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金融人才培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教育发展状况分析
1.1课程设置偏重宏观金融理论
我们的金融学专业多设于改革开放以后,课程设置偏重于货币银行学等为核心主干课程的宏观金融理论,偏重于对宏观金融政策提供理论支持的解释。这不仅和国外金融学科发展存在较大的差距,丽且也不适应我国当前金融体制改革的需要。随着银行,证券.保险等各种类型的金融机构迅速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增加更多的微观金融知识的教学。
1.2知识分割过细
由于课程大多按不同专业设置,有些专业口径狭窄,课程局限于狭窄的知识面内,因此各门课程之间分割的很细。教学内容划分过细,各门课程过分强调各自的系统性、完整性从而造成课程的交叉重复现象仍很严重。比如学生先行学习的《金融学》与将来学习的《国际金融》、《保险》,《证券投资学》等课程均有不同程度交叉。再比如《保险学》与稍后学习的《保险营销》、《保险企业经营管理》等课程也存在着一定的交叉重复。
1.3课程设置脱离实际需要
随着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和金融学科建设发展,各个高校都对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引进了不少西方现代金融理论的课程。基本改变了以往以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学科体系为主的课程设置,如不少学校都新开设了资本市场、投资银行学,金融工程学、公司财务等课程,但是目前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1)课程设置重复,缺乏系统性不少课程的内容存在重复,如金融学与中央银行、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等课程的不少内容是重复的,往往会形成了授课内容的重复,造成教学资源和教学时间的浪费。
(2)侧重于宏观金融理论,而微观金融理论的教学安排比较少宏观金融理论的学习可以为学生全面把握国内外金融市场的运作、宏观金融形势与政策等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但如果没有微观金融理论作为支撑,则显得比较空泛,对金融业的内在特征和运作机制很难有深刻的理解。部分高校已增加了不少微观金融课程,如金融工程学、公司财务等,但缺乏与其它课程之间的衔接,也缺少一些配套课程的支持,如缺少数量金融、时间序列分析等专业基础课程的培训。
(3)数理基础比较薄弱由于文理分科及金融学科建设的相对滞后,我国金融学本科在数理方面的培训较少,基础比较薄弱,而现代金融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都涉及到大量的数学工具,使大部分学生在金融工程、证券投资学、期权定价理论等课程的学习中面临很大困难。1.4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独立学院金融课程大多偏重于宏观金融理论的学习.而忽视了实践环节。从理论到理论,课程显得枯燥无味,空洞乏力,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动力和目标,而且只能纸上谈兵。动手实践能力较差。
2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人
就本科层次的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而言,由于本科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基本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要求学生全面掌握所学专业的基本理论体系和该领域基本的工作技能,形成良好的专业素养。
2.1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从当前本科生毕业的去向情况看,主要有两个:一是本科毕业后直接走上工作岗位;二是本科毕业后继续攻读研究生。因此,这一阶段的教育应该是基础性的,应强调专业应用性教育。现在独立学院的金融学人才培养目标过于宽泛,与其他院校的目标大同小异,大多都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掌握金融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金融专业人才”。这样的目标很难体现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的区别。特别对于独立学院来讲,这样的目标就更没有针对性,更没有特色.不能准确的定位独立学院的培养的目标。
2.2教学方式和手段过于陈旧
我们长期以来形成的“教师讲课本、学生记笔记”的“填鸭教学方式并没有得到实质性改观。不少教师的授课也只是教材的简单重复,很少采取课堂讨论、课外实践等方法,缺乏对学生的启发式教学,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化、主动性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学生学习也是应试型的简单记忆学习,缺少实验教学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环节,动手实际操作能力较差。
2.3招生和就业压力大
由于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培养的模式与其他院校有趋同性,所以独立学院招生也就没有吸引学生的地方,上哪个学院都一样,选择独立学院的可能性就小了。学生毕业之后也缺乏与其他院校竞争的优势,学生就业没有竞争力,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这都影响到独立学院的较快发展。所以,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的培养模式的转变和改革是势在必行。
3独立学院金融攀专韭人才培莽覆式的路径选择
3.1金融学人才培养模式应与学校定位相结合
金融学专业是经济类独立学院的重点专业,目前独立学院金融专业在同业中并不算突出,与一本,二本类院校相比有很大的差距。若要让我院金融专业在强手如林中崭露头角、获得一席发展之地,首先应该明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以市场为导向、“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整合各方资源,充分发挥自身资源的既有优势,确立我校金融专业的发展方向,大力培育专业特色。建立于独立学院的相适应的金融学人才培养模式。
3.2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的金融业获得了蓬勃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外资金融机构将继续大量涌入我国金融市场,我国的金融机构将进一步多样化、多元化,各种国有独资的金融机构、股份制及民营性质的金融机构、外资及中外合资的金融机构纷纷涌现.日益迅速发展的中国金融业,一方面需要为数有限的从事金融研究及管理的高级人才,另一方面需要大量的从事实际业务操作的应用技术人才。作为独立学院,我们应该定位在培养应用型人才这种模式。加强学生们的实际操作能力,掌握金融业务技能,可在银行、证券、保险、投资等金融机构一线从事金融及相关工作的高级应用性专门人才。在强调理论基础的同时,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业务课程要求实,墙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强化专业技能的训练,力求学生在四年时间里完成从理论向实践的过渡,从而增强学生的竞争能力,使学生达到一毕业上岗就能胜任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企业的工作。
3.3加强课程体系的改革
合理的课程设置是培养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较强的认知能力及较高科研素质的重要基础,也是独立学院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
(1)优化课程内在结构优化课程内在结构,使金融学专业课程的设置具有连续性和系统性。一方面可以避免专业课程内容的交叉重复,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加强任课教师的协调,在课时安排、授课内容的详略上进行合理的设计,保证课程的完整性,增强课程的逻辑关系。
校企合作成效的提升,不仅需要对校企合作策略作出探索,同时需要对校企合作运行保障机制进行完善,只有如此,校企合作工作才能够顺利且有效地开展。本文在对高职院校国际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中与社会证券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实践策略作出分析的基础上,对高职院校国际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证券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
高职院校;国际金融专业;社会证劵企业;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模式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围绕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开展国际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对于高职院校国际金融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而言具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本文针对高职院校国际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从高职院校与社会证券企业单位的校企合作策略及其保障机制的构建两个方面作出了研究与论述,以期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发展作出探索并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
一、高职院校国际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中与社会证券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实践策略
(一)营造校企合作氛围。社会、高职院校以及证券企业对校企合作的认同度,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国际金融专业与社会证券的合作成效,因此,为校企合作的开展创造良好的氛围,对于深化高职院校和社会证券企业的合作深度具有着重要意义。高职院校国际金融专业与社会证券企业的合作环境,由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两个方面构成,其中内部环境体现出高职院校与社会证券企业的内部需求,外部环境则包括政策、社会意识等。高职院校国际金融专业与社会证券企业合作环境的营造与优化,一是需要提升政府部门与社会大众对校企合作的认知与理解,从而使校企合作获得全社会乃至全民的支持。其中,教育部门应当鼓励与引导社会证券企业参与到高职院校的教育当中,通过提升企业积极性、推动高职教育投资主体多元化来推动校企合作模式的顺利开展;二是高职院校的国际金融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证券企业的人才需求具有着内在一致性,因此,高职院校国际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中与社会证券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条件是十分充分的。在此过程中,高职院校国际金融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证券企业人才需求的内在一致性要得到进一步的强化,而企业用人与劳动资源的匹配程度问题也需要得到进一步的解决,只有如此,高职院校才能够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企业也才能够在拥有这些人才资源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效益的提升。
(二)丰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一是高职院校与社会证券企业需要共建国际金融专业人才实训基地。事实上,参与校企合作的证券企业数量有限,并且这些证券企业能够为高职院校国际金融专业学生提供的实习岗位也十分有限,而两个有限性,决定了高职院校与社会证券企业共建国际金融专业人才实训基地的必要性。高职院校与社会证券企业在共建国际金融专业人才实训基地的过程中,需要社会证券企业根据实践工作流程来对实训过程进行完善,同时有必要在实训设施的建设方面实现高职院校与社会证劵企业的合力;二是高职院校与社会证券企业在合作中可以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已经得到了较多的实践,在对这些实践经验作出借鉴的基础上,高职院校与社会证券企业在合作过程中还应当对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作出创新。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职院校可以构建实验班,并对其进行严格的管理与考核。企业则可以对教育过程作出监督与监控,并选取优秀学生签订用人协议,并给予助学金进行资助。当然,高职院校也可以参与到资助工作中,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自我提升的积极性等。另外,高职院校与社会证券企业需要针对选取的学生来进行职业规划指导,通过为学生提供平台来促使学生做好规划。
(三)培养双师型教学队伍。双师型队伍建设,是提高校企合作成效的关键环节,因此,在高职院校国际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证券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有必要将双师型队伍培养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参与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国际金融专业教师,不仅要精通理论,同时要具备精湛技能,并且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国际金融专业发展中的前沿知识作出了解。在双师型队伍的培养中,高职院校与社会证券企业都应当拓展自身思路与师资队伍培养渠道,从而推动双师型教师培养质量的提升。一是高职院校需要对自身的教师聘用制度作出完善。高职院校不仅需要对已有的教师聘任来源渠道进行巩固,同时有必要充分利用社会证券企业人才资源,从企业中聘任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人才来扩充自身的兼职教师队伍,这种方法不仅不会影响社会证券企业利益,而且能够在丰富企业人才理论素养的基础上使这些人才为社会证券企业创造更多价值,而对于高职院校而言,这些兼职教师可以作为培训专职教师的力量,从而提升专职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二是高职院校有必要构建在岗培训与轮训制度,通过鼓励教师到社会证券企业参与工作实践来提升高职院校国际金融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与专业能力,这对于深化高职院校与社会证券企业合作关系具有着重要意义;三是高职院校有必要与企业一道共建教师实训基地。教师实训基地的建设,能够拓展双师型教师培训渠道,这种策略对于全面提升高职院校国际金融专业教师双师型素质能够发挥出不容忽视的作用。
二、高职院校国际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证券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
高职院校国际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证券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是以充分发挥双方在国际金融人才培养中的优势、提升校企合作效率为出发点而制定的相关措施。在国际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中,高职院校与社会证券企业所开展的校企合作,必须构建完善的保障机制,只有如此,校企合作模式才能够顺利、规范且有效地开展。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针对人才培养中的校企合作模式作出了探索与实践,较为成功的校企合作案例包括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合作教育以及英国的工读交替制度,这些案例的成功也与他们在实施校企合作中保障机制的完善程度具有紧密关系,并且不同国家的校企合作模式具有不同的特色,针对校企合作模式所制定的保障机制也不尽相同,因此,我国高职院校在针对国际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证券企业开展合作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提高对构建保障机制的重视程度,还应当重视对其他国家在校企合作保障机制构建中的做法与具体措施作出借鉴,这对于提高高职院校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社会证券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参与积极性以及国际金融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而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针对高职院校构建开放性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对于与社会证券企业一同参与校企合作的院校而言,校企合作在提高高职院校国际金融人才培养质量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特别是校企合作在提升高职院校国际金融专业人才职业能力以及人才就业方面,高职院校都可以通过充分利用社会证券企业资源来实现质的飞跃。那么,既然社会证券企业能够在校企合作中推动高职院校国际金融专业人才就业能力与市场的对接,高职院校在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国际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也应当以开放性的视野和姿态与社会证券企业开展亲密无间的合作。在此过程中,实现教学体系与社会证券企业的对接、构建符合校企合作需求的人才评价制度与人才考核制度、在与社会证券企业开展合作的过程中树立服务理念并构建全面的服务体系,都是至关重要的。一是从高职院校国际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和社会证券企业的对接来看,高职院校在教学中与社会证券企业的对接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即以高职院校教学组织满足社会人才需求与企业人才需求为出发点,做到国际金融专业教学与社会证券企业生产运营的对接、国际金融专业教师教学能力与社会证券企业技师水平的对接、国际金融专业教学氛围与社会证券企业文化氛围的对接、国际金融专业教学课程与社会证券企业岗位需求的对接、国际金融专业教学过程与社会证券产业运行流程的对接等;二是从高职院校国际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中人才评价制度与人才考核制度的构建来看,高职院校应当重视引导企业参与到相关工作中,并在了解社会证券企业人才需求与生产需求的基础之上,与社会证券企业一道共建人才评价制度与人才考核制度,同时需要根据社会证券企业人才需求和生产需求的变化对相关制度作出创新,以便对国际金融专业学生的校内学习和校外学习作出良好的监控与把握;三是在校企合作中,高职院校还应当树立服务意识并构建服务理念。在校企合作中,高职院校需要对自身所拥有的资源进行充分的开发,并利用这些资源服务于校企合作的开展,以便在配合社会证券企业人才培养工作的过程中,提升国际金融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如高职院校需要开放自身教务系统,为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服务,人事管理部门也应当积极与社会证券企业协商,为国际金融专业教师队伍的在岗培训提供机会等。
(二)针对社会证券企业构建行为约束机制与利益保障机制。在高职院校与社会证券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过程中,高职院校的出发点在于是否能够提升国际金融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而社会企业的出发点则在于是否能够获得适应自身岗位需求的人才并为企业发展带来效益,因此,校企合作所产生的效益,是社会证券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重要推动力,而为了刺激社会证券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参与积极性并对社会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行为进行规范,有必要针对社会证券企业构建完善的行为约束机制与利益保障机制。在针对社会证券企业构建行为约束机制与利益保障机制的过程中,一是要在利益保障机制方面遵循谁投入、谁受益的原则。既然社会证券企业参与了高职院校国际金融人才培养的过程,那么社会证券企业就应当分享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所取得的成果,所以高职院校与社会证券企业之间应当构建合作成果分享机制,即社会证券企业对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与就业能力的提升作出引导,同时社会证券企业享有从高职院校获取高技能人才的优先权益。同时,社会证券企业也具有利用学校资源开展员工培训与技术成果转化的权益,这对于提高社会证券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参与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二是在国际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方面应当遵循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在校企合作中,经常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即企业在人才使用初期为人才规划一种美好的发展前景,并制定相应培养计划,但是受到企业发展方向变动等原因的影响,这种发展规划与培养规划会出现中断情况,在此背景下,人才也会因为失去发展前景而从企业流失。这种现象的出现,无论是对于企业而言还是对于人才而言,都是十分遗憾的,因此,在高职院校国际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证券企业的合作中,应当构建具有约束力的培养计划,这种约束力不仅是针对社会证券企业而言,同时也是针对人才而言,即在培养过程中明确双方义务与责任,并对相关协议作出落实与执行;三是在企业文化发展方面需要遵循谁参与、谁负责的原则。一些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往往认为只要为高职学生提供了一个岗位就可以,其他事项都需要高职院校负责,特别是在企业文化的宣传方面。良好的企业文化宣传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融入企业,在校企合作中,一般是高职院校承担起相应工作,并以课程方式进行企业文化的导入,这种情况的存在导致了企业文化宣传效果并不理想,甚至导致学生对企业文化产生抵触情绪。因此,在社会证券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应当重视自身企业文化在高职院校国际金融专业人才群体中的宣传与渗透,并在此过程中发挥出自身的主体作用。当然,社会证券企业也可以引导高职院校参与其中,强化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从而在深化双方合作关系的基础上提升企业文化宣传成效。
(三)针对学生管理构建准员工管理机制。为了提升国际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成效,在校企合作中,对学生的管理也应当实行准员工管理机制,从而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与就业竞争力,并为社会证券企业带来更大效益。在此过程中,一是高职院校应当依据国际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证券企业人才需求,制定融入国际金融文化的管理制度,如《学生手册》、《日常行为规范》等;二是在课程设置方面,有必要设置企业文化课程,并依据需求来设置为选修或者必修课程,从而推动教学活动、校园文化氛围与企业文化的对接;三是高职院校有必要构建完善的职业指导制度。职业指导制度需要以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与理论应用能力为出发点,其中教师需要积极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指导教师与教辅人员则应当在与企业的交流、学生顶岗实习等过程中对学生作出引导,从而推动学生在可塑性较强的时期实现积极的角色转变,同时避免学生对就业和未来产生迷茫情绪。
【参考文献】
[1]马尔立,樊伟伟,王振华,严鹏.大型企业办学的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7
[2]程培堽,顾金峰.校企合作的企业决策模型———基于成本和收益的理论分析[J].高教探索,2012,5
[3]兰小云.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效度刍议[J].现代教育管理,2012,6
[4]易新河,李岚,成亚玲,李琳叶,杜飞明.长株潭地区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机制创新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17
【关键词】金融人才 培养模式 改革与措施
自从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我国的金融企业就得到了非常快速的发展,因此,对于金融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与此同时,还需要保证金融人才的质量,进而才能够加快我国的金融企业的进步与发展。但是,我国当今的金融人才的教育模式中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了我国培养出的金融人才的质量,并且还会影响到我国金融企业的发展。本文就针对现今的金融人才的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与探讨,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有效的改革措施与对策。
一、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由于金融这一板块在我国早已存在,所以,它拥有自己的教学方式以及培养人才的方法,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与人们生活观念以及生活水平的改变,这些原有的人才培养方式已经逐渐出现了很大的问题,直接影响到了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首先,金融课堂的课堂内容、教学体系无法满足当代学生的需求,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影响到了学生的发展空间,实际的教学内容无法与现实生活中的金融问题相接轨,人才培养的方式以及课程的结构都相对的比较落后。其次,教学手段比较单一,无法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很多学校现今的教学模式仍然是传统的“纸上谈兵”,由于这一科目的实践性非常强,这就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在毕业之后理论知识能否合理的应用。第三,师资力量也不是非常雄厚。有些教师对当代的金融模式也不是非常了解,知识讲解一些以往的书面知识,并不能够引导学生将所学过的理论知识合理的应用到实际的生活当中,这样,就会违反了这一学科的教学目标,无法为国家培养出更加优秀并且适应于当今社会的金融管理人才。
二、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改革
(一)调整金融人才培养的目标
为了培养更加优秀的人才,在培养金融人才之前,就需要将培养人才的目标定位在更高的地位,坚持培养出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以及全球视角的高素质人才的原则,以中国金融的市场化、大众化以及国家化作为背景,确定每一个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在本科生的培养过程中,一方面要使得每一个同学都能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打好扎实的理论基础,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及综合能力,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另一方面,还要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的能力,为了使学生能够在毕业之后顺利的加入到工作环境当中,就需要在培养学生的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强他们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的能力,提高他们学以致用的能力。在硕士研究生生的培养方式上,就需要加大专业的宽度,还要突出相关专业的特征,引导硕士研究生对金融专业拥有更加透彻的研究与学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及自作能力。对于博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就需要引导博士研究生掌握更加深刻的理论知识,更加专业科学的知识,与此同时,还应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与创新精神,使他们在一段时间的学习生活之后,能够准确的将金融经济知识融入到实际的生活当中,对现实中的经济问题进行合理的解决与分析,从而变成能够准确把握金融问题发展方向专业性学术型人才。
(二)调整金融人才培养课程的体系
由于时代的变换,致使学生的思想与从前的思想有所差异,传统的教学方式并不能很好地适用于现今的教学,传统的教学思想并不能很好的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兴趣,并且,金融人才培养课堂旨在培养出更多的适应与当今金融市场以及现今社会的人才,在课堂中,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非常重要,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逐渐对课堂产生兴趣,并且还能够提升自己的动手能力。学校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付出更大的精力,对传统的教学体系进行改革,采用适应当今社会的教学方式,将课堂转变为传输知识的地方,将教师从知识的灌输者变成学生的引导者,帮助学生充分的挖掘出自己的潜力,充分的提升自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以及实践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教师的地位非常重要,它既可以看作是知识的传播者,又可以看作是学生的引导者,教师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足可见教师在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重要价值。教师的培养方式、培养理念与教学的质量拥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学校一定要充分的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让教师接触一些现今的教学理论,在实际的教学当中,运用这些理论,才能够大大提升学生对课堂的热爱程度,这样才能够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人才。
运用一个例子进行说明,为了更快的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帮助教师更好的提高自己,学校可以定期组织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让教师与教师之间相互交流,说出自己在教学的过程中的心得,使每个教室都能够相互借鉴,掌握教学的精髓,逐渐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其次,学校也可以设置教师周例会制度,在每周周末,将所有教师集合起来,对每一个教师的教学成果进行汇总,也可以邀请几个学生说出自己对每个教师的看法,喜欢哪个教师的教学风格,久而久之,每个教师都会学习到很多东西,学会分享,学会组织,学会借鉴。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金融人才的课堂教学主要是为了培养更多的专业技术人才,所以,在课堂中,就需要对学生进行国家级别的引导与教学,一些理论知识必须能够达到国家的级别,实践操作能力更是要满足国家的标准,在整个课堂中,都要为学生渗透出国家级别的思想,这样才有助于培养出更多符合当今的金融市场的人才,提高人们对自己生活以及资产的理财能力。
参考文献:
[1]年F.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讨--以武汉长江工商学院为例[J].消费导刊,2013,(11).
关键词:金融人才 培养模式 创新能力
金融学是以融通货币和货币资金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个人,机构,政府如何获取,支出以及管理资金以及其他金融资产的学科,金融学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就自然而然的在我国货币及资金的进出口贸易等拥有了不可或缺的影响,积极完善我们金融人才的培养机制,制定良好的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了我们教育改革与经济发展的题中之义。在笔者看来,我国培养金融人才的主要途径莫过于高职教育和传统的大学教育,因而,我国对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应该重点抓学校教育,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金融人才的培养应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应用型金融财经人才
社会需求是衡量一切教育,生产,生活的基本评价标准,唯有适应了社会需求所培养出来的金融人才,才能在完成了自身的学习后更好的用自己所学为社会创造财富。这样既可以避免毕业生毕业后面临就业难的尴尬境地,更可以为我们金融业的起航推波助澜。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更是对广大金融学子负责任的伟大表现。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培养模式,避免了社会公共财富的极大浪费,提炼了广大金融学子的业务技能,是我国更好的培养应用型金融财经人才的必由之路。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应坚持“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的和谐统一,既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又要有必备的业务能力,还要有一定的必备的心理素质,在压力下依旧可以承担相应的工作和考验。以“通才教育”的思想培养金融专业人才,让他们由之前的单一的专业人才向培养适应能力更强的复合型人才转变,从培养精英人才向大众化,高质量人才转变。只有正确处理好了结构调整与规模扩大协调发展的关系,可以保证力量,提升层次相互促进,做到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交叉渗透,突出特色与整体发展相交融,使学校教育和企业教育相结合,让课堂教学与实验实训互为补充。
二、金融人才的培养应该进行课程改革,从课程,师资,培养倾向等多方面进行彻底的革新
我国金融课程的设置具有很严重的弊端性,学生对自身认知的模糊,对职业定位的茫然,这些都源自于我国高等教育中许多课程设置的非科学性,课程设置中许多实用性不强的课程,冗长却无意义的课题设置,给学生的学业造成了严重负担,让学生对这门原本充实且实用的科学望而生畏,这是我国教育模式发展尚不充分所带来的必然结果。要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务操作能力,要具有良好的计算机操作和信息应用能力,要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和人文素养。同时,在进行课程改革的同时也要适时的对师资队伍进行一定程度的充实与提高,金融学是门更新快,权威性强的学科,花重金聘请权威的教师对金融人才的培养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再次,金融人才的培养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譬如可以采用诸如企业实习,定岗实习,课题研究等多方面的实习方式对学生进行更多的实践操作方面的锻炼,这样可以把我国金融人才的培养推向更高更好的发展轨道上去。积极更新学校教学设备,例如可以推进金融实验室建设,开展模拟教学,实验室模拟教学可以更好的强化学生对书本上理论的认识,也可以帮助学生熟悉一些软件的操作,譬如证券交易,期货交易,外汇交易等,早期的预热认知对他们今后发展成为我国金融行业的商业骨干是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的。
三、金融人才的培养要突出培养他们的国际眼光,树立与国际接轨的思想与意识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建立使金融行业面临着国内国际的双重考验,因此,为了更好的适应我们经济的发展需求,我国的金融人才更加需要锻炼自身技能,譬如掌握一到两种外语的能力,了解多国的语言文化背景,金融生存环境等,学会怎样运用自身的专业技能和辅助生存技能为自身的发展鼓劲,为企业乃至国家经济腾飞贡献力量。具体措施可以采取诸如注重专业计划的超前性和现实性相结合,既要开设一系列具有国际投资眼光的课程,譬如我们常听到的网络金融,风险控制学,行为金融学等,这样可以让学生具有一个前瞻性的眼光去面对全球经济的起落,机遇与风险,还可以采取一些与国际接轨的实用性课程,如资产负债学,信用卡业务等,把自己的专业主干学科与实用性相结合,从更好的国际投资理财眼光去要求和完善自己,把自己置身于国际潮流的大势上面,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势面对国际大潮赋予金融业人才更高更难的挑战。
四、结语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命脉之一,它已经渗透到我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尤其是随着经济发展全球化的加快,金融人才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更要从全方位锻炼自己自身的能力,包括就学校而言,积极调整课程设置,侧重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配备更优秀的教学系统和师资力量等;就学生自身而言,抓紧机会锻炼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包括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自己人格发展等素质要求,还要更好的学习研究外语,计算机等方面的能力,从而更好的成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合格的金融人才。
参考文献:
[1]臧冠荣.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高层论坛综述[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7;3
我国经济发展对金融学人才创新能力要求更高。文章分析了新形势下金融学本科创新人才培养趋势和问题,借鉴了发达国家金融学创新人才培养经验,提出了更新授课内容、改善教学和考核方式、强化实践教学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
金融学;创新人才;趋势
一、我国金融学本科创新人才培养问题分析
(一)通识课与专业课融合不足,影响了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我国金融学专业开设通识课、学科基础课和学科专业课。通识课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学科基础课为专业学习打下基础,学科专业课则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目前存在着课程之间的衔接、融合程度不足的问题,学生创新性思维难以形成。各门课程知识范围、难点和深度、教学方法等衔接程度不足;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不够深。影响了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
(二)传统教学方式为主,创新意识形成较慢传统教学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这种被动的学习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活跃。能够表现出追求创新意识,具有发现探索问题的心理取向,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和应变能的才是真正的创新人才[4]。通过对3所重点大学金融学专业585名学生调查,发现学生普遍认为交流和沟通有助于提高创新能力,他们乐于参加学术交流,希望得到更多与导师和同学交流的机会(表)。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课题研究的机会,让探究式学习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教学内容国际化程度普遍不高,本科生能力难以适应金融新形势引进外教和外文教材,对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具有推动作用。但是聘请外教给本科生讲授专业课并不规范,选用的教材和课堂授课内容国际化不充分。高校应该在聘用专业教师、教材选用等方面与国际接轨,从而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使金融学人才具备国际化特征。
(四)风险管理类课程案例和金融职业道德教育空缺随着金融市场开放,金融工具和融资方式不断创新,金融风险大大增加。然而课程设置依然以传统的金融学课程为主,对现代风险管理技术案例和金融法律相关的内容涉及较少,学生的素质很难与新的金融监管趋势相匹配。因此,应该加大风险管理课程案例所占的比重,向学生传授最先进的风险控制和金融监管的技术,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另外,鲜有高校对金融学本科生进行过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导致部分金融从业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不强。
二、发达国家金融学本科创新人才培养经验借鉴
(一)对学生进行分类教学,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美国对学生实行分类教学,不同的学生开设不同类型的课程,考核要求也有差别。这将对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所帮助,进而发掘学生的学术潜能。另外,从英国高校官网上可以看到,英国很多大学开设诸如Ac-counting&Finance,Economics&Finance等复合型金融学专业,这些专业将金融学与相关学科融合,夯实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并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既拓宽了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也更加符合社会对学生创新能力的需求。
(二)讨论式和互动式教学占主导地位研讨会、演讲和讨论等是发达国家高等学校常见的教学方式,此类自主学习方法可以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热情和意识。相对于课堂授课的教学方法,团队学习能使学生有更好的表现自己。发达国家的课程考核方式也更为丰富,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减轻了学生的考试压力,也使学生更加重视学习的过程,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课程设置涉及多种学科且可自主选择国外大学通识教育涉及多个学科和领域,金融学专业的学生学习很多自然科学、人文社科类的知识。国外大学开设的通识课的结课要求较高,学生要为之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能通过课程。良好的通识教育可以为学生铺垫良好的基础,改善学生的思维方式,在以后的学习中可以用多种思维方式来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新平台1973年麻省理工学院等高校建立一个“创新中心”,组织学生从事技术发明与新产品开发等实践活动[5]。英国也强调了学校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学习机会和平台,学生充分参加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并对参与活动的结果负责。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进行实践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直观的理解理论知识在现实中的应用,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帮助,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责任感。
三、我国金融学本科创新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
(一)顺应金融发展的新形势,及时更新授课内容新形势下应及时更新授课内容,增加数理、风险和技术分析等层面的内容,及时引进和开放国内外著名数据库,提供优秀案例教学,以丰富和前沿的教学内容保障创新人才培养的知识先进,并注意尖端人才和具有国际视野人才的培养,以适应金融创新。此外,提高金融监管技术和提高金融从业人员风险防范意识也是金融学本科人才中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改善教学方式,激发学习主动性和创新能力金融创新人才的培养应该在教学方法上加以改进,让互动式教学与课堂讲授相结合。教师讲授基本知识,学生以讨论组的形式完成作业或课题,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教师加强对知识的梳理,以帮助学生构建清晰而完整的知识体系。讨论课程也需要强化指导和限定比例,要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创新能力。
(三)改善课程和专业设置,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现代金融业充分体现了多种学科相互融合的特点,复合专业背景的学生在金融业受到更多的青睐。应该更加重视通识课的教育,让学生熟悉其他行业和领域的运行规律和运行逻辑,以提高学生在新的金融形势下的创新能力。另外,将金融和其他经管类专业融合,可以拓宽学生毕业后的输出方向,有利于培养综合能力较强的金融学创新人才。
(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校企结合的模式可以为培养人才构建良好的实践平台,是培养运用知识和分析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
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业成为每个国家的重点产业,金融资源配置逐步市场化,金融创新迅猛发展,金融活动日趋国际化,同时结合产业国际化发展的需要,高等教育需要培养出既熟悉本国宏观金融体制与规律,又精通微观金融市场运行机制,具备扎实的国际金融市场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竞争意识的高层次、应用型、国际化金融人才。而这些人才的培养必须依赖于高校金融课程的学习。因此,金融学”三核多维“课堂教学模式的提出具有现实价值。
(一)“三核多维”的内涵
“三核”分为两个层次:(1)以教师、学生、课程为核心;(2)以班级、专业、年级为核心。“多维”主要指以下几个维度:课堂嵌入维度、系统推进维度、创业实践维度、校企合作维度、实验实训维度、案例教学维度、专题研究维度。“三核多维”的有效融合旨在培养创业型和创新型、应用型的复合金融人才。“三核多维”主要结合本学院本系的实际情况而提出,力求服务于本土经济的发展。
(二)“两创型”金融适用型复合人才的内涵
现代金融适用性复合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包括:理论功底和知识结构的融合,洞察力与判断力的敏捷与超前,国际化的竞争能力,熟练的计算机技能,国家相关政策的良好认知能力和创新思维,符合职业要求的道德修养和职业守则。除具备以上基本素质外,“两创型”金融人才更需要具备创业型和创新型的能力,这不仅是时展的必须,更是未来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改革方向。由于目前高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能满足社会实际发展需要,课程设置和教材本身与金融业的快速发展相比较为滞后,且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实施缺乏对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度,因此,高校金融教育必须以市场为依托,以就业和创业为导向,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来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目标,以适应市场化、国际化、实践性的社会需求;从课程体系设置、强化专业基础理论、注重教学方法和手段与实践能力培养、加强模拟实验室和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同时注重与相关企业的合作,使金融学“三核多维”课堂教学研究更有成效。具体来说,首先要不断提升教师本身的专业水平和学生本身的专业学习能力,以及课程体系设置的合理化水平;其次要注重了解不同专业、不同班级、不同年级对金融课程的学习需求和未来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需求,甚至学生本身的喜好与特长。教师、学生、班级是金融学课堂教学的三大核心与实体,因此,在“三核”的基础上探索多个维度与三个核心的有效结合,将有助于金融实践型人才和两创型人才的培养。
二、国外实践对金融学“三核多维”研究及其实践型和两创型人才培养的启示
国外的相关调查研究为金融学“三核多维”研究及实践型和两创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可行性分析的基础。Vesper和Gartner曾对941所大学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了233所美国大学、16所加拿大大学、62所其他国家大学的有效问卷,结果发现,给本科生开设课程最多的前10名相关课程中创业投资与私人权益课程正是针对金融课程与人才培养,以及社会需要相结合产生的结果。这为“两创型”人才培养提供了理论借鉴。著名的百森商学院的帝蒙斯教授根据课程整合理论构建的“创业学”课程体系提出创业企业融资,为金融课程学习提供了理论指导。麻省理工学院曾提出一项旨在提高大学生动手能力的教育性实践计划,目的是为了培养各行各业的领导者,并能在实践中真正成为可以独挡一面的人才,试图让学生既了解法律,又了解经济、商业,同时能胜任各种有助于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的各种兼职及全职工作,而这些工作有助于大学生将所学书本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还为学生提供去海外实习的机会,如去法国、印度、新加坡和中国等国。英国的“做生意”计划为金融学“三核多维”研究和“两创型”人才培养探索起到了校外实训的指导性和指向性作用。英国于2005年发起一项中学生“做生意计划”,要求12-18岁的中学生必须参加两周的商业培训课程,以促进经济发展。培训内容包括从银行获得贷款的方法、培养学生做好职业选择与就业工作的心里准备,培养他们探索创业的兴趣和能力。
三、金融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教学模式不符合时展的需要
当前,我国高校金融学的教学内容只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缺乏与现实金融发展态势相联系的教学机制,学生对金融知识的学习只处于抽象的想象状态。
(二)培养层次上缺乏明确的分工,培养目标不清晰,需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有针对性地培养复合型人才
国外对金融人才的培养一般分为三个层次:本科、硕士和博士。本科阶段是通识教育,一、二年级的课程基本上强调学科基础和素质教育,在三、四年级才进行专业教育;硕士阶段主要是培养高级的技术型、管理型、研究型等专业人才,甚至三者兼具的复合型人才,旨在实现高等教育与社会需要不脱节,可以从事金融实际操作,金融产品开发与定价策略、金融行情预测、风险规避等高精尖人才;甚至培养专门从事理论研究、政策研究和实践教学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最终获得博士学位。
(三)当前的金融学教学缺乏与我国经济状况以及地方经济实际发展状况的有效结合,金融学科模式有待进一步融合发展
目前,我国的金融学科基本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发展模式:一种是“经济学院模式”,重点关注理论和宏观问题,货币银行学、金融经济学、国际金融经济学等作为重要课程来开设;另一种是“商学院”模式,重点关注实践或微观问题,注重公司金融的学习,资本市场、投资、公司财务、金融工程、期权与期货的相关实务性课程成为最重要的课程。
四、金融学“三核多维”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实施途径
(一)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开放式教学平台,实验与实训相结合的教学体系
以教师、学生、课程为“三核”,结合“课程嵌入”“创业实践”“实验实训”“校企合作”四个维度展开实践教学研究。以市场为依托,以就业和创业为导向设置金融学课程的教学设计方案。教师以挖掘学生的特长和兴趣爱好为出发点,结合金融学课程本身的特点,以及现实社会对金融业的实践需求为目标,形成以银行、证券和保险三大板块为主体的综合实践教学体系。实训教学体系主要指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实验与实训相结合,使课堂教学环节系统全面、合理、有效,具备科学预见性与动态发展的循环优化。设计与企业、银行相结合的创业、创新项目,以提高学生实践业务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导,加强实践业务操作水平为首要目的的实训教学体系。
1.银行实验实训———学校与银行合作
银行相关知识是金融学课程的重要内容,是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有效支撑有利于学生对金融理论知识进行实际运用,并达到认知———基本操作———综合应用———为客户高效办理业务的逐步推进原则,因此,这样的课程教学设计方案不仅激励着教师专业水平的进一步深化和提升,更贯穿于学习金融学课程的各个年级的学生。在平台建设中,对低年级学生设计基础实验,专项实验或专项研究,个案分析或案例研究,对高年级学生设计融合多门课程、多项专业知识的综合实验。利用互联网进行网上仿真模拟的相关业务操作。拓展学校与银行的合作,让学生有机会进入银行实训学习和操作。确定实训内容实习内容。实训实习内容包括:柜员基本技能、信用卡业务、账务处理、存贷款业务、对公业务、个人业务等。
2.证券实训操作———学校与证券公司合作
证券实训业务主要包括:股票、基金、期货、外汇等业务的仿真模拟。模拟股票交易,股票投资账户的开户、账户资金管理、证券业务的客户服务、投资与咨询、期货模式等。证券实训操作主要针对大三、大四学生,他们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接受能力相对较强。同时,鼓励学生进入证券公司进行实习,在实践中培养业务操作能力,为即将踏入社会实践或签约单位的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以求达到单位所要求的操作标准。
3.保险实训操作———学校与保险公司合作
社保是典型的每个大学生都会使用的一种保险,借助此特点,让学生对保险业有正确的认识和了解。对车险、财产保险、人寿保险、人身保险等最基本的保险品种有较正确的认识。利用情境教学和进入保险公司两种途径实现对保险营销、保险出单、核保、理赔等做一个系统全面的了解。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引导和仿真模拟,以及实战实习经验使学生获得与真实社会经济活动类似的学习效果,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走上银行、证券、保险类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为学生创业解决资金融通问题提供解决路径。
(二)大量引入案例与专题研究,在实践中激发学生兴趣,为学生未来的就业提供指引
1.案例研究既有助于开阔学生视野,并开发学生的思维
首先,结合金融学课程本身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案例材料,案例需与教学内容密切联系,且能够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案例设计要尽量与当前的金融热点、难点相结合。金融本身极具时效性,案例的合理选择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教学效果也会越来越好。案例既可由教师选取,也可由学生选取。教师选取可以紧扣教学大纲的要求,便于教师课前设计,更好地把握教学过程。学生选取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关注点,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其次,处理好传统教学与案例教学的关系,保证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点的基础上开展案例教学,处理好传统教学与案例教学的时间分配,实行课上与课下相互结合,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巩固相结合,课堂上被动听讲、主动表达观点、跟随教师思维进入全方位学习状态为一体的案例教学学习。
2.专题研究有助于提升学生科研能力和实践调研能力
将实践问题理论化,理论问题实践化是专题研究的特色,专题研究不仅是金融热点、难点问题的提出,更是对具体问题的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丰富学生的金融知识,更有助于学生真正寻找解决实践问题的途径,带动学生进入相关领域,真正了解当前金融实践。同时也激发教师对热点、难点的深入剖析,进一步提升专业水平,更好地教授学生适应市场变化和需要的能力,如银行利率波动、外汇兑换、人民币贬值、直击华尔街、互联网金融、资产证券化实践、P2P资本泡沫、中小微企业信贷、融资租赁手法、汽车金融、旅游金融、农村金融等相关专题,学生可以结合本土地方经济特点展开实地调研,根据实际情况剖析现状及问题所在,通过此种方式提升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并有助于学生将所见所闻上升到理论层面,并以书面报告形式展现出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专业能力。
(三)“三核多维”相结合,系统推进合理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
1.在传统教学、案例教学、专题研究、实践实训教学、模拟教学基础上转变传统的考核理念与教学理念
实行全方位的考核制度,并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从作业、发言、出勤、案例分析报告、专题研究报告等多方面按比例实施客观考核,不再单纯地以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考核标准,实行三核多维全面系统推进,建立有效合理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
2.在教学条件建设上,重点加强实践条件建设、教材建设、图书资料建设及现代化教学手段建设,并要求学生做实际调查。
加强学生自觉调查,积极调研的主动性,加强对社会需求的调研,重视从毕业生处反馈信息,随时调整教学有关内容,适应社会需要。
3.在教学状态建设上,为提高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质量,将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班级的成果共享,互相学习,互动式学习,加强学生之间的专业交流。
应用型金融人才这一定位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性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主要载体,也是培养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基本途径。我校金融学专业除了强调理论教学外,还尤为强调实践教学,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为了加强实践性教学,我校在课程体系安排上,突出了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型,保证实践教学时间至少占教学总学时的三分之一,同时设立专业方向实训周,针对国际金融学、证券投资学等理论课程设置对应的外汇模拟交易实训、证券投资模拟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与此同时,我校金融学专业与银行、证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合作建立了一批校外实习基地,实行“3+1”的教学模式,企业的专家作为我校的客座教授,定期来校为学生进行实践指导、专题讲座。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校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实践创新活动,并且建立了创新学分制度,规定大学在校期间至少应修够10个创新学分。金融学的实践教学还必须有相应的硬件设施和软件平台作支撑,在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上,学校建设了金融实验室、财经基本技能实验室、证券期货模拟实验室、企业经营模拟实验室、网络信息实验室等与金融实践教学相关的实验室,并购置了满足实验需要的相关交易软件、书籍和资料。
二、三个平台:实验室平台、社团平台、电子期刊平台
实验室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硬件基础,也是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校金融学专业不断加强基础实验设施建设,以打造“全真实验室平台”为发展目标,相继建立了与金融专业实习、实训相关的金融实验室、财经基本技能实验室等相关的实验设施。建立了“实验室开放制度”,规定实验设施在课余时间对学生开放,既为学生提供了实践锻炼的平台,也提高了实验设施的利用率。从实际效果来看,这一系列举措激发了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兴趣,锻炼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将实践环节贯穿于学生生活学习中,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金融学专业针对“一个专业,多个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相继建立了银行信贷协会、证券期货协会、保险协会三个专业性社团,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任意参加自己感兴趣的社团。学生社团还负责承办与金融学专业相关的技能大赛,如财经基本技能大赛、证券外汇模拟交易大赛、保险销售大赛。通过大赛,可以检验实践教学的成果和学生对基本从业技能的掌握程度,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检验自我的平台。
“全真电子期刊平台”是金融学专业丰富实践环节的另一重要举措,金融学专业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团队,负责编辑、出版、发行电子期刊,目的在于保证学生可以及时关注经济金融领域的热点问题,同时锻炼学生的资料收集能力和文字处理能力。到目前为止,创新团队已出版发行了《金融快讯》电子周刊和《金融文摘》电子月刊。这两种刊物要求金融学专业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制作与发行,并由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审核。这种发行方式保证了每一个同学都能得到切实的锻炼,也增强了团队的协作能力。
三、结束语
关键词:CAFTA;金融保险人才;国际化
因流动性不足而引发的“次贷危机”已过去了三四年,但其对国际经济的负面影响依然在持续,已经并将继续改变全球经贸格局:危机不仅使得诸如欧美金融市场倍受打击,美国、日本和欧盟大部分工业化国家出现了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经济衰退,由危机衍生出来欧元区债务危机、美国财政与债务问题等仍然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内影响全球经济重振主要因素。区别于欧美发达国家令人沮丧经济增长和出口增长缓慢的局面,东盟主要成员国的经济增长已基本恢复,且保持了较高的出口增长率 。作为中国-东盟自贸区(CAFTA)主要成员的中国来说,2011年欧盟和美国依然以5672.1亿美元和4467亿美元的双边贸易额保持第一和第二大贸易伙伴,但东盟以3629亿美元的双边贸易额已取代日本(3500亿美元)成为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因此,在发达国家未来经济增长乏力的大背景下,东盟国家经济的持续增长将进一步强化东盟在中国经贸战略中的地位,急需加强面向东盟的金融保险国际化人才培养以满足国家经贸战略的转移。
一、 CAFTA深化发展与金融保险国际化人才需求
金融开放在国际经贸关系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桥梁、纽带和加速器的作用。伴随着产品、资本和技术等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加入WTO以来,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发展。数据显示,2005-2011年期间,在华外资保险公司由40家增加到了51家,外资保险公司资产由659亿元增加到了3183亿元 。在华外资银行业营业性机构 数由2005年的207个增加到了2011年的387个,在华外资银行业机构总资产已由2005年的7155亿元增加到了2011年的21535亿元。此外,2011年尚有13家外资参股证券公司、39家外资参股基金管理公司、3家外资参股期货公司、57家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5家境外交易所在中国设立了驻华代表处。
在外资金融机构本土化的同时,中资金融机构的国际化也发展迅速。2005年仅有工、农、中、建、交等5家大型商业银行在境外设立了78个分支机构,而到2011年底,仅5家大型商业银行设立的海外分支机构已达到105家,并收购(或参股)10家境外金融机构。政策性银行及国家开发银行也设立6家海外机构、参股2家境外机构。此外,还有8家中小商业银行设立14家海外机构,2家中小商业银行收购(或参股)5家境外机构 。
重要的是,伴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和经贸合作关系的进一步深化,中资金融机构正积极构建与中国经济全球化相匹配的全球服务网络,继续推进和优化东盟海外机构的布局。据统计,2005年仅有工、农、中、建、交5家大型商银行在东盟国家仅仅设立了10家分行,且有一半机构设在新加坡,截至2011年底,这5家大型商业银行在东盟地区设立的分行数已达到20家,其中仅中国工商银行在东盟国家设立的分支机构数就达到9家(包括新加坡、河内、孟买、万象和金边5家分行和工银印度尼西亚、工银泰国、和工银马来西亚和工银仰光4家有限公司),以基本形成全面覆盖东盟重点区域的战略格局。此外,紧靠东盟的广西北部湾银行、富滇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也开始布局东盟国家。可以预见,中资金融机构在东盟国家的国际化战略布局和业务发展必将极大地刺激面向东盟的金融保险人才国际化需求的增长。
二、广西金融保险国际化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全球化和一体化不仅极大地促进了区域经济金融的融合,也在快速地改变着全球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随着市场对国际化人才需求的不断增长和竞争的日趋激烈,国际化人才培养不仅已成为体现国家(地区)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国际化战略,进行政治、外交、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
(一)广西高等教育国际化现状
近年来,广西非常重视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持续以中国东盟经贸关系发展为契机,除利用国家留学基金委全额资助留学、国家留学基金西部地区人才培养特别项目、广西财政资助出国留学项目、新加坡合作项目、对台交流项目和志愿者交流项目选派优秀人才出国留学和国际交流,还持续深化与东盟各国的教育国际合作,扩大了教育开放合作的影响力。2011年成功组建24所高校赴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举办广西国际教育展,颁发了《广西政府东盟留学生奖学金管理办法》,下拨东盟留学生奖学金1000万元。广西民族大学在印度尼西亚丹戎布拉大学成立了孔子学院,广西高校在外举办的孔子学院达到7所。2011年全区高校新招收来华留学生2682人,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二)广西金融保险国际化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广西各高校与东盟高校合作办学的范围逐渐加大。如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学院、广西师范大学等院校,都与东盟的泰国、缅甸、越南、柬埔寨等国家的高校进行了合作办学,并且探索了广西民族大学“3+1”、广西师范大学和广西财经学院“2+2”的人才培养模式,已初步形成了一些国际化办学模式,例如,“双学位培养模式”“引进课程培养模式”等部分高校鼓励学生向国际化人才发展。但广西高校金融保险人才培养已难以满足中国-东盟经贸快速发展对金融保险人才的需求,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关键词:金融工程本科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0引言
作为一般本科院校新开设的金融工程专业,湖南工业大学的金融工程专业起步较晚,比较许多国外和国内众多高校金融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均是面对硕士研究生及博士以上层次,而专门针对本科生层次的人才教育,目前国内尚无可以参考的教育模式,因此设有金融工程专业的院校都应该结合自身的学科优势,制定具有本校特色的人才教育模式,向社会输送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且有专业特长的金融人才,这是制定和探讨金融工程人才培养的方向的一个重要议题。
1金融工程的人才需求
随着金融行业的飞速发展,以及互联网金融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我国的金融行业呈现出了与以往的传统金融行业完全不同的一面,金融行业的竞争也已经从传统的金融服务转向了一些特定的金融工具,如何帮助客户来解决实际的金融问题,金融产品化和电子化已经成为市场的导向。金融业务网络化电子化的发展也要求金融企业根据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运用工科人才的教育管理思路,将金融市场中的高新技术引入专业课堂,调动各方资源和各类教学手段,开发出更符合市场要求的金融产品,力求为金融客户提供更科学、更优质的金融理财策划方案。这也表明金融工程在生活中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这也对我们开设金融工程的院校有了更高的要求。由于社会环境和历史等因素,我国的金融学科建设比起许多发达国家还处在相对落后的阶段,从金融学研究的发展情况看来,我国的研究主流依旧是对策性或者政策性的研究,对于涉及到数学应用的定量化模型和工程化方案的研究还是较少,这就使得政策性的应用方面有比较大的局限。随着金融业务全球化、国际化趋势的日益明显,我国的金融行业在面临巨大挑战的同时也蕴藏了巨大的商机,这也对培养金融工程专业人才的院校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作为金融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首先应该完成在学理上金融工程专业所设置的基本科目,确定培养的人才是属于哪一种类型。其次应该针对市场的要求,培养相对应的金融工程人才,使得金融工程专业的学生在毕业以后能够尽快适应和应用所学的知识更好的服务自己所在的金融机构和岗位。根据金融工程专业的学科培养目标,我们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属于应用型的金融技术人才,能够运用现代经济理论和方法,应用现代数理和信息技术的理论和方法,运用模型定量化处理金融收益和风险评估的问题,为金融市场的总体效率的提高和市场的稳定,不断创新和发展新的金融产品和方案。这样培养出来的金融毕业生能够在不断变化的国际和国内金融环境中适应不同的需求,满足大部分金融和非金融机构的要求。
2金融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
2.1金融工程专业的本质内涵
金融工程专业是指一个系列的有关金融工程学的课程组合,学生修完该系列的课程即具备了有关金融工程学的知识素养和技能,从而可以从事与该专业直接和间接相关的职业或者工作,作为一门典型的交叉学科,金融工程专业包含了一组涉及到现代金融经济理论方法,现代系统工程理论和方法,现代信息理论与方法的有逻辑关系的课程组合,这就对设置金融工程专业的院校老师提出了很高的教学要求,需要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来应对市场对学生提出的需求。
2.2金融学科的培养模式
为适应国际和国内金融行业的发展,又能适应区域经济的要求,防止学生所学和社会需求脱节之间的矛盾,金融学科和企业共同培养本科生的培养目标与能力体系需要重新构建,金融工程专业的本科阶段人才培养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第一是扎实的经济金融理论素质,强调基础的经济金融理论教学。在金融工程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上应该立足于经济金融理论,这是培养合格的金融工程专业本科生的根本。第二是适度开设一些数学类课程,培养本科学生掌握比较基础的数学和统计学的技能。为适应现代金融的快速发展,让毕业生能够尽快适应日新月异的信金融环境,作为一名合格的金融专业学生掌握比较全面的数学和统计学的技能已经成为必须。因此开设概率论基础;经济数学;随机分析;运筹学;固定收益证券等课程,还有一些房地产金融;项目融资等课程供学生选修,这些课程的教学大纲充分体现了现代金融对数学的要求。第三是为了培养学生建模和分析数据的技巧,要求学生能够运用计算机软件对相应的金融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应用所学的金融学知识得出相应的金融运行规律。为此我们开设了:计算机R语言程序设计、SPSS应用、金融实证分析等课程,培养学生如何从复杂的经济环境中提炼出自己所需要要的数据,并且应用所学的经济学模型和计算机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并解决相应问题的能力。第四是构建金融工程的专业化课程,为了培养复合型的金融工程人才,围绕这个学科我们开设了金融工程学、公司金融、金融工程案例、金融风险管理等课程,学生可以通过学习了解相关的金融工具并利用相应的工具和策略来解决实际的金融问题。针对湖南工业大学金融工程专业起步较晚,硬件和软件设施都在逐步完善的情况下,所培养出来的金融专业人才在市场上和其他重点院校相比还是缺乏相应的竞争力,所以从长远角度出发,“校企”联合的办学模式更加适应于我们这种刚刚起步的金融工程专业院系。这一培养模式的主要特征有:①企业的需求就是学校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依据;②学校为主导,学院和企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整个制定过程;③校企有机结合,人才培养和区域金融经济发展紧密结合;④校企共同建立教学资源和科研平台,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体系以及基础条件建设,同时又解决了学生实习难的问题。校企协同培养模式研究是以培养金融学科人才为目的,以高校,企业充分利用各自的环境和资源,以企业需求为导向,高校主导,企业参与培养出符合区域经济产业转型升级所需要的金融行业特色人才为目标,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和科研方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一和分散性的办学合作,而是围绕行业特点和需求来进行人才培养的一个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
3校企研合培养金融本科生的主要模式
3.1“校企”联合建立校内实验教学平台
工科类的高校应该利用其所具有的优势,通过政府政策相关的引导,高校的运营和管理,相关金融公司的通力合作,打造一个具有高规格的金融实验室,利用这个实验室学生可以实际操作在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以及其他一些相关的金融机构在实际业务操作中所运用的到的新型软件以及金融工具,并将其及时更新应用到金融实验室当中,而金融机构及相关的企业负责人也可以定期派相关的专家学者指导学生如何应用相关的软件,帮助他们更早的适应以后的工作环境。
3.2“校企”合作建立金融专业本科生的实践基地
金融学科是一门应用和实践性都要求很高的社会学科,金融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学校里单纯靠书本和课堂知识的理论教学已经无法满足金融机构的人才准入要求。高校金融工程专业必须认清形势,及时更新人才教育观念,多与政府科研机构和本土企业互通有无,加快金融工程专业校外实习实践基地的建设,为了实现高校和企业之间联合办学的优势,培养出对接的金融专业人才,可以建立多样化与多层次的金融专业实习实践模式,可以开展认识实习、暑期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方式,在学生实习期间可以加强学生和企业之间的沟通和了解,训练学生的沟通和表达能力,同时在实习的工程中也可以发现自己的知识漏洞加以弥补,也可以发掘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进一步加深知识的了解,在另一个方面可以帮助企业尽早的选拔所需要的人才进行重点培养,这样也能够节省企业的员工培训成本,同时缓解企业人力资源紧张的局面。
3.3校企联合采用“双教师“制联合培养学生
为了培养能够适应新金融环境下的金融专业本科生,我们即要求培养学生金融工程专业学生的理论知识又不能忽视他们的动手和应用和创新能力。所以我们可以采取“双教师“的培养模式。所谓的”双教师“制度是指在校内高校教师教授书本上的专业基础金融和经济知识,但同时又给他们配备一个在金融机构有丰富的从业经验又具有高水平金融理论知识的校外辅导教师,共同开展课题项目的研究。这样可以很好的弥补高校教师缺乏实际操作经验的弊端,帮助学生在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可以接触到前沿的金融工具与金融市场,使得他们的动手和实践能力得到很大的加强,也更有利于他们将来在毕业的时候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4结语
本文以湖南工业大学经贸学院为例,阐述了金融工程专业培养的一种可行模式———“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本校刚刚起步的金融工程专业来说这种模式能够帮助毕业生更好的面对市场的竞争,同时也可以提升高校的金融专业本科生的质量和相应的科研水平,加快本校金融工程专业建设的进度。
参考文献:
[1]刘云,李阿利.地方院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现状及发展趋势概论[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6):23-25.
[2]卢晓东,陈孝戴.高等学校“专业”内涵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文印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