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写夏天的古诗范文

写夏天的古诗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写夏天的古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写夏天的古诗

第1篇:写夏天的古诗范文

1.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

2.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李商隐《晚晴》)

3.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4.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杜甫《夏夜叹》)

5.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戴复古《大热》)

6.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李昂《夏日联句》)

7.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岑参《休亭送华瞬王少府还县》)

8.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范成大《喜晴》)

9.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亭幽。(杜甫《忸村》)

10.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阳阴正可人。(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二)不含“夏”字的写夏景的诗句

1.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青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2.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有约》)

3.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翁卷《乡村四月》)

4.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5.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6.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高骈《山亭夏日》)

7.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8.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杜甫《绝句漫兴》)

9.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戴叔伦《题稚川山秀》)

10.自来自去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杜甫《江村》)

第2篇:写夏天的古诗范文

乙:我最近正在研究古诗词。

甲:为什么突然间对古诗词有了兴趣呢?

乙:哎,别提啦!前几天几位老友聚会,一位朋友根据我的谈话说了两句古诗。

甲:什么古诗?

乙:“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甲:就这么两句诗就激起了你对古诗词的兴趣。

乙:是啊,我不理解这两句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甲:这你都不懂还研究什么古诗词。

乙:那你说说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

甲:“两个黄鹂鸣翠柳”是不知所云,“一行白鹭上青天”是离题万里。隐含的意思就是说你说的话让人听不明白。

乙:高才呀,你这样一解释确实让我茅塞顿开。

甲:这都不懂,你研究的是古诗词哪一方面?

乙:太多啦!

甲:能说说吗?

乙:张口就来,问什么答什么。

甲:带数字的每个字来一句。

乙:没问题。

甲:带“一”的。

乙:“碧玉妆成一树高。”

甲:带“二”的。

乙:“二月春风似剪刀。”

甲:带“三”的。

乙:“白发三千丈。”

甲:带“四”的。

乙:“四面荷花三面柳。”

甲:带“五”的。

乙:“五月人倍忙。”

甲:带“六”的。

乙:“毕竟西湖六月中。”

甲:带“七”的。

乙:“七月七日长生殿。”

甲:带“八”的。

乙:“平林云鸟八窗秋。”

甲:带“九”的。

乙:“疑是银河落九天。”

甲:带“十”的。

乙:“十年生死两茫茫。”

甲:带“百”的。

乙:“采得百花成蜜后。”

甲:带“千”的。

乙:“千山鸟飞绝。”

甲:带“万”的。

乙:“”万里人未还。

乙:怎么样(得意地点点头),满意吗。

甲:马马虎虎吧,用数字来一首完整的行吗?

乙:太容易啦。

甲:真的?那你来说说看。

乙:“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芦花总不见……这太多啦。”

甲:不错,不错。一年有四季,每个季节来两句行吗?

乙:“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甲:这是宋朝苏轼写的《惠崇春江晚景》。

乙:“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甲:这是宋朝辛弃疾写夏天的《西江月》。

乙:“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甲:这是唐朝刘禹锡写的《秋词》

乙:“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甲:这是唐朝柳宗元写冬的《江雪》。

乙:怎么样(得意地点点头),满意吗。

甲:马马虎虎吧,花中四君子每个来一首完整的行吗?

乙:小菜一碟。

甲:写梅的。

乙:宋朝王安石写的《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甲:写兰的。

乙:宋朝朱熹写的《兰》:“谩种秋兰四五茎,疏帘底事太关情;可能不作凉风计,护得幽兰到晚清。”

甲:写竹的。

乙:唐朝白居易写的《题李次云窗竹》:“不用裁为鸣凤管,不须截作钓鱼竿。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

甲:写菊的。

乙:宋朝陆游写的的《新菊》:“老去流年不耐催,微霜又见开。莫言冷落西风晚,也有飞飞小蝶来。”

甲:哇塞,你太有才啦!

乙:那里,那里,你问的这也太小儿科啦。

甲:那你研究最多的是什么?

乙:改诗呀!

甲:怎么改呀?

乙:杜牧的《清明》你听说过吗?

甲:“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乙:对,我能把它改写成“六言诗”、“五言诗”、“四言诗”、“三言诗”、“词”、“小剧本”……。

甲:了不起,我今天才知道火车是推的,牛皮是吹得。

乙:你不信。

甲:当然不信,好,大家鼓掌,请我这位同伴开吹!

乙:六言诗:“清明节雨纷纷,路上人欲断魂。问酒家何处有?牧童指杏花村。”

甲:有意思。

乙:“清明时节雨,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童指杏花村”。

甲:这是五言诗

乙:在请听四言诗:“清明节雨,行人断魂。酒家何处?有杏花村。”

甲:高!

乙:“清明雨,酒何处?杏花村。”

甲:这是三言诗,那词呢?

乙:“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甲:剧本呢?

乙:“有两个人物,两句台词,剧名《清明》。[舞台提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①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②牧童(遥指):杏花村。”)

甲:我今天算是服啦,你能就咱们同台演出也改一首诗或词吗?

第3篇:写夏天的古诗范文

闪光的东西并不都是金子,动听的语言并不都是好话。

二、看拼音,写词语。(24分)

zhuī zhú lú zhào jī chǎnɡ pán xuán

nán wànɡ yán jiū yǒu shàn xiāo chú

hē shuǐ zhuàn dònɡ rónɡ yì zuǐ bɑ

三、字母乐园。(10分)

Y 、R、 A 、E 、X

1、按音序排列上面的字母,应当是 。

2、你能按顺序写出他们的小写字母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照样子,写一写。(15分)

例:(宽阔)的海洋 一(片)树叶 长 张 (张开) 好(坏)

( )的乐曲 一( )翅膀 交 ____( ) 首( )

( )的节日 一( )野菜 申 ____( ) 难( )

( )的羽毛 一( )台阶 余 ____( ) 得( )

五、照样子,写句子。(8分)

1、同学们有的在草地上打滚儿,有的忙着逮蚂蚱,有的向着蓝天亮开了嗓子。下课了,同学们在校园里玩,他们有的

,有的 ,有的 ,多开心呀!

2、小鹰高兴地喊起来:“我已经会飞啦!”(用“已经”写句话)

六、背背填填。(14分)

1、踮起_________儿走进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我们把一株紫丁香栽在______________窗前。

2、小鹰跟着老鹰学飞行 ,它飞到了____________的上面,飞到了_____________的上空,觉得自己会飞了。可是,它一抬头,只见白云上面还有几只鹰在___________呢! 学了这个故事你想到哪些成语?

3、蚕吐丝,蜂酿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静夜思》写了_____________的夜晚,远离家乡的人望着天上的月亮,想念_____________。李白在诗中写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低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看出了他的思乡之情。

七、课外延伸。(14分)

1、这些古诗你还记得吗?请连一连。(4分)

少小离家老大回 一片孤城万仞山

黄河远上白云间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春风不度玉门关

羌笛何须怨杨柳 笑问客从何处来

2、阅读理解。(10分)

大自然的邮票

春天的树上,长出嫩嫩的芽瓣(yá bàn)。夏天的树上,挂满肥(féi)肥的叶片。秋天的树上,树叶涂(tú)满鲜红和金黄。冬天的树下,树叶落地化成土壤(rǎnɡ)。落叶是大自然的邮票,把一年四季寄(jì)给你,寄给我,寄给大家。

(1)这一段话共有_______句话。(1分)

第4篇:写夏天的古诗范文

爸爸妈妈在我很小的时候就让我学习和背诵古诗,那时我根本就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要我背古诗,还向爸爸妈妈发脾气。可是自从过了那个星期天的早晨后,我对古诗的看法就改变了。

那是一个星期天的早晨,妈妈因来不及买饭而让我吃昨天晚上剩下的饭。那时的我以吃惯了面包,不想吃剩饭,就把妈妈热的早饭全倒了。

“逸波,吧《悯农》这首诗背一遍!”妈妈说。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三个字就在我嘴边,可我怎么也说不出口!“你知道吗,农民叔叔阿姨们春天要播种麦苗,耕土撒种;夏天,当你在家吃着雪糕、看着电视时,他们正在给庄家浇水施肥;秋天到了,他们还要开着拖拉机,收割麦田;冬天,当你吃着他们辛勤的劳动成果时,他们,却在整理着麦田,为来年开春的播种做着准备!”妈妈告诉我:“妈妈从小就生活在农村,你的姥姥姥爷就是土生土长的农民。你看他们是不是每天都那么辛苦的劳动?”

听了妈妈的话,我豁然开朗:“哦妈妈,我知道啦!李绅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不是为了让我们节约粮食呀?!”

“对,真聪明!所以你现在呀好好吃饭,不能浪费粮食,做一个不浪费粮食的好孩子。”妈妈高兴地说。

《悯农》,不仅让我懂得了粮食的来之不易,更激发了我要好好学习,长大要为祖国报效的志向!

记得有一次,我在电视上看了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一位母亲,在垃圾站旁捡着破烂,背上还背着一个小娃娃。近一看,这个婴儿竟然没有手臂!原来,那位母亲为了给孩子按上假肢,白天搬啤酒瓶,下午捡破烂、作零活来挣钱,晚上还要照顾婴儿。

看到这儿,我不禁想起了这首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古诗,就如同我的老师,教会了我许多道理;古诗,就如同我的同学,与我一起学习;古诗,就如同我的伙伴,伴我成长!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不做叛国奴、好好学习、珍惜时间……

第5篇:写夏天的古诗范文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20题;共117分)

1.

(12分)照样子,写词语:

例:千

千________万________

千________万________

千________万________

千________万________

千________万________

千________万________

2.

(4分)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犹如

傲骨

橘黄

挑促织

3.

(6分)照样子,认真写,再组词。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4.

(6分)结合诗句,解释词语。

浑:________

清白:________

坚劲:________

任尔:________

鬼雄:________

人杰:________

5.

(3分)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千锤________

烈火________

粉骨________​

6.

(11分)填空。

(1)“吟”是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意思是________。《石灰吟》的作者是________代的________,他借________来表达自己________。

(2)从《石灰吟》这首诗中找出3个体现石灰坚强不屈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等闲”的意思是________;“烈火焚烧若等闲”的意思是________;我还能写出含有“等闲”的诗句________。

7.

(5分)阅读古诗《石灰吟》,回答问题。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

解释划横线的词语。

8.

(5分)我会读(读诗句,画出节奏)。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9.

(8分)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本文选自________国作家________写的短篇小说________。

(2)文章主要采用了前后内容________的写法,通过描写人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的变化来刻画人物形象。运用这种方法描写,使人物的形象更加________。

10.

(2分)解词并造句

①凯旋:________

②盛行:________

11.

(5分)阅读古诗《石灰吟》,回答问题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

根据对诗文的理解,写一段赏析。

12.

(3分)写出反义词。

清白—________

等闲—________

不怕—________

13.

(12分)比一比,组词语。

汤________

争________

轮________

邦________

烫________

睁________

抡________

绑________

扬________

挣________

伦________

帮________

14.

(5分)再写一首托物言志的诗。

15.

(5分)把肯定句改成双重否定句

①这次考试他考得很好。

②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世界。

16.

(5分)把把字句改成被字句

①我把这幅画挂在书桌前,多年来不曾换样。

②一大滴松脂把苍蝇和蜘蛛包在里边了。

17.

(5分)将下列陈述句改成反问句

①天上的星星不能数得清。

②这么远,箭不能射得到。

18.

(5分)扩句

①我怀念朋友。

②草地盛开鲜花。

19.

(5分)缩句

①夏天天气热得像蒸笼。

②夜空星星眨眼对我说晚安。

20.

(5分)将下列句子改为陈述句。

①不好好学习,怎能取得好成绩呢?

②对少数同学不守纪律的现象,我们怎能不闻不问呢?

二、阅读题

(共3题;共20分)

21.

(5分)阅读古诗《石灰吟》,回答问题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

给诗词加注释。

22.

(5分)根据对诗文《石灰吟》的理解,写一段赏析。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

23.

(10分)阅读古诗文,回答问题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选定修改删除

(1)解释下列文句中划线的词义。

①兔走触株

②因释其耒而守株

(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翻译这个句子。

参考答案

一、基础题

(共20题;共117分)

1-1、

2-1、

3-1、

3-2、

4-1、

5-1、

6-1、

6-2、

6-3、

7-1、

8-1、

9-1、

9-2、

10-1、

11-1、

11-2、

12-1、

13-1、

14-1、

15-1、

16-1、

17-1、

18-1、

19-1、

20-1、

二、阅读题

(共3题;共20分)

21-1、

22-1、

第6篇:写夏天的古诗范文

林老师教《早发白帝城》让我在读古诗上开了窍!

他很会抓词儿。比如说吧,“朝辞白帝彩云间”,为什么诗人会感到是在“彩云间”呢?我想,肯定白帝城地势很高,否则不会有彩云缭绕。为什么说是“彩云”而不是“白云”“乌云”呢?我想,这一定是灿烂的朝霞把云彩染红了。我想啊想,好像跟随诗人一起登上了即将出发的船。

最让我难忘的是林老师讲“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他问:“夏天,如果你坐在汽车上飞快地行驶,这时去听公路两旁树上的蝉叫,会有什么感觉?”

说来也巧,去年暑假我跟妈妈乘车到乡下去,就亲身经历过一回,树上的蝉叫声接连不断,一路上就没有停过。我忽然联想到录像带倒带时发出的“叽叽啾啾”的声音。我想,李白当年听到两岸高山上猴子的叫声,大概也跟这声音差不多吧。

接下来,林老师问大家:“这次你们陪同诗人在三峡旅游,玩得高兴不?”

“高兴!”大家兴高采烈地回答。

“好,我们就再来一次画中游,不过这回不是让你们读,而是让你们写。写哪一首?自交给你们。题目就叫‘我随诗人画中游’。”

我决定写杜牧的《山行》,因为我对

这首诗比较喜欢,尤其是“霜叶红于二月

花”这句,太棒了!

见到爷爷,我就兴奋地述说林老师

是如何如何教我们读《早发白帝城》的,

我还请求爷爷为我的这篇改写支招。

爷爷沉思了一会儿才说:“诗人胸有境,

入境始与亲。打个比方,诗人所描绘的境界好比是一座

大门紧闭着的花园,你只要掌握了大门的钥匙,就能够

领略到园子里的万紫千红。”

“钥匙在哪里呢?”

“我认为林老师已经把两把钥匙交给你们了。”

“哪两把钥匙呢?”

“一把就是要学会抓词儿。”爷爷说,“比如说吧,‘远上寒山石径斜’,一个‘远上’,一个‘斜’,就很值得我们玩味。”

我想了一想说:“从‘远上’我看到了眼前有一座高山,有一条长长的石板路一直通向山顶。从‘斜’字我看到了这条石板路是曲曲折折的。”

接着爷爷把话题一转:“你看到过深秋的枫林吗?”

我还真的看到过枫林哩。那是两年前的一个深秋,

爸爸带我到栖霞山去看红叶。嘿,远远望去,像是烧

起的片片红霞,是那么热烈,那么精神,那么生机勃

勃,让我的心灵为之一振!虽然已是深秋,我却感受

到春天般的生命力!

爷爷说:“你的这个感受,跟诗人在这首诗

里所表达的感受十分相似,可以帮助你领会‘霜

叶红于二月花’这句诗。”

第7篇:写夏天的古诗范文

《中考说明》是中考的“纲”,中考试题是“纲”的具体化。因此,研究二者十分必要。通过对我省的《中考说明》和近几年的中考试题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中考古诗词试题常常涉及到以下几种类型:1.古诗词的背诵默写(这类题目通常出现在“语言积累与运用”部分;2.对诗词的思想、内容、感情、意境等表述正确或者错误的选项作出判断或选择(这类题目一般出现在判断或者选择题中);3.对诗句所展现的动感画面用语言作出描述,如品味《渡荆门送别》全诗,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对诗的“颔联”进行丰富的联想,描绘出其所展现的画面;4.放飞思绪,对诗词的思想内容进行拓展并写出感受,如通过自己的想象,写出“《天净沙·秋思》中的‘断肠人’如果一旦与‘亲人’相聚了,会说些什么?”;5.名句的欣赏;6.探究性地体会诗词创作的风格。针对上述题型,我们在教学中就要采用相应的策略,比如,给课本中的58首古诗词进行分类,可以分成“爱国”的、“咏史”的、“言志”的、“思乡”的、“绘景”的、“伤感”的等;可以将其写景的归成“写春天的、写夏天的、写秋天的、写冬天的”等;还可以将写景的再进一步分类归纳为“写山的、写水的、写虫的、写鸟的、写风的、写花的、写雪的、写月的”等。又如,让学生精选名句进行欣赏,通过到图书馆查阅资料进行欣赏,也可以通过电脑、多媒体特有的功能进行直观地欣赏(有画面、有音乐、有朗诵,图文并茂、声情并茂)。再如,对重点的诗词要重点地揣摩其意境和表现手法,最好能做到仿写几首相应的小诗。这样在弄清考试题型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自然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紧扣教材,注重知识积累

纵观近几年的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其内容取之于课本的较多,约占80%,取之于课外的约占20%,而课外文言文的选文,相对来说,大多比较浅显。学生只要将课内文言文的基础夯得牢固了,知识掌握扎实了,课外文言文阅读的能力自然也就会提高了,所以,复习好课内文言文是中考文言文阅读备考的关键。在复习时,我们要紧紧扣住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比较系统地整理和积累文言知识。1.积累文言实词。凡是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中所涉及的要求解释的实词,大多数是课文下面的注释,所以,对课文下面的注释,我们必须强调学生要牢记,对课文中的关键性词语,也必须强调学生要认真地加以积累,对课文中一些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比如: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等,我们也要注意整理,以加深学生的记忆。2.积累文言虚词。只要研究一下全国部分省市的中考试题的文言文部分,就会发现所考查的文言虚词、出现的方式是不同的。有些文言虚词的意义用法有很多种,学生若没有一定的积累,在做题时,就容易丢分。因此,我们在复习中也必须做到有意识地整理和积累。3.积累文言句式。初中文言文中的文言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等四种,它们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句式,复习时也要颇费一番功夫,否则,在翻译时,就极容易出问题。4.积累文言名句。初中语文课本中古诗文共计115篇,而“背诵优秀诗文80篇”是新课程标准中对初中学生的要求,而这80篇中的名句尤其应该要求学生能够熟练地背诵下来,并准确无误地默写下来,做到不丢字、不增字、不出现错别字。这样做的好处是:(1)完成默写类的试题;(2)帮助理解文章的主旨;(3)提高语文素养。5.积累文学常识。古诗文中的文学常识部分,也常常出现在课文下面的注释里,比如古代的“名号称谓、人物典故、礼俗名物、历法时节、职官科举、历史地理”等,从近些年的中考试题看,不一定对其直接考查,但是,它会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文言文阅读中,所以,在复习时也需要注意积累。

三、强化诵读训练,提高理解感悟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实践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在文言文复习中,诵读的确是提高理解和感悟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这种方法有助于学生读准字音、认准字形;有助于学生断句停顿、掌握句式;有助于学生揣摩语气、增强语感;还有助于学生理解主旨、体会情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熟读成诵,积累名篇名句的目的。所以,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在文言文的综合复习过程中,应把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当作重中之重来对待。使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学会断句,读准文章的停顿;学会顿挫,读出文章的节奏;学会抑扬,揣摩文章的语气;学会品味,感悟文章的思想和情感;学会分析,理解文章的词语和句子。其实,诵读的功夫练到了炉火纯青,或默写、或断句、或解释、或翻译、或理解、或运用,一切问题就能迎刃而解,理解感悟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第8篇:写夏天的古诗范文

要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激发学生对古诗文浓厚的学习兴趣,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对所学内容进行认真的设计,可以说,教学设计是一节课能否收到良好效果的关键。古诗教学要设计的精彩,首先授课教师必须对古诗文相当熟悉,对古诗文有一定的理解和研究,最好还能对其中一些古诗文有独特的体会和感受,从而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进入对古诗文的欣赏与品味之中。

一、从介绍作者入手,导入作品的写作背景

绝大多数的诗人,都是在借诗抒情或借诗寄意的。由于各个历史时期的环境、政治、气氛不同,文风自然不同;时代不同,造就了不同风格的诗人;在了解了诗作的时代背景后,还应了解诗人的生平才更有利于我们理解诗作内容。

如果对“南北朝”这段历史时期不理解的话,那就很难体会这首传颂千古的描写草原风光的诗歌的广阔意境,例如著名的北朝民歌《敕勒歌》。同样,也只有知道汉朝的一些风土人情,才能更好地理解“汉乐府”《江南》在低吟浅唱之中所描绘的婉丽风光。

同一个朝代的诗人,因为他们生活的年代先后不同,个人阅历不同,所以也会有迥然各异的风格。例如李白擅长写浪漫主义的诗篇,小学阶段要学的《望庐山瀑布》《赠汪伦》《早发白帝城》《望天门山》等都展开了丰富的想像和巨大的夸张。而另一个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则是实实在在地描绘现实的,在小学阶段所学的几首写景诗也表现如此,写的就是眼前的景物。例如《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就通过交待数量、颜色、位置等来表达;其它《江畔独步寻花》《枫桥夜泊》等都是如实地写景的。

同一个诗人,因为他在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经历,所以前后阶段风格可能会发生变化。例如宋朝著名的苏轼,小学阶段学到他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和《题西林壁》就是很不同的两首写景诗。前者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把西湖比作美人,还是为了赞美眼前之景,相信写于作者相对年青之时;而后者重于说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相信写于相对年老的时候,诗中充满了理趣,可以看出作者对道家、佛学的研究已经更上一层楼了。只有把作品放在当时的背景之中去理解,教学才会更切合学生的实际。因此,教师在上课之前就必须认真进行备课,查阅各方面的资料,为实施教学寻找最佳的途径。

二、咬文嚼字,注重关键字词的教学

有时字词理解了,就理解诗意,体味到作者的感情了。

1、抓关键字:例如王维的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只要抓住一个“独”字,就更能理解“异乡”“异客”的感情了;只要抓住一个“独”字,就知道“倍思亲”时的孤单了,更能理解诗人见到别人团圆而自已只影形单的寂寞了。

2、抓重点词语:例如,同是写送别的诗《芙蓉楼送辛渐》和《送元二使安西》,只要抓住诗句中的重点词,就能体会到诗人送别时的感情是不同的。《芙蓉楼送辛渐》写到: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其中用到了“寒”“夜”“孤”“冰”等词,从中可以看出作者送别辛渐时心中充满了伤感与凄凉,到底送别的辛渐是何人呢?为何这样悲痛呢?一定与诗人的“亲友”有关。而《送元二使安西》写到: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前两句写景,写到“朝”雨与“轻”尘,写到客舍“青青”而柳色“新”,用语轻快,一派为送别故人而洗扫一翻的新气象。从中可见,作者送别故人并不像《阳关三叠》那样凄婉哀伤,因为他们虽然有可能生离死别,可毕竟只是“故人”,有可能几十年没见面了碰巧在这儿遇到,送他一程,向他敬酒,劝他“更”尽一杯。所以,作者还能带着轻松的心情像一个主人送别客人那样看看周围明丽洁净的景色。这也正是禅宗对王维的影响而王维的恬淡心理在这首诗中的表现。

3、抓关键句子:一首诗,每每有两句是重点句,有些甚至成为了名句。那就抓住其中的重点去理解就行了。例如《登鹳雀楼》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静夜思》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题西林壁》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抓古诗词题目:有些诗,从它的题目,就可以知道整首诗到底写的什么内容。例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从题目就可见作者在西湖上饮酒(欣赏风景?赋诗?)碰到了开头是晴朗的,后来下雨了这样的景象。又例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如果不看题目,一读而知是写的夏天的荷花。可要是结合诗题细读全诗,你就会发现作者是借物抒情,写下了对林子方上京为官的无限祝福。

这样,把握了古诗文教学的重点,就能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突出要点,使某一教学环节成为亮点。可见,教学设计是离不开教师对文本的研读与精心的安排的。

三、细读古诗文,深入了解作品内涵

有的借物寄情。就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为例。为什么说它写出了对林子方上京为官的无限祝福呢?前两句“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多么像是说:“毕竟是上京任职,行李、车辆,送别的情景都与平时不同。”后两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就像是说:“能够到京师天子脚下任职,这真是无穷无尽的荣耀啊!祝你侍奉在皇帝的身边,受到皇帝的重用,就像映日的荷花一样特别红!”作者明写莲叶、荷花,实际写出了对林子方的一番情意,祝他前程远大,鹏程万里。同样,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也包含着借物抒情之意:草能“一岁一枯荣,春风吹又生”,人别后能再团圆吗?不知道,只有“萋萋满别情”了。

第9篇:写夏天的古诗范文

关键词: 幼儿教育 古诗教学 教学方法

古诗的语言精练,篇幅短小,具有跳跃性。幼儿时期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强的时期,也是孩子语言发展与积累的关键时期。幼儿的特点是具体思维形象,性格活泼好动,可爱又淘气。他们乐于接受有趣、生动、形象、生活化的事物;相反,脱离现实生活,就会过于抽象、理性,而使得教学变得枯燥乏味或空洞无物,不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因此,我们提倡将古诗学习与生活融合。

一、内容选择的生活化,让古诗贴近生活

古诗内容丰富多彩,有写景、有抒情、有情景交融、有说理。格式上有五言、七言。我们可以根据古诗的特点,对其进行筛选,从短到长,由浅入深,先学五言,逐步过渡到七言,先学绝句,再教律诗,先选些描绘具体形象、叙说具体事件的,后选些抒感、表现气氛意境的,让幼儿的学习循序渐进。

首先,我们可多选择一些与幼儿生活接近的古诗,幼儿学起来易懂、感兴趣。如骆宾王的《咏鹅》,鹅是小朋友们最熟悉最喜欢的动物之一。熟悉它的外形特征,白毛、红掌、长脖颈,熟悉它高亢的叫声,熟悉它在河中戏水的景态,因而理解起来比较容易,自然而然能记住诗句。其次,我们可选择与季节、节日相符的古诗内容。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有许多古诗是诗人赞美季节特有的景物、景色的。许多传统的节日,为了让幼儿在节日中能感受节日的气氛和特有的风土习俗,贴近幼儿的生活,激发幼儿的情感,从幼儿的实际领悟能力入手,充分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在实施主题活动的过程中,选择与之相关的内容,如春天时孟浩然的《春晓》、夏天时杨万里的《小池》、秋天时杜牧的《山行》、冬季梅花开放时的《梅花》等。

二、教学目标的渗透化,让古诗走进生活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因此在古诗教学中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制定具体、明确的古诗教学目标。如有的古诗注重道德教育目标,有的古诗注重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有的古诗重视对幼儿情感的体验。我们在分析古诗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整合提炼,从情感、态度、知识能力等方面综合考虑制定目标。如古诗《赋得古草原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首诗是对草木的顽强生命力的赞美,揭示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客观规律,同时也暗喻人在逆境中顽强拼搏、奋勇抗争的精神。这首诗的目标可以定位为激励幼儿向草学习,在生活、学习中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做坚强的人。

三、教学形式的实效化,让古诗融入生活

赞科夫认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学习古诗,要做到教为学服务,采用多种方法、手段,依托作品培养幼儿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使幼儿与古诗产生情感共鸣,受到熏陶感染。

1.改变体裁,想象体会。

古诗词的语言非常精练,可以说字字珠玑。幼儿迫切想要了解诗词意,明白整首古诗的大概意思。故事是幼儿百听不厌的,我常把一些幼儿难以理解的古诗内容编成一个个易懂的小故事,有感情地讲述,让幼儿从故事中理解古诗内容,生活化地学习古诗。如可将孟浩然的《春晓》改编成这样一个小故事:

古代有一个诗人,他在一个春天的晚上写诗写累了,就睡着了。春天不冷不热,睡觉最舒服了,所以他半夜里听到外面有刮风下雨的声音,也没有去管它。他不知不觉就睡到了天明。当他醒来的时候,听到外面处处传来唧唧喳喳小鸟的叫声。他就赶忙起床,想到外面去看看。他走出门一看,呀!夜来的风雨可不小啊,花园里许多花被打落了,满地的花瓣真不知道有多少!这位诗人看到这个情景,觉得春天的小鸟很可爱,春天的花朵叫人疼,于是他就拿起笔,写了一首题为《春晓》的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样把古诗中所描写的东西串成一个故事。通过了解改编后的故事,再对照原来的古诗品读,幼儿就能突破狭窄的诗意空间,得到美的享受、美的熏陶。

2.动手画画,其乐无穷。

常言“诗如画”,把古诗的图片出示在幼儿面前,可取得直观的视觉效果,借助画面让幼儿理解诗意,这种方法让幼儿接受起来更容易。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幅多么清幽静谧、令人遐想的美景,诗情画意,尽在其中。一些比较简单的诗句,可让幼儿与教师一起参与画出来。如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幽深的小路),树头花落未成荫(路边树上的花已经凋谢了,树叶还没长大没有树荫可以蔽日)。儿童急走追黄蝶(孩子们奔跑着追赶黄色的蝴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蝴蝶飞进了黄色的菜花中找不到了)。当这一幅画出现在幼儿的面前时,整首古诗的大意就不言而喻了。

3.情景表演,大家喜爱。

情境表演是教师结合诗歌内容,通过相应的动作演示和形象的讲解让幼儿理解,再通过角色表演或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让幼儿掌握。这种方法更富有游戏性,很受幼儿欢迎。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可以先为幼儿创设表演的情境,再请两个幼儿一个扮大人,一个扮童子。童子在松下游戏,大人缓步走向童子。教师这时旁白“松下问童子”后,大人问:“喂,请问小师傅,你的师傅呢?”教师旁白“言师采药去”后,童子答:“我师傅采药去了。”大人说:“你师傅到哪里采药去了?”教师旁白“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后,童子答:“我师傅就在这座大山中。山上到处都是云雾,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什么地方。”通过这样生活化的表演,幼儿形象生动地理解了古诗。

教育与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挥作用。古诗的字里行间渗透着语言美、语感美。其短小精练、节奏优美、形象生动、内蕴幽远,是积累审美经验的绝佳材料。古诗学习对于幼儿来说是相当困难的,希望通过改变古诗体裁发挥幼儿无穷的想象力,动手画画让幼儿体验古诗中的学习乐趣,情境表演让古诗教学更具生活化,让幼儿爱上古诗。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精选范文推荐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