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师范生见习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实习学生自我鉴定1
在新的工作岗位工作期间,我学到了许多以前没有接触过,没学过的知识,这一切都是公司领导对我的支持和信任,同时也给了我学习新专业知识和提高业务水平的机会。经过几天的学习,我现在能够独立,全面负责高速客船的调度工作。在处理日常工作中都严格按照公司的相关要求:认真,及时,准确地登记每个航班的开抵时间,旅客人数,行李件数,船员人数等资料;并在第二天早上进行再次复核所登记的相关数据,力求做到登记的数据可以100%准确。另外将变更的航班计划通知和海事处转发的海事通告及时转达给船舶;如实反映和做好船舶意外事故记录。
前段时间参加公司安排的内审员培训,及上船参与实质内审,从中让我深深体会到内审工作对船舶管理,船员管理,公司的系统管理有着深远的影响,因为内审的目的就是要求严以律已,拾遗补漏,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原因,积累经验,从而完善和提升公司的管理机制。这样做不仅仅可以提升公司的公众形象,还能避免和减少船舶在航行过程中存在的意外风险,同时也可以让船舶在处理意外事故时做到有案可依,有例可循,做到将风险成本降低到最少,同样也减少了公司的管理成本和经营成本。因此,我将在以后的工作中继续努力学习和严格遵循ISM的管理体制,以提升自己的业务实操能力为最终目的。落实和贯彻ISM体制的要求,让自己的工作能够做得更好。
实习学生自我鉴定2
光阴荏苒,参加银行工作已经一年了。走过人生新起点的第一年,在单位领导的培养和教导下,同事的帮助和指导下,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我经历了从学校到社会、从学生到员工、从理论到实践这三个转变,无论是思想上、还是工作上学习上,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巨大的收获。
对于一个非银行业相关专业毕业的求职者来说,能够有这样一个机会进入银行工作,对我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诚然,对于一个对银行业务不甚了解的门外汉来说,在银行这样的单位里,在完全陌生的领域中,我必须从头学起。在我刚进银行的几天里,认识这里的同事,以及熟悉这里的工作环境对我来说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很短的时间里,我就已经认识了大家,渐渐开始熟悉了这里的一切……
在工作过程中我还会单独出去办事情,我认为这样对我的锻炼很大,特别是锻炼了自己与人交往的能力。对我来讲可以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同样也可以锻炼自己的胆量。把握住这些机会,让自己变得更加成熟起来。对于我这样一个从大学走出来时间还不算长的新人来讲,在工作中还是会遇到不少这样那样的问题,包括工作方式以及与人交际方面的,在这段时间中,我已经在这些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而且自己的心理状态已经完全从学生状态转变成一个社会人了。
我想自己之所以能够比较快地完成这种转换,跟我们XX银行有着的良好的工作环境氛围是很分不开的,在这样一种和谐气氛中,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在这里取得进步和提高吗?今年的核销工作内容特别多,从刚刚进XX银行工作开始,我先后赶上了三次核销的工作,而且据说今年每一批的数量又特别大,这正好是我学习这个核销过程的大好机会,我通过了这几次的练习,自己已经逐步掌握了这个过程的要领。
刚开始,我只是在各位老师们的指导下来完成这个过程,我对自己所做的过程和步骤还没有明确地认识,不过现在已经不一样了,我已经主动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了,这其实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当然,我现在的工作,仍然是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的,是一个继续从新的量变到更新的质变的一个过程。相信自己将来一定会比现在做得更好。
在过去的一年,我一直在努力,我为加入工行而自豪。我信奉敬业进取、追求卓越、永不言败的精神,我原和所有的伙伴一起与工行共同发展。
实习学生自我鉴定3
昏昏碌碌的一周不知不觉的就过去了。想找到一个合适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结果到头来任何问题都没能得到解决。面对着工作的压力,心情很是浮躁。我知道这种毛躁的状态不适合学习,不适合潜心去钻研,只能回拖后腿,只能让自己更加停滞不前,更加没有任何的进展。希望新的一周能放平心态,潜心钻研,争取能够早日弄出些成果,发个小论文,回家彻底放松下,和妈妈happy下。
想妈妈了,真的很想妈妈,尤其是黄昏时,看到成群成群的回家人,那种思乡之情从心底油然而生。上周吃过晚饭经常去小区溜达,看到三三两两的散步人,小区里成群结队玩耍的孩子们,想起了我的童年,想起了我年少的时光。只是光阴不再,我们早已无法回到那个纯真烂漫的年代。
上周六和二牛去拜访了两位人,一老一少,无论哪个都给我的触动很大。
老人是姥爷的世交,唯一的孩子去了加拿大,现在只剩老人和老伴在国内。看到他们的生活很是心酸。不大的房子里,一张桌子上堆满了各种的药瓶。老人的身体还挺好,虽然将近80岁,但身体依然健硕如花甲的老人,温文儒雅。老人的老伴的身体相比而言不怎么好,患有糖尿病、膝盖软化等,走路不怎么稳当。他们可谓是中国’空巢’老人的代表。说起唯一的女儿,自豪之余难免有些心酸,说很是后悔让她们出去,应该留在国内,当时在国内发展挺好的。对于这样的老人而言,物质对于她们而言并不匮乏,她们缺少的只是关爱。
我对二牛说:老人的女儿怎么能忍心放下年迈的父母,独自去国外呢?每次离家远行的时候看到父母,心里不定能伤心成啥样呢?二牛:他女儿也是没有办法呀,其实,离家不在远近,只要不在父母的身边对于父母而言都是一样的。是啊,二牛说的很对,不论我们离家再近还是再远,只要我们不在父母的身边,都是一样的。虽然生活中,绝大多数人每天为了更好的生活,每天都在奔波忙碌,来不及和父母团聚。但是,忙碌之余,请你们放慢你们的脚步,多去关心下自己的父母,或许你们每次的问候对于她们而言都是一个莫大的慰藉。不要让’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样的悲剧重演。
看到年轻人最大的感触就是-知识可以改变命运。知识真的可以改变命运,尤其是当你在某一领域拥有一技之长时,这种优势颇为明显。
一、国内外现状及其研究意义
师范生教育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中小学实习学校往往考虑到自身实际情况和各种利益,不欢迎高师院校实习生,或是对其指导不到位;同时,高师院校同一专业实习生相对集中在同一班级,且实习时间短,对当前中小学教学了解不够,实习效果不好。面对这种局面,我们认为最关键的原因是地方高师院校与中小学校交流沟通、合作渗透不够,从而导致师范毕业生能力素质与基础教育需求相脱节。由于地方师范院校与中小学合作培养师范生的机制和体制建设与改革处于探索阶段,现阶段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法的理论研究,在总结实际教学的经验、研讨高师院校与中小学合作、培养“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师范毕业生等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研究和实践。
加强地方师范院校与中小学合作培养师范生的机制与体制建设,对于加强师范专业内涵建设,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和机制,打造师范专业办学特色,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对师范教育面向中小学需求培养人才,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中小学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培养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从而全面推进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有利于师范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师范类专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广价值,能够服务于国家基础教育战略,满足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支持地方基础教育发展。
二、机制与体制建设内容
通过对中小学、教育行政部门和高师院校的调研,从体制与机制层面予以深刻剖析,明确责权,建立合作培养师范生的组织管理体系。建立合作培养师范生过程中对教师的聘用与评价机制。实行聘任制度以及合同管理、贡献导向和优劳优酬评价激励机制。
加强师范生实践理论创新研究,确立渗透式教师教育理念。双向渗透,指的是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教师和中小学教师深入交流,融入对方学校工作或学习,从而进一步合作指导师范生,提升师范生的实践能力。
深化高师院校与中小学合作交流,建设长期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重新定位高师院校与中小学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角色,遴选若干所基础教育示范校和特色学校作为合作单位,进一步深化合作与交流,共同建设长期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
拓展师范生教育实践形式,开辟双向渗透式教育实践的新途径。建立一支稳定的由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共同组成的师范生双向渗透式教育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实施四年连贯的师范生教育实践“双导师”制度,师范生顶岗实习一学期,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与中小学名校、名师共同探讨和开辟师范生教育实践的环节、途径和平台,课程教育与教育见习相结合、常规教育与教育实习相结合、国培计划与师范生培养相结合等。
建立并优化师范生教育实践改革模式。通过建立高等师范院校和中小学校联动机制,共同制定有利于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发展的系列规章制度,构建师范生教育实践制度体系。
创新教育实践制度体系,加强地方师范院校与中小学合作培养师范生的机制和体制建设。将教育实践改革的先进理念和实践环节具体落实到各师范专业的制度体系。
三、机制与体制建设实现路线
构建师范院校与中小学协同育人机制。在师范生培养中,师范院校起主导作用,政府发挥统筹作用,中小学全程参与指导,既职责明确,又协同合作。
开辟师范院校与中小学协作领域。包括:共建实习基地、整合并开发教师教育资源、共同培养师范生方案、加强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开设“高等教育―基础教育”论坛、加强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对接研究、加强教育教学的共同研究。
搭建师范院校与中小学协同育人平台。签订合作协议,开展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教育教学研究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校本教材的编写等方面工作。
四、衡阳师范学院的实践探索
建章立制,规范实习管理,建立健全师范生实习保障制度体系。为进一步规范二级学院教学实习经费管理,提高实习经费的使用效果和效率,保障教学实习质量,制定了《衡阳师范学院实践教学经费管理办法》,修订了《衡阳师范学院派驻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人员管理试行办法》《衡阳师范学院实习见习活动监控实施方案》和《衡阳师范学院加强实习(见习)工作管理的通知》等,采用现场走访、远程信息获取等多种方式,构建“多层立体”“多元一体”的校外实践教学监控体系,加强对实习见习活动规范管理。
师范专业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初步成效。我们着力构建“重基础,重能力,高素质”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体系,着重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和为中小学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两方面来展开研究,在实践教学改革、学科专业建设、课程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质量监控等方面实施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师范生实践教学改革取得实效。①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②加强顶岗实习基地学校建设。一是继续深入与教师教育联盟学校的交流与合作,总结推广与联盟学校的顶岗实习合作经验;二是选择合作县(市)优质实习学校建设协作培养基地;三是做好实习学校遴选,引导实习布点向条件较好、指导能力强、教学氛围浓厚的学校转移。③强化对顶岗实习学生的指导。高校方面一是继续选派驻点指导教师,发挥协调、管理与指导作用。二是发挥系部远程专业指导教师队伍的指导作用,驻点指导教师和远程专业指导教师进行分工合作,共同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教学工作与班主任工作。三是在校内开展岗前培训。高校、政府(教育局)和实习学校共同努力,顶岗实习指导体系才会真正形成。
参考文献:
教师教育分为职前教育、入职教育和在职教育3个阶段[1],教育实习是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专业必修课程,而且往往也是师范生系统学习专业领域知识之后,从理论走向实际教学的最后一门课程,是从职前过渡到入职的桥梁,其效果直接影响到师范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但是面对人数逐年上涨的师范生,见习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师范生实习时间较短。在为期数周的教育见习之后,师范生根本不能对中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认知特征、起点能力等有清晰的了解,同时对该门课程的任教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也没有深入领悟,因而很难达到教育见习的目的;其次,师范生在见习过程中缺乏跟同学、指导教师的及时沟通交流;再者,在分散见习时,教育实习的阶段性成果无法及时提交,实习资源成果流失现象相当严重[2]。
鉴于以上问题,国内一些高校研究者试图借助互联网来建立一些教育实践类网站。例如,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实习网(jysx.snnu.edu.cn/)、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实习网(jysx.njnu.edu.cn/)。但这些平台更侧重于简单的信息窗口,网站内容不够丰富,内容更新较慢,交互功能非常薄弱[3]。平台可用于资源共享、新闻、任务布置等,但并不支持远程见习。
基于以上考虑,笔者构建了师范生远程见习平台,希望能通过此平台为师范生提供一个开放式的、便捷的学习平台,方便实习生之间、实习生与指导教师之间的沟通,有效支持师范生进行实时和非实时的远程见习。
1需求分析
1.1基本信息
在平台开发前期,本研究小组设计了远程见习平台需求调查问卷,并将该问卷发放给本专业大三学生。问卷共发放26份,回收24份,回收率92.3%。其中男生8名,女生18名,因为属于师范类专业,此男女比例正常。
问卷信度检验采用Alpha信度分析,Cronbach’α系数分别为.676,基本可信。数据统计分析采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17.0版本和Excel表格进行。
1.2调查结果分析
本问卷主要从4个方面来对教育技术学的实习生进行调查:①实习中出现的问题;②实习反思;③需要的学习资源;④平台功能模块需求。
1.2.1实习中出现的问题
从表1可以明显看到,实习生在实习学校遇到的最多问题就是教师技能较为缺乏,因为他们普遍缺乏实际的教学经验。有63.5%的学生会通过上网查找来解决问题。然而有60.8%的学生认为上网查找并没有促使问题得到及时解决。而实习生通过网络聊天或者发邮件占到了60.8%。
1.2.2实习反思
当问到“实习中,你认为平时的反思总结重要吗?”90%的学生都认为实习反思很重要。
1.2.3学习资源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45%的学生选择视频资源;25%的学生认为PPT课件比较方便,有利于优秀资源开发;20%的学生认为优秀电子教案比较实用;另外10%的学生属于听觉型学习者,他们选择了音频资源。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
表1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及相关情况调查
调查内容 结果反馈在实习期间,你所遇到的问题通常是哪些方面的? 学科知识5% 教师技能48.6% 知识应用22.6% 获取资源23.8%你解决问题的方法通常是什么?请教中小学指导教师20.3% 请教大学教师2.7% 与同学商量13.5% 上网查找63.5%通过你所采用的办法,你的问题能够及时解决吗? 完全能解决5.4% 基本能解决6.4% 不确定
27.4% 不能解决60.8%你一般是通过什么途径联系同学或者大学指导教师的? 打电话
25.4% 短信或者飞信5.4% 通过网络聊天或者发邮件67.8% 直接到他们所在地
1.4%
1.2.4平台功能模块需求
调查数据显示,35%的学生选择实习视频录像,17%的学生选择了非实习见习模块,15%的学生认为见习档案很重要,另外有12%的学生选择了实习知识与技能模块,如图2所示。
图1实习生需要的学习资源
图2平台功能模块需求
2系统功能设计与分析
本系统建立的目的在于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建立一个实时和非实时的见习平台,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Internet网页浏览和使用本系统,包括上传实习心得、问题、及时解决教学问题、案例观摩等。本系统的功能设计如下:
(1)用户管理。该模块实现的主要功能是用户信息的注册和修改。在本系统中的用户包括以下5种:一是指导教师,主要指高校的带队指导教师,通过注册之后指导教师可以观看学生实习视频,查看学生实习心得,与实习生进行交流,并对实习生的表现进行相应评价;二是合作教师,主要指实习学校的教师,通过注册之后,合作教师具有与指导教师相同的权限,可以对学生的实践进行点评,解答实习生提出的问题等;三是学生,指本院系在读的实习生;四是游客,指除教师和学生以外的其他用户,不具备权限;五是系统管理员,系统各类用户的角色不同,其所具备的相应权限也存在差别,管理员拥有最高权限。
(2)非实时见习模块。该模块实现的是优秀教学视频案例创建,以及创建案例后,见习生对视频的点播标注等。
(3)实时见习模块。该模块实现的是师范生在本院系即可远程观看指导教师的实时上课内容,以及指导教师远程观看实习生的实时上课内容。
(4)协作备课模块。协作备课是师范生在见习过程中集体备课,注重师范生教学设计能力的持续发展[4]。该模块实现的是优质课件的共建共享,师范生在备课时可借鉴比较成功的课件案例,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修改。
(5)学习资源管理模块。该模块实现的功能是为实习生提供相关实习资源,包括课程标准、优秀教案、优秀课件等。实习生也可以将自己制作的课件、录制的视频上传,方便大家相互学习。
(6)互动交流模块。互动交流模块实现的功能是提供一个平台,指导教师、合作教师可以通过该平台对师范生在实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点评,也可以解决实习生提出的相关问题。另外,实习生之间也可以交流实习心得,形成学习共同体,促进共同成长。
(7)见习档案。见习档案针对的是实习生,它包括个人信息、实习心得、在线活动情况等3部分。
(8)系统管理。该模块是对拥有各种权限的用户进行管理,还包括系统的更新维护。
系统由功能模块组成,其结构框架如图3所示。
图3远 程见习平台结构框架
3平台实现
3.1关键技术
3.1.1ASP.NET技术
ASP.NET提供了一种基于组件的、可扩展的编程方法,是一种新的编程模型和结构,支持开发者使用事件驱动式程序开发模式的方法来实现网页与应用程序的开发[4]。本平台使用ASP.NET技术进行Web开发,以实现网页和后台服务器之间快速的数据传输。
3.1.2三层B/S结构的Web技术
本平台采用B/S(浏览器/服务器,Browser/Server的简写)体系,B/S的三层结构分别为表示层、应用逻辑层、数据库服务层。客户层主要处理用户的输入/输出交互界面。用户使用Web浏览器即可实现对平台的访问和浏览,并且完成相关操作申请。Web服务器根据用户申请将相关资源传送给客户机,并在浏览器上输出。中间层由表示逻辑层和业务逻辑层组成,主要完成教育见习应用功能。Web服务器接受申请后,对请求进行逻辑处理,最后将计算的结果反馈给客户层或者直接存储到数据库中。服务层主要完成信息存储和数据管理。
该体系结构投入成本低,易于开发和维护,而且能够跨平台操作。用户只要满足上网条件就能用熟悉的Web 浏览器登陆远程见习平台进行教学活动。
3.2系统实现
根据远程教育见习平台的结构框架,学生可以选择点击自己需要的模块试用学习,还可以建立自己的个人见习档案,或者进入互动交流空间跟指导教师与合作教师进行及时的沟通交流等。如图4所示。
图4“非实时见习”模块界面
4结语
理论学习和实际教育见习是师范生成长的必然路径,将这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是教师成长的一种重要方式。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育信息化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更带来了教育见习的便利。因此,建立远程见习平台,能为师范生实习提供全新的见习工具,同时也营造了和谐的协作学习环境,让更丰富的资源供师生共享,既避免了资源的浪费,也为学生的发展和评价提供了依据。
本文探讨的是利用ASP.NET技术和三层B/S结构的Web技术来构建远程见习平台,是网络视频注释技术、网络视频采集和传播以及课程知识管理综合发展与融合的产物,对解决当前教育见习中存在的见习时间短,师生、生生之间沟通不便,评价片面化等问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值得指出的是,本文仅对远程见习平台的功能进行设计并采用ASP.NET技术和三层B/S结构的Web技术进行开发,该平台还存在着资源较少、维护管理困难等问题,尚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郑大军,辛振,胡江华.淮北市中学体育教师入职教育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
引言
教育实践课程是高等师范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面提高高等师范生的教育素质具有独特价值。高等师范化学专业教育实践课包括教育见习、教育实习、课堂教学实践(包括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中教化学实验研究和专业技能课等)、课外活动教育实践、模拟性教育实践、研究性教育实践等。通过实践教学,可以使师范生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综合运用于教育和教学,循序渐进地适应从“学生”到“教师”这一社会角色的转变,使之成为具有现代教育理念,掌握现代教学技术和教学基本技能,有良好人格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现代教师。经过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我国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稳定的师范教育实践模式。但是,随着教师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对教师专业特性理解的加深,现行高等师范教育实践课程体系和实施模式与培养专业化教师之间的矛盾逐渐暴露出来。笔者就高等师范化学专业教育实践模式改革进行了初步探索。
1改革的必要性
1.1我国传统教育实践模式存在的问题近年来,高等师范院校针对师范生的培养问题做了大量改革及其研究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几十年不变的实践教学模式没有根本改变,它已不能适应现代基础教育发展的要求。以教育实习为例,其实践形式单一,时间短而集中,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教学技能。高等师范化学专业只顾及高校自身因素,与中学教育实际脱节,4大基础化学实验(无机、有机、分析和物理化学等实验课程)只注重本学科的系统性和学术性,不重视联系中学化学实验实际,不能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制约了师范生的专业技能发展。
1.2教育实践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指出,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基础教育执行新的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师范教育必须密切关注新的基础课程标准,因此,大力加强长期以来处于弱势的教育实践课程教学,是当前实现教师专业化的重要措施之一。
2改革方案及实施计划
我们秉持师范教育为基础教育培养优秀师资的办学宗旨,开展了一项与重点中学协作、对高等师范化学专业教育实践模式进行全面改革的研究,旨在探索一条有中学优秀教师全程参与的、培养师范生化学教育教学能力及素质的新路子。我们的研究密切关注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在高等师范化学专业教育中全程渗透新课程标准理念,以高等师范化学实验教学、教育见习、教育实习为依托,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为突破口,通过与重点中学合作,共同培养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优秀中学化学师资。
2.1改革方案主要内容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1)与重点中学优秀教师协作,指导培养在校生教育教学能力。在高等师范化学专业的教育教学中,全程渗透新课程标准的改革理念,从大学1年级的入学教育,到日常安排的教育见习,直到4年级的教育实习,以及最后的就业指导等教学环节,充分发挥协作教师的指导作用。2)与中学优秀教师合作,以高等师范化学各实验课程为依托,将科学研究能力培养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以新课程标准的改革理念为指导,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使学生掌握中学化学教师从教的科学研究方法。
2.2改革目标改革要达到以下目标:1)通过联合培养,让师范生了解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的思想,明确新课程标准背景下优秀中学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树立主动培养意识。2)探索服务基础教育改革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自主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以及专业实践能力和实施素质教育能力。3)总结高等师范教育专业与中学联合培养的经验,建立基础教育新型师资的培养模式,为高等师范专业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经验,为高等师范专业教学改革探索出一条适应、服务基础教育,带动基础教育发展的办学路子。
2.3具体实施方案
2.3.1构建连续性的教育实践模式大学1年级,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法,从化学师范专业新生入学教育开始,首先邀请与我们合作的中学(新乡市22中,新乡市10中、新乡市1中等)教师来我校给学生介绍基础教育改革情况,然后,我们带领学生到合作中学,考察学校的各种活动情况,培养他们热爱教师职业、教育事业、学生,为人师表等良好职业意识。在这一年里,与合作学校一起按计划、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定期举办有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专题讲座,帮助学生逐渐形成新课改理念(如现代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教师角色行为变化、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等)。从第2学期开始,有计划地组织师范生到中学去进行教育见习。将师范生分到中学的各个班级中,让中学的班主任指导师范生学当教师的助手,指导中学生的课外活动,了解中学生的特点,加强教学技能训练,学习如何组织课外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大学2年级和大学3年级是师范生学习和成长的黄金时期,从大学2年级开始,对师范生进行教学实践强化训练。我们将化学专业的师范生分成若干个教学实践强化训练小组,每个小组配备由我们和中学化学教师联合组成的指导教师(以下简称小组指导教师)小组,每一小组的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师范生的校内化学教学技能训练、暑期实习、教育实习、毕业论文等,一包到底。在大学2年级的第2学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校内化学教学技能训练,其内容主要包括“说课”与“试教”(模拟课堂教学技能训练),每位学生选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中的2个课题进行准备。准备2个课题内容的说课(每节10~15min),2个课题内容的试教(每课45min)。在“说课”与“试教”前,首先要深入了解课程标准对教学的具体要求;然后,要钻研教材内容,分析吃透教材,了解中学教师在讲述本课时的经验和心得体会;了解学生的认知准备和认知发展准备;最后,合理地选择教法,进行教学设计。小组指导教师负责指导每位学生修改、完成2课时的说课稿和规范的讲课教案,并指导学生说课和试教。最后,小组指导教师评教、打成绩。平时说课试教训练成绩占教育实成绩的20%。通过“试说”、“试教”活动,可以培养师范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及逻辑思维素质,同时,能够帮助师范生理清课堂教学思路,把握教学目标,用好教学手段;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去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进而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等师范生课堂教学技能和综合素质,为其将来从教打下坚实基础。在大学2年级的的暑假安排暑期实习活动。暑期实习任务及要求:1)师范生自已联系实习中学进行实习,内容包括:联系实习指导教师,听指导教师讲课,了解相应教学进度,在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撰写规范的教案,完成讲课等实习工作。在教学实习的同时,见习班主任工作,调查中学教学现状等,并撰写调查报告。2)暑期实习结束后,每位学生交一份盖有实习学校公章的“暑期实习鉴定表”和实习讲课教案及中学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暑期实习成绩占教育实习成绩的10%。通过暑期实习活动,师范生尝试着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教育实践中去,通过实践来培养教育教学能力。师范生在暑期实习过程中会发现许多理论问题和自己实际教学技能上的不足,并将这些问题带回学校。大学3年级返校后,师范生要一边完成专业课的学习任务,一边全面总结暑期实践活动的经验教训,并将带回的问题结合教育科学和化学专业理论,与小组指导教师共同探讨解决方法。在这一年里,在教学实践强化训练、暑期实习以及中学教学见习的基础上,在小组指导教师的协作指导下,师范生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到中学每人讲课1-2课时。小组指导教师从备课(写教案)、试讲、课堂授课、课后辅导、批改作业等教学环节进行指导,评教,总结经验教训。通过联合培养,在大学的前3年中,师范生学到了许多实际教育教学经验、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已基本学会与中学生交往,掌握了一些班级管理技能技巧,增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理论—实践—理论的循环过程,使师范生能够更好地把理论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提高了教育技能水平。大学4年级的第1学期,师范生按教学实践强化训练小组,由指导教师带队,进入中学指导教师所在的中学和班级,进行为期8周的教育实习。通过教育实习,他们能够全面了解教学过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学习特点、学校生活等。师范生在教育实习中的表现已基本达到中学教师的能力和要求。大学4年级第2学期,小组指导教师引导师范生对中学教学过程中的教育情境和教学个案进行调查研究,从中发现问题、收集资料,形成科学的理论观点,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工作,以培养他们的研究意识、研究能力,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完成教育教学类毕业论文的撰写任务。
2.3.2改革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创新和科研能力我们与中学优秀教师合作,以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中教化学实验研究和专业技能等课程为依托,将科学研究能力培养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使师范生掌握中学化学教师从教的科学研究方法。传统的化学专业实验课存在以下问题:1)4大基础化学实验(无机、分析、有机和物理化学实验)和中教化学实验研究这5门实验课的内容存在交叉、重复现象,这既浪费了人力物力,也影响了教学质量。2)“验证性实验”内容比例太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较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抑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化学实验教学改革要点:1)加强基础技能训练型实验教学,重视传授实验的基本方法。2)压缩验证性实验教学内容,结合中学化学教材,增加研究性和综合设计性实验,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其方法是,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步骤,写明实验原理、目的,让学生自己制定实验方案,确定实验条件,选择合适的试剂,控制用量。3)增加绿色实验。以绿色化学实验的概念和微型化学实验技术为切入点,开展绿色化学实验研究,在实验中,减少和控制污染物排放,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从平时做起,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1)让学生参与实验准备,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素质。让学生选报各门化学实验课程的兴趣小组,在实验教学中,让兴趣小组的同学参与实验准备的全过程。兴趣小组成员定期更换;对学生进行实验员岗位工作培训。通过参与实验准备工作,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吃苦耐劳的精神。2)改革实验考核方法,注重平时技能训练。为了强化基本操作技能训练,对化学实验课程考核方法进行了改革,实验考核成绩由期末成绩和平时成绩组成。期末成绩占40%~50%,平时成绩占60%~50%。期末成绩包括笔试和实验技能操作考试成绩。平时成绩根据每次的实验成绩评定,每次实验成绩由1)课前预习(占20%)、2)实验纪律(占10%)、3)实验操作(占20%)、4)实验记录(占10%)、5)卫生整理(占10%)、6)实验报告(30%)等部分构成,鼓励学生思索、归纳和总结,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探索精神。
3改革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通过化学专业教育实践模式改革,加强了高等师范教育与中学教学的联系,通过合作培养,做到了理论与实践“零距离”,人才的培养与使用“零间隙”,毕业生上岗“零过渡”。把最优秀的毕业生输送到基础教育教学第一线,用他们的先进教育理念辐射、带动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从事基础教育工作教师的专业素质,缩短师范生的就业适应时间。该项研究另一特点是高校与中学的互利。师范生以教师的身份进入中学,参与中学教师的日常工作并接受他们的指导,培养了师范生的教学和管理能力;师范生可以协助中学教师批改作业、参与学生管理等;定期举行的师范生、中学教师和大学教师集体备课活动,可启发中学教师的教学思路;中学教师参与高校教师的课题研究,可以培养他们的教学科研能力。该项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探索出服务基础教育改革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本着互利的原则,在中学建立长期的教育实践基地,构建基础教育新型师资的培养模式,为高校师范教育专业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经验,为高校师范教育专业教学改革探索出一条适应服务对象、进一步促进基础教育发展的办学新路子。
关键词:教育实践能力;生物;探索;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2-0223-02
实践能力是在有目的地探究、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人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例如:科学实践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教育实践能力等。高师院校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能力,是师范生运用理论知识,从事培养人的教育实践活动时所具备的生理和心理特征。高师院校师范生是一线教师的主力军。在新课程改革推行的环境下,中学生物学科的教育目标不再局限于向学生灌输知识,还包括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对大自然热爱的培养。因此,高等师范院校在培养师范生(生物)教育实践能力时,既要考虑到培养师范生的教学素养,还要考虑到生物专业的学科特点。本文就高师院校师范生(生物)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的改革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教育实践能力的内涵
1.教学能力。教学能力是教师的基本素质,包括备课能力、讲课能力、课外作业布置与批改能力和学业评价能力等。并且随着科技进步,高师学生也应掌握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技能。
2.教育科研能力。在当今新一轮课程改革体制下,人们更加注重教师的科学探究能力。教师正渐渐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转变为“研究型教师”,一个优秀的基础教育教师,应当具备一定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
3.班级管理能力。班级管理能力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采取一定措施,对班级中的教育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的能力。因为教师的工作多数在班级中进行的,也就要求高师学生应当具备基本的班级管理能力。
4.基于生物学科的实践能力。在生物课程设置上,除了理论教学部分,还有大量的实验教学。教师在对学生授课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对生命的热爱,还要具备熟练的实验技能并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二、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当前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的主要模式
1.课程理论教学。高师院校课程理论教学主要包括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和教育类课程。在通识教育课程中,外语、政治理论占最大比例;我国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借鉴苏联的办学模式,将系科专业与中学课程设置对口,专业课程在总课程中占最大比例。在总体课程设置中,更侧重专业课程教学,对教育实践类课程设置较少。
2.教学实践活动。教学实践活动主要有模拟教学、教育见习、教育调查、教育实习等内容。其中,模拟教学、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为重要组成部分。模拟教学一般安排在教法课上进行,每节课安排几名学生讲课,师范生截取中学课程某一片断进行教学,任课老师根据表现给予评价;教育见习安排在第六学期进行二周时间,主要内容是教学过程的观摩,根据师范生的见习汇报,指导教师给予评价;教育实习以在实习基地试讲为主,第七学期进行5――8周时间,导师安排多是双导师制,实习内容与学校教学进展相统一,师范生实习结束后上交教学日志、实结等,以便指导教师进行评定、总结。
三、新课改对生物高师教育提出新挑战
1.要求生物教师具备更广的知识背景。新课改提倡开设综合课程,如“综合理科”,涉及生物、化学、物理等多个学科。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不能仅局限于生物学科知识,还应博通各科,融会贯通。只有拥有全面知识结构的教师,才能承担起综合课程的教学,促进新课改的顺利实施。
2.要求生物教师具备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不再只局限于讲课,教师应成为一名研究者,善于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尤其生物学科,更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设计课程,大胆创新。
3.要求生物教师具备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新课改要求,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应得到广泛应用,灵活呈现教学内容的形式。这就要求生物教师需要具备运用教学媒体与教学设备教学的能力;应用互联网资源平台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熟练制作课件、运用多媒体准确高效灵活的讲课的能力等。
4.要求生物教师具备情感教学能力。新课改要求,教学过程应注重学生的情感培养。要求教师不仅要重视认知目标和能力目标的教学,还要关注情感目标的实施。通过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的优秀品质,以实现开设生物课程的最终目标。
四、师范生(生物)教育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改革建议
1.建设新型的课程体系。①明确专业课程价值取向。新课标的实施,要求教师具有从事教育实践研究的能力,即研究型教师。在专业课中减少“填鸭式”理论教学,有意识的将教学目标转变为培养师范生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注重对生命珍惜和热爱的情感教育,并发展师范生的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②完善通识课程,提高教育实践能力,还需教师掌握多方面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多媒体网络进行教学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通识课程方面进行改革。增加多媒体网络、相关学科专业等课程的比例,紧跟新课程改革的步伐。③开设科学的教师教育专业课程。在由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生物教学论组成的“老三门”课程理论体系中,加入现代教育技术、书法艺术、教师演讲等课程,可以有效提升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能力。
2.探索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模式。①延长实践教学的时间。当前实践教学时间较短,很难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师范生的实践教学应是一种全程的教育活动。每个年级都应开设实践教学活动,一至三年级教育见习,第四年的实践倾向于教育实习,并且将实习延长至12周。保证每名学生都参与到实践教学中。②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增加实习基地数量,是为实践教学活动提供可靠的平台。应选择可以保证实践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学校,还应分别在大中小型城市和农村中选择不同类型的学校,以便让师范生了解不同层次的教学需要。③加强实习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指导教师队伍,是实践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和保证。指导教师不仅要选择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高校教师做第一导师,还要聘请熟悉中学生物教材、掌握课改趋势的中学教师做第二导师,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实践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问题。④建立新型、合理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建立一套规范、合理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是培养高技能师资的关键。指导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应加强督导作用,采用多种形式如访谈、实地考察、抽查等,对实习报告进行评估、考核。通过这种严格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可以避免原先因监督不严导致实践能力得不到锻炼的现象。
综上所述,高师院校师范生(生物)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的改革意义重大,需要紧跟新课程标准步伐,从课内与课外、知识学习与实践训练等各个层面综合设计。并且,师范生从职初期教师成长为一名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仅靠高校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全社会的理解与支持。本文针对生物学科的特点,在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做出探索,希望能为高师院校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吴波.地方高校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J].教育探索,2012,(01).
[2]程成,雷体南,周春阳.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与对策的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2,(02).
[3]张玲燕,李远蓉.教师教育的发展历程简述[J].教师发展,2013,(11).
[4]兰英,郗海娇.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下的课程整合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10).
[5]刘,阎恩让.高师教育实习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策略[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3,(Z1).
[6]叶叶.教育见习―研习―实习一体化――实践模式的问题与管理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7]刘影.高师本科生物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8]罗树华,李洪珍.教师能力学[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1.
[9]孟娟.高等师范院校生物科学课程设置的初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
[10]贾晓秀.论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国高等师范教育课程结构改革[D].山东师范大学,2006.
[11]高英慧.新课改背景下对生物师范教育的几点思考[J].教育科学,2008,(16).
[12]金凤,刘杰.高师化学教学中贯穿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的探讨[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3).
[13]郑玲,刘萍.新课程下高师生物类师范生教学素质的培养[J].高校讲坛,2010,(15).
[14]冯利,于海波,唐恩辉.准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现状考查与提升策略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02).
关键词:改革教育实习师范生就业
一、教育实习队师范生就业的意义
1、教育实习有利于提高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和职业素养,提高就业成功率。教育实习是培养师范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课堂上的学习仅仅是专业理论的积累,并不代表组织教学和驾驭知识的能力。通过实习,使师范生全方位进行“实弹演练”,教育教学能力和职业素养得到强化和提高,增强师范生的“实战技术”和应聘成功率。
2、教育实习有利于增强师范毕业生对社会及用人单位的了解,提高就业针对性。实习前,毕业生对用人单位的了解只是表象的。通过实习,可以进一步了解用人单位的管理理念、工作状况、岗位要求、教育教学模式等具体情况,从而可以有针对性的对自己进行锻炼,以提高师范生就业的成功率。
3、教育实习有利于师范生把专业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对于师范生而言,实践能力的重要性要比其他专业更突出。因为从事教师职业,不仅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更需要良好的实践技能和方法。因此,教育实习正是师范生把理论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良好平台,通过实践锻炼,找出自身学习的优点与不足,不断总结和提高,以增强就业应聘的实力。
二、教育实习现状对师范生就业的影响
教育实习不仅可以提高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还可以为师范生就业奠定基础。而目前由于教育实习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着师范生的就业:
1、教育实习的时间安排,对实习效果和就业有一定影响。我国师范院校的教育实习基本上都是安排在大学最后一年一次性完成,实习时间一般不超过8周。由于实习时间短,活动容量有限,无法保证实习效果。再加上实习时间集中于毕业年,导致实习与就业、升学备考之间时间冲突,毕业生很难完全静下心来投入到教育实习中,必然会对教育实习的效果有所影响,同时也会影响毕业生的就业与升学。如:我亲眼见到不少师范生应聘试讲时,由于不熟悉课堂教学,比了解各年龄段的学生知识点,只是很机械的把所背教案再现,不会与学生互动,遇上一些比较活跃的学生提问,就不知所措,组织不了学生、驾驭不了课堂。由此可见,由于实践少、缺少了解学生、熟悉课堂而影响试讲效果,导致应聘失利。
2、课程的设置,对实习效果和就业有一定影响。在学校,老师除了带一门主课,还要兼副课、或当班主任、组织活动等。在现实中,我们经常听到一些教育局长和校长感叹:现在的师范生普遍不如以前的,基本功不扎实,分配啥,啥不会。在实习过程中,实习生普遍反映自身所掌握的教育理论及教学实践方法不够。感觉在学校虽然学习了许多专业课,但都派不上用场。仔细分析后我们发现,在师范生的课程开设中,绝大部分都是专业课和公共课,关于师范教育理论的课程基本上只有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方法论等教育理论课程。使专业知识与教育理论及实践技能课程之间的开设比例严重失衡,致使实习过程中缺乏教育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技巧,不利于师范生教育的专业化培养。如:原来的师范生,教师基本功扎实,在教育教学中能独当一面。“小三门”都会,能歌善舞,能弹会画,每 “六一”前夕,各小校都盼实习生来帮助搞活动。而现在的实习生,各校都不愿接待。又如:在特岗教师招聘前夕,不少家长托人找各学校的老师帮写教案、做教具,托关系找学校提供演练上课的场所及辅导老师。从师范生应聘工作时不会写教案,不会做教具,一上讲台就懵了,可以折射出师范生专业知识与教育理论及实践技能的欠缺。
3、实习单位的配合,对实习效果和就业有一定影响。很多实习学校因为担心实习生影响到正常的教育教学效果,以致学校的升学率等。导致实习学校不能保证实习生得到应有的锻炼。如:我们学校接待的师范实习生,很多实习生直到实习结束都没有一次实践教学机会,更多的时间都是帮助实习学校教师批改作业等一些的工作。这样的实习内容很难使实习生有多少锻炼,更别说在教学方法上有多少提高,致使实习生自身敷衍了事,实习流于形式。以致降低实习效果,影响就业。
三、教育实习改革的措施及建议
教育实习是师范院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教学技能及训练技巧的全面考查和检验,也是进一步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锻炼和提高他们从事教育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合格教师的一个重要环节。教育实习既涉及到校、院(系、办)的组织领导,又涉及到带队教师的教育管理,还涉及到学生教学工作能力的培养。因此,教育实习是集组织领导、教育管理和教学实践于一体的一项复杂的工作。下面就针对近几年师范生就业反映出有关教育实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教育实习工作的改革的措施和建议,仅供参考。
1、以教学计划改革为出发点,强化社会实践环节。
坚持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主动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及其课程体系。强调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以优化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为突破口,进一步深化实践教学体系、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努力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师范生在校期间没有机会接触社会,缺乏实践锻炼。为了给师范生在校期间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 教学计划中应安排适当的社会实践课, 规定学分, 列入考核。第二, 学生工作中应适当安排社会实践的内容, 利用假期组织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实践活动。实践不仅是业务知识与技能的锻炼, 更是工作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的锻炼。第三,针对就业需要,灵活安排实习的次数和时间。在师范生入学教育中安排见习活动。一般院校新生入校都要进行入学教育,而新生刚入学,对自己的专业和将来要面临的工作一片空白,这时适当组织见习活动,一方面让新生对未来工作环境有所熟悉,便于有针对性的学习专业课;另一方面能及时调整所选专业,避免就业时才后悔选错专业,造成学非所用。根据见习单位的工作安排及教育周期,有正对性的安排见习,使学员能全面见习,全方位锻炼,避免就业时出现教师基本功缺陷,影响就业。将毕业集中实习的时间与毕业、就业、升学的时间错开,使学员安下心认真实习,提高实习效果,为就业奠定基础。
2、以教育课程改革为基点,完成学科和专业的整合。
近年来,随着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师范院校课程设置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急需对学科和专业进行有机整合,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教学体系。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包括:更新专业设置,增强专业的顺应性,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标准,使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并重;在课程设置上,应体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核心理念,本着有利于提高办学效益,有利于师范生就业的目标,调整课程结构比重:一般文化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占60%一75%,教育学科课程、教育技能课程、教育实践课程、教育专业课程总量占25%―40%;注重培养师范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教育教学技能,奠定培养发展型教师的理论基础,拓宽师范专业知识结构的生长点,以培养具备师范专业知识、技能和素养的合格师资,为就业打好基础。
3、以实习基地改革为平台,提高实习效果。
初期主要以集体课方式进行教学,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可以适当的开展乐器合奏等活动,这样师资投入较少,同时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达到较为理想的培训效果。注重节奏训练,推广打击乐练习。通过调查,很多偏远地区音乐教学设施简陋,有的学校虽有钢琴,但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坏现象,学生接触乐器的机会非常少,而打击乐教学以及节奏的训练又是中学音乐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为更好地完成音乐教学计划,音乐师范生在实习过程中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条件,有效地利用木棍、矿泉水瓶、课桌等“打击乐器”通过多种形式开展节奏方面的训练。此外,提高多媒体及软件的应用能力,以及各类音乐活动的组织、指导能力也是音乐师范生不可缺少的专业素养。培养创新型音乐教师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教师首先要唤醒自己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个性,教师首先要成为个性鲜明的人;使学生成为创新人才,教师首先要成为创新型的教师。
音乐师范生的教育实习时间一般在8周以上,这样能更好的使学生深入基层,了解当地教育状况,为以后的基层工作打好基础。1.高度重视实习基地建设。各高校应积极创建师范生实习支教基地,逐步扩大实习支教规模,同时,积极争取地方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确保音乐师范生教育实习活动的顺利开展。2.明确实习任务,详细安排实习计划。在正式实习前一学期应该通过对音乐师范生开展思想教育或展开班级讨论,使学生充分认识师范生支教的重要意义,并组织高年级学生进行有效地交流沟通,使他们尽早做出科学、有效地实习规划。3.充分发挥当地教师的指导作用。音乐师范生的实习支教包括教育实习、教育见习、教育调查以及教育锻炼等诸多内容,学校有关部门及带队教师应与实习支教点的教师积极协调,有效沟通,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让当地教师对音乐师范生进行科学、有效地指导和帮助,以达到师范生与当地学校互惠双赢的良好效果。4.认真做好实结与评定。实结是根据实习计划与实习内容作出的最终检查与评定。除了情况分析以及评价优缺点之外,还应该对实习成果进行分析,把问题提到理论的高度来认识,这样有利于真正的改进音乐师范生的教育实习工作。开好实结会,除了报告工作、表扬做出突出成绩的学生,还要认真总结经验或以成果展示的方式相互交流、扩大影响、巩固成绩。
落实“专家型导师制”“聘请中小学教学名师担任兼职导师,建立‘双导师制’,每20名学生配备一名校内导师和一名中学优秀教师作为兼职导师”。这项举措可以帮助学生在教育实习之前了解到中小学教学现况,增强他们成长为优秀教师的职业理想与信念,激发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但是调查发现,部分高校、包括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的双导师制度并不完善,因此结合实际提出以下建议。1.使学生掌握音乐师范生各项政策,熟悉培养计划。在访谈调查中发现,很多音乐师范生对双导师的具体概念比较模糊,甚至有的不知道有此政策。因此,学校应该通过举办知识竞赛、座谈会等形式使新生入学时就明确校内、外导师,让学生对双导师制的具体内容和优势得到充分认识,鼓励学生加强与导师的联系和交流。2.导师需要明确自身的责任。音乐师范生校内导师负责学生专业学习、学术以及专业实践等方面活动的指导;校外导师主要通过有关讲座、座谈会等形式引导学生,并在教育实习、教育见习等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各项能力。学校要对认真负责的导师进行表彰奖励。3.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完善对校外导师的聘任制度、考核和评价机制,定期对学生满意度进行访谈或问卷调查,对双导师制的实施效果进行监控和评价,以利于规范化、科学化管理,有利于目标和任务的落实。
作者:王旸 单位:陕西理工学院
[摘要]培养“反思性实践者”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需要和方向,但由于缺乏科学规范的教育实践课程设计,教育实践依然是教师培养的薄弱环节。职前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往往有经历而无体验、反思,反思能力培养效能低下。温州大学小学教育专业的职前教师“分段—反思式”教育实践课程,结合教育见习、教育实习课程,分段设定实践反思目标和任务,提供反思支架,开展反思、研习活动,使职前教师获得对小学教育教学的全面体验和职业认同,提高了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反思能力,为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和持续的专业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关键词]职前教师;教育实践课程;反思能力
职前教师作为教师的后备力量,不仅要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还要丰富实践性知识,更要学会如何通过反思将教育理论转化成未来的教育行为,因而培养职前教师的反思意识与能力已被视为教师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而职前教师反思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育实践,2011年《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颁布促使各教师教育院校对教育实践课程高度重视,但由于缺乏科学规范的教育实践课程设计,师范生在教育实践中往往有经历而无体验、无反思,反思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效能低下,对师范生专业能力发展的促进和教师职业核心素养的形成也效果甚微,同时严重影响了师范生专业情意、专业态度和职业价值观的养成,因而无法达到教育实践课程设置的初衷。
一、职前教师培养教育实践课程的现状与动向
(一)职前教师反思意识与能力培养的困境
培养职前教师反思意识与能力已成为新时代教师教育的重要责任,但如何在教育实践中积极有效地提高职前教师的反思意识与能力却存在诸多问题。
1.教育实践课程目标不清,形式单一
尽管大家都意识到教育实践环节对职前教师培养的重要性,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有很多学校并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教育实践的效果。《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教师[2016]2号)也指出,“师范生教育实践不断加强,但是还存在着目标不够清晰,内容不够丰富,形式相对单一,指导力量不强,管理评价和组织保障相对薄弱等问题”。对教育实践课程的实施,许多学校采取顶岗实习或自主实习的形式,在毕业前让学生去某校顶岗实习或回家乡自主实习一学期,完全处于“放羊”状态。一些学校虽进行分段式的教育实践,有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和教育研习,但几个阶段的教育实践课程目标不甚明确,内容缺少衔接,没有形成序列,更严重的是实践过程反思环节缺失。凡此种种现象皆由于教育实践课程内容设计不合理,监管措施不到位,致使师范生反思意识与能力培养收效甚微,实践效果无法保证。2.教育实践课程反思内涵缺失传统的教育实践以“理论指导实践”为基本价值取向,认为理论高于实践且能够指导实践。然而,教育实践活动的丰富性与动态性会使理论的指导意义短暂失效,导致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或冲突。“理论指导实践”的价值取向是导致教育实践缺乏反思内涵的内在原因。理论的理想性与非理想的实践相碰撞时,学生很容易陷入困惑,对所学的理论乃至自己的专业意向充满怀疑。此时应是学生进行实践反思的最好契机,也最需要高校和中小学指导教师的介入,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但由于教育实践课程价值取向和指导教师角色定位存在偏差,实践课程反思环节缺失或反思简单化,导致职前教师的反思性实践要求无法真正落实,不利于实践性知识形成,不利于职前教师的专业成长。第一,教育实践课程的反思要求落实不到位。教育实践活动是职前教师反思的源泉。师范生在实践行动中,已有的实践性知识在问题情境中被激活从而显性化后,与情境对话,在问题情境中分析、反思自身及他人的教育教学实践行动,进而总结、提升,形成自己新的实践性知识,用以指导下一步的实践行动。
这种行动中的反思需要指导教师的积极介入,需要给学生以反思策略和方法的指导,需要提供行之有效的反思工具或支架,但现实中,教育实践反思管理往往过于简单化、肤浅化。很多学校的教育见习和实习课程大纲往往都会对教育实践活动提出反思要求,如“要积极主动地了解师生并进行反思”,“听课之后要进行反思”,“实习生课后必须有反思”,等等。但为什么要反思,反思什么,如何反思,并没有在专业层面上给师范生提供技术性的建议或框架,以至于实践反思要求流于形式、止于文件。第二,实践反思缺位不利于职前教师的专业成长。经过实践行动锤炼而获得的实践性知识是一种具有个人特质的新的知识形态。实践性知识主导着教师的思想和行为,体现在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行动中,是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实际使用的理论”,是教师知识的重要组成,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同样,实践性知识也是职前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基础,职前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获得必须通过其本人在教育实践中的主体思考,在行动中不断反思、总结、提升。职前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实践反思,反思可以加快职前教师入职后的专业化进程。没有反思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如果职前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那么其后续发展将大受限制。加强教育实践反思,职前教师的专业成长可减少盲目性,少走弯路,更加有效地提高教育实践效能,快速实现专业成长的目标。职前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反思,一方面提高了自身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另一方面提高的理论水过来又促进了其教育教学实践水平的提高。他们就是在这种良性循环往复的反思过程中,建立着理论与实践的联结,加快着专业化的进程。
(二)教育实践课程的反思动向
2011年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教师[2011]6号)明确指出,“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在研究自身经验和改进教育教学行为的过程中实现专业发展”。较之其他专业人员,教师所遇到问题的情境性、对象的独特性、题解的复杂性、面对的不确定性决定了教师应是反思性实践者。另外,教师是以经验的反思为基础,面向儿童创造有价值的某种经验的“专业人员”,它是针对人们把教师当作传授一定的知识或训练一定技能的“技术熟练者”而言的。[5]职前教师不仅有“经历”,更应该有“体验”,不仅有“经历”和“体验”,更应该有反思。职前教师对基于已有“经历”和“体验”所形成的关于教育教学的思想进行反思的思维活动可以理解为对行动的反思。职前教师在“经历”教育实践活动之后应该思考类似这样的问题:此次经历我体验到什么,发现了什么,与所学的理论有怎样的关联,我可以与别人分享什么观点,我参与实践的态度与策略是否合适。这样的反思之后才会有“体验”,才会形成自己的实践性知识,才会不断取得进步。那么,如何让职前教师在经历与体验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养成反思的意识和能力?如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反思能力,确保实践成效,为其成为“反思性实践者”提供实践支持?温州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分段—反思式”教育实践课程的探索也许能为此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二、“分段—反思式”教育实践课程模式
2014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教师[2014]5号),针对目前职前教师教育实践教学不到位的现状,明确提出要“将实践教学贯穿培养全过程,分段设定目标,确保实践成效”。实践过程中的行动反思是取得实践成效的有力保证。“分段”是内容与形式,而“反思”则是精髓与实质。师范生在教育实践课程不同的实施阶段,按设定的模块任务及要达成的目标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并进行反思、研习活动,其专业性知识、实践性知识通过实践和反思交互转换,从而获得对小学教育教学的全面体验,并从中检验自身素质,使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反思能力呈现一个整体且螺旋上升的趋势。
(一)“分段”:教师教育实践课程的“形”
1.教育实践阶段
职前教师的知识包括“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前者主要指各种原理类知识,通常通过课程学习可以获得,是师范生根据课程学习结果认为应该如此的理论;后者指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和表现出来的知识,以及对理论性知识的理解、解释和运用原则。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的养成离不开教育实践课程,为强化教育实践,《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规定,“师范生到中小学和幼儿园教育实践不少于一个学期”。《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则相应地将小学职前教师教育教育实践模块(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等)的实践时间明确设置为18周。而这18周并不是集中在某一个学期,而是要贯穿培养的全过程,分段设定目标,也就是要按课程目标将这18周实践落实到不同的学期,不同阶段的实践有不同的实践目标和任务,且各阶段侧重不同,但前后连贯,形成序列。温州大学小学教育专业目前的做法如下。第二学期至第五学期,每学期有两周的教育见习,第六学期则有10周的教育实习,共有五个阶段18周的教育实践活动,本文根据实践进行的时间先后分别将其命名为“实践一”、“实践二”、“实践三”、“实践四”和“实践五”。师范生在某个实践阶段参加教育实践并进行行动反思,获得相关的实践性知识,这些实践性知识可以用来指导下一阶段的教育实践并进一步检验,如此往复,其中不仅有实践经历,更有实践体验和反思,师范生在不断的实践—反思中逐步提升其实践性知识,其教育实践能力也不断得到加强。
2.教育实践模块内容
“分段”只是形式,如何确定各阶段的教育实践任务和目标才是教育实践课程的重点,这是确保实践成效的关键。各阶段教育实践活动内容的安排必须与职前教师的培养标准相符,必须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的落实。《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要求“小学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要引导未来教师理解小学生成长的特点与差异,学会创设富有支持性和挑战性的学习环境,满足他们的表现欲和求知欲;理解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现场资源的重要意义,学会设计和组织适宜的活动”,具有观摩、参与和研究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小学教育专业要培养的是“能教”、“能管”、“能研”的小学教育优秀人才。因此,温州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将教育实践的内容分成如下六个模块。认识学生。观察学生,了解学生,培养热爱学生的情感,通过实践反思,进一步研究学生,并逐渐形成管理学生的能力。熟悉学习环境。了解校情,观察分析学生基本学习环境(校园、教室和课堂),尝试学习环境布置,对学习环境与教育教学及学生发展的紧密关系进行反思研究,从而获得对学习环境的全面认识。参与教学实践。通过听课、议课、备课、试教等实践,熟悉课堂教学规范,初步掌握课堂教学的基本能力,并进行及时反思,提升从教能力。尝试教育研究。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对教育实践活动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反思并深入研究,掌握从事教育科研的方法。组织班队活动。观摩班队活动,组织班队活动,逐步明确班队工作的基本理念,熟悉班队工作常规,初步掌握开展班队工作的基本方式和方法,并通过对自己在班队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进行反思、研究,提升班队工作技能和实施能力。批改设计作业。协助指导教师进行课外答疑辅导、布置批改作业、评阅试卷,熟悉相关工作规范,对学生作业现状及自己的相关工作进行反思。以上每个实践模块任务又分解落实到不同的实践阶段,每个阶段都侧重某两三个模块内容的落实,整个教育实践活动贯穿于职前教师培养的全过程,目标明确,任务清楚,全程层进,螺旋上升。
(二)“反思”:教师教育实践课程的“神”
结合职前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实际情形,参照陈向明教授关于教师实践性知识构成要素理论,我们认为,师范生的实践性知识应该具备以下四个要素:主体——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的拥有者;问题情境——师范生在教育教学实训及教育见实习等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面临的令其困惑的、有待解决的问题;行动中反思——师范生必须在教师或同伴的指导帮助下采取行动来解决这些问题,形成杜威意义上的“经验”,并对其今后的教育教学行动具有指导意义;信念——通过行动获得的新的实践性知识可以被提升为一种信念,通过师范生的后续行动被验证为有意义的、可行的,并能指导其后续行动。其中,“行动中反思”是关键性的要素。
1.实践的过程职前教师教育实践过程是一个包括“目标和任务——行动和分析——反思和实施——总结和提升”的螺旋发展的实践行动,在此过程中师范生通过对自身的教育实践行动进行不断思考和批判性地分析,提高教育教学行为的合理性,从而养成新的实践性知识,提高自身的从教能力。“分段—反思式”教育实践要求职前教师在各阶段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按照课程目标选择实践任务,进行实践行动,与各种实践情境对话,在问题情境中分析、反思自身的行动,进而总结、提升,形成反思结果,反思结果继而指导下一步的实践行动。师范生实践性知识“四要素”的呈现方式契合师范生教育实践活动的“反思性实践”行动过程,两线共同推进,促成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的养成。
2.实践的反思
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反思是最为重要的一环。职前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养成必须通过师范生的主体思考,通过行动中不断反思、总结、提升。经过实践行动锤炼获得的实践性知识是一种具有个人特质的新的知识形态。因此,行动中反思对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的养成具有决定性作用。对教育实践各阶段不断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并加以梳理,可以帮助师范生逐渐成为一个反思型的实践者。要让师范生明白,反思并不是一件特别艰难的事,比如,可以围绕某个实践环节回答几个简单的问题:我何时何地出于何种目的做(经历)了什么,与预期有何差异,我有什么样的感受,我为何有这样的感受,我做得最好的是什么,哪里还可以做得更好,如果再来一次应该怎么去做……这就是针对教育实践的反思过程。当然,要成为一个反思型的实践者,需要时间,需要经验积累,需要指导教师的引领,需要一个支持反思过程发展和形成的环境。最后每个人通过实践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反思结构、形式和方法,建立属于自己的实践反思方式,这是一个高度个人化的过程。三、“分段—反思式”教育实践课程的实施“分段—反思式”教育实践课程的实施需要稳定的校外教育实践基地、指导能力过硬的指导师队伍、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和行之有效的指导措施等条件的支持。
(一)建设稳定的校外教育实践基地
校外教育实践基地是师范生接受技能训练、运用知识、培养能力、提高教学核心素养的主要场所。从根本上讲,师范生的职业素养不是“教”出来的,而是通过教育实践“练”出来的,稳定的实践基地是教育实践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而“分段”进行教育实践,对教育实践基地的需求大大增加,这也意味着组织工作压力的增加,所以需要建立高校与教育行政部门、学校(U-G-S)之间的有效联动机制,形成协同效应,协同培养,共同达成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目标。温州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取得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与小学签订协同培养人才协议,已建立二十多个常规校外教育实践基地,两个特色教育实践基地,保证了“分段—反思式”教育实践课程的顺利实施。
(二)打造指导力强的指导教师队伍
要使“分段—反思式”教育实践课程顺利实施,需要建立一支教育理念先进、实践指导能力强、素质精良、专兼结合的指导教师队伍,这是教育实践顺利、有效进行的重要保证,需要高校与中小学的良好互动。温州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建立了高校与小学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大学教师到基地学校挂职做“访问学者”,参与指导小学的教学、科研活动;聘请小学优秀师资担任师范生的教育实践指导教师;还建立了“地方名师资源库”,开设了《地方名师大讲坛》课程,邀请地方小学名师进入高校课堂,担任实践专家,或为学生示范,或围绕当前小学教育中的热点问题开展讲座,或与高校教师联合为师范生讲授实践课程,成为高校的兼职教师。
(三)确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
“分段—反思式”教育实践课程的实施应有客观、科学和完善的监测体系和评价机制,评价角度全面,可操作性强,还需要有形的成果材料去体现实践的成效。温州大学小学教育专业主要通过《教育见习手册》、《教育实习手册》监测师范生参与实践的全过程,根据手册所展示的教育实践成果和实践过程中的表现,采用自评、小组评、小学导师评和高校导师评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综合评价。
(四)制定行之有效的指导措施
要成为一名反思型的教育实践者,职前教师必须进行反思性实践,在反思性行动中学会反思,并管理自己的反思。学生反思能力的提升需要教师的指导,我们的做法是,为学生提供教育实践反思方法与步骤,让学生在某阶段的某环节的教育实践后收集资料,记录实践的过程、经验、证据,亮点、疑点、难点,进行思考分析,并对自己的思考进行加工。还要通过与同伴、教师讨论来梳理自己的思绪,检验自己的想法。让反思由内省转向外显、互动,再继续自省,最后形成反思性报告。
参考文献:
[1]蒋璐敏.丰富教师职前培养中的教育实践反思之内涵的探讨[J].教育探索,2012,(4).
[2]李梁.师范生实践性知识养成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5,(4).
[3]高芳.论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的养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5).
[4]梁延秋.师范生反思能力:内涵、特征与价值——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J].教师教育论坛,2015,(5).
[5]胡惠闵,崔允漷.《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研制历程与问题回应[J].全球教育展望,2012,(6).
[6]唐纳德•A.舍恩.反映的实践者[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50.
[7]李莉春,孙海兰.教师实践性知识之生成过程:一项案例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0,(3).
[8]陈向明.对教师实践性知识构成要素的探讨[J].教育研究,2009,(10).
[9]阿瑟J.S.里德,韦尔娜E.贝格曼.课堂观察参与和反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19—20.
一、调查方法与过程
1.调查对象及方法
本次调查在2013―2016届学生中进行,其中2013―2015届学生经历过学校组织的教育实习并已经毕业,现已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对教育实习能清醒认识和提出实际具体建议。2016届学生正在实习过程中,正经历教育实习过程,能及时反馈实习情况。
采用访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查,调查内容主要针对学生对教育实习环节的认识、对学校教师教育技能培训课程开设、学生实习期间学校的管理和考核等方面进行调研。
2.调查结果
(1)总体情况
根据我校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性意见,师范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主要由教育见习、模拟实习和教育见习三部分组成,其中教育见习安排在第七学期中期,时间一周,主要见习方式为到中学听课;模拟实习安排在第七学期,没有固定时间,由指导教师自行安排考核;教育实习安排在第八学期开学十二周,实习分为分散实习和集中实习两种方式,分散实习不专门安排教师指导,集中实习学校只安排带队教师跟踪管理,学院指导教师基本不参加指导。在校期间没有专门进行班主任工作的培训,班主任工作能力主要在教育实习期间由实习学校自己安排。
(2)师范实习生对教育实习的认识与态度
了解实习学生对教育实习形式和重要性的认识,可以从侧面考查学生对教育实习所持的态度,问卷调查及访谈的结果如下。
表1、表2的数据从一个方面表明了学生对实习地点的选择,反映出学生对教育实习重要性的认识程度和态度。通过深入访谈,大部分自主选择实习学校的学生认为实习学校的选择基于有熟人、离家近(生活方便),教育实习环节会轻松点,当然有部分学生选择原因是实习学校会让实习学生有更多机会上课,有更多实践机会(但是在教师基本不指导的情况下)。实习过程中被调查对象中仅四分之一的学生选择学校统一安排,认为管理会正式和规范,实习环节在学校监督和教师指导下对教学技能的提高有更实际的作用。认为实习只是学校安排的一次任务,没有主动实习的意愿的学生占相当大的比重。这些情况反映出,学生对教育实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没有认识到师范学生作为未来教师,教育实习是加强教学技能的重要环节,是强化实践技能必不可少的环节。也反映出,学校应加强对师范学生教育实习的认知教育,从思想上纠正学生忽视教育实习的不正确态度。同时应加强实习学校指导教师的管理。
(3)师范学生对教师教学技能课程设置方面的看法
合理完善的课程设置是学生技能培训的最基本的保障,在对课程设置合理性调研中,48.67%的学生认为课程设置理论多于实际,合理性不够;由此看出,在师范学生教学技能实践课程开设比较欠缺,理论多于实际,不利于学生基本技能的掌握。
调研中,了解到学生在经历了教育教学过程后,对教师教学技能训练的基本课程设置有了新的认识,希望在教案设计、信息技术应用、课堂管理等方面得到强化的学生比例均较高,但学生对教育研究方面的认识还不够。这些反映出学生能认识到教师教学技能培养和训练中,教案、信息技术、班级管理必不可少,但对教育研究不了解,没有认识到在今后的从教工作中,教研与教学相辅相成,教研能更好地促进教学。
(4)学生对教育实习管理工作的看法
教育实习管理工作的规范性是保障学生实习能顺利进行,保证质量的关键,完善的教育实习管理为学生实习提供理论准备和技能培训,能有效促进学生技能的提高。
表4表明,合理的课程设置下,学校应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指导,加强师范生教学技能培训,强化学生对教育实习工作的认识,做好实习准备工作,保证学生实习质量。
(5)其他情况
在问卷调查和访谈过程中,实习学生还反映出缺少班级管理的相关知识和实际能力、缺乏与实习指导教师和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教学活动中缺乏听课、评课能力,对教研活动的理解参与严重不足,实习学校教师指导不够、实习评价不合理等问题。
3.建议
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在师范生培养方案中设置足量的教育实践课程,以教育见习、实习和研习为主要模块,构建包括师德体验、教学实践、班级管理实践、教研实践等全方位的教育实践内容体系,切实落实师范生教育实践累计不少于1个学期制度[2]。
(1)端正学生实习态度
学生对教育实习的认知程度,是学生在实习期间遵守纪律、认真学习实践教学技能的前提,学校应在学生实习前组织讲座、开展学生实习活动大讨论等活动,组织学习教育部对加强师范教育实践的相关文件精神,从思想上端正师范生对教育实习的认识。
(2)做好教育实习准备工作
合理的课程设置为师范学生教学技能训练提供保证,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师范学生教学技能训练是师范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点,学校应加强师范学生实践技能课程建设,在保证学科基本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开设更多的实践技能课程,加强师范学生选修课程建设,通过讲座、专题培训、组织竞赛等多方面的活动加强师范学生技能学习;同时,见习和模拟实习是实习准备工作的重要部分,学校应加强教育见习工作和模拟实习工作的管理,采取观摩见习、模拟教学、专项技能训练、集中实习等多种形式,丰富师范生的教育实践体验,强化教育实践效果。学生班主任工作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从教工作中的一种基本能力,学校应在学生学习期间,将师范学生班主任工作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作为学生技能培训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