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拓展训练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积极挖掘课程资源,加快高校素质拓展训练基地的建设在素质拓展训练的引入过程中,各高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充分挖掘本校的课程资源,如学校可以利用自身内部的场地资源来进行素质拓展训练设施的开发建设,加强与附近其他院校的合作,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同时,还可以对社会中的拓展训练资源进行充分利用,以推动本校体育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此外,拓展训练基地是高校素质拓展训练活动开展的基础,在新时期的体育教育中,有条件的学校应将训练基地的建设纳入本校整体设施的建设规划当中,并加强对外宣传,争取社会上一些经济实体和社会团体的资金赞助与支持,从而为本校的体育教育发展提供动力。
(二)创新引入模式,加强新型素质拓展训练体系的构建新时期高校对素质拓展训练的引入可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来进行,如在实际的高校体育教学中,学校可以根据本校情况通过开设选修课和必修课的形式来引入素质拓展训练课程,并通过教学内容和课时的合理安排来使素质拓展训练纳入到高校的体育课程体系当中。同时,高校还可以通过组织拓展游戏、开展各类挑战赛以及建立俱乐部的形式来引入素质拓展训练,以促使素质拓展训练在校园内部有效开展。此外,在素质拓展训练的引入过程中,各高校还要结合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标准,适度、合理地引入拓展项目,明确训练任务和目标,建立科学、多元化的评价标准,通过构建一套有计划、有目的的完整训练体系来保证素质拓展训练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加强师资培训,积极进行专职师资队伍建设教师的组织、引导和监控能力是素质拓展训练课程能否成功开设的关键,也是影响素质拓展训练课程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新时期高校体育教育与素质拓展训练的融合要求各高校要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培训,通过专职师资队伍的建设来提高学校体育课程的教育质量。因此,在对体育教师进行培训和队伍建设时,学校可以通过定期组织培训来对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指导,强化他们对拓展训练理论知识和相关技能的掌握,同时还可以通过优惠的政策和措施来吸纳校外拓展训练的优秀人才,加强专职师资队伍建设,以提高高校体育教育的师资队伍质量,促进我国现代体育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结语
关键词: 中考;议论文;阅读试题;应考方法
纵观近三年来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试卷,议论文阅读选文材料大量涉及课外,由语段向整篇文章转变,阅读量有较大增加,上海、武汉等地尤为突出,给人启发,给人教益,让人深思的文本成为阅读新热点;考查内容体现人文关怀、教育导向。人文性和教育性已然成为中考议论文选文命题的重要原则之一。能力设置重在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和运用能力;考查方式由主客观题并存向纯主观题转变的趋势,加大了开放式试题的考查力度;试题形式多样,选择、填空、简答、阐释、概括、提炼观点、补写论据等形式都有,自由发挥类、知识迁移类题目大量涌现,文化内涵越来越丰富,时代气息也越来越浓厚。材料大多关注成长品质和读书治学方法等,其目的在于引导考生热爱读书、健康成长,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正确理解、提取、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辨析不同类型的论据及其与论点的关系;概括论据和为文章补充恰当的论据;理解和分析文章使用的论证方法、论证过程;探究文章的内容及其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思想意义;能从文章的观点中获取有益的启示,并进行切合实际的拓展。议论文选文一般来自课外,具有教育性、文学性和时效性。作品表现了作者对生活和生命的思考,体现了作者的价值取向,有利于考生与之产生共鸣,并引发思考,从而准确地检测考生议论文的阅读水平。
一、议论文文阅读考查的一般内容
(1)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看出文章的论证方式,了解作者的态度和观点。
(2)理清文章论述的层次,把握文章的论点,能从文中找出或概括论点,理解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3)了解文章的论据,会分辨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并了解它们在阐明观点方面的作用。
(4)了解例证法、引证法、对比论证法、比喻论证法四种论证方法和反驳的方法。
(5)领会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和词语的感彩。
(6)理解、探究议论文的中心和价值。
(7)能把文章的议论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议论文中中获取观点材料,进行拓展延伸,以加深理解并应用于生活实际。
二、议论文阅读考查的命题特点
(1)议论文选文一般来自课外(09年课外选文占90%以上),具有教育性、文学性和时效性,选材侧重于道德、修养、文化、读书、创新等方面的论说性文章。
(2)题型上以主观性试题为主,出题角度多样。题量一般为4-5道小题。
(3)主要考查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整体理解分析能力,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把握。
(4)议论文阅读的相关技法的考查仍占一定比例。中心论点的辨析、判断、提取、归纳,论证方法的辨识理解、论据类型的认识分析、论证结构的清理划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都是必考内容。其中论证方法的考查不再停留在只知道文章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还要进一步理解论证方法的作用。
(5)考查学生从阅读中获取观点材料并应用于生活实际的能力。
(6)开放性探究式试题增多。引导学生关注道德修养、关注文化传承,关注读书治学,更加注重让学生领会作品所体现出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
三、议论文阅读考查的走向预测
(1)选文可能全面选用课外文章。
(2)内容上侧重于道德、修养、文化、读书、创新等人文和文化色彩浓郁的文章。
(3)题型上客观题可能消失,主观题可能一统天下,开放性探究试题将进一步增加出镜率和分值。
(4)对文章解读能力的考查,仍将是说明文阅读考查的主要内容。①理解重要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作用。阅读材料中出现的科学术语、科学概念,能对其含义做出正确解释;重要代词所指代的内容,能够具体解释;修饰限制性的词语,能对其作用阐释清楚。②理解重要句子在文章中的意义和作用。能找出段落或全文的中心句,对其在段落或全文的地位、作用做出阐述。③正确把握文意,概括要点。能够把握文章的大意,从中提取重要信息;对段落的内容进行归纳;对全文要点进行概括;根据文意,给文章增加标题。
(5)理解并掌握议论文的技法,仍将是议论文阅读考查的重点之一。
(6)注重培养考生的人文素养,将是议论文考查的一个亮点。
(7)选文内容侧重于具有人文色彩的文章,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为人处世。
(8)侧重考查学生对选文的整体感知的能力:对文章主要内容、主要观点的理解。
(9)主观题占主导地位,开放性试题分值增加。
四、议论文阅读应考策略
(1)吃透课标和考纲,把握议论文基本考点和题型。
(2)理清议论文知识要点,学会知识迁移和拓展,做好知识储备。
(3)立足能力技法试题,做到稳拿基本分数。对于议论文基本解读能力和议论技法的考查,复习时要注意提炼技巧、总结规律,最好能形成一整套答题模式,增强理解分析能力,真正掌握议论文阅读的基本能力。
(4)关注人文素养试题,争取拿到发展分数。特别是对于材料分析题、阅读感悟题、论据补充题这些开放性试题,复习时一定要拓展思维空间,克服思维定势,注重思维创新,发表独到见解,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5)关注道德情操、思想修养、意志品质、行为习惯、兴趣心态、社会民生、文化读书类文章,关于读书治学的知识,关于道德修养的知识,关于处世交往的话题等类文章应多加训练。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5)05-0037-5 doi: 10.3969/j.issn.1006-2831.2015.02.010
1 . 引言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中国学者融入国际学术圈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近年来,国内很多高校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国际会议及在国际期刊上,以推动高校的国际化进程。建立研究生阶段的EAP课程体系不仅能锻炼学生英文学术交流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国际化意识,还为日后学生顺利接触国际学术圈,并顺利开展科研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梁砾文,2010:137-140)。但是,EAP教学是一种西方的教学模式。要想在中国顺利实施EAP教学,首先这两种教学模式要有个相互交织、理性融合的过程,换句话说,EAP教学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否则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 ESP)教学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所学专业领域的英语运用能力。ESP主要可分为两种:EAP和EOP。EAP表示“学术英语”(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EOP表示“职业英语”(English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张沉香,2006:48-51)。EAP教学目标是能利用英语进行学术交流和接受高等教育,一般是培养学习语言的技能及学习与专业有关的英语。本文所讨论的EAP主要是指后者即EGAP,广义的EAP包括特殊学术英语ESAP(English for special academic purposes)和通用学术英语EGAP(English for general academic purposes)。ESAP涉及规范的学术性地使用英语教学的不同学科专业,如医学英语、旅游英语、法律英语、商务英语等。EGAP主要涉及专业英语学习,包括通用技巧课程如英语听力技巧、笔记技巧、文献查阅、学术阅读、学术写作、学术讨论技巧等。本文讨论的EAP指的是EGAP。
2 . 江苏大学研究生EAP课程教学研究
2 . 1 实施EAP课程教学的原因
为适应教育国际化挑战,增强研究生了解世界科技前沿的能力,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加快我校高水平大学的建设脚步,江苏大学以树立研究生英语教学为专业科研服务的理念,为研究生在专业知识获取、国际学术前沿成果借鉴、国际学术交流能力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提供更为有效的语言教学,提高研究生运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科研和参与国际交流的能力。
校方希望通过EAP课程教学以培养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具备无障碍、准确阅读该专业英文文献的水平,提高研究生写英文摘要和文献资料翻译能力,基本满足听懂英语学术讲座和英文授课要求,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国际交流能力。
2 . 2 EAP课程定位
江苏大学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我校根据研究生的实际英语水平、语言学习潜能及学习需求分析,将学生划分为普通、提高、拓展三个不同层次,确定相应的教学培养目标,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估等方面充分体现差异性及层次性,帮助学生在各自不同的起点上学有所获。这种课程定位本着知行统一的教育理念,学用结合。围绕研究生英语学习目标要求开展研究生外语教学,正确指导研究生提高相应的语言能力,为学生进行国际交流与深造以及进入职场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
2 . 3 EAP课程设置
研究生课程体系由必修模块及选修模块两部分构成。必修课程模块按照拓展班、提高班、普通班的课程目标设计相应的课程菜单。选修模块课程菜单的设计原则是针对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设置。各层次的课程目标如下:
(一)拓展班
掌握英语学术期刊论文的结构特征和语言规范,能撰写基本符合学术规范的英语专业学术论文,能基本无障碍地进行相关的国际学术口头交流。拓展班课程教学内容:
(二)提高班
提高阅读和翻译专业文献资料的能力,基本掌握英语学术期刊论文的结构特征和语言规范,具备一定的运用英语撰写专业学术论文的能力,能够基本无障碍地用英语进行日常生活会话,能进行基本的口头学术交流。提高班课程教学内容:
(三)普通班
提高阅读理解长难语句、分析篇章结构、写作结构复杂句子的能力。掌握专业文献的基本内容、语言特点,培养并提高学生阅读和翻译专业文献资料的能力。讲授和训练英语学术论文的论点和论据、论文结构、论文语言、表达方式、论文撰写、格式规范等。掌握基本的英语会话技能。普通班课程教学内容:
2 . 4 EAP课程评价体系
江苏大学非英语专业研究生修完规定的英语课程模块并通过考试,方能获得英语课程4个学分。学位英语成绩合格者,方有资格申请硕士学位。
2.4.1 英语课程考试
课程考试卷面成绩占最后总评的70%,平时成绩(课堂表现、作业完成等)占最后总评的30%。口语成绩占该学期课程成绩的20%。不及格者需重修。
2.4.2 学位英语
学位英语成绩按合格与不合格两个等级计,由入学后的CET-6、TOEFL或IELTS、GRE、GMAT等国际语言测试成绩与英语课程成绩暂按60%和40%比例折算获得。为提高研究生职场竞争力、鼓励出国深造,今后将逐步减小和取消课程成绩所占比例。
入学后参加CET-6考试,成绩达425分及以上者视同学位英语合格。入学后参加TOEFL考试成绩85分及以上者、IELTS成绩6.5分及以上者、GRE成绩1200分及以上者、GMAT成绩650分及以上者视同学位英语合格。
2 . 5 江苏大学研究生EAP课程教学成果调查分析
EAP课程教学改革实施2年来,为检测改革情况,根据2014年的教学情况,针对2013级学生做了一份问卷调查,其中对于所有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的共有课程《英语学术论文写作》与《口语》得出以下结果,如下图所示:
如图所示,非英语专业研究生普遍觉得《英语学术论文写作》这门课对于他们的学习与研究的帮助小,但是在普通班中觉得这门课程对他们来说有作用的学生比拓展班要多,可见这门课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比较有帮助。
如图所示,拓展班和普通班的学生对于外教口语课的态度截然相反,在拓展班中觉得口语课对他们没帮助的最多,在普通班中觉得口语课对他们帮助很大的人最多。对于提高班的同学,由图中可看出,觉得作用小的人还是多于觉得作用大的人。
当被问及现有的英语水平是否能基本满足专业学习、研究和交流的需要的时候,拓展班同学表示能满足的人最多,提高班次之,普通班最少。普通班的同学觉得现有的英语水平不能满足课业与交流需要的人最多,拓展班最少。
2 . 6 教学效果
EAP的教学效果体现在学术语境下学生学习技能的提高上,经过一年的EAP课程改革实践,江苏大学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在以下方面得到了发展和提高。
2.6.1 英语学术论文写作能力提高
在EAP的课程设置中,学生从基本掌握英语学术期刊论文的结构特征和语言规范开始逐步发展到提炼文章论点选择论据再到段落和篇章书写,通过避免撰写学术的禁忌和掌握撰写文章的技巧,学术论文的撰写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2.6.2 能进行英语口语无障碍交流
中国学生的英语普遍都是哑巴英语,据了解,江苏大学的本科课程设置中,除了英语专业学生,别的专业学生少有英语口语课,导致大部分学生虽然通过了CET-4或CET-6考试,遇到需要面对面交流英语时却张不了口。在外教的口语课上,学生们通过轻松的课堂氛围,全英文的课堂教学,学习英美文化,从害怕开口说英语到课下争相与外教进行交流,逐步提高了交流的能力。
2.6.3 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通过EAP课程的学习,充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论文和报告的撰写需要学生进行积极的讨论,接下来按照各自不同选题进行撰写论文的各项工作,由于每个班的同学来自各个专业所以选题也不尽相同,所以学生必须独立完成各项工作,如查阅文献资料,提取其中精华,并将其引用到自己的论文中,这些过程都可大大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
3 . 对EAP课程教学的建议
EAP课程改革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但也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比如学生对EAP课程的适应性,师资力量和教材选用等,为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加快我校高水平大学的建设步伐,我们的教学改革更要与时俱进,本文基于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即普通班、提高班及拓展班所展开的问卷调查,笔者将分别提出不同建议:
3 . 1 对于普通班课程设置的建议
普通班的课程包括《综合英语》《文献阅读与翻译》《口语》和《学术论文写作》,前文中的图一与图二,显示普通班普遍觉得《口语》和《学术论文写作》这两门课很有用。在被问及“《英语文献阅读与翻译》课程对您的专业学习和研究是否有帮助?”时,有50.96%的同学觉得作用小,还有14.89%的同学觉得这门课没有帮助,也就是说六成的学生觉得这门课对他们帮助小。调查显示,普通班中有66.55%的学生CET-6考试最高成绩不超过425分,也就是说有六成的学生不能通过六级英语考试。因此针对这部分英语基础差的学生,笔者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保留《口语》和《学术论文写作》这两门课程。
(2)取消或减少《文献阅读与翻译》这门课程的课时。
(3)设置一定课时的六级考试培训或一些提高他们英语基础的课程。
3 . 2 对于提高班课程设置的建议
提高班的课程包括《文献阅读与翻译》《口语》和《学术论文写作》。调查显示,只有三成左右的学生觉得《文献阅读与翻译》和《学术论文写作》这两门课对他们课业有帮助。至于口语课,觉得帮助大的有41.54%,觉得帮助的小有42.46%,结果相差很小。因此针对这部分英语基础中等的学生,笔者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口语课对于学生不可或缺,所以针对提高班的学生加大口语课难度。
(2)减少《文献阅读与翻译》和《学术论文写作》两门课的课时,可适当精简课程内容。
(3)针对提高班的英语水平增加既能提高英语基础又有些许难度的课程,如托福、雅思的课程。
3 . 3 对于拓展班课程设置的建议
提高班的课程包括《托福雅思训练》《口语》和《学术论文写作》。数据显示,大部分学生觉得《口语》和《学术论文写作》这两门课作用较小。因此针对这部分英语基础好的学生,笔者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精简《学术论文写作》的内容。
(2)增加《口语》课程难度并提高对于拓展班同学英语交流的要求,不仅要能无障碍交流,并且需要他们在交流时保持流利并减少语法错误。
4 . 结论与思考
关键词: 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 “三位一体”模式 质量保障模式
近年来,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质量下降问题已经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对于如何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质量,学校、院系、指导教师、即将毕业的学生,各有苦衷,到目前为止,尚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改进措施。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和自身教学探索的基础上,我认为,实行低年级课程论文写作训练模块、《学术论文写作指导》课程模块、毕业论文写作过程指导模块“三位一体”,以研究方法和理论类课程及《文献检索与利用》、《中文工具书使用》等课程为辅助手段,以大学生科研立项、毕业生论文评优为激励措施的质量保障模式,可以有效缓解目前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面临的尴尬局面。
一、课程论文写作训练模块
课程论文是本科生在教学计划规定的某一门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的跟该课程学习内容相关的学术小论文。文科学生的课程论文一般要求达到三千字即可。毕业论文写作是专业学习的最终检验环节,而课程论文写作则是让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进行深入学习并进行初步研究的尝试阶段。注重课程论文的写作训练和质量要求,不但可以有效地提高毕业论文的写作水平,缓解毕业论文写作中的诸多矛盾,而且可以使专业课的授课和作业质量有大幅度的提高,在近年来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持续下滑的情况下,显得尤其重要。
目前很多学校没有对课程论文的制度上的要求,高校教务部门虽然也注意对教师平时给学生布置作业的要求,但不少是从数量上,甚至有的以给学生布置作业的次数来作为对教师教学考核的标准,结果是学生疲于应付,教师忙于修改,学生的作业多数是抄来的,教师在没有充足时间的情况下无法一一查明,因此只能打分数写批语,反而让一部分独立完成作业的学生的积极性受到打击,而任课教师除了看抄来的作业写批语外,几乎没有自由支配的时间,更不用说搞专业研究了。试想一个无暇了解专业研究动态的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具有创新性的论文撰写呢?因此,教学管理部门应出台措施,规范课程论文的写作过程,提高写作质量,把课程论文质量作为平时教学检查的重要环节和评价指标来抓。
从大学一年级下学期就应该在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加强学术小论文撰写的系统训练,各专业课的任课教师要对课程论文写作进行规范要求,给予全程指导。在课程论文写作过程中,要求学生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思路清晰,注重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同时也要循序渐进,从选题、资料查找、提纲草拟、初稿、修订稿的完成,任课教师都应该及时指导和批改,将书面批改与当面指导相结合,普遍辅导和重点辅导相结合,指导学生规范完成课程论文。尤其要注意课程论文选题的指导和修改,考虑将来毕业论文选题的需要,力争部分优秀的课程论文选题和前期成果可以作为毕业论文题目或拓展为毕业论文的题目,这样前期的资料搜集整理和其他工作都可以成为毕业论文写作的基础,有效缓解毕业论文准备时间不足的矛盾。从黄山学院汉语言文学本科班古代文学课程的试验情况来看,效果还是相当不错的。不少学生的课程论文题目经过扩充和调整后可以作为毕业论文题目,这样论文的基本框架确定了,前期准备也就完成了大部分,在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中,不但节省了时间,而且提高了质
量,在格式的规范化、论文撰写深度方面有了显著提高。
二、《学术论文写作指导》课程模块
以上我们提到了在大学低年级进行课程论文写作训练是必要的,但任课教师首先要完成教学任务,然后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对学生的学术论文写作给予指导,有时候难免顾此失彼。为了弥补学生在课程论文写作中对学术论文写作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和应用能力的不足,让学生的课程论文、毕业论文的撰写达到要求,提高质量,还需要专门系统的学术论文写作辅导训练,这就需要我们在本科生的培养计划中在大三下学期或大四上学期开设《学术论文写作指导》课程。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高年级学生会对毕业论文的重要性、论文选题原则、前期资料搜集整理、研究方法的选择和使用、提纲的草拟、结构的安排、初稿的撰写、论文的修改等环节和技巧有全面学习和系统训练。《学术论文写作指导》任课教师需要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开阔的学术视野,这样才能让该课程真正起到对学生的指导训练作用。为了让该门课程起到更好的训练效果,需要伴随课程进度,在课程论文选题的基础上让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拟选题及整个写作和修改过程的模拟训练,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否则,在没有确定选题的情况下,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都不够深入细致,上课效果也不会理想。
以黄山学院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08级专升本班的学生为例,《学术论文写作指导》每周3课时,基本上采取2∶1的授课模式,即基础知识和理论的讲授占2课时,实践应用占1课时,就是针对毕业论文撰写的各个环节随进度进行训练。当然,这一环节的完成也需要院系和其他专业课任课教师的配合,因《学术论文写作指导》课程的任课教师也只是在某一领域具有较高的水平,其他专业方向的选题在经过初选后还需要提交给各专业教师复审和修改,以保证学生论文题目的学术性和创新性。这就需要院系统筹协调各专业教师的工作,讲明拟选题对毕业论文写作的重要性,从而引起全体指导教师的重视,保证拟选题阶段的目标顺利完成。通过这一轮的选题,在课程论文选题的基础上,应该让至少80%的学生确定自己的毕业论文题目,完成前期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形成基本的观点和思路,对论文初稿进行必要的修改和补充,为毕业论文的顺利完成打下良好的前期基础。另外,确定毕业论文选题不但可以使本门课程的教学具有更好的效果和更强的针对性,而且可以让《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古典文献学》、《文献检索与利用》、《中文工具书使用》等辅助课程变得更加实用,可以根据所学的文献检索知识对课程论文进行必要的材料补充,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文学批评知识展开研究,这样也无形中提高了辅助课程的教学实践效果。当然,前两个环节是为了缓解毕业论文写作过程的矛盾和压力而服务的,接下来我们谈在“三位一体”模式中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三、毕业论文写作过程指导模块
毕业论文写作过程的指导是多数高校都比较注意的关键环节,在“三位一体”质量保障模式中,应该将毕业论文选题时间适当提前至大四上学期,最好与《学术论文写作指导》课程同步进行。但如果仅仅在这一阶段对教师和学生加强要求,而没有前两个阶段的配合,那么最终也只能是治标不治本。这一环节,我们除了一般的制度和职责要求外,还需要有一些额外的配套措施。
由于有了前两个阶段的选题和材料准备,在第三阶段如果还有20%左右的学生论文没有确定或者不符合要求的话,院系和指导教师需要在尽快的时间内指导学生完成最后的选题。一般采取学生自选和教师指导相结合的方式。首先尊重学生自己的选题,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调整。如果学生无法完成自我选题,那么院系还应该提供部分题目供学生参考,以保证全体学生的选题质量达到要求,避免因选题不合适而影响最终论文写作的情况发生。当然,教师提供参考选题只是最后的补充环节,而不应是多数学生的首选方式,如果前两个环节准备充分,就应该逐步取消教师提供参考选题,学生被动选择的环节。这样,经过课程论文选题、《学术论文写作指导》拟选题、毕业论文教师提供选题和修正选题三次筛选之后,学生的选题质量必然会最大程度地得到保障,从而为毕业论文的顺利完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院系层面,在安排毕业论文写作指导的过程中,要保证任课教师的前期劳动和学生的意愿得到尊重,在兼顾平衡的前提下尽量实现学生和指导教师之间的双向选择,改变过去随机指派的行政命令式的分配指导教师的方法。在毕业学生指导教师的分配上,应该考虑课程论文和《学术论文写作指导》论文拟选题阶段任课教师和指导教师的前期劳动,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毕业论文题目,应该由原指导教师指导,第三阶段论文选题也要保证谁提供选题谁指导学生的原则,否则不但打击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因为每个教师的研究专长不同,若更换指导教师,最终论文的质量就可能达不到最佳效果。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不但要有严格的程序规范要求,而且要实行奖惩制度,对优秀的毕业论文作者和指导教师要给予必要的奖励,对毕业论文撰写不合格的学生要求限期修改,重新答辩,否则扣发学士学位甚至取消其获得学士学位的资格。对于不负责任的指导教师,也应该减少甚至取消其指导毕业论文的资格。只有将教学质量的评价和毕业论文的写作绩效挂钩,才能真正促进教师和学生对毕业论文写作的重视。
“三位一体”模式对于保证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写作质量具有可操作的实际意义,可以有效缓解毕业论文写作和学生就业实习之间的矛盾冲突。经过第三个阶段的执行之后,毕业论文的选题、收集材料和提纲等完成过程得到分解,毕业论文质量得到保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指导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把经过多次修改确实有创新的论文投稿到相关的学术刊物,争取能够将成果发表。
关键词:生物技术;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
生物技术学生就业涉足到医药、食品、饲料、农药、保健品、食品添加剂、燃料、环境及生命支撑系统等各个领域,经济发展速度在某种程度上与生物技术的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同时,也对生物技术型应用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方普通高校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应用性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术、技术和职业三者结合;二是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1]。然而面对近几年地方院校的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从事与专业相关职业的就业率整体呈逐年下降趋势的局面,通过什么途径、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是当前我们亟待需要解决的问题。
1改革实践教学体系的必要性
生物技术是一门多学科交叉融合、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新型综合性学科[2],实践性、应用性、前沿性都很强,而专业的实验性和实践性是需要大笔资金作基础的。但我校是以石油化工为特色的工科院校,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建设策略,生物技术专业的实验实训条件都很难得到充分满足,以应用型实践能力培养的创新和创业教育在较长一段时间里难以得到体现。由于我校生物技术专业办学时间较短,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经验不足,一般化教育要求和一般化教学现象比较普遍,个性化、差异化、特色化教学还存在不少问题。从就业的适应性来说,生物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可在生物制品、医药、食品、轻化工、环保及农业等企业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工作;也可在公安、安全、食品药品管理、农产品管理、检验检疫、海关及卫生防疫等部门工作。但由于生物技术的高新技术和高投入高回报的特点,使得目前的相关企业有范围广、规模小和要求高的特征[4]。按照目前的实践教学体系,难以满足点多、量少和技术含量高的要求。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发展,学生择业呈现个性化和多元化发展趋势,毕业生去向的多元化在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中表现尤其突出,毕业生去向有中学、事业单位、继续深造读研、营销、生物化工生产企业和自主创业等。因此,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必需深化教学实践体系改革,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构建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
2适应社会需求,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2.1整合实践教学内容,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基础,按照技术应用型高级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人才培养方案把统筹安排课堂实验、认知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论文(设计)五个主要环节的实践能力要素分解为基础、提高和综合创新三个层次,在不同阶段的着重点不同,做到多层次、立体化、全方位地培养学生实践和应用能力[2-3]。在实验教学方面,通过增加新知识、新方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淘汰了大部分糖类、脂类的陈旧实验项目,增加了现代生物化学实验内容;通过减少验证性实验学时,着重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学时;通过增加开放性实验室,增加学生的操作动手的机会,提高了学生自主实验和实践操作能力。另外,将原来分散的实验与理论课剥离出来,整合成独立开设的实验课,构建成系统模块化的专业实验体系。如将原来独立开设的《生物化学实验》和《分子生物学实验》整合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将《遗传学实验》和《细胞生物学实验》整合为《基础实验二》,结果,既避免了原来附属于理论课中的实验内容和实验项目的重复,又有利于实验内容的综合与提高,有利于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的开设,大大提高了学生综合实验操作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在实习实训环节上,以生物与食品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为主要实践基地,建立了植物组织培养、食品检验和发酵工程等实训室。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实训要求,构建了由认知实习、基础分析测试实习、食品加工检验、药品加工与检测、综合应用训练、创新创业训练等模块组成的现代化实践教学平台。另外,安排了32学时在学校分析测试中心学习GC-MS联用仪、高效液相色谱仪、傅立叶红外光谱仪、原子吸收等仪器设备的原理和使用方法,安排2周专业技能培训课程,结合企业生产实际需要,系统训练食品微生物的检测和理化分析能力,大大提高了学生实习实训的效果。在设计环节上,将基础课程设计和专业课程设计按照“由浅入深、由单项到综合、循序渐进”的要求设计教学内容。在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方面,选题要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或教师科研项目和自己的兴趣,这样,既能实实在在做一些科研工作,又能得到足够的经费的支持。另外,还要狠抓开题报告、中期检查和毕业答辩等三个环节,经过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学生的独立科研实践能力得到了大大的提升。在课外实践方面,严格执行素质拓展计划,并每年分别举行一次微生物实验大赛和生物化学实验技能大赛,积极组织参加省级各类竞赛和科研活动,如广东省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训练计划项目、广东省挑战杯实验大赛和广东省大中专科技节之生物化学技能大赛等。通过课外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活动、公益劳动、创新创业活动、技能培训和各类科技竞赛等活动,培养和提高了学生政治思想素质、团结协作精神、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
2.2优化实践教学资源,打造高水平教学平台
高水平的实践教学平台是保障实践教学体系中各个要素高效运作的关键,如果没有平台的支撑,再好的内容设计也将会显得空洞无物。通过优化和调整校内实践教学资源,精心打造不同类型的实践教学平台,为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搭建起良好的平台。生物与食品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是在原生物食品实验中心的基础上建立的以生物食品专业基础教学实验为主体,大类学科共享的专业实验教学平台为补充的实验实践教学平台。实验室分为食品工艺、食品营养、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发酵工程等基础实验室,另外根据教师的课题和研究方向,建设多个功能研究室,彼此相对独立,但资源共享,长期对学生开放,学生可在研究室内开展科学实验和毕业论文(设计)活动。自大学二年级开始,从大学生创新训练实验项目入手,到组建课外科技团队,组队参加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的竞赛,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难易程度不同的科研训练。近几年有300多名学生直接参加了30多项科研项目,学生多次获得挑战杯和生化技能大赛的奖项。今年(2015年)的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大分子的研究深入到分子水平,小分子的分析充分利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如高效液相,在线系统GPC-GC-MS联用分析仪、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仪等已被广泛使用,大大提高实验的精确度和效率,同时提高学生的科研和创新能力。
2.3拓展实践教学空间,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在注重整合校内教学资源,构建校内实践教学平台的同时,学院大力加强与现代高新企业或研究开发机构的联合办学[5],通过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和实验室,使学生培养与社会需求得到紧密结合。现已建成20多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拓展了学生实习、实训与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教学空间。学生根据专业特点和个人就业的方向,分别到不同性质的实习基地进行实习。实习基地为学生配备经验丰富的科研和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如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主要集中到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或学校实习,如茂名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广东星河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维多生物制品公司、长兴水产有限公司、茂名市第十六中学和茂名市官山学校等。充分利用实习基地的技术装备优势和人才优势,组织学生到这些单位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如18位同学到茂名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的中国化学危险品检验中心,12位同学到药品检验所和10位同学到检验检疫局进行实习的同时,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工作,采取“双导师制”指导学生,结合实习单位的研发的内容和方向开展毕业论文(设计),部分研究成果直接应用到企事业单位或学校的实验室建设中。实习结束后,要求学生撰写3000字的实习报告,集中召开实结交流汇报会,以便学生了解所有实习点的情况,丰富实习内容,扩大知识面。各实习点选出一名代表就实习单位概况、实习工作内容和心得体会等方面借助PPT进行汇报交流,2010级共有12个代表作了发言。通过合理安排、严格纪律、认真指导、集中交流等相关工作,使实习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学生真正把从课本学到的知识应用到了生产实际中,专业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知识面得到拓展,生产实践能力有较大提高。
3结语
关键词:拓展训练;体育教学;现状分析
1.研究目的
多年来我们一直关注中小学生的健康问题,然而困扰业界人士多年的的四大问题:体质下降、近视居高不下、营养过剩、心理问题增多,仍然没有解决,在每年的中小学生体质监测中各项体测指标呈下降趋势。
2013年北京市政协教文卫体委员会与市教委、市卫生局、市体育局和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公布的调研报告显示,目前北京市中小学普遍存在四大问题,制约了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即,重智育轻体育症状,运动场地严重不足症状,体育教师不足,体育未真正纳入学校考核。以上都是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的因素,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重视,但笔者认为终身体育的观念的形成是要点,应在社会、学校、家长与体育老师的共同影响下,让我们的中小学生从小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践行终生,而不是在每个阶段强制性的用课标来要求学生做什么,教学内容、形式和手段不科学人性化,而忽略的学生才是教学主体,忽视学生的兴趣。因此,责任与压力方更多的应该是体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去改变传统的传授式体育教学模式,把最新的教学模式引入到中学体育教学中,拓展训练的出现让体育工作者看到了曙光。随着在各大企事业单位的风靡,培训效果的显著,很多中小学把拓展训练这种崭新的培训形式融入到体育课堂中,正发挥着其特殊的作用。拓展训练不是体育和娱乐简单的相加,它是对传统体育教育的全面提炼和综合补充。它采用体验式学习方式,受到现代人们的喜爱,符合教育改革的方向、符合国家政策,很好地完善补充了传统体育教育,推动了传统教育模式的改革,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调查中发现,拓展训练正快速的在较发达地区的中学体育课堂中出现,培训的形式,教学方法,培训效果受到学校领导、教师与学生的好评。一些拓展的经典的场地项目,如信任背摔、雷阵取水、挑战no.1等,高空项目如攀岩、空中断桥、空中抓杠等,以及最新的野外训练、定性活动等出现在中小学的体育课程或课外活动中,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亟需解决的问题,诸如,安全问师资问题、经费投入问、项目设计问等等,需要引起体育工作者的重视,不能使拓展训练流于形式,忽略其内涵,成为鸡肋。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
据论文研究的需要,利用扬州大学图书馆全国学术期刊网进行文献检索和资料收集工作。主要搜集有关拓展训练、拓展训练与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小学体育教学现状等相关书籍、论文和网络资料,进行研究,通过整理分析提炼出自己的观点。
2.2问卷调查法
问卷设计过程中本人结合课题的需要,阅读了大量的参考文献。问卷稿向拓展界专家、从事学校拓展训练相关老师广泛征求意见,反复完善。针对本研究内容设计了参训学生、拓展老师两类问卷。同时进行了效度与信度的检验,效度可靠,信度较高。
2.3访谈法
主要有学校拓展老师访谈和参训学生访谈。访谈20位拓展老师,30位参训学生。
3.结果与分析
3.1开展拓展训练的项目与方式
通过对10所已开展拓展训练的中学调查发现,拓展训练的项目主要有,破冰课程,部分经典的场地项目,如信任背摔、雷阵取水、挑战no.1等,高空项目如攀岩、空中断桥、空中抓杠等,水上项目,以及最新的野外训练、定性活动等。其中所调查的学校中,破冰课程一般运用于新生报到,与其他校他班级的互动中,让所参与学生快速的融入到班级活动中,让参加学生在在短的时间内去认识、了解与熟悉,同时组建团队文化,这类活动较多出现在中学中,效果作用显著。部分经典场地项目,在体育课堂与学生课外活动中,由体育老师组织实施,学生的参与兴趣也很高,上体育课的积极性受到很大的激发。高空项目由于受到场地的限制只有四所中学在本校内实施,并成为学生体验的主要环节,也有部分没有高空设备的学校带领学生去专业的拓展基地去尝试体验,虽然有些受到学生家长的反对,但在受访中学生认为相信老师与教练,是安全,并愿意参与这样的挑战性的活动。由于受师资、场地、经费、安全等因素的左右,水上项目、野外训练、定向活动只有两所学校在组织,所参与过的学生对这样的活动表示很满意,愿意继续参加课时;对于未参与的学生调查中发现,受参加拓展训练的影响,90%的学生非常愿意参加这样有挑战性的活动,望学校提供这样的条件与机会,去挑战自我,激发潜能,感受团队氛围。
3.2现状分析
论文摘要:文章强调了院系资料室大学生专业素质培养中的重要性和作用,探讨了院系资料室在培养大学生专业素质培养途径和方法,指出创建优雅环境、加强馆藏建设、更新服务观念是发挥高校院系资料室在大学生专业素质培养中作用的有力保障。
1 高校院系资料室在大学生专业素质培养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高校院系资料室以其收藏资源的相对丰富和专业性强而成为专业发展、学科建设的支撑要素,是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查阅资料和撰写论文的重要场所。在大学培养开放型、研究性人才的过程中,图书馆和专业资料室的教育职能更大程度上得以体现,因而加强高校院系资料室的建设、提高文献资源的利用率,使之与大学生专业素质培养相得益彰是高校院系资料室的工作目标之一。院系资料室在大学生专业素质培养中的作用体现在:
1.1 院系资料室文献资源是大学生专业入门的一个窗口
大学生专业素质培养中要从大一新生抓起,大一新生对于自己的专业尚未形成清晰的概念和认识,应加强专业引导,使得其对专业有个前瞻性的了解。入学调整适应期越短,专业入门越早,越能培养学生在专业上的探求兴趣,使得他们在大学中习得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深入和宽广。要引导学生熟悉资料室藏书结构,从而使他们了解自己的专业应掌握哪些专业知识和技能,储备哪些相关知识,构建怎样的知识框架体系。引导新生通过对专业基础书籍的借阅,提高专业认知程度,实现专业入门。
1.2 院系资料室文献资源是大学生专业素养养成的保障
大学专业人材培养质量是衡量一个大学的专业水平标志之一,大学专业人材培养质量不仅依托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优秀的师资,也要有丰厚的文献资源作为坚强后盾。专业文献资料对学生的专业文化素养具有引导作用,是学生习得专业知识、撰写专业论文、进行知识创新的资源保障。
2 院系资料室培养大学生专业素质途径方法
2.1 加强与专业任课教师、辅导员老师及学生会组织联系交流、互通信息,为大学生专业素质提高构建专业咨询队伍
专业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根据学生专业知识水平和能力,结合任课课程知识结构,推荐专业阅读书目,在阅读方法和内容上以予指导,并按一定要求布置专业训练。资料室可给以予关注,教师和学生之间起中间桥梁平台作用,总体跟踪学生的专业素质养成进度。
学院依据学生专业培养目标制定有素质拓展训练方案,辅导员老师是素质拓展训练具体推行者和指导者,针对具体每个专业应达到的相应专业水平制定有推荐书目和专题书目。相对应的技能训练,分解到每个学期应是多少量,定期进行检查指导,资料室可协助辅导员老师的开展活动,使学生的专业素质拓展训练切实落到实处,促使专业素质养成。
保持学生会和其他社团组织的联系,了解并参与学生会和社团组织的各种读书活动,通过开展读书评书活动、协助学生社团创刊组稿,举办专业技能竞赛等活动,推进学生专业素养的形成。
2.2 针对大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特点和需求给予学生不同的辅导和协助
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不同专业的学生对文献资料的需求表现出一定的特点。如低年级学生侧重于知识面的拓宽和专业入门,高年级学生侧重于专业知识大量汲取和毕业论文设计的投入,研究生阶段则注重研究性学习能力的习得和养成。
2.2.1 加强低年级专业引导教育,培养信息检索和利用能力
低年级学生由于对自已的专业定位认识不够,加之对室藏布局、藏书特色缺乏足够了解,利用文献资源会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资料室要向他们介绍专业文献资源分布状况及相关的规章制度,让他们熟悉资料室,规范他们利用文献的行为方式。学生通过文献检索课程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信息检索的方法和技能。资料室则应指导他们实际运用,提高专业信息的搜索、筛选和鉴别能力,使学生在查阅文献时真正做到得心应手。
2.2.2 开展高年级毕业设计信息查询服务,保证毕业设计的顺利完成。
高年级的学生在毕业设计的选题、撰写过程中会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在收集、甄别的基础上加以提炼、融会和贯通,最终以毕业论文的形式呈现。资料室可开设一些相关课题讲座,对他们信息的高层次需求作个别辅导,提高他们的信息创新能力。
2.2.3 提供研究生丰富文献资源,保障他们的自主性学习和个性化学习实现
研究生学习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在内容选择上具有广泛的开放性和创新性,这要求资料室资料室在室藏建设工作过程中,应听取研究生建议,为研究生的研究性学习提供结构合理、专业特色鲜明的的室藏,切实保障他们对文献信息的需求。
2.3 院系资料室在大学生专业素质培养过程中的方式方法
2.3.1 研究大学生专业文献资料需求,做好专业导读工作
首先,做好专业培养计划的研究工作,对于专业培养人才的知识和技能结构要求要做到胸中有数,保证导读工作有的放矢地展开。
其次,要研究大学生专业文献资料需求状况和利用特点。利用借阅登记、个别询问交流、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相关信息,了解和掌握大学生专业文献信息需求状况和利用特点。通过上述信息的汇总统计,分析利用类型、利用目的和利用需求量。
再次,根据学生专业文献资料需求状况和利用特点,推荐和介绍与他们的需求相关或相近的文献资料,做好专业导读工作。可结合室藏文献资源,编制推荐书目、相关专题参考书目,使文献资源广为学生所利用。
最后,及时对资料室的导读工作进行阶段性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制定改进的目标,以期做得更好。
2.3.2 组织大学生开展多形式读书活动,切实做好素质拓展工程质量的检查工作
依托专业素质拓展量化工程做好阅读和写作等各项专业技能的训练。对照每个阶段应达到的专业素质考核量,布置检查作业量的完成情况。还应定期举办专题辅导讲座、专业知识竞赛、读书汇报会等活动、通过互评互学,观摩和锻炼并举,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质。
2.3.3 组织学生中的志愿者参与文献资源管理工作
资料室可吸收学生中的志愿者参与文献资源管理,通过对书刊的整理、签收、入藏和上架引导学生熟悉藏书资源和环境,培养学生对书籍的亲和感,激发他们对专业学习的兴趣。
3 院系资料室在大学生专业素质培养中的工作要求
3.1 创建优雅环境、营造良好学习的氛围
宽敞明亮、安静整洁的环境有利于营造浓郁学习氛围,是保证学生在书海遨游、汲取养分,进行信息创新的前提。
3.2 加强室藏建设,丰富室藏文献资源
加强室藏建设,要依据院系的重点学科和专业设置情况,有针对性有重点地进行室藏的构建工作,突出文献资源的专业特色和多元化。如本院系专业教师的论文和著作、研究生和优秀本科生论文,对学生的论文写作有直接的启迪思路和开阔视野的作用,要注重收藏。其次要建立具有专业特色的数据库,实现实体室藏和和虚拟室藏的有机结合,夯实专业人才培养资源根基。
3.3 更新服务观念,做好传统的文献资源管理工作,使之规范化、标准化
资料室应有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采用科学的服务方式整理信息,为读者的学习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资料室应使室藏文献的采访登录、编目加工、典藏分配、检索咨询等工作规范化和标准化,通过校园网室藏文献资源信息,便于师生有针对性的查询和使用,从而提高文献资源的利用率。
4 结语
总之,资料室要着眼学生的全面、长远发展,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新观念,努力为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提供优良平台。在促使大学生专业素质养成的同时,推动院系资料室文献资源建设,提高院系资料室文献资源利用率。
参考文献:
[1]杨海芝.院校专业资料室与图书馆建设在大学生专业培养中的作用.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8,8.
髙等院校本科毕业论文是人才培养方案实践 教学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 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 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事本专业工 作和进行相关技能的基本训练,是完成学位认定的 必需环节[1]。近年来,因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本科 毕业论文的质量普遍呈下降趋势,毕业论文的实施 和审核难以体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行业和企业也难以通过毕业论文的内容和水平,进行人才的 选择和评价,进而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降低了专 业的社会影响力。因此,需要对影响毕业论文质量 的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和综合评价,并提出相应的对 策,以提高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和水平,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毕业论文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毕业论文的选题进行分析,调查和走访动物药学专业毕业生,召开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座谈 会等方法对毕业论文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 了分析和总结。
1.1毕业论文选题多样化不足对毕业论文的选
题类型进行调查,90%的毕业论文均为实验性类 型,针对某一问题开展设计实验条件,开展实验研 究,研究内容多为基础性研究,而调查报告、实践研 究、案例分析等类型的毕业论文只占10%[2_3]。从课 题来源看,指导教师科研方向和科研课题选题占 91%,来自生产实践的课题为7%,自选课题仅占 2%,课题来源、类型相对单一影响了学生自主进行毕业论文试验研究的积极性。调查表明,学生主观 上希望能够对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课题进行研究试 验工作,并在毕业论文的选题上能有更大的自主 性,但是由于知识背景、实践经历和创新思维培养 上还有诸多的不足,很多学生对自主选题感到困 惑,不知道选择什么样的题目有实践意义和科学价 值。毕业论文指导教师与学生交流的时间短,对学 生的引导不足也是影响学生选题质量的一个重要 影响因素。
1.2毕业论文执行过程中外界环境干扰毕业论
文和毕业实习开始的时间为第7学期中旬和第8 学期,在这段时间内,学生面临着研究生考试、公务 员考试和兽医资格证考试等一系列关系到毕业后 进一步发展方向选择的重要考试内容,学生很难把 精力集中到毕业论文的设计、实施和撰写上来。尤 其是部分毕业论文的依托单位为企业,学生进人企 业后,更多的是进行岗前的培训为毕业后的就业做 准备,而开展毕业论文实验所需的投人时间、精力 和条件在实习期间也难以得到企业的支持。学生即 使在主观上希望能够有足够的时间投人来完成毕 业论文,但考试准备、面试奔波、参加招聘会和进行 岗前培训等客观存在面前,使得学生在就业和发展 的巨大压力下自觉不自觉地放弃了深入开展毕业 论文研究工作的主动性,导致毕业论文的工作量、 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与学校的预期相差较大,因此 毕业论文的质量下降也是在所难免。
1.3毕业论文评价过于宽泛毕业论文是反映学 生对学习知识综合能力的具体体现,是授予学位的 一个重要条件,然而在对毕业论文进行评价时,很少 或没有学生因为毕业论文质量和水平在答辩时没 有获得答辩委员会的认可,而失去获得学位的资格, 因此造成学生越来越忽视毕业论文的重要性。通过 近5年的毕业论文完成情况调查数据表明w],毕业论文答辩首次通过率高达99.5%。而毕业论文成 绩的核定也远高于学校的预期设定,优良率高达 87%。这些数据表明,在进行毕业论文的水平和质 量的评价上,评价的标准虽然很严格,但评委进行 考核时评价的尺度较为宽泛,优秀、良好、中等、及 格和不及格等评价指标界限的执行过于模糊,导致 成绩分布不能体现为正态分布,峰值偏向于高分, 不能够体现出考核的目的和意义。
1.4毕业论文作用趋于功利在很多学生的概念 中,进行毕业论文研究与实验课、理论课没什么区 别,都是在本科4年学习生涯中的一个被动的考核 环节,通过就是目标,对做什么内容,选择什么类型 题目,并没有更多的思考,更谈不上有目的、有计划 地进行自主研究。部分学生由于面临找工作等问 题,常常要求指导教师不要给较大工作量的题目, 只要能够通过答辩就行了。有的学生则认为,毕业 论文的选题和他工作关联性小,用不上,不愿意承 担毕业论文研究实验工作。由于带有功利性的选题 目的,将毕业论文作为本科高等教育一个综合性的 培养,在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 环节的效用性打了折扣。
2解决问题的对策
2.1以个性选题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个性化教育
突出对个人意愿的尊重,提供更具有选择性的教育 环境,在培养目标上更侧重于对创新能力的培养。
以个性化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开展毕业论文研 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首先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创 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掌握基础理论和基本 技能的同时,能够自主进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设 计、开展、分析和数据处理工作,提升观察、分析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选题方面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研究方向,为 个性化研究提供良好的环境。动物药学专业的学生 选题可参考以下几个方面:①临床药学方面:药物 治疗效果的连续监测、进行处方分析、关注药品可 能的不良反应、药物配伍后相互作用等研究;②制 剂研究:优化制剂处方,摸索含量的测定,优化制剂 工艺参数,对中药的使用和开发进行基础性研究 等;③其他方面:宠物疾病的诊疗与用药分析、动物 组织病理切片及观察,动物中毒生理应激反应等。
在选题类型方面要允许学生除进行试验研究 性论文外,还可以选择工艺设计、调查报告、诊断分 析等多种论文形式,只要能够满足论文的科学性、 创新性和工作量,形式不要限制过严。
2.2以校企合作提高课题的效用性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一个重要的措施是进行校企合作,在经过 3年的基础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后,在第7学 期和第8学期与企业紧密结合开展实践能力训练, 第8学期既是学生与企业开展密切联系的时期,也 是开始本科毕业论文研究工作的时期,而对于部分 执行“3+1”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专业而言,最后一年 的实践学生都将在企业进行培训,该种模式必将与 毕业论文产生冲突。在这种形式下,要积极利用学 生在企业进行实习的机会,与生产全面展开接触, 在生产中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并去解决问题。有的 企业配备了毕业实习指导教师,借助企业和学校的 设备和技术力量进行技术攻关和市场调研,实现以 企业为主导,企业、学生和学校三方共同设定毕业 论文选题,在完成企业培训任务的同时,实施毕业 论文的研究和调查工作,在返校进行毕业论文答辩 时,邀请企业指导教师参加答辩环节,对其成果进 行评述,根据成果内容决定是否采纳并实施。通过 该种方式增强了毕业论文的效用性,与生产实践紧 密结合起来,使学生毕业论文的成果能够在工作中 得到具体应用,并为其将来在企业职场发展提供了 科技支撑。
2.3以学期延伸拓展实施的时效性毕业论文选
题和实施的实践集中在第7学期和第8学期,学生 面临诸多干扰因素,在时间和精力上投人不足,针 对这种情况,动物药学专业制定了科研导师制,鼓 励学生在大学二年级与专业教师联系(实施导师 制),进入实验室,通过“协助一关注一选择一实施” 的选题流程,确定自己的毕业论文研究内容,这个 过程可以反复进行,也可中断某一环节重新开始, 对选题的科研意义、创新点、材料的准备和实验环 境进行充分的论证,使论文选题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不断增强,同时也为论文内容的充实和完成提供宽 裕的时限。科研导师制是以培养学生科研意识和科 研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模式,通过提前开展课题研究 工作,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进行科学研究的经验,学 习科学研究方法,并且能够在一个相对单一稳定的 环境中进行论文研究,以保障论文的质量和工作量。
关键词:应用型;国际汉语教育;课程体系;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J6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4-0318-02
目前,我国已在96个国家和地区建设了322所孔子学院和369个孔子课堂,有100多个国家超过2500所大学开设汉语课程。与之相适应的,国内从最初的4所高校到目前300多所院校开设了对外汉语专业,培养专门的对外汉语教学人才。2005年以前,开设对外汉语专业的院校主要集中在国内重点的综合性、师范类和外语类大学。其突出特点是中文及外语专业基础雄厚。2005年以后,新开设的对外汉语专业或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主要集中在普通院校。其特点是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多元化。2012年教育部新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中,对外汉语专业正式更名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汉语国际教育/对外汉语本科专业旨在培养教外国人第二语言的师资,教学对象主要是本国学生。
目前,教育部将做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职业教育类型转变的工作。据相关统计,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共1200所左右。鲁昕表示,将有50%的学校要淡化学科、强化专业,按照企业的需要和岗位来对接。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地方经济服务,成为首要目标;而如何处理好基础理论与应用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处理好必修主干课程与灵活方向课程、选修课程之间的关系,成为改革的首要环节
一、整合资源,优化课程结构
“汉语国际教育”作为哈尔滨地区的地方性高校新办专业在本科建设之时,要结合黑龙江省社会发展需求,设计打造跨文化交流人才。以哈尔滨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为例,通过课程体系设置来实现培养语言能力较高,知识素养过硬,应用能力强,适应社会岗位需求的人才,达到适应快,专业技能强,就业弹性大的目标。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和文化建设需求。
哈尔滨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结构为“平台+模块”,即由通识教育课程平台、学科专业课程平台、教师教育课程平台以及实践课程平台构成。通识教育课程平台由必修课程模块和选修课程模块构成。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自然科学类课程和艺术类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平台由学科平台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和专业方向课程模块构成。包括汉英双语与技能方向、文化与中华才艺方向;教师教育课程平台由基础理论课程模块、教学能力课程模块、学科教育课程模块和教育实践课程模块构成;实践课程平台由基础性实践课程模块、提高性实践课程模块和素质拓展实践课程模块构成。结合哈尔滨学院优势学科资源,继续发挥老牌师资专业的优势,同时,在课程设置中加大了专业应用型课程比重,重技能实训,强化实习基地建设,追求实习实训方式的多样化。
二、克服理论与实践的矛盾,实现最大限度的优化
从目前对外汉语专业课程结构体系研究来看,汉语理论知识、语言学知识、教育学知识、文化学知识是必备的,张德鑫(2006)认为,精通汉语是对外汉语教师的“内功”;了解乃至熟悉第二语言教学理论与教学法流派,至少掌握一门外语,具有文化修养并至少熟悉那门外语的所属文化,拥有一定的电脑技能,是对外汉语教师的“外功”。也有四、五大模块说:四大模块即:语言模块(汉语、外语)、文化模块(知识性文化、交际文化)、文学模块(古今中外)和教法和教研模块。五大模块即:语言类、文学类、文化类、教法及教研类、通修及其他特色课程。不论如何划分,最终都致力于培养既具有汉语言文学的文化专业功底,又要具有专业水准的外语水平的人才。但在实际教学管理和课程设置中有效处理好汉语与外语、语言与文化的比例关系,至为关键。
哈尔滨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将五大模块通过课程平台构建起来。在素质拓展实践课程模块实现共性与个性的结合,学生根据个性需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实践课程进行训练拓展。在学时与学分上确保各部分比例达到优化。其中语言模块专业平台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确保学生具备较为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方向课程方面最大限度地体现应用特色和技能特色,并结合学校优势办学资源,适当融入中文、文秘、英语和旅游专业的成熟精品专业特色课程。处理好语言技能类课程和文化知识类课程的比重,使专业特点突出,摆脱以往对外汉语专业学生中文基础不如中文系学生专业,外语基础不如外语系学生专业扎实的局面。
(一)根据国家规定及参考行业研讨成果来设置主干课程
按照教育部对对外汉语专业规定,在课程中涵盖中国文学、比较文学、英语语言文学、中西比较文化等课程。在全国对外汉语教学专业建设研讨会(2003)上,35所院校认为该专业主干课程主要应有12门。2013年在北京召开全国对外汉语教学专业建设研讨会, “新形势下汉语国际教育/对外汉语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与教材建设”成为重要议题。根据国家规定及参考行业内研讨成果,设立专业核心课程。
(二)合理分配课时/学分
在进行课时设置时,充分论证协调分配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学分。处理好语言技能类课程与文化知识类课程的课时/学分分配;协调处理好必修课与选修课的课时比例;汉语课程与外语课程的课时比例;传统课程与特色课程的课时学分/比例。
(三)根据学校学科特点设置灵活特色课程
地方性本科院校在办学资源和教学设施上是弱项,因此在办学中要取得亮点就要发挥学科优势,将学校已有的办学资源灵活运用到新办专业中,夯实专业实力,发挥专业特色。哈尔滨学院艺术类专业、体育类专业、中文类专业、外语类专业开办较早,积累了丰富的办学资源和师资,教师功底相对深厚,课程建设成熟。在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打破专业壁垒,实现师资共享,开设特色课程,增强专业师资活力。在跨文化交流、语言学学科、中西方文化、中外古今文学等方面实现共享。使剪纸艺术、中国武术、民歌戏曲等文化特色课程极具张力。实现了突出办学优势,拓展了专业技能。
三、构建动态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性教学环节一般为期8周左右,在第7学期进行。师范类专业实践性环节主要指教育实习和毕业论文。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科特点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单一的教育实习和论文写作远不能达到实践教学的要求。其特殊性在于学生不仅要在母语与第二语言之间进行技能的转换和训练,同时也要实现对未来教学对象的研究与教学实践。目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与中文师范类学生相比,实践性教育环节的深度和广度都不同步。因此,实践教学在形式上、内容上以及深度上都要进行拓展,以此满足需要。着力构建动态实践教学模式,将其学分为三个层面,即基础性实践课程模块、提高性实践课程模块、素质拓展实践课程模块。基础性实践课程模块包含中华才艺训练、专业技能实训、教育见习、学年论文;提高性实践课程模块包括教育调查、教育实习、毕业论文;素质拓展实践课程模块包括社会调查与公益劳动、读书、职业资格与技能培训、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等方面供学生自主选择。素质拓展实践课程模块贯穿在1-8学期,不间断地动态完成。实践教学环节贯穿到课堂上、课余活动中、技能专项训练中、活动竞赛中确保实践效果的可持续性,使各个课程模块有机的衔接,使知识、技能互促互进,融会贯通。
(一)将对外汉语教师职业技能培训内容融入到实践教学环节中
通过对近几年汉语教师培训课程的研究与分析,发现汉语教师及志愿者在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之前经过的培训课程主要包括:对外汉语教学理论,汉语本体知识,课堂教学的理论与方法,汉语测试,对外汉语教材的使用与编写几大方面。汉语教师及志愿者的选拔范围多在中文及外语专业,培训的目的是确保教师及志愿者较快地进入角色,完成教学任务。为了避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水土不服”的现象,在学生实践教学环节中,分层次、分步骤地将汉语教师职业培训内容融入到各个教学模块中。以此来解决毕业生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方法缺乏实践检验,教学环节生疏等问题。使学生适应快,技巧多,能力强,经验足。
(二)通过相关课程的有效衔接和拓展,突显技能训练效果
外国学生学习汉语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尤其是母语为屈折语国家地区的“非汉字文化圈”的学生,汉字教学问题尤为突出。在初学阶段,听说能力与读写能力不协调,有时甚至成为学习障碍。这可能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将会遇到的普遍困难,针对这些教学难题,以汉字课程为例,在开设的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中将说文解字课程和汉字文化课程进行有效的衔接,在课堂上适当实现参与性教育实践,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两个课程分别安排在5、6学期,既做到连续性,又具有关联性,一方面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增加汉语专业知识,另一方面,率先将汉字教学理念融入到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有助于增加外国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进而通过汉字教学实现文化教学。
(三)通过课余活动比赛,实现实践训练的拓展
以外语沙龙、教学设计比赛、演讲比赛、职业技能观摩等活动为载体,实现实践训练的拓展。
参考文献:
[1]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施正宇.论汉字能力,世界汉语教学,1999.
[3]张映光.论国内对外汉语教师专业师资型人才的培养[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
[4]张德鑫. 对外汉语教师素质与培训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6.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