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鞭炮的由来范文

鞭炮的由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鞭炮的由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鞭炮的由来范文

寓意放爆竹庆贺春节,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古人焚竹发声,名曰“爆竹”.《通俗编俳优》说:“古时爆竹,皆为真竹着火爆之,故唐人诗亦称爆竿。后人卷纸为之,称曰爆竹。”爆竹的原意在于惊惮和驱逐恶鬼。《荆楚岁时记》中记述:“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魈恶鬼。”《神异经》云:“西方山中有人焉,长尺余,一足,性不畏人;犯之令人寒热,名曰山魈。以竹着火中,哔哔有声,而山魈惊惮。后人遂象其形,以火药为之。”这当然是迷信的说法。今天,我们放爆竹虽有除旧迎新、取个吉祥兆头之意,但已没有什么迷信的色彩了。

注意事项一、选择合法的销售网点购买鞭炮。购买时应选购外观整洁、无霉变、完整未变形的产品,产品标志应完整、清晰,有正规的厂名、厂址、有提示语、中文说明等。

二、不要购买、燃放危险性大的鞭炮。市民一般应选购药量相对较小的c、d两级玩具烟花,摔炮、拉炮、砸炮等放鞭炮爆炸感度低,遇到摩擦、碰撞极易发生燃烧、爆炸,存放、燃放时潜在危险性很大,不宜购买。

三、注意放鞭炮储运安全。不要一次购买数量过大的鞭炮,家庭内应尽可能减少储存数量,缩短储存时间,放鞭炮的存放处必须远离火源、气源、电源。

四、不要在禁放场所和区域,以及禁止燃放的时间放鞭炮,应在空旷平坦、无障碍的户外场地燃放。

第2篇:鞭炮的由来范文

节日期间,一些商家或团体常常自设或赞助“炮城”供民众娱乐。攻“炮城”的鞭炮声如爆豆似的织连成片响起,不少人闻声便会放下手中的活,循声前往娱乐场所,欣赏那扣人心弦的场面。

那“炮城”有方有圆,采用竹木、麻线、铅线等材料扎成“炮城”的骨架,简单地在四周环绕一串长长的鞭炮,糊上红纸,装饰得像古代的城垣。有的“炮城”骨架扎好之后,由焰火师傅根据财力及要求,设计并制作多种焰火图景,层层布置在“炮城”的周围。这些逐层往上设置的精彩节目各有名堂,有一种叫“金龟磨”的“炮城”,在一个米筛大的竹环上捆扎无数个“鼠仔”(即装满焰火药料的斜口芦竹细管),并用一条火药芯彼此连接,一旦火药芯被攻城的炮仗击中引燃,所有“鼠仔”同时进出五光十色的焰火,并推动竹环迅速旋转,变成五彩缤纷的飞轮。再如“仙人祝寿”,当鞭炮点燃其火药芯时,焰火便燃烧出仙翁形象,手中扎成的一捆画幅突然向下展开,展示出一个斗大的“寿”字。又如“满天星”,一经点燃,在尺余长篾条上缚着的数十个“鼠仔”同时升空,最后又在空中爆炸,犹如节日向空中发射的焰火。其他如“双狮抢球”,“孔雀开屏”等也是精彩纷呈,欣赏性很强。一切完备后,在安全地带空旷处立根柱子,把“炮城”高高挂起,约有3层楼高。每座“炮城”设主持人1~2人。攻城的炮手不受年龄、性别和人数的限制,谁有本事把“城”攻破谁就是好样的,不但能得到奖品,而且会赢来人们赞羡的目光。

攻城开始时,参加的炮手各自点燃手中的鞭炮,或单发或成串,从下向上对准“城垣”抛掷围攻,利用爆炸的威力炸破红纸,再以火花引爆“炮城”内的鞭炮,场景真如万炮齐轰,蔚为壮观。

时下,鞭炮品种琳琅满目,炮手大多使用长串的连珠炮来攻城,只要鞭炮一挂上“城墙”,利用不断爆炸的威力炸开“城墙”,引爆“炮城”内的鞭炮,使攻城的速度大大提高。但是那一大串的连珠炮如果没抛准,就会自上而下落下,炸得炮手们纷纷躲闪,这便是“攻炮城”的一大乐趣。现在的“攻炮城”不同昔年,炮手们大多注意穿旧衣,戴帽子、手套和眼镜防护。如果炮手技术高超加上出手顺利,抛上的鞭炮火焰触发了“城垣”的炮芯,霎时,城如山崩,“炮城”被炸得粉身碎骨。那五颜六色的碎纸犹如天女散花,纷纷扬扬飘落下来。胜利者禁不住欢呼雀跃,观众们掌声雷动。

第3篇:鞭炮的由来范文

今年春节有三件事令我高兴和难忘。

第一件事是送给爷爷奶奶一份“惊喜”

这可是我的“秘密”呀!你可不要说出来。我悄悄的告诉你吧:今年爷爷和奶奶都66岁了,我和爸爸妈妈早就商量好,要给爷爷奶奶发压岁钱呢!嘘,小声一点!别让他们听见啊。我们把这个美好的愿望和二叔通了气,唯独不告诉爷爷和奶奶。因为我们要给他们俩一个“惊喜”!

农历三十上午,我和爸爸妈妈就带着我们的“秘密”高高兴兴的来到爷爷奶奶家,二叔已经在家里等候我们了。爷爷奶奶已经开始准备午饭,爸爸妈妈加入准备的行列,我和二叔一起玩耍去了……吃午饭的时候,我们没有泄密!

新年钟声即将敲响的时候,热气腾腾的饺子已经摆上餐桌,我们分别给爷爷奶奶拜年,并给他们每人送了一份“惊喜”,爷爷和奶奶脸上洋溢着笑容,他们说:我们要好好保存起来。伴着新年的钟声我们每个人的幸福感都达到的了顶点。

第二件事是放鞭炮

今年,爷爷和妈妈给我买了许多鞭炮,有手摇花、魔术弹、小飞碟、钻天猴等等。煮饺子前,我和二叔还有妈妈就下楼去展演我们的鞭炮士兵去了,那鞭炮齐鸣、百花齐放的华光异彩染红了晴朗祥和的夜空,点亮了每个人的希望和憧憬。我不断地欢呼和跳跃着,尽情释放心中的快乐和幸福,迎接美好而又崭新的一年。

第三件事是合理安排我的压岁钱

第4篇:鞭炮的由来范文

During the Spring Festival, all the family members gather together for dinner on New Year's eve night. Apple, fish, noodles, dumplings, pork, chicken, candy is an essential part of the table. "Fish" represents "more than" year after year; "Apple" herald "do things go in peace, the smooth". "Noodles" said "healthy life", as for the other, said will you have a good luck in the New Year.

The most happy children is the Spring Festival. Not only because they are more than a lot of friend, they can also get a red envelope. A red envelope, they can do anything you want to do: set off firecrackers, buy new clothes, buy everything you want. The best place for children, this is the Spring Festival, isn't it?

Not only means the beginning of the New Year the Spring Festival, is also carrying people wish for New Year. We hope the New Year wish will come true, life for the better. Anyway, the Spring Festival is the most meaningful family reunion, we spent together with family, this is the whole of the Spring Festival.

当你问周围的人,什么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我想百分之九十九的人会说出同一个答案,那就是春节。关于春节的由来,还有个古老的故事。一个叫“年”的猛兽,会时不时的袭击人们。为了赶跑猛兽年,人们不得不在旧年的最后一天放鞭炮,在正门和窗户上贴上红纸。幸运的是,年因为害怕鞭炮的响声和红色的贴纸,不敢再来了。为了纪念这一天,我们的老祖宗把新年农历的第一天定为“春节”。

在春节期间,所有的家庭成员都在除夕的晚上会聚集在一起吃年夜饭。鱼、苹果、面条、饺子、猪肉、鸡肉、糖果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鱼”代表着“年年有余”;“苹果”预示着“做事情平平安安,顺顺利利”;“面条”表示“健康长寿”,至于其他的,表示新年会甜甜蜜蜜有好运气。

第5篇:鞭炮的由来范文

除夕之夜,即今年2月3日零点13分,沈阳“第一高楼”五星级酒店皇朝万鑫酒店,因燃放礼花发生大火,火焰冲天,浓烟滚滚,燃烧10时之久,万幸未造成人员伤亡;除夕零点至大年初一下午两点,北京因燃放烟花爆竹致伤223人,死亡2人;2月3日凌晨短短60多分钟里,杭州市区连续发生30起火灾,基本都和燃放烟花爆竹有关……。

据公安部消防局,兔年32小时,即2月2日零点到2月3日上午8点,全国共发生火灾5945起,直接财产损失1300余万元。这一切均为燃放烟花爆竹不当所致。不仅如此,烟花爆竹燃放,造成硝烟弥漫,大气污染,人皆掩鼻过市:竹屑狼藉,垃圾遍地,清洁工人苦不堪言。新华网报道,从正月初一到初五,南京街头的烟花爆竹屑垃圾就达973.8吨。估计全国的烟花爆竹屑垃圾要以亿万吨计。

鞭炮“猛于虎”,添彩又“添堵”。去年北京市分管环保、交通等工作的原副市长黄卫同志在与区人大代表座谈时,一提及春节烟花爆竹燃放就感慨万端,十分头痛。黄卫介绍,北京市从除夕到初五加上正月十五,为清竹屑、防火灾,每天有上百万环保工人昼夜加班,有65万各级官员带班值班。尽管如此,火灾、伤人事故仍然是防不胜防,各级官员严阵以待,战战兢兢,过个年都是如临大敌、如履薄冰。今年春节为观察烟花爆竹燃情,连警用直升机都升空盘旋,可谓地空联合,立体警戒。

中国是火药发源地,节日燃放烟花爆竹的习俗由来已久,每逢过年过节鞭炮声不绝于耳,几千年来从未间断。然而,烟花爆竹给人们带来快乐的同时,也引发了许多火灾、伤人等灾难。于是,对燃放烟花爆竹是优良传统还是陈规陋习之争,是发扬光大还是禁止废除之辩,多年来纷纷扬扬,有赞有弹,有禁有放,莫衷一是,争论至今不绝于耳。

1993年春节,北京开始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人们很不习惯。除夕之夜,若大京城,沉默不语,寂无声息,京城犹如“死城”。就这样,北京市在一片死气沉沉中度过了12个平安年。2005年,为满足北京市民过个有传统年昧的热闹年的需求,北京人大又通过了对燃放烟花爆竹解禁的法规,并对燃放做了相应规定。从此,北京燃放烟花爆竹“死灰复燃”,炮声烟火卷土重来。北京的春节又恢复了热闹、昧浓的文化传统景象。但同时,燃放烟花爆竹的解禁,也犹如打开了“潘多拉盒子”,随着鞭炮的喜庆声,火情上升、人员伤亡接踵而至。不仅为维护安全政府相关部门付出了高昂的成本,灾难也给本来热闹欢乐的春节蒙上了阴影,造成巨大的损失和不良的社会影响。为此,禁放之声又日益声高。

燃放烟花爆竹虽喜庆热闹,但弊端多多。如果不分青红皂白、一禁了之,又似乎有因噎废食之嫌,方法简单而粗暴,百姓不会答应。如果不加节制和改进,任其横冲直撞、肆虐无忌下去,又会带来安全隐患、人身伤亡、经济损失、痛苦记忆,造成空气污染、环境污染、噪音污染、市民文明意识倒退,导致维安成本攀升、人力财政负担、城市文明标准下降…-・

第6篇:鞭炮的由来范文

垒高塔

准备:一次性纸杯若干

玩法:

4岁以下的孩子,让他将纸杯杯口朝下,像垒金字塔一样,慢慢向上垒高。孩子会发现底层纸杯越多,塔就能垒得越高。

4岁以上的孩子玩时,除了上面的玩法外,还可以像垒高塔一样,将最下面一个纸杯杯口朝下,上面一个杯口朝上,如此依次垒高。

提示:

初玩时,不要求比速度和高度,只要求垒得稳。玩了多次后,应不断鼓励孩子想办法让纸杯垒得又高又稳。

熟练了以后,可一起玩亲子垒高的比赛,看谁垒得又高又稳又快。

垒高游戏可以帮助孩子提高空间知觉,对手眼协调性的发展也有很大的作用。

赶“小猪”

准备:将两个纸杯,杯口相对粘在一起,变成“小猪”;用报纸卷成纸棒;大纸箱一个

玩法:

用纸棒推动“小猪”滚起来,滚进放倒的纸箱里。

年龄偏小的孩子,可让其赶着“小猪”自由来回滚动,最后滚进纸箱里即可。年龄偏大的孩子可设定路线,或提供一些障碍物,与家长竞赛按要求赶“小猪”入圈。

这个游戏能锻炼孩子的手眼协调性和手对物体的控制能力。

纸杯装饰品

准备:纸杯若干、剪刀、彩笔、包扎绳

玩法:

穿项链:纸杯外涂色或装饰漂亮后,将杯底挖个小洞,将纸杯一正一反依次用绳子穿起来连成一串,头尾相接做成彩色项链。

鞭炮:每个杯底挖一个小洞,左右交替穿在一根绳子上,即成鞭炮。

提示:

再发挥一下想象力,制作一些桌面装饰品吧,比如台灯、太阳、小人等。

纸杯灯笼DIY

准备:一次性纸杯3个、一次性筷子或较粗的吸管1根、彩色纸片和毛线若干、剪刀、胶水

玩法:

1.先将3个纸杯的底部中心剪开一个小口,然后将其中两个纸杯的口对接粘合,第三个纸杯的底粘在任意另一个纸杯的底上固定。

2.将第三个纸杯开口处剪成条状,再将彩色纸片剪成碎条贴在最下面纸杯的底部作为装饰。

3.用毛线依次穿过3个纸杯的底部,在第三个纸杯上方系上一次性筷子或粗吸管,即成一盏可爱的小灯笼。

4.用纸条写一个谜语固定在灯笼底部,元宵节的时候每人做这么一盏灯笼,就可以举办“赏灯猜谜会”了。

第7篇:鞭炮的由来范文

中国是个具有丰富史料可考的五千年文明古国,其传统节日很多,唯春节被称为中华民族的第一大节,亦称中国年。春节又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时间最长的民族节口,从农历腊月初八(过年盛宴的序曲)算起,至正月十六日(走百病)长达39天。国务院在2006年5月20日将春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贴年画是历代春节习俗之一,也是年文化的一个主要内容。民谚曰:“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从这一天起,意味着年的开始,家家户户就进入了筹备年节的阶段,忙过一年的人们便开始为过年进行各种筹备工作了。买年画、购置年货成为上要内容,年画电有此类选题,如李江鸿绘《选年画》(图1),作品以喜庆的场面、鲜艳的色彩描绘了幸福的农家在年画市场里挑选年画的情景,其艺术感染力极强。再如李林祥、何南绘《幸卒鬲年》(图2),作品表现三口之家在节前购物归来时的喜悦心情,从所购年货中,寓意人们平安、幸福、富余的快乐生活。

每逢农历腊月二十八,家家户户白而发,寓意人们生活蒸蒸日上,吉祥发财。袁大仪绘《喜忙年》(图3)就表现了母女俩在节前高兴地用食色点绘蒸好的春节面食,作品充满了生活情趣。

腊月二十九,是贴年画、贴窗花、贴春联、贴吊钱、贴门神、贴“福”字及挂红灯的日子。贴年画及贴窗花,示意喜庆祥瑞,鲜红的窗花和五颜六色的年画将居室的窗户及墙面装点得红红火火,年味儿极浓。那启明绘《喜看新年画》(图4)以工笔彩绘技法表现了三代之家喜看年画的情景,其绘法细腻,色彩明快,给人以美的感受。过年贴门联、贴门神,以示镇邪、驱鬼和迎接新春大年的到来。门联亦称春联、对联、门对、桃符等。吊钱可贴挂在门楣、窗上框处,以示财源茂盛。另外,各门户张灯结彩,以示亮亮堂堂,门户兴旺。同时,放鞭炮则是一进腊月一直不能缺少的活动。传说放鞭炮是为了驱邪镇妖,以保障百姓生活安宁与幸福。张万臣绘《喜庆丰年》(图5),作品以幸福的儿童为主角,描绘其在布满春联、吊钱、彩灯的门前喜放鞭炮的情景,其人物形神兼备,逗人喜爱。

大年三十是全家人大团圆的日子,这天晚上,全家人欢聚一堂,共度这难忘的时光。天津杨柳青年画代表作《合家欢乐大过新年》(图6)采用多时空的表现手法,描绘了合家欢聚过大年的热闹场面,包饺子、煮饺子、挑水做饭、放鞭炮、给孩子压岁钱,一家老少喜庆和谐,其乐融融,年俗味道极浓。

自1983年春节起,央视的“春节文艺晚会”开始逐年举办,将人们锁定在了电视机前,“春晚”已成为人们离不开的精神美餐。张洪赞绘《阖家欢》(图7)即生动地表现了除夕一家老少三辈儿围坐在电视机前聚精会神地喜看“春晚”的场面,引人入胜。另外,张为民绘《同庆丰年》(图8)则描绘了过年时大街上露天演出高跷、舞狮、舞龙等民间文艺,场面热闹,其构图饱满,画法细腻,色彩强烈,充满年节喜庆色彩。

民俗中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爆竹声中一岁除,新岁开始了。这一天为大拜年,邻里互拜或探亲访友,同时民政部门还组织活动慰问军属,杨作文绘《迎春图》(图9)则表现了一支群众组成的演出队敲锣打鼓地慰问军属的热闹场面,整幅画面层次清楚,动感强,充满活力。

大年初二“姑父节”,路上处处可见“核心家庭”(年轻夫妻携一孩子)大迁徙的现象。尤其是丈夫,更要携带贵重礼鼎,奔赴丈母娘家,即为初二回娘家的风俗。何南绘《新春佳节走娘家》(图10),作品以雪景衬托,寓意瑞雪兆丰年,三口之家拎着厚礼回娘家时的喜悦心情。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元宵节观灯也是中国民间特别的习俗,一般以正月十三“上灯”开始,十四日为“试灯”,十五为“正灯”,十八日为“落灯”。章育青绘《元宵灯》(图11)和魏志刚绘《闹元宵花灯放异彩》(图12)两幅作品分别以全景和近景的方式描绘了正月十五夜群众现灯的热闹情景。

元宵节观灯,儿童们也玩灯,提着各式各样的灯笼,里面点上蜡烛游玩,这活动的灯成为节日一景。毛云之绘《比花灯》(图13)就以艳丽的色彩、喜庆的构图描绘了儿童在节日里的喜悦,充满了活力。此外,元宵节还有猜灯谜的习俗,即将灯谜的谜而写在纸上悬挂于灯上让观灯的人们竞猜,猜中的谜条揭下并有奖。也有的将谜面直接写在绢灯上,灯作为给猜中者的奖励。元宵节猜谜活动由来已久,从宋代就盛行了。杨明绘《猜灯谜》(图14)作品表现了三位小朋友正在深思细想猜灯谜的情景,寓意猜灯谜是有益于智力开发的一项文娱活动,极受人们欢迎。

第8篇:鞭炮的由来范文

春节的晚上,我们一家人一起下来放鞭炮。爸爸给我买了摔炮、冲天炮,还有各种各样会飞的炮。我最喜欢的是冲天炮,它的样子像火箭,下面还有一根长长的小竹棍子,像长长的尾巴,左边有一条细细麻绳一样的引线。我先把冲天炮插在土里,再从爸爸的口袋里掏出一个打火机。刚一点燃,这个冲天炮就“咻”的一下飞上了天空炸开了,火星四溅,真美丽,真威猛!

这是我一年中过得特别快乐的一天。你知道春节是怎么来的呢?让我来告诉你吧!

传说中,在一个幽静的山谷里,住着一头叫“年”的怪物,每到除夕的晚上怪物就会来攻击这些村民。村民们知道怪物会来,第二天早晨,村民们就带着食物去山上躲开怪物。有一位仙翁来了,就对他们说:“你们是不是很怕怪物?我有一个办法,怪兽很害怕红色和声响,你们只要用红色的东西,就可以吓走它。”村民们一听,就在门框上贴上红纸,不停地敲锣打鼓,怪物看到了这些纸、听到锣鼓声就害怕地逃走了。

第9篇:鞭炮的由来范文

除夕由来:

除夕是春节的前夜,又叫年三十.有一种传说:是古时候有个凶恶的怪兽叫夕,每到岁末便出来害人,后来,人们知道夕最怕红色和声响,于是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贴红春联,燃放爆竹,来驱除夕兽.以求新的一年安宁.这种习俗从此流传下来,年三十晚上便称为除夕了. 年三十,也就是"除夕"。这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

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年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吃团年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它属于一种装饰,是碰不得的。 关于年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 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以后每到冬天的这个时间,家家户户都贴红纸对联在门上,电灯笼,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烟花;夜里,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贺道喜。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成了"过年"。 除夕的是年饭后长辈发"压岁钱"。接着就是张贴春联和门神,并关上大门。到初一的早上才开门"接财神"。接下来就是全家人守岁到凌晨。 除夕夜的灯火,通宵不熄,俗称"光年"。

各地的除夕风俗大致相同,但有些地方的风俗很有特点,如苏州、北京、台湾等。苏州的除夕守岁时,都要等待从枫桥寒山寺传来的洪亮钟声。当钟声穿过沉沉夜色,传到千家万户时,就标志着新春的来临。 无论春夏秋冬,每日半夜正交子时,寒山寺中就会传出这口巨钟的洪响,民间称为"分夜钟"。这口钟,已成为苏州城乡方圆数十里人民生活的时间信息。寒山寺钟声还出现在诗中,流传最广的就是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现在,每年除夕,苏州寒山寺仍遵循万古不变的古老习俗,击钟以分岁。姑苏城乡,到了守岁的最后一刻,会从广播中传出宏亮的寒山寺钟声,报导一年的开始。千家万户,听到钟声,爆竹齐鸣,使古老的寒山寺钟声成为了一种时代的象征。 北京的除夕这一天更是忙碌,祭祖、接神、接灶。祭神拜祖的仪式一开始,整个北京城便淹没在一片震耳欲聋的爆竹声中。人们还在自己家院子里,铺上芝麻秸,全家人都去踩,叫"踩岁",取长命百岁的意义。除夕通宵灯火齐明,人们辞岁守岁。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时,各家的饺子也下锅了,人们尽情的娱乐。

除夕在台湾不叫除夕,而叫"过年日"。午后,在厅堂神龛前上供牲体。到了晚上,合家焚香叩拜,然后对长者辞岁。接着是"围炉",也就是丰盛的年夜饭,一家人围坐一桌,桌上摆满菜肴,桌下放置火盆。"围炉"为除夕带来,远在他乡的游子,除非万不得已,再远再忙也要赶回家团圆。年夜饭后,便高燃蜡炬来守岁,儿媳妇为长辈们添富寿,不能早睡,坐得越久,长辈得富寿越长,这是表示孝心。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以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除夕是一年中最使人留恋的一晚。除夕之夜,最为热闹、喧阗,天一抹黑,孩子们或者半大小伙子,早已拿着香火,东一声、西一响地放起鞭炮来了,胆大的放大炮仗,年幼的一只手捂着耳朵,远远地探着身子点,其他小孩两手捂着耳朵,紧张而又焦急地等待着……。此情此景,头发白了都不能忘记。还有一个关于“除‘夕’兽”得传说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夕”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夕"长年深居海底,每到一年的最后一天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一年的最后一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夕"兽的伤害。 有一年的最后一天,桃花村的人们正急急忙忙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夕”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夕’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夕"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夕"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夕"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夕”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夕"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夕"兽的办法。 从此以后,人们把这一天叫做除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除夕的习俗:

1、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2、贴窗花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3、贴福字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4、贴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5、祭祖

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汉人祭祖,多半做鱼肉碗菜,盛以高碗,颇有钟鸣鼎食之意。

我国部分地区有一种除夕上坟的风俗,称为送年食。上坟时间一般在除夕的下午,人们把做好的年夜饭,送到亡故亲人的坟上,让亡故的亲人与生者一起享用除夕夜的美食,从而寄托人们对亡故亲人的哀思。

6、挂灯笼

中国的灯笼又统称为灯彩。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除夕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除夕之夜守岁,门口挂着红灯笼,堂屋燃着熊熊的红火,点着蜡烛或油灯,一家人围桌而谈。

7、压岁钱

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

8、除夕守岁

吃完年夜饭后,有除夕守岁的风俗。全家欢聚一堂,围炉而坐,叙旧话新,畅谈美好的祝愿,寄希望于新的一年,因而通宵不眠。守岁的“守”,即有对即将逝去的旧岁有留恋之情,也有对即将到来的新年怀希望之意。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