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赞美长城的句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一阵微风吹来,枫叶像一个个小铃铛发出清脆的铃声,天女散花似的落到地上。我捡起一片枫叶,用手摸摸,既不光滑,也不粗糙,红色从叶根向叶子中心延伸,叶子的五个角微带枯黄,根根叶脉呈辐射形的从叶根向上伸展。
2、一缕阳光,如水,清澈小径旁的枫。谁用军营早空的红霞,深秋晨曦的白云,织成这一片凝绯的轻绡。
3、我赞美枫叶,它红得似火,红得似血。鲜红鲜红的枫叶啊!你把秋天的激情点燃,你把秋天的激情礼赞。我爱你的浓烈,我爱你的热情奔放,是你染红了秋色,是你给了我秋天的遐想,秋的感叹!当我遥望无边的枫叶被落日照耀得如同燃烧的火焰时,我的心醉了,醉得全身的鲜血都在沸腾激荡。啊,枫叶!你向我热烈地述说着秋的美丽,秋的灿烂,秋的金贵。你向我展示了秋的胸怀,秋的丰采,生命的秋啊!只要有枫叶的执着,也会是红到天际、红成燃烧的火焰。我愿化成一片枫叶,在秋天里高歌,在秋天里自由自在地激情燃烧。是的,我不再为人生之秋而伤感,我今后的每一天都要为秋的红艳而努力,我赞美秋天,我赞美枫叶!
4、当叶子逐渐萧疏,秋林显出了它们的秀逸,那是一份不需任何点缀的洒脱与不在意俗世繁华的孤傲。
5、我随手捡起一片刚刚飘落的枫叶,感觉有一丝无奈。枫叶原本是枫树的一部分,而季节的交替却无情的把它们分开,虽然彼此都很舍不得,但却无可奈何。毕竟,没有枫叶的枫树,可能没有人会欣赏它,而没有枫树就更不可能有枫叶。现在它们只能远远的对望着,也许它们在伤心,也许它们在哭泣,它们是多么希望能够长厢私守、永不分离,但现实却是残酷的,无情的把他们分开。
6、枫叶,为秋时最美,。她,以饱经风霜的磨砺,装点了漫山秋景瑰丽;她,以片片枫叶片片情,承接着赞美的诗句,可知道它内心凄凉的,却又无几。
7、高大的枫树已被火红的枫叶所笼罩,在经过雨水的洗涤之后,原本火红的枫叶显得格外妖艳,()加之地上厚厚的落叶,天地仿佛已连为一体。配合着枫林间的雨雾,给人一种身临仙境般的感觉。
8、枫叶你如冒险岛的枫叶一样里不开我、你那火红的颜色。令我回想起当年的我。
9、十月,最美是枫叶。枫叶红了,漫山红遍、层林尽染;晚风习习,闭上眼,满脑子都是河湖碧透泉瀑流清般的诗情画意。月已落下,乌鸦仍然在啼叫着,幕色朦胧漫天霜色,夜泊枫桥的张继对着江边的枫树和船上的渔火独自感叹,辗转反侧。
10、枫叶为秋时情意最重,一生的坎坷,半世的情感,风雨寒霜,相侵无怨,朴实无华,为人咏赞,成一片情、片片情的漫山流丹。相思回味谁更美,晚霞红叶激情酣。红枫倚晚霞,彩霞情相恋。
11、枫叶为秋时情意最重,一生的坎坷,半世的情感,风雨寒霜,相侵无怨,朴实无华,为人咏赞,成一片情、片片情的漫山流丹。相思回味谁更美,晚霞红叶激情酣。红枫倚晚霞,彩霞情相恋……
12、枫叶,为秋时最美,她,以饱经风霜的磨砺,装点了漫山秋景瑰丽;她,以片片枫叶片片情,承接着赞美的诗句,可知道它内心凄凉的,却又无几。
13、天的长城因漫山火红的枫叶声名远播,它们扎根于岩石的缝隙,遒劲有力,像点燃的野火般在长城内外蔓延,染红了长城,也染红了萧索落寞的秋天。不同于一般植物的浓浓绿意,枫树,绿时耀眼,红时更是一塌糊涂、烂漫得无止境。
病句类型
一、成分残缺:
句子里缺少了某些必要的成分,意思表达就不完整,不明确。
例如:“为了班集体,做了很多好事。”谁做了许多好事,不明确。
二、用词不当:
由于对词义理解不清,就容易在词义范围大小、褒贬等方面用得不当,特别是近义词,关联词用错,造成病句。
例如:“他做事很冷静、武断。”“武断”是贬义词,用得不当,应改为“果断”。
三、词语搭配不当:
在句子中某些词语在意义上不能相互搭配或者是搭配起来不合事理,违反了语言的习惯,造成了病句。包括一些关联词语的使用不当。
例如:“在联欢会上,我们听到悦耳的歌声和优美的舞蹈。”“听到”与“优美的舞蹈”显然不能搭配,应改为“在联欢会上,我们听到悦耳的歌声,看到优美的舞蹈。”
例如:“如果我们生活富裕了,就不应该浪费。” 显然关联词使用错误,应改为“即使我们生活富裕了,也不应该浪费。 ”
四、前后矛盾:
在同一个句子中,前后表达的意思自相矛盾,造成了语意不明。
例如:“我估计他这道题目肯定做错了。”前半句估计是不够肯定的意思,而后半句又肯定他错了,便出现了矛盾,到底情况如何呢?使人不清楚。可以改为“我估计他这道题做错了。”或“我断定他这道题做错了。”
五、词序颠倒:
在一般情况下,一句话里面的词序是固定的,词序变了,颠倒了位置,句子的意思就会发生变化,甚至造成病句。
例如:“语文对我很感兴趣。”“语文”和“我”的位置颠倒了,应改为“我对语文很感兴趣。”
六、重复罗嗦:
在句子中,所用的词语的意思重复了,显得罗嗦累赘。
例如:“他兴冲冲地跑进教室,兴高采烈地宣布了明天去春游的好消息。”句中“兴冲冲”和“兴高采烈”都是表示他很高兴的样子,可删去其中一个。
七、概念不清:
指句子中词语的概念不清,属性不当,范围大小归属混乱。
例如:“万里长城、故宫博物院和南京长江大桥是中外游客向往的古迹。”这里的“南京长江大桥”不属于“古迹”,归属概念不清,应改为“万里长城、故宫博物院是中外游客向往的古迹。”
八、不合逻辑不合事理:
句子中某些词语概念不清,使用错误,或表达的意思不符合事理,也易造成病句。
例如:“稻子成熟了,田野上一片碧绿,一派丰收的景象。”稻子成熟时是一片金黄色,而本句中形容一片碧绿,不合事理。
九、指代不明:
指句子中出现多个人或状物时,指代不明确,含混不清。
代词分为人称代词[我、你、他(她、它)、我们……],指示代词[这、那、这里、那儿……]和疑问代词[谁、哪里]三种,指代不明的病句指的是代词使用错误。这类病句主要有二类。一类是一个代词同时代替几个人或物,造成指代混乱。二类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误用。
例如:刘明和陈庆是好朋友,他经常约他去打球。——应将“他经常约他去打球”改为“刘明经常约陈庆去打球”。
修改病句的符号及作用
1.删除号:用来删除字、标点符号、词、短语及长句或段落。
2.恢复号:又称保留号,用于恢复被删除的文字或符号。如果恢复多个文字,每个要恢复的字下面标上恢复号。
3.对调号:用于相临的字、词或短句调换位置。
4.改正号:把错误的文字或符号更正为正确的。
5.增添号:在文字或句、段间增添新的文字或符号。
6.重点号:专用于赞美写得好的词、句。
7.提示号:专用于有问题的字、词、句、段,提示作者自行分析错误并改正。
8.调遣号:用于远距离调移字、标点符号、词、句、段。
9.起段号:把一段文字分成两段,表示另起一段。
10.并段号:把下段文字接在上文后,表示不应该分段。
11.缩位号:把一行的顶格文字缩两格,表示另起段,文字顺延后移。
12.前移号:文字前移或顶格。
修改病句的方法:一读二找三改四检查
一读,读通句子,弄清原句的本意。本意是指原句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修改病句的前提是不能改变原句的本来意思,只有弄清句子的本意,才可能正确修改。
二找,确定句子的病症。要修改病句,先要找到句子的病证,确定病因。一般我们可以根据所学过的几种病句的常见原因,帮助查找病症。
三改,对症下药。根据语句的病症及原因,经过认真思考,采用增、删、调、换等方法,动手把错的地方改正。
一、与语段内容毫无关系
一般说来,语段的内容总是互相勾连、互为补充、紧密联系的。如果出现了与语段内容毫无关系的语句,就会影响内容的正确表达,干扰读者的阅读理解。因此,修改语段,要密切关注语段中的“多余句”和“无用句”,及时将其删除。
【例1】清华,中国高等学府的代表。它历经百年沧桑,始终屹立于教育高峰。虽时光流转,但精英之风采,长久留存。海峡两岸清华的合作也开展得如火如荼。在这百年校庆之际,“新浪文史”栏目与《看历史》杂志联手,共举“百年清华”盛典。无论你是社会名流,还是普通一员,只要对“清华”二字心存感慨,皆可写信给这所百年学府一诉感想。
只要认真读一读语段,就能正确把握其主要内容:“百年清华,精英风采长存,教育屹立高峰。‘新浪文史’栏目与《看历史》杂志联手,邀请读者抒写对百年清华的感想。”然而,语段的第三句话“海峡两岸清华的合作也开展得如火如荼”,既不是对百年清华的讴歌和赞美,又与“一诉感想”毫无关系。所以,该句是多余句,应删除。
二、与语段意思发生偏离
在大多数情况下,与语段内容毫无关系的句子是比较少的,更多的句子似雾里看花:初看起来字字珠玑,没有任何差错,但仔细观察,发现瑕疵颇多,游离主题,“剑走偏锋”。或需要修改润色,才能走上“正轨”,或需要直接删除,才能“力挽狂澜”。
【例2】首都百万平安志愿者,积极开展治安防范、纠纷调解、法制宣传、法律服务等一系列工作,从临时应急机制逐步走向常态治安管理模式,增强了广大市民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共同构筑起首都平安的钢铁长城,为新时期维护社会治安、化解纠纷,摸索出了一条基层治理、公益服务的道路。
语段中的“增强了广大市民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一句,初看起来不觉得有什么不妥,与“社会治安”、“化解纠纷”等关键词也有关联之处;但仔细琢磨就会发现,语段的主要意思是“百万平安志愿者构筑起首都平安的钢铁长城”,而该句话明显地偏离了原意。正确的修改方法为:一是直接删除该句,二是把“保护生态环境的”改成“的安全”或“的法制”。唯有如此,才能与语段保持一致。
三、与语段中心发生抵触
每一个语段都有一个明确的中心,语段中的所有句子都要围绕这个中心,从不同的方面或不同的角度来论述、引申和发挥。如果某一句子没有围绕中心叙述、说明或议论,就会游离中心,甚至会相互抵触、冲突,或自相矛盾。
【例3】世博会真的近了!烈日炎炎,挡不住志愿者和参观者热情的脚步。数以万计的城市文明志愿者行动起来,上海几乎变成了“志愿者的海洋”。在全国各地,各种关于世博会的活动不断掀起,世博会的精神和理念正渐渐被中国民众了解、接受和传播。这次世博会将是探讨人类城市生活的盛宴,是一曲以创新和融合为主旋律的交响乐,将成为人类文明的一次精彩对话。然而一个所有人不得不承认的现实是我们今天对待世博会的热情似乎远没有达到奥运会的程度。
该语段的中心是“国人热盼世博会”,围绕这一中心,依次从四个方面加以具体阐述:志愿者和参观者热情盼望世博会、全国各地有关世博会的活动不断开展、世博会的精神和理念已逐渐被中国民众接受和传播、世博会将成为人类文明的一次精彩对话。而语段的最后一句话说人们“对待世博会的热情似乎远没有达到奥运会的程度”,与中心发生了冲突,因此,要把“然而一个所有人……达到奥运会的程度”这句话删除。
四、与特定场景不相吻合
语段中的语句,要符合特定的语用场景。不同的语用场景,对用语有不同的要求:庄重场合,用语应庄重规范;日常场合,用语应自然、亲切,一般多用口语;而工作场合要求用语准确、简明,经常使用某些专门术语或行话……如果违背了这些基本原则,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或者删除。
【例4】1954年,巴西足球队在世界杯上意外地输给法国队,与冠军失之交臂。足球是巴西的国魂,意外的输球使得球员们分外沮丧、懊悔,他们准备承受球迷的嘲笑和辱骂。可是,当飞机降落时,眼前却是另一种景象。总统和两万名球迷默默地站在机场上,人群中打着一条醒目的横幅:“这也会过去!”球员们心中悬着的石头顿时放了下来。4年之后,巴西队重整旗鼓,终于赢得了世界冠军。在宏大而激动人心的欢迎场面上,人群中依然打着那条格外醒目的横幅:“这也会过去!”
对这一语段的修改,题目的要求非常明确:找出与现场氛围以及球员们的心情不协调的一个句子,并加以修改。因此,在寻找病句时,一要真切感受现场氛围(语用场景):巴西球迷对足球队的包容、理解、支持和期望;二要逐句推敲,反复比较,找准与现场氛围不吻合,且是描绘球员们心情的句子。从整个语段看,同时符合这两个要求的句子为“球员们心中悬着的石头顿时放了下来”。在此基础上,对该句加以修改。参考答案为:“球员们顿时泪流满面”或“球员们激动得热泪盈眶”等。
五、与语段情感不相协调
我们知道,单一词句的感彩一般比较容易理解,也容易运用,或褒义,或贬义,或中性。而文中(包括语段)词句的感彩就不同了,需要我们仔细揣摩,认真咀嚼,才能真正理解,灵活运用。有时候,稍有不慎,就会使用错误,成为不易察觉的病句。
【例5】一天的熙熙攘攘结束后,世界归于宁静。躺在床上,想好好看看美丽的星空,细雨却像一位久别的朋友,打破了这难得的静谧。这倒使我想起了家乡的雨。
家乡的雨,也总在夜晚不期而至,或温婉儒雅,或豪气万丈。倘若没有碰到撒野的风儿,雨总会来得那样轻,那样静,那样有气势。碰到风儿捣乱,“冷雨敲窗”,乡亲们有时会起身推窗而望。细雨如丝般飘下,不一会儿,空气中便充满了泥土的味道,深深吸了一口气,呵,真让人陶醉啊!慢慢地,屋顶便奏起了低低的交响乐,滴滴答答,滴滴答答,让人烦躁。
先是和风细雨,继而滂沱淋漓,渐而缥缈迷茫。听着,品着,好不惬意。
【关键词】语文朗读时间兴趣技巧
在《语文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中,总目标之中要求阅读教学要注意“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各学段的阅读目标中都对朗读作出了明确的规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训练,学生可以从篇章中领会内容、体验情感、陶冶情操;能起到以读代讲、以读促思的特殊功效。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训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那么,怎样才能行之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朗读水平呢?
一、保证朗读时间
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提高学生理解、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只有让学生有较多的时间与文本打交道,从中获取信息,才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理解、积累运用能力。语文课上,教师应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有的语文课上,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在课堂中对朗读教学轻描淡写,一带而过,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要真正让学生会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就必须要把更多的时间挤出来,让学生“多读”。可是,时间哪儿挤呢?课堂上就要精心设计问题,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朗读。去掉那些繁琐的分析,努力地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除课堂教学注重朗读外,还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读书活动。
二、培养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愿意读,喜欢读,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朗读教学的第一要务。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多种方法,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动、好胜、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首先,情绪具有感染力,因此我们可以渲染课堂气氛,创设浓厚的情景,创设朗读情境的方式有很多:教师有效地范读,多媒体的使用,背景音乐的播放等。让学生在此特定环境中,变作品中的“此情此景”为“我情我景”,进入朗读的最佳境界。可以利用电教手段创设情景交融的氛围。这样,学生朗读时才能感情投入,真正感悟到语言美、意境美。如在教学《草原》时,在讲到草原的景色时,我根据电教投影片,引导学生边欣赏草原美丽的画面边动情地朗读,让学生在视觉、听觉的记忆中感悟到了语言之美。还可以配一些音乐朗读,选择与课文意境相吻合的音乐,它能唤起学生的想像,在音乐特有的旋律和节奏下进入情境,自然而然地读出“味道”来。这样,通过画面的观察想像,老师适当的点拨、范读,学生一定能入情入境,让学生品味语言文字的美,激发起他们强烈的朗读欲望。
其次,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性格特点来看,小学生最富于表演欲望,让学生投入于此。通过丰富的语调,形象逼真的表演,再现课文情境,增进理解,加深印象。因此,表演读是激发学生朗读兴趣的一种好方法。
三、掌握朗读技巧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 不是一种简简单单的见字发声的过程,而是一创造性的活动,要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因此,进行朗读训练时还要教给学生一定的朗读方法技巧。
小学生有很强的向师性,模仿能力极强。当教师真情流露的时候,学生才能受到真正的熏陶和感染。小学阶段的学生,对朗读的技巧掌握还不够,教师在课堂上声情并茂的范读,可以使学生很快就能在模仿中感悟如何断句,如何停顿,以及语气的变化。教师该范读时要范读,且不可简单使用录音代替,失去范读的直观作用。一般情况下,对于描写突然发生变化、着急、遇到危险,心情激动的句子,读的时候语速要加快,急促些;表现高兴、喜悦、赞美的句子,读时音调略高,声音响亮;对于描写优美景色的句子要读得语气舒缓、柔和一些;而表示悲痛,沮丧,伤心的语句可读得低沉、缓慢一些;把最能体现句子意思的词语读得重一些。具体每段话,每一句怎么读,应结合文章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如在教《我坐上了飞船》范读:“啊!我看见了中国,有长江,有黄河,还有万里长城。”读出作者在太空中看到中国的喜悦、激动的心情。如《飞夺泸定桥》中有一段话:“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传来了团长和政委的喊声:“同志们!为了党的事业,为了最后的胜利,冲呀!”这段话中,“千钧一发”四个字要停一停,反映出紧张的场面。“时刻”后面稍加停顿,以产生悬念的效果。“同志们”三个字要紧而相连,坚决有力,以显示必胜的信心。在“业”和“为”,“利”和“冲”之间,虽有标点,但因为紧连而缩短了停顿的时间。这样就会造成一往直前的气势和较好的动作感,比起一步一停要好得多。
朗读有助于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朗读能力的形成,朗读技巧的掌握和运用,必须经过长期的实践,不断地反复训练才能提升。所以,语文教师要有耐心、恒心,采取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和途径,逐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参考文献
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注意了这一点,下面谈一下个人肤浅的认识。我觉得,要让学生真正欣赏作品的语言美,让文学作品绽放自己的语言魅力,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一、在吟诵中欣赏语言美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提出:“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做一种享受,而不看作负担。一遍比一遍读起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
例如读《有的人》,全文写了两类人,一类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一类是与人民为敌的人。读反映第二类人的内容时,朗读节奏明快,以示鄙视、憎恶之情。读反映第一类人的内容时,就应该节奏缓慢、深沉,要读出“深情”的感受,以示崇敬、赞扬之情。老师要引领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进入角色,感受到作者的对鲁迅怀念的真挚情感,使自己获得美的享受。
二、在赏析中感受语言美
教学中,对一些字、词、句进行艺术的咬文嚼字,能创设联想情境,培养创造性思维,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创设的意境,从而体会语言艺术的魅力。
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其中描绘紫藤萝的句子写得非常优美。“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这个句子用“流动”“欢笑”“生长”等动词,使静态的花色跃动起来,表现出花的生趣盎然。在学习本课时,我先让同学们自己划出具体描绘紫藤萝的句子,让他们自己品味这些句子好在什么地方,然后请同学们交流发言,共同体会语言的妙处。结果,同学们畅所欲言,气氛非常热烈。一同学说:“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这句话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出花的勃勃生机和烂漫情趣。另一位同学说:“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这句话运用了通感的手法,化嗅觉为视觉,把无形的香味化成了有形的颜色,具体表现了花香带给作者的那种缥缈轻柔的感受。还有同学说:“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就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我很喜欢这个句子,它用“帆”“舱”描绘花朵的外形,用“忍俊不禁”模拟花朵的情态,生动而形象的传达出花朵美丽娇媚的特征。
三、在比较中体会语言美
以描写雪景的文章为例。《沁园春・雪》中是这样描写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作者在描写的时候始终从大处描绘,写出了祖国江山的多姿多彩,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表达了当今革命英雄空前伟大的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在学习这篇文章时,我让学生反复体会壮丽雪景的句子和伟大抱负的句子,让他们对一代伟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首诗歌,它是这样描写的:“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首诗所写雪景既从大处落笔,又从细处着墨,在诗人笔下,冰天雪地的边塞,奇寒难忍,愁云惨淡,令人怨怅。
通过比较阅读,学生会发现:同样的景物,由于作者的心境不同,观察的角度不同,可以写出风格完全不同的文章,也可以表达不同的感情。理解了这一点,同学们再学习的《卜算子・咏梅》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时,就理解得比较透彻了。
四、在音乐中感悟语言美
音乐是语言美育的桥梁之一。音乐的韵律节奏给人带来的是非同一般的心灵感受,能让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体会到课文充满激情、意蕴深刻、声情并茂的美。
如课文《听潮》的语言本身就具有音乐美,我先让学生听了课文的录音,初步领略大海的独特。然后,在讲析课文时,穿插播放刚柔相济的乐曲,让学生体会到两种不同的意境:大海壮阔的美和大海宁静的美。
再如学习张洁的《挖荠菜》时,我抓住了三个重要的自然段(独自一人游荡在田野里,春天到田野里挖荠菜,解放后带着孩子到田野里挖荠菜),然后请班上的小画家根据这三个自然段的内容画了三幅画,在课上边出示图画边讲解课文的内容。在讲述独自一人游荡在田野里内容时,我挑选了《二泉映月》中的一段音乐,接着请班中朗诵最好的姚健同学朗诵,在他富有感情的配乐朗诵中,同学们理解了文中的“我”当时的心情:恐惧,孤独……
在讲述我春天到田野挖荠菜的内容时,我又挑选了一段轻松活泼的音乐,让同学们在轻快的音乐中理解了我在挣脱肉体饥饿的同时获得心灵自由的难以抑制的喜悦之情。
在学习《热爱生命》时,我挑选了贝多芬的《命运》中的一段音乐,那强烈的节奏感立即把同学们吸引住了,他们一边轻声朗读着课文,一边欣赏着振奋人心的音乐,感染着作者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再如朱自清的《春》,文中对“鸟儿的鸣叫、流水的声响、牧童的短笛声”进行细致的描写,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奏出了一曲欢快、动听的春之交响曲,在读者耳边久久回荡,这种韵律感赋予散文以音乐美。在学习这篇文章时,我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谈自己的感受,希望每个学生都能听到美妙的春之声。
五、在图画中领略语言美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教学中诗画结合,能揭示诗歌语言艺术耐人寻味的境界。
例如学习《苏州园林》这篇课文时,我挑选了几幅有关苏州园林的挂图,先让同学们熟悉画面上的内容,让他们对照画面说出图画中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然后再请同学们自己熟读课文,通过作者的描述性的语言来理解图画上的内容,明白苏州园林的图画美的特征,加深对苏州园林的印象。在学完了这篇课文以后,我又借助多媒体播放了苏州园林的风光片,学生看后连连夸赞美,恨不得马上亲自去一趟,一饱眼福。
再如朱自清的《春》以“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写出了春天的美丽,使抽象的“春天”有形、有色、有声、有情。又借助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感觉描绘成了一幅春天的清丽明朗的水彩画,使读者如临其境,感同身受。朗读着这些优美的文字,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妙绝伦的画面,这样的文章,学生怎么会不爱读呢?
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刻画了一个深爱儿子的父亲的形象。学习本文时,我让学生反复朗读父亲买橘子时的那一段,找出准确的动词,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谈你读了这一段的感受,在自己的眼前出现父亲买橘的感人画面。明白作者为什么要选取“背影”这个角度抒情,为什么不是其他的角度,使学生切实领悟到“父爱”的力量,让学生明白父亲老境的颓唐、心情的忧郁、父爱的真挚都可通过“背影”真切地表现出来,从而使自己在写类似文章,抒类似情感时可以借鉴此类写法――细节的感人力量。
关键词:意象 情感 情感形成原因 艺术手法
一.导入:
师:同学们,边塞诗歌的创作源远流长,作为古典诗歌的一种诗体类型,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盛开在千年诗苑的一朵奇葩。今天,我们就以高适的《燕歌行》作为导引,从意象、情感、情感形成原因、艺术手法几个角度来系统了解一下边塞诗的有关知识。
二.明确边塞诗中常见意象
师:下面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燕歌行》,大家在听的同时要注意在书上标出诗歌中与战争有关的景、物、人。(学生朗读)
师:大家觉得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
生:读得很熟练,不过“校尉”(xiào wèi)他读成了jiào wèi。
师:听得很仔细。大家还能举出“校”读“xiào”的例子吗?
生(七嘴八舌):上校、少校、学校、校长……
师:同学们总结的很好。下面请同学们整理一下刚才的问题,等一下我们进行交流。(生思考整理)
师:哪位同学先来交流一下你找到的?
生:我找的是景,有瀚海、萧条的山川、深秋大漠、边塞衰草、孤城、落日。
师:找的很准确,哪位同学再来交流一下。
生:我找的是“物”,有烟尘、金、鼓、旌旆、羽书、铁衣、刁斗、 白刃、沙场。
生:我不同意,“铁衣”不应是物。
师:“铁衣”是金属铠甲,为何不属于物呢?
生:在这一句中“铁衣”是主语,它应是“远戍辛勤久”动作得发出者,如果指铠甲,又怎么能戍边呢?可见在这里用“铁衣”代之将士们,只有他们才能长期镇守边关。
师:同学们同意这种观点吗?(生表示同意)那么诗歌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借代这种手法?
生:还有“烟尘”,用报警的烟火代指战争。
生:“玉”本指用玉制的筷子,这里的玉实际上是指思妇。就是说,用“玉”比喻思妇的眼泪, 又用眼泪代指思妇。
师:同学们分析很到位。可见了解常见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对我们准确把握诗歌的含义很有帮助。那么有哪些“人”呢?哪位来说一下?
生:我来说。有汉将、天子、校尉、单于、胡骑、战士、美人、、征人。
师:除了在《燕歌行》中出现的这些景、物、人外,其他边塞诗中还有哪些常见意象呢?(PPT出示李益《从军北征》)
师:请同学齐读诗歌,找出诗歌中提到的意象。
生:有天山、雪、风、横笛、碛里、 征人、月。
师:哪位同学有补充?(师提示)既然有笛子,就一定要有……
生:音乐。还有《行路难》。
师:许多古代诗歌都是可以用来演唱的,“行路难”是古乐府歌名,许多诗人都曾以它为题写过诗。
生: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
师:对诗歌记得很牢呀。大家还记得以此为题的诗歌多用来表达那些情感?
生(七嘴八舌):世路艰难,离别悲伤,不能建功立业……
师:不错,征夫们长期在外戍边,归家无期,看不到希望,吹奏这首曲子真是再合适不过了。“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不但高兴了可以唱歌,忧伤时音乐也可以疗伤。这就提示我们,读边塞诗也要注意通过其中的音乐描写来体悟人物情感。
师:下面我们来小结一下边塞诗中常见意象。(PPT出示意象,包括景、物、人以及常见地名)
三.体悟边塞诗中复杂的情感
师:在《燕歌行》中,高适从朝廷写到边土,从士卒写到将帅,从“孤城落日斗兵稀”写到“死节从来岂顾勋”,整体风格雄浑豪壮,风骨凛然,被称为边塞诗的压卷之作确实是实至名归。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结合诗中的相关语句分析,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复杂情感。
生:我分析的是“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两句写战士在前线流血牺牲,将帅却安居营帐,流连声色。运用对比的手法,讽刺了将领们不爱护士兵,不关心战事。
师:是不是所有的将领都不顾战士死活,只顾自己享乐呢?
生(齐答):不是。
师:从诗歌哪句看出来?
生:“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这句写道爱护士卒的飞将军李广,与那些骄横的将军形成鲜明的对比。
师:确实是这样,李广体恤下属,使士卒“咸乐为之死”,是位名副其实的好将军。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一句中作者对士兵是何种情感呢?
生:充满同情,他们没有一个李广一样的好上司。
师:这句虽无任何议论,但作者的情感和观点却表露无遗。作者的同情对象是不是仅限于士兵呢?
生:还有思妇。“玉应啼别离后”“城南欲断肠”都是写思妇思念征人,作者也很同情她们。
师:杜甫《兵车行》里说:“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这样看来,只要有战争,不论男女,都不会有好日子过的。哪位同学再来交流?
生:“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衰草连天,孤城落日,士兵努力作战,人数逐渐减少,但却不能冲出包围。用边塞阴惨的景色,烘托出战事的惨烈,战士们伤亡惨重。作者对战士们充满了同情。
师:对拼死作战的英雄们只有同情吗?
生:还有赞美。虽然敌人凶猛,但战士们英勇作战到最后一刻。
师:诗歌中还有哪些地方是对战士们的赞美?
生:“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视死如归,难道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赞美了将士们不顾私利,为国捐躯的豪迈之情。
师:“一将功成万骨枯”,一些将领眼中只有官爵,而真正保家卫国的却是最底层的士兵。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生:我觉得对战士赞美,对思妇同情,对将领批判,都是因为有战争,作者对战争有一种深深的厌恶。
师:那么谁又是战争的发动者呢?
生(齐答):统治者。
师:有人说:“战争是统治者之间的游戏。”而老百姓永远是这场游戏中的炮灰!
师:这样看来《燕歌行》中的情感真是复杂,有对士兵的,对思妇的,对将领的,对统治者的,还有对战争本身的。不过这还不能涵盖所有边塞诗表达的情感。我们还学过王维的《使至塞上》,哪两句非常有名呢?
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师:这两句表达作者何种情感?
生:对边塞雄奇景色的赞美。
师:很准确。杨炯《从军行》中哪两句可以直接抒发作者的情感呢?
生:“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作者想建功立业。
师:下面我们结合一首诗歌,看同学们是否真的理解了我们刚才讨论的内容。请大家思考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PPT出示严武的《军城早秋》)
三.探讨情感的形成原因
师:讨论到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到边塞诗人内心的矛盾:他既颂扬士兵浴血奋战,又对战士苦战无限同情;既厌恶战争,又渴望在战场上建功立业。为何会出现这种看似矛盾的情况呢?
生:我觉得和时代有关系。盛唐时期国力强盛,疆域扩大,军事力量强盛,战事频繁,这样在战场上立功机会多,所以很有吸引力。但战争又很残酷,所以才有种又爱又恨的感觉。
师:你的历史知识不错呀。
生:我们历史正学与此有关的知识呢。
师:事物确实是普遍联系的呀。哪位还有补充?
生:和作家的经历有关系。很多诗人,如高适,也到过边塞,对边塞生活十分熟悉,所以对那里的生活才能做出相对客观的描摹。
师:可见读诗歌要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经历。其实唐代的边塞诗是风格不一的。请大家比较以下两首诗歌,看它们的风格有何不同?(PPT出示盛唐王昌龄的《从军行》和晚唐陈陶的《陇西行》)
生:第一首意境壮阔,给人以昂扬向上之感。第二首就有一种悲凉之感。
师:从哪里看出悲凉来的?
生:“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这两句写战士都战死了,全军覆没。
师:为何会有此不同呢?
生:从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开始衰落。到了晚唐更是国力衰微,频吃败仗,自然也就没了自信满满的盛唐气象。
师:边塞诗不仅在中晚唐风格大变,到了宋代,又增添了新的内容。陆游《书愤》的颔联抒发了作者何种情怀?(PPT出示陆游《书愤》)
生(齐答):报国无门的忧愤。
师:为何会有此之愤呢?
生:南宋半壁江山沦落,统治者不思收复山河,诗人热爱祖国,所以才会有这种感情。
师:确实是这样。诗人们虽洋溢着爱国热情,但更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就像辛弃疾感叹:“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四.明确诗歌中多样的艺术手法
师:文学作品中只有真挚的情感是远远不够的,它还需要恰当的艺术手法来为其增姿添彩。请同学们找一找《燕歌行》中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生:对比。
生:借景抒情。
生:用典。
生:对偶。
生:反问,借代。
师:边塞诗歌或慷慨高歌,令人热血沸腾;或低回浅唱,让人愁肠寸断。我们只有对诗歌的字句细细体会,才有可能准确领会到不同诗歌反映在边塞诗这个大主题下异彩纷呈的艺术风格。
五.小结:
师:“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挂长城”,这是被称为“七绝圣手”的王昌龄在《从军行》中的句子。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幅画面,深蓝夜幕之下,一轮圆月高悬,不知何人正站在长城下抬头仰望。可以是他,建功立业,深受皇恩的霍去病;可以是他,虽戎马一生,但却从未封侯的李广;还可以是他们,思乡不得归的普通士兵……“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这轮明月亘古不变,光照古今。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它照耀边塞的时间应该更长一些,因为边塞更需要它来诉说这撩乱之愁。就让我们齐读王昌龄的这首《从军行》来结束今天的课吧。(PPT出示盛唐王昌龄的《从军行》)
散文是以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辅之以记叙、抒情、议论、说明等手段,以表现人文环境、自然景观和特定物件为主要内容的文章。在这类文章中,景、物是文章的主角,其景其物所蕴涵的灵气、情意是作者赋予的。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样式,散文的阅读逐渐成为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试题中一个重要的检测内容。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中考语文试题从理解、运用、分析、综合、评价等方面检测考生的阅读能力,而散文阅读更注重审美体验和情感体验,突出能力立意,鼓励创新表达,体现《课程标准》中对现代文阅读的诸项要求,考查考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能力。试题的命题角度有:①汉字的认读、词语选用、词语在句中的含义;②文章结构如呼应、过渡、铺垫、照应、层次划分等;③表现手法如烘托、渲染、铺垫、联想、想象、象征、虚实结合、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以小见大、形散神聚等;④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表达方式;⑤句子深层意义的理解,语言的鉴赏与品味;⑥仿写文中的句子等。题型除少数选择题外,大多以主观题为主,一般为简答题、填空题,有一定比例的开放性试题。
解答这类试题,除了要依循整体认知、局部把握、全面而有重点地理解阅读材料等阅读规律外,重要的是要做文本的“知音”,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参与文本的再创造。
【答题点拨】
散文阅读的命题,无论从哪个方面设计,都会紧扣散文的特征:一是内容上的描写见闻、表达感悟;二是形式上的自由灵活。有人说散文是“将作者思索体验的世界,只暗示于细心的注意探微的读者们”。这句话既道出了散文创作的特点,也道出了散文欣赏的特点。
解答这类试题,最重要的是要运用平时在课堂上学过的知识,把知识转化成能力。具体的思路,可以从“大”和“小”两个方面入手。以文意把握、整体感知为重点设计试题,检测对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即是所谓的“大”。对“大”方面的检测,分值往往在4分左右,一般安排在第一个题或最后一个题。散文这类文学作品中,作者常常用隐喻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作者和读者捉迷藏,作者把自己想表达的东起来让读者动脑筋去寻找。所以,解答试题的过程就是一个寻找的过程,一个追求清晰性的过程,要透过文章中的“景”“物”“事”,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所谓“小”,指的是文章的局部理解,如词语和句子的品味赏析、文章结构的把握、写作方法的理解和运用等等。一个文本就像一座建筑,解读文本先要进门,然后才能进入建筑内部,这些试题分散在建筑的内部,答题时要找准这些小题在文章的具置,然后联系语境进行有针对性的解答。
中考命题是个动态的过程,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对命题的不断研究,还会有新的命题角度和新的检测形式。如联系文本拓展谈感受或启发型,链接课外材料综合性学习型等。应对的策略是:进入作者的心灵世界,当好作者的“知音”,在知道作者写了什么的同时,还要理解作者为什么写和怎样写。阅读这类文章时如果能具备这样的能力,解答起来就可得心应手。
【例题精讲】
塞外的春天
①说到长城外边,古代的诗人们,常常想作永久的荒凉。“春风不度玉门关”“春风疑不到天涯”“三春那得桃杏花”,好像塞外是常冬常寒,除了飞沙飘雪以外,什么都没有。其实塞外自有动人的春天,也绮丽,也温馨,使人热辣辣、软绵绵,所看到听到的充满了生命的愉快欢欣。
②首先报道春消息的是“啦啦”的白乌鸦,跟“嘎嘎”的长颈雁。它们回来了,也就是说真要“大地回春”了。到了“惊蛰”,蛰伏的昆虫们可并不惊动,只是沙滩可以看见惊鸿,树上新飞来了鸣鸠,陪衬上旧有的百灵、沙鸡……天上地上,声音色泽都起了新的变化。简单的复杂了,素朴的绚烂了。
③“春分河自烂”,冷冰冰静悄悄的黄河,长眠了四个月,忽然塌陷龟裂,接着流起凌来,大块的像山,小块的像床,有长条,有方块,你撞我,我挤你,筑成了冰坝,拦高了春水,大渠小渠,黄水汤汤,有金色鲤鱼在跳跃。当家家尝到开河鱼的鲜味儿的时候,宏哗咆哮的黄河流凌完了,平滑如镜,皮筏子、平底船都等着下河了。
④清明确是天清日朗,可是走遍原野,也看不见一点嫩绿苹芽。春雨贵如油,那是华北的话,要是在塞外,清明时节雨纷纷,简直是百年不遇的事。碰到阴天,也说不定还是飘几片白雪。杏花要到谷雨节才能看到,天气太干了吧,薄薄的花瓣,小小的花朵,像憔悴多病的美人。从谷雨到立夏,世界可要剧变了。娇艳是榆叶梅,芬芳是丁香,高雅是真珠穗,泼辣是马兰苹,海棠夭桃,应有尽有,葡萄藤萝,到处都成架。如果您立在归绥城头上看去,真是烟云雾树,家家锦绣,百花烂漫,万紫千红。轻浮的柳絮,精制的杨花,滥造的榆钱,随着风,飘来飘去,自由地成堆成垛。踏上去,有的软绵绵,有的沙沙响,可算是十分春色,布满了人间。
⑤要想看看塞外的嬉春图,那么,黄昏的平沙落雁,清晨的乳鸠争巢,当然很有意思。不过最有情趣的还是艳阳天芳草地里看牧场。时间最好在太阳刚刚西斜的当儿,成百成千的牛羊驼马,都吃得饱欣欣地,胖油油地,各有各的美丽,各有各的精神。您看吧,有的比肩晒太阳,有的卧着说家常,有的双双在散步,有的成对儿比犄角;有的追,有的跑,有的抱,有的跳;有三角的趣剧,有四角的笑料,有勇武的正生,有滑稽的丑角。胜利的拉开嗓子唱歌,失败的夹着尾巴逃走。形形,画不出也写不出。这儿的爱情广场,没有金钱、地位、门第的问题,各自凭了先天的毛色,当下的健康,平常的人缘,一时的机智,决定成功跟失败,大体上看,是“天地皆春,百兽率舞”。
⑥我看过幽燕的上林春色,我看过江南的草长莺飞,这些都不能使我忘情于塞外的渠口春涨,绕郭柳烟。我参与过陕坝的“手栽杨柳三千树”,我抚摸过归绥的“春风十万散榆钱”。六七年来,却是越走越远,越走越向南,哪里是天上,哪里是人间?哪里是中原,哪里是九边?我怕听嘎嘎的雁声,因为它还是海阔天空,有去有还。我愿藉春风寄语,我想请海水传言,看饱了繁花似锦,听够了软语如绵;最好是青春结伴,最快是人在春先,我希望再踏草原,我希望飞度阴山,看天青日白,万家胜欢,埋骨在黄河湾处,大青山前。
(选自《深山书简》,有删节)
1.本文②—⑤段描绘了四幅塞外春天的图画,分别是_______ 、_______ 、_______、百兽嬉春图。这四幅图画是按照_______的顺序来描写的。
解析:本题检测整体感知文本的能力和概括能力。答题的第一步是要快速浏览全文,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文章运用了“总-分-总”的结构,②—⑤段是本文的主体,属于文章的“分”的部分。抓住文章中“首先报道春消息”“春分”“清明”“天地皆春”这些关键性词语,就明确了在第四空中应该填写的是“时间”。第二步是要仔细研读②—⑤段,明确各段写的主要对象:第②段写的主要对象是“鸟”,第③段写的主要对象是“黄河”,第④段写的主要对象是“花”,要根据这几个段的内容提取主要信息进行归纳梳理。第三步是要注意答题的规范。要利用已知条件即题干中提供的第四幅图的“百兽嬉春图”,把横线上要填写的内容整理成以“图”字结尾的五字短语。如此可知,本题的前三空依次应该填写的是:百鸟报春图、黄河开冻图、百花闹春图。
2.品味、赏析下面的句子。
(1)轻浮的柳絮,精制的杨花,滥造的榆钱,随着风,飘来飘去,自由地成堆成垛。
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说说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________。
解析:本小题检测词语理解、品味和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运用能力。试题要求解说的“轻浮”和“滥造”两个词,依据词典的解释,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分别是“轻率浮躁,言语举止随便,不稳重,不庄重”和“指产品制作粗糙;只求数量,不顾质量”,都含有贬义。本文的感情基调是表达作者对塞外春光的赞美,句子出自第④段,联系具体的语境,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和感彩都发生了变化。由此可见,“轻浮”写出了柳絮轻盈飘逸的情状; “滥造”突出了榆钱数量之多。
(2)有的比肩晒太阳,有的卧着说家常,有的双双在散步,有的成对儿比犄角。
从修辞运用的角度:_______ 。
解析:本小题检测修辞方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首先要明确句子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从句子中开头的四个“有的”看,可以知道这个句子运用了排比,从“比肩”“卧着说家常”“双双在散步”“成对儿比犄角”看,运用了拟人。句子出自文章的第⑤段,这个句子描写的是“牛羊驼马”,运用这两种修辞方法的作用是把牛羊驼马的活动描写得丰富多彩而富有情趣。
3.第⑥段中“我怕听嘎嘎的雁声,因为它还是海阔天空,有去有还”。结合全文说说“我”为什么怕听嘎嘎的雁声。
解析:本题从局部检测对作者情感的体验和内容探究的能力。句子是在第⑥段,但解答的前提是关注题干中要求的“结合全文”,解答本题的思路与解答第1题有类似之处,只不过阅读的侧重点变了。对阅读的结果进行梳理,可以这样作答:因为“我”听到嘎嘎的雁声,就会由大雁的“有去有还”,想到“我”却远离家乡,有去无还,所以怕听嘎嘎的雁声。
4.仔细品读文章最后一段画线部分,结合全文说说该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本题从整体上考查文章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侧重检测对重点句子的感受能力。阅读文学作品,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主要的两个方面,本文卒章显志,最后一段中画线的句子体现了这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热爱家乡,希望尽快回到家乡,叶落归根的思想感情。
同样是这篇文章,还可以从新的角度设计试题。如:
1.文章第①段说“塞外自有动人的春天”,阅读全文,说说塞外春天的“动人”体现在哪些方面,其总特征是什么?
解析:本题检测整体感知全文的能力。解答本题要紧扣题干中的“阅读全文”,塞外春天的“动人”体现在②—⑤段,分别从“百鸟报春、黄河开冻、百花闹春、百兽嬉春”四个方面表现了塞外的春天充满了生命的愉快欢欣的特征。
2.文章多处运用了衬托手法,请从文中勾画出两处这样的例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解析:本题检测对文章写作手法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先要找出运用了衬托手法的句子。如:“冷冰冰静悄悄的黄河,长眠了四个月,忽然塌陷龟裂,接着流起凌来”,以冰封的黄河衬托解冻后的黄河,表现了解冻前后的黄河的不同情状,加强了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再如: “我看过幽燕的上林春色,我看过江南的草长莺飞,这些都不能使我忘情于塞外的渠口春涨,绕郭柳烟”,这个句子以江南春天衬托塞外的春天,突出了作者对塞外春天的热爱之情。
3.文章在不同段落多处引用了古诗句,说说引用“春风不度玉门关”和“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效果有什么不同。假如你生活在江南,要用一句古诗表现当地的春天景色,你会用哪个句子?
解析:本题检测对文章写法的理解能力和对经典文化的积累、运用能力。妙用古诗文可以激活语言表达,彰显文章底蕴,使文章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和文化气。解答本题先要分析题干中两句古诗所在的段落,方可有的放矢。第①段引用“春风不度玉门关”是要说明塞外的荒凉,第④段引用“清明时节雨纷纷”是要反衬塞外的干旱。第二问的解答要调动平时的背诵积累,古诗中写春的诗句很多,但本题要求的是表现江南春天的古诗句,写其他地方的就不符合要求。示例:“春来江水绿如蓝”“千里莺啼绿映红”等。
在教室的某个角落,安静地躺着一张课桌。但,它坏了。
它为什么坏?谁都不知道,似乎也没有人想知道。因为,那只是一张破烂的、没有用的课桌,谁会去理它?没把它扔垃圾堆都不错了。
是的,它只是一张坏了的课桌,这无可厚非。但,那也只是此时此刻。以往,它不是像个默默奉献的老者吗?它不是天天让同学们趴在它身上做作业、看书吗?有些同学甚至把它的脸当做画板任意涂鸦,它不也是毫无怨言地默默忍受?
然而,食品都有保质期,这一张很旧的课桌自然也终有自己的结局。
――罗秋兰《课桌坏了》
你看,这篇习作开头以“在教室的某个角落,安静地躺着一张课桌。但,它坏了”简单交代了写作对象,故事的起因并巧妙点题。
午后,一个人静静的,我将目光落在一对精巧的瓷杯上。轻轻捧起瓷杯,眼前,蓦然浮现出母亲生日那天晚上的情景。
――陈彦霏《母亲的位置》
看,这一开头并没有点题,而是描写了一个特殊场景,以引发对往事的回忆。
在我的印象中,住校生活应该是非常自由的。每天都应该会有很多的时间可以自由安排。早上,想几点钟起床,就几点钟起床;晚上,想什么时候睡觉,就什么时候睡觉。如果睡不着,可以和舍友们肆意地聊聊自己以前的事。
然而,当我到了学校开始住校的时候,我才发现我错了,真正的住校生活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轻松。
――陈佳炜《住校生活:我的人生必修课》
这个开头同学们觉得怎么样?你看,它与前面的两个开头差别忒大,它以“我”住校前对住校生活的想象和“我”住校后的感受来对比开头,凸显出二者之间的反差之大。从而给读者带来悬念。这也是一种非常棒的开头。
看来,写好文章的开头,颇有些方法吧。下面,老师就以我们学过的课文为例,简单给同学们介绍一二。
1点题法
怎样让读者以最快的速度理解、领会我们的写作意图,迅速把握我们的考场作文所要表达的主题与思想感情呢?可以在开头紧扣标题中的关键词,委婉地传达情感或意旨,以此清晰行文的脉络。如: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朱自清《背影》
这一开头,著名作家朱自清开门见山,直接入题。前半句,突出“我”与“父亲”不相见时间长达“二年余”,入题快,给读者设下悬念,吸引读者;后半句,以“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照应文题,也以“最不能忘记”委婉传达出了作者对“父亲”强烈思念的感情倾向。全句虽寥寥数语,却真可谓是精彩的点题之笔。
运用这种方法,还可以用一个精辟的句子凝聚全篇的主旨,如: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茅盾《白杨礼赞》
那么,你是否可以运用这种方法给《母亲的位置》写个好的开头呢?
2修辞法
所谓修辞法,就是在作文开头部分运用比喻、排比、拟人、对比、设问、反问、引用等多种修辞手法,或渲染环境,或营造情境,或交代观点,或抒感,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下面,老师以拟人的修辞为例,谈谈怎样用它打造亮丽的开头。来看这个开头:
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
――泰戈尔《金色花》
这一开头以“我”假设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并向妈妈发问,激发读者的好奇心,从而充分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统摄下文内容,引人注意,加强了表达效果。
你是否可以运用这种方法给《课桌坏了》这篇命题作文开个好头?
再以对比的修辞为例,来看下面这个开头:
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的算个宝地。
――老舍《济南的冬天》
这一开头,作者单刀直入,直接将所要描写的对象济南与北平、伦敦进行对比,很好地突出了作者对济南的喜爱。
说到这里,你肯定要问,我能否用这种比照法给《课桌坏了》开个头呢?试试看吧!
3要素法
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等记叙要素,或先用简洁的语言概述全文的主要事情或情节,如: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莫怀戚《散步》
这种开头其实很好用,方便快捷入题,又能给读者带来阅读的兴趣。那么,你会用这种方法给《课桌坏了》开个头吗?试试看。
4渲染法
利用特定的景物描写,渲染气氛,衬托人物感情。如:
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啊!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鲁迅《故乡》
这一开头不仅点题,更着力表现了“我”冒着严寒,千里迢迢回到阔别二十余年的故乡,却发现故乡已变成了“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因而,“我”心里体会到的不是激动、喜悦,而是“悲凉”。天气的“严寒”,路途的遥远,相隔时间之长,故乡周围环境的“萧索”,有力地渲染了“我”内心的想象与现实场景反差之大而产生的“悲凉”之感。由于中考作文有字数限制,不宜拖沓,尤其不能将渲染情景的铺垫句子写得过多,将延伸叙述的相关事件说得太杂,否则会有喧宾夺主之嫌。
请运用这种方法给《住校生活:我人生的必修课》写个开头。
5线索法
先摆出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或突出地显示一个想要交代线索。如:
“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
妈妈说的羚羊是一件用黑色硬木雕成的工艺品。那是爸爸从非洲带回来给我的。它一直放在我桌子角上。这会儿,我的心怦怦地跳了起来,因为昨天我已经把它送给了我的好朋友万芳了。
――张之路《羚羊木雕》
这一开头的特点是文章开篇就以“妈妈”问话的方式提到“羚羊木雕”这一线索,巧妙自然地引出下文故事。这样写的好处是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便于引出下文内容。
你能用线索法给《课桌坏了》写一个开头吗?
6场景法
这种技法的特点是先安排一个引发故事的场景,巧妙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这种场景可以是现实的,也可以是想象的。如: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女人们,在场里院里编着席。编成了多少席?六月里,淀水涨满,有无数的船只,运输银白雪亮的席子出口,不久,各地的城市村庄,就全有了花纹又密、又精致的席子用了。大家争着买:“好席子,白洋淀席!”
――孙犁《荷花淀》
这一场景,作者运用形象的比喻和一些修饰语,展示了荷花淀的地域风貌,勾画出一幅清新恬静的,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烘托出了水生嫂的勤劳淳朴。这里的夜景很美,生活很宁静,把读者带入了一种纯美的艺术境界。
【关键词】写作;爱;随心;容易;快乐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8-0076-01
语文如一条宽阔而碧波荡漾的河流,她广博、深邃、而源远流长。作文就是她美丽之上一朵纯洁的莲花,娇艳不妖,灵动飘逸。而写作文是多数学生最犯愁的地方。
那如何让他们爱上写作呢?
1 语文老师应把阅读和写作溶入生命
王夫之说:“身教重于言传。”作为语文老师,应该是一个热爱生活、喜欢阅读的人,且恰当的把这种喜欢感染给学生。
一个语文老师应是一个像蔡老师感性的人,有颗善感的心。比如:春暖了,花开了;秋来了、叶落了;风住了、雨收了……首先有种文人的敏感,后动于心形于色而流于笔端。陶行知说:“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试想,一个不喜欢写作的人,怎么会让学生爱上写作呢?
2 爱随心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变成单纯学习知识。如果我们力求使儿童的全部精神力量都专注到功课上去。”不要把作文教学寄希望于每周一次的作文课。宜随堂、随时、随性、随心而动。语文是灵动的,可以不按部就班。课内的可以搬到课外。课外的亦可以转到课内。比如语文课本里有些文章苦涩难懂,可以告诉学生把它们当做课外阅读,轻松一点;也可以把一些杂志上优美的文章拿到课堂上精析,比如《读者》、《意林》等。遇到美丽的文字和同学们一起背诵一起享受里面的美好。
3 让他们觉得写作是一件容易的事
让学生爱上写作之前,要让他们爱上诗歌,无论是古诗词还是现代诗歌。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从《诗经》到《离骚》,从唐诗到宋词,无不是中华民族的精魂。让他们爱上李白、李商隐、李煜、李清照,同样也爱上徐志摩、席慕容、汪国真、海子,还可以爱上刘欢、韩红、周杰伦、李宇春的歌词。
在品析岳飞的《满江红》时,让他们懂得精忠报国,由“靖康耻”引出《射雕英雄传》,这是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让他们觉得原来语文就是江湖,他们自己就是行走江湖的侠客。
甚至那些流行歌曲也有它们的魅力之处,课堂上不妨常来《我爱记歌词》,选些阳光灿烂积极向上美丽动人的让他们唱,让他们吟诵,让他们书写。
让他们读阳光的文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劈材喂马周游世界”,而不能学习海子那样残忍的离开。 在品《青花瓷》时,让他们找出喜欢的句子和修辞手法,并说出喜欢的理由。有兴趣的还可以仿写。让他们觉得写作和唱歌一样容易,写好像歌词一样动人,像花开一样美丽。
让他们爱上诗词是件很容易的事情。让他们觉得语文不仅仅是工具、语言、文字、文学、文化,而是生活。语文就是生活,生活即是语文。
4 相信榜样的力量
本班学生的作文一定要读,不怕浪费时间,磨刀不误砍柴功。读水平好的让大家找不足之处,供大家借鉴;水平差的让大家找亮点,给个人鼓励。
还可以拿中考满分作文来让大家讨论优劣之处。也许会产生“他能我也能”的冲动。这种冲动可以引动诗情,把那种想创作的郁闷激发出来,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
有一次,看到一道很好的作文题:饺子、长城、中国结、京戏、曹雪芹、牛郎织女、风筝;披萨、埃菲尔铁塔、歌剧、莎士比亚、亚当夏娃、风车。根据两组词语自拟题目写作文。我让大家口头作文各抒己见,结果不是很理想,因为它们对东西文化没有那么高的领悟力,所以抓不住主题。隔天我把满分作文《余秋雨和泰戈尔有个约会》读给他们听,并让他们猜猜这是咱们班上谁的大作(很肯定的告诉他们作者就在你们中间)。有的说是语文课代表,有的说是宣传委员。我微笑不否定任何一种猜测。后来被点名的同学们作文水平一次比一次好。我问起原因,有个女孩子说:“同学们猜好作文是我写的,我要是写不好多丢人啊。”看,就是那小小的虚荣,让她爱上写作。这种虚荣慢慢会转化,转化成一种习惯,写作的习惯。让写作成为她生活的一部分,就像吃饭睡觉一样自然。
5 让他们写并快乐着
把写作当成一种游戏,心里想什么就写什么:有多少写多少。我手写我心。有次有个学生说:老师我写小说可以吗?我惊喜的回答:“当然可以了,将来你成了作家,我就是作家的老师了,骄傲死了我。”她听了高高兴兴的做起了作家梦,后来在暑假还真写了一部长篇习作。我常说:你可以不当作家,但是可以有个作家梦。
亲情、友情、爱情、心情、感情都可以成为写作素材。绝不回避“爱情”这个话题,健康引导,他们会给老师惊喜。当学生把作文当成情书来写的时候,读者就成了他的情人,我们就不用再苦口婆心地传授技巧了,因为情可以惊天泣鬼神。
这样他们写着自己的快乐,快乐着写作,会觉得是一种享受。
6 教师的评语是最后旗帜
陶行知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评语应该个性化,针对不同的学生应有不同的写法。少写套话,多鼓励少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