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地理课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随着新课程教育改革在我国的不断深化,初中阶段学生所学习的课程越来越多,地理课程虽被列入中考科目,但受课时的限制,学生花在这门课程上的学习时间也逐渐减少,所以,如何在有限的时间让学生掌握无限的地理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能力,打造出高效的地理课堂,应该受到广大初中地理教师的高度重视和重点研究。下面,笔者就从自身教学经历出发,对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提出几点个人意见。
一、实施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
传统的初中地理课堂,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一直存在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弊端,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限制了学生学习个性和学习思维的发挥,导致地理教学显得生硬呆板、缺乏活力,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独立性也得不到发展和提高。而《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指出:“要改变学生地理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鉴于此,作为初中地理教师的我们,就应改变以往从自身“教”的角度来设计教学的传统教学模式,采取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性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活动来获得新知和培养能力,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的构建打下坚实的基础。
比如,在学习“世界气候类型分布”这一节时,课前,我给学生制订了一份预习导学案,导学案内容如下:1.找出教材中的各种定义,并用笔勾画出来;2.制作世界气候类型分布的表格,表格中的内容为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寒带气候等的分布、特征、植被;3.思考:(1)从自身体验出发,说一说不同季节人们的衣食住和农业生产有什么不同;(2)通过多种途径收集资料,知道气候异常会造成哪些灾害。然后,让学生按照这份导学案,对教材进行自主阅读和自主思考。课堂上,大家一起对所获得的知识进行分享交流,探讨学习感悟和心得。这样,我通过给学生制订导学案让学生自主学习,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学习,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实现地理课程的生活化教学,拉近学生和地理知识的距离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所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我们应结合具体的地理教学内容,引入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物,实现地理课程的生活化教学,让学生体验到地理学习的价值,如此,便能拉近学生和地理知识的距离,让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的构建提供充足的保障。
比如,在学习“多变的天气”这一章内容时,一上课,我就对学生说道:“同学们,你们基本上每天都会收听天气预报吧,但是你们有没有注意过预报里都包括了哪些方面的信息?”接着,我运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播放了一段天气预报的视频,让学生仔细地倾听和认真地观察,而后,我让学生回忆了东营市一周内的天气情况,并说一说东营市这一周当中都有哪些天气现象出现,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样,我通过在课堂上引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了解了天气和我们生活实际之间的密切联系,使其对即将学习的地理内容产生了亲切感,从而能够大大促进地理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开展地理课外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传统的初中地理课堂,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各种地理概念、定义等的讲解,学生脑子里也储存了大量的地理理论知识。作为一名初中地理教师,我们在课堂上除了完成教授给学生地理文化知识的基本任务外,还应开展一些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运用这些知识的机会,如此既能提高学生积极探究地理事物的兴趣,还能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从而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的构建创造有利的条件。
比如,在学习“合理利用与保护水资源”这节内容时,在学生了解了我国水资源的现状,知道了水资源是有限的之后,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项课外实践活动:6人为一组,对小组成员所生活的社区进行水资源方面的调查,如是否存在浪费水资源的现象,是否有水污染的情况存在,如果有,水污染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可以为保护水资源做哪些努力,等等。然后,将调查到的资料进行及时的记录,然后写成小论文,上交给教师。这样,我通过给学生布置这项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具有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的机会,既培养了学生保护水资源的意识,也增强了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总之,在新课程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我们一定要积极研究符合新课标理念的教学策略,优化地理教学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需求,以此促进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的构建,实现高效的地理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已走进课堂。多媒体课件是教师为辅助课堂教学精心设计的教学软件,具有直观形象、动感丰富、新颖有趣、交互便利、音乐优美、感染力强等诸多优点,因而能够促进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有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能增加课堂容量,有效地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降低教学难度,提高学习兴趣,培养思维能力,增强情感体验等。
面对多媒体课件和情景教学法在教学中的使用我们发现如下问题:(1)当前地理教学中情境的创设,多被用作讲授新课之前的教学导入使用,情境的创设主要集中在教学的引入部分。完成引入之后,教师往往恢复到传统的课堂教学框架中去,不再注重创设新的情境了。(2)有的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过多的运用多媒体进行演示,教师成了“操作员”和“讲解员”,易使学生产生审美疲劳、注意力不集中,忽视了教师和学生的情感交流。(3)多媒体课件过多的注重了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不利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
区域地理的教学,既要进行地理特征描述,又要深入寻求地理规律。所以区域地理是初中地理教学的一项重点内容,也是学生学习时容易产生困难的内容。长期以来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时常常顾此失彼,重记忆,轻理解,死记硬背了诸多位置范围、地形特征、气候特点、文化习俗等区域特点而不解其中规律,最终造成知识点的遗忘与混淆。
基于此,我们的研究着眼于开发能够促进学生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交互式多媒体课件。在此以“世界地理区域地理”内容为例,叙述我们的研究过程。
二、问题解决交互课件的开发
近年我校与北京师范大学开展课题研究合作,在研究中我们接触到IMMEX系统。IMMEX把待解决问题的解题关键信息、情境信息和所需要的背景知识,拆分成菜单项,以网页链接的形式展示,只有点击菜单项,相应的信息才会出现。这样的设计使得IMMEX中的问题解决“遵循了科学探究的假设演绎的学习模式,学生需要通过描述性情境界定问题、判断哪些是有用信息、最终达成展示其理解的决策”,对于培养分析综合能力尤其有价值,更重要的是问题解决任务的设计和菜单方式的呈现让系统可以通过记录学生的信息点击行为分析学生的问题解决过程。
三、问题解决交互课件的使用
学生可以登录该网站进入地理情境问题集,进行问题的解决。该问题集通过问题描述,首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判断某个世界地理分区的情景,再通过该地区的“实测数据”、“当地情况”等栏目的信息,让学生判断出相应的区域。
我们选取了两个班尝试使用我们的交互性课件进行问题解决,并指导学生完成一个变式的学习,之后再放手由学生独自探究。学生在其后的实践中基本都独立完成了相关变式的判断测试。我们第一次在初中地理课堂中尝试使用交互性课件作为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评测工具,而且也是第一次在课程中使用网络和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为了及时了解学生的感受,也为了今后该模式更好的在其他课程中应用,有必要对该类课件的使用情况进行评估。
学习活动结束后,我对全体学生做了调查问卷,对个别同学进行了访谈,主要了解学生对于交互课件在学习过程中的看法,以及对这种问题呈现方式的适应情况。
反馈信息表明,对于这种交互式课件的测验方式,“喜欢”、“很喜欢”的学生都超过84%(表1)。喜欢的原因包括问题中呈现的多余条件,解决问题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这样增强了学生信息筛选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缜密性,问题有趣并与生活联系,具有挑战性,可以迁移到其他课程学习。根据选择了“一般”与“不喜欢”填写的自我评价、困惑和遇到的障碍等推断,这些学生往往没有找到思路、困惑于信息繁多,另外一类就是觉得此问题集过于简单,没有挑战性。
四、实验阶段性成果
大多的地理学科交互式课件主要以练习题为主,学生针对单一问题进行选择与判断。而问题解决交互式课件的使用不单可以满足传统的教学目标,同时可以在章节知识学习完毕,让学生通过解决具体情境的问题对整个章节的知识进行回顾。
问题集中所罗列的诸多信息中有一定干扰、无用信息,需要学生自主进行信息的筛查与过滤;而且由于不同区域的某些相似性,有时有些信息无法确定唯一的地区,这时需要学生收集其他数据,进行信息关联用以综合判断出正确答案。所以通过此种课件的使用,可以锻炼学生筛选信息与关联信息的能力,符合新课程中对学生提出的,加强学生信息素养的要求。
教学策略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所谓教学策略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教学的目标,依据学生实际、教材特点,对所选用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等的总体考虑,它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典型的灵活性。没有任何单一的策略能够适用于所有的课堂教学。
新课程标准反对被动接受式学习,倡导主动探究性学习方式。为了改变传统被动的学习方式,教师应该运用新的教学策略。当前地理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初中学生普遍有地理是副科的观念,再加上地理课时少,授课班级多,教师无法全面了解学生的学情的。学情掌握不够,课堂效率自然就低效甚至无效。新课程标准背景下要上好一堂地理课,可以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1 充分用好教材、创生教材
地理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全新的开放式的教材观,由“学科为中心”转向“活动为中心”,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去教”,要对教材进行优化和创生。地理教材由地理教科书、教具、地理实体和实际生活四部分组成。教材仅仅是众多的学习资源之一,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善学习方式、进行探究学习的必要条件,也是让让学生掌握地理基本技能的的重要途径。
在新课程标准下,新教材中有许多案例是具有地域差异的,教师可以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课程资源的进行二次开发,补充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内容,如当地各地的经济、社会文化、风土人情,或者联系当地的实际举出一些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生活实例。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始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包括认知经验和生活经验。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深入挖掘学生的直接生活经验,并引导至课本上的知识。例如,在区域自然地理和区域人文地理的学习中,很多内容可以结合学生较为熟悉的本地第一张名片——南靖土楼,从学生耳熟能详的“福建土楼,故里南靖”开始展开,联系课本上的相关内容进行教学。
除此之外,地理教师应鼓励和指导学生开展野外观察、社会调查等活动,也可以指导学生编辑地理小报、布置地理橱窗等。此外,教师要倡议学校建立地理课程资源档案和地理课程资源库,提倡校际地理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
2 精心创设教学情境
情境是利用一个熟悉的参考物,帮助学习者将一个要探究的概念与熟悉的经验联系起来,引导他们利用这些经验来解释、说明、形成自己的科学知识。创设情境的实质是要解决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新知与旧知之间的矛盾。为此,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首先应该是感性、形象、具体的,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主动性。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传统的讲述法容易形成枯燥沉闷的课堂气氛,因此,教师无论是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还是某些环节,都应该十分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常见创设情境的方法有:
2.1借助实物和图像创设教学情境
教学中图像是一种直观的工具,它包括板书、画图、挂图、视频、多媒体教学软件等。地理教学中有许多现象和规律,如地球自转公转、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等都是宏观和抽象的。这部分知识无论怎么样讲解都显得苍白无力,教师可以将三维立体动画呈现在学生面前,使抽象知识变得形象直观,提升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帮助学生轻松地攻破教学难点。
2.2借助活动创设的教学情境
这里我们所要强调的活动从理科的角度来说主要指操作。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操作学具,获得具体的地理知识。比如运用地球仪教学,传统的教学主要通过教师演示教具,直接告知学生经纬线的概念、特征,而现代直观教学,让学生充分的观察地球仪,认识经纬线的分布规律,亲自测量地球仪,学会利用比例尺估算出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
2.3利用测量与调查创设的教学情境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遇到读图,而学生很难将地图中的地理意义与生活联系起来,从而使本来很熟悉的生活现象抽象化。如 “气温与降水”中有关气温、降水量的的测定,教师可提前安排学生动手实际操作,教师带领学生去实地测量、建立数据库,要求学生在坐标图上绘制本地的气温变化曲线图和各月降水量柱状图,并针对画出的气温变化曲线图和各月降水量柱状图说出本地的气候特征。通过这个过程,学生会体会到实地测量与调查的艰辛和获得成果后的成就感,还能从测量与调查的过程中学到相关的技能,如测量时间的选择,数据的处理等技能。
2.4借助新旧知识关系创设的教学情境
学生在学校里所学是“提炼浓缩”又“易于消化”的系统的、整体的知识。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是以旧知识为基础的,新知是在旧知的基础上引申和发展起来的,转化而成的,所以学生的知识储备是学习新知识的最直接最常用的认知停靠点。知识只有在整体联系当中才能真正被理解、被掌握,从而体现其意义和价值。教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通过知识点前后联系,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自然、顺畅。
例如,在人教版初中地理中,除《亚洲》外,没有系统地介绍其他大洲,这就要求教师要吃透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引导学生按照学习《亚洲》的步骤和要求来学习其他的大洲。
2.5借助问题创设的教学情境
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还可借助幽默生动的语言、借助背景知识创设情境。同时要避免走入以下误区:①形式化的情境,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与课程的内容没有实质性的联系。②假问题的情境,所谓假问题是指没有思维价值的问题或不能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③缺乏真情的情境,情境不仅包含场景,而且内含情感。任何情境如果没有教师的感情投入,都会失去其教学功能。④偏离教学的情境,情境创设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创设的情境要符合学生的学习目标,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实际、年龄特点、已有知识经验,并具有时代性),要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的思维。⑤“电灌式”的情境。有的教师上课自始至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教学内容,学生只是跟着课件走,满堂看,满堂听,结果学生思维活动明显地受到了课件的束缚。
3 引导学生探究的学习
地理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地理课堂应该是多维、互动、活动性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问题为载体,让教学目标问题化,以“多元互动”为手段,以“小组合作探究”为主要形式,让学生在“探究中学”,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自主获得地理知识和掌握地理学习方法。如《东南亚》教学中,教师以学生的学习小组为基本探究单位,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课本中的材料了解华侨和华人的概念并加以区分。
合作探究。教师用多媒体播放“大山深处的妈祖庙”视频,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探讨问题:妈祖信徒遍布全世界,但妈祖庙一般建在沿海地区,为什么在福建省南靖县梅林镇这样远离海边的大山深处会有妈祖庙,而且每年的妈祖诞辰日,梅林村民都会举行隆重的祭祀朝拜妈祖活动,这一独特习俗延续至今,已有300多年。
交流展示:让不同小组的同学上台介绍华侨、华人对当地的贡献,同一小组的同学补充。
师生点评。先让其他学生对上台同学的发言做补充或更正,教师进一步归纳:300年前,梅林镇客家人聚居地由于自然条件恶劣,人多地少,一些人漂洋过海到“南洋”即今天的东南亚谋生,家乡亲人为了感谢在惊涛骇浪中救护离乡游子的妈祖,就在当地建成妈祖庙,世代朝拜,香火不断。300年来,南靖在东南亚的华侨和他们的子孙后代纷纷回乡,捐资助学,修路建桥,造福乡里。
通过以上几个环节的教学,把一部分课堂时间让给学生,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通过问题的设置,教师在课堂中很自然地渗透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教育。
4 注意师生角色的转变
以人为本,民主、平等、和谐等教育理念成为改革倡导的主旋律。新课程改革突出“以生为本”的重要理念,要求重构原有教学模式下的师生关系。教师的角色也必需转型,由“权威”向“非权威”转变,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由“信息源”向“信息平台”转变,由“一桶水”向“生生不息的奔河”转变,由“蜡烛”向“长明灯”转变,由“统治者”向“平等中的首席”转变,由“园丁”向“人生的引路人”转变。简而言之,教师不再是讲学者,课堂独奏者,复述者,而是教学合作者、知识体系的建构者。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心灵,做一个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浓浓爱心的朋友。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明确指出每个学生都具有八种智力,只是其组合的方式和发挥的程度不同,每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的智力特点、学习风格、自身的优势智力领域,学校里不存在差生。教师要教好书,必需重新认识学生,调整好师生角色的定位。
摘 要: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在培养初中学生的地理人文素养,提升学生对大自然的认识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新阶段的初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给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实践性要求,即在地理课堂中,以高效课堂打造为基本的目标,关注学生主体的差异性,为学生构建新型的地理学习框架,在进行基本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更好地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初中地理;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初中作为素质教育的关键阶段,对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很大的帮助。而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初中地理新课程改革》中这样强调,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具体的地理教学实验和教学过程,使学生在相应的地理操作和演练中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真正贯彻初中地理新课改的重要教W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注重因材施教,从而建设初中地理高效课堂,为学生接受其他知识奠定基础。在本文中笔者将通过分析三种新型的初中地理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为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提供指导。
一、在课前进行有效备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于教师的教学而言,必须进行精致的课前准备,进行细致的教案设计,根据具体的教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引导,从而使学生为准备掌握相关的地理知识的学习做好准备。
比如,在讲授初中地理(人教版)《地球的运动》这一节课的过程中,因为本课的教学实践内容是使学生通过基本的学习,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知识点,分析昼夜交替的理论和四季变化的基本特征,培养学生的地理探索分析能力。在进行本课教学之前,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进行精心的课前准
备。首先,要备教材,即教师提前要对本课的教学大纲进行钻研,理解本课的课程标准,参考相关的教学辅助材料,明确基本的课堂教学任务,并关注最新的与本课教学内容相关的高考题,从而设计出完整的教案,为课堂进行做好准备;其次,备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即地理教师要根据本课中的讲课内容,创新出启发性的教学方法,给学生提出启发性的思考问题,并在课堂进行中引导学生的思维模式,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另外,教师还要备学生,即在课前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了解,分析学生的主体差异性,从而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设计具体的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平等健康发展。
二、以学生为中心,促进自主学习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适应时展的要求,即在实际教学中,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指导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促进学生自主思考和有效理解,从而轻松实现地理课堂教学目标。
例如,在讲初中地理(人教版)《西北地区》的时候,由于本课中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具体的学习,掌握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分析本地区的草场分布特点和主要地形,理解其气候变化特点和基本的农业、工业模式,提升学生的地理看图能力和分析水平。在进行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先在PPT上给学生展示一幅西北地区的地形图,给学生提出一些基本的问题,即“各位同学,从图中你们可以看出我国西北地区的基本地形特点是什么吗?为什么这个地区是这种地形呢?这种地形下应该进行的农业生产模式是什么呢?这种地形对气候变化有什么样的影响?”等,指引学生根据这些问题去阅读课本,在理解的基础上找出这些问题的答
案。并使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分析能力,自主提出一些创新型的问题,即“在西北地区这种地形的影响下,其经济发展模式可能是什么样的呢?”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提升学生的地理思考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三、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的地理学习模式是新课改下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模式,即教师在课堂活动中,根据学生的学习差异性和理解能力,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并给每个小组分别提出不同的启发性的问题,指导小组内部根据这些问题进行合作讨论,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
例如,在讲初中地理(人教版)《河流和湖泊概况》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使学生经过学习,在阅读有关地图的基础上熟悉我国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名称和具体分布情况,理解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划分标准,并学会将水系图、气候图和地形图进行对照,提升学生的地理对比分析能力。在进行本课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把全班学生按照学生的地理理解能力分成三个小组,并给每个小组分别提出不同的课堂教学问题,如“同学们,你们通过电视或者其他途径了解我国有哪些基本的河流和湖泊吗?它们分别在什么地方呢?为什么要对河流进行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基本划分呢?”教师把这几个问题分配给不同的小组,使学生在各自的小组内部进行讨论,鼓励每个学生都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进行交流和总结,最后汇集于组长,再交给老师,老师进行一个总结。教师在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的基础上再给学生进行细致的分析,提升学生的地理理解能力。
现阶段的初中地理新课程改革,需要教师的有效教学和学生的积极配合才能顺利进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不断创新地理教学模式,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设计新型的教案,从而打造出高效的地理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关键词】校本课程地理学习初中空间拓展
新课程标准的推广和实施为学校校本课程实施多样性、地方性、特色性提供了舞台,也为学生全面发展、专长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良机,校本课程是由学校自行决定为满足学生和社区的发展需要,因而着重发展学生兴趣比较浓与生活实际更接近的课程,同时逐步形成学校的特色的教育,因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开设是新课程标准的一大亮点,它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改变了教师按步就班的教书模式,激发了教师开发生活中的教材、周围环境中的教材,从而又促进了教师的成长。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可结合本校的校情特点,有目的地选取本校的特色需要和学生感兴趣的地理专题知识,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之一,但并不是照搬中学地理教材上的内容,应更能体现新意,趣味性、实用性、实践性。
如何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拓展地理空间呢?
一、 根据校本课程开发的特色要求合理选择地理专题内容
校本课程的特色不同,所选的内容也不同,侧重点也不同,因而选择地理的专题内容也会有多有少,如开发的是环境教育方面的校本课程,涉及的地理环境教育专题内容就比较多。如篮球校本课程的开发地理知识相对就比较少,有的学校开发的美术校本课程;涉及的地理专题内容也就比较少;也有的学校开发的社区教育校本课程会涉及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工业、农业等地理知识;有的学校开发的生态旅游校本课程,也会涉及许多地理知识: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历史名胜古迹等。由于地理知识综合性强,涉及面广,在校本课程教育中几乎没有不涉及到的地理知识的,就连美术、篮球等校本课程也会涉及一些地理常识。
二、 选入有趣味性的地理专题内容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是更好地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提升学校教育的特色,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学习、主动探索,远比老师灌输,学生被动学习效果显著多了,在兴趣的驱动下,不断地推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成长,从而也进一步推动学校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地理有趣味性的知识技能很多:有对气象、气候的认识,通过建小气象观测站进行气象观测,通过看云识天气,学会初步运用气象知识进行天气预报,这些都会引起学生学习的极大的兴趣;有绿色消费、绿色家居、绿色生活,认识消费、生活的误区,提高生活质量;有家乡资源的调查,认识家乡发展优势状况等等,所有这些都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也常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
三、 选取的地理专题内容要适合中学生的身心要求
地理知识丰富多彩有的比较高深,有的比较难懂,作为入选初中学生的校本课程的地理内容应该通俗易懂,浅显易懂,才能使学生愈学愈感兴趣。因而在校本课程开发中选取的地理专题内容:一要符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如讲气温来源不是直接吸收太阳光,应回避学生不具有的光谱知识,简单扼要的说出气温来自地面热量的传递,冬天人在外面晒太阳时是先衣服热起来,而不是空气热起来,夏天在太阳的照射下石头发烫而周围空气并没有发烫,然后空气再逐步热起来。二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初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形象、直观思维比较行,在开发校本课程的地理知识时多讲学生看得见的摸得到的地理知识,并将之形象生动化。
四、 选入的地理专题内容要与日常生产生活密切联系的内容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解决学校、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及将来工作的问题而开发的课程,因而课程应紧密围绕学生的需要而开发,选择的地理专题内容也应围绕学生的日常生活、未来工作需要而准备的,如旅游常识、工业布局常识、各地物产、民俗民风欣赏、星空观测、看云识天气、当地资源调查、认识家乡的山山水水等等,让学生认识家乡,带着改造家乡的问题学习,带着问题进入社会进行家乡建设,这样无疑会增加学生建设家乡的本领。
五、 选入的地理专题应与本校周围的环境密切相关的内容
【关键词】互动性 地理 策略 构建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6-0094-02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初中地理新课程教学已进入稳定的发展期。初中地理的课堂教学已经从教师的教学理念到教学设计与实施均有了巨大的转变。从教学的效果来看当前的地理教学已经“活”了起来,这里的“活”主要体现在教学方式以及师生互动上。正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师生一起分享、理解、体验知识的价值和自我实现的过程,这就使得教师的角色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知识的传授变成师生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因此,构建互动性初中地理课堂成为优化和提升教学质量的当务之急。
一 当前互动性课堂的现状
关于初中地理互动性课堂的构建,在新课程改革之前就已经被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给予运用,伴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深入,这种教学方式越发得到更多教师的关注和采用。但是,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课堂真正互动起来的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一方面,是部分教师对“互动性”课堂理解得很片面,简单地把“互动”当成课堂氛围的来衡量。另一方面,则是关于课堂互动的形式和内容没有把握到位。
基于以上两方面的原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常常可以看到一些互动弊端,如在设计互动环节的时候,老师为了迎合新课标的要求而生硬地设计互动活动,忽略互动效果的成效,最终使得互动成为“作秀”甚至是画蛇添足。再如,教师在设计互动内容的时候,不考虑互动的纽带和引导环节,仅仅是把问题抛出来,让学生毫无方向和目的埋头苦想。或者是简单的“一问一答”式的互动,表面上看学生情绪高涨、注意力集中,但实际上学生基本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大部分学生常常鹦鹉学舌,得不到实质性的学习和收获。除此之外,在互动性课堂中,对学生互动的评价形式和原则缺乏区分度,也使得学生在学习中难以感受到表扬的激励作用,同时互动过程中纪律的松散、讨论的自由度也给课堂管理带来不良的影响。
虽然互动性初中地理课堂在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作为一种基于民主、平等、开放、探究性强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效果和意义上有传统教学方式不可取代的作用。而构建好互动性初中地理课堂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自主学习的精神大有裨益。为此,笔者基于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对互动性课堂的理解,对初中地理互动课堂的构建做了初步的探讨。
二 构建互动性地理课堂的前提
互动性课堂,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来看本质上就是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就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发生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它既指师生间交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方式和过程,也指师生间通过信息交换和行为交换所导致的相互间心理上、行为上的改变。而“互动式”地理教学,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组织指导,使各种教学因素相互作用、相互转化,进而形成整体、多维、动态的交互式教学活动过程。为此,在设计和实施互动课堂之前要把握好如下几点:
课堂互动依靠课堂教学情境中师生双方借助各种中介而进行的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等多方面的人际交往和相互作用来实现。因此,首先应建立自由开放的课堂氛围,教师作为课堂学习活动的领导者、组织者,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创造自由、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无论何种方式尽量多鼓励学生参与到互动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再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思维互动,集思广益,培养学生提炼新思想的胆识。
在互动性地理课堂中,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通过师生互动来完成,互动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均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课堂公平、公正的互动原则十分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有意识地平等、公正和民主地对待学生,在处理学生因对知识理解产生分歧时,要做到不偏爱袒护、不专断。如果不注意公平原则,将导致互动较少甚至没有互动的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边缘角色,置身事外,形成互动障碍,进而影响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
最后,在互动性地理课堂中要注意课堂的及时反馈以及评价的有效性。积极正面的评价能激发学生的热情,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互动中,对互动的效果以及继续进行都有非常强的促进作用。而与此同时,评价要有区分度和对错观,不是一味的表扬和赞许,否则容易失去评价的激励作用,而影响学生对问题的思考缺乏深度和弱化自我检验的能力。
三 构建互动性地理课堂的策略
1.互动方式因材而异
互动性课堂的构建其本质目的不外乎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为此在教学互动的设计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历,同时也要紧贴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教学大纲对知识点的要求。初中的学生并不是初次接触有关地理的知识,他们不仅有相应的知识背景同时也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因此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在互动性教学课堂的构建中可以有不同的教学侧重。
在学习《世界的语言和宗教》这一节时,可以侧重自学为主的问题探究互动方式,在课前设计好的问题引导下,世界上的主要语言有哪些?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是何种语言?使用范围最广的是何种语言?世界上的主要宗教有哪些?它们的分布以及各自的特点?等等去探寻本节课的知识。在学习《降水和降水的分布》和《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时,可以采用侧重于自主探究的互动教学方式,而学习《地球自转与公转》,教师则可以采用侧重于实践性的互动教学方式。
2.互动贴生活、接地气
学生是带着生活经验走进课堂的。因此,在互动性课堂教学中联系生活,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将更好地促进互动课堂的进行。在学习《中国的地理差异》时,教师可以先将事先准备好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诗句进行朗诵:“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让学生在欣赏诗词的同时,开动脑筋思考诗句中所描述的代表的是中国的哪些地区。除此之外,还可以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背景,背诵一些诗句或者描述风土人情的谚语,让别的同学来思考其中所代表的地区。
3.互动注重创新和自主性
地理源于生活、同时最终也应该走向生活,互动性的初中地理课堂就是要求教师侧重生活中的地理,进而在学习中使学生自然地感悟到不同区域内自然与文化的融合。因此,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设计一些具有开放性的教学互动,让学生在互动中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互动环节:设计一条贯穿南北的旅游线路(从哈尔滨杭州桂林海南旅游),提问:(1)如果三月之初顺着这条路线旅游,在着装上应有什么变化?(2)沿这一条线路旅游,自然景色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3)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4)如果上述旅游地点需要房子设计招标,你能帮助设计吗?为什么这样设计?(5)沿这条旅游路线上的居住民吃、穿、住、行方面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从这样的开放式互动设计中让学生体会南北人文地理的差异,进而思考这些差异背后的原因,实现互动课堂中教与学的实质性收获。
四 结束语
互动课堂的构建始终是基于学生积极参与而真正发挥其实效的。作为一种优化性的课堂,仅仅浮于氛围的高涨往往是对互动性课堂的认识误区。人教版初中地理,课本内容具有良好、可开发的互动性,为此,教师可以在充分了解学生特点的基础上,灵活地选用互动性课堂形式,真正发挥互动性课堂的优越性,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民主、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孙卫华.互动性教学及其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D].河北师范大学,2006
关键词:新课程 素质教育 教学方法
地理课堂教学效益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的成败,且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益是实施地理素质教育的极为重要的环节,是广大地理教学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课程中的地理课本图文并重,是进行素质教育的良好依据,在指导学法时,教师要放下架子,既为学生的“良师”,又为学生的“益友”,善于欣赏学生,善于发现学生身心上和学习中的“闪光点”,善于换位思考,提倡“研究性学习”,坚持新旧结合、图文结合、教学结合、读思结合、讲练结合、情智结合、文理结合和学用结合等“八个结合”,给学生的学习提供引路、导航的作用,促进学生形成“我会学”的好局面。正是基于以上认识,笔者以为充分地挖掘地理教材资源、创新教学模式和评价性的反思都能够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地理素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新课程下的地理教材:以基本理念为导向,符合学生学习和认知发展要求
1.体现理念,构建开放式课程。一是体现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二是体现了“构建基本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的理念。三是体现了“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地理课程要充分重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课程,从而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2.依据图式,启发学生的思维。笔者曾对七年级地理(上册)的各类图表做过统计,共计130幅。这些图表体现了以下特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学会从图中获取地理信息,分析和了解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与规律,形成地理知识学习的技能,如教材中关于经纬度的定义、特点、规律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新教材的内容组织方式完全有利于学生从图上获取地理信息,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推理和判断。
3.关注评价,拓展延伸学习能力。新课程地理教学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地理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举、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创设一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机制。学生在这样的评价机制中有所收获,有所发展。.
二、教学方法:以提高有效性为准则,激活学生的学习内驱动力
1.营造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促进者,应该营造一种富有情趣的学习氛围,使教师与学生成为互动的统一体。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的善思能力,因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对此,教师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点出发,研究教材的课程资源,利用创设的问题情境来提出有效问题,促使学生学习理念的转变,让学生“愿学、学好”。
2.利用生活中的地理,培养学生的理解感知。现代教育学告诉我们,学生是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也就是说,走进教室的学生并不是一无所知的,而是在日常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一定的经验和观点。新课程强调教育要“回归生活”,要将教学内容纳入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学生与自我以及学生与文化的关系中。地理学科植根于生活,回归生活是新课改中地理学科追求的目标,也应该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特色。学生在这样的生活情境的刺激下,定会不断的思考探究,从而增强自身的理解感悟能力。
3.构建和谐关系,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对学生心理素养、思想品质和社会能力的形成,对教师工作的心情与成败,对实现预期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等有着很大的影响。新课程改革要求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利用融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的心理气氛来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这也是学生未来学习发展所必不可少的知识。
三、教学感悟:以反思教学效率为动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反思教学观念,促进理论创新。教师应进行新课程理念的系统学习,积极对自身的教学观念进行反思,在较深层次上促进教育观念的更新与转变,并以此指导教学实践。地理新课标不仅对地理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提出了具体的、符合实际的要求,同时也对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力和方法的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提出了具体、可操作的目标。课程标准中有大量的与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有联系的教学内容,应予以利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观。
关键词 新课标 初中地理
一、地理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目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往往过多注重了知识目标而忽视了情感目标。非地理专业的地理课任教师往往拘泥于课本、强调地理事实、强调记忆、缺乏地理情趣。地理专业的地理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也往往过于严谨、过于强调地理思维、缺乏生动活泼。但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学习动机、学习目的性还不强烈,愉悦、兴趣是他们的学习驱动力之一,甚至对老师的好感也会成为学习的驱动力。如果学生不喜欢地理课、不喜欢地理老师,那么学生怎么会喜欢“地理”?怎么能学好地理?因此,地理课堂教学中应该有欢声笑语。欢声笑语是指师生之间在地理学习上的共鸣,是师生双方的一种地理学习的愉悦。欢声笑语进课堂,需要教师注意增强自己的的组织能力与亲和力。由于年龄的差异导致的“代沟”,有些中老年地理教师容易产生责怪学生不配合、不适应老师”的想法。其实应该更多的考虑如何使自己的心理年龄年轻化、如何更好地适应学生、如何与学生产生“共鸣”。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精湛的语言、诙谐与幽默、机敏的教学智慧、可亲可敬的教态,会使初中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特别在初中阶段,“愉快’’仍然是学生乐于学习的原因之一。
二、让学生动起来
现在的时代进步了,学生的学习环境变化了,特别是地理知识传播的渠道更广了,地理课已经不是学生获得地理知识与技能的唯一渠道。因此地理教师应该转变“教师角色”,改变过去教师单向讲授为主的习惯性教学方法,将师生“互动教学”引入地理课堂。并且将地理课堂教学的“课堂”含义广义化,包括一般意义上学校的课堂,也包括网络、社区、野外的“课堂”由于初中生心理的特点,他们很乐意参与教学过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时往往需要布设教学情境,可以把学生组织起来亲历这些过程,如进行学生地理新闻活动、地理新闻点评活动、地理角色扮演活动等。要注意有适当的“教学民主”。在一堂初中地理观摩课中出现了这样的情景:面对我国黄河中下游水资源紧张的严峻局面,学生七嘴八舌议论纷纷。
三、创设新颖的情境
由于长期以来不少学校的初中地理课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在教学中往往沿用了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普遍存在着两种引入新课方法。一种是“讲”法,即“同学们,今天我们讲……”,“同学们,现在老师讲……”,这样就把师生互动的教学活动引向“老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活动。还有一种是“翻书”法,即“同学们把书翻到……页”,把以地图教学为主的地理课变成看书划书的枯燥的文字教学课。初中地理教师应该努力用“学习”或“讨论”来代替“讲”,用翻“图”来代替翻“书”。虽然是“一字之差”,也代表着实质的进步。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行之有效的“引入”新课的新方法有:地理新闻引入法,教师或学生评述国内外地理新闻;地理趣闻引入法,教师或学生评述地理趣闻,如世界之最等;头脑冲浪引入法,教师提出地理兴趣题激发学生讨论;学生报告引入法,学生对学习专题提出个人或小组报告;一题多练引入法,教师针对学生作业错误编制开放性题目激发学生举一反三;目标激励引入法,教师提出教学目标和奖励目标,引导学生迅速进入课题:表扬批评引入法,对表现较好的个人或小组进行表扬,鼓励学生尽早进入学习状态,并在教学过程中多表扬少批评:地理(电脑)游戏引入法,利用道具或软件进行地理游戏或地理竞赛。
四、充分利用地图
地图教学是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在如今的信息社会中,知识的更新速度非常之快。由于初中地理学科内容的基础性特点,学习者无须死记硬背地理知识,完全可以借助地图来掌握有关知识。即使是地理基本原理的学习,也可以借助地图来学习、掌握。地图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对初中生而言,是帮助其树立空间地域概念的基础,也是培养其地理思维的主要手段,所以,地图在一定意义上既是教具,也是学具。地理教学中牵涉的各种各样的原理图、示意图、综合景观图、系统联系框图、统计图表等是培养学生地理综合能力的次一级手段,应指导学生在平时读书过程中加强对这些图象的了解,掌握判读方法。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地图也将越来越多地进入课堂,对地理教师的地图能力又有了新的要求。如果地理教师本身缺乏地图能力和地图教学能力,很难成为一个好的地理教师。而目前一些地理教师不愿用、不会用地图的情况是实质是教学要求不高或教学能力低弱的表现。而目前在地理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死记硬背”现象,恰恰与地理教师不重视提高自己的地图教学能力有关。地理教师还要注意学习电子地图等新的地理教学手段。
关键词:初中地理;情感教学;教师;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4-0044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具有很强的思想性、生活性和实践性。新课标要求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通过地理学习,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必须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学生关注全球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下面,笔者将简要谈谈对实施初中地理课堂情感教学的些许看法。
一、构建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初中生学习动机和学习目的不明确,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对地理感兴趣就学,不感兴趣就不愿意学。因此,在课堂上,地理教师要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知导行、以趣引思,努力建设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建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课堂上,教师不能开展一言堂、不能喋喋不休地讲,学生被动地听,而应该充分发扬民主,让学生围绕学习主题畅所欲言;并且教师要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做到“撒得开,收得拢”,而不是放羊。我们以学生司空见惯的一次性餐具为例,有学生评价这种生活方式的利与弊。学生展开探讨,进行争论,充分发挥,各抒己见,权衡“一次性”的利弊达成共识,使学生明白自己行为的对错,进而指导自己的行动,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尽自己的一份责任。这样的课堂,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明白了道理,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提升地理教师的地理素养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对地理教师的好恶,直接影响教学开展和学习效果。学生喜欢地理教师,就会喜欢他教的课。怎样让学生喜欢自己,盼着上地理课呢?这就需要地理教师有很强的教学技能和教学技巧,使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保持高度集中,让学生有这么快就下课了的感觉。
例如,学习八年级地理《中国的行政区划》内容时,学生在短时间内记住34个省区名称难度很大,我们就可以编写顺口溜来辅助记忆:“两湖广宁重河山,五江港澳青陕甘,云贵西四北上天,内蒙台海福吉安。”这样,学生的记忆难度降低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再如,学生对省区轮廓的识别难度更大,教学时,教师就可以边绘画某省区轮廓,再配以生动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记忆:青海像一只卧着的兔子,陕西像一只坐着的兔子,湖南像人的侧头像等。此时,学生惊讶地赞叹到:“老师画的太像了,描述太准确了”。学生的言语声表达的是对教师的佩服。地理教师娴熟的绘图技巧、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亲切自然的教学态度,都会得到学生的认可,从而使学生喜欢上地理教师、喜欢上地理课。
三、利用生活实例进行情感教学
地理学科本身就是研究人地关系内容的,要让学生充分认识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性,不能简单地说教,而应该以学生能感受到的、看得见的实例教学,这样的实例更具说服力。
以近几年河北严重的雾霾天气为例,让学生展开讨论,从不同角度分析雾霾产生的原因,对我们日常生活带来的影响,进一步思考作为中学生的我们能为环保做点什么。学生积极发言,阐述各自的观点,因不同的观点进行争论辩解,最终达成共识会心一笑。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还会没有兴趣,学习还会不积极吗?
四、开发课程资源,转变教学方式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途径更加广泛,课堂不再是学习知识的唯一途径。因此,教师要转变思想和观念,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例如,学习《天气与气候》内容时,提前一周时间给学习小组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收看中央电视台一套新闻联播之后的天气预报,注意观察天气符号,选择三个城市记录天气预报内容,然后进行比较,总结天气的要素、特点,给全班同学汇报,其他小组可以质疑和补充。并抛出问题“为什么要关注天气?”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进行归纳得出结论。这样,学生就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获取,并且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更好地渗透地理课程基本理念。
五、创设问题情境,以境育情
在课堂上,教师要学会不断地向学生抛出问题,在“问题”的驱动下,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调动他们的思维,积极参与教学,达到以境育情的目的。
例如,在学习地球的运动内容时,让学生“分析为什么河北冬冷夏热”“为什么我们所处地区房屋多为坐北朝南”“在我们北方地区看房最好选择在什么时间”等。又如在学习“冬夏季风示意图”时,由于学生对气压知识不了解,解释不清楚高气压、低气压,就可以用当地的一句谚语“东南风,雨祖宗”来提问,这样很自然地理解夏季风的源地、风向及海陆走向情况,把枯燥无味的地理原理变得容易简单有趣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取了地理知识,也养成了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了地理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