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学改革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我,实验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曾是一个品学兼优的优等生。老师看中我,同学们赞赏我,我便以此优势化为动力,努力学习,连连取得优异的成绩。然而,在我的特长——小提琴学习方面,与其却截然不同。
今天上午,我照常去练琴。经过在家的努力练习,我胸有成竹地来到培训中心。经过检查,不料老师却给了我当头一棒:“在家是怎么练的?怎么能这么差劲?我真想揍你一顿......”老师的话,好似一盆冷水从我头上泼下,我彻底绝望了,说着,又在我身上来了一巴掌,那间屋子此刻连一根针掉在地上的声音都能听见,我的心紧张得快要崩溃了,身上汗如雨下。当我再次拿起琴准备反复练习时,手不由得打颤,琴声变得很不稳,没有过去那样清晰响亮......世间万物好像压抑在一间没有空气的小房子里。
在老师眼里,我不过是一个差等生罢了,我们这里好学生为少数,每个人都是老师严加管教批评或用威慑力量教训出来的。老师说“严师出高徒”,但是不讲教学方法,只能使学生感到极巨的恐慌,怎能练就一身高超的本领?这样不心平气和地向学生讲解与指导,学生怎会理解你的用意?
老师,我知道你一心想让自己的学生成为“人上人”,但凡事必讲究“方法”二字。如果这样下去,必定会伤了他们的自尊心,必定会在每一颗幼小而纯真的心灵上划下一道深深的伤痕。
关键词: 摄影教学改革 课题 改革方法
1.进行摄影教学改革的原因
1.1摄影教育的发展历程
摄影教育已经存在很多年,从一开始的师傅带徒弟式的言传身教到现如今专业规范的大学本科教育乃至研究生专业培养历经了百年时光。时光荏苒,社会在不断发展,摄影本身也在飞速地向前迈进。纵观历史,摄影术从诞生至今不过短短百年时间,与历史中不过短短一瞬,但是其发展的速度和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却是其他艺术门类所无法企及的。1839年法国人达盖尔宣布发明了摄影术,或许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这项当初仅仅是作为绘画附属手段发展而来的技术会对未来社会产生如此大的影响。摄影术的诞生归功于达盖尔,那么提到摄影教育就不得不说到另一位伟大的摄影家安塞尔·亚当斯。1945年在摄影教育史上应该是被铭记的一年,这一年亚当斯应旧金山艺术协会会长泰德·世乒赛(Ted Spencer)的邀请,在旧金山的加州美术学院设立了有史以来第一个摄影系。这对于摄影教育的发展来说实在是质的飞跃。摄影教育终于突破了师傅带徒弟这样的一对一的言传身教模式,走上了规范的摄影教学和摄影理论研究的道路,为今后摄影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此之前,亚当斯从1940年开始在洛杉矶艺术中心学院教授摄影课,并且提炼出了后来有名的“区域曝光法”(Zone System)。“区域曝光法”使得学生在拍照时能够预先控制照片上的影调反差,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曝光和后期冲印。采用这种方法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甚至现在仍然被沿用。可以说亚当斯的“区域曝光法”是每一个摄影人必须掌握的实用技术。
1.2摄影教育面临的挑战
摄影发展至今,历经百年,摄影教育于中国也有几十年的历史。南师大的摄影专业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设立,在国内首屈一指。转眼二十余载,摄影教育已经面临着极大的挑战。这个挑战来自于三个方面:专业本身、学生自身和社会。
摄影专业二十年来本身就在经历着飞速的发展。二十年,从胶片相机到数码设备;从传统黑白暗房到数码后期制作;从具体的命题拍摄到更加艺术的抽象表现,摄影一直没有放慢发展的脚步。尤其是近年来,数码浪潮的席卷,将摄影推向了更广大的受众人群,也对摄影的专业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个全民摄影的时代,如何才能让专业的摄影从业人员与普通民众拉开差距,适应现在社会对摄影从业者提出的种种要求。这些都是摄影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所以摄影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除了专业本身外,学生的转变也促使我们在摄影教育上做出相应的变化。在最一开始摄影是作为实用技术出现在学科中,我们当时需要做的只是掌握曝光的技巧、构图的原则,知道如何拍出一张清晰的照片就足够了。而现在,摄影已经作为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这就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摄影已经不仅仅是记录的功能,更多地承载了摄影师本人的情感的表达和艺术的表现。
归根到底,所有的改变都是来自于社会对摄影者提出的要求。摄影术出现之初,最多的是用来做记录的工作,客观反应这个世界,很少或者几乎没有加入作者的主观因素,因此对摄影者的要求就不是很高,只是要求正确曝光,拍出清晰的图片,并且冲印出来,更多的是技术上的要求。摄影术发展到现在,摄影行业的行业发展也要求越来越高,行业的不断细化对摄影师提出了更加具体的要求。人像摄影、商业摄影、新闻摄影等门类的划分也促使摄影教育作出相应的跟进。再者,摄影从艺术上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摄影不再满足于单纯的记录功能,而是成为一种艺术表现方式,相机不再是相机,而是像画笔一样,成为创作者表达自己内心的一个媒介。这就对摄影师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摄影师已经不再是单纯地“摄”某个“影像”,而是可以主观地创造某些“影像”,摄影对象的真实性已经不那么重要了。这都归功于摄影经过多年的抗争,已经从被认为是一门技术上升到一门独立艺术的地位,摄影从业者也不再是“拍照片的”,而是“艺术家”。
2.如何有效地进行教学改革
2.1强化教学目标
要强化教学目的。学习的方向选定之后,再进行知识点的学习。先有目标,再进行各个基础课程的学习,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学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要学,等有了真实工作以后才发现之前知识点的重要性,后悔当初的专业课没有认真对待,但是已经无法弥补。我们将这样的改变称之为“以课题为指向的教学”。
以商业广告摄影师最常面临的工作——制作广告画册举例。在传统的课程设置里,没有专门的广告画册制作这门课,而是将这门课所涉及的知识点分散在平面设计、广告摄影、印刷与排版、摄影实践这样几门课程中。而这样几门课程在安排上也不是一气呵成的,有可能会分散在两个学期。这样的课程设置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学生会在学习的时候很疑惑,一个摄影专业的学生为什么要学平面设计,印刷又和摄影有什么关系。在一肚子的疑惑中学习,使得学习的目标性降低,那么学习的主动性也就随之降低。对知识点的掌握和重视都不能做到最好。那么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当真正遇到需要制作广告画册的时候,学生是否还记得这些课程所教授的内容,是否能够自主地将这些知识点整合起来,用来处理所面临的工作难题就不得而知了。这样就会造成两方面的资源浪费,当初教学是老师花了大量的心思和时间去教,学生也花费了宝贵的时间去学,结果在实践中这些知识点早已被淡忘或是遗忘,使学生不得不再花费时间去学习,既耽误工作,又让用人单位质疑教学效果。而改为“课题式”教学以后,这样的问题会得到很好的解决。首先,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的,这学期就是用来学习怎样制作广告画册的,这样有助于致力于这个行业的同学更加认真地学习;其次,在课程安排上也可以做到将相关的课程进行统一的安排,调整课程的顺序,使之符合画册的制作流程,有助于学生在后期自己制作时不混乱;最后,能够及时地检验课程的教授效果,当课程结束时,学生的作业会很好地反馈出对以上几门基础课的掌握程度,即使有不足也会反馈在具体的作品中,老师可以及时地看到这些反馈,避免出现以往那种没有办法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情况。这种教学方式的改变对学生和老师双方都是有益的。学生可以明确地知道自己的学习目标,知道这些课程安排的目的,从而有选择性地进行学习;老师也可以在学生及时的反馈中找到教学的不足,及时改正,避免下次再出现同样的问题。
在具体课题的带动下,老师讲解课题所在领域的最新发展方向和已经取得的成果,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形成学生课后自主学习为主,老师把握方向和控制深度,最终达到不再是单一的“我教你学”式的“满堂灌”,而是在学生有反馈的基础上进行的针对性的教学,这同样有利于因材施教,但是同时也对老师的体力和精神提出更高的要求,不再是一本书教一辈子,而是要积极地跟上时代的潮流,否则指导学生就无从谈起。
2.2打破专业壁垒
要打破专业壁垒,形成开放的“大学科”。在打破壁垒之前我们要做的是对学科进行细致的梳理,将学科与学科之间存在叠加的地方找出来。艺术学科之间在内部是互通的,艺术设计专业由于其专业的特性与工科,尤其是计算机专业有着更多的重叠。摄影发展到现在,在后期制作上已经离不开电脑软件的支持,PHOTOSHOP软件、3D建模软件、网页的制作都与计算机专业分不开。很多时候,工科已经走进艺术学科的领域,两个看似不相关的学科之间实际上已经在具体的操作运用中产生了交集。这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我们需要工科的介入,为我们提供强大的技术方面的支持;同时,工科也需要艺术学科的介入,为提高审美能力给予帮助。虽然不属于同一学科,但是我们可以服务于同一课题,实现人才的双向互通。
2.3改进选课方式
改进选课方式。既然我们能够给学生选择的权利,那为什么不将这个选项做得更直观更丰富呢?现阶段的选课方式类似于“盲选”,学生只能看见一个抽象而笼统的课程名称,配合上耳熟但不确定是谁的教师名称,就构成了学生选课的全部。这样造成的后果无非是两种:学生在选课时望文生义估摸着选,结果就“瞎猫碰见死耗子”,碰上哪门是哪门。或者听从师兄师姐的建议,但这些建议来自于别人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不全面也不客观。这样面对课程名称就进行选课,而不知道具体的教学内容,更加谈不上对授课老师的教学理念、教学风格和研究方向的认定。这样胡乱选出来的课,将会再次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
“路演推介”可以成为选课的新方式。路演的本意译自英文Roadshow,是国际上广泛采用的证券发行推广方式,指证券发行商发行证券前针对机构投资者的推介活动,是在投、融资双方充分交流的条件下促进股票成功发行的重要推介、宣传手段。路演一般以举行推介会的形式出现,配合以推介画册、研究报告、PPT、企业推广录像带等。在选课的问题上,也可以为每门课程配合以一定片长的路演片,同步挂在选课网站上,供选课的学生在选课的时候进行参考。路演短片的内容由授课教师自己准备,内容可以囊括本门课程的教学重点、研究方向、教师本人的介绍等学生感兴趣的资讯。这样就可以及时让学生明白自己选的课程的具体教授内容,而不是盲目选课,毕竟有些课程随着时间的发展,同样的课程名称却有着不一样的授课内容。另外,授课路演短片也可以反过来成为监督教师,监察教学质量的凭证。
3.现实操作中存在的困难
3.1学科之间的大整合
学科之间的大整合不是某一个专业或者系别可以单独完成的,而是需要各个相关的系别通力合作达成的。仍然以广告画册这一课题举例。这样一门课就牵扯到三个专业领域:平面设计、摄影、广告学(文案)。这三个系别分别隶属于美术学院和新闻传播学院,要实现学科之间的大整合就要跨院系合作,这样对两个学院的课程安排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于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教授本专业的课程外,还要对其他相关专业进行授课,这对教师的精力和体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两个院之间如何协调好课程的时间,对于教务来说也是一项浩大的工程,这要求排课的时候不但要考虑本院的课程安排情况,而且要兼顾兄弟院系的排课情况,更要考虑到什么时候为学生开这门课是恰当的。
3.2对基础课提出更高要求
进行专题式教学以后,在授课的过程中将没有摄影基础知识这一教学安排,所有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点都要求在基础课上全部掌握。摄影专业的基础课包括摄影技术基础、摄影史、黑白摄影、彩色摄影、摄影造型构图技巧及摄影艺术理论等。只有学生在充分掌握各种摄影基础知识以后,才能在具体的实践中使用合适恰当的表现手法,进行艺术创作。而这些基础课都是开设在大学的一年级,当时大部分学生还只是初次接触摄影,要在短时间内做到融会贯通是有相当难度的,这从另一个方面要求教师不要放松对基础课的把握,将基础课扎扎实实地上好,为今后的课题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胡志川,马运增.中国摄影史.中国摄影出版社.
[2]吉泽尔·弗伦德.摄影与社会.浙江摄影出版社.
关键词: 中职教育 服装专业 教学改革
中等职业教育肩负着为企业培养具备新知识,掌握熟练操作技能的中高级技术工人的光荣使命。社会学家曾这样定义:中国究竟能提供什么样的劳动力资源是取决我国加入WTO优劣的核心问题。在沿海地区外商因无相对应的技术工人而撤资的事件已不再是危言耸听,这引起各界人士对中职教育的高度关注。我从事职业学校的服装教学多年,对服装专业的发展沉浮有颇多感慨。
一、服装专业生源现状
沿海城市相继爆出研究生待遇不及高级技术工人的精辟事实论,不难看出这其中体现了社会对高级技术工人的强烈呼吁。正鉴于此,中职教育才能在大专院校大规模扩招的同时重现门庭若市、如火如荼的情境,一改几年来打着灯笼满世界招生的萧条景象。可纵观分析,这种形式并非全国一片大好,产业格局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职教育的生源。就服装业而言,南方的强势已初步形成,并带动了一系列相关产业。东莞已成为全国服装市场的发散地,中国女装看杭州,中国男装看温州,声势之强,势不可挡。而在苏北即便是简单的纯加工也很难接单,即使是接到了外单,原材料、辅料、包装用料也不能在本地取料,从而在成本上不得不让商家望而却步,落在一线操作工手上的利润就更是屈指可数。不赚钱的行业自是冷门。鉴于服装专业招生一度困难,专业招生人数退缩大半之多,就在中职教育转机的这两年间也未有扭转,且一再呈缩减之势。这令人深思,引人探究其中缘由,以辟新路。
二、服装市场就业形式
几年前,大批的打工人员涌入发达地区。我们也尝试着输送职校毕业生在市场经济竞争中谋求属于自己的发展空间。但事实上,这中间产生了一系列问题。
1.技术落差大,毕业生难以适应用人单位需要。因为毕业生就业地区较远,造成信息反馈的迟钝,教师不能掌握用人单位的人才需要。教师一旦不能及时掌握教学与实践间的偏差,就直接造成毕业生适应市场能力较差,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等直接后果。
2.毕业生落户困难,难以安心。作为外来打工人员,职校毕业生的收入在扣除吃饭、住宿外的余额已后所剩无几,难有成家立业、养家糊口的余力。何况职校学生年龄都较小,有着蓬勃的朝气,旺盛的精力,而在背井离乡的打工生涯中生活单调,精神空虚,因此在没有精神力量的支持下无以寄托、难以安心。
3.市场分工精细,专业设置泛而不精。由于就业渠道不稳定,某些中职院校本着知识面越宽就业渠道就越多的原则,在校期间开设几十门专业课。学生在有限的课时中学习多门专业课,因而针对每门功课都只是略懂皮毛,造成在企业中适应时间长,不能满足个体经济需求熟练操作工的需求,即在市场竞争中难以体现强势。
综上所述,只有学校洞察分毫,及时地作出调整,才能使技校毕业生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形式。
三、服装教学的改革
在进行服装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的过程中,教学创新的根本在于结合专业课程,完成实践环节。
1.双师型师资力量的建设。双师型是指教师通过参与企业产品,企划设计工作的实际操作,认识市场,把握市场的规律,及时了解服装市场的发展趋势和流行走向,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将新课题、新观念、新知识带到专业教学的实践技能中去,不致和市场脱轨,双师型师资力量的建设可以弥补南北技术的落差,使学生在最短时间内适应企业。
2.定单式教育模式的筹建。所谓定单就是锁定企业,在充分了解企业所需岗位、所需人才后,签定培养、就业协议,紧紧依托企业,通过“定单”教育培养服装专业人才。定单式教育最大的好处就是,一方面学校教育目标明确,教育内容到位,教育方法多样。学校根据市场需要来培养人才,学生一旦进入就业岗位,就能进入状态,其适应能力强。另一方面减少了学生的就业压力,给学生入学就业吃了“定心丸”,使学生能够静下心来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和操作技能,同时也能让学校在人才培养上避免盲目性,使学校有的放失地展开教学工作。事实上,我们往往将精力放在招生宣传上,缺乏对市场上所需人才的了解,在设置专业课时,不能很好地从社会的需要入手,具有针对性地培养社会急需的人才,无形中形成了人才需求与社会、企业之间的脱节,造成人才培养的盲目性和教育资源的浪费。
3.职业教育产、学、研体系的建立。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中提炼理论,离开实践的理论只能是纸上谈兵。尤其是直接服务与人体服装行业,再精细的推算方法都只能由成衣后的效果而定,再严密的理论也只能在实践中得到验证。这就要求专业课教师既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又有大量的实践做后盾。因此一方面要加大学校与市场的交流,另一方面必须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开展学术交流、举办学生活动等方式扩大学生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通过师资培训等形式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资格的认证。这种成功的例子比比皆是。北京服装学院类相似的大专院校鼓励教师成立专业设计室,让教师在市场中磨砺、锤炼自己,他们不再是空洞地照搬理论,指导的学生也能尽早地把握市场,在企业中有着良好的口碑。
1、法律人才的培养与现实社会需求脱节我国高校现在培养出来的法学人才,普通存在一个弊病,实践能力不强。我国法律专业的人才,从90年代后期,得到快速发展,99年开始各个高校都在扩大招生,学生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增多,但教学环境,师资很多学校没有跟上,导致培养学生的素质不高,扩招生源质量也有所下降,实验实训条件不足,导致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不强,与企业需求的人才差距比较大,因此高校教学模式必须改革,以满足企业对法律高级人才的需求。
2、课堂教学方式和效果不佳在高校法律专业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讲授教学,很多课程都是大班课程,教师用心的讲,学生拼命记笔记。一般情况下,教师讲完课就走,教师与学生很少沟通,有的学生教师都可能不认识,课堂的效果不好。法律是一些按法律法规的课程,教师的讲解最后应该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师生之间多互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创新能力。
3、考试方式单一传统的教学模式,考试就是笔试,期末以卷子的成绩为依据,这种考试模式严重阻碍教学改革,法律课程不应该以笔试浅析高校法学教学改革白化秋哈尔滨金融学院摘要:在高校教学中,法学是一门基础课,当代大学生都要懂得一些法律基础知识,现在社会非常重视高校法律课程,传统的法学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社会对法律方面人才的需求,要想培养社会需要的法律人才,教学模式必须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社会培养需求的法律高级人才。关键词:高校法学教学改革改革构思成绩为主,考试方式应该多元化,以多元方式考核学生,才能公平、公正的对待一名学生,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法学教学改革的构想
法学教学模式的改革,改革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素质,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法学知识的技能,如何通过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增强职业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提高。
1、把素质教育作为法学教学的目标定位作为一种教育模式,素质教育包括的范围广泛、内容丰富,既涉及学科课程体系和内容的设计安排,涉及思想品德素质、专业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等方面的内容,也涉及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但法学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或核心要素,仍在于法律职业品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基础扎实、专业面宽、心理素质高和适应能力强的能够从事与法律有关的实际工作和具有法学研究的初步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2、改变教学方式以增强教学效果在现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利用现在科学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法律课程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积极主动性就有了,知识才能会融会贯通。现在法律课程的教学方式,比较有典型的,效果比较好的,就是案例教学,教师通过多媒体计算机,播放一段案例视频,通过视频让学生发现,视频中的主人公,都违法了那些法律,在我国法律条文中,是第几条等。通过这类实例教学,学生能很快记住法律的一些条文,通过案例教学,学生能复习基础知识,同时能对基础知识的应用,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实践能力的提高,增强了基础知识的应用灵活性,对整个法律知识能起到一个融会贯通的作用。整体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能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搭建好平台,学生能演好各个角色,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同时能为企业培养合格的法律高级人才。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0 引言
中职学校培养对象(学生)决定了学校的办学方针和方向。学校培养对象(学生)的综合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加强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以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技术工人,是当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和重点。在当前中职技术学校竞争日益激烈、招生越发困难的情况之下,加强教育质量,以质求生存,在竞争中求发展,成为当务之急。学校要生存发展,必须改革教育模式,以就业为导向,让教育促进就业,使其培养出的学生能较快地适应企业的工作。
1 教学改革的方向
1.1 更新观念,改革创新,推行一体化教学方法
技能人才培养的核心是职业能力提升,提高就业率,因此,教学改革应以就业为导向,根据技能人才培养自身特点,结合企业客观实际情况,建立学校培养人才与企业用工需求相适应的培训目标,根据市场需求优化课程设置,把知识与技能分为若干单元,改变现有的学科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建立与原有学科体系不同的模块化统合课体系,即“一体化”教学模式。该体系不强调各门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而突出专业知识的职业性、应用性与针对性。使知识和技能有机结合,避免知识的重复。让学生有足够的机会将专业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获得隐性经验,从而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性,使学生在学校期间逐步具备企业员工所应有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和技能要求,主动适应现代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
传统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通过语言的讲授来完成教学任务,这对老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同时对学生的逻辑思维也有较高的要求。而一体化教学则构建一个以就业为导向,可以达到以下几个转变:教学从“知识的传递”向“知识的处理和转换”转变;教师从“单一型”向“行为引导型”转变;学生由“被动接受的模仿型”向“主动实践、手脑并用的创新型”转变;教学组织形式由“固定教室、集体授课”向“室内外专业教室、实习车间”转变;教学手段由“口授、黑板”向“多媒体、网络化、现代化教育技术”转变,它既包括老师的“教”,也包括学生思维上的“学”,同时还包括学生动手方面的“练”;由传授知识和技能到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由以老师教为主,学生被动学习到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学习;由“教师挖掘学生的不足点以补充授课内容”到“教师利用学生优点开展活动”等,一体化教学模式体现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开放性、实用性。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与热情,使学生在学校期间逐步具备企业员工所应有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和实作技能。
1.2 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并重,强调校企合作
理论教学坚持以“实用、够用”为原则,实训教学应与企业生产紧密联系,注重实习实训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实训可分为基础训练、专业技能训练和生产技能及安全教育几大部分。以电工专业来说,基础训练包括:电工工具、仪表的正确使用;电子元器件的识别与检测;手工焊接及电气安全知识。这些课程应该与理论教学课程结合,减少理论与实训的脱节。而专业技能训练包括电气设备安装维护;电子电路组装调试;电气传动及自动控制基础知识,变频调速、PLC可编程序控制器等实际操作技能训练。专业技能就得加强教学同企业生产的协调一致。积极开发同企业生产紧密结合的课题,实行模块式教学,将理论课与实习课结合在一起。比如开发某一项实训课题,教研组进行课题立项相关理论知识学习从课题讨论企业调查工具、仪表、材料准备实践操作课题验收,让学生全程参与学习和组织管理,既掌握了本课题的系统理论知识,同时又开阔学生视野,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改变学生灌输式的被动学习为探求式的主动学习实习模式。
1.3 理论联系实际,精选实习课题,提倡技能竞赛
以松藻技工校为例,电工专业课程开设了《电工仪表》、《照明工程》、《矿井电气》、《登高作业》、《电子技术》、《煤矿井下电气设备拆装》、《电力拖动》及《综合实训》等课题。要在短短的两学期的时间内学完这些课程绝非易事。针对这种现状,学校可对不同的班级有选择性的进行教学。但不能将电工相关课程的难度和深度降低,如降低则跟不上企业的发展,最终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达到企业机电维修工的技能要求,得不得用人单位的认可。笔者认为解决的办法是,可根据生源质量及学习兴趣来选择专业,如学生对机械课程感兴趣,让其侧重于机械安装修理;学生对电工电子课程感兴趣,侧重于电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并且在学习过程中开展相应的技能大赛,以赛促学,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有效的时间内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技能。
1.4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促进职业素养的养成
针对当前中职学生上课时很多“低头族”,偷偷爱玩手机,分析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学生生源差,文化基础薄弱,课程跟不上是一大原因,但其中不乏学习兴趣不浓,对学习的内容不感兴趣。缺乏学习的兴趣,学生能学好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如让学生多深入生产现场,引进企业班组管理模式,按照企业模式管理学生,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增强互动性。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知晓自己将来工作环境及所从事工作的性质,明白学得会,用得着,能发展的道理。知道现在的专业基础知识学习,对将来发展有很大帮助,在学校学好本领,将来大有作为。只有在学习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才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求式学习。还有教师应充分重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意因材施教,有针对性教学,管好中间大多数,又要兼顾两小头(差等生和优秀生)。
总之,在中职教育过程中,我们就是要改变的教学思维、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多管齐下,变被动为主动,从一体化教学的推行、校企合作、教学课题研究等入手,以就业市场为导向,提高培训质量,走以质取胜,创新思变之路。相信中职学校一定会有更加美好的明天,一定会迎来更加光辉灿烂的未来。
【参考文献】
关键词:药学化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21X(2016)02-0120-03
药物化学是药学领域一门综合性学科。药物化学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有药物名称、结构式、理化性质、鉴定分析方法、合成线路、临床与应用、体内代谢途径等主要内容,它是药学领域的骨干学科[1]。近年来分子生物学、分子药理学和量子生物化学学科迅速发展,人们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已经深入到了微观结构分子水平,这不仅推动了新药研究与开发,也推动了化学制药行业的快速发展。但是随着世界各国医药行业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困难与问题。特别是制药行业生产一线的科技应用型人才短缺,高端技术人才和药学领域复合型人才匮乏。人才是推动行业发展的根本和原动力。新药研究发开与需要一大批理论和实际应用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培养一大批药学基础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具有创新思维的药学研究型和应用开发型科技人才是时代所需。研究如何提高药物化学的教学效果、改革教学方法、调整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2-5]。
1重视课堂教学内容
1.1调整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思路
药物化学教学内容必须适当精简、合理取舍,切实做好课堂讲授与课后作业、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紧密结合。目前许多高等院校开设的药物化学课程理论性过强,内容杂乱繁多,学生学习感觉知识点太多,需要死记硬背的知识点也多,内容丰富多样。如此的教材现实,如果教师不进行有效归纳整理,不分主次,满堂灌输,教学效果肯定不好。就药物化学本身而言,其内容比较枯草乏味,化学名称结构式复杂,也的确很难记住。面对这些实际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学生可能就会逐渐失去对学习这门课程的热情。一旦同学们缺乏学习热情,没有了学习的原动力,那么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因此作为药物化学课程教学者就应该本着先易后难,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让学生在上课时能深刻理解老师所讲的内容,能够体会并注意到老师讲授的重点内容。同时辅以些许典型案例分析,这样学生们就可以明白药物化学在药学领域,在疾病治疗,在维持身体健康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就会重新认识到药物化学的重要性,把理论性强的内容化繁为简,由易到难,用通俗易懂的讲义达到推陈出新,用比较形象课件把枯草乏味的知识具体化,这样学生记忆更深刻,自信心和学习热情就会不断高涨。例如,我们在学习典型药物合成的时候,老师授课应该从结构相对比较简单,合成路线也比较短的典型药物的合成方法入手,剖析它的结构特点,化学合成路线,分离纯化手段,质量分析方法、可能存在的杂质研究,可能的溶剂残留等,逐步延伸到结构式较为复杂的药物的合成制备、分析纯化、药物代谢、构效关系等研究;在讲解药物的定性鉴别时,特别是存在多种鉴别方法时,作为教师更应该选择那些简单,易于理解学习和实际应用中较为常用的方法来讲解剖析,而不是没有取舍,不分主次,面面俱到。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们正确的学习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多注重对同学们的创造性思维进行引导和启发,鼓励课前自学和预习,做好读书笔记,引导鼓励查阅文献,阅读期刊科技,拓宽眼界,培养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目标。
1.2调整课堂教学方法
[6-8]虽然药物化学课堂教学方式多种多样,但其主要目的都是一致的。就是如何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同学们的强烈求知欲,引发学习兴趣。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存在许多弊端,早已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们的需求。书本主义,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必须进行改革提高,采用新式教育法如启发式、提问式、讨论式、答辩式以及现场案例剖析式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方式能把丰富的药物化学知识点和教学内容更加准确地传授给学生。课堂上适时组织同学们进行分析和讨论,引导他们得出科学合理的结论,也可以组织同学们去制药公司、科研机构、医院临床进行实地参观学习,实地考察体验,深入探讨实地认知学习,不断巩固和扩大同学们对药物化学的认知度,达到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结合。把教学过程变成培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能力过程,于不知不觉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手段和教学工具也更加先进和多样化,我们应充分运用这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更加直观,使一些抽象的理论形象化、简单化,同时还可以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下功夫熟练使用各种现代化教学工具和办公软件,做好药物化学课堂讲义,并辅以形象化的PPT课件。教学多媒体的选择、制作与组合设计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结合药物化学的教学特点,结合挂图、投影展示一些复杂药物的分子结构、作用靶点、作用机理等是非常必要的[9-10]。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通过互联网、电子邮件等方式进行师生交流互动,与世界各地的同学们在网上进行项目合作研究与交流,比如合作发表研究论文,交流学习方法与心得,交流学习重点和难点,互通有无,取长补短。所有这些教学方式不仅使学生容易接受,而且也充分利用了同学们的业余时间,对药物化学新知识的接触更多更广,同学们学习兴趣就会更浓,学习效果就会大大提高。
1.3重视培养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认知需要的心理表现,是人类对某些事物优先给予注意,是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有了学习兴趣,同学们就会主动找机会找时间学习,越学习越有动力。培养学习兴趣要贯穿药物化学教学过程始终,教师必须经常关注药物化学学科的发展前沿,研究难点及热点,激发同学们学习兴趣的教学过程中要时时穿插药物化学及相关学科最新研究进展和应用情况,对人类文明的重大作用。学科的发展日新月异,技术更新更加突飞猛进,在药物化学课堂讲授中,经常介绍一些挑战性的课题和新发现、新成果、新进展。有条件的科研院校,可以以高水平科学研究和重点学科建设为依托培养医药领域创新型人才,邀请医药学科领域内著名院士、博士生导师、资深教授、专家、学者、医药公司研发总监、总工程师等作医药领域相关科学前沿讲座和实际应用讲座。可以围绕人类重大疾病的发现,如何应对,如何开展新型治疗药物的研究开发,以及人类目前未曾攻克的重大疾病的治疗等问题开展讲述与讨论,充分调动年轻同学们勇于挑战科学难题的勇气和热情[5]。势必大大激发并培养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同学们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教学效果必然大大提高。
2重视实验课
药物化学是一门试验性很强的学科,改进药物化学实验课教学内容,重视同学们实验技能的训练与培养,对同学们掌握药物化学基本理论知识、提高同学们个人综合素质是十分必要的。药物化学理论课和实验课最好同步进行,可以起到理论指导实验,实验证实理论的效果。实验内容要精心选编,可以自编实验教材,根据学生自身情况开展合适的药物化学实验课,本着参考各种实验教材的原则来精心编写药物化学实验课之讲义,尽量把实验和理论安排在同一时间段进行,这样可以让理论和实验联系起来,用理论指导实验,用实验验证理论,让同学们对药物合成理解更加透彻,更加深入。在实验课教学过程中,严格要求同学们课前预习,在预习准备的基础上,以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为主,即先讲解实验原理、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等,然后就实验重点难点提出问题,共同讨论,引导同学们分析解答问题。在分析讨论过程中,同学们会对实验原理、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等进一步理解掌握,就会更加有信心把实验做好,最终结果可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之目的。严格规范实验操作过程,在进行实验课前,要求同学们好好预习,写出预习提纲,以便在实验过程中做到心中有数;而具体实验过程中,必须严格要求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掌握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老师首先做好实验示范,重点讲授之后给同学们提供尽可能多的独立操作机会,并及时纠正错误操作方法和步骤;实验结束后,要求同学们认真写出规范的实验报告,特别要重视实验结果的真实性,可靠性。原始数据必须在教师签字后学生们才能离开实验室。鼓励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对未取得预期实验结果的同学,要帮助他们分析失败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意见,鼓励同学们利用业余时间再做一次,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严肃的工作作风。
3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药物化学是医药领域的带头学科,主要以化学,特别是有机化学为基础,内容涵盖药学、医学、生物学等内容[7]。因此作为一名药物化学教育工作者,不仅需要系统全面地了解和掌握药物化学的基本知识,还必须具有一定的化学、生物学、医学和药学等相关知识,尤其是有机化学、药理学、药剂学的系统知识。因此要求教师自身不仅要博览群书,而且要能够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运用自如,比较熟练地运用到药物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去。还需特别强调的是,药物化学教师本人平时必需及时更新和补充药物化学相关新的知识内容,了解药物化学发展的最新研究动态和研究热点,把握新世纪药物化学的发展趋势,在具备这样的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面的前提下,才能真正正确指导学生们学好药物化学,激发学生们的思维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们认识到学好药物化学的重要性,认识到学好药物化学不仅能为后续学科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而且还能更好地适应今后工作和学习的需要。
4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原则上讲,一门课程无论有多么重要,如果教师不受同学们欢迎,那同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就自然不高,就不会主动找时间找机会去学习,有的甚至放弃学习。这样的情况教学效果肯定差;如果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相处的比较融洽,同学们愿意接近你,愿意与你交流,那么学习兴趣自然而然就高了,学习态度也会认真得多,教学效果必然就好。因此,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主动和同学们交朋友,做到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对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将起着很大的积极作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积极活跃的、起主导作用的因素[11],关键是教师如何去引导和处理。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重点还是在于教师本人的意向和改变。如果我们平时多主动参与学生组织的集体活动,与同学们共同生活,同学们遇到困难问题时,主动帮助解决,多付出一份爱心,批评教育时,我们可以先表扬其优点,再批评其缺点和不足,并注意批评的语气和分寸。在学习上对待同学们要做到既严肃又关爱,让学生们真正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就会更加努力学习回报老师的关爱。
5结束语
药物化学本身是一门不断发展的综合性学科,各种新药品不断上市临床应用,不断更新换代,因此对于药物化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必须不断改进提高,提高药物化学教学质量的最为核心的任务是提高药物化学各类人才培养质量。本文围绕药物化学教学质量这一主题,从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和学生们的学习能力出发,以教学质量提高过程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为切入点,对如何提高药物化学教学质量进行分解剖析和探索。结合我校药物化学教研室在教学过程中所进行的一些教学改革与摸索,就如何更好地培养出药学领域高素质人才,更好地把讲授药物化学理论与实验相结合,提高教学质量,多出人才,快出人才,与同行们分享和提高。
参考文献
[1]郑虎.药物化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3.
[2]韩建军,宁娜,张家俊.高职药剂专业《化学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0(2):56-57.
[3]刘列,杨汉武,刘金亮.依托科研优势搞好研究生特色实验教学[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2,35(3):109-111.
[4]罗再刚.浅谈药物化学的教学体会[J].广州化工,2012,40(14):199-200.
[5]甘秀海,王波,姜金仲,等.开放式教学在药物化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广东化工,2013,41(14):192-194.
[6]陈优生,刘晓庚.药物化学教学改革探索[J].广东化工,2006,33(7):118-119.
[7]曾鸿耀,熊俊如,孙国锋.药物化学教学改革探索[J].广东化工,2012,39(6),365-367.
[8]王亚军,余梅芳.药物化学教育改革的探索与研究[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68-70.
[9]WilliamsDA,LemkeTL.药物化学原理[M].赵建,蒋兴凯,译.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5:1-2.
[10]昌盛.提高药物化学教学质量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4:103-104.
“应试教育”背景下以教师课堂灌输、学生被动抄笔记、考前背笔记为主要特征的教师“独白型”模式,显然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品质、人文素质和师范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上述教学现状亟待教学者采取适当的有效措施予以整体改善。笔者认为改革应主要围绕两方面进行:首先是推行以教学内容和作业形式专题化、课程学习团队化为标志的专题化教学,以增进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其团结协作精神和师范专业素养,对他们今后的教师工作产生一定的良好引导和示范作用。其次,围绕对经典作品的细读展开对话式教学,将知识传达与能力培养结合,课内教学与学生课外阅读、写作相结合,提高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提升其独立思考能力、审美素养和人文情怀。
二、总体实施方案
师范生现代文学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从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体系两方面展开改革。要点如下:
1.教学方法改革:实行专题化教学,重置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多样化。
(1)为使教学回归文学本体,提高学生问题意识和审美素养,遵循“淡化史的线索,突出作家作品阅读”的原则,突破面面俱到的“大文学史”教学模式,以某类文体、某类作家作品、某种文学现象等为线索,打破教材章节割断和时间限制,将分散的知识纵深归纳,将教学内容划分为若干专题后予以教学。
(2)与新时代语境、师范生特定培养目标协调,在现有教材内容陈旧的情况下,自创性适当增加新的专题板块。
(3)为增加教学的生动感和及时有效性,激发学生参与意识,形成教、学良性互动,在自主编写出较成熟的个性化、特色化、专题化教材之前,以自编教学大纲为依据,将自制多媒体课件、教材、作品选、学科网站、网络数据库等资源予以创造性综合利用,建立网络平台帮助学生自主学习。
2.教学评价体系改革:配合更新后的教学内容,以多样化作业形式和灵活的过程性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其自主学习能力。
(1)为提升学生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团体合作精神,增强其师范专业素养,帮助学生组建课程学习团队。各队每学期各有分工又团结协作地完成某一专题研究和展示,教师根据其团结协作程度、PPT质量、讲解效果等予以综合打分,作为该组每位成员的统一成绩,按平时成绩的50%计算。
(2)为提高学生作品阅读与写作能力,提升其独立思考能力和审美素养,借鉴王晓初教授2011年提出的现代文学课改思路——要求全学期学生写作读书笔记共15篇。其中2篇以电子文稿形式随时发送给教师,教师给出精要点评和修改意见。其余13篇读书笔记期末一并检查,并给予成绩,两次成绩各占50%,计算为平时成绩的50%。
(3)学生课程成绩按期末60%,平时成绩40%计算。
三、具体实施方案
遵循上述整体改革思路,具体应从教学目标重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及课程考核评价改革等方面展开师范生中国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尝试。
1.为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团结协作精神和师范专业素养,对其就业产生一定的良好引导和示范作用,推行以教学内容和作业形式专题化、课程学习团队化为标志的专题化教学。主要进行以下工作:
(1)教学方法改革:实行专题化教学,重置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多样化。①将授课内容整体分为几大板块——框架性、贯通性的宏观概括;重要文体发展演变及代表作家作品;现代文学与古代文学、世界文学、现代文学的关联;与师范生专业实际存在密切关联的“儿童书写”等。各板块再细分为若干专题性内容。②以自编教学大纲为依据,将自制多媒体课件、教材、作品选、光盘、网络数据库等资源予以创造性综合利用,建立网络课程平台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参与意识,增加教学的生动性和及时有效性,形成教、学良性互动。
(2)教学评价体系改革:配合更新后的教学内容,以专题讲演和读书笔记形式考查学生写作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全班各学习团队每学期完成专题讲座一次,作为与任一专题性教学内容相呼应的延伸阐释:各组成员集体协商确定专题内容和基本思路后,每人各有分工——或寻找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材料,或进行多媒体课件制作,或进行文字润色,最后由一位或几位同学在规定时间内辅以多媒体课件展示完成讲解,组内其他同学同时进行作品朗诵等辅工作,教师和其他组成员根据其团结协作程度、PPT质量、讲解效果等进行现场点评,并通过考评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
2.为将知识传达与能力培养结合,课堂教学与学生课外阅读、写作相结合,提高学生的作品阅读、写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提升其审美素养,围绕对经典作品的细读展开对话式教学。主要进行如下工作:
(1)提供50部审美价值、时代特质兼具的作品阅读书目(含必读、选读两部分)。
(2)利用课堂教学,示范性地解读各范式经典作品,解读中适当融入文学理论视野,尤其注重对经典作品的细读,教师推荐国内外相关经典论著(李健吾著作、欧阳子《王谢堂前的燕子》等),以引导学生切实掌握深入文本的有效途径,提高解读能力。
(3)借助各种形式展开师生、生生之间有关作品细读的对话,促进学生对经典作品的个性化、多元化理解。教师通过电子邮件对学生电子读书笔记进行深入点评,对有关问题进行详细探讨,以切实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教师定期针对学生电子读后感情况予以全班范围内的及时辅导;各学习团队内部进行读书笔记互相批改工作;全班每学期举行两次有关必读作品的读书笔记现场交流、讨论活动。
【关键词】审计学原理,课程改革,教学改革
一、高等院校《审计学》教学现状
《审计学》作为大三、大四必修课,难度较高。一方面,其课程理论性强,一般包括审计的基本理论、审计模式、审计的基本方法、审计效果评价等。内容比较抽象,专业术语多,很多大学生刚接触时较茫然,提不起兴趣。另一方面,审计学和其他学科有一定联系,很多审计方法是基于会计、财务管理基础知识之上,如果相关基础知识不扎实,学习起来也会有一定难度。
目前,高等院校审计学课堂,普遍存在“低头现象”。主要存在“不愿意听”和“听了也不懂”两种情况。审计学课程理论知识枯燥,不少同学认为该课程和就业没有必然联系。所以很多同学不愿意听。另外一部分同学,虽然认真听了课,但由于大一大二基础知识不扎实,加上审计课程专业术语较多,对学生逻辑思维要求较高,学习起来较为吃力。而与此同时,作为知识灌输者的高校老师在教学过程也普遍存在教学方式较传统,自身缺乏实践经验、课堂没有采取手段调动学生积极性,缺乏互动等现状。
二、审计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案例不到位
目前,审计学教学大多以理论书本知识为主。缺乏相关案例,即使有案例,学生参与度也不高。就审计学而言,一般案例分析普遍存在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案例脱离实际,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沿用以往案例,学生难以理解,兴趣不高;二是案例问题都是针对某会计科目存在的问题进行设问,停留在问题表层,而对于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没有进行详细分析,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提高;三是章节之间缺乏联系,学生难以将所学零碎知识贯穿成整线,逻辑分析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得不到提高。
(二)师资力量薄弱
审计学这门课程一般是院校自有教师进行讲授。而这些教师大部分是直接从校园跨入另一个校园,缺乏相关企业实践经历。在授课过程中,也难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于目前市场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了解不够。而审计学作为一门专业性较强的课程,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能力,目前很多高校授课教师除教师资格证之外,并不具有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证书。
(三)理论知识与实践环节断层
审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目,和审计直接相关的工作岗位是会计事务所。在审计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多停留于书本知识的传授。一方面,事务所的真实工作情况学生仅通过书本知识的学习无法了解。尤其是在“审计流程’’这一章节:从接受业务委托、了解审计业务环境、实施风险评估、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到最后出具审计报告整个环节。学生如果不参加相关的审计实习很难理解整个审计流程以及各流程当中的注意点。
三、改进措施
(一)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哈佛首创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哈佛,案例教学占总教学内容的80%。被许多商学院效仿。案例教学,不仅要求教师熟悉书本理论知识,更要求教师对案例的前因后果有详尽的把握。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承担的是引导者,以情景带入形式,让学生能够透彻理解审计学的理论知识。另外,教授过程应注重“大案例和小案例相结合”,针对特定知识点,结合生活实际引入简短小案例;而对于整个章节全部内容,则采用大案例形式进行知识点的贯穿,将零散的书本知识串成一条线安插在案例当中。在审计学原理授课过程中,教师亦可在每章节引入相关案例,再抛出重要知识点。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高校教学过程的中坚力量。因此,国内高校在人才招聘环节,应大力引进企业人才入校给学生上课或是给在校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比如:香港理工大學就有很大一部分教师来自于企业,他们白天上课,晚上来校授课,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有良好的效果。此外,学校还应当给青年教师提供专业技术培训的机会,提高师资队伍“双师型人才”的比例,另外适当安排青年教师假期参与相关实习,了解事务所对人才的需求、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而把握教学方向、进行教学改革;寻找技术服务或研究开发项目;加强与企业的密切联系,能够给本校在校生提供“顶岗实习”的机会。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毕业生与企业需求之间仍存在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很多毕业生踏入工作岗位会发现大学学的知识根本用不上。其实并不是用不上,而是因为理论知识和实践环节出现了断层现象。审计学这门课程有必要向学生提供动手实际操作的机会。一方面,学校应当建立相应的审计实验室并引进审计软件,安排至少1/3的实课程,将实践课程放在学期中间,让学生在积累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后,通过实践主动发现问题,带着疑惑再次回归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学校领导层还应当与当地企业和事务所对接,了解目前事务所对人才技能和素质的要求,为在校学生需要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提供方向,安排学生暑期参与到相应的审计项目中。真正做到“产教融合”。
首先,教学的成功有赖于教与学的合作。从根本上看,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也就是说教师“教”的种种改变,都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学”发生相应的预期变化。说到底,学生的“学”,是教师的“教”所永远不能代替的,哪怕教师的能力异常之高。一般说来,教与学的合作水平,往往制约着教学最终所能达到的效果。教与学的默契合作,可使教学进入艺术的境界。儒家所谓的“愤启悱发”和禅宗倡导的“啐啄同时”,都是高超精湛的教学合作艺术。教师应在实践中积极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以促使教学走向成功。
其次,教学改革需要聚焦学生的学习。当前,改革已成为社会的时尚消费,“教学改革”一词常被廉价滥用。面对形形的“教学改革”,我们不禁质疑或反思:所谓教学改革的种种措施,与学生的学习有关吗?如果毫不相关,对“学”又有何益?所谓教学改革的种种名目,对学生的学有效吗?如果没有明显的效果,何必浪费资源呢?所谓教学改革的着眼点,有没有放到学生身上?如果学生不是改革的受益者,又该由谁来保护学生的受教育权利呢?当我们建立起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文化,对学生的学习风格差异给与充分关注,使教师具备巧妙有效的学习指导策略的时候,学校的教学才会赢得学生的由衷欢迎,学生才能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再次,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教学改革的关键。为了促使学生适应学习化社会的需求,国内外教学改革均加强了对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及学习方式多样化的探索研究。一是实现学习方式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如在我国新课改中,积极倡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目前已经落实到课堂且初见成效。二是实现多种学习方式的综合与优化。如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混合式学习,正在英国等西方国家中小学得到重视和应用。所谓混合学习即是在恰当的时间,通过适当的学习技术与适当的学习风格相契合,对相应的学习者传递适当的能力,从而获得最优化的学习效果的学习方式。此种学习方式与时俱进,充分利用了蓬勃发展的网络环境,在实践中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