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物形象分析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光,造型,影视艺术
一、前言
光线作为一种物理现象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对光的依赖是非常强烈的。客观物质世界的一切物体能够被人的视觉感受,靠的是光的作用。然而在电影中我们同样依赖于光线。银幕画面上的影像的形状、轮廓、结构、色彩、明暗、情调等,均受光的作用和影响。在电影中光线已经不是现实生活中提供照明服务了,而是最重要的摄影造型手段之一,一般电影的镜头数量为300—500,在每个镜头中,光线的表述与传达,能够使我们从生理上的视觉直观转入形象思维的心理感应。所以,光线是视觉元素的核心和视觉造型的基础。光不仅给予画面上的形象以物质生命,而且赋予了它们艺术生命。
光是影视艺术的生命——有了光,我们的摄像机就能进行正常的拍摄工作;有了光,我们所拍摄的被摄体就能呈现出多面的不同的画面形象;有了光,我们想要表达和表现的主题、思想就能被赋予了生命力和感染力。可以说,影视艺术最主要的部分就是用光在作画,用光在写意。
二、电影艺术与光线运用的发展
影视摄影光线造型观念随着科技工艺的发展、 现代生活审美需求的变化, 发生了巨大的演变——光和影的关系,成为影视艺术不可分割的元素。 要找到现实中光和影的关系, 当今已把这一层面看作是摄影创作往深层领域的、 摄影师表情达意的重要层面。 《日瓦戈医生》 (38届奥斯卡摄影奖) 以后, 奥斯卡得奖摄影师都在研究这一层面。 《克莱默夫妇》 中摄影师阿尔芒都也在考虑深层的东西, 但比起斯图拉罗《现代启示录》 的玩命激情, 摄影的变化则少得多。 斯图拉罗创造了一种幻觉,他对光线造型的把握令人震撼。 “把光作为表现对象”, 使好莱坞摄影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电影创作发展过程中,用光的观念经过了三个阶段:电影发展初期,由于技术上的限制,用光处于一种自然状态,多运用自然光源。这一阶段为无光效阶段。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受戏剧照明的影响,强调人工布光艺术美,形成了第二阶段,以戏剧光效为主导阶段。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开始发展到当代电影,以自然光效为主的探索方向。电影百年来的发展,电影用光经历了从无光效到戏剧用光发展到自然光效的艰辛历程。毕业论文,光。现今电影的表现形式的多元化,在用光的技法上也是在自然光效的基础上多种照明风格相融合。
三、光线在影视艺术中的作用
光是所有视觉艺术中最重要的元素,它是视觉艺术可以呈现的物质基础。光作为一种物质具有两大特性,一是,按比较性来分,在拍摄中易于掌握的,亮度、反差、色彩,这三种特质由于记录载体的特性,在暴光后可以改变。二是,从形式上分为扩散、光谱、方向,在表现体积空间,造型,纹理等方面起重要作用。实际上,在影视艺术中,光线不仅仅只作为视觉呈现的物质基础,而是一种画面造型语言。通过光线的变化可以塑造角色性格特点、心理变化;表现物体的体积感,形式感,空间关系以及质感。因此光线的功能成为影视艺术中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段。下面结合光的特性,论述光在电影中的作用和造型艺术功能。
(一)影视摄像中光线的运用
我们都知道摄影艺术是将某决定性瞬间形象凝固下来,可以说是一个相对静态的过程。毕业论文,光。而电视摄像不同,无论是人物自身、环境气氛、 故事情节等等都会因时空变化而变化, 是
一个动态的过程。那么影视摄像用光就是要在这个动态的过程中,要对光线进行合理的选择、恰当的处理、巧妙的布置、严格的控制等等。电视摄像中用光应注意以下几点。
1. 要清楚色温的变化
我们知道摄像机内的摄像器件总是“敏感而客观”地记录光源成分,不以人眼的感觉为转移。在光线色温发生变化时,摄像人员要时刻谨记对摄像机的白平衡进行调整,以取得正确的彩色还原。那么光源的色温是不是一成不变的呢?我们发现有些自然规律和人工或技术因素,会影响光源的色温。也就是说无论是自然光,还是人工光,其色温都会受到影响而变化。毕业论文,光。我们都知道自然光在一天的时间内色温就是不断地变化的。一般来说,中午的色温是最高的,日出和日落时分的色温就比较低。毕业论文,光。 而随着气候的变化,色温也会发生变化。毕业论文,光。一般来说阴天的色温比晴天要高些,多云的蓝天时色温也比日光高。另外在人工光的照明情况
下,所使用的不同电压也会使光源的色温变化。一般来说电压偏高,光源的色温也偏高。有时我们也会在人工光源前加上透明的色纸,改变原有的光谱成分,从而改变光色温。如暖色的透明灯光纸,则光源的色温偏低;相反,光源的色温偏高。
2. 要注意光线的变化
如在拍摄人物内心特写时, 前一个镜头是白天人物在办公室开会的场景,下个镜头可能是人物在回家的公共汽车上,这一过程就使得光线的多个因素都在变化。即使在同一镜头
中,也会出现前几秒钟还是阴雨连天,后几秒钟就云开雾散、 万里晴空的情况。 电视摄像记录的就是在某段时间内的光色变化。 在这段时间内,光源种类、 光线性质、 光线强烈、
光线角度等都可能会出现不同变化。 而这些不同的变化又会对被摄体的外部特征的表现、画面明暗的分布、对比和层次、画面影调的形式及分布、形成的环境气氛,以及画面色彩的选择、安排和正确还原等产生影响。 对于这些影响摄像人员要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及时地进行调整、弥补,也可以利用。
3. 要设计巧妙的光线
也就是说为了表现人物形象、 塑造场景造型、 营造环境气氛等而制定的有计划的照明方案。设计光线是电视摄像创作中的一部分,也是影响摄像造型、画面影调和基调的重要因素。如通过对人物主光角度、人物主光和副光的亮度或照度之比的设计,可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外部特征(如轮廓、大小体积、表面质感等)和性格特征及心理情绪的变化;通过对光线的性质和分布、被摄体亮度的设计,可以再现的时间和季节特点,形成画面的影调明暗对比和反差层次,展现空间范围和空间透视效果;通过对色光、画面亮度反差的设计, 可以构成画面的基调, 营造环境气氛,表现艺术效果。对于这些设计摄像人员应源于生活,要根据生活中原有的光效,以故事情节内容为出发点,并结合被摄人物和场景的具体情况,设计出真实、理想的光线造型和光线气氛。
(二)光线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
人物形象是电影叙事的主体,电影人物形象不同于文学的人物形象,他是活动的视觉化的形象,除了演员的表演和服、化、道造型以外,摄影光线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起着关键作用。人物形象的创造离不开摄影光线对角色的塑造,摄影光线不仅应该可以刻画出人物的气质和性格,还应该呈现出人物的内心世界的矛盾与冲突,而这正是推动故事发展的内在依据和动力。
电影中的人物形象不是一成不变的,如何用光线塑造电影叙事中运动变化的人物形象是斯托拉罗感兴趣的领域,具体来说就是人物造型光的整体设计,这里涉及叙事、情节、时空、环境、气氛和角色心理等诸多因素,即需要统一,也需要变化。在影片中,用光对于摄影师刻画人物,塑造人物性格特点来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会根据人物的性格和心理状态设计某种特定的光效。毕业论文,光。例如:《公民凯恩》中对角色凯恩的用光,导演根据不同的时间段,在人物用光上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手法。青年凯恩用光比较温和的高调光,脸部阴影较少;中年凯恩,人物造型光线变得越来越暗,脸部光线反差也较大;老年凯恩,采用了较压抑的暗调,气氛阴暗,隐喻着阴冷痛苦。
斯托拉罗在《末代皇帝》的拍摄中是如何用光的运动反映人物的成长的。基于中国皇帝总是生活在特定的世界——紫禁城城墙之内,总在屋顶、阳伞的阴影下。他将影片的基调确定为半阴影。而光,则体现了一种自由精神。光,对于总被包围在阴影里的小皇帝赙仪,不仅仅是生理的需要,而且意味着自由、解放,也意味着知识的增长。随着小皇帝的成长,对社会的不断认识,不断超越对他的控制,在这一过程中,光线处理中逐渐加入自然光的成分。在满洲国时,阴影部分战胜光的部分;在被改造时,光和阴影不再对立,趋于融合,意味着人物在自我心理分析和接受自我心理运动的过程中,对自我潜意识进行着知识性探索。整个影片光线发展的脉络是:开始小皇帝完全处在阴影的包围中,然后慢慢加入光线,最后产生自我的阴影。通过人物从阴影走向光,再从光与阴影的对立走向平衡,展示出赙仪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了人物的变化。
四、总结
总之,光作为视觉元素之一,在影视影像中起到还原物质世界作用,而且是一种贯注了审美经验和审美意识的艺术手段,它创造影片节奏、环境氛围、艺术风格,它也被用来展示和刻画人物,刻画人物性格、甚至也可以被用来表达思想主题。光在其中的作用如此之大,但对于光的运用,还是应掌握它自身的属性、特怔、变化规律及变化中的特定形态,捕捉光在影视构图中蕴含的审美要素。
参考文献:
【1】张浩岚《视听语言》[M]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6;
【2】周安华《电影艺术理论》[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5;
当前。很多初中语文教师都面临这样一个难题:学生或许爱听好文章,爱看好文章,爱学好文章,但就是怕写文章,尤其是谈议论文即色变,觉得“无话可议”或“有话不会议”。议论文教学是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初三是学写议论文的初始阶段,只有更好地掌握议论文写作技巧和方法.才能为高中写作能力的提升打下基础。因此,初始阶段的入门指导十分关键。
一、初中学生因何怕写议论文
初中学生从小学到初中接触最多、练习最多的是记叙文。对于写简单的记叙文,他们已经驾轻就熟。而议论文与记叙文虽然都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但它们在反映客观事物的方式和方法上有各自的特点,所以对于学生来说,议论文是陌生的、生涩的,甚至是乏味的。那么,议论文与记叙文有哪些不同呢?
首先。在写法上,记叙文主要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叙述、描写,或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而议论文则是通过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来论证和阐明客观事物的道理。其次,记叙文所描写的客观事物和刻画的人物形象总是个别的、具体的、生动的,这种个别形象和具体事物中往往体现着客观世界的普遍规律和本质:而议论文虽然也必须用丰富的、个别的材料作为基础,但它在论证客观事物的真理时,却总是作概括性、抽象性、一般性的论述,从大量的具体的事实中直接引申出普遍性的结论来。最后。记叙文要求以情感人,它不仅影响人们的理智,而且影响人们的情感,激发人们强烈的爱憎之情;而议论文则主要是以理服人,虽然有不少议论文也蕴藏着充沛的情感,但它更重要的仍然是作用于人们的理智,以无可争辩的道理说服人。正因如此,对于习惯了写记叙文的学生来说,议论文写作是个陌生领域。加之许多学生平时阅读面窄,缺少材料积累。缺少自己的个人体验和认知.所以要从原来记叙文的“有事说事”到议论文的“因事而议”大都会感到茫然和无所适从,自然会产生惧怕和畏难的心理。
二、初中议论文初始阶段教学策略
关键词:文学翻译;形象思维;小说;诗歌;艺术
从古至今,中西方的文学大师都在强调形象思维对于文学创造的作用。从别林斯基到高尔基、法捷耶夫再到中国的李泽厚,都把形象思维当作文艺的基本特征和文艺创作的基本方法。
一文学创作中的形象思维
1形象思维的概念
所谓形象思维,是指作家、艺术家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在遵循着人类思维的一般规律的基础之上,始终依赖于具体的形象和联想、想象来进行思维的方式。众所周知,形象思维是由俄国民主主义理论家别林斯基首次明确提出的一个文艺创作的特殊概念。他在《艺术的观念》中对此定义展开论述,将“诗”改为“艺术”,即“艺术是寓于形象的思维”。许多西方美学家曾经从不同的角度阐述过这个概念。我国古代的许多文论典藉中也有着大量的同这一概念意思相近的论述。
文艺不仅在描写对象上有其特殊性,文艺反映现实的形式也有其特殊性,因而文艺认识现实的思维方式与科学认识现实的逻辑思维就有所不同。一般把文艺这种特殊的认识现实的思维方式叫做形象思维,以别于科学用于认识现实的逻辑思维。以群主编的《文学的基本原理》中也是以同样的方法定义形象思维的,“通常称文学、艺术家的思维为形象思维,是为了区别于哲学、科学家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而说的”,“形象思维的特点与精义在于创作过程中,思维不能脱离具体事物的形象和通过具体事物的形象进行思维。”不管是哪个定义都强调形象思维对于文学创作的重要性,它是文学工作者进行创作时必须调动的思维模式。
2形象思维与文学创作
中国古代的文论中虽未出现“形象思维”的字眼,但是有关它的论述却自成体系中国文学创作者很早就运用形象思维进行创作,并对其进行深入研究。这与中国汉字是象形文字有关,单个汉字(早期的甲骨文最具代表性)便是脑海中的一个形象,甚至十几个形象组成的画面。其中以早期甲骨文最为典型,因为那是汉字的最初原始形式,经过千年的发展演变,尤其是上实际的汉字改革-变繁为简。很多汉字已经失去象形特征。但也有不少保留,比如休息的“休”字让人联想到一人靠在树上歇息的画面。这种造字的思维模式运用于文学创作上便是形象思维。
中国古代有关形象思维的研究比较代表性的是“言(象)意”论,象即为形象。子曰:‘立象以尽意’,正始时期,王弼以庄解易,融二家之说而进一步发挥。其《周易略例-明象》云: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一象尽,象以言着。这一段可简化为“言”“象”“意”的认识链条,即通过言象以达意。在这个认识链条中,“意”是认识的最终目的,然而,“象”确是一个十分关键的中间环节。“言”,只是“明象”;而“象”,才能“出意”;无“象”,即不能达“意”。可见形象思维是文学,尤其是诗歌创作的固有特征。
文学创作离不开形象思维,文学创作是意-象-言的过程,那么文学翻译便是言(源语)—象—意—象—言(译入语)的过程。即译者运用形象思维,调动一切感官活动,透过语言符号文本,通过想象和联想把物化的形象转化为译者心中的审美形象,再用另一种语言符号将其物化,其物化过程也必然用到形象思维。用形象思维去理解原作,解析源语文本,再运用形象思维去表达原作,建构目的语文本,形象思维贯穿于理解与表达两个阶段。
二形象思维与文学翻译
1形象思维对文学翻译大有裨益
运用形象思维进行翻译一定程度上可杜绝误译、死译、硬译。兹举例说明
原文:Arudenoisebrokeonthesefineripplingsandwhisperings,atoncesofarawayanssoclear:apositivetramp,tramp;ametallicclatter,whicheffacedthesoftwave-vanderings;as,inapicture,thesoildmassofacrag,ortheroughbolesofagreatoak,drawnindarkandstrongontheforeground,effacetheaeiraldistanceofazurehill,sunnyhorizonandblendedclouds,wheretintmeltsintotint.
译文1:一阵如然而来的猛烈声音,那样辽远而又那样清楚,打破了这些微妙的波浪的低吟;这确是阵阵踏地声,是金属的得得声,它将轻微的浪声抹煞了,就如同在一张图画之中,那大堆的峻岩,那大橡树的粗干,又黑又粗画在前面,把那有着碧蓝色的山,晴朗的地平线,色彩互相混合的有云的远方,给抹煞了一样。
译文2:一种粗重的声音,遥远而清晰,打破了这委婉的汩汩声和低语般的喃喃声,一种确确实实的脚步声,一种刺耳的得得声,把轻柔的水波流动声盖住了,犹如在一张画中,大块的岩石,或者大橡树的粗硬树干,用暗色画出来,在前景显得十分强烈,把青翠的山峦、明丽的天际和色彩互相渗透、混合而成的云朵组成的茫茫远景压倒了一样。
本文摘自《简爱》,简爱第一次见罗切斯特的经历,选自第十二章,这里有许多动作描写和对人物外貌了解。“rudenoise”分别被译成“突如而来的猛烈声音”和“粗重的声音”,这两种译法均未能很好的表达出rude一词的意思。这里的rude仍有“粗暴”之意,是简当时的心理感受:好端端的风景和悦耳的流水声被这声音破坏了,所以这个词仍宜译为“一阵粗暴的声音”。此段最后,blendedclouds,wheretintmeltsintotint,两种译文也均有不自然指出,不如译为:“色彩交融的云朵”。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文学翻译过程中丢弃形象思维,那么译者下笔就枯索呆滞,语言流于公式刻板,缺乏生动活泼,如同枯木一般毫无声息,与读者便觉译文艰涩生硬,惨不忍睹,原文风味尽失,意境全无。这样的译本应该是钱钟书先生所指的“消灭原作”的了。只有插上想象的翅膀,运用形象思维,才能使译文生动,符合译入语的文章习惯。
“倒是坏翻译会发生一种消灭原作的功效。拙劣晦涩的译文无形中替作者拒绝读者;他对译本看不下去,就连原作也不想看了。这类翻译不是居间,而是离间,摧毁了读者进一步和原作直接联系的可能性,扫尽读者的兴趣,同时也破坏了原作的名誉。”(《七缀集》第69页)
文学翻译中运用形象思维追溯原作者运用形象思维的过程,然后运用形象思维用地道流利
文学翻译形象思维论文的艺术语言再现原作的意旨,情趣,典型的人物形象,意境等等,那么译者便如同插上了想象的翅膀,灵感如泉涌,达到“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境界了。自然此种境界的实现还依赖于其他很多方面,包括作者自身的艺术修养与品位(taste),但是形象思维是必备条件之一,这样译文才会枯木逢春一般生机勃勃,生命力持久。
2运用形象思维生动再现小说中典型的人物形象
小说的人物形象是以现实生活为依据,经过艺术加工创造出来的。他比生活中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因此作者往往花大力气力通过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个性鲜明,言谈举止间尽显自身特点,作品读来觉得人物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除了需要作者自身对生活的敏感体味,人物性格的把握之外,还需要作者具有深厚的语言功底,作者要握有马良神笔来塑造人物,下笔如有神,使人物在笔下活起来。因此,运用形象思维能够生动再现小说中典型的人物形象。
中国古代小说中成功塑造人物形象的比比皆是,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有人曾这样评价其中的人物:《红楼梦》有许多个性鲜明的文学人物他们仪态万千,无异于人物的艺术画廊。他们有血有肉,有声有色,各具特色,大多数人在性格上不能简单地律条绳墨。因此小说翻译中运用形象思维再现原作中典型的人物形象便成为小说译者的中心任务,状物叙事,抒情议论,描写均应为其服务,文章的遣词造句更需慎之又慎,力求人物如在目前,其语如在耳边。译者要把握人物形象的典型特征,需先透过语言文字本身捕捉并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甚至灵魂,借助原作者的艺术手法,用地道流利的语言再现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兹比较《红楼梦》的两个译本来说明形象思维的运用对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重要作用:
黛玉方进入房时,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知是他外祖母。方欲拜见时,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
(《红楼梦》)
(1)杨宪益译:AsTai-yuentered,asilver-hairedoldladysupportedbytwomaidsadvancedtomeether.Sheknewthatthismustbehergrandmother,butbeforeshecouldkowtowtheoldladythrewbotharmsaroundher.
“Dearheart!Fleshofmychild!”shecried,andburstoutsobbing.
(2)霍克斯译:AsDai-yuenteredtheroomshesawasilver-hairedoldladyadvancingtomeether,supportedoneithersidebyaservant.SheknewthatthismustbeherGrandmotherJiaandwouldhavefallenonherkneesandmadeherkoutow,butbeforeshecoulddosohergrandmotherhadcaughtherinherarmsandpressinghertoherbosomwithcriesof“Mypet!”and“Mypoorlamb!”burstintoloudsobs.这是黛玉初见贾母时的场景,通过描写,贾母在贾家的地位和形象立即跃然纸上。杨宪益先生的翻译向来以“直译”著称,透过此例便可管窥一斑。霍克斯的翻译译语言则更加生动活泼,充分展现了贾母的形象,塑造成功。总体而言,通过短短一句话里贾母的一系列的动作描写:catch,pressandburst体现出贾母所处的强势地位。所利用的动词都具有很强的形象性,包含译者对人物的深刻理解,使人物活灵活现,能调动读者的形象思维,引发读者的审美想象。3运用形象思维再现诗词意境与神韵
在诗歌翻译上,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大多认为译诗必须也是诗。译诗关键在追求神似,闻一多强调要“抓住了他的精神”,茅盾说的“神韵”还有郭沫若提出的“风韵译”都说明了这一点。中国诗歌讲究形神共济,意象融合,在对“象”的描写中追求意的深邃,神的远邈,形象思维不仅成为诗歌创作的手法,而且诗歌中的形象-意象往往是整首诗的眼睛,诗歌的意境和神韵皆源于此。诗歌翻译者应该作为读者感悟诗歌中的意象,进而追溯并把握诗人形象思维的过程,然后用另一种语言再现诗歌意象,从而再现诗歌的意境与神韵。然而形象思维因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以及用以表现思维的语言的巨大差异而不同,因此光是言—象—意这一理解过程便是一件难事,要跨越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鸿沟运用形象思维再现原诗的意境与神韵便是难上加难。兹例说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关雎》
短短十六字读来却美不胜收,让人称叹,究其原因在于形象思维的妙用。其一、运用隐而不显之暗比,即《诗经》常用的“赋、比、兴”中“比”这一诗歌创作的艺术手法。宋代朱熹曾在《诗集传》中这样概括“比”的艺术手法,“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1977年12月31日,《人民日报》以一个整版的篇幅刊登1965年7月21日给谈诗的信的手迹。在信中,用比、兴两法诠释形象思维。诗中,用雌雄雎鸠来比淑女与君子,前两句看似写景起兴,实则与下句作比。其二、双字“关关”及双声词“雎鸠”,叠韵词“窈窕”。双字与双声叠韵两种表现手法都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是我国古代诗歌运用形象思维的典型代表,看一下西方译者是如何再现原诗的艺术形象的:
(1)Theysentmetogatherthecresses,whichlie
Andswayonthestream,asitglancesby,
Thatafittingwelcomewemightprovide
Forourprince’smodestandvirtuousbride.
(CFRAllen)
(2)Ontheriver-island-
Theospreysareechoingus
Whereisthepure-heartedgirl
Tobeourprincess?
(WitterBynner)
(3)“Fair,Fair,”crytheospreys
Ontheislandintheriver
Lovelyisthisnoblelady
Fitbrideforourlord.
(ArthurWaley)
(4)Kwan-kwangotheospreys,
Ontheisletintheriver.
Themodest,retiring,virtuous,younglady:—
Forourprinceagoodmateshe.
(JamesLegge)
相比较而言,译文3和4优于译文1和2,译者更好的理解了原作是如何运用形象思维的。首先两个译文了解到原作隐而不显之暗比,保留了原作的形式,译文3用ospreys作比ladyandlord,译文4用ospreys作比ladyandprince.译文1完全是原作的改写,不仅未能领会原诗的意义,更未能领会原作“比”的艺术创作手法,译文2虽了解到这一点,可以译者将原本隐而不显的暗比在译文中将其展现出来,于是意境丧失,美变为不美。而在对叠字“关关”和双声词“雎鸠”及叠韵词“窈窕”的翻译则差强人意,“关关”:afittingwelcome,echoing,“fair,fair”,Kwan-kwan,前两个译文完全忽视“关关”是叠字且摹声的语言特征,后两个译文虽认识到这一点,但是声义相兼之美已难再体味得到。至于“雎鸠”,译文1完全理解错误,其余皆译为ospreys,“窈窕”均采用解释性的翻译:modestandvirtuous,pure-hearted,noble,modest,retiring,virtuous,young。且不说意译的意思是否与原诗“窈窕”等值,即便达意,但原诗的意境与神韵也已完全丢失。运用形象思维进行诗歌翻译必须对中国古诗词的形象思维的创作手法和独具中国文化特色的意象有充分的了解才行。
三总结
形象思维对于好的文学作品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不论是小说还是散文诗歌,译者都需要透过源语文本,充分感知其艺术形象,深谙原作者运用形象思维进行创作的过程,再运用形象思维将艺术形象再现于目的语文本。即文学翻译的译者要经过言—象—意—象—言这一过程方能忠实地再现原作,读者也方能通过译作获得与原作读者相同的艺术形象和审美体验。有人曾说过:翻译实践是活跃译者思维、启动译者母语的途径。因此,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文学作品翻译者,需要不断的整合和超越,把握形象思维,才能仰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不断繁荣本土化文化,从而使中国文化走向全球化。
参考文献:
[1]黎千驹论文学作品的模糊性[J]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5
[2]李智漫谈文学翻译中的形象思维[J]山东外语教学,2000(3)
[3]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诗稿修订版[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奚永吉文学翻译比较美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5]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
[6]傅雷著,傅敏编傅雷谈翻译[C]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
[7]钱钟书七缀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8]杨宪益译红楼梦[Z]北京:北京外文出版社,1978
[9]霍克斯译石头的故事[Z]英国:企鹅出版社,1973
[10]许渊冲译唐宋词一百五十首[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11]龚景浩译英译中国古词诗选[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12]杨戴等译宋词[Z]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
[13]徐莉娜翻译的形象思维过程探析[J]上海科技翻译,2004,(1)
otheospreys,
Ontheisletintheriver.
Themodest,retiring,virtuous,younglady:—
Forourprinceagoodmateshe.
(JamesLegge)
相比较而言,译文3和4优于译文1和2,译者更好的理解了原作是如何运用形象思维的。首先两个译文了解到原作隐而不显之暗比,保留了原作的形式,译文3用ospreys作比ladyandlord,译文4用ospreys作比ladyandprince.译文1完全是原作的改写,不仅未能领会原诗的意义,更未能领会原作“比”的艺术创作手法,译文2虽了解到这一点,可以译者将原本隐而不显的暗比在译文中将其展现出来,于是意境丧失,美变为不美。而在对叠字“关关”和双声词“雎鸠”及叠韵词“窈窕”的翻译则差强人意,“关关”:afittingwelcome,echoing,“fair,fair”,Kwan-kwan,前两个译文完全忽视“关关”是叠字且摹声的语言特征,后两个译文虽认识到这一点,但是声义相兼之美已难再体味得到。至于“雎鸠”,译文1完全理解错误,其余皆译为ospreys,“窈窕”均采用解释性的翻译:modestandvirtuous,pure-hearted,noble,modest,retiring,virtuous,young。且不说意译的意思是否与原诗“窈窕”等值,即便达意,但原诗的意境与神韵也已完全丢失。运用形象思维进行诗歌翻译必须对中国古诗词的形象思维的创作手法和独具中国文化特色的意象有充分的了解才行。
三总结
形象思维对于好的文学作品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不论是小说还是散文诗歌,译者都需要透过源语文本,充分感知其艺术形象,深谙原作者运用形象思维进行创作的过程,再运用形象思维将艺术形象再现于目的语文本。即文学翻译的译者要经过言—象—意—象—言这一过程方能忠实地再现原作,读者也方能通过译作获得与原作读者相同的艺术形象和审美体验。有人曾说过:翻译实践是活跃译者思维、启动译者母语的途径。因此,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文学作品翻译者,需要不断的整合和超越,把握形象思维,才能仰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不断繁荣本土化文化,从而使中国文化走向全球化。
参考文献:
[1]黎千驹论文学作品的模糊性[J]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5
[2]李智漫谈文学翻译中的形象思维[J]山东外语教学,2000(3)
[3]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诗稿修订版[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奚永吉文学翻译比较美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5]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
[6]傅雷著,傅敏编傅雷谈翻译[C]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
[7]钱钟书七缀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8]杨宪益译红楼梦[Z]北京:北京外文出版社,1978
[9]霍克斯译石头的故事[Z]英国:企鹅出版社,1973
[10]许渊冲译唐宋词一百五十首[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11]龚景浩译英译中国古词诗选[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关键词:戏剧人物;角色;内心世界
中图分类号:J81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29(C)-0213-01
儿时的我就对戏剧特别酷爱,对黄梅戏更是情有独钟。由于自己的不断追求与探讨,终于在1986年,我考取了江苏省淮阴市戏剧学校黄梅戏表演专业。
提起黄梅戏,不得不提黄梅戏艺术大师严凤英先生。先生一生饰演过无数个黄梅戏角色,也留下太多经典剧目供后来者学习、研模。在戏校学习时,老师就曾对先生做过专门的讲解,并且要求我们以先生为榜样,努力吸收黄梅戏的艺术精髓。于是就刻意寻找有关研究先生艺术特色的论文研读,以期找到最佳学习途径。
已故著名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在谈到严凤英的表演和唱腔时说:“严凤英的表演和唱腔,贵在具有真实的感情,她的唱腔、眼神、身段、脸上的表情,举手抬步,一举一动,一声一腔,充满人物的真实感情,正是因为有情,才能感人,才能抓住观众。她表演悲痛时,自己流泪,观众也流泪;她表演快乐时,自己喜气洋洋,观众也跟着欢乐。一个演员,如果只知在舞台上做戏,干巴巴地表演和唱,是抓不住观众的;反之,像严凤英这样的演员,演任何一个角色,既能出戏,又能出情,才能算上一个受观众欢迎的演员!”
梅大师的一席话,点透了严凤英表演艺术中以“情”字贯穿始终的最主要的表演特色,也为我学习黄梅戏找到了方向。在校四年的学习生涯里,我主攻青衣花旦。我的启蒙戏就是黄梅戏的看家戏《天仙配》。在这部戏里我扮演的剧中人物是主角七仙女。从老师发剧本的那天起,我就认真地研读剧本,认真探究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力图让自己与剧中人物合二为一,以期达到最完美的境界。世间自有公道,付出总有回报。是的,通过我的不懈努力,我达到了预期目标,从第一场到第六场,我都能够充分地把握所演角色七仙女的人物性格特征,喜怒哀乐,一颦一笑,都做到恰如其分。特别是“路遇”以及“分别”这两个重要场次,我更是恰当地把握了七仙女的内心世界,让全场观众的情绪随着剧情的发展高低起伏,欢喜悲伤,以至于演出结束,全场爆发出雷鸣般掌声。我知道这掌声就是对演出的肯定,也给了我莫大的鼓舞,促使我在这条道路上走得更远!
如何才能塑造好剧中的人物形象,并对角色赋予恰当的情感表现。通过多年的舞台实践,我深深体会到,只有认真研读剧本,深刻体会剧中角色的内心世界,才能在演出时游刃有余,取得成功。
从戏剧学校毕业后,我回到盱眙县黄梅戏剧团。在剧团的日子里,我先后扮演了众多的戏剧角色,如《桃花梦》中的公主;《女驸马》中的冯素珍;《牛郎织女》中的织女;《春香传》中的春香;《罗帕记》中的陈赛金;《一文钱》中的杨氏;《红丝错》中的大小姐留月,以及去年参加全国黄梅戏第五届艺术节的《梦雪》中的母亲……在饰演这些角色的时候,由于我先期就把剧情分析的非常透彻,角色内心世界揣摩的非常精准,从而在演出中得心应手,也就能做到把每个角色都刻画到位而传神。我塑造的舞台人物形形、各具神采,而要塑造好这些形象,必须对所演人物的性格、感情深入开掘,并转化为舞台动作。在塑造舞台人物形象时,我抓住角色的性格基调,注意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运用“情绪记忆”与角色融为一体。这里,我是从一个“情”字入手,认真体会角色的感情,揣摩角色的内心所想,再加上自己的创造和想象,把角色在舞台上活灵活现的演了出来。
作为一名戏剧演员,我认为我们除了在唱腔艺术方面要精益求精,在舞台表演上同样也要达到了出神入化、炉火纯青的境界。而要达到这种境界,我们就应该对自己所演的角色认真揣摩,要力求让自己她所塑造的一系列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让人难忘,形成了自己“细腻真实、”“形神兼备”的表演艺术特色。从艺二十四年来,我通过不断学习戏剧理论知识,结合自己的舞台实践,让自己的业务技能得以逐步提升。多年的努力没有白费,因为我已经成长为一个具有专业水准的黄梅戏演员,我得演技受到了观众的肯定,我也由此在全国黄梅戏第五届艺术节上荣获了殊荣――本届艺术节最高奖项――黄梅金奖。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议论文 教学策略
初中议论文教学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其为重点,是因为搞好议论文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其为难点,是因为初中一、二年级教材里议论文篇目较少,到了初三,只有两个单元的议论文,如果照本宣科,就很难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有关议论文的一般知识。近年来关于议论文的考试,重文本理解分析,轻文体常识记忆,部分教师对议论文教学感到无从下手,学生学起来满头雾水,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一、认识议论文
从表达观点、驳斥观点的角度看,议论文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类型。立论主要阐述自己的观点,驳论先驳斥对方的观点,再阐述自己的观点。在语文教学中,有些术语称谓,在议论文、说明文、记叙文里都有不同的名字,比较容易混淆,需要加以区别。如“比喻”这种手法,在议论文中叫做比喻论证,在说明文中叫做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在记叙文中叫做比喻的修辞方法。再如“对比”这种手法,在议论文中叫做对比论证,在说明文中叫做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在记叙文中叫做对比的修辞方法。这些术语和称谓的不同叫法,很容易让学生混淆。如果让学生在分析问题的时候和本文的文体联系起来,就不容易弄错。
二、体会议论文的语言特色
议论文语言特色表现为准确、鲜明、概括、简洁。分析时要从以下三方面考虑:从逻辑角度分析其用词的准确性、严密性。如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一文,在注释什么是“敬”的时候说:“凡做一件事,将全部精神集中在这件事上,一点不旁骛,便是敬。”这句话准确说明了“敬”的外延。做事全部精神投入,就是敬;做事心无旁骛,就是敬。从修辞角度分析其用词的鲜明、生动和感彩。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辩论说理为基本内容,晓之以理的文章体裁。议论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它占了初中课文的一定数量。议论文写作能力是衡量一名中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标尺之一,也是衡量学生理论思维发展水平的标尺之一。通过议论文教学可以引导学生深入观察社会和人生,训练辩驳思维能力,发展思维能力,提高认识水平。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习写作,因此无论在语文教学的任何一个环节都要体现这一目标。对议论文的学习,除了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外,还要让学生经常性地写一些读后感,或针对某些事件、现象写一些一事一议的篇幅短小的议论性作文,将分析和运用相结合,让学生确确实实地提高学习议论文的能力。
三、深入浅出,系统讲解议论文的一般常识,全面了解议论文
轻文体常识记忆并不是不要讲文体常识。一种知识的学习,一项技术的掌握,都离不开对其基本常识的熟练掌握,熟练到了不假思索的程度,才能得心应手。如同学习汉语拼音要熟悉声母韵母,学习汉字书法要熟悉基本笔画、笔顺。这种熟悉不是记忆式的熟悉,而是眼见心应的直接反映。议论文教学也是一样,其基本知识是需要学生掌握的,如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一般论证的方法(例证法、理证法、对比证法、比喻证法)等。再如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议论文标题的一般形式等,也应让学生熟练地掌握。熟悉这些基本常识,不是靠讲解这些术语,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在议论文的讲解中让学生真正理解。这就不是单靠课本中的几篇议论文的教学所能解决的问题,还要找一些课外的议论文让学生大量阅读,在阅读中领悟,在阅读中理解,在阅读中记忆,在阅读中掌握。
四、找准文章的中心论点
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所在。只有准确把握文章的观点,才能了解文章中提出的见解和所要解决的问题。议论文中的论点一般是一个陈述句或判断句,不用选择句和疑问句,在形式上应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如何辨析和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呢?首先要明确中心论点的真正所指,其次要掌握其表现形式。议论文中的中心论点是相对分论点而言的。在没有分论点的论文中,论点与中心论点是一致的,在有分论点的议论文中,论点与分论点不同。中心论点起统率分论点的作用;分论点是中心论点的分支,是为中心论点服务的。议论文中中心论点的表现形式有两种,一种为指示型,即在文中明确标出中心论点,我们较容易看出来。另一种则是蕴含型的,即无明确所指,表述又不集中,而是作者把自己的观点蕴含于整篇文章的字里行间当中。对于前者只要明确文中论点的指示位置即可顺利找到中心论点,论点常出现的位置:有的文题(标题)就是论点;有的在开头,开门见山提出论点;有的则在文尾,在前面摆事实讲道理的基础上最后收篇得出结论;文中,作者在展开议论后才提出中心论点。对于蕴含型的论点,则要经过仔细阅读,归纳段意、层意之后才能概括归纳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五、初中生怕写议论文的探究
在文章的写法上,记叙文主要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叙述,塑造人物形象,巧妙地反映现实生活;而议论文则通过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恰当地论证和阐明客观事物的道理。
[论文摘要]《欲望号街车》是美国最杰出的戏剧大师田纳西?威廉姆斯的一部代表作,而剧中女主人公布兰奇是美国戏剧作品中颇具争议性的人物之一。笔者试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相关理论,通过分析影片中布兰奇人物形象塑造及其性格中的种种矛盾,指出正是源自于布兰奇内心“本我”与“超我”的冲突,造成她最后因“自我”调节失效导致的命运悲剧。
一、引言
“well,they told meto take a streetcarnamed desire,and thentransfertoonecalledcemeteries,na difdesixblocksandget ofatelysina fields.”(tennessee,1981:1)这是经典影片《欲望号街车》里女主人公寓含寓意的开场白。我们看到一个美丽幽雅的女人,面妙遮掩憔悴的脸庞,无助地左顾右盼,会想象一只美丽而弱小的“自蛾”正舞动着一对薄薄的翅膀扑向一堆将息的灰烬。然而随着剧情深入,布兰奇不为人知的放浪形骸和矫揉造作的贤淑清纯逐一显露,我们不禁迷惑:布兰奇究竟是怎样一个人物,髟象?评论家们为此长期争执,得出许多不同的结论:一些专注于她的温柔、教养、理想主义,视其为出身没落贵族的优雅淑女;另一些则鄙夷她的虚伪做作、不知廉耻,认为她代表堕落世界的轻浮。在笔者看来,布兰奇是一个蜷缩在自己阴暗的幻想世界里,不敢正视现实生活的悲剧女性。
布兰奇的开场白巾所涉及到的两个车名:“欲望号”和“坟墓号”,也许就暗示丫她命运中的欲望和死亡这对矛盾主题。为_r挖掘欲望与死冲突的主题,我们发现在布兰奇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有大j_jt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的运用。因此,在对布兰奇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之前,有必要先解释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栩关理论。
二、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和超我在布兰奇形象的矛盾体现
弗洛伊德把人的心弼{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id)反映人的本能冲动,包括各种欲望,遵循快乐原则,在现实l{l受到礼会习俗和道德责任的制约,而遵循理想原则的超我(superego)对本我行使监督批判机制。具有组织,批判,分析,综合能力的自我(ego)根据“趋利避害”的现实原则,协调“超我”和“本我”之问的冲突和矛盾。(陈淳etal,1997:286)影片-1i兰奇经常处于木我与超我的争斗之巾,而自我在两者之间无所适从,难以调和。按照弗洛伊德的看法,由于本我的快乐原则总是受到现实原则的限制,人的原欲(1ibido)因不能充分发泄而引起人的极度痛苦,甚至精神病症状。为了减轻人的痛苦,使人不至于都变成神经病患者,必须使“原欲”既有地方去发泄,又不至于在现实世界巾造成伤害。(陈淳etal,1997:297)《欲望号街乍》中布兰奇就一再借助虚构的世界给她的欲以发泄的机会,只是最后她的希望在残酷现实打压下落空j,,她就疯_r。为rr进一步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角度认识布奇人物形象塑造及其性格表现的种种矛盾,我们将分别从布兰奇的本我、自我和超我在她不幸一生中的体现加以阐述。
三、布兰奇的本我与超我互相对抗
在弗洛伊德的理论巾,本我属于潜意识层次,它反映人的本能,按快乐原则行动。超我则届于意识层次,受到良知和道德力量的支配,压制人的潜意识小能,与本我常常处于矛盾冲突之中,按至善原则行事。影jli_正灶沿着欲望和现实难以协调的线索向我们详细展示r布‘奇的本我和超我互相对抗而引起的她在形象和性格j的转变。
《欲望号街印》讲述的足南方没落贵族女子布兰奇不堪过去经历的重压,来到新奥尔良妹妹斯特拉家,却遭到来自以妹大斯坦利为代表的现实生活『il的一连串打击而导致精神崩溃,最后被谴送疯人院的故。影片,{,布兰奇发现“欲望号”街车将她送到的叫“天堂福地”的地方,或许是她妹夫斯坦利那样的粗俗野蛮者的天堂,对她却永远是充斥酒鬼和的贫民窟。她的本我想要维持她自身体面的欲望,和她的超我在面对一文不名的现实巾受到的打击开始拉锯式的对抗。布兰奇很享受在幻想巾实现欲望的感觉:喝醉的兰奇俨然是家财万贯、端庄秀雅、追随者众的南方淑女,而非现实中破产潦倒、身心俱创、到处逃循的半老徐娘。她还喜欢把自己浸泡在热气腾腾的浴缸里,因为泡澡不仅为了洗刷身上过去的脏渍,更为了荡涤名声上布满的污迹。无怪乎布兰奇在一次泡澡后说“ahotbathandalong,colddrinkalways givesmeabrandnewoutlookonlife!”(tennessee,1981:75)可足喝酒麻木_r神经,泡澡安抚j,心灵,幻象终究敌不过现实。
布兰奇沉溺于往¨的荣耀和浪漫,难以适应面临的新环境,干脆就躲进幻象去,川遮掩和躲避光明掩饰内心深处的隐秘并企图逃避现实,用谎青w造现实。布兰奇讨厌没有灯罩的灯,用昏暗的光线来掩饰脸上的皱纹,她说:“ilike dark.thedarkiscomfortingtome.”(fennessee,1981:83)这其实是对她渴求防护内心隐秘和无力嘶对丑陋现实的表达。她甚至隐瞒自己的真实年龄,自称是妹妹斯特拉的“妹妹”。她杜撰了一套又一套浪漫故事,力求维护31我尊严。对于谎言,她自我解释是为j-拒绝接受命运给她安排的一切,通过对自己和向别人隐瞒真斗1i,让生活看起来足她希望的样子,而:足其现实的样f,就像她自己说的“idon’tteuthetruth,itellwhatoughttobetruth.”(tennessee,1981:84)
四、布兰奇的自我“趋利避害”失效
布兰奇本我和超我之问的矛盾激化,她那起着调节作用的自我也逐渐无能为力:她的欲望得不到释放,反而屡屡受到限制,她的谎言也好幻想也罢不堪重负,于是她无处可逃了。布兰奇扮演着“贵族d,~lt”的角色,认为斯特拉这个“贵族小姐”与没有教养、{ii身低单的工人斯坦利结婚是一·个灭大的错误。她时常在妹妹耳边说斯坦利的坏话,竭力劝说斯特拉离开他。斯坦利对她的行为气极败坏,开始向她报复:第一,他调查和散和奇过去不光彩的放荡生活。第二,他调唆米奇(布兰奇的恋人)离开布兰奇。第三,在布兰奇生日宴上送给布兰奇t-张,公开下逐客令。这j件事打垮_rl布兰奇长期以来的心理建设和自我安慰。拼着最后的体ifif,布兰奇向斯虮利编造_r两个谎青:第一---,她称米奇来看望她并送r化。第二,·个…i.i的爱慕者邀她去加勒比海乘船游玩。为r彻底击溃、奇的高傲,斯坦利在斯特拉去医院生产时列布兰奇施攥敛使她疯r。影片最后一幕,精神病院的医生和护士米接奇,凶恶的护士没能制服布兰奇,医生脱下他黑色的礼帽阳布奇致敬,布兰奇优雅地把她的手伸向医生,面带微笑地说出_r:“whoeveryouare--ihave1a.waysdependedon thekindnessofstrangers.”(tennessee,1981:102)至此,布奇的谎言再足谎青。她终于还是疯了,来及释放的欲终反噬她的灵魂。
关键词:学讲计划;初中;语文教学;自主先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092-01
实施学讲计划的核心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学、合作学、质疑学等方式真正"学进去",学会自我应对及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而"学进去",就需要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及技巧,其关键取决于教师的指导作用。在"学讲计划"中最基础的环节莫过于"自主先学 "了,学生会学了,学会了,才有利于后面"合作学习"的有效展开,否则只有形式、缺少实效的课堂则让"学讲计划"的效率大打折扣。由此可见,学生拿到学习的主动权后,培养学生的自主先学的方法和习惯,是教师首先应解决的问题。
1.立足基础,层次清晰
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学情的不同,导致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也各有差异。那么,作为学习的起点,教师应依据学情,在设计学案时应首先立足于基础,让学生们都能把握住知识的基本点,在常规积累上都能有所收获,如字词积累、作者简介、背景了解等,力争人人过关,并形成共识。
当然,作为学习开初的预设问题,还要有层次性、梯度性。尤其在语言的品析、重点的解读等方面可以有层次的设计问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去选择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解决不了的可以推引到下一轮小组合作中解决。当然教师也要鼓励学生敢于迎难而上,学会挑战自我,尽可能多地自主解决问题。
2.授渔有方,循序渐进
要让学生的自主先学逐渐走向成熟,除了学生的积极投入外,教师还要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针对不同的文体进行有效指导,授之以渔,使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中自己发现问题,抓住要点,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 。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 ,针对常见文体的特点,将自主学习中问题的设计的侧重点总结如下:
2.1 记叙文。记叙文是初中语文教学中最常见的文体,也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最应该掌握的文体。其在学习过程中涉及的问题面较广,知识点较多,总结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记叙文的六要素;②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③记叙文的线索及作用;④常用的修辞手法及作用;⑤记叙的顺序及作用;⑥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⑦环境描写的作用;⑧表达方式及作用;⑨重点语句、段落的赏析及其在内容与结构上的作用;⑩写作手法及作用等。
下面以《羚羊木雕》为例,可以设计以下问题:
①全文的线索是什么?(题目的作用)
②根据线索来复述全文内容?(涵盖记叙文的六要素)
③本文记叙的顺序是什么,有何作用?(倒序的运用)
④找出文中的描写方法并体会其作用?(人物描写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⑤怎样评价文中的人物?你支持谁的做法?该文对你的成长有何启示?(理解作者的观点,进行情感及价值观教育)
2.2 说明文。说明文主要锻炼学生搜集信息、概括规律、抽象理解等能力。是对学生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其知识点相对较少,也相对集中,大概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①找准说明对象及其主要特征;②理清文章、段落的结构特点,把握其说明顺序;③辨析文中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④体味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掌握语言特点等等。
下面以《中国石拱桥》为例,可以设计以下问题:
①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试概括其特征;
②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中国石拱桥的?
③ 文章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在文中找到相应的语句并分析其作用。
④作者以准确而生动的语言解说事物特点,通读全文,找出具体的词语并说说他们表达的作用。
⑤说明文的语言也有生动的一面,试从文中找出使用的修辞手法并说明其作用。
2.3 议论文。议论文是九年级学习的重点文体,它的理论性强,结构及思维缜密,但其知识点却相对集中,抓住要点(主要围绕议论文的三要素),掌握解决问题的技巧,则能够极大提高学习的效率。其重点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寻找或提炼文章的论点;②论证的方法及作用;③明确全文或某一段落的论证过程;④结合具体的词语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点及作用等。
下面以《敬业与乐业》为例,可以设计以下问题:
①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有哪些分论点?
②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各有何作用?
③文章是如何论证我们要敬业的?
④结合具体词语,说说本文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
2.4 小说。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其要点以小说的三要素为主,其要点涉及以下几点:
①梳理、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理解主旨②分析人物形象,掌握人物描写方法及作用;③环境描写的作用;⑤经典语句的赏析等。
下面以《孔乙己》为例,可以设计以下问题:
①小说的主人公是谁?
②作者在刻画主人公时运用了哪些方法?指出来并说明其效果。
③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哪些?并分析其作用。
④结合人物描写的手法,试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用原文的语句加以印证 )。
初中教材中出现的几篇小说多是教学重点,教学任务非一课时所能完成。所以,我们要先引导学生掌握三要素之后,再对其他问题循序渐进地把握。
2.5 文言文。文言文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学习的全新文体,其学习方式和其他文体迥异,且更重在积累和总结。其学习的重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文学常识;②准确理解文中的重点文言词语及句子:③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认识和感受,从而把握文章主旨等。其具体引例在此不作细述。
以上都是自主学习方法的指导,教会学生"自学"不仅是为了教师的"不教",更是要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不再完全依赖老师,真正学会自主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基本问题。
3.互动激趣,快乐分享
新课程特别要求我们每一个教师一定要转变教学方式:由被动的执行者转变为主动的开发者、研究者和创造者,教师不仅要思考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而且要考虑为什么教的问题。课程改革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教师只有掌握了先进的教学理念,科学的教学目标,科学的教学方法,优秀的教学能力,才能保证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以往传统的“师道尊严”的观念,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提高。
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作用,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更应该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拓者。最起码应该建立民主开放的课堂新秩序,以民主的作风对待学生,而不应该是过去的“一言堂”“教学民主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健全和完善学生的人格品质。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实施民主教学,做学生“主体的守护者”,呵护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敢想、敢说、敢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善于抓住文本切入点,有效进行多元解读
1.善于抓住文本内容,揣摩思想感情
汉语是世界上最美丽、最丰富、最细腻、最富有人情味的语言。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从感彩、句式特点、修辞手法、遣词造句等诸多方面进行赏析。
2.抓住文本语言,感悟人性之美
初中语文课本中所选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健康向上、催人奋进,让我们自省的优美散文、诗歌、小说和戏剧。即使是科普文章,也是知识性很强的、需要我们掌握的生活常识,还有不少议论文,更能提高我们的辨别能力和说理能力。
3.抓住文本主旨,揭示社会矛盾
文本作品主旨的诠释,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甚至可以说是作品鉴赏和阅读教学的必然归宿,既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还可以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提高其认识水平和辨别能力。
4.善于抓住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性格的多面性
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往往是非常丰满的,人物性格更是多重性的,加之阅读教学活动个体化的特征,学生理解中的艺术人物也各不相同,这更给我们鉴赏人物提供了求异和创新的可能。作为语文教师,我认为不能用统一的模式限定学生的理解。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应以一种辩证的理性面对学生创造性的思考。
5.善于补充文本“空白”,丰富文本思想内容
文本作品的意义是读者通过阅读活动发掘出来的。读者可以抓住文学作品中的“空白”进行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而丰富文本的思想内容。
三、既要“多元解读”,又要“多元有界”
1.我们提倡的多元解读,必须尊重文本,与文本真诚对话
因为文本是教学的起点,是学习的载体,只有立足文本,尊重文本,与文本真诚对话,才能有效解读文本。
2.进行多元解读,还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论文摘要:民俗文化是语文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科学素养和思想情感有很大的帮助。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关注教材中所蕴含的民俗文化资源,以阅读教学为起点,将民俗文化资源延伸至写作教学与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并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开拓语文学习的视野。
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流传积累下来的一笔宝贵财富,承载着这个民族独特的传统与丰富的文化内涵。我国的民俗文化资源是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灿烂文化孕育下,由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创造出来的民间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沉淀和展现。民俗文化是语文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科学素养和思想情感有很大的帮助。教师要充分关注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民俗文化资源。
一、利用民俗文化资源帮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
语文教材中蕴含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作家在营造他所关注的艺术世界时,会自觉或是不自觉地以文学的方式将他所体验过的民俗文化、感受过的民俗风情通过文本表达出来,描绘出作者心目中所期望的文本情境。教师应充分挖掘文本中的民俗文化资源,利用民俗文化资源帮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
1.借助民俗文化资源,多角度领悟课文内涵。
以鲁迅、老舍、沈从文为代表的具有觉悟意识的现代作家,不约而同地以民俗文化作为探讨国民性问题的切入口,以民俗文化作为支撑作品发展的骨架,将民俗文化穿插在整个作品中。如果学生不了解当时当地的民俗现象,就不能了解真实的社会生活,也不能理解作品深刻的思想感情[1]。
无论是《祝福》中的浙北民俗,《茶馆》中的北方文化,《边城》中的湘西风情,都可以看出作者将多种多样的民俗文化融入作品中,当这些作品被编选入中学语文教材后,教师在阅读教学时就不能忽视课文中的民俗文化成分,不能割裂民俗文化与文本研读之间的纽带关系。要想让学生更好地抓住课文内涵,就要用民俗文化视角来还原文本内容,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语文教材中的有些民俗文化资源是通过时间背景来表现。在对此类文章进行研读时,就要注重文章中所出现的民俗文化中有关传统时令节日的描写,从这一侧面来补充对作品主要思想与情感的理解。例如鲁迅所写的《祝福》中多处描写了全家准备“年终大典”这一场面,祥林嫂的不幸遭遇与人们热闹准备祭祀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勾勒出封建制度下人们的迷信以及所造成的一系列悲剧。《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与小姑在离别时说了这么一段话:“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其中的初七是指牛郎相会的农历七月初七,即七夕之日;下九是指古代农历中每月十九,是汉代妇女欢聚的日子。这段话展示了刘兰芝与小姑之间的难舍难分的情谊,与焦母拆散他们夫妻的所做作为形成鲜明的对比。
2.借助民俗文化资源,多层次分析人物形象。文学作品中人物的鲜明形象是离不开所在时代、社会环境影响的。作者要塑造出一个有血有肉、具有鲜明性格的人物形象,不光需要依靠情节的发展,同时也会借助对人物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的描写。而在这些细节中就会渗透进许多有关民俗文化的特征,这就是将人物形象进行民俗化。一方面是对人物出场的服饰的民俗化描写,另一方面是对人物语言中所使用的词汇进行民俗化描写。如果重视文本中的这些民俗化的资源,则能对学生理解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产生很重要的指引作用,能够扩展学生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候的思路,以一个新鲜的文本研读视角来吸引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注重从细节上去理解人物,回归文本的内涵来讨论阅读感受,这也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鲁迅在对民俗描写刻画的同时,始终把人物置于赖以生存的民俗环境中,真实而深刻地揭示出人物的灵魂。[3]例如《祝福》中对祥林嫂出场的两次服饰的描写: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以及红头绳,这些都是传统民俗中的“寡妇”装扮,祥林嫂的苦难命运也就从这一细节上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也为之后她被禁止参与祭祀准备做了铺垫。这身装扮也成了祥林嫂在当时社会生存所背负的负担。如果教师和学生留心其中包含的这些民俗文化信息,就能从侧面更深入具体地来理解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
《茶馆》中的对白有大量的北方方言和俗语,体现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俗色彩,老舍在塑造这些人物形象时就充分利用语言来显现人物的个性特征与地域文化心态、风俗习惯之间的密切关系,以使这些人物鲜活并真实。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会这些不同人物的个性化语言,更好地解读语言背后所隐含的人物性格特征。
二、利用民俗文化资源多渠道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
民俗文化不但是一个民族几千年来的生活缩影,而且也是深厚的文化知识的积沉。这些知识不仅仅局限在文学的范畴内,而是涵盖天文、地理、生物、建筑等诸多方面。因此我们应从语文新课程改革理念的高度来审视语文教学中对民俗文化资源的利用这一问题。对待民俗文化资源,不仅要利用它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更要利用它来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综合能力。
1.借助民俗文化资源,积累写作素材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强调学生要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而对学生来说最头疼的就是找不到写作的素材,只能东拼西凑胡编乱造。事实上学生并不缺乏写作的素材,而是不善于发现并抓住它。通过阅读教学,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对民俗文化的发现意识与欣赏能力。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在阅读教学的基础上走出课堂,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带领学生寻找和体验身边的民俗文化资源。要让学生带着兴趣与好奇不断在生活中发现与积累民俗文化素材,提高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和写作素材的积累能力。
2.借助民俗文化资源,开展语文课外活动。
新课标对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提出了具体的阅读量要求,但从实施情况来看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并没有达到理想中的质量水平,究其原因不仅仅集中在家长、学生对课外阅读的不重视以及学生缺乏足够的时间来进行阅读上,深层次的原因是教师没有能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提供精心的指导与帮助,学生不知道要读什么,怎样读,在阅读书目的选择上更多地选择一些作文范本,在急功近利思想指导下,照搬照抄一些范文,阅读能力怎么能得到提高呢?所以教师应当充分重视对学生课外阅读活动的指导,在指导时不妨引进一些以民俗文化为主题的书目。
信息化时代,更强调个人对信息的搜集和处理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也注重这一目标的培养。语文作为一种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的学科,更应该把课堂延伸到社会,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语文科学能力,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在这个知识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许多民俗文化内容正渐渐被人们所淡忘,取而代之的是对西方文化盲目的模仿与推崇,年轻人热衷于过西方节而冷漠我国传统节日就是一例。语文教学作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主要方式与手段,对民俗文化的传承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3]民俗文化资源不仅仅是一笔文化财富,也是一笔无法估量的巨大的精神财富,更是一笔重要的教育财富,要通过民俗文化来培养青少年对中华民族的热爱之情,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引导青少年在学习民俗文化时承担起文化传承的重要责任。
参考文献
[1] 郑伟荣.民俗──历史文化深厚积淀[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3(8):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