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居配施工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土木工程 后浇带 施工 技巧
中图分类号:TU7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5-0176-01
1、前言
后浇带,也称施工后浇带。在高层建筑物中,由于功能和造型的需要,往往把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连在一起,裙房包围了主楼的大部分。从传统的结构观点看,希望将高层与裙房脱开,这就需要设变形缝;但从建筑要求看又不希望设缝,因为设缝会出现双梁、双柱、双墙,使平面布局受局限,因此施工后浇带法便应运而生。
2、后浇带的分类
后浇带按作用分可分为三种:
2.1用于解决高层主体与低层裙房的差异沉降者,称为后浇沉降带;
2.2用于解决钢筋混凝土收缩变形者,称为后浇收缩带;
2.3用于解决混凝土温度应力者,称为后浇温度带。
施工后浇带是整个建筑物施工中的预留缝(“缝”很宽,故称为“带”),待主体结构完成,将后浇带混凝土补齐后,这种“缝”即不存在,既在整个结构施工中解决了高层主楼与低居裙房的差异沉降,又达到了不设永久变形缝的目的。后浇带一般具有多种变形缝的功能,设计时应考虑以―种功能为主,其他功能为辅,因此一般可同时考虑几种作用,但这样终究是临时性的措施,只有将该处混凝土补齐后,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3、常见问题的施工技巧
多年来,我们在后浇带施工实践中,总结出以下几点施工技巧来和同仁们交流:
3.1后浇带两侧的隔断做法
后浇带两侧宜采用钢筋支架铅丝网或单层钢板网隔断,钢筋支架的钢筋直径及间距设置视构件断面大小而定,以支撑稳定为原则,铅丝网的网眼一般不宜过大,以避免灌注混凝土时跑浆,如网眼偏大,可在网外粘贴一层塑料薄膜,并支挡固定好,以承受灌注混凝土时的挤压力,并保证不跑浆,待混凝土凝固后,薄膜即可撕去,钢筋支架亦可除去,而铅丝网则留在后浇带两侧,即永久留在后浇带内。
3.2采取措施确保后浇带处钢筋的准确位置
后浇带一般预留700~1000mm宽,常用者为800mm宽,考虑施工操作的需要,钢筋应保证准确位置而连续不断。对于板,单层钢筋下应设置垫块,双层钢筋应设置支架;对于梁,底部钢筋亦应加垫块,上部钢筋一般直径较大,可不用支架,但应注意的是在后浇带部位应设马道通过,不应直接踩钢筋。施工后浇带的位置宜选在结构受力较小的部位,一般在梁、板的变形缝反弯点附近,此位置弯矩不大,剪力也不大;也可选在梁、板的中部,弯矩虽大,但剪力很小。在施工后浇带处,混凝土虽为后浇,但钢筋不能断。如果梁、板跨度不大,可一次配足钢筋;如果跨度较大,可按规定断开,在补齐混凝土前焊接好。后浇带的配筋,应能承担由浇筑混凝土成为整体后的差异沉降而产生的内力,一般可按差异沉降变形反算为内力,并在配筋上予以加强。
3.3后浇带补齐混凝土后的整体连接问题
采用钢筋支架铅丝网隔断,后浇带两侧混凝土应局部干硬一些,即水灰比小一些,既保证密实,又不跑浆,使侧面混凝土强度和其它混凝土一致。在浇筑混凝土前,应将后浇带处侧面混凝土凿毛,清刷干净,底部碎屑清除彻底。
3.4后浇带灌注混凝土的时间问题
当高层采用天然地基,或以摩擦为主的桩基时,由于高层沉降量较大,应待高层主体结构完成后,再浇筑后浇带;当高层主楼基础座在卵石层或基岩上,或以端承桩为主的摩擦桩时,由于高层沉降量较小,可根据施工期间的沉降观测,确定在高层主体结构施工到一定高度时,灌注后浇带。对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连接的基础梁、上部结构的梁和板,要预留出施工后浇带,待主楼与裙房主体完工后(有条件时再推迟一些时间),再用微膨胀混凝土将它浇筑起来,使两侧地梁、上部梁和板连接成一个整体。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把高层与低层的差异沉降放过一部分,因为高层主楼完成之后,一般情况下,其沉降量已完成最终沉降量的60%~80%,剩下的沉降量就小多了,这时再补齐施工后浇带混凝土,二者差异沉降量就较小,这部分差异沉降引起的结构内力,可由不设永久变形缝的结构承担。
3.5后浇收缩带,后浇温度带灌注混凝土的时间问题
前述后浇带主要是指后浇沉降带,或者同时也是收缩带和温度带,即同时起到三种作用。如果后浇收缩带单独设置,则灌注混凝土的时间宜在设带后的两个月之后,这样估计可以完成混凝土收缩的60%以上,如确有困难时也不宜少于一个月;如果后浇温度带单独设置,则灌注混凝土的时间宜选择在温度较低时,不要在热天补齐冷天留下来的后浇温度带。
关键词:设计质量;设计过程;影响因素;重要性
引言
由于计算机普及和计算性能的飞速发展,通过计算程序对高层结构,甚至超高层结构进行计算成为普遍现象。但是结构设计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况还未得到根本改善[1]。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结构师业务水平的差异。结构师对相关规范规程、参数设置等的考虑不周和理解不全面,新技术掌握不够等原因,造成对结构设计中各技术环节中的关键因素的处理和选择会有所不同,并对最终的设计结果产生很大影响。例如计算参数的选择决定了最终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结构选型的好坏直接关系建筑的安全、适用、经济、美观等重要指标;结构布置方式的不同决定了建筑是否能满足建筑功能、强度、刚度、稳定性等要求[2];荷载计算及布置方式的准确很大程度影响着建筑的安全适用、经济合理等性能要求[3]。从结构设计各阶段的关键因素出发评价结构设计质量要比从最终的设计结果评价设计质量更加直接和有利于设计质量的提高。一个建筑工程项目的结构设计阶段依次可以划分为结构方案设计、结构计算和施工图设计3个阶段[4]。不同阶段工作内容和作用不同,其侧重点也会不同,但每个阶段都会直接影响到结构设计的质量。要想管理好结构设计质量,就必须重视每个工作环节的关键因素,从过程上保证结构设计的质量。为此本文拟从影响结构设计质量的各技术环节的分析出发,找到提高设计质量的关键因素以及各环节的常见问题,避免结构设计人员在设计的过程中再次出现类似的问题,帮助明确优化结构设计的方向。
1方案设计阶段中的问题
如图1所示,在建筑方案设计阶段,需根据抗震设计要求、建筑形式的需要、经济性要求等,从整体把握结构设计方案,依据不同的结构形式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使用范围,选择出最佳的结构形式。不仅要满足建筑方案的造型和使用功能的要求,更要考虑建筑的经济性、安全性、舒适性、耐久性和适用性。在此阶段,结构专业的主要工作内容:①结构体系;②结构分缝;③结构布置;④主要构件截面尺寸估算;⑤特殊技术措施。1.1结构体系(1)上部结构体系不同的结构体系具有不同的适用范围,结构设计师在进行结构选型时通常根据建筑高度层数、抗震设防烈度等因素来确定一个与之匹配的经济的结构体系,使结构和建筑材料充分发挥作用。但由于设计师水平、经验和对结构认识的不同,针对同样的建筑造型,结构选型的结果也会有所不同[4]。结构选型是否合理很难用一个量化的指标去评价,但设计师可以通过不同结构方案的特点比较,以此来判断其是否科学合理。(2)基础体系将上部结构的荷载和自重传到地基的作用,关系着整个建筑的安全。所以,首先要满足强度要求,在设计上部结构时应尽量使其传到基础上的荷载分布均匀。其次,支撑基础的地基应选择稳固或土质均匀的地基,同一建筑的基础不宜采用两种形式。再者,选用的基础要能满足建筑使用功能上的要求,例如人防功能、地下商场、地下停车场和储藏室。基础体系应满足构造上的要求,基础的埋深要满足承载力、变形和稳定性的要求,筏形基础在地基比较均匀的情况下,基底平面形心与结构竖向荷载中心重合,满足受冲切承载力要求等。最后,根据上部结构的体系,基础应尽量选用与其相适应的结构形式[5]。只有综合考虑了基础选型的各方面因素,并进行多种基础方案的选型比较,才能使所选择的基础体系既经济合理又安全。1.2结构分缝结构缝的作用是将一栋建筑划分为各个平立面规则、刚度均匀分布的独立单元,以减小地震作用对结构产生的扭转效应。但结构缝的设置不仅影响建筑立面的效果、增加施工难度、防水处理困难,而且造价昂贵,在强烈地震的作用下还会使得相邻结构发生碰撞而破坏。在结构设计中应尽可能地通过其他措施来避免结构缝的设置,例如平面布置、结构构造、采用后浇带、膨胀加强带、增加板厚和增加构造配筋等措施。1.3结构布置合理科学的结构布置不仅能减轻后续计算调整的工作,还为结构设计好的成果奠定了基础。(1)结构布置力求受力明确、传力路径直接、布置简单规则减少扭转效应;(2)当结构布置难以避免平立面的不规则、刚度偏心时,应针对结构薄弱部位用较精确的分析方法分析其内力,并采取一定的加强措施;(3)抗震设计时,竖向抗侧力构件应上下连续,质量、刚度、承载力均匀分布,结构体型的悬挑或收进程度不应超过相应规范的限值。1.4主要构件截面尺寸估算结构布置完成后需要对结构主要构件的截面尺寸进行估算。构件尺寸估算通常依据变形条件和稳定条件,利用经验公式估算得来,如果尺寸不满足要求,调整尺寸再估算,直到满足要求为止[6]。1.5特殊技术措施随着建筑业的发展,为了满足越来越复杂建筑造型和使用功能,结构设计常常需要采用特殊技术措施来应对一些较为复杂的工程问题。如:顾长波列举了回填土对建筑安全稳定性影响、地梁计算、钢筋锚固和伸缩缝设置等问题的应对措施[7];罗佳川归纳了目前隔震减震常用的技术措施[8];李蕊以一个工程实例总结了错层结构在计算方面、构造方面的技术措施[9];任旭就高层连体结构抗震不利的部位归纳了相应的处理措施[10];张路分别总结了处理平立面不规则结构、超长结构的技术措施[11];居炜通过计算分析探讨了如何经济地解决地下室抗浮的技术措施[12]。
2结构计算阶段中的问题
在结构计算阶段,以方案设计阶段的设计成果为基础进行调整细化,选择适当的计算软件,合理地选取计算参数,分析计算结果的合理性和可靠性。这一阶段是最容易受设计人员自身判断等因素影响的。选取错误的计算模型或错误的计算参数都会导致计算结果大大偏离实际情况,从而造成安全隐患。2.1计算参数的设置计算参数的设置是否合适决定了结构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通常选取的计算模型与实际结构是有一定差异的,而如何将这些差异缩小降低计算误差,这就要求结构设计人员熟悉每一个参数的含义,例如周期折减系数的设置是为了降低填充墙对地震作用计算的误差、中梁刚度增大系数考虑楼板对梁刚度的提高等。但由于设计人员对参数设置认识不足、取值不妥,最终造成计算结果偏差较大的事经常发生。所以设计人员在设置计算参数时应熟知并严格遵守《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13](以下简称《高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14](以下简称《抗规》)和《建筑结构荷载规范》[15](以下简称《荷规》)等规范中的相关要求。2.2计算结果分析对计算结果的分析是对前面结构设计工作的检验。如何分析各项计算结果的合理性来判断是结构设计的哪一环节出了问题,并作出相应的调整,是结构计算环节最重要的一项工作。例如,侧向刚度比、质量比等指标超出规范要求可以反映结构竖向体型的不规则,应调整结构竖向体型;结构扭转周期比可以反映结构平面布置是否规则;轴压比可以反映柱的延性是否满足抗震设计的原则,防止脆性破坏等。这一环节能有效保证建筑结构投入使用后的安全性和适用性。
3施工图设计阶段中的问题
经过结构设计前两个阶段对结构的详细计算后,在施工图设计阶段,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通过图纸把结构设计的最终结果清晰正确地表达出来。这一阶段的工作是把设计和施工联系在一起的桥梁。该阶段结构专业的主要内容划分为结构计算书和结构施工图绘制。对结构计算书和施工图质量的评价归纳内容如图2所示。
4工程实例
某海景酒店的1#客房楼,位于福建福州,地下1层地上7层,采用框架结构,建筑高度为30m,上部结构长约116m,宽约21m,长度超《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16](以下简称《混规》)的有关规定,属于超长结构。占地面积0.2269hm2,计容面积13398.93m2,不计容面积6603.12m2。建筑造型特点为竖向体型逐层收进,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场地类别为III类,建筑设防烈度为7度,场地特征周期0.65s,修正后基本风压取0.8kN/m2。结构整体效果如图3所示,剖面图和平面图如图4~图5所示。根据前文的总结,从方案设计、结构计算和施工图设计3个阶段对该工程的结构设计进行分析与优化。(1)该工程桩基需要穿越4层中砂层,施工有可能有难度,现场应根据试桩可采用“水冲法”,优质泥浆护壁等附加措施穿越土层。使用水冲法时应注意带来的水是否会破坏原有基础产生不良影响,并引发环境问题。(2)该工程结构长度超过了《混规》中的相关规定,属于超长结构,需要设置结构缝,但因为建筑立面和使用功能的要求无法设置伸缩缝。为了尽可能避免裂缝的产生,应在施工过程中做好超长结构的施工方案。该工程设计从设置温度后浇带和温度引导缝,混凝土的配合比方案、混凝土浇筑温控方案、养护方案等方面出发避免设置伸缩缝。(3)该工程标准层普通楼板厚设置过大,应根据楼板的跨度、实际所受荷载、配筋值合理等采用楼板跨度。同时也能相应减小结构自重,对应的地震作用效应亦相应减少,使得整个结构受力减轻,带来含钢量的相应降低。(4)模型中部分梁间荷载的布置方式与实际情况梁间荷载的分布不符,且模型中计算取值偏大。例如1#客房楼的边梁上荷载取10kN/m,而根据07G120《工程做法(自重计算)》和外墙饰面的做法,计算得梁间线荷载为7.38kN/m。(5)该工程中部分板的最小配筋率设置为2%,偏大。根据《混规》8.5.1,楼板采用三级钢筋,最小配筋为0.15%和0.45×ft/fy中的较大值,混凝土等级为C30的楼板最小配筋率可设为0.179%,混凝土等级为C25的最小配筋率可设为0.159%。(6)板上砌墙时(100mm墙厚),板底加强筋建议由或者取消。只要楼板计算时满足要求,板上隔墙荷载应考虑如下处理办法:①计算楼板配筋时时,按《荷规》附录C处理;②总体计算时,按砖墙实际荷载输入即可,不必按折算荷载输入,可有效降低结构自重,进而降低地震力,连锁减少梁、柱、墙等计算内力和配筋。(7)对梁进行配筋分析,梁纵筋应尽量减少钢筋排数,从而增大截面有效高度,受力更合理,同时可以优化纵筋配筋量。钢筋配置应根据模型的计算结果来配置(在荷载输入准确的前提下),不应放大配筋值。(8)根据《混规》9.2.13,梁的构造腰筋按三级钢设置即可,无需按四级钢设置。该工程大部分梁截面有效高度大于450mm,按规范要求均应设置构造钢筋,从目前钢筋市场来看,三级钢的价格和四级钢价格相差约10%,故建议构造钢筋均按三级钢设置即可满足要求。(9)当梁支座两侧配筋计算结果相差较大时,应分开配筋。例如三层梁KL14与1-17轴相交支座处左边计算面积为25m2,右边计算面积为21m2,实配4d25/2d20(2592mm2),超配23%,建议支座左边不变,右边配3d25/2d20(2101mm2)。(10)地下室顶板梁跨中计算配筋面积远大于梁支座处面积,参考11G101-1第33页和第87页。建议框架梁和次梁仅第一排底筋锚入支座,其余排在梁边截断,使得结构在节点区受力更加合理,有效保证强节点,也便于节点核心区的施工。(11)柱箍筋的肢距满足《抗规》和《高规》的要求即可,详见《高规》第6.4.4条,箍筋类型号可采用5×4或者6×4等。不应大部分采用5×5,如800mm×600mm时,按照规范要求600mm一侧可采用4肢箍即可,不必全部采用5×5。此可有效降低柱子含钢量,且便于施工。根据对该工程结构设计质量评价的意见,对结构设计的各项指标进行优化,重新计算结构,将优化后的设计结果与之前的设计结果进行对比。借助Excel工具,采用抽筋算量的方法,估算出板、梁、柱的钢筋优化量,共节省钢筋139.6t。同时对于施工工期的缩短,劳动力使用的减少以及使用功能的改善等也为建筑产品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性和投资效益。
5结语
关键词:大体积混凝土;裂缝;配合比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crete temperature cracking reason, 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nstruction control measures, for your reference.
Keywords: mass concrete; Crack; mix proportion
中图分类号: TV544+.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前言
水工混凝土裂缝多为温度裂缝,是由于混凝土的温度变形受约束而产生的。在大体积混凝土申一般有两种约束情况—— 外约束和内约束。在混凝土初期升温阶段的内约束产生表面裂缝,后期外约束产生贯穿性裂缝。这两种约束是造成混凝土裂缝的主要机理。
由此可见,混凝土的开裂与原材料、配合比、结构尺寸、配筋、约束强度、养护条件等多种因素有关。对于水电工程,一般采用就地取材以充分利用当地资源,节约工程投资,故混凝土裂缝控制措施应从施工过程控制入手。现将青居水电站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的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加以总结,供类似工程借鉴和参考。
2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产生的原因
2.1 水泥的水化热
拌和时水泥与水发生水化反应,放出大量的水化热,混凝土的温度随着水化反应的不断进行而逐步升高。当混凝土体积较大和散热条件不好时,积聚在混凝土内的水化热使构件内部温度明显升高,产生温度变形。当温度变形受到约束时,会引起温度应力,从而产生温度裂缝。
2.2 外界气温
温度应力实质上是混凝土内部与外界环境之间存在温差而产生。温差越大,温度应力也越大。在外界高温条件下,大体积混凝土不易散热,混凝土内部温度升高,且持续时间较长?
2.3 约束条件
约束条件一般分为外约束和内约束。外约束是指结构物的边界条件。内约束是指较大断面的结构由于内部非均匀的温度和收缩分布,各质点变形不均匀而产生的相互约束。大体积混凝土由于温度变化会产生变形,而这种变形又受到约束,这就是温度变化引起的应力状态。
3施工中质量保证措施
3. 1 混凝土原材料优选和配合比优化
3.1.1 水泥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因水化热引起的温升较高,容易引起温度裂缝。水泥品种和用量的选择,既要满意设计的强度等指标要求,又要满足低热等要求,一般要经过试验论证,最终选用水泥标号及用量。
3.1.2 骨料
粗骨料的最大粒径除了满足混凝土本身的设计指标外,还要考虑结构尺寸、钢筋间距、施工工艺等因素。石子粒径大小最好采用粒径为80mm 的三级配石子或粒径为150ram 四级配石子,细骨料最好采用细度模数为2.98的中砂。
同时粗细骨料的含泥量过大,不仅增加混凝土收缩,降低混凝土强度,而且对混凝土耐久性和抗裂十分不利。施工中按照以下要求控制含泥量;粗骨料含泥量度≤1 ,细骨料含泥量≤2 。
3.1.3 掺合料
粉煤灰及磨细矿渣在混凝土中具有形态效应,适性效应,微集料效应,因此它能改善和提高新拌混凝土的性能,改善混凝土和易性,降低混凝土泌水性,特别对泵送混凝土可改善其可泵性,减少输送管中的堵塞和分离,降低与管壁的阻力,延长泵机和管道的寿命,由于其可泵性的提高和泌水性降低,在相同坍落度情况下,混凝土用水量可降低,从而减少混凝土早期沉缩量,有利于裂纹的控制。
3.1.4 外加剂
在浇筑大体积混凝土最好采用NT高效缓凝减水剂,在保持水胶比不变时,可以减少水泥用量,推迟水泥水化进程和水化峰值出现的时间,以提高混凝土抗裂能力。
根据上述选定的原材料,经过试验优化,最终采用配合比。
3.1.5 水灰比
水是影响砼收缩最主要因素,混凝土用水是越大,坍落度越大,则干缩最大,因此,严格控制水灰比十分重要。
3.2 混凝土拌制质量控制
混凝土水灰比是影响强度和裂纹的主要因素。正常情况下,大坍落度是靠掺外加剂来获得,坍落度大不等于水灰比大。但是施工现场临时掺水很普遍,所以要特别注意因掺水而造成的大坍落度。应严格控制混凝土坍落度,一般以不超过18cm为宜。
3.3 控制混凝土浇筑温度
混凝土的水化温升,与混凝土浇筑温度关系非常密切。浇筑温度太高,必然导致混凝土最高水化温升增大和混凝土内外温差过大,从而引起温度裂缝。控制混凝土浇筑温度,主要是通过控制混凝土人模温度和采用合理的浇筑工艺来实现。主要采取以下措施来控制混凝土浇筑温度。
3.3.1 控制混凝土入模温度
控制混凝土人模温度,包括控制混凝土搅拌前的原材料温度,混凝土搅拌过程中的温度,混凝土运输过程的温度,我们主要采用如下措施来控制混凝土人模温度。
(1)混凝土搅拌前,将砂子、石子堆放于覆盖避免日光暴晒。
(2)避免使用温度高的热水泥。
(3)搅拌台及输送混凝土的主要线路搭设凉棚,避免日光暴晒。
(4)采用2台60m。/h机同时搅拌混凝土,加快混凝土浇筑速度,现场加强指挥,缩短混凝土运输和停歇时间。
3.3.2 采用合理的浇筑工艺
保证混凝土浇筑质量。浇筑采用一个坡度、层层浇筑、一次到顶”的方针。根据混凝土泵送时形成的坡度,在上层与下层布置两道振捣点。第一道布置在混凝土卸料点,主要解决上部振实;第二道布置在混凝土坡角处,确保下部混凝土的密实。先振捣料口处混凝土,以形成自然流淌坡度,然后全面振捣。为提高混凝土的极限拉伸强度,防止因混凝土沉落而出现裂缝,减少内部微裂,提高混凝土密实度,还采取二次振捣法。在振捣棒拨出时混凝土仍能自行闭合而不会在混凝土中留孔洞,这时是施加二次振捣的合适时机。由于泵送混凝土表面水泥较厚,在浇筑两小时至6小时后,先用长刮尺按标高刮平,然后用木抹反复搓压数遍,使其表面密实,在初凝前用铁板压光。既能较好地控制混凝土表面龟裂,又能减少混凝土表面水分散发。
3.4 加强混凝土养护
混凝土收缩量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养护质量的好坏,良好的混凝土湿养护,可以从外部补充水分,减少砼的干缩和自收缩,因此,加强混凝土的早期湿养护与加强混凝土早期温控防裂措施同样重要,缺一不可。
3.5 加强施工组织管理与协调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要有技术措施,还要有组织、管理措施。为了保证施工处于受控状态,建立了由施工、设计、监理和监督等部门共同组成的质量保证体系,为了加强统一管理,保证指挥部与施工、设计、监理和监督部门能够及时联系,在施工现场设置了电话通讯系统,为了保证混凝土浇筑质量,组织了具有一定经验的技术工人进行示范操作。
4结束语
关键词/楼面裂缝 裂缝分析 预制措施裂缝弥补
中图分类号:O21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城市住宅建设步伐的加快,不少住宅小区相继建成,许多住户陆续搬进新居,他们对住房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尤其对一些全现浇混凝土楼、屋面板出现的裂缝特别关注,不仅影响了建筑物的正常使用,降低了建筑功能,缩短了使用年限,而且对抗震也极为不利,还往往会引起投诉、纠纷 、以及索赔要求等。尤其是在住宅商品化的今天,这个问题已日益引起开发商和居民的普遍关注,我们在近几年的设计过程中,十分注意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主动控制,并收到较好效果。
一、楼面裂缝的原因分析
从住宅工程现浇楼、屋面板裂缝发生的部位分析,最常见、最普遍而数量最多的是房屋四周阳角处(包括平面形状突变的凹口房屋阳角处)的房间距离阳角1米左右,即在楼板的分离式配筋的负弯矩筋以及角部放射筋未端或外侧发生45度左右的楼地面斜角裂缝,此通病在现浇楼板的任何一种类型的建筑中普遍存在。主要是由于砼的收缩特性和温差双重作用所引起的,因为混凝土在自然硬化过程中,由于水份不断蒸发,而体积渐渐收缩,但板四周受支座的约束,不能自由伸缩,所以当混凝土的收缩所引起现浇板的约束应力超过一定限度时,势必引发现浇板开裂;还有温度变化引起的裂缝。大家知道,水泥在常温下具有凝结硬化快,水化热大等特点,尤其在夏天,混凝土浇筑后,水化热释放量大,混凝土在高温下,得不到及时浇水养护,而失水收缩,使混凝土发生干裂,最终导致开裂。调查中发现,居多板角裂缝都处在遭受太阳直接曝晒的朝阳面。而且裂缝部位多发生在应力比较集中的地方——板角处,却与墙阴角线相垂直。 且越靠近屋面处的楼层裂缝往往越大。从设计角度分析,现行设计规范侧重于按强度考虑,未充分按温差和混凝土收缩特性等多种因素做综合考虑,配筋量因而达不到要求。而房屋的四周阳角由于受纵、横二个方向剪力墙或刚度相对较大的楼面梁约束,限制了楼面板砼的自由变形,因此在温差和砼收缩变化时,板面在配筋薄弱处(即在分离式配筋的负弯矩筋和放射筋的未端结束处)首先开裂,产生45度左右的斜角裂缝。虽然楼地面斜角裂缝对结构安全使用没有影响,因为裂缝的危险仅为潜在的,尚无结构安全问题,不涉及到责任问题,但在有水源等特殊情况下会发生渗漏缺陷,容易引起住户投诉,是裂缝防治的重点。
二、设计中的重点加强部位
长期以来住房公有制,人们对砌体结构的各种裂缝习以为常,设计者重视强度设计而忽略抗裂构造措施,一般认为多层砌体房屋比较简单,在强度方面做必要的计算后,针对构造措施,绝大部分引用国家标准或标准图集,很少单独提出有关防裂要求和措施,更没有对这些措施的可行性进行调查或总结。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寻求控制砌体结构裂缝的实用方法,并根据裂缝的性质及影响因素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预防和控制裂缝的措施。根据上面的原因分析,我们在近几年的图纸设计中,十分注意建议甲方对四周的阳角处楼面板配筋进行加强,负筋不采用分离式切断,改为沿房间(每个阳角仅限一个房间)全长配置,并且适当加密加粗。多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凡按上述设计并照此施工的房屋,基本上没有出现45度斜角裂缝,已能较满意地解决好楼板裂缝中数量最多的主要矛盾,效果显著。对于外墙转角处的放射形钢筋,根据实践检验,认为作用较小。其原因是放射形钢筋的长度一般不大(约1.2米左右),当阳角处的房间在不按双层双向钢筋加密加强而仍按分离式设置构造负弯矩短筋时,45度的斜向裂缝仍然会向内转移到放射筋的未端或外侧,而当采用了双层双向钢筋加密加强后,纵、横二个方向的钢筋网的合力已能很好地抵抗和防止45度斜角裂缝的发生和转移,并且放射形钢筋往往只有上部一层,在绑扎时常搁置在纵横板面钢筋的上方,导致钢筋交叉重叠,将板面的负弯矩钢筋下压,减少了板面负弯矩钢筋的有效高度,同时浇筑时钢筋弯头(即拐脚)容易翘起造成平仓困难,所以建议重点加强密双层双向钢筋即可。
三、施工中应采取的主要技术措施
楼面裂缝的发生除阳角45度斜角裂缝为主以外,其它还有较常见的两类:一类是预理线管及线管集散处,另一类为施工中周转材料临时较集中和较频繁的吊装卸料堆放区域。现从施工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并分类采取以下几项主要技术措施。
(一)重点加强楼面上层钢筋网的有效保护措施。
钢筋在楼面砼板中的抗拉受力,起着抵坑外荷载所产生的弯矩和防止砼收缩和温差裂缝发生的双重作用,而这一双重作用均需钢筋处在上下合理的保护层前提下才能确保有效。在实际施工中,楼面下层的钢筋网在受到砼垫块及模板的依托下保护层比较容易正确控制。但当垫块间距放大到1.5米时,钢筋网的合理保护层厚度就无法保障,所以纵横向的垫块间距限制在1米左右。与此相反,楼面上层钢筋网的有效保护,一直是施工中的一大较难问题。其原因是:板的上层钢筋一般较细较软,受到人员踩踏后容易引起弯曲、变形、下坠等现象;钢筋离楼层模板的高度较大,无法受到模板的依托保护;此现象是客观存在并不可能也难于提出措施加以改进的(否则楼面负筋用钢量将大大增加,造成浪费)。各工种交叉作业,而施工人员众多、行走又十分频繁,无处落脚后难免被大量踩踏;上层钢筋网的钢筋小撑马设置间距过大,甚至不设(仅依靠楼、屋面梁上部钢筋搁置和分离式配筋的拐脚支撑)。在施工中必须大大加以改进,根据大量的施工实践,建议楼、屋面双层双向钢筋(包括分离式配置的负弯矩短筋)必须设置钢筋小撑马,其纵横向间距不应大于700毫米(即每平方米不得少于2只),特别是对于Φ8一类细小钢筋,小撑马的间距应控制在600毫米以内(即每平方米不得少于3只),才能取得较良好的效果。关于踩踏的问题,可采取下列综合措施加以解决:
A、尽可能合理和科学地安排好各工种交叉作业时间,在板底钢筋绑扎后,线管予埋和模板封镶收头应及时穿插并争取全面完成,做到不留或少留尾巴,以有效减少板面钢筋绑扎后的作业人员数量。
B、在楼梯、通道等频繁和必须的通行处应搭设(或铺设)临时的简易通道,以供必要的施工人员通行。
C、加强教育和管理,使全体操作人员充分重视保护板面上层负筋的正确位置,必须行走时,应自觉沿钢筋小马撑支撑点通行,不得随意踩踏中间架空部位钢筋。
D、安排足够数量的钢筋工(一般应不少于3-4人或以上)在砼浇筑前及浇筑中及时进行整修,特别是支座端部受力最大处以及楼面裂缝最容易发生处(四周阳角处、预埋线管处以及大跨度房间处)应重点整修。
E、砼工在浇筑时对裂缝容易发生部位和负弯矩筋受力最大区域,应铺设临时性活动挑板,扩大接触面,分散应力,尽力避免上层钢筋受到重新踩踏变形。
(二)预埋线管处的裂缝防治
预埋线管,特别是多根线管的集散处是截面砼受到较多削弱,从而引起应力集中,容易导致裂缝发生的薄弱部位。当预理线管的直径较小,并且房屋的开间宽度也较小,同时线管的敷设走向又不重于(即垂直于)砼的收缩和受拉方向时,一般不会发生楼面裂缝。反之,当预埋线管的直径较大,开间宽度也较大,并且线管的敷设走向又重合于(即垂直于)砼的收缩和受拉力向时,就很容易发生楼面裂缝。因此对于较粗的管线或多根线管的集散处,应要求增设垂直于线管的短钢筋网加强。根据以往经验,建议增设的抗裂短钢筋采用Φ6-Φ8,间距≤150,两端的锚固长度应不小于300毫米。线管在敷设时应尽量避免立体交叉穿越,交叉布线处可采用线盒,同时在多根线管的集散处宜采用放射形分布,尽量避免紧密平行排列,以确保线管底部的砼灌筑顺利和振捣密实。并且当线管数量众多,使集散口的砼截面大量削弱时,宜按予留孔洞构造要求在四周增设上下各2Φ12的井字形抗裂构造钢筋。
(三)材料吊卸区域的楼面裂缝防治
目前在主体结构的施工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质量与工期之间的较大矛盾。一般主体结构的楼层施工速度平均为5-7天左右一层,最快时甚至不足5天一层。因此当楼层砼浇筑完毕后不足24小时的养护时间,就忙着进行钢筋绑扎、材料吊运等施工活动,这就给大开间部位的房间雪上加霜。除了大开间的砼总收缩值较小开间要大的不利因素外,更容易在强度不足的情况下受材料吊卸冲击振动荷载的作用而引起不规则的受力裂缝。并且这些裂缝一旦形成,还难于闭合,形成永久性裂缝,这种情况在高层住宅主体快速施工时较常见。对这类裂缝的综合防治措施如下:
A、主体结构的施工速度不能强求过快,楼层砼浇筑完后的必要养护(一般不宜≤24小时)必须获得保证。主体结构阶段的楼层施工速度宜控制在6-7天一层为宜,以确保楼面砼获得最起码的养护时间。B、科学安排楼层施工作业计划,在楼层砼浇筑完毕的24小时以前,可限于做测量、定位、弹线等准备工作,最多只允许暗柱钢筋焊接工作,不允许吊卸大宗标材料,避免冲击振动。24小时以后,可先分批安排吊运少量小批量的暗柱和剪力墙钢筋进行绑扎活动,做到轻卸、轻放,以控制和减小冲击振动力。第3天方可开始吊卸钢管等大宗材料以及从事楼层墙板和楼面的模板正常支模施工。
C、在模板安装时,吊运(或传递)上来的材料应做到尽量分散就位,不得过多地集中堆放,以减少楼面荷重和振动。
D、对计划中的临时大开间面积材料吊卸堆放区域部位(一般约40平方米左右)的模板支撑架在搭设前,就预先考虑采用加密立杆(立杆的纵、横向间距均不宜大于800毫米)和搁栅增加模板支撑架刚度的加强措施,以增强刚度,减少变形来加强该区域的抗冲击振动荷载,并应在该区域的新筑砼表面上铺设旧木模加以保护和扩散应力,进一步防止裂缝的发生。
(四)加强对楼面砼的养护
砼的保湿养护对其强度增长和各类性能的提高十分重要,特别是早期的妥善养护可以避免表面脱水并大量减少砼初期伸缩裂缝发生。但实际施工中,由于抢赶工期和浇水将影响弹线及施工人员作业,因此楼面砼往往缺乏较充分和较足够的浇水养护延续时间。为此,施工中必须坚持覆盖麻袋或草包进行一周左右的妥善保湿养护,并建议采用喷HL等品种和养护液进行养护,达到降低成本和提高工效,并可避免或减少对施工的影响。住房装修阶段的管理至关重要。禁止用户在装修时破坏原有结构,杜绝在楼板上开槽、打洞、钻孔等野蛮施工,严禁集中堆载,防止不合理的装修施工而导致裂缝的产生。
关键词:水利建设;项目管理;基础设施工程
1灌区工程简介
船行灌区位于洋北镇船行村,始建于1971年,又名“七一电灌站”。灌区分为东干渠片、西干渠片和陈集片。东干渠片为自流,渠首杨圩涵洞引水流量为7m3/s;西干渠片为提水灌区,渠首有提水电灌站两座,总装机3830kW,设计流量34.3m3/s。其中一站建于1971年,2008年拆建改造,装900ZLB轴流泵配300kW电动机8台套,设计流量20m3/s;二站建于1976年,1998年实施机改电,装26HB-40型混流泵配110KW电动机13台套,设计流量14.3m3/s;陈集片为提水灌溉,渠首陈集泵站设计流量7m3/s;灌区现有东干渠、西干渠及陈集干渠三条24.4km;支渠21条130.78km;大沟7条85km;支沟22条175km;中沟以上建筑物1602座。船行灌区位于宿城区南部,是以京杭大运河为水源的大型灌区,其范围北临市经济开发区,东依京杭大运河,西至西沙河和徐洪河与徐州、安徽接壤,南以金陈河为界与泗洪县相邻,总面积365.1km2,耕地面积38.0万亩,设计灌溉面积32万亩,目前有效灌溉面积31.4万亩,实际灌溉面积28万亩,涉及三棵树、埠子、龙河、罗圩、南蔡、洋北、陈集等7个乡镇,94个村(居)。
2工程建设情况
船行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于2005年启动第一期改造工程,随后相继实施了2006年、2007年、2008年、2008年追加和2010年等6期工程,总投资2.05亿元。工程共完成干渠生态防渗15.6km,支渠生态防渗45.97km,拆建、改造骨干建筑物302座。工程实施后,灌区的灌排能力和水的保障能力显著提升,亩均节水87m3,年节水效益达191.72万元,灌溉周期由改造前的20d缩短到11d,年节约运行费24.6万元。
3水利建设项目的管理策略
3.1依法确定项目法人工作职责
对水利建设项目来讲,其贯穿于项目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中,所以,强化对项目法人的建设、管理,明确其工作职责,是保证水利工程建设安全的重要前提。项目法人作为水利建设项目责任主体,其本身需要具有能够独立承担各类民事责任的工作能力,要对水利工程项目全过程建设、项目质量安全、资金管理、施工进度等工作承担总体责任。
3.2建立健全的施工图纸审查机制
在水利建设工程施工前,做好相关图纸的施工审查工作,可以为项目后续开发建设工作的顺利施行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相关单位必须要建立健全的施工设计图纸审查机制,预防在施工建设的过程中,随意变更设计图纸的情况出现。此外,我国施工监理单位还需要优化质量监督队伍建设,全面提高质检员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不断增强质检队伍的服务意识,逐步提升工程监理单位依法监督、办事的整体工作水平。
3.3严把工程施工质量关
施工建设质量可以说是整个项目建设的核心部分,也是决定整个工程项目建设是否成功的关键环节。如果基础设施工程的项目管理标准相对较低,则会导致施工队伍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养成不良的是施工习惯,造成项目施工建设水平相对较低;如果项目管理标准高,则能够可以引领单位施工队伍积极向上,逐步提升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水平和施工队伍的整体业务素质。
3.4建立健全的质量健全系统
对水利工程项目来讲,质量是“生命”,是确保工程整体投资效益能够全面发挥出来的重要前提,会对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并且,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也具有密切的联系。我国相关部门需要不断完善相关工作机制和制度的建设,构建起健全的质量监督管理系统,根据《水利工程质量管理规定》的相关要求,完善建筑单位、施工单位、质量监理、部门监督的质量管理体系,不断整改现有的质量管理机制,使其在工程建设中的作用可以全面发挥出来,以便从根本上推动水利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的顺利展开。
3.5加大基础设施工程项目管理监督力度
基础设施工程则属于施工中监督管理的工作范围。而要想做好该过程的施工管理,相关单位需要从抓好以下工作:一抓人员到位,对总监和项目经理等人员实行押证制度,逐日考核,对质检员、安全员等督促到位;二抓材料进场质量,采取见证取样、平行检测等方式,对钢筋、水泥等原材料严格进行进场检测,一旦发现不合格的材料立即清除出场;三抓第三方质量检测,在工程开工伊始建设处即委托第三方具备资质条件的质量检测单位对工程实行全过程动态独立抽检,保证随时发现问题随时整改;四抓现场考核,实行“半月考”制度,组织所有标段项目经理、总监理工程师和建设处现场负责人,对所有施工标段进行全面考核评比,兑现奖惩;五抓现场监督,在施工现场张贴参建单位负责人联系电话,接受群众关于工程质量的监督、举报,发现质量问题严惩不贷。
4总结
总而言之,对工程质量监督工作来讲,其主要分为施工前、施工中、施工后、三大管理阶段,所以,项目监督管理工作也需要从这三方面展开。新一轮的船行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即将启动,做好工程的建设管理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关键词:龙马水电站排沙隧洞;混凝土缺陷;处理
1工程概况
龙马水电站位于云南省思茅地区墨江哈尼自治县(左岸)与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右岸)的界河把边江河段上。坝址位于把边江右岸支流勐野江汇口下游7.5km处,距墨江县文武糖厂约3km。排沙隧洞总长850.00m,由有压洞段、事故闸门井、工作闸室、交通洞、无压洞段、出口明渠及挑流鼻坎段组成。进口布置在电站进水口下方,事故闸门井下部为竖井结构,上部为塔式结构,总高96m,启闭平台高程643.0m。工作闸门前为圆形有压隧洞,长489.605m;工作弧门后接无压段和明渠,其尾部为挑流鼻坎,鼻坎高程535.0m,无压隧洞长194.314m。
2排沙隧洞混凝土缺陷
排沙隧洞混凝土表面几乎均为过流面,若保证安全投入运行,就必须保证混凝土表面平顺、光滑且无缺陷。混凝土施工时,由于关键环节未进行充分交底,经验和教训未进行认真研究分析和总结,施工管理措施不力,工艺措施不完整,执行工艺措施不到位等多种原因,不可避免的造成成型混凝土表面出现缺棱掉角、气孔、错台、蜂窝、麻面、挂帘、露筋、裂缝等质量缺陷。
3排沙隧洞混凝土缺陷处理措施
3.1 对于施工中出现的气孔(深度小于5mm)、麻面、大量错台等采取适当打磨平顺(不平整度控制在6mm以下,顺水流方向1:20以下,横向坡1:10以下的斜坡),用环氧基夜进行涂面处理。
3.2 对出露的气孔(深度大于5mm)、蜂窝,先进行凿除(凿除到致密混凝土),再将混凝土填补面清洗干净,涂刷相应的粘结剂(SIKA基液)作为底层,用SIKA环氧砂浆进行修补;对于较大深度(深度大于2cm)的缺陷先使用预缩砂浆进行底部填补,表层2cm部分使用SIKA环氧砂浆进行修补。
对上述两类缺陷的处理原则是:“多磨少补,宁磨不凿”,尽量不损坏建筑物表面混凝土的完整性,以确保工程质量。
3.3 对表面残留物的处理
表面残留的砂浆、混凝土要求铲除刮平;露在表面不用的埋件、钢筋头、钢管,在其四周2cm范围内,人工挖除混凝土深2cm后割除,并用SIKA环氧砂浆填平(钢管孔事先用与洞身衬砌混凝土同标号砂浆灌满)。
3.4对于底部架空、露筋部位,混凝土应凿除到致密混凝土,露出钢筋的地方要凿至钢筋以下5cm,混凝土凿除方向与该处洞径方向一致且垂直于洞壁,待修补混凝土面用高压风清除干净,用水湿润后均匀涂抹M40水泥净浆一遍,然后用与主体同标号、同性能的一级配或二级配混凝土分层回填,振捣压实,并抹面收光,最后覆盖塑料薄膜进行养护。
3.5对裂缝的处理
首先采取如下方法确定裂缝的深度,以判断裂缝是贯穿性裂缝还是一般性表面裂缝,最后决定具体的处理方法。
3.5.1沿裂缝走向凿槽,按深度5cm,宽度10-15cm的V 字形,将凿槽凿成陡坡,清除残渣后,用风、水冲洗,待干燥后,若沿原裂缝位置、方向未出现反潮现象,说明裂缝已凿除完毕,即可用SIKA环氧砂浆嵌补。修补后过流面的平整度以达到原设计要求为准。
3.5.2 同上述方法,若出现沿裂缝方向的反潮现象,对其应实施灌浆处理。
(1)浆材选择:考虑裂缝宽度、处理要求、施工条件和浆材特性,选用水泥灌浆。灌浆用水泥应新鲜,不得受潮结块。
(2)灌浆工艺:
①工艺流程:
②堵缝:沿裂缝走向清理约5cm宽的条带,裂缝基本处于条带中央,将清理干净的条带刷毛至新鲜混凝土颜色,然后均匀涂刷约1cm厚的与混凝土同标号的掺有速凝剂的水泥浆堵缝。
③钻孔:用风钻顺裂缝面打骑缝孔,孔径40mm,孔距0.6m,孔深0.4m。
④洗缝和试压:缝面采用风、水轮换冲洗(风压不大于0.1MPa,水压不大于0.2 MPa),直至回清水。试压采用单孔压水,逐孔检查,记录多孔漏水率及串通情况,以便确定排水孔位置和灌浆次序。
⑤灌浆:灌浆压力0.1 MPa(或由试验确定),采用单液单孔填压式灌注。灌浆次序由低到高(平面由一端向另一端)或漏量由大到小,一孔进浆其余孔敞开,相邻孔排浆与进浆比重相同时(不小于90%)转孔,最后一孔当注入率不大于0.01L/ min时继续灌注30min,灌浆即可结束。
⑥封孔:用与混凝土同标号的水泥浆(水灰比为0.40~0.45)封孔。
(3)浆液配比:与灌浆部位混凝土同强度等级,灌浆浆液水灰比为3:1、2:1、1:1、0.6:1、0.5:1五个比级。施灌时浆液由稀到浓逐级变换。浆液配制量估计:按浆液有效利用率70%考虑。
4施工材料及工艺
4.1干硬性预缩砂浆
4.1.1 预缩砂浆制备
干硬性预缩砂浆拌制好后,用塑料布遮盖码堆存放预缩(0.5~1.5)h,使其体积预先收缩一部分,以减少修补后的体积收缩,避免其与基材脱开,一次性拌制的砂浆应在2h内使用完毕。
4.1.2 砂浆原材料及配合比
拌制预缩砂浆的水泥采用云南普洱天壁水泥P.042.5,且水泥必须新鲜、无结块。细骨料采用居浦渡人工砂,细度模数为2.9,石粉含量10%。拌和用水符合相关规范要求。外加剂采用HF型抗冲耐磨专用减水剂。预缩砂浆的配合比为水:水泥:砂=0.29:1: 2.3,外加剂掺量为2.2%(重量比),高温时施工应注意遮盖防晒,以免过早凝结。预缩砂浆的配合比参数见下表。
4.1.3 施工工艺
填补前先对基面凿毛、清污、冲洗、湿润,使其处于饱和面干状态。接着刷一道水灰比为0.40~0.45的浓水泥浆作粘结剂,再分层填补预缩砂浆,每层厚4~5cm,用木棒、木锤或橡胶锤捣实,直至泛浆。各修补层间用竹刷或钢刷刷毛,以利结合。对修补厚度大于8cm的,除表层4cm外,内部应填补预缩砂浆混凝土,即砂浆中加入直径0.5~2.0cm的小石。修补完成后8h内用湿草袋或塑料薄膜覆盖保温、保湿养护7d,期满后对修补部位进行磨光处理。预缩砂浆施工工艺见下图。
预缩砂浆施工工艺流程图
4.2 SIKA环氧树脂修补砂浆
本工程采用SIKADUR743无溶剂三组分环氧树脂修补砂浆,其具有如下特点:
⑴无易挥发成分、无腐蚀性、无气味。
⑵耐磨性能强、摩擦系数大、机械强度高。
⑶在大体积施工及空气湿度很高的情况下能及时硬化且不收缩。
4.2.1 施工准备
修补施工开始前必须首先将工作面基础清洗干净,清除乳浆皮、其他涂层、油、油脂、蜡、锈迹以及其他各类阻碍砂浆黏结的杂物。各个施工部位表面必须是清洁、密实,没有表层水,混凝土面须用高压风砂枪或其他方式冲毛、清洗。混凝土可以处于干燥、潮湿或者处于吸水饱和值表面干燥状态。
4.2.2 拌和
在按比例混合之前先搅拌各个组分。使用前(缺陷修补施工前30分钟内开始拌制)量取2份A成分和1份B成分放入搅拌桶中,用低速(400~600转/分)搅拌机拌和至少3~4分钟,直至搅拌均匀,严禁在拌和过程中加水。(注:本品已按配比包装,拌和时各组分全部加入)
4.2.3 涂刷底层
在工作面上先涂刷底层(底层由组分A+B组成)或使用SIKADUR732、SIKADUR752做底层,用软毛刷子或滚筒涂刷均匀,避免出现坑洼不平。
4.2.4 制备砂浆
加入C成分(骨料)到已拌制好的环氧树脂中并继续搅拌直至混合均匀。
4.2.5 使用
环氧砂浆施工工艺流程图
涂刷砂浆到已涂刷好的且仍有粘性的底层上,然后抹平至需要的厚度且充分密实。(如果先前涂刷的基液已经干燥,则再次涂刷然后进行砂浆施工)。用抹子或者刮刀将砂浆刮拢至需要修补施工的部位,抹平至设计厚度(每次施用最大层厚30mm)。用抹子对砂浆施加一定的压力使其表面平整。整个过程中保证施工器具的湿润,定期对工具洒水或用SIKA清洁剂、甲苯、其他批准的溶剂清洗工具,以利于抹光。
5结语
5.1排沙隧洞表面缺陷经过认真细致的检查,查明了缺陷的基本情况,从而制定优化了合理的施工方案和措施。对修补材料优选,一般材料的室内试验指标均满足要求,但选取还要参考其经济性、可操作性、耐久性、适用环境等因素。如:预缩砂浆较经济,修补面积较小的孔洞效果较好,面积大的缺陷修补工艺质量不易控制;环氧材料强度保证率高,但价格较高,具有刺激性气味,应保证通风较好的施工环境。材料确定后修补质量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施工工艺水平高低,各施工单位应建立健全缺陷处理组织机构,制定了详细的质量控制实施细则,现场作业人员经培训考核后上岗,严格按照工艺要求进行处理,从而保证了缺陷处理工作顺利进行。各种缺陷处理后经检查满足设计要求,未留下质量隐患,满足安全运行条件。
5.2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应以防为主,要严格按规范施工,绝大部分质量问题可以避免。这样才能更好提高混凝土施工质量,减少经济损失。一旦出现质量缺陷,应及时会同工程监理,尽快解决,以利工程顺利进行。对施工出现的外观质量问题要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进行认真的研究分析和总结,遵循混凝土施工的基础原则,始终做到在施工前对应注意的关键环节进行充分的交底,在施工中做好控制,施工后及时处理,才能保证混凝土外观质量。
2020工作总结:
(一)图纸审核模块化:
1、图纸问题分类总结,做到了不遗漏,提高了效率;
2、问题汇总成数据库,对新人培训学习,提高了下发图纸的准确率。
(二)模具方案优化:
1、建立详细模具台账,对比新旧项目构件尺寸,提高了模具利用率
2、推行模具拼接方案
优点:1、刚度好,周转次数高
2、模具成本低
3、降低模具设计费用
4、可快速换模
推行项目如下:
项目
楼栋
楼层
层数
共模描述
模具
配比
模具重量/t
比例
节约
模具
(t)
方量
单方节
省模具(kg/m3)
常规
方案
端头
周转段
陕煤
经开
花城
1#
2
1
分批生产
1:3
14.0
4.1
9.9
3.4
28.8
1059.5
27.2
3
1
分批生产
1:3
15.6
4.8
3.3
4
1
分批生产
1:1
4.8
1.5
3.2
5
1
分批生产
1:2
7.3
2.4
3.0
6
1
分批生产
1:2
7.1
2.2
3.2
7-26
20
分批生产
1:2
7.1
2.2
3.2
揽月
府5#
5#
2
1
分批生产
1:2
6.8
2.4
4.4
2.8
4.6
124.0
37.0
3-4
2
分批生产
1:2
6.8
2.4
2.8
5
1
分批生产
1:2
0.3
0.1
2.4
翠
景
台
21#
2-6
5
2个单元
1:2
1.2
0.4
0.8
6.2
2.8
9.68
622.9
15.5
22#
23#
2-8
7
1个单元
1:2
2.9
1.1
1.8
2.7
24#
2-10
9
整层配模
1:1
4.1
1.6
2.5
2.6
25#
4-16
13
2个单元
1:2
2.8
1.8
1.0
1.5
东方
铭著
26-28#
2-32
31
1套模具
各2单元
1:3
2.9
1.0
1.9
1.9
3.0
1.9
1413.2
1.3
小居
安12#
12#
2
1
1个单元
1:1
3.1
1.3
1.8
2.5
2.4
5.54
154.6
16.2
3-9
7
1个单元
1:1
3.6
1.1
2.5
3.2
创智
云谷
20#
3
1
分批生产
1:2
11.0
3.7
7.3
14.6
3.0
5.95
108.6
54.8
4
1
分批生产
1:2
11.0
3.7
7.3
3.0
结果分析:
1、金辉项目时间较早,起初设计为传统模具,后新增模具时考虑采用可拼装钢模具,所以单方节省模具数据偏小;小居安项目除12#楼外其他楼栋共用模具,其他楼栋模具设计采用传统模具
2、经开花城和揽月府项目存在较多层都为非标层,按照传统模具设计,不但会造成较大的模具费用,而且对于产线构件生产以及模具布置都会产生很大影响,严重影响每层生产进度,而采用可拼装钢模具不但可以降低模具费用,还可以大大缩减模具对于产线的窝工以及生产压力;
3、经过6个项目(12栋楼)模具设计,去掉金辉新增模具(样本太小,不具备代表性),单方节省模具大约23.44kg(样本基数较小,只能代表现阶段实验结果),每方可降低成本269.5元。
4、经过6个项目(12栋楼)模具设计,采用传统模具大约需要112.6t,采用可拼装钢模具后大约需模具37.9t(端头模具)+32.2t(周转段模具)=70.1t,约节约模具42.5t,按照每吨模具11500元/吨计算,约节省48.9万元;
5、新开项目继续延用可拼装模具设计思路,待周转段数量达到饱和阶段只做端头模具,周转段模具按照5%的损耗率添补;
(三)工艺方案优化
1、堆码装车方案优化:建立统一的堆码装车方案要求,培训学习,保证一次方案的可行性,合理性,避免二次搬运,提高了生产效率。
2、布模方案优化:增加快速换模的模块,统一要求,使生产员工清晰明了,提高了生产效率及准确率。
3、工厂工装统一,使工厂整齐划一:例如桁架存放架导入使用,叠合板存放架导入使用,叠合板平衡梁推广使用,提升了整体人员士气,进而提升工作效率。
存在的问题:
(一) 图纸问题:
1、 图纸拆分,未考虑生产施工的可行性、模具成本、台车利用率、堆码、装车、运输、生产效率
解决措施:尽量固定几个合作的设计院,设计时与我厂进行方案沟通
2、 图纸错误率高、未做到简化明了,方便施工
解决措施:尽量固定几个合作的设计院,设计时与我厂进行方案沟通
3、 图纸变更但不叠图
解决措施:前期与设计院沟通确定此项工作由谁做
(二) 模具问题:
1、 模具设计方案不统一,不方便审核
解决对策:工艺制作模具设计要求,统一设计方案
2、 模具生产质量问题较多,一次合格率很低
解决对策:加强对模具厂质量的管理,学习模具制作的流程
3、 模具设计加工延期
解决对策:加强对模具厂进度的管理,分段跟进模具设计加工进度
(三) 工艺标准执行问题:
1、 清模、装模、涂脱模剂、插堵浆条、人工振捣经常不按要求执行,导致板子虚边、颜色不均匀、烂角、气泡等问题;暴力脱模导致模具寿命缩短;模具、工装、台车未打油保养,导致锈蚀,缩短寿命。
解决对策:工艺加强对劳务人员培训,生产配合减少劳务人员流失,品质加强监督
2、 堆码、装车经常不按标准执行,导致板子裂缝
解决对策:工艺加强对吊装及物流装车人员培训
2021年工作计划
1、 加强图纸的管理,优化图纸,提高下发图纸的准确率
2、 加强模具管理、方案优化,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模具成本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TU767文献标识码: A
一、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
1.在平顶、墙面设计上,有的设计人员为了充分表现自己的设计欲望,将平顶造型设计的过于琐碎复杂,同一面的墙、柱色彩太丰富,使人看后觉得眼花缭乱。
2.在施工图设计深度上,往往出现不能起指导施工的作用。节点、大样图少,甚至出现由“建设方确定”这样的用语。在施工图中出现,违反了《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规范》中3.1.1条规定。
3.设计人员对《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规范》等有关规范、规程了解不够,在施工图设计时,就已不符规范、规程要求。如低于90高的固定窗不用12厚的钢化玻璃,又不设置护栏;当固定窗高于5m时,又不用12.76厚的钢化夹胶玻璃等等现象。
4.在装饰结构上,对后置埋件不明确受力要求,任意让施工单位自己发挥。如玻璃幕墙中对后置埋件所用的化学螺栓每只受力要求多少不明确。
5.在外墙装修上,设计人员只考虑饰面效果,设计的施工图往往深度不够;对外墙如何抗渗漏和整体外粉裂缝的问题考虑甚少。我们认为:应首先从设计方面对外墙装修的两个功能(装修与防水)中的防水功能如何确保提出设计要求,一是可作为施工做依据,二是方便结账;使发生渗漏后责任明确。如可在基本找平层表面上刷两道避水浆;表面接缝处用有防水性能的材料嵌缝等。其次,在整体外粉刷装饰时,应留置分格缝,以防有水泥的装饰粉刷出现收缩裂缝。分格缝处,应有防水处理做法的设计要求。
二、材料方面存在问题
1.施工图中明确的材料,经参建各方确认的材料小样与实际供应的材料从色差、材质上达不到预定的要求。
2.施工图中明确的材料厚度,往往与实际工程上使用的材料厚度有较大误差,通常是负公差多,并远超规范规定误差。如花岗岩板材设计2cm厚,通常只有1.5cm左右;而国家规定的误差只有±2mm。
3.设计人员、施工人员对用在工程上的材料要求不熟悉,经常造成不符合规范要求的材料大面积用在工程上,造成不安全或重大损失。如火烧板花岗岩在设计板厚时通过计算得出的板厚,为满足强度要求,实际板厚应比抛光板厚3mm。这是对板面不平整造成强度减弱的补充规定。
4.按规定要求做检测的材料,往往不能严格执行。如硅酮结构密封胶、硅酮耐候密封胶必须要有与所接触材料的相容性试验报告,实际上经常不做,更不要说:应先试验合格后,再大面积施工。
5.表面处理过的构配件,等到竣工验收时,已锈蚀、变形。本是一个亮点,后成一个污点。如铰链、镀铜、镀锌、镀铬扶手等。
三、施工方面存在问题
1.室内外墙面、平顶批嵌的腻子配合比不按施工图或规范要求配制,而是根据施工方便按经验自配,所以经常出现平顶、墙面受潮后起皮、起皱、剥落现象。
2.饰面板或面砖套割不正确,大面与小面不分,经常造成不同饰面材料交界处收刹位置不正确,给装饰观感带来遗憾。
3.装饰所用的钢结构骨架体系不能按图或规范施工,经常出现在立面的阴角处,由于在施工过程中未注意特殊位置造成施工安装配件时,应考虑先后顺序施工而未这样做,造成配件无法按图实施。如幕墙骨架施工中,经常查到立面阴角处由于未事先考虑好配件安装的先后顺序,造成立杆与主体连接的角码无法焊接而缺失。
4.预埋件几何尺寸与图不符,与主体连接不平整密实,偏差造成的加接件不牢固或不规范。如预埋件铁板有偏差在旁边加接板块后,无任何与主体连接措施,造成节点的不牢固、不安全。
5.天棚龙骨吊顶经常出现吊杆不垂直,主龙骨不顺直,甚至经常出现主龙骨超过吊点300mm,不增设吊杆或吊杆生根在风管支架上等现象,造成风管抖动,整个平顶也抖动,给人一种不安全感觉。
6.平顶接缝、新老墙接缝处,处理后经常还出现裂缝,给观感带来不美。
7.地坪饰面材料在接缝处粘贴不平整,高差明显处无可靠方案就任意磨砂接缝处,造成光感不一,给原先比较美观的地坪带来了不美观、不协调的感觉,这种现象在客厅较多。
8.饰面材料施工不规范,不能按操作规程或规范要求进行工艺施工,造成脱落,有的甚至伤人伤物。如未采用专用粘接剂粘贴的材料小型面砖,面积≤0.01、石材粘贴墙面时,不用铜丝绑扎联结,直接用水泥砂浆粘贴联结,当气候、环境一旦发生剧烈变化时,由于材质不一,收缩不一,它就会脱落下来,发生不必要出现的安全事故。
9.木制品上铰链安装不正确,经常出现铰叶片凸三凸二安装错误,叶片安装凸现在框扇表面上。正确做法应该是铰叶片凸三为承重叶片装在框上,凸二为非承重叶片装在扇上,并在框扇上平分对凿安装铰链。
10.栏杆高度控制不严。在各种情况下对国家规范要求的栏杆高度不熟悉,经常造成竣工验收时,已成现状,给返工造成一定难度和损失。如楼梯木扶手经常只有80cm高等现象。
11.当今装饰工程中,玻璃已是不可缺少的一种亮点材料。在什么情况下,用哪种品质的玻璃,国家规范是有严格要求的。但是,在实际工程中,经常出现该钢化的用普玻,该夹胶的用钢化,这种错误做法如某小区住宅单元进户门上部雨蓬.本应为夹胶钢化并经过计算有一定厚度要求的玻璃,而供应商为了利润竟用普通夹胶用在工程上,后经发现全部退货处理,解决了一起质量隐患。
[关键词]:楼梯质量通病解决方法
中图分类号:TU756.4 文献标识码: A
1.楼梯在工程中的应用
1.1楼梯的形式
依据本工程设计图纸及房屋建筑学划分该项目楼梯为双跑剪刀式楼梯(梁板式)。
1.2受力分布
1、考虑楼梯参与结构整体受力后,结构的自振周期减小,振型改变,第1阶振型转变为扭转振型,而原先不考虑楼梯时第1阶振型为平动振型。
2、由于楼梯板在水平力作用下具有“斜撑”的受力状态,在水平地震作用下,将产生较大轴向拉压力(达到200kN以上);楼梯板由原先我们只考虑竖向力时的受弯构件,转变为“压弯、拉弯”构件,受力状态复杂化。
2.施工中常见楼梯存在的问题
2.1接槎位置
局部层次楼梯接槎错台,楼梯板接槎明显,个别夹渣,个别施工缝留置位置在梯梁部位无加强施工措施,个别楼梯板或楼板厚度不足设计厚度160mm、190mm;梁板式楼梯施工缝一般是在楼梯板的1/3处,施工缝垂直于楼梯斜板。
2.2钢筋间距与保护层
2.2.1钢筋间距
板;
板中受力钢筋的间距,当板厚h≤150mm时,不宜大于200mm;当板厚h>150mm时,不宜大于板厚1.5h,且不宜大于250mm。
梁;
梁上部纵向钢筋水平方向的净间距(钢筋外边缘之间的最小距离)不应小于300mm和1.5d(d为钢筋的最大直径);下部纵向钢筋水平方向的净间距不应小于25mm和d。梁的下部纵向钢筋配置多于两层时,两层以上钢筋水平方向的中距应比下面两层的中距增大一倍。各层钢筋之间的净距不应小于25mm和d。
2.2.2保护层
1、露筋问题是因为钢筋保护层过小造成的,楼板下沉是因为模板标高不标准或者是砼浇筑的时候模板支撑加固不好造成的,钢筋保护层就是因为钢筋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情况下,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导致钢筋腐蚀。
2、现浇板底筋暴露是因为没加垫块或垫块过稀,负筋暴露是马蹬太大,或工人踩踏造成的。
2.3板厚的偏差
产生板厚偏差的主要因素从施工现场并结合工程实际情况来看主要存在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模板安装不善在上层模板安装前。楼层标高水平点引测不当导致了模板安装不平严重者模板层面一头高一头低后经检查原来是楼层水平标高引测出现错误。在模板安装过程中模板安装作业人员对模板水平安装质量控制不严也造成模板安装高低偏差即模板面本身的水平标高出现问题从而引起后序工作浇筑混凝土表面的半整度不好。
2.4砼的密实与强度
有漏振或过振现象,或水灰比太小,或骨料粒径太大,钢筋间距过小,还有一点,就是施工振捣压实问题,对混凝土的振捣不重视。
2.5其它方面
混凝土养护不到位,上人早,有脚踏印,边角缺棱掉角等。
3.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
3.1接槎位置
若施工间竭时间未超过所采用水泥的初凝时间(根据试验确定。无试验资料时,不应超过2小时),继续浇筑混凝土时,可将新混凝土均匀倾入,盖满先浇好的混凝土,然后用振捣工具穿过新混凝土达到已浇筑好的混凝土层内5~10cm,将新老混凝土一并捣实,结成整体。若施工间竭时间超过所采用水泥的初凝时间,则必须等待已浇筑的混凝土强度不小于1.2mpa时,方可继续施工。
3.2钢筋间距与保护层
1、板中受力钢筋的间距,当板厚〈=150mm时,不宜大于200mm,当板厚〉150mm里不宜大于1.5倍厚度,且不宜大于250mm。
2、在温度、收缩应力较大的现浇板区域内,钢筋间距宜取为150-200mm,并应在板的未配筋表面布置温度收缩钢筋,板的上、下表面沿纵横两个方向的配筋率均不宜小于0。1%。
3、防治措施:
1)注意砂浆或砼垫层的强度和厚度,提前做好垫块,并注意养护,以保证其必要的强度。
2)现在正在推行塑料成形垫块,价格较低,操作方便,使用较果不错。3)如有可能,可采用代用品。我们是采用花岗岩碎片,其厚度正好是梁保护垫块的厚度,价格便宜,使用方便,并省去了制作、养护的人工。
新规范对钢筋保护层厚度要求更严格。按结构构件的使用部位、环境条件和混凝土 强度等级综合要求规定。老规范只笼统规定保护层厚度,墙和板15mm,梁和柱25mm。
3.3板厚的偏差
1、经验算楼楼梯斜板厚大于等于150mm厚的可不作处理,楼梯斜板厚大于等于130mm小于150mm厚的,台阶加厚20mm。
2、3#楼楼梯斜板厚度大于等于170mm可不处理,楼梯斜板厚大于等于140mm厚的小于170mm厚的台阶加厚30mm。
3.4砼的密实与强度
1、麻面的防治措施及处理方法
(1)模板表面清理干净,不得沾有砂浆等杂物,浇灌前模板应浇水充分湿润,模板缝隙应用油毡纸等堵严。
(2)混凝土应分层均匀振捣密实,至排除气泡止。
2、露筋的防治措施及处理方法
(1)浇筑混凝土,应保证钢筋位置和保护层厚度正确;钢筋密集时,应选用适当粒径的石子,保证混凝土配合比准确和良好的易性。
(2)模板应充分湿润并认真堵好缝隙,混凝土振捣严禁撞击钢筋;操作时,避免踩踏钢筋,如有踩弯或脱扣等及时调直修正;保护层混凝土要振捣密实;正确掌握脱模时间,防止过早拆模,碰坏棱角。
3、蜂窝的防治措施及处理方法
(1)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作到计量准确;混凝土搅合均匀,坍落度适合;浇筑应分层下料,分层捣固,防止漏振。
(2)模板缝应堵塞严密,浇筑中,应随时检查模板支撑情况,防止跑漏浆。
4.结束语
以上对混凝土的施工温度与裂缝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和实践上的初步探讨,虽然学术界对于混凝土裂缝的成因和计算方法有不同的理论,但对于具体的预防和改善措施意见还是比较统一,同时在实践中的应用效果也是比较好的,具体施工中要靠我们多观察、多比较,出现问题后多分析、多总结。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