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地方科技发展范文

地方科技发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方科技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地方科技发展

第1篇:地方科技发展范文

论文关键词:综合性科技期刊;地方经济;舆论引导;信息传播;沟通协调

科技创造财富,科技引领未来。作为展现当地科技工作的窗口和知识传播的平台,地方综合性科技期刊要在科技发展的浪潮中顺势而行,发挥自身特点,将杂志的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这要求期刊有一个明晰的办刊思路,将科技两字贯穿始终,做深、做透科技这个大文章,只有心系地方经济发展才是期刊生存和发展的活力所在。

1地方综合性科技期刊发展现状

一直以来,综合性科技期刊在传播党和国家的科技方针、政策,科技法律、法规,科技发展动态和科技管理工作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科技事业的日益繁荣,综合性科技期刊普遍存在着规模小、体制落后和思路狭窄等问题,已经难以适应发展的需求,亟须走出“小科技”,融人“大科技”。

1.1地方综合陛科技期刊存在的问题

1)办刊意识不强。目前,多数有着政府背景的综合性科技期刊还依赖于靠上级管理部门给予一定的补助、收取微薄的论文版面费来维持生存,对于刊物的未来.办刊人缺乏统一、明晰的办刊思路,市场经营意识和杂志品牌意识淡薄,严重影响着刊物的发展。

2)内容与风格缺乏特色。许多综合性科技期刊的刊名大同小异,杂志的整体风格类似,基本以刊登职称论文为主,缺乏自身风格和亮点。此外,为了降低运营成本,还人为地将杂志采访、报道、活动策划等功能省略,取而代之刊登文件、领导讲话、过时消息等一些枯燥乏味的内容,严重影响着刊物的可读性。

3)脱离实际、视野狭隘。一方面,关系稿、人情稿、职称稿等充斥版面;另一方面,缺乏必要的调查研究和实践探讨,无法从更高的角度深层次挖掘和展现当前的科技发展成就。及时分析当前社会经济热点、难点问题等。

1.2地方综合性科技期刊承担的责任

1)社会责任。综合性科技期刊既是党和政府重要信息的者,也应是社会公共信息的者,起着二者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和桥梁作用,既有公共产品的性质,也有产业的性质,因此,也必须要有社会公益意识,承担社会责任。

2)分析报道的责任。虽然杂志的特点决定了它不能像报纸那样及时报道瞬时新闻,但应借助于专业学科的背景知识,更深层次地挖掘内涵,详尽阐述所涉及领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综合性科技期刊要在众多杂志中脱颖而出,更应牢牢把握与科技相关的各个领域,发挥杂志特点,确立自己的地位。

1.3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综合性科技期刊助力

1)在综合性科技期刊缺位的情况下,对地方经济发展研究较多的还是大众期刊,关注的焦点也只是集中在现象报道、宏观建设、观念改变等方面.缺乏专业背景的它们在遇到具体问题时仍无法深入解决。所以,综合性科技期刊应站在科技发展的前沿,从科技的角度担当起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任。要针对当地经济解决实际问题。

2)一批综合性科技期刊的探索已初现端倪。《华东科技》《今日科技》《太原科技》等杂志纷纷改版,引进大众期刊的成功经验,一改过去“论文期刊”的面貌,以各地指导科技工作窗口、企业科技顾问、科学生活向导为主要内容,使杂志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有了一定的指导性和权威性。用事实证明了综合性科技期刊可以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力支持。

2综合性科技期刊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大有可为

2.1宣传典型为自主创新营造良好环境

1)宣传区域科技经济发展焦点。把握区域经济命脉,结合科技发展动态,破解发展难题,积极探索符合地方市场经济规律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杂志内容,宣传报道各地推进自主创新、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建设方面的新思路、新举措,以及在产学研合作,促进技术、市场与资本紧密结合等方面的案例。

以《今日科技》杂志为例,作为浙江省科技厅主管的一本综合性科技期刊,该杂志自2005年改版以来,不断在科学技术厅、科学技术局、科技型企业和科学大众之间寻求平衡点。开辟了“资讯·观察、产业·财富、研究·创新、科普·时尚”四大栏目,一方面,报道全省科技动态,宣传各地科技局的重大科技举措;另一方面,广泛联系科研工作者,关注大众焦点。其中,每期的一大看点就是对县域科技经济发展亮点的宣传,这是编辑人员在结合当地区域特色和政府部门的汇报材料的基础上,经过策划、提炼而来的,如“景宁创业富民名茶科技强县”“鹿城:打造自主创新温州模式”“汽车科技涌动路桥”等一系列展现区域发展特色和风采的专题,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健康发展,而且成为各地交流经验的平台。

2)宣传企业自主创新典型。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一旦选择好典型案例,大力宣传企业自主创新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就能引导企业从重视基本建设、技术改造的扩大再生产转移到重视技术创新上来,进一步促进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为地方企业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的氛围。以《今日科技》杂志为例,《飞跃集团——核心技术创新战略》《海正集团——博士后创新战略》《“珠光”为世界刺绣无限光彩》等系列文章在“自主创新浙江行”栏目中的集中反映,展现了浙江民营企业“在自主创新中迅猛发展”的新风貌。同时,激励了更多的企业转变观念,积极投身到自主创新上来。

3)宣传科技相关部门的成功经验。重点宣传地方政府、科技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构筑公共科技创新平台的成就和打造一流区域创新体系,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环境方面的新举措。这对新时期转变科技行政部门工作职能和工作方式,提高科技管理工作效率和科学决策水平,扩大科技工作影响力有着特殊意义。《今日科技》杂志在2006年第6期,以较大篇幅刊登了位居“全国经济百强县(市)”第5位的慈溪市在开展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的基本做法,即“政策引导、主体培育、平台打造、载体带动”,从科技工作的角度归纳和总结了近年来慈溪市委、市政府以自主创新推进慈溪率先实现科学发展的成功经验。同时,与各地科技局密切联系,为当地的科技局长开辟了“创新大讲堂”栏目,使科技局长的工作思路和声音能在杂志上进行广泛地交流、引起争鸣,为其他地区开展科技工作提供了借鉴。

4)宣传科技创新人才。综合性科技期刊应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加强对科技人才、科技先进集体、科技系统先进模范人物和先进事迹的宣传报道,在科技创新方面树立学习典型,为广大科技工作者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舆论环境。

2007年,《今日科技》杂志开辟了以反映科研人员的历程、风采、成就为主要内容的特色栏目“科研人生”。宣传报道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中国计量学院院长林建忠,执著追求再造龙泉青瓷冰裂纹绝技的工艺美术大师叶小春等人物,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同。“深入挖掘、真实再现”,科技杂志以其特有的角度宣传科技工作者,树立了科技创新人员的典型。

2.2传播信息为区域发展提供信息支持

1)政策信息。针对政府部门最新的方针政策、发展规划、调研统计等重大信息,深入解读其中涉及科技发展的政策措施,及时回答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综合性科技期刊背靠的就是“科技”,对政策解读的优势是其他刊物无法比拟的。

例如,《今日科技》开辟了“本期特稿”“权威推荐”等栏目。作为浙江省科学技术厅的舆论阵地,该杂志对浙江省科技发展新举措、科学技术厅政策法规、重大决策等都能够及时分析解读。

2)农业科技信息。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时期,农民对技术、管理、经营等知识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为农民提供农业科技信息必将为我国传统农业注入新的活力。

《今日科技》杂志的“聚焦三农”栏目应运而生。《宁海“紫甘薯”种出“生命软黄金”》《创新科技特派员服务机制提升支农水平》《稻鱼共生:一号农业文化遗产》等文章深受农户欢迎。一方面,探索了农业科技发展的道路;另一方面,为转变农民思想观念,宣传科普知识,提高农民种养殖水平等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国内外发展动态。就浙江经济而言.虽然经济发展迅猛,但仍是资源小省,问题突出。众多企业缺乏长远目光,在日益激烈的市场中利润不断下降,缺乏竞争后劲。因此,作为杂志媒体就应关注、追踪前沿,甚至预测趋向,帮助企业在产业转换升级当中发挥导向作用。同时,还应以媒体的宽广视野为区域科技发展决策提供参考。

“科技要闻”“科技在线”“科技广角”等栏目就针对国内外最新技术、产品和动态予以报道.透视其中的关键。如《科技时代资讯前沿》综合反映了国外最近科技产品,让读者了解与掌握了最新国际化产品。

2.3策划活动积极发展版外经济

1)策划评选活动。2006年,《今日科技》杂志社承办“2006年浙江省百名科技自主创新青年标兵”推选表彰活动,正式启动后,反响巨大。来自全省各地的科技部门、科技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都踊跃推荐,积极争取国内首次科技自主创新青年标兵的推选名额。

通过评选活动,《今日科技》杂志发挥了科技期刊整合不同资源的优势。一方面,极大地提高了杂志的影响力;另一方面,通过推选、表彰高素质的、具有蓬勃创新精神的青年科技人才,展示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树立标兵和模范,引导更多的青年科技人才积极投身于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建设中。

2)举办论坛。目前,众多媒体都通过承办论坛来共同为社会经济发展献计献策。《今日科技》杂志通过承办“首届浙江省科技企业家论坛”,为浙江省的优秀科技企业和优秀科技企业家提供了一个展示自主创新成果、总结自主创新经验、交流自主创新思想、畅想自主创新未来的崭新舞台。通过杂志的影响力,邀请政府官员和企业家们做精彩演讲,多角度地讨论了浙江省企业如何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科技强省战略的实施,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科技下乡。综合性科技期刊可以借助自身的信息资源优势和集中的科技网络,为地方经济发展牵线搭桥。《今日科技》杂志在数次科技下乡中,不仅给广大农民带去了丰富多样的科普书籍.而且根据当地特色带去了一些实用技术。甚至.编辑部还组织人力,对口与地方政府创办试点性质的企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科技结对枫树湾”就是典型的例子。不仅给该村农民送去科技书籍、科教光盘等科技物品.还与村干部和广大农民进行面对面的座谈.心与心的沟通。特邀科技特派员到枫树湾村为该村杨梅种植户举办了一期别开生面的培训讲座;畅谈科技结对的3年计划和近期具体事宜,设计推出枫树湾村有史以来的第一个杨梅礼品包装盒:提出“科技结对,产业创新.典型引路.跨越发展”的战略思路;商讨枫树湾村杨梅市场招商引资、申请省级绿色农副产品认证、开办杨梅技术培训班、举办杨梅大会等内容,得到了当地村民的热烈欢迎。

第2篇:地方科技发展范文

[关键词] 地方院校 科研 区域经济社会 和谐发展

一、引言

大学是促进一个区域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强大推动器,科学研究是贯穿其核心的驱动力,成为影响一个学校发展的关键因素。作为地方人才的“蓄水池”和地方经济创新研发的“发动机”,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此类院校办学历史短,学校名气不大,多数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由一些专科院校合并升格而来的。经过上个世纪末国家对高等教育格局的调整与合并以来,地方院校所面临的生存挑战压力越来越大。其中,科研力量薄弱的问题日益显现出来。

例如,唐山学院所处的唐山是位于河北省北部的一个较大城市。近20多年来,唐山市依靠煤炭、钢铁、陶瓷和矿产等支柱产业,以及港口的发展,已成为全省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之一。自2002年唐山学院成立以来,学院以“科研群体要形成规模,研究内容要产生效益,纵向课题要上层次,横向课题要出规模”为目标,制定了一系列科研管理文件,对于推动学院的科研发展起到很大促进作用。但总体来看,由于受时间、地域、体制、资源等因素制约,学院仍存在科研力量相对比较薄弱,与区域经济社会的联系不紧密;缺乏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没有形成较为稳定的科研队伍;科研资金配置不足,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增强;科研方式封闭,大学与地方经济互动发展科学理念尚不健全等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正确认识地方院校科研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地方院校如何实现高校的科研优势,融入到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之中,是学校改革发展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和认真思考的问题,也是地方院校能否获得更好发展的重要前提。有鉴于此,笔者对地方院校科研与区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问题做一初步研究。

二、地方院校科研与区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内在机理

地方院校的科研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地方院校科研应该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为研究对象,并以其研究成果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只有地方院校科研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地方才会参与院校科研,地方院校才会有更大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反过来,只有地方参与地方院校科研,地方院校科研才有可能发展得更好,才会更积极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经济增长需要靠资金、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的投入,但更重要的是技术。区域资源本身就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先导,也是区域科技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基础。地方院校的科研创新,只有从区域资源出发,努力寻找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共同点,才符合科学研究的发展规律,才能真正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地方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一旦能感受到地方院校科研的智力支持和技术提升,就会从多方面促进地方院校科研的飞跃。

1.地方院校科研能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良好发展

地方院校科研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作用主要表现:(1)地方院校科研的价值就是在推动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实现的,地方院校科研只有与区域经济建设紧密结合,其研究才能得到社会的支持,科研的发展才有持续的驱动力,地方院校才能成为企业技术进步的后盾和依托。(2)地方院校科研发展也能够提供辐射整个区域的新知识、新型实用技术。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新知识,以及新型实用技术,如果单纯依靠外部的引入,无疑需要支付较高的成本。而如果恰当地实现与区域发展的协和,将会越来越多地依靠地方院校提供技术与智力支持。

2.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地方院校科研发展提供源动力

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能够为地方大学科研提供资源支持主要表现在:(1)能够为地方院校科研提供课题机会和资金支持。区域内企业的发展会出现许多亟待解决的难题,这正好为地方院校科研指明方向,使之更加切合实际,易被市场接受,同时还可获得一定的经济补偿,拓宽地方院校筹措科研经费的渠道,并为本校科研的再投入做出支撑。(2)能够提高地方院校科研的实践能力。地方院校普遍存在着科研基础较差的现象,要提高自身的科研实力,在实践中锻炼学习必不可少。为企业解决实际难题的过程,无疑也是自身学习积累的过程。只有区域经济社会的良好发展,才能为他们提供资金、试验室,以及科研产业化的基础和发展空间。

三、实现地方院校科研与区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途径

实现地方院校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必须从当前实际和各自优势出发,找准两者的结合点,构建互为依托、和谐发展的新平台。

1.准确科研定位,创建区域科技创新系统

地方院校科研应紧密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自身研究特色,明确定位,解决相关领域的瓶颈问题。地方院校科研的发展,一是要构建地方院校科技创新体系联盟,实现地方院校与区域创新系统目标的一致性,以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二是要立足于与区域企业界的合作,鼓励企业科研机构与院校合并或共建一些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强化技术创新功能。

2.加强地方院校科研与区域经济联合,努力寻求共同点

当今,知识更新和科技发展速度日新月异,地方院校科研与其所处的区域经济紧密结合是一种发展趋势;谁能把握好这种趋势,谁就能更好为区域经济社会服务。地方院校科研与区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就在于谋求共同的利益。地方院校科研发展必须从区域特有资源出发,研究开发地方在全国乃至世界上有影响的科学文化遗产和特有资源,挖掘区域特色,培育独特的科研方向,提高学术水平,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3.走“高校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模式”,建立科技服务支撑体系

地方院校科研应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走“高校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模式”,以人才为基础,以技术改革和创新为纽带,建立一个立体交叉的科技服务体系。第一,信息咨询层。成立科技服务咨询中心,提供政策、管理、业务、技术等咨询服务,充分发挥地方院校智力资源优势,力争成为政府决策的“智囊团”。其次,产学研合作层。政府应帮助企业走产学研合作道路,本着因地而异、因企业而异、因项目而异的原则,开展从低层面的技术服务、技术咨询到高层次的联合科研、共建研发基地或创建联营实体等多种形式。第三,科技成果转化层。地方政府应积极牵线搭桥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如举办大学与企业合作洽谈会,鼓励大学对地方企业实行技术转让、入股、合作,或联合创办高新技术企业等。地方院校科研管理部门应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目标,向企业征集技术开发课题,组织科技人员走出校园,深入一线,为科研成果转化提供平台。

4.地方政府充分发挥统筹规划优势,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地方政府要充分发挥领导协调、政策支持的功能,促进高校、政府、企业之间的沟通,为地方院校科研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好导航。此外,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中应进一步转变观念,重视和发挥地方院校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独特优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创设优美环境,支持地方院校科研发展,充分发挥其辐射作用,促进本地区整体实现跨越式发展,提高区域社会品位。

地方院校科研积极探索与区域经济有机结合的渠道、增强为社会服务的功能,既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地方院校自身谋求发展的台阶。实现两者的和谐发展,既能发挥地方院校的科研优势,也利于围绕区域经济发展和地方特色资源形成强有力的科研团队,促进地方院校科研特色的培育。惟有如此,地方院校才能立足于本市,面向区域,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使自己的科研工作取得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学慧陶发祥郭华俊:区域大学科研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研究[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6,(10):33~40

[2] 常运琼,地方院校科研与地方社会经济的共生发展[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6):131~134

[3]高江勇:地方高校科技创新的思考与选择[J].高等农业教育,2006(9):11~13

[4]朱长风杨再明:构建高校服务支撑体系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J].煤炭高等教育,2006(11):100~102

第3篇:地方科技发展范文

【关键词】科学技术;房地产档案管理;发展

引言

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房地产管理工作开辟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也使房地产管理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以前我国房地产档案一直是手工记录的工作模式,而在引入计算机网络技术之后,档案管理开始向着自动化、信息化的模式转变,这不仅大大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也大幅提高了档案管理的质量。可以说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房地产档案管理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普及提供了前提,而这也是时展与房地产档案管理改革的必经之路。

1.构建完备的房地产档案数据库

科学技术推动了房地产档案管理的发展进程,使得房地产档案管理进入了现代化阶段,与传统档案管理不同,科技背景下的房地产档案管理呈现出了很多新的特点;数字化的信息形态,对设备的依赖性、信息与载体的相分离性、信息的易更改性、信息的共享性等等。因此,必须要建立一个完备的档案信息数据库。就档案管理而言,从科技信息的原始收集、储存、整理、检索、利用做起,再将这些信息输入数据库,实行全国联网,做到资源共享。这样能够充分保障档案的利用效率,也更有利于信息管理。

2.抓好组织建设,完善管理制度

事业单位中的档案管理工作也应该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使档案管理人员能够在这种管理制度下明确自身岗位职责,进而在管理制度的要求下做好档案管理工作。档案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以抓好组织建设为基础,不断完善相关管理方案和管理制度,确保将主要工作落实到个人。作为档案管理小组的主要领导成员,需要按照实际档案需求以及档案内容,及时对各领导进行任命,这种人员的任命方式,有助于管理制度的完善,保证了相关领导以及个人能够按照上级的命令执行任务。档案管理制度的完善,需要满足制度统一、计划完整、检查仔细、交流方便等原则,让完善的管理制度更加方便各部门进行工作。档案工作内容的建立,需要高层领导严格把关,以企业内部的发展和管理要求为基础,在满足前瞻性的同时,整体工作内容应更加积极主动,并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档案工作应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领导也应加强对档案工作的管理意识,保证在对不同管理制度实施的过程中,能够以强大的制度制约每一位工作人员,对出现错误的人员进行处罚,让档案完善工作变得更加顺利。高层领导应结合现代网络技术,不断完善档案管理内容和管理要求,确保最终完成的档案管理计划能够更好的应用于实际,为日常的工作提供帮助。

3.加强档案基础工作,基础与科技并存

由于在长期经营和管理的过程中,企业内部会堆积不同年份不同人员的档案信息,在对这些信息进行完善和管理的时候,需要管理人员具有吃苦耐劳的能力,并具有长期工作的意识,保证按照管理体系内容,积极完成上级领导分配的档案管理工作。由于领导所制定的档案管理制度,在实际工作中能够让管理办法变得更加科学合理,并对许多人员有一定的管理和制约作用,这也进一步保证了档案管理工作的严谨性与可靠性。档案信息需要及时被利用,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而在应用之前,需要指派专业人员对档案信息进行管理,并及时整合最新的资讯内容,完善原有的档案信息。上级管理部门应对档案工作加大监管力度,确保管理人员能够按时完成规定的工作,并要求管理人员签订保密协议,以免重要档案资料外漏,对企业的长久发展造成影响。

4.加强管理者培训,强化队伍科技能力

由于档案管理工作是一个复杂且制度严格的岗位,因此,领导在对管理人员进行挑选时,需要对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进行考察,确保这些人员具有较高的管理能力和良好的管理素质以后,才能留在企业进行培训。为进一步提高这些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企业需要不断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并指派专业的管理负责人加强对这些人员的培训工作。在聘用专业管理人员以后,需要对这些管理人员的个人能力进行测试,按照其能力范围进行岗位分配,确保合理的利用现有的人力资源。档案管理人员应及时完善个人信息,不断提高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为保证对各部门之间的档案信息进行有效的收集、整理和归纳,要将档案管理人员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指派负责特定档案信息的管理人员,并严格遵守保密协议。另外,引用外国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管理设备。对于管理方法,特别是对于管理流程的把控,要多进行交流和模拟,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分类和归档,在查询这些档案时能一目了然。同时,要建立统一和快捷的登录系统,这一系统不仅要保障档案信息的安全,更要使信息的查询和利用变得高效、方便。档案管理人员需要具有较高的个人素质,保证以最短的时间完成档案的收集、整理和分档处理工作,并不断提高个人业务能力和业务水平。企业内部应定期举办培训班,有针对性的提高这些档案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对个人进步较小、管理能力逐步减弱的人员,将撤离其本岗位,并指派更有能力的人员完成岗位人员交替工作,确保企业在长期发展时拥有坚实的后盾。

结束语

档案管理应满足规范化、制度化的要求,管理人员也应按照企业制定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案,不断提高个人管理能力,让企业能够向更广阔的市场迈进。房地产行业档案管理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必然需要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并构建现代化的管理模式,档案管理者要从强化自身管理理念与现代化管理能力入手,为科学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普及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乐景芳.新形势下如何加强房地产档案管理工作小议[J].四川水泥,2017(02).

[2]王晶.基于“互联网+”环境下的房地产档案管理的思考[J].赤子(上中旬),2016(22).

第4篇:地方科技发展范文

关键词:乌海市;可持续发展;粗放型增长;治理整顿

中图分类号:F20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06)11-0056-04

一、乌海市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乌海市始建于二十世纪70年代中期,是一座单一资源依赖型小型工业城市,工业优势主要集中在能源、化工、建材、冶金等传统产业“十五”期间,乌海市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煤-电-化工、煤-焦-化工、煤-电-特色冶金等产业链条基本形成,基本构建起了乌海市特色经济框架,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乌海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走的仍然是粗放型增长之路,完全没有脱离靠低水平重复建设、盲目发展形成的量的扩张带动经济扩张的传统经济增长之路。所以产业层次相当低,产品以初级产品加工为主,普遍存在规模小、工艺和技术水平低、产业、链条短、核心竞争力不强的问题,且环境污染严重,可持续发展能力差,2003年国家开始实施宏观调控,大范围企业清理整顿和关停对乌海市整体经济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2005年,乌海市实现生产总值120.1亿元,同比增长21.9%,低于上年同期9.8个百分点。其中: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73.8亿元,同比增长24.3%,低于上年同期14.46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景气程度明显下降。2005年,乌海市实现工业增加值64.7亿元,占生产总值的53.87%,同比增长27.2%,低于上年同期12.4个白‘分点;147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59亿元,同比增长28.3%,低于上年同期11.3个百分点。其中,重上业实现增加值58.6亿元,同比增长28.4%,低于上年同期11.4个百分点;轻1.业实现增加值0.41亿元,同比下降17.1%,低于上年同期56.9个百分点。

实践表明:以资源消耗为动力、以高污染为特征、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高载能工业,使乌海市的经济走上了一条高投入、高耗能、低产出、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之路。随着时间的推移,乌海市地方产业结构的现状与国家产业政策的矛盾越来越明显,发展的阻力也越来越大,最终不得不走上一条大量清理整顿和关停不达标、不合规企业的无奈之路。

二、政策制约对乌海市发展限制类行业未产生太大影响,导致企业大面积关停

20世纪90年代,国家就出台了多项政策对电石、铁合金、焦炭、煤炭等行业进行限制发展,但乌海市在将上述行业列入重点发展产业时,并没有完全按照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意图,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引导产业结构向高层次的方向发展,直接导致了宏观调控中被动局面的产生。

1999年,为了淘汰产品质量低劣。环境污染严重,原材料和能源消耗高的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的蔓延,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在政策的重压之下,乌海市政府于2005年7月份下发了《关于对电石铁合金焦炭等行业清理整顿关停取缔有关企业的决定》,乌海市环保不达标的28户电石、铁合金企业的41台矿热炉全部实施关停。加之市场因素的影响,目前,乌海市74户高载能企业只有41户能够维持正常生产。乌海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对电石铁合金焦炭等行业清理整顿关停取缔有关企业的决定》,10月份再次下发了《关于关停取缔20万吨以下焦化企业的通告》,在进行实地逐户核查后,由环保、电业、发改委、经委、上商、公安等各部门共同对32户年产量在20万吨以下、碳化室高度在2.8米以下的焦炭企业进行了强制关闭。内蒙古政府也先后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强化煤矿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煤矿的决定》、《关于印发煤矿整顿关闭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关于坚决整顿关闭不安全生产条件和非法煤矿的紧急通知》、《2005年关于全区第四批关闭60处煤矿名单的公告》等清理整顿和关闭小煤矿的文件,先后直接对乌海市的90处小煤矿下达了关闭令,乌海市煤炭行业的发展步入低谷。

三、经济增长方式定位不当引发企业关停对乌海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经济发展速度下降,影响产业结构调整意图的实现

2005年,乌海市完成工定增加值64.7亿元,距目标值相差0.3亿元;增速为27.3%,距目标值38%相差10.8个百分点。这与乌海市在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大范围天停企业有着直接的火系,经测算,关停企业影响乌海市当年工业产值增加约4.94亿元,影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速5.18个百分点。由于关停的32户焦炭企业和94户小煤矿都是在接近年底时实施的,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在2006年开始显现。3月末,乌海市生产总值增速17.4%,低于上年同期7.6个百分点。主要产品产量受到极大影响。5月末,乌海市原煤的产量同比仅增长4.6%,比去年同期下降了42.2个百分点,洗煤和焦炭的产量分别下降0.3%、21.8%..规模以上工业企定产要经济效益指标反向变动情况极其明显,利润总额大幅下降,亏损额、应收帐款、产成品资金占用不断上升,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大幅度下滑。5月末,乌海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为-3455万元,同比下降115.93%;亏损企业亏损额2.0l亿元,同比增长82.24%;应收帐款净额21.05亿元,同比增长32.13%;产成品资金占用额9.39亿元,同比增长31.97%;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41.5%,同比下降15.76个百分点。由于地方经济发展形势趋紧,乌海市的招商引资阻力大增,直接影响了固定资产投资进度。5月末,乌海市同定资产投资完成14.7l亿元,同比下降47.5%,其中第二产业完成投资9.5亿元,同比下降61.9%。根据现实情况看,2006年乌海市各项经济指标的实现存在相当大的困难。

宏观调控政策有效落实使乌海市产业结构面临巨大的调整压力,投资难以为继,不仅影响了乌海市经济发展的速度,也使产业结构调整意图实现困难重重。日前,乌海市大部分企业为能耗大户,小煤矿大量关闭造成煤源紧张,煤炭价格持续走高,对耗煤大的企业负面影响加剧。一是煤源紧张引发企业开工不足问题越来越突出,这一点在电力、焦炭行业表现相当明显。二是煤源紧张为大量零散供煤户以次充好提供了时机,严重影响了焦炭等用煤企业产品质量的稳定性。三是煤炭、洗煤价格的不断上涨又大大增加了焦炭、电力企业的生产成本。开工不足、成本上升、产品质量下降等种种问题集聚后,对企业正常牛产经营形成综合影响,削弱了企业市场竞争力和资金积累能力,

对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形成了又一障碍。

(二)欠发达地区金融业生存与发展受到严峻挑战

乌海市涉及清理整顿和关停的重点行业由于在发展之初就与国家产业政策严重相悖,在起步之时即成为金融机构信贷政策限制投入重点。所以,大范围的企业关停对金融机构信贷资金的安全影响也较小,2005年术,乌海市金融机构在煤炭、电石、铁合金、炼铁、焦炭五行业贷款余额合计9.12亿元,占全市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的9.99%。其中:关停企业涉及银行贷款2917.3万元,占五行业贷款余额的3.17%,所占比例相当小。从另一个角度考虑,近年金融机构从乌海市支柱产业大量退出,新的信贷领域目前又难以开辟,使乌海市金融机构的信贷发展空间越来越有限,如果地方产业发展方向不能随政策导向而动,这种被动局面将愈演愈烈。从发展预期看,由于地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仍将很难取得较广泛的信贷支持,乌海市经济金融难以协调发展的问题在较长时间内仍将继续存在。

(三)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乌海市高载能、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在赐与地区经济“畸形繁荣”及投资者“短期暴富”的同时,不仅加重了能源紧张局面,还使脆弱的牛态环境雪上加霜,在清理整顿结束后又产生了一系列严重的经济、社会恶果。2005年,乌海市因清理整顿大量关停企业产生了几万的下岗失业人员,其中不少职工是原国有企业转制、破产的下岗和失业人员,企业关停使这些职工面临新的再就业问题,这对乌海市原本严峻的就业形势产生了更大的压力,也增加了新的社会不稳定因素。

四、大范围清理整顿和关停企业的启示

(一)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GDP虚增的问题将难以解决

乌海市的经济从快速发展到宏观调控制裁只有短短的五年,这一过程实际是地方在经济发展方式的选择方面与中央的博弈过程。从1998年乌海市被确立为高载能园区时起,由于投资期短、利润回报率高、投资回收快等特点,高载能行业、焦炭行业成为地方政府急于做大做强经济总量、追求GDP快速增长的重要选择日标,也成为低水平重复建设、盲目发展的集合体。高载能行业、焦炭行业发展中暴露出的种种问题反映出:国家产业政策在以资源为依托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寻求快速发展捷径的过程中被重重地打了折扣。在乌海市涉及关停的四大行业发展的过程中,整体出现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盲目发展的局面与国家产业政策不能有效贯彻落实有着直接联系,也是最终受到制裁的根本原因也在于此。事实证明,这种单纯追求“量”的扩张带来的GDP的增长足不可靠的,地方政府在对GDP的认识问题上与中央政府进行博弈的结果最终损害的是地方利益。

(二)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资源将难以支撑,环境将难以为继

乌海市地处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依赖于投资拉动型特征非常明显。为在短期内迅速扩大经济总量,提高经济发展速度,各级政府在通过招商引资不断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时,只注重了投入资金数量,而没有注重资金投入质量,致使高载能企业、煤炭、焦炭企业在乌海市发展呈现出多而散、小而滥的局面。由于技术设备和丁艺落后、规模小、未达到设计审批要求、单位能耗偏高,工业“三废”不符合排放标准随意排放,导致了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低下、人为浪费问题突出和严重的环境污染。从资源方面看,就乌海市目前的资源储备条件,支撑经济增长并不十分占优势,粗放式发展模式又加剧了资源的紧张局面,将很可能使乌海市在短期内就受到资源供给的严重制约。从环境方面看,2005年乌海市城区大气污染综合指数为6.6l%,大气污染已从民用燃煤型污染转变为工业烟粉尘污染和煤烟型污染的工业复合性大气污染。据环保部门监测显示,乌海市空气总悬浮微粒含量最大时超过国家标准的10倍。

(三)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民间投资的盲目性将难以遏制

乌海市属经济欠发达地区,企业资金积累能力相当差,取得信贷支持又困难重重,依靠自身的力量实现扩大再生产的可能性非常小。所以,通过招商引资工作争取越来越多民间资金的支持成为近年乌海经济快速发展的基本保证。民间投资虽然带动了乌海市地方经济的快速增长,但在宏观调控中受到的打击也最严重。2005年关停的164户企业全部为民营企业,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严格制裁使乌海市民间资本投资的企业损失惨重。民间资本在清理整顿关停企业中损失惨重问题的出现,说明投资者对产业政策的强制性认识不足,在投资的选择方面具有很大的盲目性,清理整顿和企业关停使乌海市的投资泡沫瞬间破灭。实践表明:“资源、资本及驱动式增长的繁荣背后隐藏着深刻危机”。虽然民间资本的盲目性问题得到了改善,却使乌海市经济发展资金链条发生严重断裂。怎样合理引导民间资金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方向流动,帮助投资者降低投资的盲目性和风险,是否应该成为引资者今后的一项主要责任值得我们深思。

(四)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政策落实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将难以理性协调

近年,为了达到国家产业政策规定的规模要求,乌海市对新投资建设的项目普遍采取项目上报时计划规模较大,但在项目实际施工时分期进行建设,普遍一期建设部难以达到设计审批要求,即用“大规模上报,小规模建设”的办法应对国家产业政策的限制。特别是民间资金投入较多的焦炭行业这种情况更为多见。从表面上看,既达到了产业政策的要求,又解决了资金紧张问题,但实质却是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掩盖下大范围蔓延,为请理整顿和强制关停企业埋了伏笔。而各级政府部门为保证吸引更多资金投入,实际的管理和约束手段和力度都不够强硬,出现了严重的“计划投资规模大,实际完成投资少”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投资运行质量的判断,也造成了“只有数据增长,没有质量提高;只有增长指标,没有发展基础“的经济发展观状。可见,执政者对经济增长方式的理解,直接关系到产业政策落实的效果,只有产业政策得到很好的落实,经济增长方式才能彻底转变。

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促进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一)积极落实国家产业政策,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打造良好基础

经过两年多的清理整顿,乌海市电石、铁合金、焦化、煤炭行业低水平盲目扩张的势头得到遏制,落后生产能力明显减少,环境污染状况有所改善。但乌海市整体产业层次较低,产业结构调整任务相当艰巨。从“十一五”乌海市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看,重点仍是围绕能源、建材、化工和冶金四个支柱产业进一步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并利用现有工业的优势,形成新的工业增长极。因此,在进行新的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时应逐步向新的产业政策指导意见靠拢,尽量避免地方经济发展与

中央政策产生博弈,有效防止国家产业政策强制执行时对地方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同时,要加强对中央宏观调控政策贯彻落实情况的检查监督力度,杜绝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增长,使地方经济增长建立在科学可持续的基础之上。

(二)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从自然条件和资源特点看,乌海市发展高载能工业和煤焦行业具有相当的优势。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集中发展煤化工、氯碱化工、硅化工等重化工产业集群,把乌海打造成自治区氯碱煤焦化工业基地已成为乌海市工业经济发展的奋斗目标。所以,目前经济发展重点应该是如何结合国家产业政策,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促进现有工业逐步向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方向发展。一是坚持高起点和规模化发展相结合的原则。要对照国际、国内的先进标准,对乌海市传统产业和新兴替代产业,都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规模化经营,努力实现企业和生产设备的大容量化、大规模化,推动乌海市产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二是坚持技术先进和主体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以大代小、以新代老、以高代低、以多代少”的原则,通过积极推动技术创新,大力推广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以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同时,对企业积极开展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活动,全方位提高优势特色产业的水平。

(三)树立循环经济理念,从思想上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目前,乌海市已经被定为发展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并在争取国家级的循环经济试点城市。我们对循环经济的认识应该更深化一些,要把握这一问题的本质。政府在制定循环经济战略任务时,应制定一系列有效政策来引导和促进企业实施这项战略。首先是统一协调各方面利益。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系统工程,必须由各级政府主导统一协调各种利益,对重大事项进行统一部署和科学决策,协调各部门、各地区、各企业问的行动;其次,是加大政府投资力度。一些社会公益的重要科研项目、循环经济建设项目,应以政府为主导,组织科研开发,财政投资兴建。第三,整合现有企业资源,鼓励可以形成产业链的不同企业进行联合兼并,以实现规模经营,在提高企业竞争实力的同时,有效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避免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进而达到延伸产业链,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第四,坚持构建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的原则。要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处理好经济发展、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自然资源。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既要讲究经济效益,更要重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通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绿洲型工业城市,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第五,尽快制定、落实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延伸产业链条项目和“补链”项目,给予一定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向循环经济型企业过渡,逐步实现增长模式的转变。

(四)加快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法规制度,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法律依据

为保证各市场主体在关心自身经济利益的旧时,又能够积极关注环境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就必须尽快建立起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法规体系。通过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引导政府和企业的行为。循环经济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只有建立公平有效的制度,创造市场平衡机制,才能把可持续发展理念变为企业、政府、公众的共同行为,经济增长方式才能得到彻底转变。

(五)各相关部门有效协调配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循环经济的建立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离不开各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金融机构和国土资源、环保、安全监管等部门要严格依据国家宏观调控和产业政策的要求,优化信贷和土地供应结构,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市场准入条件的项目和企业的土地、信贷供应;要防止信贷投放大起大落,积极支持市场前景好、有效益、有助于形成规模经济的兼并重组;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供地政策、市场准入条件、国家明令淘汰的项目和企业,不得提供贷款和土地,城市规划、建设、环保和安全监管部门不得办理相关手续。坚决制止用压低土地价格、降低环保和安全标准等办法招商引资、盲目上项目。完善限制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出口的政策措施。

(六)加强人才培养和体制创新

做好经济发展所需各种人才的培养工作,建立完善人才培育机制、人力资源开发机构和劳动力市场体系。要制定一定的优惠政策,使乌海市具备一定的吸引力,能留住人才;要创造宽松的环境,使现有的各类人才有川武之地。

课题主持人:周宝成

第5篇:地方科技发展范文

一、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

房地产业不仅仅要合理利用每一份宝贵的土地资源,还要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合理的发展道路。 房地产不是单单盖房子与卖房子这么简单,还要考虑到其是否会影响环境、资源、金融等相关问题。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它的暴利性是人们争论的焦点。尤其是近年来,人民大众、专家、媒体都对其批评与赞扬争论不休。我们不能否认房地产经济在十年来带给国人经济的提高。它的迅速发展不仅仅满足了当代人对房屋的需求,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房地产业的发展要顺应社会发展、人口发展、经济发展,更要适应生态的发展。过度的地产行业发展势必将导致地产行业经济的衰退,从而制约多方面行业经济的发展。所以,房地产经济走可持续发展对社会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二、我国房地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总量性与结构性的供求失衡,导致了大量的商品房空置

从目前的房地产业发展来看,一个实际情况是,有相当一部分商品房未得到有效的利用,空置率居高不下。空置商品房产生的原因很多。包括开发商资质低,开发的房地产质量有问题、销售不畅,或缺乏自身特点导致的空置等等。空置商品房不但占用大量宝贵的资源,长此以往,还将影响到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

2、无序的开发与发展,导致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及生态环境的破坏

房地产业发展中资源浪费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我国人口众多,土地资源有限。房地产业要想持续长久发展,合理的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及有效的保护环境是必须考虑的问题。

3、房价过高导致贫富悬殊的加剧,也增加了社会的不和谐因素

房价的超高上涨,使中低收入人群很难拥有一套房子,一般的老百姓买不起房,这样一个庞大的社会阶层必然存在一定的心理落差,导致社会失去和谐。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公,各阶层间严重对立就不可避免。房价不和谐导致了社会底层涌动大量的不满及愤怒情绪,贫富差距悬殊导致社会矛盾激化,也致使社会稳定的成本过大,房地产经济的发展也将会受到严重的阻碍。 4、房地产投资的比重过大,造成金融潜在风险及行业不平衡

我国房地产金融虽已完成基本制度的建设,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及良好发展态势的金融体系。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房地产的投资过大,住房消费贷款的发放将给银行资产带来安全隐患,贷款资产流动性不足,低进低出运营的方式使资金使用低效率且有失公平。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将影响房地产业的持续发展。

5、在房屋的开发建设上科技含量低,新材料、新技术使用量小

某些开发商为了节省资金,在房屋建设过程中,不愿意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房屋建设的科技含量较低、质量较差。因此,房地产业要想长久发展,在建设上必须走上高科技、低消耗,少污染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促进我国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加强市场监管及宏观调控,依靠科技进步、加大科技投入

政府公平、高效的监管与宏观调控是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的外部环境。政府部门应加强管理与监督,减少或避免房地产开发过程中的政府行为或腐败与暗箱操作现象,相关部门应严格执法,并力求不断的完善房地产经济的法律法规,创造一个公平与透明的良性发展的市场环境,使房地产项目与市场需求相协调。并在开发建设中依靠科技进步,加大在房地产建设中的科技投入,提高城市住房的科技含量。将新科学知识运用于住房建设实践,不断的开发新材料代替有限的自然资源,重视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提高能源使用的效率,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房地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2、和谐的开发与利用,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房地产业是城市生态经济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在进行房地产项目的建设时,要进行充分的调研,科学的进行规划,树立“保护环境,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合理的利用及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房地产经济要想持续发展,就必须处理好人类生存发展与保护自然资源之间的关系。房地产与环境因素的衔接应自然优美,房地产建设应当以低消耗、高效率为根本,确保环境质量的不断改善及有效提高。

3、逐步完善相关金融体系,建立与发展房地产金融二级市场

当前,房地产业要想持续发展就必须依靠房地产金融基础支持,这也是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从我国当前房地产金融的发展现状来看,必须要加强房地产贷款结构的调整,注意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同时,对于房地产金融发展资金来源的问题、期限错配问题及资产流动性等问题,房地产金融业就必须研究并进一步建立起住房抵押贷款的二级市场,逐步实现抵押贷款证券化,打通房地产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联系,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房地产可持续发展资金来源的问题,有效的分散了银行贷款的风险,房地产金融的市场化程度得到提高,加快了国有商业银行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的步伐,提高了整个房地产金融的实际效率。

4、科学的规划与管理,有效利用各种有限的资源

房地产业只有持续发展才能满足人们不断改善住房条件的需求。为了抑制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的各种不良现象的发生,就要加强管理,进行科学的规划,适度控制其发展规模与速度。在政策上限制粗放型的房地产经济,使房地产经济走资源集约利用的发展道路。提高土地与空间资源的利用率。要发挥房地产对国民经济的支柱作用,避免那种过分超前,危害经济发展的行为,形成房地产业同国民经济三大产业良性与协调的发展态势。

第6篇:地方科技发展范文

关键词学科建设经济发展服务途径服务方式

高校是知识创新的主要发源地,是知识经济的动力源,是企业改革的驱动器,在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把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方面起着重要的孵化器和辐射源的作用,因而逐渐从幕后走向台前,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中心。早在19世纪初,美国一些著名的教育人士就提出,用大学的人才优势解决当地的实际问题,大学要为当地的经济建设服务。学科建设是高校办学的龙头工作,从其建设内容上来看,包含了学科的学术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等内容,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学科建设的内容决定了其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属性。

1地方经济建设与高校学科建设的关系

1.1地方经济建设发展水平直接影响所在区域高校学科建设水平

(1)财政建设资金的投入量直接影响高等学校的发展。我国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管理模式的影响,高等学校的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主管部门,近几年虽然开始实行收费制,但这只能是对高校办学成本的一种补偿。所以地方经济的投入及对本地区高校建设的发展牵动作用十分重要。比如,我国地方经济比较发达的上海市、江苏省、山东省、北京市等地区的高等教育近年来得到较快发展,而在西部如、新疆、宁夏等地区,其高等教育发展缓慢。

(2)地方经济发展是高校学科建设的宏观调控因素,特别是对地方院校。受地利、人和之便,高校培养的人才的出路和高校教师进行科学研究的课题来源的主体是地方企事业单位,而地方经济的发展必须依托人才和科技创新这两个核心。因此,地方经济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高校培养人才的出路及对科技创新的需求。

1.2高校学科建设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着直接推动作用

受历史的影响,我国许多高校的设立都是由所在部委直接设立的,并直接为所在行业的地方企事业单位服务,即行业办学,行业办学为行业服务的模式。如北京科技大学主要为首钢培养人才,湖北汽车学院主要为二汽培养人才。这种计划经济时代留下的痕迹在短时间内还不会消除,高校的人才输出与科研服务对象相对固定。对地方的企事业单位而言,其主要的人才来源和帮助其开展科技创新的高校也是单一的。人才和科技创新是企事业单位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科研水平,也就是学科建设水平直接影响到企事业单位的发展。

2学科建设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方式与途径

2.1科技创新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途径

(1)开展基础与高技术研究,进行高新技术储备。基础研究与高技术研究是关于科学探索和高技术前沿的研究,是产生原始创新的重要来源,也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先导和源头。任何重大科技成果的产生及其转化的实现,都是以基础、高技术研究的突破为前提的。(2)与企业开展科技研究与开发。高等院校人才资源密集,科研水平高,实验手段先进,技术实力雄厚,学术思路新颖,而企业直接面对生产第一线,生产能力强、销售网络畅通,成果转化基础条件较好,所以与高校有很强的互补性,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同时,现在很多企业由于受自身独立研发能力的限制,或出于想节约成本,缩短开发时间,往往直接面对社会公开招标,而高校教师由于集多种优势于一身,成为这一行为的最大受益者。

(3)直接转让学科建设科技成果。从整体上看,我国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推广成功率还不高,科技成果推广体系也不健全,且起步晚、发展慢,不能满足日益快速增长的社会需求,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再加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还不够完善,各行各业的短期行为比较严重,风险抵御能力也较弱等,这些都使科研成果转让和推广困难重重。

(4)直接参与重大工程。高校利用自身优势直接参与国家级、省部级重点、重大工程建设。华中科技大学利用多学科优势,参加了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西气东输工程、农网改造工程、中国武汉光谷、政务信息化建设、武汉轻轨等多个国家和省市重点、重大项目的建设。仅在三峡工程建设中,承担各类科研课题100多项。

(5)创办科技公司。在我国由于长期形成的企业专司生产、科研院所负责研究的模式,导致了科研与生产严重脱节,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应用主体,缺乏技术的吸纳能力,使得大量的科技成果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鉴于此,高校以创办科技企业的形式自我构建技术的吸纳平台,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已成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现阶段高校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必然选择。

(6)派驻学术和管理骨干进驻地方企事业单位。选派一批学术和管理骨干进驻地方企事业单位,为地方经济发展出谋划策,搞技术更新、产品开发,提高地方企业、政府机关的经营管理水平。实践证明,取得了很好效果。

(7)政策、技术咨询。一是研究社会发展过程中突发的重大问题;二是开展决策咨询服务;三是开展科技中介服务;四是服务于地方旅游资源开发。

2.2培养人才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途径

(1)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各类人才。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高等学校学科建设最基本的职能之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产品进入市场,需要得到市场的认可。如果“产品”滞销,将会严重影响学校的生存和长远发展。正是在这种忧患意识的支配下,长江大学按照“厚口径、宽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原则,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和实践创新,为社会培养8.8万名毕业生,他们广泛分布于科学研究、技术推广、教育教学、临床医疗、行政管理、商业贸易等各个领域,很多已经成为知名学者、专家、基础教育骨干教师、管理干部和企业家。近年来,应届毕业生考研录取率突破20%。

(2)开展继续教育,培训科技成果推广人员。高校教师大多担负大量教学、科研及管理任务,不能抽出大量时间和精力来进行科技成果推广工作,但市场又有大量需求,要解决这个矛盾,集中人员进行科技培训,就是最好的选择和最快捷的方式。一是承办政府和企业举办的培训班,让学员走进学校;二是课堂进企业,让教师走出去。

3结语

第7篇:地方科技发展范文

1地方经济建设与高校学科建设的关系

1.1地方经济建设发展水平直接影响所在区域高校学科建设水平

(1)财政建设资金的投入量直接影响高等学校的发展。我国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管理模式的影响,高等学校的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主管部门,近几年虽然开始实行收费制,但这只能是对高校办学成本的一种补偿。所以地方经济的投入及对本地区高校建设的发展牵动作用十分重要。比如,我国地方经济比较发达的上海市、江苏省、山东省、北京市等地区的高等教育近年来得到较快发展,而在西部如、新疆、宁夏等地区,其高等教育发展缓慢。

(2)地方经济发展是高校学科建设的宏观调控因素,特别是对地方院校。受地利、人和之便,高校培养的人才的出路和高校教师进行科学研究的课题来源的主体是地方企事业单位,而地方经济的发展必须依托人才和科技创新这两个核心。因此,地方经济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高校培养人才的出路及对科技创新的需求。

1.2高校学科建设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着直接推动作用

受历史的影响,我国许多高校的设立都是由所在部委直接设立的,并直接为所在行业的地方企事业单位服务,即行业办学,行业办学为行业服务的模式。如北京科技大学主要为首钢培养人才,湖北汽车学院主要为二汽培养人才。这种计划经济时代留下的痕迹在短时间内还不会消除,高校的人才输出与科研服务对象相对固定。对地方的企事业单位而言,其主要的人才来源和帮助其开展科技创新的高校也是单一的。人才和科技创新是企事业单位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科研水平,也就是学科建设水平直接影响到企事业单位的发展。

2学科建设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方式与途径

2.1科技创新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途径

(1)开展基础与高技术研究,进行高新技术储备。基础研究与高技术研究是关于科学探索和高技术前沿的研究,是产生原始创新的重要来源,也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先导和源头。任何重大科技成果的产生及其转化的实现,都是以基础、高技术研究的突破为前提的。

(2)与企业开展科技研究与开发。高等院校人才资源密集,科研水平高,实验手段先进,技术实力雄厚,学术思路新颖,而企业直接面对生产第一线,生产能力强、销售网络畅通,成果转化基础条件较好,所以与高校有很强的互补性,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同时,现在很多企业由于受自身独立研发能力的限制,或出于想节约成本,缩短开发时间,往往直接面对社会公开招标,而高校教师由于集多种优势于一身,成为这一行为的最大受益者。

(3)直接转让学科建设科技成果。从整体上看,我国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推广成功率还不高,科技成果推广体系也不健全,且起步晚、发展慢,不能满足日益快速增长的社会需求,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再加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还不够完善,各行各业的短期行为比较严重,风险抵御能力也较弱等,这些都使科研成果转让和推广困难重重。

(4)直接参与重大工程。高校利用自身优势直接参与国家级、省部级重点、重大工程建设。华中科技大学利用多学科优势,参加了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西气东输工程、农网改造工程、中国武汉光谷、政务信息化建设、武汉轻轨等多个国家和省市重点、重大项目的建设。仅在三峡工程建设中,承担各类科研课题100多项。

(5)创办科技公司。在我国由于长期形成的企业专司生产、科研院所负责研究的模式,导致了科研与生产严重脱节,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应用主体,缺乏技术的吸纳能力,使得大量的科技成果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鉴于此,高校以创办科技企业的形式自我构建技术的吸纳平台,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已成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现阶段高校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必然选择。

(6)派驻学术和管理骨干进驻地方企事业单位。选派一批学术和管理骨干进驻地方企事业单位,为地方经济发展出谋划策,搞技术更新、产品开发,提高地方企业、政府机关的经营管理水平。实践证明,取得了很好效果。

(7)政策、技术咨询。一是研究社会发展过程中突发的重大问题;二是开展决策咨询服务;三是开展科技中介服务;四是服务于地方旅游资源开发。

2.2培养人才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途径

(1)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各类人才。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高等学校学科建设最基本的职能之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产品进入市场,需要得到市场的认可。如果“产品”滞销,将会严重影响学校的生存和长远发展。正是在这种忧患意识的支配下,长江大学按照“厚口径、宽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原则,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和实践创新,为社会培养8.8万名毕业生,他们广泛分布于科学研究、技术推广、教育教学、临床医疗、行政管理、商业贸易等各个领域,很多已经成为知名学者、专家、基础教育骨干教师、管理干部和企业家。近年来,应届毕业生考研录取率突破20%。

(2)开展继续教育,培训科技成果推广人员。高校教师大多担负大量教学、科研及管理任务,不能抽出大量时间和精力来进行科技成果推广工作,但市场又有大量需求,要解决这个矛盾,集中人员进行科技培训,就是最好的选择和最快捷的方式。一是承办政府和企业举办的培训班,让学员走进学校;二是课堂进企业,让教师走出去。

3结语

第8篇:地方科技发展范文

关键词: 我国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对策

随着房地产业的发展,我们的老百姓在形态田园化、生活城市化中感受社会主义改革的伟大成就。然而发展与问题并存。现阶段环境的破坏、资源的浪费、房价高涨、结构失调等都对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1.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1.1房地产建设对环境破坏严重,必将对现代人及后世子孙造成严重影响。房地产建设对环境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噪声、粉尘与污水。房地产整个建设周期长并在建设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粉尘与污水,以及分贝超高的噪声。使方圆百米的百姓深受其苦。而且房地产建设会产生大量的建筑拉圾。我国每年因房地产业产生的建设筑垃圾大约为1.5亿吨。因我国立法及技术原因,建筑垃圾没办法再利用,大多采用掩埋、焚烧方法处理,对环境造成极大破坏。

1.2房地产建设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

1.2.1地方政府为了追求短期目标。对土地资源无序、过度开发,造成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房地产经济其实就是土地经济。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合理利用土地,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然而现状是没有合理规划利用土地,甚至侵占耕地进行房地产开发。过度开发的结果是房子空置率的不断升高以及中国粮食的供应危机。

1.2.2重复建设造成的浪费无法估量。一个城市发展的好不好,规划必须先行先试。然而我们的规划部门却缺少前瞻性。只顾眼前的利益没有考虑几十年、几百年以后城市的发展,老百姓的需求。还正不行就拆。于是拆迁变成了改变中国城市面貌的主要手段。而在欧洲的许多地方靠着地铁和出租车,你可以穿越时间,前后各跑数百年。人家几百年的房子依然在为老百姓服务而且变成城市独特的风景。而我们的城市、我们的房子,少则几年长则几十年就会面临被拆除重建的命运。

1.2.3房地产建设、使用过程能源消耗高,生产率低。我国的房地产业科技贡献率低,还未摆脱粗放型生产方式。据测算,我国房地产消耗能源为发达国家的3-4倍,而劳动生产率却只有发达国家的1/5。由于我国历史与技术原因,房地产使用过程中取暖、降温、采光所耗用的能源大大超过了发达国家。

1.3房地产价格与居民收入水平相脱离,必将危害社会核心价值观和体系的建立。据测算我国房价收入比已经大大超出了1:6的国际通行标准。中国计划在2030年达到75%的城市化率。房价一路走高会让许多人无所居,最终成为城市化营造的牺牲品。由于高房价的透支和挤压,人们的精神生活,文化消费将无法展开。社会核心价值观和体系无法建立。必然会加剧社会各阶层的矛盾。

1.4房地产市场结构失调。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的开发力度太小,无法调剂市场,更无法解决低收入人群的居住问题。自1998年以来为了缓解高房价带来的各方压力。中国政府开始在全国推行住房保障制度。以期解决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5年过去了,虽然在这方面小有成就,但仍然无法解决现实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①开发数量有限;②申请过程繁锁,且漏洞百出,无法解决真正困难人群;③社会上缺少公开房产查询体系,保障性住房的申请使用监管困难,以致出现了中高收入人群侵占保障房的现象。④经济适用房所处位置都在偏远的郊区,对于出行不便的穷人来说,大大提高了其生活成本,有失社会公平。

1.5城乡发展呈现出二元结构。有数据表明,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近70%,而公共卫生资源不足全国总量的30%。资源的不平等使得大量农民涌入城市置业买房。使城市的房地产需求旺盛从而助推房价上涨。

2、我国的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房地产业是我国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是地方财政的主要来源,是牵一制百的产业。所以房地产可持续发展关系到我国社会和经济能否持续发展。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即包括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也包括住宅业的稳定协调发展,还包括房地产市场完善与人居环境改善等多方面内容。现阶段政府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把我国房地产业推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2.1科学规划,引领城市房地产可持续发展。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首先要求我们的规划部门要有可持续发展理念。因为我国土地使用年限制度,我们的规划并没有立足百年,再加上地方政府的房产财政制度。我们的规划具有短期性和功利性。国家只有加强各地市用地规划及建设规划审批管理工作。才能使我们的土地得到可持续利用;才能有效的节约资源;才能保护现有的生态环境;才能协调城乡发展。总之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规划应起导向作用。

2.3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3.1加大违法用地的整治力度。严厉打击侵占耕地进行房地产开发的行为。要杜绝土地资源的浪费。国家应该对各地区人口、经济、现有土地资源进行可持续利用研究,给地方政府制定政策导向。地方政府应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法》,加强用地规划审批制度。加大违法用地行为的惩治力度。使我们的土地得到合理开发利用,减少土地资源浪费。

2.3.2加大房地产业的科技创新,逐步形成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和技术规范。利用新型绿色建筑材料,达到减少资源损耗,提高生产效率。借鉴发达国家先进技术提高建筑物的平均使用寿命,减少重复建设带来的资源浪费。

2.3.3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进行房地产开发建设。即通过一个城市自然山水格局进行规划设计。充份利用自然条件建造现代化的居住小区。不断提高人们的居住环境。

2.4建立住房保障体系,缩小城乡差距,控制房价过快增长以协调社会各阶层利益,实现人与人和谐发展。

2.4.1继续推行住房保障制度,解决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住房保障制度要解决的问题是,使不同收入状况的居民住有所居。然而我国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刚刚起步,成效不大,问题还挺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落手推进其发展。①所有商品房开发项目都必须搭配一定比率的经济适用房,否则不予立项审批。这样就能保证各个区域的穷人有所居,克服目前保障房建在郊区给住房人带来的不便。②展开社会低收入人群的生活现状调查,一方面可以维护分配公平性一方面也可以通过需求安排相应的保障房建设规模。③建立全国统一的房产信息系统,对所有公民的住房情况统一监管。杜绝中高收入人群侵占保障房的现象。④利用现在信息手段,逐步推行保障房网上申请审批制度,维护保障房分配的公平,提高办事效率。④建立社会监督体系。在社会上公开保障房建设及持有人情况,请全民监督。提高保障房分配的透明度。

2.4.2推行城乡一体化建设,缩小城乡差距。因为城乡资源分配不均,使得中国的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很大程度上造成的市区的房地产供不应求,从而助推了房价上涨。所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使城乡协调发展。①以土地整理和村庄整治为切入点,创新城乡规划建设、土地流转等方面的体制,推动农业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居住向城镇及规划中心村集中。②组织编制村庄总体发展布局,推行“十配套”工程即公园、小学、幼儿园、卫生服务站、文化站、社区超市、银行网点、村道路灯、公交停靠站、社区服务中心。③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建设,以点带面逐步推进。

2.4.3加大政府宏观调控力度,控制房价过快增长。众所周知房地产业是爆利行业,房价过快增长会加速社会两极分化,激化社会各阶层的矛盾。中央政府应该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推进房地产相关税制改革等手段控制房价过快增长,以促进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发展。

总之,我国房地产业仍处于发展阶段,开发潜力巨大,政府必须引导我国房地产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以促进中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邢燕.浅析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现代商业,2010,(6)

第9篇:地方科技发展范文

关键词:土地集约化使用;金融业;房地产业;可持续性发展

中图分类号:F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8-0072-01

1 引言

众所周知,我国人均占有土地少,耕地面积的数量仅占全部土地面积的10.4%,且耕地资源总体水平差,土地浪费严重,利用率低,而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耕地每年还在以数百万亩的速度递减。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地矛盾必将异常尖锐。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如何实现土地资源的内涵集约化使用和房地产业界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国民经济各相关部门应当关注的课题。由于房地产业与金融业之间存在着较高的关联,本文针对金融信贷对房地产业的支持水平与房地产业每年开发的土地规模的相关性进行实证研究,并从金融学的角度提出实现土地集约化使用以及房地产业可持续性发展的政策建议。

2 文献综述

Meir(2001)通过对欧洲工业社会早期数据的研究得出:土地的使用权决定于融资成本以及融资的可得性,而可得性则主要取决于资金需求者(地产者)是否能给予供给者客观的资本利得。Tomas和David(2007)在对美国大部分企业的调查研究后发现:50%的企业拥有自己的土地,他们囤积土地并用于担保抵押获得更多的融资。同时伴随房地产价格的上涨可以获得资本利得,而这些所得则用于获得新的融资。本文认为这种放宽限制的信贷制度是导致美国次贷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周京奎(2006)对中国20个城市的住房价格与土地价格的互动传导机制实证分析后得出:银行贷款的增加可以促进房地产投资,从而推动房价上涨,并导致土地购置面积的增加。也就是说,银行贷款间接推动了房地产业对于土地的购买和开发。易宪容(2007)认为我国房地产市场最大的问题之一是房地产市场的收益市场化与生产要素(如土地、资金)非市场化的矛盾,从而导致了收益为少数人所有,成本则要整个社会承担的局面。房地产业对银行信贷的过分依赖在于国内房地产业的发展的融资不是依照市场本身、依照企业融资法则来进行,而是政府过于频繁、过多的介入所致。对房地产融资体系的改革,仅是金融市场的技术性调整和改革是不够的,应该从改变政府对金融市场的控制方式和改善与市场运作的效率入手。从尊重企业融资内在法则入手,去除政府对金融的垄断,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机制。

尽管房地产业对土地的开发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国民收入的增加,导致对住房的需求的增加,使得房地产业加大了对土地的开发程度,也导致了住房价格的上升,但本文仅从金融业资金供给对房地产业土地开发的影响作出定量分析。

3 研究方法和数据描述

本文将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建立单变量回归模型,对房地产业每年土地开况与银行信贷支持之间的关系进行

实证分析。由于可能产生违回归,因此,首先要对所采用的变量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然后进行协整检验,以确立金融信贷对房地产发展是否具有稳定的关系。最后,采用误差修正模型分析金融信贷与房地产发展的互动关系。

4 实证分析结果

(1)平稳性检验。在设立模型和对模型进行估计之前,需要先考察数据序列X和Y的平稳性,并且分别记他们对应的差分序列为ΔX和ΔY,2阶差分序列表示为Δ2X和Δ2Y。对于1997年至2006年期间的年度数据,进行单位根后得出的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表1的结果显示X是2阶单整的,Y是2阶单整的。根据协整的定义,只有当单整的阶数相同时, 才有可能存在长

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因此,本文根据E-G两步法对房地产土地开发面积和金融贷款支持的关系进行协整检验。首先,应用普通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回归方程为:

Y=5489.24+4.50XR2=0.896

(3.65)(8.29)

然后,通过样本观测值与估计值,得到残差,对残差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得到,在5%的显著水平下,残差序列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序列。检验结果显示房地产土地开发面积和金融贷款支持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国内银行对于房地产开发的贷款支持每增加1亿元,房地产土地开发面积就增加了4.5万平方米。在统计意义下,贷款支持对房地产土地开发面积影响显著。拟和优度较高,国内房地产业对土地开发的程度有89.6%的变化,可以由银行贷款数量解释。

5 结论和建议

通过实证分析得到,房地产业土地开发程度与银行业信贷对房地产业的支持程度相关。房地产市场是金融市场的服务对象之一,同时房地产也是金融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本文认为,基于银行信贷对于房地产业土地开发的影响,政府可以通过控制银行对于房地产业的信贷水平,来控制房地产业对于土地这种稀缺资源的开发。

(1)在总量上减缓银行业对于房地产业信贷的幅度,从而在总体上控制房地产商对土地的过度开发。

(2)在结构上进行控制,实行区别对待的激励机制。可以对那些不再占用新的土地尤其是农田的房地产机构实行更优惠和鼓励的信贷供给政策。这样,交给市场自身去实现土地的集约化使用。

(3)采取一定的行政指导方法来解决眼下的土地过度开发的问题也是必要的。当前,要一方面“把好土地、信贷两个闸门”,减少增量供应,盘活土地和房屋存量;另一方面继续“遏制投机、抑制投资”。通过一系列的组合调控,既管好稀缺的土地资源,又能实现房地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顾海波.房地产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性思考[J]. 国土资源,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