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是一扇门,推开它,满是阳光和鲜花,它能给学生带来自信、快乐;教师是一盏灯,它给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八年前,当我踏上这三尺讲台时,我就面对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我是学管理的,可我从事的职业是初中政治教学,对教材、课标了解不够深入,且初中学生正处在成长的关键时期,这给我的教学工作提出挑战,面对挑战我该以怎样的方式来面对学生呢?为了上好每一堂课,课前精心备课,设计教学过程,设想教学中可能出现的一些意外,力争圆满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人算不如天算,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过程中,时常有“意外”发生,偏离了自己事所设定的方案,当然,意想不到的课堂意外也是很正常的现象,所以,当无法预见的突发性课堂意外发生时,我们应该面对现实,对其有正确的认识、引导、启发学生,这一方面可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另一方面要求我们教师有较高的个人素质,这样才能将课堂意外转化成教学中的宝贵资源和财富,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也许这个意外会在学生、教师心目中留下深刻印象,反之,轻者老师方寸大乱,扰乱本课堂的教学秩序,不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重者会给学生一生带来严重影响。
二、案例描述
本节课是围绕人教版七年级思想品德课上册第一单元《融入新集体》的教学内容设计完成,教学对象是本校七年级学生。本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热情开朗的性格,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深刻领会“团结就是力量”、“能够为创建优秀班集体出力”。上课时,通过2004年中国女排在雅典奥运会上夺冠的场景导入新课,让学生能领会到女排的成功在于集体中有强大的凝聚力。前面的教学很顺利。作为班主任的我,又想进一步了解一个月来我们初一、二班的学生对新集体的一些真实看法,我问到:“同学们,你觉得我们初一、二班是一个团结向上、富有凝聚力的班集体吗?”话音刚落,我就看见有不少的学生私底下讨论开了,“我们班的同学一点不团结‥‥‥”、“我们班是一个没有凝聚力的班级”、“上次我被X班的同学骂了,XX同学还在看热闹呢”‥‥‥这些声音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因为通过我平时的观察,学生挺有集体认同感的。该怎么办呢?如果我将此一笔带过,继续照着我的教案设计完成任务,而忽视了学生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那么这节课就会显得很可笑且不能解决班上存在的实际问题,这是作为班主任的我不愿看到的。于是我将这堂课交给了我的学生,让他们通过自由辩论的形式先亮出自己的观点,并说明理由,然后让其他学生来反驳或认同,下面是学生辩论的对话摘录:
生1:上次我们女生在教室里吃零食,被老师发现,罚做一天清洁,男生在旁边偷笑,这说明我们班没有凝聚力。
生2:这只能说明有些同学在那儿幸灾乐祸,不能说明我们班没有凝聚力。
生3:周一升旗仪式上,我们班获得流动红旗时,同学们都面带笑容,心里别说有多高兴,这说明同学们都爱这个班集体,也说明我们班有凝聚力。
生4:大家想想我们的运动会,虽然我们的成绩不是很理想,但在有我们班同学参与的项目中,都能听到我们啦啦队队员的声音,响遍整个操场,这不就证明了我们班是一个有凝聚力的班集体吗?(同学们都不停的点头)
‥‥‥
在整个辩论的过程中,个个兴奋不已,时而点头,时而摇头。
最后我结合即将举行的主题班会、校足球联赛,让学生谈如何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如何创建优秀班集体,为班级争荣誉。
三、课后反思
有位教育专家曾经说过:成功的课可以不拘形式而各具特色,但要求出现“亮点”,这个“亮点”是师生智慧的结晶,它能让学生兴奋,可以使课堂焕发生机与活力。
本节课的“亮点”就是这意想不到的“意外”,表面上打乱了我的教学思路,实际上对我是一次挑战,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课堂上时常有“意外”发生,我们教师应该怎么办呢?
1、教师要沉着冷静对待教学过程中的“意外”
在我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有意无意的跳出我课前设计的教学方案,给我毫无准备的“意外”,有时使我手忙脚乱。但我始终记住,在“意外”出现时,尽量克制自己的情感,用理智驾驭感情,保持冷静。冷静,使自己的头脑更清楚,思维更敏捷,灵感便会在刹那间迸发出来,恰当而有效地引导学生。在本案例中,如果我当时头脑发热,将学生说教一番,只会形成师生情绪的对立,课堂氛围的紧张,不会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就听不到学生后面精彩的发言,不会看到他们那一颗颗热爱生活的心,更不会发现他们也是爱动脑、爱观察的。
2、用心善待“意外”,张扬学生个性
课堂上,思想品德教师要善于捕捉教学中的“意外”信息,同时要善于抛砖引玉,提炼学生独特的一些见解,鼓励学生自由畅想,倾听学生的想法,延迟评价,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前苏联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教育教学是教师个性与学生个性之间的影响过程,教师一刻也不能忽视个性问题。”新课程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民主对话、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也旨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我们只有给学生搭起张扬个性的平台,我们的教学才有生命,我们的课堂才会充满活力。
3、“意外”是教师发展的不竭动力
【关键词】多样化 教学方法 政治 课堂
引言
近年来,教育制度改革不断深入,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加注重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构建高效的活力课堂。在此背景下,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了一线教师进行教学探索的重点。
初中思想品德是一门理论性较强、概念较抽象的学科,众多的概念和知识点需要学生去掌握,如果教学方法使用不当,很容易使学习自觉性还不强的初中学生觉得艰涩难懂,进而丧失学习兴趣。如何结合初中政治的学科特点,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积极地学习和掌握知识点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提出了进行多样化教学、构建活力政治课堂的教学方法。
一、多样化教学方法的必要性
初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和学习知识的重要阶段。一方面,他们正处于学习知识的黄金阶段,对新事物充满好奇,拥有旺盛的记忆力与精力。另一方面,他们还处于性格形成、心智逐渐成熟的过程中,学习的自觉性和能动性还不够强,对于理论性较强、需要记忆与背诵较多的政治课程学习,还存在一定的畏惧。此外,新时代的初中生对电脑、互联网、手机等多媒体媒介接触较早,他们的视野更加开阔,对课堂学习的要求也更加多样化。
针对初中学生的政治学习现状,如果能够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丰富思想品德课堂的内容,让学生手脑并用、视觉和听觉互感,并加入规律总结、谐音记忆、示意图制作、口诀编制、事例链接等科学实用的方法,无疑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有很大的作用。笔者总结了多年来的教学尝试,将得到广大学生所认同和喜爱的多样化教学方法进行了总结,以期对广大一线教师的教学有所裨益。
二、多样化教学方法的具体尝试
1.图文并茂法。根据心理学知识,长期单一的文字阅读,不仅容易带来视疲劳,而且会降低学习的效率。而图文并茂的方式,则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丰富阅读对象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进行新粤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1.2“认识新伙伴”的教学时,若采用纯粹的文字叙说,会显得枯燥无味,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调动,不利于情感的培养,而采取图文并茂的方法教学效果则大不相同。比如:制作相关的PPT课件,播放春天、朝阳、鸟儿翱翔等代表着生机和生命力的图片,以及歌颂青春的众多优美的名言警句,激发学生对青春的畅想,导入对课本知识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应对青春期的生理与心理变化,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时事链接法。作为一门与时展息息相关的学科,思想品德是对社会生活的抽象和提炼,是对社会实践的总结。古语云“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现代中学生关心时政,头脑敏锐,而使用时事链接与抽象理论相结合的方法,能够吸引他们在畅游知识海洋的同时,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回归现实生活。
例如,青藏铁路的建设可以与民族团结的知识相结合、奥运会的举办可以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知识相结合、“神州九号”发射升空可以与科教兴国战略相结合……在教授九年级“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时,切入2012年感动中国人物何的先进事迹,讲解思想道德建设的地位作用。部分学生听到12岁的同龄人何的感人事迹,感动得潸然泪下,这样就把原本抽象、乏味的知识转化为了学生易于理解、感兴趣的话题。在授课的过程中,设计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话题。如:
(1)作为同龄人,你从何身上看到了哪些优秀品质?
(2)何带给你的感动有哪些?
(3)何的感动事迹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哪一方面,它又意义何在?
通过以上问题的巧设,深入浅出,营造了生动而富有活力的课堂。像这些新鲜的时事素材,都可以用到日常的政治教学中。时事链接与课本知识相结合,成为了引起学生共鸣、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慧的好方法。
3.易混淆知识归纳法。在初中政治的教学中,有很多诸如根本途径、根本原因、根本因素、基本方略、中心环节等易混淆的知识点,这些概念不容易记忆,学生在日常的作业中和考试中也经常犯错。
针对此种现象,笔者提出易混淆知识归纳法:对知识点中的关键词进行总结和归纳,提炼出知识点中的高频语句,如根本、基本、最、核心、标志等,来锁定和把握教材中的案例、材料、概念,起到概括中心、抓住要旨、切中要害的鲜明作用。
4. “病历档案”法。针对课本中的易错知识点,为巩固易混淆知识归纳法的学习成果,可以让学生对自己在学习中经常混淆的知识点加以归纳总结,建立自己的思想品德学习“病历档案”。
教师在收到学生反馈的“病历档案”后,要整合和归纳学生的多发误区。一方面,在日常提问中,可以结合学生个体的“病历档案”,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跟踪学生的错误改正情况。另一方面,在小测试或复习课中,可以整合学生反馈的“病历档案”中高发的错误,设置判断题,让学生解答,在正误判断的对比中,提高学习的针对性。
5.科学记忆法。科学记忆法,就是利用记忆的规律,寻找知识点之间的规律,开发记忆技巧。例如:谐音记忆法,是谐音字来帮助记忆,将一些零散的看似没有内在联系的材料进行归纳,常见的有8与发、9与酒等,这些谐音使得单调的材料变得生动有趣,可以给学生留下鲜明印象。还有歌诀记忆法,按字母记忆法、交流记忆法、关键词记忆法等。如在教授粤教版八年级下册消费权时,学生只要先记住“和解”“调解”“申诉”“仲裁”“诉讼” 这些关键词,就可轻而易举地掌握相关的知识。
6.网络资源积累法。纵观近年来的中考试题不难看出,初中政治的题目更加具有开放性和创新性,多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这就要求政治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而应该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从相关的专业网站上下载或浏览优秀的教案、课件和经典测试题,跟进最新的学科动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仍以九年级“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教学为例,可以从网上搜集课件,下载图片,通过崇尚科学、建设和谐文化与电脑算命、损坏公物、给广告人物画胡子等正反两方面的实例对比,提升学生的理解力,完成课程导入。
7.寓教于乐法。寓教于乐,可以巧用学生的业余时间,组织丰富的课外活动。例如,可以组织业余兴趣小组、政治知识辩论赛、办时事政治手抄报等活动,还可以组建班级QQ群或微博群,教师定期更新最新时事政治及评论。这样的教学法,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又能增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丰富学生的政治素养,起到活学活用的效果。
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教师“满堂灌”、学生背诵的模式已经不再适用。思想品德应该是一门鲜活、富有时代气息的学科,在新课程改革的春风下,思想品德课的抽象概念与定律一定会焕发时代的气息,在初中教育的舞台上绽放新的光芒。
参考文献:
[1]高廷金.初中政治多样化教学方式之我见[J].学周刊. 2012(12).
在准备过程中,我感觉到这样几个难点:①教材内容少;②每位选手拿到的是统一的素材包;③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这些难点的突破,都需要教师对教材有科学合理地解读,对教材内容有独到的理解和深入地挖掘。经过思考,我做了以下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我以“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为设计的主线,将教材内容进行了分块。
导入部分:分段运用资源包中于丹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评述,导入新课,并对“是什么”加以解释。这是本节课的第一板块。
新课部分:在“是什么”的基础上,从学生遇到的实际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需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从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角度进行归纳。这是第二板块。
第三板块,也是我设计的教学重点:怎样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关键点“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我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结合前面教材学过的内容,基于所在学校的相关活动,分别通过三组学生实践活动的汇报,归纳了五项品质,即尊重友善、明辨是非、换位思考、提升素养、勇于负责。
总结部分:梳理知识结构,并结合学校活动进行拓展训练,要求学生设计爱心义卖活动的方案。
下面,我将结合上述模拟课堂实例,阐述自己对教材解读的一些浅见。
一、教材解读:做什么?
我理解的教材解读,就是首先对教材进行解构,理清本节课的知识点;明确着重培养的能力;挖掘其中蕴含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次,在此基础上进行建构,即对教材文本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等等。下面,结合案例分析:
1.解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意义及其关键所在;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正确的是非观。
2.建构:在解构的基础上,我对教材进行了加工处理。重点讨论如何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关键“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从五个优秀品质入手,提升学生的文明素养,增强责任感,做自觉守法的好公民。另外,通过学生课前实践、课上汇报的形式,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搜集、分析资料的能力,等等。
解构的过程是对教材进行分析、解剖的过程,将教材内容细化,梳理出线索;建构则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与整合,深入挖掘文本的内在价值观,并有所提升和引领。
二、教材解读:为什么?
1.科学合理的教材解读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
教材解读是开展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是备课的重要过程,它决定了课堂教学的广度与深度。苏教版的教材对江苏地区的思品课教学具有普适性。然而,不同城市的学生不同,地方、学校的教学资源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也不同。这需要教师针对特定的教学对象,进行教材解读,采取有针对性的处置方法,开展富有特色的教学过程。这样的课堂才有吸引力,才会使学生感兴趣,能真正地参与其中,获得最高的效率。
案例中,我设计了三组学生实践活动的汇报。其中运用的情境、事例,均来自本校的学生活动,充分体现了地方特色、校本特色。有学生参与的课堂,有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才有可能是高效的课堂。
2.教材解读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提高
教材解读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解读能力是一项重要的教学技能,是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因此,提高教材解读能力是全面培养教师教学技能的重中之重。
案例中,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含义的解读过于单薄,以至于讲解时不够透彻和全面。这也成为我这次基本功比赛结果不理想的因素之一。而有的参赛选手是这样来解读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己所欲能否施于人呢?变换角度处理内容,不仅使学生更为深入地思考这一问题,而且教会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这部分内容的处理也显得更加丰满。
三、教材解读:怎么读?
1.基于课标
课标是开展教学活动的根本,对教材的解读也不例外。有了标准,才能正确地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才能吃透每个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才能合理地提炼教材的深层次含义和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课标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基础,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指导意义,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
2.以生为本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的教学活动应该为学生服务。因此,在教材解读的过程中,学情不可忽视。比如,学生的认知规律,新旧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程度,任教学校生源的情况,等等,这些都应该成为解读教材、处理教材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对这节模拟课的备课过程中,我从知识基础、成长需要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科学的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经过了第一单元的学习和交流,对新的环境有了进一步的熟悉,对自己的评价也有了新的认识和依据……学生有了交往的需要……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如何‘爱人’的讨论,显得非常迫切和必要。”这样的分析使得教学设计更为生本化。
3.系统思维
教材解读需要系统思维。教材的每个章节不是独立存在的,编者对其顺序的编排一定有其独到之处。因此,在解读教材时需要带着系统思维,将本课的内容放到整课、整个单元、整本书、一学年,甚至三年初中的教材中,去整体分析它的地位和价值。从而构建知识点的前后联系,“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在本实例中,我对教材的分析是:“本课内容为第二单元第二课的第一节,是第6课中心内容……的起始章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第6课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充分尊重了本课教材在本章节的地位,也为后面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依据,注重了前后知识点的联系。
4.彰显特色
教材相当于一个资源库,包含着丰富的课程内容教学资源。但教师的教学风格不同、学生主体不同、地方特色不同、学校文化不同,这都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因此,对于教师来说,能对教材有独到的解读,课堂教学有效与否,提取精当、适切的教学内容、合理地整合资源是一项必备的基本功。选择合适的课程资源并进行合理地开发,也是呈现优质课堂的一个重要抓手。如此一来,教材解读则充分体现了地方特色、校本特色、不同的教学风格。
案例中,我考虑到有创造性地利用资源包的资源,并整合特色资源,才能有亮点。
第一,我分段使用了于丹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解读视频,来处理“是什么”的环节,设计了悬念,引发学生思考,进而顺利推进课堂教学。
第二,“怎么做”环节中,我所选用的资料和活动,都是基于本校的校本资源。这样就使学生的参与过程与生活体验成为了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了校本化和实践性,有了亮点与特色。
这次模拟课堂,给了我重新审视课堂、剖析自我教学能力的机会和平台。解读教材是每位教师应该不懈打造的教学能力,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基本功,我将孜孜以求,不断前行!
参考文献:
[1]王海蓉.深入解读教材:上好每一课的第一步.河北教育:教学版,2012(6).
[2]王慧.教解读教材不要“雾里看花”.青年教师,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