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预警系统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信息系统企业竞争战略选择整合
毋庸置疑,人类社会已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加速了企业的现代化与信息化的进程,计算机技术与管理科学的结合促进了现代企业管理技术的发展,也影响了传统企业管理涉及的企业经营战略、经营目标、组织与文化、制造资源、资金与成本、技术与产品开发、生产计划与控制等方面的内容。而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席卷了全球,给企业带来商机的同时在企业的头顶悬上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企业竞争全球化。
1信息系统应用与企业竞争力
当今的IT建设已经不再是PC、服务器、打印机所能涵盖的范围,也不是简简单单的依靠几个简单的办公软件就能解决企业经营那个管理问题的时代。在以客户为导向、以变化为主题的今天,国内企业迫切希望通过对自身水平的提升、流程的优化、相应技术的采用使得自身能够更快、更好地为客户服务,并对服务对象的潜在需求和变化作出及时的反应。所以需要建立庞大的信息系统以支撑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和销售环节。
(1)企业资源计划ERP——企业的运营总管。如果没有ERP的实施,企业内部资源就难以实现有机整合,在我国信息建设的发展过程中,财务软件、生产制造软件、营销管理软件都在不断地完善,然而这些分散的信息系统却未给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有效的数据和决策支持,企业的信息工作者承担的责任就是要把这些内部长期累积的、分散割裂的信息系统整合起来或者干脆换掉,为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提供更为有效的IT支持,而完成这一任务的最有效途径就是实施ERP;
(2)物料需求计划MRP——拒绝库存。围绕所要生产的产品,在正确的时间、地点、按照规定的数量得到真正的物料,并通过各种物料真正需要的时间来确定订货与生产日期,避免造成库存积压,解决要“生产什么”、“要用什么”、“已经有什么”、“还缺什么”、“什么时候下达计划”的问题;
(3)制造资源计划MRPⅡ——企业资源运用专家。在周密的计划下有效的利用各种制造资源、控制资源、控制资金占用、缩短生产周期、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实现企业制造资源的整体优化,从而保证在生产需要时所有物料都能配套齐备,不需要时不过早积压,达到减少库存量和占用资金的目的;
(4)客户关系管理CRM——市场的敲门砖。客户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之一,企业的保持周期越长久,给企业的利润就会越大,而企业的客户成千上万,企业对这些顾客又了解多少?应该采取何种措施来细分客户?采取何种关怀方式才能够不断地培养客户的满意度?保留什么样的客户?怎么保留?通过CRM的实施,企业可以建立一套完整的客户信息系统,通过销售过程的管理和控制,随时了解客户的心理状态和发现客户的需求;
(5)供应链管理SCM——企业的钙片。不仅仅使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更为稳固,同时也使企业在参与市场竞争时站得更稳,在我国加入WTO之后,直接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全球市场竞争趋势已使原来的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变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在这阶段优势主要取决于供应链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因此需要运用IT技术实现其生产、库存、日常交易管理的规范化、精确化,加强企业成本控制,提高运营效率;
(6)电子商务EC——企业的华尔兹。企业电子商务系统的搭建,使企业的运作方式过渡到以数字化网络为基础、以物流为依据、以信息流为核心、以商流为主体的全新时代。同时在营销方面,销售渠道等的改变使得企业大大降低成本,并使中小型企业也能加入大舞台轻歌曼舞;
(7)知识管理KM——关乎企业现在和未来能否保持和创造核心竞争优势的关键。如果说信息管理是数据转化为信息,并使信息为组织设定的目标服务,那么知识管理则是信息转化为知识,并用信息为组织设定的目标服务,那么知识管理可以使信息化为知识,并用知识来提高特定组织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企业吸收、处理知识的能力将决定企业未来的竞争能力。
2信息系统与企业战略的整合
我们已经看到了信息系统的运用能够为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取竞争的优势,但是在这里却隐含了一个前提,即企业信息系统的合理运用,不能偏离公司的发展战略,使用信息系统的目标是支持企业战略获得成功,如果信息系统不支持正确的企业战略,它可能永远不会获得收益。而另一方面,信息系统能够创造出一个新的更高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企业能够追求更多的目标,实现更多理想,达到更高的水平层次,就像运用CRM能够给顾客提供更高层次的服务一样,是能够帮助企业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的。而且信息系统可以帮助企业开拓出更多的战略或策略形式,在制定、计划与实施企业战略过程中,信息系统本身就要作为一个战略的基本要素。
与此同时,在信息技术的影响下,现代企业的战略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但企业如果希望能不断成长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创新与发展。所以围绕企业战略、组织、流程、信息技术这四个管理要素,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针对不同的管理问题,应采取不同的战略。特别是在企业步入成熟期后如果不想进入衰退期而持续发展,那么重点就要在信息技术驱动下进行企业变革,与之相配合的是组织变革和业务流程的整合。满足顾客的需要,尤其是满足顾客不断变化和日益个性化的需要,是企业经营永恒的话题。步入成熟期后的企业往往由于组织和运作的僵化,不能适应市场和竞争的变化,最终走向衰退。而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络的发展为其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保持高度的灵活性、适应市场和变化创造了条件。就当前信息技术的现实应用来说,我们已经看到一些新的战略手段,这些新的战略手段许多是建立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或者得到了信息技术的强有力地支持。上面所提及的ERP、MRP、CRM、电子商务,就是信息技术下构建的企业变革的工具,信息系统在辅助或支持企业战略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因而战略的选择和信息系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两者不能相背离,必须适应企业的竞争优势而有效地整合在一起,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信息化企业的战略选择
战略的选择始于确认经营目标,阻隔通过以后的威胁、模式和方向等层面而展开。我们引入哥伦比亚大学CharlesWiseman的战略选择模型(见附图)。
信息系统的使用在利用该模型取得进展时,变得更加明显和重要。对每一层的分析构建了各种因素组合的情况,这些因素使得一个企业有可能利用信息系统获得并维持一种竞争优势:
(1)战略目标。当一个公司利用信息系统来获得竞争优势时,该公司有三种可能的目标:顾客、竞争者和供应商。大多数竞争战略是直接或间接关注于竞争,那么评估顾客或者竞争对手是否是主要目标就显得难以抉择。在做这种评估时应从战略的目标开始,而且记住如何使用信息系统来获得和维持这一种竞争优势。如果企业是一个具有由信息系统支持的经营战略的创新者,那么肯定是把顾客作为目标。如果该企业向竞争对手的战略和成功发出挑战,那么它的主要目标是竞争对手。
(2)推动力。差异化和成本是一个企业可以实施的两个主要的经营战略选择。选择成本就确认了低成本领导战略是其主要的竞争战略——每天的低价迫使沃尔玛把信息系统放在优先地位。对那些非常强调用信息系统来支持经营的公司来时,创新是一个主要因素。这些企业很明显避免实施状态系统,但是他们利用信息技术来支持战略,这些战略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实施目标。
(3)模式。进攻或防守。在经营战略和利用信息系统方面,公司是领导别人还是跟随别人?之中的风险含义不应被消除。在第一次提供包括信息系统支持的新产品或服务时,既有经营风险又有技术风险。争当第一家企业时,当他们选择跟随战略,既然别人已经改进了方法,以此技术风险可能会减少,但是经营风险可能显著地高于别人。
(4)导向。此处,最重要的考虑是确定信息系统的使用者。如果使用者是公司的内部人员,那么答案就是“应用”,如果系统的使用扩展到提供信息系统的公司的外部,那么答案是“提供”。对内部系统而言,其推广到发起公司的边界外面是很普遍的。
(5)执行。战略的选择如何来帮助更好的理解用信息系统来获得竞争优势?它是有组织的通过强调关键成分的评价过程来帮助你理解。首先,需要正确确定目标;然后正确的战略(推动力)要做出选择,第三做出决定:组织是想成为领导者还是追随者;最后,新系统的合适使用者要根据重要性、含义和这个选择带来的益处来确定。完成这些工作后,公司才可以执行战略。
4结束语
最根本最关键是信息系统配合企业发展战略的使用来改变企业的经营模式,使企业在持续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是当今企业突破瓶颈、寻求发展的方向。可是回望我们的社会,有太多的论调——“介入信息化找死,不介入信息化等死”、“用信息技术最终不能给企业带来任何优势”、“如果大家都会死,为何现在要吃补品?”……的确不是一个IT部门可以支持这个企业,取代这个企业来使你快速发展,或者取代了管理,它是一个利用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发挥,来推动企业的发展。但是无论是人还是企业,只有积极进取者,才有可能获得生存,企业才能获得发展。信息系统无疑是一块大木板,抱着它,你可以游到对岸,立于信息时代的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张李义,李枫林编著.电子商务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财务预警;预警系统;预警措施
1构建企业财务预警系统的思路
(1)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考虑全面。(2)静态分析与动态管理相结合,静动皆宜。通过对多项财务指标的分析研究可以预测到企业内部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企业要确保提前发现风险征兆病采取措施化解危机。在定期检测的同时,不定期检测也要与之随行,做到随时检测,保证企业的财务安全。(3)总体规划和分部管理相结合,总分配合。企业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各自站在本层次上考虑风险的问题,企业最高决策者站在企业全局的角度考虑企业的财务预警,而各部门的负责人更多的是站在本部门的角度上考虑财务风险。(4)国际标准和国内实际相结合,内外兼备。
2企业如何构建财务预警系统
2.1财务预警组织机构的构建。建立合理的财务预警组织机构是企业财务预警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对企业现有的组织机构体系的一种补充。在建立财务预警组织机构时要保证机构和其人员的独立性,以防止预警机构受到干涉和操纵。由集团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总经理)直接领导,设立独立的预警部门,与颈部与企业其他职能部门相互独立、互不干涉。预警部直接对总经理负责。由于财务预警分析员就处在财务部门,因此可以获得及时、准确而全面的财务信息,有助于分析员得出的预警结论更为及时可靠。但是,由于预警分析员隶属财务部,受财务负责人的领导,因此其工作独立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2.2财务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财务预警指标是用于企业日常监测的财务指数,一般要遵循重要性、一般性、灵敏性、代表性、完整性和可操作性六个主要原则。具体来说有偿债能力指标(流动比率大)、资产管理及运营效率指标(总资产周转率)、资产结构风险指标(负债总额)、盈利能力指标(营业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发展能力指标。
3企业的防警与排警措施
财务预警监测的目的不是为了发现警情,而是监测出警情后采取有效的防警和排警措施来使企业规避和排除财务风险的威胁。因为影响财务的因素很多,所以在采取措施前要仔细分析,要具体而有条理的分析各种财务信息。3.1偿债能力方面。这个方面发生警情时,债权人将面临无法正常收回债务本息的危险,因此需要做好不良债务和债权的工作,制定合理扥债务重组计划成为企业的当务之急。这时,企业还需要向债权人如实介绍企业的现实财务状况,做好沟通交流工作处理不良债务与债权的具体做法包括:(1)尽量挽回企业的信誉,以便使供应商同意赊销;(2)与债权人做好协商,争取他们的理解后可以先还本金,再还利息。(3)争取把企业的短期借款变为长期借款;(4)采取措施尽快收回企业的应收账款;(5)对于无法延期支付又无力支付的债务,与债权人协商进行债务重组。3.2资产管理及运营方面。企业在遵循经济性原则的基础上,要尽快清理企业的呆滞存货与不良资产。(1)减少企业的存货数量,这样可以减少存货积压占用的资金和存货储存的费用;(2)将闲置的固定资产如制备场地等,企业应将其出租或转让;(3)将有价证券变现以便收回对外的投资;(4)对企业的应收票据办理贴现业务。3.3资产结构方面。这个方面出现警情时,企业应适当拓宽合理可行的融资渠道,以便改善企业的资产结构。(1)让股东将未缴纳的股金尽快缴足;(2)把公司发行在外的股票中股息较高的股票回购变为企业的库存股;(3)寻求新的抵押贷款与担保贷款;(4)寻找实力雄厚的投资者,企业投入大量资金以挽救企业的财务危机。3.4发展能力方面。当发展能力方面出现问题时,也许并不会对企业当前造成损失,但是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此时公司应当眼光长远,果断采取措施保证企业的长期持续发展。具体应对手段包括:(1)对高层管理人员进行调整,为企业输入新鲜血液;(2)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并对企业现有的生产工艺流程进行改进;(3)不断改进企业的营销策略和营销渠道;(4)加强广告宣传力度,打造自己的品牌效应。
4对我国企业集团构建财务预警体系的建议
关键字:区域经济差异区域经济差异承受力区域经济差异预警系统
区域经济差异问题一直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普遍性问题。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内就有学者对区域经济差异这种特殊的经济现象进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经济差异问题更是引起了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多数都是关于区域经济差异是在逐渐扩大还是逐渐缩小等问题的研究,而很少有对区域经济差异承受力和区域经济差异达到何种程度会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本文将重点研究区域经济差异预警系统建立的方法及其指标评价系统,并进行实证分析。
一、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现状
学术界对区域差异研究的学者很多,在他们的研究中,由于采用了不同的指标体系和不同研究方法,所以得出了许多不同的结论,结合本人近来的研究和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以下几个结论基本可以概括出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现状:
1.在空间上,从省级行政区域单元来看,东中西三大区域的差异和省际之间的差异都在扩大,从数值的比较上来看,90年代以来,区域差异的总体趋势在扩大,1990年的基尼系数是0.279,而2004年达到了0.346,增长了24.3个百分点,东部省际之间的差异与全国的趋势基本一致:从改革开放以来,锡尔系数处于缓慢下降趋势,中西部省际之间的差异一直相对较小,而且变化趋势较为缓慢,但是三大地带之间的差异一直在扩大[1]。
2.在时间序列上,1978年——2003年基尼系数的变化如图1所示:从1990年开始,基尼系数一直递增,这说明区域经济差异一直在扩大,且按照国际警戒线的规定:基尼系数超过0.4就是极度不均衡的表现,2001年的数据已经达到了0.36,在2002年、2003年和2004年有所缓和,但是未来的变化趋势难以测定(2002年上升—2003年下降—2004年下降)。
二、问题的提出
区域经济差异的存在是一个不容质疑的客观事实,也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正如威廉姆逊在“倒U理论”中描述的那样:在经济发展处于初期阶段时,区域经济差异不会很大,然而随着国家经济整体发展速度的加快,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就会随之扩大,当国家发展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时,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扩大趋势就会减缓,这说明,区域差异将存在于经济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只要有经济活动的发生,就会有发展的不平衡存在,这个差异无法避免。国内学者的研究表明,中国的区域差异状况依然位于倒U曲线的左侧[2],至于什么时候会达到最高点,什么时候会开始减缓慢,尚无定论,这就提出了一个相关问题,位于曲线左侧则意味着区域差异将会继续扩大,可是每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对区域经济差异都有一定的承受能力,如果在区域能够承受的范围内,这个差异的存在将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是,如果这个差异超出了区域发展可承受的范围,那么,这个差异将会阻碍整个区域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
这里我们提到一个概念:区域经济差异承受力,它的含义是指社会对区域经济差异扩大所产生的不利影响(主要强调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区域之间的经济和社会关系等的影响)的承受能力,具体地,区域经济差异承受力由区域经济差异心理承受力、区域经济差异经济承受力和区域经济差异社会组织承受力三个方面所构成[3]。
提到这个概念,是想说明区域经济差异承受力是一个抽象的不易衡量的指标,所以下文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考虑问题的解决。
三、问题的解决思路
根据经济发展现状,我们可以尝试建立一套可以考察区域经济差异扩大是否符合承受力度的预警系统,具体做法:
1.选取预警指标。
(1)分别计算区域之间的人均经济总量指标的极二分位数差幅和标准差,用它们来监测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的变化情况。
(2)测算经济水平最高的区域与最低区域之间的人均经济总量的极差和极差比率,监测区域经济差异变化的极端情况。
(3)计算低收入区域在全国人均经济总量中所占的份额,用来监测区域差异是否在继续扩大。
(4)辅助指标:社会对区域经济差异变化的反映程度,这是一个无法衡量的指标,只能定性地进行说明。
2.设定预警指标临界值。
根据以上指标的测算,预测差异变化的趋势,设定预警指标临界值,临界值设定在预测方案所显示的区域经济差异可能达到的程度和实际达到的最高值之下为宜。
3.区域差异评价系统。
预警指标临界值设定以后,就可以对以后的指标进行具体的衡量,看其是否在临界值之下,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T=1-A/B
式中:
T:某个预警指标的实际测算值或预测值距离其临界值的程度,T<1。
A:预警指标的实际测算值或预测值。
B:临界值。
T<0说明区域经济差异扩大,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控制。
T=0说明区域经济差异没有扩大,但需要关注。
T>0说明区域经济差异在缩小,我们只需要关注其未来变化即可。
四、实证分析
本研究采用1990年——2004年全国31个省市的人均GDP和人均收入指标进行的具体测算,数据如下表所示:
1.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的监测:
首先考察绝对差异的衡量指标——极二分位数差幅,该指标由人均GDP排序位居前2位省(市)之和与最后2位省(市)之和做差计算获得,反映的是最富裕地区与最贫困地区的绝对差异(图2)。
由于是绝对值的比较,逐年的数值呈递增规律,根据历年的平均增长率我们可以预测2005年的极二分位数差幅值为48249元,最终确定该项指标的上限为48249元,在实际的操作中,我们可以通过计算2005年的实际极二分位数差幅,利用上面提到的区域差异评价系统中的计算方法(举例如下)进行具体的测算与评价,进而对区域政策的制定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再来考察相对差异的衡量指标——标准差,由以下公式计算而来(数据见图3):
在计算过程中,1990年—2004年标准差的变化幅度很大,因其数值呈现直线上升的趋势,所以我们仍根据历年的平均增长率来测算2005年的数值,得到标准差的上限是12449,即为临界值B,具体的评价方法举例如下:
如我们得到2005年实际标准差是15896(A值),利用公式T=1-A/B,计算得T值为-0.28,T<0,我们可以得出结论:2005年区域经济差异相对扩大,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控制。
在这个环节中,绝对差异上限指标是48249元,相对差异上限指标是12449。
2.经济差异变化的极端情况的监测:
在这个系统中,主要采用极差和极差比率指标,目的是考察极端情况的变化。
2.1极差分析:
1990年最高收入地区与最低收入地区的差距是5100元,而在2003年差距上升到43115元,是1990年的8倍之多,以1978年为基期,1990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指数是281.7,2003年是938.4,扣除物价指数的影响,2003年的差距是1990年的2.54倍。根据15年的平均增长率我们可以预测2005年的极差为60410.43元,所以在极差这个指标界限的设定上应该参考这个数值,设定极差上限为60410.43元。
2.2极值比率分析:
该指标反映的是人均经济总量最高与最低的比值,是一个相对数值,我们从曲线中可以看到,1990年——1993年呈急剧上升趋势,然后大幅度下降,从1994年开始缓慢上升,到2001年开始有所下降,呈现平缓波动,幅度极小,我们可以预测2005年极差比率不会超过13.3,这也是有史以来的最高值,以此作为极差比率的上限。
衡量经济差异变化的极端情况的两个指标的上限分别是:极差上限为60410元,极差比率上限是13.3。
3.区域差异是否在继续扩大情况的监测:
此处采用低收入区域在全国人均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例来考察区域差异是否仍在继续
扩大。
我们分别计算了低收入4省(市)占全国的比重和最低收入地区占全国的比重,从数据(图7)上看,人均经济总量最低的4个省(市)在全国经济总量中的比重近年来呈现下降的趋势,说明最贫穷地区与最富裕地区的差距在扩大,也说明发达地区更发达,落后地区更落后,导致地区差异在逐渐扩大,通过测算,衡量区域差异是否在继续扩大情况的指标的下限是5.5%(1993年),如果比例低于5.5%,说明低收入地区与全国的差距在继续扩大,区域经济差异状况在恶化。
我们继续考察了人均经济总量最少的省(市)在全国经济总量中的比重,1990年——2004年比重变化趋势如图8所示,与前者基本是一致的,而且人均经济总量最低的地区15年来都是贵州省,如果该项指标在2004年0.97%的基础上持续下降,那么落后地区和全国经济总体发展水平的差距将会越来越大,最终将会影响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4.辅助指标的说明:
社会对区域经济差异变化的反映程度作为一个无法衡量的辅助指标,只能定性地进行说明,它实际上是社会对区域经济差异在经济、社会等领域所产生的多方面影响的综合体现,如果社会对区域经济差异变化的反映越来越敏感,越来越强烈,如社会大众对此议论和抱怨明显增加,舆论对此的报道增多,有关区域要求调控区域差异的呼声越来越大,说明区域经济差异已经发展到了区域即将不能承受的程度。因此,该项指标的衡量只能通过对社会大众的舆论、新闻媒体的报道学者和政府官员的关注等数量上的变化来大致判断。
五、总结
本文从多个指标、多角度入手来分析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程度,以区域经济差异预警系统来命题是为了突出问题的重要性。从以上的具体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目前的区域经济差异状况比较严重,尤其是低收入地区与全国乃至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依然在扩大。文中提到的预警系统,实际上是一个约束机制,并不是说超过了预警系统的上限或是下限会有多严重的情况发生,但是有了这些指标系统,我们可以清楚、迅速地衡量当前区域经济差异的状况,这些指标只起到比较和参考作用,仅此而已。在指标的运用中,我们并没有考虑各地区之间物价水平的影响,此问题需另作研究。
参考文献:
[1]徐建华,鲁凤,苏方林,卢艳,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尺度分析[J]地理研究,2005年1月.
[2]文玫,中国工业在区域上的重新定位和集聚[J].经济研究,2001年第2期.
[3]张敦富,覃成林,中国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1月.
[4]姚静,山东省经济发展区域差异分析[J]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3月(1).
关键词:北京交通大学 科学引文索引 SCI 学科评价 引文分析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b)-0001-02
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简称SCI),是全世界最大最权威的引文索引数据库。[1]我国高校非常重视学校师生的论文被SCI收录情况和被引用情况,并已经成为公认的评价一所高校的科研实力与水平、衡量学术地位的重要指标和重要依据。
本文通过对2004年至2012年SCI收录的北京交通大学科技论文进行计量分析,从论文数量、学科分布、被引用情况等不同维度,了解北京交通大学的科研论文的产出情况及相关学科的发展现状,为学校今后的学科发展提供参考。
1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本文以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SCI-Expanded)数据库为统计源,以北京交通大学为单位,对2004年至2012年发表的论文进行了统计。考虑到该校2003年恢复使用“北京交通大学”校名,在高级检索页面,编写检索式:“AD=beijing jiaotong univ”,时间跨度选择“20040101-20121231”,在所有出版文献类型和语言中检索。共检出3810篇,对检出文献逐一核对,结合数据库平台的分析工具以及Excel数据表的统计分析、筛选计算等功能,对北京交通大学SCI论文进行了计量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论文数量和增长趋势
SCI收录的论文数量是衡量科研国际化水平和实力的重要指标,直接反映了学校的科研生产力。2004年至2012年北京交通大学共有3810篇文献被SCI数据库收录。通过对发表年度进行统计分析,可以看到:八年来,北京交通大学SCI论文呈快速、平稳增长趋势,在2004年发表SCI论文158篇,2012年高达606篇,是2004年的近4倍,年平均增长率达11.11%。(见图1)说明北京交通大学近年来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科研成果的增长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2.2 论文作者分布和合作情况
2004年至2012年SCI收录北京交通大学的3810篇文献中,共有1910名作者参与,其中发表10篇以上的332人,发表50篇以上的23人,发表100篇以上的7人。说明北京交通大学SCI发文的参与面广,参与学者比例较高,而且核心科研人员队伍已经形成。表1所列为发文量位居前10的学者。
再通过对3810篇论文的作者署名单位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北京交通大学的科研合作伙伴遍及美国、新加坡、加拿大、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37个国家和地区。美国最多,共266篇,其次为加拿大,共77篇。如图2所示。
此外,北京交通大学与世界范围内400多个大学、研究机构都有合作关系。其中,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南洋理工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合作密切,不过从前20名可以发现(表2),国内机构占了绝大多数,说明北京交通大学与国内其它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度较高,但需进一步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和机构的合作研究。
2.3 论文学科分布
通过利用Web of Science 的分析工具对3810篇论文的学科进行统计分析,可以看到(图3):北京交通大学科技论文的学科覆盖面很广,共涉及103个学科类别,广泛涉及电子电气、物理、材料科学、光学、计算机科学、电信学、数学、力学等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其中,共有23个学科的论文产出总数达到百篇以上,可见电子电气、物理、计算机科学、工程学是北京交通大学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具有较强的学术研究能力。
2.4 刊载论文的期刊分布
检索出的3810篇文献分布于519种国内外期刊上,平均每种期刊刊载7.34篇。载文最多的是《ACTA PHYSICA SINICA》,高达136篇,其次为《SPECTROSCOPY AND SPECTRAL ANALYSIS》,刊文117篇。其中,共有83种刊物上的载文在10篇(含10篇)以上,占论文总量的53.4%,说明论文分布比较集中。
从排列前10位的来源出版物可以看到(表3),有5种期刊来自中国,说明学校论文收录在国内刊物较多,国际影响力不高,物理学、计算机科学、工程学等学科是北京交通大学SCI论文的重要载文期刊和学科来源,应得到相关科研管理人员的重视。
2.5 论文被引用情况
论文被引频次反映了该论文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论文被引频次越大,说明论文的利用率越高,论文在同行中引起的关注就越多。北京交通大学被SCI收录的3810篇论文,被引频次总计13095次,去除自引的被引频次总计10448。施引文献达10019余篇,去除自引的施引文献8692篇。
经过统计发现(图4),单篇文献被引用频次30次以上的共54篇,10~29次共326篇,6~9次共305篇,1~5次共1587篇,1538篇无被引。可见,北京交通大学论文的总体影响力偏低。
3 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的统计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其一,SCI收录的北京交通大学科技论文数量呈现出持续、平稳增长的趋势,该校近年来科学研究气氛活跃,科研实力、科研水平逐年递增。
其二,从论文作者统计结果看出该校的科研人员比例较高,核心科研人员队伍已经形成,该校科研的可持续发展形成了金字塔式的人力资源保障。
其三,从收录论文的学科分布来看,该校的优势学科集中在工程类应用学科,其中工程学、物理、计算机科学是今后的优势学科。
其四,刊载论文的期刊和论文篇均被引用频次都较低,说明该校的论文影响力较低,论文质量需要提高。
通过本文的分析,希望借此能引起学校相关部门的重视,在今后科研政策的制定上要引导师生加强对论文质量的重视,加强对外国际交流,提高学校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要制定相应的学科发展规划,保障优势学科向更高、更强的方向发展,并培育交叉学科、新兴学科以及协调发展薄弱学科。“没有科学的评价,就没有科学的管理;没有科学的评价,就没有科学的决策。”[2]希望本文有助于北京交通大学开展科学的管理和评价,为今后的发展和研究提供参考和思路。
参考文献
[1] http://.cn/scholarlyresearch/scientificresearch
【关键词】南京电大 Struts J2EE 毕业设计 毕业论文
1 研究背景
进入新世纪以来,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国内发展迅速,特别是在教育领域,教育产业化进程不断推进,高校间强强联合、不断实现资源共享。随着国内高校规模不断的扩张,合理并有效运用教育教学资源,推进教育管理方式转变,推进教育教学过程化管理,已成为各大高校重点关注的问题。目前,网络化管理技术已经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学生学籍管理、学生成绩管理、课程设置等方面都有了广泛运用。高校教学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毕业设计(论文),与其它课程管理类似,其主要使用单机管理方式或是手工管理方式实现,包括对毕业设计(论文)步骤中的基本信息与成绩的输入输出实施管理,而毕业设计(论文)中的选题、过程控制与质量管理,以及整个毕业设计(论文)环节效果的统计分析等一系列环节都没有纳入系统管理中。
现阶段部分高校对毕业设计(论文)做法一般为指导老师前期给出参考题目,并通过纸质文件的形式发给学生,学生再从中完成选题或自行申报课题,由于正在毕业实习的学生比较分散,容易导致指导老师和学生之间沟通不畅,造成有些学生课题选择冲突;同时在教师指导学生毕业论文中后期,有大量表格由人工发放、填写、回收,导致效率极其低下;毕业设计(论文)完成阶段,通常需要运用纸质存储或者刻录光盘提交最终论文,常常导致资料堆积如山,查找不便。所以使用传统的手工管理方式对毕业设计(论文)资料进行管理不仅耗时费力,而且不利于教学管理工作者准确、及时地把握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进展情况,给管理造成较大程度的困扰,甚至影响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管理者应该充分利用高校的计算机资源和网络优势,按照具体管理规定研发出一款为高校量身定制的管理软件,完成对毕业设计(论文)网络化管理,这不仅重要,而且符合高校无纸化办公的发展潮流,这将进一步推动高校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南京电大早在1999年成为教育部批准的首批电大人才培养方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示范单位,属于“统筹规划、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类型的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系列的“省级电大”。至2014年春季,南京电大培养的教育本、专科学生已达52397人,每学年参加毕业设计(论文)的学生达到1800人,因此研发出一套南京电大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是非常有必要的。
2 系统分析
系统分析是站在企业应用系统内部,从抽象的概念高度上分析系统需求,敲定企业应用系统的要素、组成及结构,因而给出系统的分析模型,并为企业应用系统设计给出依据。在此我们给出一些功能性分析和非功能性分析的示例。
功能性分析要求南京电大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应该可以满足不同用户对南京电大对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的要求,按课题启动、申报课题管理、论文指导管理、论文答辩管理、论文终审管理等系列流程,能够实现不同角色应有的功能。南京电大学生可以浏览南京电大关于论文方面的公告,可以选择导师、提交课题,可以与导师交流,可以对自己的开题报告、论文及系统中资源进行上传和下载;南京电大教师可以选择自己的学生、查看学生课题、论文情况,可以对学生提交的课题、论文进行审阅,可以对自己的学生发出通知,向本校教务员汇报工作;分校教务员完成本校通知工作,维护本校教师与学生信息,向市校汇报本校论文工作;市校教务员可以对分校教务员、教师进行权限分配、调整;系统管理员需要完成业务数据备份、角色信息调整、系统安全运行、运行维护等工作。每一个用户登录南京电大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后都可以维护自己的个人信息,都可以利用南京电大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提供的查询与打印功能,都可以从系统中下载需要的资源,根据需要上传文档。
非功能性分析主要包括时间上响应不可以太慢,从而影响用户的操作,应在5ms-9ms之间;必须能够对所录入的业务数据快速的处理,得出执行结果,基本处理过程时间不可延迟过多,至多1-3秒;对学生的申请以及教师指导结果的传送和转化时间能够满足用户心理预期,不影响用户的使用,适应用户的任务需求为关键;对录入的课题申报、指导意见、答辩结果等要能够在短时间内产生响应结果与相关的查询。适应性上应该对录入的课题申报、指导意见、答辩结果等要能够在短时间内产生响应结果与相关的查询;运行环境需要支持Windows系列、Unix等不同运行操作平台,对于将沓鱿值牟僮髌教ǎ系统可作进一步的维护以满足其稳定性;接口流量不可过小,与其他系统能进行快速的数据交换与处理;大约在5-10年时间能够正常使用;运行期应对系统进行必要的更新维护,使其更加健全。
3 系统设计
南京电大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包括学生操作模块、导师操作模块、分校教务员操作模块、市校教务员操作模块、系统管理员操作模块。其中学生操作模块包括选择导师、申报课题、课题维护、论文过程汇报、浏览与回复导师意见等功能;导师操作模块包括选择学生、审阅学生课题、审阅学生论文、向本校教务处汇报、有关通知、浏览学校通知等功能;分校教务员操作模块包括维护本校学生、维护本校教师、与教师联络、向市校教务处汇报论文工作、本校通知、浏览市校通知等功能;市校教务员操作模块包括审核分校指导老师资格、审核分校上报答辩小组信息、完成终审论文成绩录入、向市校教务处汇报论文工作、市校通知等功能;系统管理员包括操作模块、包括角色信息管理、分校教务人员管理、市校教务人员管理、系统维护记载、系统安全管理、系统备份等功能。
图1中虚线框中登录系统、维护个人信息、查询与打印、上传下载材料等功能,学生操作模块、导师操作模块、分校教务员操作模块、市校教务员操作模块、系统管理员操作模块等模块都需要这四项功能,因此将它们单独列出。
4 技术简介
南京电大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运用Struts框架,Java的Web应用中运用的技术比较多,也较为复杂,所以研发过程中可选择的技术也多,项目管理必须考虑到开发人员个人的特长对开发任务进行合理分工,这就需要设计人员在系统设计阶段考虑周到。MVC模式可以很好的将业务数据模型和业务处理模型分离出来,这样研发出独立的业务组件,以便于在编写表示层页面阶段可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在处理表示层页面文件和模型之间关系过程中,控制器就成为两者的桥梁,这样使得南京电大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项目能够成为一个整体的、系统化的工程。Struts框架在南京电大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中就起到了这个作用,在研发阶段可以很好的运用该框架开展开发项目,开发人员能够选择合适的模型组件。
在图2中,JSP和Struts为开发人员提供的一组标签能够完成页面的表示与数据显示等功能,使得开发人员可以编写丰富的视图功能。
5 系统实现
南京电大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各个部分的研发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5.1 创建视图
该系统采用Struts技术,视图的编写主要运用JSP技术,但和传统的JSP技术相比有两个明显不同。
(1)该系统在Struts下运用JSP技术研发视图,在页面文件中没有包括任何的脚本程序,仅是单纯的实现数据传递以及获得与显示从数据库返回的数据,对业务数据的处理和页面的跳转都是在业务层中执行。
(2)Struts框架给出了一组可扩充的自定义标签库,主要包含Bean标签、 Logic标签、HTML标签与模板标签。通过运用标签,能够简化编写用户界面的过程,而且更好地完成数据的封装。
5.2 创建模型
模型利用JavaBean组件,设计和实现系统的业务逻辑。根据不同的操作请求从Action派生特定Action类,调用由Bean组成的业务组件,建立由ActionForm 的派生类达到对客户层表单参数的封装。
5.3 创建控制器
在南京电大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中,中心控制器是由Struts提供(ActionServlet),程序员一般无需对该ActionServlet执行二次研发;负责特定业务处理的Action类则是研发者研发任务的重点,这部分Action对象中会执行全部业务操作,处理结束,由Struts的中心控制器转向到JSP页面,把处理结果返回到客户端。
5.4 创建配置文件
包括两个配置文件web.xml和struts-config.xml,用来定义Struts系统中模块之间的交互。通过对该两个配置文件的定义,将Struts框架中MVC各部分联系起来,完成了一个真正的MVC系统。
南京电大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开启阶段学生申请导师界面见图3。
6 结束语
本文对现阶段高校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状况充分调研,分析总结现阶段高校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主要缺陷,在掌握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的需求基础上,结合南京电大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的实H状况,探讨了南京电大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本系统基于网络B/S方式设计思路,采用Struts框架技术与SQL Server2014数据库技术进行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张云龙,贾宇波,吴徐彬.基于UML的毕业设计管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J].工业控制计算机,2015.
[2]丁勇,储久良,张飞.基于MVC框架的毕业设计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与现代化,2014.
[3]陈泽强,徐梅玲.基于.NET的毕业设计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3.
【关键词】电子文件;管理原则;方法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文件已大量涌现,各企业均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办公自动化系统(OA),但由于电子文件对网络系统的依赖性、易变性、电子文件信息与载体的可分离性,以及其操作方便、传递快捷、存储空间小、信息容量大等特点,如何利用、保护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工作已经成为企业管理中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电子文件的概念和特点
1.定义
指在数字设备及环境中生成以数码形式存储于磁带、磁盘、光盘等载体,依赖计算机等数字设备阅读、处理,并可在通信网络上传输的文件。是数字信息和文件的组合体,包括内容、背景和结构三要素。国际档案界电子文件专家认为,完整的电子文件由文件内容信息与元数据组成,并形象化地将文件与元数据比作信的内容和信封,文件是用元数据封装起来的对象,元数据加上文件内容就构成了有证据作用的文件。
2.特点
(1)非直读性。电子文件载体的非直读性体现在很多方面:一是数字编码序列记录在载体上,人的眼睛无法分辨;二是载体上的信息记录密度极大,即使在高倍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光盘记录痕迹,但读不懂那些痕迹表示什么;三是载体的数字信息往往是经过压缩、加密处理,即使有设备,如果不解压、解密,也不能读取其内容。电子文件载体的非直读性增加了电子文件保管及长期保存的困难性、复杂性。
(2)对系统、设备、标准的依赖性。由于电子文件从形成、传输到存储都是通过计算机实现的,这就决定了电子文件对设备的依赖性。不同软件环境形成的电子文件存储在载体上,有时难以互换;电子文件加密后不解密就无法识别;技术设备更新时,不及时解决格式转换问题,也无法读取等。
(3)易更改性。信息容易变动可以不留痕迹,电子文件产生后不可能不改,为此要防止电子文件信息受到误改或篡改,这成了解决档案真实性问题的关键。
(4)信息的共享性与安全性。电子文件的共享性是其运作环境网络化决定的。随着网络化的发展,对电子文件极为重要的网络安全问题已日益突出,可以说网络的不安全性已成为限制其发展的最大障碍。
(5)信息和载体的可分离性。电子文件信息可以毫无损害地从一种载体转移到另一种载体上。为此对原件的概念提出质疑。档案的真实性问题被提出讨论,档案管理仅依靠载体管理的方法已经不能达成预期目标。
(6)对元数据的依赖性。元数据是关于数据的数据,如电子文件上下文关系和结构的描述。电子文件的元数据必须特意附在文件信息中,否则将无法恢复电子文件的原貌。此外,电子文件的运作往往是在网络上进行的,操作者互不见面,体现行政背景的元数据就不那么完整、详细。如果不特意提供或补充这些元数据,那么就可能给电子文件保管和长期保存带来问题。
电子文件技术的特点影响了信息的生成、处理、传递、保存,虽然利用方便快捷,但信息的真实、完整、可读、安全遇到了挑战。我国现正处于电子政务的初期,在这种环境下各级政府产生的文件已是电子版本,大部分都是通过网络传输和处理。由此使以保管文书档案为主的档案部门的职能重点从实体管理转向信息管理、知识管理,从物理控制转向智能控制。
二、电子文件的管理原则
电子文件管理原则是在管理电子文件的过程中,为了保证电子文件真实、完整、安全和有效利用而应遵循的行为准则。这些原则包括:
1.全过程管理原则
电子文件的形成、处理、收集、积累、整理、归档、保管和利用等各个环节,都有信息更改、丢失的可能性,建立并执行一整套科学、合理、严密的管理制度,从每一个环节堵塞信息失真的隐患,对于维护电子文件的原始性、真实性十分重要。维护电子文件真实性的管理措施涉及从电子文件形成、处理、收集、积累、整理、归档,到电子档案的保管、利用的全过程,可以称之为“电子文件全过程管理”。电子文件的全程管理原则应该体现在电子文件管理体制与模式的确定,管理系统的设计和运行,管理制度的内容和执行等方面,以保证电子文件在其整个生命周期受到严密的控制。
2.前端控制原则
在文件从形成到永久保存或销毁过程中,文件的形成是前端,处理、鉴定、整理、编目等具体管理活动是中端,永久保存或销毁是末端。传统文件、档案管理的特征是分阶段、分环节控制,文件、档案管理的全部目标和要求被分解到不同的阶段、环节和步骤之中。前端控制则是对整个管理过程的目标、要求和规则进行系统分析、科学整合,把需要和可能在文件形成阶段实现或部分实现的管理功能尽量在这一阶段实现。前端控制可以有效地防止其他管理环节对电子文件的损伤和破坏,确保电子文件真实可靠、完整安全、长期可读,提高管理效率。
3.真实性原则
电子文件真实性是指电子文件的内容、结构、背景信息等经迁移、传输后须与形成时原始状态一致。真实性是保证电子文件行政有效性与法律证据性的基础,是电子文件反映历史真实、具有价值得以作为社会记忆长久保存的前提。电子文件对信息技术的软硬件有较强的依赖性,不同格式的文件转换时可能造成信息失真,在进行电子文件迁移过程中也可能造成信息失真。因此电子文件管理必须遵循真实性原则。
4.完整性原则
作为企业活动真实记录的电子文件的完整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作为记录企业活动真实面貌的具有有机联系的电子文件及其他形式的相关文件数量齐全;二是每一份电子文件的内容、结构和背景信息没有缺损。电子文件在存储或传输过程中保证不被偶然或故意增加、删除、修改、伪造、乱序、重放等,也是文件完整性的体现。
5.可读性原则
电子文件的可读性是指电子文件经过存储、传输、压缩、加密、媒体转换、迁移等处理后,应能够以人可以识别、可以理解的方式输出,并保持其内容的真实性。计算机软硬件不同,生成的电子文件的格式也不尽相同。计算机软硬件的更新换代,可能会造成对旧的软硬件不兼容。电子文件对系统有很强的依赖性,脱离了赖以支持的软硬件系统后,文件就变成了无法识别的“死文件”。另外,如果感染了病毒也可能造成文件信息的无法读取。因此电子文件管理必须遵循可读性原则。
三、电子文件管理的基本方法
1.始终保持电子文件的“原始性”
电子文件的上述特点使我们无法采用与纸质文件相同的标准和方法来判断它的原始性,需要为这建立一个新的“原始性”概念。这种“原始性”概念与纸质文件原件的区别主要在于,它抛弃了文件形式上的原始性,即允许文件载体、字迹、格式等表现形式发生变化,仅以文件中所含信息的真实、准确,即内容的原始性为唯一标准。它将是电子文件转化为电子档案,全面行使“历史记录”和“社会记忆”功能的根据,是电子档案“享有”与纸制档案同样凭证作用和法律效力的基础。
2.大力推进文档一体化
文件运动周期理论告诉我们,从现行文件到档案是一个统一的、前后衔接的过程,将这样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个过程纳入一个统一的管理系统之中产生文件和档案的一体化管理是理所当然的。所谓一体化,并非去抹煞不同运动阶段文件管理的特点,而是要求在一个统一的系统之内,有统一的控制中心,统一的工作制度,统一的、前后各有特点又互相衔接的工作程序。也就是说对原来相隔在文书和档案两个工作部门,且相对独立,但又有不少具体工作环节互相雷同和重复的两个管理系统,真正从组织制度和工作程序上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统一的管理体系。这样就能从文件的形成时起对其运动的全过程进行比较全面、有效和统一地控制,既精简了工作程序,减少了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又能避免因现行文件管理不善致使档案部门有可能收集不到系统、完整档案的弊端,提高了案卷质量,达到了以较小的耗费取得较大的效益的目的。
3.积极探索电子文档管理规范化
论文关键词高校 政工干部 心理危机干预 作用
论文摘要高校政工干部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他们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的生力军,紧密贴近学生,在心理危机防护网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就“如何做好危机预警与识别、危机处理和危机后的管理工作”做出了阐述。
1 构建完善的心理危机预警系统
1.1 树立正确的危机意识,构建学工条线预警机制
古人云:“安而不忘危、治而不忘乱、存而不忘亡”, 在高校的工作中要防止危机、控制危机、管理危机,首先必须理性地认识危机,并构建科学的预警机制。
第一,做好大学生心理测评工作。我校在新生入学时都进行心理健康测试及评估, 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全方位、多层次地掌握学生的整体心理状况,依据测试结果,及时预防并及早发现有可能会出现的心理问题,避免不必要的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第二,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工作。政工干部应定期或不定期地深入到学生教室、宿舍中去与学生交流,尤其是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心理障碍、学习困难、就业困难等特殊群体学生。并通过校报、网站、板报等媒体宣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积极营造校园“心育”氛围。
第三,构建畅通的学生信息体系。高校要建立起由“学校学工处学院班级宿舍”这样一个网络预警体系,从最基层起,从下而上,层层落实,形成较为完善的信息体系, 保证信息上传下达的畅顺,随时掌握学生的心理,随时掌握学生的心理, 思其所思、想其所想、解其所难,确保危机事件能准确、快速、通畅、有效的解决。
第四,构建人员互动体系。高校突发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处理,头绪繁多,问题重重,但有五组关系必须妥善把握好。努力处理好与司法机构、学校上级、新闻媒体、学生家属以及一线政工干部的关系,防止可能会引发的一些新的、更为复杂的问题出现。
1.2 整合校内外资源,健全学校稳定工作队伍管理机制
第一,合理利用校内资源。高校学生的心理危机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并非一个部门能独立完成,因此,我们本着“大校园安全观”的理念,从完善队伍结构入手,从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思想工作、安全保卫和网络管理等几个方面,加强队伍建设,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的合力形成,并加强对应急力量的培训和管理,切实提高队伍危机干预能力。
第二,积极吸纳校外资源。高校的心理危机管理工作离不开社会,与国家、地方政府、社区、社会保障机构以及学生家庭等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高校应该主动、积极地拓展高校危机管理的工作领域,保持与社会各级相关部门的联系,整合资源,共同为高校危机管理工作做出努力。
2 心理危机的应对与处理
2.1 观察和跟踪调查
进行专业的心理诊断和鉴别;跟踪调查容易出现心理危机的高危人群;一旦发现有自杀意念的学生,立即转移到安全的环境,并成立监护小组,实行24小时全程监护,确保学生人身安全,同时上报危机干预领导小组,并通知学生家长到校共同采取干预措施。在此过程需要辅导员要妥善安排中间环节,不给被监控的学生造成心理上的伤害。重要的是对这样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让其感受到人际之间的关怀和温暖。
2.2 实施转介
(1)请专业人士或专家进行心理评估。(2)对有严重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的学生应该转介到精神卫生机构以便及时采取心理治疗或住院治疗等措施。(3)对有自杀意念学生、已经实施了自杀的行动但没有完成或已经完成自杀的学生应立即送到专门机构进行救治。
2.3 及时挽救生命
学校各级部门要保持高度的敏感性,一旦得到危机信息,学校要立即通过各种方式,挽救学生生命。 转贴于 3 心理危机后的管理
危机后管理阶段中,辅导员的工作重点(下转第187页)(上接第185页)在于安抚当事人及其周围人员的情绪,尽量让他们保持稳定,并努力将危机转化为发展的契机。
(1)将心理危机事件及时上报到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协助做好减轻当事人心理压力,调试情绪的工作。尽力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危机带来的遗留问题,把危机事件带来的影响减少到最低,尽快使他恢复到正常的生活和学习中。
(2)做好对周围人员进行心理救助的相关工作。产生心理危机当事人的同学可能会表现出强烈的反应,需要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及时对他们进行危机后心理救助。比如,可以和自杀者的同学探讨关于自杀者死亡的相关情况;询问同学对该事件的感受,给予同理心和情感的支持;允许学生表达他们的悲伤、内疚、自责等等情绪并让他们明白,这一系列的情绪反应都是正常的。
(3)对学生进行危机后教育,教育学生“如果自己出现了心理危机,要主动寻求帮助,要相信有人愿意帮助你,可以向学校咨询中心求助或校外的心理咨询机构求助”。
4 高校危机干预工作努力方向
学校突发危机事件既能暴露出各项工作中的问题,又能促进日常工作在这种特殊压力下得到创新,因此需要不失时机地及时总结教训,认真评估结果,明确工作方向。
4.1 普及危机教育,提升应对能力
第一,加强学生的危机教育普及工作。从众多高校突发危机实践包括我校的几起事件不难看出,大学生的危机意识较为薄弱,对危机识别和应对的能力不强。因此,我们要通过宣传资料、电视节目、网络等途将心理危机教育的普及工作覆盖到全校学生,将危机事件的预防、处理既成为一种学校管理行为,又渗透到每一个学生的意识之中,使他们成为危机事件的自助者。
第二,加大心理危机应对的连接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力度。针对危机应对,学校要培养全体教职员工“全员育人”的意识,所有的应急措施离不开全体成员的配合和动员。因此,要加大对连接人员的应对危机能力的培训力度,对他们进行专业、系统的培训,只有这样,应对机制才更科学更有效。
4.2 加强实证性研究,拓宽危及研究领域
目前,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已成为较新的学科领域,由于危机形态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该领域的研究会涉及到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与管理学、社会学、组织行为学、信息管理、传播学、心理学、伦理学、系统论、控制论等学科都有密切的关系。因此,要拓宽研究视角、拓展研究领域,并重视案例的收集、整理,加强实例分析,改进措施,切实提高危机管理的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需要构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体系进行全程化就业指导并加快软硬件建设确保就业指导工作流程运作通畅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迅猛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加快高校毕业生数量迅速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当前我国虽然逐步建立起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大学生就业机制但由于受长期的计划体制影响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尚未全程化全员化大学生普遍存在缺乏职业选择和生涯规划能力对自我社会职业不能正确定位择业取向含混个人的就业期望值与社会需求偏差大等现象因此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构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现状
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起步较晚特别是针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尤其滞后自年高校扩招以来在社会需求没有显著增加的前提下毕业生人数的迅速增长导致社会就业压力大为增加给高校的就业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出路只有一条就是对不符合新形势新要求的就业指导机制进行改革构建与新形势新要求相适应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一是就业指导工作的指导思想有待进一步端正目前不少高校还是把主要精力忙于申办新专业扩大招生规模竞争高分生源等事务中没有组织力量去调查社会需求以就业为导向调整专业结构把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就业指导的根本而是把就业指导工作局限于举办几场人才招聘会在高年级学生中开设几节指导课的层次上不是主动适应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要求的动态变化而是以不变应万变仍有皇帝女儿不愁嫁的思想坐等用人单位上门要人也有不少学校对就业指导工作抱有急功近利的短视心态片面追求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而不是切实地把就业指导贯彻到大学教育全过程融合于思想道德教育业务教育之中把它看成是全面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系统工程由于相当多的学校在就业指导工作的指导思想上存在上述问题严重地制约了就业指导工作的广度高度和深度而就业指导目标既是就业指导工作的出发点又是就业指导工作的归缩就业指导虽然日益受到社会尤其是高校及大学生的重视和关注但由于这项工作起步较晚并缺乏必要的理论研究一直未能确立明晰的指导目标其短视心理短期行为严重
二是指导机构不够健全指导人员素质有待提高虽然大多数高校都建立了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但其行政管理职能比较突出服务职能有所欠缺有的对就业指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有的甚至狭隘地把就业指导理解为找工作落实具体单位忽视就业指导的教育功能以及对高等教育改革的影响没有发挥就业指导工作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作为就业指导人员不仅应向学生讲解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而且还应熟悉心理学劳动人事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相关法律以及各专业的基本知识要担负起帮助学生自我评价正确定位等任务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主要由党政干部和政治辅助员兼职大多没有经过专门培训缺乏对就业指导工作进行研究和探索显然很难胜任工作因而造成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不强专业化不够
三是指导形式单一内容简单对象缺乏连贯性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大多数形式和内容比较单一仍然停留在讲解就业政策收集需求信息分析就业形势传授择业技巧等方面而忽视学生个性的塑造潜能的开发和创业创新能力的引导缺乏职业能力测试和职业生涯规划等内容其主要工作仅仅是为毕业生办理各种手续统计生源整理核查档案派遣等工作其指导对象主要是应届毕业生认为只有毕业生才有必要接受就业指导其他在校学生尚未到需要指导的时候耽误了多半有利于指导的时机把本应贯穿整个大学教育的渐进过程变为突击应试性的指导
二纵向建设完善高校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
高校应从系统论的观点来考虑把就业指导作为一个系统构建一个完善的贯穿于大学教育全过程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其特征是就业指导工作与学生的职业发展愿望相结合与高校的培养目标相结合与市场的需求相结合具体工作中应按照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指导使学生做好心理知识能力准备及时应对社会需求提高就业竞争的能力
其一职业生涯认知和规划在大学一年级进行专业思想人才观教育使学生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加深对新学专业的认识了解本专业培养目标增强学习专业的自觉性初步了解国家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同时要让学生家长了解学校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做到胸中有数培养学生人际沟通能力和其它相关能力加强与高年级同学交流询问就业情况参加学校活动学好专业基础帮助学生分析国家经济形势了解行业的发展前景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开展心理测试建立分类档案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就业意向和就业兴趣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其二基本能力的培养在大学二年级进行专业发展教育创业意识和竞争意识教育使学生了解本专业发展的趋势和前景了解各专业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树立创业和进取精神指导学生参加学生会或社团等组织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尝试兼职社会实践活动增强英语计算机能力辅修其他专业知识选择第二专业学习选择考研院校与专业方向开展创业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创业知识成立模拟创业公司学会写创业计划书
其三职业定向指导在大学三年级进行专业思想巩固教育价值观成才观教育择业观前期教育同时加强综合能力和素质培养使大学生了解个人的工作动机适应性以及工作目标逐步形成适合学生特点的就业目标引导他们提高求职技能撰写专业学术文章提出自己的见解参加有关的暑期社会实践工作与同学交流求职工作心得体会了解搜集工作信息的渠道并积极尝试熟悉学校就业网络要求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双选会加强与专业就业技能培训机构合作对建立心理测试后的弱势群体进行分类培训提高学生就业素质就业技能和竞争能力
其四择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在大学四年级进行系统就业指导教育择业能力培养活动毕业生教育培养大学生就业决策能力获取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加强就业技巧就业政策教育等同时要求学生对前三年的准备做一个总结检验已确立的就业目标是否明确前三年的准备是否充分要求学生积极参加招聘活动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积累和准备积极利用学校提供的条件了解就业指导中心提供的用人单位资料信息强化求职技巧进行模拟双选活动等训练实现就业目标
三横向建设完善软硬条件确保全程化就业指导工作流程的顺利进行
第一健全就业指导机构高校要高度重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把毕业生就业问题作为关系学校发展的重大问题来抓成立学校就业工作指导委员会完善机构落实责任努力使招生投入培养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的完整的系统工程在学校统一领导下学生工作教学工作共同协作相关职能部门大力支持不断推进教学改革适时调整教学目标和计划要按照宽专业厚基础灵活专业方向的要求根据就业市场需求的变化从动态的富有适应性和弹性的角度重新审视和设定培养质量和培养模式各院系也应根据学校的总体安排积极主动开展就业咨询与指导工作提供个性化的优质服务向社会有针对性地推荐毕业生
第二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在发达
国家就业或职业指导工作一般都由专家来进行就业指导已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而在我国高校从事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大多数是政工干部他们在从事学生工作的同时兼做毕业生就业的指导工作但在就业市场完全放开变化日新月异专业性日益突出的今天单靠兼职工作根本无法进行如此重要和复杂的就业指导工作所以就业指导工作不是几个月临时的事务性工作只有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职业队伍才能更好地研究社会就业市场的变化研究人才供求关系研究人才资源使用的最佳原则因此一方面要不断加强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建设努力完善人员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另一方面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应有意识地加强理论学习增加知识储备围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特点社会就业市场发展变化的规律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过程途径原则和方法等方面的问题寻找就业指导工作内在的规律性加强就业指导学科理论和实践方面探索努力实现就业指导职业化就业工作的系统化以最终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强有力的就业指导队伍
第三丰富就业指导内涵
一是心理测试指导应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结合学生共性和个性建立分类指导对象档案根据心理测试结果进行分类就业指导为就业指导提供依据提高就业培训的针对性和效率
二是职业生涯设计指导由于大学前期更多注重书本知识的教育加上高中升学选择学校和专业比较盲目因此大学生这个年龄段在职业选择上也显得无所适从易带来盲目性同时这个阶段也是大学生发现和发展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能力和才干价值观动机和抱负寻找现实的角色模式获取信息接受教育和培训开发工作所需要的基本技能的黄金时期按照职业生涯规则理论认识和了解自己借助于心理测验对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学识技能智商思维方式道德水准等进行评估确定自己优势所在和弱势拥有的能力与潜力自己目前的不足或能力的欠缺这对主动适应大学学习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职业生涯设计指导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人的发展是需要目标的职业生涯的发展要有自己的短期和长期目标要对各种环境因素和就业形势作出估测和分析应该在规划时作出抉择以便使自己的学习工作以及各种行动措施沿着自己的就业生涯路线或预定的方向前进
三是就业教育指导大学生的就业教育应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向入手一方面开设就业教育课程把就业教育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改变就业教育只局限在大学生毕业前夕进行的做法使就业教育贯穿于整个大学学习过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可以开展就业教育专题讲座将就业教育中的一些重要的关键性的的问题分为若干专题来给学生讲述可聘请业内知名人士成功创业者以及校友讲述个人成长经历和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还可以通过个别就业咨询请有经验的就业指导老师辅导员班主任为毕业生提供一对一或小范围的个性化指导另一方面应加强就业实践训练其一组织模拟招聘模拟招聘是一种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模式这种实践平台演练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可紧密结合就业市场的实际力求在校内再现就业聘任的全过程让学生都得到招聘的感性体验以此来锻炼和检验学生求职应聘能力其二参观考察开展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教学实习参观调查等不仅能巩固毕业生所学知识加深对职业及用人单位的了解还可在第一时间内获得用人单位的用人信息组织学生参观校内外人才招聘会通过自临其境感受就业氛围观摩其招聘应聘过程增加认识积累经验其三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苦练基本功提高求职能力现今的大学生将逐步告别一张学历证书打天下的局面通过第二课堂增长知识和技能开展职业资格鉴定和其他技能学习获得证书将使大学生提前与社会接触提高其实践能力大大缩短毕业生进入角色的时间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四是择业指导大学阶段是职业的定向阶段择业指导要有针对性实践性和应变性引导学生在专业实践中亲身体验加深对未来就业的认识全面提高自身的就业素质适应人才市场和劳务市场的需求变化学校要全面了解用人单位的实际状况对就业者的要求以及为就业者提供的工薪待遇等条件和今后的发展机会将单纯的招聘活动改为就业指导宣传招聘实习于一体例如我校针对自身特点举办冶金行业的发展与人才需求预测等类型的指导讲座效果显著使学生在选定一个具体用人单位之前对于这个行业以及单位所在地等情况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通过开展有针对性和指导性的活动不仅提高了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而且也提升了就业质量
五是创业意识指导为了解决目前出现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除了从就业指导等方面采取切实措施外更应该努力探索引导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新方法大学生创业不仅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而且还给别人提供了就业机会和岗位所以应大力提倡支持有条件有能力的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学校应把就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结合起来从创业政策指导创业观念指导心理咨询指导创业技巧指导等方面着重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并且从学生入学起就加强对其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的教育利用各种途径大力宣传优秀毕业生的成才之路和成功经验结合各种模拟创业活动如创业大赛等使大学生完成从就业到创业的观念转变使广大毕业生牢固树立自主择业勤奋创业终身学习的观念树立根据社会需要就业的观念树立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勇于到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拼搏奋斗的观念
第四建立就业信息网络高校应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开发以网络为基础的就业系统建立毕业生业平台既包括毕业生详实的电子档案各专业的毕业生数量就业率毕业后收入等指标也包括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实现网上信息资源共享同时通过毕业生信息数据库以及毕业生就业状况统计监测预警系统就业市场预测系统和毕业生跟踪评价系统为毕业生用人单位及有关部门提供咨询服务通过建立高校就业联盟完善信息渠道使用人单位可及时将需求信息上网同时也可以在网上查询毕业生有关情况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保障就业渠道的高效畅通通过信息公开不但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诚信就业减少不必要的就业纠纷和由此带来的毁约问题而且能有效地维护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