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综合实践课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综合实践教学中,教师要满怀教学的热忱,重视从教学中提升自己。小学生是非常喜欢动手操作的,教师要和小学生一起进行实践操作,全力提高学生的操作水平。小学综合实践课中很多时候都需要进行综合动手实践活动,是一门动手能力占很大比重的学科。教师要深刻阅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深刻了解我们国家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的。教师要调整教学计划,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精心设计好每一个主题的教学活动,全力提高学生的活动能力。
二、教学研究活动实现成长,教学反思中实现提升
小学综合实践课的教师要经常参加一些组织的课程,集体研究备课活动,在活动中取得收获。教师要潜心研究设计教学活动,有效指导学生提升实践能力。教师要在运用理论知识武装自己和实践反思中逐渐生长和提高自己,重视领悟实践反思活动对提升小学综合实践课教学水平的意义。
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师要不断追求教学进步,重视实现教学反省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教师要充分领悟教学反思对教学的帮助作用,重视学会反思自己。每一节课后,教师都要反思自己的优点在哪些地方,缺点在哪些地方,应该可以怎样改进和提升自己,记录自己的优点和得失。教师要重视记录实践过程中的感悟和反思,总结自己的想法,产生科学有效的思考,形成好的学习习惯。
三、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的教学策略
1.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从学生的生活中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学习主题,选择学生可以操作的学习主题 小学综合实践课程重视学生体验式教学,重视教会学生积累知识和培养能力。小学生的学习内容来自于客观的生活实践,所以,教师可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问题中选取活动的课题,实现小学综合实践教学和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再让学生欣赏一些教学类的手工作品、视频资料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收获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2.明确教学活动的目标,实现目标式教学 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时候,教师要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的目标。在实施课程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准备喜欢的物品,并在上课的时候汇报物品的特征,教师带领学生开展研究性活动。这样,学生高兴地走上讲台,就能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提升沟通的能力,获得学习的成就感。教师在课后反思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是否完成了教学目标,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让教学更加具有目的性。
3.教师带领学生逐渐完善活动方案,实现从简单到复杂,不断优化细化 小学综合实践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精心梳理出学生的活动方案,重视培养学生做事情之前,要充分考虑到做好哪些准备工作,哪些方面会有一些问题出现。教师带领学生充分完善活动设计方案,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4.教师要帮助学生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进行方法指导和过程跟踪
教师可以教会学生怎样收集资料,学会运用哪些方法来进行资料的搜集工作,教师也要教会学生哪些方面更加实用和快捷。教师可以教会学生一些学习方法,带领学生进行采访、调查问卷、网络查询等活动。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采用采访考察的方法,带领学生广泛收集大量的信息,并进行科学的分类和摘录。
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可以教学生从简单的观察、调查入手,以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搜集资料的能力,教学生学会讨论和合作,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教师要建立多样的评价体系,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发展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教师要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学生学习的方法,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教会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反思,学会实践,学会发现自我,展示自我,体验到自己的价值。教师可以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设立多个奖项来奖励学生,例如“最佳设计奖”、“最大进步奖”、“资料搜集王”等,鼓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关注学生的点滴进步,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提高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
关键词:初中;综合实践课;对策
初中阶段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中的一部分,是基础教育的关键,因此,我们应加强综合实践课的引导与教学,将实践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有机会关注社会、热爱自然、了解生活,提高社会生活适应能力,热爱自己的家乡和国家,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综合实践活动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积极落实综合实践活动教育,对完成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也有积极作用。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内涵
综合实践活动不是单一的学科,而是根据教学实际,将各个学科的综合知识融入实践教学中。综合活动课将人类社会的综合性知识、各种社会问题、生活实际以及各种学生感兴趣的课题、学科知识以主题活动的模式展现出来。学生要发挥主动性与创造力,联系理论和实际,积极参加老师、学校组织的班集体课内课外活动。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得到发挥,还能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而实践活动将直接的经验传递给学生,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个人能力也会不断提高。
二、全面开展初中综合实践课的对策
1.转变思想观念和教师角色定位
我们必须根据初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科学地开展初中综合实践课。作为老师,应认识到该课程的特点和教学原则,鼓励学生与家长共同参加活动,让所有参与者认识到初中综合实践课程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的作用。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我们要从初中阶段开始落实对学生的全面考察,以便在各科教学中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现代教学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分清教学角色,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综合实践课的顺利开展,以及收获高质量的成果。
2.实现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
义务教育理念的全新改革,是为了让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享受到更高质量的教学,从而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此,义务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存在于义务教育中的各种问题,例如课程时间、实践活动、教学资源有限等。积极开发教学资源是我们的重点工作内容。在初中综合实践课中,应开发一些结合生活实际和课程内容的活动项目,这些活动项目还应从学生的爱好兴趣出发,引导他们积极踊跃地参加,而老师与学生之间也不是分离的个体,在实践活动中,师生之间的互动更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有老师的指导,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学习。
3.加强评价机制的建立,确保课程的实效性
建立和完善综合实践活动课评价机制,客观合理的评价,对提高学生学习质量、树立学生信心有积极作用。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开放性课程,我们在实施评价时也应以开放、综合的态度去进行,不仅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还要结合课程实际,采取描述性评价、即时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同时融入老师评价和学生互动评价、学生自评的方式。评价也可以由学生参与,以科学全面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当学生完成一项活动任务后,老师应毫不吝啬地给予评价,当然要多点鼓励与支持,并提出自己的意见,但不能一开始就否定学生的劳动成果,这对他们是不公平的,也容易打击他们的自信心。活动评价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实施评价,不仅要保护学生的尊严,还要总结活动经验,让学生能做到灵活应用,举一反三。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带来的新变化
1.融洽了师生关系,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与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不同,它更容易引导学生积极地探讨问题,而综合性的知识会给学生带来不同的乐趣,学生在探讨问题、共同操作的实践活动中,不仅提升了合作精神,加深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其个人交际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2.提高了学生的素质,也提高了教学质量
在每一次参与实践活动前,学生都会在老师的要求下提前通过网络、书籍等各类信息载体收集与活动相关的内容,获得一定的间接知识,参与了实践后又能将这些理论知识应用起来,有效地纠正了学生偏激、主观的态度,让学生逐步养成客观的态度和端正的学习习惯。实践活动培养的是学生的动手操作、组织协调能力,这些非智力因素的提高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是学生对旧知识的复习、巩固、延伸和对新知识的渴求、探索。
总之,综合实践课教学是初中阶段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我们可通过这些活动来激发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曹长华.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法引导探究[J].新课程学习:下,2011(10).
【关键词】综合实践课;开展
【Abstract】Comprehensive practice the movable course be a foundation education course reform of importance organization part, it be horizontal to pierce through at each door of junior high school academics, and respectively implementation arrive related teach to grind set and teacher.With make student concern nature, experience life, alignment society, promote student love nature, love life, love home town, then love society, love motherland etc. aggressive of emotion, attitude and value of formation.Is this, I underneath a few aspect be shallow to talk once comprehensive practice activity course of open an exhibition.
【Key words】Comprehensive practice lesson;Open an exhibition
两年多以来,通过任教综合实践活动课及大量阅读有关资料,对“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的开设、操作、设计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首先使本人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这门课的全面性、重要性及可行性。综合实践活动是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以塑造学生完美性格,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追求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结合为价值取向;以贴近学生现实生活中最为关注的自然现象和社会问题为基础内容的非学科性综合课程。教师和学生参与综合性学习活动,有利于建立民主、合作、平等的师生关系。 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对指导教师提出了一系列的资历和能力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转变观念,尝试新教学模式转变观念是切实保证新课程改革实验成功与否的关键。教育思想,教育方法的彻底改革,教师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即由重结果转向重过程,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所以,教师角色不单是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领导者、评价者。根据综合实践科的学科特点(科学性、综合性),以及充分利用学校实验条件,社会资源,并相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理解能力,动手制作能力和本地方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目标和内容。尝试以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为主的新教学模式。如:
初一:侧重感性认识及知识直接运用,简单操作技能培养、情感培养综合实践课中“ 理解我们周围的环境”,“新疆的民族建筑”,“一起寻找成功者的脚印”等内容,非常适合学生的理解,探索,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能打下好基础的。让学生引导当地的自然环境并自然环境中的自然现象,例如:当地植物种类的分布,山区和盆地的农业生产类型并区别,气候类型和它对人民生活生产的影响。
以及对生活环境中的自然现象的分析。如对附近化肥厂、造纸废水的监测,对河口水电站的考察,对城市中空气污染的粗步测定、分析。秋冬季当地农作物生长的合理环境等。.
初二初三:培养学生解决常见的疑难问题的能力,并提高学生动手制作能力,促进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培养。
2.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过程
2.1教师根据自然科学的教材内容,学生的认知水平、技能水平,提出适当的活动要求或内容。如:在初一综合实践课程中的“我们生活的服装”学习后,安排学生按分小组设计属于民族类,西服类,校服类并休闲类的服装,试试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能力和自信能力,对学生提供更好地展现自己的舞台。
2.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设计活动过程,准备活动所需器材,实践,操作过程,数据,完成实践成果报告,得出活动结论,或预测某种自然现象发展趋势,或好的建议等,并且在此基础教师要组织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乐于合作。这是实践活动课核心部分,是最关键的一步,也是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的环节。如上述活动内容较简单,可先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实施?”通过讨论进行归纳,总结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3教师对活动的评价。学生活动中及实践成果汇报时,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发现并及时给予赞赏(象美国教师发现学生不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就要大加赞赏一样)。再对活动成果进行较合理的评价。并且通过提问、答疑等形式把活动内容(或所含知识)与综合实践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同时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鼓励学生不断地进行活动。最后在班里进行评选活动,鼓励有创新性的学生,通过这样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上初二综合实践课中 “新疆快餐和外国快餐”前一周,我对学生开展一项实践活动提出了要求:每组搜集有关新疆快餐和外国快餐资料,(快餐名称,主料,辅料,制作方法,营养价值等方面的特点)并班里提交,教师按照学生的自愿性每一个组制定制作一种的快餐并解释新疆快餐和外国快餐的独特和区别。
活动结果:大多数活动小组达到了要求。
通过实践活动与理论知识的结合,使学生了解了新疆的民族美食的营养价值并新世纪的发展面临,通过上这节课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和搜集资料能力,提高学生的热爱祖国,热爱新疆,热爱家乡精神。
整个活动过程可表示为如下流程图:
教师:提出问题(参与、指导、评价 )引导归纳、升华知识
学生:设计过程准备过程实践活动成果展示知识系统化
3.学生实践活动取得成果展示形式 成果展示是教师对学生实践活动的最高评价,使学生继续积极参与活动的催化剂,也是学校开展实践活动良性循环的动力。可通过以下几个阶段给予展示:
3.1第一阶段:充分利用活动课,自然科学课,在课内进行班内展示、选拔,而后加以完善。这是人人参与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3.2第二阶段:在校内进行评比展示,如:小制作比赛,利用橱窗展示优秀作品(尽可能多),实践活动小论文评比,利用橱窗、校广播站、校报进行展示。
3.3第三阶段:对于有创意的作品及优秀论文、优秀活动成果,可在“三小”竞赛时选送参赛。
4.实践活动课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及合理评价的重要性
4.1指导作用
要遵循“力所能及”的原则,提出的活动内容要恰当。在活动中使学生的活动能力、知识水平要处于“最近发展区”。
要善于通过设问,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探索奥秘的兴趣,积极参与实践活动的欲望。
挖掘个体潜能,让每个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都有成功的机会。
4.2合理评价
教师要对学生做出各方面的评价,如学习态度的评价,学习能力的评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情况的评价。
在活动过程中要及时给予赞赏、肯定。对基础差的自卑感强的学生更要有赞赏性评价,增添学生的成功感(收获感)(如美国大学都给通过努力能考及格的学生颁发奖学金一样),对于有较大潜能的学生,要不断鼓励激发他们。
5.实践活动课带来的变化
5.1融洽了师生关系,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在实践活动课中,师生的角色不同于传统课堂上单一性,在共同探讨问题、共同操作实践活动中,培养了学生与教师的相互合作精神,师生交流机会增多了,彼此间相互了解、相互沟通,从而保证了实践活动继续开展及相关自然科学教学的顺利进行。
0引言
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平时的课堂生活是比较枯燥无味的。综合实践课程恰好弥补了这块不足。对于他们来说实践课程里的一切都是新鲜的、陌生的、有意思的。正是有了新奇的感觉,学生们会用心的观赏一切,积极的探索一切,可以把自己对事物的认知进行相互交流。当然在实践课程中老师要给予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们把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小组之间的争辩,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在争辩中学到新的知识以及帮助知识的记忆深化。学校开展综合实践课程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究、去探索;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文化知识的储存量。在实践中找到求知的乐趣,也可以教会他们很多道理。
1小学五年级开展综合实践课的意义
现在小学的综合实践课已经被纳入国家课程,可以提高小学生的综合发展素质。其前提是以学生的兴趣为基础,以学生的学习和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为话题,开展研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
2综合实践课教学方法
2.1综合实践课前期准备及课题的选择
综合实践课的内容很多,但是题材的划分不过就是人、自然、社会、科学几个方面。阐述了学生与自然的关系、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与自我的关系。在选题时一定要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兴趣是学生对学习的动力,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很强的学习欲望。要想勾起他们的探索欲,必须是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准确的课题定位,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W生的积极参与性。在选题时还可以尊重学生的意见,让他们自己选题,对自己发现的问题作为实践研究课题。在前期准备时,要让学生对自己身边的事物有初步的了解观察,可以组织学生在教师里进行讨论。老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把自己了解的问题提出来,经过学生们的讨论过后,把主题定下来,制作活动的方案,并帮助学生们准备需要的材料。并且在探究一个课题时,学生如果遇到一些新的问题,也可以把这些问题列成新的课题,和同学们下次进行讨论。
2.2实践中要注重对学生的启蒙和引导
在综合实践课中,老师往往把重心放在学生的参与性及自主性的培养上,忽略了自己在实践时方法指导中出现的问题。根据大量调查发现,大部分老师根本不明确自己在综合实践课中应该从哪些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感觉自己无从下手。这便导致老师的指导内容过于宽泛,没有针对性,缺乏对具体方面的指导。长此以往,学生会觉得综合实践课变得形式化,缺乏实质性的体验,使学生感觉乏味无趣。
2.3分组协作,相互竞争
在实践过程中,老师可以把学生进行分组,通过分组协作,资源共享的方式小组之间相互竞争。比如,在实践课开始的时候,以班级为单位,按每组若干人为一个小组,在小组中选取一个小组长。在课程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们可以通过小组内部成员共同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与其它小组进行竞争,达到互相帮助,互相监督的作用。在不知不觉中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小组在分组完成后,老师可以给每组同学发放表格让学生填写。方面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查到的资料。为了避免学生盲目的查找资料,老师可以给出相关的书籍名称或是相关网站。当然老师只是提供一些途径,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喜欢的方式查找资料,与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讨论。小组填写好后,就小组填写的内容进行汇报,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就把自己搜集的资料和知识在无形中传递给了其他同学。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主的吸收其他同学提供的信息,补充自己的知识量,完成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目标。这样可以使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思维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锻炼。小组成员之间在把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汇总时,会发现其中有些内容是相似的,老师要指导学生对其进行总结和归纳。这又锻炼了学生们的归纳整理能力。以上的整个综合实践过程,学生体会了集体合作、分工的学习方式。
在学生汇报收集的资料时,要是有学生提出新颖的想法,老师一定要给予适当的鼓励和表扬,让学生觉得有成就感。特别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年龄普遍在十岁左右,正是希望得到表扬需要夸奖的年龄。在活动接近尾声时,可以让小组之间互相投票,选出他们认为今天表现做好的小组。通过互评时实践课程变得有趣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小组互相学习互相竞争的方式,可以使每个学生都开动脑筋。并让学生明白想要战胜其他小组,不是一个人能做到的,需要大家相互合作。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同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并列的语文学科教学内容。其设置目的是促进学生利用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加强书本学习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除具有语文性外,还具有综合性、实践性、活动性及生成性等基本特征。但当前中职学校语文综合实践课程教学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此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中等职业学校 语文 综合实践课程 问题 对策
我国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但是纵观目前职业学校的现状,普遍存在重视专业课忽略文化课的情况。语文综合实践课在当前的教学中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形势不容乐观。
1.当前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课教学的困境
1.1语文教师对实践课的课时安排不足,应付的成分居多
很多中职学校对语文综合实践课程的设置非常随意,没有足够时间预留,优先考虑专业课的排课,有的甚至待专业教师调休的情况下才将语文课排上。尽管学校平均每学期有72课时,但课堂上对语文实践的安排不充分。在我国《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规定,作为公共基础课,课程注重培训技能与思维,提高修养和素养,弘扬民族文化。随意设置课程,课时安排不足,势必会影响大纲目标的执行。
1.2课程与语文的基础学习脱节
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课程教学必须以语文教材课程为基础,在此前提下进行其他学科的拓展,但就目前的形势来看,很多语文教师对语文课程的学习与认识错误,将一般的实践活动与综合实践混淆,不结合语文的特性进行教学,与基础知识学习形成了严重的脱节,违背这门基础学科的教学初衷。
1.3综合实践课程教学的实践性质不强
语文实践教学除了语言的基础性,还有综合性特性。如今很多职业学校语文教师对综合性要求的认识与贯彻远远不够,仅仅将它看成是课外的活动,或是局限于某种形式以内,周而复始地开展讲坛或是学生亲身演讲,这种单一的形式无法体现实践的综合性质。
1.4学生的参与程度很低
目前,语文综合实践教学课堂上很多都是教师的“独角戏”,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实践,缺乏了主动参与的意识与动力。一些学生冷漠对待,教师也疲于应付,于是草草了事,甚至以其他教学内容代替。
2.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课教学困境的对策与建议
2.1明确语文综合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课程在中职生的学习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实践基础。语文学科是百科之母,掌握语文综合知识,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是每一位中职学子的学习目标。我国著名的教授苏步青曾经说过,语文是学习的工具,是盖楼房需要的地基。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准确熟练运用母语,是迈进社会的第一步。中职学校教学是一个开放的学习系统,语文的学习又能体现终生教育理念,除了培养学生言语表达以外,还能从表述逻辑等方面展现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和文化素养。因此,面对当前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的教学困境,职业学校的管理者与教育者首先要明确语文综合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纠正过去注重专业,忽视文化的错误思想倾向,深刻认识到语文实践对于中职学生在社交、生活、学习以及今后工作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全面辅助学生的语文实践教学。
2.2转变呆板单一的传统教学形式
职业学校的语文综合实践课程与其他的课堂教学有着非常大的区别,不同于课堂教学的封闭式教学形式,也不同于传统的填鸭式教育形式,语文综合实践课程的学习注重实践性,教学活动的开展根据内容的调整具有随机性与开放性特征,让学生了解知识,参与实践,接受知识,学会知识,最终提高学习能力。中职学校面对的是要走入社会的准工作者,因此,教师要将呆板单一的传统教学形式向灵活开放的教学形式转变,针对具体的语文教材,有计划地提炼实践内容,鼓励学生积极加入实践活动中去,并密切关注学生活动中的互动与反馈,最终实现提高实践能力的目的。例如在《“低碳生活”社区宣传活动筹备》的实践活动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社区,从社区科普宣传栏、发放的宣传材料上收集素材,在与居民的交流探讨中提出自己对低碳生活理念的理解,总结新的认识。
2.3找准结合点,体现语文实用性
中职学校教学的目的在于为社会培养一批全面发展的中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语文学科作为基础课程,其实践活动也必须展现出必要的应用性。教师对实践活动的设置要全面考虑学生的专业问题,保证语文教学的内容具有足够的兼容性。实践课堂上,教师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专业展开相关因素的分析,灵活选择活动,挖掘出更多与专业相关的知识训练。比如在《走进家乡》的实践课上,教师可以将实践活动与烹旅专业紧密相联,把活动的重点放在“导游”身份文化基础和社会调查能力的提升上,通过走访、调查研究等方法获取信息,对收集的资料研究、整理和归纳,进而形成文字,最后在全班进行声情并茂的讲解。总之,教师要抓住活动实践机会,让学生结合专业知识,以特长展示,将语文综合实践教学的实用效果发挥出来。
【结 语】
综上所述,中职语文教师必须正视目前的教学形势,重视综合实践教学,突出实践重点与特色,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为学生今后迈入社会、成为有用之才打下良好的教育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松虎.在活动中张显灵性――浅谈中职“活动单导学”课堂教学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3)
【2】许耘.理解意义 把握原则 突出实效――关于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0)
【3】佟强,张素云.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如何体现专业培养目标【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5)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本理念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种实践性课程。尤其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转变学生那种单一以知识授受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的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学习活动,强调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如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操作、服务、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等。因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比其它任何学科课程不一样,更强调学生对实际活动过程的经历和体验。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种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的综合性课程。课程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自然、与生活的联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三级管理的课程。课程集中体现了新的课程管理和发展制度,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综合实践活动课是由国家统一制定课程标准和指导纲要,地方教育管理部门根据地方差异加以指导,学校根据相应的课程资源进行校本开发和实施。因而,它不仅仅是哪一级的课程,它体现了三级课程管理的特征和功能。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最能体现学校特色、学校活动,满足学生个性差异的发展性课程——校本课程。
二、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角色扮演
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动手去做,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获得实际的真实感受。比如我在讲三年级《有趣的叶子》时,就让学生利用双休日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自己去采集各种植物叶子进行感性认识,再通过采访、调查、发现问题、积极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并通过各种方式搜集资料、筛选材料、最后得出结论。使他们有一种成功的自豪感。这种内心的感受是学生形成认识,转化行为能力的原动力。也是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健康发展的基础。在课程的指定领域中,研究学习突出让学生亲自参与科学探究的活动,体验科学活动的艰辛与愉悦。着重让学生通过与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直接接触,更多更深刻的去了解和体悟科学,把科学知识加以融合并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同时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使学生满怀兴趣而又比较便利地投入到各种实践活动中。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提供具体的现实情境,让学生走出课堂,置身于广阔的大自然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中。通过亲身经历,实际操作与活动来获得丰实的经验。在具体的活动方式下,尽量采用参观、实验、调查等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三、改变以书本和教室为中心的学习方式
回想一般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由于教师重视了文本的学习活动,重视了教室空间进行教学活动,是以书本和教室空间为中心的学习方式。这样的做法使学生很自然地感觉到古老的学习方式的复古,认为老师还是像以往的活动课一样,只是哄着大家玩玩而已,不会动真格的去实施,造成了实施时无法进行。这种以书本和教室空间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容易使学生远离自身日常生活,不利于增进学生对自我的感性认识和实际体验。同时也容易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为各门认知性的学科课程的延伸,从而窄化了综合实践活动,使得综合实践活动演变成了活动认识课。
四、教学与实践要紧密结合
考虑到我校所处较落后的农村地区,内容选择上要体现农村教育的特点,在以当前学生的生活活动和环境为背景,从学生熟悉的文化生活和社会实际中选取学生关注的问题,面向农村学生的生活与经验,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特别是农村生活需要。如“农药的使用常识”、“养殖”、“种殖”等等。
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每时每刻都在与周围环境进行信息交流。因此,我们应充分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挖掘学生身边的具有生命力的资源,给学生营造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对自我、对自然、对社会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从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学生的生活看似简单,但是只要你用心观察,就会发现他们的秘密与特点。比如,孩子中有很多“小胖墩”,究其原因与不合理的饮食习惯有很大的关系。于是“满城尽是‘小胖墩’”的主题研究活动开始了,学生从自己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出发,自主进行研究,首先随机进行了调查、统计,发现问题;再在一些比较胖的学生中开展调查,发现他们除了遗传因素以外,很大原因与不良饮食习惯及缺乏运动有关。
所以,在选择课题时,教师要学会从儿童的视角来看待儿童的世界,尊重儿童幼稚的想法,让他们做自己感兴趣的事。
关键词:综合实践 活动体验 感悟 成长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应运而生的一门新课程,它的实施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两年多时间里,既有和学生共同体验和成长的喜悦,也遇到很多困难和困惑,给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经验、能力、素养、知识结构等方面都带来严重的挑战。下面针对案例,笔者谈谈自己在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一点体会和认识。
一、创设问题情境、指导学生选好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是从问题开始的,活动主题的选择和确定至关重要。活动主题的提出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动机、兴趣、爱好,从身边的生活中提出问题。由于中学生身心特点、生活阅历、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方面都与成人存在一定的差距,对科学研究方法的掌握以及对科学研究的过程体验很少,学生选题时经常会出现要么课题太大,研究无从下手;要么课题太小,无事可做,深究不下去。这时,教师必须给予指导,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强调改变旧课程实施的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要求实际就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在当前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评价体制和高考升学制度没有发生根本改变的情况下,要在平时课堂教学中一步到位的去完成这个转变,难度相当大。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找到了突破口,起到了开路先锋的作用。综合实践活动把学生从书本和课堂引向了大自然,走进社区,走近生活,关注社会,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着眼引领、重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很大一部分时间是在课堂外进行的,更加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活动目标的确定、任务的分配、进程的安排、方法的选择、材料的收集分析整理、研究报告的撰写等诸多环节,都关系活动开展的顺利性和有效性,教师必须参与上述环节的设计,才能减少活动的盲目性。为此,教师必须注意自身的角色转换,要作为一个活动的开发者、实施者、参与者而不是主宰者身份来共同参与学生的活动,并对活动进行有效地指导和监控。教师的指导过程渗透和体现着教师的教学思想和个人风格,同时也体现着教师个人的智慧。理性的组织者和积极的参与者、促进者是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体现,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能否富有成效的关键。
四、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行为的和谐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界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健全的人格、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为目标”。可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仅仅注重学生知识的运用,更注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应该说我们的学生大部分都知道国家乃至世界能源短缺、环境恶化的现状,知道浪费和破坏环境的危害性,但往往是“只有心动,没有行动”,不能真正做到“知”“、行”统一。如何把认知通过情感上升到意志落实到行动上,最有效的途径是实践。通过指导学生开展“建设节约型校园初探”和“关爱地球,校园拒绝一次性用品”活动,学生珍惜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和行为明显增强和改善。
五、多元评价和多主体评价方式相结合
卡罗汤姆林森说过:“评价应该是永远更好地帮助学生成长,这比把学生进行错误地归类更重要”。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评价常常借助于终结性测验或水平考试,过于关注结果,过于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并把它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这种测试的结果显然无法全面反映教学质量的好坏,更无从反映学生的情感态度、思想道德状态和行为表现。《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中强调“要改变过去注重知识性和单一纸笔测验的评价方式,立足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建立能够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的评价机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之一,是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的体验。因此,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应重体验而非结果,注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不能苛求所有学生的研究成果都一定要达到有所创新的目标,其实绝大多数学生的研究成果都显得稚嫩,只要学生亲身参与了整个学习过程,不管结果如何,我们都应该给予肯定,都可以给他一个满意的分数,以此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欲,激励学生的进步。评价主体应该多元化,评价不应只由教师来定,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家长共同参与相结合的方式;评价要采取多种方式,如论文、设计方案、口头汇报、答辩等。
综合实践活动不仅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彻底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生活,对于长期沉浸于单一学科教学的教师来说是给他们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同时,教师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受益者,它打开了教师视野,引发了教师继续学习的需求,为教师进一步提高素养和发挥潜能提供了大好机遇和巨大空间。让我们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研究,在实践中反思,在实践中总结,与新课程和学生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江西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总动员[M].南昌:21世纪出版社,2007(13).
关键词:高中美术;综合实践课;教学模式;教学质量;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9-055-01
前言
新形势下,高中美术综合实践课不同于传统的常规课堂,在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上都发生了变化,作为高中美术教师一定要创新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探究了高中美术综合实践课的教学策略,如互动课堂的构建、兴趣课堂的打造和层次化课堂的建设等等,这些都是符合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理念的,有助于优化高中美术课堂教学的发展,促进高中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一、创新教学理念,开展互动教学
随着课堂教育教学的发展,高中美术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展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有效构成部分,但是再采取原来的教学模式是很难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新形势下,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策略,从学情出发,优化教学设计,开展互动授课教学模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学就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部分组成的,在以往的高中综合实践课程教学中,往往都是教师说了算,学生只能跟随教师的节奏,往往是被动的,一般教学效果不太理想。要想提升高中美术综合实践课的教学质量,必须发动学生资源,让学生动起来,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参与其中。给予学生一定的课堂话语权,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构建互助式的教学与学习模式。学习贵在学习方法的掌握,那么在高中美术综合实践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在开展互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仅要讲清楚相关的知识点,还要讲授一定的美术练习方法和美术思维。我们知道交流互动可以实现意见和方法的交流,为此互动课堂实现学生之间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交流,有助于推动教学的发展,提升教学质量。
二、寓教于乐,开展兴趣教学
对于高中生来说,高中美术的学习内容较多,难度其实也不容易,只是不参与高考考试,学生没有太大的学习压力罢了。要想实现高中美术课堂的有效教学,要从学情出发,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高中美术的综合实践课教学来说,在教学模式上一定要改变以往那种理论性的讲授模式,采取寓教于乐的方式,开展兴趣教学。实现高中美术综合实践课的有效教学,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动起来,参与其中,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欲望。兴趣教学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游戏教学、可以是情境教学、可以学习竞赛,也可以是实践活动等等。至于采取何种教学方式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情来定,不能一刀切。高中生天性贪玩,那么在开展美术综合实践课的时候,最为有效的手段就是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学习,也就是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让学生有不一样的体验。美术课堂往往给人的印象是古板,死气沉沉的,也非常的枯燥,教学内容就是与美术符号打交道,导致很多的高中生不喜欢美术,感觉美术学起来没什么用,往往让学生提不起兴趣。构建兴趣课堂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构建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所表现,敢于表现,并且善于表现,对学生的健康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三、从学情出发,开展层次化的梯度教学
对于高中美术综合实践课的教学来说,要有效的尊重学情,因为每一个孩子由于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他在很多方面不是同步发展的,具有一定的差异性,那么在开展高中美术综合实践课的时候一定要因材施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开展针对性的有效学习。西方哲学家说的好:“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那么推广到我们人类的身上就是,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有自身的特点与个性,为此在教学的时候,高中美术教师一定要关注学生的现状,在开展课堂教学的时候做好分层设计,对症下药,创造多层次的课堂学习,提高高中美术综合实践课堂的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在高中美术课堂开展分层教学,在正确的分层之后,教师就要依据学生的分层情况,针对性的设计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在课堂上关注所有的学生,做到一视同仁,照顾到学习能力稍弱的学生。层次化教学的重点就是设计有层次的教学内容,对于重点知识的教育教学来说,基础性的概念知识需要全体学生掌握,即使是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也必须掌握住,因为这是学习的基础工程。掌握住美术基础知识之外,一些较为简单的巩固性练习,中上等的学生要应付自如,成绩很不理想的学生能有所感知,并且通过讲解能熟知知识点,对于上层的学生来说,要进行适当的知识拓展和训练拓展,以促进他们的综合素质。
结语:高中美术课堂的教学并不是教师的讲授,学生的被动接受,而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教学的内容、媒介、途径等上面都有很多创新和变化。新形势下,高效美术教学要做到与时俱进,从学情和教情出发,优化教学过程,创新教学思维,完善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 高效美术教学至于采取何种模式需要依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情而定,它是不断变化的。
参考文献:
[1] 李小伟.高中教学“综合与实践”有效教学案例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 2015
一、 选题指导课
1.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确定主题
教学综合实践活动选题指导课,一般需要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拓宽学生视野,丰富话题信息,开拓学生思维,既使学生受到相关主题的正强化,也直击其现有的实际困难或问题,引起学生反思,激发学生追根究底、寻求真理的热情、勇气和动力。
比如《家乡的淮扬菜》,首先组织学生提取并交流生活经验。“淮扬菜是我们淮安的特色菜系,你都知道些什么呢?”接着通过图片、文字、音频、视频等方式展示淮扬菜历史悠久、种类繁多、造型别致、风味独特等特点,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自豪感。最后呈现一则新闻:“淮扬美食香天下”,但是评选2011年中国餐饮十大影响力城市时淮安却名落孙山;即便是2011年中国特色餐饮50强品牌名单之中也未见淮安餐饮企业的身影。引导学生反思:“这是为什么呢?存在哪些问题呢?如何改进呢?”
(2)分解主题,生成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问题情境中的关键元素进行发散思维或头脑风暴,将主题进行分解,提出自己最感兴趣、最想研究的问题。
比如《家乡的淮扬菜》,学生的提问有:①淮扬菜有哪些种类?②淮扬菜有什么特色?③怎样烹饪平桥豆腐?④如何开展好淮安美食文化节活动?等等。
(3)整理问题,表述课题
为了帮助学生拟定“感兴趣”、“可操作”、“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可以指导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
通过“小组初选”、“全班复选”两个环节推选出大家共同感兴趣的、认为有价值、可操作的问题。
研究的课题一般有相对规范的表达方式,教师可以列举范例,帮助学生将问题转述为课题。
比如《家乡的淮扬菜》,首先让学生提问题,再将某组同学的问题展示在黑板上,进行示范整理(如分类、合并、删减、修改等),接着按小组分别整理,讨论、推选出本组同学共同感兴趣的、认为有价值、可操作的1~2个问题。全班同学继续整理,并将整理后的问题转述为课题。
(4)选定专题,编成小组
引导学生审视自己的研究实施条件及个人意愿、兴趣、性别、能力,甚至居住区域等因素,选择、确定自己感兴趣的、最想研究的、最适宜研究的课题。
比如研究《家乡的淮扬菜》,首先,要研究内容全覆盖。在师生共同确认的几个课题的基础上,征集班级同学中因为名额限制被淘汰的好问题,教师再根据专题分布情况酌情补充、推荐。其次,重新选题,对个别小组的人数通过重选或协商进行调整。再次,要选好小组长。主要通过4种方式确定人选,一是课题的原创者;二是同组推选;三是毛遂自荐;四是教师推荐。
2.教学策略
选题指导课的任务在于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整理问题,讨论确定自己感兴趣的、有价值的、可操作的研究课题。其教学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
(1)重视情境创设。教师创设的情境必须能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丰富主题背景信息,开拓学生思维。情境既可以是正面的、积极的,也可以是反面的、消极的,要能从与学生关联的实际问题和困难入手,激发学生去思考和探究。创设的情境应具有开放性,不能束缚学生的思维,不能“误导”学生。
(2)凸显学生主体。研究的课题必须来源于学生的“真”问题,是学生自己感兴趣的、想研究的问题,是基于学生视界的,力避成人化、社会化倾向,增强“儿童性”。课题的表述力求范围明确,内容具体,不必苛求“规范”。应充分尊重学生选题、选组的决定,允许个别学生独立选题或另行选择其他的研究专题。
(3)加强方法指导。指导学生学会提问,问题要完整、通顺,语意明白;学会整理问题,将问题进行适当归类、合并、删减、修改;学会分析比较并推选问题,能在小组或全班范围内陈述自己的见解,评判问题的研究价值,估测课题研究实施的可行性,能正确评估自己的研究条件,选取自己想要研究的课题。坚持以学生自愿结合编组为主,教师适当调配为辅。
二、 方案设计指导课
1.教学环节
(1)初步设计,抓住重点
各组围绕本专题讨论、制定初步方案,重点讨论、确定研究内容、研究方法、预期活动成果的内容及形式等。
在全班范围内展示各组的初步设计情况,教师和同学可提出意见及建议。
(2)明确要求,精细安排
提供1份《活动方案》范例,组织学生归纳、总结关于活动方案的“小知识”,了解一份规范、可行的活动方案要包括的主要结构及基本要素。
分组合作,讨论、制定《活动方案》(见表一)。
教师巡视,并适时提供咨询和指导。
(3)交流展示,师生点评
各组通过实物投影等方式分别展示汇报本组的活动设计。
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点评,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
(4)修改完善,总结提升
各组讨论、完善《活动方案》。
深化理解《活动方案》的主要结构和基本要素。
2.教学策略
方案设计指导课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掌握活动方案的主要结构和基本要素,学会制定并论证活动方案,提高研究方案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实效性及研究成果水平。学生设计的活动方案一旦通过就必须依照其执行,因此教师必须组织力量对每份活动方案进行论证、把关。其教学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
(1)明确指导重点。一份活动方案的要素包括:活动主题、时间、地点、参加人员、活动任务及内容、活动准备、研究方法、活动过程及注意事项和活动预期成果及其展示方式。在分组汇报时,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重点讨论专题研究活动的任务及内容安排是否正确,各种保障措施是否到位,活动预期成果内容及形式是否明晰等。
(2)注意吸纳意见。小组汇报时,安排专门人员记录教师和同学提出的意见及建议,对大家的质疑能给出合理的解释。设计活动方案遇到困难和问题时必须善于向教师和同学进行求助。整个“师生点评”环节须留有足够的时间。每组的最终方案可在班级公告栏张贴一份,以便公开内容和完善动态。
(3)强化保障措施。每份活动方案在具体落实时仍然有很多细节需要考虑,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有技术保障,可以邀请学校相关专业的教师作指导,或者是部分有特长的学生家长、社区干群,以及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中的专业或专门人员;二是保安全底线,学生毕竟尚未成年,对社会上的各种诱惑,以及水、电、交通、器械操作等安全隐患缺乏认识,学校必须采取防范措施,严守安全底线,做到“万无一失”;三是有时间保证,除了有限的学校课堂教学时间,还要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校外闲暇时间,利用双休日、节假日或者寒暑假时间开展活动。
三、 方法指导课
学生开展研究活动、完成研究任务时必然会遇到方法问题。综合实践活动方法指导课就是针对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存在的“方法问题”而设计的课型。
1.教学环节
(1)激疑导入,明确任务
梳理各组选定的研究方法,确定本节课重点学习、指导的方法。
比如《家乡的淮扬菜》,各组方法选用情况汇总表(见表二)。
(2)分组讨论,初步构想
了解网络查询的基本步骤和网络资料的形式。
基本步骤:①选择并打开搜索网站;②确定并输入关键词搜索;③浏览网页,有选择地复制、下载;④归类和整理网络资料。
资料形式: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
各组结合专题,讨论、确定网络查询资料的内容、形式,如下表(见表三)。
分组展示,师生点评。
(3)分工协作,网络查询
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协作。
及时保存查询到的各种资料。
教师机显示少数学生的网络查询过程。
(4)分组展示,师生点评
分组展示并共享活动成果。学生在自己电脑上操作,教师机、学生机同时显示该学生查询到的资料。
教师和其他同学主要从内容和形式两个角度讲感受,说看法。
(5)修改完善,总结提升
吸纳教师和同学的意见及建议,修改完善。
运用网络查询法继续学习各组选定的其他研究方法。
师生总结,深化理解各种研究方法的定义、使用功能、适用范围、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等。
2.教学策略
对中小学生而言,方法指导课教学是学生学习研究方法、提高研究水平最常用、最有效的形式之一。其教学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
(1)把握方法知识。在起始年级,可安排一些单一方法的专门教学指导,如观察法、调查法、采访法等,适时给学生提供所选定研究方法的使用说明及应用举例。同时,应将研究方法指导渗透在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中。另外,编印《综合实践活动备用手册・方法大全》作为辅助,让学生在遇到困难时能像“查字典”一样得到帮助与解答。
(2)重视实践应用。“眼看百遍不如手做一遍。”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强调在实践中体验和理解,强调在方法学习的过程中解决具体问题。教师要预设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困难,并进行跟踪指导,确保获取预期研究成果。反对生搬硬套,反对片面强调方法“知识”的学习。
(3)控制标准尺度。中小学生开展科学研究方法学习,既遵循所学方法的规范性、技术性、专业性要求,又不必将各种方法学习使用过分严格化、专业化。如资料收集结束时,不一定写成文献综述,可以谈一谈自己的独特见解和个性感受;研究结束时不一定要提交专业报告,可以写一写随笔文章。
四、 成果展评课
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评课是整个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课链上的最后一个环节,对于综合实践主题活动目标达成,包括合作学习、分享研究成果、提高表达与展示水平、培养评价能力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教学环节
(1)谈话导入
简要回顾本主题前期活动情况(包括学生学习、实践,教师指导等)。
提出本课时活动任务:展示研究成果,并进行活动评价。
(2)汇报提示
明确各组汇报的顺序、内容、方式。
提示其他同学的参与方式:谈感受,作点评,作采访,提建议或意见等。
提出要求: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反思,学会分享。
(3)分组汇报
分组汇报展示专题研究成果,包括文字、图片、视频、音频、小抄报、实物等。
比如《家乡的淮扬菜》,各组运用展板、橱窗展示自己专题研究的过程及成果。如淮扬菜的历史文化研究组印发了图文并茂的系列介绍材料,播放了该组同学参观“中国淮扬菜文化博物馆”的视频;淮扬菜的特色研究组列举了几大菜系的对照表,展示了大量的家乡名菜、特色菜图片及文字介绍;淮扬菜的烹饪制作研究组重点展示了自己拍摄的专业厨师制作淮安茶馓和平桥豆腐的视频,收集、展示了全班所有同学在家人或指导老师的帮助下亲自动手学做一道淮扬菜的视频、图片等。
师生适时与汇报小组进行互动。
(4)总结评价
对各组及组员参与、完成专题研究的情况进行总结、反思,并作出适宜的评价。
组织评选“优秀研究小组”和“优秀小研究员”。
(5)活动延伸
引导学生持续关注部分研究专题的动态发展情况。
吸纳老师和同学的意见建议,完善专题研究工作。
研究、解决活动过程中现场生成的问题,确立继续研究的新课题或专题。
2.教学策略
成果展评课的任务主要是让学生将自己一段时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集中汇报展示,对研究情况进行总结反思和评价。其教学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
(1)突出体现“三性”。即成果汇报展示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和学生的自主性。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收集了大量的专题研究资料。这些资料内容丰富,涉及了研究主题的各个方面;资料形式多样,有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实物……教师及时了解各组的资料收集情况和汇报展示方式,提出最优化、最有针对性的展示建议。同时,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对资料的取舍、展示形式的选择和人员分工安排等。
(2)共享研究成果。成果展评课应让学生全员参与,全方位展示自己,并共享各组的专题研究成果,体验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苦与乐。也许,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还比较稚嫩,但毕竟是亲历亲为,就其活动过程本身而言已经具有了“成果”的意义。另外,成果展评课可以邀请学校领导、家长、社区干群等人员参加,或进行现场展示,或将一些研究成果以书面的形式向有关政府职能部门、企业主等进行反馈,谋求问题解决或成果共享。
(3)组织活动评估。一是适时点评。教师及其他同学在其他组汇报展示研究成果的过程中进行适时采访、追问或点评,便于深化理解,总结反思,吸取经验和教训。二是集中测评。在学生自我测评的基础上,由同组成员、指导教师及学生家长乃至特邀专业人士共同完成;测评内容主要包括选题定题、研究任务担当及完成、研究成果水平及全程参与情况等。
我们研究建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多样化课型,主要目的是通过课堂集中地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有针对性的指导,提高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提高活动的科学性、实效性和安全性。同时,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形态非常丰富,教师可以根据主题类型和学生实际有所选择、整合或变通性地应用。
参考文献
[1] 薛大威,杨金珍.浅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课型结构[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12).
[2] 周洪妹.谈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型[J].中学课程辅导(综合实践活动研究),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