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会调查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能真正的动起来,一直是教师认真研究的对象和考虑的问题,也是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学习是学生自己的学习,是学生的活动,因此这个过程必须靠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教师教学水平再高也是无法替代学生的学习。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必须让每个学生在学习中动起来,积极主动地学习。社会调查研究法就是符合这种教学理念的一种方法,下面我就把在地理教学中运用社会调查研究法的一些心得与各位同行分享。
一、社会调查研究法的含义与作用
社会调查研究法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社会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材料的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研究法、观察研究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或实验等科学方式,对有关社会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借以发现存在的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探索有关规律的研究方法。它是研究性学习专题研究中常用的基本方法。
在教学中采用社会调查研究法,可以让学生深入社会实践,获得某研究专题的第一手材料和数据,了解明白某一社会现象,并发现新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新见解,从而帮助学生掌握该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在实践调查中,可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与人沟通的能力、团队协作的精神以及提高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识和能力,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我们在社会调查中采用是以访谈法和观察法等为主、文献法为辅的形式。
二、社会调查研究法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社会调查研究涉及到四个要素:(1)调查什么?(2)谁去调查?(3)向谁调查?(4)怎样调查?根据这个思路,我整理了地理教材中的内容,提炼出一些容易让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的知识点,并分成若干个模块,作为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的对象。然后根据社会调查研究的步骤开始设计安排学生进行调查。
1.确定社会调查研究专题
地理教材中内容很多,涉及到自然地理知识和人文地理知识,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以及农业、工业、交通、城市等人文知识。我校的学生大部分是椒江人,有一部分来自区外的路桥、黄岩、三门、仙居、临海、玉环、温岭等各县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选择了农业地理中的特产作为社会调查研究的专题。
2.确定谁去调查?向谁调查?调查什么
(1)我把班级学生以他们所居住的地域划分为9个大组,其中椒江区这个大组因为人多,继续划分为三个小组,共计11组。要求每一组的学生利用周末采访当地的农民、地方上的特产专卖店和农贸市场,了解台州特产的种类、种植条件范围以及销售情况等。要求进行调查的时候,每个小组的学生要调整好心态,本着谦虚请教的态度进行调查。因为调查过程中可能会遇上来自客观的或人为的阻力,这就需要学生给自己打预防针,保持自信和坚持不懈的态度。
(2)为了让调查顺利进行,学校将给每组的学生开具一张由学校派出进行社会调查的证明,希望相关部门给予方便。
3.进行社会调查研究方案的具体设计,解决怎样调查的问题
在实地调查前,让每个小组的同学集中讨论社会调查研究方案,形成初稿。调查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1)说明调查的目的和意义;(2)调查内容;(3)调查范围和方法、时间、地点、程序;(4)调查对象;(5)调查人员组成、组织结构以及安排等。方案的讨论和制定是为了让每组的学生了解调查的预设,从而解决怎么样调查的问题。具体如:周末几点在哪里集中、调查的具体路线、预计调查的几个人或地点、询问的问题、由谁做记录等等。
4.收集资料
各组在周末实地调查过程中,要求做记录,收集调查过程中的一些资料。
5.分析资料
调查结束后,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调查过程中记录的资料以及自己的调查心得进行交流,并由一人执笔,写出调查报告。
6.结论与建议
在周一的课堂教学中,组织每组学生派一位代言人在班级里进行了现场汇报,汇报中学生感慨有加,既阐述了自己的调查经过、得出的结论,又谈了在调查过程中的一些体会等,气氛非常热烈。最后各组同学一致认可用八个字来小结此次台州特产调查的主题:山珍海味,水果之乡。
7.理论思考与讨论
社会调查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调查,不是为了调查而调查。所以对于学生们的调查结果,我们要充分利用起来,结合地理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使学生的社会实践知识迁移到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在调查出来的众多特产中,我们选择了玉环的文旦作为案例来分析农业区位因素。
根据调查,学生已经得出玉环文旦的分布范围和种植条件,包括销售区域等知识。我们把相关的知识用投影仪展示:
玉环文旦属柑橘属,是浙江柚类优良品种之一。
主要分布于半岛上的楚门镇、清港镇和龙岩、密溪等乡的滨海涂地和山麓。土壤为黄(红)色酸性砂质土。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和湿润,阳光充足,四季分明。年均气温17℃,无霜期327天,年降水量1400~1500毫米,分布比较均匀。
种植面积1.67万亩,总产量在3万吨以上。价格大批发最低每公斤3.9元(采摘期仅是2.7元,小批发4.6元),有的要卖到每公斤5.2元。
主要销售区域:当地的企事业、单位、部门(他们习惯大量购买文旦作为礼品,曾经根村果农王志根3500公斤文旦,被县两个部门订购采摘一空)以及个人;浙江省内外的一些主要大中城市,如宁波、杭州、上海、北京等地;还出口到英国、法国、荷兰、俄罗斯等多个国家。销售价格和利润非常高。
文旦具较高的加工价值,加工附加值高,如果肉可加工成不含任何腐剂的纯天然粒粒汁、原汁等系列饮品,果皮可提取柠檬苦素、果胶或制作果脯、果酱。
文旦的营养成分:含有丰富的糖类有机酸,维生素A、B、C以及多种微量元素和氨基酸。
提问:(1)根据材料,以玉环、文旦为例,说一说影响农业生产有哪些因素?
(2)你认为,以后影响玉环文旦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经过学生的初步讨论,加上学生之前在社会调查过程中的一些认知,学生很轻松就得出了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有: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因素和科学技术因素。其中自然条件因素包括气候(热量、光照和降水)、地形、土壤等方面,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运输和产品消费状况,科学技术因素包括农产品品种、生产技术、装备以及种植方式和耕作制度、劳动力等。其中市场需求因素对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影响越来越大。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后,它的价值会大大提升,从而促进该农产品的种植发展。
以文旦为例分析完之后,再让学生以涌泉的蜜橘来分析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学生们经过之前的调查,再加上课内的案例分析,基本上对农业区位因素有了很深的理解,这也达到了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的目的。
三、社会调查研究法运用的效果
社会调查研究法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小结如下:
1.社会调查研究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各方面的能力
社会调查法从组建小组、讨论方案、调查行动,一直到汇报,其中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小组成员之间积极主动、相互协调与合作,并自主表达自己的观点、辨析别人的观点,同时取舍、评价,进行知识重组。每位学生都可以从中体验和感受他人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也分享小组成功的喜悦。社会调查法的运用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既开阔了眼界、丰富了课外知识,又使学生学会了分享和合作、提高了人际交往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2.社会调查研究法符合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原则
社会调查的内容取之于地理教材,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展开相应专题的社会实践调查,再回归到教材中相应的知识点,在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提高了理论联系实际水平,初步具备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社会调查研究法是地理课教育的一种创新方式
地理教育要创新,必须坚持地理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而社会调查研究法的价值取向,就是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在调查研究中的参与、体验、收获,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注重资料的搜集和分析,直至写出调查报告;以及地理教学中的理论知识与学生的调查结果的结合,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掌握知识。这个过程就体现了地理教育的创新。
四、社会调查法运用要注意的问题
1.调查不宜多
因为调查要实地去操作,还要提前做调查方案的策划,虽然对培养学生的能力有帮助,但是它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实行,所以调查也不宜多。考虑到学生周末的作业、休息和娱乐,所以可计划每月一次,或一学期两次。
2.调查内容不宜复杂
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交通、调查时间等),所以调查的内容宜选择简单、可操作性强的主题,调查范围应在学生居住区域范围,所以调查内容不宜复杂。
3.需要调查评价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必要的,但是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对学生的调查给予一定的辅导和正确的引导,切忌“放羊式”,导致有的学生会为了调查而调查的走过场,所以要进行实时的督促和评价。调查评价包括质和量两个方面的内容,“质”包括学生参加调查的态度、表现和取得的成果;“量”包括参加社会调查的时间、访问和调查的数量和完成的内容等。根据实际情况,给予每个小组和每位学生一定的等级考核评价。评价的存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调查中。
五、结束语
社会调查研究法是研究性学习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在地理教学中采用它,可以很好结合教材内容,将现实社会中的一些生动、典型的材料引入课堂,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获得知识,提高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社会调查中也很好地锻炼了自己,真正做到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参考文献:
关键词:群众;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
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研究,总体上讲学术界已取得较为丰富的成果,但仍然存在很多不足,尤其是对培育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本课题直接以群众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为研究对象,并针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实践进行了调查研究,以期对丰富社会主义荣辱观理论,指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 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出的重大意义
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的概括,是在汲取传统荣辱观的基础上,对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观的系统总结,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的时代价值,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密切结合和有机统一。从总体上看,这八个方面的要求涵盖了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统辖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精神文明和社会风尚的本质要求,明确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是教育引导广大群众尤其是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前提和基础。
二 社会主义荣辱观调查
1 社会主义荣辱观调查的内容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容是八条,因此在问卷中针对每条设计了2个问题,共计16个。问题如下:
2 社会主义荣辱观调查的对象和方式
由于受人力、物力的制约,本次调查只在廊坊市区,调查对象也尽力排除了年龄较小的学生。这样做的目的是尽可能使参与调查的对象具有真实性和普遍性。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87份,回收有效问卷167份,有效回收率为89.3%。从本调查对象看,男性为101(根据有效调查问卷统计,下同)人,占总数的60.5%,女性为66人,占总数的39.5%。在有效问卷中,学生为51人,进城务工人员33人,其余人员83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共116人。调查对象的平均年龄为33.7岁,且25岁以下有72人,40岁以上有33人。本次调查在2009年4月-5月间完成。调查主要通过发放问卷的形式完成,问卷采取随机调查的方式进行操作,统一由本项目小组成员进行发放、回收。回收问卷统一按照人工方式进行分析、处理。
三 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1 调查结果总体统计分析
在问题1、2上:所有人都为“北京举办奥运会”感到自豪。而在第二个问题上,有130人选择愿意在国外定居。值得关注的是,在这130人中,绝大部分是具备大专以上文化的年轻人。而进城务工人员以及40岁以上的调查者在这项选择上多是“不知道”或“不想”。由此可以看出,群众的爱国理念较强,但是在如何爱国,爱国方式的表达上则比较出人意料。
在问题3、4上:在参与调查的对象中,共有122人选择了“当公务员是因为稳定”,另外有158人选择了“没有考虑过去农村工作”,显然这158人包含了一部分进城务工人员。由此可以看出,在“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这个选项上,群众的功利思想仍较为浓厚。很多人认为服务人民不意味着到艰苦的地方去工作,甚至有些人认为做到不背离人民就可以了。
在问题5、6上:所有参与调查者都选择了“支持打击”,但是在科技对我国发展的作用选择上,145人选择了肯定回答,还有21人选择了不知道,另一人选择了不是。从该项的选择来看,大众对“崇尚科学”的认知水平较高。
在问题7、8上:在“热爱家务”这一选项上,男女差别较大。61位女性选择了喜欢,但有超过一半的男性不喜欢,达到61人。在“愿意与进城务工人员交流”这个选项上,除了33位进城务工人员,另外134位参与调查者,只有21人选择了“愿意”,比率为16%,其他都选择了“不清楚”或“不愿意”。从该项选择来看,当前城市人口对进城务工人员仍然有很大的偏见。
在问题9、10上:近一半的人认为与周围的人关系一般,但也只有19人选择了不好。可以看出,被调查者与其周围人的关系水平处于中等。在“金钱和友情”这个选项上,绝大部分填写了“友情”,只有5个人选择“金钱”。从该选项上看,大部分群众都遵守社会公众的底线。
在问题11、12上:在“借银行的贷款会努力按时归还”这个选项上,164位给出了肯定的答案,但是在第二个选项“有否回报过曾经给你很多帮助的人”上,只有37位选择了肯定的答案,占比仅为22%。
在问题13、14上,超过90%的人都有交通违章记录,另外有97%的人,即162人存在上班或者上课不准时的情况。由此可以看出,在基本的时间观念和遵纪守法方面,群众的表现并不理想。
在问题15、16上:有68人选择了“不清楚自己是否节约”,只有57人选择了较为“节约”。但是这57人包含了32位进城务工人员,即进城务工人员普遍很节约,这或许与他们所从事的工作与收入相关。33位进城务工人员否认了“体力活是很邋遢的事情”,但是也有48人认为“是”,另外的调查者给出了“不好说”的答案。从该选项看,和前面的调查分析较为一致,即进城务工人员不仅不容易被他人接纳,其工作还被很多人认为是邋遢的事情。
2 调查结果分性别的统计分析
在总共16个选项上,以下几个选项有较大的差别:
问题4:共有158人选择了没有考虑去农村工作,但是在参与调查的66位女性中,有62人选择了“没有考虑过”这一选项,比率达到了93%,远高于男性。尤其是参与调查的25岁以下的年轻女性。或许男性的开拓精神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要强于女性。
问题7:在热爱家务这一选项上,女性,有61位选择了喜欢,比率远高于男性。考虑到中国的传统观念和男女有别,该选项并无出人意料之处。
问题16:在对“体力活是很邋遢的事”这个选项上,女性选择“是”的比率远高于男性。尤其是25岁以下的年轻女性。这些女性要么是具有大中专以上文化水平的工作人员,要么是进城务工人员。从该选项可以看出,他们对体力活的态度并不友好,折射出他们的内心深处关于“以劳动为荣”的看法。
3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总体潮流
从调查的分析结果看,大部分群众热爱祖国,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关心国家大事;有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基本能正确认识和处理与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关系;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和弘扬科学精神;在学业上,态度比较端正,学习比较刻苦,积极认同团结互助的重要性,对各种损人利己的行为深恶痛绝,希望拥有一个团结互助的和谐的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具有助人为乐的优秀品质;普遍理解“诚
信”,认可“诚信”,渴望“诚信”,反对在自己周围和社会上存在的不诚信现象,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能够践行诚信;他们勇于进取,法制观念普遍增强,法律意识有所提高,对法律知识的学习和法制建设表现出兴趣和热情;具有一定的艰苦奋斗思想,不骄奢逸,希望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社会的认可。
4 培育群众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方法
根据以上的调查分析,当前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培育,应从以下两个方面人手:
(1)培育正确的劳动观念。从前面的分析看,关于劳动的观念,有以下几个问题:以公务员为荣,以进城务工为耻;对体力劳动认识不够,有偏见;对辛勤劳动和艰苦奋斗的认知不清。因此有必要引导群众,加强对三农问题的认识。可以借鉴高校的模式,积极引导各行业的人走出自己的工作岗位,学习岗位,参加“三下乡’、志愿服务、专业实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等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如组织共青团青年志愿者深入农村田间地头开展科技培训、文艺演出、普法宣传、政策宣讲等志愿服务;深入城市社区,以困难群众为重点开展生活照料、义务家教、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开展环境保护,为城市大型活动服务等等。通过这些活动,使群众在社会实践中体验荣辱,锻炼意志,升华认识。让群众在社会实践中领悟“八荣八耻”的精神实质,感受先人思想与实践的结晶,承接无比丰厚的“道德遗产”,使他们在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奉献的实践中,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熏陶、认识得到升华、觉悟得到提高。
关键词 残疾人 就业难 社会支持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Investigation of Social Support Network on Disability Employment
――Take Wuhan Jianghan District as an example
YANG Wei
(China Disabled Career Development Research Base,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63)
Abstract Social support networks on employment of the disabled to address the employment of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have an important role. In this study, questionnaires and structured interview approach, Jianghan District, part of an investigation of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to understand the status of employment of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social support employment and employment difficulties, and found the level of support the government organizations and enterprises weaker than parents with disabilities further analysis of existing social support networks exist is not high quality education and training, jobs situation of enterprises to implement the disabled poor, social discrimination hinder the employment of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the lack of social relationships with disabilities, the issues raised against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Key words disabled; difficult employment; social support
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残疾人的就业问题是实现残疾人全面小康的根本途径和关键,也是贯彻落实好党的十精神的具体表现。残疾人由于自身的缺陷,在就业市场上处于弱势,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残疾人的就业面临更大的压力。面临严峻的就业难题,残疾人就业的社会支持网络有助于残疾人缓解当前难题,获得就业方面的支持。研究残疾人就业的社会支持网络,帮助增强残疾人群体在就业方面的支持力度,扶持有就业需求和就业能力的残疾人实现就业,不仅有助于残疾人通过劳动实现其自身权利并体现其社会价值,使更多残疾人从依靠国家、社会和亲属救济供养变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给残疾人带来福利,增加残疾人群体幸福感,而且有助于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真正实现“平等、参与、共享”的目标。
1 残疾人就业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本研究以武汉市江汉区100名残疾人为研究样本,采用随机抽样的原则,以问卷调查和结构式访谈的方法为主展开调查。发放问卷100份,回收100份,其中有效问卷92份,有效回收率92%,其中男性残疾人为55.6%,女性残疾人占44.4%;样本中,25~45岁的残疾人占44%,46~60岁的残疾人有47%,大部分为中青年;来自农村和小城镇的残疾人有11.5%,城市的残疾人占88.5%;在文化程度上,受过大学高等教育的残疾人只有5.3%,超过一半的残疾人的受教育程度没有超过初中水平,残疾人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
2 残疾人就业社会支持网络现状
2.1 残疾人就业现状
表1 就业现状( = 92)
表2 造成当前形势的原因( = 92)
残疾人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表1所示已就业的残疾人只有36.8%,剩下63.2%的残疾人处于失业状态。而在未就业的残疾人中,34.7%的残疾人是由于身体原因限制其就业,22.1%的残疾人是由于未能找到就业岗位而失业,6.3%的残疾人认为拿救济金就可度日而不需工作。经调查,对于造成当前就业困难形势原因主要有自身身体原因导致择业受限、自身知识技能不足和缺乏社会关系(如表2所示)。市场竞争是激烈且残酷的,要在就业市场中找到一席之地,残疾人自身所拥有的知识和能力是关键。但目前残疾人受教育的程度偏低,就业素质不高,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十分弱小。中国社会向来重视人际关系的运用,个人的社会背景在就业的过程中有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残疾人社会交往的圈子比较窄,接触的大多是家境差不多的残疾人,残疾人自身所拥有的社会关系对就业的作用很小。
2.2 残疾人就业遇到的困难
为了了解残疾人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的具体困难,笔者在问卷中设计了相应的问题,其中“专业知识和能力不足”、 “缺乏社会关系”、“缺乏工作经验和实践经历”是残疾人遇到的最大困难,分别占17.6%、15.3%和15%(见表3)。“专业知识和能力不足”和“缺乏工作经验和实践经验”共同说明了一个问题,即残疾人群体本身就业能力的欠缺。这一问题一方面说明对残疾人的教育和培训未达到要求,另一方面说明用人单位对残疾人实际工作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看重。另外,缺乏社会关系也成为残疾人就业的困难之一,说明个人社会关系网在残疾人就业中举足轻重。
表3 找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 92)
2.3 残疾人现有就业社会支持网络的支持状况
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激烈的人才竞争,残疾人作为弱势群体,迫切需要社会和家庭给予有力的支持。据表4所示,残疾人现已从支持网络中获得一定程度的帮助,超半数的残疾人表示政府组织、父母、亲戚、朋友对其就业有帮助。但从支持程度来说,父母是残疾人最大的支持者,56.5%的残疾人认为父母是对其就业“帮助最大”,而政府、残联、社区和企业分别只有20.5%、29.8%、26.4%和15.2%,政府组织和企业在支持程度上弱于残疾人的父母,说明政府组织和企业在为残疾人提供就业支持方面仍然有一些问题存在。
表4 支持程度( = 92)
3 残疾人就业社会支持网络存在的问题
(1)残疾人教育和培训质量不高。据表3可见,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92名残疾人中有47名残疾人认为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不足,40名残疾人认为是工作经验和实践经历的缺乏,35名残疾人认为是求职方法和技巧的欠缺,说明当前残疾人的教育和职业培训未能满足残疾人就业的需求。现有的残疾人教育普及程度并不高,受过高等教育的残疾人不多。而目前所开展的残疾人职业培训多为简单的技术培训,很少进行系统的培训,这些培训对改善残疾人现有的就业状况、提升残疾人的就业能力并无多大意义,导致一些残疾人参与度不高。
(2)企业吸纳残疾人就业落实的状况差。根据残疾人就业政策规定,所有企事业单位及福利单位都要按比例吸收残疾人就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福利企业安置残疾人不得少于10人,而湖北省安排残疾人就业比例为1.5%,也就是说,企业每100名员工就要安排1.5个残疾人,理论上可供残疾人就业的岗位并不算少,而部分企业认为安排残疾人就业不能够创造与企业支出相对等的价值,往往会以种种借口拒绝安排残疾人就业及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或是为逃避缴纳保障金录用了残疾人,但却不提供相应的岗位,而是让其闲置家中领取最低在岗工资,这就导致就业岗位少成为残疾人就业的一大困难。
(3)社会歧视阻碍残疾人就业的实现。在残疾人就业的过程中,来自他人的歧视也是一个重要的障碍。我国历经多年的发展,经济虽在不断进步,但残疾人的生存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社会上对残疾人的歧视和排斥仍然存在于许多方面,就业为其中之一,残疾人仍被排斥在许多行业之外。经济的发展与社会文化的发展脱节,政府在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时对残疾人的关注不够,社会各界对残疾人的歧视和排斥仍然存在。
(4)残疾人自身社会关系的缺乏。残疾人认为社会关系的缺乏不仅是造成当前严峻就业形势的原因,也是就业遇到的主要困难。社会关系的建立离不开残疾人自己的努力,残疾人积极主动的求助行为有助于自身社会关系的拓展。调查结果显示42.2%的残疾人在找工作过程中遇到困难会选择主动求助,20.5%的残疾人会比较被动,37.3%的残疾人选择不好说,超过半数的残疾人未选择主动求助,表明残疾人的求助意识不强,而残疾人求助意识的强弱是就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也是创建社会关系的前提条件。
4 完善残疾人就业的社会支持网络的对策
4.1 明确政府在残疾人就业中主导地位
政府要明确在促进残疾人就业中的主导地位。要加大对残疾人教育的投入,引进优秀的师资资源,让更多的残疾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对残疾大学生给予适当的奖励。大力开展对残疾人的职业培训,鼓励和扶持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兴办职业教育、培训事业,促进劳动者提高职业技能。加强对企业的监督,奖励媒体和大众对企业进行监督,适时地在媒体上公布无故拒不安置残疾职工和不缴纳就业保障金的单位名单。对于安置较好的单位,进行公开表扬并给予适当的奖励。政府要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主流媒体的宣传,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宣传和弘扬人道主义精神,引导社会大众对残疾人态度的转变,营造平等和谐的社会环境,让更多的人意识到阻碍残疾人就业的原因并非残疾人本身,而是社会中无形的排斥和歧视。
4.2 提高企业在残疾人就业中的促进作用
企业能够吸纳大量残疾人就业,是解决残疾人就业的重要途径。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残疾人作为社会的一份子,企业有责任为残疾人提供就业岗位。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录用、(下转第256页)(上接第250页)晋升要根据选贤举能、一视同仁的原则,给予残疾人更多的机会。企业和残联应积极建立有关联合残疾人培养的协作沟通机制,及时向残联公布就业信息,定期与残联举办残疾人就业培训。通过在企业内部推广平等互助的企业文化减少对残疾职工的歧视和排斥,创造和谐文明的企业氛围。
4.3 优化残疾人职业教育培训,提升残疾人就业能力
残疾人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对加强残疾人就业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要开展优质的残疾人职业教育培训,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残疾人的职业指导和职业培训,提升残疾人的就业层次。鼓励和支持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与企业建立产教结合的培训机制,采取订单培训、定向培养等方式,为企业培训实用人才。重视残疾人的心理培训,对部分态度消极的残疾人要进行心理的辅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人生观。
4.4 提升残疾人自主寻求社会支持的意识
对残疾人个人来说,要重视个人社会支持网络的建构,累积社会资源,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拓展自己的社会支持网资源。首先,巩固基于血缘的人际关系,并在父母的帮助下,主动去发展新的社会联系。其次,加强与政府、残联和社区之间的联系,多与工作人员进行沟通,及时反映自己的情况;积极参加社会组织的活动,去接触和认识更多的人;了解与自己相关的政策法规,利用政策更好地为自己的就业服务,维护自己应有的权利。第三,经常与其他残疾人联系,联络感情,信息共享。最后残疾人要树立终生学习的意识,充分利用对自己有用的培训的机会,提升已有的技能;了解并尝试接触新鲜的事物,做到与时俱进。
基金项目:2013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2013-Ⅶ-042)
参考文献
特殊儿童是指在身心发展或学习、生活中与普通儿童有明显差异,因而需要给予区别于一般帮助的特殊服务的儿童。包括高于正常的超常儿童,学习困难儿童,有视觉、听觉等各种残疾的儿童,在某一方面某个时期在发展或学习中需短期或长期的各种特殊服务的非残疾儿童[1]。而所谓社会关注度,是指社会公众对于他人或者某一事物所表现出的关心与重视程度[2]。提高社会对特殊儿童的关注度,有助于增进社会公众对特殊儿童的了解与支持,倡导社会扶残助残的良好风尚,同时也能够使特殊儿童获得认同感,不断认识并挖掘自身的潜能和价值,对于特殊儿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笔者希望经过这次对西安部分特殊儿童生活及其社会对他们的关注度的调查,能够了解特殊儿童的日常生活状况,了解社会群体对他们的看法和关注程度以及为他们的扶助机构所贡献的力量,呼吁社会各界人士多关注他们,较大程度依赖于外界因素的影响,而社会关注度高低与特殊儿童身心发展之间存在紧密联系,过高或过低的社会关注度对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都存在不良影响,关注适度对特殊儿童身心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2.调查设计
2.1调查对象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西安市普通居民,研究方法主要为问卷调查法辅以访谈法,笔者在西安市随机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5份,回收率为95.0%。在所有调查对象中,听说过但不是十分了解特殊儿童的被调查者占80.2%,对特殊儿童有一定的了解的占18.6%,完全没有听说过特殊儿童的被调查者占0%。
2.2调查工具与统计方法
所用调查问卷共11题(10道选择题,1道开放性的建议题),其中6道建议类题目采用普通数理统计法计算,5道态度类问题采用李克特量表进行统计计算。具体采用5级量表形式,即对量表中每一题目均给出表示态度积极程度等级的5种备选评语答案(如“很不同意”、“不同意”、“说不准”、“同意”、“非常同意”等),并用1-5分别为5种答案计分。将一份量表中各题得分累加后即可得出态度总分,它反映了被调查者对某事物或主题的综合态度,量表总分越高,说明被调查者对某事物或主题的态度越积极。因此,用此态度总分来表示特殊儿童的公众关注度是较为科学的[3]。
3.统计结果
3.1公众态度类
公众对于特殊儿童的平均态度是评价特殊儿童社会关注度的重要标准之一,所有态度类题的平均意向为3.793,属于中等偏上,愿意当志愿者帮助特殊儿童的平均意向为中等(3.449),民众认为社会和政府对特殊儿童的关注程度是中等的水平(3.901),而认为社会及政府需重视特殊儿童的平均意向达到4.425,是较高的,这与之前一个问题的调查结论也是相符的,由此可见,总体来说,公众对于特殊儿童的关注度属于中等偏上的程度,大部分的人都是有所了解并给予关注的(见表1,表2和表3)。
3.2建议类
54.7%的被调查者认为在帮助特殊儿童方面,家人扮演最主要的角色,这与对从事特殊儿童教育的老师的访谈的结果是一致的,剩余参与社会儿童帮助的社会群体中,特殊教育机构占17.4%,义工团体占14%,政府只占1.4%(见表4)。
在对特殊儿童的帮助方面,选择“完善保障的权利”以及“提供免费的康复治疗”的人数达到89.5%,而“给予家人补贴”只占1.3%,这说明给予特殊儿童的家人补贴的作用并不大,无限期的大量投入与缓慢的康复效果的差距是较难弥补的,因此,政府包括社会的再多帮助与关爱,都不及让这些特殊儿童能够自食其力来的重要,由此,阳光家园项目的产生也能从更大的程度与范围上解决这个问题(见表5)。
除了需要社会保障之外,36.2%的人认为特殊儿童更需要“社会和人们的接纳和关心”,其余各项“基本技能的学习”(23.2%)、“专门的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23.2%)以及“某项工作技能的学习”(17.4%),由此可见,在基本的生存能够被保障的条件下,特殊儿童也需要社会的接纳,这也是社会关注度的一种重要表现(见表6)。
在选择帮助特殊儿童的方式上,59.8%的被调查者去做志愿者,19.5%的人表示会捐钱给他们,6.1%的调查者会去联系政府或者其他志愿者,同时也有14.6%表示不知道怎样帮,由此,也可看出不论是特殊儿童康复中心还是福利院在帮助特殊儿童的志愿者的宣传力度是不够高的,也可以加强宣传招募志愿者的力度(见表7)。
4.小结与思考
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特殊儿童虽然由一定的机构进行管理和教育,但在其教育过程和生活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从调查问卷的反馈来看,公众对特殊儿童的认知并不完善,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首先就需要加大公众对该类人群的关注度。
对于政府机构来说:
(1)应当加大宣传力度,让广大公众更加了解特殊儿童,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听说过”的阶段。
(2)对康复中心等提供特殊儿童恢复健康的医疗机构进行大力扶持,分别从资金,人力资源,医疗设备,康复环境等方面采取措施。
(3)呼吁全社会对特殊儿童生活的有效重视。积极倡导义工,志愿者或者有偿服务人员定期去康复中心。
(4)应该完善有关社区康复的立法从而将社区康复制度化,并重视残疾预防的积极意义。充分发挥政府机构,特别是残联在构建相关制度安排中的作用,各地残联应该对当地残疾人社区康复和残疾预防工作的开展情况加以监督指导,统筹安排社区康复资源的配置。残联应与教育部门、卫生部门合作培养一支高水平的康复专业人员队伍,为残疾人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5)提倡全纳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理解并接纳特殊儿童的教育形式。
(6)应加大对“阳光家园”项目的投入与建设,让特殊儿童的未来多一条可能的出路。
对于社会各界公益人士来说,首先,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在网路上宣传使得更多的人知道特殊儿童存在的困难。其次,特殊儿童心理方面的问题也不容小觑。无论是正常儿童还是特殊儿童,都需要别人的鼓励,关心和爱护。加强特殊儿童的心理教育也是帮助他们健康成长的关键步骤。所以,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帮助也不仅仅在于可以为这些孩子提供经济支持,适当的看望和陪伴也是必要的。最后,从问卷的结果来看,家人的陪伴对这些孩子的影响甚大,无论外界的力量多么强大,对于这些特殊儿童来说,最亲近的还是自己的家人。政府,志愿服务团体(义工团体),教育机构所能提供的都是外在力量。但是,由于经济条件或者社会压力有些家长会放弃对这些特殊儿童的监护权,从而交给康复中心,对于此类行为,康复机构和政府可以适当参与调节,说服家长。(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朴永馨.特殊教育辞典.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2
【关键词】社会音乐教育 现状 调查
社会音乐教育面向的是社会物质文明的创造者,广大的工人、农民、职工、干部和老年人,他们是当今社会的主体。①无论在教学内容、形式上,还是受教育群体的范围上,社会音乐教育都更为广博、丰富。笔者针对社会音乐教育这一特点,选择了部分社会音乐培训机构进行问卷调查,希望更加准确、深入地了解目前蚌埠市社会音乐培训市场的现状。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的对象是蚌埠地区的社会音乐教育机构、参加社会音乐教育的教师及琴童家长,共发出问卷280份,取得有效样本267份,其中家长问卷调查61份,教师问卷调查34份,学生问卷调查172份。被访问对象在年龄、性别、职业、收入和文化层次上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这次调查的目的是初步了解蚌埠地区的社会音乐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各种状况间的联系。
二、调查地点的社会因素
蚌埠又称珠城,位于淮河中下游,是安徽省第一个建市的地级市,是安徽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也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经济腹地十分宽广,被称作“两淮重镇,沪宁咽喉”。蚌埠跨中国南北分界线,拥有千里淮河第一大港口,是京沪高速铁路一等客站所在地。蚌埠是中国著名的水陆交通枢纽城市,也是安徽省重要的工业基地。常住人口360万,其中市区人口105万。交通便利、基础雄厚、物产富饶、景色优美、气候宜人是蚌埠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
三、蚌埠市社会音乐教育的现状调查
1.师资来源
在调查中,笔者发现从事社会音乐教育对大部分教师来说仅仅是副业,他们大多是中小学校中的音乐教师、各大专院校的音乐教师以及在校艺术专业学生等。在34名接受调查的教师中,其中9人(26%)学的是声乐专业,24人(71%)学的是器乐专业,2人(6%)学的是音乐理论,1人(3%)学的是舞蹈专业,2人(6%)学的是器乐和声乐两个专业。
2.师资学历结构
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学习成果与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学水平等是息息相关的。在本次调查中,笔者发现社会艺术培训机构教师中本科学历占了74%,大专学历占20%,研究生学历占6%,中专学历则无人选择。本科学历的教师一般来自于大、中、小学校,教学经验比较丰富,而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占的比例较少。笔者认为一方面由于专业的要求,学音乐的研究生人数少,另一方面到了研究生阶段,主要以理论研究为主,教师不仅要从事教学,同时还要做一些相关的科研项目。从社会艺术培训机构所开设课程来看,大多偏重于技术类,例如器乐、声乐、舞蹈,等等。所以本科学历教师是能够胜任的。另外还有一个原因,一些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家庭授课较多,一般不去社会艺术培训机构教学。
就教师的学历结构来看,教师的专业素质还是不错的,教学水平也较高,但在社会中仍然有人对社会艺术培训机构的教学质量存在质疑,笔者认为这与教师的教学态度有关。
3.家长
(1)家庭背景
蚌埠地区参与到社会音乐教育中的学生家庭情况总体来说以工薪阶层为主,少数学生家庭条件优越,同时参与社会音乐教育的学生家长的学历以大专、本科居多,家庭的经济文化背景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教育方法及模式。
据调查,大专和本科学历的家长占多数,月收入5000元以上的家庭占了34%,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文化程度的提高,人们对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在不断加强。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也有一些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虽然承受着一定的压力,但仍然坚持让孩子学习音乐。
(2)家庭经济支出
在调查中,家庭和个人对于社会音乐教育的经济投入是一个重点,它从另一个方面更能说明家长和个人对于儿童学习音乐的期望和功利性。
音乐教育相比较普通教育而言,其经济投入可以说是较大的。不仅学费较高,如果学习器乐演奏,乐器的价格也是不菲的。同时学习音乐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小学起,还要考虑到更换乐器的问题。因此音乐教育往往要付出比普通教育更多的费用。很多家庭由于负担不起,在学了一段时间之后很无奈地中止了孩子的社会音乐培训。
在本次问卷调查中,给孩子每个月在学习音乐上的开支是“300元以上”的家庭占了50%,“120—150元”和“200—300元”的家庭各占20%,“150—200元”的家庭占10%。
通过这次初步调查,笔者发现大多数家长选择培训学校让孩子学习音乐都是盲目的。有些家长为了孩子将来考学加分,为了考级而学习音乐;有些家长是为了实现小时未实现的愿望,而让自己的孩子去学习,而不去考虑孩子是否真正喜欢。除此之外,蚌埠地区社会音乐教育师资力量还是比较薄弱的。多数是在校大学生或者中小学教师,进入培训机构时,没有严格的考核制度和教师培训,加上社会音乐教育者的流动性比较大,因此提高社会音乐教育者的素质是非常重要的。
注释:
①曾遂今.音乐社会学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
参考文献:
[1]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曾遂今.音乐社会学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
[3]陈明大.对社会音乐教育的几点思考[J].长春大学学报,1999.9(2).
[4]陈雅先.社会音乐教育实践的着眼点[J].中国音乐教育,1999(6).
【关键词】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现状
一、研究方法
(一) 研究被试
被试为随机抽取的阜阳师范在校学生400人,发放问卷400份,实际回收378份,有效问卷318份。
(二)研究工具
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该量表由Zimet等编制,是一个强调个体自我理解和自我感受的社会支持量表,分别测定个体领悟到的来自各种社会支持如家庭、朋友和其他人的支持程度,同时以总分反映个体感受到的社会支持的总程度。PSSS分为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和其他支持三类。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和其他支持及总分的重测信度为0.85、0.75、0.72、0.85。PSSS含12个自评项目,每个项目采用1―7级别计分法,即分为极不同意、很不同意、稍不同意、中立、稍同意、很同意、极同意,分别记为1―7分。
(三)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一)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现状
表1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现状统计结果
M SD
家庭支持 5.322 0.951
朋友支持 5.160 0.953
其他支持 5.038 1.047
领悟总的社会支持 5.173 0.845
由以上列表可以看出在领悟的社会支持中家庭所给予的社会支持最高,且总体的差异较小即标准差较小。总均分和各维度均分都在5(稍同意)以上,在七点量表中处于中上等,因此,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的总体水平偏高,但仍未达到理想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
(二)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的性别差异分析
表2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的性别差异的独立样本t 检验结果
男(n=161) 女 (n=157)
M SD M SD t p
家庭支持 5.261 1.003 5.384 0.893 -1.153 0.250
朋友支持 5.054 0.880 5.268 1.014 -2.003 0.046
其他支持 4.845 1.052 5.236 1.052 -3.383 0.001
女生所感受的社会支持普遍高于男生,只是在家庭支持方面不显著高于男生(p=0.250.05)。
(三)大学生领悟社会的独生与非独生差异分析
表3大学生领悟社会的独生与非独生差异的独立样本t 检验结果
独生子女(n=64) 非独生子女(n=254)
M SD M SD t p
家庭支持 5.172 0.964 5.384 0.893 -1.153 0.250
朋友支持 5.020 0.880 5.268 1.014 -2.003 0.046
其他支持 4.793 1.052 4.8455 1.052 -3.383 0.001
领悟社会社会支持 4.995 0.828 5.296 0.848 -2.579 0.01
由上表可以看出,独生子女所领悟到的社会支持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p=0.010.05),只是在领悟其家庭支持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250.05),但其总体水平非独生子女也仍高于独生子女的。
(四)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的年级差异
表4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的年级的单因素分析
家庭支持 朋友支持 其他支持 领悟社会社会支持
M SD M SD M SD M SD
大一 5.504 0.903 5.562 0.820 5.587 0.872 5.551 0.744
大二 5.562 0.971 5.253 0.823 .088 0.865 5.234 0.774
大三 5.261 0.940 4.960 1.124 4.806 1.172 5.001 0.934
大四 1.526 0.208 4.931 0.838 4.760 0.959 4.959 0.776
F 1.526 7.563 10.50 7.968
P 0.208 0.000 0.000 0.000
由上表可以看出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即主观的社会支持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p=0.0000.05),但在家庭支持的维度上不存在显著性。同时在在各个维度上以及总的社会支持得分上,高年级的社会支持得分要比低年级的低,大一学生所感受到的社会支持是最高的。
三、讨论
(一)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现状
从调查的情况看,大学生的领悟社会支持水平偏高,但仍有进一步增长的空间。作为高校,不仅要给大学生提供足够的社会支持,还应该尽可能地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其对社会支持的领悟能力,这样才能使得所提供的社会支持真正对大学生产生支持作用。
(二)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的性别差异
女生所感受的社会支持普遍高于男生的,只是在家庭支持方面不显著高于男生。但总体上的主观支持显著高于男生这和宋尚桂[2]研究发现,在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支持总分三个项目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显著高于男生是相同的。我们认为在主观支持方面女生比男生更容易感受到社会支持,可能与性别特点有关,情感上来讲女性比男性细腻、敏感、耐心,更容易深入到内心体验自己的情感,更容易与他人产生共情。所以在获得社会支持时,能够更多地感受到他人对自己的关心、理解和尊重,能够更多地体会到温暖、同情、肯定与鼓励,因此主观支持水平较高。
(三)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在是否独生方面的差异
独生子女所领悟到的社会支持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只是在领悟其家庭支持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但其总体水平非独生子女也仍高于独生子女的。这可能是由于独生子女性格原因方面原因引起,家庭中独生子女会得到尽可能多的需求满足,而总体上独生子女在社会上会有种自我为中心的感觉。
(四)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的年级差异
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即主观的社会支持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但在家庭支持的维度上不存在显著性。同时在在各个维度上以及总的社会支持得分上,高年级的社会支持得分要比低年级的低,大一学生所感受到的社会支持是最高的。可能是由于大一学生刚来到一个新的环境,在适应大学生活中更倾向于主动寻求帮助。这个与大学生活传统有关,如学校往往给予新生更多的关注(如各种迎新活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关注越来越少。提示学校在给予学生支持方面后劲不足,需要在这方面加以完善。
四、结论
(1)大学生的领悟社会支持水平偏高,但仍有进一步增长的空间;
(2)女生所感受的社会支持普遍高于男生,只是在家庭支持方面不显著高于男生;
(3)独生子女所领悟到的社会支持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
(4)大学生主观的社会支持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p=0.0000.05),但在家庭支持的维度上不存在显著性。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不同年级;大学生;实践方式差异
一、调查目的
大学生社会实践形式多样、目的各异,通过调查研究各年级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不同方式、倾向,比较不同年级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的差异,分析不同年级大学生开展不同社会实践的原因,从而针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提出相关建议,正确引导各年级大学生参与适合并能锻炼自己的社会实践,丰富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形式、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水平。
二、调查结果
对问卷进行数据分析可得,在选取实践内容上,65.35%的低年级学生选择了兴趣方面,而选择了专业方面的只有34.65%。由此可知低年级在选取实践课题时,往往会更关注自身兴趣方面的内容。反观高年级的同学,在实践内容上有58.68%的同学更倾向于专业,而41.32%的同学则偏向于兴趣。可以看出,高年级的同学在实践课题的选取中更关注专业方面的内容。由此可知,不同年级大学生在社会实践的专业相关性方面具有差异性,且随着年级的升高,同学们对于实践内容的选取逐步从自身兴趣向专业方面过渡。
三、结果原因分析
(1)参与社会实践的必要性。大学生对实践的态度是造成实践方式差异的原因之一,为此,我们通过问卷调查了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态度,结果如下:绝大多数同学认为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十分必要,能锻炼个人能力。但锻炼个人能力的出发点在高低年级当中存在不同,低年级的同学更加关注自身兴趣爱好的发展,而高年级的同学则更加侧重专业技能方面的锻炼。(2)参加社会实践所需的条件。我们的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群体中普遍认为“经验积累”比较重要,高年级占24.34%,远高于低年级的19.23%比例。其次是“专业素质”,高年级群体比例达25.12%,低年级只占17.78%。而对于“参与积极度”,低年级的同学以24.41%的比例远高于高年级的12.48%。由此可知,高年级群体更注重专业素质培养和经验累积,而低年级学生对社会实践具有较大积极性。(3)社会实践的收获。高低年级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都有各自收获,而其中有较明显区别的是“专业需要锻炼”这一选项。高年级大学生认为专业需要锻炼的占了25.19%,而低年级则只占了4.23%。可以看出,高年级大学生较低年级大学生更注重在社会实践中得到专业技能的锻炼,从而获得经验的积累。这与高年级大学生即将步入社会,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有着紧密联系。因此,高低年级大学生由于在社会实践中收获不同将会影响其社会实践方式的选择。
四、关于改善不同年级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建议
(1)从不同年级大学生个人角度出发。低年级学生可以从个人的兴趣爱好出发,广泛尝试各种类型的工作,为以后就业岗位明确方向。但在注意形式多样性的同时,也应注意到活动的计划性。高年级学生应注意实践内容的针对性,明确目标,在社会实践活动内容的安排上,既要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和专业学习的特长,又要针对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地方的特点,两方面结合起来考虑以增强针对性,取得较好效果,为自己以后就业积累经验。(2)从学校角度出发。鉴于低年级学生普遍缺乏实践经验,又对实践抱有极大热情,学校应对其提供实践指导。同时,低年级学生人脉关系薄弱、实践经验缺乏,学校应尽可能帮忙指导组建实践团队,提供实践基地,帮助其走向实践岗位。同时学校应充分意识到社会实践对于不同时期大学生成长的不同意义,通过开展各类实践比赛等鼓励高年级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提高自我。(3)从社会角度出发。希望社会方面能够贡献出更多力量扶持大学生的就业实践,通过增加一些培训以及临时工作岗位,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工作岗位的真实环境,培养其工作能力,让其提前适应工作环境。当然,社会各界应多为低年级学生提供锻炼舞台,以提高其社会实践能力。
参 考 文 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十堰地区参加体育舞蹈、篮球、围棋培训及其参与健身跑运动共计200个儿童;且这些儿童参与项目的年限至少一年。
1.2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有访谈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采用《少儿心理测设与辅导》中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及亲和力问卷进行测试,共发放问卷230份,收回215份,剔除无效问卷后,有效问卷200份。运用EXCEL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参与不同体育项目对儿童亲和力影响
图1参与不同体育项目对儿童亲和力影响
孩子的亲和力越强,说明他融入社会的能力也就越强,社交能力也就越强,大量的研究表明,良好的社会交往技能所导致的良好同伴关系是儿童身心健康和取得学业成功的必要前提。孩子的社交能力是需要后天培养的,幼年阶段是社会交往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发展他们的社交能力,就应为他们创造一个社交的环境。图1显示了本次调查对象亲和力分布情况,在所回收的有效的问卷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对人的亲近程度上,比较善于交往这一方面篮球和体育舞蹈人数分布最多。人际关系很差这一方面,健身跑的人数最多。在具体调查过程中,发现学习体育舞蹈和篮球的孩子活泼些,更愿意与人交谈;而学围棋的儿童则表现为沉稳、多思,对人的亲和力方面就表现稍差。
2.2 参与不同体育项目对儿童适应能力影响
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人为在社会上更好生存而进行的心理以及生理上的各种适应性的改变,并对改变做出行动的一种能力。同时社会适应能力是反馈一个人综合素质能力高低的间接表现,是人这个个体融入社会,接纳社会能力的表现。适应环境的能力是儿童人格成长中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其中培养孩子的适应能力最有效的方法是给予孩子各种各样的体验,尤其是失败的体验。②图2可以看出在参加这些体育项目的儿童中,适应能力表现得很强、较强的人数分布上,篮球所占的人数最多,其次是体育舞蹈、围棋、健身跑。
图2参与不同体育项目对儿童适应能力影响
2.3 参与不同体育项目对儿童应变能力影响
应变能力是指面对意外事件等压力,能迅速地做出反应,并寻求合适的方法,使事件得以妥善解决的能力,通俗地说就是应对变化的能力。图3统计图看出应变能力好,篮球所占人数最多。体育舞蹈应变能力的人数在一般和好这个维度较多。围棋在一般人数则较多。健身跑在一般人数也较多。应变能力好说明孩子对应付能力很有把握,而且他的勇气和机智是超人的。应变能力一般说明孩子对于一般的都能应付,他神经系统的反应正常儿平衡。得分差家长就应该注意了,就让孩子学习一点应变的常识和培养其自信能力。③调查中,也与部分家长进行了探讨,一般来说应变能力好的孩子家长普遍认为自己的孩子动手能力较强,愿意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其中有位家长谈到孩子上兴趣班,家长有事没及时去接,孩子想办法自己回了家,并及时告知家长自己安全到家。而应变能力差的孩子则对家长、老师有很强的依赖性,遇事墨守陈规,缺乏变通。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参与项目人数对儿童社会化影响比重也有所不同。完成此项目所需要人数越多,对儿童社会化影响趋于正向,而那些参与人数少的项目,对儿童影响就稍差或者不明显。(2)参与项目的特点对儿童社会化影响侧重也有所不同。不同项目具有不同的特点,对儿童社会化影响也不同。围棋是需要独立思考的项目,因此在对其亲和力影响上就差些,而健身跑也是需要独自一人完成的项目,亲和力的表现方面也较差。对于篮球和体育舞蹈两个项目而言,是需要与人合作、协调才能完成的项目。因此,在其亲和力上表现就突出。篮球和体育舞蹈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表现上就突出;完成健身跑需要一定的毅力,由此健身跑在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变现中等。
图3参与不同体育项目对儿童应变能力影响
前言
河南省是全国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也是农业大省。虽然预计在今后20年内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镇人口比重将有大幅度提高,但河南却难以改变农村人口占较高比重的状况。而且,在广大农村,由于家庭规模逐渐萎缩,子女数量持续下降,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农村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比城镇发展更快,未来河南省养老问题的难点在农村,重点也在农村。
河南省农村养老问题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话题。农村条件落后,受老年人观念影响,河南农村养老方式单一,农村老龄化问题突出。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缺乏可靠保障,家庭养老功能日益弱化,空巢家庭增多,传统的土地保障功能面临严峻挑战。本文将对河南省农村养老问题展开详细具体说明,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出措施与建议。
一、导论
(一)调研地点概况
河南是中华民族与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中国古都数量最多最密集的省区,河南是中国人口大省、第一农业大省、新兴工业大省和劳动力输出大省。河南文物古迹众多,旅游资源丰富。
许昌,位于河南省中部,是中原城市群、中原经济区核心城市之一。许昌地处平原地带,农产品丰富,农业发达。近年来科技的发展使得农业实现了大规模的机械化作业,解放了农村大批的劳动力,由于当地没有大规模的产业能够解决众多农民的就业问题,很多农民为了谋求更好的生活,就不得不背井离乡,常年在外打工生活,使得农村遗留了大批老年人和留守儿童,这些老年人如今老无所依,只能遭遇孤苦无依的悲凉困境。
本调研选取了许昌市禹州市花石乡白沙村为代表。该行政村是中原地区典型的传统农业行政村,经济发展状况一般,绝大部分农民以种地为生。大部分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平时很少回家看望老人,孩子基本都留在家里面由老人抚养,大部分人都是春节或者假期回家,有的人甚至常年不回家。这种状况反映了河南大部分地区的基本情况,这里的老年人生活状况也和大部分地区相似,因此选择此地为调研地点。
(二)调研样本特征
本次调研对象为 60 岁以上的农村老年人,因此,考虑多方因素,本次调研时间选择在 2016 年7月份的农闲时节与学生的暑期进行,这时赋闲在家的农村人多为 60 岁以上的老年人,且调研成员均时间充裕,本调研是以白沙村所有老年人为调研对象不会刻意区别对待。
(三)调研方式
本次调研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半结构访谈等社会学研究方法来收集资料,所有的问卷都是由社会调研队队员入户对被调查者进行当面访谈,并按照被调查者的回答填写而完成的,通过调查获取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二、农村老年人养老现状分析
(一)调研地老年人生活现状概述
从文化程度来说,90%以上的农村老年人受到很低的教育即小学水平以下或从未受过教育;从婚姻状况来看,虽然一般以上的老年人尚有老伴陪伴,但是丧偶的比例却比较高,从老年人的居住情况看出,纵然有儿有女,老年人的生活还要靠自己,儿女能够进行日常照料的可能性并不高。从身体健康状况来看,几乎一半的老年人身体状况良好,但是还有 26.3%的老年人身体状况非常糟糕;从养育子女情况来看,绝大部分老年人养育的子女数集中在 1―6 个,但是也有 3.7%的老年人无儿无女;从年收入水平来看,很多老年人的收入水平较低,维持在 3000 元以下,还有部分老年人收入较高,这部分人主要是集中在低龄老人(70 岁以下),即低龄老人尚在参加劳动赚取养老费。
(二)老年人养老观念倾向
根据调查得知,不同养老意愿的老年人分别面临着不同的情况。大部分家庭比较正常的老年人比较倾向于居家养老,而部分选择机构养老的老年人面临着家庭变故、身体患病、无人照管等各种情况,选择社区养老的老年人多为无儿无女或者没有家庭的老年人,他们把希望寄托在国家和社会,希望通过社会的力量去养老。
这些受访者的基本家庭人员状况就明显反映出,在河南省广大农村地区居民家庭仍然是农民养老保障的“天然”场所,居家养老、养儿防老等养老模式依旧为更多的农民所接受。河南省农村居民的自身特征严重影响、制约着其基本养老理念社会化的转变。
(三)养老问题
1.经济拮据
从调研情况来看,目前农村老年人的收入来源有限,收入水平低下,子女对老人的经济支撑力度不够,无论老年人收入状况如何,他们能够从子女那里获得的经济支持都显得不足,都无法满足需求。在老年人身体健康的情况下,他们的微薄收入尚能够勉强度日,但是,当老年人身体出现疾病等状况时,他们就会陷入经济困境,以此造成因病返贫现象愈演愈烈,一旦老年人陷入经济困境,随之而来的心理上和精神上就会出现各种问题,这些心理问题随之而来会加重老年人身体上的疾病,这种恶性循环是身处老年阶段的人们最应该避免的。
2.精神方面
竞争压力增加、人口流动加快、代际倾斜严重,现代社会人口流动越来越快,大量农村的年轻人进城打工,迫于岗位的竞争压力,忙于工作和事业,使他们无暇顾及老父和老母,同时,一些青年夫妇较重视子女的教育和成长问题,有限的时间、精力和财力都向独子或独女倾斜,产生了“重幼轻老现象”,这对老年父母的心理健康和实际的生活质量都产生了负面影响,目前很多老年人与子女之间的代际关系比较紧张,来自家庭方面的精神慰藉都难以满足,更不用说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了。
3.服务不足
目前,农村老年人普遍面临服务缺失甚至无人服务的困境,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特征明显,城乡发展差距大,绝大部分农村地区尚未建立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目前的农村养老服务供给依然严重不足,具体表现在自我服务能力下降、家庭养老服务功能弱化、社会化养老服务缺乏等。
4.其他方面
日趋严重的农村老龄化问题,必将对农村老年人口养老问题提出严峻挑战,老年人口的高龄化降低了老年人的自我养老能力,农村老年人口受教育程度比较低,未读过书的占一半以上,受教育程度在小学及以下的占到九成以上,低素质决定了农村老年人口大部分都是体力劳动者,年龄对他们的自我养老能力影响很大,老年人口中高龄人群比重的增加,降低了老龄人口的自我养老能力,同时也降低老龄人口自理能力。农村老年人口高龄化和健康状况的下降,无疑加重了农村养老的负担和压力。
三、中国典型农村养老模式及对河南启示
(一)当前我国农村养老的基本方式
现代社会,中国农村的养老方式已不再是单一的家庭养老,而是以家庭养老为主,多种养老方式并存的农村养老格局。许多新的养老方式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通过实地考察查与查阅资料,我们共得出已以下几种养老模式并加以分析:
1.家庭养老
这是当前我国农村最普遍的养老方式,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农村家庭养老之所以如此重要,其原因在于:第一,我国农村老年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由于农村地区间发展差异大,经济发展不平衡,短时间内不可能在全农村范围内建立、推广养老保险制度,这决定了家庭养老会在相当长时间内成为农村养老的基本方式;第二,农村家庭服务业不发达,即使部分老人拥有数目可观的养老金,但由于疾病缠身、自理能力较差,他们仍然难以安度晚年;第三,传统的思想文化观念对农村老人生活习惯的感染和影响,“子孙满堂”的天伦之乐仍是他们所渴求、向往的,且随着年岁的增加,农村老人抵御生活风险的能力越来越有限,对家庭人员的物质、精神依赖亦会增加。
2.集体养老
是由集体经济组织对年老多病、无依无靠的老人进行赡养的制度,目前我国农村集体养老的形式主要有“五保制度”和“养老院制度”,集体养老作为由家庭养老向社会化养老过渡的一种形式,是以集体为单位对老人进行集中供养的养老方式,尽管集体养老在历史上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但现在看来,其作用仍然有限,第一,养老对象过窄,集体养老的范围事实上就是对五保户的供养,然而,五保户的供养条件非常苛刻,对于只有女儿的老人一般不予“五保”;第二,没有敬老院的农村地区主要由村组负责对“五保户”实行分散供养,集体养老保障也仅仅停留在维持其温饱;第三,对集体养老认识明显不足,在农村地区,许多符合条件的农民不愿享受“五保户”待遇,只要尚有一点点劳动能力,或者有亲人可以依靠,谁也不愿享受“五保户”的供养。
3.储蓄养老
是一种最典型的自我养老方式,即老年人依靠日积月累、勤俭节约的积蓄养老,但这种养老方式在农村越来越缺少实用价值。农民从农业生产中获得的收入有限,尽管辛苦劳作和省吃俭用,但盖房、子女教育、医疗等各项开支却很大。到了晚年,其积蓄难以保障养老的基本需求。
(二)预期理想的养老形式
认真分析比较研究不同的养老方式,寻求一种适合中国农村情况的养老制度,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将具有重要意义。
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发展适合当地情况的养老方式,不能盲目地追求表面上的虚华,而忽视了内在的实用性和适用性。如河南省目前的经济实力较为薄弱,广大农民的收入普遍偏低,在进行诸如养老服务体制建设中要考虑到农民的实际承受能力,并尽可能地争取政府和社会力量的扶持和帮助。
随着改革开放和十的深入,相应的,农村养老方式也将出现新的转型,农村老年人走上“阳光养老”“快乐养老”的幸福之路,这样理想化的养老形式无疑要建立在经济发展状况良好的基础之上,在经济上,由依靠子女养老的形式转换为由政府发放养老金,使得老人老而不愁。其次,新型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也可为老人的养老提供基本保障;最后,大力发展农村养老设施,为老年人提供健身场所,使之娱乐化。
四、河南省农村养老发展之路
1.加大宣传力度,切实转变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
据了解,政府斥巨资建立了规模大的养老院,可大多数老年人不愿意住进养老院,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老年人的养老观念。老年人认为住进养老院代表着无人赡养,因此,要做好养老事业关键是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改变传统的养老方式和生活习惯。需要全社会关注,更需要持之以恒的宣传教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老年人树立新的养老观念,转变新的生活方式,在全社会营造一个敬老、养老的良好氛围。
2.加快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
在继续保障家庭养老的同时,政府应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为老年人提供健全的可养老的场所和设施,为老年人建立健全的养老队伍,将精神和身体养老都尽可能达到理想效果。不仅仅是为老年人提供健康保障,也应关注老年人的精神状况。据了解,“空巢老人”的增多,独身老人比重上升,加大了农村养老的社会化需求。传统的家庭养老不仅由子女为老人提供经济保障,更重要的是生活照顾和精神抚慰。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后,虽然也履行了在经济上供养父母的义务,但考虑到进城农民的自身经济状况,供养的程度是有限的,而且无法给予老人必要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因此,社会和政府应在精神上给予支持。
3.加快推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解决农村老人的就医难问题。
政府下发的养老保障基金应落实到位,真正做到钱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在精神上的支持的同时,关注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为老年人提供方便快捷的医疗道路,在老年人就医方面,应为老年人提供优惠政策、同时,也可为老年人制作医疗手册,普及健康知识,及时记录老年人的就医情况,真正从根本上解决老年人的就医难问题。
4.培养老年人积极的生活观
据调查,大多数老年人精神时常感到空虚无望,当前社会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状况将持续外出务工人员流动的情况,因此老年人只有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自身的素养,积极面对生活,才能不断提高自我保障能力,社会也应该形成尊老爱幼的氛围,让老年人感受到生活的温暖。
5.弘扬孝文化,重塑家庭养老的重要地位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我国经济社会处于高速发展期,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思想观念也随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各种形式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冲击着年轻人的头脑,使得他们对“孝”的理解和诠释也发生了较大的偏差,应大力弘扬双向互动的新型孝文化,即子女孝顺父母,父母理解子女,子女尽可能地从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精神上安慰老人,父母尽其所能为子女减轻负担,发挥力所能及的作用,如帮助照看孩子,收拾家务等,以达到“父慈子孝”的良性互动。
五、参考价值与意义
人总是要老的,这是一种客观而又不可逆转的趋势。人老的直接后果就是获得生存条件的各种能力逐渐丧失,那么,曾经为这个社会做出过贡献的老人们在其获得生存的能力正在逐渐失去时,谁应该向老人伸出援助之手,为其提供物质和精神的帮助呢?这就是养老问题。随着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的实施,拥有中国大多数老年人口的农村地区将迅速出现家庭小型化的倾向。同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农村年轻一代道德观念的下降等因素,都使得传统的家庭养老形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不难想象,在新的世纪,农村养老问题将是我国最大的社会问题之一。农村养老这个被我们回避了半个世纪的课题,在人权制度逐渐完善、社会物质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我们已经没有了回避理由。
综上所述,农村养老问题直接关系到中国农村秩序的稳定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固有的道德体系的崩溃和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通过构建和不断完善农村养老法律体系来规范农村养老已是大势所趋。“以家庭养老为主导,强化社会养老保险、引进商业养老保险,建立多种形式并存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价值定位既符合中国农村的实际,又有利于操作和实施,相信其研究对国家今后的农村立法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郑功成 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理念、目标与行动方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郑功成.社会保障学.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3]李东钦,蔡树峰.河南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问题研究
[4]林宪斋,赵保佑. 2010年河南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蓝皮
作者简介:
杨柳,女 1996年4月 在读本科生 岭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学生。
刘嘉航男 1996年3月 在读本科生 岭南师范学院法政学院学生。
孙建龙男 1993年6月 在读本科生 岭南师范学院法政学院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