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生数学学习经验范文

小学生数学学习经验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生数学学习经验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生数学学习经验

第1篇:小学生数学学习经验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新课程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8-0167-01

在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怎么以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以及知识水平为基础,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把抽象、单调的数学教学融入到形象生动的生活情境中来,真正体现数学源于、寓于、用于以及高于生活的理念呢?以下是本文的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1.利用生活实例,开展数学教学

一般来说,小学生比较容易接受自己已经熟悉的事物,对陌生事物则比较排斥。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入生活元素来辅助教学,尤其是在学生接触新知识时,引入一些他们熟悉的事物或生活情境,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认识到原来数学知识就在自己身边。让学生在以后的生活过程中有意识地去发现和探索更多的数学知识,同时能够自主运用掌握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例如,在教学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知识时,为了让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有更形象的认识,教师可以事先搜集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生活用品来进行教学,如文具盒、粉笔盒、魔方、牙膏盒等,让学生真实地接触到这些长方体、正方体的物体,通过仔细观察、比较来认识这两种物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很容易会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相同个数的面、定点和棱,只是正方体有着长度完全相同的面和棱。有了初步认识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出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属于长方体,哪些物体属于正方体。经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会对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具体特征形成深刻的认识,还能够认识到这两种物体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从而增强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利用动手实践,探究知识规律

实践是学习的目的,学得好不好,最终都要体现在实践上面,所以,动手操作对数学学习很重要。数学知识抽象性强,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所以,为了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感悟,我们要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将记忆和理解建立在直观操作上面,揭示知识的规律,让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现象,掌握数学规律,从而突破教学难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认识》这节课的时候,为了让学生理解"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条边"这个结论,笔者并没有直接将这个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探究学习,首先设计冲突,让学生讨论任意三根小棒能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在操作过程中,同学们发现有的可以围成三角形,有的则不能围成三角形,于是笔者让学生讨论三根小棒需要满足什么条件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并且给学生准备不同长度的小棒,有3厘米的小棒,有5厘米的小棒,有6厘米的小棒,有8厘米的小棒,让学生用所给的小棒摆一摆,看一看,哪些小棒可以围成三角形,三条边之间有什么联系?通过动手操作,同学们发现想要围成一个三角形,需要两根小棒长度之和大于第三根小棒长度,进而得出了"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条边"这个结论,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得到的结论无论在记忆上还是理解上都远比教师直接告诉学生来的深刻,另外,动手操作还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

3.引导走进生活,提高应用能力

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如果学生不能学以致用,那么这样的课堂教学是失败的、无效的。在数学教材中,存在很多典型化与规范化的知识点,如果不能加强与生活实际的有机联系,即使学生学好课本内容,考出了较好的分数,也不能在生活实际中灵活运用,从而成为名符其实的"高分低能",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因此,在教学知识点之后,教师要善于创造机会,要经常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生活,让学生亲身体验、自主探究问题的本质,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促使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例如,对于学校里的工程,教师可以让学生前去了解一下其中的数学知识,经过学生了解之后,他们兴奋的说:"原来建造一座大楼需要用到这么多的数学知识,不但要预算,还要计算1平方米需要用到的水泥、钢筋、沙石等,还要计算用到多少块砖、多少电缆、多少水龙头等。"通过学生的自主调查,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总之,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要深刻认识到生活化数学教学的优越性,并在长期的工作过程中不断积累数学教学经验,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激情,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提高数学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戈卫明.数学,取之于生活 用之于生活[J].网络科技时代,2007,(16)

[2]王晓丹,徐勤华.让数学与生活"亲密接触"[J].辽宁教育,2009,(09)

[3]吕长胜.使教学中的数学生活化[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01)

第2篇:小学生数学学习经验范文

关键词:教学情境;创设;学习力;提升

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情境是一碗“溶盐的汤”。人的认知具有很强的情境性,而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正是学习力提升的切入点。下面就列举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提升学习力的做法和心得。

一、情境中有效设疑,能够激发学习的动力

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好奇、激发学习的动力。尤其是在教学内容中创设带有悬念的情境,能够触发学生想揭秘问题答案的动力,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知、情、意、行,协调地参与到教师所设定的问题解决过程中。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全等”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现有一块三角形玻璃板打碎成如图的所示三块(图略):

问:若到玻璃店配制完全一样的玻璃,三块都带去吗?如果只拿一块去可以吗?拿哪一块合适呢?对于这一问题,学生回答各不相同,教学时,我是这样进行的:

1.学生动手操作。已知两个角和一条线段,以这两个角为内角,以这条线段为这两个角的夹边,画一个三角形(各组确定两角大小,已知线段长度)。

2.分组讨论。把自己画的三角形与组内其他成员画的三角形进行比较,本组所画的三角形都全等吗?

通过讨论、动手操作实践,大家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逐步掌握方法和技巧、开发了潜能、深化了对教学内容的感悟。“疑”境的设置,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力。

二、情境中有效应用,能够提升学习的能力

数学课堂一般通过“数学建模”的思想实现数学的应用。教学中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让学生去研究探索,经历数学应用的全过程,通过情境设计,提倡“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学生学习的能力。

例如,在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创设出如下问题情境:在ABC中,AB=AC,但它的一部分被墨水涂没了,只留下了一条底边BC和一个底角∠C,有没有办法把原来的等腰三角形重新画出来?学生先画出残余图形并思索着如何画出被墨水涂没的部分。各种画法出现了:有的学生先量出∠C的度数,再以BC为一边,B点为顶点画出∠B=∠C,B与C的边相交得顶点A;也有的是取BC中点D,过D点作BC的垂线,与∠C的一边相交得顶点A。这些画法的正确性要用“判定定理”来判定,而这正是要学的内容。于是教师便抓住“所画的三角形一定是等腰三角形吗?”引出课题,再引导学生分析画法的实质,并用几何语言概括出实质,即“ABC中,若∠B=∠C,则AB=AC”。这样,就使学生自己从问题出发学习判定定理。接着引导学生通过上述实际问题的启示,思考证明方法。如此创设问题,可以很快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全心地投入探索问题的答案中。经学生努力探索后,教师加以引导,使问题得到解决。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将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数学意识。因此,学生进行数学应用训练能够大大提升其学习的能力。

三、情境创设生活化,能够锻造学习的毅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数学是抽象的,生活是具体的。把数学抽象的内容附着在现实的情境中,让学生去学习从现实生活中发展的数学,锻炼其学习的毅力。

例如,当教学“优选方案”中的函数应用题时,我设计了如下一题:“老师要去购物,甲商店提出的优惠销售方法是所有商品按九五折销售,而乙商店提出的优惠方法是凡一次购满500元可领取九折贵宾卡。请同学们帮老师出出主意,我究竟该到哪家商店购物得到的优惠更多?”问题提出后,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各抒己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很好地被调动起来。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使学生既巩固了两个变量间关系,又受到了优化思想的熏陶,体验了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及对生活的价值,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创设数学教学情景生活化,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毅力。

四、情境中实践,探究中交流,能够发展学习的创造力

数学实践情境的创设有别于一般的数学课堂活动。它是通过抓住一个特定的“问题”入手,让学习者围绕这一“问题”讨论、分析、推理、概括,从而提出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方案而开展的一系列教学活动。

例如,在教学几何“四边形”这一章教学中,平行四边形和矩形在某些方面有相同和相似之处,学生知道菱形与矩形都是平行四边形,能否通过联想考虑它们在某些方面有哪些相同或相似之处。

第3篇:小学生数学学习经验范文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有效的创建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是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途径,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不仅能够使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提高学习动机,增强课堂的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一、小学数学课堂环境与学生问题解决能力之间的关系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谚语告诉我们,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很大的,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也是如此. 小学生处在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的阶段,在正确的引导下,会对知识产生极大的兴趣,从而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中尽可能的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在良好氛围的影响下,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引导学生去学习,在探寻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反过来也会影响课堂的教学环境,在课堂上只有学生们积极的配合老师的教学,回答老师的问题,与老师一起对数学知识进行探索,那么,整个课堂也会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 课堂环境和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息息相关,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双方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小学数学课堂环境的创设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是很多学校的选择,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该教材将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解决实际问题密切的结合,将几个领域的教学内容交叉安排,尽量把数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社会生活紧密联系,不仅有利于各领域教学活动的展开,还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能力. 同时,在教材的编写中,该教材选择了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情作为引入例题,富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鉴于苏教版教材的各大编排亮点,本文以该教材为例,探究了对小学数学课堂环境的创设和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之间的关系和路径.

1. 展示学习情境,能够有效的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课堂的开始是需要通过老师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入学生的注意力的,通过情境的创设,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此过程中,老师需要注意对学生两个方面的培养:① 找问题的方法. 提问的开始需要对问题进行一定的了解,老师可以创设一定的图片,提出与生活相关的问题,在对问题的分析中,引导学生找到问题,或者创设与该问题相似的问题、同类的题目,通过对问题的分析,鼓励学生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例如,对于简便运算:225 + 127 + 75 = 225 + 75 + 127,可让学生探究为什么这样计算的原因. ② 提问题的方法. 语言在数学教学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如何清楚的表达老师的意思,如何对学生进行清楚的提问,都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这里可以采取追问法和类比法进行提问. 追问法中,在对某个问题得到学生肯定或否定的情况下,为了巩固学生学到的知识,可以就问题的思路,设置相应的问题. 例如, = ,为什么可以这么计算. 运用类比法时,可创设与问题相似的情境,让学生通过与问题情形进行联系,在比较和类推中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

2. 开展相应活动,在实践中提出和解决问题. 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时候,必须让学生亲自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去,在老师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在得到老师传递的信息之后,必须在老师的带领下再次通过老师设置的情境,获取知识形成的过程,从本质上了解所学知识. 老师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使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还需要让这个例子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情境创设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各个器官,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对其感官进行多重的刺激,以增强其动手能力.

3. 拓展变化,增强学生对问题的应用意识. 老师在拓展学生能力时需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① 理论联系实际. 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在接近真实的生活中,能够对知识有更深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在理解透彻的前提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自然得到了提升. 例如,在学习完三角形特性之后,可让学生找一个三角形对其进行实验,看所得到的结果与课堂上学到的是否是一致的,巩固所学知识. ② 在实际生活中学习知识. 理论源于实践,很多数学理论知识都是从不断的实践中得来的,很多问题和结论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实例,比如,在式子“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工作总量”中,对于工作效率这一概念理解的不够,老师可以让学生组织相关的一次实验,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完老师布置的作业,在这项活动中,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工作效率”这一概念了. 4. 促进学生反思概括,增强学生的问题创新意识. 对学生的培养不仅是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这不仅要求老师在创设相应的学习环境时要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更多的方法,还要求学生自身在课堂上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跟随老师的脚步,有意识的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第4篇:小学生数学学习经验范文

关键词:问题情境;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案例;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3)13/15-0071-03

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分析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和总目标,要求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信息素养不断提升。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也提到,学生的学习不是机械的知识积累,而是在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中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重组。学生的学习是自身经验在某种环境中自内而外的构建,教学中,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以能引发学生兴趣的问题为导引,实现学生学习中的意义建构。而现实的情况大多不是这样,仍采用老师讲学生听,学生操练教师指导的方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受到了限制。因此,探索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新方式非常有必要。

在实际网页设计中,点线面的应用十分普遍,尤其是图片的插入,用得是否合适,直接影响到网页的艺术效果和对浏览者留下的观感。《合理运用点线面设计网站首页》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插入合适的图片装饰网站首页,利用各种形状来制作网站的导航。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对象分析

1.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及难点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学生学习后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的行为、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

知识与技能目标:①学会运用在Photoshop中外加图片并添加图层蒙版以模糊边缘来装饰首页的主体;②掌握利用Photoshop中的各种形状工具来绘制各种图形装饰首页;③学会外加字体,利用字体来装饰首页。

过程与方法目标:①能通过观察几个网站首页,在教师的引导下领悟点、线、面在网站首页中的作用;②能模仿网站首页例子,运用简单的技术,制作自己的网站首页;③能利用教师提供的视频教程以及操作步骤等资源,自主探究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在制作网站首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②利用精心的设计和制作的作品,使学生热爱生活。

(2)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插入合适的图片装饰网站首页;利用各种形状来制作网站的导航。

教学难点:把自己的审美观融合到网站首页设计里。

2.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学习的成效受到他们自身的特点、风格和基础等制约的,要想教学有效,就应该关注教学对象——学生的分析。本课教学的对象是广东省一级学校高一的学生,信息技术基础较好,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文字及图像加工能力。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如何利用Photoshop软件加工处理图像信息,Photoshop运用有一定的基础。学生经常上网,对网页并不陌生,对这部分内容也比较感兴趣,但对如何制作网页还不是很清楚。

3.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是为实现学习目标,要求学生所掌握知识、技能,以及行为规范的总和。分析教学内容的目的是规范学习内容的宽度、深度,及其内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等。本课的教学内容为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的第六章“信息集成与信息交流”中的第一部分“信息集成”里的“开发制作阶段”第一课。信息集成这部分的内容主要讲的是信息集成的一般过程,包括选题立意阶段、设计规划阶段、开发制作阶段、评估测试阶段。本章书是以制作网站为例,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信息集成、和交流的能力。本课是开发制作网站的第一课,让学生用Photoshop软件设计网站的首页。

(三)教学策略选择

教学策略是指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实现不同的教学成效采取的手段和方法。本课中主要采用如下策略,也包括教学媒体的选择。

策略一:范例引入、激发兴趣。找了几张合理运用点线面设计的网站首页图片作为范例,引导学生如何设计网站首页。

策略二:自主探究。教师把本节课的知识点的主要操作步骤都做成视频的形式,放在教学网站上,供遇到困难的学生自学探究。

策略三:任务驱动、实践创新。本课将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进行网站首页的创作,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四)教学评价设计

教学评价是根据学习目标对教学活动过程和结果做出价值判断与学习导引,并为教学决策提供依据的活动。在本课中网站首页评价指标项主要包括:①能把图片放入首页中,并进行模糊处理与背景相融(20分);②能运用形状工具制作出美观的导航(20分);③网站标题美观大方(15分);④能运用各种元素装饰首页,达到整个页面的平衡美观(15分);⑤风格统一,与网站主题内容匹配(15分);⑥界面美观、布局设计独到,富有新意(15分)。评价方案与标准提前告诉学生。评价实施采用“网络教学评价系统”。

二、教学过程与教学评价

三、教学效果分析

为了检验信息技术课堂问题情境创设的教学效果,笔者选择所在学校高一年级的若干个班级进行了教学实践,本次教学实践在多媒体课室进行,时间为一课时40分钟。笔者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运用自然观察和提交作品的方法,并对学生的反应进行了现场记录。教学实践结束后,对部分学生进行了访谈,并和几位听课教师进行了交流,听取他们对教学实践的反馈意见和建议,通过课堂上对学生行为的观察记录,以及和教师的交流与对学生的访谈结果,得出如下结论。

教师设计的问题有几大特点:第一,都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第二,难易适中,学生觉得和自己已有知识体系有关,学生不会觉得太难,通过思考可以回答。在一节课40分钟内,学生的注意率都比较高,达到85%以上,说明本次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能引起学生兴趣,有效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在课题引入时,教师展示两组网站的首页进行对比,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让学生感受美化好的网页更能让人赏心悦目,增加访问量,让学生有美化网页的冲劲,学生对此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热情。在后面的教师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中,学生大都能够做到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小组讨论得也比较热烈。但由于学生存在着知识的差异性,教师及时针对这些学生进行指导,基础较好的学生继续探究后面的问题,并且提出自己的观点,课堂气氛保持得很好,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问题,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答案。通过访谈,学生和听课教师认为这种方式很新颖,学生比较感兴趣,注意力集中,高效地掌握了信息技术知识,完成了教学任务,品尝了成功的喜悦,并为进一步的学习探索打下基础。

总体上来看,学生对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非常满意,能够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培养了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学生对是否有助于理解知识和技能掌握等都持肯定态度。另外,由于教学内容较多,课堂时间有限,教师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程度分层次教学,设计简单图片处理例子,让学生易于模仿,并加以引导和帮助。综合观察访谈和作品提交情况可以看出,本节课问题情境的设计比较合理,课堂教学也比较成功,学生基本学会了如何用photoshop处理文字、小图片或形状工具等,学生也掌握了网页排版和美化的方法与技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审美能力,可以把自己的审美观融合到网站首页设计里。本节课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和动手实践的快乐中掌握了信息技术知识,拓展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也为以后解决实际问题打下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卜湘玲.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述评[J].太原大学学报,2005,(9).

[2] 李伟.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3] 李安鹏.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第5篇:小学生数学学习经验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c)-0038-01

1 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

首先,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是把他们已经掌握的生活经验数学化的阶段。小学生在儿童时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对长度、数量、和大小已经有了自己的概念,他们也可以感受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形状。这些经验可能是模糊的、不明确的,但是这些生活经验对他们学习数学概念、理解数学公式、形成数学思维都是大有裨益的。总体来说,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是建立在其自身独特的生活经验上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多举一些学生生活中经常可以遇见的例子来帮助学生进行数学学习,让他们在具有丰富生活色彩的氛围中进行数学的学习。教师在教小学生进行估算,可以创设这样一个问题:六一儿童节班级要给18名优秀的少先队员购买奖品,每个奖品要12元钱,老师带200元钱是否足够?这道例题就利用了小学生对购物这件事比较熟悉的心理。

其次,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数学技能是在操作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儿童的数学思维是渐渐形成的,在低年级的时候小学生的数学思维是具象思维形式的,在高年级的时候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渐渐向抽象思维转变。小学生的数学思维总体来说是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为主的,所以,小学数学的教学是以“问题解决”为线索的。小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空间概念的形成、习题的练习都是在特定情景下的问题解决过程中进行的。小学生能够在体会数学实用价值的过程中形成数学学习的兴趣,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也能够得到培养。

最后,在数学教师的指导之下,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再创造就是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对知识的重新构建。小学生运用自己的经验去理解和探索数学知识,他们对任何一个知识的学习都是他们成长的印记,体现了他们对知识的再创造过程。但是,小学生又存在意志力不强、注意力不集中、学习能力薄弱的特点,所以他们在学习中需要教师的指引和领导,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数学老师应该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和专业知识,精心地进行课堂设计,创新地进行课堂提问,积极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好学生学习路上的指明灯。

2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的有效策略

2.1 教师要设立有效的教学目标

做为教学活动的灵魂所在,教学目标的设计要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新课程对学生在每个阶段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思维能力和价值观的培养都有具体的要求。教师在每一节数学课堂上都要针对新课程设置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师要仔细地研读教材和挖掘教材,因为教材为学生学习提供了直接的媒介和直观的方法,教师要在教材的精髓和新课程的教学要求之间平衡,最后找到合理有效的教学目标。教师要把教材中的内容变成相互关联的知识点,设置逐层深入、层层递进的教学目标。

2.2 教师要设置有效的教学情境

对于小学生来说,采用大量的情景教学,可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教师可以创新地改变教材中例题的呈现方式和讲解方法,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对数学的原理和公式进行解说。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熟悉的童话故事或者卡通形象来呈现,这样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枯燥的数学知识就这样简单地被学生理解了。教师设置的教学情境要注意和教学内容相结合,要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服务,使得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成为启发学生学习的兴奋点。

2.3 教师要注重提问的有效性

教师是组织教学和引导教学的角色,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提问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在具体的教学之中,教师要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某一知识点的具体掌握,教师提出的问题不可以过于宽泛和全面,这样会导致学生不知所云。另外,在一个班级同时学习数学的孩子,其对数学知识的接受程度受到学生认知水平的影响和思维能力的阻碍。同一道题对于思维能力不同的学生来说,其理解程度是不同的。教师要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提问中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适度地进行提问。对于基础的问题,教师要重点提问中等生和差生,对于难度较大的题目,教师可以提问优等生。

2.4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主动参加

为了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师应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组时教师要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认识水平和协调能力等因素,让每一个小组具有同质性。教师要给每个小组成员明确的分工,选拔出有组织能力的小组长,有语言表达能力的汇报员等,这样可以发挥每一个学生的特长,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要在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之前,指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学习并进行方法教导,提醒学生学习的重点和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这样可以减少学生学习中的盲目性,避免学生浪费不必要的时间。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充沛的精力自己去思考。教师不宜直接就把答案告诉学生,学生用自己的行动寻找到的知识才能给学生带来成就感。

参考文献

[1] 常思亮.教育管理学[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9.

[2] 李光树.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目标的认识[J].课程・教材・教法,2010(1l):49-55.

第6篇:小学生数学学习经验范文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教育;生活经验;应用意义;应用方法

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倡以及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国的小学教育正面临着教育体制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其中,利用小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数学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成为一个重要的应用方法。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对这个问题进行认真的研究与分析,揭示出利用小学生生活经验进行数学教育的意义以及具体应用的方法。

一、利用小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数学教育的意义

利用小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数学教学工作,可以有效锻炼学生数学知识的实践化应用能力,提升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通过把抽象化的数学理论知识进行直观化、生活化的思维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同时这种依据小学生生活经验的教学方式还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以及个人数学学习个性化方法的形成,全面地促进小学数学教学向生活化迈进。

二、利用小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数学教育的方法

(一)对教学内容进行贴近生活的设计

利用小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数学教育的一个应用方法是对教学内容进行贴近生活的设计。教学内容的科学设计与实施是生活化方式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的前提。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分步实施的方式进行科学的设计,全面提升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水平。第一步,制定出合理的教学目标,即通过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展具有生活化的小学数学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最终使学生具备利用数学知识进行生活化应用的能力,达到一种“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效果。第二步,进行教材内容的生活化设计、教学手段的生活化设计、学生学习方式的生活化设计,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比如:多利用教材内容中的生活化实际例子进行贴近实践的教学讲解、利用学生之间不同类型的生活经验与生活方式开展混合搭配的小组教学方式,使学生彼此之间可以取长补短、形成良好的教学环境。第三步,对于各个学习小组的学习质量与学习效率进行科学的评估、分析、总结,从而进行教学内容的科学化改进,使其可以更加适应学生的学习心理与状态,完成数学教学方式的生活化转变。

(二)对学生进行生活化思维的开拓

对学生进行生活化思维的开拓是利用小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数学教育的另一个方法。利用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使数学教育真正回归生活,使学生具有的不同思维方式,都可以进行生活化的锻炼与回归,使他们在这种锻炼与回归中进行数学知识的生活化思考与探索,从中总结出经验与规律,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

(三)合理进行生活化跟踪指导教学

利用小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数学教育的又一个方法为合理进行生活化跟踪指导教学。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任务不仅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中,还体现在对学生的课下数学知识进行合理的应用上。比如:小学数学教师通过经常进行家访以及与学生之间经常进行交流的方式进行跟踪式的指导教学,可以有效地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对于课堂上的生活化教学成果进行很好的巩固与

提高。

(四)利用现代的科技进行生活化的教学模拟

利用现代的科技进行生活化的教学模M,是进行小学生活化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方法。比如:网络多媒体技术、微课的教学模式、3D立体绘画笔的有效应用等,这些教学技术以及方式的科学有效的应用可以展示出直观、生动的教学画面与场景,有利于学生进行直观思考与学习。同时,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利用这些现代的科技与教学方式进行生活化的场景模拟,使学生进入具体的数学学习环境中,有利于学生增强实践化、生活化的体会,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水平的提升。

对于通过小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数学教育的问题进行探索研究,有利于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水平,对于学生数学知识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叶亚军,周虹,彭志敏.论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施策略[J].文学界(理论版),2012(10):395,397.

[2]史明芳.浅析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方法[J].课程教育研究,2014(17):168-169.

[3]刘秀明.关于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4(32):169-170.

[4]裴海艳.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J].亚太教育,2016(4):31.

第7篇:小学生数学学习经验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特点;对教学的影响

基本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数学思想的形成、数学理论的验证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对于数学思维习惯萌芽的小学教学阶段。在社会急需要高素质人才的背景下,我们清楚地了解数学知识的教学不仅仅是对书本知识点掌握和运用,更重要的是让小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关注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对个体的认知。小学数学学习特点对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学进展的设计等等各方面都有着循序渐进的影响。

一、小学数学学习特点

(一)教学内容兼具抽象性和形象性

我们知道数学同其他学科有很大的不同主要在于其本身是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的,所以对于认知水平有限、年龄和心智都尚小的小学生来说理解并掌握是有很大的难度的。因此在小学阶段,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就是通过学习、运用形象可感的数量关系和简单的空间形态来学习一些具有抽象思维的知识,可以逐渐培养起抽象思维的能力。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将数学的抽象性与形象性有机结合起来,也就是说,从本质上讲,小学数学知识的本质仍旧是抽象的,仍旧是对数量、形态以及空间的抽象概括,但是它的表达形式是形象的,是具体可感的。

(二)学习过程具有系统性和渐进性相互结合的特点

因为数学知识就其本质来说具有很强的连贯性和递进性,可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就呈现出系统性和循序渐进性。因为数学知识是具有很强的逻辑性的,知识是层层递进和相互联系的,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而且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要帮助学生构建起系统的数学知识网。在小学每个课时一般为四十分钟,在四十分钟内就让小学生完全掌握某一知识点还存在一定的困难,例如在小学数学中有关于“长方形”的相关知识教学中,包括长方形的定义、特征、周长计算以及面积计算等内容,要想让学生掌握这些数学知识需要大概8到10个课时,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要想学习系统的知识就需要遵循渐进性原则。

二、小学数学特点对教学的影响

(一)小学生不容易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难以培养多样化解题思维

小学生正处于各种思维的形成阶段,该年龄段喜欢玩耍,对学习缺少主动性。并且由于小学生综合能力较低,即使想认真学习也不知道从哪些方面入手。主要表现在:1、不重视预习环节,自己不去主动学习,完全依赖于老师对新知识的讲解;2、不懂不问,一知半解;3、学习懒散,不肯动脑;4、不会听课,不知道怎样提高课堂效率。尽管我国近年来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很多地区由于人口、经济水平等条件的限制,还不能完全接受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所以很多地区的教育机构,仍然要求教师遵循传统的教学理念,在备课中对学情的分析仅仅停留在学生的一般心理特征上,缺乏从数学角度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原有认知结构中通过数学活动经验进行分析和判断。老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做,一些学生带有个人认知特征的经验在学习新知识时没有受到重视,思维得不到延伸,在解题过程中也就不能举一反三,教学效果不尽人意。

(二)小学数学学习特点促进教师不断优化教学课堂

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们的开放性思维,老师可以根据学习内容设置一些问题情境来帮助学生有效积累基本活动经验。为了帮助学生有效积累基本活动经验,教师不仅仅是将重心放在教学情景的创设上,而是要深入的挖掘教材。所以我们可以借助学生们喜欢的东西来进行相关的教学活动。比如,我们可以用表演话剧的形式来进行数学教学。安排不同的学生假装去菜市场买菜,让学生自己演绎卖家和买家,用你买我卖的方式来进行四则运算和其他数学知识的教学。老师在设计情境教学的过程中要保证教学质量,而不是简单的放任自流,既要对学生实现数学解决问题多样化的难度进行估计,还要为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

三、结束语

小学数学学习特点是引导以及影响小学数学教学进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由此入手,能够更好的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的完善化发展。从事小学数学教育工作的教师应当仔细研究小学数学的特点,以小学数学抽象性、逻辑性、循序渐进性等等为基础,精心设计数学课堂,保证课堂质量。

参考文献:

[1]谭劲,李光树.小学数学学习特点对教学的影响[J].课程.教材.教法,2014(08):58-63.

[2]杨海涛.小学数学学习特点对教学的影响[J]. 新课程(上),2015(08):140.

[3]牛占江.\析小学数学学习特点对教学的影响[J].好家长,2015(29):24.

第8篇:小学生数学学习经验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生兴趣;数学教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由于小学生年龄普遍较小,他们有着自己的天性,故此兴趣是他们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小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也是推动小学生数学求知的基础。所以,笔者提出应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考虑小学生年龄、身心规律,创设情境教学、设计游戏教学、实践操作教学,持续激活学生数学兴趣,让小学生善于学习,乐于学习,爱上数学。在本文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略谈引领学生兴趣,构建高效课堂的几点看法。

一、创设情境教学之激趣

小学生天性使然,让他们对一切未知事物都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结合小学生生活知识,创设数学情境教学,有机结合数学知识和生活现象,给小学生设问提问,引领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数学探究动机。

我在讲述《长方体和正方体》一课时,在新课导入环节,给学生创设生活情境,提出有关问题,激活学生新课的学习兴趣。如,我拿出了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肥皂盒、魔方、台灯罩、墨水瓶、牙膏盒、罐头盒等物品,让学生自己观察后,说一说这些物品的形状。学生在具体的物品情境中,经过自己观察、讨论、猜想、验证和归纳,认识正方体、长方体,明确面、顶点、棱、长、宽、高的含义,得出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形状特征。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历出发,创设有趣情境,并提出形状分类悬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他们对新课产生浓厚兴趣。

二、设计游戏教学之激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活泼好动天性,科学设计数学游戏,将数学知识融入数学游戏呈现给小学生,让小学生在游戏活动中接触数学知识,在不知不觉中熟悉数学游戏和数学知识,以数学游戏形式引领学生兴趣,调动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吸引小学生数学学习注意力和乐趣。

我在讲授《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时,结合小学生好玩的心态,设计了“鸡兔同笼”的数学游戏,我向学生讲述,我们这个游戏是要考查哪位同学可以最快应用数学思想解决现实问题,那么我们开始游戏了。那么假设我们有小鸡和小兔共15只,一共有40只脚。问题是经过我们游戏要知道小鸡和小兔各有多少只?游戏设计:我让学生分别扮演小鸡和小兔角色,假设小鸡和小兔都是可以训练的,我们吹一声哨,小鸡和小兔只抬起一只脚,再吹哨,又抬起一只脚,那么这个时候小鸡因为是两只脚就会坐地上了,而小兔还有两只脚在地上。那么,从游戏中就可以得出:小鸡有10只,小兔有5只。当然,在数学游戏中,教师需要注意以下事项:第一,在数学游戏前,结合数学教学内容,科学设计数学游戏,并将数学游戏活动内容和注意事项给小学生讲清楚、讲明白,确保小学生知晓数学游戏的规则;第二,在数学游戏中,教师应认真观察并记录学生的游戏表现和行为,及时给予表扬和纠偏,引导学生游戏行为和数学学习,以防因数学游戏混乱课堂秩序;第三,在数学游戏后,教师应给予客观评价,有效奖励表现好的学生,鼓励学生保持数学兴趣。

三、实践操作教学之激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天性,组织学生进行数学学习实践操作,以实践操作形式参与学习数学,让小学生从亲历操作中体验数学学习,感悟数学知识,引领学生兴趣,培养数学探究学习习惯,增强数学学习成效。

第9篇:小学生数学学习经验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数学;教学方法

一、高年级小学生数学学习现状分析

多年来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经验使笔者越来越感受到,大部分小学生都能在低年级阶段游刃有余地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数学学习并不存在任何压力,数学练习题完成的质量也较好,然而随着数学知识难度的不断加大,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很多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的种种问题就不断凸显出来,如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明显下降,学习惰性变强;数学测试的成绩明显下降;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有所下降,不理解教师的教学内容,尤其是在面对一些具有应用题形式的数学题型时总是无法独立完成等等。

在结合相关文献资料与小学生特点的基础上,笔者认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一是由于处于高年级阶段的小学生不再把数学学习当成一件新奇的事,因此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明显下降了,而随着数学学习难度的不断加大,在学生自身惰性的影响下,数学学习的成绩也就出现了下滑迹象。

二、小学高年级数学有效教学方法探讨

针对上述现象与原因,在新课改的指引下,V大数学教师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调整,才能提升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才能够使高年级小学生能够像刚刚接触数学的低年级小学生一样对数学抱有极大的热情呢?才能使小学生能够有扎实的数学基础来面对日后的初中数学学习呢?从新课改的角度来看,以下策略与方法值得尝试:

(一)从兴趣提升角度进行教学有效性的探索

很多小学生是在学期阶段就开始接触数学学习,经过多年的数学学习后,学生就会对数学学习产生一定的厌倦情绪,对数学原有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随着年级的增长逐渐淡去。这个时候教师更应该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使高年级的数学学习同学前教育一样充满趣味性,才能够使小学生的头脑和内心重新接受数学课堂,重新回到数学世界。

例如,对小学生进行苏教版六年级小学数学《扇形统计图》的教学时,除了从课本例题入手进行引导之外,教师还应该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引导学生动手制作扇形统计图。而在问题的设定上,教师可以选择这样的问题:如果妈妈给你500元钱,你都想买什么东西,每一类东西花多少钱?请画出来,并说出你的想法。针对这样的问题,由于每个学生的想法都不一样,因此每个学生对购物的需求也不一样,当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绘制出来并与大家分享时,不仅能够使学生对扇形统计图形成正确的理解,还能够在欢乐声中与同伴一起分享他的购物愿望。

(二)从直观感受角度进行教学有效性的探索

小学高年级数学学习的一大特点就是在教学知识的渗透中更加倾向于将应用性知识融入数学教学中,而小学生由于生活经历有限,面对一些抽象的应用知识并无法敏锐捕捉到教师的教学重点,针对这样的问题,教师不妨从加强学生数学直观感受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与数学能力的培养。

(三)从贴近生活角度进行教学有效性的探索

从新课改的理念来看,任何学科的学习都应该着重对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并运用这些能力指导实践,小学高年级数学学习也不例外。因此在对高年级小学生进行数学教学时还应该使学生的学习贴近生活,如果学生能够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必然会被再次调动起来。

例如,对于小学生来说,“折线统计图”并不是教学的难点,很多小学生都能够在上课过程中很好地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画法和作用,然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不高,因为他们并没有发现折线统计图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而如果教师对学生讲解完折线统计图时,引导学生将其运用到班级管理当中,如用折线统计图来描绘每天班级最晚来上课学生的进教室时间;用折线统计图来描绘自己每天看电视的时间;用折线统计图来描绘爸爸每天回家的时间等等,使所学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就可以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运用所学知识。

从新课改角度来提升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就应该从学生的特点入手,从教材特点入手,从教学内容入手,为学生提供更具有趣味性、直观性和生活化的教学方法与策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