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有关秋天的句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2、立秋之后,天气渐渐凉下来。或许是昨夜的一场暴雨的原因,沉闷的空气变得清新很多,让我郁抑已久的心轻松起来。
3、秋来到小河边,凉凉的小河水带头鱼儿的兴奋,旋转的波涛。一条条肥硕活泼的鱼嬉戏相乐,溅起一圈圈圆圆的联想;有时,一看见人影,就闪般地逃开了;有时,它们也想和人戏耍似的,来去倏忽。秋,迎住了正要下水的鸭,替它拍下尾上晶莹的露珠。
4、行走在秋日的街头,心中平添了几分忧郁和惆怅,抬头望天,残阳如血,低头看地,满是枯黄的落叶,秋天,真是一个令人伤感的季节。
5、金黄色的叶子,像一只只美丽的蝴蝶在空中飞来飞去。
一、理解词义是学会运用的前提
仔细读一读学生的积累本,不难发现,一部分词句来自语文书上,另一部分词句则是从课外书上摘抄来的。我曾经问过一部分孩子,自己摘抄下来的词句是否都理解它们的意思,孩子们告诉我,有许多他们并不是很理解,只不过觉得这个词(句)挺好的,就抄下来了,对词(句)义自然也只是一知半解。他们还特别喜欢摘抄四字词语,认为成语等四字词语特别好。于是,就很容易出现儿子那种用词张冠李戴的现象。因此,准确理解词义是学会正确运用的前提条件。
如何理解词(句)义?可以鼓励学生查一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也可以向老师、同学请教。教师还要培养学生在积累时进行认真思考、具体分析的好习惯,搞清楚自己摘抄的好词佳句“好”在哪里、“佳”在哪里,反对生吞活剥死记硬背,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的行为。如学生在摘抄有关秋天的词句时,不少学生把“一个个柿子就像胀红了脸的胖娃娃,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抄进了自己的采蜜本。教师应及时点拨:“你觉得这个句子好在哪里呢?多读几遍体会一下。”学生反复品味后明白了:这句话是把柿子当作胖娃娃来写,既写出了柿子成熟时颜色的鲜艳(胀红),又写出了柿子的多(你挤我碰),而且写出了柿子的可爱神态(争着要人们去摘呢),使读者一看就感受到了柿子的可爱、丰收的喜悦,因此这是个形象生动的好句子。自己下次写花、草、动物、文具等等事物的时候,都可以像它这样用比喻、拟人的方法把句子写具体生动。这样一引导,使学生能够触类旁通,真正做到“会积累会运用”。
因此我们在引导学生积累时,要经常有意识地提醒学生:理解是有效积累的前提,如果我们光为了积累而积累,不理解自己所积累的这些词句的意思,不能够正确运用,那它们就是一些“死”的知识,积累得再多也是没有用的。要真正理解自己所喜欢的这些好词好句,把它们内化成为自己的东西,这样,在今后的发言和写作中才能恰当运用,使自己的语言更精彩。
二、分类积累是学会运用的阶梯
有积累才有运用,但积累不是一味地、盲目地收集,把所有自己认为好的词句杂七杂八地都写在一块儿,要用的时候就像大海捞针,找得天翻地覆,头昏眼花。这样的积累是费时的、低效的。而是要运用科学的方法选择自己需要的内容进行分类积累,这样在运用时才能够得心应手,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一步对于刚学写作的三年级小朋友来说尤其重要。学生刚开始积累时,可以分为写人、描景、状物等几大类。再将大类细分,如将写人分为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活动描写等;描景细分为季节时辰、江河湖海、天文气象等;状物细分为植物、动物、建筑物等。如果有必要,还可以继续往下细分,比如把写景又细分为写春、夏、秋、冬季景物的……做好了分类积累这一步,学生在学习运用时就会顺利得多。比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组的学习重点是描绘秋天的景物,我就在那两周内有意识地要求学生去阅读、摘抄一些关于秋天的好词好句好段,并且鼓励学生细化积累,如写秋天的庄稼的、水果的、树木的、动物的等等。这样,学生在本组的口语交际课“秋天的快乐”和看图习作《秋天……》中,运用出来的好词好句就比较多,而且用得都挺恰当的,较好地达到了积累是为了运用的目的。
三、多说多写是学会运用的关键
俗话说:“多读多写文自工。”任何技能技巧的形成,都需要经过反复练习。口语表达与写作也是一种技能,当然也需要经过反复练习,最终熟能生巧。因此要想让学生学会恰当地运用好词佳句,提高口语表达与写作水平,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多练习——多说多写,在不断的读写练习中消化吸收积累的词句,激发学生运用好词佳句的兴趣,树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运用好词佳句的主阵地,教师首先应努力创设一个使学生想运用、敢运用、喜欢运用、有机会运用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良好环境。这时候学生运用得怎么样并不重要,只要他们喜欢运用,乐意动脑筋去运用,感到能运用出好词佳句是一种快乐,是一种光荣就行了。因此,对于那些能够动脑筋运用好词佳句的同学,不管他运用得是否恰当,教师首先要及时肯定和表扬。要在班级中树立“多读书光荣,会运用更棒”的思想,增强学生运用好词佳句的意识。要指导学生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小伙伴们的发言、习作,学会欣赏的方法……久而久之,课堂上就会创设出一派学生乐于运用、自信运用的良好氛围。
其次,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各种学习运用好词佳句的机会,给学生一个成长进步的平台。如在口语交际课“秋天的快乐”中,同学们都说到农民伯伯正在田里收割稻谷,很高兴。我就启发学生想一想,除了“高兴”还可以用哪些词语呢?学生就会把自己脑中所积累的有关“高兴”的词句都搜索一遍,收获自然也不少,“开心、愉快、欢喜、笑眯眯……”都想起来了;我再鼓励他们想一想还知道哪些成语,于是,“眉开眼笑,心花怒放,喜上眉梢,兴高采烈”也想起来了;最后又启发学生说说句子:农民伯伯乐得合不拢嘴,农民伯伯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缝,农民伯伯乐得脸上像盛开的山茶花……如此长期训练,渐渐地,学生养成了积极运用好词佳句的良好习惯,在说话、写作中用词自然而然地变得丰富生动起来。
又如《秋天的雨》一课中有不少表示颜色的词语,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出文中表示颜色的好词语:“金黄色、橙红色、雪白的、粉红的”等,先让学生读一读这些词语及带这些词语的句子,说说词语的意思,然后鼓励学生自主选择,灵活运用,比一比谁的句子中用进去的词语又多又恰当……学生在说、写句子时,既吸收了他人的新鲜语汇,又激活了自身的语言积淀,教学效果相当好。
二
1.交流平台,交流和总结理解词语的方法。
2.词句段运用,积累描写四季的词语,练习用所学方法理解词语。
3.书写提示,学会使用钢笔写字,注意握姿和坐姿,练习写好横画和竖画,注意“横平竖直”的书写方法,把字写规范、端正、整洁。
4.借助拼音诵读,体会有关秋天的词语,帮助小学生积累词语。
重点
先看后写再对照,写的时候要注意正确的坐姿和握姿;积累有关秋天的词语。
难点
学会运用各种方法理解词语。
1.“交流平台”交流和总结理解词语的方法,引导学生回想自己读书时遇到不懂的词语是用什么方法去理解的。教师点拨:联系生活实际、查字典等都是很好地理解词语的方法。
2.“词句段运用”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积累描写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词语,另一个是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小组合作掌握理解词语的方法。
3.在“书写提示”中要学会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和字的笔画顺序,按照“横平竖直”的方法书写汉字。如“排”的写法,提示学生一是笔画要写规范、正确、整洁,二是字的大小要适中。
4.“日积月累”用读、写、默写等方法掌握描写秋天的一些词语。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解题导入。
1.今天我们学习“语文园地”的内容。(板书:语文园地)
2.板块一:交流平台
课件出示学习提示:
1.读书的时候如果遇到不理解的词语,你会怎样做?
2.小组交流,看看哪个小组总结的方法多。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教师评议,并小结。
课件出示:
生1: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我会查字典,字典就是我们无声的老师,我请教它的时候很多,它对我也很有帮助,比如:有一天我看到一句话有“忐忑”这个词语,我就是通过查字典明白它的意思的。
生2:我时常运用组合的方法来理解词语的意思。一个词语,通常由几个字或几个词构成,所以我们只要先分开理解字义、词义,再组合起来就好理解了。如“忠勇”一词,“忠”有忠诚的意思,“勇”是勇敢的意思,“忠勇”就可解释为忠诚勇敢。
生3:刚才的同学说得都不错,我有时候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意思。读书时还要瞻前顾后,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词语、句子或段落来解释词语或句子。
生4:遇到不理解的词时,可以找这个词的近义词,如“美丽”一词,它的近义词是“好看、漂亮”等。这就是用换近义词的方法理解词语,效果也不错哟。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除了刚才你们提到的方法,还可以用换词法、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推敲揣摩把握变化去理解词语。
设计意图:
直接进入板块,然后根据学生的经验让他们放开去说,学生平时也有自己理解词语的方法,只是不善于总结归纳,老师提出问题“哪个小组总结的方法多”,激励他们动脑子去思考,去组织语言,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也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板块二:词句段运用。
1.课件出示:
1.你会用哪些词语形容不同的季节?
2.小组交流,组长记录。
3.教师评议,推荐积累。
课件出示:
春:百花齐放
春光明媚
鸟语花香
春风满面
夏:酷暑难耐
挥汗如雨
烈日当空
骄阳似火
秋:五谷丰登
秋高气爽
秋风习习
瓜果飘香
冬:寒气逼人
鹅毛大雪
天寒地冻
漫天风雪
2.师:说一说,你们是用什么方法理解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的?
听了老师的这番话,我憧憬着即将到来的一天,期待着在活动中有出色的表现。
小明打碎了家里的花瓶,心中有些忐忑不安,害怕爸爸妈妈会责备他。
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1.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师生评议。
2.分小组合作交流,看能用什么方法理解加点的词语。
3.小组派代表发言,互相交流,说说词语的意思和理解词语的方法,教师评议并小结。
(1)查字典理解词语。
憧憬:就是对未来的美好生活的期待与向往。
忐忑不安:忐忑,心神不定。指心里七上八下安定不下来,形容心神不定。
(2)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推敲揣摩,把握变化。
听了老师的这番话,我憧憬着即将到来的一天,期待着在活动中有出色的表现。
想一想句子讲了什么。如“即将到来的一天”“期待着在活动中有出色的表现”,然后再思考“憧憬”的意思,就能领会“憧憬”在这里是对未来的美好生活的期待与向往的意思了。
(3)运用查字典和组合法理解词语。
小明打碎了家里的花瓶,心中有些忐忑不安,害怕爸爸妈妈会责备他。
“忐忑不安”一词,“忐忑”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就是有心神不定的意思,“不安”是心里七上八下,安定不下来的意思,“忐忑不安”就可解释为心里七上八下,安定不下来,形容心神不定。
设计意图:
通过第二个板块的学习,把理解词语的方法应用到词句段的词语理解中,巩固了字词理解的方法,再次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三、板块三:书写提示。
1.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以及生字的笔画、笔顺。
2.学生按照提示“横平竖直”的规则书写,教师巡视,强调写字姿势和握笔姿势,个别指导。
3.优秀作业,投影展示,师生评议:在书写别需要注意的两点:
(1)笔画要写规范、正确和整洁。
(2)字的大小要适中。
设计意图:
老师在教学生写字时,让学生先观察,接着跟老师范写,再临写。给足时间让学生去识字、写字,提高了学生的书写质量。
四、板块四:日积月累。
秋高气爽
天高云淡
秋风习习
一叶知秋
金桂飘香
层林尽染
五谷丰登
果实累累
春华秋实
1.师范读,学生跟读,自由朗读。
2.以上词语都是描写什么季节的成语?(秋天的成语)
3.分清这些词语的意思。
秋高气爽:形容秋季晴空万里,气候凉。
一叶知秋: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比喻透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
五谷丰登:登,成熟。指年成好,粮食丰收。
天高云淡:天气晴朗,天空云少而高、轻薄而淡。指秋天的天空。
金桂飘香:金桂,是桂花的一种,颜色是黄色,所以称“金桂”。而桂花开在九月,也就是秋季,所以“金桂飘香的季节”就代指秋季,“金桂飘香”就象征着秋天。
果实累累:累累,连续成串。形容果实多。
秋风习习:和煦的秋风暖暖地、慢慢地吹动的样子。用于晚秋的景色。
层林尽染:山上一层层的树林经霜打变红,像染过一样。
春华秋实:华,花。春天开花,秋天结果。
4.自由朗读,积累背诵。
设计意图:
积累描写秋天词语并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库,为今后的习作打好基础。
成功之处:
在教学中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去学。教师只起引导作用,根据学生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适当的引导点拨,教学效果较好。
不足之处:
教学形式较单一,学生的思考空间相对较小。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品味语言文字,让学生充分感受大自然的美,激发他们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
3.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
教学理念
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感悟文章的意境美、语言美。借助画面和语言描述等有趣情境,激发学生的想像,注重情境中语言的运用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理解和体验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审美乐趣。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揭示课题
1.课件播放一组表现秋雨美景的动态画面,创设意境以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2.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秋天的雨中,去享受秋雨带给我们的快乐。
二、自主读书,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在自读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和不懂的词可借助字、词典解决,也可在小组内交流。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把你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并试着读给大家听。
[为那些不善于表现自己的孩子营造一个宽松的氛围,让他们也能得到锻炼和发展。]
3.初步交流读书的收获:在你眼里,秋天的雨是什么样子的?
三、细读感悟,合作探究
1.秋天的雨在大家眼里各有不同的样子,而每种样子都是一幅优美的画面。请大家再次走进这秋雨的美丽图画之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幅细细品读,看看哪些描写使得画面十分生动,从而吸引了你?在有关的词句下面做上记号,说说理由。
[把静态的文字变成生动的画面,让学生入境生情,在感动中抒怀,获得对文章的感悟。]
2.在学生充分研读的基础上全班汇报交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教师随机点拨。点重抓住三幅画面理解感悟:
①“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引导学生从“五彩缤纷”,“扇哪扇哪”,“飘哇飘哇”,“你挤我碰”,“在秋雨里点着头”等词句体会树叶、果实、鲜花的动态,并联系自身的经验,带着情感去品读。)
②“秋天的雨有非常好闻的气味……”
(引导学生从“甜甜的”,“香香的”,“把小朋友的脚勾住”等具体描写香味的词句入手,联系“非常好闻的气味”展开想像。)
③“秋天的雨有一只金色的喇叭……”
(引导学生抓住小喜鹊、小松鼠、小青蛙、小树叶的动作体会它们的心情,想像画面。)
[在品词析句汇报及与他人交流、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情感的碰撞、交融,感悟文章的意境美、语言美。]
3.在秋天的雨中,你还发现了哪些课文中没有描绘到的画面?介绍给大家,好吗?
[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并走出教材,对文本进行再创造。]
四、潜心品读,享受美文
1.大家描绘的画面实在是太美了,让我们带着对美的向往,融入这充满诗情画意的秋雨之中吧!
(播放轻松优美的乐曲,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此时此刻,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你们现在就是一个个可爱的小雨点,请伸出手来,与身边的朋友握个手,再热情地打个招呼,用心听听你的秋雨朋友对你说了些什么。
3.让我们带着这美美的感觉再美美地读一读你认为最美的句子。
[注意课堂的动态生成。在美读时,孩子们自然融入其中,达到物我同一、文我合一,从而在语言文字的实践中进行着精神世界的建构,使孩子们的认识、思想,在感悟、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变得愈发深刻,情感变得灵动、丰盈而美好。]
五、作业超市,拓展延伸
1.把你认为最美的词句摘录在你的小本本上。
2.用彩笔画出你认为最美的秋雨图。
3.如果你就是秋雨,你准备把什么作为礼物送给大家呢?请以“秋天的雨有……”开头,发挥想像写一段话:
4.课外阅读有关描写雨(春雨、夏雨、秋雨)的文章。
上面的作业,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选做。
[尊重差异是教育的前提。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认知水平、学习方法和兴趣的题目,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利于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
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抓住一个“读”字,始终以读为本,结合读写结合,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体验、读中积累。
一、创设情景、品读感悟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描写了“秋天五彩缤纷的色彩”,语言文字生动优美、朗朗上口。结合课文特点,我以调动学生朗读兴趣为目的,采用了多种教学策略,使“以读为本”这一理念落到实处。具体做法如下:
1.适时指导学生边读边想,在脑海中形成秋天五彩缤纷的美景表象,以想带读。
2.巧妙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感悟,以悟促读。如:在美读“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这个句子时,我抓住表现动态的词语“扇哪扇哪”,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读,体会其中的轻柔美与动感美,进而读出其中的韵味。
3.恰当借助多媒体课件,再现文中的美丽景色,以情助读。学生在多种形式、分层次的反复朗读中,自然而然地感悟到了本段的文眼“五彩缤纷”一词的含义,领略到了五彩缤纷的色彩美和生动形象的语言美,体会到了秋天的美丽和欣赏美景的愉悦之情。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不知不觉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共鸣,继而用美读的形式表达出来。
二、以演激趣,读中品味
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描述了“深秋中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繁忙热闹的场面。”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在此,我采用了“表演读”的方式来理解、品味本段的语言文字。怎样让学生置身于文本创设的情境中去,我采取了以下策略:表演前,学生充分地朗读,积极为自己的出色表演奠定基础;表演中,学生兴趣盎然地将书面语言转化为口头语言;表演后,带着快乐的心情再次美读,实现了情感的升华。“演”是为了读,一个“演”字,将学生带入情境,使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再现了动物、植物们准备过冬的快活、忙碌的场面。与此同时,在不知不觉中实现了对语言的感悟和积累,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超越了文本。
这篇关于《2013年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是
人 入1、( )们进( )商场购( ɡòu )物。左 右2、“熊 能”这两个字,“熊”字在( ),“能”字在( )。鸟 马3、( )儿天上飞,( )儿地上跑。九、连一连。(12分)春天, 树叶飘落下来。夏天, 小草刚从泥(nǐ)土里钻(zuān)出来。秋天, 小画家在雪地里画画。冬天, 荷(hé)花开了。十、把《静夜思》诗句补充完整。(10分)床前明( ) 光,疑(yí)是地 霜(shuānɡ)。举( ) 望明( ) ,低( ) 思故乡。十一、 把下列句子补充完整。(9分)1、晚上,小明( ) 睡觉,不用家长陪(péi)。2、太阳从( ) 边出来,( ) 边落下。3、雪孩子化了,先变成了地上的( ) ,后来又变成了天上的( ) 。十二、按课文内容填空。16分
十三、阅读,并完成练习。云的本领大云的本领真大,它会变出各种样子。看,天上的云朵,有的像一匹白马,有的像一只可爱的小狗,有的像一朵美丽的小花,有的像个大蘑菇,有的像座大雪山,有的像只蹦跳的小花鹿……1 这段话共有( )句话。2 天上的云像什么,用“——”划出有关的词语。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4―0101―01
作为小学语文的延伸和拓展,初中语文应在小学语文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相应的材料进行教学,从而创造特定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知识转化的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能更加投入地进行学习。此外也可增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优化其知识结构,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作为新时代的语文教师,应学会从多方面丰富教学情境,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一、创设实物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借助一些实物来让学生进行观察和比较,通过实物展示的形式,将课文中抽象的描述更为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其加深对课文的主旨的思考与认识,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以课文《枣儿》为例,这是一个话剧小品,本文围绕“枣儿”将老人与男孩间深切而真挚的亲情描绘出来,主要想借此反映我国社会变迁的过程。“枣儿”在文中具有象征性意义,它是故乡、亲情、传统生活与精神家@的代表。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体会文章所表达的的情感,理解句子的含义,教师可准备相关的实物进行启发式教学。如:“甜是甜,不中看,谁要啊。”这句话,教师可以将形状各异且成熟度不同的枣子让学生进行对比,即对比刚刚成熟的枣子和已经晒干了的枣子,找出两者的特点后,便能更好地理解这句话,其实是对只注重外表而不注重实际内涵的一种批判。通过让学生们比较两种枣子的差别,引申出句子的含义,从而使学生更易理解文章主旨。
二、创设表演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性
各阶段的语文教材均会涉及一些情节性较强的课文,教师不能单纯地进行灌输式教学,而是要让学生融入到模拟的情境当中,尝试体会文中角色的情感,以更深刻地理解文中人物情感与文章的主题。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运用小组表演的形式,让学生共同探讨表演的内容、动作与台词等,提高学生的参与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
例如,在《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中,共涉及了官员、百姓、皇帝、小孩等角色,因此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分角色进行扮演。在扮演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尝试将文中的对话运用到表演当中,也可创造性地添加一些内容,使人物个性更加鲜明。学生通过投入的演出,使课堂气氛得到活跃,同时能够更深刻地体会这个童话故事的主题,理解皇帝的昏庸和愚蠢,百姓的担忧和恐惧,官员的自私和虚伪以及小孩的单纯与诚实,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创设问题情境,指引学生探索思考
问题情境的创设不是简单地向学生提出各种问题,而是结合文章相应的情境,并在此气氛的烘托下提出,因为环境的铺垫能够更好地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如在《秋天的怀念》一文中,教师可借助投影仪,播放一些秋天的动态画面,如秋风萧瑟、落叶归根等秋天特有的景象,烘托出浓浓的秋意。在学生阅读完全文的基础上,向其提问:“为什么作者要以秋天的怀念为题呢?”“文章多次提及,它有什么象征意义呢?”等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配以饱含秋意的音乐,让学生更易沉浸到对问题的思考当中。
四、创设生活情境,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我们研读了语文课程标准,研究各学段的教学目标,经过努力,确定了合适的实验方法,即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到“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与各年级教材的恰当结合点――以课本教方法,同时围绕主题进行拓展与实践。这样操作,能够保证让学生在阅读中识字,在阅读中积累,在阅读中学习写作。几年的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是可行的,课堂越来越高效了。
识字一直是困扰低年级学生阅读的瓶颈,因此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我们提出“用好主题学习丛书,在阅读中识字,以识字促阅读”的要求。下面从几个方面说明。
一、借助拼音识字,激发学生识字兴趣
学生从一年级入学就开始学习汉语拼音,这些字母符号对于有的孩子来说枯燥而抽象。因此,在教学拼音时,我们提出:把拼音教学提前与识字相结合,以拼音促识字,以识字巩固拼音。每学完一课汉语拼音后,教师就领着学生朗读丛书上的文章,让学生圈出刚学过的拼音和生字,并看看借助音节还能认会哪些字,一一标明。这样日积月累,学生不仅巩固和具体化了汉语拼音的学习,而且慢慢地学会了借助拼音识字的方法。在使用的过程中,学生明白了汉语拼音的重要作用,学习的成就感油然而生,自学能力也得到提高。
如在学习复韵母“■ ou iu”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一起阅读丛书中《秋天多么美》一文,要求学生画出带有这几个韵母的拼音。学生找到了“qiū táo dào tóu”等,随即认读“秋、桃、稻、头”等生字,教师也可以根据情况再扩展几个生字。这样,学生自己标一标、拼一拼,为自主阅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拓宽识字渠道,提高学生识字效率
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识字。教师们普遍感到课堂上的识字任务重,特别是学生对于二类字的识记费时、低效。针对这一现象,我们提出:结合丛书阅读,拓宽识字渠道,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
形声字是汉字最重要的一种构字方式。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识记形声字的方法,让他们学会在阅读时如何认识生字。如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丛书中的文章《春韵》和《母爱》时,要有目的地提出阅读要求:找出带有“艹、木、扌”的字,并说说这样的字跟什么相关。阅读后,学生找到了“芳、花、蓝、藏”“栏、株、梳、柳、枝、桃”,还有“拂、撕、摆、摇、排、招、探”等。接着,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找这些字的特点,交流识字方法,并且通过组词、造句巩固记忆。这样学以致用,能够达到让学生在阅读中识字、又以识字促进阅读的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学生人手一套“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便于指导的优势,引导学生自己阅读丛书,通过多种形式的识字活动,激发他们的识字与阅读兴趣。
每节语文课开始前,教师可以请一个学生提前一天将朗读的文章题目写在黑板上,便于其他学生阅读,上课时请这个学生到台上朗读文章,读后大家点评。有学生读不通顺的,教师就示范一遍。不同学段的阅读要求是不同的。一年级学生学习拼音时,阅读要求是:把新学到的拼音字母圈出来,把文章中认会的字画出来。由于孩子们刚刚起步,不要贪多,一两个字也可以,贵在坚持。等到一年级下学期,就可以增加识字量,能认会几个就圈出几个。到了二年级,除了圈出认会的生字,可以新增加一个要求:用横线画出需要记住的词语。这样,学生边读文、边识字、边积累词语,为以后写作打下基础。每天一读的方式让孩子们有了展示自我的平台,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我们每周设置一节识字汇报课,让学生把一周来在课外阅读中认识的字在小组内相互交流、汇报,组内评出一周的“识字之星”,月底评出“识字冠军”。每个月由各小组的“识字冠军”在一起进行比赛,评出“识字大王”,由教师颁发获奖证书。这些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有效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了他们对语文学科的兴趣。
三、与词、句结合,为积累、运用打下基础
阅读的目的是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在阅读低年级的“语文主题学习”丛书时,我们结合教材的特点,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词句。
如学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时,学生们接触了教材中描写秋天的几个四字词语,如“景色宜人、层林尽染、叠翠流金、秋高气爽、山河壮美、五谷丰登、春华秋实”等,教师就可引导学生阅读丛书中相应的《秋天的童话》《给秋姑娘的信》《春姑娘的诗》等篇目,从中再积累一些有关秋天的四字词语,如“叶落知秋、春去秋来、春华秋实、天高云淡”等。接着,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运用这些词语试着写话练习――“把你看到的秋天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其中至少要用一两个积累的四字词语”。这样在阅读中识字,再运用积累的词语写话,能让学生全面把握语文学习的方法,综合提高语文素养。
除了积累词语,我们还要引导学生积累优美语句。如学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北京亮起来了》一文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画出四字词语“银光闪闪”。接着学习句子:“一束束灯光照着她,长长的城墙和美丽的角楼倒映在河面上,银光闪闪,十分动人。”课文学完后,再拓展丛书中的《美丽的蝴蝶岛》一文,学习词语“五彩斑斓、金光闪闪、灿烂夺目”等,让学生画出句子:“其中‘金凤蝶’翅膀上有一层金色粉状物,与身上五彩斑斓的花纹相辉映,在阳光下,金光闪闪,灿烂夺目。”这样做,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学生在学习拼音和生字的同时联系到词语和句子,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还为写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传统的英语教学就是“死记硬背”,很多老师以为只要学生背会了就任务完成了,实际上,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切忌死记硬背,而是要千方百计地强化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在教学中,如果能将知识性、趣味性、灵活性有机的结合,就能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比如计算机是魅力无穷的多媒体,集图、文、音、像、画于一体,集老师和学生的万千宠爱于一身。成为当今优化课堂,改进教学手段的首选“辅导员”和“好助手”。因此,我在课堂创设的问路情景就借助了计算机、网络、投影等先进的信息化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大量色彩鲜明、生动有趣的画面,向学生展示图、文、声、像和动态视频相结合的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将静景变为动景,将书本语言变为交际语言。在启发学生总结归纳有关问路的说法时,用Flash动画直观的展示问路情景,及自制的PPT画面展示下列句子:
(1)Excuse me,where's the nearest...,please?
(2)Is there a...near here?
(3)Which is the way to...,please?
(4)How can I get to...,please
(5)Do you know the way to...,please?
(6)Can you tell me the way to...,please
(7)Can you find the way to...
(8)I want to go to...
(9)I’m looking for...Where is it,do you know?
(10)I can't find the way to...Can you tell me how to get to...,please?等及答语Walk along this road/street,Take the first turning on the left/right.,It’s about...meters along on the right/left,Walk on and turn left/right。再进行一系列操练,让全班学生都参与活动。当生活中这些熟悉的画面再现在学生们面前时,学生们自然会情绪高涨,跃跃欲试,他们会揣摸不同身份人物的心理,模拟出各种不同的语言、动作、神态。这种知识性,趣味性相结合的训练,可以使新旧知识融汇贯通,使分散的知识系统化,让书本知识交际化,课堂活动生活化,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可以得到显著提高。
二、与语文课的整合
同样作为语言学科,语文和英语有着很多共同点,英语的教学中经常会涉及类似语文知识的运用。例如在英语教学中就经常涉及到做主、谓、宾、定、状、补等等的句子成分,这些句子成分和汉语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比如,汉语中没有表语,使学生明白什么是表语很不容易,而语文好的同学则很容易理解。读课文也会更有感情,更符合语境。一般的学生朗读英语课文时往往读的干巴巴的,我就经常请那些语文学的好、擅长朗读的学生为大家朗读英语课文,以提高全班学生的英语朗读水平。此外把英语对话、故事改编成小短剧,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也是结合语文促进英语教学的好办法。请看下面这些英语谚语,把它们翻译成恰当的中文,不但考察学生的英语水平,也能检验学生的语文程度。如: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有志者,事竟成。East,west,home is best.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
三、与数理化课的整合
中学各门功课之间都存在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如果能充分利用,也能取得良好效果。在学习名词所有格时,部分学生会产生迷惑,例如选择题:
( )father is a scientist.
A.Jim’s and Bob
B.Jim’s and Bob’s
C.Jim and Bob’s
D.Jim and Bob
这四个答案,学生最不能理解的是C,如果在这个答案中加入一个数学符号小括号,学生马上豁然开朗,即(Jim and Bob)’s,也就是说Jim和Bob是兄弟,他们共有一个爸爸,这样A和C形式上不对,C指Jim的爸爸和Tom的爸爸,因此正确答案就是C。
四、与地理课的整合?
请看下面这道题:When it is spring in China,it is autumn in.
A.England
B.America
C.Australia
D.Japan
这道题是关于南北半球一年四季变换这一地理方面的知识。当北半球是春天的时候,南半球是秋天;当北半球夏天的时候南半球冬天;由于中国此时为春天,另一国家是秋天,所以这个国家一定是在南半球,从选项看四个国家中,只有澳大利亚在南半球。所以该题的答案为C。再比如,对于英国为什么又叫英格兰,学生往往感到很抽象,不能理解。这时最好的办法是画出一幅英国地图。因为在历史上,英国分为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三部分,英格兰是当时全英国最发达的地区,所以英国又被称为英格兰。结合这段话,再附上英国地图,学生一目了然,很容易理解,而且印象深刻。
五、与历史课的结合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培养;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7-0151-02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此,如何让学生在语文课学习中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他们在获得学习语文能力的同时,发展自主探究学习能力,便成为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必须面对并积极探索的问题。在此,我结合平时有关教学课例,谈谈自己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探索和体会。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探究学习热情
心理学研究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某一学习活动感兴趣时,他们就会自觉地集中注意力,专注认真地投入学习活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兴趣培养尤为重要,它是学生学习语文、发展探究能力的起点。教学时,教师要认真研究《语文新课程标准》精神,深入研究教材,仔细捕捉教材本身的内在乐趣的相关内容,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有机创设充满情趣的语文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学习的欲望,积极参与到对课的学习活动中。
如教学《秋天的雨》,课前我布置学生预习:“读一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并找出自己喜欢的一段,进行仔细阅读。”上课时,我让学生交流预习情况,同学们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其间,有位同学说:“我觉得那样清凉又温柔的雨把秋天带给我们……”这是文中一个重要片段,语言优美,内容充满情趣。于是,教学时,我就围绕这句话让学生组成四人小组,进行合作讨论:“这段话告诉我们什么?作者是怎样来描写秋天写的?”通过讨论,《秋天的雨》的特色便呈现在学生的眼前:“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秋天的雨是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秋天的雨藏着很好闻的气味”……
从学生们兴趣勃勃的讨论中,我知道他们探究学习兴趣的闸门打开了。于是就进一步引导小组合作探究:“你们觉得秋天的雨神奇吗?具体表现在哪里?”这么一来,学生又带着一颗好奇之心去进一步学习课文,从而明白了秋天的雨“神奇”之处。
在整堂课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始终非常浓,探究学习热情高涨,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不仅学会了课文中的知识点,也培养了语文学习能力。
二、引导质疑,培养探究学习意识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现代教学论也认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做学生探索知识奥秘的“导游”,要鼓励学生勤于质疑,乐于质疑,敢于质疑,善于质疑,这才是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和探究精神的真正体现。在教学《金色的草地》一文时,针对学生年纪小,知识面狭窄,问的问题往往来比较肤浅,缺乏探究性的实际,教学时,我注意把握机会,引导学生质疑。有学生抓住文中句子:“有一天,我起得很早去钓鱼,发现草地并不是金色的,而是绿色的,中午回家的时候,我看见草地是金色的,傍晚的时候,草地又变绿了”提出了质疑:“草地也会变化吗?我们如何理解这句话?”我认为这是个很好的问题,于是鼓励学生组成小组,继续品读课文,进行探究。经过小组合作学习,他们认识到:这个句子表明“我”在无意中偶然发现草地也会变化,对过去的“我”一直认为草地是金色的错误认识给予否定,这些是“我”第二次仔细观察,发现草地颜色也会变化的原因,是第一次的继续,是带有探究性的发现。
紧接着,有学生提出:“草地应该是绿色的,为什么作者说是金色的?”我不急于教学给学生答案,而是把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释疑。学生终于弄明白了:“当蒲公英盛开的时候,这片草地就变成金色的了。”原来,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花朵张开时,它是金色的,草地也是金色的;花朵合拢时,金色的花瓣被包住,草地也变成绿色的。从中,学生学到认识了“草地”与“蒲公英”之间的关系,体会到了有趣的大自然给人带来了无限的乐趣,这样,“质疑”也“释疑”了。
实践证明,学生多质疑是学生认真学习的体现,即使质疑的问题是错误的,教师不能笑话,更不能歧视,而是要引导和鼓励。否则,会打击学生质疑、释疑的热情。
三、启发想象,培养探究学习能力
启发想象,培养探究学习能力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是无边的,它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科学只因为有了想象力,才会有那么多的发明创造。”作为小学生,大脑单纯,好奇心较强,思维活跃,富于想象。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发展想象力的积极因素,创设让学生想象的空间,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元思维拓展,从而培养探究学习能力。
如《矛和盾的集合》一文,介绍了发明家在一次比赛中,面对雨点般向“他”刺来的矛而难以挡架,于是发明了坦克的底部,再用矛的进攻制成坦克的枪口和炮口,使坦克第一次在战场上大显神威的动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