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安全评价技术范文

安全评价技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安全评价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安全评价技术

第1篇:安全评价技术范文

关键词:石油化工安全评价技术研究企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TU276.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安全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安全生产是企业生存的必备条件。石油化工生产的原料和产品多为易燃、易爆、有毒及有腐蚀性,其生产特点多是高温、高压或深冷、真空,化工生产过程多是连续化、集中化、自动化、大型化,化工生产中安全事故主要源自于泄漏、燃烧、爆炸、毒害等,因此,石油化工行业已成为危险源高度集中的行业。一旦发生事故,危险性和危害性大,后果严重。所以,石油化工生产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及操作人员均必须熟悉和掌握相关的安全知识和事故防范技术,并具备一定的安全事故处理技能。

表1近十年我国重要石油化工事故案例

安全评价技术方法是伴随着石化工业的事故而发展的。随着行业的发展,其风险的种类越来越多,风险的程度也越来越大;另一方面,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安全意识观念也日益增强。

石油化工企业安全评价的基础

在生产评价中,首先要预测一旦发生事故时会给人员生命、财产和自然环境造成多少损失,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多大的威胁,这也是在行业中人们最关心的问题。所以,这些事故一旦发生,也往往与一定的经济损失联系起来。

主要危险性分析

石油化工企业使用的最基本原料是原油和天然气,要经过许多的工序和复杂的加工单元并通过多次化学反应和物理处理过程来完成,它们之间还存在着很多中间产品和催化剂,这些产品大多具有易燃性、毒害性。这些物质大多储存于各种油罐或出现在反应装置中。而反应装置又具有工艺连续性、复杂性等特点,对操作的条件和生产工艺参数的要求都比较苛刻,往往需要在高温高压下或深冷负压的条件下进行操作,而这种操作极易损坏设备材料,爆炸的概率大幅增加,给安全生产也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这些危险物质在正常运行条件下是不会产生危险的,但是如果存在操作失误、自动控制系统参数发生偏差、自动化控制系统失效或者设备出现裂缝等现象时,会导致大量的危险物质泄漏,一旦遇到火源会导致严重的火灾及爆炸事故,其泄漏及残留的物质还会导致人员中毒、环境污染等后果,例如表1中所示。这些事故都给企业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和影响。

指标介绍及选取

在事故后果的研究中,根据风险及损失的类型评价指标分为以下几类: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环境损失及多种风险损失后果综合方法,根据实际情况和评价目的选择其中一个或多个作为指标。

2.1人员伤亡指标

人员伤亡指标一般从两方面给予描述,一 是系统失效造成单个人员的风险,用个人风险来表示。二是系统失效给一定区域范围全体人员造成风险的大小,用社会风险来表示。

2.2经济损失指标

评估经济损失的大小一般使用货币单位将造成的损失转化为经济损失,包括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两部分。直接经济损失是指与事故直接联系、能用货币直接估价的损失;间接经济损失主要是指与事故间接相联系的,能用货币间接估价的损失,计算范围无明显界限,如事故导致的处理费用、罚款、时间损失等。

2.3环境损失指标

环境损失是指事故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常采用事故发生的概率与环境损失后果的乘积作为评价指标。一般采用NORSOK(挪威石油工业技术法规)提出的评价方法----生态系统从破坏中恢复所需要时间的超越概率作为衡量环境的损失:

I-FT(x)=P(T>X)=∫fT (x)dx

2.4多种风险损失后果的综合方法

为了综合评估系统失效后导致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及环境损失情况,可利用一种表达方式或者一种框架体系来考虑多种类型的风险损失,即将三种损失表示成同一个函数C=f(L,M,E)的输入值,L,M,E分别为生命损失、经济损失和环境损失。

石油化工安全评价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1.石油化工安全评价的内容:石油化工生产的特点是易燃、易爆,所以在石油化工安全评价中,安全对策的基本思路也是防止、减少火灾的发生,提出控制和扑灭火灾的相应对策措施。具体评价重点内容包括:

首先对总图布置进行评价时,要考虑风向、地形标高、平面布局与安全防火的关系,明火与油气源的关系,重要设施的重点保护,同时还要考虑总体布局要满足应急救援的要求。

其次对生产工艺装置进行安全评价应包括对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中危险源的识别、危险物料的识别、危险化学反应的识别和危险单元的识别;按生产单元对工艺生产装置的危险进行定性、定量评价,以确定单元的危险度和需要的安全防护措施;采用HAZOP或对设备RBI分析方法对整个工艺流程系统进行危险性分析。

2.石油化工安全评价的方法:石油化工生产的特点体现现代的工业化生产,自动化程度高,具有连续性,装置高度密集,所以选择合理、科学、有效的安全评价方法和安全评价软件是必不可少的工作之一。在石油化工安全评价中,可以根据不同的评价对象、不同生产装置的寿命期和不同的评价目的,选择安全评价方法。如对装置中单个设备的故障分析,采用故障类型及影响分析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对于石油化工生产装置和工艺过程的安全分析,选择HAZOP分析方法较为合适,可以把流程分析得透彻。

三、石化企业安全评价的注意事项

1.高温重质油品事故几率较高。重油含腐蚀性物质多,在生产过程中容易导致设备、管道穿孔,造成物料泄漏,例如中石化目前炼制的高硫、高酸油。

2. 反应危险性参数必须考虑全面,不仅包括物的一面,还要包括人的一面。如操作人员素质不同,给安全性带来很大影响。社会、家庭又会影响人的心理,评价时不能忽略这点。

3.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应全面、客观的分析危险有害因素的种类、程度,产生的原因及出现危害的条件及其后果,为安全评价提供可靠的依据。

4.评价结果,应该用综合单一数字表达。由于评价时要考虑多方面因素,才能真正反映安全性的实际情况,但评价时又不能把因素逐个进行比较,只能进行综合性评价,所以必须用单一的数值表示综合危险性。

5.计算的方法力求简单,由于评价需反复计算,如太复杂则增大工作量,加大评价成本,完全满足评价的各项要求是比较困难的,这是因为每项要求均有不同程度的难点,但应尽力满足其要求。

总结:

第2篇:安全评价技术范文

【关键词】 安全评价 平交与接入式涉路工程 设计 施工 交通管理设施设置

科学评价、合理规划、实施涉路工程项目,对规范基础设施建设之间的关系和行政许可管理,为公众出行安全提供保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对平交与接入式涉路工程的安全评价技术进行研究。

1 涉路工程对公路安全影响

平交与接入式涉路工程多易破坏主路路面排水系统,接入道路与公路交叉接坡处易形成跳车,出现路面破损、结构破坏,影响主路使用寿命。同时交叉路口接入使得交通冲突点增多,影响主路交通通行能力,诱发交通事故[1]。

2 平交与接入式涉路工程安全评价

2.1 设计方案评价

2.1.1 间距

平面交叉的间距应根据其对行车交通安全、通行能力、交通延误等的影响确定。为保障公路通行的安全、快速、便捷与安全,应避免公路过快街道化、市场化,减少视线障碍,提高公路运输效率,平行与接入式涉路工程的平面交叉间距应尽量拉大。

2.1.2 视距

平交与接入式涉路工程出入口必须保证视距良好,在接入道路与主路停车视距所组成的三角区内不得存在任何有碍通视的物体。因此应修剪灌木、清除有碍通视的构筑物。

2.1.3 平纵线形

平纵线形主要是为了保证视距和排水,接入道路应满足以下要求:道口与公路的交叉不得小于45°,道口标高应小于路面设计标高,与公路边缘过渡段纵坡一般不大于3%,开口转角应满足技术规范要求;道口设置应当保持公路路面、边沟、截水沟的排水顺畅,侵占公路边沟的应当设置盖板或管涵;相交公路共有部分应调顺接坡,达到横坡适度,以保证排水顺畅。

2.2 施工方案评价

2.2.1 施工

水泥混凝土路面与沥青路面相接时,其间应设置至少3m长的过渡段。过渡段的路面采用两种路面呈阶梯状叠合布置。混凝土面层毗邻该接缝的1~2条横向接缝应设置胀缝。[2]

2.2.2 施工管理措施

涉路工程的施工和维护作业应按照国家和交通行业有关要求进行交通组织,尽量减少涉路工程作业对交通流和交通安全的不利影响。

2.3 交通管理设施设置

2.3.1 施工期间交通管理设施设置

在平交与接入式涉路工程施工期间,应根据实际情况,在增设道口处设置施工作业区[3]。

2.3.2 正常运营期间交通管理设施设置

平交与接入式涉路工程接入主路时,应根据主路的等级、交通量及运行速度等因素和接入道路交通量确定交通管理方式。

2.4 应急救援预案评价

施工过程中,应制定相应的应急救援预案,应急救援预案的评价应按照《公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相关要求,检查应急预案设施、设备、物资等应急资源的准备情况,施工期间是否将应急预案落到实处。

3 应用案例分析

徐州市市级机关加油站为方便周边政府机关、居民以及104 国道过往车辆的近距离加油,拟将进、出两条引道接入104国道左侧硬路肩。

3.1 设计符合性评价

(1)徐州市市级机关加油紧邻104国道,距离下游规划交叉口(104国道与峨眉路交叉口)大于200m,距离上游交叉口(104国道与太行路交叉口)大于150m,符合规范要求。(2)徐州市市级机关加油站出入口分开设置,出入口引道宽度10m,与104国道搭接处宽度均为25m,外侧转弯半径9m,引道坡度5‰,路面结构采用水泥混凝土,均符合规范要求。(3)104国道场区段机动车道路面结构沥青混凝土,加油站出入口引道为水泥混凝土,二者在进行搭接时应遵照《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GBJ97-87)有关规程规范。(4)现状出入口引道之间绿化带内种植的是高大乔木,为保证安全视距和绿化带内种植树木的规整及美观,将出口引道至入口引道之间宽度为4.5m的区域改种,改种灌木的高度不得大于1m。

3.2 施工方案评价

(1)加油站出入口引道路面施工应严格按照现行的有关规程规范中所规定的施工工艺及质量检查验收标准进行施工,各种路用材料在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出入口引道与104国道搭接处要严格按照《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相应的条款进行。(2)施工中要严格按照质量手册以及质量检测标准进行施工,要按照图纸施工,认真执行施工规范。设置专职的质量检查员,积极的接受监理的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3.3 交通管理设施设置

3.3.1 施工期间交通管理设施设置

为保证施工路段的交通顺畅,不发生堵车及交通安全事故,结合本项目实际情况,在增设道口处用彩旗进行围拉并用水马进行围挡。

3.3.2 正常运营期间交通管理设施设置

在徐州市市级机关加油站出入口引道施工完成后,建设单位应申请公路管理机构按照国家相关规范标准,设置完善的交通标志标线,以确保104国道的交通安全和出入徐州市市级机关加油站车辆的安全。

3.4 应急救援预案评价

(1)应急救援预案符合《公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相关要求,在施工期间应将应急救援预案落到实处。(2)要经常检查应急预案设施、设备、物资等应急资源的准备情况,提高防范能力和应急反应能力。综合评价,应急救援预案基本可行。

参考文献:

[1]袁毓敏.涉路工程安全评价技术探讨[J].公路交通科技,2008,(05):28-31.

第3篇:安全评价技术范文

一 什么是3R

实验动物作为人类的替身为人类的科学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科技的发展,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实验动物使用数量猛增,实验动物的痛苦及其权利引起了社会公众的极大关注,特别是在西方动物保护运动的推动下。1959年拉舍尔和微生物学家伯可(Burch)在其著作《人道实验技术原理》(Principles of HumaneExperimental Technique)一书中第一次系统提出了3R(reduce,refine,replace)理论。之后,欧美各国成立了许多科学研究用动物福利的保护组织,如成立于1969年的英国医学试验用动物中替代法基金会(FRAME)和国际动物福利基金会(IFAW),1980年成立的人道对待动物协会(PETA),1981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动物试验替代中心(CAAT)成立,这些基金会或研究机构的成立,推动了实验动物福利立法的进程,也促进新的科学研究方法的快速发展。

3R理论自形成以来一直影响着西方发达国家有关实验动物的法规,如美国的动物福利法案(1966年),瑞士的动物福利法(1979年)。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欧美等发达国家动物福利法的发展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如英国的动物科学实验程序法案(1986年),瑞典1988年公布实施了《动物福利法》(2002年修订),丹麦1991年实施了《动物福利法》,1993年德国实施了《动物福利法》(1998年修订),葡萄牙1995年公布实施了《保护动物法》,日本《人道对待和管理动物法》(2005年)。总的来说,欧洲大多数国家的动物福利保护立法是比较完备的,在世界上具有重要的影响。我国1988年了《实验动物管理条例》,科技部2006年了《关于善待实验动物的指导性意见》,在规范我国实验动物管理的同时,也顺应了国际对动物福利的要求,但我国还没有制定专门的动物福利法。

二 3R的含义

3R中减少的含义是指在科学研究中,使用较少的动物获取同样多的试验数据或使用一定数量的动物能获得更多试验数据的方法。如果某一研究方案中必须使用实验动物,同时又没有可靠替代方法选择,则应考虑把使用动物的数量降低到实现科研目的所必需的最小量。优化是指通过改善动物设施、饲养管理和实验条件,精心设计技术路线和实验手段,精炼实验操作技术,尽量减少实验过程对动物机体的损伤、减轻动物遭受的痛苦和应激反应,使动物实验得出科学的结果。优化的内容是比较广泛的,简单概括就是实验设计科学化、动物试验规范化和标准化的过程。替代是指一项试验方法能减少动物使用数量,或能优化试验程序以减轻动物痛苦或增加动物福利;或者能用非动物系统或者系统发生学上比较低等的动物种类代替高等级动物进行实验,如用无脊椎动物代替哺乳类动物。根据是否使用动物或动物组织,替代可分为“相对替代”和“绝对替代”,前者指使用脊椎动物细胞、组织及器官进行体外试验,或用低等动物替代高等动物的试验,而后者则是完全不使用动物,如采用培养的细胞或组织、计算机模型等。根据替代的程度,替代可分为“部分替代”和“完全替代”,前者指利用其他实验手段代替动物实验中的某一部分,后者指用新的非动物实验方法取代原来的动物实验方法。

对于化妆品安全评价中替代方法,可以选择体外培养物(细胞、组织或器官的培养物)代替实验动物、低等动物代替高等动物、人群研究资料、数学和计算机模型的应用,以及物理和化学技术的应用(如皮肤功能的测定)。可以说开发新的体外试验方法,减少、优化和替代动物实验既是保护动物权益的需要,也是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 欧盟化妆品安全性评价动物福利的背景

欧盟有关动物实验的法规体系由区域层次和国内层次两个体系组成,既有欧盟及其大多数成员国参加的欧洲条约,又有欧盟各国各自动物保护的法律规定,还有由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的管理规定和标准。

1986年3月18日,在法国的斯特拉斯堡通过了《用于实验和其他科学目的的脊椎动物保护欧洲公约》(European Conventionfor the Protection of VertebrateAnimals used for Experimental andother Scientific Purposes,CETSno.123),该公约于1991年1月1日生效。公约旨在减少各成员国实验的次数以及使用动物的数量,鼓励成员国积极开展动物替代方法的研究,并仅在没有动物替代方法的情况下才用动物做实验。实验动物的选取应遵从明确的定量准则,并应得到良好的照顾,尽可能免受可避免的痛苦。

为了落实欧洲公约的要求,协调各成员国的国内立法,消除贸易壁垒,防止竞争出现扭曲,避免影响共同市场的建立和功能,欧洲共同体于1986年11月24日在布鲁塞尔颁布了《关于使各成员国有关用于实验和其他科学目的动物的保护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接近的理事会指令》(即指令86/609/EEC)。指令正文和附件的规定与公约的规定基本一致。指令实施24年来,已成为欧盟范围内从事科学研究、检验用动物普遍遵守的准则。最新的报道指出,为了适应欧盟范围扩大和新的形势发展,如何使欧盟新成员国在实验动物福利方面协调一致成为立法者考虑的问题,2008年,欧洲委员会决定重新修订86/609/EEC指令。2010年9月8日,欧洲议会表决通过了新指令2010/63/EU,取代已实施25年了旧指令,成为保护实验用动物共同遵守的法律在欧盟27个成员国中得到实施,以规范每年在欧洲实验室超过1200万只动物的使用。BBC认为,随着2009年12月欧盟里斯本条约的推出,动物福利与反歧视、推动性别平等、保护人类健康和维护人类福利,共同成为欧盟的4个核心价值。新法规修订体现了以“3R”为中心的原则,具体涉及动物试验的伦理评估和建立持续的伦理审核制度,非人灵长类动物的使用,加强法规的透明度和执行力,加

强成员国之间动物伦理的合作等内容。新条款中也提到了相关的宗教规则,传统习俗和民族传统应该受到尊重。根据程序,各成员国转换为国内法的立法限期为2012年11月,各成员国法律条款的实施期限为2013年1月1日。

四 欧重化妆品安全性评价动物福利的要求

欧洲是唯一有法规禁止使用动物实验进行化妆品安全性评价的地区。众所周知,欧洲化妆品管理的法规是76/768/EC。1986年欧洲保护试验用动物的欧洲公约和理事会指令后,迫使药品、生物制品、化学品等与安全评价相关的行业执行这一共同的法律规定,化妆品行业也不例外,研发新的体外试验方法成为化妆品行业的一项重要任务。欧盟成员国先后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1989年,德国成为首个建立国家替代方法研究验证中心的国家。1990年欧盟在意大利成立了欧洲替代方法验证中心(ECVAM),专门从事替代方法的验证和法规认可工作。欧洲化妆品、盟洗用品和香水协会(COLIPA)建立了动物实验替代方法委员会(SCAAT),以执行法律的规定和保障化妆品工业的发展,接受应用非动物的替代方法进行化妆品安全性评价。各大公司投入巨额经费从事替代方法的研究。欧洲框架计划也投入巨额研发经费资助非动物试验方法的研发,一大批新的化妆品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的体外试验方法被提出,进入科学验证程序和被法规接受。科学家和管理者逐步认同不再信赖于动物实验的新的毒理学试验体系。

在技术进步的推动下,2003年,欧委会通过了关于76/768/EEC的第七次修订,即2003/15/EC指令,该指令明确了取消动物实验的时间表。指令明确规定自2009年3月11日起,禁止使用动物进行化妆品急性毒性、眼刺激和过敏试验,2013年将全面禁止在动物身上进行化妆品和原料的安全性测试,也不允许成员国从外国进口和销售违反上述禁令的化妆品。该规定对欧盟内部成员国和非欧盟国家进口的产品的要求是一致的。

这一指令的出台,可以说是在欧洲范围内,将动物福利和3R的原则从最初的理念(1959年),到立法约束(1986年)、再到技术进步(2003年),再到最后形成法律禁令(2009年),稳步推进分步实施。客观上形成了技术壁垒,影响到化妆品的进出口贸易。为了进一步明确2003/15/EC指令的要求和提高可操作性,2006年6月7日欧盟委员会颁布了《依照76/768/EEC没有使用动物实验的声明指引》(即2006/406/EC)。指引规定,对不使用动物试验的化妆品,其产品制造商或负责产品投放市场信息的个人(商),可以声明其产品没有经过动物试验。这一声明不是强制性的。对于“非动物试验”的标签声明的使用不能误导消费者,消费者能从知情的选择中获得真实的利益。该声明的使用不应导致以该类声明作为市场手段的生产商和(或)供应商之间不公平的市场竞争。

2009年12月,欧盟了新的化妆品法规1223/2009/EC,在过度期后将取代指令76/768/EC成为欧洲的化妆品统一法律。该法律保留了原指令对动物试验禁令的规定,进一步明确3R的原则,列为第五章第18条,同时对禁止动物试验的情形和豁免条件作出了规定。

五 美国化妆品法规对动物福利的要求

1976年和1980年,在美国动物福利协会(AWI)、动物联合行动组织(UAA)和动物保护协会的共同努力下,《动物福利法》(制定于1966年)和《人道主义饲养和使用实验动物的公共卫生方针》重新修订。通过这两个法规性文件,使3R在动物实验方面的应用得以落实。另外,修订的《动物福利法》还规定了减少动物痛苦的标准,并要求研究者在可能引起实验动物痛苦时考虑替代方法。1981年,CAAT成立,1986年美国国会提出了关于在研究、检验和教育中动物应用替代物的技术评估报告。1993年CAAT作为东道主举办了第一届生命科学中替代物和动物应用世界大会。在美国,许多国家部门的工作中渗透了动物替代实验的原则。1993年,一个由多部门参与的组织,替代方法验证跨部门协调委员会(ICCVAM)成立。ICCVAM由15个联邦管理和科研机构组成,包括消费者产品安全委员会、农业部、国防部、能源部、内政部、交通部、环保局、食品药品管理局、国立癌症研究所、国立环境卫生科学研究所等联邦机构。其主要职责是技术协调和评估新的和修订的实验方法。到目前为止,经ICCVAM评估验证的体外方法涉及许多安全评价终点,包括急性经口毒性、发育毒性、内分泌紊乱、眼腐蚀/刺激、遗传毒性、热原试验、皮肤腐蚀和皮肤敏感性。

在化妆品行业,20世纪70年代美国动物保护主义者抗议使用动物进行试验,强烈抨击化妆品毒性鉴定中的眼刺激试验和急性毒性试验使动物遭受痛苦、损伤甚至不正常死亡。世界知名的Revion化妆品公司被迫与动物保护者谈判,同意提供250万美元资助洛克菲大学研究Draize眼刺激试验的替代方法。1980年,美国化妆品、盟洗用品和香水协会(CTFA)共同赞助成立了CAAT专门致力于替代方法的研究。1993年,美国的“动物权利法”强制研究单位建立“伦理考察委员会”,鼓励化妆品公司和研究单位开展动物替代方法和优化试验程序的研究,同年美国国会成立了ICCVAM和机构间替代方法管理小组(IRAG),后者由美国FDA、环境保护局(EPA)和消费品安全委员会(CPSC)为代表,早期开展了一个三年研究计划(1991-1994),从41个实验室29个不同试验方法得到的60个实验数据评价眼刺激替代试验方法的有效性。进入21世纪,美国替代方法的研究、验证以及认可进程明显加快。

六 国际社会对动物试验替代技术的认可

2002年,OECD正式成立了动物保护国际委员会(ICAPO),许多非政府组织、企业界和环保界的代表共同参与。欧洲、美国和日本等主要国家统一在OECD的框架内发挥各自作用,在化学测试指南中倡导有关实验动物保护的建议。ICAPO成立以来,替代方法的验证和认可明显加快,从2002年起已有10多项替代方法被认可,2009年新的健康和环境评估的替代/优化方法多达9项,2010年重新和修订的方法超过6项。在方法验证和认可方面,上世纪90年代初,国际社会对于替代方法的验证还存在争论,虽然当时OECD内部没有成立专门的替代验证机构,但在积极协调成员国的立场和推动全球范围内的替代方法认可方面做了大量工作。2005年,OECD制订了替代的验证和认可指南,2004年和2007年,OECD还分别提出了(Q)SAR模型的验证指南。2007年在加拿大召开了由欧洲、美国和日本参加的化妆品法规国际协调会议(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on Cosmetic Regulation,ICCR),推动替代方法的国际合作和促进3R的发展。

第4篇:安全评价技术范文

在某些条件下,眼睛可能成为化妆品及其成分作用的靶器官或吸收途径,因而外源物质可能造成眼部的健康危害,这些可能发生的毒性作用包括:眼及外周组织的局部刺激、损伤和炎症反应,过敏反应,眼深部的组织损伤,临床表现为眼部疼痛、刺痛、灼热、眼睑眨动、泪液增多,严重者引起不同程度的功能性损失,如角膜浑浊、水肿、甚至视力下降。正常情况下,眼睛很少直接接触外源物质。但在化妆品使用过程中,通常由于意外使化妆品以稀释的形式进入眼睛(例如香波),产生刺激作用。眼刺激性是指眼睛前表面直接接触受试物后引起的眼及其周围粘膜可逆性炎性变化。眼腐蚀性是指眼睛前表面直接接触受试物后引起的眼及其周围粘膜不可逆性组织损伤。

检测化学物的刺激性和腐蚀性的传统实验是由Draize等提出的兔眼实验,目前仍是测定急性眼毒性的国际标准。近年来,在动物福利的压力下,一些优化的试验方法被提出,并陆续被验证和认可。除了经验证认可的替代方法外(BCOP试验、ICE试验、IRE试验),大多数化妆品公司将一些所谓“有效(valid)”替代方法用于化妆品成品筛选。有效替代方法被定义为:还没有通过完整验证程序的技术,但存在足够多的科学数据证明其相关性和可靠性。这些方法包括HET-CAM测试、RBC试验及NRU试验。这些方法目前可作为危险识别的筛选工具,用于非风险评估过程。

一、体内眼刺激的发生机制

体内眼刺激的发生机制表明,实验兔暴露受试物后最初几个小时(一般3小时)内,角膜的损伤程度可以预测眼睛损伤的持续时间和最终损伤程度。一般来说,轻度刺激物只影响表层角膜上皮,轻度和中度刺激物主要影响上皮和表层基质,严重刺激物能穿透更深的基质发挥作用,甚至可能是基质全部。而且损伤的可逆性和最初的损伤程度相关。

角膜损伤程度(细胞损伤)和大体观察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对于开发和验证预测眼刺激性的体外/离体检测方法提供了机理性基础。在所有可能影响角膜损伤的动力学因素中,受试物的自身细胞毒性潜力排在第一位。那些可溶解细胞膜或者是导致蛋白质凝集的物质可立即产生细胞毒性,如表面活化剂和一些有机溶剂是这类物质的代表。那些作用于细胞能量代谢的物质也可快速产生作用,但可能没有第一类物质迅速。化学物质还可以通过对大分子的烷化或者其他影响而产生作用,这类物质的作用可能表现为一种迟发性的细胞毒性(如迟发性坏死或者凋亡)。

体内眼刺激实验中受试物局部接触角膜和结膜,而实际情况下暴露的持续时间并不确定,可能从几分钟到几小时不等。角膜细胞层的暴露深度取决于受试物渗透和锚定于表层的速度和能力。这样就很好理解产生明显细胞毒性所需的时间和细胞接触受试物后产生“损伤”所需的时间并不一致,而后者可能最终导致细胞死亡。那些快速损伤细胞的物质可能更容易对眼细胞产生毒性作用。

二、动物实验及优化方法

动物试验是受试物直接接触动物结膜囊,随后通过肉眼仔细检查角膜,虹膜和结膜的变化,并量化评分,从而对生理反应做出分类。目前在不同的法规中有多种不同的评分系统,评价范围有最大单次组织计分和全部三种组织平均加权总分计分几种。对于化妆品的安全评估,加权总分、最大平均分(MAS)和改良最大平均分(MMAS,不包括接触受试物后1小时的结果)均在使用。

这些年来,为了减轻动物遭受的痛苦和使受损组织更快恢复,已经提出一些优化意见,例如低眼容量实验(LVET)。目前,减少和优化的方法已经包括在试验策略中,作为动物试验的补充,而体内兔眼试验仅需要在最后一步进行,也就是说当全部其他序列试验已经得出阴性评价结果,需要对轻度到中度的刺激性混合物进行评价时才考虑性体内试验。

三、体外试验方法

1991至1997年间在欧盟机构主导下,共进行了6项眼刺激试验的评价研究,对9项体外替代方法进行了评估。当时的结论认为没有一项研究可以完全替代Draize实验,但其中的一些实验作为眼刺激物筛选的方法或组合试验的一部分可用于眼刺激试验的替代方法。后来经过持续改进,部分替代方法通过了ECVAM、ICCVAM等验证机构的验证,2009年,BCOP、ICE和IRE方法被OECD认可用于替代眼刺激试验。

1 牛角膜浑浊和渗透性实验(Bovine Corneal Opacity and Permeability,BCOP)使用屠宰场获得的标本,将新鲜分离的角膜水平固定于支持架,然后放置于特殊改进的透光容器里。恒温条件下,封闭角膜将测试容器分为上下2个隔室,受试物添加于上隔室中,通过测量下室培养液的光密度(OD)评估角膜的渗透性。测出的透光值和渗透值可用来进行体外分值计算。根据这一评分系统可对受试物进行分类。BCOP可用于化妆品原料及成品的安全评估,也可用于日用和工业用清洁产品、盥洗产品、杀虫剂等相关化学品和配方。BCOP实验非常适合用于测试不同物理性状和溶解度范围较大的受试物,适用于鉴定中度、重度和极重度眼刺激性物质,但对区分轻度到极轻度的水平的刺激物似乎不太敏感,后者更适合用上皮样组织结构或者细胞毒性方法进行检测。欧盟ECVAM和美国ICCVAM 于2007年通过对该方法的验证,2009年成为OECD正式试验指南(TG437)。

2 离体兔眼实验(isolated rabbit eye test,IRE),其原理是眼球接触刺激性物后,检测角膜透光值和角膜增厚(角膜肿胀)评价受试物的眼刺激性。从人道处死的实验兔分离完整眼球,固定和直立维持于超渗容器中,滴入生理盐水使角膜保持湿润。试验时,将受试样品直接与眼球接触。暴露时间不定,例如鉴定严重刺激物接触10秒,区分损伤程度较轻的受试物可接触1分钟或更长。去除受试物后,将眼球重新放入容器中,检查角膜透光值和角膜厚度。30分钟和1、2、3、4小时后进一步评估。染毒30分钟和4小时分别检查荧光素渗透性。记录角膜透光值和荧光素渗透性。根据获得的试验结果,通过不同观察指标的组合分析可对受试物的总体损伤做出评估。通常导致角膜水肿超过15%的化学物可认为具有严重眼刺激性。IRE实验适合检测大多数类型的受试物,特别是用来筛选严重刺激性的物质(R41)。IRE实验主要用来预测角膜损伤,它不能提供受试物对结膜的作用或角膜损伤后的恢复。因此不能绝对认为IRE实验中未观察损伤代表在体内也无作用。

3 离体鸡眼实验(Isolated Chicken Eye,ICE),ICE是一种利用离体鸡球短期培养进行眼刺激检测的体外方法,眼损伤通过角膜水肿、通透性和荧光素渗透进行评价。可用于评价腐蚀物和严重眼刺激物,或作为组合试验的一部分用于特定化学物质的法规分类的标识。其原理和具体操作过程类似于IRE。角膜水肿、透光值和荧光素滞留的数值作为毒理学终点。平均最大分值用于对无刺激到严重刺激物进行分类,计算ICE刺激指数,其范围从2到200。ICE实验可作为替代兔眼刺激试验的有效的常规检测方法。法国和德国均认可ICE实验用于鉴别严重刺激性物质。荷兰认可其作为鉴别“眼严重刺激物(R41)”的筛选方法,但不能作为区分刺激物和非刺激物的确认试验。CEET实验可用于化妆品和日用品企业实验室。欧盟ECVAM和美国ICCVAM 均于2007年通过对该方法的验证和认可。2008年列为OECD新的试验指南草案,2002年EU认可用于严重眼刺激物(R41)的鉴定和标识方法,2008年美国认可其作为组合试验策略中检测眼腐蚀物和严重眼刺激物的筛选方法。2009年OECD认可为试验指南438。

四、未验证的方法

1 鸡胚绒毛膜尿囊膜试验(Hen`s egg test on the chorio-allantoic membrane, HET-CAM)利用鸡胚绒毛膜尿囊膜结构与人结膜相似的特点,可用于眼刺激物或腐蚀物有鉴定。HET-CAM试验系统主要测定3种反应,即出血、血管溶解和凝血(有时充血也可作为观察指标)。受试物直接接触CAM膜,于5分钟内评价上述三种指标的发生情况。使用最广泛的方法是反应时间法,测定3种反应终点每一种出现的时间。另一种方法是刺激阈值法,测定第一次观察到出现上述毒性终点的受试物浓度。第三种方法可用于不透明难溶解和固体受试物的检测,即将CAM暴露于受试物一个固定时间(如30秒或者5分钟),小心冲洗除去受试样品后检查上述终点。大多数验证评估结论认为HET-CAM实验和Draize实验在评估原材料和化妆品方面具有相关性。体外实验和体内实验在轻度和非刺激性受试物、表面活性剂和以表面活性剂为基础的配方等物质的测试中显示较好相关性。但是,HET-CAM试验没有覆盖Draize的最大平均分值(MAS)的全部范围,对于固体、不溶性或粘稠物质的测试在实验结果的重复性方面较差,色素和染料可通过对CAM染色而产生干扰。HET-CAM实验可作为眼刺激性的筛选方法,用于配方/原料的安全评价中,确定可能的非刺激性或者轻度刺激物,有效的减少了动物试验。也可用于为管理目的进行的风险评估中和用于物质的标识和分类。HET-CAM实验已被法国、德国、荷兰和英国的管理部门认可,用于严重刺激物的分类。

2 绒毛膜尿囊膜血管试验(Chorioallantoic membrane vascular assay,CAMVA)方法通过观察受试物对血管的作用评价潜在的眼刺激性,取10天龄鸡胚,受试物直接接触CAM的小片区域,暴露30分钟后观察CAM血管变化,例如出血或充血(毛细血管扩张)、血管消失(鬼影血管),使50%的受精卵出现这些损伤的受试物浓度被认为是毒性终点。CAMVA试验需要测定10个供试鸡胚出现50%阳性反应所达到的剂量。水溶性和脂溶性物质都可用于检测。COLIPA和美国CTFA等在内的多个机构组织的验证评估研究结果表明,CAMVA方法和兔眼刺激实验的最大平均分值(MAS)值有很好的相关性,可正确将受试物分类为刺激物和非刺激物。COLIPA的研究结论表明CAMVA更适合检测水醇类物质。总体上讲,适合作为化妆品和个人护理用品配方、醇类物质和表面活性剂的刺激程度的筛选方法。最适合用于评价轻度到中度范围的刺激性物质,但不能用于严重刺激性物质的分类。

3 绒毛膜尿囊膜苔盼蓝染色试验(chicken chorioallantoic membrane - trypan blue staining,CAM-TB)是经过改进的HET-CAM方法。CAM-TB试验克服了HET-CAM实验缺乏客观性和难量化的缺点,通过测定CAM吸收台盼蓝的量来检测受试物损伤作用。结果表明该方法比HET-CAM实验方法变异性低,而且和最大平均分值(MAS)有很好的相关性。局限性与HET-CAM类似,有色物质可能干扰终点的测定。

4 重组人角膜组织模型(Human corneal epithelium models)

EpiOcular模型由美国MatTek公司生产,由来源于正常人的表皮角质细胞生长于特殊制备的嵌入式细胞培养板中以无血清培养基制备而成,细胞分化形成的多层结构与角膜上皮相似。EpiOcular试验与多项细胞毒性和刺激试验联合使用,主要是MTT检测,也包括IL-1a、PGE2、LDH和钠荧光素渗透性检测。通过MTT试验得出ET50的值(使组织活性降低50%的有效暴露时间)并与动物体内试验数据比较,可用于检测中度到极轻度范围内的眼刺激物。通过非常短的ET50的值,该模型也可用于区分高中度和严重刺激物。目前该方法已在化妆品、个人护理、日化和化工企业的研究实验室和企业使用,用于确定受试物的毒性限量(如测定轻微作用水平剂量),或用于(轻到中度眼刺激性)产品配方的临床前安全性试验,以及用于配方优化、表面活性剂及其配方的安全评估等。

SkinEthicTM HCE模型是由法国SkinEthic实验室开发,是将永生化人类角膜上皮细胞(HCT细胞系)接种于聚碳酸酯人造膜上,用已知化学成份的培养基,采用气-液界面培养,形成由多层上皮细胞组成的与人眼角膜粘膜类似的重建组织。可作为检测的终点包括:MTT试验或LDH释放测定组织活性、组织学观察、细胞因子释放定量(例如,IL-1a、IL-6、IL-8、PGE2)和基因表达。实验室数据获得了Colipa眼刺激性项目组和ECVAM专家组的认可,并且正在进行审核以进入ECVAM的验证过程。

5 中性红摄取(NRU)试验

细胞毒性试验也可用于检测眼刺激性,检测受试物抑制活性细胞摄取中性红染料的能力。常用的NRU试验包括正常人表皮角质形成细胞(NHEK),balb/c3T3小鼠成纤维细胞和兔角膜IRC细胞系。这些方法通常在许多化妆品和制药公司的实验室采用,作为组合试验的组成部分,或作为筛选眼刺激物序列试验的辅助方法,以及作为EU危险品R41分类的附加试验,通常NRU试验与体外器官型试验联合使用。NHEK细胞的NRU试验参与了分别由CTFA和SDA组织的2项研究。Balb/c 3T3细胞NRU试验参与了国际性的EC/HO研究、COLIPA研究、BMFT/BGA研究和CTFA的评估。SIRC细胞的NRU试验参与了OPAL的评估和日本MHW-JCIA联合研究。NRU试验对于检测表面活性剂与体内Draize MAS数据有很好的相关性。对于轻度眼刺激物评价和分类,NRU试验是一项特别有用的方法,但其单独作为区分中度和重度眼刺激物质的方法有其局限性。

6 红细胞溶血试验(Red blood cell haemolysis test,RBC)

第5篇:安全评价技术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 安全技术管理专业 学生素质 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041-01

1 研究背景

随着国家对生产安全不断重视,开办安全技术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也越来越多,安全管理专业毕业生也不断增加,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安全技术管理专业毕业生存在就业困难,许多学生不得不面临就业单位与所学专业无关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单单考试成绩很难在这些单位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过去一味强调知识技能培养重于一切的培养模式已经难以跟上时代的发展要求,必须在强调专业技能和知识培养的基础上培养出综合素质更为全面的人才。

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必须有与之配套的综合评价体系,这样学生才能以评价体系为依据,去加强全方位的发展,适应将来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学校也可以以评价体系为基础评定出每个学生综合素质,进而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管理。用人单位也可以以综合评价为基础选拔出适合自己单位需要的人才。

2 重庆工程职业学院安全技术管理专业就业分析

2.1 大中型建设工程施工企业

从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质量管理、职业健康管理、安全教育培训、工伤事故处理、安全施工方案编制及审核、施工安全防护用具管理、安全档案管理等工作。

2.2 大中型厂矿企业

从事企业安全管理、质量管理、职业健康管理、安全教育培训、安全评价、工伤事故处理及职业危害防治等工作。

2.3 安全中介服务机构

从事专业安全评价、风险评估、职业危害防治、安全教育培训等工作。

2.4 乡镇(街道、社区)

从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业危害防治工作。

3 指标体系构建

指标的必须建立在对当前相关的研究基础之上,否则指标容易出现过于主观或随意。本论文在设计指标的时候阅读了大量的相关文献,了解了大量的相关指标,选取了一些代表性的研究如表1所示。

通过对大量以往指标研究,结合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安全技术管理专业的特点,对指标进行初步筛选。由表1可知,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指标一般通过两级指标来实现。结合目前的研究成果和安全技术管理专业专业特点,可以建立起符合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安全技术管理专业的指标体系。具体分析如下:

安全技术管理学生首先需要高度的责任心,这就需要足够的思想道德素质;安全技术管理专业往往从事的环境比较艰苦,如果一旦发生灾害需要迅速实施救援,这就要求从业人员要有强健的体魄;工作环境的复杂性和危险性,在发生灾害时候的临危不乱都需要足够强大的心里素质,所以身体和心里素质也至关重要;另外,安全专业来不得半点虚假,必须有足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来支持,需要专业基础及技能指标;安全科学是一个交叉学科,需要与其它从业人员建立密切联系,想进一步发展需要一些个性及人文素质进行补充。通过初步分析安全技术管理专业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的一级指标初定为:思想道德素质、身体心里素质、基础知识及专业技能素质、个性及人为素质四个指标。

针对以上建立的四个一级指标,进行深入分析,分析总结出具体的二级指标。对于思想道德指标,建立的二级指标包括:政治立场、思想信念、道德修养、纪律观念、诚实守信。对于心里素质建立的二级指标包括:身体健康状况、心理健康状况、意志品质、劳动态度。对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素质建立二级指标主要包括:基础课程成绩、技能及专业考试成绩、实习及动手能力、计算机和外语能力。对个性及人为素质建立如下指标:人际关系、语言表达及组织能力、个性特长及兴趣、适应及创新能力。

4 结论

本文建立了符合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安全技术管理专业的学生综合评价体系,主要的一级指标体系包括思想道德素|、身体心里素质、基础知识及专业技能素质、个性及人为素质。为其它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指标体系建立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韩颖.高职院校旅游类学生职业素质评价体系构建[D].中国海洋大学,2009.

[2] 李璇.基于多层次模糊评判的政法专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1.

第6篇:安全评价技术范文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原理;性能评价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锂离子电池具有高电压、高容量的重要优点,且循环寿命长、安全性能好,使其在便携式电子设备、电动汽车、空间技术、国防工业等多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成为近几年广为关注的研究热点。锂离子电池的机理一般性分析认为,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化学电源.

锂离子电池在日用电子产品的应用包括通讯、计算机和电子消费品,主要有手机、笔记本电脑、电子词典、微型摄像机等等便携式电子产品中。

锂离子电池在交通方面的应用主要是电动汽车。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世界各国对使用清洁能源的电动车非常重视。为了适应电动车的发展趋势,作为电动车“心脏”的动力电池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电动车主要以中等电流持续发电为主,并在启动、加速和爬坡时提供大电流放电。

自1992年索尼公司开发出可以商业化应用的锂电池以来,锂电池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已经在人们的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看准锂离子电池市场,大量出资开发锂离子电池。

一、锂离子电池构造及其基本原理

锂离子电池中使用的材料主要包括正极材料(含活性物质和导电物质等)、负极材料、集流体和隔膜等。为了提高锂离子电池的输出电压、比容量和循环寿命,许多人研究开发具有高电压、高容量和良好可逆性的正极材料,该材料可以提供大量的自由脱嵌和嵌入的锂离子。

锂离子电池由正极、负极、隔膜和电解液构成,其正、负极材料均能够嵌脱锂离子。它采用一种类似摇椅式的工作原理,充放电过程中Li+在正负极间来回穿梭,从一边“摇”到另一边,往复循环,实现电池的充放电过程。以石墨作为负极、LiCoO2为正极的电池为例,其充放电化学反应式为:

正极反应:

负极反应:

电池反应:

锂离子电池的主要特点表现为:①比能量高,锂离子电池的质量比能量和体积比能量分别达到120~200W・h/kg和300W・h/L以上,在目前的蓄电池中是最高的;②放电电压高,放电电压平台一般在3.2~4.2V以上(钛酸锂电池除外);③自放电低,在正常存放情况下,锂离子电池的月自放电率通常仅为5%左右;④循环寿命长,无记忆效应,普通锂二次电池在100%的放电深度(DepthofDischarge,DOD)下,充放电可达500次以上,磷酸铁锂电池和以钛酸锂为负极的电池循环寿命分别超过2000次和5000次;⑤充放电效率高,电池循环充放电过程中的能量转换效率可达到90%以上;⑥工作温度范围宽,一般工作范围为-20~45℃,钛酸锂负极电池甚至可在-40℃下工作。

二、锂离子正极材料的性能

目前,锂离子正极材料的性能和价格等是制约其进一步向高能量、长寿命和低成本发展的瓶颈,发展高能锂离子的关键技术之一是正极材料的开发。理论上具有层状结构和尖晶石结构的材料,都能做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与负极电池相比较,正极材料的发展稍显缓慢。原因在于其制备成实用的材料并非易事,制备过程中微小的变化都能导致材料结构乃至性能的巨大差异。

一般来说,在锂离子电池产品组成成分中,正极材料占据着最重要的地位,正极材料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最终锂离子电池产品的性能指标。而正极材料在电池成本中所占比例高达40%左右。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已成为制约我国高性能锂离子电池发展的瓶颈。另外,在正极材料研究方面所取得的进展,也展示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发展的广阔前景。

三、锂离子电池安全标准

锂离子电池流通前符合技术基准的义务是基于《省令》中的技术基准进行的,《省令》第1项基准在内容上引用了JISC8712《密闭小型二次电池的安全要求》和JISC8714《便携电子设备用锂离子蓄电池的单电池及电池组的安全试验》两项标准,但是在《省令》中只明确指明引用了JISC8714,并未指出引用JISC8712。其中JISC8712为修改采用国际标准IEC62133《含碱性或非酸性电解液的蓄电池及蓄电池组―便携设备用密封蓄电池和蓄电池组的安全性要求》,JISC8714为日本自主制定的标准。在《规定电气用品的技术基准的省令的解释》中对引用JISC8712的情况进行了说明。

四、红外测温技术

随着福射理论和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发展,非接触测温法得到快速的发展,红外测温技术就是最典型、应用最广、发展最快的非接触测温法之一。

红外测温技术的原理是基于一切温度高于绝对零度(-273℃)的物体都在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辐射能量,其福射包括各种波长,除了在极高温的情况下,热辖射通常是处于红外波段,同时红外光具有很强的温度效应,这正是辐射测温技术所感兴趣的。

红外测温技术的理论依据是基尔霍夫辐射定律、普朗克辐射定律、斯蒂芬・波尔兹曼定律和维恩位移定律,这四个定律将物质辐射的能量与温度联系起来,明确指出物体的热辐射能量的大小直接和物体表面的温度相关,通过对物体自身辐射的红外能量的测量,便能准确地测定它的表面温度。因此测量待测物体表面的辐射能量分布能够很好的反映该物体的温度分布,辐射出的能量越大,表面温度就会越高。之后,经过几代科学家100多年的探索、实验与研究,总结出了正确的辐射定律,为成功地研制红外热像技术奠定了理论基础。

由于红外测温技术具有灵敏度高、检测效率高、实时性、测量范围宽等特点,己经被广泛应用于消防、电力、建筑、安防等民用领域。在我国,红外热像仪在这些行业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空间巨大。

红外热像仪最早是因为军事目的而得以开发,近年来迅速向民用工业领域扩展。自二十世纪70年代,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先后开始使用红外热像仪在各个领域进行探索。红外热像仪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己经发展成非常轻便的现场测试设备。

红外热像技术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在材料和构件的无损检测、能源保护、设备状态热诊断、灾害防治等方面取得了广泛的应用,在安全科学方面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红外热像技术一直以来都受到世界各发达国家的重视,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成为热点研究问题。同时,红外热像技术所涉及的应用研究领域越来越广泛,在工农业、电力、消防、石化、环境控制以及医疗等方面应用也逐步完善和成熟,应用于安全领域的研究动态也紧跟世界发展态势。未来,随着红外热像仪器设备性能水平的提高、价格的降低和红外热像技术应用的不断探索和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宽,该技术将在工农业许多生产环节领域内得到推厂应用,并且随着光学技术、电子技术、半导体技术、激光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等技术的迅速发展,将大大推动红外热成像技术的发展,红外热像技术必将获得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将会有更大的作为。

五、锂离子电池检验监管体系的系统分析

影响锂离子电池安全性能的因素有很多,要建立锂离子电池安全性能评价技术就必须首先认清锂离子电池检验监管体系,后者是一个典型的多因素、非线性的复杂社会经济系统,如何将其分析清楚,从而在“严格把关”的基础上,能尽可能做到“高效服务”。

系统思考是一种极其实用的思考工具,是解决复杂问题的方法学。系统思考是一种能够看到事实、论述事实,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系统并用系统进行工作从而影响我们生活质量的方法。系统思考包括了一整套思维方法、特有观点、描述系统行为的特有词汇,所以系统思考是一类思维、一种语言、一套工具、一个手段,且包含了一系列技巧。我们用系统思考的方法对电池检验监管体系进行深入剖析,以期找到重点。

六、结语

总而言之,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和能源需求的不断高涨,寻找新的储能装置已经成为新能源相关领域的关注热点。锂离子电池是目前综合性能最好的电池体系,具有高比能量、高循环寿命、体积小、质量轻、无记忆效应、无污染等特点,并迅速发展成为新一代储能电源,在很多行业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安全性能评价中,如果安全性能不能满足任一个体系评价结果,都表明电池内部可能存在影响安全性能的缺陷,需要控制这类产品的使用,避免带来安全事故。

参考文献

[1]艾娟,张瑞雪,徐国祥,赵中琴,吴冰.电动汽车锂离子电池安全性能的专利分析研究[J].石油和化工设备,2013,09:46-50+60.

[2]李建军,王莉,高剑,何向明,田光宇,张剑波.动力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控制策略及其试验验证[J].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2012,02:151-157.

[3]李军,唐盛贺,黄际伟,陶熏,周燕,李大光.高安全性锂离子电池电解质研究进展[J].化工新型材料,2012,10:6-8.

第7篇:安全评价技术范文

关键词:不丹;地震;安全;行动计划

在历次地震事件中,学校是最易受到危害的。在灾害管理部门的支持下,不丹成立了事务委员会。2012年3月6日,事务委员会成员通过了其指导性文件――《发展中的国家行动计划(学校地震安全和医院地震安全)》,并在2012年4月的第二届国家利益相关者的研讨会上递交了行动计划发展历程及草案以及关于教育部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书。这一系列的努力促使不丹政府于2013年1月颁布了《学校地震安全的国家行动计划(2013-2023)》,旨在减少由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造成的学校方面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国际自然灾害防治组织与灾害管理部门和不丹教育部通过“全球减灾与恢复基金”(GFDRR)共同促进该行动计划的制定。

一、出台背景

不丹地处喜马拉雅山南坡,境内多山,降水丰富,同时位于世界上最活跃的地震带之一。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因素,经常面临山崩、洪水、暴L、火灾等灾害,其中最易造成巨大损失和伤害的是地震,因为不丹整个国家都处于或近处于印度板块和亚欧板块的断裂带上。而且,地震还会造成滑坡、泥石流、火灾等次生灾害。当地震来临时,学校是极易受到伤害的。据2009年和2011年联合评估报告(JRAR)显示,2009年的6.1级地震和2011年的6.8级地震导致一百多所学校遭受破坏,学校基础设施受损严重,造成13人死亡和大量师生受伤,大约损失36.9863亿努(Ngultrum,Nu)。

不丹政府于2006年的《国家灾难风险管理框架》要求制定灾难预防和应对计划,同时意识到教育部在宣传预防灾害、灾难管理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2008年《“强制性教育”报告》回顾了影响小学教育成果的学生社会经济背景因素、家长教育水平因素和诸如学校基础设施质量与地理位置、教学质量以及书籍和其他可用材料等物理因素。此外,该报告还强调,许多学校处于“失修状态”以及“老学校的维修和翻新被忽视”,致使学校安全性无法得到保证。此外,2011年《国家灾难管理条例(试行)》明确指出,每个政府部门都必须制定自己的灾害管理和应急计划,教育部作为一个重要部门也不例外。

该计划结合了其他自然灾害的安全措施,在政策实施、项目进程方面对各个相关部门提供指导,旨在确保所有的学校在灾害中免受危害。同时,该计划将定期更新并每年对优先领域的实施状况进行评估。

二、主要内容

《学校地震安全的国家行动计划(2013- 2023)》重点是提高学校在地震来临时的安全性,具体目标为保障师生安全,免受灾害的威胁;提高建筑物的安全性和抗震性;加强应对地震和突发事件的准备;提高师生对应对地震和其他自然灾害的整体能力和意识。

(一)加强地震安全与灾害管理机构以及教育部门的政策框架

这一优先领域的目标是制定和落实各项政策、方针、部长指令,以提高安全性,加强不丹教育部门内的灾害管理机构建设。

1.制定和落实各项政策、方针

(1)审查和更新学校灾害管理计划的指导方针。通过股东大会汇编和分析经验教训,对方针和经验进行整合,修订后的准则涵盖预防措施方面的程序和预算要求;同时指出,教育部应与灾害管理部门合作建立正式的监督机制,用于监控学校灾害管理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2)从建设内容、设备方面制定准则,以识别和减轻危害。采取措施,防止高空坠物,减少灾害发生的可能,制定相应的准则并在所有学校推行。

(3)对所有院校的建筑施工采取高标准、严要求。教育部通过对学校建筑需要、工程质量现行标准的审查、对利益相关者进行咨询,提高安全标准,并计划对施工人员进行能力建设以加强该标准的实施。

(4)教育部发出指令实施灾害管理计划、安全标准、政策指引。教育部回顾活动和正式的指令要求,要求在所有的学校贯彻灾害管理相关的安全标准和指导方针。

2.加强教育部门内的灾害管理机构建设

(1)任命灾害管理中心负责人。正式指定协调人,在固定的时间协调和促进学校相关的灾害管理活动,确保能力建设活动的可持续性。

(2)加强教育部内的各个灾害管理单位建设。考虑到学校数量及教育部门的重要性,政府在教育部内部建立了小型灾害管理机构,这些机构需要和灾难管理委员会合作,同时要向教育部长报告,为教育部的项目计划提供一定措施。

(3)建立学校灾害管理委员会。学校建立由教师、家长和学生三方组成的学校灾害管理委员会,委员会成员有权对灾害相关事宜作出决定、提供指导并和其他机构合作,同时对各种学校团体的成立提供指导。

(4)鼓励在校建立各种灾害管理俱乐部。通过此类社团组织各种活动使学生参与其中,提高学生和家长的灾害防范意识和能力。

(二)教育与认知

这一优先领域的目标是在学校加强地震安全及应急准备方面相关知识和信息的宣传和教育,从而提高学校和社团关于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的防范意识和风险意识。

1.增强知识和信息共享的管理

(1)学校之间建立信息分享网络。为灾害管理中心人员和学校灾害管理委员会建立一个网络平台,这个虚拟网络能够分享知识和经验,以及共同执行活动方案,为感兴趣的教育人员分享相关信息、谈论常见问题提供平台。

(2)与社区共享信息。学校积极承担宣传和教育公众的责任,通过灾害管理俱乐部在学校、社区等地开展基于团体意识的音乐会、戏剧等宣传活动,宣传防范和减少风险的材料,制定“家庭灾害管理”计划。

2.进行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

(1)开展意识教育活动和项目。针对特定受众,如决策者、学校灾害管理委员会、联络人、教师和学生开展包括通过当地媒体渠道传播在内的青年计划和宣传活动。同时,一个关键的任务是提高特殊儿童的地震安全和防范意识。

(2)关注世界减灾日。不丹一直关注世界减灾日,同时强调要纪念本国的地震事件,利用这些重要的日子分享地震安全问题和减少风险的信息,使学校反思他们的安全和防范水平。此外,要求不丹各地所有学校进行全国性地震演习及其他持续性的宣传活动。

(3)更新信息和教育材料。为灾害管理委员会、团队、协调人、学校灾害管理俱乐部、教师、特殊需要儿童、幼儿和青少年开发易于使用和理解的信息材料,为其提供关于各种自然灾害的基本信息、注意事项、家庭防范知识、风险信息和其他相关信息。

(4)将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的相关信息纳入学校课程和教师培训学院课程。结合地震科普知识,将地震和其他自然灾害的信息以及灾害风险管理问题纳入学校课程和教师培训学院课程。同时,相关的职业机构,例如科学与技术学院等高等大专院校的课程还应该包括关于自然灾害应对的信息,以降低灾害风险,提高学生应变能力。

(5)提高家庭防范意识。学校管理层和教师有责任确保学校学生的安全,为了履行这个责任,学校必须高度重视提高家庭防范意识,并帮助家庭时赣急计划。

(三)减少和降低风险

对于地震,减少和降低风险包括确保校舍结构合理,建筑物地基稳固,并能承受预期水平的地震震动,家具、装饰装修等进行锚定或支撑,以减少地震或其他自然灾害造成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1.结构性调整

(1)对于新建筑,在建立前,要审查现有的学校建设的指导方针和准则,评估建设区域潜在的自然灾害的危险系数,对现有方针进行更新;同时,要提高建筑标准,至关重要的是要建造高性能标准的校舍,特别是注重地震安全;此外,还要审查现行施工验收标准,建立学院建筑的质量控制和检查机制,从施工材料、施工质量等方面监督施工进程,以形成对学校建筑物的独立的质量控制和检验要求。

(2)对于现有的建筑,首先对现有学校建筑进行包括现有校舍的抗震漏洞和风险水平在内的安全评估,以确定建筑是否需要加固或更换结构甚至迁址;对于需要加固、更换或搬迁的建筑,应分清轻重缓急,分阶段地进行。

2.减轻高空坠物的危害,保险措施全面到位

教育部要制定用于固定、支撑建筑物和减轻坠落物体的相关措施,对其他非结构性危险物(如楼梯、护栏、电动系统和火灾隐患的来源)进行指引并开展非工程措施,同时培训相关的维修人员。

3.探索并制定风险保险

如果需要的话,选择性地对校舍进行投保,确保有足够经费用于恢复和重建,同时,保险也可以成为确保并鼓励建筑设计及实施的方式。

(四)准备、响应与早期恢复

这一优先领域的目标是加强防备计划,并加强自然灾害应对能力。

1.加强防备计划

(1)制定灾害管理应急预案。教育部应该制定一个全面的应急计划,明确紧急安排,应急通信协议和责任。为学校层面的应急规划提供必要的指导。

(2)根据应急需求,进行模拟演习。在各个层面进行模拟演习,以帮助教育部门提升应急响应和应急预案,并逐步落实应急措施。

(3)提高各部门、各机构在应急安排上的灵敏度。一旦应急响应和应急预案的制定以及应急安排和程序落实到位,各部门各机构应明确应急安排以及他们的具体职责。

2.加强响应并立即恢复能力

(1)建立明确的指挥和通信系统。各级教育部门应建立明确的沟通流程。为了推动这项工作,教育部应优先采购急救通信设备,让学校自行报告灾害情况并寻求医疗和搜救帮助。

(2)保持物资需要的应急响应。学校应储备基本应急物资,立即回收物资如帐篷、教材等应在Dzongkhag(“宗”,不丹全国划分为四个区,二十个宗,相当于我国的区县)或区域一级进行储存,以确保尽可能早地恢复学校功能。

(3)根据应急需求,做好预准备。有效的应急管理需要提前做好必要的准备。制定并定期测试教育部门应急预案、预准备和程序(指挥控制、人力资源、通信、运输等方面)。

(4)规范各方面的材料和设备要求。教育部应规范学校内的救灾和紧急复原设备和材料,从地区和国家两个层面使其标准化。

(五)能力建设

为了降低风险和提高准备,教育部门必须在各级单位加强人力和物力投入。开展能力需求评估、实施能力建设方案,以及建设技术、管理和应急能力,从而有效地降低风险。

1.降低风险的能力建设

(1)培养工程师和评估员的能力,评估学校建筑的脆弱性与安全性。教育部应该投资制定标准来进行校舍的脆弱性和安全性评估,尤其注重老社区学校的安全评估,并培训相关工程师。

(2)提高工程师和建筑师降低地震风险的技巧。工程师应该接受培训,掌握降低地震风险的技术,以便在进行脆弱性和安全评估后,他们能够提供关于如何更换或加固校舍的建议。

(3)在地震安全性和减少风险问题上提高认识和能力。开展相关活动,将相关的地震安全性和降低风险的计划和政策纳入教育部的计划和方案。

2.防范和应对的能力建设

(1)各类人员应急管理培训。制定学校层面的计划,教育人员要接受应急管理培训;学校灾害管理委员会成员、联络人,以及各种校组织的成员应接受适当的宣传和技能发展培训,培训包括急救、搜索和救援技术,创伤管理,消防技术。

(2)对侦察兵和青年志愿者进行全面的灾害管理培训。审查现有的侦察兵项目,为侦察兵和青年志愿者提供全面的灾害管理和急救员培训,包括准备和响应现有的侦察者项目,制定青年志愿者培训计划。

三、主要特点与启示

(一)完善政策框架,建立安全体系

《学校地震安全的国家行动计划(2013- 2023)》将学校纳入国家的防灾体系,对现有的学校灾害管理规划、建筑标准等进行全面审查和评估,并提高安全标准,教育部通过颁布正式的政策指令,要求所有的学校贯彻灾害管理相关的安全标准和指导方针。同时,细化灾害管理机构,鼓励在学校建立各相关组织,形成了“国家-教育部主导、其他部门支持-学校”这一完备的三级体系。

虽然在我国厦门等地已开始建设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但国家尚未从政策层面将校园纳入防灾避难体系中,未从理论层面对校园如何进行防灾避难规划进行深入的研究,也并没有详细具体的设计标准可以遵循,高校校园的防灾性建设仍存在着一定的空白和不足。因此,应在政策层面将学校纳入防灾避难体系,在制度层面提高学校对灾害的关注度和防灾执行力度。

(二)吸纳多种力量,发挥学校作用

该计划以不丹第十一个五年计划为契机,得到国际自然灾害防治组织与灾害管理部门的积极帮助及全球减灾与恢复基金的资金支持;同时,该计划的各个关键领域内的措施的实施得到财政部、人力资源部门、学校等各相关部门的全力支持。在灾害应对方面,各部门职责明确,形成合力配合。

该计划充分发挥教育部的主导作用,放权于学校教育部门,由学校建立各种灾害防治机构和俱乐部以及信息共享平台,并充分发挥其作用;学校是人员相对集中的地方,学校校舍安全直接关系着师生的生命安全,同时还可以在地震发生时提供避难场所。因此,学校要从建筑工程质量、应急物资等方面保障师生安全,为社区、师生提供避难场所。

(三)提高防灾意识,增强抗灾能力

对学生、社^的灾害教育是该计划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学校之间建立的信息分享平台,向师生及其他教育人员分享知识和经验;将灾害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为学生提供灾害信息,提高其防灾意识;强制要求所有学校进行地震演习,提高应变能力;通过组织宣传活动,提高社区和家庭的防灾意识;除此之外,该计划通过能力需求评估和实施能力建设方案,对工程师、评估员、建筑师、青年志愿者等进行综合培训或应急培训,并要求提高各部门、各机构在应急安排上的灵敏度,从而降低风险。

(四)建立监督机制,制定风险保险

教育部与灾害管理部门合作建立正式的监督机制,用于监控学校灾害管理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同时在学校的建设方面进行全面的安全性评估,对建设过程进行全程监控。为确保有足够经费用于恢复和重建活动,选择性地为校舍投保,同时,通过保险这一方式确保并鼓励建筑设计及实施的方式。

该计划规定学校教育部门要对国家行动计划与年度计划、五年计划进行评估审查;审查委员会执行行动计划的年度审查,年度会议对行动计划所取得的成就、不足、支持、资源需求等进行评估,并为下一年度的行动计划提供指导。

(五)阶段性目标与长期目标结合,针对性与可行性并存

该计划建构的地震安全性框架着眼于五个关键领域,从政策制度层面的保证、防灾意识的教育到风险的降低减少、地震的响应与早期恢复到各种能力的建设,是一种相互联系、层层递进的全方位的实施框架。

该计划分为短期目标(1~5年)、中期目标(5~10年)和长期目标(10年以上)。在每一领域,除了整体目标与具体目标,还预设了实现的期限,方案的负责人针对预设目标实施有针对性的措施:对现有政策进行审查,提高安全标准;对现有建筑和将要建设的学校实施不同的安全防范和检查措施;灾害安全教育包括学校、社区、家庭,特别是对特殊儿童的安全教育;准备、响应与早期恢复的工作落实到各个部门;能力建设包括降低风险的能力建设和防范应对的能力建设,提高各类人员的能力。

参考文献:

第8篇:安全评价技术范文

[关键词] 手术治疗;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

[中图分类号] R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6)06(c)-0041-02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thoracolumbar spine fracture surgical treatment efficacy and safety. Methods Randomly selected from our hospital in April 2014 and 2015 September were in multi segmental lumbar spinal fracture 93 patients,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observ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posterior surgery, the control group adopted anterior surgery, efficiency were compared. Results In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operation of anterior vertebral height of (23.27±4.13) mm, kyphosis angle height is (17.63±2.79) degrees; observation group lobe height (5.34±307) mm. The anterior vertebral body height (32.15±4.06) Degrees, the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fter improvement, efficiency is obviously superior to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Anterior spinal surgery can well improve the patient after the Cobb angle and the anterior vertebral height, effectively reduce the pressure of the vertebral bodies, and has a better fixation effect. The tension

[Key words] Surgical treatment; Thoracic and lumbar spine fractures

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常见于临床的脊柱骨折类型中的特殊类型,由于高能量的外伤所导致,并会牵连其他多个阶段的病理性的骨折。随着工伤事故、交通事故的逐年增多,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的发生率也逐年攀升,对患者的生活与生命造成了严重影响[1]。由于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复杂的受伤机制和多个胸腰椎或其他部位的累积损伤,容易发生漏诊、误诊等情况,即使目前临床救治方法较多,但多以外科手术为主[2]。外科手术既可以减轻患者的疾病痛苦,又可以促进椎体前后缘的高度恢复,在临床上受到广大医护人员的认可[3]。该实验就该院2014年4月―2015年9月收治的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患者93例为研究对象,探讨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手术治疗疗效及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该院于2014年4月―2015年9月收治的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患者93例。该次研究经所有患者或者其家属知情同意,并经该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实施。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患者46例,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19例,患者年龄为19~58岁,平均年龄为(35.2±1.4)岁;观察组患者47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17例,患者年龄27~70岁,平均年龄(41.1±2.0)岁。患者致病原因不同,其中交通事故致伤者39例,高处坠落受伤者31例,砸伤患者23例。对患者其他基本资料进行统计学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前路手术,具体操作方法为:患者进行全身麻醉,麻醉效果明显后进行气管插管,患者选用右侧卧式,选择左侧的胸腹进行联合切口,切开胸腹组织后,暴露患处椎体的前方与侧方,将受伤椎体和其上下椎间盘组织进行切除,以便清楚显示位于椎体侧前方的硬膜囊。受伤脱落骨块与坏死组织完全清楚之后,将合适的植骨植入,并进行固定,最后进行止血与伤口的缝合。观察组患者则选用后路手术的手术方式,操作方法为:患者进行全身麻醉,随后进行气管插管,患者选用俯卧位,切口选择在患者患处的后正中处,将受伤的脊椎椎体和周围相邻组织暴露出来,并彻底清除脱落的椎体骨块与坏死的组织,用椎弓根螺钉来内固定,受伤的脊椎复位后,再将与受伤切除的椎体组织完全相同的植骨植入脊椎中固定,最后进行伤口的止血与缝合。术后均对两组的患者进行相同时间的随访,对所有患者的手术疗效及有效率进行对比分析。

1.3 统计方法

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用构成比或者率进行相关表示;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取t检验的方式,以α=0.05为检测标准,若P

2 结果

2.1 患者手术前后椎体解剖高度比较

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椎体前缘高度、后凸角高度明显由于对照组,P

2.2 患者临床治疗疗效对比

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这一概念最早是1965年著名骨科医生Kosven提出,由于胸腰椎解剖结构的独特性,多节段的胸腰椎脊柱骨折的致伤机制相较于单节段的更为复杂,误诊、漏诊发生率较大[4],与此同时对于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的定义并不统一,而且其临床表现具有重叠性,两方面的因素致使该疾病的治疗难度进一步加大[5]。对于该病应及时采取干预措施,防止以后诊断与治疗活动的开展受到阻碍,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最终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对于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的临床治疗多以外科手术为主,根据患者具体的不同程度的骨折情况选取不同的手术方案,临床程序一般为:医护人员首先对患者骨折情况的稳定情况做出判断分析,然后据患者的损伤部位与损伤程度,以及其对其他器官的累及状况,器官的损伤部位和损伤程度做出合理的手术方案并予以执行。李少平等[6]研究得出对于生命体征不稳定并伴有神经性损伤的患者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而对于生命体征稳定并无神经性损伤的患者可以采取保守性的治疗方法,患者进行绝对的卧床静养即可。

该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术后的椎体解剖高度分别为后凸角高度为(5.34±3.07)°,椎体前缘高度为(32.15±4.06)mm ;而对照组患者术后椎体前缘高度达到(23.27±4.13)mm,后凸角高度为(17.63±2.79)°,P0.05),只需根据不同情况制定合适的手术方案即可。王雯筠[8]早前相关研究表明:手术治疗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75例患者,有效率为95.43%,与该文有效率结果相似,具有佐证价值。

综上所述,对于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临床多根据患者不同的损伤部位与不同程度的骨折情况采取不同的手术治疗方案,最终减轻患者椎体的压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并起到良好的固定保护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雯筠.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13):101-102.

[2] 鲁天祥.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4,9(7):102-103.

[3] 张建军.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手术治疗的效果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2014, 11(4):153-154.

[4] 吕庆生.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6(12):2803-2804.

[5] 曾绍林.前路手术与后路手术对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的治疗效果研究[J].当代医学,2015,21(35):76-77.

[6] 李少平,杨光勇,潘继春.观察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J].中外医疗,2015,34(16):46-47.

第9篇:安全评价技术范文

入围标准①随机对照试验:给药组口服尼美舒利,对照组口服其他止痛、抗炎、退热药或安慰剂。剔除直肠给药方式的试验。②各受试者严格限于

统计分析总体相对风险性的评估是用有固定影响和随机影响两种模型假设的标准统计软件来计算的。因为本计算不接受分子为0,0就是意味着没有观察到不良反应,所以用数值0.25代替0。

为对肝酶的升高进行比较,有特别注释并提供了准确数字的试验才被纳入,并供统计;拒绝采纳认为没有不良反应的试验。

结果

尼美舒利不良反应的总体评价见表1。尼美舒利所致的体温降低、胃肠出血和肝酶升高的相对风险性与各对照组相似。尼美舒利所致的胃上部疼痛、呕吐或腹泻则明显较低,粗略估计只有一半(P

评价肝酶升高的尼美舒利用药组177人,对乙酰氨基酚对照组189例。所有肝酶升高案例都是无症状性的(只有生化指标不正常)。尼美舒利在1项试验中被用来缓解增殖腺扁桃体切除术后的疼痛,患者还接受过挥发性麻醉剂,后者可引起肝酶升高。试验中有4例儿童肝酶一过性升高,也许是麻醉剂导致的不良反应。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