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伤仲永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案例教学高职国际商法教学应用
目前,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深受教育部门和高校的重视,案例教学法应用在实践中,对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了良好基础。在高职国际商法教学过程中,进一步优化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学习国际商法知识。由于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下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所以为了进一步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学习,高职院校在国际商法教学过程中,必须对教学方法加以完善,通过将案例教学法应用在国际商法教学中,使得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并促进学生学习国际商法知识。总之,案例教学法作为比较健全的教学方法,将其应用在高职院校国际商法教学中,对教学效果的提升发挥了巨大作用。
一、案例教学的内涵
所谓案例教学,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针对实际案例进行探讨,并按照相应的措施去开展,通过结合实际案例展开教学并撰写案例总结报告,从而完成教学任务。案例教学法是将案例作为载体,是一种实用性较强的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采用案例教学法展开教学活动,强调与师生共同针对案例进行探讨,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案例进行详细分析,进而有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在运用案例教学法展开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结合所学习内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然后对案例的情节和处理方法等予以描述,为教学内容的展开做好铺垫。因此,案例教学法更加侧重于教学方式,将案例作为主要的教学材料,然后根据教学主题和内容,在教学期间实现师生互动,所以案例教学法是一种能够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方法,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二、案例教学在高职国际商法教学中应用应当注意的问题
1.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在将案例教学应用在高职国际商法教学中,需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思想,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教师对案例进行分析,而且学生也要以小组的形式结合案例展开讨论,小组间通过讨论和发言,进而调动学生学习国际商法知识的积极性。
2.合理选择案例。
高职院校在国际商法教学期间,为了发挥案例教学法的作用,应当合理选择案例,进而突出高职教育的特色。在选择案例时,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并满足高职院校办学特点和层次等方面的需求,所选择的案例难度适当,具有实用性,不管是何种案例都能脱离实际,这些是高职教师在将案例教学应用在高职国际商法教学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三、案例教学在高职国际商法教学中的应用
1.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
在教育体制不断改革和深化的情况下,某高职院校在国际商法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加大了案例教学在国际商法中的应用,并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从而优化教学效果。在国际商法教学时,教师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对学生予以指导。教师在国际商法教学过程中,向学生呈现真实的典型案例,教师并不是一味对案例进行分析,而是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让学生结合案例内容展开深入思考,学生之间相互讨论,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激发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将案例教学应用在高职国际商法教学期间,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应该将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国际商法的兴趣。
2.选编典型的案例。
在将案例教学应用在高职国际商法教学期间,为了突出案例教学效果,教师一定要选编典型的案例,从而发挥案例教学的作用。因此,教师要针对国际商法教学的核心理论和内容,通过选编典型的案例,然后实现师生共同针对案例讨论所达到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不仅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在对案例进行分析期间,使得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更好地理解,掌握重要的原则,进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例如,在国际商法中的《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教学过程中,为了促进学生对卖方违约则买方在什么情况下可宣布撤销合同的理解,教师可以选取如下案例展开教学活动。美国A公司从中国B公司进口一批产品,合同规定卖方应当在8月底前装船,然而卖方违反合同,推迟到9月6日才装船,所以A公司拒绝收此货物,并撤销了合同,那么,A公司是否对B公司享有解约权,而且B公司是否有违约情况。由于该案例适合于中国法律,所以在实施案例教学过程中,有助于师生间的讨论,结合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可以对在国际商法中的《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有深刻认知[5]。因此,将案例教学法应用在国际商法教学中,为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了良好基础。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在国际商法教学过程中,为了优化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应当创新教学方法。当前,案例教学作为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将其应用在高职国际商法教学中,能够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通过结合具体案例,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共同针对案例展开深入讨论,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国际商法的积极性。因此,案例教学值得应用在高职国际商法教学中。
参考文献:
[1]古晓燕,王梦鹿.浅谈案例教学在高职高专经贸专业国际商法教学中的应用[J].大众商务(下半月),2010(8):231.
[2]唐筱芳.高职高专经贸类专业国际商法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24):75-76.
[3]胡娟.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国际商法教学的瓶颈及对策研究[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90-92.
[4]武奎.影响案例教学法在高职法律课程中教学效果的因素及应对——以国际商法为例[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3,15(4):72-75,79.
【关键词】案例教学 商务英语
商务英语这一课程作为一门特殊英语课程,除了要求学生们拥有较高的语言能力,还要求学生们具有很强的商务技能。这一课程的特殊性,使得传统的教学不能很好地将语言能力和商务技能结合起来。所以,案例教学对商务英语教学的作用就显得很重要。
一、案例教学的具体运用
近来,案例教学法逐渐被各大高校应用,尤其在商务英语的教学中被广泛运用,成为了商务英语教学中重要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以其自身的优势,充实了商务英语的教学。那么,在商务英语的课堂上,案例教学法的运用主要有哪些环节呢?
1.案例准备
在案例教学法中,案例的准备往往是很重要的,一个经典的、具有代表性的、生动形象的案例能够使商务英语的课堂质量得以提升,能使学生们对于该案例的印象更加深刻。所以教师在选择案例的时候,要进行仔细挑选,要让挑选的案例与教学的内容紧密关联,才能使学生们在案例中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
2.分析与辩论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只能起一个引导的作用,不能代替学生们去说、去做,学生才是课堂上的中心。教师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对于案例进行分析并展开辩论,而教师只是在一旁对学生的思路进行引导,在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们能够提升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们也能直面案例中的情境,进而提高学生们的商务技能。
3.案例的总结
教师在对案例进行总结时,不能只是告诉学生们一个死板的答案。因为一个案例本身就没有标准的答案,在学生们不同的解读分析中,会赋予这个案例新的答案。所以,教师在进行总结时,不是去总结案例的答案,而应该去总结学生们所提供的答案的优缺点。这样一个开放的总结,会全方位打开学生们的思维,使他们的商务技能得到提高。
4.撰写案例报告
教师在课后应当要求学生撰写案例报告。在撰写案例报告过程中,学生们对案例能进行再次解读,思维也能够更具有条理性。学生们也可以在撰写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英语写作水平。老师也能够在看学生的报告过程中,了解每个学生对于该案例的想法,并修改学生们的句法错误。
二、案例教学法的影响
案例教学法在商务英语的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影响着商务英语的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方式以老师的讲解为主不同,案例教学法的中心在学生,这就能够大大打开学生们的思维,锻炼学生们自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开放的、自由的、动态的教学方式,这种开放自由的课堂氛围,能够激起学生们的兴趣,使他们有饱满的激情去学习。案例教学法能够让学生们处在一个被精心设定的情境中,用自己目前所学的知识来应对各种情境中的突发状况,用自己的过往经验来解决各种情境中的难题。然后在后来的情境中反应能力和处理问题的方式也能够得到改善,进而不断提高学生们的英语口语能力和交际能力以及最重要的商务职业技能。由于案例教学法需要学生们对于案例进行分析探讨,这就需要他们去了解案例中所提及的各方面知识,从而开阔学生们的眼界。案例教学法的运用不止对学生有好处,对于教师来说也同样有好处。案例教学法实际上比传统教学法更能考验一个教师对于学生的引导能力、对于课堂节奏的控制能力,教师能够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由于案例教学法讲究学生们互相之间的合作,共同对案例进行探究,在这一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们与人沟通的能力,学生们也能相互之间进行学习。
三、案例教学法运用中的问题
案例教学法在当前虽应用广泛,但目前在商务英语的运用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其中一点就是英语教师对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存在问题,现在很多高校的商务英语教师对于案例教学的认识不够全面,他们的教学仍是以传统的教学方式为主,案例教学法在商务英语的课堂上的作用没有得到很大的发挥。商务英语教师们往往不具备很高的商务职业技能,他们大多是英语示范专业出身,所以不能很好的教授给学生们商务职业技能。而如果在这样的状况下,教师们不能很好地利用案例教学法的话,那么在商务英语教学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大的问题。教师们在对于案例教学法认识不足的情况下,还容易在英语的教学中将案例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的比例分配不均匀。虽然案例教学法对学生有好处,但传统教学能够将理论知识很好地传授给学生,如果在课堂上一味地使用案例教学法而忽视传统教学,就会使学生的基本功不扎实。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学生的配合问题。学生们在课堂上,由于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一时是无法习惯案例教学法的。在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辩论时不能很好地开发自己的思维,在案例教学的英语课堂上不能很好地跟着老师的指导进行思考。学生们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很大,所以变得较为依赖老师,以老师传授知识为课堂中心,他们的思维往往不能很好地打开。这些问题都是目前案例教学法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案例教学法的运用还需要不断地完善。
四、总结
商务英语这一课程的特殊性使得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变得很重要,这一教学法对于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该教学法具有很多优点,所以逐渐被现今各大高校引进。但在运用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在未来不断改善。
【参考文献】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商务英语教学;阅读教学
随着中国与国际间贸易合作的交流日趋频繁,促使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教学必须不断提升其教育的专业性和情境性,增强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听、说、读、写能力。就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商务英语教学展开的实际来看,学生的词汇储备能力、阅读理解能力都是较为有限的,加之其本身对于英语文化背景理解的缺失,导致其英语阅读应用能力呈现出明显的缺陷和不足。身为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教师,究竟该采取如何的策略,提升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有效性,是本文所要讨论的主要问题。
1案例教学法的一般概念阐释
1.1何谓“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上个世纪初的美国,指的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而展开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其本身具有启发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对于知识的吸收和掌握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商务英语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入案例,能够实现在学生已经掌握一定的基础技能和句式词汇量的基础上,更加深入的吸收和转化知识,融会贯通。
1.2案例教学法的一般应用原则:
案例教学法作用于商务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所要秉承的原则,主要包括以下三点:首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这指的是在展开实际教学方法运用的过程中,从学生的客观发展实际出发,基于所学知识做出分析与判断,启发学生能够在接下来索引入的案例当中发现和分析问题,并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方案,并致使在实际展开阅读的过程中掌握到字里行间的文字精髓,加深对其的理解与掌握。其次,“教”与“学”双方积极参与、互动原则。这是提升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激发其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的必然选择,片面的,以教师为主、由学生从属于课堂的教学方法,将不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深度吸收。第三,侧重实践能力培养的原则。案例教学法将理论和实践二者相结合,但是相对而言,教师还是应该让学生充分认知到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因为高职院校其一切教学活动展开的根本点和方向,都是为了让学生更适合社会发展人才的需求,具备实际操作和应用能力,并能结合岗位职责,将知识进行一定的内化和创新。
1.3案例教学法对商务英语阅读教学的优势:
作为英语语言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较之普通英文学科展开阅读教学以英文文学作品为主的现状,商务英语则更注重对于文章当中情景性和现实性的突出。换言之,商务英语当中必然充斥着许多与行业信息相关的术语与行话,涉及到许多因为社会发展以及国际形势不断变化所产生的新兴词汇,而这必然使商务英语阅读存在着较大难度。基于此,将案例教学法引入到这样一种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当中,可以通过案例拓展学生对于行业信息的了解,增加专业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使其对于英语知识的把握更加贴近社会现实和职场需求,使其在不断形成与社会发展现实相适宜的口语表达能力的过程当中,形成与其同步的阅读理解思维,提高阅读的效率和质量。例如笔者在展开阅读教学时,会在每堂课的最后阶段,花上较短的时间,与学生一同阅读学习一段专业术语的英文,每堂课一个小主题(贸易、网络、科技等等)让学生基于此了解当下的专业术语的英语表达方法,从而提升对于日后实践能力的应用提升。
2案例教学法在商务英语阅读教学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2.1结合院校的具体教学情况,案例教学法并非适用于任何教学情境:
当前,全国范围内诸多高等院校都开设有商务英语专业,但是鉴于不同学校其本身科研方向、教学计划以及师资力量上存在着区别,故而其在商务英语教学内容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鉴于此,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教学必然是没有统一规范和大纲的,只能不同的院校基于自身的发展状况以及学科指向的就业要求,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并非一劳永逸、也并非百试百灵。
2.2加强对于教师商务英语英语环境的培训,提升教学能力,以免引起误导:
就目前我国已有的高职院校商务英语教师的构成成分而言,其真正从事过商务类工作,具有一定的社会经验的教师并不多,因此其对于真正的商务英语应用环境也并不明确,那么其在展开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对于教学方法的选择、对于教学模式的应用,就很有可能缺乏针对性和现实性。例如某教师并没有在外贸企业使用英语工作的经历,那么其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学案例的选择,很有可能就不会拥有任何的外贸背景,但是经过其教授知识的学生再进行职业选择时,也必然会造成外贸类专业缺失,很难在短时间内融入外贸企业所需的英语工作环境当中。鉴于此,高职院校再进行商务英语教学的同时,也必须加强对于教师的实践环境培训,以免造成“误导”。
2.3注意对引用案例材料的选择和把握:
当前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教学所选用的教材是多样化的,因此必然没有统一的、系统的规范和体系。但是多数情况下,案例教学法又是本身基于教材内容而形成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就必须考虑到教材的内容、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高职院校本身的教育环境与背景,保障案例的使用能够更加符合学生所需、职业所需、社会人才所需。
3结论
综上所述,作为一种教学模式的创新过程,将案例教学法与商务英语教学相融合,本身是一个较为理想的、能够提升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的选择。但是在此过程中教师也必须要注重对于案例材料的选择、对于客观环境以及学生需求的把握,只有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区别、有针对,案例教学法才能真正发挥出良好的优势,推动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与应用。
参考文献
[1]胡晖.案例教学法在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中的运用———以高职高专商务英语教学为例[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27(06):73-75.
[2]杨银.“案例教学法”应用于高职高专商务英语精度教学的可行性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1):66.
关键词 交通肇事 重伤 逃逸 量刑
我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2000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第二条第二款规定:交通肇事致一人以上重伤,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六)为逃避法律追究逃离事故现场的。第三条规定:“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是指行为人具有本解释第二条第一款规定和第二款第(一)至(五)项规定的情形之一,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根据上述规定,交通肇事后逃逸有三种情况:一是作为定罪情节的逃逸;二是作为加重情节的逃逸;三是致人死亡的逃逸。虽然三者在定罪量刑中的作用不同,内在含义也有差别,但逃逸行为的方式是共同的,都是积极采取措施去逃跑。
交通肇事后逃逸应当理解为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造成了交通事故,不履行法定抢救伤者、迅速报案、接受处理的法定义务,为了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这里的逃跑,既包括事故发生逃离事故现场的行为,也包括在将伤者送至医院后或者送往医院途中或者等待交通管理部门处理时逃跑,都应当视为“交通肇事后逃逸”。《解释》第二条第二款第六项规定的“为逃避法律追究逃离事故现场”,实际上属于“逃逸”情形的一种,而且是属于最典型、危害性最大的“逃逸”情形。在实践中,对该规定不能作狭义理解,应当按照《解释》第三条规定的逃逸进行理解。
《解释》第二条第二款第六项规定的交通肇事后致人重伤,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被告人逃离现场的逃逸行为,应当作为定罪情节还是加重处罚情节,应当根据案件具体情况作出不同结论。
《解释》第二条第二款所规定的六种情形是并列、选择性的,只要具备其中之一即构成交通肇事罪。如果前五种情形都不存在,仅有第六项逃逸情形单独存在,那么,第六项与前五种情形一样,都只能作为定罪情节,而不能作为加重处罚的量刑情节,应当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这里逃离事故现场的行为不存在构成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的问题。此时逃逸行为在认定被告人的行为构成交通肇事罪时进行了第一次评价。如果再将此交通肇事致一人重伤后具有定罪作用的逃逸行为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及《解释》第三条规定的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将其再作为一个加重处罚的量刑情节使用,那么就是在对同一逃逸行为进行第二次评价,这有违刑法理论中对同一构成要件不能重复评价的原则。如果存在前五种情形中的一种或者几种,被告人的行为已构成交通肇事罪,同时还存在第六项情形,则逃逸应当作为一种加重处罚的量刑情节,也就是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及《解释》第三条规定的逃逸内容,应当判处三年以下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如果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作者单位:靖江市人民法院)
参考文献:
关键词:培养方案 应用型本科 实践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1-149-02
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化,应用型本科教育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独立学院作为一支生力军正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立学院如何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培养社会认可、家长认可、用人单位认可的应用型人才,仍是目前亟待解决的课题。
德国教育体系得到世界的广泛认可,总体教育水平居世界一流。本文是重庆市教委基金支持的教改项目,项目组成员曾赴德国北黑森应用技术大学考察和交流,并且笔者所在单位――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与德国北黑森应用技术大学签署了合作办学的相关协议。因此,本文以工商管理专业为研究突破口,在借鉴德国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就中德两国应用型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培养方案进行对比分析,探索适合我国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改革措施,以期为独立学院开办应用型本科专业提供理论支持。
一、德国北黑森应用技术大学企业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的特点
德国北黑森应用技术大学企业管理专业培养方案有以下三个特点:
1.专业培养方案以必修模块为主。德国北黑森应用技术大学企业管理专业培养方案是按模块来划分的。企业管理专业被细分为十几个模块,分别是:企业管理学基础、物流管理、个人组织管理、金融学基础、市场营销、交流学、会计学、控制学、国民经济学基础、方法学基础、信息加工、统计学、市场研究等,每个模块对应2~4门课程,这些课程都是学生的必修内容。此外,还有一个选修模块,从金融管理、国际企业管理、旅游管理三个模块中选择。
培养方案中选修模块较少的理由是:针对应用型专业,每个学位需要学生达到的要求有严格界定和标准定量的考核标准,所以弱化学生的选择,由学校作为主导,引导学生按要求完成相应的模块课程。
2.专业培养方案强调务实。实践性强是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特色。通过比较发现,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各门课程的学时比国内相同课程的学时更长,一般多出30%~50%左右,原因是加入了较大比例的自学学时。自学学时是区别于讲课学时而言的,学生听讲座课和上练习课的时间都属于自学学时。以采购与物流课程为例,4个学分,120个总学时,讲课学时只有54学时,但讲座课每周安排2学时,练习课每周安排1学时。
为了强调实践,学校除了在教学中增加了非讲课学时外,另一方面,德国北黑森应用技术大学在培养方案中还设计了1个学期的实习时间,要求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用一个学期的时间在企业中进行实习,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并学会新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方式以小班教学为主,强调学习过程中的考核。德国北黑森应用技术大学采用小班教学,每班学生人数在20人以内。小班教学使得学生经常有机会与教师、教授或学校领导直接进行接触和交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走上讲台发表自己的意见。而且,不管什么话题,在课堂上不用举手都可以提出来和同学讨论。其结果是,小班教学带来了一种自由、开放、轻松的学习环境。
德国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每门课程的成绩构成是多方面的,案例讨论、课后作业、出勤情况、平时测验、期末测试都占有一定的比例。另外每门课程一般要有3~5次的期中考核。一门课程的各个学习阶段,授课教师都会布置一些小的任务对学生进行考核,最终课程是否合格视学生对各个任务完成情况而定,不以期末一考定终身。这样一来,德国的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更强调过程检验和控制,使得老师更能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便于过程中纠正偏差。
二、我国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应用型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在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成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与发达国家的应用型工商管理本科教育相比,还存在显著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培养目标不适合时展的需要。国内很多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培养目标大体是要培养具备企业管理、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工商企业、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显然,这种定位是照搬母校培养方案的结果。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应该按照市场需求,培养适应现代企业管理要求、有较强动手能力、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这种应用型人才,和高职高专学生比,有更强的理论知识体系;和研究型大学的学生比,更偏重实践操作能力。为此,独立学院应充分调研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情况,有的放矢,使自己培养的学生更适合社会的需要。
2.课程体系陈旧,缺乏创新。独立学院的培养方案一般是照搬母校已有的培养方案。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往培养方案涉及的课程体系显得陈旧落后,不能适应新形势经济发展的要求。所以,对课程体系设置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独立学院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应更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在新形势下,传统的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存在重理论轻实践、课程设计不合理等弊端。实践课的比重偏低且效果不佳,最终将导致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时难以理解或者有理论知识却缺乏运用机会的后果。
3.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需要改革。现有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方式还是以理论讲解为主,教学中过分强调理论的推导和演变。课堂式的教学往往忽视学生的个性,导致学生缺乏求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培养出来的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环境适应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较差。
考核方式上,现有工商管理专业一般是以期末考试为主,平时成绩占有一定比例。平时成绩视考勤、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而定。学生习惯平时懒散放松、期末抓紧突击,虽然有时也能取得较好分数,但实际上对这门课程缺乏理解,更谈不上知识体系的构建。
三、德国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对我国的启示
德国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办学特色鲜明、培养目标定位准确、课程体系设置合理、考核方式更为科学,可以为我国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改革提供参考。笔者结合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修改,谈谈德国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对我国应用型本科专业培养方案改革的一些启示。
1.调整培养目标。独立学院对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生的培养应该有准确定位。尽管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较为严峻,但独立学院对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不能急功近利,要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出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初次就业时一般都处在基层管理者的岗位上。只有在工作中不断的继续学习管理知识、深化管理理论、总结管理经验,才有可能成长为工商企业里的中层乃至高层管理者。因此,学校除应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教育外,更应该在能力、素质方面提出更高要求,使学生的专业知识、业务水平、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决策能力及个人修养和个性发展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2.创新实践环节。我国应用型本科专业应改革一些实践环节。如工商管理专业开设的ERP(沙盘)模拟实习,一般是放在《生产运作与管理》这门课程学习后进行。考虑到ERP模拟实习涉及到企业的生产、营销和财务等多个方面,因此可以将这个实习细化成三个子项目,放在不同的课程学习后分别进行考核。
很多独立学院的毕业实习时间是在最后一学期,进行毕业论文之前的三周时间进行。和国外相比,实习时间明显太短。可考虑增加学生的实习时间,如果对本科四年制的学生,能在前三年完成学分,可以考虑最后一年的时间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以增加实习时间长度。同时,对学生进行实习的过程要进行质量监控,防止有的学生应付了事,弄虚作假。
此外,听讲座也可以算学生的实践学分,并应要求学生记录心得体会。在条件成熟时,可鼓励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研究,并由学生自己开设讲座。
3.改变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教学方式要将教师授课与学生受课结合起来。针对一门课程而言,基本定义、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思路可以采用讲授型教学方法。同时,对涉及实践的专业课程,教师可采用案例引导、互动教学、任务教学等多种方法。
考核上要强调过程控制,对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学习过程管理。具体而言,就是在学习过程中的每个关键环节设置考核任务,弱化期末分数的比重。在过程控制中,应有一套标准将考核目标细化、量化。
四、结论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到大众化教育阶段,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是适合时代要求和社会需要的重要方向。德国的应用型本科教育由来已久,有自己的特色和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针对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的现状,应充分借鉴德国等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教学经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对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的改革,最终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的应用型本科教学模式。
[基金项目: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与德国北黑森应用技术大学同类专业培养方案比较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13144)。]
参考文献:
1.王勇.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人文素质培养体系探析[J].河南社会科学,2010(7)
2.梁淑美,尹晶,王淑慧.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的调查与比较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0(8)
3.黄梅芳.新世纪我国独立学院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7(7)
摘要:系统地研究案例教学和教学质量,有利于设计运用案例教学提高电子商务课程教学质量。研究案例教学和教学质量内容包括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案例、编写案例、案例教学的组织方式、案例分析报告的撰写和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结果表明,案例教学能显著地提高电子商务课程教学质量,可以为其它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案例教学;电子商务;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5020002
1问题的提出
案例教学法自20世纪初被美国哈佛商学院倡导用于法学、医学和管理学教育以来,已被愈来愈多国家的教学实践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具有特殊效果的教学方法。通过案例教学,哈佛商学院已经培养出众多医学、法学和工商管理领域的精英。同时,学生可以针对案例中所反映的情况,结合所学过的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本文考虑将案例教学法和教学质量理论联系起来,尝试运用案例教学提高高职院校电子商务课程教学质量。
2理论综述
2.1案例教学理论
案例教学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但真正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的形成和运用,开始于1870年,由当时担任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的克里斯托弗•哥伦姆布斯•郎道尔教授创立。案例是一种描写性的研究文本,通常以叙事的形式出现,它基于真实的生活情境或事件。案例总是试图比较客观而又多维地呈现事件发生的背景、参与者等信息,力求包含大量的细节和信息,以引发持不同观点的案例使用者进行主动地分析和解读。
2.2教学质量理论
质量是反映产品能满足“明确”或“隐含”的需要能力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广义的质量包括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和工作质量。高校的教学质量包含三方面的涵义:一是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程度,即“社会质量”;二是毕业生对所在高校教学的满意程度,即“内部质量”;三是教育管理者、实施者(包括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高校领导与教师等)对教学工作的满意程度,即“工作质量”。
从教育学原理看,教学质量要素包括:目的明确(即有目标设计,对学生要求具体,教学活动围绕目标进行)、内容正确(即安排教和学的内容有科学性、思想性、针对性和发展性)、方法恰当(即传递信息的方式引起了学生积极有效的认知活动)、语言清晰、生动(即发音清晰、语调高低和语速及节奏适宜。这影响学生的听觉效果和心理接受,对教学效果有不可忽视的制约作用)和组织合理(即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紧凑)。
3运用案例教学提高电子商务课程方案设计
3.1确定教学目标
确定教学目标是案例教学课程设计的第一步,只有在教学目标明确的前提下,教师教学材料的收集和组织、教学行为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设计等活动才能有方向、有序地进行下去。电子商务课程教学的目标是:理解电子商务的基本理论和概念,并能运用这些理论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3.2选择案例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做的不是匆匆忙忙地去选择若干案例,而是以每次课的教学目标为依据,围绕教学实践中的教学质量问题来组织案例选择。一个高质量的案例应符合下列要求:案例的内容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案例涉及的问题富有启发性;案例的具体情节符合客观实际。
3.3编写案例
编写案例有以下基本要求:首先,明确案例编写的目的。编写案例的目的是为了课堂讨论,它使得学生通过实际参与体会到自己将来在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其次,要开展案例研究工作。案例的研究有两个阶段:一是图书馆研究;二是采访阶段。采访阶段是案例研究的最困难的阶段也是必需的阶段。再次撰写案例。案例撰写的核心是要提出一个超出常规的难题:如何解决这个难题,就成为关注的焦点。最后制定教学计划。内容应包括:如何提第一个问题;提问的顺序是什么;预期中的讨论方向;如何应对预期外的方向;如何使用黑板和其他工具;如何进行总结等。
3.4案例教学的组织方式
教师在精心选择符合教学内容的案例后,可以因地制宜,用以下的方式灵活地进行案例教学:其一,穿插式。教师在讲解电子商务基本原理的过程中,可以使用各种案例作为理论的一部分穿插其中,使学生通过案例理解基本理论问题。其二,讨论式。教师可以在某一章或某一问题系统讲授后,由教师提出一个案例,让学生分析讨论,然后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在其中也可以适当进行启发式提问,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其三,组织专题辩论。这主要是选择一些综合性案例,将学生分为正反两组,也可以组织同年级的班级,以辩论会的形式进行案例教学。其四,组织专题讲座或报告。教师或院系可以邀请一些校内外专家和企业家围绕电子商务开展一些专题讲座,做一些学术报告;这可以让学生感受一些学术家和企业家的思想,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加深对电子商务的理解。
3.5案例分析报告的撰写
要求学生写好案例分析报告是实施案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报告可以每人独立完成,也可以分组完成。对报告的内容和形式的要求是引导学生写好报告的关键所在。
3.6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高职高专院校强调应用型人才培养,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因此,高职高专院校侧重从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对指标进行组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学计划周全,执行完整有序;关心学生课堂参与、教学管理严格;对所讲内容掌握娴熟、运用自如;突出重点、讲清难点、学生容易理解;内容充实、信息适中;讲授系统、便于学生归纳总结;教学方法与手段灵活;教学语言清晰、明确;理论联系实际、启发思维、培养能力和调动学习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指标体系确定后,还要将每个评定等级赋予一定分值,计算教学质量评价的最后分值。
4方案实施效果
(1)案例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通过呈现社会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告诉学生“答案不止一个”,答案是开放的、发展的。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从特定的情境出发,在掌握充分信息的条件下,对复杂多变的形势独立地做出判断和决策,从而锻炼了综合运用各种知识、经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案例教学有利于促使学生学会沟通和合作。
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通常要经过班级小组、大组的合作和交流,相互取长补短。案例教学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活动。学生们为了达到共同解决问题的目的,就要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善待同伴,同时也有助于增强他们说服别人以及聆听他人的能力,在合作中互相沟通,在沟通中增进合作。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
(3)案例教学缩短了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的距离。
案例教学可以把抽象的原理、概念等具体化,置于一定的实际情境中,学习者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这些原理、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用处、表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会更加深刻。
(4)案例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的侧重点在于讨论和交流,要想完成学习任务,需要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加强与他人的沟通交流,清晰地阐明自己的观点并力争说服对方。学生在积极参与、广泛合作过程中,学会了与人相处和合作交流,培养了团队意识。在交流过程中,使他们感到了自身的价值,又赢得了别人的尊重,从而体验到学习过程的乐趣。
(天津海事局 天津 300450)
摘 要:水路运输对于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同时水路运输系统的安全备受关注,通过从事故统计、事故致因分析和系统安全工程理论等多方面的研究。目前长江已经形成了6个预警因子4个预警等级的单因素预警系统。随着多源信息融合技术的发展,将多源信息融合技术引入到船舶通航风险预警中将突破传统单个风险因子预警系统的不足,介绍了预警系统信息采集、预警系统框架和多源信息融合方法,并以不同风流条件下的船舶尺度进行了预警。该预警系统能够很好的实现船舶尺度的预警,为船舶安全过桥提供参考。
关键词 :多源信息融合,预警系统,水上交通安全
中图分类号:U62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14.034
水路运输作为我国交通运输的重要形式,具有运能大、通用性强、运费成本低等特点,承担了我国大部分的外贸货物运输量,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运输保障。
为保障船舶航行安全,国内外不少学者通过建立船舶事故数据库分析事故原因,从而建立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为此,在事故原因的基础上,有学者试图通过建立水上交通安全预警模型来提前预知水上交通风险,水上交通事故的发生是受到多重因素(风、流、能见度、船舶、外部环境)影响的结果,而多源信息融合技术,通过将不完整的多源信息加以综合集成,形成对水上交通安全有个相对完整的感知与描述。
1 多源信息融合技术发展现状
1.1 多源信息融合技术
信息融合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多学科交叉、综合、延拓产生的新的系统科学研究方向,随着微电子技术、信号检测与处理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以及控制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面向复杂应用背景的多传感器系统大量涌现。
1.2 多源信息融合技术在预警系统中的应用
目前信息融合技术在预警系统中已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王刚毅为了实现对尾矿库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的功能,提出一种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预警和安全评估方法,对降低尾矿库溃坝风险及控制灾情损伤范围具有重要的意义。高强提出了一种基于T-S模型的模糊神经网络信息融合算法应用在赤潮的预测预警中,研究各种理化因子与赤潮藻类浓度间非线性对应规律和有效预测赤潮藻类浓度。苏晓燕提出了基于多因素信息融合的中国粮食安全预警系统,邓军提出了矿井火灾多源信息融合预警方法的研究。和前述其它系统一样,水上交通系统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如果能够采集各个影响因素的信息,则可以通过多源信息融合技术,从而实现有效船舶通航风险预警。
2 水上交通安全预警的研究进展
2.1 水上交通安全预警信息采集
水上交通安全单个预警信息包括水文、气象、船舶、交通流信息。水文和气象信息采集目前相对较为成熟,且在长江已经建立了相应的信息传感器,而对于船舶尺度和船舶交通流信息采集,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船舶尺度采集。由于航运船舶通常为不规则形状的几何体,必须选测多个规定点的几何距离,计算出船体的若干个近似截面积,再结合船舶的航行速度计算出船舶的近似容积。因此,必须采用合适的非接触式测距技术,构造一个多传感器系统,测出船舶的相关几何距离。
(2)交通流信息采集。严新平通过比较了多种交通流信息采集手段的优缺点,提出了一种多源信息融合的长江在航船舶交通流状态信息采集系统三层构架,其中由IC卡子系统、GPS子系统、CCTV子系统、雷达子系统、AIS子系统、RFID子系统以及激光扫描子系统组成信息采集层,依托现有的长江航运信息网络与公共通信网络设施组成信息传输层,由交通流数据库、电子航道图以及信息处理系统组成信息处理层。
2.2 多源传感技术在水上交通安全预警应用前景
随着通讯与传感器技术的飞速发展,数据(如AIS信息、VTS信息等)的采集,推动了水上交通安全研究的发展;由此不断改进在水上交通安全事故的统计与机理模型。
信息融合技术为水上交通安全预警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它将分布在不同位置的多个同类或异类传感器(水文、气象与通航环境信息)所提供的局部不完整的观测信息加以综合,消除多传感器信息之间可能存在的冗余和矛盾, 加以互补,降低其不确定性,形成对水上交通事故有个相对完整的感知与描述,从而提高水上交通事故预警决策与应急响应的准确性与效率。
3 研究展望
3.1 理论与方法研究
在船舶事故致因机理和系统安全工程理论研究基础上,分析船舶事故演化规律,及船舶事故与其影响因子的相关关系,明确船舶通航风险预警的概念、特征、功能与预警等方面内容;构建基于多源信息融合技术的船舶通航风险预警的基本理论框架与方法体系。
3.2 信息采集技术研究
对于船舶通过桥梁通航风险,主要受到外部通航环境、桥梁尺度和船舶尺度因素影响,对于外部通航环境信息,宋成果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功能航标的信息采集方法,目前内河航标配备间距约为1km左右,在该航段内的水文、气象信息相对稳定,可以为船舶通过桥区的外部通航环境提供信息来源,对于船舶的尺度,主要包括船舶的长度和宽度,考虑到需要提前获取船舶尺度信息从而实现桥梁主动预警,选取毫米波雷达作为船舶尺度的采集传感器,将毫米波雷达安装在桥梁上,并通过返回的图像信息获取船舶尺度信息。
3.3 船撞桥预警模型建立
船撞桥多源预警模型的建立步骤如下:①在多源船撞桥预警信息收集与预处理基础上,构造完整的、相互独立船撞桥预警指标体系;②利用多源信息融合技术,建立多源船撞桥预警信息处理的贝叶斯决策法、人工神经网络法、无监督学习模式分类法、D-S证据推理算法和模糊推理算法等;③建立基于多源信息融合技术的船撞桥预警模型库。
在上述多源信息融合方法中,论文考虑采用模糊推理的方法实现外部通航环境的信息融合,建立船撞桥通航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见图1)。
在上述通航风险预警系统中,通过将风速传感器采集的风速信息、流速传感器采集的流速信息、能见度采集的能见度信息、毫米波雷达采集的船舶尺度信息和桥梁自身的相关信息进行融合,建立船撞桥预警系统(见图2)。
3.4 案例验证
本案例采用模糊推理的信息融合方法,分别建立了能见度、水流、风速、桥梁轴线法向与水流夹角和通航尺度的隶属度函数。
通过建立相应的模糊推理规则可以获得船撞桥预警信息,以在不同风、流条件下的超尺度船舶预警进行验证,分别建立了小尺度、中等尺度、超尺度的10艘典型船舶进行计算,与《内河通航标准》船舶所需航迹带宽度进行比较,可以获得预警结果(见表1)。
4 结论
(1)在水上交通安全预警领域,多源信息融合技术的应用尚处起步阶段。
(2)水上交通安全事故发生是由人、船、环境和管理多因素造成的,而人为因素具有较大的偶然性,尽管如此,由于人为因素也会受到外部通航环境的影响,通过分析水域通航环境仍然能够体现水上交通安全事故发生的机理。
(3)水上交通安全预警技术方法尚处探索阶段,特别是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水上交通安全预警刚刚起步,所采用信息融合技术方法比较单一,如果能够实现水文、气象、通航建筑物等多源信息融合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4)为在我国进一步推广基于多源信息融合技术的水上交通安全预警,一方面需要在理论方面借鉴已有成熟的多源信息融合技术方法;另一方面,要在典型水域(如密集水域、桥梁水域)开展示范研究。
参考文献
1 毛喆.水上交通事故分析研究进展[J].中国安全科学报,2010(12)
2 Dragger,K.H., Kristiansen,S.,Karlsen, J,E. et al. Cause relationships of collisions and groundings conclusions of statistical analysis[J]. Norwegian Maritime Research,1981(3)
3 王刚毅,陈晓方,桂卫华.多源信息融合的尾矿库实时预警与评估系统设计[J].计算技术与自动化,2012(4)
4 苏晓燕,张蕙杰,李志强,等.基于多因素信息融合的中国粮食安全预警系统[J].农业工程学报,2011(5)
5 邓军,肖旸,陈晓坤,等.矿井火灾多源信息融合预警方法的研究[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1(4)
6 张帆.浅谈航运新形势下内河海事监管技术的发展[J].交通信息与安全,2010(6)
二、主要任务了解学生语文整体成绩、语文素养,根据学生特点制定语文教学计划。
2、 深入班级了解学生,因材施教。
3、结合自身,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文教育工作。
三、日常教学听课、备课、写详案,并进行课后教学反思。
2、批改学生作业、读书笔记、作文及随堂听写、小测试,并及时仔细评讲。
3、检查学生课堂笔记,并抽背,针对掌握情况适当加以指导。
4、找学生了解语文学习情况,结合课外读书活动与学生交流读书心得,指导学生有效阅读,并激励其写读后感。
四、具体安排
第一周向原语文老师黄老师了解学生语文学习情况和语文教学实习工作。
2、结合班主任实习工作尽快认识学生。
3、听课并仔细做好听课记录,创造性模仿学习。
第二周提前备好讲授篇目教案并请黄老师指导,及时作出修缮。
2、请学校领导听课,讲授第五课《伤仲永》。
3、结合指导老师对上课效果的点评,吸取经验教训。
第三、四周提前备好第二单元课文的教案,讲授第二单元所有课文。
2、根据老师点评指导、学生反馈,及时总结授课效果。
3、结合班主任工作,陆续找学生聊天,了解学习情况和对语文教学方式方法的看法评价。
4、结合主题班会,学习第二单元综合性练习。
第五周自我总结整个单元上完后的教学经验教训,听各个年级不同语文老师的课,集思广益,化为己用。
2、准备第十五课《孙权劝学》教案。
第六周讲授《孙权劝学》,语文组各听课老师给与评价。
2、填表、总结。
【关键词】语文课堂;质疑;现状;途径
质疑是培养能力,发展思维最有效的手段。语文阅读教学中缺乏学生的提问与质疑,是对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新意识理念的忽视和悖逆。而学生的提问和质疑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支点。好学而不勤问就不是真的好学,充满疑问的课堂才会充满活力。要想我们的教学达到”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效果,就必须让学生在课堂中自主质疑。下面,笔者就结合语文教学实际,谈一谈语文阅读教学中怎样更好地进行质疑,激发学生思维。
一、课堂现状分析
有这样一则报道:“上海某区教育学院就课堂提问的专题随机抽取6所中小学,调查了语文、数学课各9节,发现在目前课堂教学中学生不敢提问和教师不善于提出问题的现象相当突出。在被调查的18堂课中,经统计只有一名学生在语文课上向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而在另一堂课上,任课教师45分钟之内竟然一口气向学生提了98个问题。”1.这种“满堂问”授课方式其实就是“满堂灌”的同质异构体。调查发生在上海,但在我们身边也不乏此类现象。环视周遭,这种师问生答的形式几乎占据了课堂,而且可能已经成为当前课堂阅读教学的主流形态。这种课堂的问题是预设的,学生的回答只不过是殊途,它终究会走向“罗马”。学生已经“建立了一个信念:老师的任何问题都具有一个标准答案的”。2.教师仍然享受着话语的霸权,学生不会、不敢、不愿提出问题实属“情”“理”之中。因此,这种课堂其实是对学生主体的漠视,当然也就失去了对学生主动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行为的具体实施。其实质,课堂由师生互动交往的平台成了教师表演“教案剧”的舞台。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分阶段目标(7-9年级)阅读一项明确指出:“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也指出:“……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可见具有质疑能力是学生应该达到的一项学习目标。
二、语文教师如何让学生大胆质疑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积极启发学生的思路,热情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以疑促思,以思释疑,把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中来。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从不敢提问到想问、敢问、善问,小到对课题、遣词造句的质疑,大到联系上下文探究段落,篇章可能存在的问题与矛盾。再经过教师的精心引导,让学生读、思、议,使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使学生在思中有所认识,在思中找出问题的所在,在思中理清问题的脉络,使学生在议中充分交流探究,在议中寻得解决问题的门路,在议中得到共同提高。因此,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教会学生大胆质疑,是发挥学生主体性学习方式的最佳途径。
从课题处启发质疑。文章的题目往往给读者留下许多悬念。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课题处生疑,如教《土地的誓言》一课时,教师可以问:“看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学生的思维马上活跃起来:“土地为什么有誓言?” “如果说是作者发出的誓言,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命题?”然后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认真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逐步深入。如教《阿长与》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思考看到课文题目想到了什么?学生先后提出了:“阿长和《山海经》有什么关系?阿长是谁?《山海经》是一本什么样的书等问题。”
从关键词语上激发质疑。语文课文中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关键词,便可领会文章的意旨。如《土地的誓言》一文中的“泛滥”一词,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热情为什么用“泛滥”来形容?为什么说“田垄里埋葬着我的欢笑”?“欢笑”怎么“埋葬”?然后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深入阅读课文,读书的好处学生就不难理解了。
从重点句中指导质疑。重点句是指课文的中心句或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等。它们在文中起到概括主要内容、点名中心思想和起承转合的作用。如教《最后一课》时,教师有意识的引导找出文中“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学生围绕这一重点句质疑,学生提出了:“监狱”怎么理解?“钥匙”怎么理解?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学生一旦理解,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不言而喻了。如教鲁迅的《雪》时,读完课文后我让学生找出点明中心的句子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再让学生质疑,他们提出的问题是 “这一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一句话体现了作者什么精神?”这样自然引发了学生对本文修辞和主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