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评价秦始皇范文

评价秦始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评价秦始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评价秦始皇

第1篇:评价秦始皇范文

[关键词] pH依赖型;黄芩苷-Eudragit S100固体分散体;体外释放度

[收稿日期] 2013-06-05

[基金项目] 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8BAI51B03);江苏省社会发展科技支撑计划项目(BE2010756);江苏省中医药科技项目(LZ11065)

[通信作者] *贾晓斌,Tel/Fax: (025) 85637809,E-mail:

[作者简介] 严红梅,硕士研究生,Tel:(025)85608672,E-mail:

黄芩苷具有明显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的作用[1],其抗氧化机制对结肠炎也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2],故开发黄芩苷治疗结肠部位疾病的靶向药物制剂,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结肠定位给药系统,可以将药物输送至结肠部位[3-4],提高药物的局部浓度。但由于黄芩苷的水溶性、脂溶性均较差[5],体内溶出速率较低,限制了药效的发挥[6]。结肠定位给药系统能提高药物在结肠部位的生物利用度[7]。本研究尝试将黄芩苷与Eudragit S100通过溶剂法制备成结肠定位固体分散体[8],以期达到结肠定位和快速释药的目的,从而增加结肠部位黄芩苷的浓度并改善药效,为黄芩苷结肠靶向制剂的开发制备提供依据。

1 材料

DSC204-差示扫描量热仪(德国 Netzsch公司);6390LV-扫描电镜(日本电子公司);D8型X-射线衍射仪(德国 Bruker 公司);470-傅立叶红外光谱仪(美国Nicolet公司);Agilent 1100高效液相色谱仪;ZB-2E智能崩解仪(天津天大天发科技有限公司)。

黄芩苷对照品(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批号110715-200514) ;黄芩苷(南京泽郎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批号ZL20121015A);Eudragit S100(Evonik,德国);甲醇、磷酸为色谱纯,水为高纯水,其余试剂均为分析纯。

2 方法与结果

2.1 样品的制备

2.1.1 黄芩苷-Eudragit S100固体分散体的制备 称取黄芩苷原料药适量,加适量95%乙醇溶解。按药物与载体质量比为1∶4,1∶6,1∶8分别称取Eudragit S100,溶解于适量95%乙醇。药物与载体的乙醇溶液充分混匀,45 ℃减压蒸发除去溶剂,真空干燥,研细过100目筛,即得黄芩苷- Eudragit S100固体分散体,置干燥器内保存备用。

2.1.2 物理混合物的制备 按质量比1∶6称取黄芩苷原料药和Eudragit S100,混合均匀,制得物理混合物,备用。

2.2 体外溶出试验

2.2.1 色谱条件 Agilent HC-C18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甲醇-0.01%甲酸(53∶47);检测波长280 nm;流速1 mL・min-1;柱温35 ℃;进样量20 μL。理论塔板数以黄芩苷峰计不低于3 000。

2.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黄芩苷对照品6.10 mg,置于10 mL量瓶中,甲醇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精密吸取对照品储备液1.0 mL,置于25 mL量瓶中,甲醇稀释至刻度,摇匀,得 24.4 mg・L-1对照品贮备液。

2.2.3 线性关系考察 分别精密吸取黄芩苷对照品储备液0.2,0.5,1.0,2.0,4.0,6.0,8.0 mL各置于10 mL量瓶中,加甲醇稀释至刻度,摇匀。按上述色谱条件取样,进行HPLC测定其对应的峰面积(A),将质量浓度(C)与A进行线性回归,得标准曲线方程A=45.920C-11.267,r = 0.999 5;线性范围0.488~19.520 mg・L-1。

2.2.4 药物的溶出度测定 精密称取黄芩苷及其与Eudragit S100按不同比例制备的结肠定位固体分散体,采用《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XC溶出度测定法中第二法,即桨法测定。转速50 r ・ min-1,温度(37±0.5) ℃,释放介质参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XD及XIXD规定,选择pH 1.2的稀盐酸、pH 6.8,7.6的磷酸缓冲液(PBS),根据食物在体内的转运过程和时间,将黄芩苷及其固体分散体分别溶于pH 1.2的稀盐酸2 h,pH 6.8 的PBS 4 h,并分别于1,2,4 h取样2 mL, pH 7.6 的PBS 1 h,并分别于2,5,10,30,60 min 取样2 mL(同时补加同温度等量溶出介质),以0.22 μm微孔滤膜过滤,取续滤液20 μL进行HPLC测定,测定结果代入标准曲线计算浓度,并换算成累积溶出率,结果见图1,2。

图1 黄芩苷与黄芩苷-Eudragit S100 固体分散体在pH 6.8 PBS中溶出曲线

Fig.1 The dissolution curve of baicalin and baicalin-Eudragit S100 in PBS(pH 6.8)

3种不同比例制备的黄芩苷-Eudragit S100固体分散体在pH 1.2的稀盐酸溶液中,黄芩苷基本无释放。以不同药辅比例制备的黄芩苷-Eudragit S100固体分散体在pH 6.8 的PBS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药物释放,释放时间主要集中在前2 h,且累积溶出率大小顺序为黄芩苷-Eudragit S100比例1∶8

图2 黄芩苷与黄芩苷-Eudragit S100固体分散体在pH 7.6 PBS中溶出曲线

Fig.2 The dissolution curve of baicalin and baicalin-Eudragit S100 in pH 7.6 PBS

2.3 固体分散体物相表征

2.3.1 电子扫描显微镜 真空镀金70 s,用扫描电镜观察黄芩苷、Eudragit S100,黄芩苷与Eudragit S100的物理混合物及其固体分散体的表面和晶体结构,见图3。黄芩苷原料药呈现条形纤维状,Eudragit S100为球形或类球形颗粒,物理混合物中可见黄芩苷和Eudragit S100的特征,而在固体分散体的电镜图谱中黄芩苷的晶体特征基本消失。

2.3.2 差示扫描量热法 测试条件为铝坩埚;气氛氮气;升温速率10.00 ℃・ min-1 ;升温范围25~400 ℃。黄芩苷,Eudragit S100,黄芩苷与Eudragit S100的物理混合物及其固体分散体的DSC分析见图4。黄芩苷在220.12 ℃处出现一个明显吸热峰;Eudragit S100在72.45,230.21 ℃处均有一吸热峰;物理混合物中存在黄芩苷、Eudragit S100的吸热峰,222.35 ℃处的吸热峰可以认为是由黄芩苷的吸热峰与Eudragit S100在其附近的吸热峰相重叠所致,说明二者仅为简单的物理混合;黄芩苷-Eudragit S100固体分散体中原料药的特征峰消失,说明固体分散体中黄芩苷可能以非晶体形式存在。

图3 黄芩苷(A)、Eudragit S100 (B)、物理混合物(C)、黄芩苷-Eudragit S100 固体分散体(D)的扫描电镜图

Fig.3 SEM imagines of baicalin (A), Eudragit S100 (B), physical mixture (C) and baicalin-Eudragit S100 solid dispersion (D)

图4 黄芩苷(A)、Eudragit S100 (B)、物理混合物(C)、黄芩苷-Eudragit S100 固体分散体(D)的DSC图

Fig.4 DSC curves of baicalin(A),Eudragit S100(B), physical mixtures(C) and baicalin-Eudragit S100 solid dispersion(D)

2.3.3 傅利叶变换红外光谱 采用KBr压片法测定红外光谱,将样品与KBr在干燥环境下混合制片后,分辨率4 cm-1,4 000~500 cm-1全谱扫描,结果见图5。黄芩苷-Eudragit S100物理混合物和Eudragit S100的红外光谱较接近,由于Eudragit S100 的比例较大,所以有可能黄芩苷的部分峰位被掩盖了。固体分散体的红外光谱中各峰值较小,不明显,但黄芩苷在3 600 cm-1左右的羟基伸缩振动峰及1 750 cm-1左右的-COOH中羰基特征吸收峰消失,Eudragit S100在3 500 cm-1左右处羟基伸缩振动峰消失及1 780 cm-1左右羰基特征吸收峰减弱,从黄芩苷和Eudragit S100 的分子结构上看,二者有形成氢键的基础,所以黄芩苷与Eudragit S100之间可能存在非共价键缔合。

图5 黄芩苷(A)、Eudragit S100(B)、物理混合物(C)、黄芩苷-Eudragit S100固体分散体(D)的红外光谱图

Fig.5 FTIR patterns of baicalin(A), Eudragit S100(B), physical mixtures(C) and baicalin-Eudragit S100 solid dispersion(D)

2.3.4 X-射线粉末衍射法分析 测试条件为 Cu靶(40 kV,40 mV);步进扫描0.01°/步;扫描范围5°~70°;扫描速度4°・min-1,结果见图6。黄芩苷在5°~45°有多个强的结晶特征衍射峰;Eudragit S100为高分子化合物,没有明显的衍射峰;物理混合物的谱线中黄芩苷结晶衍射峰仍然存在,说明简单的物理混合并未改变药物的结晶形式;而在固体分散体的谱线中,黄芩苷结晶特征峰几乎消失,说明黄芩苷可能以非晶体形态存在。

图6 黄芩苷(A)、Eudragit S100(B)、物理混合物(C)、黄芩苷-Eudragit S100固体分散体(D)的X-衍射图

Fig.6 X-ray powder diffractograms of baicalin(A), Eudragit S100(B), physical mixtures(C) and baicalin-Eudragit S100 solid dispersion(D)

3 讨论

常用的肠溶衣主要是丙烯酸树脂类聚合物,国外产品分为Eudragit L型和Eudragit S型,L型者可在pH 6以上的肠液中溶解,药物释放大多发生在小肠中远段,而S型者在pH 7以上的介质中溶解,常被用作结肠定位给药载体[9-11]。所以本研究选择Eudragit S100为载体,采用溶剂挥发法制备黄芩苷结肠定位固体分散体,一方面,Eudragit S100在pH>7.0时开始溶解,所以药物在经过胃时不会被泄露,其在pH 6.8的PBS中,4 h累积溶出率小于15%;另一方面,物相表征结果表明黄芩苷以非晶体形式分散于固体分散体中,从而显著改善了黄芩苷的累积溶出率,且随着载体比例的增加,固体分散体的溶出速率也随之增加,当黄芩苷和Eudragit S100 的比例达到1∶6时,1 h累积溶出度达到90%以上。该固体分散体不仅可以实现结肠定位释药,而且能促进黄芩苷的溶出和释放,达到提高结肠病变部位黄芩苷浓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吴登艳,宋娇,董海良,等. mTOR信号通路介导黄芩苷抑制人结肠癌细胞的增殖[J].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2, 34(23): 2399.

[2] 刘萍,程虹,吴东方. 黄芩苷对小鼠实验性结肠炎的保护作用[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0,30(19):1623.

[3] 任国莲,张淑秋. 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J]. 中国药物与临床,2006, 1(1):8.

[4] 李艳玲,王锦玉,杨德斌,等. 灯盏花素结肠定位片的制备工艺及体外释放度评价[J]. 中国中药杂志,2013, 38(6): 817.

[5] 史亚军,吴品江,许润春,等. 黄芩苷磷脂复合物基本性质研究[J]. 中草药,2012,43(1):78.

[6] 张琪, 陈忻, 张楠, 等. 外翻肠囊法比较黄芩苷磷脂复合物与黄芩苷在大鼠小肠的吸收[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2011, 28(6):501.

[7] 杨志欣, 常爽, 谢丽,等. 酶控渗透泵型结肠定位微丸的制备及体外释放度考察[J].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2011, 28(5):451.

[8] Pignatello R,Ferro M,Guidi G D,et al. Preparation,characterization and photosensitivity studies of solid dispersions of diflunisal and Eudragit RS100? and RL100?[J]. Int J Pharm,2001,218(1/2):27.

[9] 张兆旺. 中药药剂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435.

[10] Zhang L, Cao F, Ding B, et al. Eudragit?S100 coated calcium pectinate microspheres of curcumin for targeting[J]. J Microencapsul,2011,28(7):659.

[11] Ghorab D M, Amin M M, Khowessah O M, et al. Colon-targeted celecoxib-loaded Eudragit?S100-coated poly-ε-caprolactone microparticles: preparation, characterization an in vivo evaluation in rats[J]. Drug Deliv,2011,18(7):523.

Preparation of baicalin colon-specific solid dispersion and

evaluation on its in vitro release

YAN Hong-mei, ZHANG Zhen-hai, JIANG Yan-rong, DING Dong-mei, SUN E, JIA Xiao-bin

(1. Key Laboratory of New Drug Delivery System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under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Jiangsu Provincial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ine, Nanjing 210028, China;

2.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Nanjing 210046,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prepare pH-dependent baicalin colon-specific solid dispersion, with the aim of colon-specific delivery and rapid drug release. Method: Baicalin-eudragit S100 solid dispersion was prepared by using the solvent method. The microscopic structure and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were analyzed by using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 (DSC),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X-ray powder diffraction (XRD) and infrared spectroscopy (IR). And its in vitro release was also investigated. Result: The results of DSC and XRD analysis suggested that baicalin may be dispersed in solid dispersion in the amorphous state. IR results indicated a non-covalent bond effect may exist between baicalin and eudragit S100. The results of in vitro release determination showed that very few baicalins in pH 1.2 diluted hydrochloric acid solution for 2 h at the baicalin-eudragit S100 ratio of 1∶6. The accumulated dissolution rate was less than 15% in pH 6.8 phosphate buffer solution for 4 h, but exceeding 90% in pH 7.6 phosphate buffer solution for 1 h. Conclusion: The prepared baicalin-eudragit S100 solid dispersion could achieve the objective of colon-specific delivery and rapid drug release, and helps increase the concentration of baicalin in colons.

第2篇:评价秦始皇范文

关键词:历史;思想;启发式教育;效率

中图分类号:G4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1-0097-01

如今的新课程倡导学生的学习由传统的被动接受式要向着自主探究性方式转变,教师也必须由传统的“授之以鱼”向“授之以渔”转变。近年来,中考历史试卷也愈发彰显出灵活多变的特质。

一、精准导入,设置历史情境

导入是上好一节课的重要环节,精彩的导入会迅速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秦王扫六合”这一课为例,教师可以有多种导入的方式,如可以播放一段秦国征战六国的视频,可以播放荆轲刺秦王前燕太子丹在易水边所唱的《易水歌》,也可以利用复习式导入。教师可首先引导学生回忆第二单元关于西周灭亡、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历史事实,请学生板演战国七雄是哪七个国家并且简单画出它们的地理位置,然后根据学生所画的地图问学生:“你们知道这里面哪个国家最后消灭了其他六国,最后实现了统一呢?”学生根据他们掌握的知识会回答出秦国,并且会补充回答是秦始皇统一了六国。紧接着教师就抛出问题:“那么你们知道为什么最后是秦国实现了统一呢?如果你是秦始皇你会做哪些事情来巩固国家的统一呢?”通过设疑,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

二、引用材料,准确设计问题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对材料的选取尤其重要,这既要考虑到学生的阅读水平,又要能够从材料当中得出问题的答案。

在分析秦国为什么能够实现统一的时候,教师要尽可能选用书本上面的有用材料。例如,给出资料“秦王嬴政任用许多有才能的人,采取远交近攻的正确战略”,学生就可以很容易地得出嬴政的雄才大略;给出资料“天下之趋统一,势也”,教师一步步引导学生了解这个趋势体现在什么地方,并通过讲解春秋初期有几百个小诸侯国在很多地方割据到战国时期只有七个诸侯国,问学生这体现了什么趋势,学生就会答出实现了局部统一;通过讲解战国时期各国通过变法发展了经济,彼此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越来越密切,但是战争给社会生活带来了严重的破坏,所以这个时候人民最想要的是什么呢?通过教师的讲述,学生们就会得出人民渴望和平。最后,教师再对以上答案进行总结。

本节课的重点是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首先请几名学生起来回答,如果你是秦始皇你会有哪些措施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我进行适当的点评,然后带领学生一起学习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1)在政治上,展示一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结构图,问学生图片中展示了秦始皇统一后采取了什么措施?学生根据书本可以找到答案。为了加深学生的记忆,我会根据这张结构图让学生真正理解什么叫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从皇帝位于最上端我们可以发现皇帝的权力是最大的,体现了皇权至上、专制主义的特点;回忆西周实行分封制,各诸侯国在地方有很大的权力最终导致诸侯争霸,和秦朝在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县长官都由皇帝任命,可以得出权力由地方转移到了中央,体现了中央集权的特点,并且通过比较分封制的危害,学生可以直观地发现郡县制更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2)在经济和文化措施上,通过播放秦国的商人去燕国之地做生意,但是由于秦国的钱币、度量衡、文字与燕国不一样而导致生意失败的视频,让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学生根据视频内容和书本的知识,会答出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为了加深学生的记忆,我还展示了七国的文字和货币,然后请学生讨论如果是你会选择哪个国家的文字和货币,并通过图片来加深学生对于秦朝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和小篆的记忆。(3)在开发边疆上,我首先展示秦朝的疆域图,然后请学生上黑板对照地图指出秦始皇在开发边疆上面做了哪些措施,并指出秦朝的疆域到达了什么地方,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让学生真实的了解秦朝疆域的辽阔。最后,我根据学生的回答,从政治、经济文化、边疆三个角度总结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三、总结提升,客观评价人物

秦始皇是一个有着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一生功绩卓越,但也犯过很多的错误,关于秦始皇,学生肯定看过相关的历史剧或者书籍,于是我就请学生利用小组合作形式回答在他们眼中秦始皇是一个怎么样的人物,并说出理由。通过评价某个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可以起到四个作用:第一,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第二,可以再次巩固本节课的相关知识点;第三,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第四,学会客观公正地进行分析评价。2014年南通市历史中考题就出过类似题目,问根据下表对拿破仑的评价说说你学到的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所以,教师从基础年级就需要培养起学生的历史素养。

总之,启发式教学对教师有很严格的要求,它不仅需要教师有很扎实的历史功底,还需要把相关的知识灵活地运用起来,用比较分析法从横向和纵向等多个维度把历史知识贯穿起来。对于学生,通过启发式教学,可以培养他们的历史学习的品质,提高他们对历史问题的判断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他们历史学习的效率,并最终学以致用,能够独立自主地遨游于历史知识的海洋之中。

参考文献:

[1]孙延洋.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的运用分析[J].新课程导学,2014(21).

第3篇:评价秦始皇范文

我通过对“生本教育”理念的实践,逐渐探索出一种新的适合中学历史教学的模式,我把它称为“自学自教” 模式。学生课前准备历史资料和历史故事,上课自我展示。把解决教师的预设问题变为解决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产生的生成性问题。学生课前准备有兴趣,课堂讨论问题有动力,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我的学习我做主”。这种模式的特点就是自学自教、不问不教、以问定教。我现以七年级《秦王扫六合》这一课为例,对“自学自教” 模式作一简单的介绍。

(一)我为学习新课做准备。

1.一读课文(粗读):一般为快速浏览形式。

2.准备内容:查找生僻字词、历史概念、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故事等,借助工具书、课外资料和网络等手段完成知识储备。(各小组分别承担任务,合作完成)

例如:这一课让学生查了以下内容,并且要求学生标出生僻字拼音,以免错读。(有些是已学知识,但和本课学习有密切关系,学生查书即可完成。这也是一个复习巩固的过程。)

1.商鞅变法和长平之战概况。

2.秦王嬴政、荆轲、李斯、蒙恬、王翦、尉缭的个人简介。

3.秦灭六国的简要过程。

4.三皇五帝、皇帝、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的简介。

5.秦朝(有郡县名称)的地图。

6.秦长城的地图、图片及介绍。

(二)我想学习哪些问题?(学生必须了解的基础问题,针对所有学生的其本要求)

1.新课导入:在学生合上课本的情况下,学生展示准备成果导入本课。(要求形式多样,小故事、人物介绍、音乐、电影片段等不限)

例如:这一课让学生讲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在对学生的自我展示进行评价之后,教师抛出话题,有人说;“假如秦王被刺杀成功,就不会有今天的中国。”这种说法对吗?说说你的看法。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只做鼓励性表扬,保留学生各种不同见解,不做对与错的结论。

然后引导学生在学习完《秦王扫六合》这一课以后继续讨论这个问题。

2.出示本课标题(提纲式学习法)

例如在这一课投影:

大标题:《秦王扫六合》

小标题:1.秦统一六国和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

2.巩固统一的措施

3.北筑长城和开发南疆

3.各小组和教师围绕标题提问

学生要求:围绕课文标题说一说,这一课讲了哪些问题,你想学习哪些问题?(要求每个小组成员至少提出一个问题,培养学生寻找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

教师也写出问题,一方面是系统的把本课的基本问题和重难点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另一方面体现出教师是平等的与学生一起来学习。

4.归类并展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去除一些同类问题。同时表扬鼓励优秀小组和优秀提问学生。

例如在这一课: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

1.秦王是谁?“秦王扫六合”的含义是什么?

2.秦国为什么一国能灭掉六国?

3.中央集权制度是一种什么制度?

4.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哪些?

5.“南疆”在什么地方?秦是怎样开发南疆的?

(三)我能解决什么问题?

1.二读课文(精读):学生打开课本,开始仔细阅读课文。

2.各小组投影展示课前准备资料成果,也可采用学生讲演的形式。

3.小组合作,解决学生提出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展示,教师负责方法指导。

4.展示教师提问问题,学生对比查漏补缺:各小组合作帮助老师完成未解决问题。

例如在这一课:教师提出以下问题,学生都给了老师非常好的解答。

1.秦统一六国后建立的新朝代是什么?对它做一简单介绍。

2.分析秦能够统一六国的原因?

3.中央集权制度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什么影响?

4.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哪些?这些措施分别产生了什么作用或影响?

5.秦始皇修长城的目的是什么?你是如何评价秦始皇的这一行为的?

5.小组阶段评价:对各小组的发言情况进行总结,表扬鼓励优秀小组和学生。

(四)我还想知道和了解什么问题?(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问题,针对学生的个性化要求)

1.三读课文(选读):学生选取自己比较感兴趣的段落,提出自己的问题。

2.小组合作,大胆质疑:以小组为单位,提出问题,进行归类并展示

例如在这一课:学生又提出以下问题:

1.秦国和秦朝有什么区别?

2.秦朝“焚书坑儒”,为什么我们现在还能看到《论语》《孟子》这类书籍?历史记载有没有错误之处?

3.秦始皇修长城劳民伤财,秦朝能打败六国,为什么不直接打败匈奴?

4.秦朝时,我们新疆是怎样的?是不是荒无人烟?

5.秦始皇的贡献很大,为什么有人说他是暴君?

3.小组合作探究:以学生有所收获为目的,不必要求全部解决。教师要提供方法指导。

这一环节最后要解决新课导入环节的保留问题,通过学生讨论得出有根据的结论。但是要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不同看法,教师不要按照传统模式用标准答案去束缚学生自由思考的意识。不存在绝对真实的历史,因为历史是无法完全还原的;也不存在绝对正确的结论,因为结论也是前人做的。

4.小组总结,畅谈收获:教师鼓励性评价,也可是班长、课代表、组长和学生的评价。

(五)我通过什么方式能了解和解决更多的问题?(学生想知道的其它问题,针对学生的高端要求)

1.学生建议:自由发言。

2.教师建议:推荐书目、刊物、网站。可不定期通过历史小讲座、板报、手抄报等形式展示学生学习成果。

例如在这一课:教师推荐书目、刊物、网站。

《史记》

《秦始皇传》 《大秦帝国》

《上下五千年》《中国小通史》

秦始皇网http:///

人民出版社初中历史http://.cn/czls/

陕西历史博物馆http:///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http://.cn/

(六)我学了这一课有哪些感想和体会?(教师可设计发展性评价作业,围绕本课内容设计多道开放性作业,学生自主选择完成。)

例如在这一课:我设计了以下几道题目(学生只需选做一道题,也可是自创题目)

1.我心目中的秦始皇

2.假如你是秦朝的丞相,你能为秦始皇的治理国家,提供哪些更好的建议?

3.《对话秦始皇》假如你是一名记者,要穿越时空采访秦始皇,写出你的采访记录。

4.论秦始皇修长城的得与失

5.论秦始皇的开拓和创新精神

教师要对作业进行逐一评价写出评语,也可采用学生、小组长、大组长互评形式。要进行阶段性总结评价,选取优秀的作业朗诵或展示。

“自学自教”模式主要可以概括为六个环节:

第一环节:基础知识贮备阶段 (不打无准备的仗)

第二环节:初步提出问题阶段(学生不问不学习)

第三环节:自主解决问题阶段(我的问题我能解决)

第四环节:解决个性问题阶段(有想法你就大胆说)

第五环节:解决高端问题阶段(有疑问你可以这样去做)

第4篇:评价秦始皇范文

建钢却刚刚进入轨道,除了拍戏,还有很多毫无诗情的事情要他从头做起。

1977年一个冬夜,在新疆当兵的阎建钢偷偷离开连队,跑到附近一个叫狗熊沟的地方拿着木棒蹲在石头上等。这个孩子有点傻英雄主义,18岁刚立功就因为顶撞首长受处分下放连队,心里过不去,他非想等出一只狗熊来,好跟它搏斗。这是阎建钢的“尼采”时代。

30年之后,“阎导”的会客室布置得像茶楼,墙上的徽州砖雕精确地镶嵌成大鼎形状。“除了文艺界,我还有很多其他行业的朋友。”2007年3月6日,阎建钢很“大腕”地在自己面前划拉了一下:“你看看,我的办公室也像个茶楼。”

爱跟自己较劲的拧巴导演

演员高明形容阎建钢“有傲骨”,刘威评价他“聪明、平易”,而张丰毅则觉得他就是一个很正常的人。阎建钢自己开玩笑说,“我站着是最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躺下就是世界上最大的无赖。”

“《秦始皇》的剧本他弄了2年多,特别挑剔”,刘威在这个戏中扮演丞相李斯,他形容阎建钢是个爱跟自己较劲的“愤青”。有一场戏是秦始皇死后赵高篡改了诏书,刘威只有四个字“你怎么敢”,拍完之后阎建钢踢了刘威一脚说,“极其好”。“这么多年他从不说我好”,刘威形容《秦始皇》是一个睡了6年的植物人,“我们一直在回味这6年在干什么、想什么。”

事实上,在阎建钢的导演生涯里,挫折是他必须时常面对的关键词,用刘威的话说,“阎建钢运气有点背”。因为他眼界高,总想做得最好,“我读书时就想好了,以后一定要做导演,到现在我也没当过副导演。”

阎建钢的一次挫折是1999年拍《东周列国战国篇》,他坚持不上字幕不戏说,声称就是给几十个专家看的,结果收视惨败。“我觉得当时的那些片断现在看起来也挺有华彩啊,但是观众不接受。”

等到了《尘埃落定》,阎建钢的导演功力发挥得相当出色,但又因为只在地方台首播,片子没能火起来。刘威认为那个片子其实很成功,后来他再到阿坝去,当地人都微微鞠躬叫他土司老爷――“他太不会炒作了,当年一个‘刘威宋佳被困大雪中’的蹩脚新闻都给我招来了好多慰问电话。”

不过阎建钢没有被打倒:“我不能左右观众,但我可以左右自己啊。”2000年,阎建钢拿到了100万投资,“我的第一目标是收视率,没有收视率我就没本事。”2001年,《秦始皇》通过审查,播出却没有了下文。6年后,《秦始皇》在2007年大年三十静悄悄播出,随后在浙江经视重播收视率也排在第一。

爱跟演员较劲的疯狂导演

在部队当兵的时候,阎建钢是“年轻军旅诗人”。“痛苦是黑夜/黑到你闭上眼睛才觉得明亮”,阎建钢再背起自己的诗有点不好意思,“那时候只要受点挫折就觉得遇到人生的大坎儿了,挺痛苦的。”

阎建钢不怎么乱发脾气,但跟他合作过的人,都能感受到他的霸气和控制力。阎建钢为《秦始皇》设计的演员阵容,6年后仍然立得住,“张丰毅、刘威、赵亮、宋春丽、宋佳、范冰冰、张静初,观众群都不一样,绝对吸引。”

张丰毅认为《秦始皇》是自己发挥在个人水平线以上的标志性作品,“以前我也拍过一些失败的作品,但《秦始皇》之后我就很少接古装戏了,直到4年后才拍了《清宫风云》。”

高明每到其他组都会想念阎建钢,“他的本子我从来不挑,在他麾下拍戏就是享受。”2006年7月,阎建钢带着剧组到安徽黄山拍《大祠堂》,那是一年里最热的时候,高明“偷懒”,在合同里写明立秋之后才进组拍戏一“我坐在空调房里打电话慰问他们,潘红老师气得骂我,高明为什么还不来?”他乐不可支地数落阎建钢:“这个人拍戏从来不讲条件,每回都住差的地方。”

阎建钢经常逼急了自己动手写剧本。张丰毅很不欣赏这样的流程,“就是因为他能改,所以逼着他开工。”《秦始皇》也是这样,拍了5个月,后10集的本子不过关,张丰毅就跟阎建钢说:“这么拍下去很糟糕。”阎建钢也觉得是,全组停拍2个月,亲手把剧本改了才又开拍。

爱跟市场较劲的商人导演

1989年,阎建钢得到一个到埃及当交换学者的机会,谁知道一年的培训课刚上完,“出埃及记”变成了“到深圳去”。第二年回到北京,阎建钢就办了“今日广告”,刘威佩服他生意做得好,“亚运村房子那么贵,他买了2套。”

其后,阎建钢一直是中戏电视剧制作中心的负责人。2007年6月,院校的营利机构将被推向市场,阎建钢自己的影视制作公司也开始了运作。以前很多依靠体制能解决的事,现在都要自己动手――“我从来不抱怨政策,这个空间足够了,要抱怨只能抱怨自己本事不够。”

阎建钢对电视剧产业环境充满焦虑,“这个市场的终端都是垄断性电视台,假如有个垄断价格,制作方是无能为力的。”再加上不少小公司都在抢这个市场,很可能为了一集3、5万块钱就开拍了。他因此不得不在意供需关系,“我们都是先去重要的电视台征求意见,然后再确定拍什么、怎么拍,这样才会有比较大的胜算。”

古装戏拿到哪里都好卖,“但是今年开始古装戏限播了”;战争题材总有人爱看,“但是在中国有意识形态的因素,不好拿捏这个度”,这让他觉得像是在刀背上行走。

第5篇:评价秦始皇范文

摘 要:岳麓简是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从香港文物市场上购得,其出土时间与地点不得而知。结合简文、相关考古发现与历史文献记载,岳麓简应该确定为秦简,抄写时间在秦统一六国以后。

关键词:岳麓简;为吏治官及黔首;秦简

岳麓简为市场上所得,不知其出土的时间和地点,真实性不及云梦简那样确凿。整理者请湖北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的专家主持,对这批简的真伪进行了鉴定。经过检测,断定其为早期竹材,时代与用于对比的汉简相近。李学勤、张光裕等先生认为其为秦简,是对秦代简牍的重要补充,“是继1975年云梦睡虎地秦简和2002年湘西里耶秦简之后的又一次重大发现。这批秦简的抢救回归,对秦代历史,特别是对秦代的法律、数学以及秦代的书体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整理者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对这批简进行了检测,结果令人信服。但是,笔者有一疑虑,既然整理者原意认为这批简为秦简,那么对比检测时,为什么不选择睡虎地或里耶等秦简,而单选中谢家桥和走马楼汉简呢?对于这个问题,整理者没有做进一步的说明。《为吏治官及黔首》这批简到底是不是秦简,具体时间怎么确定?我们将在下文作出分析。

与《为吏治官及黔首》同批简《质日》中有三条简文:0602背七年质日;0611背卅四年质日;0611正十月戊戌小十二月丁酉大二月丙申大四月乙未大六月甲午大八月癸巳大;0092背卅五年私质日0092正十月小十二月小嘉平二月大四月大六月大八月大[2]。上面三条简文除第一条以外,另外两条都有清晰的时间记载,卅四年为秦始皇三十四年,即公元前213年,所以卅五年为公元前212年。那么第一条简文是不是卅七年呢,答案是否定的。关沮秦汉墓简牍中有关于秦始皇三十七年的历谱记载:十月辛亥小;[十一月庚辰]大;十二月庚戌小;[正]月己卯大;二月乙酉小;三月戊寅大;四月戊申小;五月丁丑大;六月丁未小;七月丙子大;八月丙午小;九月乙亥大。[3]而七年质日下面的一条简文为:0575正十月戊寅十二月丁丑二月丙子四月己亥六月甲戌八月癸酉。对照《中国先秦史历表・秦汉初朔润表》[4],我们发现,0575号简文的内容与表格中秦始皇二十七年正好相对,因此我们可以断定这一年为公元前220年,即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的第二年。由上可知,《为吏治官及黔首》写于公元前220年到公元前212年之间的可能性较大,但也有上下浮动的可能,为进一步限定这批简的抄写年代,我们就结合简文内容,通过相关出土文献及史书记载进行对比研究。

史书记载,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下令:“更名民曰‘黔首’”[5],而在上面的简文中,我们整理后可以发现,“黔首”一词共出现七次,分别为:03/1491善度黔首力;13/1539黔首不田作不孝;35/1497一曰视黔首渠骜;50/1565三曰举事不当则黔首指;51/1568四曰喜而隋(惰)行则黔首毋所比;87/1531正此治官、黔首及身之要也与(欤);87/1531背为吏治官及黔首。除了这七枚简以外,还存在一枚带“民”字的简:02/0313审智(知)民能。在云梦睡虎地秦简出土的《为吏之道》中,有和《为吏治官及黔首》内容相类似的内容,相比较可以得知,除了“审智(知)民能”含一个“民”字以外,“《为吏》与《为吏之道》内容接近的语句,《为吏之道》中的作‘民’字的,《为吏》全部作‘黔首’”[6]。例如,在《为吏之道》中的“善度民力”[7],在《为吏治官及黔首》中即被写作了“善度黔首力”;《为吏之道》中写作“一曰见民(倨)敖(傲)”的一句话,在《为吏治官及黔首》则成为了“一曰视黔首渠骜”。两者之间的差别不是偶然的,秦始皇“更名民曰‘黔首’”的作法也许正是引起变化的原因,如果事实是这样,那么0313号简文又该如何去解释呢。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黔首”一词总共出现22次,其中正文21次;“百姓”一词总共出现8次且全在正文中;“民”字共出现28次,其中正文占了20次之多。这三个词(字)在文中表示的意义非常相近,“民”字用的数量最多,但这主要是司马迁叙述议论之用,其实参见有实际意义的正文,“黔首”一词是用的次数和频率最高的。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前,“黔首”和“民”在全国(秦国)是都可以用的,《史记・李斯列传》记载:“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上面一段话记述的是秦统一以前的事情,文中清楚的显示“黔首”和“民”在这一时期不但皆可以使用,甚至还出现在了相邻的话中,从文意上显示,二者并没有过于明显的差别。那么秦始皇统一以后,情况会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呢?《史记・李斯列传》中说:“无他焉,不能督责,而顾以其身劳于天下之民,若尧、禹然,故谓之‘桎梏’也。夫不能修申、韩之明术,行督责之道,专以天下自适也,而徒务苦形劳神,以身徇百姓,则是黔首之役,非畜天下者也,何足贵哉!”《史记・秦始皇本纪》中除了秦统一以后大量使用“黔首”一词外,亦有关于“民”的记载,秦始皇泰山刻石曰:“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亲巡远方黎民,登兹泰山,周览东极。”秦二世登基不久,赵高进谗言:“明主收举余民,贱者贵之,贫者富之,远者近之,则上下集而国安矣。”司马迁评价秦始皇说:“堕名城,杀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黔首之民。”《史记・蒙恬列传》蒙恬自杀之前感慨:“凡臣之言,非以求免于咎也,将以谏而死,愿陛下为万民思从道也。”

由《史记》中的记载,我们可以得出,“民”字在秦统一以后并未完全废除,秦始皇“更名民曰‘黔首’”的法令得到了极大的贯彻,但是也具有一定的灵活性,甚至秦始皇本人也不例外。‘黔首’和“民”有什么关联呢,肖永明先生认为二者无实质的区别,并在文章中推测秦水德尚黑,诏令改“民”为“黔首”,很可能为秦统一六国后,重新确立并统一名物制度的诸多措施之一。肖先生的论述很有见解,但是司马迁“以弱黔首之民”一句话,将“黔首”与“民”用“之”字相连,感觉“黔首”对于“民”处于从属地位,想必二者之间也确实存在着某种区别。无论如何,《为吏治官及黔首》与《史记》中有关的秦代历史事实相符,“黔首”一词在秦朝以后的史料中也再无出现,所以,结合上文分析,笔者认为,《为吏治官及黔首》应该确定为秦简,抄写年代为秦统一以后的时期。(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历史学院)

参考文献:

[1] 陈松长.岳麓书院所藏秦简综述[J].中国史研究,2009,(3):75

[2] 朱汉民,陈松长.岳麓书院藏秦简(壹)[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91

[3] 湖北省荆州市周梁玉桥遗址博物馆.关沮秦汉墓简牍[M].北京:中华书局,2001.99-100

[4] 张培瑜.中国先秦史历表[M].济南:齐鲁书社,1987.224

[5]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239

第6篇:评价秦始皇范文

【关键词】 初中历史 课程学习 评价探析

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评价是初中历史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起着调控教学活动的作用。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对学生历史学习的评价往往通过平时的作业成绩、课堂提问成绩和考试成绩来进行综合评定。历史教学评价应以学生为中心,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了解“标准”的要求,以及评价方法与过程,并引导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以便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评价不仅要考查学生在历史知识、历史学习技能的掌握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变化等方面是否达到“标准”要求,还要注意考查学生历史学习的过程与方法,避免将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为惟一的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应具有科学性、灵活性和实践性。学生历史学习评价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1 讨论法

讨论法是历史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中经常运用的一种方法,它也是历史教学评价中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它的实施不仅有利于学生历史知识的积累与掌握,更有利于学生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也便于教师及时了解每一个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情况。

课堂讨论一般采用小组讨论与全班讨论相结合,每个小组6~8人,并选出组长、记录员、记时员、噪音控制员等。在进行小组讨论时,每个成员就讨论主题都要发言,由记录员做记录。例如:在学习了(人教版)《秦王扫六合》、《伐无道,诛暴秦》这两课后,我们组织学生进行了关于秦始皇功过的讨论。具体过程如下:①评价目标。观察学生在“秦始皇的功过”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学生对基本史实的掌握、阅读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是否具有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②评价过程。确定讨论课题:秦始皇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设计评价标准:探究问题(5分),资料收集(2分),史论结合(1分),语言表达(1分),合作协调(1分)。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并参与学生的讨论;③评价总结。根据评价标准,在组长的主持下小组进行讨论,并对每一位成员的表现做出评价;④反馈。学生普遍欢迎这种评价方式,为了准备这次课堂讨论,他们积极行动起来,去图书馆及上网广泛地收集材料。在辩论中,有的学生认为,“秦始皇是伟大的政治家”;也有学生认为,“秦始皇是残酷的暴君”。每位同学都力争使自己的发言观点鲜明,论据充分,史论结合,有理有据。在讨论中,激发了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不仅获取了知识而且初步学习了如何客观地认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通过该活动,教师不仅可以考查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还可以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归纳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以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等。

2 学生个人作品档案法

学生个人作品档案法是指收集学生个人的历史学习作品,建立档案,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进行评价。档案袋里装有学生的历史学习单元计划、课堂学习表现记录、小组讨论记录、常规性作业、探究性学习作业及综合性学习作业、测验和考试卷、历史学习小结、收集的历史资料等。

对于学生档案的评价,采用学生自我、同伴、家长和教师共同参与、综合评价的方法。除对绝对成绩评定外,我们还设了相对评价成绩。此外,学生的每件代表性作品我们尽量做到有教师、家长以及同学和自我的评语,评语突出学生历史学习的特长和优点。

建立学生历史学习成长档案,实行学生自我、同伴、家长和教师共同参与、综合评价的方法,让学生和家长了解教学目标并熟悉教学过程,有利于调动学生、家长的积极性,建立学生、家长、教师三方良好的协作关系,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历史学习积极性。学生以评价对象和评价者的双重身份参与评价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这种方法确实是一种能较好地促进学生学习发展的评价方法。

3 测验法

测验法是对学生历史学习成果进行数量测定,并对测定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评论,是历史教学中最常使用的一种方法,它一般用以评价学生一个教学单元、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历史教学目标达成情况。新课程改革要求历史教学的测验、考试要把历史知识和历史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考查,不但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更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测验要充分体现历史课程的综合性特点和独特的情感教育功能。我校在这方面也做了一些尝试:首先,测验的形式多样化。有笔试、口试;其次,题型多样化。除传统的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外,我们还设置了历史猜谜、巧连线、识图与设计、追根溯源、走进时光隧道等生动、活泼的试题;最后,命题多样化。在单元测验中我们尝试采用自主测验的形式,教师命题占80分,其余20分让学生自己分组命题、编制试卷,测验后师生共同评价总结。

历史评价方法多种多样,以上只是我们初步的探索和尝试,我们将继续努力,让历史教学评价和学生的学习活动融为一体,使其真正成为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第7篇:评价秦始皇范文

【关键词】历史;教学;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运用探究性学习方法能让学生从探究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适合于探究性学习模式,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选择是否用探究学习方法,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在历史课的教学中,改革课堂教学,以历史知识为基础,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历史知识,并与现实社会相联系,更重要的是以现代的眼光思考历史,以历史的眼光看待社会,培养学生尊重历史,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看待现实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爱国主义情操。初中历史课的教学以大量的通俗易懂的史实为基础,引导学生思索历史事件中的启迪,结合探究性学习的主动性、开放性、亲历性、创造性的特点,改革历史课的课堂教学,使学生所学知识不限于课本,不拘束于已知的书本知识,以问题为载体,打开思路,思考历史并把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经过一段时间的课堂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深受学生的喜爱。基本过程为:

一、从实际出发,转变教学观念

根据学生的年龄、已有的知识技能水平等实际情况,以及学生对历史的认识能力,已具有的学习技能,结合历史课的具体内容,确定探究课题。选题一定要与学生的实际能力相当,所选课题不能迁就学生原有的水平,降低标准,使学生失去探究的兴趣,又不能超越学生的可接受程度。对难以解决的问题,学生会产生厌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关注探究过程中学生情感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渐进性。第二步是设计方案。通过阅读课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初步提出研究方案,再经过反复论证修改,最后确定比较可行的正式方案。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商鞅变法”一课时,我先引入商鞅在变法之初曾有“立木为信”之举,然后设置问题:(1)商鞅为什么要这样做?(2)变法为什么要争取民众的信任和支持?(3)商鞅变法为什么能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4)商鞅“立木为信”的典故对你个人为人处世有何启发?经过层层开掘,发掘出古为今用的新意,引发了学生探究的极大兴趣。

二、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兴趣

以往的历史课,学生感兴趣的是那些历史故事。历史故事只是学生对历史的初步了解,要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深化知识,并为我所用,则需要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学会思考。1、教师要做的就是根据教学的需要选定合适的课题。学生在行为上对教师有着明显的依赖性,所以,教师要改变这种一味依赖教师的心理,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强烈的好奇心是一种强有力的内部动力。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选择的内容也有关系,所选择的内容既要引起学生的兴趣、有探索价值,又能引起学生思考的兴趣。2、给学生提供或由学生经集体讨论后提出各种可能,形成选择思维。以小组为单位对各种可能性进行分析、论证。要支持这种观点,必须要有大量的史实资料和自己的想象、思考,这一方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他们独立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积极挖掘问题,大胆设想,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如,对于课本50页的评价题:“针对秦始皇一统天下,加强统一的举措,有人认为,秦始皇功不可没,是个伟人;针对秦始皇确立皇帝制度,建立君主专制的强权统治,以及穷奢极欲、统治暴虐,有人认为,秦始皇过失巨大,是个暴君。你认为应该怎样评价秦始皇?”在对“隋朝政治”的探究中,学生不仅探究了科举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同时提出“科举制度”为今天的我们留下了什么思考等。

三、合作学习,全员参与

探究性学习法不能满足于回答提问参与讨论的人次,表面上热热闹闹是低水平的操作,课堂活跃的阵地应该是思维的活跃。要引导和激励所有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中来,使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活动。陶行知先生说:“学生很活跃地去找寻知识,解决困难,贡献他们所求得的知识,先生不过就在旁边的地位略加指点而已。我们认为这种教育是行动的教育。”陶行知所指的这些活动,使用头脑指挥的有序的活跃,而不是盲行盲动。在探究性学习的课堂里,学生是理所当然的学习上的主人。

四、改革评价,注重能力

第8篇:评价秦始皇范文

一、秦代的标准字体――小篆

小篆的统一,是我国历史上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文字统一。文字学家通常把秦代小篆产生以前的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和六国文字等统称为大篆。同大篆相比,小篆的象形性减弱了很多,点画结构也相对稳定了。这种字体是用圆转而匀称的线条进行组合的。它不仅简化了字形,取消了异体,确定了统一的规范,而且还指定了字形结构中的偏旁和偏旁的位置,使汉字的偏旁达到了统一。由于小篆的线条像玉箸(箸:筷子)一样,因此它被后世称为“玉箸篆”。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曾多次东巡,每到一地便树碑刻石,宣扬秦的文治武功。如现在残存的《琅砑刻石》、《泰山刻石》和《峄山刻石》等。这些石碑刻字据说都是出自李斯之手。李斯作为书法家为后人学习书法尤其是学习篆书作出了榜样,他对文字改革的贡献也是极大的。唐代大书法家张怀罐在《书断》中评价李斯小篆为:“画如铁石,字若飞动。”

《琅砑刻石》(图1)是中国最早的刻石之一,刻石据传为李斯所书。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于公元前219年巡游东地,登山东琅台时所立,刻石现存中国历史博物馆。此刻石的内容是对秦统一事业的赞颂,具有开国纪功的意义。因年代久远现仅存13行,86字。此碑用笔劲秀圆健,结体严谨工稳,是秦代小篆的代表作,在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泰山刻石》(图2)原碑残石现藏于山东泰山泰庙,宋拓《泰山刻石》共165字,全碑线条画如铁石,字若飞动,其结构平稳均衡、端严凝重、疏密有致、飘逸舒展,章法严整,古意盎然。

《峄山刻石》(图3)是李斯小篆的代表之作。此碑现只存宋代摹刻本,碑石现存于西安碑林博物馆。《峄山刻石》是在大篆的基础上进行改造、演变而成的,但同时又弱化了大篆随意自由的取势。它的线条横平竖直,粗细相同,用笔瘦劲圆转,线条始终保持着当直则直、该挺则挺、当婉则婉、该曲则曲的状态,骨力内蕴,气息通畅,明丽清朗,干净利落;又由于起笔收笔讲究藏头和护尾,所以起笔和收笔的形态都是取圆势,委婉之中显出刚劲,具有端庄典雅之美;结构上更显平稳凝重,疏密匀称,一丝不苟;字形多窄长,且上密下疏,稳定之中显出飘逸舒展,给人一种以柔寓刚、爽朗俊健的感觉;章法布局上整齐匀称,纵成行,横成列。我们在临习时,对于章法上要求很多,首先要体现大小统一、井然有序,再就是要讲究布列成队、行气贯通,单看一个个字如单独的白描图案,整体看满幅又如精美织锦。面对此碑无人不惊叹,后世学书者无人不仰观。

二、秦代的应用字体――秦隶

第9篇:评价秦始皇范文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国度,可以说我们的历史学科所涵盖的知识面相当的丰富,时间长、人物多、事件错综复杂,那些人物和事件经过了岁月的磨砺,在书本上呈现出来的文字已经变得枯燥无味。在课堂上,智慧的老师总会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思维点,营造历史情景,唤醒他们思考的意识。比如,在讲清朝历史的时候,如果能联系时下最火的电视剧《甄嬛传》,讲讲跟这个电视剧背景有关的历史事件,一定会引起学生的兴趣,既调动了他们的思维,也能活跃课堂气氛。

教师在讲《工业革命》的时候,切入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两幅图片:一副全景田园风光,一副冒着烟囱的图片),看看狄更斯眼中的奥运会,图文并茂,在狄更斯的眼里,那是个美好的时代,也是糟糕的时代,但这个时代深刻的改变了世界,它把人类社会从农耕文明引人工业文明,成为工业文明的开端,它就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事实证明,如果课堂的一开始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那么他们这一节课都会跟着老师的思路走。

2、适当的应用多媒体教学

历史不同于其他的学科,它的知识点涉及到的很多人物、历史事件,虽然年代久远,在信息时代和媒体发达的当今社会,通过电视电影、小说评书呈现出来的不计其数,虽然大部分都经过了艺术加工,但对学生理解那个时代还是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发达的多媒体技术,把那些枯燥的、不易理解的章节,通过多媒体呈现给学生。这就需要教师多花费一些时间和精力,去寻找或制作多媒体课件,积极的思考用什么更生动更形象的表达方式,才能让学生快速的吸收。

3、摒弃“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方法,建立互动式的教学氛围

历史相对于其他学科,算是一个比较有趣的学科。它不同于数理化,有固定的公示和严谨的计算方法,它的知识点可以以灵活的方式来获得。对学生来说,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哪年发生了哪些事,产生了哪些影响,具有哪些意义,这种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很容易让学生味同嚼蜡昏昏欲睡,老师也疲惫不堪却收效甚微。这种陈旧的教学方式该变变了。学生的思维需要活跃起来,最有用的方式就是让他们不只做一个“听客”,而是充分调动他们的情绪,让教与学即时互动,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在讲到秦始皇章节的时候,在课前就提出问题:你印象中的秦始皇是个什么样的人?讲完知识点后,再让同学们一起来讨论一下,历史上所讲的秦始皇跟你印象中的秦始皇有什么不同?大家会对自己通过小说、电视剧上得来的秦始皇形象发表看法,培养学生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最后达到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下获得知识的目的。(本文来自于《现代阅读·教育版》杂志。《现代阅读·教育版》杂志简介详见)

4、引导学生“思考比记忆重要,方法比勤奋重要”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话用到教学方法上再恰当不过。尤其是高考已经不再单纯的考核书本上的知识,更看重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方式。这就要求高中历史教师,不能一味的填鸭式的灌输书本知识,而是要注重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背多分”早已不适应这个时代了,尤其是历史学科,依据目录,建构知识,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能力,掌握高效学习的方法,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课堂建设的结构也需要作出调整,留出更多的空间让学生去分析、思考、交流,这才能培养出人才而不是书呆子。

5、总结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相关热门标签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