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原电池教案范文

原电池教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原电池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原电池教案

第1篇:原电池教案范文

关键词:教学设计;教学分析;反思

一、教案方面

确定了重难点之后,教师就制订了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然后设计了教学的流程和过程,设计了导学案,介绍了教学的各个环节和流程,整个教学设计完整有序,既体现知识结构,又注意突出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的设计和设计意图。

二、教学目标执行情况

知识与技能完成情况:(1)深入了解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及工作原理。通过复习提问的方式考查学生对原电池构成条件的记忆情况,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单液原电池和双液盐桥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并利用白板进行知识强化,加深了学生对重难点的理解深度,完成较好。(2)能根据氧化还原反应设计简单的原电池。通过双液盐桥原电池工作原理的分析,总结出外电路电子的定向移动以及内电路中阴阳离子定向移动的规律,然后在分析后面相关练习的时候应用此思路,当堂学以致用。

过程与方法执行情况:通过复习巩固、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归纳的方法学习本节内容。在各个环节中进行小组评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课堂反馈情况来看这样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符合化学学科学习的规律和学生心理的基本特征。学生表现优秀,执行情况满意。

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情况:(1)通过双液电池模型的建构,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以实验探究引入双液原电池中的盐桥,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体会到了科学探究的严谨,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通过课堂小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与人交流、合作的思维意识,同时小组的评价机制大大激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敢于在课堂上勇敢大胆的发言,培养了学生积极进取敢于尝试的精神。

三、实验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组织情况

对于实验探究,从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讨论情况来看,学生确实对化学实验很感兴趣,对学生起到了引导思考的作用。对于实验探究从回答问题的学生身上,展现出来的镇定神情,清晰的思路,简洁准确的语言,说明实验探究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有很大帮助,还有让我最欣慰的是,在有的同学讲解时,我听到周围学生对讲解问题的学生或提醒或肯定或着急,所有这些说明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由此可知这一节课应用实验探究基本是合理和成功的。

在本节课中展现的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真诚热烈,小组的发言言简意赅,展示中规中矩,小组之间的补充与评价到位,课堂氛围活跃,也激励了我的上课热情和信心,达到了预期效果。

四、多媒体技术及教具应用情况

利用白板课件设计了小组评价表,展现了相关的图片素材,分析了单液和双液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力求使教师所讲的内容形象直观,整个画面简洁大方美观,起到了辅助作用,对双液原电池的实验演示让学生非常直观地感受了实验现象,加强了学生对此问题的理解,活跃了课堂气氛,效果较好。

五、教学中的亮点

1.课堂设计合理,内容丰富到位,从一个病例引出问题,复习原电池的定义及构成条件,通过分析单液原电池工作原理加以巩固,再分析双液盐桥原电池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引出了盐桥的作用和单液原电池的缺陷,对所学问题进行了拓展,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并且原电池工作原理的分析,对学生解决与原电池知识相关的电化学中正负极的判断及离子定向移动的方向这种类型的题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

2.白板课件和实验探究模式引用合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3.小组合作学习比较成功,小组内的交流、生生之间的交流、组与组之间的补充、师生之间的交流,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展示比较到位,课堂氛围活跃。

六、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1.对时间的把控不够从容,导致在最后的课堂小结中比较仓促。

2.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到位。

3.由于借班上课,对部分不够活跃学生的关注度不够。

七、教学重建

坚持用白板,实验探究,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坚持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的情境下,做如下的重建:(1)把控好时间,环节一(9分钟),环节二(22分钟),环节三(9分钟)。(2)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习惯和性格,在提问中才能有的放矢,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效果最大化。(3)对白板课件的制作再精良一些,对于问题的引导更加细致充实一些。

参考文献:

第2篇:原电池教案范文

/

关键词 化学教育 化学师范生 PCKg 化学知识 相异构想

1 从PCK概念到PCKg理论的发展

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简称PCK)是针对学科知识(Subject Matter Content Knowledge)与教学知识割裂而提出的。1986年,舒尔曼(Shulman L S)在“Those Who Understand:Knowledge Growth in Teaching”一文中通过对美国当时教师资格认证制度进行考察及其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回顾,指出在教师知识考核和培养中,学科知识与教学知识存在巨大鸿沟,他称这是一种“缺失的范式(Missing Paradigm)”。针对这样的情况,舒尔曼指出教师知识包括3种类型的知识,即“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和课程知识”。按照舒尔曼的定义,PCK就是以别人可理解的方式表达和形成学科知识的知识形式,既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学知识,也是学科知识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一方面基于教材又超越了教材而通达了教材的教育学知识维度,另一方面则包含了课程内容中与可教性联系最紧密的方面。PCK定位于学科知识与教育学知识的交叉之处,其核心内涵在于将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生可学的形式。因此,实际是学科知识与教育学知识的化合物。学科教师拥有PCK是其与学科专家的最大区别所在。

PCK理论对于提升教师专业化程度,凸显教师的职业特性和专业地位具有深刻意义。近二三十年来,在教师教育和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教育领域引起了普遍关注和大量研究。其中,科克伦(Cochran K F,1993)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角度出发,洞悉了知识学习的动态过程,提出了学科教学识知理论(Pedagogical Content Knowing,简称PCKg),即学科教学识知(相比“知识”一词,“识知”含有动态性,能更好地表达科克伦理论中“Knowing'’的动态生成的含义)的综合发展模型(见图1),是对PCK理论的重大发展。该模式显示PCKg由4种知识转化而来,即教学知识、学科知识、环境的背景性知识和关于学生学习情况的理解的知识(简称“关于学生的知识”)。扩展的圆圈表示教师对4种知识的理解随着经验的积累和反思不断拓展。黑色箭头和模型的扩展表示PCKg的发展。重叠部分表示4种知识发生整合和转化。

相比PCK理论,科克伦的PCKg理论突出2个方面。第一,从静态结构的教学知识观向动态生成的教学知识观转变。知识是动态建构的,即“识知(knowing)”。按照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知识不是学习者从环境中未被加工、被动接受的,而是积极建构的,是对自身经验世界特定的排序和重组。这个过程既包括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社会建构,也包括个体内部的认知建构。教师PCKg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建构的、不断创造和更新的过程;是教学知识、学科知识、学习环境知识和关于学生的知识不断整合和转化而成的。第二,除了强调教学知识和学科知识外,突出了“关于学生的知识”和“学习环境知识”的重要性。这里的“学习环境知识”主要指形成教学过程的社会、政治、文化和物理环境等相关知识;关于学生的知识,包括对学生学习能力、学习策略、年龄和发展水平、态度、动机与及相异构想的理解等。PCKg强调教师在关于学生的知识和环境的背景性知识基础上,整合发展教育学知识和学科知识。

2 PCKg理论对化学师范生教育的启示

2.1 整合化学知识与教育教学知识

长期以来,在化学师范生教育中或偏向化学知识或偏向教育学知识而形成钟摆模式,2者常是割裂、缺乏实质联系的。但缺乏扎实的化学学科知识,单纯有教学知识,不可能成为优秀的化学教师,就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同样,具备丰富的化学知识,也只是成为卓越中学化学教师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因而需要整合化学知识与教育学知识,引导师范生从多维度挖掘化学知识的教育意义,在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时注意联系化学知识教学。

加强化学知识与教育学知识的结合,要看到化学知识本身所蕴涵的教育性,不只是从知识内容的维度理解学科知识,而是从多维角度建构对知识不同层次的、立体的理解,从而为确定教学中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设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奠定基础。比如,对同一概念,师范生应知道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有不同水平的理解要求。除了关注知识内容,还应注意知识形成的过程,挖掘知识本身蕴涵的方法,体认其在学生思维培养中的价值和意义。要明确化学知识为“真”的前提条件和特定背景,避免过度地将知识去情境化,而导致对知识零散的、机械化的理解。

另一方面,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应联系化学知识,而不应是抽象空洞的、死记硬背式的学习。如“最近发展区理论”可以结合“氧化还原反应”,思考对于初三、高一、高二和高三等不同年级的学生,其“最近发展区”在哪里,如何用该理论来进行不同年级的化学教学设计?又如“三重表征”的教学,可以结合相应的实例,如“乙醇的催化反应”,说明其宏观表征、微观表征和符号表征分别是什么,如何建立不同表征的联系等。还如在“科学探究”“科学素养”理论学习中,可以列举“二氧化硫与水反应的探究”、“空气成分的探究”及“影响化学反应平衡的因素”的探究教学案例等。既帮助师范生具体地、有联系地理解教育教学理论,也能提高师范生建立教育教学理论与化学知识联系的意识和能力。

2.2 引导师范生关注学生的相异构想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师范生缺乏关于学生的知识。许多研究表明,学生的相异构想具有普遍性和顽固性,学生原有的相异构想不但是教学要改变的对象,而且是教学的起点。引导师范生关注学生的相异构想(又称错误概念、前概念),是增加他们这方面知识的有效途径,有助于师范生根据学生的情况来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使教学有的放矢,提高成效。如关于学生“原电池”概念认知的调查显示,学生容易产生诸多相异构想:(1)同种金属不能构成原电池的正负极;(2)当2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作为原电池的电极时,活泼性强的一定为负极,活泼性较弱的为正极;(3)将“活泼性强弱”误解为金属活动性;(4)忽略电解质溶液的影响。针对学生的相异构想,可以设计相应的“原电池构成条件的探究”,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已有概念的局限,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对原电池构成条件、原电池反应原理有更深入的认识。而不是仅仅演示课本的铜锌原电池实验后就给出原电池构成条件,这样学生对电极的作用认识还不清楚。此外,化学史有助于师范生了解化学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及其中蕴涵的方法与智慧,还化学知识“真实”面目。有研究显示,科学家对理论的探索发现,与学生的学习过程有很多类似的地方,如空气成分的发现、化学平衡理论的建立过程中,科学家所走过的曲折道路,在学生刚开始学习这些内容时,也遇到类似的困难,产生相似的相异构想,因此重视化学史学习,有助于师范生了解学生学习中可能存在的困难。

2.3 培养师范生调控学习环境的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习环境越来越成为课程与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甚至是最重要的方面。但师范生在教师教育技能训练中,更多表现对内容的关注,缺乏调控学习环境的意识和能力。如缺乏对社会、技术与化学知识联系的思想,表现在微格训练或教育实习中很多师范生虽然列举ST-SE的例子,但这些例子往往陈旧、单一或缺乏可靠的证据。此外,在模拟教学或教育实习中,师范生也常常忽略具体的学习环境,如油性笔快没水了,字的颜色已经非常浅了,而且旁边就放着新的笔,但大多师范生没有注意到需要换另一支笔;板书写得太靠下,不考虑学生是否看得见;让学生上讲台协助老师(师范生)完成实验后,把学生晾在一旁;对课室的光线照明等物理环境缺乏考虑,不根据投影、天气等具体情况调节课室灯光;只会依赖ppt,不会也不关心实物投影等其他媒体的使用;对环境突况的处理缺乏灵活的应变能力等等。因此,需要加强师范生调控学习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2.4 重视PCKg的动态建构性

第3篇:原电池教案范文

关键词:导学案编写;学情;运用;自主;跟踪反馈

一、学案导学背景

我学校是一所农村民办普通高中,面向全县进行招生,学校生源基础薄弱大部分学生中考成绩在县4700名之后,由于长期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以学生的个体学习为主,学习力较低。尽管现在高中化学知识点比起以前减少许多,但目前课时量少,有时部分例题习题需要处理,还有许多课本上没有的规律方法需要补充,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一个困扰很多化学教师的问题。高中化学的特点是以化学反应原理、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化学实验原理和技能等基础知识为素材,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唯物思辨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演泽能力、实验设计和动手能力、逻辑思维与分析推理能力,并遵循螺旋式上升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方法;潜移默化中渗透化学文化精髓,让化学中蕴藏的哲学人文提升学科的内涵。强化“知识、技能、理解”的落实,兼顾“情感、态度、价值观、性格和动机”的渗透,最终实现发展和提升学生的化学学习力。在新课程理念下,结合化学学科特点,如何改变过去化学教师讲,学生只听的被动的局面,而是让学生主动发现知识,建构知识体系,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也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山东省杜郎口中学一直致力于课改,提高课堂效率,也取得很大成效,同时给了我们一些经验借鉴和学习,如其教学模式中的四个部分――预习、展示、合作探究、反馈,预习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使学生在即将到来的课堂能有的放矢。当然这种预习不是简单地看一遍课本,而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而导学案就是学生的预习提纲,导学案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计划和任务。

二、学案导学编写

1.“导学案”编写的指导思想

学案的设计与编写需要教师把握课程核心理念,充分研究教材和分析学情,在导学案中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和“以学为出发点”的导学性,使导学案成为“乐学”与“乐教”的桥梁。“导学案”能有助于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能有助于学生逐步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

2.“导学案”的编写原则

对于教师的学案来说,只有把化学新课程理念和我校学生实际水平相结合,才能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整体能力,才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故学案的编写把握几个原则:

(1)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对于学案设计者而言要引导学生直接参与并完成一系列学习活动,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让学生先入为主,编写学案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因此学案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索学习,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在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3)有教师启发性引导,不能把“窗户纸捅破”,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4)编写灵活多样,针对学生基础,在编写过程中,应在形式和内容上丰富多彩、富有创新。

(5)知识层面要把握循序渐进,问题的设置尽可能考虑到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有浅入深,小台阶、低梯度,让大多学生“跳一跳”就能够摘到“桃子”,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探索积极性。

(6)课后习题强化设计要有一定的梯度可以满足不同层面的学生,如今后化学学考和选考生区分等,可以用标记星星数来区分题型难度,题目设计不宜过多,以精练为主,依据我校学生实际情况习题总分值为一百分,便于批改,每次课后作业有对应的分数,结合我校乐学小组学习机制,按小组后取平均分,进行乐学课堂中课后作业评价打分,这样可以适当刺激和鼓励学生及其小组,同时进行登记,登记以小组为单位,让每个小组化学学科负责人汇总每次作业或课堂上本小组出现问题进行汇总,汇总给化学课代表,课代表依据每小组问题,再汇总将每组主要问题登记作业本上,及时反馈给老师。这种跟踪反馈方式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对哪块知识不足的地方,并能及时调整教学安排,同时这些反馈小问题便于日后复习时作为参照内容,提高复习课堂的效率。部分作业登记方式如下图:

3.“导学案”的构成部分

依据“导学案”的编写指导思想和编写原则,同时结合我校学生实际情况以及化学学科的特点,我校教研组认为一个较为完整的化学导学案应该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当然很多地方有待我校教研组继续学习和探讨。

(1)【学习目标】――我的方向

W习目标要让学生明确本节课要做什么和做到什么程度,它是学生通过努力参与可以达到的,具有对学生的自学有很强的导向功能,同时也是教师设计学案的出发点。学生的学习活动都是围绕着学习目标来展开的,学习目标不明确会让整个教学活动没有方向。要尽可能避免传统教案或教参中那种出现“掌握、理解、了解,培养”等词语,这些字眼让学生感觉很笼统,体现不出目标描述以学生作为出发点,要从学生角度去描述,如“能说出氯气化学性质”“会描述氯水的成分”“能够从电子得失的角度分析钠与水的反应”“能正确书写反应方程式”“能够理解盐类水解反应的实质是破坏水的电离平衡”等。

(2)【导学菜单】――我来预习

A.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指预习基本内容,以基础知识梳理为主。学生必须通过对即将学习教材进行阅读,通过自己的理解提取部分要点,才能完成自主学习部分设计的问题。

B.自我感悟

自我感悟是对学生自主学习理解程度检验,了解学生预习效果,同时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问题。

(3)【困惑扫描】――我来质疑

个人认为质疑可以分为两类课前质疑和课后质疑,这里主要是指课前预习中碰到困难或疑惑进行记录,以便课堂与老师更好的交流,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进入课堂,更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质疑问难是激发、活跃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古人云:“学贵有疑”,“疑”是探究新知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导学案要贯彻新课改“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力求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转变为积极探究、主动学习的状态,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显然,质疑问难是导学案落实这一理念的必要手段。这块作为教师对课堂有针对性教学的重要依据,可以在上课之间对预习进行查阅,目的在于收集学生提出与每节可他教学相关的问题,用相机或手机将这些问题进行拍照,最终原生态地出现在课件中,供大家讨论,同时对这部分同学进行表扬和鼓励,这样一来大大激励那些喜欢提问题的同学,使其在学习化学中更加主动积极去思考问题。我在处理学生预习提出问题出发点是以鼓励为主,对于提出个性问题(与本节内容关联不大或课堂上不会讲述)我会及时在问题旁边作回复;对于共性问题(与本节课重点内容关联较大),我会写个“好”字等方式回复。部分学生提问如下图:

(4)【感悟平台】――我来探究

建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得到,而是学生在一定情境中,借助他人的帮助,运用必要的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交流讨论展示是知识建构的重要途径之一,克服以上所述的影响交流展示的种种问题,有利于为学生创设探索和发现知识的机会,促进学生在探索中相互交流、互相启发、主动构建新的认知结构。故要依据学习目标以及学习重难点,设计适合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问题是至关重要的。

【案例】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时,活动探究问题设计,问题设计结合学生实验由浅入深慢慢过渡的,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小组在实验中相互交流,相互探讨,互相启发,达到共同进步。如:

学生实验一:将锌片和铜片逐一接触器皿中稀硫酸,两者不接触,观察现象。

学生实验二:将固定好的锌片和铜片装置同时放入稀硫酸溶液中,将两根导线直接相连,观察现象。

学生实验三:将固定好的锌片和铜片装置同时放入稀硫酸溶液中,将两根导

线分别连接电流计,观察现象。

学生实验四:现在给你干电池、电流计、固定好的原电池装置等你能否帮我判断铜片和锌片哪个是正极?为什么?请先设计,再通过实验验证你的方法。

小组讨论:

A.电子流向与两个电极的活动性大小之间有什么关系?

B.Zn与Cu用导线连接后,可在稀硫酸中构成原电池。若锌粒和铜片直接接触,有何现象?电子由____流向____。

小组讨论设计实验并能解释原因:

A.柠檬汁、苹果汁呈酸性。在柠檬或苹果上插锌片、铅笔、五毛硬币、牙签,任选其中的两种作电极,哪些能构成原电池?指出正负极。

B.一半插上锌片,另一半插上铅笔,连接电流计,判断能否构成原电池?说明原因。

C.通过自己的探索实验,你从中发现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是什么?

(5)【过关窗口】――我来练习

为了检查学习效果,让学生达到对所学知识理解、巩固和运用的目的,有必要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后习题,查学生学习达标的情况外,还能使学生进步认识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拓展学生思维空间起着重要的作用。课后习题的设计,实质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延续,也是教师教学理念的具体体现。因此教师在编制导学案时:①题型要多样,量要适中,不能太多,以20分钟左右的题量为宜;②课后习题的设计必须与课堂教学同步,兼顾整个教学内容;③紧扣考点,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④难度适中,既面向全体,又关注差异。可设置选做题部分用星星标记形式,促进优生成长;⑤规定完成时间,要求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6)【建立网络】――我来归纳

建立网络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和学习方法的回顾、总结和提升,而不仅是对知识的简单重复。通过梳理本节课学习的知识或技能,形成知识点、知识网,可以提高和深化学生的认识,使学生掌握一般的学习方法;而通过自我评价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进步和品质的提高。传统的课堂小结是由教师完成的,缺少学生主动加工的过程,而且往往是在匆忙中完成的,学生记忆负担很重,效果可想而知。导学案中的学习小结活动要改变这种状况,引导学生对自学的内容进行整理,科学地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如在进行“乙醇的性质与应用”的学习小结时,教师可以在【建立网络】设计表格,如:

让学生补充完成上述表格,使其能主动完成本节课知识点整理归纳,大大提高学生课后巩固的效率。

三、学案导学使用过程中的反思

当然,在五年的导学案编写和实践操作中,也暴露了许多不足之处:如①有时对学生课前预习指导不到位,课前预习效果不太显著。由于对这一环节上疏忽,以至导致有时课前预习收效甚微;②使用“导学案”时,容易导致学生在“学案”和“课本”之间频繁转换,精力难以集中;③对“导学案”的操作最失败的地方就是缺乏对小组合作的重视,因此,在合作这一环节上未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合作的激情等。

总之,学案导与学的实践与探索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过程。导学案在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若能结合学生学情,做到“导”、“学”、“跟”落到实处,就能充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从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来看,对实现素质教育理念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但不同类型的课堂其导学案也没有固定的格式,只要是适合学生的就是好的。因此,设计适合具体课堂、适合学生实际的导学案还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思考、总结、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高变英.“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6.

[2]杨丽.“学案导学”自主学习高中化学课堂模式浅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5).

[3]杜金山.高效课堂的支撑系统[N].中国青教师报.2012-2-15.

第4篇:原电池教案范文

【关键词】预设;生成;课堂效率

叶澜教授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化学课堂经常会有与课前预设不一样甚至相矛盾的意外情况发生。面对课堂上出现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我们要灵活应变,善于捕捉并即时纳入临时设计之中。

1 预设的目标可以在生成中随机调整

教学目标是课前预设的。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如果学生的发散思维被有效点燃,预设的目标有时会显示出它的不完善。教学就要合理地调整预设目标,生成即时目标。

比如,有机化学教学中,乙烯的制备实验。演示实验中,我们把3体积的浓硫酸小心加入1体积的乙醇中,振荡后,插上温度计,小心加热。用高锰酸钾酸性溶液来检验乙烯的生成,从而得出乙醇能和浓硫酸在加热至170℃条件下发生消去反应。但细心的同学发现,浓硫酸与乙醇在加热过程中,液体由无色慢慢变成褐色了,而且越变越深,近乎黑色。有同学马上就举手提问为什么。面对学生的质疑,如果老师不及时去分析,不予理睬,继续去强调乙醇发生消去反应的条件,就会抹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成长。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怎么办?

首先,我们要肯定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的优秀品质,表扬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勇气。接着,引导学生分析浓硫酸的三大特性:吸水性、脱水性、强的氧化性。乙醇属于有机物,浓硫酸能使其脱水碳化,有碳生成,因而溶液颜色变深。然后碳和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进而我们可以启发学生,分析产生的乙烯气体中含有哪些杂质:有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有水。其中二氧化硫的存在会影响乙烯的检验。如何一一除掉这些杂质而不影响乙烯的检验和收集。学生跃跃欲试,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堂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温习了旧知识,掌握了新知识,而且学习思维得以优化。

2 预设的主题可以在生成中得以升华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积极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学生头脑中难免会出现认识上的偏差,这正暴露了学生的真实思维,反映出学生建构知识时的痛苦。教师应抓住时机,引导点拨,错误结论自然明了,学生印象也深刻了。在复习钠的性质时,我对学生提问:钠分别与水和盐酸溶液反应,何者更剧烈?很多学生会脱口而出:水。这个错误的回答源于学生对钠与水反应的印象太深刻了,而之所以太深刻,是因为所有的学生在高一时都观看了老师演示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甚至有很多学校的学生亲自做了这个实验。钠与水反应中,物质状态的变化、溶液颜色的变化、气体生成时伴有嘶嘶的声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了学习,印象极为深刻。而出于实验的安全性,我们又不能给学生演示盐酸与钠的反应。怎么办?我于是引导学生通过书写钠与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分析钠与水反应的实质。2Na+2H2O=2Na+ +2OH- +H2,启发学生OH-从何而来,学生说是水电离出来。那水电离出来的H+呢。钠在反应中失电子, H+在反应中得电子,变为H,两个H结合成H2。也就是说, 钠与水反应的实质,是钠与水电离出的H+反应,请问同学,在盐酸中H+浓度大,还是水中H+浓度大。到这,学生都知道,在盐酸中H+浓度大,所以,钠与盐酸反应,比钠与水反应更剧烈。学生似乎焕然大悟了。我们还可以再提问,将2 mol的钠投入含1mol盐酸的溶液中,产生多少H2?按照常规思路,学生应该先判断钠和盐酸,何者有剩余,何者不足,以不足进行计算。但经过刚才的讨论,学生认识到,将钠投入盐酸中,钠先与盐酸反应,盐酸反应完之后,再与水反应。水肯定是足够的,所以,直接由2 mol的钠参与反应,得1mol H2。

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思想不成熟的成长时期。这时学生对事物没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所以大多数学生只是通过简单的字面、现象表征而提出问题,发表观点,其行为往往缺乏科学性。我们作为教师,应该要有很强的判断性和敏锐性,对学生知识上的偏差进行引导点拨,使课堂教学焕发精彩,使教学目标得以升华。

3 预设的环节可以在生成中灵活增减

教学流程由许多环节组成,环节可以预设。但课堂教学中如果一味按照固定环节进行,不考虑课堂环境的变化,必然如死水微澜,沉闷不堪。我们应该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节外生枝的现象,及时应对,灵活处理,不仅可以化解矛盾,解决问题,还能促成生成,将这些意外和不确定性变为教学资源,从而推动教学进一步发展。

在苏教版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的教学中,按照预设,我给学生演示了【实验1】和【实验2】,分析了【实验2】(盐桥双液电池)中电子的流向、电流的方向,然后引导学生书写电极反应式。突然,有学生站起了,挺激动地说,在必修2书里,是将锌和铜用导线连接后,直接放入同一个盛有硫酸铜溶液的烧杯中,才产生了电流。这个装置,锌和硫酸铜溶液都不在一个烧杯中,怎么可以产生电流。不懂!他的表情丰富而生动,同学们忍不住哄堂大笑。但从同学们的笑声中,我看得出有不少同学都很困惑。我先表扬了这位同学积极思考、善于思考的优秀品质,和敢于提出问题的勇气。我没有急于解释。而是重新又组装了简易装置,即将锌和铜电极用导线连接再连接上电流表后,直接放入同一个盛有硫酸铜溶液的烧杯中。让学生仔细观察两套装置的现象。学生说,太奇怪了,都有电流产生。我请同学再认真观察两组实验中电极上的现象。经过仔细观察,细心的学生发现单液电池中的锌电极上有不少铜析出,而盐桥双液电池中,锌电极上几乎没有铜析出。为什么?经过一番讨论,学生达成了共识,两个装置都满足原电池的构成条件,都能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但单液电池中,锌直接与硫酸铜溶液接触,锌与周围直接接触的铜离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化学能部分转化为热能,造成了能量的浪费。所以就能量的转化来说,盐桥双液电池,转化效率更高!在这一教学活动中,学生积极思考,细心观察,热烈讨论,不仅培养了良好的学习品质,而且理清并巩固了电化学知识。当学生遇到今年广东的高考题33题的第3小题:“甲(盐桥双液电池)乙(单液电池)两种原电池中可更有效地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是 ,其原因是 。”时,就能迎刃而解了。

“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要精心预设高质量的教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课堂的“突发事件”,灵活挖掘课堂中学生的动态生成,创造条件促使学生向提高科学素养的方向转化,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第5篇:原电池教案范文

[关键词] 新课程;有效性;兴趣;讲授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大潮的冲击下,面临最大的挑战的是我们教师,新课程处处体现新思想、新观念、新创新,没有一个成功的模式,只有依靠广大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摸索。

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线,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始终不变的追求。在目前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令人担忧的地方:教师普遍感到在规定的教学时数内无法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更谈不上讲评习题,因此,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 课堂教学有效性指什么?

余文森教授从专业的角度回答了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他认为: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而对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哪些标准?是否有公认的标准”问题,余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现)可以列举很多,但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

二、 如何实现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

要实现有效教学,必须向45分钟要效益。45分钟效益的衡量标准,绝不是教师在45分钟里教给了学生多少,而应该是教会了学生多少,学生已掌握了多少。具体应从如下几方面努力:

1、提高教师自身专业素质。新一轮的课改,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效仿,“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而这桶水必须是一桶时时更新的活水!实践也证明了这一道理:教师如果博学多才,既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又了解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成果,才能使自己成为学生心目中所渴望的博学、幽默的老师,才能使学生“亲其师方能信其道”。

2、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柏拉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应深掘教材知识精髓,探索学习兴趣的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样不但能打破沉闷的课堂气氛,而且能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与以往的教材不同,苏教版新教材中设置了“交流与讨论”,“拓展视野”、“化学史话”等不同的教学栏目,能更好地激起学生的兴趣。那么,应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呢?

(1)选取真实的生活素。材

在学习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时,我是这样导课的:木匠在木桩上钉钉子时,常往钉子上吐唾沫,你知道是为什么吗?在学习金属防护的方法时,课前我就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收集生活中哪些东西需要防护,可用什么方法,并写成小论文或课件在课堂在展示。同时还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学习完氯气和碱的反应后,创设情境:你知道84消毒液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吗?如何正确使用和保存漂白粉?湖北一位妇女在清洗厕所时将84消毒液和洁厕粉混合使用,结果造成中毒,你知道为什么吗?通过类似的生活中化学背景知识的选取,让学生明白“化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2)利用化学实验激发教学情境。

实验就是化学学科的生命线.抓住“以实验为基础”这一学科基本特征,组织运用好各种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和家庭小实验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认识、情感、意志、行为、态度、思维和方法等方面获得较大提高。如在学习原电池工作原理时,我是开设了随堂实验,让学生自带一个橙子来,同桌配合组装成一原电池装置,观察二极管是否发光,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大大被激发出来。

接着我利用学生现有的材料也组装才一套原电池装置让音乐卡片发出音乐,学生就会觉得化学中无奇不有,从而激发了兴趣。

3、“讲授”和 “提问”有效结。

课程改革重视学生的自主和探究学习,教师的“讲授”似乎显得不重要。但是,必要的 “讲授”还是不可缺少的。尽管化学课需要教师讲授的内容并不是很多,但是,恰到好处的 “讲授”总是能够吸引学生,能使学生借助某种比喻更有效地记住、理解某些似乎难以理解的知识。如:《化学平衡》中“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的‘勒夏特列原理’可以给学生讲授一些社会事例,⑴夏天天气炎热,同学们走路、做操时总是尽量往阴凉没有太阳晒的地方走、站,而冬天走路、做操时总是尽量往温暖有太阳晒的地方走、站;⑵在拥挤的公共汽车上,人们总是往没有那么拥挤的地方移动。

无论“讲授”多么有效,教师的讲授都是有限的,教师若想真正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则需要结合有效地“提问”并“激发”学生讨论、思考,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保持某种“互动”的状态。一个恰到好处的问题,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但教师的提问,必须是有严密的科学性、逻辑性。一方面所提出的问题是能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对学生的知识、技能的提高是要有帮助的。另一方面问题提出后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去讨论、思考、探究,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即使学生回答错误,也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4、多媒体辅助手段的使用。

新课程化学内容多、课时紧,如果每堂课每个知识点都是“教师的嘴巴和粉笔”,这势必会浪费很多时间。但使用计算机课件则不同,它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有用资源,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很大的帮助。怎样合理使用多媒体手段呢?

(1)重难点突破时。

比如,讲解晶体空间构型时,比较抽象,不容易讲清楚,学生不容易理解时,老师适当的应用多媒体课件,使难点知识简单化、抽象模型形象化,这样既可以突破教学重难点,降低难度,又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2)不易做或者现象不明显或有危险的实验。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要安排许多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尤其是许多不能或不易做的实验通过flash动画演示,以达到相同的效果。比如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等。

(3)化学复习课。

复习涉及的内容多,课堂容量大。老师如果一一板书费时费力,也觉得枯燥。如果用多媒体进行串讲,学生很容易弄清知识的脉络,便于系统的理解和掌握。

5、具备反思意识。

“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名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模式。因此,教学反思对实现有效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平时的教学在我们教师应不断地问自己“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只有具备反思的意识,不断总结更新,才能实现有效教学。

总之,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我们在教学中应有效地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苦学为乐学,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

[参考文献]

[1] 陈国平 魏为燚《中国教师报》2006年5月31日

[2] 王祖浩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①[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

[3] 任宝华.中学化学课堂探究教学的教学策略[N].新思考网.

第6篇:原电池教案范文

一、提问过少或过多

有些教师为了赶进度,减少课堂提问,更甚者一堂课下来,提问不超过三次,都以自己讲述为主,这种行为严重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意愿,剥夺了学生的主动性,不能使学生更好地展现自我。也有部分教师误认为新课程教学中,要形成师生互动、要充分调动学生,就要多问,因此他们采取了一问到底的策略,在课堂上过多地提问、分析,使学生周旋在一系列的提问中,“满堂灌”变成了 “满堂问”或 “屏幕问”,学生失去自主思考、体验的时间,这也将阻碍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难度把握不当

一般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把握不了问题的难度,提出的问题有可能过浅或过深,问题过浅学生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就会觉得所提问题缺少思维价值,没有什么意思,这样不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降低了教学效率。过深的问题则超越学生认知水平,这种提问的效果是不言自明的,一方面打击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达不到教师教学目标。

三、问题形式过于单一

很多时候,教师在课堂中提问的形式过于单一,提问形式都是“教师问,学生答”,提问的内容就是检查学生的知识和对课本的理解。这种提问不能很好地发展学生的主动性、创造力、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不利于学生全面的发展。那么如何克服这些弊端,让我们农村高中化学课堂的提问更有效?

(1)设计问题的数量,贵在精。问题设计是课堂提问的基础,是课堂提问顺利进行的关键,问题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问题太少,发挥不了学生的主动性,但是问题太多,往往使学生频于答题,也极可能出现学生活动或思维与自己预先设想的不同的情况,学生无法及时回答出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这样一来就不能及时完成一堂课的授课,而为了赶教学进度硬把学生拉到自己备好的教案里。在问答过程中,牢牢抓住是否与自己设计好的教学程序相吻合的答案,却忽视了最精彩、最能激活学生思维的部分,甚至有时候就干脆师代生答,这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负面作用,既达不到自己预想的目的,也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

(2)设计好问题梯度,由浅入深。要做到这点,教师就必须要深入研究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教材的知识体系,围绕既定的教学目标,紧扣有关教学内容,设计一个由浅入深、阶梯性的问题系列,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循循善诱、适时点拨,使学生的思维由表象到本质纵向发展。

例如在原电池的教学中,首先根据实验演示1铜、锌分别放入硫酸溶液中,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可提出第一个问题:“铜、锌分别放入硫酸溶液中的反应现象说明了什么?”学生就可根据金属活泼性来解释实验现象,然后再根据实验2将铜、锌用导线连接放入硫酸溶液中,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可提出第二个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铜变的‘活泼’了?”学生可根据2个实验中的不同点找出问题的所在――导线连接,最后根据实验3将铜、锌用导线并连接电流表再放入硫酸溶液中,通过实验现象验证学生的推测,并提出第三个问题:“为什么铜锌在连接导线后会产生电流” 这第三个问题的提出就直逼原电池的主题,从而引导学生探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这样通过从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入手,通过教师的层层设问,引导学生拾级而上。

在设计难度的同时也要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同的问题所引起的学生的思维参与程度是不同的,因此在培养学生能力上的作用也不同。根据学生思考问题时的思维参与程度,我们把问题分为两种水平:高水平和低水平,低水平的问题侧重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再认和简单应用,例如:“什么是强弱电解质”、“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等,高水平的问题则需要学生对知识进行一定程度的加工,例如“为什么生活中不用浓氨水作为氮肥”、“如何鉴别Cl-、Br-、I-”等等,低水平的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基础,高水平的问题有利于摆脱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3)设计问题形式,花而不乱。不同的课堂提问形式,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其学习兴趣,课堂提问的形式通常有集体提问、个别提问、小组讨论。

集体提问就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集体回答。这种提问对于振奋学生精神,活跃课堂气氛,有一定的激活作用,但应避免那种“是不是”“对不对”“懂不懂”的提问方式,这类问题容易造成学生凭感觉、乱猜想式的回答,会学生会感到单调乏味,也不利于学生的思考,提问要言简意赅,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学生一听就明确教师问的是什么,自己要回答什么。例如,在学习浓硫酸的性质时,如果直接问硫酸有什么性质,学生就不清楚自己要回答什么方面,所以要问清楚,因此我们可以提问以下几个问题:“浓硫酸能使胆矾晶体有蓝色变成白色粉末说明具有什么性质?”、“浓硫酸使纸张变黑色说明具有什么性质?”“浓硫酸使铜溶解说明具有什么性质?”这样学生很清楚分别提问的是浓硫酸的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和酸性。

个别式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使用最普遍、最广泛的一种提问形式,教师面对全体学生提出问题,启发全体学生思考,然后提问个别学生。但在这里不能只提问好学生,不提问差生,专提问一小部分学生,冷落了大多数学生,或对差生进行惩罚性提问,给学生难堪,因此也可以根据问题的难度分别提问不同的学生,例如在讲述氯水的性质时,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提问:“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具有漂白作用的是氯气还是氯水?”而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就可以提出第二个问题:“具有漂白作用的是氯水中的那个成分”。另外个别提问还可以对那些上课心不在焉, 注意力分散的学生以暗示和提醒,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也不影响课堂次序。

第7篇:原电池教案范文

传统的教学以“教师的嘴巴和粉笔”为主要教学模式,课堂容量有限,教学手段单一。但使用计算机课件则不同,它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有用资源,如视,听,读,写功能的大大增强;利用“热键”做注解;补充课本中没有的阅读资料;利用网上资源进行相关知识的搜索,这些都有助于增大课堂容量,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2、内容的易改性

传统教学中教师备课书写教案所用时间较长,但制作成计算机课件后可以根据教学的要求适当地加以修改,所需的时间少,从这一意义上讲可谓降低了工作的无意义重复性,减轻了教师备课的负担。这更有利于教师把精力集中在教学内容的修订和教学方法的改进上,有利于教师把精力集中在总结教学经验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上。3、便于传播交流

传统的教学方案即使完整地书写出来,也因为表现形式过于呆板,展示性不强而不易被人们接受,计算机课件则不同,它可以在计算机上直接运行供少数人交流,也可以利用电教室的投影在多数人内交流(只需一(几)张软盘/光盘即可),更有意义的是可以上传到网上或建立个人主页在全球范围内供尽可能多的人流览。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机会增多,也有助于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4、页面的生动活泼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25%,而同时使用两种传递信息的工具就能接受知识约65%。多媒体的多感官刺激作用,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长期保持和获取知识。埃斯特伦所说,摷扑慊芊浅V惫鄣亍⒍喾矫娴靥峁┭熬?这可以使一个年轻人在大约几个月的时间内达到用传统教学方式需几年才可达到的水平敗S捎诩扑慊ㄖ萄Ь哂姓庑┕δ?就决定了它在化学教学中会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能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求知欲望。

二、发挥计算机课件的辅助教学作用的几点体会电教科研的实践使我体会到应当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围绕教学难点来寻求电脑软件的辅助。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及合成的科学。因此,化学教学必须十分重视引导学生观察化学实验,透过实验现象掌握物质的性质、变化,进而揭示物质组成和结构的奥秘。辅助化学教学的计算机软件就应当围绕上述化学学科的特点、尤其是其中那些常规教学难以突破的难点来开发。就化学知识来说,不同的教材内容,有其特殊的难点,必须突破;但就整体来讲,则有一些共性的化学问题亟待计算机辅助其突破:1、解释原理上体现辅

我们在化学教学中,学生时常对一些抽象的理论原理难以领会,即使采用阶梯思考题启发学生探索,往往也不容易突破。例如高三化学电化学基础知识部分,学生常常对有关的电极反应的判断无从下手,为此我专门设计了这一节的复习课,对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做了补充讲解和练习,如铁的吸氧腐蚀和析氢腐蚀问题,这样的实验由于反应时间长直接在课堂演示是无法办到的。我设计了模拟实验,将二根铁钉放在盛有水的水槽内,铁钉上罩有试管,打出字幕“一段时间后”,通过电脑模拟两者在腐蚀过程中现象的不同(水面的变化、有无气体产生),启发学生思考原因。这样的模拟使学生如临其境,更易发现问题的本质,提高了解题的能力;对于三池(原电池、电解池、电镀池)的电子转移问题,我利用电脑模拟实验,展示电子的运动轨迹,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到电子得失的情况,再启发学生总结规律,教学效果明显好一些。相类似的知识点较多,如反应热、化学平衡、溶解度等等。2、解释微观粒子上体现辅

宏观物质是微粒构成的,而微粒的构造和运动却无法直接观察。常规教学通常用挂图或投影片、模型等媒体示意,由于其僵化、固定而缺乏直观的效果。那么,教学时可借助计算机电教媒体变小为大,变静为动,把微观粒子扩大为宏观的示意图像,用动画的形式给学生以生动的启示,例如原子的构造、电子云、电子得失、价键形成、晶体的微观结构、原电池及电解池两极的离子放电等等。3、化学实验教学上体现辅

实验是化学学科的基础,也是实验引探法实施的前提,其重要意义勿庸置疑。然而,传统的课堂演示实验存在着一些不易克服的矛盾:⑴反应装置规模小而课室范围大,多数学生观察现象模糊;⑵许多化学变化瞬间即逝,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在应当着重观察的重点上,因而感官刺激强度不足;⑶一些化学实验需要较长些的时间才能完成,而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无法直接观察结果;⑷演示实验时教师既要自己动手或指导学生操作,又要调控整个教室的学生注意力,因而无法组织他们同步思考讨论,所以,边实验边探索的气氛不浓;5)一些实验危险性较强,不益于在课堂上演示;6)工业生产装置规模大,根本无法在课堂内演示。那么,怎样解决这个在化学教学中带有普遍性的难题呢?配以放映实验录像不失为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是,现阶段各地发行的实验录像带只能线性播放,难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随心选择某一片段、某一镜头,更不便在画面中穿插对实验的探索性思考,所以效果不佳。在制作课件的实践中我有以下心得:(1)对传统实验中实验现象明显易于观察的要保留下来,亲手做演示实验(2)利用电教手段在课件中穿插实验录像,在录像中设置控制按钮,实现教学中能动地控制讲课内容(3)利用计算机模拟实验,如工业生产流程图,爆炸实验,反应时间快的实验的慢镜头,反应时间快的实验的压缩过程等等。如氯水分解反应速度非常慢,课堂上难以演示;再如浓H2SO4的稀释时错误地将水倒入浓H2SO4,会带来什么后果呢?这是不能用实验来演示的。但都可通过动画模拟及伴音得到解决。又如Na与H2O反应实验,通过投影实验能使全体学生基本看清,但反应太快,学生完整描述实验现象有困难。这时可将该实验的视频文件反复播放,并通过帧数控制定格在几个特殊阶段,这样学生就能将实验的整个过程看得十分清楚。4、解题指导上体现辅

(1)审题上的辅

利用计算机课件知识丰富性的特点,可以对一些疑难点、陌生的知识设置热区,在讲解时给予提示,这可同时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对学生较难理解的实验过程可以设计一组实验帮助学生分析。

(2)分析,书写的辅

在分析启发学生思考的过程中,可以使用计算机把教师的口头分析格式化,引导学生在思考时注意表达的规范性。尤其对一题多解法的情况就更有应用价值,在介绍完主要方法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浏览其它解法,能提高课堂和利用率。

(3)设计题目的辅根据计算机的灵活性可以设计一此比较活泼的题目来考查学生的学习中知识的掌握程度。例如:1)选择题

课堂教学可以给正确、错误答案配以不同声音,活跃课堂气氛;对学生自测练习可以给予相关解释,并统计计分,了解学生学习情况,2)搭配题

可以让学生根据实验装置的顺序去选择实验装置;如选错则返回原位置;3)可以根据学生所学知识设计化学游戏,培养学习兴趣等等。5、培养学生想象力,进行素质教育有辅助作用想象力是智力活动的翅膀。在现实刺激物的作用下,人脑中的旧表象重新配合,从而构造出与原有事物基本相符甚至完全崭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称为想象。丰富的记忆表象是培养想象力的重要手段。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也是大纲和考纲的要求,是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想象的水平是依一个人所具有的表象的数量及质量为转移的。培养想象力,就必须扩大充实表象的数量,改善已有表象的质量,以扩大已有表象的储备。化学研究的对象中有大量的微观过程,若只通过教师的讲解去想象实际发生在三维空间中的运动和变化是有难度的。在传统的课堂中,由于给学生提供的感性材料受到很大的局限,有时因不能给学生直观的表象而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通过计算机课件的辅助教学可以把微观抽象的内容及某些实验利用二维或三维的图像、动画进行模拟。用图形、图象、动画、文字和声音等方式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特别是可以把从文字材料获得的概念转化成直观的形象,把难于想象的微观世界宏观化,把难以演示的实验形象化,通过直观的视觉来帮助学生理解,大大降低了难度,使学生深入认识事物的本质,从而使教学难点顺利突破。这样学生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学习,教学信息丰富,学生获得的记忆表象数量及质量均大幅提高,日积月累想象力自然得到长足发展。如展示分子结构及反应断键部位。这主要用于物质结构及有机化学的教学中,如烃,烃的衍生物等分子结构,可通过FLASH制成立体分子结构动画,生动地展示在大屏幕上,再制作动画,加上闪烁与伴音,能形象地展示如乙烯的加成,氨基酸的水解等。6、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

第8篇:原电池教案范文

【关键词】把握 多媒体 化学教学 优越性 不足 适度

一、多媒体在化学教学中的优越性

1、情景烘托,引发兴趣

多媒体进入化学课堂,把学生带入了一个精彩的世界 ,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具有其他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燃烧与灭火》这节课上,先开始放一段救火车的警报声,一下地把学生引入灭火的情景,于是与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为什么会燃烧?燃烧了又怎样能灭掉?中途又放一段失火和灭火的动画,使学生在讨论中学会了燃烧与灭火的知识,在欢快中轻松地学完了一课。

2、模拟演示,失误指导

对于一些危险性实验,稍操作不当,就会发生意外。利用多媒体不但能正确的演示操作过程,而且能模拟错误操作,把错误原因演示清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加深对错误原因的理解。如金属钠投入一杯冷水中,形成明亮的小火球,四处游动,同时发出嘶嘶的响声;若金属钠投入到一杯热水中,学生看到爆炸的模拟场面,模拟这个错误操作,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同时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3、突破重点,化解难度

利用多媒体把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概念和理论以直观的、易于接受的方式表现出来,把微观结构或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以动画的方式展现出来,既培养了学生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轻松的突破了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例如在原电池反应中,利用动画可以逼真形象地展示电子的运动方向和在电解质溶液中阴阳离子的运动情况,从而可以清楚地确定哪个极是活动电极,哪个极在放电,同时改变电极的材料或变电解质溶液为非电解质溶液以及断开线路等,都会产生明显的结果;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电子云”,电子运动的形象描述,通过多媒体也能得到清楚的解释。

4、扩大容量,提高效率

每一章的章总结,存在各知识点间的联系,用一两节课很难复习完,利用多媒体就能给学生梳理好知识点琐碎、繁多的特点,还学生一个清晰的知识网络。因为多媒体同时对人的多种感官进行刺激,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突出教学的直观性,有利于长时间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1]。

5、渗透德育,国情教育

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感染力强,易于激发学生的意趣,为学好功课,提供便利条件,还可以融德育与智育教育当中。在经济落后,综合国力不强的旧中国,石油问题常受歧视,一些西方国家称我国是贫油国,使用石油全靠进口,因此把进来的石油叫“洋油”,解放初期,地质学家李四光拒绝国外优厚待遇,决然回国为祖国做石油科学探测,发现我国石油储存量居世界前列,并相继成功开采了“玉门油田”、“大庆油田”,解决了我国石油靠进口的历史。给学生播放这些历史记录片,使同学们认识到民族自强的重要性,也认识到贫穷受歧视的事实,激发学生努力学习,提高素养,为增强国力而努力奋斗。

二、多媒体在化学教学中的不足处

1、思维跟不上

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节奏快,过滥的信息使学生无法跟上讲课进度,只能被动的接受授课内容,学生在课堂上没有思考和分析的时间,对知识点一知半解,无法消化。

2、缺乏实践性

在短时间内,进行大信息量的传输,高密度知识的传授,使学生缺少了一些必要的动手操作,降低了课堂效果;无法让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不能提高学生的实践实验能力。

3、分散注意力

学生处在花花绿绿的精彩世界中,沉浸于欢乐愉快的背景中,走马观花,就像看电影一样,只顾情节,不重细节,被一些动态信息所吸引,致使分不出重难点,甚至注意力转移,这种只管形式玩电脑花样的课堂,势必会给课堂教学带来负面影响。

4、脱离新课改

仍然是一种“填鸭式”的知识灌输性教学,师生不能互动,没有探究性的自主学习、创新学习,只能被动承受,乐观应付,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三、适度地选择多媒体进行化学教学

1、根据知识点的难易程度选择

对于隐晦难懂的理论知识,利用多媒体让其形象化、简单化。如分子、原子及质量守恒定律的解释、核外电子排布、电子云、离子键、共价键等大量微观现象[2];对于简单容易的知识,如物质化学性质探究的实验,教师最好让学生亲手做实验,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根据实验的具体特点选择

对于有毒、易爆、强污染的实验,为了体现实验的安全性,则借助多媒体演示让学生清楚看到现象,而不能一概的滥用多媒体,虽然很逼真、很形象,但毕竟是模拟,缺乏现实可信性,不能培养学生主动动手实践能力。

总之,多媒体教学虽然对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有所提高,但多媒体教学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教学,即传统教学不光是粉笔、黑板和教案,还包括师生间的神情互动:教师从学生的眼神和面部表情中获取信息,作出反应;同时学生也从教师的表情和手势中获得鼓励,受到启发,这种互动是师生间无声的情感交流,也是教师组织课堂,注意学生的手段。因而多媒体与传统教学要有机的结合[3]。多媒体只作为教学中的辅助工具,不能完全代替老师,整个教学过程仍需教师来组织,要灵活的使用多媒体,使它在教学中起到扬长补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包庆申,浅谈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新课程(中学)》2008.08.

第9篇:原电池教案范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现代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特别是计算机软件进入课堂辅助教学,更是使现代教学手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如何把传统的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媒体有机地结合应用于课堂教学?对于化学科,更有其特点。

一、辅助教学之媒体、越简单越好

在教学中,对于媒体的选择,首先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而定,但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如果每节45分钟的课,选择的媒体太多太复杂,花时太长,那么将很难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媒体的选择,只要能够说明问题,应越简单越好。

讲《碳的化学性质》时,课本中“笔意”二字放大复印,上课时展示,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顺利地引入新课。模型的展示,挂图及活动挂图的合理运用,均是一些简单,却不失为有效的教学媒体。如有机化学中,运用甲烷、乙烯、乙炔的球棍模型来说明其分子结构及单、双、叁键的特点,分析其化学性质,既直观,又可以提高学生对有机物空间结构的想象能力。

二、实验是化学教学的基础,是一种最重要的教学媒体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其理论的建立大多是通过实验,从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或者实验、假设、再实验论证的过程。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理论,掌握实验操作技能,培养严谨的科学素质必不可少的过程。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实验以其真实性、直观性,给学生第一手感性材料,任何模拟、说明、比喻、描述,都必须基于实验基础上,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

三、利用录像实验辅助教学真实可信

对于一些较复杂、有危险、要求高、时间长的实验,不适合课堂演示,则拍成录像,于课堂播放。这样,既保证了实验的真实性和直观性,又便于观察实验现象,同时也提高了课堂密度。如讲《CO的性质》时,我把家中的煤炉燃烧情况拍成录像用于上课。又如讲“碳还原二氧化碳”时,很多同学很难想象这个反应实验该怎样做。我经过多次试验之后,确定采用铁管作为木炭还原二氧化碳的反应器,然后把实验拍成2分钟的录像,这样把一个复杂、反应时间长的实验带到课堂,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运用计算机软件模拟化学反应原理效果好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化学概念及原理大多较为抽象。物质的微观结构既看不见,又摸不着,且化学变化又是在原子的基础上重新组合的结果。因此单靠语言和文字描述,学生较难理解。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动画模拟,能形象生动地表现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运动特征,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直观形象地认识微观世界,更容易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理解化学原理。如解释化学反应时,动画模拟“白磷分子”和“氧分子”,再分别拆为原子,最后重新组合为“五氧化二磷分子”的过程。又如 :在做“Cu-Zn原电池”的演示实验的同时,通过动画模拟或使学生形象地看到电子运动方向及两极电子得失的特点。这样,既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物质的结构,理解化学变化的原理,也大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吸引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五、科学应用投影机,促进知识的掌握

在众多的教学设备中,投影机有其独特的优点,因此,备受教师青睐,也是各校及教师使用频率较高的电教设备。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投影机的应用主要有两方面 :即投影片和投影实验。但在课堂中如何科学、合理地使用投影,让学生更容易地掌握教材内容,首先应认真写好教案,将投影次序,提什么问题,讲解分析的内容都编定。还必须把握投影时机,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突破教学难点。这样才能恰当地指导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

1.投影片的制作应抓住教材的重难点,以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

使用各种媒体的目的,都是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因此,投影片的制作要立足于科学、准确地解决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以助于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质量。在具体设计每一张投影片时,要明确投影片要解决的问题。如介绍“电子云”时,学生对电子云模型中那么多的“点”很难理解,通过投影叠片使学生理解电子云模型的概念。而在介绍到“氯化氢制取装置中尾气吸收装置”如何防止水倒吸时,制作成推拉片,让学生形象地看到烧杯中液面的变化。在复习“烃的衍生物”时利用投影片比较各种官能团的特征,帮助学生比较烃的各类衍生物的性质。

2.应用投影观察演示实验的现象,提高实验的可视性。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