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英语作文论文范文

英语作文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英语作文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英语作文论文

第1篇:英语作文论文范文

“识解”最初被叫做“意象”。“意象”是源于认知心理学的术语,其意指人们在于客观世界互动之时形成的可以长时间存储与大脑中的抽象表征。“意象”被引入认知语言学之中,被认为是获得语言意义的必要组成部分,即概念内容与心理意象。虽然认知语言学中的“意象”与认知心理学里的“意象”具有渊源,但也不尽相同。为了将此两术语区别开来,Langacker(2002)将“意象”改为“识解”,并将其定义为“我们拥有用众多不同方式来识解同一情景的能力”。Langacker(1987,1991,1999)将其分为五个方面进行探讨:辖域、背景、突显、视角以及详略度;Talmy(2000)从四个方面来叙述了识解:构形系统、视角系统、注意力系统以及力动态系统;Croft&Cruse(2004)认为Langacker与Talmy对识解的认识不全面,因为Fillmore的框架以及Lakoff&Johnson的隐喻没有包含其中。故提出其识解观:注意/突显(选择、辖域、程度调节、动态注意)、判断/对比(范畴化、隐喻、图形、背景)、视角/场景化(观点、指示语、主观性、客观性)、组合/完型(包括大部分的其它意向图示)以及结构图示化(力动态、相关性)。

二、体验识解观及其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1.体验识解观。识解,作为人们的一种认知方式,是语言表达式意义的重要来源。Langacker(1987)将语言的意义看作是概念化(Conceptualization),其贡献是巨大的。概念化是一动态过程,表明意义是人构建的。但王寅(2009)认为Langacker过于强调人本性与主观性,客观层面考虑不够,应该将体验二字加于概念化之前,及体验性概念化。同时,认为识解是观念化的最主要部分,因此其提出体验识解观(EmbodiedConstrualTheory),旨在分析对《枫桥夜泊》40个译本不同的原因。体验识解观分为两个部分:体验与识解,这里的识解采用的是Langacker对识解五方面的描述。此术语充分体现了认知语言学的核心原则“现实—认知—语言”,并明确表现出语言意义来自人与现实的互动体验及其认知加工这一核心观点。

2.体验识解观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英语写作是人与现实互动体验及其认知加工后意义表达的产物,而体验识解观正是人们得以认识世界以及获取意义的方式,故将体验识解观用以促进英语写作教学,实为从认知层面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我国众多教师所忽略的,因而这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从现实、认知与语言三者的相互关系中可得到两点启示英语写作教学中:(1)要将体验用于英语写作教学中,以便学生更好地认知;(2)将识解的五方面内容用于英语写作中,是英语写作真正实现对认知方式的外在化。体验识解观在英语写作教学的应用如下所述。

(1)体验互动:话题熟悉与分析。英语写作实际就是语言表达,就是认知方式的凝化。而认知内容从何而来?无疑来自人与现实的互动体验。在课堂上,老师可以设计一些方式与活动让学生互动体验。体验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有直观的视频、音频及图片呈现,可以有相关话题的文字阅读,也可以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此帮助学生获取更多的信息并拓宽知识面、增长百科知识,以达到帮助学生有效分析话题、获得全面与准确信息的目的。

(2)辖域激活:信息获取与罗列。辖域激活实则为话题相关的百科知识激活。激活百科知识或背景知识,能为学生提供更多与话题相关的信息。信息分为关键信息与次要信息、原型信息(众人普遍接受的信息)与非原型信息(非众人普遍接受的信息)等等,用头脑风暴写下与主题相关的观点,基于自己的视角与立场,选择相应的中心论点。选取论点时可以是众人接受的观点,也可以是非主流的看法,基于自己需要,任其选择。罗列中心论点之后,写下其各方面的主要特征,不是所有的特征都符合自己立场,这就需要用突显原则将符合自己或能最好体现自己立场的特征保留,将不符合自己的观点省去,将其隐显。

(3)语言表达:认知内容的凝化。英语写作,其实就是用英语书写人们识解的客观现实。换句话说,英语写作就是将认知方式凝化。在英语具体表达时,怎样将认知内容表达出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学生在英语写作中面临的一大问题就是词汇及句型结构选择与表达的单一。学生词汇上的问题首先体现在词汇贫乏、单一,缺少变化,并且概括词(generalwords)使用更多,缺少一些精确的具体词。例如,在表示打击碰撞之时,学生多会选择hit。虽然hit有打、打击、碰撞之义,但它不能够表示所有方式的打。突显打的不同方式,含打之义的动词也会有不同选择。当突显用皮鞭打时,whip是合适的选择;当突显用物体敲击、攻击及撞之时,最好选用strike;而表两物相撞或碰撞的动词非collide不能传达其妙;smack突显打的方式为用手掌掴;beat表示连续击打。由此可见,突显打的不同方式,动词的选择绝非仅为hit一个。

学生在词汇上体现的问题还有动词使用过多,不能将其灵活地转化为与其具有同样意义的名词或介词结构等静态表达。王寅(2007)在其《认知语言学》一书中叙述了ICM与辖域、认知域、图示、框架、脚本等术语的关系,它们之间可以用约等于连接,所以辖域可以用框架来表示。框架在词性转换上能起到极大的作用,用一雇佣框架能够很好的说明:在雇佣框架中,必定有参与者(雇佣者与受雇者),也存在雇佣这一动作以及这整个事件。参与者及这一事件是Taylor(2002)所说的事体(thing),雇佣动作为其所言的关系。因此,对不同方面的突显可以获得不同词性的词汇。如若突显参与者,employer与employee将会出现在句中的主语位置;如突显雇佣这一整个事件,employment会被选用;而若要突显雇佣这一动作,employ能被选择出现在表达中。

可见,在辖域中突显不同实体(关系或事体),不同词性将被选择,这有助于解决学生词汇选取单一,动词使用过多这一问题。在句子层面,也可以用识解观解决学生表达单一这一问题。每个句子其实就是一个事件域,Ungerer&Schimid(2011)在运动事件域中列出了六个构成要素,即图形、背景、路线、运动、方式与原因。在这一运动事件域中有三个要素必不可少,即图形、背景和路线。其它三个成分基于表达的详略度选择呈现与否。因此,表达运动事件的句子就可能包含这六个要素。在这一事件域中,突显不同要素会产生不同句子结构。倒装句是将突显成分提于句首而产生的句子非常规表达。例如,Myfatherstandsintheroom(我父亲站在此房间中)因突显成分的转换将导致句子结构的变化。要是对背景intheroom突显,这句话就会转换为Intheroomstandsmyfather.倒装句的出现显然就是对不同要素的突显所致。句子不同要素的突显会丰富句子的表达形式,这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解决表达过于单一这一问题。

三、结语

第2篇:英语作文论文范文

首先,我们应该认识英语的重要性。英语是这世上发达国家风行的一种语言,对于我们这些新一代的学子来说,当然必不可少。而且英语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简单的语言,无论单词、句子、文章等有多长,里面都只有26个字母,自己需要多多掌握的则是语法。

我还是一个初二的学生,正在努力地学习着英语,因为这是一门重要的主科,将来还会是出国的必要条件。而我感觉英语并不需像李阳说的那样,要“疯狂”起来,而要融入它。我认为学英语应该让自己身临其境,把自己所站的角度换到国外去,对于外国的社会环境,我们应该如何地交流。

当然,“读”肯定是要的,要放开心,大胆地读出来。熟话说:“熟能生巧”。只要我们多读,再多读,到需要用的时候就会情不自禁地脱口而出了。学英语的心态也要放正。我们应该觉得我们需要学英语,这对我们是有极大地用处的,。当我们真正地认为英语已经融入了自己的生活的时候,我们就会像学母语般地去学习英语。

第3篇:英语作文论文范文

社会确实存在这种现象。分数的高低决定着你的人生,决定着你的命运。究其根源,便是应试教育模式造成的。

现代中国依然沿用应试教育的考试模式,这让众多学子盲目地认为分数高就是学习好,分数高就能代表一切。于是就有了“拼分,争分”的浪潮。随之人们对学习的认识也就指向了分数。这无疑是一种错误的表现。

也许有人会说,这没什么问题。那么,你就只想到片面,只顾以偏概全。仔细想想,教育是什么,是为了什么?答案很简单,那就是要培养人才,培养一批一批有素质有道德,能为社会做贡献的人才。是的,我承认,分数高的人确实拥有成为人才的能力,但只能说可能成才。社会上也有很多自恃聪明、走上歧路的人,他们在非学习方面就是一个差生。试问,这样的人到了社会撒谎能够能有用吗?不迫害社会才怪。

道德,信仰等非学习方面对于学生来说同样重要。这是人之本分。如果连这都不能够做的合格,就是学了一肚子墨水也不被人欣赏,相反,他们还会被人痛骂、批评。德智体三方面全面发展,缺一不可。

其次,分数的高低体现在各科成学习上,但并不容易全部优秀。偏科就是很好的体现。有的人理科好,但是学习文科吃力,结果分数不高,但这就说明他学的不好吗/我不这么认为,他具备理科学习的素质,可以从事理工行业,同样造福社会,但分数却抹杀了这种人才,这也是应试教育的缺点。人没有十全十美,也不能考的十分理想。但人正因此才各有所能。正如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乐观。我们必须认识,应试教育不能决定一切,人生靠自己把握,相信自己的能力。

第4篇:英语作文论文范文

(一)层次性、弹性原则新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此,教师不仅在课堂教学中要遵循个体差异原则,因材施教,在设计作业时,也应遵循因材施教原则,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设计难度不同的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要使作业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新颖有趣,能充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利用每个学生在兴趣、动机、意志、能力、思维品质等方面的优势,促进其知识的巩固与增长。这样每个学生在原有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各有收获,都能获得成就感,都能感到自己在进步,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树立起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对英语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的作业具有人本化和弹性化特点,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比如,完成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后,教师可给优等生设计一些综合性作业,包括写作、翻译、复述课文等;给学困生设计一些基础性作业,如单词记忆、补充句子、背诵课文等;给中等生设计一些一般性作业,当然他们也可以自由选择作业,只要他们感兴趣的、能提高英语运用能力的即可。

(三)趣味性原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英语作业在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方面的独特作用不容忽视。充满趣味性的作业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灵活、敏捷、创造性的思维,使学生在作业中巩固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因此,英语作业的设计要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思维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探索、运用知识。如在学生学习了Sports这个话题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查找体育和体育明星的相关资料,然后让他们在课上交流。学生接受了这个他们感兴趣的任务后,就会积极查找资料,并动手书写内容提纲,学生之间还展开了讨论。这样学生既了解了有关体育的知识和相关英语知识,又锻炼了英语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

(三)纠错性原则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记忆量也很大,记忆单词是学生的一大学习困难,有些容易出错的单词反复背还是容易出错。因此,为了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点,我设计了特殊作业:学生准备一个词汇本,在词汇本上给每个单词编号,不懂得地方要经常查字典,注意词汇的音、形、义和用法,以便随时查阅、记忆;学生读到的优美句子可以摘抄并背诵或模仿。对于那些典型的错句,也要记录到错题本里,并经常复习。学习的过程也是不断纠正错误、减少错误的过程。这样的作业没有时间和任务限制,自由空间很大,长此以往学生便养成了良好的积累习惯,又能扩大词汇量,提高英语水平。

二、高中英语作业设计形式

(一)“菜单式”作业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在对学生进行分层后,可以设计“菜单式”作业,把作业设计成多种类、多层次的,如较低层次的、比较简单的巩固性、诊断型作业,中等层次的作业,较高层次的作业题型要灵活多样,偏重于理解、想象、运用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要去选择做哪一类的题目。这样既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尊重了学生的选择,使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又避免了作业设计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并给学生更大的自主空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合理安排完成作业,也培养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他们乐于学习英语。

(二)实践型作业学生往往乐于做实践型作业,实践型作业需要走出课堂,向课外延伸,使作业和生活接轨。比如,组织一些参观活动等,学生可以用英语注释、写英语小作文、画漫画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实践型作业有利于学生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提高英语能力。实践型作业具有趣味性和实践性,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第5篇:英语作文论文范文

英语应用文写作是高职高专英语专业的一门综合技能课,它不仅要求学生对英语词汇、句子结构等方面有较为全面地把握,同时还要对商务知识,包括商务惯例、商务文化等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可以说是英语语言技能和商务知识的结合体。当前,我国国际贸易活动频繁,英语写作能力是国际商务沟通中最重要的技能,是高职高专所培养的技能型、应用型英语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然而,目前,高职英语应用文写作教学的效果并不容乐观,现有的教材大多是传统的功能性教材,按照传统的方式编排,对不同的写作题材提供系统的训练,内容杂而全,学生学起来很枯燥。而有的老师受传统英语教学法的影响,一心要求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知识,上课也不注重趣味性,导致学生对英语写作缺乏兴趣,学习效果自然欠佳;另外,很多高职教师对企业也知之甚少,因而,只是单纯教授教科书上的内容,无法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效果自然与企业的实际要求有差距。所以,寻找一种更具趣味性、能弥补英语教学与企业需求之间矛盾的高职英语应用文写作的授课方式,是写作课程改革与建设的需求,更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就是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就业为导向,把满足就业需要作为写作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从而完成教育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英语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必要性

1.基于工作过程的英语应用文写作课程开发的程序工作过程是指“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如前所述,实施基于工作过程教学的根本原因,是为了使学生获得在具体工作过程中应具备的职业技能。基于工作过程的英语应用文写作教学,指的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在课程教学中强调培养学生实际工作中需要的写作技能,实现教学与工作任务的对接。基于工作过程的英语应用文写作课程开发的具体方法是:

(1)根据企业调研及同类院校、类似专业的调查情况,分析本专业学生毕业后所要面向的职业岗位及职业岗位群;

(2)归纳这些职位岗位及职位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

(3)将归纳的典型工作任务设计成相应的课程教学内容;

(4)设计实际工作情景,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

2.必要性分析按照这样的方法设计的课程,不再只是单纯的传授英语和商务专业知识,而是将商务知识、英语写作和商务写作技巧相结合,将枯燥的写作内容与学生未来的工作实践结合,教给学生在正式的国际商务职场中需要的写作技能,让学生毕业后能轻松应对职场的写作需要。并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基于工作过程的英语应用文写作教学能够很好地完成这一课程的教学目标,锻炼学生在职场中的交际能力,从而实现学生轻松应对职场写作的培养目标。因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该课程并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来实施教学是保证课程效果的重要举措。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英语应用文写作的课程开发

1.职业岗位分析如前所述,应用英语专业开设英语应用文写作的目的是为了拓展学生的就业面,使其毕业生毕业后也能从事外贸等方面的工作。因而,其目标工作岗位是外贸跟单、商务助理等职位,换言之,英语应用文写作要教给学生从事这类工作所需要的写作知识。

2.典型工作任务归纳根据上述职业岗位分析,我们确定从事商务工作的应用英语专业毕业生需要用到的商务写作包括两大类:行政公文和外贸函电。根据我们对企业类似岗位的调查,此类岗位在工作过程中需要用到的行政公文包括通告、会议通知、会议议程、会议记录等,外贸函电则包含了整个外贸工作流程中所需要的函电写作,包括询盘,报盘,讨价还价,投诉,处理投诉,要求提期,肯定回复,否定回复,要求退货,支付方式商定,订单等。

3.确定课程教学内容在第二步中,我们确定学生需要用到行政公文和外贸函电,此外,作为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是简历和自荐信的写作。同时,我们也请行业专家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评价和指导,结合专家意见,我们最终把英语应用文写作的教学内容确定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初入职场,第二部分,行政公文写作,第三部分,外贸函电写作。

4.基于工作过程的商务英语写作的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英语应用文写作要全面改善这一课程的教学效果,除了按照工作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外,还有很重要的一个步骤就是教学方法的选择及实施。对于上述三个部分的写作内容,宜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教学。以下就是针对不同部分的教学设计。

第一部分:简历及自荐信的写作。在讲解了最基本的写法之后,给学生一则招聘广告,上面包含公司信息和职位要求及任职要求,然后要求每一位同学针对这一职位设计一份简历、写一封求职信,并把写好的求职信和简历投给班上的其他同学(即每位同学既是求职者,又是招聘者)。每一位同学收到其他同学的简历和自荐信之后,要从中选择2~3份自己觉得做得比较好的,作为下一步面试的准备。接着,将所有同学的选择结果汇总到黑板上,然后找几名同学上讲台解释自己的选择理由,下面的同学可对台上同学的选择理由进行质疑或表示赞同,最后,请同学试探性地归纳简历及自荐信写作的技巧,老师做最后总结。经过这些比较、分析、讨论和总结的过程,同学们对于简历和自荐信的写作会有一个很好的认识,而作为潜在雇主选择较好的简历的经历也会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站在雇主的角度对自己的简历和自荐信做一个比较中肯的评价。

第二部分:行政公文写作。此类写作也可采用情景模拟法。先假定学生毕业后进入一家公司工作,目标岗位是外贸业务员,尽管他们在学校都已经学习了外贸单证及函电这类课程,但是,就产品和具体的外贸业务流程来说,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惯例,所以,一开始无法直接进行外贸工作,要花时间熟悉产品和流程。在此过程中,可能需要做一些文职类的事务,协助上司的工作。上班第一天,老板需要发一份关于更新电脑设备的通知。要求学生自行研习教材上如何写通知的内容,并根据设定的具体要求,拟写一份通知。然后找几名学生拟写的通知在课堂上给大家讨论,讨论之后总结通知的写法及注意事项。随后的会议通知、会议议程和会议记录可以以新任务的形式、按照类似的方法来进行教学。

第三部分:外贸函电写作。对于外贸函电的教学,可以先把学生分为4~5组,每组5~6人,每组里面一半人做外贸跟单,另一半人做国外的购买客户。给学生设定情境、产品,然后由承担外贸跟单角色的同学先发出询盘,另一组同学作出还盘,接着双方进行讨价还价,投诉,处理投诉,要求提期,肯定回复,否定回复,要求退货,支付方式商定,订单等,直至完成整个交易流程。完成整个交易流程后,由每组同学上讲台展示本组的信函,其他同学讨论、评价,最后教师评价。第一阶段完成。然后,每一小组的里的同学进行角色转换,并更换产品,开始新一轮的交易。这样,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学到买方和卖方的信函,而且,在既定的具体情景和任务中研习课本、讨论、合作完成信函,让大家如同体验真实的工作情景,不仅会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能增加兴趣和学习效果。

四、结论

第6篇:英语作文论文范文

关键词:隐形;诗学;意识形态;赞助人;翻译文学;关系

Abstract:Theauthor’sinvisibility,ortheunfaithfulnessoftranslatedliterature,hasalwaysbeenacontroversialtopicintranslationstudiesinChina.Whyisthetranslatordissatisfiedwiththe“formalequivalence”betweenwordsfromdifferentcultures?Underwhatcircumstanceswilltheauthorofthesourcetextbeinvisible?Whatis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author’sinvisibilityandthetranslator’svisibility?Fromaculturalperspective,howdoesthenotionofinvisibilityaffectthedevelopmentoftranslationstudiesandthepursuitoftranslationcriticism?TheauthorattemptstofindanswerstothesequestionsbyemployingatheoreticalframeworkbasedonAndreLefevere’sviewsontheinfluenceofpoetics,ideologyandpatronageontheproductionontheproductionoftranslation.

Keywords:author’sinvisibility;poetics;ideology;patronage;translatedliterature;relationship

在翻译文学的创作过程中,译者在处理原作时,由于不同的策略取向,会导致原作不同程度的变形,译作不同程度的失真,笔者将这种翻译文学中的变形现象称为“原作之隐形”。

“原作之隐形”,换言之即“译作之不忠”,这一现象一直困扰着翻译界。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为何不“依样画葫”?原作会在何种情况下隐身于译作之后?原作的隐形与译者地位、翻译学科建设和翻译评论之间究竟有何因缘?这是一个值得译界深入探讨的课题。在本文中,作者试图从勒菲弗尔的“三要素”理论入手,对此现象作一文化透视。

理论依据

安德烈·勒菲弗尔(AndréLefevere)是文化学派的典型代表。他在《翻译、重写以及对文学名声的操纵》一书中阐述了关于翻译的“三要素”理论。勒菲弗尔认为,翻译是对原文的重写。翻译不能真实地反映原作的面貌,主要因为它始终都受到三种因素的操纵:诗学观(poetics)、译者或当代的政治意识形态(ideology)和赞助人(patronage)。翻译文学作品要树立何种形象,译者的观点取向和翻译策略都与意识形态和当时的译语环境中占主流地位的诗学观紧密相关。而赞助人,包括政党、阶级、宫廷、宗教组织、出版社和大众传播机构等等,都无时无刻不在操纵着翻译活动的全过程(Lefevere,1992a)。

勒菲弗尔的“三要素”论对长期以来为翻译“对等”的樊篱所缚的翻译界无疑带来了一股新鲜空气,它为研究各种翻译现象提供了新的文化参照系。那么,它对于“原作之隐形”现象又具有怎样的解释力呢?让我们来看一看种种隐形情绪背后所蕴藏的禅机,或许能够发现异样的谜底。

隐形情结和因缘种种

一、隐形与诗学

诗学,根据勒菲弗尔的定义,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指文学技巧、文类、主题、人物、环境和象征,另一方面是指文学的社会角色。前者构成文学的功能,而后者则主宰着文学作品的影响程度(Lefevere,1992a:26)。

在翻译中,由于译者心目中的意向读者和服务对象来自译语系统,译者本身又浸染于译语系统文化当中,译语系统的主流文学形式和当时社会流行的文学观在这种“作用”下发生变形。这种变形首先是译作对原作的语言,特别是语法结构、逻辑形式、文体风格等方面的改变。

语言上的隐形可以发生在各种各样的语篇当中,即使是权威的经书典籍比如《圣经》和赫胥黎的《天演论》这样的作品,也会由于诗学观的影响在译者的诠释和解构中发生变化。例如,路德(MartinLuther)在以德文译《圣经》时就经常添加一些表示“转折”的连词,比如“Allien(但是)”。这是因为,虽然拉丁希腊文中无此原文,但德语的语法结构却要求他作这样的改变(蒋百里,1921)。而对于严复是如何配合他的“用心”郑重地选用了当时流行于士大夫之中的桐城派古体,又是如何根据汉语的习惯将《天演论》进行“化整为零”的拆变,则早已成为译坛百年之佳话。

语言的隐形不仅受到社会主流文学观的影响,有时还为译者本人的文学观和审美意识所操纵。这种隐形在诗歌和戏剧翻译中尤为明显。例如:对于拜伦的《希腊岛》(TheIslesofGreece),不同的译家便采用了不同的文体。以第一句为例:

TheislesofGreece,theislesofGreece!

Whereburningsappholovedandsung,…

梁启超译文:(沉醉西风)咳!希腊啊!希腊啊!你本是和平时代的爱娇,你本是战争时代的天骄!……

马君武译文:希腊岛,希腊岛,诗人沙孚安在哉?爱国之诗传最早。……

苏曼殊译文:巍巍希腊都,生长奢浮好。情文可斐斐,茶辐思灵保。……

译文:嗟汝希腊之群岛兮,实文教武术之所肇始。

诗媛沙浮尝泳歌于斯兮,亦羲和、素娥之故里。……

(谢天振,2000:146-147)

对于拜伦这首著名的诗篇,同一个国家的译者,为什么样会有这些不同的处理方式呢?一方面译者要借诗明志;另一方面,更由于各自的文学观和审美意识不尽相同。梁启超要用他的元曲全来宣扬政见,马君武则采用七言古诗来哀叹民族的命运,苏曼殊取五言诗体来抒发个人情怀,而则要用离骚体来进行语言文化比较(杜争鸣,2000:48)。他们都有以自己的文学观从不同的欣赏角度给译作涂上了浓烈的个人色彩,重塑了拜伦诗中的艺术形象和不同的拜伦形象。

文体方面的变形不仅将原文结构或文体隐身于译作之后,同时还可以导致风格的变形。风格上的隐形,可以发生在语言的各个层面,有时甚至是一个词的添减便改变了整个面貌。如:

ItwaseventwylightwhenheentredthecittieofAntium,andmanypeoplemethiminthestreets,butnomanknewhim.SohewentdirectlytoTullusAufidiushouse,andwhenhecamethither,hegothimupstraighttothechimneyharthe,andsathimdowne,andspakenotawordetoanyman,hisfaceallmuffledover.Theyofthehousespyinghim,wonderedwhatheshouldbe,andyettheydurstnotbydhimrise.For,ill-favoredlymuffledupanddisguisedashewas,yetthereappearedacertainemajestieinhiscountenance,andinhissilence:WhereupontheywenttoTulluswhowasatsupper,totellhimofthestraungedisguisingofthisman.(十六世纪英语)(王克非,2000:292)

这是英国十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散文译家诺斯(ThomasNorth)从阿米欧的法文转达译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贵人传略》中写柯里奥兰纳斯一书的开场白。风格既无阿米欧的古典,也不像原作者普鲁塔克,而是一段颇具诺斯色彩的生动活泼、充满戏剧色彩的新篇。其中,“Theyofthehousespyinghim”中spying是诺斯为原作所加的颇为戏剧化的一笔,而文中新增的副词ill-favoredly亦使整段译文更富神秘色彩。

如果说,语言结构和文体风格上的变形只是不同程度地碰破原作的“形”与“壳”,那么,译语文化与原语文化的错位则会或多或少地触及原作的“灵”与“肉”。

二、隐形与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指的是社会的、政治的思想观念或世界观。它可以是社会的、上层的,也可以是个人的(Lefevere,1992b)。

意识形态使用于翻译过程时,造成原作的文化在译作中的隐形。“翻译为文学作品树立何种形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的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可以是译者本身认同的,也可以是赞助人强加给他的”(Lefevere,1992a:41;陈、张,2000:177)。因此,在不同的意识形态的支配下,原作中带有民族文化特性的东西就有可能褪色、变形乃至消失。

比如,傅东华在翻译玛格丽特·米歇尔的《飘》时,为了让译文符合中国读者的文化意识,有意将男、女主人公RedButler和Scalet译成了颇具中国色彩的“白瑞德”和“赫思佳”。傅东华是“不必字真句确地译”(谢天振,2000:148)的拥护者,他从译语文化出发,将原语的姓氏文化隐形,从而把读者引入他所营造的文学氛围。

又如,苏曼殊在译雨果(VictorHugo)的《悲惨世界》时,为了呼应当时提倡西方“科学”、“民主”和“打倒孔家店”、封建制的主流意识形态,特意杜撰了一段故事,并增加了原作中不曾出现的人物男德,同时借男德之口,吐出了一段批判孔子的话(王宏专,1999:40)。

文化隐形的现象在有关伦理道德的小说中表现更为明显。在20世纪初蟠溪子所译的《迦因小传》中迦因未婚先孕的一节即被译者删除(陈、夏,1997),因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伦理道德不允许女子越雷池半步。《查太莱夫人的情人》节译本中有关描写的许多场面都被删减(成、周,1998),因为当代社会虽然开放了许多,但其主流意识形态仍不鼓励性开放。而针对古希腊剧作家阿里斯托芬(Aristophanes)的名剧《吕西斯忒拉忒》(Lysistrata)中的台词,不同的译者所作的不同处理足以让我们对异国情调刮目相看。

在Lysistrata这幕剧剧终时,女主人公在请由美女扮演的“和平(Peace)”把斯巴达的和平使者带来时说了一句台词:“Enmedidotencheira,tessathesage.”直译:Ifhedoesn’tgivehishand,takehimbythePenis.对于这句台词,不同的译者的处理方式是:

①Ifanydonotgivehishand,leadhimbythenose(ByWilliamJ.Hickie1902).

②Iftheydon’tgiveahand,alegwilldo.(ByA.S.Way1934)

③Ifhandsarerefused,conductthembythehandle.(ByDouglassParker1964)

④Butiftheywon’tgiveyoutheirhands,takethemandtowthempolitely,bytheir…life-lines.(ByPatrickDickenson1970)

⑤Takethembythehand,women/orbyanythingelseiftheyseemunwilling.(ByDudleyFitts1954)(Lefevere,1992a:41-42)

显然,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译者对penis这个词作了不同的诠释和意象转移。为什么其中的差异如此之大?主要的原因还在于意识形态的影响。译者要为某一套意识形态服务,就会配合这一意识形态树立某种形象。当原作的文化意象与译者的社会文化意识不相符或不相容时,译者便会根据他要服务的译语社会的意识形态可以接受的形象作隐形的移植。

三、隐形与赞助人

赞助人(Patronage)在勒菲弗尔的“三要素”理论中被视作最为重要的因素。作为“任何可能有助于文学作品的产生和传播,同时又可能妨碍、禁制、毁灭文学作品的力量”(陈、张,2000:176),赞助人主要控制作品的意识形态、出版、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它可以是诸如宗教集团、阶级、政府部门、出版社、大众传媒机构,也可以是个人势力(Lefevere,1992a:17)。对于翻译活动的走向、翻译文学的兴衰,译者的地位乃至生命,赞助人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在原

语言结构或

作的“二度隐形”中表现尤为突出。

二度隐形使原作发生“二度隐形”的译品,大多是通过某一媒介转述或通过已有的译本转译、改编而来。因为原述者或原译本在第一次翻译时已一度变形,在这种基础上再创造的译本难免遭至二度变形。二度变形的译本导致了原作二度隐形。在这方面,林纾是当之无愧的译林高手。林纾不懂外文,他的译品主要建立在助手的转述和自我加工、改译的基础上(钱钟书,1981)。他还不顾原作的内容和形式,把莎士比亚的剧本《亨利四世》、《凯撒》和易卜生的剧本《群鬼》等都译成小说(冯至,1959)。与林纾同行的日本明治中期的高产译者黑岩泪香对侦探小说的改写度更是比林杼有过之而无不及:“他读了许多英文侦探小说后,有趣的故事情节尚在脑中,”然后坐在他自己创办的《万朝报》编辑室里,“不看原书,信笔译去,创所谓通俗易懂的‘泪香风格’”(王克非,2000:324)!而三、四十年代由、改编的托尔斯泰的名作《复活》在南京公演时不但抹去了《马太福音》,而且还有意让原作中的波兰革命者唱起了抗日救国的战歌(黄,2000;谢,2000)!这些作品虽然经过了二度变形,但其不断增长的出版数量足以证明“林译小说”和“泪香风格”都在各自的国度获得了成长的土壤:林纾以180余众的高产位列众多译家之首,而黑岩泪香也以130余本入居高产译者之列。、的《复活》更是在民众之中引起巨大的轰动。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这些让原作“隐”了“形”甚至还带有各种错误的译本在读者或观众中具有广阔的市场呢?从文化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当时的社会环境呼唤新的文学形式,但更重要的,还来自于当时的文学赞助人的广泛支持和扶植。在林纾的时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迅速兴起,大批康有为、梁启超们致力于翻译以政治小说为主的各类文学作品来达到改良政治的目的(王宏志,2000)。林纾的译作如《巴黎茶花女遗事》、《黑奴吁天录》等正是顺应这股潮流而生的,理所当然受时上层改良家们的支持。“译才并世数严、林,百部虞初救世心。……”康有为的这首诗,是对林纾最好的肯定和宣传。而黑岩泪香所处的日本明治中期,亦属于“民智未开”的社会,侦探小说的这种崭新的文学形式自然吸引了广泛的读者。更何况,黑岩泪香本身就是舆论工具的控制者,他的译作大多就是在他自己创办的《万朝报》上连载(王克非,2000:324)。而、将《复活》改编并成功地搬上舞台,都离不开当时正在走向胜利的“红色”力量的扶助和领导。由此可见,作为赞助人的政治权威、文化权威和新闻出版机构在隐形的文本流通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确是举足轻重。

隐形与共识

从勒菲弗尔的“三要素”论和大量的史料来看,翻译文学创作过程中的原作之隐形现象是社会、文化、意识形态乃至权力操纵的必然结果(Hermans,1996:26)。翻译不是单纯的文字转换,而是两套不同文化系统的相遇和冲击(Toury,1978:89)。原语文化系统和译语文化系统无论在语言意识形态还是在权力关系等各层面上都有各自独特的“规范(norms)”。译者面对不同的文化系统和不同的“规范”,必须作出适当的取舍。如果以原语文化为主导,不对原著做适当的“修枝剪叶”,译文便会最大限度地保留原著面目,而迫使译语文化让步,结果是译文“晦涩难解”(鲁迅,1981:151-153),很难进入译语文化系统。试想一下,有哪能一本“逐字翻译”的作品真正流传于世呢?相反,译者也可能将原著文化或“规范”彻底,但这已超越了“翻译”的界定范围。比较合理的选择常常是处于两个极端之间的某一位置,即,译者会浓度既牺牲原语文化的某些“规范”也打破译语文化的某些“规范”(Toury,1978:88-89),其终极产品会因为不同的偏向而烙上“异化(foreignization)”或“归化(domestication)”的色彩。而译者为满足译语文化读者的文化意识和审美取向,同时由于译者本身又受译语文化的种种制约,更多的时候是以牺牲原语文化为代价,让原作隐形于译作之后,而这种隐形的具体表现形式,正是勒菲弗尔所说的诗学、意识形态和赞助人,它们在翻译文学的创作过程中控制着原作的隐形程度。

隐形不仅是文化交流的必然产物,也是翻译理论研究的新的增长点。勒菲弗尔以他的“三要素”论,把翻译中的隐形现象置于历史文化的大范围中进行审视,把一向不愿为“奴”而又诚惶诚恐于“以忠实为天职”的译者从困惑中解放出来,使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重新审视翻译与原作的关系,重新认识作为译者的影响和作用。传统译论把翻译视作原著的复制品,因而翻译在地位上屈从于原著,翻译研究也以“原著为中心(source-textoriented)”,对原著任何的隐形都被视如“叛逆”或“不忠”。而在勒菲弗尔看来,译者能不能译出与原文相近的译文已不重要,重要的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然故意对原文进行改写,根本不存在要和原文对比”(王宏志,1999:17)。换句话说,即,对原作的隐形是译者根据翻译目的对原作进选择文化解构。勒菲弗尔的这一理论对“原著中心论”提出了原则性的质疑,确定了翻译研究以“译语为中心(target-textoriented)”的理论基础。在这一点上,勒菲弗尔并不是孤独的施行者。纵观世界翻译史和翻译理论研究史,与勒菲弗尔牵手的人比比皆是:埃文—佐哈尔(ItamarEven-Zohar)的“多元系统论”(Polysystem),图里(GideonToury)的“规范”(Norms)论,斯内尔—霍恩比(MarySnell-Horn-by)的“格式塔”(Gestalt),弗美尔(HansJ.Vermeer)的“目的论”(Skopostheory),都在不同程度上否定原文至上的观念,勒菲弗尔在英国的同伴巴斯内特(SusanBassnett)更是赞同“翻译有如‘吸血’”,译者应对原作“粗暴地妇占(womanhandle)”(陈、张,2000:186)!而解构学派则坚信只有将原来的“器皿”击成“碎片”,将原作“置之死地”才能重塑“后起的生命”!翻译不再是原作的复制品,翻译过程中的隐形也并非是对原作的“淹没”,而是原作的“再生”,是原作“生命延续”的阶段(theirstageofcontinuedlife)(Benjamin,1992:73)。看看庞德是如何让李白在美国复活,看看在中国早已死去的“寒山诗”是如何成了“垮掉的一代(theBeatGeneration)”的精神食粮,再想想英国的二流作家哈葛德是怎样在林纾的笔下家喻户晓,想想在挪威并非最突出剧作家易卜生是怎样在《新青年》上光芒四射的,翻译中的隐形对译者、读者和原作的意义不言而喻!那么,翻译家为什么还要甘于作“茧”?翻译家要提高自我价值,首先必须有勇气让自己“现身(Visible)”,让原作“隐形(invisible)”。“亦步亦趋”,是永不可能建立起“卓而不群”的学科体系的

隐形现象带给我们的另一个思索是如何看待译品评介的问题。传统的译评常常介于“空泛的赞赏”和“集中评错”之间(王宏志,1999:7)。而这种“错”,往往是由于隐形所导致的。挑“错”标准仍然以原著为参照。确实,从纯

粹的翻译技巧上看,如果我们认为只要不是“逐字”的翻译便是翻译的败笔的话,那么,严复的翻译确乎算不上成功,因为他在系列“醒世”译译作中将“俚鄙不经之事”皆“芟剃不言”①。但从严复深刻的“用心”、精湛的语言和百年不变的影响上来看,我们能说他的译品不是成功之作吗?翻译毕竟不是一种纯技巧活动,它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翻译作品不可避免地要烙上文化的印记。因此,对译品的评介不应该只限于狭义的“忠”与“不忠”的范围,而应该置之于历史的、文化的广阔背景中加以讨论。在“信、达、雅”之外,译评家有更多的核心问题可以触碰和深入探索,比如说,由于隐形所产生的佳译或劣译的文化背景和社会效果,等等。

最后一点是对于“隐形”的态度问题。从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culturalturn)”(Lefevere,1992b)和全球文化交流的趋势来看,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隐形现象在未来的翻译文学中不仅不会销声匿迹,而且还将伴随“异化”现象的升温而继续与之分庭抗礼。随着人们知识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环境的日益开放,对隐形现象的欣赏度也会越来越大。作为译者,在特定的诗学观、意识形态和赞助人的影响下对原作进行适度的隐形是完全必要的。作为学者,更有责任学会如何客观地分析历史事实和历史现象,没有必要把这种“隐形”视如“文化堕落”(孔慧怡,1999)而战战兢兢地敬而远之或面红耳赤地诛而伐之,更不能武断地要求译者“附庸”于原作,因为异域的文化在进入新的氛围的过程中经过一路“颠顿风尘”和“遭遇风险”,“不免有所遗失或受些损伤”(钱钟书,1981),它的终极形式不可能是纯粹的“之乎者也”,也不可能是纯粹的“YesorNo”(冯至,1959)。而作为原作者,也大可不必因为“译作的声音超过了原作”而抱屈,因为文学作品的生命正在于流传。原作通过译者在异域得以繁殖,虽然被涂上了新的色彩,但也被赋予了新的生命。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作者该做的似乎不是怨天尤人,而是对译者满怀敬意。

注释

①此为吴汝纶在通信中与严复讨论翻译标准时对严复的鼓励之辞,转引自王克非编著《翻译文化史论》,p.51,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参考文献

[1]陈德鸿,张南峰.西方翻译理论精选[C].香港: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00.

[2]成林,周明.劳伦斯文集[Z].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

[3]陈平原,夏晓虹.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4]杜争鸣.《翻译与创作》:钩沉百年文学翻译的启示[J].中国翻译,2000,(6).

[5]冯至.五四时期俄罗斯文学和其他欧洲国家文学的翻译和介绍[J].北京大学学报,1959,(2).

[6]黄忠廉.翻译变体研究[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7]蒋百里.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翻译事业之先例[J].改造,(3).

[8]孔慧怡.翻译·文学·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9]鲁迅.《小彼得》译本序[A].鲁迅.鲁迅全集[C].1981,(4):151-153.

[10]李亚舒,黎难秋.中国科学翻译史[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11]钱钟书.林纾的翻译[C].北京:商务印书院,1981.

[12]王宏志.a.翻译与创作——中国近代翻译小说论[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b.重释“信达雅”——二十世纪中国翻译研究[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9.

[13]王克非.翻译文化史论[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14]王佐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翻译家[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1).

[15]严复.天演论[Z].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16]谢天振.译介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17]Alvarez,Roman&Vidal,M.Carmen-Africa.Translation,Power,Subversion[C].Clevedon:MultilingualMatters,1996.

[18]Bassnett,Susan&Lefevere,Andre.ConstructingCultures:EssaysonLiteraryTranslation[C].Clevedon:MultilingualMatters,1998.

[19]Benjamin,Walter.TheTaskoftheTranslator[A].Schulte&Biguenet.TheoriesofTranslation:AnAnthologyofEssaysfromDrydentoDerrida[C].1992.71-82.

[20]Chang,NamFung.Faithfulness,Manipulation,andIdeology:ADescriptiveStudyofChineseTranslation[A].Perspective:StudiesinTranslatology[C].1998.235-258.

——PoliticsandPoeticsinTranslation:AccountingforaChineseVersionofYesPrimeMinister[J].TheTranslator.Volume4,Number2[C].1998.249-272.

[21]Even-Zohar,Itamar.PolysystemStudies[J].PoeticsToday,1990,(1).

[22]Hermans,Theo.NormsandtheDeterminationofTranslation:ATheoreticalFramework[A].Alvarez&Vidals.Translation,power,Subversion[C],1996.25-51.

[23]Lefevere,Andre.Translation,RewritingandtheManipulationofLiteraryFame[M].London:Routledge,1992.

——Translation,History,Culture[M].London:Rout-ledge,1992.

[24]Toury

,Gideon.TheNatureandRolesofNormsinLiteraryTranslation[A].Holmes&Broeck.LiteratureandTranslation:NewPerspectivesinLiteraryStudies[C].1978.83-100.

[25]Toury,Gideon.DescriptiveTranslationStudiesandBeyond[M].Amsterdam:JohnBenjamin,1995.

第7篇:英语作文论文范文

【摘要】当前外语教学中普遍存在重外语技能、轻文化教育的问题,作为外语教师,不但要教授学生语言知识,培养学生文化意识,还要在教学中渗透其它内容。如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公民道德、理想信念、思想品德、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与引导。

语言与其文化一起产生与发展,在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两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任何语言都属于拥有自身文化的人们。不了解文化就不可能充分理解其语言,也就不可能进行有效的交流。英语是一门语言,它属于使用这一语言的人们,而他们又拥有自己的文化。因此,英语和英语文化是紧密相连的,在英语语言教学中充分重视英语文化教育显得十分必要.且现在我国外语教学已经处于一种颇为尴尬的局面,一方面学生在英语学习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另一方面,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不足。我们要走出这一困境,就要深入研究语言的本质及语言学习的客观规律,客观分析我们目前的教学实际,对外语教学的基本问题事情深入研究后,充分吸取已有各种教学方法的优点,逐步实现英语教学上的突破。

1 语言和文化的定义

首先有必要弄清楚究竟什么是语言以及什么是文化.语言是人类发明和设计的一种利用音响符号有序组织和结构的模型。这种组织和联结规律就是符号的编码。在本质上,所谓符号就是一组具有象征性的模拟化板块。符号所模拟的对象构成符号的示意、意义或内涵。若干符号的联结使符号成为有组织即有序的结构。信息和文字都是一种有组织的符号结构。联结符号的秩序或规则就是语言的语法。

人类社会中存在着成千上万种语言(包括各种地方语言),哪里有人,哪里就有语言。英语语言不过是人类所拥有的众多语言中使用得最为广泛的一种语言而已。

文化的定义很多,许多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都下过定义,曾作过统计:自1871 — — 1951 年80 年里,关于文化的定义有164 条之多,人类学的鼻祖泰勒是现代第一个界定文化的学者,他认为:文化是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它作为社会一分子所习得的任何才能与习惯,是人类为使自己适应其环境和改善其生活方式的努力的总成绩. 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 文化中有些较为抽象的内容,诸如价值观和信仰等较难为外语学习者理解,因此,在跨文化交流时较易产生困难。

2 语言学习与文化的关系

首先,我们要科学认识语言的本质,语言教学的原理,把握其中的客观规律,在语言的教学中工作才有一个坚实的基础。

(1)语言的本质。语言的本质是一个社会事件发生后,在一个社会文化体系内被定位,相应的信息,通过一个语言符号体系,被传递的过程。一个社会事件发生后,先要在一定的社会文化体系中的得到定位,才能产生一定的信息。然后语言符号体系才能被使用,显示其定位,产生的信息才能被传递。语言符号体系所传递的信息能否被接受,取决于接受方是否处在同一个社会文化体系中。即使信息传达发生阻碍,也可以通过其语言符号与其他语言符号在社会文化体系包含的信息相对排除阻碍。在不同的社会文化体系中,同一社会事件有不同的定位,有不同的语言符号被使用,不同的信息被产生,传达和被接受。社会文化体系是核心,语言符号体系的使用,及信息的产生,传递和接受都由其所决定。

(2)语言学习的原理。基于前面的语言观,语言学习的目标可以分解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叁个方面——社会文化体系,语言符号体系,信息的产生传递和接受 能力,语言学习的过程从总体上看,通过大量的听说读写活动,逐渐认识了解社会文化体系,了解使用一定的语言符号体系,逐步学会接收,产生,传达信息。从一个文化体系的自身而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但从语言学习的角度而言,文化是语言的内核。语言就象一个西瓜,文化是瓜瓤,语言符号是瓜皮。语言中,不管是语言符号还是符号排列的规则,都是散钱,思想文化体系才是真正的绳子,把语言的两个体系融为一体。对于语言学习,与其说,九分语言(符号),一分(社会)文化,不如说,九分文化,一分语言。语言学习脱离了文化,就象吃西瓜不吃瓜瓤,光啃西瓜皮。外语学习的过程,是认识了解另外一个民族的社会文化体系后,学习掌握通过另一个语言符号体系,产生,传达,接受信息的全新过程。

3 英语语言教学中实施文化教育的意义

语言不可分割地与文化相关联,因此,在英语语言教学中实施英语文化教育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学生对于英语文化知识了解得越多,对于他们的英语学习的促进就越大。相反,如果缺乏文化知识就会对英语学习和理解造成障碍。

许多英语典故涉及的人物和事件来自英国文学宝库,尤其是莎士比亚的作品。讲英语的人每天都在引用出自莎士比亚作品的典故,但往往是不自觉的。尽管莎士比亚的戏剧写于300 多年以前,但是他的剧本中的许多台词流传至今。有些话已经成了日常英语口语的一部分。例如:forgive and forget(不念旧恶,不记仇),that's all Greek to me(我对此一窍不通)all'swell that ends well(结果好就一切都好),all is not gold that glitters(发亮的东西不一定是金子- 好看的东西不一定都有用), discretion is the better part of valour)小心即大勇;考虑周到胜过勇敢-- 此语常作为胆怯者解嘲的借口)等。

莎士比亚戏剧和以后英美文学中的许多其他的人物或名称也已家喻户晓: a Shylock (夏洛克),指贪婪、残忍、追求钱财、不择手段的守财权- 这是另一个莎士比亚戏剧《威尼斯商人》中的人物。a Sherlock Holmes (歇洛克·福尔摩斯),指有非凡才能的侦探或敏锐精明的人,这种人善于通过仔细观察、科学分析和逻辑推理, 进行追捕或解决疑难问题- 歇洛克·福尔摩斯是阿瑟·柯南道尔著名侦探。

所以如果没有丰富的西方文化做后盾的话,我们如何推动中国的英语的语言教学。我们又怎么可以忽略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4 中西方文化的主要差异与举例

语言和文化之间相互紧密依存,语言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的理解。因此,对于英语教学者来说,具体地审视一下中西方文化间差异的主要表现不但是必要的,而且也是有益的。在这里举几个例子说明下:

4.1 隐私方面的冲突(Privacy)

中国人的隐私观念比较薄弱,认为个人要归属于集体,在一起讲究团结友爱,互相关心,故而中国人往往很愿意了解别人的酸甜苦辣,对方也愿意坦诚相告。而西方人则非常注重个人隐私,讲究个人空间,不愿意向别人过多提及自己的事情,更不愿意让别人干预。因此在隐私问题上中西双方经常发生冲突,例如:中国人第一次见面往往会询问对方的年龄,婚姻状况,儿女,职业,甚至收入,在中国人的眼里这是一种礼貌,但在西方人眼里则认为这些问题侵犯了他们的隐私。

4.2 时间观方面的冲突(Time)

西方人的时间观和金钱观是联系在一起的,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根深蒂固,所以它们非常珍惜时间,在生活中往往对时间都做了精心的安排和计划,并养成了按时赴约的好习惯。在西方,要拜访某人,必须事先通知或约定,并说明拜访的目的、时间和地点,经商定后方可进行。而中国人则属于多向时间习惯的国家,在时间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一般不会像西方人那样严格的按照计划进行, 西方人对此往往感到不适应。

4.3 客套语方面的冲突(Formula)

中国人注重谦虚,在与人交际时,讲求 “卑己尊人”,把这看作一种美德,这是一种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在别人赞扬我们时,我们往往会自贬一番,以表谦虚有礼。西方国家却没有这样的文化习惯,当他们受到赞扬时,总会很高兴地说一声“T h a n k you”表示接受。由于中西文化差异,我们认为西方人过于自信,毫不谦虚;而当西方人听到中国人这样否定别人对自己的赞扬或者听到他们自己否定自己的成就,甚至把自己贬得一文不值时,会感到非常惊讶,认为中国人不诚实。

4.4 餐饮习俗方面的冲突(Customs)

中华民族素有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在交际场合和酒席上,热情的中国人常常互相敬烟敬酒。中国人宴客,即使美味佳肴摆满一桌,主人也总习惯讲几句“多多包涵”等客套话。主人有时会用筷子往客人的碗里夹菜,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多吃菜、多喝酒。而在西方国家,人们讲求尊重个人权益和个人隐私,所以他们不会做强人所难的事。吃饭的时候,绝不会硬往你碗里夹菜,自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他们也不会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喝酒,不会非要你喝醉了为止。

5 结论

当前外语教学中普遍存在重外语技能、轻文化教育的问题,作为外语教师,不但要教授学生语言知识,培养学生文化意识,还要在教学中渗透其它内容。如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公民道德、理想信念、思想品德、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与引导。在潜移默化中加大英语教学的覆盖面,让学生了解到中国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国要融入世界,但不要融化,中国人要更多的了解世界,也要让更多的世界人民了解中国,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只有这种文化的双向交流,才能让中国的文化发扬光大,而不是作为弱势文化被遗忘。让学生懂得我们学习外国的知识和文化,是为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来丰富和完善自身文化和素养,从而更好的发展自己。

Learning a language is learning a culture.(学习语言就是学习文化)。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文化教学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较高的文化意识是学好英语的关键。中学英语教学中加强文化意识的渗透,是帮助学生学好英语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了解文化,才会真正学好语言,用好语言。

参考文献

[1] 何新.泛演化逻辑引论.

[2] 中小学英语教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3] 杜威. 民主主义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4] 华厚坤.试论跨文化语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6):153-154.

[5] 吴锋针. 中西习俗文化“冲突”. 绥化师专学报,2003(1):90-92.

[6] 戴伟栋.简明语言学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7] 胡壮麟,刘润清,李延福 主编.语言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8篇:英语作文论文范文

1、当前高职专院校当中英语教学中问题简述

高等职专学校作为以专业技术为优势的人才培养学校,其在发展的同时相比较传统的综合性大学,更强调的是对实践能力尤其是动手表达能力方面的培养,例如在挖掘机学校中,更多的是对挖掘机操作方面的培训,而厨师学校当中是对厨师本身厨艺的精深培养。而伴随着我国现阶段加入WTO,越来越多的国外企业开始进入我国市场,与我国各个产业之间产生密切的联系,这些联系也伴随着经济的融合,逐渐开始改变着我国当前的产业布局,那就是以中外合并或者直接外企的形式出现在中国市场。广大的高等职专学校作为一个朝外输送专业人才的摇篮,迫于形势为了让学生能够及时地达到相应外企或者中外企业的要求,英语课程在广大高等职专学校中纷纷建立,以英语教学为依托的英语四六级考核工作也随之而行。在了解了我国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出现的原因之后,纵观我国高职专院校的英语教学课程的发展,不难看出我国英语教学科目在整体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以下两大问题。第一、高职院校对于英语专业态度的不重视。第二、英语教学过程中出现理论大过实践、口语化训练大于写作训练的严重偏差现象。第一类原因当中,不难看到高职院校对于英语专业态度不够重视的主要原因在于,多数高职专院校仍旧秉持着院校技术才是院校学生唯一出路的理念,而院校英语专业的出现,其本身更多的是对于当前社会教育界中英语风气盛行的一种应对,一种被动的应对,这种被动的举措让多数高等职专院校缺少对于英语专业的承认度和支持度,因而导致了领导方对于英语专业不重视甚至漠视的态度,导致高职专英语专业多数时期不能和其他专业课一样作为必修课,而是以选修课课程供学生选择。第二类原因当中,在多数职业教育学校学院当中,英语教学阶段尤其是英语教师对于其英语教学方案方向上存在着巨大的偏差,这种偏差指的是,多数高职专学校英语教学人员认为高职专院校当中学生出去之后,从事书面英语的可能性过低,而从事相应交流类口语英语活动的机会较多,因而加重对于英语口语的训练尤其是学生英语对话水平的提高,而在英语相应的写作方面,多数教员认为专业类学生在毕业之后会从事自己专业类的实践性工作,而不会像诸多文学类大学生一样从事编纂、编辑、记者工作,因而就在无形之中放松了对高职专学校英语写作水平的训练,这也是导致当前高职专学校学生英语写作水平较低的一大原因。

2、英语教学中学员写作水平提高策略初探

要提高高职专院校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和能力,除了要看到上文所列出的两个重要缺陷之外,更要从学员的日常思想培养方面下功夫。高职专学校作为一类以专业技术而擅长的技术性学校,其更多的时候是向社会提供实用性人才,其人才多具有较高的技能水平,而进入学校的诸多学生也多是以提高自身技术水平为目的,因而要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动力,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热情,就必须要从学生礼仪的源出发点,进行相应的策略实施,其总结归纳如下:第一,加大对学生工作中英语写作能力重要性的认识。学生进入高职专学校多数是为了更好地立足于社会,而在之前的技术学习阶段,广大教学人员需要从职校的教育理念中,向学生灌输英语写作能力在未来工作或者创业中的重要性,使其养成自主学习英语的自觉性,提高其英语写作水平的热情。例如,在对某届学生演讲的时候,学校领导可以通过举例某个学生在校努力学习之后,积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不懈的努力下终于做出了自己的一个专利性发明,并且将发明专利用英语写作的方式投送到国际发明展示会上,流利的英语外加详细的英语阐述,在展示会上崭露头角,成为人生赢家的正能量故事,以以此来说明英语写作的重要性,无形之中让学生把提高英语写作水平作为自己成功之前的必要阶梯一样重视,以此获得英语写作能力自觉锻炼提高的源动力。第二,要解决当前的高职专学校学员英语写作水平较低的现象,需要广大高职专院校领导从自身的角度出发,真正看到社会教育界中如此流行英语培训的真实涵义,认识到英语写作能力在社会工作中的重要性,并且在认知的过程中改变传统随大流顺大波的被动英语教学类工作的态度,真正重视起英语教学工作,在众多的教学体系当中提高英语教学的重量与地位,坚决把英语教学这门课作为和其他专业课一样的重点课程进行教学工作,而不是现在这样被动地把英语教学任务当做一个上级颁发的责任性任务进行完成,从根本上提高广大英语教学者的教学积极性和工作效率,从而提高英语教学工作的质量。第三,要解决当前高职院校当中学员英语写作水平较低的现状,除了校方和学员本身需要努力之外,作为英语教学任务的主要承担者——英语教员,在整个过程中起到了最重要的核心作用,其承担的是承上启下的接引功效,既要把上级对于英语功课的看重转化为自己的工作动力,提高学校英语教课的工作效率,又要积极地对广大学员做多次的英语写作培训及重要性认识演讲和培训,在保证学生和校方相协调的情况下,主动改变己身对于英语教学中的偏见缺陷,坚决把英语口语培训和英语写作能力平等看待,不偏不倚,齐头并进。

第9篇:英语作文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合作学习作为有效教学模式之一,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现代课堂的各种教学。论述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介绍其模式结构与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施策略。以期进一步探索适应当今时代需要的大学语文教学模式。

著名教育家、大学语文教育专家徐中玉指出,当前大学语文课改革,最迫切的问题不是教材改革。而是改进教学的方式方法。提高大学语文课教师的整体水平。大学语文的教学。不能教师站在讲台上一人讲到底,要采取互动式、启发式教学。这要求授课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视野。教师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多提问,师生在课堂上或课堂下平等讨论,各抒己见。读完一文后,有何启发,有何疑问与心得,大家交流探讨一下,这样才有利于“教学相长”。因此。大学语文的教学不仅在于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训练.更在于学生语文素养的进一步提高.在于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大学语文课堂也不只是教师对文章的精彩分析.更应该使学生对文章的深入思考。不只是教师一言堂.更应该是所有每一个学生参与的课堂。合作学习。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学生心理气氛.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并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和策略之一.被誉为“近十年来最需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和当今社会最有效.最进步的学习方式。这一理论运用到大学语文教学中.将有助于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新教学模式,使学生的个人潜能得到极大的发挥,学习需求得到极大的满足。

一、合作学习理论

合作学习的观念和实践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我国古典的教学名著《学记》中就有“相观而善谓之摩”,“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之说。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交流但作为一种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合作学习理论在2O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是美国教育家SlavinR.E.,JohnsonD.W.NIDavidson等提出的。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合作学习理论以研究与利用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师生、生生、合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的异质性基本形式。以团体成绩评价为标准.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改善班级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的目标。它侧重于以群组为主。以学习者为中心来组织教学,强调学习者的自我指导、个人发展、个性和内在的动机及其合作意识。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个体是在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积极建构,改组自己的认知结构而进行学习的,学习涉及到学习者之间的相互效仿。协助和激发。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建构对事物的理解.因此只能理解到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对事物唯一正确的理解。既然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到事物的某些方面.教学就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使他们看到那些与他不同的观点的基础。而且。学生在与比自己水平稍高的成员的交往中.有将潜在的发展转化为现实的发展,并创造更大的发展的可能。

2、群体动力理论

群体动力说的创始人考夫卡指出.群体是成员之间的可以互赖变化的动力整体后来勒温对其进一步阐述。他认为:(1)群体的本质是导致群体成为一个动力整体的成员之问的互赖在这个动力整体中.任何成员的变化都会引起其他成员状态的变化:(2)成员之间紧张的内在状态能激励群体达到共同的预期目的。我国学者称之为来自集体内部的一种“能源”。在合作的集体中.个性差异、学习风格不同的成员互相交流,产生新的认识在平等、自由、依赖的环境中,用集体的力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合作学习充分借鉴了集体动力理论形、,丰富和发展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3、合作学习的五大要素

Johnson.D.W..Johnson.R.T.和Holube.E.J.于1993年提出了促进小组合作学习的五大要素:(1)积极互赖——每一个成员对小组的成功都是必不可少的.没有相互依赖就没有合作学习。(2)互相互动——每个成员的学习都有别人的支持和帮助,相互促进,达到彼此促进的目的。(3)个人和小组责任——在合作学习中必须明确制定小组和个人两个层次的责任。(4)人际及小组交际技能——合作学习本身比竞争型和个体化学习都要复杂.有建设性地解决冲突的技巧对学习小组的成功尤为重要。(5)小组自评——小组成员讨论他们之间是否维持着有效的工作关系,如何改善。只有在学习环境中系统地构筑这些元素,才能确保有效的、长远的合作学习的成功。

二、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结构

与传统班组授课形式相比。合作共学大大增加学生交往,强调学习者的个人发展与参与意识.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学习心理品质。激发其学习兴趣。发展其语言综合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起着积极作用。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其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和监控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有个人独立学习,又在小组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与小组同伴共享学习资料.共同学习探索和研究问题。并互相影响互相信任.共同努力以实现小组目标。小组成员在不断表现吸收、反思、和自我调整中获得成功的机会,并能使每个学生全面参与听、说、读、写等语言实践活动,让信息流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多元多向交流。

三、合作学习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施策略

合理的分组是有效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合作学习主张“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根据学生的性别、兴趣、能力、学习能力等主要方面进行合理搭配划分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的人数一般以4—6人为宜。学生也可以根据彼此之间的关系、兴趣爱好等自行组合。在宽松、和谐的合作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除此之外.让学生经常换组合作学习。既可活跃合作的氛围,还可让学生体验和学会如何与不同背景、不同学习能力、有着不同想法和思维的同学合作。

(一)角色分配

角色分配确保小组内每位组员都能担任一定的角色.并负起每个角色应承担的责任。例如。主持人、记录员、报告员、检查员等。为便于团结协作和培养各项能力还规定组内成员应定期互换角色,体验不同的学习责任。

合作学习小组首先要有全体组员的目标.即要求学生运用正确的阅读策略在规定时间内快速准确地查找有效信息。为达到这一共同的目标.学生问必须要通过分工合作、资源共享、角色轮换、集体奖励等手段形成和谐有效的依赖关系。小组目标是合作学习的内在动力.共同的目标是形成小组凝聚力的前提和关键。以《大学语文》(陈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第62课为例,合作学习目标可设计为:1.把握辛弃疾纵横挥洒、慷慨激昂的词风:2.了解辛弃疾爱国报国的创作基调;3.鉴赏《贺新郎》(“把酒长亭说”)。合作学习任务可分解为:1.辛弃疾生平;2.辛弃疾的词作及创作风格;3.《贺新郎》(“把酒长亭说”)的创作背景;4.陈亮生平及创作;5.辛弃疾与陈亮的关系及“鹅湖之会”:6.辛弃疾与陈亮之间的诗词唱和;7.前人对《贺新郎》(“把酒长亭说”)的评注等。

小组预习与合作讨论根据教材内容事先设计小组合作任务.并布置给各小组.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有目的地预习。在小组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可根据教师的问题.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在讨论中辨明是非,培养能力。在理想的合作学习中,学生之间总在不断地产生智慧碰撞和思想交融。学生慢慢摆脱自我原有的狭隘认识和片面思维.超越自己的认知结构、能力水平。在讨论时,学生参与并聆听。组员可逐个发表意见,也可一人发言为主。其他人补充为辅。同学们应鼓励互助,取长补短。教师要控制好小组讨论时间.监控组员行为,保证合作学习的实效性。组长集中并整理好成员的发言后,进入“小组报告”环节。各小组讨论后,可以个人自述、全组合作陈述、甚至是角色表演等方式将讨论结果向全班汇报.其他小组认真倾听。同时记录报告中的精彩和不当之处.以便作深层交流和讨论。在小组合作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组内中交流过渡到组际交流。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进行适当的讲解,起到点拨的作用。

作为合作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小组评价以小组总体表现为评价依据。鼓励学生合作互助、共同进步。评价的内容主要是合作小组的学习态度、方法、能力、效果(测验)等。评价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采取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在合作共学教学体系中.对小组总体成绩的评价和奖励是很重要的。合作共学既有合作又有竞争,组内合作、组间竞争,把以往表面上面向全体学生。实际上却鼓励个人间竞争的评价模式改为面向小组的合作性评价.使获得成功的机会人人相同。这样,能促进同伴中的群体资源得到开发。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渐渐地。学生把学习不只是当作课内任务,课外时间也可相互合作、开展活动。有效地保证了课内外综合式教学有序地进行。

(二)教师角色

1、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学生经验不够丰富,缺乏一定的组织能力,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某些组织和管理的问题’,因此要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有教师的参与,由教师组织。管理课内外学习活动。

2、合作学习的参与者。教师本身也时刻充当学习者的角色。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放下“权威者”的架子,从主宰课堂的绝对权威变成组织和参与学生探讨知识的一员。教师要深入到小组中。参与学生的讨论。经常了解自己的学习方案的有效性.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

3、合作学习的促进者。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成为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指导学生树立信心、积极思考、积极参与,帮助他们认识合作学习的作用和必要性.转变他们的学习观念.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以及与人和睦相处的社交技能。教师作为促进者,并不是将问题的答案和理由直接告诉学生,而是通过适当质疑学生.挖掘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思维过程和策略.开展小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