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课程学习计划范文

课程学习计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程学习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课程学习计划

第1篇:课程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关键词:游戏化学习;体验学习;网络课程;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08016203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王颖(1989-),女,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远程教育。

0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教学资源的日益丰富,学习者对数字化学习的渴求与日俱增,网络课程在高校教学中的地位不断显现,网络课程也渐渐地成为数字化学习者重要的学习形式。纵观网络课程发展现状,网络课程普遍是以文本加视频的形式呈现,重教学内容呈现与讲解,轻学习环境与学习活动的设计等。许多研究者认为存在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课程设计[12]。如何设计促进学习者参与和自主知识建构的网络课程是研究者关注的研究课题。

数字化游戏的潜在教育价值受到越来越多教育者的关注。有关游戏与教育的融合机制受到许多高校和研究者的关注,并开展了各种研究项目,游戏在教育中的潜在价值得到了证实并颇有成效[35]。但将游戏化学习应用到课程教学中仍然遇到很多困难,需要进一步实践探索。笔者试图将游戏化学习理念应用到网络课程设计中,设计有利于激发学习者动机和持续参与的学习情境,在情感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

1 游戏化学习、体验学习和体验式网络课程

当前的大型网络游戏,即是在一个虚拟仿真情境下,通过完成一个个任务渐进性地完成总的任务目标,在及时反馈和奖励机制的激励下,进行持续性的沉浸性任务活动,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游戏具有高度的竞技性、仿真性和互动性。王大平指出,所谓游戏化学习,即是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就培养目标与发展、评价手段、就学习者心理特征与教学策略等方面借鉴游戏,设计、选择适当的发展工具、评价方法、教学策略[6]。游戏化学习就是借助游戏的特性,利用游戏化的学习手段进行学习,在游戏化的学习情境中传递学习知识,学习者在人与情境的交互过程中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在内化知识的同时,体验学习的愉悦。

体验学习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强调学习者的积极主动参与,在基于“直接经验+情意体验”的基础上,充分参与学习过程,通过具体经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和行动应用的反复循环,在特定的情境中建构新的知识结构,强调了经验对于学习的重要作用。体验式学习等同于个性化的转变和成长, 其优势在于能满足学习者的需求和愿望[7]。相关研究[8]表明,体验学习在促进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学习主动性、培养批判性思维等方面有积极影响。劳拉·乔普林(Laura Joplin)[9]认为,学习即体验,强调学习环境设计对于促进体验学习具有重要作用。体验学习理论对在线学习课程设计的启示是课程设计要以学习者为中心,在技术支持下创设有助于学习者参与的学习环境,引导学习者进入真实的情境,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体验学习的过程,促进知识的意义建构。

通过对游戏化学习和体验学习的简介,可发现两者均强调学习者的高度参与和动机的激发,区别在于游戏化学习为学习者创设高度参与的情境,而体验学习需要创设促进体验学习的学习情境。游戏化学习情境设计恰好满足体验学习对学习情境的要求。两者结合应用于网络课程设计中,以期两者相辅相成,提高学习者的参与度,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

2 体验式网络课程设计策略

基于游戏化学习的课程设计不仅仅是简单的游戏加课程的组合,也不是将游戏应用到课程中解决某个知识点或者作为练习的手段,而是将游戏的思维和游戏的机制运用到网络课程整体设计中,通过任务、奖励、挑战、竞争、好奇等手段来激励学习者,引导学习者互动和学习[10]。

(1)目标导向过程体验 。

游戏化学习明确的可量化目标更有利于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根据游戏化学习中目标制订策略和网络大学生追求学习效率的特点,设计明确、片段化和螺旋上升式的学习目标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学习导向。在学习过程中,使每位学生都有具体的、可衡量的学习目标。这些目标就是学生进行短期和长期学习的内在动力。对于学习水平较高的学习者,可以像玩通关游戏一样,进入下一个目标的深化学习中,自定步调进行学习;对于水平较低的学习者来说,可以在选择合适层次的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在巩固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

(2)拟真任务情境化设计 。

根据情境认知理论,在一定情境下的行动中,隐含在人的行动模式和处理事件的情感中的默会知识将在人和情境的交互中将发挥作用,更有利于知识的构建。游戏化学习和体验学习都强调情境的创设,在游戏化学习情境中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游戏化学习一般都将学习内容与一定的仿真学习场景相联系,在仿真的虚拟场景中解决问题,完成阶段性任务,在完成操作性任务过程中,进入强制化学习状态,在体验式课程设计中,可将学习内容分解成不同水平的学习任务,创设仿真学习情境。

(3)动机激发和奖励策略 。

游戏化本身具有兴趣性,并存在着内在奖励与及激励机制,来吸引学习者沉浸于参与的学习行为当中,游戏化学习使学习者更主动地接受学习。学生在游戏化学习过程中,会在操作对象和变量上变得积极,学生对自己的行为具有控制权,并致力于这种体验式的学习过程。有研究表明,利用游戏给学生创造“流体验”学习更容易沉浸,从而达到深层参与的效果[13]。大多数游戏里面都会设置一个积分榜,以此来显示不同玩家的效率等级和成就。同样,学生通过不同程度的学习可以获得相应代表等级的徽章,例如学徒工徽章、熟练工徽章等。当这些里程碑式的任务完成时,学习者在获得类似徽章的这种奖励过程中成就感油然而生,并继续投入到下一个任务的学习过程中。

(4)及时反馈策略。

游戏化学习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及时反馈。当学习者在完成测验时,系统会对其做出相应的反馈,如给出正确的答案或者提供相应的思路或者线索,激发学习者继续尝试的热情。在反馈机制的激励下,学习者对自身的学习情况如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做出相应的调整措施,进入自我调节的学习状态中。教师在游戏化学习过程中的地位显得无足轻重。每一位学生在学习自己所选择的课程时,可以自由地控制自己的学习速度、处理困难、核对答案、获得反馈信息,必要时还可以观看指导视频,最终获得积分并提高等级。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更像是一个顾问或是教练,只有当学生在某个特殊领域遇到困难并提出请求帮助的时,教师才会出现帮助学生解决困难。

(5)反思和评价策略 。

在游戏化学习过程中,系统会通过可视化的数据记录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如做练习的时间、学习视频的时间、获得的徽章数量以及成就等级。通过这些数据能反映出学生在哪方面是熟练的,以及在哪方面遇到了困难。教师会在幕后通过这些数据来分析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并对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做出相应评价。在游戏化学习中,学习评价贯穿于学习的整个过程中,转变了传统的网络教育中重视结果性评价的方式。

3 基于游戏化学习理念的体验式网络课程设计案例分析

3.1 课程设计框架

本课程是按照游戏化学习的设计结构来进行设计的。学习者进入学习课程界面之后,了解本门课程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和操作方法、定量式的评价方式介绍。课程主要分为五大模块,按照由易到难的进阶方式安排知识点衔接。五大模块均采用相同的学习内容组织形式,包括微视频知识点导入、学习任务及反思评价。课程仅要求学习者学习前三大模块,后三大模块为选学内容。

课程知识点的学习主要是以丰富的作业为学习载体。根据游戏的设计特点,每一个模块主题都根据知识点的内部结构和逻辑特点,按照由浅入深的进阶方式将知识点以操作式的任务进行学习。此作业是基于真实的学习情境,在真实的案例情境中,分解案例情境中的知识点,将知识点设计成作业的形式,学生在人机操作过程中完成知识点内化。系统会根据学生对作业的完成情况及时做出反馈,并将结果反馈给学习者。不符合要求的作业,系统会自动打回重做,并做出惩罚,如扣除相应的积分。

关于学习的评价,主要是采用定量式的评价方式,区别于网络课程注重定性评价的思路。在学习过程中,计算机软件会记录整个过程,将各项指标参数作为打分的依据。学生学习过程评价会以学习积分的形式呈现,并让学生在学习竞争中获得学习动力。学习积分很好地反映了一个学生在班级学习活动投入的总体情况,积分的多少与学习质量没有直接关系,只与学习活动的积极程度与活动量相关。根据积分数量,系统会根据学生积分和本班最高分的差率自动划分为5个等级。学习者通过查看积分了解其它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在相互竞争中促进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动机。

3.2 体验式网络课程学习效果

本文主要通过平台上的统计数据和学生对该门课程的感受来分析网络课程设计的学习成效。共有291个本科生选修了本门课程,其中有198人完成了本门课程,有23人超额完成了所学内容。通过学生发表自己的学习感受可简单发现,本门课程提高了课程的趣味性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 结语

新媒体联盟(NMC)及Educause学习计划的最新NMCHorizon报告称,对未来5年高等教育战略技术规划有重大影响的技术有6个,其中3个就是便携式小工具、游戏化以及学习分析。该报告指出未来2~3年内的趋势是游戏以及游戏化。游戏作为一种教学工具已经越来越多地引入到课程中,游戏化将利用游戏自身的机制和文化来塑造课程本身,创新课程设计模式[14]。游戏化学习与高校网络课程相结合,也必将给高等教学带来巨大的革新。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 梁林梅,焦建利.我国网络课程现状的调查与反思[J].开放教育研究,2002(6).

[2] 伍顺比,江 玲.网络课程设计缺失和应对策略[J].现代教育技术,2007(12).

[3] QUIRE,K D.Replaying history:Learning world history throughplaying civilization III[D].Indiana: Indiana University, 2004.

[4] 程君青,朱晓菊.教育游戏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J].现代教育技术,2007(7).

[5] 尚俊杰,庄绍勇,李芳乐,等.教育游戏的动机、成效及若干问题之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 2008(6).

[6] 王大平.基于游戏化学习的网络教学交互设计研究[D].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2005.

[7] KOLB D A.体验学习:让体验成为学习和发展的源泉[M].王灿明,朱水萍,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14173.

[8] LINDA A MOONEY,BOB EDWARDS.Experiential learning in socialogy: service learning and other community based learning initiatives[J].Teaching Sociology, 29(2):181194.

[9] LAURA JOPLIN.On defining experiential education[J].Journal of Experiential Education,2004(1):1720.

第2篇:课程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优化;遗传算法;matlab

1.前言

在紧张的高中学习生活中,合理安排自习时间是非常必要的。在晚自习中,我经常会遇到在做一门课程的过程中遇到课间,因此学习的连贯性无法得到保障。也因此经常会出现正在思考一道难题而思路被打断,这对于学习效率的提升是没有好处的。但是,只要我们提前预计好每一门课程的学习时间,是可以通过合理的途径安排好不同的课程作业的完成顺序,这样便能够减少学习时间的“碎片化”,同时还可以进行一些细节的规划。笔者利用平日里自学的算法方面的知识,在老师的帮助下学习了一些关于matlab的编程技巧,进而对这个与高中学习密切相关的问题进行了研究。

2.遗传模型的建立

遗传算法是一类借鉴生物界自然选择机制的随机搜索算法,与传统搜索算法不同,遗传算法从随机产生的初始解开始搜索,通过一定的选择、交叉、好坏用适应度值来衡量,从上一代选出一定数量的优秀个体,同时产生部分变异形成下一代群体。

首先是编码问题,在本文中,主要研究的课程安排为我们平日里学习的九门: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为了方便编程计算,将其简称为课程1~9,其对应关系为:语文1,数学2,英语3,物理4,化学5,生物6,政治7,历史8,地理9。

每个个体便是由九门课程的不同排列顺序组成,例如123456789便代表自习课上按照语文、数学顺序至地理的方式来进行学习,由于每一个位置都有不同的可能性,因此最多会有种可能性,我们需要针对问题本身对这些可能性进行比较,得到最优的结果。

适应度的设置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1)由于可能会有课程被课间分成两部分,取时间较小的一部分为自习碎片时间,由2~3节自习课产生的碎片时间总和来考虑该个体是否适应度高。

2)为了保证知识的连贯性,根据部分科目的相似性,将优先考虑几种课程连续学习的个体,例如:语文同英语连续学习,数学与物理连续学习,这种个体的适应度也将提高。

3)对于大多数理科生来说,文科一直是比较头疼的问题,因此最好将政治、历史与地理分开自习,即尽量避免其连续学习的情况。

交叉操作是指从种群中随机抽取两个个体,在任意两个位置中间进行编码的互换,这样可以保证个体的多样性,为提高我们优化的效率提供保证。变异操作也是如此,我们将随机选取一个个体并将其任意两个位置上的编码进行互换,类似于染色体的变异进程。

3.实际问题的建立与求解

基于我之前的立意以及自己的实际学习情况,要利用遗传算法解决的问题具体描述如下:

假定每一节自习课的时长为50分钟,还未进行自习,为了模拟时间的真实性,预计课程学习时间分别为:语文21分钟,数学17分钟,英语20分钟,物理21分钟,化学13分钟,生物11分钟,政治17分钟,历史10分钟,地理5分钟。

遗传算法的设定条件为:

1)种群大小为30。

2)交叉概率为0.3。

3)变异概率为0.01。

4)最大遗传代数为100。

代入编写好的matlab程序进行求解,得到结果如下:

1.根据时间碎片随遗传迭代次数变化图,我们发现从初始生成的种群已经有较为优异的个体(时间碎片仅有3分钟),但是随着几十步的遗传迭代优化,碎片时间进一步下降到1分钟,这几乎等于没有受到课间的干扰,极大的增加了学习效率。

2.最佳的自习排列顺序经过优化,得到的最佳顺序是:语文,英语,历史,数学,政治,生物,物理,地理,化学从上面结果可以看出,优化后结果还是比较理想的,语文与英语进行了连续学习,这样可以保持一个较好的语言学习思维,同时政治、历史、地理分开进行学习,达到了优化预期的效果。

4.程序的可视化

程序的主体已经基本上完成了,但是如果在平时的学习中每次都要运行这个程序进行计算的话会非常麻烦,因此我还建立了一个简易的带有界面的小程序,这样可以方便我们即时进行查询与参考。

利用matlab的graphic user interface(用户界面程序)工具包, 可以在程序界面左边的空白栏分别输入九门课程的预计学习时间,输入完毕后点击按钮“让我学习更有效率!”便可自行调用优化程序进行计算,计算结果将在右边栏“建议学习顺序”进行显示。由于遗传算法的稳定性,其可以保证显示的学习顺序基本上满足我们的优化要求。

5.总结

本文基于遗传算法的思想,针对我们高中生平日里最重视的自习时间安排进行了合理的优化。“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只有掌握了科学的方法,才能让我们的自习不会变得盲目,从而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

未来这个方法还可以在几个方面进行改进,从而更加贴近我们的高中学习状况,改进的方法主要有:

1)由于学习时间的不确定性,程序可以增加一个功能:实际完成了几门课程的学习后可以进行一个更新,重新进行自习课程的优化,这样可以避免由于偶然性而导致学习计划出现问题,增加可实现性。

2)可以将每门课程的学习时间分为做作业与预习,可以在所有作业完成以后,再额外进行预习时间的安排,这样可以保证课程作业的按时上交。

这次想法的实现大大的提升了我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培养了我的科学研究精神。智慧来源于生活,有时候多留心生活,勤思考的确会有很大的收获。

第3篇:课程学习计划范文

一、模拟演示型教学模式

模拟演示型教学模式,是指把自然规律和抽象的理论知识,或不易观察的微观事物、难于操作控制的实验等(用常规教学媒体是不能很好地表现的),利用计算机通过多媒体CAI课件,以二维或三维动画形式,进行信息综合处理,形成声音、文字、图像、动态的变化轨迹等多种信息组合,在大屏幕上展现出来,让学生能自发地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教学,从而在脑海中形成鲜明的感性认识,为更深一步掌握概念起到很大的作用,达到突破教学难点的目的。

《科学》课程是综合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四门学科为一体的实验性很强的科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实验教学是《科学》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在理、化、生课堂的演示实验中,由于受到常规实验仪器、实验材料、危害程度以及学校的实验设备配置等条件的限制,实验效果常不能令人满意。如果这时候能在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手段,采用模拟型实验教学模式,通过多媒体技术模拟一些重要的但现有条件难以产生满意实验效果的实验,可以弥补常规实验的不足,提高演示实验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溶液的导电性”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模拟演示氯化钠水溶液导电性实验的全过程。在“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用多媒体技术模拟,可以使整个实验流畅直观;另外还可以运用网络技术的虚拟实验室,发挥学生自主探索性实验的作用,除得到的数据准确外,还有利于环保。《科学》课程中适合使用模拟演示的内容还有很多,老师应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情境探究型教学模式

这是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讲授型”模式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中,教师仍然是教学的主导,通过系统教学向学生传授知识。但与以往传统模式不同的地方在于利用了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打破时空概念,充分展示科学的本质,通过多媒体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这种教学模式通过具体形象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学生通过多媒体技术形成自己的作品,意义在于建构自己的知识,并在交流与展示中及时地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合作学习,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信息素养。教师成为他们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师生呈现新的学习伙伴关系,符合现代教育理论思想。

三、WebQuest模式

WebQuest模式是美国圣地亚大学的伯尼·道格教授于1995年提出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处理不很明显的信息”。简单地说,WebQuest是利用因特网资源的授课计划或者是课程单元,它通过向学生提问一些本质性问题,提供进一步探索的机会,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应用他们的知识,从而努力让学生在较高的水平上思考。每一个WebQuest的核心是一个开放型问题,这个问题设定了WebQuest的清晰目标,鼓励学生回顾原先掌握的知识,激发学习者进一步探索的动机。WebQuest有其固有的教学模版与教学流程,通常有六个模块构成:导言、任务、过程、资源、评价和结论:

(1)导言:提供关于WebQuest核心问题的一些背景材料,用来激活学生原有知识,激发学生兴趣,具有抛砖引玉的作用。

(2)任务:即要着手解决的问题,是探究目标的具体化。一个好的任务应该可行有趣,并能促进学生高思维能力的发展。

(3)过程: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学习者应该经历一个描述得非常清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确定合作学习的小组和小组成员。过程为问题解决搭建了一个思维的“脚手架”,是WebQuest真正核心部分。

(4)资源:丰富的信息资源是完成任务所必需的。在WebQuest学习活动中,学习者所使用的信息主要来自互联网。通常由教师创建一些链接来共享网络资源,提供解决问题所必需的信息。教师提供的资源可以有多种形式,如网页、期刊文章、网上专家、电子公告板、邮件地址等,当然也不排斥使用离线资源,如印刷品、电子光盘、杂志、实地考察、模型等。在一个实际的WebQuest中,过程和资源往往并在一起。

(5)评估:对学生为解决问题而创作的作品进行评估。为了使学生学会选择、分析、综合利用信息而不是简单的拷贝粘贴,评价要注重学生高水平思维能力的发展,如作品的深度,是否有自己的观点,内容与表现形式是否有创意等。并要求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只有自我评价才能引起学生的反思。要求学生对他人的设计或作品做评价,这样就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更开阔。

第4篇:课程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无机及分析化学;非化学专业;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过程;教学方法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是化学专业开设的传统课程,主要面向非化学专业本科生。现在已成为与化学密切相关且必需开设化学课的非化学专业如药学、生物学、医学等专业的本科生重要公共基础化学课程。该课程是上述专业所有化学课程的基础,对于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化学知识的深入了解及专业课程的学习都起到基石的作用,即“无机及分析化学”是基础的基础。

在武汉大学,自从设置生物专业以来就有此课程,目前是药学、生物学、环境科学及医学等专业的本科生公共基础课。而目前的实际情况是上述专业的院系安排化学课程学时逐年减少,比如药学专业,开始是108学时(包括化学实验),后减为90学时,目前再减为72学时(不包括化学实验课)。学时少或学时逐渐减少,而专业所需化学基础知识内容很多,再加上由于高中课程或高考科目的不断改革,除个别参加过化学奥赛的学生外,这些专业本科新生大多数化学知识基础薄弱。由于“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是化学基础课的基础,所以上述专业的各院系多年来都是放在第一学期开设“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由于专业科研创新的深入和研究热点的涌现,对这些专业本科生的化学知识与化学教学不断提出新的挑战和要求。除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必须扎实外,还要有熟练的实验操作技术。如果基础知识不扎实和不系统,学生创造能力就成为无本之木和无源之水。所以教好和学好这门课程对新生的学习兴趣、知识积累和科研素质培养至关重要。

本课程的教学不仅是完成教学任务,最重要的是要为学生打下良好的化学基础,为其他化学课和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石。该课程教学时间紧,任务重,责任大,还要效果好。我们根据学生的现状和专业特点对化学知识的要求,提出我们的教学目标:打下扎实化学基础,掌握化学实验技能,强调效果和分数的统一。

下面根据我们多年来教授“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亲身经历,谈谈非化学专业本科生“无机及分析化学”这一基础课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与体会,与兄弟院校同类课程交流,以期抛砖引玉。

一、教学过程

该课程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以课堂提问与练习,师生互动,结合化学实验课,进行教学。

课程排在第一学期,现总学时72学时,每周6学时。要求学生掌握很好的化学知识特别是作为基础化学知识的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知识,要预先了解新生高中阶段化学知识状况:大多数学生没有初步系统学过化学,约1/10没有学过化学,个别人是通过化学奥赛班学习较系统的化学知识。所以说,整体化学知识底子薄。根据新生情况,无机化学内容比例要大,占42个学时,分析化学30学时。

1.教学目的

“无机及分析化学”是药学等专业本科生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该课程不但授予学生必需的理论知识,还要根据该课程实用性较强的特点,培养学生严谨、精细、科学的学习态度和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掌握了解该课程内容以及与其他课程和科学知识的关联,积淀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特别打好无机化学基础。分析化学要求树立起一个严格“量”的概念和如何实现它。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该课程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基本反应、基本公式、基本计算和基本实验(“六基”)。

2.教学目标

要求学生对课程中知识点、难点、重点明确掌握,思考题和习题都会独立正确完成;如果有学生不听课保证可以获得修课通过,教师可以同意其直接参加考试。考试成绩绝大多数为优良。按照这样的要求精心组织教学、进行教学和检查教学。具体到课程内容,要求学生熟悉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定义。重点掌握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元素与化合物的基本性质、酸碱反应、络合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和沉淀反应与平衡以及基于四种化学反应的容量分析方法的有关理论、概念和计算。熟悉酸碱滴定、络合滴定、氧化还原滴定、沉淀滴定和重量法、吸光光度法的方法及原理,熟悉分析化学中的试样分解和数据处理。

二、课程建设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建设主要在教师队伍及教学指导思想、教材建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

1.教师队伍及教学指导思想

该课程历史上就由分析化学专业教师开设。化学分析方法原理建立在无机化学反应的基础上,因此要求任课教师不但有熟练的分析化学知识,还要有更扎实的无机化学知识,因而教师队伍建设也成为该课程建设的根本。需要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和知识水平,注重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梯队层次和年龄结构等,将打好学生的化学基础作为教学指导思想。我们选择高水平的教师和老教授负责主讲“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注重主讲教师的培养和传承,坚持老、中、青传帮带机制。课程讲授分A、B角,采用课程教学组负责制,前者为课程负责人。

2.教材建设

该课程的教材初版于1994年。教材建设是提高教师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最重要工作,能使教师专业基础知识系统和熟练,有利于教学效果提升。讲授该课程的教师先后合作编写了多版《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材。在教材修订中,在保留上一版教材特色的基础上,坚持精选教学内容,强化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的紧密联系及其在化学教学中的基础作用。更新教育观念,注重素质、能力和思维方法培养,拓宽知识范畴,适当反映学科发展新成果。第三版除了系统的无机及分析化学知识外,编入了许多在无机化学方面出现的新研究成果,如锂离子电池和超导材料等。按课程建设要求,每过几年都要编写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材,编写人员是该课程的主讲教师,他们都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和丰硕的科研成果,能使教材具备良好的系统性和先进性。

3.教学方法

我们多次对上述专业(如药学专业)的新生展开调查,结果表明,地区不同化学课程或有或无,即使有化学课开设时间也不同,较好开设化学课的不到10%,没有开设过化学课的有20%,所有新生基本没有做过化学实验,总的情况非常不乐观。由于该课程内容多、学时相对少、学生基础化学知识薄弱等因素,需要从教学方法上着手提高教学效果,调动学生学习该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既打下扎实的化学理论基础和实验技能基础,也尝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具体做法如下:

(1)加强基础,突出重点与解决难点相结合。结合课程特点,加强“六基”(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基本反应、基本公式、基本计算和基本实验)的系统学习,要求所有学生会背元素周期表和知道变价元素的所有价态。所有学生基本做到“六基”优良。实行学习课程知识与提高综合素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将教学重点化为学生思考的问题,启迪学生思维。课堂强化训练,随时布置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可以看书,不可讨论,当堂交卷。也专门进行课堂教学讨论,随时提出问题,进行讨论解答,比如分析化学内容中的络合反应与络合滴定中的副反应系数。加大课堂提问和练习力度。从严要求,加强课堂管理,坚持课堂提问和课堂强化练习,多用时间每课必问,多问少讲,边问边讲。巩固所学知识,牢固掌握,针对不肯记忆的学生,重点加强记忆并考查其化学知识熟练程度。

(2)组合兼并和协调相关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教学内容。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内容多,要突出重点,还要保持连贯性和系统性,所以要对内容进行整合和调整,避免重复。比如,把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涉及的四大反应类型和化学反应平衡内容整合在一起讲授;分析化学的滴定分析原理和具体技术操作与分析化学实验课放在一起介绍,让学生了解滴定分析原理和多次练习掌握分析操作技术,包括阿司匹林药片中乙酰水杨酸含量的测定(酸碱滴定实验),胃舒平中Al3+、Mg2+含量的测定(络合滴定实验),高锰酸钾法测定医用双氧水中过氧化氢含量(氧化还原滴定实验);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与分析化学中沉淀滴定原理、氧化还原滴定方法和试样分解结合在一起讲授,如卤素、氧族、氮族变价元素及化合物与碘量法、高锰酸钾法、重量法和有机试样的消化分解可以结合在一起,这些内容涉及许多反应,如通过控制pH值进行氢氧化物沉淀,氨水-铵盐和氧化锌缓冲法,硫酸盐沉淀,卤化物沉淀,硫化物沉淀和磷酸盐沉淀等,略举反应方程式例子如下:

这样既能表达元素和化合物性质,也能说明它们的应用原理和用途,能够实现用较少的学时讲授较多的内容,同时避免重复。在“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中,这样的可结合点非常之多。

(3)有针对性地认真备课和讲授,将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手段有机结合,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进行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和参与式教学。根据授课对象讲授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有快有慢,循序渐进。先讲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运用好教材,基本按教学大纲和教学日历进行教学,穿插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的例子,但要灵活掌握,以学生学到知识、效果好为目的。

(4)理论课主讲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的实验课。注重化学实验,便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理论课生动、有趣。理论课教师不能脱离实验课,同时要和其他教师沟通,除了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外,还要通过实验加深学生对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鼓励学生参加开放实验,结合开放实验弥补理论课的遗漏和巩固重要知识点,如无机离子鉴别和络合滴定副反应系数及能否准确滴定判别式应用。通过实验、实践加深对理论课的理解和记忆,提高操作技能和技术。

(5)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坚持定期进行答疑和习题课。新生第一学期相对课程较少,可把更多时间用于化学课程学习,针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分类辅导讲解,如概念类、原理类、反应类、方法类、浓度类和计算类等。比如,提出难题供学生练习,去开放实验室做化学实验,多布置完成课后作业。注意课后搜集课程意见和辅导。

(6)课程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相结合。多与管理新学生的院教学干事和学工部人员联络,查找对学习该课程不重视的学生(如缺课,经常迟到和作业完成不好的),对他们还要补漏和加强课程重点知识的学习。

(7)建立符合课程特点的有公信力的课程质量评价标准。学生课程成绩由课后作业、课堂练习、期中考试与阶段考核和期末考试构成,期末考试比例最大(50%~60%)。从严要求进行教学和评价教学效果与质量,是该课程建设的宗旨。从不向学生划定课程考试重点,哪怕占课程成绩比重较大的期末考试,提醒和告诉学生课程知识重点随时贯穿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按照“六基”从严要求和练习,每次课堂练习就是相当于一次考试。多年来不及格比例1%左右,超过80分的达50%以上。不及格者确实是不够给及格分数,坚持“给分有据”。

(8)教学效果应注意知识的系统性与重点及难点的关系。基础知识有许多是重点,重点也包括难点,有些难点不是重点。首先要学生掌握好课程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牢牢记住重点,能够理解难点。考试和考核内容就是重点知识和基础理论,如化学键和分子间的力、化学反应类型与化学反应平衡、变价元素及化合物性质、分析化学基本知识、分析数据统计处理、滴定分析原理和方法等。

三、体会与思考

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以学生学好基础知识为第一中心,做到学生化学知识的系统完整和熟练运用。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堂强化,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虽然非化学专业新本科生化学基础薄弱,但他们都是高分考入大学,天资聪颖,具有宽厚的知识基础,再加上作为新生,求知心切,渴望在大学课程学习方面再有新绩,只要善于引导,教学方法得当,完全可以把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学好,并具备丰厚的化学基础知识。开课时间为第一学期,对于新生,开头开好了就等于成功了一半。事实上,新生(药学等专业)学习非常努力,绝大多数学生听课非常认真,课堂纪律很好,使人欣慰。讲课时教师心情愉快,有问必答,师生互动相得益彰。由此联想,课堂教学管理和课后学工管理要注意新生的渴求和心态变化,所以要加强新生的微观管理,让他们短时间从思想上真正成为成年人。

该课程能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还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课堂教学管理。从严要求,不准迟到,有事请假,抓住班干部和学习委员示范配合课堂教学效果,多年到课率基本100%。

(2)针对课程部分章节内容,如元素和化合物性质,开展学生互动。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和开放实验,让学生课下准备、课堂表达、互相提问、老师检查,尽可能全面掌握该部分的教学内容。

第5篇:课程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信息化手段;BOPPPS课堂教学模型

1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是高等教育通识阶段的必修课程,我院将该课程开设于第3学期或第4学期,共40学时(理论20学时、实践20学时),教材为清华大学谭浩强教授主编的《C语言程序设计》(第4版).课程教学目标在总体目标下包含若干分类目标.总体目标围绕计算思维,培养信息、科学2个素养和提高认知、实践、逻辑和表达4个能力,具体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价值角度,培养求真务实作风和科学探索精神,会运用计算思维、动手实践,具备信息软件应用能力[9].根据开课前的问卷调查、座谈交流,经统计分析,发现我院学员普遍具有以下特点:①数字时代特点鲜明、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和网络工具,知识面广、认知力强;②部分学员自学过大学计算机基础等计算机课程,具有一定信息理论基础;③对软件感性认识多、理性认识少,不会运用计算思维分析实际问题,动手编程解决问题能力弱.该课程的重点是掌握语法语用、思路算法和编程调试;课程的难点是活学活用计算思维、动手编程,做到知行合一.由于该课程是一门动脑思考、动手实践的课程,理论与实践并重,抽象与直观并存,教学难度大,表现为“三难”:①从教学内容看,在40学时内,完成10个章节112个知识点的教学,知识内容多、学时少,深研细究难;②从学习效果看,学员难以认清理论全貌,吃不透内在逻辑.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员照抄书本多,灵活运用计算思维能力不足;③从考核评价看,目前该课程教学考核多采取终结性考核,考核手段单一,运用过程性考核结果及时促进教学质量提升不够.

2运用信息化手段的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教学

2.1教学思路

为解决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学设计吸收了荀子“学至于行而止”的传统教育思想精华,结合思维导图,体现动脑思考、动手实践的教学理念,采用“一核心、二注重、三结合”教学策略,即以计算思维为核心,注重知识技能和实践应用,结合理论自学、精讲多练和综合评价.1)教学内容.结合教材,区分学员对知识的不同认知阶段,以知识主题和关系隶属的形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图文并茂地展现数组、函数、指针等基础知识.2)教学过程.融合信息化资源,创新北美BOPPPS课堂教学模型.结合本课程特点和规律,运用信息化手段将“目标-前测”拓展至课前自学自测,将“引入-参与式学习-后测-归纳”环节聚焦在课中精讲多练,将经典BOPPPS课堂教学模型演变为“目标-前测-引入-参与式学习-后测-归纳”(OPBPPS)模型,将基础知识向学员课前自学延展,教员聚焦课中解疑释惑,学员聚焦多思多练.3)教学方法.教员采取任务驱动与分组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激发学员学习兴趣,充分体现课前教员课堂教学设计思想.4)学习方式.学员采取O2O(线上线下)学习方式,自我完成知识点的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也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多人互相讨论交流,利用问题牵引和案例剖析,互助提高.5)教学评价.引入综合评价机制,依托信息化手段,数字量化各阶段学员学习和教员授课质量,综合检验“学、讲、研、练、评”的教学成效.

2.2信息资源

课程教学中使用的信息资源主要有蓝天邮箱、梦课平台、教学实训软件、课堂教学管理平台、多媒体资源和网络考试系统,如表1所示.其中,蓝天邮箱和梦课平台用于学员课前自学自测和课后巩固拓展,有利于教员根据自测成绩,了解学员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教学实训软件采用VisualC++6.0集成开发环境,便于学员上机操作、实编实调程序.课堂教学管理平台集中统管学员电子终端,突出信息化“键对键”互动交流,增加课中参与式学习效果.多媒体资源通过图片、动画、视频等形式将数组、函数、结构体、指针等教学重难点形象化、具体化、生动化.网络考试系统对基础理论、实践编程等环节进行考核,量化评价学员学习效果,生成数字档案,实现考核结果管理的数字化、精准化和规范化,为教学过程优化实施提供数据参考.

2.3教学实施

采用OPBPPS模型的信息化教学过程强调学员主体、教员主导,按照理实一体的设计思想,实施过程可归纳为课前自学自测、课中精讲多练、课后巩固拓展和综合过程评价4个阶段.下面以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第4章中循环程序设计为例,说明各种信息化资源的具体运用以及特色效果.在课前自学自测阶段,学员登录蓝天邮箱,下载学习循环程序的任务清单和思维导图,知道“学什么、做什么,会什么”,明确本次课教学目标和自学任务.通过观看梦课平台的循环程序设计教学视频,结合思维导图,学员自学自测循环程序设计的基础理论,了解循环语法语用.教员根据学员自测情况,结合循环程序设计教学目标,围绕自测共性问题,设计若干个循环程序的课中任务,破解循环程序设计的教学重难点.同时,根据自测成绩高低搭配、优化组合将学员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方式开展组内互助学习,加深对本次课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在课中精讲多练阶段,强调任务牵引、难点剖析,聚焦学员动脑思考和动手编程.整个阶段由引入、参与式学习、后测、归纳小结4个环节组成.1)引入环节.通过游戏、故事或视频引入本次课的教学目标,营造浓厚学习氛围,激发学习热情,解决理论学习与实践运用不紧密、理论学习兴趣不浓厚的问题.2)参与式学习环节.教员运用课堂教学管理平台“教员演示”功能,集中控制学员计算机,瞄准循环程序设计语法教学难点和学员自测的循环语用共性问题,精讲循环程序理论,帮助学员理解循环语句作用和运用方法,理清循环设计程序的学习思路.然后,教员运用课堂教学管理平台“文件传输”功能,分发课前设计好的循环程序任务到每个学员计算机上.围绕任务目标要求,教员启发学员,学员通过小组讨论、头脑风暴、合作探究等方式共同学习,提出解决方案,设计程序流程.每个学员依据程序流程,边实践、边研究、边改进.在调试程序过程中,学员可以运用“电子举手”向教员点对点提问,教员运用“遥控辅导”向学员键对键答疑,帮助学员解决程序设计中遇到的难点和困惑.教员在答疑过程中,不断收集和汇总学员循环程序调试中遇到的共性问题,运用课堂教学管理平台“学员演示”功能,将共性问题投屏到所有终端,精讲点拨、解疑释惑.同时,先完成任务的学员帮助未完成任务的组员调试程序,展开组内互助、携手通关.采取以小组为单位的方式,有代表性地展示学员的循环程序设计成果,通过教员点评、学员互评等方式,师生全员参与,实现教学相长.3)后测环节.充分发挥网络考试系统的抽题随机和评判客观的优势,现场实测实评,检验学员学习效果.4)归纳小结环节.教员运用思维导图,精炼、梳理循环程序设计的知识要点,加深学员对知识点理解和消化.在课后巩固拓展阶段,教员引导学员完成O2O网上练习自测和论坛答疑,研讨交流本次课中循环程序设计的内容,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同时,组建兴趣小组,鼓励学员参加各类计算机竞赛活动,拓展学习广度和深度,促进学习成果内化思维理念.在综合过程评价阶段,聚焦本次课教学目标,将理论测试、能力测评、态度评估有机融合,综合评价课前、课中和课后3个过程学习成果,形成最终成绩.其中,课外自学测试成绩占15%,课中小组成果展示成绩占10%,课中测试成绩占20%,课后实验报告占5%,课程结束考试成绩占50%.课程围绕“一核心、二注重、三结合”教学策略,依托信息化平台,综合施策,破解教学难点.网络课程破解“深研细究难”;思维导图、课前自学自测、课中精讲多练、课后巩固拓展,多措并举破解“计算思维入脑入心难”;综合过程评价破解“以考促教难”.通过师生携手解决教学困难,最终实现“一张图、两个平台、三个转变”.一张图是思维导图,实现了捋顺关系和理清思路.两个平台是网络学习平台和课堂教学管理平台,实现课上集中讲与网上跟进讲、课上重点讲与网上延伸讲、课上教员讲与网上大家讲.三个转变分别是理论学习由教员“课内讲”向学员“课外自学”转变;教学方法由教员讲理论多、学员练编程少向教员精讲理论、学员多练编程转变;评价方式由“终结评”向“过程评”转变,考核评价分课前、课中、课后3个阶段,最终成绩由课前自学测试成绩、小组成果展示、课中测试成绩、课后作业成绩、实验报告和期末考核成绩组成.

第6篇:课程学习计划范文

摘 要:由于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相对枯燥乏味,趣味性不强,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一直是困扰中、高级职业院校广大一线教师的难题。近几年,一体化教学模式在职业学校全面开展,这就为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契机。作为不仅仅是计算机专业,而且是各大专业的公共课程,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完全可以吸收一体化理念的精华,结合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设计出全新的教学形式。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对开展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一体化教学提出了见解。

关键词 :一体化教学理念 模块 项目 学习单元 工作页

当今社会,计算机在我们生活和工作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因此具备计算机基本操作和使用技能,与英语、汽车驾驶一并成为当代人必须尽力去掌握的三大实用技能。

一、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在职业院校中的现状

在中、高级职业院校中,计算机基础课程普遍作为各个专业的公共课程,是每个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本领。就笔者的学校来说,计算机基础这门课主要由计算机发展史、硬件分类、操作系统使用、常用OFFICE软件、网络应用等部分组成,内容涵盖了计算机基本操作的主要方面,达到教学的要求,而关键的问题就是怎么教、怎么学。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材为中心,理论课堂讲授结合学生上机练习来完成课程的学习,但是如今职业学校特别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整体素质下滑,学生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以及学习能力普遍不高,传统的教育方式很难满足教学效果的需要,理实的脱节增加了学生掌握知识的难度,枯燥的基础课内容甚至容易滋生学生的厌学情绪,直至对学习丧失兴趣和动力。因此,从学生特点出发,设计符合他们自身情况的教学方式,成为我们一直研究和探索的目标。

二、一体化理念的推广带来了教学改革契机

近年来,随着一体化教学理念的提出并得到广泛的认可,各大院校纷纷在重点专业中开展一体化教学改革,笔者学校于2010年率先在数控专业中开始一体化教学改革,并取得不错的效果。如今,各个专业也开始进行符合专业自身特点的一体化教学形式设计。一体化教学理念强调“工作即学习,学习即工作,做中学,学中做”,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学习与岗位工作密切相关,突出学生为主体,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开发,注重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这些理念非常吻合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和岗位要求,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设计亦可从中吸取精华。

三、结合一体化教学理念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设计

笔者多年来从事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深知基础课教学过程的艰辛,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近年来,随着多次参加一体化师资培训,以及与外校同行广泛深入的交流,笔者大胆地在自己所任课的班级中选取综合条件较好的班作为试点,率先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一体化教学改革实践,并得到学校教务部门的大力支持。教学设计有以下主要思路。

1.教学内容模块化

由于目前市面上并没有计算机基础课程专门的一体化教材,因此在沿用现有教材的条件下,将授课内容重新整合,删除一些不常用的内容(如二进制和十六进制的计算),将整合后的内容进行模块化,每个模块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要求。整合后的模块大致有以下3个。

(1)基础认知模块。由计算机发展史概述和网络应用组成,这部分以学生课外自学的形式为主。由于如今的学生基本都已掌握上网的基本技能,网络应用部分主要引导学生学会通过网络查找学习资料,提高自我学习能力。

(2)操作技能模块。由文字录入、硬件认知、操作系统应用、常用办公软件应用等部分组成,文字录入不拘泥于教材中要求的五笔输入法,结合学生平常的输入习惯,只提出速度上的要求;硬件认知不仅要求会识别各个硬件的外观,还要懂得一定的维护原理,掌握计算机组装技术;操作系统应用除了文件操作外,还要懂得屏幕、外观等设置,以及一些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办公软件重点学习Word、Excel、Powerpoint的使用,掌握文档的编排、表格及图表的建立、幻灯片的制作等;

(3)技能提升模块。增设在教材中没有的Photoshop、flash、网页制作等实用技术内容,以入门操作为主,内容简单易学,作为学生技能提升的部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1~2个内容进行学习,这样既培养了兴趣,也有利于为学生今后自学打好基础。此外,技能提升模块的学习情况不纳入学生该课程成绩(100分制)的计算,但可作为参考并给予一定附加分作为奖励。

2.设计并制定一体化教学工作页

根据每个模块要求的学习任务,制定出相应的工作页。工作页主要包括学习要求、重难点介绍、学习任务概述、各个任务的测评表、主题讨论、总结及心得体会等部分。将工作页装订成册,学生人手一本,既作为平常学习的指导性资料,也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记录。教学改为以工作页为中心,教材作为辅助资料,供学生自主查阅一些基础性及概念性的知识。

3.一体化教学形式设计与开展

(1)教学实施理念。教学的开展融入项目分组结合任务引领的教学理念,工作页中所列的学习任务即为一个项目。先将学生分成3~4人组成的学习小组,选出组长,将工作页中除开基础技能模块外的其他两类模块中的各个项目,根据难易度,选择2~3个组成一个学习单元。每个学习小组模拟一个工作团队,将学习单元中的每个项目分配给每个组员。教师结合工作页中相关项目的学习要求布置具体的工作案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共同配合完成该案例的任务,然后小组中的同学进行角色轮换,再完成同类的新案例,直至每位同学都完成学习单元中的每个项目的学习。最后根据工作页中的测评表进行小组评价、组间互评、教师总评给出成绩,并完成总结和主题讨论。

比如,可以让学生模拟一个电脑维护团队,团队中有负责人(组长)、技术员、文员组成,将操作技能模块中的操作系统应用、硬件认知、文字录入及办公软件应用组成一个学习单元。教师向学习小组提出满足工作页学习要求的具体的工作案例,小组中的每位同学根据分工对应其中一个项目的学习,通过在课后或课堂上查阅书籍、上网搜索等自主学习的方式来完成基础的积累。教师在此过程中负责必要的指导和监督。工作案例从接单到订单处理、硬件选择及组装、故障检测及排除,再到客户(主要由教师扮演)个人信息、意见反馈等相关资料(文字及图表)的收集和建档,每个环节都有专人负责,小组各成员互相配合,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工作。完成一个工作案例后,进行简单的小组总结及点评,然后小组内进行角色轮换,开始新的同类工作案例的任务。

基础技能模块作为学生基础认知部分,由学生自学完成,教师仅需进行总结和组织主题讨论,来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

(2)教学开展过程。根据笔者学校一体化教学的指导思想,每个学习单元的教学主要由任务导入、任务进行、任务完成和任务评价四个部分组成。

① 任务导入。该环节以教师行动为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a. 在考虑学生基础及能力的前提下,尊重学生的喜好,进行分组,确定组长。

b. 根据工作页中相关项目的学习要求制定出具体的工作案例,明确任务的完成时间,并向学生讲解通过案例的工作和学习过程,应完成的任务及目标,让学生对所要完成的任务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c. 让小组中的每一个学生明确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及角色应具备的能力。

② 任务进行。学生在明确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以及要完成的工作后,通过查阅参考资料、课本等方式完成自主学习,进行基础知识的积累,其间穿行分组讨论,对案例任务的总目标进行分析,交流自主学习心得及体会,交换学习意见,进一步明确各自的工作任务要求。

③ 任务完成。学生根据工作任务要求逐步完成任务,教师在此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主要还是由学生通过应用自主学习到的知识来完成任务。

④ 任务评价。每个工作案例完成后,进行角色轮换学习,所有轮换学习完成后,进入任务评价环节。根据工作页上的相关测评表,先以小组为单位,由组长组织进行小组内评价,对每位成员完成的情况进行点评并打分,然后是组与组之间的测评,根据组间交流和汇报的结果,各组间互相打分,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和打分,给出小组及个人成绩。在课程教学结束后,综合各模块的得分情况,给出学生课程总成绩,不再进行专门的课程考试。

(3)教学开展的效果。角色扮演为主的情景式一体化教学使课堂活跃度大大增加,学生不再是被动式地接受教育,而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开发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担当主导的角色,只需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并对教学场面进行全方面把控。有分工,可以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任务,增强责任感;有目标,可以让学生学习起来不再一头雾水;有分享,学生将自己完成任务的情况和大家分享,让学生有成就感,同时可以通过交流来吸收别人的长处;有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好胜心,不甘人后,不断勇攀高峰。

四、小结

虽然计算机基础课程程的一体化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作为新生事物,现有的硬件和课堂环境仍然跟不上一体化教学的要求,有很多环节比如资料查找,只能鼓励学生多利用课后时间完成。此外,学生机房是早期建设的,没有专门教学区域的划分,如讨论区、学习区、演示区等,这些现实的困难都需要花心思去变通解决。因此,从长远角度来说,建设计算机专业各相关的一体化教室,是迫在眉睫的大事。

第7篇:课程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 课程优化建设 原则 总体思路

一、西方经济学课程优化建设的意义

西方经济学是国家教育部审定的财经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财经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这门学科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而建立起来的经济学科。是对资本主义运行的基础――市场机制的经验性总结,虽然从本质上说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但其中的理论和分析方法,对于正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我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西方经济学课程优化建设,对提高经济学教学质量,推动经济学课程体系建设,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西方经济学课程优化建设的内容

1、西方经济学优化建设的原则

(1)科学化、系统化原则。任何一门课程的设置都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的,既要充分体现社会需求,又要遵循课程设计的规律,从理论到实践,同时还要考虑到教学资源、教学过程的特点和要求,课程优化建设,不仅要遵循课程内容的系统化,还要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综合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充分发挥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作用,体现知识的连续性和层次性。

(2)适应社会需求,彰显商业伦理。我国正处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新旧体制交替阶段最容易出现道德缺失。目前,在商业领域出现的部分企业“见利忘义”、“急功近利”等现象就反映了这一点。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换行为更加频繁,也就更加迫切的需要对未来的企业经营管理者进行商业伦理教育。商业伦理教育可以贯穿于西方经济学的主要教学内容中,引导学生分析企业的社会责任与利润最大化相统一问题,探讨企业如何“义利并举”、“取才有道”;引导学生思考公平竞争的问题;在商业活动中企业经营者应奉行交易自由与诚实守信原则的教育,可以贯穿于各个章节的学习中,因为作为西方经济学根基的市场经济本身就建立在自由交易的基础上,诚实守信更是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保障。

(3)坚持西方经济学基本理论为主,前沿性理论为辅的原则。前沿性理论是对经济学基本理论的突破和发展,如果不向学生重点介绍经济学基本理论,那么前沿性理论也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果不向学生介绍前沿性理论,那么学生无法了解经济学的研究动态,教师也无法实施研究性教学。因此,应坚持经济学基本理论为主,前沿性理论为辅的原则。

2、西方经济学课程优化建设

(1)基本思路。首先,在思想上明确,“西方经济学”在不同程度上构成许多经济学科和课程的理论基础,是经济类专业的公共必修基础课,在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为了给其他学科和课程的研究学习铺设道路,必须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使学生对当代经济学的基本内容有全面、系统的了解,为进一步学习经济类的专业课程打好基础;另一方面要使学生能分析和运用现代经济学知识,将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中,并为将来更好地从事经济工作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其次,西方经济学的特点在于其内容抽象、广泛,又有较强的逻辑性、条理性和系统性,因此,必须根据课程的特点和难点,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设置上,从不同专业、不同学生的实际出发,准确定位,有所侧重,突出针对性。正确处理理论知识讲授与现实问题分析的关系。使理论讲授的系统性与现实问题有针对性的很好的结合起来,运用理论来分析现实问题,通过现实问题的研究与解决来加深对理论的认识和把握。对课程理论讲授的内容要精选精讲,务求精而不求多,抓住重点,讲清讲透重点和难点,使学生把握西方经济学框架体系,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分析方法、并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处理好“教”与“学”之间的关系,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除注重利用现代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外,尤其是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营造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环境氛围,围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这个目标,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丰富理论、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和训练能力的重要过程,使他们成为教育、教学活动和自我发展的主体。

第8篇:课程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优化设计;自主学习;课程

Optimize Curriculum Design, Improve Student Autonomic Learning Capability

WANG Chun-yu YANG Jun SUN Ying-jie

(Department of Aviation Control of Air Force Aviation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22, China)

【Abstract】There is not the best education teaching in the world, only has best fit for student developing. This article is established in student autonomic learning capability developing, is kind to individuality and implement teach students in accordance of their aptitude. Seek teaching that the best fit for student from curriculum design, put forward tactics about teaching design that assignment、situation and diversification and so on ways, Improve student autonomic learning capability.

【Key words】Optimize design;Autonomic learning;Curriculum

好的课程设计,造就好的课堂的生成和创造,从而有了精彩的课堂。教员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是提高教学效率、引导学员自主学习、提升学员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要让学员积极、自主开展学习活动,就必须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激发学员的思维,确保每个学员能够参与并乐于参与,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员的自主学习能力。

1 善待个性实行因材施教

在教学中必然存在差异,这是客观的事实。问题是作为一名军校教员要面对差异、善待差异,尊重每个飞行学员的个性特点,发挥其个性优势,进而实施因材施教,为每一个学员最大程度的发展搭建平台。

教员应根据飞行学员具有特点,拓宽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学员用最短的时间学到更多的知识。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员掌握知识,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还有飞行实际中的技能,使学员成为全面发展的军事飞行指挥型人才。世界上没有最好的教育教学,只有最适合学员发展的教育教学,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一切为了学员发展”为核心就是要求我们所有的教育教学的目标。立足于学员的发展,承认个体之间的差异,创造条件鼓励学员实现差异性发展。如分班教学、分组教学、评价分层等方式,特别是对于那些成绩一般的学员来说,评价的内容具体化,能够让学员清楚的了解自己的进步,更能增强学员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进而转变成学习动力。

2 优化专业课堂教学设计

2.1 任务化,明确自主学习的目标

有目的化和任务化的教学活动,是以“学”为中心,有明确的目的、具体操作要求和必要辅助材料的学习活动。教员要让学员明白为什么要开展活动,如何去开展,要完成什么任务等。这样,学员对每个步骤的目的和任务一清二楚,同时也能较好地根据自己的学习接受能力最大限度地参与到飞行实践中来。

2.1.1 设计猜测性的任务

在课堂教学中设计猜测性的任务,活跃学员的思维和课堂气氛,给每个学员提供了展现自我、练习表达的机会。

2.1.2 设计记忆性的任务

关行的概念性知识点需要记忆,而课堂上的记忆性任务主要是瞬间记忆,设计的任务应是学员特别感兴趣的,结合飞行实际,完成后他们通常能尝到成功带来的喜悦。

2.1.3 设计真实性的任务

在真实的设备演示中充分发挥飞行实践的特点,展示学科专业的特性,完成教员设计的各项任务,进而达到灵活熟练运用设备使用的目的。

2.2 情境化,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

情境化和角色化的特点是言、形、境、情融于一体,其核心是利用“言”,抓住“形”,进入“境”,激起“情”。教员在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比如设计案例性的情境,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飞行案例让学员身临其境地理解飞行事故的发生,自主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处置的方法等,加深学员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同时也加强学员对飞行的情境认识。

2.3 多样化,丰富自主学习的形式

课堂活动要多样化,避免“独角戏”和“大合唱”等形式,教员要挖掘教材,紧密结合教材内容设计各种活动。不单纯的是留作业、课前提问等形式,而是通过设计案例导入、模拟飞行、事故调查讨论等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使学员形成“爱飞行”到“懂飞行”再到“乐行”的良性循环,以便学员更有效地开展自主学习。

3 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带来的成效

3.1 学员自主学习的氛围得到营造

教员创设多种多样的情景,不断变换教学方法和手段,把单调枯燥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调动了学员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员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快乐地学到了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

3.2 学员团队协作的能力得到加强

小组合作是同学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交流知识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相互沟通情感的过程。情感因素促进了学员的认知发展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的提高,改进了课堂交往活动,拓展了学习活动空间,有利于全体学员主动参与研究性学习。

3.3 学员自主学习的思维得到拓展

教员设计拓展内容时,应注重以学员的飞行实际为出发点,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活动。这样,学员能真正进行主动探究,亲身体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拓展。

3.4 学员自主创新的能力得到提高

教员优化教学设计后,学员对专业的学习更加喜爱,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明显增强,对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乐于接受,能与学习伙伴认真合作,互相启发,学员的创新能力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得到了提高。

【参考文献】

[1]魏安邦.教学公平与因材施教[J].教学研究,2010(4).

第9篇:课程学习计划范文

充分利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开展高中化学教育使教学增加了一个新途径,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强了知识的直观性。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应用电子信息技术可以优化教学过程,实现资源共享。突破教学难点并镌及时反馈教学效果,同时,这也有利于在教学实践中贯彻素质教育 。

【关键词】 高中化学 信息技术 教学

“教学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在教师有计划、有组织的积极引导,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同时促进他们智力、体力、品德、美感及个性的全面发展。”高中化学教师若想做到“有计划有组织的”积极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并能在实践中贯彻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就必须了解和把握我国高中化学教育的特点并注重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化学教学方法是化学教师工作方式与学生学习方法的集合,新课改要求着眼干发展生的智能并启发学生的思维。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全面应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必将带来一场具有特色的教学改革。

一、有利于优化教学过程

现代教学方法的根本点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全面提高各种能力,使每个学生获得充分发展。计算机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呈现出逼真的动画效果、听觉效果和视觉效果,达到了教学过程的最优化。计算机以其独特的功能创造良好的思维情境,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教师、计算机、学生形成一个有机的组合。教师通过计算机教懂、教准、教活、教精,又促使学生乐学、善学、勤学、活学,师生共同进入教与学的自觉状态和最佳状态,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活力,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

二、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

互联网日益普及,在30年前它还是少数精英们才能享用的技 术,如今它已经走进了千家万 户 。互联网技术的即时性、快捷性、共享性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对教育的影响也十分重大。《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010年7月)》显示:截至到2010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2亿人,突破了4亿关口,较09年增加3600万人,普及率升至31.8 %,超过全球平均水平。网民中39.4 %为高中学历(含在校高中生) 。在我国众多的网民中有大约14.3%的人经常使用网络教育功能,调查机构艾瑞公布《2004中国网络教育报告》显示,2004年中国网络教育市场规模达到144亿元人民币。艾瑞咨询预计2007年中国网络教育用户规模将达到1220万,同比增长25.1%。预计2010年中国网络教育用户规模将上涨至2310万,是2007年的两倍。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降低了教育成本,众多的网民可以打破时空的局限通过网络媒体接受最好的教育,这其中也包括高中化学教育。

三、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

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学模式信息传输方式单一、信息传输速度慢,单纯的文字板书远不如三维图像易于人们对信息的理解和接纳。有机化学中烷烃的同分异构体及其命名的教学,因学生初学,概念比较生疏,又缺乏空间结构意识和空间想象力,黑板上的平面板书难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是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利用计算机技术从容不迫地把一种烷的结构进行多种不同的展示。逼真的主体画面、清晰的比较鉴别、精练的规律归纳,牢牢地吸引住学生,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现代计算机技术具备高超的图形处理能力,利用这一特有功能可以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化枯燥为生动。高中生学习化学的难点之一就是难以对微观世界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抽象思维、逻辑思维以及语言表达的障碍在计算机技术条件下被化解 ,从而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学生也为其形式的新颖,声画的精彩而耳目一新,从而产生乐学情绪。计算机的二维及三维的图像与动画模拟达到了其它教学手段无法或很难达到的效果。可以很直观的展现化学反映的微观过程,使学生有了直观的感受,能较科学准确地理解化学理论和化学公式的实质。

四、有利于及时反馈教学效果

建立计算机多媒体教室,为计算机辅助教学创设特定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一人一机操作,可进行教学、练习和检测。重要的是,它缩短了时空距离,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将全部学生答案迅速收集统计,及时分析教学效果,从而调整教学的节奏和进程,反馈教学成果。在练习或检验过程中的任何时刻都可了解任何学生( 或全班学生)的进度、成绩及任意一题的通过情况,这是过去常规教学中难以实现的。利用计算机技术还能随意调出需要重新讲解或答疑解难的问题,重点剖析,加强教学的针对性。计算机网络中信息处理系统的使用,为知识反馈和进一步深化创造了条件,缩短了反馈周期,也使教室中的每位学生个体的学习行为置于教师的掌控之下,加强了调控的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