跃居成为世界第一大港,它与宁波港、南京港、镇江港、舟山港等组成了我国最大的港口群,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航。
目前,中远、中海、中外运、中储和中集等物流集团都已在长三角建立了自己的根据地;联合包裹(UPS)、联邦快递(FedEx)、马士基、佐川急便和荷兰天地快运(TNT)等国际物流巨头也先后进驻上海、南京、杭州、苏州和宁波等城市,积极促进了该地区物流业的发展。
长三角地区已建成和在规划中的物流园区有60多个,占全国目前规划建设中的物流园区的1/5。国务院批准的一类口岸就有35个,其中包括19个沿海港口、10个内河港口、5个航空港和1个国际临时铁路口岸。梅山保税港区、杭州湾跨海大桥、苏通大桥、洋口港,这些都使得长三角的物流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交通运输部也将继续与两省一市密切配合,加强合作,努力实现国务院提出的2020年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总体目标。
2 长三角物流人才需求状况
2.1 总体需求状况 近年来,长三角乃至全国各大类型高等院校纷纷开设物流相关专业,毕业生输出量逐年攀升,这为物流市场的蓬勃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以南通紫琅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自2003年开办物流相关专业以来,已8年之久,为长三角地区输送毕业生1200多名。但物流毕业生相对过剩的现象与物流企业人才短缺的问题同时存在,这与物流毕业生具备的素质与企业要求不一致有直接的关系。
长三角地区以民营企业为主,此外还有国有企业、外资企业等。外资和民资企业倾向于“物流企业”的服务方式,灵活性较高,可以适当弱化风险;而国有企业的物流业务通常由“企业物流”负责。笔者通过现场与网络相结合的调研方式调查了长三角地区共计84家物流企业,包括国企、外资企业、民企、合资企业。调查结果显示,长三角地区对海运、报关、港口贸易方面的人才需求较高。
2.2 不同工作内容的物流人才需求 从工作内容看,主要集中于企业物流人才,其次物流企业人才,再次物流规划咨询人才和物流研究人才。其中后两类人才素质要求较高,要求研究生以上学历或者物流行业资深人员,需要有丰富的行业经历。企业物流人才主要是物流管理人才和物流工程人才,包括物流各功能岗位的操作人员,有:运输管理人员、仓储管理人员、报关员、配送人员、客户关系管理员等。这些人员必须对物流行业很熟悉,并且掌握了物流运输、仓储、包装、装卸等方面的知识,并能熟练的运用到实际中。物流企业人才的需求主要是第三方物流营销人才,能够运用物流知识进行物流企业的物流服务营销。
2.3 不同学历的物流人才需求 调查数据显示,84家企业对本科生需求为59.5%,专科生需求为33.3%,研究生及以上学历需求数为2.4%。对于专科以上层次人才,要求有一定的从业证书,熟悉现代国际贸易、海运知识,有良好的英语沟通能力和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2.4 对基础素质的要求 问卷将基础素质要求从大类分为实际操作能力、计算机和英语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管理操作能力和理论知识。调查结果显示,企业更注重与实际操作能力(83.3%),其次为团队合作能力和管理操作能力,而对理论知识的素质需求仅为21.4%。更进一步调查显示,企业认为的理论知识是那些基本概念的掌握。
3 长三角高职类物流人才定位
物流人才一般分为高级物流人才、中级物流人才、初级物流人才和一般物流操作人员四类。笔者在此基础上,对86家物流企业用人需求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对于高级物流人才需求偏少,为23.8%,对中级管理人才和工程人才最多,为59.5%,对初级和一般操作性人才需求为16.7%,已经呈现出中间大,两头小的格局。
其中高级物流人才位于企业的高层,负责企业整体目标的制订。在物流企业中,出色的高级经理和总监属高级物流人才。招聘企业一般要求此类人才为男性,年龄在此30-40之间,单就工作经验这一点来说,高职类物流毕业生不应以此为就业方向。中级物流人才主要负责企业具体事宜的计划与指挥,一般的经理和主管属于中级物流人才。中级物流人才需具备的是某一领域具体的管理经验。相对来说,长三角在IT产业,外贸出口方面占明显优势,对物流人才的要求也与此联系。初级物流人才属于执行层,负责具体事宜的操作,偏重于体力劳动。此外,要求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熟练运用办公软件,能阅读基本英文单据和文件,要求英语四级。
从传统的高职教育培养定位看,实际是培养针对初级和一般操作性人才,而该层次员工可替代性很强,就业极不稳定。因此,高职类物流人才的核心竞争力不能仅局限于专业技能的培养,更应注重长期发展的潜质,具备可持续发展竞争力。
4 长三角高职类物流人才核心竞争力分析
4.1 BLM模型 据美国学者Murphy和Poist的商业物流管理(BLM)模型,物流人才应具备33种商业技能,18种物流技能和32种管理技能;根据重要度排序为管理技能、物流技能与商业技能。其中商业技能中运输与物流、一般商业管理、商业道德最为重要,除此之外还有会计和成本控制、战略管理、信息系统等;物流技能中交通运输管理、客户服务、仓储学、库存、材料处理、运输法规、制造计划最为重要,其次有订单处理、配送通讯等;管理技能中个人诚实、促动能力、计划能力、组织能力、自身动力、管理控制等最为重要。
4.2 长三角高职类物流人才核心竞争力 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实质就是个人竞争力,它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与教育学理论成功结合的产物。笔者认为,作为高职类物流人才,应是从物流一线作业做起,在2-3年内提升至中层管理,5年以上向高级物流管理岗位晋升。结合长三角物经济发展及流产业特点,参考BLM模型,得出如下长三角高职物流人才核心竞争力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2.1 管理类技能:财务成本管理知识与沟通协调能力 长三角民营企业众多的特点决定了物流人才应具备民营企业的用人要求,这类企业员工数不多,规模不大,员工往往需要掌握多方面知识。作为财务成本管理知识,是必不可少的。无论是物流调度,物流营销,还是其他岗位,都必须对财务成本管理知识有全面的了解。包括应收账款、代收代付、包干费、各类杂项费等。有些是物流企业的成本,有些是外部发生的成本,不仅要了解作业费用发生的原因、种类、数量,而且要有对成本分析与把握的能力。
4.2.2 物流专业技能:集装箱运输、仓储管理与国际物流知识 由上文分析得出,长三角物流人才首要侧重于运输类岗位技能,以集装箱运输为主。运输类岗位要求对运输、配送方面知识深刻掌握,要熟悉多种运输方式并且能熟练掌握多种交通工具的使用知识。只有掌握了多方面的知识才有可能设计出切实可行、安全快速、经济有效的运输方案,才能为客户提供满意的服务。
此外,熟练掌握仓储管理知识或有相关工作经验,能够履行收发、保管货物的职能。特别是对诸如电子仓库管理或MRP、VMI等现代仓储管理的技术应用能力。
长三角因为区域优势,进出口贸易发达,需要大量的国际物流人才,包括国际物流筹划部经理、国际货运经理,报关员,单证员等。所有这些岗位都要求从业人员掌握相关的国际贸易、国际结算知识或有国际贸易相关经验,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熟练的英语交流能力。
4.2.3 地区行业特色技能:IT业相关知识 目前长三角是IT制造业的聚集地,IT产品生命周期短,更新换代快,时效性强,产品价值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产品附加值高,体积小,产品精密。这就决定了IT业物流的特殊性,第三方IT物流服务提供商要有极快的反映速度和较短的存货周期。此外,很多核心元件需要进口。因此,第三方IT物流服务提供商通常还涉及到报关业务和跨国际交付。这就要求IT行业的物流人才不仅要有物流知识,IT方面的知识还要有国际通关方面的知识。
4.2.4 可持续发展竞争力 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有力保障。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并不仅仅局限于受教育阶段,而是着眼于人的终身发展,其本质特征在于追求人的发展的最大化。现代化物流岗位对信息技术依赖性较强,而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则要求物流人才必须具备持续学习的思想意识及能力;良好的沟通和把握全局的能力。
5 总结
现代物流业是一个兼有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和劳动密集特点的外向型和增值型的服务行业,其所涉及的领域十分广阔。作为高职类物流专业毕业生,应努力朝高级物流人才的目标去发展。既要博览各种物流专业书籍,夯实理论基础,又要重视社会实践,同时还要具备的抗挫折能力,有可持续发展竞争力,有做中长期规划的能力。这些都要求长三角高职类物流专业在培养人才时,必须要做好专业设置和专业目标定位,以区别于其他地区,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
参考文献:
[1]张芮.我国高校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研究[J].物流科技,2008,(1):132-134.
[2]Pllilip Burgert.Logistics in Europe Driving Into a New Era[J].Electronic Commerce,2001,(10):42-47.
[3]牛鱼龙.怎样成为物流人才[M].海天出版社,2004.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交通工程专业发展状况的探讨、各院校交通工程专业特色及学科优势的总结,阐述交通工程专业特色发展的重要意义,并针对就业提出如何实现该专业特色发展的思路。
一、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本科毕业生就业的市场竞争进一步激烈化,专业特色成为了毕业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交通工程专业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与所有其他学科一样,都面临着毕业生就业困难的考验。深入探讨专业特色,能确立明确的专业发展方向,有效激发学生在专业领域的开拓精神,达到最终提升专业素质的作用;同时对专业特色的研究也是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有利于专业的不断完善以及与社会发展和需要的紧密结合。
二、专业特色内涵
所谓特色,《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事物所表现出的独特的色彩、风格”。可以说,特色就是区别于其他事物或者优于其他事物的表征。所谓专业特色,就是一个专业的建设,在某一方面或整体的实力、声誉明显区别或者优于其他单位的表现。就内涵而言,专业特色至少涉及了三个层面:一是知名度;二是相对优势的实力;三是相对稳定的特色模式。创建专业特色,就是立足校情、发扬优势,创建出该专业的一个或多个不同于其他院校,或优于其他院校在该领域的实力、声誉的表征的总和。形象地说,就是其在交通工程某一发展方向上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
三、交通工程专业特色发展的必要性
交通工程专业是伴随着汽车工业和道路交通事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随着汽车运输的发展,车辆行驶速度提高,车流量增大,导致交通秩序混乱,交通阻塞、交通事故频繁等现象。为了研究、解决交通中出现的新问题,产生了交通工程学,并逐渐形成一整套体系,包括交通特性、交通流理论、交通规划、交通安全与环境等内容[1]。
在我国,交通工程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经过30年的发展,我国交通工程学从无到有,已经在交通规划、交通设计、交通管理、交通监控、交通安全等领域得到较大的发展,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目前,我国交通工程方面已经建立学术和研究机构培养专业人才,已经初步形成并逐渐完善了城市交通规划和公路网规划理论,研制开发了交通管理与交通控制技术,充分发展并应用了计算机技术,将现代新理论、新技术与交通工程理论相结合,发展和完善了交通工程专业。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经济高速发达、交通负担却很沉重的城市里,如何正确进行交通预测和规划,搞好交通管理和控制,建立科学、合理、完善的与国际接轨的交通工程技术标准体系,最终实现城市交通现代化,是一个值得全社会关注、急待解决的迫切问题,利用交通工程专业中的交通规划、交通工程建设和管理、交通管理、交通工程设计等知识可有效地疏解交通困扰的问题,为城市建设、交通运输、环境保护以及土地资源管理提供重要的帮助,为政府宏观调控提供现代化工具[2]。在未来的许多年内,交通工程专业的发展必将在国民经济中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从事该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需求的数量将是剧增的,因此交通工程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前景是光明的;但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比如由于不断扩招,本科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495万,比2006年增加82万,同比增幅达19.9%,这直接导致了就业竞争激烈的局面。如何在就业竞争中突显本专业的竞争优势,是目前我们对专业特色研究的一个重要原因。交通工程专业作为一个新兴专业,它所包括的学习内容多,涉及面广,这既是此专业的一个优势,又是此专业必须突破的一个瓶颈。目前在我国,开设交通工程专业的高校并不多,全国只有63家,而且侧重点也各有不同。但通过调查交通工程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发现大多数学生在毕业后从事的并不是本专业工作,他们与土木工程、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从事同样工作,工作中未突出其专业特色,因此研究专业特色具有创新性和必要性,而将专业特色的研究应用于教学中更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四、交通工程本科专业特色发展的探讨
1.交通工程专业与相关专业相比的专业特色国家教育部在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进行的最新调整中,将交通运输类中原“交通运输”、“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和“道路交通管理工程”三个专业归纳为新的“交通运输专业”;原“交通工程”、“总图设计与运输工程”和“道路交通防治工程”三个专业归类为新的“交通工程”专业;并确定“交通运输”与“交通工程”互为相近专业[3]。通过对湖南省内开设有交通运输类专业的高校进行调查分析,交通运输偏重于交通运输组织、交通运输企业经营管理;交通工程偏重于交通系统规划、交通控制与管理以及智能交通信息技术,均有自己的专业特色和发展方向。除此之外,交通工程与土木工程、工程管理等专业在基础课程的设置及专业发展方向上也有一定的相似性。
由于交通工程研究的内容广泛,几乎涉及道路交通的各个方面,并不断外延至很多其它方面的学科,主要有:汽车工程、运输工程、人类工程、道路工程、交通规划学、环境工程、自动控制、应用数学、电子计算机等,同时它还与多种学科相互渗透。于是,在本科毕业生的就业中,便会出现同一工作性质的部门容纳了多个专业的毕业生在从事同一种工作,作为交通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如何在行业中突出自己的优势,这便需要我们在本科学习当中突出专业特色的培养,不但要求学生涉猎多方面的知识,更提倡根据自身的爱好和特点,侧重培养某方面的素质,包括该方面扎实的专业知识的掌握以及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
2.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势下交通工程专业特色交通工程专业包括信息技术、运输技术设备、组织管理学以及其它工程技术的内容。因此,培养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必须采用厚基础和不同专业化方向的培养模式。只有在加强学科建设的基础上,再辅以专门化的方向,才能增强学生对工程实践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事实上,要充分发扬交通工程的专业特色,就要充分拓宽其专业适应面。只有基础扎实、知识面广,才能达到厚基础宽专业的培养目标。
在对国内知名院校进行广泛的专业建设与发展调研,在深入湖南交通运输领域的相关单位和科研院所进行详细的人才需求方向及能力调查,在收集、整理和分析国内外本学科专业建设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得出一个结论便是各个学院正根据自身的专业优势和发展特色,确定交通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区域交通和城市交通对交通规划、管理、控制及安全设施、设计等方面的人才需求,培养交通运输工程领域从事交通运输规划、交通工程设计、施工、交通控制系统开发、交通管理与组织以及交通安全分析的宽专业的交通工程技术人才。该培养目标在专业建设上体现了以下特点:
(1)专业建设积极主动地适应了社会经济结构和交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趋势,人才培养直接面向社会人才市场的需求。
(2)专业培养目标要求课程建设要反映出交通运输领域对该专业的共同要求,从而构建专业知识平台,真正从大交通上拓宽专业面,提高学生的知识面和就业面。
3.不同学校交通工程专业的特色
目前国内开设交通工程专业的学校将专业培养方向与学校的专业特色及优势相结合,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并根据其所在地域特点,利用区位优势促进交通工程专业的快速发展。主要发展方式有如下三类:
(1)依托土木工程学科,以城市的发展为契机进行专业建设。此类学校交通工程专业主要依托城市的优势区位及地区交通迅速发展的机遇,根据城市交通发展的需要,利用土木工程学科的教学平台,培养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城市交通工程、交通信息工程管理、信号控制方面的综合性专业人才。
(2)依托道路工程专业,以全国公路网的建设为机遇促进专业发展。此类学校交通工程专业以国家道路网畅通计划的政策为导向,以道路交通规划与管理为特色,培养具备交通运输系统分析与规划、交通工程设计及施工与管理等方面知识及相关研究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及管理人才。
(3)依托汽车机电专业的优势,以人、车、路的发展为动力进行专业建设。此类学校交通工程专业为了适应当代交通科学的发展,通过学科交叉与渗透,在交通流理论和交通网络流理论中引入大量有关环境、安全、信息、控制等方面的内容,培养了公路与城市道路的交通规划、安全管理控制及道路规划与设计方面的人才[4]。
各学校通过注重构建专业平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达到扩大学生宽口径就业的目的,同时也增强了该专业就业的竞争优势;而专业培养方向更是以专业就业预测和规划为依据,符合社会和交通结构的发展趋势,也促进了各校交通工程专业的特色发展。
4.不同学校交通工程专业的特色
我国城市公路交通在改革开放三十年大发展的基础上,本世纪初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国公路主骨架及其交通支持保障系统的实施工程已全面展开,交通工程实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将面临严重短缺,这为交通工程专业毕业生创造了极为广阔的就业市场。
城市、公路交通不论是对整个国家,还是对某一区域的经济发展都起着决定性作用。以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多功能城市道路、交通控制与管理基础设施为代表的现代化道路建设工程,有别于我国传统的道路建设,现有道路工程专业技术队伍面临知识结构的更新,并对培养道路工程建设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道路工程设施设计、道路工程施工及监理方面是交通工程本科专业当前乃至未来一段时期的就业方向。在保证学生掌握本专业知识框架的基础上,突出此方向就业的个性发挥很重要,应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应牢固掌握与道路施工建设有关的知识;进行相关的试验操作,提高自己对知识的感官认知和实际应用能力;参加施工单位实习,在实际工作中找差距、求锻炼,积极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交通工程专业毕业生在道路施工建设中能发挥其特有的作用,他们不仅能参与道路设计与施工,还能将交通设施设计、交通安全等方面知识运用到工作中,有利于道路建设质量的提升。
先进国家道路交通的发展趋势表明,城市道路以及区域公路网的规划与建设,将永远滞后于汽车数量增加对道路空间的需求,随着现代化进程,交通事故、交通堵塞将愈演愈烈。运用先进计算机技术、信息通讯技术于交通控制与管理,致力发展智能化交通体系是解决交通需求问题的最佳切入点,也是我国交通行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随着交通现代化、智能化进程,交通工程专业的就业比例将在今后逐年增大,这也势必对本科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加强基础课程的学习,应该关注城市交通发展的新动态;掌握相关软件的操作和运用;参与教师在交通规划与控制方面的课题,对当前的交通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甚至可以鼓励学生进行此方面的科技立项,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性和创新性。
有关统计表明,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各类物资流通量急剧膨胀,物流产业持续以每年20 %的速度迅速增长,并保持上升趋势。现代化交通系统是现代物流系统的基础和保障,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也对当今交通系统技术的完善、管理水平的提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交通与物流相互之间有机地促进与渗透,交通物流管理方面也将为交通工程毕业生带来更多的就业选择。虽然有了市场的需要,但作为毕业生应该在学校做好充分的准备,这需要学校与学生共同努力发展本专业的特色。作为校方应该设置具有自身师资特色的课程,并且积极建设各类实验室,培养学生学科兴趣,激发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作为学生应该认真学习基础知识,根据自身的兴趣和需求加强某方面的素养,提高自己的专业竞争力,发扬自己的专业特色。
五、结语
研究交通工程专业特色的现实意义是,一方面能促进交通工程专业的教学特色和实践模式特色的形成与发展,专业特色须依托于该校的师资优势、特色教学和特色实践模式;由于两者是相互作用的,研究其专业特色,将其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中,能有效地推动该专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交通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专业特色形成后,能推进该专业的建设,有利于形成特色鲜明、高水平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得交通工程专业毕业生与其他专业毕业生相比更具有就业优势。
参考文献:
[1]胡学忠.交通工程学历史发展状况分析[J].山西建筑,2007,(7):218—219.
[2]徐吉谦.交通工程总论[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关键词:电子商务 专业吸引力 高职教育
艾瑞咨询一项调查显示,电子商务用人需求已出现井喷现象。有专家预测,未来10年我国电子商务人才缺口达200多万。
我国教育部从2000年开始批准在全国部分高校试开电子商务专业,于2001年开始招生。截止到2007年,已经有324所高校开设了电子商务本科专业。与此同时,职业技术类院校中开设电子商务专业的已有700余所,形成相当的规模,招生人数远远超过高校。
但是,作为一个只有十年发展历程的新兴专业,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似乎比其他专业更加严酷,与电子商务行业蓬勃的发展形势形成巨大的反差,高职院校的电子商务专业吸引力何在?
一、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的吸引力的含义
欧盟职业教育专家在《聚焦2010――重新评价职业教育与培训》和《增强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吸引力和社会形象》两篇文章中指出:“如果人们愿意利用职业教育实现个人目标,在考虑未来的学习时,把职业教育作为选择之一,并愿意推荐给亲友,我们就说职业教育对社会是有吸引力的。”
根据这一观点,笔者认为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要吸引的对象有两类:一是学生和家长,要让他们满意,就需要从他们的角度考虑,明白他们需要什么――当然是能够就业、能够生存,但仅此还不够,还要能继续发展;二是企业,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的人才要让企业满意,具体而言就是人才培养的数量、质量要与社会需求、要求相吻合,其核心是电子商务职业技能型人才的质量。
笔者将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对这两类对象的吸引力,分别称为教育对象吸引力和使用对象吸引力。
二、目前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的吸引力
1.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缺乏教育对象吸引力
(1)课程设置缺乏吸引力
大多数高职电子商务专业都按照复合型人才的说法来培养“万能”人才,并且由于电子商务专业的知识覆盖面确实相当宽泛,因而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设置,往往就是个大拼盘。每门课程彼此独立,甚至同一门课程的前后关联性都不大。学生在学习时要接触大量的概念,以致觉得电子商务过于抽象,搞得一头雾水、摸不着门道。越往下学习越迷惘、越痛苦。
(2)课程教材缺乏吸引力
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教学使用的教材虽多标榜“高职高专指定”,但多脱离实际,重理论轻实践,不适应高职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需要。同时还存在更新速度过慢的问题。电子商务是一门迅速发展的学科,每年都会有大量新技术涌现,但我们的教材多是几年前编写的,即使是新编教材,因从编写到出版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教材中的数据和案例也已过于陈旧。导致学生上课时,感受不到电子商务的现实魅力,根本提不起学习的兴趣。
(3)师资力量缺乏吸引力
目前的普遍现象是,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师资构成主要有: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的教师、计算机专业出身的教师、经济学专业以及管理学专业出身的教师。这些教师或是因为专业不对口,或是因为没有及时进行知识更新,或是因为缺乏电子商务专业实践等诸多原因,导致其教学电子商务专业化水平不高,缺乏电子商务专业学科个性魅力。造成学生对教师满意度不高。
(4)专业实训缺乏吸引力
部分高职院校仍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讲授为主,并没有建立电子商务实验、实训系统。即便是已经建立了的,例如电子商务模拟系统、电子商务开发系统、网络营销模拟系统、物流一体化教学系统等,表面上看专业性强、门类齐全,但实际上只能进行演示或模拟性操作,缺乏真实感。学生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都非常有限。
(5)就业状况缺乏吸引力
自第一批电子商务专业的毕业生开始,就存在“企业找不到所需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而各类院校培养出的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又很难就业”的错位现象。导致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脱离了社会、企业的现实需要,毕业生产销不对路。
2.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缺乏使用对象吸引力
(1)毕业生知识技能水平低下,缺乏吸引力
虽然企业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需求迫切,但相当多的企业认为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的毕业生水平达不到用人要求。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所具备的理论知识在工作岗位无用武之地,而工作中必备知识、操作技能又十分欠缺,致使对于企业中技术含量不太高的岗位,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就业后和非专业毕业生差别不大;而技术含量高的岗位,也未必能够胜任。
(2)学生职业道德素养不高,缺乏吸引力
用人单位不但对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的知识技能水平要求较高,而且对他们的吃苦精神、挫折承受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也提出相当高的要求。现代企业非常强调学生做人的问题,其次才是专业技能。但现在企业对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最大的不满恰恰就是缺乏敬业精神、责任心不足、服务意识不够。
三、提高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的吸引力的措施
1.准确定位,明确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需求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应用层面、管理层面、研发层面。显然,需求量最大的是应用层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
因此,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就应该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技能型。这类人才侧重于对电子商务的实际应用,主要从事各种电子商务活动和业务具体操作,如业务洽谈、网站建设、系统维护、数据处理等。能够按照本行业的特点和要求,将最先进的电子商务技术应用于具体的业务内容,并使其产生经济效益。
2.“走出去、请进来”,强化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师资力量
“走出去”,把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教师送到高等院校进行专业进修,增加理论储备、加快知识更新;安排教师到相关企业进行短期实践、挂职锻炼,或到企业参加课题研究、项目开发,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高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教师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请进来”,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可以聘请相关企事业单位的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还可多引进来自电子商务企业一线的操作人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担任专业教师。
3.加强校企合作,提高实训教学质量,并为企业定制人才
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与企业合作,建设校内、校外实训基地,不仅可以帮助高职院校解决诸如资金投入、系统建设、维护升级等许多实际困难,还可以为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提供真实的业务流程、动态的实践环境、现实的评判标准,从而大幅提高实训教学质量。
通过校企合作,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可以获得企业的人才培养订单。高职院校根据订单充分了解合作企业的用人规格后,将自己的人才培养计划与合作企业的用人计划结合起来,可以培养出与合作企业岗位需求一致,并且与其企业文化相融合的电子商务应用技能型人才。这样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不仅能落实毕业生的就业,还能为合作企业培养合格的后备人才队伍,并节省下大量的新员工岗前培训成本。最终达到合作互利、校企双赢的理想效果。
四、总结
由此可见,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只有贴近企业、服务就业,培养高素质应用技能型人才,帮助本专业学生顺利完成“从毕业到就业”的转变;才能真正展现出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前所未有的无穷吸引力。
参考文献:
[1]王柏玲.电子商务毕业生就业率仅20%[N].文汇报.2009.12.25.(008).
[2]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J].职业技术教育.2010.(15).
[3]阎小平.关于电子商务专业就业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7.(33).
[4]赵敬.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人才“错位”培养问题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9.(10).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能力创业定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改变,市场和企业对人才类型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了自主创业他们与海归学子和下岗失业者构成了备受关注的创业群体。这三类创业者的数量、主体特征、创业动机、社会对他们的期望各不相同。下岗失业者创业人数最多是各级政府最关注的事情之一,下岗失业者弱势群体地位决定了他们以生存型创业为主,创业自救即是他们个人创业动机也是社会寄于的期望,他们普遍选择技术门槛较低的消费服务业创办自我雇佣型企业。海归学子创业人数虽不多,但却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亮点之一。
他们具有的专有技术和特殊社会地位,决定了他们以体现自身价值为创业动机,成为机会型创业者,社会寄于他们的创业能够开辟新产业和大市场引领经济飞跃,他们普遍选择了创办高薪技术企业。大学生是刚刚涌现出来的创业群体,大学生有较好的素质和一定的专业知识,但还不足以独立开办高薪技术企业,有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但缺乏实现的条件与能力。社会没指望他们像海归学子用高薪产品开发新产业和大市场,但也不希望他们放弃所学专业,在消费服务领域挤压下岗失业者。如果说“自我雇佣型企业”和“产品创新型企业”分别是下岗失业者和海归学子最佳创业定位的话,那么大学生的创业定位与他们自身的创业能力息息相关。
1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关键能力
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关键能力是大学生把自己当作一名创业者在开创事业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综合能力,可以把这种能力理解为,大学生自身所具备的一系列知识、一套技能和一类特质的综合表现。那么知识就是在关键时刻能够回忆起来的信息储备组成;技能则表现为应用知识的能力;特质则是由创业者特有的品质和特征组成的集合。
大学生创业不同于海归学子创业更不同与下岗失业者创业,他们自身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渴望实现自我价值,他们在学校的创业园中感受创业实践,大学生们逐渐意识到企业在运营过程中技术和管理是企业的一双翅膀,为企业源源不断的提供动力。知识和技能是大学生创业者相对容易获得和提高的能力,但特质则是一些人特有的品质和特征组成的集合。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在印度、马拉维和厄瓜多尔等国的跨文化调查发现和描述成功创业者的行为,并且经过USAID(美国国际开发署)的研究,总结出以下14种成功创业者的特征。
知识、技能和特质是大学生创业者进行自主创业必备能力,如果没有具备全部的三种能力,那么在成功运营企业和控制风险等方面将会遇到很大困难。
1.1只有知识和技能缺少特质的创业者
一个想要成功创业的大学生,如果他只有知识和技能而缺少创业者特质,那么他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是不会生存太长时间。例如,缺少特质的创业者,当他遇到企业发展的障碍时,他可能只会在短时间内坚持;同时他很难发现和利用机会改变企业所处的被动局面;缺少特质的大学生创业则可能不会愿意去预测商业中的风险。所以大学生创业者应具备足够的创业者特质,创业者特质表现在以下方面:
1.1.1心里特质方面
(1)成就需要(2)控制欲(3)自信(4)开放心态(5)风险承担(6)创业精神
1.1.2行为特质方面
(1)勤学好文(2)执着(3)灵活应变(4)吃苦耐劳(5)脚踏实地(6)良好商业道德(7)责任感
1.1.3知识特质方面
(1)坚实的基础知识(2)广博的专业知识(3)善于更新完善知识
1.1.4能力特质方面
(1)经营特质(2)管理特质(3)人际关系
通过对以上成功创业者特质的归纳和总结,得出作为单个的创业者难以完全具备以上特质,每个创业团队也不可能完全具备。所以更加突出了组建创业团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也表明在选择创业团队成员时要充分考虑其具备的创业者特质,已形成团队成员的互补。
1.2只有知识和特质缺少技能的创业者
技能是能够应用知识的能力,它可以通过后天的练习获得技能。一个只有知识和个人特质而缺少技能的创业者,将会发现缺少技能,知识和特质就没有了应用价值。技能通过反复练习可以获得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技能联系到商业方面主要涉及技术上和管理上的技能:
技术上:工程计算木工机械餐饮……
管理上: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组织计划领导……
大学生创业技能提高需要合适的创业环境为其提供舞台,高校大学生创业园为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大学生提供了实现自我价值的空间,大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技能运用到实践,既提高了创业技能又明确了创业方向,为实现自我创业定位找到了途径。
1.3只有技能和特质缺少知识的创业者
一个只有技能和创业者特质而缺少知识的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就会缺少核心竞争力,那么他的创业也仅限于生存型创业活动。创业者身处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如果缺乏知识,那么他的企业最终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导致失败,企业成功的基础就是知识。包括经营企业的知识,了解消费者了解市场的知识,熟悉竞争对手了解产品加工技术和生产资料知识,熟悉企业管理等知识。大学生所从事的专业创业区别于下岗职工和农民工的生存型创业,其核心竞争力就是大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大学生依托与专业知识进行创业将是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力量。
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关键能力知识、技能和创业者特质在大学生创业过程相互补充缺一不可,仅仅具有一种或两种能力就想要成功创业是不够的。大学生创业者对照成功创业者的关键能力检查自身的能力缺失,随着时间的推移应尽可能的获取全部的三种能力,大学生创业者组建良好的创业团队也可以弥补因个人而欠缺的能力。
2大学生的创业类型
经过对我国大学生从事创业的形式分析,可供选择的创业形式主要有三种:自我雇佣型创业、所学专业型创业和产品创新型创业。
2.1自我雇佣型创业
大学生作为企业主创办的生存型企业,该企业从事的业务与大学生所学的专业没有必然的联系。自雇型企业是一个国际通用概念,自雇型(Self-employed)的基本含义就是自己雇佣自己,自己给自己开支。自我雇佣型企业的特点是:一是微小性,一般是由个人或家庭为主要经营主体;二是社区性,自雇型企业一般创建于社区、依托于社区、服务与社区主要面向本社区居民提品或服务生意半径较短;三是政府支持,由于自我雇佣型企业弱小,同时自我雇佣企业群体能够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因此,各级政府给予了很多扶持政策和服务。自我雇佣型企业的优势:高度自主性、灵活、微型、简单、创业与经营成本低,适合于经验与资金不足的大学生和下岗事业等弱势群体从事的生存型创业模式。自我雇佣型企业的劣势:弱小、单兵作战、资源有限而且缺乏获取资源的能力及商业信誉不足等。
2.2所学专用型创业
专业型创业主要包括两种形式:一是大学毕业生创办一个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公司,进行产、供、销和服务性的商务活动,主要服务对象是专业内相关企业或个体生产者;二是面对最终消费者提供专业性较强的服务性业务,例如: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开办社区心里咨询所等。
专业型创业的企业其主要业务类型包括以下4类:(1)物流供应型企业。例如:医科毕业生开办为医院提供医疗器械、敷料、药品等医疗物品供应公司;工科毕业生开办为工业企业提供机械设备、原料、辅料、助剂、器材、器具、备件等工业用品供应公司;农科毕业生开办为农民提供农机设备、种子、化肥、农药等农业用品供应公司;艺术专业毕业生开办为艺术团体或工作者、学生提供美术用品、音乐器械等供应公司,凡此种各类专业型物流供应公司。(2)生产配套型企业。例如口腔专业毕业生开办为口腔医院加工假牙的工厂;工科专业毕业生开办为大工业企业提供零配件生产的小企业。凡此种专用型生产配套公司。(3)产品销售型企业。例如:医药学科毕业生开办的药店;工科毕业生开办的工业产品销售公司;农科毕业生开办的农产品销售公司;艺术专业毕业生开办的艺术品销售店。凡此种各类专业性产品销售公司。(4)专业服务型企业。例如:心理学专业毕业生开办的心里咨询诊所;医学专业毕业生开办的医疗诊所;师范专业毕业生开办的各类学校;凡此中各类专业型服务性企业。显然,从事这些业务都需要具有一定的专业专业综合知识和技术,未经专业训练,不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人很难进入,即便进入也很难达到专业水准。
2.3产品创新型企业
产品创新型企业是指大学毕业生拥有某一项产品或技术的独立知识产权、专利或发掘到新的商机,以开发、生产和销售该产品的方式创办企业。产品创新型企业有两种主要类型,一是开发和生产新一代产品,二是开发新一代营销模式。产品创新型企业的低端形式是以大学生自己掌握的相对独立的专业知识与技术开办一个传统企业,例如:服装设计专业毕业生开办一个服装设计工作室;口腔专业毕业生开办的小型口腔医院等。这一低端形式可以归并到专业型创业。而产品创新型企业主要是指它的高端形式,即开办一个拥有独立知识产权高新技术产品的生产、制造与销售的企业。
3大学生自主创业关键能力与创业类型定位
大学生作为高知识创业群体自身拥有一定的专业特长,合适的创业类型将有助于发挥大学生创业能力、发挥大学生的专业优势开展自身创业。经过对上述自我雇佣型创业、所学专用型创业、产品创新型企业三种大学生创业类型的分析总结:
自我雇佣型创业从可行性角度来看,比较容易创办、创业投入小、竞争程度高此类型创业比较适宜大学生群体。但社会对其评价不算理想。认为自我雇佣型创业属于生存型创业,大学生从事此项创业即脱离了大学生所学专业特长浪费资源,又挤占了下岗职工和农民工群体的创业市场,此类孤立的经济自救模式创业只是在原有市场进行低水平过度竞争。
产品创新型创业类型社会评价比较好,首先认为,此类创业能够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解决就业问题,而且社会上此类企业数量比较少属于稀有企业容易得到各方面的关照,同时,大学生从事此类创业比较时尚,“学而优则商”备受世人瞩目和崇尚。但从可行性角度来看,创办此类企业难度很大对大学生自身能力要求较高,而且一次投入创业资金的额度过大从而产生难以预测的风险,种种迹象表明产品创新型创业类型不适宜大学生群体普遍采用。
专业型创业普遍被市场认为最适宜大学生创业的类型,大学生选择专业创业,不仅没有造成资源浪费,而是利用专业知识创造了财富,弥补了我国企业服务行业创业不足问题,同时又有力的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增长,创造了一定的就业岗位解决了部分人员的就业问题。大批拥有专业知识的大学生创业者成功创业,将会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社会的贫富结构,从而牵动社会走向富裕。
大学生所拥有的关键能力在自主创业过程中对创业类型的选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合适的创业定位将更能够发挥大学生创业者的专业优势,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同时,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社会需要更多创新、创业型人才发挥作用为我国产业转型做出贡献。高等院校的创业教育将肩负起自身的责任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创新创业型人才,使更多大学生能够认清和了解企业在社会中的作用,把自我雇佣当作理性的职业选择,从而做到体面的工作。
4高校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能力与创业定位的影响
高校的创业教育不是大学生就业的应急方式,是素质能力的教育,是人生态度与价值趋向的选择。创业教育使大学生们的职业想法更加清晰、创业动机更加明确了,认清不是所有的想法都能够成为商业机会,避免了大学生们的盲目创业;创业教育剖析了大学生的创业能力结构,解析了知识、技能和特质在大学生自主创业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对照能力结构的作用,大学生了解了自我能力的缺失从而使学习更加主动;创业教育有力的发掘了大学生自身创业资源,使所学专业能够成为商业机会,从而使大学生们的专业型创业成为可能,高校创业教育提高了大学生们的创业能力创业能力。
大学生创业群体区别于下岗职工和海归学子,其创业定位应归属于专用型创业。高校创业教育在大学生中开发以创业为导向的专业教育,将培养专业型创业者作为大学专业教育的目标之一。在专业教育中鼓励、指导大学生发挥专业优势,创办只有懂得专业的人才能够做得好的“高门槛”生意。具体实施内容包括:
(1)“学专业想创业”在大学生中实施以创业为导向的专业教育。在专业教育中,增加以专业型创业为导向的创业教育课程内容。让学生充分认识企业在社会中的作用,鼓励学生把创业和自我雇佣当作理性的职业选择,使学生能够在中小企业以及缺乏正规就业机会的环境下有产出的工作。
(2)“学专业找商机”发掘专业领域的商业机会。充分的利用专业资源优势发掘商业价值和商业机会,时刻留意专业领域内的创业机会,特别是那些专业性较强,“门槛较高”的商业机会。要对其深入研究,发现商机、找出利润点设计自我的创业计划。
(3)组织专业型创业实习。利用专业实习的机会,学生可对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型创业的商业机会进行实地考察,向业内人士请教学习并与他们建立联系,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进行全方位、多地点的实地考察获取更多的资料,发掘更多的资源从而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创能力。
关键词:就业力;物流管理;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on the situation of logistics industry and logistics personnel employment,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as interdisciplinary and applicability, professional abilities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is proposed.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undergraduates' abilities to be employed, the goal of talent cultivation is further defined. The teaching problems have been found according to the questionnaire. Curriculum system optimization is proposed according to idea of professional abilities. 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 and method for teaching reform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and solve the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in teaching and practice.
Key words: professional abilities; logistics management; curriculum system
近年来物流业发展迅猛,已逐渐成为服务业的支柱和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2013年全国物流业增加值3.9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8.5%,物流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6.8%,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4.8%[1]。各省和地区根据本地的经济情况做出了适合地域特点的物流发展规划。许多企业也将物流仓储、运输及分类加工等非核心业务外包给第三方,因此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数量增加迅速。与物流人才的需求量大的预测不符的是,物流专业大学生在物流行业就业的比率较低,2013山东省高校毕业生人数为51.5万,就业率为81.6%[2],物流专业毕业生人数为9 175,就业率为91.51%,但在物流相关行业内就业仅占29.48%,如图1。物流行业内就业率低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主要的因素是“供需矛盾”,即学校培养出来学生不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结果造成了物流专业毕业生找不到专业对口合适的工作,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专业人才。
就业力不足是社会人才供给与需求之间最深层次的内在矛盾,就业难问题的症结所在,要解决物流专业大学生行业内就业率低的问题,必须提高学生的就业力。为此,应以提高高校学生专业就业能力为目标进行教学模式改革,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专业素养高的毕业生。
1 基于就业力提高的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1.1 物流管理就业力的定义。就业力(Employability),国内有些学者译为“可雇佣性”。美国教育与就业委员会(DFEE)关于就业力的定义是,就业力是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英国学者Harvey、Locke和Morey认为就业力一般从学习而来,其本质是“个人在经过学习过程后,能够具备获得工作、保有工作以及做好工作的能力”[3]。
参照《物流术语》(GB/T 18354-2006)物流管理是“为以合适的物流成本达到用户满意的服务水平,对正向及反向的物流过程及相关信息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现代物流管理涉及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信息科学及工程技术等多门学科。因此,我们对专业就业力的界定是:物流专业学生不断通过系统知识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而获得,能在持续发展的物流人才需求市场上获得更多就业机会,满足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实现职业发展与自身价值的综合能力[4-5]。2005年DEST就业技能框架包括如下能力:沟通能力、计划和组织能力、团队工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问题处理能力、学习能力、进取心、科技。根据对用人企业和毕业生的调研,将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力概况为:个人能力(沟通能力、吃苦耐劳能力、抗压能力、责任心),物流专业能力(物流技能、物流实践经验、物流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学习能力)、职业发展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应聘能力)。
1.2 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面向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提高就业力作为人才培养的衡量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建设,科学合理地设置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环节,在课程教学中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工作能力,提升其个人特质。为了适应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岗位对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作为人才输出的关键环节的学校,通过课程体系的优化努力提高学生的个人能力、专业能力与就业竞争能力。通过学校的教育和培养,为学生提供更宽广的理论基础和能够提供职业持续不断发展的知识支撑,让其具备较强的终身学习能力。
2 构建提高就业力的物流管理课程体系框架
2.1 物流管理本科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山东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以下简称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进行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307份。通过问卷分析发现,在本科教学阶段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三方面:①86.78%调查对象表示课程体系和课时设置不尽合理,以学院为例通识类课程占总课时比例高达32%。②教学方法单一,以教堂、教材、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式教学方法占据主要位置;78.5%的调查对象表示实践环节投入不够,课程实践比重低、课时少,应在日常教学中增加物流作业实训、物流管理实训及与企业的交流与合作。③65.42%的人认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类课程教学方法单一,与实际结合效果差,没有根据学生特点进行个性化的辅导,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
2.2 物流管理课程体系。针对以上课程体系、教学手段和教学实践环节存在的突出问题,以提高就业力为目的,构建了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框架包括:通识类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和实训课程以及系统的就业指导课程,并且课程在教授过程中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在第一学年主要以通识课和学科基础课程为主,第二学年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第三学年通过综合实验和实训课增强学生的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从第三学年和第四学年系统培养学生的求职能力。
(1)通识类课程。通识类课程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通识类必修课是指教育部或学校规定的,原则上各专业必须修读的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外语、大学语文、计算机基础课程、体育等。另外可以开设通识选修课程,如人文学科类、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和语言与写作类等课程模块。主要是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中的个人基本能力:积极的态度、正确的心态、自信、职业道德素质、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观等物流课程体系结构(如图2所示)。
在教学手段方面建议增加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走在社会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能力,以深化课堂教学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可与团委组织的社会实践统筹进行,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参加社会考察、社团公益活动、服务社会和社区等形式完成社会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吃苦耐劳能力、抗压能力、责任心等。
(2)学科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是指某一学科门类中各专业学生均应修读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课程,是按学科门类设置的专业基础课,在学科门类中打通,以体现宽口径、厚基础的要求。如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会计学、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这类课程是管理类学科的理论基础,可以为进一步开展专业课的学习夯实理论根基。
(3)专业课程。专业必修课是指该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理论课,帮助学生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学会在更深入的专门知识领域内进行理论分析和技术应用的能力。不同的学校对专业课程的设置不同,但大多根据物流的环节设置课程,再结合学科及实践前沿理论。如采购、仓储、运输、国际物流、物流专业英语、供应链管理、物流战略等。地方高校应根据地域特色本着为服务地方经济培养人才的原则,开展专业教育。例如山东省拥有青岛、烟台、威海、日照等港口资源,在课程体系中体现出港口物流和国际物流等特色课程。
(4)综合实验与实训课程。这类课程主要是为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生对物流基本技能和物流流程的深刻认知而开设的。主要包括:物流企业模拟运营、物流项目运作、物流仿真实验、物流作业实训、校企合作等。
物流企业模拟运营和物流项目运作类课程,突破传统课堂讲授的方法,通过案例教学、虚拟游戏、仿真模拟实验等,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完成团队合作、制定工作计划、实现工作目标、完成案例总结,这些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组织协调能力等。通过虚拟游戏模拟多团队的管理对抗,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并理解物流的典型过程、关联和问题,通过多轮模拟改进物流流程,提高物流效率。这种学习方法对学生理解物流知识,训练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有很好的效果。
物流仿真实验则是通过物流仿真软件进行仿真建模,以了解现行物流管理过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办法。还有很多3D软件,可以分角色模拟配送中心的运营。通过仿真模拟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锻炼运用物流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可以与物流企业合作在校外建立实践基地,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校企合作教学计划,这样既完成了实践教学任务又培养了学生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5)职业发展课程。职业发展课程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我意识,树立良好的职业观、就业观,促使大学生正确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以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主要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课、职业素养培养课、求职模拟、创业指导课[6]等课程。
生涯规划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尊重大学生个体的特殊性,培养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意识[7]。高校的人才培养中要充分考虑大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并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和道路,要建设开放和灵活多变的人才培养体系,增强专业设置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提升大学生差异化就业的能力。职业素养培养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和就业法规的基础上,针对性地开展择业观教育和职业素质培养,掌握选择职业的方法和技巧。除了理论指导外,授课方式多采用实践的方式,如模拟应聘、礼仪素质等内容。通过大学生的能力测评、创业指导等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供立体式的服务。可以在大学四年分阶段进行,提高他们的求职技巧及就业核心竞争力,从而使他们顺利找到满意的工作,并能在职场内发展顺利。
3 结束语
针对现在物流行业发展的现状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提出了旨在提高学生就业力的培养体系。
(1)优化教学课程设置,调整学分分布结构。依据提高就业力的人才培养要求,教学课程应体现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特征,所以物流管理专业设置的课程应兼顾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验和实训及职业发展五个方面。在学分分配方面,应加强综合试验和实训类、就业素养培养等课程的学分。
(2)改进教学手段,探索多形式的授课方式。在实际中教学方法手段应该不断丰富和创新,来满足不同兴趣和接受能力的学生需求,增强学生对物流专业的感知。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和作用,通过幻灯片演示,案例教学、物流仿真模拟软件等形式,将知识形象化、生动化。案例和物流软件模拟教学可以营造与实际相仿环境,增强学生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多层次、渐进式的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规范地将专业知识教育与职业素养培养结合在一起,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通过循序渐进的职业能力提升过程,全面不间断地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专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 中国物流信息中心. 2013年全国物流运行情况通报[EB/OL]. (2014-03-07)[2014-06-25]. http://.cn/wltjwlyx/226760.jhtml.
[2] 佚名. 山东省将出台促进大学生就业实施意见[EB/OL]. (2013-07-08)[2014-06-25]. http:///shandong/yuanchuang/2013/0708/1590139.shtml.
[3] Mantz Yorke, Peter T Knight. Embedding Employability into the Curriculum[C] // Learning and Teaching Support Network(LTSN), 2004.
[4] 张体勤,江岩. 基于就业力视角的大学生就业政策研究[J].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9,229(7):72-74.
[5] 谢晋宇. 可雇佣性开发:概念及其意义[J]. 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1,22(1):4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