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豁然开朗的诗句范文

豁然开朗的诗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豁然开朗的诗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豁然开朗的诗句

第1篇:豁然开朗的诗句范文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

反复品读,觉得此诗充满了绘画美。作者的观察角度在相互变幻着,似如赏景中的“移步换景”。环绕的诗句简洁而满蕴人生的哲理,不逊于那些多姿多彩的长诗。

自然万物在影响着我们:草枯萎,会心凉;嫩草探头出地,会欣喜;乌云包天,雨如滂沱时会沉闷;云升雨停,重见阳光时,会豁然开朗;田里的稻子残枝败粒时,会忧愁;秋风在金稻时,会感欢喜雀跃……同时,我们也在影响着它们。试想,生机勃勃的小草当遭到人类无情的践踏时,后果会如何?

人与人之间皆如自然万物与人。

第2篇:豁然开朗的诗句范文

出发了,一路上绿树成荫,景色非常好,路边的花园里百花齐放,艳丽无比。不知不觉,我们就到了目的地。进了大门,我和爸爸妈妈一人骑了一匹马。这可是我第一次骑马,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爬上马背,胆战心惊地骑着它。不一会儿,我就适应了马背上的颠簸。微风吹过,袭来阵阵花香,骑着马儿走在树荫下,在这酷热的夏天还真是挺舒服的。

不一会儿,我们来到了水帘洞。洞口就像一条大蛇张着大嘴,里面阴森森的。我小心翼翼地走了进去,好像钻进了蛇的肚子里。洞里的石头奇形怪状,洞顶不时还有水滴落下来,我想这就是它叫“水帘洞”的原因吧。快走到尽头的时候,传来了震耳欲聋的轰鸣声,转过一道弯,眼前豁然开朗,来到山洞的出口,一幅壮观的“图画”展现在我的眼前:一条白色的瀑布从对面的半山腰笔直地坠落下来,仿佛一伸手就能够到。随着一阵阵山风,瀑布激起的水雾扑面而来,让人感到丝丝凉意。一道彩虹在阳光的照耀下也时隐时现。看着这条瀑布,我不禁想起了李白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原路返回,我们参观了另一个景点——牛鼻洞。它洞口圆圆的,又很低矮,就像老牛的鼻子。进了洞里,见到一块块红色的石头,我便一本正经地告诉妈妈:“妈妈,瞧,老牛流鼻血了!”逗得妈妈前仰后合。

顺着山路,我们还参观了水上游乐场。在那儿,我们租了一条小船,我和爸爸默契配合,划动着小船。小船在我们的指挥下渐渐前行,真是太有趣了!我感觉自己就像个船长。

快乐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还没玩尽兴,我们就要回家了。但我还恋恋不舍,爸爸妈妈答应我下次再来,我真希望那天早点到来。

教师点评

第3篇:豁然开朗的诗句范文

【关键词】古诗词 理解 记忆 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2-0094-01

进入中学,古诗词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七至九年级六册书,课文及附录累计收录达上百篇。对中学生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不仅丰富了知识,还可用来怡情悦目,陶冶情操。但许多学生只是停留于机械记忆,考试中默写甚至可以获得满分,但一旦涉及理解、赏析就出现问题,更别说在交流写作中灵活运用了。学以致用是学者的最高境界,古诗文教学中如能引导学生在审美中加深理解、加强记忆,并在写作中根据需要巧妙引用,定能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古诗词教学有别于其他文体的教学。古诗词讲究的是意象的选择和意境的创造渲染,文字简洁,跳跃性强,需要读者发挥想象力,结合一定的时代背景,在了解作者写作意图的前提下理解、审美、记忆。学习古诗词如果脱离了这些,仅停留于机械记忆,那么,最终结果是记得快,忘得也快。说到底也只是为应付考试罢了。因此,笔者在教学古诗词时,采取了一些方法,旨在让学生学得牢、用得活。

一 贴近自然,构筑意象

意象的选择是诗歌创作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组合意象,把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继而创造出“意与境和谐”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在教学盛唐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一诗时,全诗描绘的是美丽的山村风光和平静的田园生活,用语平淡无奇,叙事自然流畅,没有渲染、雕琢的痕迹,然而感情真挚,诗意醇厚,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学情趣,由于笔者任教的学校地处苏北农村,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于是利用课余时间,接近自然村落,采集农村风光。不同季节,景致殊异,于是选取了深冬、初春、盛夏、深秋四个不同的、有代表性的时段,分别拍摄了一组照片,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农村特有的美景,尤其是初春和盛夏这两组,充分展现了绿树环绕村庄的诗意美,让身处其中的农村孩子眼睛为之一亮,不相信这就是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就在这眼睛为之一亮的时刻,老师顺势推出了“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诗句,学生由衷感叹,似乎这诗句道出了大家心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无限赞叹。

但凡涉及自然景物或寻常之物的诗作,教师都可先尝试构筑意象,再引导发挥想象,接着道出机关奥妙,学生豁然开朗。例如,教学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有以下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这些意象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融情于景的画面: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念,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送别友人的深情挚意。字面上句句写景,实际上句句都在抒情,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教学中,通过一组画面的展现,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

二 对比拓展,生感

通过对比,有利于记忆的加深、理解的深刻。在学生欣赏了家乡美景、感触了绝佳诗句后,再向大家推出一组城市的画面: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空气污浊,绿树稀疏,与农村风光形成鲜明对比;同时引导学生课后搜集积累有关家乡、城市的诗句,课上交流,教师总结。经过比较,学生对农村、对家乡的感情有所加深,对描写家乡的情绪油然而生,从小溪写到绿树,从景美想到人美,从写景再到抒情,原本熟视无睹的家乡风光在孩子们的笔下焕发生机。在一次描写家乡美的作文训练中,百分之九十的同学都借鉴了古诗名句,而且运用得恰到好处。

三 发挥想象,学习模仿

古诗词言简义丰,有很强的画面感,笔者常常提醒学生,品析诗歌时,一定要加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把语言文字转化成一幅幅生动可感的画面。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开始便出人意料地用洁白的梨花比喻树上的积雪,生动地勾画出塞外八月飞雪的奇景。接着又以空旷荒凉的塞外、乌云沉沉的天空、纷纷扬扬的白雪构成了送别的背景。“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在一片银白的世界中,诗人特地描绘了那面鲜艳的红旗。在整个背景和个别事物的映衬上,在色彩的调配上,是那么美丽而又和谐,全诗展现出一幅色彩鲜明、奇异壮伟的边塞图景。这样的色彩美、构图美都需要学生调动自己的想象与联想,否则很难感受到诗歌的意境美和无穷意蕴。

第4篇:豁然开朗的诗句范文

梦中回到故乡,在老家的院子前,一人徜徉在一片春天里,周围桃花、杏花相争怒放,远处杨柳依依,和煦的风缓缓吹着,花香扑鼻,真真切切感受着一番春的景象,我为之陶醉,激动而兴奋。

乍醒,淡淡的清晨,依稀听到外面淅淅下着雨,心,莫名的一种失落,微闭双眼,体味着梦中的春天,久久不愿从梦境中走出。是故乡的春天在呼喊我吗?提醒着我,去追寻它的足迹?我知道,春天来了,故乡该是另有一番景致了。

春天在哪里?我曾努力去寻找。南国的春天,四季不明,春天悄无声息,我所住的环境高楼林立,车水马龙,我无从觅寻到春天的足迹,无法体会到春天的蓬勃生机,茫然中,故乡的春天依稀在思念中变的清晰,化作片片思绪……

三月,小河畔,杨柳带来了第一个春汛,“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似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在杨柳的叶苞中拉开了序幕。万物复苏,原野呈现一片生机,小草从泥土中拱出来,树木开始抽芽,杨树绿了,榆钱窜上了树梢,那新绿,让人豁然开朗。山坡上,果园里,杏花、桃花、梨花、苹果花、梧桐花次第开放,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满园花笑喜人间。记忆深处是槐树花,花朵一串串,花开时洁白一片,缕缕清香飘散数里,沁人心脾,它更是餐桌上的一道美味,清甜,百吃不厌。百花盛开的季节,蜜蜂忙着采蜜;屋檐下燕子忙着衔泥;树上黄莺鸣叫;山谷中布谷鸟“布谷……布谷……”。一年之计在于晨,春耕了,农人也开始忙着翻地,播种,一派繁忙的景象。童年的我,在园子的篱笆下,撒下我储备的花籽、向日葵籽,于是,日日就有了等待、希望。突然有一天,种子争先恐后破土而出,两瓣嫩芽,迎着朝阳,无限生机。细心照料着,每天提着小花壶给它浇水,忙碌而快乐着。

“桃花开,杏花败,前坡后坡都有菜。”在朗朗的儿歌中,小伙伴们成群结队挎着篮子到山坡上去挖野菜,此时的大地,一片新绿,山风微微吹着,孩子们嬉笑着,闹着。归家的途中,下起了绵绵细雨,润物细无声,雨,滋润了万物。也滋润了每个人的心。每个小朋友的篮子里除了挖满的野菜,还多了一丛采摘的野花。

“拂堤杨柳醉春烟”春在杨柳里编制着童年,小伙伴们将柔软的柳枝编成帽子,带在头上,分派扮演着各角色人物,做各种游戏,尽兴其中,或折下一柳条取一段放在手里,拧转,抽其内干,留其皮做成哨,放在嘴上吹,哨声洪亮,悦耳动听,悠悠飘出很远很远。哨声吹出了童年的情趣,唤醒了美好的春天。

第5篇:豁然开朗的诗句范文

——雨中漫步

今年的端午,一改往年的阳光灿烂,正如我月考结束后的心情——笼罩着乌云。

独自一人,撑一把伞,漫步在湖边。对面的山在雨雾里不很清晰,但湖心的小岛看上去却很可爱,在一团雾气的笼罩下,小岛尤如一座远离尘世的仙岛,岛上的树木刚刚披上新衣,树梢一片绿意,枝头上停驻着许多的野鸭子,还有很多我叫不上名字的水鸟。

小路上静悄悄的,少有行人,只有我、静静地独享着这份清新和宁静。小路直向远处延伸,路面上积起了一洼一洼的小水坑,湿漉漉的。路边的小草喝足了水,挺着笔直的腰杆精神抖搂。两边的柳树垂着柔软的枝条,让人想起“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诗句来,尤其显得幽静。两岸的桃树和柳树都发了新芽,桃花开得正旺,白的象雪,粉的象霞,红的象火,在风雨的吹打下,落英满地,让人不忍心去踩踏。

这样美的景色,我却无心欣赏,想起少得可怜的分数,泪水又湿润了眼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猛地抬起头,发现另一把伞正向我走来,他似乎看穿了我的心思,“两千年前,屈原就是吟唱着这忧伤的歌,在汨罗江畔纵身一跃,用生命在楚国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你一定是遇到困难了吧?”我微微点头,心里却荡起一阵涟漪。当年的屈原,因为挽救不了楚国,而投身汨罗江,我这点挫折算什么呢?心情顿时豁然开朗。

不知何时,天晴了,斜阳露出了灿烂般的笑脸,雨后的街道变得更加清晰,嫩芽在阳光里散发出诱人的芳香,泥土的腥气时而还残留在空气里,和着风舞动沁人心脾。

远处,山郁郁葱葱,半腰一团薄雾环绕着,如一条白丝带紧紧地缠绕着山峦,仿佛诉说着凄婉的情话,也许在下一个季节里,这将是一个美好的记忆。

第6篇:豁然开朗的诗句范文

关键词:激发 ;预设;朗读;体验;吸收;高效

中图分类号:G 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3-235-01

以往的古诗词教学过于依赖教师的讲解与分析,忽视学生的个性感悟,只重视教师的教,忽略学生学习主体能动性。这种教学形式抑制了学生的创造需要,扼杀了学生思维的灵性和生命的活力,古诗词所蕴藏着的和谐美感被扫荡殆尽,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深受影响。那么,如何在“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中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实现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和谐高效呢?我在教学实践中有这样的几点体会。

一、激发学生审美情感,预设诗情画意课堂

借助简笔画将小学古诗词语形体化,易于学生清晰理解诗意。如教“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时,我先勾勒出庐山的正面图,侧面图,让学生观看、比较;再诵读诗句,图文结合揣摩、推敲,使学生体味出多角度、多层次观赏庐山面目的各不相同。在教学“草铺横野六七里”一句时,无论怎样的阅读与分析学生最难理解的就是“铺”字,这时,我只用几笔简笔画便勾勒出广阔的原野和绿草如茵的场景,便让学生理解了“铺”字所展现的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

电化教学的直观性、形象化,表现手段的真切性、情感化,对小学古诗词教学心理学化具有很大的优势。如在教学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时,我充分运用了多媒体手段,配以伤感的音乐、寒风朔雪之声来理解“夜深千帐灯”所描绘的情景;“故园无此声”则通过感人的画面、故乡的人与物来表现,烘托出作者“聒碎乡心梦不成”的寂寥、无奈和思乡之情。学生在这种“诗情画意”的氛围中情不自禁地吟诵出词句,恰到好处地突破这首词的教学难点。

二、入情入境多朗读,引导学生自我体验诗词美

我在教学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按照这样的教学流程进行朗读指导:1、初读诗文,介绍背景,了解诗人的写作意图。2、精读诗文,弄清诗人和孟浩然之间的深厚情谊。3、研读诗文,感受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体会诗人借景抒情的思想感情。在初读的基础上,确定伤感的朗读基调,精读诗文时引领学生用深情的语调体会朋友间的深厚情谊;研读诗文时引领学生用怀念的语气表现出诗人对好友的无限依恋,对祖国美丽山河的赞美之情,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得到熏陶。

通过导语的铺陈也是引领学生诵读诗词的一种好办法。我是这样指导《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一句诗的朗读的,随着课件所展示的家乡的兄弟们遍插茱萸的热闹景象,我说:“多么热闹的景象啊,但兄弟们中唯独少了我一人,看到,想到这一切,我怎能不说――”于是,学生情不自禁地齐声朗读:“每逢佳节倍思亲。”声音充满了对故乡的思念。我又说:“我一个人身处异乡,怎能不怀念我的家乡――”于是,学生再读,声音里带着深深的思念。紧接着,我又说:“如果你们在异乡独自一人过节时,你会怎样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一次,孩子们的声音里充满了深情,分明自己就是那位“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诗人,借这简洁凝练的诗句倾诉着无限的思乡之情。在这令人心动的“三问”中,孩子们每一次朗读,无不生成着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感受着诗人那颗孤独寂寞的游子之心。

三、学以致用巧吸收,成功体验现高效

我们学习古诗词,除了欣赏品味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外,也可以学以致用。孩子们掌握了许多古诗词,有时在特殊的情境中不禁会脱口而出。我认识到这些后,积极地引导学生去尝试,创设恰当的语境,合理地运用诗句,化消极吸收为积极释放,也为口语表达和写作运用增加色彩。

如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我设计这样一道填写诗句的练习题:“( )”,中秋节快要到了,我更加思念在上海读大学的姐姐。姐姐,什么时候能回家和我们一起过节呢?不难看出诗句“每逢佳节倍思亲”可以恰当入选。

第7篇:豁然开朗的诗句范文

美育即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人文价值和社会意义。如何充分利用初中语文学科中的审美教育资源进行美育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谈几点初浅的做法和体会。

首先,通过文学作品让学生领略诗词的意境美实施美育。如:李白的诗《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就体现了意境美,真可谓“诗中有画”和“画中有诗”。这首诗是李白在流放途中所作,他突然遇赦,心情欢快、振奋,急切盼望与家人重聚,诗中无一字直接言情,但又无一字不在言情。作者的情感都溶化在景色中,头两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借早上绚丽的景色流露诗人在出发前的欢快心情。三、四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借舟行的疾速表现出诗人急切思归的感情。第三句写猿声,猿声本来使人感到凄婉,所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但此时由于诗人欢快、急切的心情,连猿声也被涂上欢快的色彩。所以王国维曾说:“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李白的这首诗中情景交融,意境优美。作者借物抒情,寓情于物,都体现了“诗言志”和“诗缘情”的特点。这里除了讲明诗中的景和作者的情外,要进入意境审美,还必须激活学生的审美知觉心理想象、联想、理解等,从而发挥审美主体的主体意识去感受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心情和情感。还可以结合自身的经历去感受,比如生活中遇到了一些痛苦、烦恼、挫折,由此导致心理不适,突然间,这些痛苦、烦恼、挫折犹如冰释,突然消失,自己如释重负,心情豁然开朗,在这一顷刻,心中情绪情感高涨,萌发了想马上写诗的念头,想把此刻欢快的心情借物挥洒,一泄而快。通过这种方式想象作者的情感和将自身经历的情感跟作者的情感进行比较,从而获得意境审美和精神愉悦。通过这首诗的讲解、学习和体验,很多的学生认为自己获得了或者感受到了审美的精神愉悦,体味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情景交融,景中有情,情中有景,体验到了诗的魅力,这是一种美妙的意境。

其次,通过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的人物形象影响和感染学生。艺术形象中包含着艺术家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感受,也寄托着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和生活理想,间接体现着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评价。所以文学作品的“美”和“形象”是密不可分的,教学文艺作品时必须结合形象进行分析,透过人物形象感受到美的存在,尤其是人物内在美的思想情感和精神品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引导学生去对艺术人物形象进行剖析,解读人物内心世界,才能提高学生对美的感悟和对美欣赏力。例如,南宋末年的抗元英雄文天祥,他为了阻止元兵的南下,高举义旗,奋力抵抗,虽然接连失败,但毫不灰心。被俘后,在燕京关押了三年,始终浩气长存,不肯屈膝投降,临刑时从容不迫。他留给人间的光照千古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现了他宁死不屈的崇高精神。古希腊柏拉图说:“应该学会把心灵的美丽看得比形体美更为可贵。”语文教学可以通过分析人物形象的内在的美,如心灵美、精神美和性格美,以及由内至外所表现出来的言语谈吐美和行为美,从而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指明方向,影响学生的意识和情感。

第三,还可以通过文学作品中的自然美实施美育。自然美是自然事物的美,它侧重于形式,是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统一。它的社会性指自然美的根源在实践。自然美的自然性指自然的某些属性、特征(色彩、线条、形体、声音)。

第8篇:豁然开朗的诗句范文

??题记

似乎是在我迷上深重的紫色时,我就学会了叛逆。

我丢下繁多的作业,把头伸向窗外,仰望天空。天很白,不蓝,这里夏季的天是空洞的白色,没有任何点缀,也没有任何飞鸟的痕迹,只剩下头顶上飘来的腊梅花清香。

我带着不上不下的成绩面无表情地穿梭在车水马龙的商业街里,看着一个个面具般的人从我身旁走过。

我听见有人在喊我,声音温暖而熟悉。伸出手拉住我的衣襟,而我却一个转身,脱离了他,身后有人在抽泣。

我把新买的日记本撕成碎片,上面没有任何文字,买它只是一时兴起,我没什么可写的,于是那十块钱便成了落花翩翩飞舞。

极端与无助,我无病地下着沉痛的文字,为的是把我最感动的爱扔向痛苦的深渊,然后绞碎我麻木的心,血流满地。

曾有一段时间很害怕死亡。

当我想到自己正在成长,正在一步步接近衰老,我就会莫名的恐慌,甚至会哭泣。不是假的。我似乎感到自己已长出了满头银发,然后沉睡下去,不再醒来。

我很恐惧,恐惧自己突然就消失了,不在了,我所爱的人,我至亲的人都不会再出现在我的视线,我害怕我会失去一切,我害怕……

我想把这些恐慌告诉某些人,却被他们“慈爱”“理解”的笑容所压抑。

孩子,你还小,长大并没有什么可怕的,你以后就会知道了。

他们如是说。

我礼貌性的笑笑,似乎是豁然开朗,可只有我自己知道,没有人能解开我心里的魔咒,那个如巫婆施下的咒术像绳索一样紧紧拴住我的心。

后来,我开始沉醉于忧郁,用满篇的华丽来装饰我空无的心。带着双鱼的天性,在触碰到昆虫时手都会颤抖。

一月的南方很温暖,冬阳在屋内的瓷砖上涂上暖色调,红色的茶花散发出一种浅淡的气息。楼下的孩子互相追跑,遗落下一阵清脆的铃响。

没有向日葵的笑脸,没有萤火虫的微光,在黑夜里摸索着前进。

那天晚上我看见天上挂满了星星,那时我第一次看到的满天繁星。

月亮像白炽灯一样射着一束束银白色的光芒,另半边月牙朦胧在夜色里,星星开始微笑,带着醉人的光曛爬满我头顶上的整个天空。

忽然想起曾经说的“月亮的眼睛”,童稚的微笑又展现在我的脑海。过去和现在重叠起来。

于是,幼小和渐渐成熟我们手牵着手看星星一颗两颗三颗四颗连成线,许下最幸福的心愿。

我的记忆零散在时光的台阶上,我无法回头一片片拾起,有时突然觉得有某些记忆要从我身体里苏醒,却始终无法记起,像没有心的木偶娃娃,眼睛放空,灿烂的对你微笑,却什么都不知道。

梦里有一双痛惜的眼睛,像曾经遇见过的某人,而后响起一阵泉水般的琴声,盘旋着岁月的回音。

古典与现实完美结合,带着蒙娜丽莎的微笑,有一些隐晦的味道。我把CD藏进书包,用心去聆听fear舒畅的音调。在某个柔软的晚上,我让席慕蓉细腻的诗句从收音机内天使般的声音里流淌。我把梦织成一片片美好的记忆,藏进上了锁的盒子。

DJ开始讲故事,用音乐去阐述动人的情感。

我开始祈祷,把梦想与现实交错放立。

第9篇:豁然开朗的诗句范文

一、比较品味法

我在上《秋天》这一首诗时,要求学生品读最喜欢的诗句。一位学生说最喜欢“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我适时地提出疑问:“能否将‘飘’字改成‘传’字呢?”学生纷纷以这句中的“幽”字为依据,认为“飘”字更能与“幽”字相吻合。我顺势追问:“‘伐木声’毕竟只能听到而不能看到,你觉得用‘飘’合理吗?”这时学生心领神会:这正是诗的语言――把听觉视觉化,产生一种隐隐约约、轻盈飘逸的意境,表现了声音的悠远、山谷的幽深,使伐木声与清晨、露珠等构成了一幅清冷润泽的秋声图。学生通过比较品赏,不仅理解了诗歌的意思,而且领悟了诗歌语言的韵味。

二、情境体悟法

在《珍珠鸟》教学过程中,由师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相关段落,教师扮演作者,学生扮演小鸟,文中出现的表示“我”“珍珠鸟”这两个角色的相关词语,在教师朗读时一律换成“我”“你”,学生朗读时一律换成“你”“我“。

原文:渐渐它胆子大了,就落在我的书桌上。

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一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它就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跳动的小红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

……

角色朗读:

师:渐渐你胆子大了,就落在我的书桌上。

生:我先是离你较远,见你不去伤害我,便一点一点挨近,然后蹦到你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你的反应。你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我就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你的笔尖蹦来蹦去;跳动的小红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

……

一下子,学生被带入老师所创设的宽容和爱的美好情境中。教师的这一创造性设计,激活了文本内容,给学生创设了一个体悟的情境,让学生和作者、小珍珠鸟进行了心贴心的沟通和交流,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三、生活体验法

我校教师上《桥之美》,讲到第4段中的“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时,学生难以理解。于是教师就问:“你们有过潜水的经历吗?让我们闭上眼睛做―次深呼吸,体验一下当时的感受,好吗?”一做完,好多学生都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爽!”这时教师接过话茬道:“其实,苇丛不会‘发闷’,也不会做‘深呼吸’,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表现了作者与周围环境已融为一体。”说完,学生豁然开朗。这样的语言品味,拉近了文本内容和学生生活的距离,使教学内容“趋于生活化”,使学生确信“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