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地理必修知识点总结范文

地理必修知识点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理必修知识点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地理必修知识点总结

第1篇:地理必修知识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人文地理;中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4-381-01

高中人文地理教学实践中,存在着一对有趣的“教与学的矛盾现象”。许多教师认为:“必修二模块课本条目清楚,内容简单,学生自己都能看懂,没有什么讲头。”通常的课堂模式是:前半节梳理知识点,后半节时间留给学生背书和做练习。许多学生却感觉:人文地理学起来容易,用起来难――好比手中的一件件工具,对它们的零部件组成和作用了如指掌,可就是碰到问题不会用!

几年前,一次考试后与学生课下交流,几位学生的话让我深受启发:“自然地理的一个个知识点很清晰,看到题目后头脑中立刻能反映出考察的知识点,答案比较确定,得满分不算困难。人文地理学的时候感觉比自然地理容易很多,但题目不好做,尤其综合题――一看就会做,做好不容易,是考试中最易丢分的部分。”我不禁思考:为什么易教易学的知识,学生却不会用?问题出在哪里?应该如何解决?

一、将必修一与必修二两个模块进行差异比较,寻找二者知识体系的不同,从而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

自然地理体现了理科特征。需要比较强的空间想象力、动态模拟能力,知识点之间的逻辑推理关系较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重视培养以上能力的同时,要达到让学生“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目标。因此,必须把原理和规律点拨到位,让学生理解透彻。

人文地理则体现了文科特征。它来自于生活,经提炼总结后成为系统的知识和理论。这也是学生感觉人文地理亲切易学的原因。但生活既是丰富多彩的,又是不断变化的;人文事物之间既有横向联系,又有纵向的连续性。培养学生“筛选提炼信息―整合信息寻找规律―形成较为完善的理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是人文地理教学的终极目标。

教师若以必修一的教学目标来衡量必修二的内容,必感觉浅显易懂、缺乏亮点。实际上,必修二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更广阔的视野观察社会,以一双慧眼发现生活案例,用一颗慧心组织素材应用于课堂、回归于生活。只有教师首先做到拥有一双慧眼、一颗慧心,才有可能把人文地理讲出彩来。

二、在必修二模块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案例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的魅力

很多学生难以将人文地理的知识学以致用,根本在于对其只是肤浅的“知道、记住”,而不是在对真实案例剖析的基础上,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案例教学法”注重学生的思考过程、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成为人文地理教学中最常规的教学方法。

第2篇:地理必修知识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影视资源 高中地理 教学情境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B-0086-02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课程资源也叫教学资源。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课程资源,就是有助于实现地理课程教学目标的各种因素。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对地理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及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地理课堂教学效率之提高都有重要的意义。影视资源借用多媒体,能采用动态效果的方式,把地理现象和地理事物系统、真实地展现出来,向学生输入听觉和视觉这两种信息,提高知识掌握的速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在此,笔者在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尝试总结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应用影视资源的方法。

一、营造教学情境

教学艺术活动的本质,在于成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这一切,都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成功应用影视资源,营造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培养发散思维方面,教师可以采用影视资源,引导学生一步步进入特定的教学环境和情境之中,积极主动去追求和探求知识,从而使教学活动在愉悦的氛围中有条不紊地开展。

如在教授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中《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内容时,教师可积极营造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可以播放一段电视剧《闯关东》的视频并提问:“为什么田里的庄稼,在深秋容易被冻伤?第二,在庄稼遭遇霜冻冷的时候,为什么要点燃柴火和草木。”学生通过观看电影视频,激发他们探知知识的好奇心,并进一步去探寻问题的答案。学生经过网络搜集资料获得答案:在深秋的季节,大气在保温作用方面的功能较差,容易有冻害的现象发生。如果把柴草给点燃,就会产生烟雾,再加上烟雾本身也具有温度,对大气逆辐射也有增强的作用,发挥着保温的作用。所以,把柴草点燃,通过冷暖气流,能增强温度,保护庄稼不要受到霜冻。通过这影视视频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欲望。

二、开展贯穿式教学

贯穿式教学模式,就是以一个案例,讲述与贯穿一节课中全部知识点的教学模式。地理学科本身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如在中央电视台播放的一系列节目中,有《远方的家》、《生财有道》、《美丽中国》、《大国崛起》、《地理中国》等栏目,讲述了许多地理学科的知识。教师可以采用贯穿式教学模式,利用电视台丰富的资料,在教学过程中以某期节目为例,把知识点都融入进去。然后,让学生总结与归纳这一节课全部知识点,从而培养学生的知识归纳能力,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在讲授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农业的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这一节课时,教师可以采用电视节目《生财有道》所播放的《漂洋过海卖山葵》。在该视频中,旁白声提出了山葵种植环境方面的高质量要求。山葵在种植过程中,承受了各种自然灾害,虫病防治措施。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和分析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学生讨论后认为主要有四个因素,分别是气候、水源、土壤、地形等。最重要因素,就是气候因素。气候因素主要是通过光照和温度表达出来的。教师也可让学生对此进行分析,气候因素主要因素,包括水分、光照等。以电视节目为案例,令学生对一节课知识点的各方面有所了解。

三、开展情感教育

高中地理课程教学的目标,就是引导学生学习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点,掌握其中的基本原理,学习地理学习技能,并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可持续发展观等。传统地理教学模式,主要是采用幻灯片、板图、教学插图等来完成教学活动。而影视资源却具有强文化渗透性,易完成情感教学的目标。

如在讲授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第四章《全球夂虮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播放关于全球变暖的公益广告视频,内容是臭氧层消失,导致环境污染现象产生,如气候干旱、冰川消融、全球变暖等,以致动物都找不到可以觅食的地方。这一公益广告把动物落寞的眼神、环境的凄凉都生动展现出来,带给学生一种强烈的心灵震撼感。通过观看这一简短的视频,令学生掌握了知识,提高了环境保护的意识。

四、理解与巩固知识

为了让学生巩固学到的知识,教师也可以采用影视资源,观看与赏析教学活动,在“赏心悦目”的(下转第104页)(上接第86页)轻松环境中巩固学到的知识。地理学科这一门学科综合性非常强,在时间跨度上,从古到今;在空间范围上,横跨太空、地球……所以,很多学生认为地理知识遥不可及,与自我生活空间距离遥远。同时,中学生受生活地域和经验的限制,难以亲自去感受某些地理环境,更难以理解某些特定的地理知识。教师如果采用观赏地理视频的方式,将地理环境或现象展现出来,拉近学生和地理之间的距离,令学生对地理产生亲切感,在理解过程中利于巩固知识。

为此,教师可以在地理教学活动过程中,播放主题片或者记录片等视频,让学生通过听觉与视觉,对地理现象产生直观印象。如讲解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河流地貌的发育》内容时,教师可以播放著名的介绍黄河地貌的视频――《“蛇曲”幻影》。在视频观赏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观看黄河独特的面貌。这一景观,就是在高空之中,如鸟一样俯瞰流经过陕西省延川地区的黄河全貌,整个形状蜿蜒曲折迂回,曲曲折折如九曲回肠之形状。学生观看视频得到一种美的熏陶和享受,以及智慧的启迪,理解了知识,巩固了这一节课学到的知识点,也达到审美水平提高之目的。

第3篇:地理必修知识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活动;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3-127-01

新课改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强调打破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和方法,体现出教学的本源,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真正的开始重视学习的主体---学生,将主体被动接受知识逐渐转变为主动探索知识而获取知识,更好的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知能力,以培养出创造性的人才。

一、地理课堂活动的重要性

在高中地理新课改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自主学习,课堂活动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学生通过课堂活动既可获取知识,又能提高自身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提高以后从事社会建设的能力和效率。学生通过读析填绘地图可提高自身读图和绘画能力;通过对身边地理现象的观察和总结可提高观察能力;通过新过程中的试验、演示、社会调查等可提高地理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对于教师而言,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以教为主,使学生处于一个十分被动的位置,特别是一些重难点的内容,教师教起来感觉费劲,学生理解起来吃力,往往教学效果不佳。课堂活动的设置很好的实现了教学主体的改变,教师将获取知识的主动权,通过课堂活动交给了学生,师生间增加了交流互动,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实现快乐教学。

二、地理课堂活动的应用

1、地理新课改是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变,但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怎样才能通过活动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教师对课改教材详细的了解,并掌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和重难点,以设计出相应的教学活动内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们对很多知识既感兴趣但又很难理解和掌握,如:自然地理部分地球的运动、气候的形成及分布、地壳运动等。为了让学生能从自主学习中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教师应活力应用课堂活动,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采用引言的方法将学生门渴求的知识以设问或多媒体影像等方式导出,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通过学生实验、演示等活动方式得到教学结论和所需知识。

2、地理新课改教材中每章节都设计了活动题,活动题内容的设置与教材所反映的知识有直接的联系,学生可通过每节活动题更加的理解和掌握本章节的重难点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活动的设置,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互动,达到在活动中求知识的目的。概括起来,活动题的类型大致可分为:①引入型。如必修三第五章第二节产业转移,直接用图5.7“我国三家境外投资工厂的原料地、加工地和产品市场示意”引出产业转移的概念和类型。②探究型。如必修一16页活动题“画示意图,表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通过学生的探究分析总结出某个地理知识内容、规律,既能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相关知识,又能很好的培养学生能力。③巩固型。

如:通过对教材必修三90页活动题“日本近一段时间产业向国外转移的原因分析”的思考,学生可总结出:在现实中,国际产业转移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类活动题可以起到对知识内容的复习、巩固和在认识的作用。④实践型。如必修一79页活动题,教师带领学生用小米或细沙、一本书、一张白纸模拟实验山前洪积扇的形成。⑤知识归纳型。如必修一15页“填表比较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的异同”,通过活动题起到了归纳总结,找出内在俩系的作用,同时还巩固了知识点。教师还可以在必要的时候自己设计一些课堂活动,如:利用书本的挤压变形来演示褶皱的形成等,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同时,更直观形象的了解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在地理新课改活动的应用过程中,应避免出现“避重就轻”现象,即对于重难点内容,由于讲解和理解都比较困难,相应的活动设置也比较复杂,有的教师便以传统教学方式来讲解而陷入“越讲越难”的“怪圈”。而对于较为简单的内容,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即可理解的却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课堂活动。同时,由于活动的内容丰富、类型多样,为了课堂活动达到应有的效果,教师要熟悉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内容,把握好每章节的重难点,充分了解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层次,根据教学和实际情况,在适当的知识点中设置和应用课堂活动,使课堂教学更能贴近学生,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能力。

三、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课堂管理

第4篇:地理必修知识点总结范文

    感想:要上好这节课,应做好“四个一”的工作。

    一条主线:区域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无论是讲区域的含义还是后面二个知识点都不能离开这个主线。

    区域内部特征具有相对一致性,实际上就是说区域环境的整体性特点,在这里可以结合必修一的内容,从构成地理环境的要素入手,讲区域的整体性。不同区域体现了差异性特征,这种差异性是需要通过对比才能显示出来,因此比较法是学习区域差异的重要手段。

    一种方法:比较区域差异的基本方法。教材通过对比长三角和松嫩平原这二个不同的区域来说明地理环境的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首先我们要注意从什么角度来分析区域的差异?或者说分析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从什么地方入手?分析区域差异时,我们应充分地利用学生所占有的资料,不能仅完全按照教材进行归纳总结,即“教教材”;教材只是提供了给你分析问题的素材,所以要学会“用教材教”,这个问题在必修3中尤为重要。因此本节课重点要通过借助二个区域的差异分析,讲清楚区域分析的方法,从哪些方面来分析?例如自然环境的差异:从位置、气候、地形、水文、土地条件、矿产资源入手;人类活动的差异:从农业、工业、商业等等入手。

    在这里有必要提醒:我们为什么要进行区域差异的分析?这是我们本节课教学的落点,即教学的重点。有些老师往往会忽略了这一点,在课堂时间的分配上,过多地化在了区域差异的分析上,而没有落实或略讲了这种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给人一种喧宾夺主的感觉。这或许是受传统教材的影响。

第5篇:地理必修知识点总结范文

第一点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俄罗斯教育家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美籍华人物理学家杨振宁说:“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 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智力开发中的作用。随着学生知识、经验、技能的不断丰富,他们已不同程度地产生了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感的要求,这正是对学生进行地理教育,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促进他们身心发展的良好时机。地理知识和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更多的让地理问题走进学生的生活,要联系乡土实际,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联系国内外时事、学科间联系等等,激发学习兴趣,让课堂自觉的延伸到课外去。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能更好提高课堂效率

第二点、要培养学生经常运用地图的好习惯。地图是地理事物和现象空间分布的信息载体,是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信息源泉,是表达地理思想的重要手段,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地图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对于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记忆能力都有重要作用。让他们通过读图与分析,自然地总结出规律。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的习惯,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可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运用地图,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第三点、教学中尽量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必修一中很多知识点单凭想象不好理解,运用多媒体以动态展示,效果更佳。例如地球的运动,动画展示地球的公转和自转,天气系统中冷锋暖锋,水循环,褶皱向背斜的形成等等,这些知识点动画展示,能很好提高课堂效率,学生也更易理解,接受。在教学中把幻灯、投影、电影、录相、计算机等现代化视听工具应用于教学,是当代教学手段的重大变改,是教学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它对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起着重要作用。

第四点,培养学生在学习地理中,不断总结规律,简化记忆。如必修一的难点之一地球上的气压带风带的记忆方法,气压带是高低压相间分布,赤道是低压,风带是高压指向低压,呈一个大大的小于号。再例如经常遇到的三维坐标图的读法,四步走一找x轴,二找原点,三找y轴,四平行y轴交x轴。 掌握这四步,任何这种三维图都会迎刃而解 。

陆地海洋等温线分布规律,简化为点南陆南点北陆北,即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全球的陆地向南凸,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全球的陆地向南凸。

第6篇:地理必修知识点总结范文

一、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制定有效学习计划和目标,能让学困生在学习中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事半功倍。学习过程主要有制订计划课前预习精心听讲课后复习解决疑难独立作业系统小结课外学习等有机联系的几个环节,其中下列三个环节尤为重要。

课前要预习。“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前预习不仅能预先掌握学习的重点难点,而且能培养自学能力,。很多学困生的初中地理基础薄弱,而高中地理每节课的知识点多且难度较大,不易当堂消化。这就需要学困生抓好课前预习这一环节,找出重点、难点,做好听课准备,以便更好适应教学节奏。

课堂应专心。课堂是学习的中心环节。很多学困生上课只听不记,课堂发言、讨论缺乏主动性,做笔记与听课不能有效配合,各种感官不能并用。被动的学习态度导致其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成绩不佳。因此,学困生课堂上更应紧跟教师思路,用心听讲、积极思考、认真笔记,争取不“欠账”或少“欠账”。

课后重复习。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遗忘在最初时较快,以后逐渐减慢。所以,学完新知识之后应及时复习,写出复结笔记,做好相应练习。这样才能及时巩固所学新知识,提升自己理解、迁移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使用科学阅读方法

高中地理知识主要分为三大版块: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学困生要注意在不同版块使用不同的学习方法。

必修一主要学习自然地理。重点是对自然原理的理解和规律的探索,并探讨它们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宜采用理科的学习和思维方法。通过学习建立宏观的空间概念,培养形象思维和理性思维能力。学困生在学习本书时应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去思考,一幅图接一幅图去揣摩,一点一点构建地理框架。

必修二侧重学习人文地理。即从地理学角度分析人文社会现象的形成原因及分布规律,偏重观点、方法的运用,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要求学困生应注意观察身边事物的发展变化,积累生活经验;应学会迅速通读课本内容,做好课前预习;应建立联系观点,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必修三偏重学习区域地理。区域地理重点是以图表为载体的学习方法,偏重地理事物的空间定位、地图和图像图表的判读技能。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多读课本和地图;应在各部分之间找到逻辑联系,有针对性地寻找解决途径;应明确细节性知识点的出处,利于快速记忆和运用。

三、学会认真研读教材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地理学习侧重对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的理解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因此,学困生在学习时一定要静下心来认真阅读理解教材。

注重消化概念。概念学习是中学地理学习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学困生在学习地理时要将教材中的主要概念细细梳理,逐一消化吸收。如季风、区位、上风向、最小风频、太阳高度、锋面气旋、地质构造等。同时还要把特别容易混淆的重要概念罗列出来,加以区分比较,如昼夜更替与昼夜长短、地方时与区时、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等。

重视理解原理。高中地理学习不能一步登天,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原理”关。地理规律和原理主要包括地理事物的特征,成因及其发展变化和相互联系等。如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内力与外力作用的发生及其变化机制等。掌握原理和规律,就能寻找出同类地理事物的一般特点和规律,分析事物才有说服力并做到举一反三。

把握“”。地理环境既有共性,也具个性。在学习过程中要重视事物共性的总结和个性的分析。如受太阳辐射影响,地球表面的热量大致从赤道向两极递减,陆地上的自然带也呈现出从赤道向两极变化的规律,大致可分为热带温带寒带,这是共性。但在实际分布中,由于受地形、海陆、洋流、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又出现了垂直地带性及非地带性等。

仔细寻求规律。在平日地理学习过程中,学困生还要学会从教材中归纳出普遍性规律。如学习全球昼夜长短变化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太阳直射点位置与昼夜长短变化的关系,可归纳出全球昼夜长短的时空分布规律: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就昼渐长;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的回归线上,哪个半球的昼就达到了最大值。这些规律总结有助于对教材的理解和运用。

四、懂得如何使用地图

地图的阅读和使用是地理学习的“灵魂”和难点,也是地理学困生害怕学习地理的重要原因。想要学好地理,必须将地图当做最好的老师,做到地图“三会”。

会读图。读图注意先后顺序:先读图的主题,即图名;看清图例、比例尺和方向;读出图具体内容、范围等,观察要仔细全面;联系实际,学会变图和图文转换等。

第7篇:地理必修知识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地理;案例;教学

一、什么是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实质上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探索新知识的能力。换言之,案例教学是以地理结论的获取过程为主要目标,通过学生观察体验、实践反思等活动,来感悟地理结论的研究学习过程。它不但注重学生对地理知识形成过程的学法指导,还关注学生学习、掌握和探究新知识的方法引导。对课堂教学本身而言,案例教学是以传授学习方法为主要目的,也是一种比较常用的教学方式。

现代高中生,求知欲极强,思维能力也发展到一定程度。基于现行地理课标的教学理念,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正确指导下,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结合教学内容和 “三维”目标要求,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汲取现实生活中一些比较典型的案例,带学生进入预设的或特定事件的“现场” (课堂),并通过角色感受,分析案例过程,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以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归纳概括,并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和探究性学习能力及创新精神十分必要;更有利于学生今后能将这些能力运用到再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

二、案例教学的主要特点

1.案例教学的实践性

人的认识和感知过程,是从对具体地理事物的认知、理解,从而抽象到概念,再到理论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知规律。教学案例或素材,大多来源于课程以外,部分来源于课堂教学实践;一些特别典型的案例,不仅来自于学生对周围地理事物的留心观察、搜集和整理,也来源于教师、家长,有的甚至来自于社会环境,所谓“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到处存在。

2.案例教学的多元性

一方面,出自于学生的案例素材是最原始的、第一手的和“原生态”的;另一方面,教师不但是知识的传授者,学法指导者、设计者,教师课前同样担负案例素材的发现者、探索者任务。这必定决定了案例素材的多元性。

3.案例教学的互动性

来自于学生的大多数素材是最原始的、第一手的,并未加以详细整理归纳。教学中,通过师生、生生对众多“原生态”的案例素材的互动讨论,明晰了认知,并在指向课程目标的前提下,最终达成共识。因此案例教学具有互动性。

4.案例教学的延伸性

首先,课堂教学局限于40多分钟,而且教学活动中也不可能完全解决所设置的问题,势必导致案例教学向课堂外延伸;第二,对课堂学习的主要内容的巩固,对学生特别感兴趣的东西,以及课后的思辩、作业反馈等,也必须在课外进一步扩展,促进了案例教学的拓展。再者,在收集并获取大量信息,以及归纳整理上,师生同样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三、案例教学的基本功能

1.能在具体情景下教学,体现设置情景的有效性

爱因斯坦曾说过:“这些(指情景素材)宝贵的东西,是通过同教育者亲身接触,而不是――至少主要的不是――通过教科书传授给年轻一代的。”这种“亲身接触”的东西,实际上就是来源于多渠道多途径的情景素材,大多数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是学生在特定情景下感悟到和探究到的。也是学生在实践中接触而来的,并未能被关注或强化过的知识。当然就“不是――至少主要的不是――通过教科书传授给年轻一代的”知识了。

2.培养学生整体综合素质,能在教学中激活课堂

信息源与信息展示的手段较多元化,能强化和培养学生整体综合素质。首先,教师或学生自我展示的无论是素材或是案例,内容包括不仅了文字、图形、表格、数据、声音、影像等形式多种的材料,也可以是文章、统计图表、场景照片、即时录像等等。第二,信息可能来自家长、教师、学生,也可能来自社会其它人员及团体,还可能来自文学作品、网络、报刊杂志,还有观察记录、采访纪实等等,不仅要求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去阅读、了解和接受这些信息,而且课外也不例外。第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将按设计者――教师预设的问题去提取、消化和处理有效成份,并通过思考、讨论等活动将有用的信息转化为新的知识。

四、案例教学的一般教学程序

教学中获取新知识的一般程序:①出示或展示师生事先准备好的情景或背景资料;②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我感知情景或背景,来获取有用的信息;③由学生质疑或者教师提出问题;④课堂上师生、生生进行探讨获得初步意见或结果;⑤在师生“去伪存真、”的有效前提之下,形成一个或几个共识。

举例如下:

(1)出示或展示师生事先准备好的情景或背景资料。在教师导入了“主题”之后,由学生出示或教师展示课前收集整理选择的案例。可简要分为几个不步:发放给学生“学案”;教师运用媒体显示案例;由教师或学生代表描述案例;分配角色,由角色学生进行表演;

(2)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我感知情景或背景。在学生已融入案例情境时,先由教师及时设疑,要求学生剖析解惑。设疑后教师巡回检查,基本了解学生自主探究,而后个别指导点拨:如,指导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思路,关注学生把握审题等等。

(3)由学生质疑或者教师提出问题。在学生分析、探究,获得一定个人见解后,教师随即指导学生分组讨论。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发表自己的看法、认识、见解,记录于“学案”相关位置,随后让小组代表进行总结发言。

(4)课堂上师生、生生进行探讨获得初步意见或结果。在小组总结发言与交流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调控,再次组织小组延续与深入的讨论,以解决有争议的或矛盾的问题。随后把以上问题梳理出,由教师记录在案,之后教师有针对性的总结评价与提示,或布置由学生在课后另找时间和机会进行再探究。

(5)在师生“去伪存真、”的有效前提之下,形成一个或几个共识。这个阶段是在教师的总结评价后进行的。所以,学生的学习情感已得到升华,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了调整与完善。不难想象,学生的整体综合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五、案例教学的基本方式

(1)一例式:就是指一个知识要点由一组材料问题背景。该方式适用于相对独立的知识点。例如,鲁教版必修Ⅲ中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的知识,教材的编写就是“以黄土高原为例”;“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知识,教材的编写就是“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2)多例式:就是指一个知识点由多组相近或相似材料作问题背景。该方式适用于揭示地理规律方面的教学。例如:鲁教版必修Ⅲ 中“区域的开放性”知识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展示“城、乡经济差异”、“长江上中下流域的区位优势”、“经济全球化”等材料作为情景。

(3)多案式:就是指多个知识点由一组材料作背景。该方式比较适用于具有内在联系的若干地理知识的教学。

(4)对比式:就是指一个或多个知识点由两组对立的材料做背景。该方式适用于对立的、具有可比性的较要素地理知识的教学。例如,鲁教版必修Ⅲ“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除了就使用教材中提供的“日本和英国差异”外,还可以选用 “东、中、西部三在经济地带的差异”作为素材案例。

总而言之,案例教学是一种自主探究式学习,是新课程及其背景下的“三生教育”的教学内容之一,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究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举措。但“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实践中也同样存在一些问题。

参考文献:

第8篇:地理必修知识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 高中地理 趣味教学 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Improve the Application of Teaching Interest in

High School Geography Classroom

CHEN Shaohong

(Putian No.3 Middle School Geography Department, Putian, Fujian 351100)

Abstract High school geography class capacity, logical, thinking big jump, the lack of interesting stories, classroom boring, are not enthusiastic. Albert Einstein once said: "Interest is the best teacher." Confucius said: "Those who know are not as good as those who like, those who like are not as good as those who're interested" thereby increasing the geography classroom fun is to guide students to better learning, music learning a medicine. How to improve classroom fun of it? It's the problem required to be solved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classroom.

Key words high school geography; interest teaching; self learning

1 高中地理课堂中,学生缺乏兴趣,被动学习

在八年的工作中,不断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反思和总结,同时也通过参加各级各类的优质课、观摩课等,发现不同的教师、学科,具有不同的教学风格、课堂氛围和教学效果。

高中地理,作为文科中偏理的科目,逻辑思维、分析过程贯穿教学全过程,逻辑性强,课堂紧凑,脑力负担重,又缺乏生动、贴切的生活案例,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比如在《天气系统》一课中,从冷、暖气团的概念入手,导出在其控制下的天气,为后面学习“锋过境前、过境后的天气”打下铺垫,进而引入锋的概念和分类,进入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分析锋面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需要横纵异同点的对比分析和原因分析。整个教学过程一环紧扣一环,课堂紧凑,逻辑关系强,课堂容量大。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非常疲惫,很难在整节课中都集中精力,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学生兴趣不大,教师艰难地维持课堂纪律、调动课堂互动。

2 原因探究

2.1 学生层面

2.1.1 学生基础较差

文科班级女生居多,而地理学科的特点是需要较强的理性思维,对逻辑分析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图表解析能力等要求较高,这不仅是女生的弱项,更多的学生就是因为理性思维能力较为欠缺,而无奈选择文科。在文理分班的成绩倾向中,文科就处于弱势,而地理又是文科中的弱势科目(图1与图2)。因此,文科生中普遍存在学不好地理,对地理缺乏兴趣、被动学习等现象。

2.1.2 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不得当

到了高二、高三,地理知识难度大、跨度大、应用灵活,要求学生知识体系完整、思路清晰、思维活跃,这成了文科生成绩突破的瓶颈。而学生对文科的传统认识:背背就可以了。这与地理要求背道而驰,错误的学习方法,导致了很多学生,尤其是女生,成绩不理想。在付出与回报不匹配的情况下,最终失去学习兴趣与动力,被动学习。比如:2013年高三(5)班的饶艇Z老师眼中是位非诜艿暮⒆樱峡稳险嫣病⒓潜始牵魏蠹笆备聪啊⒈潮始恰5窃谌狈φ返难胺椒氨乇傅乩砟芰Φ那榭鱿拢沟盟牡乩沓杉ㄒ恢贝τ谥邢滤健?

图1 分班前后年段平均分对比

图2 分班前后平衡班平均分对比

2.2 地理学科性质层面

地理3本必修教材中,必修1放在最前面,为必修2、必修3的学习做铺垫。必修1是一门自然科学,内容偏向于理科,以理解运用为主,需要图文转换、图图转换、横纵变化对比等,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对他们而言是比较难的。而其第一章《行星地球》又是最难的,需要很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将静态图想象成动态变化图,知识点众多,联系密切,这是地理中最难的一个知识。在高考中,其难度系数在0.1~0.3之间,可见难度之大。而高中生一进入高中,就马上接触到这一最难专题,很多学生就心存畏惧,继而望而却步,最终止步不前了,丧失了学习地理的信心和兴趣。

2.3 教师层面

地理必修1的内容较多,知识难于理解。高一又是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时期,而高一地理课每周排两个课时,在有限的课时中要完成众多的教学任务,教师经常顾此失彼,尤其是实践性较强的知识常被简单带过,不仅容易让学生失去兴趣,而且受课时限制,课堂中也往往以牺牲趣味性来换取教学进度,教师教学热情不高,课堂效果不佳。

3 提高课堂趣味性的措施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地理教学必须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差异和认知规律,同时立足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最终养成良性的终身学习习惯。

3.1 巧妙设计导入,吸引学生兴趣

在教学中,设计巧妙、新奇的导入方式,就能在瞬间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产生强烈的探究意向,牢牢抓住学生的思路。从而为教学活动打好基础。例如在“大气的受热过程”的教学中,抛出一个问题:珠穆朗玛峰是世界最高峰,离太阳最近,为什么不是最热的地方,反而很冷呢?这一认识冲突让学生精神一震,与传统认识形成强烈的冲突,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课间嬉闹吸引到课堂上来了。在认识冲突的引导下,整节课学生都兴致勃勃,大家在轻松的气氛中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3.2 创设教学情景,提高课堂趣味性

围绕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并针对学生思维的疑点、难点,创设贴近生活的情景案例,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入手,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从中体会学习的乐趣。把地理难点变为生活经验的延伸,既能提升学生参与到课堂的积极性,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也能将知识点变难为易,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例如在《工业的区位选择》一节中,“工业的区位因素”是本节课的一个重难点,在教学中创设这样一个情景:现在是2024年,某生想回到莆田办厂,他需要考虑哪些因素?讨论氛围非常热烈,但是政策条件漏了。我继续创设情景:莆田与珠三角地区具备有相似的地理条件,而珠三角成为我国最早进入工业化、城市化的地区,莆田却滞后。为什么?经过引导,学生很快就得出了政策因素。通过情景教学,学生不仅轻松掌握了该知识,而且记忆深刻。

3.3 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学生个性鲜明,不受约束。而在传统教育中,师道尊严思想占据主导地位。师生之间的认识冲突是矛盾的源头,教师反映学生素质不如以前,学生抱怨学校压抑他们的个性发展。师生之间不是对立面,而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因此要找到一个两全其美的方式。我的做法是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把学生当课堂的主人,把学生看成平等、共同探究问题的伙伴,从而形成相互尊重与信任的氛围,让学生真正拥有一个“主动学习、自愿学习”的环境,才会有学习积极性。

课堂中,我以“说”为突破口,鼓励学生“大声说、人人说”。例如在“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中,让学生大声说、大胆说:什么是地表形态?见过哪些特殊的地质、地貌景观?成因是什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畅所欲言,甚至以辩论的形式共同探讨某个问题。给学生一个相对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学生还我们一个和谐、向上的课堂。

第9篇:地理必修知识点总结范文

一、思维导图相关内容介绍

“思维导图”这一概念最早于上世纪60年代由英国著名教育学家东尼•博赞提出,他认为思维导图是人类自然功能的体现、放射性思维的表达,即通过图像和文字的形式将具有关联的理性和感性知识分层次的进行表示。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将内容繁多、关系复杂的知识点进行有效的梳理,从本质上理清知识的内在关联,构建整体知识框架,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尽管表面上看思维导图是对教学内容的高度宏观概括,但是从微观角度来讲,思维导图的每个分支结构和内容都是独立的一部分,可以被看作是另一个小型的思维导图,具有结构清晰、重点突出、逻辑性强等特点。思维导图的放射性思维表达对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重要作用,但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来判断是否应该采用这种新颖的教学模式。例如,人教版必修一教材的内容以地球运动、大气运动和气候变化、海水运动及地表形态变化等自然地理为主,这部分知识对学生的逻辑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要求较高,高一新生难以掌握,所以比较适合在课堂教学和练习中引入思维导图的学习方法;然而,必修二课程以人口、交通、工业及环境等人文地理为主,以陈述性知识为主,内容并不复杂,大部分知识只需要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引入思维导图反而会增加教学内容的难度。由此可见,思维导图的引入要具有针对性。

二、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1.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提高预习质量

课前预习是中学课程学习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不仅可以让学生对即将接受的新知识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更是学生发现重点、难点内容的关键时机。有效的课前预习能充分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他们会十分关注预习过程中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合理分配课堂精力,更全面的掌握教学内容。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高中地理教学的课前预习效果并不理想,虽然学生对预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是较为关键的影响因素,更为重要的原因是预习方法不当。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进行高中地理课程预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根据教学内容对学生的预习重点、难点予以提示,让他们尝试找出知识点和关键词;其次,引导学生将认为核心内容的关键词作为思维导图的核心部分,将次级关键词作为分支部分标记在图中,直到将所有的关键词都标记在图中为止;最后,采用颜色分类的方式对图中的知识点进行标记,例如,红色表示不理解、黄色代表理解不透彻、蓝色代表完全掌握等。通过以上三个步骤,每个学生都初步建立了符合自身学习情况的思维导图草图。

2.帮助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提升课堂效率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详细的讲解时会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而将思维导图运用于课堂教学实践则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首先,学生会根据自己的思维导图草图有侧重性的听取教师授课内容,重点关注自己不理解或理解不透彻的部分,提升课堂学习效率;其次,学生会将自己的思维导图与教师的思维导图进行对比,及时发现理解偏差,便于抓住重点内容;最后,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完成课堂笔记。根据教师所绘制的思维导图对学生的草图进行适当的修改,理清知识结构框架,有助于加深理解和记忆。目前来看,大部分高中学生做课堂笔记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他们难以抓住教师授课的重点内容,采取照抄板书的方式以获取全部的知识点,这样造成了大量学习时间的浪费。采用帮助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做好课堂笔记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

3.培养学生完善思维导图提高复习效果

在高中地理学习过程中,复习环节与预习相比同样重要。但是,通常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复习知识量过大、知识点过于零散是常见的难题。思维导图的引入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难题。学生通过课堂笔记中的思维导图可以明确复习重点,理清学习思路,于此同时,学生在复习过程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体会,对学习内容以思维导图的方式从整体上进行凝练和简化。此外,原思维导图中的难点内容完全得到解决,会赋予学生较大的成就感,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