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外国人学汉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对外汉语 语音 音译词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1-0077-02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关于语音教学,著名的语言学家赵元任曾经指出:“学习外国语的内容分成发音、语法跟词汇三个主要的部分,学习的次序当然是也应该照这三样按步进行。发音的部分最难,也最要紧,因为语言的本身、语言的质地就是发音,发音不对,文法就不对,词汇就不对。”[1]这段话通俗而深刻地说明了语言要素学习的次序、语音学习的艰巨性以及语音学习在整个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语音教学是最基础的教学,一般都被安排在基础阶段的最开始。
1 海外汉语零起点语音教学的矛盾
由于中外在语言习惯、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在教学中就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方式,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零起点的对外汉语教学,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实际的应用中学会汉语。尤其是像孔子学院现在在国外开办有很多的成人班,对他们的汉语教学还处在语言培训阶段,不可能系统地教授语音,也没有太多的时间训练。在零起点汉语班中,笔者曾尝试过多种方法来“精讲多练”,这一原则不仅适用于语法教学也适用于语音教学。作为语言教学基础的语音课更是实践性极强的课程,更要强调精讲多练。但是在频繁的操练中,许多无意义的音节对于初次接触汉语的学生来说,很容易疲惫;毫无目的机械性的操练也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就产生不了应有的效果。从交际性角度看,操练最好都能有一定的语境和意义,让学生觉得学的东西有用。这里出现了矛盾,一者是因为零起点没有任何基础,无法营造语境,二者语音本身就是基础,根本无法逾越。
面对这个矛盾笔者发现:汉语词汇的发展与其他语言一样,是积累式的。汉语除了随着时代的发展自身范围内的积累以外对外来词的吸收也有很长的历史,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一步步走向了世界,在影响其他文化的同时,中国文化也受到了其他文化的影响,引进了大量外来词。从数量来看,改革开放30年来汉语外来词新增的数量约有几千个,其中音译词约有几百个。从涉及的领域来看,涉及面较广,经济、体育、医学、生物、商业、网络、影视、餐饮、气象、服装、计算机、通信技术等众多领域都有音译词。从来源来看,英语来源的外来词在汉语新增外来词中的比例仍旧最多,占绝大多数。笔者目前的任教国是地处东欧的塞尔维亚共和国,当地人们的英语水平较高,所以针对零起点学生的特点和兴趣,在前三次语音导入课中选择大量的音译词进行语音训练在理论上是行得通的,根据中介语理论,母语负迁移、外族文化因素的干扰、拼音方案的干扰这些因素都可以有效地排除。
2 教学设计
第一课
一、语音教学
1.声母:b p m f d t n l g k h
2.单韵母:a o e i u ü
二、声调
声调教学顺序:阴平、去声、阳平、上声、轻声
(音位图)
* 单音节定调练习:
1 ā
1 2 3 4 2 á
ā á ǎ à 3 ǎ
4 à
三、操练
1.音节:mā bà gē dì nǐ tā bù hē kě lè dǎ dà pū kè
2.词语:māma bàba gēge dìdi kělè pūkè
3.肯定句:
Nǐ hē kělè.Tā hē kělè.
Gēge hē kělè. Dìdi hē kělè.
Māma hē kělè. Bàba hē kělè.Bàba māma hē kělè.
4.否定句:
Nǐ bù hē kělè.Tā bù hē kělè.Gēge bù hē kělè.
Dìdi bù hē kělè. Bàba bù hē kělè. Bàba māma bù hē kělè.
5.疑问句:
Nǐ hē kělè ma? Tā hē kělè ma? Gēge hē kělè ma?
Dìdi hē kělè ma? Bàba hē kělè ma? Māma hē kělè ma?
Bàba māma hē kělè ma? Gēge dìdi hē kělè ma?
第一课首先教授了b p m f d t n l g k h 这十一个声母和a o e i u ü这六个单韵母,由于b p m f d t n l g k h和a o e i u ü,在塞尔维亚语中和汉语的发音差异不大,塞尔维亚学生很快就能掌握这些声母的发音。只是ü这个音稍微困难些,可以让学生先发i音然后保留i的舌位,唇形变为圆唇后来发ü音。
从教学实践来看,笔者认为四声应按照从易到难的排序来进行教学。同时利用音位图让学生从视觉上来找标准。然后采用单音节定调练习的方法加强练习和记忆。由于塞尔维亚学生在学习汉语声调时,存在着调型和调域两种错误。调型方面的的错误表现在音高曲线不对,如将阴平音读成去声;调域方面的错误是指音高曲线基本正确,但发音时,音高不到位。所以在做四声发音练习时,教师要强调和纠正学生的调型和调域。
句子全部操练一轮之后,再让三个学生一组按照疑问句,肯定回答,否定回答操练一遍,教师只负责纠音。由于这些词生活中常用,句子也简单,学生们一节课内都能记住。训练语音的同时,教授了由字到词,由词到句子的组合方式,也让学生初步了解了汉语句子的顺序和特点,包括语调和汉语的韵律都初步得到了训练。
第一次课内容这样安排既丰富又可以减少学生初次学习汉语的畏难情绪。
第二课
一、语音教学
1.声母:j q x z c s
2.复元音韵母:ai、ei、ao、ou、ia、ie、ua、uo、üe、iu、iao、uai、uei
3.舌尖元音:-i(zi ci si)
二、操练
1.音译词:(原文为拼音)
可口可乐 咖啡 巧克力 雪碧
匹萨 迷你 艾滋 雷达 吉普 雪茄
芭蕾 迪斯科 摩托 耐克 阿迪达斯 俱乐部
马赛克 诺基亚 摩托罗拉 柯达 诺维萨德 脱口秀 提拉米苏 莱卡 秀
2.日常用语:
Nǐ hǎo! Xièxie! Bú kèqi. Duìbùqǐ!
3.句子:(原文为拼音)
我爱你!你爱我吗?我不爱他。(反复替换)
第二次课教授j q x z c s六个声母以及十三个个复元音韵母以及舌尖前元音-i。在本次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强调j、üe、iu的发音外,其他声母和韵母对塞尔维亚学生来说掌握起来也都很快。
这一课的词汇操练除了“你好!谢谢!对不起!”等日常用语外,更多的是音译词训练。但在操练过程中要提醒学生:同一个词,发音近似,如果想说成汉语就必须注重汉语的声调、节奏和重音。
在第二次课中便开始大量选用音译词来进行语音操练,是因为在语音操练过程中如果出现大量的无意义词汇,学生操练起来会无聊应付,如果使用普通汉语词汇,即便是非常有用的,学生也无法记住。根据笔者的经验,学生在刚学汉语时好奇心很大,每个生词都要问它的意义,使用音译词训练则可以解决无意义词汇的难题,而且不会增加学生的记忆负担。更为重要的是,这一点使学生从最开始接触汉语拼音时就有了区别外语的语感。
第三课
一、语音教学
声母:zh ch sh r
韵母:
1.前鼻音韵母8个:an、ian、uan、üan、en、in、un、ün;
2.后鼻音韵母8个:ang、iang、uang、eng、ing、ong、ueng、iong。
3.舌尖后元音:-i (zhi chi shi)
4.特殊韵母:er
二、操练(原文为拼音)
波音 马拉松 维他命 蒙太奇 沙龙 沙拉 沙发 香槟 芬达 伦巴克隆 桑拿 可卡因 英镑 坦克 呼啦圈 血拼 厄尔尼诺 粉丝 布丁 卡通 麦克风 奔驰 尼康 塞尔维亚 贝尔格莱德 第纳尔 高尔夫 中国 北京 上海 孔子学院
第三课学习zh ch sh r 四个声母和十六个带鼻音韵母以及舌尖后元音-i 和er。由于塞语和汉语的发音区别,本课语音教学中要重点强调声母r和八个后鼻音韵母ang、iang、uang、eng、ing、ong、ueng、iong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至此,21个辅音声母和38个韵母全部学完,但是本课操练主要通过音译词加强对本课所学声母和韵母巩固。需要说明的是,本地地名的翻译也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作用同上。
3 不足
以上音译词的训练在结果测试上反应出了一定的优势,但是这些训练词汇并没有从声母、韵母和声调上考虑各自出现的频率,更没有考虑轻声、儿化、语调组合等因素,如果要照顾到就需要设计出更为完善的音译词表。
因为语言主要不是一种知识,而是一种工具,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正是运用这种工具的能力,而不是对这种工具的解释。因此学习一种语言,实践与应用是十分重要的。教师通过音译词对零起点的学生进行指导和操练,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既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可以让学生在实际语言活动中学以致用,为最终掌握汉语打下坚实的基础。
注释:
成为“汉语之星”
2002年,埃莉丝还是个阿拉伯语专业的学生。当时,她做了一切准备,要留学开罗。然而,这一留学计划却在她临行前被突然取消,埃莉丝对这一切没有任何准备,没有学生宿舍,也错过了美国大学新学年的入学申请时间。她不知该在美国做些什么。
“这位开我玩笑的朋友学汉语专业的,他劝我跟他一起去中国学一学期人类学。那时候,对于中国,我能想到的只有三点:长城、裹小脚和。”
现在,在北京生活了近10年后,如果说埃莉丝对中国只了解一小点,那不是事实。在北京举办的第四届北京外国留学生汉语之星大赛复赛上,埃莉丝是那天下午第一个上台的选手。她以流利、悦耳的汉语,让观众和评委赞叹不已,从而进入了决赛。最终,埃莉丝真正成为这次比赛的“汉语之星”。
在汉语之星大赛上,埃莉丝为比赛制作的录像展示了她在练功室刻苦练习京剧基本功的场景。一般来说,搞京剧的人通常从四五岁就开始练习基本功。埃莉丝学了两年京剧,看得出,在这方面,她还有一定天赋。
扎根北京
这带星的绰号并不能完全说明埃莉丝。她自诩自己在北京生活的10年中经历了多个行业的历练,包括电台主持、戏剧制片人、剧作者、演员、歌手、模特、翻译、作家和商人。
“当我决定来中国的时候,我想那可能会是很有趣的半年,仅此而已。我从来没想过我会在这个国家待上10年,并在北京建立自己的生活。”埃莉丝说。
“我2002年一到北京,就爱上了这个城市。之后我回到美国完成了学业,并把专业改成了用汉语进行的亚洲研究。”2003年毕业后,埃莉丝直接回到了中国,她说,“当时在中国找一份教英语的工作非常容易,很多外国人都由于非典逃离了中国。”
对于大多数想在中国寻求长期职业发展的外国人来说,似乎教英语是他们必经的一个前期工作。在短期的英语教学工作之后,埃莉丝在美国驻华使馆找到了一份差事。与此同时,她写下了第一个剧本《我爱北京》,并自己制作完成了这个剧目。这个剧本在北京798的哈特中心上演了一段时间。这出融汇中国人和外国人生活、悲喜交加的剧目,给观众带来了很大的乐趣,在圈内红极一时。
正是由于这个剧的成功,埃莉丝辞去了使馆的工作,创办了自己的戏剧公司——厚颜猴剧团。据她说,“厚颜猴”这个名字源于她的属相猴。她公司的一些成名剧目,通常都是她混杂着英语、汉语和中式英语来完成的,比如“宫保莎士比亚”、“洋人学汉语”、“致命英语”和“铁兄弟”等。
“厚颜猴剧团所制作的作品都是关于跨文化题材的。我们不仅吸引在北京的外国人,还吸引中国观众。我想,在促进中西文化交流方面,我们正贡献我们的力量。”埃莉丝说。
迷上京剧
埃莉丝做过的兼职工作跟她在跨文化交际、表演和语言方面的兴趣都比较相符。目前,她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FM90.5与人共同主持“老外看点”节目。
尽管身兼多职,让人感到意外的是,两年前,埃莉丝决定重返学校。
“通过一个朋友的介绍,我进了京剧圈。我发现,在京剧方面,我学的越多,就越着迷。”32岁的埃莉丝说,她现在是京剧表演研究生二年级的学生。她说,这一专业的要求实在是太高、太严格了。“我大多数同学都只有十七八岁,而且已经学习京剧10多年了。他们身材也都很适合——小个子,柔韧性令人难以置信得好。我是落在后面的学生,但是我一直努力,我的同学们也都在鼓励我。”
埃莉丝希望通过她研究生课程的学习,把她对京剧的热爱和西式的戏剧表演风格结合起来。目前,她已经翻译、编辑完成了音乐剧《名望》的中文版,这将成为她的硕士毕业论文。“在中文版中,原来的芭蕾排练厅被改成了京剧彩排厅。尽管仍是通过百老汇音乐剧的方式唱出来,但是也融进了京剧的元素。原来的嘻哈音乐部分也通过汉语说唱唱出来……这确实是各种艺术形式的大杂烩。”她说。
很明显,埃莉丝目前并没有回美国的打算。
1 补习班、培训班
因为现在中国人在泰国注册公司比较多,所以亟需能在工作中会说汉语的人。最近在泰国,越来越多的汉语补习班开设,但是其自身也有好和不好的地方。其优点是能帮助学习者提高汉语水平,丰富语文课外知识。在课堂上学习者会有老师在帮助,而且跟同学之间也有一种竟争力、交流,可以提高口语和听力。其缺点是补习班学费会很贵,有些人上了一段时间就没有继续读或者读了几天懒得来上课就找借口不来学习或来了补习班但是没有来上课,这样的行为是不能够提高自己的汉语水平。
2 利用泰国周围的环境
有一句话这么说“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在泰国曼谷有一个地方叫“唐人街”(Yaowarat Road)。除了去那里逛街,散散步,吃点心,我们还可以看见泰国华侨华裔人生活的环境。他们大部分都开店卖东西,商店名字或者其它标牌也有汉字,简体字繁体字全部都有。这样可以尝试跟那些商贩交流,一边买东西一边学习生词。下次再去时或者在其他的地方看见认识的生词你就可以复习,同时要把不认识的写下来回家学习。
在泰国,学习汉语,还要多与中国人或习惯用汉语的人进行交流。中国人最多的地方是泰国北部和南部。泰国北部有很多外国人来旅游,尤其是清迈省。这里有很多中国人来玩儿。如今泰国南部也是,中国人很喜欢去旅游的地方就是普吉岛。除了中国人,西方人也非常多。除去用汉语通讯的地方,我们还可以在生活中学习汉语,用汉语来说家里的东西,比如日常用品、食物产品、文具或者药剂等。我们应该观看这些东西的细节,因为现在大多数产品时常写有三种语言;泰语、英语和中文。如果学习者关注这些汉字,对学习汉语很有帮助,这是一种学习汉语的好方式,不仅能补充词汇,还能练习阅读。尽管刚开始可能不习惯,但养成?@个习惯对我们有好处,不仅可以增加生词的数量,而且可以不断地复习,每看到一次就加深一次印象,这样生词就慢慢进入了你的脑子,比较容易记住。
3 利用网络媒体学习汉语
现在网络很发达,通过网络,我们很容易找到中国的朋友,有机会的话就跟他们互相学习,你教他泰语他教我们汉语,这样不仅可以交一个中国朋友,还可以提高我们的汉语口语水平。如果没能找到中国或者习惯用汉语的朋友,我们就要在课堂上跟老师或同学多说汉语,回家也要多练习汉语口语。
4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现代网络对人们的影响越来越大,人们对网络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大,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已经离不开网络了。用网络学习汉语也是一种非常流行的自学方式。现在有很多能交流的工具,比如QQ、wechat、line、facebook、skype等。这些交流工具一般都能打开摄像机聊天,看见对方。从这方面来看,由于忙着学习工作无法进行确定的课程或买书自己看觉得困难时,通过网络学习汉语不失为一种方便的途径。除了通过网络学习汉语,我们还可以自己找相关的资料,补充学习。
5 多看中国电影和电视剧
很多人学习外语的方法就是看电影和电视剧,相对应的,学习者学习汉语也可以从看电影和电视剧入手。往往这些语言发音相对标准,能够很好的帮助学员学习。对提高听力有用的节目就要好好听,比如新闻节目、电视剧。新闻节目说得很快,但发音很标准,而且能从中知道中国和世界的情况。电视剧可以让我们学会很多口语表达。除此之外听音乐也是学习汉语一种方法,每个人都喜欢听歌,要是我们常常听中国歌,找它的歌词多看多说,这样会提高自己的汉语口语和阅读水平。
6 书、光盘和报纸新闻
书、光盘和报纸新闻是我们接触第一手信息的最主要方式,现在有很多种中文书发行,学习者应根据自己的汉语水平和自己的目的来选择中文书。要看一些基本文字, 多写多练多读,可以试着买一些带小故事的书读。多看汉语节目,多读汉语书籍,时间长了你就可以掌握汉语了。现在汉语书里面都有光盘,这样子更方便我们学习,我们可以一边听一边写在书上,要多听几次。
离开斜桥中心小学的那段时间,我并不是很开心,但慢慢就习惯了,也融入了这个班集体,并且发现这里确实是会让我学到很多东西。
我最记得的是在外国语学校上体育课。一次,老师让我们练习投篮,我们排着队,一个一个轮流投,我在后面看着觉得很简单,再加上我有身高的优势,也迫不及待的想试一试,终于到我了,我很紧张,拿着球,盯好了篮框,最后鼓起勇气,一投,没中,特别气馁。我在斜桥中心小学碰都没碰过篮球,而在这儿,第一次拿篮球投,就不中,我一点信心都没了,可我知道,如果失去信心,那就跟不上他们学习的节奏和步伐,成绩也追不上来,那样我的家人会很失望的,我会感到对不起他们,所以我又恢复了信心与自信。
下面再来谈谈奥运吧!
这个暑假,最大的热点应该就是举办奥运会吧,我每天在家看电视都会听到关于奥运这一题材的报道,人们都很支持奥运,举几个事例吧。
一、新闻上常说开汽车、摩托车会污染环境,提倡我们骑自行车。由于在北京开奥运会,北京的很多市民就特地去买自行车,自行车卖得可多啦,人们上班都骑自行车,想为奥运出一份力。
二、开奥运会会有很多外国游客来北京观看比赛,所以许多五、六十岁的老人不顾自己年龄有多大,去学外语,想要在外国人来中国之前学好,能给外国人当导游,给他们介绍北京的名胜古迹,让他们吃喝玩乐,过得舒舒服服,不愁不认识哪儿跟哪儿,有个免费的导游带路,何乐而不为呢,只是苦了那些导游了,但是他们是想为奥运做点事。
三、每天早晨在平坦的水泥地上,会站着很多晨练的人们。有的拿着扇子跳扇子舞,有的练着太极拳,有的在跑步……都在锻炼身体,让自己身体健康,长命百岁。
…………
欧洲的对外扩张有强烈的宗教意义,西班牙、葡萄牙君主对基督教的海外传教提供了支持,包括经济支持和旅行便利。在这一时期,耶稣会起着主导作用,多明我会和方济各会紧随其后。这些修会在世界各地建立了传教基地。16世纪初,葡萄牙占领马来半岛,进而占据澳门,由此打开了进入东方的大门。从欧洲语言学的角度来看,正是在古典拉丁语法传统和普遍唯理语法的共同背景下,以耶稣会士为代表的传教士远渡重洋,来到东亚,从而开启了西方人正式学习和研究汉语的历史。
在中欧互识与了解的时代,中国语言与西方语言也开始了接触与交流。晚明来华传教士进入中国内地后,为完成传教使命,将学习中国语言、了解中国文化视为首要任务。为学习便利,传教士尝试用本国语言的字母为汉字注音、拼读和撰写;同时借用拉丁语法的概念、范畴、框架来描写、归纳汉语的语法规则,草拟出框架性的语法体系,从而在客观上推动了欧洲语言与中国语言的正面相遇,相互产生了渗透和影响,开启了中国语言文字西传的重要阶段。
一、明清之际西人初识汉语
西方对汉语汉字的最早记载,可见于地理大发现时代的西文文献,包括在远东地区活动的商人、使节、传教士、旅行家所著的游记、书信、日记、报告等。这些记载中有关于中国语言文字的只言片语,但不能算作是真正经过语言接触后对一种全新语言的了解与认知。
葡萄牙传教士圣方济各・沙勿略(St. Francois Xavier)是耶稣会的创始人之一,最早进入日本传教,通过学日语进而对日语和汉语的关联性有了一定认识,1552年他写给耶稣会创始人罗耀拉(Ignacio de Loyola)的信中说:“中国的汉字有许多种类,每一个文字意为一个事物。……虽然是同一个文字,日本人读此字时用日本语,中国人就用中国语来读。因此虽然说话时不能互通,但在书写的时候仅凭文字就能相互理解。他们的口头语言不同,但文字意义相通,双方都能理解。”①他认为掌握当地语言是东方传教的有力工具,萌生了归化中华的宏愿。由于晚明严厉的海禁政策,沙勿略最终倒在了离澳门只有一步之遥的上川岛。
语言障碍成为耶稣会入华的第一个拦路虎。16世纪后半叶,由于无法和当地政府交流,沙勿略及其后继者试图进入广州的努力均宣告失败。1579年,耶稣会远东视察员范礼安(Alessandro Valignano)到达澳门,他认识到只有精通中国的语言,学习中国的礼仪和文化,才能说服明政府同意让外国人居留内地,进而有机会传播天主教。于是确定了在华传教的策略,“委派几个人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字,并作好准备利用可能出现的时机把福音传入这个新的世界”。②自此,来华耶稣会士正式将学习汉语列为了重要功课。
在范礼安的安排之下,罗明坚(Michele Ruggieri)、利玛窦(Matteo Ricci)遵循指示开始学习汉语。罗明坚逐渐能以汉语与中国人交往,甚至能写作汉诗,取得了明朝官吏的信任,获准居留广东肇庆,成为天主教进入中国内地第一人。1582年利玛窦的到来,进一步推动了天主教在华的传播事业。利玛窦提出了“合儒辟佛”的传教路线和“文化适应”的传教策略,提倡尊重儒家文化和中国习俗;制定了掌握官话、书面语及儒家经典的三个学习原则,积极推动了耶稣会士对汉语的系统学习和对中国文化的深入研究,形成了中西文化交流史上西方人学习汉语的第一个。
二、清中前期来华传教士的汉语研习
在研习汉语的过程中,耶稣会士起到了核心作用,面对未知的语音、词汇和句法,发挥了他们的集体智慧,不仅发明和改进了以罗马字母为汉语注音的方案,并且还贡献了多部字典、文法、词汇手册、教材等。到了17世纪后半叶,在中国大陆的其他修会才开始追随耶稣会的步伐,编撰了一些字典和文法。
顺治朝到康熙统治前40年间,传教士学汉语,习满语,出入宫廷,结交权贵,鹘淌乱档玫浇洗蠓⒄梗在华耶稣会士前后多达近百人。他们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学习,努力提高汉语水平,“盖其心欲深究中国之文物制度,风化习尚,同而化之,以达到其荣主救灵之宗旨。有此怀抱,故不怕辛苦,埋头伏案,必欲深通中国之典籍而后快。是以出而应世,与吾国士大夫交,即能折服人心,而令人钦仰”。③
中国礼仪之争后,传教活动受到限制,教徒人数徘徊不前,少有士大夫入教,教徒多是下层民众,对中国学术思想影响甚微。雍正严厉禁教,乾隆虽时宽时严,但态度已从宽松转为查禁。前,传教士已沦为宫廷技师,不能公开传教。清廷只用其技艺,而禁其教务,这令他们相当苦恼,在无形中消磨了学习的热情。乾隆后期,耶稣会士精通中国典籍的人数已大大减少。
尽管传教士努力学习,但由于禀赋各异,导致汉语水平也参差不齐,有的长于写作,有的精于口语,有的则兼而有之。第一代耶稣会士罗明坚、利玛窦、郭居静(Lazare Cattaneo)等人的首创之功不可磨灭,创制了最早的用罗马字母给汉字注音的方案,编撰了最早的汉语与欧洲语言对照的词典《葡汉词典》。第二代耶稣会士像金尼阁(Nicolas Trigault)、卫匡国(Martini Martini)等人继续推进学习与研究,在语音和文法方面均有突出贡献,代表作有《西儒耳目资》《中国文法》等。第三代四代耶稣会士中,马若瑟(Joseph de Prémare)、刘应(Claude de Visdelou)、宋君荣(Antoine Gaubil)、钱德明(Joseph-Marie Amiot)等人的中文造诣很深,其中又以马若瑟的《汉语札记》为汉语研究的扛鼎之作。
三、17-18世纪天主教传教士语言学习的特点
来华传教士对陌生的汉语充满着矛盾和困惑的感情,在他们眼中,这是一种神秘和另类的语言,令人爱恨交加:恨它者,认为它如同天书,是世界上最复杂难学的语言;爱它者,觉得没有哪种语言会比它更丰富和高雅。在这一阶段,来华传教士语言学习有这样几个特点:
1. 形成了修会独有的学习传统。天主教来华各修会的传教对象有所差异,因此语言学习方法也不尽相同。耶稣会重视对士大夫阶层的传教,强调对官话的学习和对古代典籍的研究,重点在于译介古典作品;多明我会、方济各会等托钵修会长期在东南沿海的下层民众中传教,形成了重视地方方言和口语技能的传统,开始编撰最早的闽南方言字典和语法书。
2. 建立了较稳定的教学机构。传教士在东方传教的大本营澳门和中国内地逐步建立了较为稳定的教学机构。1571年,澳门建立圣保禄公学;1594年,升格为圣保禄学院,成为远东地区创办最早的西式大学之一。学院为新来的传教士教授汉语,罗明坚、利玛窦等人即在此开始汉语学习之路。1619年中国副省教区成立后,耶稣会开始将教学逐步转移到内地,包括韶州、南京、北京等耶稣会士聚集地,为新人提供持续的语言培训。
3.编写了早期的汉语教材。罗明坚初到澳门时没有任何给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资料,于是借用了幼学启蒙课本如《千字文》《三字经》等作为识字入门教材。随着对中国文化的逐步了解,罗明坚和利玛窦认识到孔子及其学说在中国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影响,开始把《四书》作为语言学习的材料,学习规范的文言文,了解儒学的基本精神。故耶稣会确定了学习儒家经典和通行官话的目标,并一直贯彻下去,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四书》的拉丁文和中文对照本经过不断修订,成为入华传教士学习中国文化的标准教材。
4. 间接培养了汉语教师。师资的匮乏始终是困扰传教士的难题。中国人有根深蒂固的“夷夏大防”的观念,加之明政府将教授外国人汉语视为危害社会的大罪,中国人往往是冒着风险被动承担教学。当时传教士的汉语教师包括他们的翻译、小书童,后来才有一些奉教文人参与进来。罗明坚当时在澳门找不到既懂葡语又懂官话的人,只好请了一位画家当老师,“起初为找一位能教我中国官话的老师非常困难,但我为传教非学官话不可,可老师如只会中国官话,而不会讲葡萄牙话也是枉然,因为我听不懂啊!后来我找到一位老师,只能借图画学习中文……”利玛窦曾记载了当时官府严禁教授外国人学汉语的告示:“此辈舌人④教唆洋人,并泄露我国百姓情况。尤为严重者,现已确悉彼辈竟教唆某些外国教士学习中国语言,研究中国文字。……上项舌人倘不立即停止所述诸端活动,将严刑处死不贷。”后来神父们与士大夫阶层结交,一些奉教文人包括徐光、李之藻、杨廷筠等著名学者都曾为传教士的汉语老师。
四、晚清来华传教士的汉语学习
1773年罗马教廷解散耶稣会,1785年另派巴黎外方传教会到京接管耶稣会教务。1838年,拥有一技之长的传教士退出历局,雍乾两朝所确定的“节取技能而禁传其学术”的政策被彻底抛弃。1840年,中英双方兵刃相见,中西文化关系发生剧烈扭转,西方人对汉语的学习也开始了新的阶段。
1807年,英国圣公会开始向中国派遣传教士,马礼逊(Robert Morrsion)成为新教来华第一人。1829年,美国(公理会)海外传道部也派裨治文(Elijah C. Bridgman)来华,由此拉开了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新教对华传教活动的序幕。
语言是异文化接触与交流的基础。“一个传教士让自己根植于一个民族中时,他最先做的应该是努力掌握这个民族的语言,而且不能只是肤浅的了解,必须彻底地掌握他们的语言……使自己不仅能在普通谈话中应用,还可以用来查阅图书馆的藏书,阅读书籍。”⑤基于这样的认识,新教传教士往往一到中国就展开汉语学习,尽可能提高汉语水平,注重融入当地文化,以学辅教,并在晚清时期开始办报办学,著书译书,成就颇多。
和耶稣会士一样,新教传教士大都受过良好的教育,并对这个东方古国抱有强烈的兴趣,中国再度成为传教士研究和写作的主题。明清之际耶稣会士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在晚清时期新教传教士则担任了重要角色,形成了西方人学习汉语的第二个。这次同明清之际相比,广度、深度、影响等都大大超过了前者。自马礼逊之后,新教传教士也陆续涌现出一批享有盛名的汉学家,英国有理雅各(James Legge)、麦都思(Walter Henry Medhurst)、艾约瑟(Joseph Edkins)、伟烈亚力(Alexander Wylie)、傅兰雅(John Fryer)等人,美国以裨治文、卫三畏(Samuel Wells Williams)为代表。
与前两个世纪天主教传教士的语言学习相比较,19世纪新教传教士的汉语学习与研究有这样几个特征:
首先,英语语法的影响逐渐增强。1815年,马礼逊比照英语语法写作《通用汉言之法》后,类似作品相继出现,以英语国家为对象而写的汉语语法逐渐增多,最终成为主流。
第二,注重口语的趋势日益显著。耶稣会传教士以结交士大夫阶层为要务,尽可能取得皇帝的信任,试图用自上而下的方式在全国开展传教事业。相较而言,新教是一种平民性质的教派,着眼于在百姓大众中推广教义。传教方针的差异也给语言学习和研究带来很大影响。耶稣会士大多用典雅的文言写作中文书籍,而基督教新教教士们则重视口语和方言,取得了不少语言学方面的成就,至今仍有一定学术价值。
第三,学术色彩逐渐浓厚。传教士的汉语研究中引进了欧洲最新的学术进展;传教士纷纷加入欧洲各大专业学会,积极参与学术界的研讨;还有的退休后到欧美大学任教。英国最早的中国通小斯当东向伦敦大学捐赠马礼逊藏书推动了英国第一个汉学讲座的开设,理雅各回国后在牛津担任汉学教授;耶鲁大学聘请了美国传教士卫三畏作为汉学教授。英国和美国的汉学从此发展起来。
众所周知,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蕴藏在中国的语言与文字中,任何外来文化想要真正融入中国社会首先需要跨越的就是汉语这道长城。当明清时期天主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遇时,来华传教士努力去掌握这门艰深的语言,翻经译典,著书立说,以此作为沟通中西的桥梁与纽带。尽管其根本目的是为传教,但却带来一个无心插柳的结果,开启了近代西人对汉语的学习与研究进程。四百余年来,他们留下了数百部汉外双语字典、汉语语法、汉语教材和文选读本等珍贵文献。这些研究方法和成果,不仅丰富了世界汉语教育史的内容,而且对于近代以来汉语语法学、词汇学和音韵学的本体研究也都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注释
①戚印平:《远东耶稣会史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73页。
②[意] 利玛窦:《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王遵仲、李申译),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42-144页。
③徐宗泽:《明清间耶稣会士译著提要》,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4页。
关键词: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原则;教学模式;策略和方法
中图分类号:H1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1-0000-01
引言
与对外汉语教学相关的语法研究可分为三个层面:首先是教学语法研究,即面向外国人的汉语教学需要而开展的语法研究;其次是教学语法体系研究,即研究为教授外国人汉语而制定的语法体系及其相关问题;最后是语法教学研究,即研究教授外国人汉语语法的策略、原则、方法、模式,以及语法习得研究、语法点难易度研究等。笔者集中论述语法教学这方面的研究概况。
一、语法教学的原则
首先,切忌大讲语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不要大讲语法,特别是不要一条一条地大讲语法规则,而要善于点拨,这对一个汉语教师来说,要求不是低了,而是高了。(陆俭明(1998))
其次,是教学语法而不是理论语法(赵金铭(1994))。作为理论语法的《语法讲义》和作为一部教学语法的《实用现代汉语语法》讲“这那么”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第三,是教外国人的语法而不是教本族人的语法(赵金铭(1994))。教本族人语法与教外国人语法有着不同的侧重。赵元任先生的《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一书,本来是写给外国人研究中国话用的。如果要把它翻译成汉语给中国人看,一定应该有好多增删的地方。作者在吕叔湘的译书《汉语口语语法》序中说,吕叔湘“把应该对中国人说的话都准确地译了,把不必对中国人说的话跟例子删去了”,哪些该译,哪些该删,大有学问,这里显示了教本族人语法和叫外国人语法的不同。
第四是从意义到形式而不是从形式到意义(赵金铭(1994))。讲语法离不开语法分析。语法分析的过程,可以从听话人的角度来看,也可以从说话人的角度来看。听话的人接触到一连串的声音,听完了,听懂了这句话的意思,这是一个从形式到意义的过程。说话的人相反,先有一个意思,然后借助于一连串的声音把它说出去,成为一句话,这是一个由意义到形式的过程。外国人学汉语就类似说话的人。
第五,不仅是是描写的语法,更是讲条件的语法。比如说“把”字句的教学要把“把”字句对于宾语、对于动词等的要求条件讲清楚,那么留学生造句就会更得心应手。
最后,不是孤立的讲汉语语法,而是在语际对比中讲汉语语法。对比的方法非常适用不管是不同语言语法事实的对比还是同一种语言内都可以进行对比。
二、语法教学的模式
目前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模式中主要内容是语法规则,教学是讲解式的。教学的基本环节为:教师举例讲解语法规则――学生机械性练习或根据教师的提示做有意义的练习――学生记忆规则。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的优点是:教学体系系统、教学扎实、学生语法概念较强。但是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是即使学生能够了解老师上课所讲,也可以完成课后练习但是还是会在使用中一错再错。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是“词汇与语法分家”和“语法规则与语境脱离”,有很多学者在教学模式上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崔永华(1989)提出了一种“结构――功能”模式。教学过程为语法点的展示――语法点的解释――语法点的练习――语法规则的归纳――语法教学的程序这样一种模式。
李晓琪(2004)总结出词汇――语法教学模式。李文认为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应从功能出发、重在应用;语法、词、语境共同作用才能达到理解;语言由语法化的词汇和大量的语言板块构成等观点。主张建立以虚词为核心的词汇――语法教学模式;加强词语搭配的学习;着眼语篇。
张宝林(2008)提出一种“用法主导的教学模式”: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教用法;教学内容由词类和句法、虚词、语段三分天下;教学方法以归纳法为主,并与演绎法恰当结合;强调精讲多练,学以致用;教材则简明扼要,通俗易懂,便于使用;而以结构形式、语义、语用三方面的正确表现作为考核与评价的基本依据。这种模式的要旨是以学生为中心教用法,进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汉语的实际能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的安排与设想也都以此为旨归。
卢福波(2007)结合了行为主义指导下的“刺激――反应的操练”模式和认知心理学理论指导下的“语法认知讲解”的教学模式,有效的将语法形式结构的教学与认知理解性的渗透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认知――强化――创新”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三、语法教学的策略及方法
第一,谢信一先生曾提出“汉语是一种图画语言”的观点,戴浩一先生也认为汉语的临摹性很强,这都表明汉语有一种具象化、外显化的特点。认识这一点对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很重要。感性认识是第一认识,是通过感官可以感觉得到的认识。让学生先具体地、形象地去感觉,然后再把这种感觉到的东西升华一下概括出来,就可以使复杂的知识浅化、简化并牢记不忘。
第二,条理化、公式化、图示化教学。我们给学生做语法现象解释或使用条件说明时,不能把我们的或专家的认识、论证过程都说出来,洋洋洒洒一片,使学生混混沌沌,不得要领,而要一条一条、简明扼要,在可能的情况下,要用高度概括的公式或图示显示出来。
第三,将对比或比较法教学贯穿始终。对比法不仅有汉语内部的比较也可以将汉语和学生母语进行比较,但是这要考虑到不同国别的语言也许属于不同类型,所以要慎用。学生还可以将自己正确的形式和错误的形式进行比较做自我检查的工作,从而从认知上获得正确的认识。
第四,精讲多练,讲练结合。精讲,只能是提纲挈领的讲,抓关键要点的讲,要讲那些能够迎刃而解的东西,讲对学生最实惠、最有用的东西,同时,精讲又是富有启发性的、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教与学活动。多练是指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不同层次通过练习、掌握和巩固所学的东西,或者把所学的东西在设计的语境中进行实际操练,以达到会用的目的。练习最重要的一点是针对性问题。
第五,语感性教学法。不少学者提出,要将培养留学生的语感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目标或基本任务,如杨才英(2002),周健(2003),张旺熹(2007)等。语感实际上是在反复实践中形成的一种自动化的语言能力,是一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隐性知识。
第六,循序教学法。屈承熹《从句法结构到功能与篇章》中提到,对每一语法点要作循序教学之安排,由浅入深、由易及难,从基本到隐身,由通例到特例,由原则到例外,由结构到功能,由句法到篇章的层层递进教学法。
第七,小组活动和任务式教学法。任务式教学法提倡在“做中学”。刘壮等(2007)、杜婷婷(2010)、王瑞烽(2007)、王燕(2005)等都论述了任务型教学法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崔永华.对外汉语语法课堂教学的一种模式[J],世界汉语教学,1989.
[2] 李晓琪.关于建立词汇――语法教学模式的思考[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
[3] 卢福波.语法教学与认知理念[J],汉语学习,2007.
[4] 陆俭明.对外汉语教学中经常要思考的问题[J],语言文字运用,1998.
[5] 屈承熹.从句法结构到功能与篇章:对外汉语语法的循序教学[J],对外汉语研究,2006.
广对外汉语至关重要。
关键词:对话汉语,教学理念,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H19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2-0000-01
1.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现状
“对外汉语教学”是指外国人的汉语教学,是第二语言的教学。一般人认为只要是中国话讲得好,就能教外国人汉语。这种看法也在一部分从事这项工作的教师中流行,认为教外国人学中文不需要多大学问
,不把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项事业来看待,作为一门学科来重视。1978年《中国语文》首次提出“要把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当作一门专门的学科来建设,应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培养专门的人才。”紧接着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会成立,1979年我国第一份对外汉语教学专业学术刊物《语言教学与研究》,接着《世界汉语教学》、《学汉语》等对外汉语教学专业学术刊物又相继创刊。1992年北京语言学院更名为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成为我国对外汉语教学和研究的中心。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门学科终于得到承认。
从首次提出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到现在不过30多年,在我国这是一门年轻而极具前途的学科,也是一项极富挑战性的事业,如何做好这项工作,需要解决许多问题,但最迫切而又最需要解决的有
两个方面,第一是解决对外汉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多样的教学模式,培养对外汉语教学师资和研发适用而又有深度的对外汉语教材。第二是解决如何完善对外汉语教学的评价体系。
2.对外汉语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多元化
面对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趋势,在科技和信息发展日益迅速的背景下,一些人就把世界称为“地球村”。在国与国之间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经贸活动日益频繁、科技日益发达、信息交流日益密切,地
球也如同一个村落,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无形中似乎大大缩小了。经济全球化趋势和“地球村”逐渐实现的进程,也必然加速各国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汇和融合。“地球村”因而也是对世界文化多元化的概
括。和平与发展一直是被世人公认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在和平中求发展,在发展中也必会促进世界的稳定与和平。和平与发展相互作用的结果之一就是造就一体化和多元化并存的局面。
教学理念多元化。与教学效果最直接相关的就是教学观念。如果教学理念跟不上教学情势、教学环境、政府政策、教育教学方法等等的发展变化,总是一成不变,那教学成效必定难彰,教学将陷入死胡
同,死的教学将彻底失去教学的意义!教学理念的多元化,意味着办学者应以开放、包容、创新的思维去从事华语教学。应打破以前固守的华侨教学的模式,发展面对不同华语学习对象、不同层次的办
学路子;应以融合为主线,走本地化的道路,敞开校门,欢迎非华裔学生加入华语学习的阵营;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华语教学,并以发展的姿态去开拓华语教学的新局面。
针对汉语学习在全世界不断升温,对外汉语教师短缺,教学机构单一等问题,对外汉语教学模式应该逐步实现多样化,只有这样才能顺应市场的发展和要求。在加强国家投入,加快孔子学院建设的同时
,积极发展民间对外汉语教学机构。将民间对外汉语教学机构纳入到国家汉语对外推广的体系中来,由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和国家汉办对其进行宏观指导、统筹规划、资源整合和对口管理。开放
办学,以多元化为办学目标和指导思想,并借此通过法律手段,向政府要法律保障,将汉语教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一环。有融合的基础,有多元的方针,有法律的保障,汉语教学才能得到健康而有利
的延续和发展。要实现办学模式多元化不仅仅局限于办固定的汉语学校,而且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建议政府在高等院校,甚至全国的中小学开设华语课,以此来营造国家范围内大环境的汉语学习氛围。这
种氛围对刺激提高华族汉语教学质量和水平,大有裨益。
3.对外汉语教学的实践推广
就对外汉语这门学科而言,我们与推广本国语言的先进国家相比,多媒体教材和辅助教材的开发尚属起步阶段。从文化资源占有上说,作为母语使用者我们有着广泛的、无法替代的、可资利用的各种媒
体素材,有着坚实的、长年积累建立起来的、可以作为支持的学术根基。正因如此,在对外汉语多媒体教材的制作方面,我们可能更多地需要依靠我们自己的力量,我们有可能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多
媒体教材开发道路。多媒体教材与传统课本最大的不同在于其内部的组织结构、阅读方式等是由学习者自己操作并参与的。传统教材、图书只能由一人占用,而多媒体图书还可以通过互联网环境与他人
共享,并且它的使用操作也十分简便。因此互联网的应用与建设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对外汉语的教学对象是母语非汉语的外国人,相当一部分外国人的汉语水平是零起点,也就是说,完全不懂汉语,这样一种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对外汉语专业的教师一定要掌握留学生的母语。曾经有过这样一
件事:中文系的老师去教一位零起点的美国学生的汉语,这位老师不懂英语,美国学生不懂中文,教学进行不下去,只有去请翻译,可是这位翻译朋友不懂语言学专业,只要讲到语言学专业方面的问题,就翻译
不下去,这种教学效果我们可想而知。可是在实际的教学当中,不懂留学生母语的汉语教师仍然被安排去教留学生的情况仍有发生。这种情况严重损害了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现在已开始对在职的
对外汉语教师进行考核,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对教师外语水平的测定,相信这项政策对提高教师的整体外语水平有促进作用。
互联网的对外汉语教学有许多优势是传统课堂教学、多媒体光盘教学所无法比拟的。随着中国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在世界范围内,有学习汉语欲望或需要的人数一直呈上升趋势。网
上对外汉语教学为他们提供了这样一种非常方便的学习途径:随时可以开始上课,随地可以进入课堂。一个出色的汉语教学网站,将是一个集中众多汉语教师智慧和经验的大课堂,一个既具有高度科学
性、系统性,又具有标准性、多样性的大课堂。实现优秀教师资源全球共享是任何一个汉语教学小课堂无法实现的。互联网教学具有个性化服务的技术手段,既可以使学生根据需要自主选择相关内容,
也可以通过输入资料由网站为其选择相应的学习资料。此外,互联网还可以使学生利用电子邮件、在线对话、问题提交、现场评判、学术讨论等方式实现师生之间、学习者之间或教师之间大范围的交流
互动,这不仅会使学生更富有创造性和建设性,也会使教师得到有效的教学反馈,促进教学与科研。
4.小结
中国的经济发展处于一个迅猛的阶段,中国的文化和语言都成为热门话题。因而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做好对外汉语教学建设不仅是对中国自身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如何满足世
界范围汉语学习的需求、传播和发扬中国文化的关键。对外汉语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研究使得国外汉语学习者更有效更全面更透彻更容易地掌握并且运用汉语,这样才能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和学习中
国的语言和文化。
参考书目:
[1]李海鸥,情境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及其运用,《语言文字应用》,1999年,第三期
关键词:语法偏误;偏误类型;偏误原因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2-0071-01
偏误是指由于目的语掌握不好而产生的一种规律性错误,它偏离了目的语的轨道,反映了说话者的语言能力和水准。它不同于失误,失误指偶然产生的口误或笔误。
本文以72篇留学生作文为语料,总结出其中存在的偏误,并按照鲁健骥(1994)的分类,把偏误分为遗漏、错序、误代、误加四大类。这四种类型从语法形式上进行分类,一般进行偏误分析都以此为框架。通过对这些偏误的分析,可以发现其中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对我们今后的教学也会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留学生语法偏误的类型
偏误类型主要有四种:遗漏、错序、误代、误加。从留学生的作文中也可以归纳出这四种偏误类型。
(一)遗漏偏误。遗漏表现为框式结构缺少对应、附加成分的遗漏和意义较虚的词被遗漏。框式结构包括短语结构以及配对使用的关联词。
关于附加成分的遗漏,鲁健骥认为,词尾、结构助词等容易被遗漏。如,“得”、“的”、“了”等。
⒈“着、了、得”遗漏:
⑴听他的话你一定想:“那有什么可害羞,他要感觉自豪才对。”
⑵如果你现在摔倒了那赶快站起来吧。因为成功,正在前面等你。
⑶十年后,他成一个大学生,在每年他都是一次名。
⒉“的”遗漏:
⑴比如我国家以前经济还没发展,技术也很落后。
⑵世界上任何东西都有两个方面,好方面和坏方面。
⑶在这道路上,往往不是平坦和顺利。
在汉语中,形容词、名词或名词短语、动词或动词短语、介词短语、人称短语等作定语时后边要用结构助词“的”,但并不是所有的定语都要用“的”(刘月华1983)。
(二)错序偏误。错序偏误指的是由于句中的成分放错了位置造成的偏误。主要有结构顺序错误和逻辑顺序错误两种。结构顺序错误分前置错误和后置错误。前置错误是把该放在后面的成分放到了前面。
⒈状语的错序:
⑴「也我看报纸和课外的书。
⑵可能上帝「也创造人的时候这样想的。
这类偏误主要是母语为英语的留学生。由于受母语语言习惯的影响,时间和处所状语常常放在句末。所以留学生常常出现这类错序的情况。
后置错误是把该放在前面的成分放到了后面。定语的错序一般表现为定语后置。
⒉定语的错序:
⑴很小的时候我就听过好多关于人「有名的故事。
⑵对人生的「我的看法,人生是跟看电影一样的。
留学生出现这类把定语放在后面的偏误,主要是受母语的干扰。特别是在英语中,定语都是放在名词后面的。但是,我们可以发现在以上各例中,有的句中定语用了“的”,有的句中没有用“的”,这也说明留学生对定语的掌握情况也不一样。
(三)误代偏误。鲁健骥,误代偏误是由于从两个或几个形式中选取了不适合于特定语言环境的一个造成的。误代主要有词语的误代和句式的误代两种情况。
⒈词语的误代:
1.1关联词语的误代:
⑴现代技术对人类的影响很大,不仅有好事,「而也有坏事。
⑵「既然房间不太大,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空间。
关联词语的错误搭配,相比缺省关联词语而言,说明习得者有关于关联词语配合使用的意识,但未能真正掌握好它们的用法。
1.2连词的误代:
⑴没有苦难,只有幸福「而成就感。
⑵如果以前农村中米大概六月份才能获得,但现在「为了技术到三个月就可以了。
例1中“而”表示转折,但是句子想要表达的是并列的意思,所以应该用“和”。
⒉句式的误代:
对于句式选择的错误,在留学生的作文中,主要是“把”字句的选择错误,表现为改用“把”字句而没用,又或者是“把”字句使用得不恰当。例如:
⑴他花了很多功夫,弄这里弄得更漂亮。
⑵本文把汉缅的副词从语法方面来对比,找出有关两者异同现象的一些规律。
“把”字句的使用错误,这类偏误对留学生来说是很常见的,不管是在口语还是在书面语中。
二、留学生语法偏误探析
通过以上对留学生语法偏误的分析可以看出,留学生偏误的来源很多,根据前人对偏误原因的研究,我们将留学生的偏误原因分为五类:母语负迁移、目的语知识泛化、文化因素负迁移、学习策略、交际策略的影响、教学误导。
总之,偏误分析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我们的教学更具针对性,更加有效。同时也使我们转变了对学生出现的偏误的态度,留学生出现偏误是难免的,教师不应该总盯着学生的偏误不放。而且为了鼓励学生,教师也应该掌握纠正学生偏误的分寸,不应该有错必究,要抓住重点,这样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鲁健骥.外国人学汉语的语法偏误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1).
[2]赵金铭.外国人语法偏误句子的等级序列[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2).
[3]吕必松.论汉语中介语的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1993(2).
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对世界影响力的扩大,中国已让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刮目相看。世界上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渴望了解中国、与中国打交道,学习汉语就成为他们的迫切需要,“汉语热”开始升温。孔子学院在全球的迅速扩展办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面对越来越多的人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和希望了解中国文化的国际性需要,中国要加快汉语国际教育的推广步伐。而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仍然是加快汉语全球化推广的重要环节。如何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效果,需要从教师、教材、教法等多方面加以努力和完善。中国诗歌作为教学内容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诗歌学习是提高外国人汉语水平,增强语言运用能力,增进对中华文化了解的有效途径。而要达到语言和文化学习双重目标,就要在中国诗歌教学材料的选择中遵循科学的选材原则,在诗歌实际教学中把握好一定的教学策略,并提高教师自身的诗歌素养。
一、在汉语国际教育中加强诗歌教学的必要性和意义
选择合适的教学材料是对外汉语教学能否取得好的效果的重要一环。教学材料的选择原则首先要有助于学习者学习和掌握汉语语言,增强听、说、读、写能力,其次是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学习和了解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容,使语言和文化学习两者相辅相成。
诗歌这种文学形式非常适合作为对外汉语教学材料。诗歌文字简练、语言生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韵律感强,非常有利于学习者学习汉语。既可以提高汉语语言的运用能力,也可以通过诗歌内容的学习,加深对中国诗文化的了解,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一)有利于汉语语言学习
外国人要与中国打交道首先必须学习和掌握一定水平的汉语言,要了解中国历史和现实,也必须通过语言交流才能实现。所以,对外汉语教学首先要把语言学习放在首位。然而,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联系,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是记录文化的符号体系。语言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发展中逐渐积淀形成的,附载着一个民族的特殊文化历史。因此,汉语言的学习,必然要有其附载着的相应文化内容的学习。而且,语言的学习和文化的学习两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语言掌握的越多越好,越有利于对文化的了解,而对文化的了解越广越深,也就越有利于汉语的习得和运用。诗歌兼顾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两个方面,是一种非常适合于以汉语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学习材料。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诗歌又是文学最精华的部分,特别是古诗,它是古人用最精粹的语言写成的。而且,古诗因有形式化的要求,语音具有节奏感、韵律感,更便于学生朗诵和记忆,这样可以使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收到双重成效。比如孟浩然的《春晓》体现了古诗语言特有的节奏感,“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诗中一、二、四句的“晓”“鸟”、“少”三个字,韵脚响亮,且句内平仄交错,句间平仄对应,充分显示出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二)有助于了解中国诗文化
中国文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诗歌、小说、散文等多种形式,它们都可以作为对外汉语学习的材料。但笔者认为,诗歌是最为合适的教学材料。诗歌被誉为文学的皇冠,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最璀璨的部分。中国诗歌深刻、生动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法国当代著名汉学家戴密微曾说:“汉诗为中国文化之最高成就或中国天才之最表现。”美国当代著名汉学家海陶玮在其所撰《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一文中曾写道:“中国文学的最高成就是抒情诗歌。诗歌的传统始于公元前数百年,一直流传到现在,从来不曾间断,虽然其全盛时期远在唐宋二代。从量的方面来说,没有任何欧洲诗坛能出其右;从质的方面来说,也可以同欧洲同类形式文学作品相颉頏而无愧色。”至今,优秀的唐诗宋词已翻译成数十种外语,广为流传,影响深远。
诗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通过学习诗歌语言,可以让异域文化的汉语学习者了解中国人是如何通过诗歌这种文学形式来抒情言志的。通过对诗人和诗文化内容的学习了解,透过诗歌这样一个文学窗口,可以加深外国人对中国历史、文学和社会生活的认识和了解。
总之,在有一定汉语学习基础的中、高级水平的汉语教学中,适当引入中国诗歌教学内容,无论对于外国人学习汉语语言,还是学习中国文化,都是非常有益的。
二、诗歌教材的选取原则与教学策略
(一)选择合适的诗歌材料,因材施教
中国诗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如何选材就成为能否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首要问题。随着“汉语热”在国外的持续升温,学习汉语的人在年龄、职业、文化、汉语基础等许多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面对不同层次和水平的汉语学习者,对外汉语诗歌教学材料的选择和实际教学,就要充分考虑到学习者的多方面的差异性,针对不同年龄层次、汉语基础及文化背景等,科学合理的选择诗歌素材。可以从诗歌的篇幅、字词难度、寓意理解等方面做出初、中、高级的层次区分。在同一层次中也要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安排教学材料。在教学中还要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区别对待,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尽可能满足每一位学生对中国诗歌学习的语言和文化要求。
(二)从激发学生兴趣出发
诗歌虽然篇幅短小,但它却是汉语言文字的高度凝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于非汉语文化背景的学习者而言,仍然存在一定学习难度。如果不顾学习者的具体情况施教,只会导致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无法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也就难以达到通过诗歌学习掌握汉语言的目的。所以,根据不同汉语基础的学生,在选择诗歌题材时,最初开始的课时诗歌材料要选择那些文字上较为简单宜于识记、内容上宜于理解、文化背景差异不大的诗歌进行初步的入门学习,以激发学生学习中国诗歌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只有想方设法提升学生学习中国诗歌的兴趣和热情,激发他们渴望了解中国诗文化的求知欲,才能逐步把他们带入中国诗文化的王国,由热爱中国诗歌而爱上中国文化。
(三)选材和施教要充分考虑学生文化背景
有些诗歌内容可以反映具体的文化背景、社会习俗和人情世故,诗歌教学材料的选材,要选择那些最能够贴近学习者文化背景和宜于接受的题材,这样可以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亚洲如韩国、日本、越南等一些国家也有过春节的习俗,针对有着与中国文化相近背景的学习者,学生可以选择一些反映生活习俗比较接近的诗歌内容进行学习,如王安石的《元日》等。这样可以拉近学习材料的时空距离,学生对学习内容更有亲近感,情感上有了共鸣,就更有利于投入进去,从而取得更为理想的学习效果。
(四)在反复诵读中掌握语音语调
中国古典诗歌具有较强的节奏感、韵律感,通过反复诵读或背诵,可以得到很好的语感训练,对学习汉语是非常有帮助的。“熟读成诵”是我国传统的学习诗文的方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仍然可以采用。一般来说,汉语的四声变化是外国人学汉语普通话发音的难点,而古诗词富于抑扬顿挫的声调变化特点,通过反复诵读,对训练学生控制声调变化、掌握汉语发音规律的确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五)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
随着电脑、网络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普及。在对外汉语诗歌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方法的优势,提高教学效果。根据诗歌题材内容,通过图片、视频、音乐、动画等方式,更为生动的传达教学内容,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背景音乐渲染诗的意境,通过视频动画直观的展示诗要表达的人物、景象等,从而帮助学生加深对诗歌内容的认知和理解。
三、对外汉语诗歌教学对教师诗歌素养的特殊要求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灵魂,既是教学活动的设计师,又是教学活动的实施者,既是传道授业的先生,又是学生言语活动的教练,既是课堂艺术的创造者,又是学生眼里的百科全书。”[1]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除了要有良好思想品德之外,要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较高的中华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具备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能流利地使用一种外语进行教学和交流,能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科技手段进行教学。除了要具备这些基本条件外,在对外汉语诗歌的选材与教学中,对教师来说还应该具有诗歌方面的特殊素养。只有具备了这些特殊素养,诗歌教学才能不流于形式,真正发挥诗歌教学在学习语言和文化两个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要具有良好文学素养
拥有良好的文学修养是较好诗歌的必备基础。但是据调查资料显示,对外汉语教育的师资队伍中有中文专业学历背景的只占较少比例。据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对2007年24所院校实际参加考研的1418名考生的分析来看,本科专业情况:外语专业704人,约占49.7%;中文专业365人,约占25.7%;对外汉语32人,约占2.2%;教育、心理、历史、图书馆等文科专业135人,约占9.5%;理工专业105人,约占7.4%;经济、管理等专业77人,约占5.4%。其中,中文专业和对外汉语专业合起来仅占27.9%。这就是说,可能成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绝大多数考生没有或缺乏汉语语言学、语言学理论、汉字学、中国文化方面的知识。[2]由此可见,在汉语国际教育师资队伍培养中,亟待加强汉语专业知识和中华文化知识的课程学习。
文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而诗歌又是文学的精华。要教好诗歌必须拥有良好的文学功底和素养,对诗文有较高的理解力和驾驭能力。这就需要教师要有一定的文学爱好,有广泛的阅读和较深厚的文学积累。只有具备了扎实的文学功底,在诗歌教学中对诗的讲解才能恰当精妙,对相关知识做到信手拈来、驾驭自如,也才能够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具有较高的诗歌鉴赏能力
中国学生从小学、中学开始就接触和学习诗歌,在中考、高考语文试卷中也有一定比例的诗歌内容。虽然有了一定的诗歌方面的学习经历和积累,但是对许多学生而言,学习诗歌只是为了掌握语文知识应付考试,诗歌鉴赏能力仍然缺乏。所以,要从事对外汉语教育工作,胜任对外汉语诗歌教学,就必须进一步提高对外汉语教学必备的诗歌鉴赏能力。在对外汉语教育师资培养中,要开设一定课时的诗歌赏析课,培养学生的诗歌理解能力、审美感悟能力和分析讲解能力等。
参考文献:
[1]崔西亮.汉语国际教育“三教”问题的核心与基础[J].世界汉语教学,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