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国护理管理论文范文

中国护理管理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国护理管理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国护理管理论文

第1篇:中国护理管理论文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心血管内科于2015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编号分组,实验组与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中男58例,女42例;年龄32~79岁,平均(59.868.24)岁;疾病类型:冠心病22例,高血压14例,风湿性心脏病23例,心肌梗死17例,心律失常13例,心绞痛11例;合并症:糖尿病17例,COPD 9例。实验组中男59例,女41例;年龄31~80岁,平均(61.248.36)岁;疾病类型:冠心病24例,高血压18例,风湿性心脏病21例,心肌梗死14例,心律失常14例,心绞痛9例;合并症:糖尿病12例,COPD 6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患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知情同意。

1.2压疮风险评估

患者入院后,由临床医师对患者的压疮发生风险进行评估,责任护士要观察患者局部皮肤的变化情况,尤其针对长期受压迫的部位要给予重点观察,评估内容有皮肤颜色,温润,皮肤潮湿度、周围皮肤是否受污染等[4]。另外还要对患者进行全身评估,包括卧具、心理状态、营养情况、基础疾病等,了解患者局部发生压疮的可能性。利用评分制进行评估,评分分值越低,说明患者出现压疮的可能性越大[5]。

1.3护理措施

对照组患者则进行常规护理:①促使患者活动或移动,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经常变换卧位,2 h定时协助翻身,必要时半小时1次。翻身时注意技巧,勿拖拉以免损伤皮肤,应观察受压部位皮肤情况,给予按摩。建立翻身登记卡,对于能够在床上活动的患者在家属的帮助下进行肢体锻炼,促进血液循环[6]。②对于消瘦、长期卧床的患者,应根据情况给予气垫床、软枕,保护骨隆突处给予泡沫垫、气圈可减少或舒缓局部压力[7]。③保持床铺平,干燥,清洁,无渣屑,被服,病号服干燥,如有污染应及时更换,加强基础护理。④加强营养,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水肿患者应限制水和盐的摄入。脱水患者应及时补充水和电解质。对于不能迸食者给予鼻饲或静脉外营养。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预防性中医护理对策。①观察病情:祖国医学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来观察和收集患者的病情资料,所以应用四诊,及时、仔细的观察长期卧床或久病体衰的患者的病情,以便积极评估患者情况和及时了解压疮发生的危险因素是否存在,对有压疮危险的患者提供因人制宜、辨证施护的个性化护理。②防压工具:中医取用天然食药作为材料制作各种防压工具以减少局部组织的压力,有些甚至还能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采用北方盛产的糜子制成糜袋子;将荞麦皮装入棉布袋内制成直径为20 cm,中心直徑为10 cm的空心圆枕;采用自制黍子(未脱壳的黄米)褥垫预防压疮,取得满意效果[8]。用将谷粒制成谷粒袋,中医认为谷粒性情温和,加之其圆润光滑灵活,对皮肤也有轻微的按摩作用,故可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还可以使患者的受压部位不会固定在一个点。③中医调理:压疮是由于各种疾病导致患者活动不便、长期卧床,抵抗力、免疫力低下所造成,故平时应加强调理,重视饮食,增强体质,情志舒畅,防止发病。a.起居调理:病室应整洁、安静、室温适宜、通风良好;床单应平整干燥、被褥柔软、床面不得有碎屑或渣子,以免磨损皮肤;由于患者体质较差,要经常作按摩、抹身、翻身,所以还得要注意保暖,以免受凉;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必须消除其原发病因。b.饮食调理:患者由于长期卧床,气血虚衰,湿邪困脾,故饮食上宜清淡,忌肥甘厚味、生冷、辛辣之品。加强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摄人,以增强抵抗力和免疫力来预防压疮的发生。c.劳逸结合:压疮是年老体弱、营养不良、大手术后或恶病质患者,尤其是昏迷、瘫痪患者高发的并发症,所以这些高危人群需要足够的休息,以减少体力的消耗。中医认为,适当的运动有助于气血运行,对压疮的预防有很好的作用。在原发病允许和不影响疾病治疗情况下,应鼓励患者积极活动,如患者自己经常更换卧位、做些简单的减压运动、早期下床活动,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日常活动,采用劳逸结合的休息方式。这样既可预防压疮的发生,又能防止因长期卧床而导致的其它各种并发症和促进疾病的早日康复[9]。d.中药制剂:选用具有舒筋活络,祛风散瘀功效的活络油;将中药红花30 g加入50%乙醇800 ml 浸泡,浸泡液变为桔黄色即可使用;采用自制红花酒精局部按摩,防治丁字鞋压疮;采用自制中药洗剂湿敷受压处皮肤,取得了预防压疮的显著效果。另选用山茶油、龙血竭粉混合,调和成糊状,用无菌纱布包扎,效果显著[10-12]。

1.4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患者出现压疮的情况,分析压疮发生率。采用本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开展护理满意度调查,采用分级评价标准,8~10分为满意、5~7分为一般、4分以下为不满意。满意度=(满意+一般)例数/总例数100%。难免压疮是指虽经精心护理,但因患者自身条件,如严重水肿、恶病质、有医嘱禁翻身等,难免要发生的压疮。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的比较

实验组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两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的比较

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95.0%)明显高于对照组(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3讨论

压疮是临床住院患者比较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压疮的发生可作为对医院护理质量进行评估的一项重要指标,有利于充分展现医院的护理质量与水平。祖国医学在总结古代劳动人民与压疮作斗争的经验中,中医对压疮的治疗原则重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已经认识到了预防压疮的重要性。早在《内经》中就有了治未病的思想,强调防患于未然,所以,国内观点认为:压疮是完全可以预防的,院内压疮发生率应为0。目前,有研究表明,患者的压疮通过护理干预,能够得到有效预防,针对院外带入压疮的病患,也可促使其创面得以愈合[13]。压疮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摩擦力、剪切力、压力等因素,除此之外,患者的运动受限、营养状况、皮肤、感知、精神状态、年龄等因素也与压疮的发生密切相关。

对于心血管内科患者而言。压疮的发生主要受到局限性因素、全身性因素的影响。①局限性因素如下。a.局部潮湿:如果受压迫的部位出现引流液、分泌物、出汗等现象,则会导致局部潮湿,从而促使患者皮肤抵抗力下降,极易出现皮肤污染、皮肤浸润的情况。研究表明,如果患者的皮肤温度每上升1℃,便会增加10%的组织代谢氧需量,在受到持续压力的影响下,容易发生组织缺血,皮肤温度上升,便会增加压疮发生风险[14]。b.摩擦力、剪切力、压力的影响:在心血管内科压疮的发生中,大部分患者都是由垂直压力所致,其次是剪切力,一旦人的身体同一部位受到不同方向作用力的影响,便会导致剪切力产生。摩擦力会对患者的上皮组织产生影响,将外层保护角化皮肤去除,促使压疮发生的可能性增加。另外,在搬运患者身体时,也会有摩擦力产生,因此,护理人员要注重操作时动作轻柔,不可弄伤患者。②全身性因素如下。a.患者自身的心理因素:心血管内科患者的卧床时间较长,因长期受病痛折磨的影响,导致患者身心疲惫,极易出现悲观情绪,例如精神萎靡、态度消极等,对疾病治疗失去信心。致使患者不配合临床医师的治疗操作,从而增加压疮风险。b.营养不良:营养不良会减少患者的机体皮下脂肪,降低免疫功能,从而导致患者抗压能力、皮肤抵抗能力下降,极易引起压疮[15]。c.感觉功能丧失:针对已经丧失感觉功能的患者而言,因患者无法感受到压迫刺激,从而未能及时更换,导致压疮风险加大,因此,护理人员在对心血管内科患者给予护理干预时,要注重压疮预防护理,评估其压疮发生的风险。在对于心血管内科患者进行预防压疮的护理时,首先要对患者的压疮风险情况进行评估,对于高危人群,要制定严格的预防护理计划,并将各项护理措施落实到位。在对于患者进行基础护理时,护理人员要做到六勤,即勤观察、勤翻身、勤擦洗、勤整理、勤更换和勤交换。对于已经发生压疮的患者,可采用红外线灯进行照射,以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加快创面愈合。护士在评估患者病情时,需为其建立压疮翻身卡,并将翻身卡置于床头,对患者的皮肤受压状况进行记录,每日交接班时,护理人员都需向交接人员讲解患者病情的变化情况,并给予针对性的干预。因患者长期卧床,的更换至关重要,每隔2 h需指导患者更换1次,并观察皮肤部位有无红斑形成,如果出现红斑,则要将更换时间缩短。针对骨隆突部位,护理人员在该处放置支撑物,促使局部受压减少。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使用辅助器具,例如气垫床,气垫床的应用能够保证病患身体受压均匀,预防压疮。针对高危人群,护理人员要给予重点观察和护理。

第2篇:中国护理管理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医院器械是医疗诊疗的现代化工具和保证医院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我国的医疗器械管理还处于较为松散的方式,没有专门的设备管理人员、部门或机构。随着我国医院规范化管理工作的推进,医院器械现代化管理成为医院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且正为越来越多的医院所共识。

随着科学技术与经济的不断发展,医疗器械在现代的诊疗活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医疗器械是创办医院的基本条件,医院设备的好坏,对诊断、治疗工作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医院设备经常损坏,完好率很低,精度不可靠,结果可信度差,无法提供科学的数据,就会影响诊断、治疗和科研水平。医疗器械数量与质量增加的同时,器械的维修问题也日益显现。同时现阶段受维修水平偏低、维修技术手段落后、管理制度滞后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这种问题更加严重。本人从事这方面管理工作多年,对这方面的问题深有感触,在此谈些看法供参考,希望更好地为临床诊治工作提供服务。

1医疗器械维修管理的现状

1.1管理制度滞后

尽管目前医院管理制度已相对完善,然而医院医疗器械设备维修机构却成了医院管理的盲区,多数医院管理制度与现代医疗器械设备维修管理的要求不相适应。特别是有关机构人员组成、占医务人员总数的比例、学历要求、准入资格等在卫生政策制度中没有明确规定。还有在中小医院,维修部门在这里很容易被忽视,多数医院没有详尽的维修工作制度,维修人员分工不明确,他们什么都得修。也就是说维修人员什么器械都得会修,什么都不能精修。

1.2维修手段落后

尽管随意医疗器械设备的不断发展,部分医院的医疗器械设备维修条件有所改善。但这种改善与现代医疗器械设备的维护要求相差甚远,维修工具,检测手段仍是陈旧的。其原因是医院自身不愿意对维修机构的设备有更大的设人,因为这种投入的回报不是显著的,难有立竿见影的经济收益。同时据有关资料,在中小医院,从事维修工作的人员大多为中等以下学历,未受过高等教育,技能单一、知识面窄、技术水平提高慢,这也是制约中小医院医疗器械发展的重要因素。

1.3缺乏定期维修与忽视管理

实践证明,常用的医疗器械如果得不到有效地维修和定期保养,且不时有违规操作的现象发生,那么它们的使用寿命将大大缩短。同时繁重的医疗工作使护理人员忽视了医疗器械的管理。在医院,由于病员多护理人员少的矛盾长期存在,致使护士上班后只顾于应付繁重的护理工作,而无暇顾及其它。即使在工作过程中发现了某些器械管理中的不足,也因怕影响更重要的工作而不去及时纠正。交班时又忘记嘱咐接班护士,导致这些不足缺乏有效地管理。

医疗器械设备不仅仅是一种医疗服务手段,它的好坏还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医院形象与声誉,也影响着医务人员情绪及行为。因此.医疗器械设备的维修不能理解为一般性的修修补补,维修人员需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全心全意为医疗工作服务的思想品德。为此我们认为.医院医疗器械设备维修机构的建设与管理应把握如下原则:(1)提高工程技术人员的文化素养;

(2)培养具有敬业精神的工程技术人员;(3)建立并完善目标管理制度及相应运作规则。

2医疗器械维修的现代化管理的对策与方法

医疗器械设备是医院资产的核心部分,中小型医院设备总值则几千万元人民币,大型医院超过亿元人民币。必须加强对医院器械维修的现代化管理。

2.1制定医疗设备维修管理制度

首先建立医疗器械维修人员的准入制度,引入正确的竞争机制、充分调动维修人员的积极性,完善保养制度,做好维修人员的分工,划分责任,大型器械要有专门的维修人员负责日常的保养维修。同时管理制度应包括维修机构的组织管理、领导责任制、维修人员责任细则、维修设施管理、事故责任细则、维修设备档案管理、报废赔偿制度、人员考核及培训、维修经费保障管理等。必须加强对医院维修机构的领导与管理,发挥工程技术人员的作用,提高维修质量.降低维修成本。主管领导的工作职责应包括:组织制订或督促执行医疗器械设备维修管理制度.组织审查维修机构工作规划并监督实施.审批维修机构开支方案等。对工程技术人员合理分工,严格管理,使其全方位为临床医疗服务,最大限度地提高维修质量和速度。最大限度地延长医疗设备的使用时间。维修工程技术人员接听报修电话时做好电话记录,如报修设备、时间、病区、维修质量和工作量,这些也是发放奖金的依据,同时有利于领导进行宏观调控和监督,更为临床科室提供了方便,他们不需要考虑请谁来修理等这样的事情,只需打个电话就能解决问题。

2.2实行科学管理方法

医疗器械的维修是一项很复杂的工作,光有实践经验和脑力记忆是不够的,在掌握维修技术的同时,还必须借助于医疗器械的技术记载,设立技术档案,这对于大型精密仪器是必要的,否则会给维修工作带来很大困难。逐步建立医疗器械的状态库,这对设备故障诊断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也要建立信息反馈系统,其方法是,收集整理现有资料分类存档,维修技术人员也应搜集资料存档,如:(1)检测仪器,(2)修理工具;(3)储存备件(4)经费使用;(5)维修记录,(6)故障分析;(7)维修计划;(8)维修信息等。所以,应当收集整理现有资料进行分类存档。有条件的单位可建立医疗器械维修管理微机系统,并组织计算机联网,扩大信息容量,满足维修管理工作的需要。一般来讲,医疗器械配件供应问题一直难以解决,这与仪器、零件不断更新有关,靠厂家供应有困难,维修站过了保修期维修费用昂贵。那么实现医疗器械维修备件储备社会化是必要的。

总之,在实际维修工作中,上述的维修对策和方法还是不够的,要根据实际仔细分析,灵活运用,有机结合。注意总结才能得心应手。

参考文献

[1]阐凤田.浅谈医院医疗设备的管理.医院管理论坛.2004,2(88):39~40.

[2]毕光迎,李国胜.如何搞好医院设备管理.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3,1:108~111.

[3]杨旭、张丹、马虹,医学工程学科建设的思考,医院管理杂志,2000,7(3):218~219.

[4]钱治淮,贾彦,医疗设备的使用管理与效益评估,中国医院管理,2OOO,20(9):45.

[5]骆汉生,祖宁先,陈葵,医院医疗设备维修实行二级核算的实践,中国医院管理,2OO0,20(4):55~56.

[6]谢松城,徐伟伟.医疗设备管理与技术规范[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O4.

第3篇:中国护理管理论文范文

“信息化时代是怎样的一个时代?”要回答这一问题,先要看一看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世界产业界出现了怎样的令人注目的模式转向。首先,大批量生产、大量消费的行为方式转为丰富的多样化生产、快乐感受消费的行为方式。产品的经济性、功能性、合理性和大众化原则被表现性、审美性、独特性和个人化所替代;其次,单向传达的产品信息扩展为双向或多向传达的信息交流,由于获取和发送信息的渠道增多,产品从满足所有消费者的普遍需要转向适应消费者的个性需求;第三,消费者方面,从希望有实用的、高品质的产品转而希望使用自己想要的、适用的产品,企业方面,则从制造实用的、高品质产品转向追求“个人化”的“感性产品”与之相适应,产品开发也随之以满足个性、快乐、多样的充分感性化的产品为中心。这就意味着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注重人的“感性的时代”,感性是信息化时代的本质特征。

关于“感性”的含义,据《现代汉语词典》,“感性”一词是“指属于感觉、知觉等心理活动的认识”。该词来自日本语,是明治时代的思想家西周在介绍欧洲哲学时所造的一系列用语之一,如“哲学”“主观”“客观”“理性”“悟性”等并一直沿用至今。在日本,有两个外来词被翻译为“感性”,其一,英文Sensibilty,它是一个心理学用语,原意为感觉力;感受性;感情;敏感性和鉴赏力,西周将此译为“感性”;其二,德文Sinnlichkeit,它是一个哲学用语,原意为官感,感性;实体,现实感,感性事物;,性感。天野贞祐在1921年翻译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时将此译为“感性”。新村出编《広辞苑》对“感性”一词解释为:感觉能力;直观力和感受性,是人感受事物的能力,即基于人类身体的感觉而产生的情感冲动和欲求。

近年来,“感性”一词在日本出现的频率极高,其内涵包含着多层意义,它既是一个静止的概念,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静态的“感性”是指人的感情,获得的某种印象;动态的“感性”是指人的认识心理活动,是对事物的感受能力,对未知的、多义的、不明确的信息从直觉到判断的过程。在信息化时代,这种“感性”能力尤为重要,除了感受信息也包含交换信息的能力,即从复杂的外界剌激中,抽取所需信息的能力和将自己的信息通过一定的方式准确传递给他人的能力。如“从民众的感性出发撰写广告语”、“按年轻人的感性制造MP3”等。感性的含义具有了更为积极的理解,由此可见,感性能力已成为信息化时展的一种能力。

二、感性工学的诞生

感性工学是感性与工学相结合的技术,主要通过分析人的感性来设计产品,依据人的喜好来制造产品,它属于工学的一个新分支。

“感性工学”的英文表述为KanseiEngineering,Kansei是日本语“感性”即カンセィ的音译。如上所述,感性一词在日文中的内涵丰富,其含义具有积极的理解,与Sensibilty有了较多的差异,在英文中没有与日文感性完全一致的语言。由于文化和语言的不同,各国对感性一词有着不同的理解,加上感性工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研究方法以及技术标准和规范还在不断地完善之中,各国对其命名亦会有多样的可能,但其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不会有根本的区别,在国际交流中日本学者以KanseiEngineering命名。作为一个特定的用语,感性工学的感性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随时代、时尚、潮流和个体、个性时时发生变化,似乎难于把握,更难量化。但作为基本的感知过程通过现代技术则是完全可以测定、量化和分析的,其规律也是可以掌握的。

最早将感性分析导入工学研究领域的是日本广岛大学工学部的研究人员。1970年,以在住宅设计中开始全面考虑居住者的情绪和欲求为开端,研究如何将居住者的感性在住宅设计中具体化为工学技术,这一新技术最初被称为“情绪工学”。当时工学部34岁的副教授长町三生参与了这一研究,之后,他在与企业的合作过程中,察觉到了日本的产业模式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那种为满足消费者普遍需要而大量生产的方式正在逐渐消退,他敏锐地感到了一个表现消费者个性需求的“感性的时代”即将到来。经过近20年的研究,从1989年开始,他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感性工学的论文和著作,成为日本著名的感性工学研究专家。

长町三生1936年生于神户,1958年广岛大学心理学专业毕业,1963年获广岛大学文学博士学位,随后进入工学部研究人间工学和安全工学。曾获得过美国人类工程学学会“优秀外国人奖”和国际安全人类工效学学会“安全人类工效学奖”。1970年开始研究感性工学,1995年任广岛大学地域共同研究中心主任。长町三生撰写了《汽车的感性工学》(汽车研究,11(1),2-6,1989)、《感性工学与新产品开发》(日本经营工学会誌,41(413),66-71,1990)、《感性工学及其方法》(经营システム,2(2),97-105,1992)等重要论文;著作有《感性工学》(1989,海文堂出版)、《快适科学》(1992,海文堂出版)、《感性商品学——感性工学的基础和应用》(1993,海文堂出版)等。设计在线.中国

首先将感性工学实用化,生产出第一批“感性商品”是从汽车产业开始的,当时日产、马自达、三菱将感性工学引入汽车的开发研究中,一改过去“高级”、“豪华”的设计定位,转为“方便”、“简捷”、“快乐”使用的设计定位。其中,日产汽车分析消费者心理,把突破造型外部形式作为研发中心;三菱汽车特别重视感性化的驾驶台的设计;位于广岛的马自达汽车则开发出具有个性化的车内装饰,将过去狭窄的车内空间,在不改变物理性的前提下,设计出符合使用者心理的宽敞感和舒适感,从而获得了成功,据研究者介绍,“感性工学”这一名称的确定,来自马自达株式会社山本建一社长的建议。而正式确立“感性工学”名称,则是在1988年第十届国际人机工学会议上。

二十世纪90年代,日本的产业界全面导入感性工学技术和理念,住宅、服装、汽车、家电产品、体育用品、女性护理用品、劳保用品、以及陶瓷、漆器、装饰品等领域都将感性工学技术应用于新产品的开发研究,其中,纤维产业的应用与学术研究超过了汽车产业,处于领先地位。1993年,日本文部省开始研究感性工学发展的可能性,由政府投入财力支持学术界展开调研。1995年,日本学术会议举行首届“感性工学研讨会”,二年后,“日本感性工学学会”成立。

在欧洲,英国诺丁汉大学的人类工效学研究室是欧洲较早研究感性工学的机构,德国的波尔舍汽车公司和意大利的菲亚特汽车公司都热衷于感性工学的应用研究;在美国,著名的福特汽车公司也运用感性工学技术研制出新型的家用轿车;在亚洲,日本的邻国韩国,一直在关注感性工学的发展,韩国政府决定在二十一世纪在产业界全面导入“感性工学技术”,现代汽车和三星电子已有了相当深入的感性工学的研究。

我国近年来也有关于感性工学的研究,西安交通大学和北京科技大学发表了相关论文和中日合作的相关研讨,台湾省的成功大学、云林科技大学、台北科技大学和交通大学也正在进行为期4年的感性工学应用于产品开发的合作研究。

在全球范围内,感性工学研究方兴未艾,在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和教育研究等方面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三、感性工学的教育

作为一门诞生在大学中的“感性和工学相结合的技术”,是在什么时候被列入教育,又是如何展开教学的呢?

1991年,日本信州大学白石教授向文部省提出成立“感性工学科”的申请,二年后,“感性工学”被列入文部省学科分类目录,广岛大学、筑波大学和千叶大学都是较早将感性工学列为教学内容的学校,但正式建立感性工学学科,作为一门学科系统地实施教学则是在1995年,该年4月,日本信州大学纤维学部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感性工学学科,该学科聚集了工学、理学、医学、文学和艺术学等专门领域的专家15人,以清水義雄教授(东京工业大学工学博士)为首确立了“知晓心灵意图、掌握心形信息、创造心意物品”的感性工学研究、教育理念。设立了感觉分子生理学、感性信息学、感性造形学三大讲座课程,建立起感性工学学科的基本结构,由此开始了感性工学的专门教育。

笔者曾在1997年于苏州大学材料工程学院,听过来访的日本信州大学清水義雄教授关于“感性工学学科的构成”的演讲,并得到由清水義雄主编的《感性工学への招待——感性から暮らしを考える》一书。该书是根据信州大学纤维学部感性工学学科编写的教材汇编而成,全书13章。从中可了解最初的感性工学教育的基本内容:

第一章、感性与感性工学;第二章、感性的哲学;第三章、计测感性;第四章、感觉与感性;第五章、脑的构筑与感觉情报处理;第六章、感性与心理学;第七章、感性与传达;第八章、感性与制品;第九章、感性与媒介;第十章、工业设计与感性;第十一章、时尚与感性;第十二章、艺术中的感性;第十三章、文学中的感性.

“感性工学”是一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学问,为使“感性工学”这一新学科让普通市民了解,获得相关知识,信州大学纤维学部决定将《感性工学への招待》一书的内容制作成通俗的广播节目形式,作为公开讲座将全书十三章分为十三讲,从1996年8月开始,通过信越、山梨等广播电台向普通民众播放,由此开始了感性工学的普及教育。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除了信州大学建立了相关的教育机构组织,许多工科院校也设置了相关课程,特别是有工业设计专业的院校和一些艺术设计院校也在课程教学中安排了相关课目,如日本筑波大学、千叶大学、东北工业大学、京都工艺纤维大学、东京工艺大学、九洲艺术工科大学等学校和我国台湾省的交通大学、成功大学、云林科技大学等学校。那么,其课程教学如何展开?笔者手头有一份台湾交通大学的感性工学教学大纲,从中可窥见一些具体的教学过程,下面是台湾交通大学应用艺术研究所硕士生感性工学研究课程大纲:设计在线.中国

(一)、课程目的:

感性工学是一种关于“心理感受”与“实体对象”关系的人因工程研究,其不仅能帮助设计者了解使用者的感受和需求,对于设计元素的掌握与运用,也有指针性的作用。因此本课程对于此类问题上的解决及方法除了说明外也例举相关应用实例以助了解。

(二)、课程内容:

1、课程介绍:感性工学概论;2、感性工学的基础概念;3、感性与设计;4、感性意象的解析(多元尺度分析);5、感性意象的解析;6、感性意象的解析(因素分析);7、实体产品的解析;8、实体产品的解析(数量化一类分析);9、关联模式的建构;10、关联模式的建构(复回归分析);11、感性应用系统的建构;12、研究论文研读Ⅰ;13、研究论文研读Ⅱ;14、专案进度报告;15、感性工学在产品开发的运用——手机;16、感性工学在产品开发的运用——吸尘器;17、感性工学在产品开发的运用——门面装饰;18、期末专案展现与报告。

(三)、课业要求:

学生在课程中必须完成,包括数个作业练习以及执行一个完整的研究项目

(四)、考试和评分标准:

出席状况5%;上课的参与15%;平时作业与报告40%;期末项目报告40%

四、感性工学的构成

从信州大学清水義雄确立的感性工学研究、教育理念及这一学科的基本结构,可以大体了解感性工学的构成情况。以下为清水義雄所画的学科结构图:

按图表所述,感性工学的学科结构及基本的研究领域为:

1、感觉分子生理学。

主要研究人类感性的源头,脑的构造和机能。从人脑的构筑、机能分布、神经细胞和神经传达、脑的感觉处理,到视觉与感性、听觉与感性、嗅觉与感性、触觉与感性等方面的联系,偏重生理角度的研究。并通过感性的计测检验,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和实验手段,对人类的感性进行评估。

评估的方法有二种:一是检测法,是对人的感觉器官作检测,对照受测者的感受变量和“辨别阈”、“剌激阈”的细微变化,作生理与心理的快适性评估;二是SD法,是利用语言表述官感,然后对之进行统计评估的方法,该方法可获得受验者的感受量曲线。

2、感性信息学。

主要对人类感性心理的各种复杂多样的信息作系统处理,包括收集和处理输入数据,以计算机为基础建立人类感性信息处理系统,对数据进行分类、排序、变换、运算和分析,将其转换为决策者所需的信息,并建立信息输出的完整机制,然后进行感性量和物理量之间的转译,再以适当的形式传输、,提供给设计者和制造者。

另按长町三生的研究,其方法有三种:

(1)顺向性感性工学:感性信息——信息处理系统——设计要素

(2)逆向性感性工学:感性诊断——信息处理系统——设计提案

(3)双向混成系统:将顺向性与逆向性两种感性工学信息处理转译系统整合,形成一个可双向转译的混成系统。

3、感性创造工学。

主要是为达到符合使用者欲求的产品而作设计和制造方面的研究。从简便、快适、无公害、个性化、趣味性等方面研究感性与形态、感性与材料、感性与色彩、感性与工艺、感性与设计方法、感性与制造学之间的关系。

其中,针对特定产品的使用目的,分别对以不同感性为主的应用工具进行介面、有效性、使用性、运算性与推广性的评估,以实验设计方式满足产品的感性化诉求。

由此可见,感性工学的研究模式是一个综合性的研究模式,汲及领域广泛,是多学科的交叉整合。它起始于整体基础上的个别要素的分解,对具体的一个个感性要素作出判断和处理,从暧昧的、不确定的、模糊的感性表现中寻求、归纳出重要的真正符合使用者欲求的感性要素,通过计算机技术使之构成清晰的可操作的东西,在产品设计制造中应用实施。五、未来的设计:感性化设计

过去的产品是设计者站在制造方的立场,通过预测市场商品的流行趋势,落实定位目的和设计意图,从材料、技术、设备、性能、成本和流通经费等方面,考虑实施生产的可能性,由此来策划设计方案,这是生产者利益优先的方式。

利用感性工学技术制造的感性产品是设计者站在使用者的立场,考虑上述各因素,并从使用者的生理特性、心理特性、使用环境、废弃处理等方面入手,以产品使用者的意识、个性、审美、多样、快乐、舒适为重点,以综合的功能性、合理性替代过去狭窄的功能性和合理性,这是生活者利益优先的方式。

感性化设计是未来设计的方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合乎使用者生活方式的设计。

未来的设计是符合使用者个性生活方式的设计,感性化设计针对使用者的生活方式,从生理、心理、物理三个方面建立起新的设计模式:对使用产品时人的肌肉活动、皮肤温度变化、冷、热、出汗以及疲劳等现象作客观的生理反映测定;由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语言、表情、瞳孔变化、脑波变动等现象作人的心理反映测定;对材料的刚柔、表面凹凸、光反射、热传导等材料学的特性作人的生理、心理反映的评估。由此统合一起,按新的设计模式,立足于健康意识,在各种设计、各类产品中表现使用者的个性,符合其独特的生活方式。

2、使用者与生产者对话的设计方式

为满足使用者的自我表现欲望和创造个性,让使用者参与设计,将自己的欲求通过对话的方式传递到生产者,相互沟通,相互了解。对话的方式是全方位的,使用者与售货员、使用者与送货人、使用者与设计师、使用者与制造商之间传递、对话,最终按使用者的意图达成一致。在当前的设计活动中,认识到与个人对话式的设计生产方式的企业还很少,感性设计提倡这样的设计方式,这也是未来设计的方式。

3、作为设计活动基础的信息及产品信息标准化

互联网、可视电话、数码电视等行为方式越来越发达,人们的信息沟通十分便利,这些基本设施将成为设计活动的重要基础,有利于互动的对话式设计活动的展开。但由于国家、民族、文化、教育的差异,加上产品均有特有的性能,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多种多样,因此,必需建立产品信息的标准化,通过信息标准化的建立才能使各类信息有效地、准确地传递到所需方。目前信息标准化的建立有很多困难,但这只是时间的问题。

4、感性化设计创造生活

感性设计合乎人的个性,开展全方位对话型的设计方式,将促进人的生活方式的转变。人们从普通的购买产品到参与产品的设计,逐步改变着产品的面貌,使产品中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从而创造出人类新的生活。设计在线.中国

参考文献:

[1][日]长町三生.感性工学[M].日本:海文堂出版社,1989.

[2][日]长町三生.感性工学のおはなし[M].东京:日本规格协会社,1995.

[3][日]筱原昭、清水義雄、坂本博编.感性工学への招待—感性から暮らしを考える[M].东京:森北出版社.1995.

[4]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清华国际设计管理论坛专家论文集[C].2002.

[5]李砚祖.设计新理念:感性工学[J].新美术,2003,(4):20-25.

[6]陈国祥、何明泉、邓怡莘.复合式感性工学应用于产品开发之整合性研究[J].工业设计,2004,(32):108-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