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基层监督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 要 国有企业的发展需要对其财务进行有效的监督,财务监督要不断创新其管理制度,根据目前国有企业基层财务监督的现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并根据国有企业的实际情况采取可行的措施,解决国有企业基层财务监督存在的问题,促进国有企业的持续发展,提高国有企业的收益。文中将对国有企业基层财务监督的现状进行分析,阐述国有企业基层财务监督中存在的问题,同时,给出解决国有企业基层财务监督存在问题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 国有企业 基层财务 监督 问题 对策
近几年,国有企业的发展比较缓慢,主要是由于其基层财务监督管理中存在诸多的问题,国有企业基层财务监督的现状不容乐观,要不断加强对其管理,才能促进国有企业的发展与壮大。文中将对国有企业基层财务监督的现状及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国有企业基层财务监督不足的有效对策。 一、国有企业基层财务监督的现状
目前,国有企业基层财务监督的现状十分严峻,首先,国家对国有企业基层财务进行监督。国家通过企业的经营者对国有企业进行监督,但经营者的目的是追求企业的经济效益最大化,与国家监督的目标存在冲突。其次,国有企业内部基层财务监督中监事会是最为重要的监督手段,但监事会对其财务不能进行有效的监督,对企业财务进行监督的财务部门,其体系需要不断的规范,并且企业的财务监管要在企业的各部门进行全面的实施。最后,社会监督对国有企业财务监督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国有企业财务监督体系要逐渐实现现代化,积极利用社会监督,而中介机构有利于维护市场经济秩序[1]。 二、国有企业基层财务监督存在的问题
国有企业基层财务监督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国家对国有企业基层财务监督的制度不健全。国家对国有企业的监督体制不规范,国家对国有企业进行监督的过程中,由于各部门的职能过于分散,导致其监督的职责、权力等都存在问题,各部门缺乏统一的协作,对国有企业的财务不能进行有效的监督;国有企业的财务监督权力过于集中,并且缺乏相应的约束机制,致使在监督过程中极易产生腐败问题;同时,由于监督体制的不健全,致使对国有企业的监督不全面,进而影响企业的发展。其二,国有企业内部基层财务监督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监事会的监督力度不足。国有企业的监事会并没有有效的发挥其监督的作用,对其经营者的监管力度不足,主要是由于国有企业监事会的人员是由股东大会代表选择的傀儡人员,并且监事会的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偏低,没有专业的技能,不能完成其工作内容,监督的效率低。第二,财务总监的监督权限受到影响。目前,国有企业的经营者对其财务管理的权力日益加大,财务总监如同虚设,财务总监的监督工作不能如期的开展,其监督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有着直接的影响,企业经营者对财务总监十分排斥。其三,社会监督对国有企业基层财务监督的不到位。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社会监督是国有企业基层财务监督的重要力量,但在实际工作中,社会监督却没有发挥其积极的作用,其中中介机构发展缓慢,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约着其社会监督的效果。中介机构为了快速发展,存在着不公平竞争的现象,同时,中介机构的监督水平偏低,不能满足国有企业财务监督的要求[2]。 三、解决国有企业基层财务监督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国家对国有企业基层财务监督的制度
国家对国有企业基层财务监督的体制要不断创新与改革,要明确国有企业财务监督的主体、职责,并落实其责任,进而对国有企业的财务监督进行全面的管理。同时,国有企业的所有者对经营者进行有效的监督,减少国有企业资产委托的环节,使其关系更加清晰,提高监督效率,保证监督的效果。
(二)完善国有企业内部基层财务监督的体系
国有企业基层财务监督的完善,要建立健全国有企业内部基层财务监督体系,国有企业财务监督的权力要均衡,企业的监事会要对企业进行有效的监督,董事会与监事会进行有效的合作与沟通,保证企业的持续发展,同时企业的所有部门要重视其财务监督工作,将财务监督的工作落实到每一个部门,降低企业监督的成本,提高企业监督的效率,保证企业监督的质量。国有企业的财务部门要进行有效的监督,财务部门要建立健全财务监督制度,聘用具有专业技能的人员进行财务管理,保证其财务管理的水平,促进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加强社会监督对国有企业基层财务监督的力度
随着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国有企业基层财务监督要不断加强其社会监督的力度,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的作用,保证会计师的专业技能,加强对会计师的考核与聘用,对注册会计师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实现注册会计师对企业的有效监管。注册会计师要注重其公平性与权威性,保证其监督的效果,提高企业的监督质量,从而促进企业的全面发展[3]。
四、总结
目前,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管理制度在不断完善,国有企业财务监督对企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但国有企业基层财务监督的现状不容乐观,存在诸多的问题急需解决,文中对国有企业基层财务监督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并给出了具体的解决对策,相信通过这些对策的一一落实,国有企业的基层财务监督将更加完善,国有企业的发展将更加稳固。
参考文献:
[1] 申益初.国有企业财务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经,2011.12(08):49-50.
关键词:社区矫正;检察监督;问题;对策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社区矫正监督主体是检察机关。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四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对执行机关执行刑罚的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如果发现有违法的情况,应当通知执行机关纠正。
一、社区矫正检察监督的价值功能
首先,体现了检察机关依法履行刑罚执行法律监督职责价值功能。开展对社区矫正的法律监督,是刑罚执行监督的重要内容,也是检察机关的一项重要任务,对于促进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保障刑罚的依法正确执行具有重要作用。其次,凸显了检察机关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这一重要职责。这一职责包括:积极参加社区矫正试点和推广工作,保证纳入社区矫正的服刑人员符合法定条件和程序,促进建立适应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要求的社区矫正工作体系;完善对社区矫正进行法律监督的方式和措施,依法开展对社区矫正各执法环节的法律监督,防止和纠正脱管、漏管等问题,促进社区矫正工作依法规范开展;协助有关部门和基层组织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矫正帮教,依法受理社区服刑人员的控告和申诉,维护社区服刑人员的合法权益。其三,是我国社区矫正工作能够依法公正进行的有力保障。社区矫正工作的特点决定了检察权参与监督的积极意义,社区矫正完全是一种以社区为背景的开放式的刑罚执活动,矫正对象的确定虽然不是由执行社区矫正的矫正组织确定,但由于社区刑罚的执行,基本上是一种行政工作,社区矫正人员工作上有很大的操作空间,“权力没有受到监督,必然导致腐败”。如果缺乏监督,非监禁型行刑方式的社区矫正制度同样会被异化为罪犯“合法”逃避法律制裁的途径。
二、基层检察院社区矫正法律监督工作面临的问题
社区矫正工作采取的是一种"联合办公"的模式,坚持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司法行政部门牵头组织,公安局、检察院、法院、监狱管理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等部门协调配合,司法所具体实施,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社区矫正工作领导体制。人民检察院发挥的是在社区矫正工作各个环节的法律监督作用,发现有违法情况时及时提出纠正意见或检察建议,保障刑罚的正确执行。
(一)定期检察不到位
一些基层检察院对高检院规定的对监外执行、社区矫正实施定期检察没有认真贯彻落实,主要表现:一是对一年两次社区矫正定期检察活动在检察次数和时间上打折扣,有的一年只开展一次,或者不开展;二是在检察的区域范围上严重缩小。不少地方一年中只检察几个乡镇、社区矫正机构,没有按照规定实行全方位检察;三是在检察的内容上没有严格执行规定的要求,没有对交付执行、教育矫正管理、变更执行、解除矫正情况进行全面检察。四是在检察的程序上过于简化,有的只简单查看一下服刑人员的定期汇报记录,没有深入进行其他相关检察。
(二)重点问题重视不够
对一些地方社区矫正工作中出现的一些敏感问题和事件没有开展及时检察。比如,一些地方检察院对缓刑犯减刑呈报、裁定的审查、监督不严。再如,有的检察机关没有深入查究社区服刑人员重新犯罪事件背后是否存在执行机关的职务犯罪案件,导致社会和舆论对检察机关的职能作用产生了质疑,造成了不良影响。
(三)保障不足
(1)法律监督机构不健全。由于监所检察长期以来形成的体制,只有有监所地方的检察院才成立监所检察部门。虽然,随着监外执行检察和社区矫正法律监督工作的开展,这种现状正逐步改变,但是仍然有不少地方城区检察院未设立监所检察机构,有的虽然指定公诉或批捕或综合部门人员兼职这一工作,但由于这些部门主营的业务不是监所检察,往往得不到应有重视,缺乏相应的时间和精力开展工作,导致非监禁刑的社区矫正法律监督存在事实上的“盲区”,处于无人监督的状态,这些地方社区矫正工作是否能依法公正地开展和社区服刑人员的权益是否能够得到保障面临着体制瓶颈的制约和障碍。
(2)队伍数量和专业素养不能完全适应。《刑法修正案(八)》的颁布,进一步推进了社区矫正在全国全面开展,社区矫正法律监督也应当积极跟进。但具体执行法律监督任务的基层检察院却面临着社区矫正法律监督队伍数量不足、有的人员检察素质不能完全适应的问题。有的地方检察院监所监察人员就1人或2人,而社区矫正法律监督一年两次的定期检察就需要对法院、公安、司法行政机关以及所有乡镇社区矫正机构和派出所进行检察,量大,面广、任务重,现有检察人员数量和法律专业水平不能完全适应这一形势和任务的要求。
(3)监督装备保障不足。社区矫正定期检察需要到各乡镇、社区的社区矫正机构进行检察,有的社区矫正机构远离检察院,没有交通工具,检察工作很难进行。目前虽然检察机关装备有了普遍改善,但社区矫正法律监督定期检察的交通装备还不能保障。
三、完善社区矫正法律监督的对策
关键词:工程质量监督;存在问题;解决思路
在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工程质量是建筑行业永恒的主题,做好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是各级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工作的核心。随着《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以及各种规章、规范性文件的相继出台和实施,质量监督管理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深化监督机构改革,促进工程质量水平的提高,成为我们面临的新课题和新挑战。
1基层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存在的问题
1)现行质监体系不完善,监督技术落后。如今我国每年都有几千万人从事建筑活动,参与建筑活动的单位也越来越多,从施工、勘察、设计单位扩大到建设、监理、检测等单位;工程越来越复杂,分工越来越细,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大量使用,专业化施工队伍蓬勃发展;质量责任主体变动频繁,建筑活动各方主体改革、改制、更名、重组活动增多,人员和队伍流动性加大;参与建筑活动各方结成利益同盟,追逐利益最大化,减少投人,降低质量,增大使用期费用,损害使用者利益。面对如此复杂的建筑市场环境,现行的基层质监体系越来越力不从心,亟待改进和完善。
同时,质量监督是一项技术性、政策性都很强的工作,基层一些监督机构的现有素质,尚不能保证工程质量的有效监督。首先表现在人员素质上,长期以来,由于编制和管理方式等原因,县级监督机构还存在着专业人才缺乏,技术力量薄弱,素质参差不齐,离“既要对法律法规非常熟悉,又要对强制性技术标准非常熟悉”的要求很远。其次技术装备落后,缺乏现代化的检测手段,监督方法远远落后于科技发展水平,影响工程质量的监督力度和深度,很难与当前建设工程发展的需要相适应。
2)监督机构的监督方式单一,无法实现全面监控。建筑工程工期长、多专业、多工种和材料设备多品种的特点,决定了传统单一的实物质量监督方式已经远远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单纯依赖质量监督机构的儿次到位。质监机构在质监方法上的发展创新速度远远低于其组织机构建设速度。基层质量监督工作多年已习惯于工程的直接管理,缺乏宏观管理的经验和方法,尚未建立一种新的监督体系。施工几百天,“判断”一阵子,难免使监督的全面性受到约束,造成无法对工程质量进行全面准确的核验、评定和有效控制。
3)质监人员素质不高,执法不严。政府工程质量监督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监督机构的人员素质、设备、监督理论和经验乃至权威性虽然取得了质的变化,但一些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人员素质不高、自我廉政、勤政约束机构不健全的问题依然不同程度地普遍存在,这些势必影响工程质量的监督力度和深度,直接削弱了政府监督的有效性和权威性,履待改进和完善。
同时,讲人情、人际关系的复杂或者有关部门的不正常干涉也是影响工程质量监督管理部门公正执法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往往当监督机构提出处罚申请后,受其他外来干涉影响,受到处罚只占极少数,这就影响了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权威性、威慑力。
2加强基层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我认为应当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探索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和建筑市场需求的监督管理体制和机制,构筑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工程质量监督保证机制。
1)完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规范监督管理程序。质量监督机构应该负责宏观控制管理工作,通过抽查和巡查的方式对本辖区的工程质量实行动态监管。通过抽查和巡查了解本辖区工程质量的基本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制定管理制度,引导和规范参建各方的质量行为;对突出的质量问题,可以集中力量,开展专项整治,防止和纠正参建各方偏离基本的工程建设程序的错误行为。将质量的控制点的验收工作交给监理,充分调动监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通过动态抽查来督促监理人员忠实履职。通过违规查处,鞭策监理人员提高质量责任意识。
监督程序要规范化,就要保证质量监督工作的权威性,减少人为因素影响,避免不正之风的滋生。具体包括:a.加强监督机构及其人员资格管理;b.完善施工许可及监督报监;c、切实做到现场检查;d.改进不良行为记录的处理;e提交工程竣工验收与备案等等。
2)建立实物监督与行为监督并重的监督机制。行为监督与实物监督并重,实行结构工程质量季度大检查制度。目前,质量监督机构是以行为监督为主、实物监督为辅的监督方式。但实践中发现如果对实物监督力度不够,就可能造成工程质量问题得不到及时发现和处理。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应将工程建设各方的质量行为及其结果,即工程产品质量,均列为监督对象,将工程建设参建各方推向工程质量责任第一线,通过日常监督、监督巡查与结构工程季度大检查相结合的监督形式,对影响建设工程质量的全要素实现全覆盖的监督。通过检查,促进各个责任主体工程质量意识的提高。
3)认真开展学习和培训工作,切实提高质量监督从业人员综合素质,推进质量监督工作水平的提高。质量监督工作是由基层质量监督人员来完成的,从业人员的素质决定了工作的质量水平。因此,需要切实提高质量监督人员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技术素质两个方面。对质量监督从业人员的培训应当包含上述两个方面的内容,并且是经常性和长期性的。
建立监督人员的持证上岗和定期培训制度,打造一支技术精良的质量监督队伍,使其具有较强的技术判断能力和行政执法水平;上级质监机构要定期对下级质监机构、质监人员进行考核,不合格的机构要进行整改,有关人员要调离岗位或降级、降职;就技术装备而言,还要加大检测力度,增添检测设备,以数据说话。
4)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尊重建设各方主体地位,保障建设主体合法行使自身权利和承担相应的职责。质量监督工作代表政府对工程实施监督,应当着眼于工程重点监督和宏观把关。监督工作重点在于审查各方主体的合法性,指导和监督各方主体建立起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监督各方质量行为的合法性和尽责性,以达到质量监督的有效目的。
切实树立工程建设质量的责任主体是业主、勘察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的理念,在质量监督工作中应当充分尊重各方的权力,明确工程质量责任由各方主体承担而不是质量监督人员或机构,督促各方承担相应的责任,才能使各方主体切实履行其责任和义务,确保工程质量。比如,依照条例规定,竣工验收由业主单位组织各方主体参加,质量监督工作是在接到业主通知去参加验收,监督参加验收各方主体人员执业的资格和验收工程程序的合法性,如工程达不到国家验收标准,可以宣布验收无效且不同意工程备案和投人使用。在质量监督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对业主单位履行权利和义务的指导和监督,因为在整个建设过程中,业主处于中心地位,业主行为的合法性对工程质量是起决定性的。另外,质量监督要特别注意保护监理单位和人员的地位和职能,确保监理工作的顺利有效开展,与监理单位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全面掌握工程质量状况。
3结语
关键词:绩效考评 检察机关 检察工作
一、基层检察院现有考评办法的难点问题
目前基层检察院绩效考评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目标确定量化不到位。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主要职责就是实施法律监督,这是检察工作的总体目标。这一总体目标是通过公诉、反贪、反渎、侦监、民行等具体的业务工作来实现的,因此在实践中,基层院都是按照部门的具体职责来确定工作目标的。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常常遇到上级院以及地方党委、政府根据工作需要,安排部署与业务相关的工作和专项活动,这些业务工作和专项活动在年初制定绩效考评目标体系时并不能完全预测到,从而给绩效考评工作带来困难。
二是工作压力不均衡。目标管理只针对具体的业务部门,所以评价科室和干警工作的焦点集中在中层干部身上,中层干部的压力就非常大。因为目标没有具体到干警,对于警的评价只在本科室内部反映,在全院不能进行横的比较和纵的评价,一般干警的工作好坏分的不十分清楚,所以~股干警的压力就比较小。同时,在基层院中很少有针对检察长和分管检察长的考核项目,目标责任没有直接与主管检察长分管科室的工作相联系,全院的整体工作也没有与检察长挂钩,检察长们基本没有压力。
三是没有形成完整科学的评价体系。对科室工作的综合评价与一般干警的工作完成情况,缺少必然的内在联系,科室工作的优劣也与一般干警的奖惩没有挂钩,考评形式上的东西多。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各部门职责不同,部门之间缺乏可比性,干警个人的绩效优劣无法直观表现,无法确保考评结果的客观、公正、公平,进而影响考评结果的可靠性和可信度,造成绩效考评的激励效用弱化。另一方面前期制定的绩效目标具有不确定性。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有些目标年终未能实现,但是往往不是由部门和干警主观意志所能决定的。最后,评价标准还没有量化到位,人为的主观评价因素还不同程度的存在。
二、建立综合考评体系的优越性
一是能增强干警竞争意识,解决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全员位次管理的实行是将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引入队伍管理和检察工作中。虽然考评位次仅仅是一种手段,但是要想取得好位次必须提高素质,扎实工作。
二是能够进行长期激励效应,解决工作质效不佳的难题。综合考评管理机制具有长效的激励作用,年初确定目标,层层分解到人,工作一竿子捅到底,使责、权、利相统~,使每个人都明确一年的奋斗目标和方向,并为实现各自的目标进行不懈的努力,这种拉动作用使调动起来的工作积极性得以有效保持,真正体现出长期激励效应。这要比开展一些短期活动更具有治本性。
三是能够提高领导科学管理水平,解决了粗放型管理的弊端。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实行位次管理,不仅使全院工作得以提升,也使领导增强了科学管理的意识,注重研究科学管理的方式方法。
三、如何建立科学的综合考评体系
基层院必须结合全院工作实际,以完善管理评价体系为突破口,实行全员位次管理,建立干警——科长——副检察长——检察长之问一级对一级负责的联动管理机制,使全院上下形成一个荣辱与共、休戚相关的关联整体。
一是科学量化各项目标任务,明确责任。每年年初制定全院考核计划,根据各科室工作职能,将目标层层分解到科室和干警。将工作目标包括共同目标、业务目标和临时目标三大块。共同目标是所有科室都必须完成的工作,包括政治业务学习、组织纪律、行政管理、调研宣传等项工作。业务目标是各科室工作职能范围内的工作。对业务工作目标的确定,能量化的尽可能量化。对于不能量化的,要定性。临时目标是年度内工作运行中临时出现,但没有纳入到工作目标中的工作任务。
二是细化分解目标任务,累计打分。将制定的科室和干警的工作目标分别细化分类,采取计分方式,以加减分浮动、累计计分的办法综合量化评价科室和干警,对科室工作的评价分为共同工作、业务工作和临时工作,每项确定出总分,并按权重合计汇总。临时工作采取加减分办法对干警的评价分为德,能、勤、纪四个方面,即政治表现、业务工作完成、遵守制度和年度奖惩的情况。前三项工作每项设定总分,并按权重合计汇总,奖惩情况采取加减分办法。
关键词:大开间大跨度;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显著提高,对建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城市建筑结构设计应该不断创新。城市建筑“弹性空间”的提出是希望建筑平面能有较大的开间和跨度,以满足现代建筑多功能变化的灵活要求。但4 m左右的开间,6 m左右的跨度,这种传统的砖木结构,是长期以来的一种习惯。若把开间和跨度加大一点,利用普通钢筋混凝土结构比较经济。而当结构的构件跨度在10 m左右时,采用普通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就可能会使构件高度达到1 m,如此将会影响空间的使用和观感。因此,开间跨度要大,楼盖结构层高度却不增加,这是一个明显的矛盾。而采用高标号混凝土和高强度预应力混凝土就比较容易解决这一矛盾。
通过大量的工程设计计算和典型分析,本人认为,对矩形柱网平面,采用小柱距方向设主梁,大跨度柱距方向设预应力次梁的结构体系,楼盖结构层高度可以做到跨度的1/25左右,与相应的6 m~10 m柱网的普通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比较,可以做到跨度加大,楼盖结构层高度不增加,每平方米造价略为降低,每平方米钢筋用量减少10 kg以上,混凝土平均厚度减少10 cm左右的较好结果,以下就一些设计计算要点进行讨论。
1 纵横刚度与主梁受扭问题
大跨度方向设预应力次梁,开间方向设主梁,主梁是否施加预应力视需要而定。这一主次梁布置的方向改变了一般横向框架的设计习惯,但总觉得横向刚度有问题。其实很多情况下,即使采用了纵向主梁加强纵向刚度,但因建筑平面有完整横向剪力墙,而纵向剪力墙完整的较少,长度也小,因此,计算结果依然是纵向刚度小于横向刚度。所以只要能满足规范要求就不需要在这个问题上困扰。次梁跨度加大,将增加边主梁承受的扭矩,需要认真对待。而次梁若错开柱子设置时,其竖向力的传力途径并无多少改变。横向力的传力路径,可以不必像平面框架那样考虑,实际上是全部柱子受到整个楼盖的整体弯扭约束。对横向刚度最不利的情况就是整个楼盖平面仅作为全部柱子的横向铰接连杆来看待,折板结构体系就类似这种情况。
2 次弯矩问题
超静定结构张拉时,在次反力作用下产生的截面弯矩称为次弯矩,如图1所示。在静定构件中,验算跨中截面抗裂性时,计算混凝土应力只是把混凝土取为脱离体。而计算跨中强度时,是把混凝土和钢筋共同取为脱离体,计算弯矩就等于荷载弯矩。
若左端铰支不变,右端为两跨连续梁的中间支座,就成为超静定结构。两跨连续梁配筋,张拉钢筋时梁的变形将受到约束,中间支座处有一个力要把拱起的梁拉回原来的位置。左端支座产生的次应力在跨度各截面上产生次弯矩。在进行跨中截面混凝土抗裂验算和截面强度计算时,所取的脱离体完全与前述静定构件相同,只是按连续梁计算的支反力和荷载弯矩值将有所不同,要注意的是,计算截面上还有一个次弯矩作用,显然,这个弯矩会使跨中正弯矩增加而降低支座负弯矩。
上述基本假定如果成立,问题就好解决了。但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材料是弹塑性材料,加载过程中混凝土还要开裂,梁的刚度在加载过程中不断变化。即使超静定梁出现理想塑性铰,预应力筋为吻合索的连续梁,在加载过程中次弯矩也不会消失。美国混凝土规范早期规定,使用阶段混凝土截面应力计算考虑次弯矩,截面强度计算不考虑次弯矩;后又规定截面强度也要考虑次弯矩。ACI 318-89进一步明确规定,用于计算预应力超静定结构截面强度的计算弯矩为预应力引起的支反力产生的弯矩及考虑塑性重分布后的荷载弯矩的代数和。通过一些试验和分析,我认为这最后的规定不一定更合理,因为加载过程中次反力将随塑性内力重分布的发展而变化,计算复杂且存在不少问题,若直接用弹性次反力,可能造成较大的误差。如果这样计算,应特别注意最后采用的计算负弯矩值不能减少太多。
3 杆件轴向变形的影响问题
施加预应力的杆件要产生轴向变形,其中的徐变收缩变形很难准确计算,差别可能很大,但一般考虑长期变形为短期变形的2倍,人们往往能够接受。种种条件有利时,长期变形值可以再少取一些。杆件轴向变形引起整个超静定结构的内力变化,要认真分析。当轴向变形很大时,一般是在施工时采取让杆件可以自由变形的措施。张拉后,等一段时间再做成整体连接,但这样处理比较麻烦。另外是估计杆件的轴向变形值,在截面设计时考虑进去。更多的情况是,轴向变形值较小时可以不必过多考虑。而确定张拉阶段是这一问题的关键,最不利的情况是单层框架状态时张拉。
4 弯矩可调性
在预应力后张拉超静定结构中,连续梁采取分段、悬挑、嵌入构件等处理方法,从力学的观点来看就是调整内力,使其能适应施工阶段和使用阶段的荷载,又能调整跨中和支座弯矩,便于连续配筋。在大跨度框架的顶层边节点,此处弯矩较大,配筋复杂,施工麻烦,还会造成整个结构的用钢量增加。目前,许多设计者把该节点设计成铰接点,取得一点好的效果。如果在边节点柱中设置一些竖向筋,且张拉形成整体的时间根据梁上需要受荷多少来决定,利用弯矩可调性来调整边节点和梁跨中的弯矩分配,会获得更好的效果。
5高层在设计的时候要关注的内容
5.1 横向受力性是决定性的要素。一方面,因为楼房自重和楼面使用荷载在竖构件中所引起的轴力和弯矩的数值,此数值和楼高互为正比例的关系;而水平荷载对结构产生的倾覆力矩,以及由此在竖构件中引起的轴力,是与楼房高度的两次方成正比;除此之外,对于特定的楼房,一般情况下竖向载力是固定的数值,然而水平方向的是有很大变化的。
5.2 关于轴向的形变现象。在高层中,由于竖向的载力较大,此时会引起柱的变形问题。这就会影响到连续梁。同时还能影响到预制部件材料的长度问题,此时我们要根据变形计算数据,以此来调整长度。同时还能影响到构件的剪应力以及侧移现象。这时得到的数据结果往往不会很准确,存在很大的误差等。
5.3 侧移成为控制指标。在低层的楼房中,结构的侧移问题并不是很重要的,但是在高层中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楼房高度不断增高,这时就导致水平方向的侧移增大,此时我们要有效地将侧移控制到一定的范围之内。
5.4 延性指标。低层楼房不如高层的柔,因此在地震时不易变形,但是高层的就特别容易。为了确保结构变形后还能有很好的作用,放置倒塌现象,此时我们要采用合适的方法来确保延性合理。
6 结语
根据比较和工作经验,本人认为对于C40混凝土,控制计算名义拉应力为3.0 N/mm2~4.0 N/mm2,按这样设计建成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还没有发现可见裂缝。可以避免在设计中梁底使用荷载受拉区要配置较多的预应力筋,造成张拉时梁面抗裂不够也要配置预应力筋,同时也在梁底部增加,从而在使用预应力后,仍没有减少钢筋用量的情况。但注意,按这样的标准设计时,一定要利用预应力高强度钢筋与非预应力普通钢筋混合配筋。
参考文献:
[1] GBJ 10-89,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
[2] ACI 318-89,Building Code Requirement for Reinforced[S].
[3] 阴 杰,曹京华,陈克勤.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理念[J].山西建筑,2007,33(4):76-77.
[4] JGJ 3-91,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S].
关键词:大体积砼 温度裂缝 施工控制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和城镇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深入,高层建筑已由大中城市普及到县区城镇。大体积砼在高层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大体积砼结构由于承受的荷载大,结构的整体性、耐久性要求很高,是高层建筑的主要质量控制点之一,但在实际施工中受企业管理因素和技术因素的影响,大体积砼温度裂缝却是诸多质量问题中的“常发病”和“多发病”,经常困扰着工程技术人员,给工程的结构质量带来严重影响甚至危及结构安全。因此,认真研究分析砼温度裂缝产生的原因,在施工中加以控制是一项非常必要和迫切的工作。
高层建筑大体积砼温度裂缝产生的原因及表现形式
(一)表面温度裂缝
这种裂缝的产生与砼的内外温差有密切的关系。大体积砼结构整体性要求很高,往往不允许留设施工缝,要求连续浇筑。浇筑后水泥的水化热很大,大体积砼聚积在内部的水泥水化热不易散发,砼的内部温度将显著升高。而砼表面散热较快,这样形成较大的内外温差,使砼内部产生压应力,表面产生拉应力。同时浇筑砼时外界气温对砼结构的内外温差也有一定影响,外界气温愈高,砼的浇筑温度就会愈高。如果温差大于25℃,在砼表面附近产生较大的温度梯度,就会引起较大的表面拉应力,此时砼的龄期很短,抗拉强度很低,表面拉应力超过砼的极限抗拉强度,就会在砼表面产生裂缝。这种裂缝一般出现较早,多数发生在浇筑后的3~5天,呈不规则状态,深度较浅,属表面性质。但表面裂缝易产生应力集中,能促使裂缝进一步开展。
(二)贯穿性温度裂缝
这种裂缝产生的原因是温度应力作用的结果,在砼降温阶段,热量逐渐散发,温度逐渐下降使砼体积产生收缩,同时,在硬化过程中因多余水份蒸发及碳化等原因砼产生收缩变形,受到地基和结构边界条件的约束(外约束),阻止其自由变形,从而产生温度应力(拉应力),当两种应力叠加超过砼的抗拉极限强度时,则在砼的底面交界处附近以及砼中部产生收缩裂缝。这种裂缝多发生在砼浇筑后2~3个月左右。裂缝特征是由交界面向上延伸,靠近基底最大而在上部较小,严重的会破坏结构的整体性、耐久性、防水性和稳定性等,影响正常使用,危害结构安全。
因此,高层建筑大体积砼的裂缝控制,不仅要减少避免砼表面裂缝,同时也要杜绝危害较大的贯穿性裂缝,才能有效控制砼工程质量。
二、施工中裂缝的主要控制措施
大体积砼构件产生温度裂缝的根本原因是同龄期砼温度应力(包括相应龄期砼收缩当量温差产生的应力)大于砼抗拉强度。因此要解决温度裂缝问题,必须从温度应力、原材料质量、施工质量、成品养护等各个环节进行控制,方能收到好的效果,施工中应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优选原材料 降低砼发热量
1.优先选用减少水化热的低热和中热水泥(如矿渣水泥、粉煤灰水泥)配制砼以降低其内在温度。但应当把砼的绝热温升和抗拉强度结合起来考虑,因为水化热小的水泥强度发展缓慢,于防止砼开裂不利。
2.粗骨料采用碎石,粒径5~25毫米,含泥量不大于1%。选用粒径较大,级配良好的石子配制的砼,和易性较好,抗压强度较高,同时可以减少用水量及水泥用量,从而使水泥水化热减少,降低砼温升。
3.细骨料采用中砂,平均粒径大于0.5毫米,含泥量不大于5%。选用平均粒径较大的中粗砂拌制的砼比采用细砂拌制的砼可减少用水量10%左右,同时相应减少水泥用量,使水泥水化热减少,降低砼温升,并可减少砼收缩。
4. 掺加粉煤灰取代一部分水泥以削减水化热产生的高温峰值,同时可改善砼的和易性,增加砼的粘性减少离析和泌水,且砼易于振捣密实易于终饰抹面,延长凝结时间。粉煤灰最大掺量因水泥品种不同而不同,一般可取代10%~30%的水泥,但水泥用量应不少于300kg/m3.
5.掺加缓凝减水剂或高效减水剂,以提高强度减少用水量和减少水泥用量,延长砼达到最高温度的时间,同时可减少砼干缩。
6.用低流动性砼,即在施工技术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用低坍落度砼(泵送砼坍落度一般选择8~18cm),同时,严格控制水灰比,尽量减少单位体积砼的用水量。
7.当设计有要求时,可在砼中填放符合要求的片石,以减少水泥用量,降低砼温度。片石大面要向下,间距不小于10cm.
(二)减小环境影响 降低砼浇筑温度
浇筑砼时外界气温愈高将加速水泥的水化反应,砼达到最高温度的时间缩短,减少了可利用的散热时间,加大了砼水化升温和构件的内外温差。同时,砼浇筑温度增高会降低其和易性,为达到同样的和易性就要增加用水量,水灰比加大就会降低砼质量。一般情况下,砼的浇筑温度不宜大于28℃。降低砼浇筑温度的方法如下:
1.应尽量选择在低温季节或环境气温较低的晚上、早晨浇筑大体积砼。
2.降低材料温度。材料堆放在凉棚内通风处,避免阳光直射,或喷水冷却集料,水泥储罐应油漆成白色或喷水冷却。
3.在炎热夏季可加冰片拌和砼。采用冷却水或加冰拌和砼能有效降低砼入模温度。但要注意在拌和终了前所使用的冰片必须全部融化。
4.避免吸收外部环境热量。运输工具、泵送管路、搅拌机等应尽量遮荫、包覆、淋水降温,不但能防止砼升温,还能减少砼坍落度损失。
(三)改进施工方法 提高砼工程质量
科学的施工方法既能满足节约施工成本的要求,又有效避免了大体积砼内外温差问题,极大降低产生裂缝的可能性,大体积砼施工应根据工程实际选用以下施工方法。
分块分层浇筑
砼结构平面尺寸愈大约束也愈大,将大体积砼结构划分为若干块浇筑,可降低约束,采用分层浇筑可利用层面的散热来降低砼温度和内外温度差。分层浇筑可分为全面分层、分段分层(又称为台阶法)、斜面分层三种方法。全面分层法要求砼浇筑强度较大,斜面分层法砼浇筑强度较小。分块长度和分层厚度应视结构尺寸大小、现场条件、浇筑能力、工期等因素确定。
2. 二次振捣技术
二次振捣技术,对提高砼的抗裂性具有重要作用,施工实践表明,对已经完成浇筑但尚未凝固的砼加强二次振捣工作,能有效避免砼水平钢筋下部产生的水分及空隙等,提高钢筋与砼之间的凝聚力,增强砼的密实度和结构强度,有效抵抗温度应力裂缝产生。
3. 优化大体积砼的搅拌
改善传统砼的搅拌方法运用二次投料的砂浆裹石或者净浆裹石等搅拌技术,可以提高10%左右的砼结构强度。在砼结构强度基本相同的情况下,能够适当减少水泥用量,避免水化热的产生。
4. 埋设冷却水管
在特大体积砼浇筑时可在砼中预埋网状水管,利用管中循环冷水的流动来降低砼内部的温度。冷却时间一般为浇筑开始初期的5~10d,水管一般采用Ф25mm的薄钢管,管距1~1.5m。在砼达到最高温度并开始下降后停止通水。水管系统要经过试压不漏水检测,在降温过程中要经常测定砼内外温度和水温,观察温度变化情况,作好记录。通水散热结束后,水管内用微膨胀水泥灌筑。
(四)作好成品养护 防止砼后期裂缝
加强砼结构完工后的养护,主要是采取措施严格的控制其温湿度。防止砼开裂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尽可能使新浇筑砼少失水分以及内外温差控制在允许范围内(不大于25℃)。砼表面干燥、水分蒸发过快和温度下降幅度较大,都足以引起表面砼开裂且裂缝会向内伸展。因此,要尽量长时间地保温和保持砼表面湿润,让其表面慢慢冷却、干燥,使砼能够增长强度以抵抗开裂拉应力。主要有蓄水养护和覆盖洒水养护2种方式,养护时间一般不少于14d.
由上可见,大体积砼施工的技术十分复杂,但温度裂缝的产生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只要认真分析总结,采取积极的防控措施,在施工中对“人、机、料、法、环”各个因素综合控制,还是可以有效控制的。
【参考文献】
[1] 彭圣浩,《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关键词: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控制措施;实施效果
中图分类号: TU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高层建筑数量日益增加。大体积混凝土作为新时期的一种新型建筑材料,具有诸多的优点,目前在城市大型基础设备、水利工程设施及高层建筑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及推广。但在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由于受到混凝土不均匀性、原材料不合格、基础不均匀沉降和工程条件复杂等因素的影响,加上浇筑期间昼夜温差大,使得大体积混凝土结构产生温度裂缝的现象,若没有得到有效的处理,不仅会影响到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功能的发挥,而且对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也有较大的影响。因此,施工人员应清晰认识到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的危害性,采取一些切实有效的裂缝控制措施,最大限度避免和预防温度裂缝的产生,从而确保建筑工程的质量。
1 工程概况
某建筑工程采用筏板基础,框架剪力墙结构。基础底板总面积为11240m2,混凝土总用量17880m3,筏板基础平均厚度约为1.3m。
施工前分析认为本工程一次性连续浇筑整段大体积混凝土,在温度裂缝控制方面存在以下不利因素:①混凝土设计强度高,需使用高标号水泥且用量大,故产生的水化热很大;②底板超厚、体量大,混凝土内部温度高且不易散发;③浇筑季节为夏秋之交,白天气温高且昼夜温差大。
2 现场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温度裂缝控制措施
要防止大体积混凝土产生贯穿性裂缝,就要控制混凝土内部的温度收缩应力,使其小于混凝土抗拉强度,混凝土温度应力按下式计算:
式中:Ei(t)为各龄期的混凝土弹性模具;Ti为各龄期的降温温差;Hi(t)为各龄期的松弛系数;H为板厚;Cx为水平阻力系数;L为底板长度;a为线膨胀系数;m为泊松比。
为了降低混凝土内部的最高温度,减小总降温温差,本工程采取了以下措施:
(1)优化配合比,降低水化热。
经设计方同意,混凝土采用60d强度代替28d强度,以减少水泥用量。经多次试配,选用水化热较低的某牌号525水泥,掺用12%粉煤灰取代部分水泥,添加NF减水剂和CEA微膨胀剂,实际水泥用量为287kgm3,比一般用量400kgm3明显减少,且混凝土强度、抗渗性及和易性均达到设计要求。
(2)严控混凝土入模温度。
混凝土入模温度直接影响到混凝土内部的最高温度,混凝土一旦浇入底板,再想降温就很难,因此尽可能降低入模温度,对降低其内部最高温度和裂缝控制有着特别意义,有助于底板的成功浇筑。本工程底板混凝土浇筑时要求控制入模温度低于25℃,但日最高气温已达29℃,控温有一定难度。混凝土搅拌站为此采取了一些特殊措施,如使用地下水并添加冰块,使搅拌水温低于5℃;粗细骨料仓设置遮阳和淋水降温设施;混凝土泵送管上铺设湿麻袋保冷等,基本保证了混凝土入模温度在25℃以下。
(3)采用“分层推进、薄层浇筑”的浇筑方法。
底板浇筑分3层向前推进,先浇底层,待其推进到一定距离后浇筑第2层,应保证两层推进面之间的距离,上下层混凝土浇筑停歇时间不超过混凝土初凝时间。第3层待第2层推进到一定距离后开始浇筑,每层混凝土浇筑时又采用“一个坡度,薄层浇筑,一次到顶”的方法(如图1),既保证了超厚底板的连续浇筑不出现施工裂缝,又尽可能地增大了混凝土的散热面,有利于早期混凝土水化热的散发。
图1 混凝土浇筑示意图
(4)加强混凝土的养护。
养护是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一项十分关键的工作,通过保持适宜的温、湿度,以控制混凝土内表温差,促进混凝土强度的提高及防止裂缝的产生和发展。根据工程具体情况,应尽可能延长养护时间,拆模后立即回土或覆盖保护,同时预防骤冷气候的影响,以控制内表温差,防止混凝土早期和中期裂缝。大体积混凝土的养护不仅要满足强度增长的需要,还应通过人工温度控制,防止因温度变形引起开裂。由于浇筑时间为夏秋之交,白天温度高、昼夜温差大且气候多变,因此要加强养护,主要控制要点如下:
①混凝土的内部与表面温度、表面与室外最低气温的差值均应小于20℃,当结构混凝土具有足够的抗裂能力时,则不大于25℃~30℃;
②拆模时混凝土的温差不超过20℃,包括表面温度、中心温度与气温的温差;
③采用内部降温法降低混凝土内外温差,即在混凝土内部预埋水管并通入冷却水,降低其内部最高温度,冷却在混凝土刚浇筑后进行,还有投毛石法等均可有效控制温差引起的裂缝;
④保温法是在结构外露混凝土表面以及模板外侧覆盖保温材料(如草袋、锯木、湿砂等),在缓慢的散热过程中,使混凝土获得必要的强度,以控制混凝土的内外温差小于20℃;
⑤混凝土表层布设抗裂钢筋网片,防止混凝土收缩时产生干裂。
3 实施效果
通过采取以上措施,本工程混凝土各部位实际中心温度在浇筑后3~4d达到峰值65℃~69℃,比理论值65℃稍高,达到了预期效果。
混凝土中心最高温度虽然得到了控制,但仍有超过40℃的总降温温差。而底板垫层C25混凝土的水平阻力系数Cx=(1.0~1.5)Nmm3,高出一般粘土地基约50倍。按公式分别依据先前浇筑的边长3.5m立方体试块实测的降温曲线(如图2)和按中心温度30d降至环境温度的估算值计算,底板混凝土的最大拉应力均超过了混凝土抗拉强度设计值1.8a,底板开裂的危险性仍很大。
图2 边长3.5m立方体试件升降温曲线
混凝土并非简单的“脆性材料”,而是具有相当“流变特征”即徐变和应力松弛特性。如果尽力降低荷载速度(或降低约束变形变化速度),则可提高混凝土极限拉伸强度1~3倍,利用混凝土应力松弛特性来降低由降温引起的最大拉应力。混凝土的松弛系数H(t,τi)(即松弛应力与弹性应力的比值)与发生约束变形时混凝土的龄期τ1有关,与其后至某一时间t的间隔时间长短有关。其值可按表1~2取值。
表1 一般条件下混凝土的应力松弛系数
表2 忽略龄期影响的混凝土应力松弛系数
混凝土结构浇筑20d后龄期的影响减小至可忽略不计,松弛系数只与发生约束变形后经历的时间段t有关,可按表2取值。
由此可见,尽可能延长降温时间,使降温曲线趋缓,则最终叠加得出的松弛应力就会减小。此次底板浇筑的温控目的除了控制内表温差外,主要是尽可能减缓底板混凝土的降温速率,采取的措施是增加覆盖厚度,延长覆盖保温保湿养护时间。
一般工程是以控制混凝土内表温差不大于25℃为目标值来计算覆盖材料厚度,照此计算则该底板覆盖“一膜两袋”养护14d就可满足,但实际增加到“三袋二膜”保温保湿养护,养护时间也延长到40d,目的就是减缓底板混凝土的降温速率,充分发挥混凝土的应力松弛特性,最终降低混凝土的温度应力。
同时在底板养护期间,由市质检部门采用TDS-303温度监测系统对底板内部温度进行监测,整段底板布置了43个测位,每个测位均在底板厚度的上、中、下布置3个测点。在温度监测中,一旦发现降温过快,即采取增加覆盖等紧急措施,保证底板缓慢降温。实测混凝土中心降温曲线如图3,其降温曲线较边长3.5m立方体试件较平缓,达到了控制降温速率的目的。按实际降温曲线进行计算,底板混凝土的最大拉应力小于1.8MPa,有效避免了开裂。
图3 1.3m厚底板实测升降温曲线
4 结语
综上所述,温度裂缝是影响大体积混凝土结构质量安全的重要因素。因此,建设单位应从设计、材料、施工、温控等几个方面采取适当的措施,加强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工作,以避免混凝土温度裂缝的产生。本工程通过采用质量控制措施,基础底板在浇筑数月后并未出现裂缝,施工质量得到各参建方的一致好评,同时证明底板浇筑和裂缝控制方案是成功的。
参考文献
新华社讯记者近日在多地调研了解到,各地积极推进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街接,构筑起更为完善的兜底保障机制,但仍不同程度存在养“懒人”、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社会救助经办力量薄弱等问题,亟待施策破解。
一、存在问题
1、养“懒人”现象仍存。基层面对“保人”还是“保户”时,大部分会选择”保户”,易出现养“物人”情况。此外,扶贫领域多种考核要问及群众满意度,一些基层干部为争取”满意度”,就把一些已不满足条件群众留在低保范围内。
2、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低保户动态调整有难度。部分干部反映,由于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核查低保户情况比较困难。比如房子、车子等情况,村干部要分别到房产中心、交通部门去核查,工作量大,存在误识别、漏识别风险。
3、基层社会救助经办力量存在薄弱环节。乡镇民政部门一般只有一两个人,年龄普遍偏大,兼职业务多。低保相关工作广泛使用大数据、电脑系统发放资金、进行信息比对,一些工作人员力不从心。
为此,建议:
一是建立国家层面长效机制。兜底保障人群大多是弱势群体,需在国家层面建立长效机制加以保障。首先,做好财力支持工作,做到保障不断档;其次,依据具体情况进行动态调整,及时将符合条件人员纳入保障范围;第三,设置政策保持期,确保稳定脱贫。此外,建议提高低保兜底标准,针对无劳动能力家庭加大保障力度。
二是完善信息共享机制。破解低保对象识别不精准问题,把好政策切实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当前需加强覆盖市县范围的兜底保障人员信息平台建设,充分采集分析银行、房产、交通等部门数据,打破“数据孤岛”。并向基层村镇开放,为识别、调整低保对象提供依据。
关键词:消防工作;基层;监督管理;完善;创新
1、前言
国家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社会消防安全工作建设,并给予了大量资金以及技术的支持,为消防事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对于促进消防安全工作合理优化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实践过程中还是暴露出基层消防监督工作存在一定的问题,并且亟需得到科学正确的解决,否则将会产生严重的安全问题。由此形势下,基层消防工作必须主动突破传统监督管理形式的束缚,树立起科学发展新思路,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积极的推动自我发展和创新,通过实时动态化的监督和管理实现保障基层消防安全工作的正常和稳定,进而在最大限度上的推动消防安全工作成果达到预期的标准。本文我们通过思考基层消防监督工作现状,针对相关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意见和建议。
2、基层监督管理单位和部门监督责任机制不完善
当前部分的基层地区消防安全管理部门和单位缺乏完善的责任管理机制,没有能够真正的有效的履行自身监督责任,使得社会安全保障工作难以发挥应有的效用,除此之外部分地方政府工作重点倾向于如何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扩大社会建设规模,缺乏履行消防工作职责的主观能动性,没有把消防工作作为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纳入议事日程,缺少长远规划,往往只能就事论事、亡羊补牢。基层和企业单位对自身的企业生产监督管理工作严重缺乏重视,过于强调生产力的提升和生产量的扩大,对消防安全法规的重视程度不高,忽视自身消防安全监督管理责任的履行,无论是在人员配备还是资金物资的支持上积极性不高,消防安全自我管理与自我保护意识不够,基本的消防设施设备严重的缺乏,企业的生产生活安全环境条件较差,加之目前法律法规对部门和行业系统主管单位应当履行的消防安全管理职责不够明确,使得很多企事业单位没有能够树立起正确的消防安全监督管理理念,不仅阻碍了全民消防先进消防体系的建立,而且使得基层消防工作的发展陷入误区,不能够及时有力的调动起基层各项资源参与消防安全建设的积极性,造成了大量可利用资源的浪费,不利于基层消防事业的健康长远发展。
3、基层人民群众的消防安全意识较差
基层消防监督管理工作不仅需要专门的消防管理部门来完成,同时更需要基层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只有形成“全民消防,人人有责”的发展形势才能够有效地促进基层消防监督管理目标的实现,但是现今许多基层地区由于缺乏完善的消防安全教育以及宣传工作,群众的消防意识较差,没有能够科学准确的认识到消防安全的重要性,人民群众的获取消防知识的途径单一,甚至连基本的逃生知识都不了解,加之公民的自身生命价值观不强,社会群众消防安全意识普遍较低,使得基层消防安全工作难以有效的依靠人民群众的自觉性展开,一些社会调查显示很多的基层群众发生火灾时即使具有灭火器等设备却不知道如何使用,更不知道该如何在灾害发生时能够正确的逃生,进而造成大量不必要的经济利益以及人员伤亡损失。基层消防工作的需要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只依靠消防监督管理部门是难以实现实时有效的监管,具备较高消防安全意识的群众集体是实现基层消防工作优化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这也是当前基层消防监督工作所必须有效解决好的问题之一。
4、基层消防监督管理形式单一
当前基层消防监督工作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消防监督手段过于单一,难以有效地满足基层消防安全监督工作不断发展的要求,消防安全监督工作效率低,缺乏对消防工作的实施有效监督和管理,消防问题层出不穷,不能够从本质上得到根治。社会物质决定社会意识,随着近几年我们国家国民经济尤其是基层经济发展的不断加快,传统的、僵化的基层消防监督管理体制已经严重的阻碍了消防安全工作的进步和发展,一些消防监督部门重视审批而忽视之后的实时监督和管理,不能够鼓励基层群众树立起积极正确的消防监督管理意识,很多问题经过多少次的整治仍然难以得到改观,反弹现象较为严重。除此之外在日常的监督检查工作中,基层消防管理人员数量少、素质水平不高,使得消防知识的教育工作难以得到加强,群众消防安全保障工作配合度不高,很多问题不能够实现一次性有效的监管,某种程度上也增加了基础消防监督管理工作的难度。
5、如何改进和完善基层消防监督管理工作
消防监督管理工作必须从多角度、全方位的展开,当前形势下基层消防监督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得到相关的监督管理部门的重视,认真分析和研究问题产生和存在的本质原因,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予以解决和处置,在最大限度上的提升消防监督管理工作效果,保障监督管理效果水平的提高。
5.1 建立健全消防监督管理责任制度
要积极的推动基层消防监督管理责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明确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单位的监管责任,合理分配监管范围和内容,从而有效的提升监督管理责任的确定性,一旦出现问题能够准确及时的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督促其重视起自身的工作重要性,提升自身工作责任执行力,从而使得基层消防工作能够得到可靠保障。要不断的加强监督领导者的素质以及意识教育,增强责任意识,提升基层消防责任的落实程度,定人、定岗、定责,将政府、部门日常消防工作职责落实情况纳入政务督查和政绩考核内容,将各级监督管理人员的自身工作条件与其责任的履行效果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从而在最大限度上的激发其工作积极性,进而保障预期监督管理任务的顺利完成。
5.2 加大基层消防安全意识教育
之所以要加强基层消防安全意识教育是因为科学的消防监管工作必须有效的依托高素质的基层群众的支持,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的提升广大基层人民群众的消防安全意识,要保障和提升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效果。此外还要建立起常态化的宣传机制,使得消防安全工作能够实时有效的展开,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不断地扩大消防安全知识教育工作的影响范围和影响力,使得基层消防工作能够被人民群众所主动接受,促进其积极的参与社会的消防监督活动中,发现自己身边的消防安全隐患,将安全风险危害性降至在最小范围内,提高基层消防监督工作效率,从而保障基层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进步与发展。最后必须重视起消防监管人才队伍的建立,通过专业的教育以及培训工作不断的提升各级监督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进而有效的提升基层消防监督管理队伍的素质和水平,为实现更为长远的发展目标奠定良好的人力资源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