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谢师感恩词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我对牺牲休息时间来听我胡说八道的每一位日升昌朋友,无论是董事长、总裁,无论是集团的高层还是基层普通员工以及保洁、保安工作人员,我都要真诚地向你们道一声:谢谢你们!
由此,我们便推出了大家要共同讨论的话题:用感恩的心去面对生活。
第一个话题:感恩的内涵是什么?
我个人理解感恩有两重意思:一是忠孝,这是最神圣、渗透到骨髓和血液的感恩。忠是对国家、对民族、对党,其中也包括我们所在的职业岗位的一种崇敬甚至献身精神;孝是对先人、尤其是生我者养我者的一种最高感恩方式。忠孝这个话题太大,我们暂且不谈。
二是感恩和感谢,感恩的初级阶段是感谢。为什么感谢是感恩的初级阶段呢?因为感谢是用口来说的,属于有口无心或者说是一种礼貌。比如说:迷路之人问道于人,道上一声谢谢,事后或许还能记得这个事,但对一个人的人生并无多大影响;又比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每办完一件事情后,都会对为你提供帮助的人习惯性和礼貌性地说上一句谢谢!
那么,感恩是感谢的升华,从谢字到恩字是从口到心的最高境界。为什么恩字是由因字和心字组成?那必定是有某个人因为某件事成就了你,在你由心底里发出的敬重和感激,你感恩的对象最重要的元素是他首先被你所敬重,在你一生中都不能忘怀的人。比如说日升昌、欧吉阳、欧锦堂都会给每一个日升昌人的人生中打下深深的烙印。
其实感恩一词并不是中国人最早发明的,中国古代并没有这个词。《辞海》中“感恩”一词仅是海南的一个地名,没有其它解释。中国古代典籍中从未查出这个词,现代所说古人的“感恩”,准确的说是“报恩”,二者是有不同的。《现代汉语词典》对“感恩”一词的解释是“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
“感恩”是个舶来词,“感恩”二字,牛津字典给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1863年,美国总统林肯宣布每年十一月的第四个星期四为感恩节。这是一个充满感谢和爱的节日。美国人欢聚一堂,进行一次特殊的祈祷,感谢、颂扬上苍在过去一年里的仁慈和恩惠。非但如此,它更成为一种社会活动,超市门口放个大筐,让人们留下一份食品给那些食不果腹的穷人,政府机关、学校和教堂准备大量的食物,敞开大门,分发给一些无家可归的人。更可贵的,平时里无忧无虑的孩子在这一天却极其认真地挨家挨户敲开邻居的家门,募集食品。也就从小培养了帮助穷人的意识,给了他们自己和所有美国人行善的机会“感恩”是因为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一切的一切包括一草一木都对我们有恩情!
后来中国的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等等,其实都是西方感恩节在中国的一种表达方式。
第二个话题:我们为什么要感恩?
量子引力的大师级人物,从宇宙大爆炸的奇点到黑洞辐射机制,霍金对量子宇宙论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霍金获得1988年的沃尔夫物理奖。
下面这段对话极其有趣且令人感动:
“霍金先生,卢伽雷病已经将你永久固定在轮椅上,你不认为命运让你失去很多的出路吗?”在一次学术报告后,一名记者对数学大师提出这样的问题。大师的脸上充满微笑,用他还能活动的3根手指,艰难地叩击键盘后,显示屏上出现了四段文字。
我的手指还能活动;
我的大脑还能思维;
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
我有爱我和我爱着的亲人与朋友。
3根手指和一个能思维的大脑是霍金身上惟一能动的部件。这个人生的斗士,这个智慧的英雄,除了他超人的意志之外还靠什么?靠的是爱,还靠的是高科技。没有爱他的人的照顾,卢伽雷病也许他在生病之初就与世长辞了。奥斯特洛夫斯基全身不能动弹,但可以说话,才得以口述完成他的巨着。我国史学大师陈xx的巨着《柳如是别传》和着名哲学家冯xx的巨着《中国哲学史新编》,也都是在双目失明或双目视物不清的情况下全凭口述而“写”出来的。
可霍金只有仅仅3根能微弱活动的手指和一双不会说话的眼睛,没有计算机,他怎么去表达他的思想;还能将他的智慧发挥出来吗?没有发达的医学,他仅仅能活动的3根手指如何总能动弹?没有强大的经济支持,他微弱的3根手指又如何能产生伟大的学问?成功的喜悦,胜利的光环,常常会令人忘乎所以,但是,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那些帮助过自己的人。
关键词:感恩教育;行为示范;思想品德
感恩不仅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品德。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开展感恩教育。感恩教育是长期的思想品德教育,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积极配合,共同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让学生的感恩情怀得到升华,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一、感恩教育淡薄的原因
(一)家庭因素
当代中国的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很多家长持“再苦不能苦孩子”的育儿理念,对子女有求必应,过分溺爱,致使子女的自我中心意识非常强,不太考虑别人的感受。而且,父母的全身心付出被子女认为是理所当然。
(二)学校因素
在升学压力下,大多数学校侧重于学生的智育,思想品德教育多局限于思想品德课堂上,处于相对孤立、封闭的状态,缺乏与社会的联系,难以使学生感受到社会的需要,不能感受到思想品德与实现自身价值的关系,体验不到德育成果的快乐。
(三)社会因素
当前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很容易受到社会上负面因素的影响。如偷窃公共财产、啃老、救人反遭诬陷等丑恶现象。学生通过电视、网络等途径获取这些负面的信息很容易对学生造成负面影响。若不及时引导学生对这些现象做出正确的判断,就会造成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
二、感恩意识淡薄的应对措施
(一)加强师德修养,在行为示范中开展感恩教育
人格示范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教师良好的人格对学生有着直接的教育作用。对于处于品德养成关键时期的小学生来说,师德修养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因素。例如,当学生帮助教师做完一件事时,教师要真诚地说一声“谢谢”;当学生积极开展大扫除时,教师要对学生的劳动成果表示肯定等。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对学生进行人格和行为的感恩示范,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挖掘教材内容,培育学生的感恩意识
思想品德课是通过专门的道德课系统地向学生传授道德知识和理论,如果教学得法,思想品德课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和道德敏感性。在思想品德课上开展感恩教育是最直接的方法。小学思想品德教材内容大多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想要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就要充分利用教材的优势,挖掘其中的感恩内容,引导学生更加深刻地领会教材当中所提供的感恩信息。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家人的爱”时,笔者让学生畅谈家人对自己的关爱,引导学生体会父母的辛苦,懂得感恩父母,通过图片或短片加深学生对父母的感恩情怀,让学生学会尊敬长辈、认真学习、追求进步、帮忙干力所能及的家务等都是感恩父母的方式。
(三)将感恩教育渗透到其他学科中,强化学生的感恩意识
课堂教学能迅速地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但是良好的思想品德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需要通过长期的熏陶和积累才能形成。感恩教育应渗透在学科教学和学校集体生活中。各科教材包含大量的感恩素材,这些素材都是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资源。教师在开展各科教学时,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感恩素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强化学生的感恩情怀,引导学生开展感恩活动。各科感恩教学的巧妙结合能够将感恩教育渗透到整个教学当中,加深学生对感恩教育的理解。
(四)结合现实教育素材,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
学校每天都会发生很多大大小小的事情,教师要抓实事,及时对学生开展感恩教育,越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育素材,越能引发学生的共鸣,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例如,在学校当中,经常有学生互帮互助、拾金不昧、团结合作等,教师应及时做好工作日记,对学生的在校情况进行登记,并利用班会让学生讨论,开展感恩教育,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感恩身边的每一个人。
(五)积极与家长沟通合作,在家庭中开展感恩教育
家庭教育对学生的成长起关键作用。忽视了家庭感恩教育,学校的感恩教育只能停留在表面,难以得到提升。因此,学校要利用家长会、校讯通与家长取得沟通,在家庭中开展感恩教育。例如,家长要积极与子女沟通,互相理解,要适当地放手,让子女独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当子女帮助家长做事情时,家长要及时道谢,教育子女要尊老爱幼,在外出游玩时爱护环境等。家庭感恩教育应紧密联系实际,避免形式主义。开展家庭感恩教育能够与学校的感恩教育相呼应,从而强化学生的感恩意识。总之,感恩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感恩的道德意识,让学生知恩于心,感恩于行,能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回报师长、回馈社会。教育者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言传身教,用高尚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并积极引导学生,教育学生将感恩意识内化为行动,将感恩意识落实到日常生活当中。
参考文献:
[1]张桂权.感恩意识与感恩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2006(1):30-33.
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3-0195-01
摘要:现今的孩子独生子女居多,家长都围绕着一个孩子在转,祖父母辈的、父母辈是溺爱有加,无疑养成了大多数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认为长辈们宠爱自己、关心自己是理所当然的,他们不懂得如何去珍惜这份爱和关怀,更不懂得自己也应该为成人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来亲近、关心自己的成人。这是孩子情感的缺口。一丝丝寒风挡不住春天的脚步,在“三八”妇女节悄然而至之前,我以关心妈妈送妈妈礼物为情感线索,以“我给妈妈送礼物”为切入口,告诉孩子我们将和妈妈一起开展“我爱妈妈”的亲子活动,让孩子们去观察、了解妈妈的需要,如何为妈妈做点什么,使孩子们发自内心地为妈妈送上一份礼物,从而激发孩子们亲近、体贴、关爱成人的美好情感,让他们从情感上得到充分的满足,同时这也是一个对孩子们关心、亲近成人的美好情感促进和发展的良好教育契机。相信这个美好的情感对孩子们的未来发展将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关键词:感恩教育;亲子活动;我的好妈妈;春天的脚步;大自然
这次亲子活动奶奶们也非常乐意参加,虽然妈妈都很忙,但是她们都抽出空来,请假来幼儿园参加活动。在这次亲子活动中感人的场面很多。第一个是在幼儿表演歌曲《我的好妈妈》的时候小朋友端了茶杯给妈妈喝茶、给妈妈捶背,还给了妈妈甜甜的吻。有的妈妈感动的都流下的眼泪。在现在科技发展的时代成人都忙着自己的事业,大部分幼儿连晚上睡觉都是和爷爷奶奶睡的,就别说和妈妈的交流了,所以我们创造了一个让妈妈和孩子亲密接触的机会,让孩子和妈妈都享受了浓浓的亲情。
第二个是游戏心有灵犀。要求孩子说出一些关于妈妈的爱好、工作等。虽然妈妈都忙于工作但是对于自己的孩子还是比较了解的喜欢吃什么?喜欢玩什么?都能很好的给予,但是作为一名教育者不光是要让家长感动更重要的目的还是在于让孩子知道感恩。所以当老师刚刚提出问题的时候家长都摇头说老师这个问题肯定不会的。其实在活动之前我们已经做了一张调查表有的家长只是不知道而已。所以当自己的孩子正确的说出妈妈的爱好、工作的时候她们觉得很惊奇。那种带着惊奇、带着满足的表情到现在还深深的刻在我的脑海中。
第三个是游戏大手拉小手,家长和孩子相隔一块黑布,在布上只有一条能伸过一直手的缝,家长要去掉首饰让孩子去拉住自己妈妈的手。在设计这个游戏的时候我估计一定会有很多小朋友找错,但是结果刚刚相反很多小朋友都能准确的抓住妈妈的手、奶奶的手。到黑布掉下去的那一霎那很多的妈妈都红了眼。特别是班上几个单亲家庭的孩子,都是奶奶一手带大的所以奶奶看见自己的孩子找对了都情不自禁的抱住了孩子,激动的亲了好多下。嘴里还一直念叨:宝宝你怎么找到的,奶奶的手会一直拉着你。我们老师和其她的家长看了都很心酸和感动。
最后一个是孩子给妈妈送礼物自己做的小红花,孩子们亲手制作了小红花,妈妈们被深深感动。孩子们拿着亲手制作的小红花,说出了他们的心声“妈妈,我有多爱你”;帮妈妈洗洗脸、梳梳头、擦擦手、搓搓脚,用自己小小的行动,表达了自己对妈妈的感恩,自己对妈妈的爱。岁月更迭、世迁,不变的是美好的心。
关键词:高校;感恩教育;德育教育;措施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传统美德。但这一传统美德却在如今渐渐被当代大学生们所忘却。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场所,而在其中就读的大学生则是我国未来建设事业的中坚力量。所以,十分有必要在高等学校开展感恩教育,从而提升大学生群体的感恩意识,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一、感恩教育的基本内涵
所谓感恩教育,主要是教育者应用相应的教育手段以及方法,对受教育者有目的与有步骤地进行识恩、知恩、感恩等方面的一种人文教育。感恩教育主要有以下两个层次:
一为认知层次,通过认识与了解自身得到的恩惠与方便,从而在受教育者的内心中产生一种认可;
二为情感层次,是以认知为基础而产生出一种愉悦与幸福的情感,并且转化成为报恩、施恩等行为,并且形成乐善好施、甘于奉献等良好习惯。以上两个层次是相辅相成的,从而建立起一个有机的整体。感恩教育能够弥补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手段不够丰富的问题,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激发大学生群体的感恩意识,并且消除其自私心态,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工作。
二、大学生群体感恩意识现状
当前,大学生群体的思想道德状况主流是积极向上的,然而,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种形式的社会思潮与价值观不断冲击着青年学生的思想。一部分大学生在相当程度上具有理想观模糊、价值观扭曲、社会责任感欠缺、团结意识差等一系列的问题,突出反映在大学生们的感恩意识不断淡化。一部分大学生完全将自我作为中心,将父母的辛苦付出以及他人的帮助视为理所当然的,忽视了亲情、友情以及师生之情,在精神上出现了真空状态。
三、高校开展感恩教育的主要措施
1.引导大学生建立感恩意识
开展感恩教育,必须让学生们意识到其所得到的一切都不是天经地义的,美好的未来需要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高等院校应当积极组织师生、员工学习感恩的观念,让学生们建立起良好的感恩意识,努力引导大学生学会用正确的方式来感恩,也不能由于报恩而付出个人的终身幸福,更不能由于报恩心理而损害他人或者社会公众利益。要让大学生们能够有平和自然的施恩之心,懂得别人之所以会帮助自己是因为有美好的心灵而且力所能及,对于无法帮助自己的人则应当体谅其难处。
2.批判地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感恩文化
我国的传统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实施感恩教育也是源远流长,然而混杂其中的也有大量的封建迷信的愚昧思想。同时,随着国门的打开和市场经济的引入,西方国家的一些腐朽思想也为我国社会带来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盛行,导致不讲求诚信的现象屡屡发生,这就会影响到大学生群体对于社会的认识,由此而造成我国的传统美德遭受到巨大的冲击。因此,我们看到了大量“知恩不报”,甚至于“恩将仇报”的事件。这就说明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指针,从而批判性地吸收我国传统文化当中的感恩精髓,不仅要摒弃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那些不合时宜的盲目报恩观念,而且还应当充分发挥出我国传统文化中报恩精神之要义,进而发扬光大。立足于感恩教育,能够让大学生以学会感恩为荣,从而帮助其从现在起就努力树立起社会主义荣辱观。
3.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感恩教育
在高校各专业教学中,任课教师应当结合具体学科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融入感恩教育的内容。
一是高校应当紧紧抓住“两课”教学这一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来融入感恩教育,积极提升大学生群体的感恩意识,从而让教学内容更为贴近其实际生活。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坚持全员参与与循序渐进的原则,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并且充分注重于提升教师所具有的示范性作用,就能够让大学生们在紧张的学习之中牢记感恩思想,并在成长和进步之中牢牢地记住报恩意识,从而教育学生学会知恩与施恩,从而成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新型人才,并且加深大学生对于感恩的理解,融洽相互之间的人际关系以及大学校园氛围。
二是高等院校应当以感恩教育为基础,加大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可以通过组织大学生观看道德典型事迹报告会、开设感恩知识专题讲座、辩论竞赛等形式,帮助高校学生明确了解什么是感恩,为何要感恩,如何去感恩等等,从而帮助当代大学生夯实起更加稳固的思想道德基础。
4.形成浓郁的高校感恩文化氛围
高等院校校园感恩文化具有丰富性、弥散性以及潜隐性等鲜明特点,能够随时随刻地向置身于其中的大学生们能够融入个人的价值观念,并且影响着其思想观念以及行为习惯。因此,在对大学生群体实施感恩教育时,应当积极创造与挖掘其中所蕴涵着的感恩教育因素,比如,可以充分运用高等院校校园当中的花、草、树、木,校园中独特的建筑布局等物质性载体,把那些具有尊师敬教、尊老爱幼、珍惜光阴之类等名言警句、名人事迹等安插到其中,让校园中处处充满感恩的美德。在本校各项规章制度当中,也要把感恩观念以及行为融入其中,建立起和谐的校园感恩制度文化。要充分运用教师节、老人节、母亲节等节日之机,举办形式丰富的学术演讲、专题报告会、文体活动等,形成浓郁的感恩文化氛围,从而提高大学生们的感恩情感。
5.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
高校教师应当在日常工作当中注重于培养学生们的感恩情感,强化德育教育过程中的情感关怀。为了更好地发挥出教师所具有的示范作用,他们应当常怀感恩之心,并把感恩精神升华为一种立足教育、回报社会的敬业精神,用自身的爱来善待学生。一旦大学生出现疑惑与困难之时,教师应当立即出现在学生们的面前,让其感受到关爱,体会到温暖。同时,德育教育的双方并非是简单的教与学之间的关系,教师应当在和学生进行交流与谈话的过程中尤其强调双方之间在情感上的沟通以及体验交流,从而共享生活当中的感悟以及情感心得,并在共同交流之中得到提高。
总的来说,对大学生群体实施感恩教育,是高等院校德育教育中急需开拓的一个重要的新领域。笔者坚信,在社会、高校、大学生自身及其家庭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够形成合力,提升大学生群体的感恩意识,帮助其塑造起更为健全的人格,从而真正成为具有较高道德品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谢纳泽.大学生感恩教育相关问题研究[J].社科纵横,2007(12).
[2]庞明珍.新时期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思考[J].人才培养,2007(16).
[3]李晓杰.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缺失与重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9).
【关键词】 感恩教育 德育实效
所谓感恩,就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陶志琼博士提出“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
1 实施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感恩作为和谐社会的基本道德价值取向,是道德价值的源泉,家庭、社会和谐的根基。所以对中小学生开展“感恩教育”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环节。
1.1 感恩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华民族是一个最懂得感恩的民族,中华文化的骨子里就有着“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的感恩情愫。我们的文化里记载了数不尽的诸如“忠孝双全”、“望云思亲”、“上书救父”、“彩衣养亲”等关于感恩的故事,这些都反映了古代人对“报恩”的认同和崇尚。中国的感恩思想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我们不断继承和发扬的优良传统。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老师对我们有教育之恩,领导对我们有知遇之恩,同事对我们有协助之恩,社会对我们有关爱之恩,祖国对我们有呵护之恩……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我们应该通过感恩教育,树立起知恩图报的社会风范,让这个世界充满友爱,以期实现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三大和谐,进而升华我们的人格魅力,辉煌我们的民族精神。
1.2 感恩教育符合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实际。近年来,由于受多元文化的影响,感恩教育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当代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也呈现出以下明显的特点:现在学生以独生子女为多,他们的自我中心意识较强,也不太关心对他人的感恩。一切活动都以自己为中心,在家中是“小皇帝”,在学校则目空一切,眼中只有自己,不知尊师敬长,关爱他人。他们浪费粮食,大手大脚花父母亲的血汗钱,对父母的馈赠从不言谢,对朋友的帮助少有道谢。稍有不如意便大发牢骚,总觉得世界欠自己太多,社会太不公平,动辄诉诸暴力,或以死相胁,一不小心就走入两个极端,或者目空一切,或者内向自卑……仔细分析这些特点,我们会发现,他们内心深处最为缺少的就是感恩。因为缺少感恩,才会只知有己,不知有人;因为缺少感恩,才会身在福中,不知幸福;因为缺少感恩,才会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因此,感恩教育是纠正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偏差的最佳切入点。
1.3 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有助于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引导被教育者对社会心存感恩,了解人与社会紧密相连,可以培养人们的集体主义意识,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对他人的帮助与关心心存感恩,领悟人与人之间关爱的真谛,可以培养人们良好的人际交往素质,与他人和谐相处;对自然心存感恩,懂得人与自然是息息相关,可以培养人们积极的环保意识,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这样,不仅可以减少青少年群体中的忘恩负义现象,尽可能避免感恩心缺乏所造成的悲剧,而且可以培养人们的责任意识、自尊意识和自立意识,帮助我们形成健康的思想情感和健全的精神人格,从而提升其精神境界,完善其生命。这正是学校道德教育所追求的意义。因此把“感恩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切入点,对全体学生全方位地实施“感恩教育”,精心培育“感恩文化”,切实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落到实处,有利于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 实施感恩教育的实践初探
2.1 通过多渠道了解感恩,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让学生了解感恩,可以通过社会环境的影响、家庭与学校的教育。教师可以通过各科教材,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挖掘教材里蕴含的感恩思想,利用传统美德教育,把感恩教育融入到教材中去;通过报刊、学校宣传栏、广播、电视等媒体观察感恩事件;通过自然灾害事件如地震、冰雪等的报道来让学生感悟人生;利用班会课时间结合社会中的感恩典型事例展开讨论,在班级中树立感恩的基本意识,引导学生去捕捉日常生活中受到的恩惠。只有这样,才能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才能让学生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生命,尊重每一份平凡的普通的劳动,也更加尊重自己。
2.2 丰富校园文化,培养感恩之心,陶冶学生感恩之情。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活动,实施感恩教育要做到以情动情,以情感人,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可以通过开展发表感恩宣言、写感恩家书、感恩征文、制作感恩卡等一系列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引发学生的认同共鸣,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感。例如:在学校的感恩文化周里,组织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制作各种精美的感恩卡,写上各种表达感恩的话语:感谢老师、感谢同学、感谢校园清洁工,并把这些五彩斑斓的感恩卡悬挂在美丽的校园中。有的班级制作大的横幅悬挂在校园,整个校园到处充满浓浓的感恩之情,师生的心灵在此时得到了升华。同时,以信件为载体,组织学生给需要感谢的人写一封信,表达自己从未表达的感情,封封载满感恩之心的感恩信飞向家庭、学校和社会,迅速得到了来自各方的强烈反响。由此,学生的感恩意识增强了,同时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也促进整个学校的和谐。
2.3 通过感恩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感恩于行。感恩教育应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从活动中体验感恩,并回归现实生活,从点滴做起,在生活中实践感恩。这也要求教育者要注意言传身教、积极引导,教育学生将感恩之意识化为行动,从小事做起,将感恩之行落实在日常行为之中。如:作为学生,履行学生的基本义务,遵守学校基本规范;在班级大扫除中,自己承包打扫任务,并对自己的劳动负责;要对值日的同学感恩,不随地乱扔垃圾;要对帮助自己的同学感恩,多说谢谢;要懂得体会批评过自己的老师和家长,因为他们的目的是为了自己好。作为儿女,在父母劳累后递上一杯暖茶,在他们生日时递上一张卡片,在他们失落时奉上一番问候与安慰,每周主动打扫一次家里的卫生,洗一次碗筷,洗一次衣服等,来表达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谢。在这些活动中,一个个感人至深的场景,一句句动人心弦的话语,一个个真诚会心的微笑,都成为“感恩”这首主题歌中最强有力的音符。
3 实施感恩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3.1 强调感恩教育的科学性,不断加强教师自身的素质修养。这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教育技能,善于把教育目的寓于各种精心选择、设计的情境之中。教师不仅要挖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还要联系社会实践,联系学生思想实际,进行马列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
3.2 重视感恩教育的开放性,提高家长、社会的配合力度。感恩教育要想取得实效,只靠学校单方面努力还难以成功,需要得到家长、社会各方的大力支持与配合才可能有效。感恩教育不应只局限在课堂上老师的言传身教,更应注意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家庭、社会教育力量的整合上。
3.3 遵循感恩教育的规律性,及时了解教育对象的特点。在学校实施感恩教育,要了解学生对感恩的认识和期待,分析他们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对感恩教育的内容选择要合理而且要有震撼力,对感恩教育方式的选择也要适合学生年龄的特征,要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而不是一味灌输如何重要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且,感恩教育的理想与现实可能有差距,老师要意识到如何应对这样的问题。
3.4 尊重感恩教育的平等性,时时刻刻做到尊重学生,一视同仁。这是感恩教育中不可忽视的因素,它要求教育者做到“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现代学生自我意识增强,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这是合情合理的。教育者关心学生,学生才会将心里话说出来。
总之,实施感恩教育,是弘扬民族精神,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在积极开展“八荣八耻”教育的今天,我们更应认真搞好感恩教育作为荣辱观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以“感恩报德”为荣,以“忘恩负义”为耻,努力营造一种全民知恩图报的良好社会氛围,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参考文献
1 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教育科学
关键词:感动;感恩;责任;意识
一、让学生体悟感动
现在的许多小学生是家里的“小皇帝”,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自己的事情都是父母代劳,而父母对孩子们提出的要求总是最大限度地予以满足,从而养成了只知索取不知回报的“伸手派”。针对这一状况,我们必须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首先应要求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把“自己吃饭”“自己穿衣”“自己整理书包”“帮父母拖地”等作为家庭作业布置给学生。许多学生做了这特殊的作业后,体会到自己的妈妈早晨帮自己穿衣,给自己喂饭,工作了一天,回到家又忙于干家务,真不容易,使学生体会父母的艰辛。老师可以趁热打铁,给学生讲乌鸦反哺、羊羔跪乳的故事,鸟兽都能如此,何况人呢?父母的养育之恩当涌泉相报。告诉学生,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父母都不能感恩的话,又怎能对他人、社会感恩?如果连父母都不爱,又怎能爱他人、爱祖国?老师教育学生在父母生日或节日时送上自己自制的贺卡;写一封感谢父母的信;为父母做一件他们早已忽略的事;每天在家给自己设立一个劳动岗位,分担家务劳动。其次,学校还邀请了故事员来学校讲感恩故事,启发学生知恩图报。在班级还发动学生观察父母一天的工作和家务劳动,了解家长的辛劳,正确看待家长对自己的关爱,并在班队活动中交流心得体会,从而让学生感受爱心、理解爱心,逐步产生回报爱心的思想感情。
还可以把农民辛勤劳动的场面、工人干活的场景摄成录像,
经过教师的解说,让孩子们平时熟视无睹的画面变得鲜活起来。学生会深受感染,认识到除了父母和老师,在学校、在社会还有许多人为自己做事,引导学生去感谢这些认识的或不认识的人,感
谢这些看得到或看不到的人,尊重他们的劳动,尊重劳动人民,永远对他们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同时,学校还举行故事比赛、专栏展示、文艺表演等活动,以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情感。
二、让学生学会感恩
感恩,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早在《诗经》中就有“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以及“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知恩图报”中就有体现了。这些中华民族传承多年的古老文化,无不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曾经为培养中华民族的道德情操起到很好的作用。
因此,感恩应该是每个人应有的基本道德准则和基本素养,应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道德要求。不懂感动的人也就失去了人的基本感情;不懂感恩的人同样也丧失了爱的感情基础,不懂感恩或者不会感恩甚至“忘恩负义”,必然使社会道德标准缺失,必然遭到舆论和社会的唾弃。只有懂得感恩,才会懂得付出;只有懂得付出,才能收获感恩。只有怀有一颗感恩之心,我们才会懂得回报父母生养之恩,才会懂得珍惜老师教育之恩,才会懂得去关心他人,回报社会。
在班级组织学生开展“学会感恩”活动,每位学生挑选出自己最感动的一件事和最感恩的一个人在班级里进行交流,最后由全班学生推选出几件最感恩的事情,打印出来张贴在学习园地中。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让大家看到了师生、同学、家长和孩子间的深情厚谊,从中体味一起努力拼搏的快乐。
随着活动的开展和深入,学生渐渐明白了,“最开始是从父母那里学会被爱和爱,随着我们慢慢长大,我们开始懂得如何把这份爱传递给身边的朋友甚至是陌生的人,学会去爱这个世界”。通过活动,学生的感恩意识增强了,责任意识和为他人奉献的意识更高了。
三、培养学生责任意识
结合学校、班级开展的系列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心、善心和责任心。如:班级组织开展关于责任心的大讨论,帮助学生懂得在学校好好学习、团结友爱、行为规范的责任,在家庭做力所能及的事、关心父母长辈的责任,在社会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的责任。
学校对学生提出“自我管理,自主学习,自觉锻炼,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把它贯彻到教育教学全过程之中,努力培养学生承担责任的精神。如:小到给父母端一杯热茶,洗一次脚,做一次家务,给别人一个微笑、加入志愿者队伍、随手捡起地上的一片纸屑……大到学会自理,学会自强。老师指导学生订一份学习计划,为班级制订一个公约,为孤寡老人献爱心,从小事做起,逐步让学生克服依赖心理,承担起班级和学校的经常性工作任务。开学初,各班民主推选班干部,除班干部以外,班级可多设置一些岗位,如:科代表、学习小组长、值日小组长、保洁员、电教设施管理员等。许多班级采取岗位轮值制,使每个学生都能担任一定的工作,做到事事有人干,人人有事干。
学生的情感是丰富的,学生的情感是可塑的,学生的情感是感人的。作为教育工作者,如果舍得倾注培育和引导的爱心和耐心,那么,我们收获的必定也是感动的。
参考文献:
[1]叶澜.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郭齐家.中国教育思想史.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
[3]胡守棻.德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关键词: 民族地区高校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感恩教育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一直受到党和政府、社会和高校的高度重视,各级政府用于助学的财政拨款每年都在递增,社会上有不少爱心人士、民间机构和企业对在校学生或慈善捐赠或设立各项奖助学金,学校更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家针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而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许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此顺利完成了自己的学业,成长为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并能怀有感恩的心积极地回报社会、回报他人,但也有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到资助却不感恩,关于这方面的报道频频出现于新闻媒体,引起社会舆论的高度关注。
一、民族地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恩意识缺乏的主要表现
(一)被遗失的父母养育之恩
“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一个人为人处世最起码的道德规范。但是在当今社会,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后脱离了父母的视线和约束,把父母的含辛茹苦抛之脑后,追求享受,放纵消费,无休止地向父母索要金钱,把父母给的学费用于上网,购买高档手机等高消费商品,大肆挥霍。有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了多向家人要钱物,不惜虚报或是挪用学费,还有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后思想不求上进,学习不求进取,在生活中却盲目攀比,超前消费,不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条件,反而抱怨父母家人没有给他们创造条件,从而淡漠甚至仇视家人,忘却了父母的养育之恩。
(二)被淡化的学校教导之恩
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成才,高校教师付出了辛勤劳动,可还是有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却不理解老师们的良苦用心,反而对老师苦口婆心的教诲表示出反感、厌烦的情绪。他们不仅不尊重老师的劳动,有的人反而还辱骂老师。调查显示,不少有疾瘴或心理有问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一旦受到外界的侵犯,就把老师作为仇视的对象进行报复,完全忘记了老师的教导之情。有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把自己的成功完全归结为个人因素,对学校老师的工作不能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有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甚至恶意拖欠学费,毕业后不能用实际行动为母校争光,彻底忘记了“今天我以母校为荣,明天母校以我为荣”的铮铮誓言,淡化了学校的教导之恩。
(三)被冷落的社会关爱之恩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每个人都生活在他人的关爱之中,都应当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前行。可是,个别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冷漠、自私、世故,社会责任感淡化,在受到社会或慈善机构的资助后,从来不主动给资助者打电话、写信,汇报自己的近况,对其资助表示感谢;有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为自己获得国家或是学校的奖助学金是理所应当的,并以自身贫困为由,恨不能独得所有的资助项目,以致参加活动,也是以利益为出发点,对自己有利的,就跟同学争抢,而对自己无利的事情,从不愿参加。有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当获得资助时毫不感激,还因受助名额的有限而“争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也有的嫌资助金额太少而怨声载道,却从不曾想到国家、社会、学校为了给予他们补助需要做多少的工作,花多少的心血。还有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甚至恶意拖欠国家贷款,影响了国家助学贷款顺利进行,诚信意识和感恩意识严重缺失,冷落了社会的关爱之恩。
二、民族地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恩意识缺乏的主要原因
(一)有所偏失的家庭教育
中国的传统意识认为父母为儿女付出是应当的,认为只要孩子成绩好,其他的都不重要,从而没有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而另一部分父母更是常年在外,忙于生计,根本就无暇顾及子女的成长。因此,有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为某些资助只是富人彰显自己能力、炫富而已,认为富人占有了大量的社会财富,拿小部分出来捐赠、资助等是理所应当的;有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为贫困是一种耻辱,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接受这种纯金钱上的资助也是一种“耻辱”;还有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为自己贫困,学校、社会就应该关心照顾,而一旦觉得自己得到的关心和照顾没有别人多时,或是因自身的贫困没有得到符合自己心中合理的待遇时,心理便产生极大的落差,这种不平衡的内心很难产生感恩回报的想法。
(二)有所脱节的学校教育
当前,学校教育多是注重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关心最多的是学生升学、就业问题,而感恩教育经常被忽略。高校的资助制度不太健全,学生获得了一部分的经济资助,但精神上、生活上却没有得到合理的、科学的指导,这些都不利于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强自立的精神,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三)有所弱化的社会教育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的急剧转型,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而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尤其是对金钱的追求观念,严重影响了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使他们对人际关系的处理也变得势利和冷漠,从而导致感恩意识的弱化与缺失。
(四)有所缺失的自我教育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主意识、权力意识强烈,但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能力较差。一些学生自立意识、责任观念淡薄,依赖思想、享乐思想严重。他们认为父母、朋友和社会所给予他们的都是理所当然的,不需要报答。总是要求别人做这做那,对自己要求却不严格,遇到一点不顺,就满腹牢骚,抱怨社会对他们的不公正。相反很少反思自己应该做些什么,自身存在什么问题,当然也就很难弄清楚自己的社会角色,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三、加强民族地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恩教育的主要路径
作为地处民族地区的湖南省属综合性大学,吉首大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多、贫困程度深,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49.76%,学校从实际出发,在积极筹措资金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多渠道、多元化经济资助的基础上,把感恩教育渗透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方面面,分不同阶段层层递进,使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保持了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一)在资助工作中强化感恩教育
学校以资助为平台,积极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宣讲国家的助学政策,让学生了解不同资助的不同教育意义,以及国家和社会各界人士为此付出的努力,让他们感受到国家和社会的无限关爱,并在资助过程中进行感恩教育。如宋祖英基金、香港精进基金等资助项目,学校在拟定资助项目的申请条件时,在政策上就体现了感恩导向,申请者在提出资助申请时,就有爱心宣言、个人感言等栏目,需要申请者填写,并将该栏目作为资助的重要参考,在获得资助后,还要求学生每一学年总结反馈,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当出现不良记录时,将会影响他们的所受资助。学校还以香港精进基金资助获得者为主体,成立了精进基金爱心社,广泛吸纳其他学生,组织支教、募捐、义务献血等公益活动,让受资助的学生充分认识到他们是在社会和他人的关爱下成长的,要将爱心积极传递下去。学校明确“经济资助,精神推进”的思路,在认真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基础上,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积极参加勤工助学,同时通过开展网上感恩与诚信论坛、举办感恩诚信教育讲座、播放诚信教育纪录片、完成“感恩家庭作业”等方式,引导学生自立自强,用实际行动回报家庭、国家和社会。
(二)大力营造浓郁的感恩环境
当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学校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进行了理性的研究和思考,结合地方高校的历史使命,提出了“平民大学”的办学理念,即把吉首大学办成一所“贴近普通民众,造福平民百姓,直接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大学”。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学校积极借环境进行宣传教育,让社会和校园里处处洋溢着浓浓的感恩之情,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三管齐下,营造浓郁的感恩氛围,真正把感恩教育植入学生心中,变为有效的行动。
1.回报父母养育之恩,感恩父母。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给予爱最多的便是父母,父爱如山,母爱似海。学校大力开展以“孝”为主题的传统感恩教育,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懂得父母承担家庭重担,省吃俭用地供他们上学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同时,广大教师用言传身教感染学生,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正确地看待自身环境及周围环境,培养学生爱党、爱祖国、爱家乡、爱家的情怀,培养坚毅、独立、乐观的性格,真正做到身心健康。如精进基金爱心社在父亲节举办了“父亲,我想对你说……”征文比赛,在母亲节等开展主题班会、主题团日等活动,同时学校还邀请家长到校参加座谈会、毕业典礼等,见证学生的成长。很多学生通过活动都认识到:远方的父母不需要锦衣玉食的生活,不需要豪言壮语的承诺,需要的只是作为子女的一颗感恩的心、一个电话、一条短信、一声问候。
2.积极投身学习实践,感恩老师。在学生的成长中,凝结着教师的辛勤劳动。尊敬教师已成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科学的重要表现。每逢三八节、教师节等节日,全校学生都会掀起尊师、谢师的。给老师发个短信,送束鲜花,问候一声,给上课的老师送上一杯水,等等,都承载着学生们对老师辛勤工作的感谢。学生们还经常深入到教职工住宅区,帮老师们打扫卫生、修理家用电器。校学生会还与老教师们建立了“一帮一”互助小组,同老教师们聊天互动,现已成为校园社区的一大亮点。
3.弘扬互助友爱精神,感恩同学。同学是一生宝贵的财富,感恩同学更显情真意浓。同学的热情,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提升;同学的患难与共,帮自己跨过人生的重重困难。学校根据学生思想实际,不讲空话讲实话,讲人生设计的基本原理,讲自己和身边人物的成长奋斗历程,用现身说法的办学教育启迪学生。学校2006年度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张宝娣以《挑战贫困・立志成才》为主题,就如何树立远大理想、克服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逐步取得成功的事传经授宝,使广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产生了强烈的震动和共鸣,全国28所高校先后邀请她去演讲。学校主动挖掘品学兼优的寒门学子的感人事迹,并将其艺术升华,排演成小品《两根稻草》、戏剧《走马京城》等文艺节目,对广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启迪教育。
4.回报党和政府关心,感恩社会。党和政府非常关心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近些年来每年都安排了相当数量的奖学金、助学金和国家助学贷款,社会各界对大学生也给予了多种形式的资助。学校先后组织开展了“感恩成才”演讲比赛、文艺演出、摄影比赛等活动,进一步营造浓厚的“感恩”氛围。学生们自发组织了赴特殊教育学校、敬老院、乡村小学等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三)利用实践内化学生感恩品质
学校将感恩教育真正渗入学生的心灵,大力调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其形成感恩品质。社会实践是磨炼个性和锻造人格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学校将感恩教育融入社会实践,为大学生与现实生活的直接对接找到突破口,为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与升华提供新的平台,让感恩意识进他们的耳,入他们的心,产生情感体验,转化为他们的内在品质。坚持“实事求是、创新(内容、机制)、可持续、易推广、参与式”的原则和“制度创新、资源整合及能力提高”的目标,积极开展参与式培训和实践活动,着力提高困难学生的基本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积极组织和引导困难学生参加各种特色活动,让困难学生在活动中走向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在活动和工作中学会知恩、感恩和报恩。通过社区服务活动,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体会到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帮助与施恩,不但锻炼了实际动手能力,而且升华了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只有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使大学生对感恩教育的认识从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高度。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追求,获得亲身体验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尚道文.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模式创新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8.
[2]唐.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探究[J].山西教育教师教学,2009.8.
[3]戴世琴,蒙平川.和谐社会视野下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的思考[J].今日南国,2008.03.
[关键词]道德情感 高校贫困生 感恩意识教育
[作者简介]谢莹(1979— ),女,江苏连云港人,盐城工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江苏 盐城 224051)王晶晶(1979— ),女,安徽铜陵人,芜湖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安徽 芜湖 241006)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2012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指导项目“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弘扬大学生志愿精神”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012SJDFDY083)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9—0057—02
所谓道德情感是个体基于一定的道德认识,对现实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的一种爱憎或好恶的情绪态度体验,它是一个人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在处理相互道德关系和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为时所体验到的心理活动。①道德情感是个体道德心理体系中最活跃而又最深沉的部分,是一切感恩行为按照预期目的发展并得以实施的主体保证。近几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高校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张,高校中贫困生的绝对人数也在不断增加,随之而来的高校贫困生心理及德育问题也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尽管国家、社会和学校实施诸多措施,不断加大对贫困生的资助力度,但物质上的解困并不能完全实现精神上的帮扶,高校贫困生感恩意识淡漠、缺乏社会责任感的现象还时有发生。因此,应该在高校贫困大学生感恩意识教育中重视和加强道德情感教育。
一、以情育情,通过情感熏陶,引导高校贫困生树立正确的感恩意识
所谓以情育情,是指教育者通过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对受教育者表达爱与真情,传递关怀和期望,利用情感的感染性,引起受教育者心灵上的激荡,同时逐步产生深刻、坚定的信念,进而引发出道德行为的动力。
(一)通过亲情教育,教育贫困大学生体会父母的不辞辛劳
1.家长要做到循循善诱,给予指导。首先,要通过生动事例,引导贫困大学生认识到感恩亲情的重要性,使其明白勤工助学不仅锻炼了自己,更能减轻父母的负担;勤俭节约不仅规范了自己的生活习惯,而且能够少让父母流泪滴汗;知冷懂暖不仅养成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更是让父母少担一分心;善待他人不仅为自己赢得真挚友谊,也是为父母带来安慰;奋发上进不仅为自己争得人生机会,更是给父母带来希望和慰藉。
2.家长要转变教育观念,榜样示范。首先,家长要注重在表达爱的同时,关注子女的情感观念培养。必须要让子女体会到生活的艰辛和父母的操劳,懂得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在子女面前要多讲国家、社会和学校的关心和付出,培养其对国家、社会和他人的感恩之心。其次,家长要做到以身作则,感恩生活。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其对待自身父母的态度、与亲朋交往的密切程度等都会在大学生子女的心目中起着示范作用,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通过师生情教育,引导贫困大学生理解恩师的一片苦心
1.教育者要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首先,教育者要用自己的爱心开启贫困大学生的情感之门。每一位贫困大学生因为其家庭状况的特殊性,更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尊重,教育者要敏锐地观察到贫困大学生的细微情感需求,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和思想动态,呵护他们脆弱的心灵,在学习和生活方面给予耐心的指导和热情的帮助。其次,教育者要尊重和理解贫困大学生,努力成为他们人生发展的导师和生活中的朋友。要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平等的身份和良好的心态逐步走进他们的心灵深处,帮助他们驾驭和化解矛盾,消除心理隔阂。
2.教育者要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培育学生的感恩情怀。首先,教育者要切实提高自身的沟通能力。要学会运用大学生的表达方式与之沟通,比如利用 QQ 聊天工具、电子邮箱、个人博客、飞信等网络平台,增加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机会,促进感情的融合。其次,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用科学的方法开展贫困生思想工作,做到有的放矢、重点突出,力争获得学生们的广泛支持,在全体学生中宣传和树立感恩思想。最后,改进并完善创新工作的能力。教育者要不断更新观念,掌握最新教育理念,革新工作方法,尝试解决新的问题,并在实践中及时总结经验、梳理方法,对新形势下贫困大学生情感教育和感恩意识培养作出理性思考和归纳。
二、以知育情,通过知识引导,帮助高校贫困生全面理解感恩内涵
所谓以知育情,是指教育者通过实施系列教育活动,启发受教育者对道德理念及内容的思考,丰富受教育者的感恩知识,分析和揭示道德的社会意义和价值,利用情感的理解性,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和评价能力。
(一)认知自我,塑造自我
1.要教育贫困大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首先,要充分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气质类型,客观评价以往的得失,综合考虑自己的优缺点,通过自我观察来认识自己。其次,要把握自己与群体的关系,通过判断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或通过观察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对自己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既不脱离实际地抬高自己,也不委曲求全地贬低自己。
2.要引导贫困大学生积极地悦纳自我。这就要求贫困大学生在认同自己的基础上,正视自己的短处,坦然对待失败,扬长避短,不骄不躁,不因暂时的挫折而一蹶不振,不因家境的贫寒而自暴自弃,也不因他人的成功而否定自己。勇于接受自己,脚踏实地,相信可以通过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赢得丰硕的人生。
3.要帮助贫困大学生科学地塑造自我。在奋斗目标的确立上,要按照社会需要和个人特点,树立明确的长期目标和近期目标;在行为控制方面,要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行为,培养坚强的自我控制能力,抑制贪图安逸、追求物欲、趋利避害等不良因素的诱惑和影响,保证自己向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在情感发展方面,能够从生活中不断挖掘真、善、美的事物以丰富自己的内心情感,学会表达,学会分享,完善自己良好的道德情感品质②。
(二)换位思考,善待他人
1.遵循与人交往的原则,学会换位思考。首先,贫困大学生在交往中要遵循真诚的原则,能够做到诚心诚意、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能够怀着真心诚意的动机和态度与他人交往,取得他人的理解、接纳和信任。其次,要遵循尊重的原则,能够接纳他人在性格特点、气质类型、能力水平、知识范围等方面与自己存在的差异,与他人交往时做到相互尊敬、相互谦让、友好相等、和睦相处。最后,要遵循团结互利的原则,多替他人着想,学会换位思考,发扬奉献精神,心胸宽广,宽宏大量。最后,要遵循相互谅解的原则,以包容之心善待他人的冒犯,原谅别人的不足和过失,、互学互补,更好地完善自己。
2.培养良好习惯,真诚善待他人。首先,贫困大学生要学会真诚赞美,这里的“赞美”既包括赞美他人,也包括感恩外界事物和生活,要及时发现别人的优点,感触生活中美好的一面,发自肺腑地抒发自己的情感。赞美与讨好不同,赞美是对他人身上优点和长处的肯定,是出于善良的愿望,是对外界真诚的流露。其次,贫困大学生要养成友善微笑的习惯。微笑会使相貌更加动人、声音更加动听,一个甜美的微笑会传递友谊和祝福,感染并激荡起更多的微笑。同时,也要学会给自己微笑,这其中是认可,是欢欣,也是鞭策和鼓励。
(三)感恩社会,贡献价值
1.深入了解社会,提升社会责任感。首先,贫困大学生要全面感知社会,充分认识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的伟大成就,对社会主义充满信心,对祖国大家庭充满感情并心怀感恩。其次,要用爱国之心培养自身的社会责任感。爱国主义是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激励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只有热爱祖国、关心祖国前途和命运的人,才会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最后,要用集体观念和团队精神来增强社会责任感。贫困大学生应该积极发扬团队精神,养成集体观念,自觉承担责任、履行义务,奉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念,逐步培养自己作为集体成员的责任感,在校园的各种活动中承担责任、锻炼自己。
2.情系祖国发展,实现自身价值。首先,要刻苦学习,确立目标,用理想信念鞭策自己努力奋斗。全面深层的文化积累依靠长期的刻苦学习,这是贫困大学生成事立业的根本。如果因暂时的挫折、生活的贫困而失去了理想信念,那就失去了奋斗的方向和前进的动力。在大学期间,必须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努力学习信息技术知识,跟上时代的步伐。其次,要勇于创新,拓宽视野,切实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要始终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和旺盛的求知欲望,不断学习,终生学习,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努力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掌握新技能,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在火热的社会实践中铸造无悔的青春、永恒的事业。
三、以境育情,通过情境教育,帮助贫困大学生强化感恩思想
所谓以境育情,是指教育者通过设置一定的内部、外部环境,利用情感的迁移性,对受教育者的内心情感施加暗示,逐渐强化受教育者的道德情感,并对其道德行为进行修正和熏陶。
(一)净化社会环境,营造道德情感氛围
社会环境随时随地都在对人的道德情感施加一种无形的影响,人与环境的这种相互关系要求我们优化社会环境。我国目前正处于急剧变革的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生存、生活的方式和形态也随之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这一变化深刻地冲击并改变着道德发挥作用的社会背景和机制,从而使道德教育的权威性与制约作用受到了巨大影响,甚至出现一定程度的弱化。为此,全社会要加强对感恩楷模及事迹的宣传,让舆论教导人、感化人。教育、宣传、文艺、理论等部门要加大对社会中知恩、报恩等典型事迹的宣传和颂扬,同时对于忘恩和负恩的反面事例要旗帜鲜明、措辞严厉地加以批评和鞭笞。要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等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代表人物及社会上热心慈善事业的有识之士等请入校园,走入大学生中间宣传教育,为贫困生树立榜样,让每一个正在成长的贫困大学生都生活在知恩图报的氛围之中。
(二)创建和谐校园环境,启动人文教育工程
1.美化校园环境,陶冶学生情操。校园环境是大学生道德情感的教育环境和实施感恩教育的有效载体。做好高校贫困生感恩意识教育工作,必须加强校园设施建设,优化育人环境,陶冶学生感恩情操。校园环境应本着“绿化、净化、美化”的原则,利用校园中的建设布局、花草树木、人物雕像、文化长廊等物质载体,将一些或意蕴深远、或高雅脱俗、或感恩励志的名言警句、书画作品、名人典故贯穿于校园环境之中。这样不仅使人赏心悦目、净化心灵,更增强了校园环境的感染力,让人在山色美景之中,得到情感的激励,养成感恩的美德。
2.重视校园文化,积淀人文底蕴。大学文化是对大学本质、大学功能和大学发展规律理解和价值追求的集中反映,表现为在特定范围内较为稳定地存在的共同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③从表现形式上看,校风、校训、校歌、校徽、办学历史、学术氛围都反映着一所学校的人文底蕴和育人内涵。大学文化建设要本着公平、客观、科学、规范、民主的宗旨,牢固树立以德治校、以情育人的思想,突出以人为本的服务和管理理念,营造自由宽松、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建立彼此尊重、平等友爱、团结合作、民主和谐的人际环境,并要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和复杂的学生思想实际,主动发挥导向、教养、熏陶等功能,全力打造服务学生成人成才的良好平台。
(三)健全课堂教育育人功能,多渠道丰富情感教育内容
1.活跃课堂氛围,建立情感沟通渠道。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学生在宽松、愉快、和谐的氛围中接受教育和熏陶,不仅可以增强记忆力、活跃思维,而且能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提升其道德情感品质。首先,要建立尊师爱生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真挚的感情来感染学生,以宽容的心态接纳学生,彼此建立相互尊重和信任的情感桥梁,引发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其次,教师要善于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方式进行情感激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严谨简洁、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进行课堂讲解,对学生保持亲切和蔼的笑容和充满期待的目光,使学生从心灵上感受到教师的肯定、尊重和信任。
2.合理设置课堂教学情境,深入开展情感道德教育。设置课堂教学情境,引导自我内化教育,是实现道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老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及一切教学资源有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素,时刻注意将鲜活的社会生活引入课堂,注重课内外结合,创设情景或适时走出课堂,参与课程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④。同时,要注重提升授课方法,尽量采用案例教学、互动式教学、情景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并在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过程中融入道德情感因素,以提升和优化教学效果。
(四)深入开展实践活动,倡导在现实情境中树立道德情感
美国当代教育家、心理学家柯尔伯格认为,“道德既不是由外部强制所致的内化过程, 也不是生物学成熟的自然结果, 而是在个体与社会道德环境的交互作用——活动与实践中逐步构建起来的。”在感恩施教的过程中,高校要力争改变传统的说教和灌输方式,变抽象理论为具体事例,以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在内容丰富、形式各异的活动中去体验和感悟。只有在现实情境中把大学生的感恩意识与具有缄默特征的情感、思想、修养、品德等交融在一起,凸显感恩教育的现实感,才能不断地培养大学生的感恩品质,逐步提升其感恩情怀,养成感恩习惯,从而最终实现感恩教育的目的。可以利用党团节日、清明节、劳动节、教师节、中秋节等开展形式各异、内容丰富的学术报告、专题讲座、演讲赛、辩论赛等活动,在大学生中形成感恩知恩的舆论环境,使他们真切体会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还可以利用第二课堂、暑期社会实践、青年志愿者服务月、勤工俭学等活动,组织大学生深入群众、深入实际、深入基层,使他们身体力行、亲身感悟、提升情操, 进一步提升感恩意识和道德情操。
[注释]
①肖祥.论道德情感与感动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1):102.
②赵冬鸣,何霜涛,王博超.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及其塑造[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0):59.
关键词:高校 教师 大学生 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5(b)-0224-01校园文化建设一直是每一个学校关注的大事,为了营造学院和谐氛围,为学院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学院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坚定不移的思想建设为中心,以丰富多彩的学院文化生活和具体教学活动为两个基本点,在广大师生中树立优秀典型,培育闪光明星,以点带面,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 教师篇
“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可见教师在学校所担任的角色和承担的“教书育人”重要职责。教师,努力培育着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材。教师肩负着祖国美好的希望和未来。教师的责任比天大,教师的责任重于泰山。为营造学院和谐的文化氛围,提高学院整体教师的素质,向优秀的教师代表学习。
青年之星——?教师基本功大赛:为促进学院青年教师队伍建设,鼓励广大青年教师和新进教师加强教学基本功的训练,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学院每学年初在全院开展“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活动,考察教师在教学中的教学内容、教学能力、组织方法、教学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青年之星——?多媒体课件比赛:为促进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同时为选拔优秀者参加校多媒体课件竞赛,学院每年在全院开展“多媒体课件竞赛”活动,参赛作品可以是教师在课程教学中使用的各种课件,也可以是供学生课后复习、扩展知识面的网站。
运动之星——?羽毛球比赛、乒乓球比赛:通过赛事提高我院教师的凝聚力,旨在提高教师的体育热情,丰富文化生活,增强体魄,加强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为教师提供一个可以发挥特长、增进友谊的平台。
文化之星——?学院办公室文化建设:一个个办公室相互联系组成了一个学院,学院文化的建设离不开每个办公室的共同努力,因此我院加强学院办公室的文化建设。每个办公室以一句话形容、引导、指导办公室人员的工作方式和目标,并进行装裱,悬挂在办公室最显眼的地方,让每个人员都能看到,为每个人的工作做好引航!
2 学生篇
没有老师,这不是一所学校,同样没有学生,这也不是一所学校,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和对象。大学生的任务就是培养高尚的品德;树立远大理想,认真学习,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寻求途径锻炼自己的能力;强健体魄,“养德、修学、储能、健身”,养德以宽厚而博爱,修学储能以实现厚积薄发凭实力应对重重挑战,健身以实现自己的抱负、完成肩负的使命打下坚实的基础。
计科之星——?计科之星风采大赛:以“靓丽青春,展现自我”作为计科之星风采大赛的主题,着重体现学院学子朝气蓬勃的风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理念,进一步推动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闪亮红星——?计科旗帜工程:学院党总支指导学院分团委和学生会联合开展“计科旗帜工程”活动,强化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队伍“旗帜”意识,使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到主力军作用。
五月之星——?团日设计大赛:在昔日革命气息浓厚的五月,豪情壮志的青年挥洒着青春的汗水,心怀着爱国的抱负,为祖国未来的明天努力,拼搏,奋斗。学院每学年面向全院新生开展团日活动“活力青春,洋溢五月”,让他们对共青团有更深刻的理解,为大学的新生活奠定基础。
家园之星——?宿舍评比:规范宿舍文明建设,丰富广大同学的业余生活,提高同学们的生活热情,增强各寝室间的凝聚力,培养当代大学生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学生文明程度,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在活动中相互配合,相互沟通,共同营造出独一无二的“家”。
活力之星——?学院运动会、班级篮球赛:每学年由学生会负责组织此项活动,面向全院,让同学们在强身简体、增强体质的同时能结识更多新朋友,感受大学生活的多姿多彩;并希望同学们能在竞争中团结一心,共同面对眼前的困难,学会沉着冷静,临危不乱。
科技之星——?IT创新设计大赛:对于新入校的大一新生来说通过此次活动激发对计算机相关课程的兴趣并快速的融入到大学专业的生活中;对于大二、大三学生通过此次活动进行项目规划,从而为下一步的进入项目团队的立项做准备;对于大四的毕业生而言通过此次活动可以提出自己的创业计划,为想创业的毕业生做一个详细的规划。
就业之星:每年的毕业都是检验学院四年工作的时刻,有些学生在收获这四年来努力耕耘的果实,有些学生大学的那块土地上则杂草丛生。学院在每届优秀的毕业生中,推选出就业之星,进行宣传报道,为在校的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
元旦晚会:自学院成立以来,元旦晚会是每年都举办的重大活动,这是在庆祝新年到来的同时,展示我院一年来收获的时刻。
3 共创篇
学院是由教师、学生共同组成的大家庭,他们的共同努力,是创造和谐学院文化氛围的前提。教师们集思广益,以德育人;学生们尊师重教,懂得感恩,共创学院和谐氛围。
“信中有你”生日贺卡活动:学院学生会每个月举行“信中有你”生日贺卡活动,向这个月份生日的同学献上温馨祝福,学子们在生日的时候,不仅得到家人、朋友、同学的真挚祝福,还收获了一份来自学院的一份精美礼物“生日贺卡”,饱蕴温情,寄托了学院对每一位同学的殷切关怀和美好祝福。
教师节活动:学生在9月9日这天手持一叠精致的卡片和怀抱一束束美艳的鲜花,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给每一位老师送上。当面对面地将鲜花与贺卡送到园丁的手中时,学生的心情多了一份激动与兴奋,更多的是对老师的敬佩之情。
端午情深、粽享快乐: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学院积极推动送粽子表心意、谢师恩的活动。在浓浓的节日气氛之中,到处溢满浓厚醇郁的粽香,老师和学生的欢声笑语,展现一幅幅淳淳厚重的师生情谊的画卷!
一束鲜花、一份祝福——?重阳节慰问活动: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在这充满感恩与思乡之情的节日里,给我们传授知识及老教师们表达一份小小的心意,感谢他们在节日里依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学院团总支学生会用美丽的鲜花和精美的贺卡将学生对老师的祝福传送到他们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