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陋室铭课文朗读范文

陋室铭课文朗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陋室铭课文朗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陋室铭课文朗读

第1篇:陋室铭课文朗读范文

一、演示音画背景,创设诵读情境

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制做成音画交融的演示文稿,渲染情境,营造与课文相契合的情境氛围,通过视觉听觉来唤起、激活学生的内心情感,进入文本构建的美好境界中。在教学《陋室铭》的起始环节,我根据文本内容,结合具体语句,精心设计了音画背景。按照文本的结构思路选择与文本语句相契合的画面,制成演示文稿。“幽林中的一座茅屋出现在青山绿水的环抱之间,四周缤纷的花草映衬着这座精巧别致的小屋:那青石台阶上绿茸茸的苔藓层层延伸到茅屋的门下,青翠的绿色透过窗帘映人到茅屋;案几上正入神诵读的陋室主人,陶醉于吟诵经典之中;来往的友人,咏诗论道,谈笑风生……”一幅幅变换的画面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唤起着他们的想象,感染着他们的情绪,引发学生们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与画面背景相配合的是民乐《高山流水》的播放,如清泉一般的音乐流进学生的心灵,学生们完全沉浸在想象的情境之中。音画结合所表现出的高雅脱俗的视听氛围,使学生的视觉听觉与思维灵活互动,激发了他们的灵感,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达到孔子所说的“无言以教”的效果。这就为学生的诵读学习定下了情感基调,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教师诵读。示范引领,熏陶学生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可见,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参与性,给学生示范,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经上一环节音画背景的有效创设。学生初步进人了对课文的学习状态。若要学生动心,教师先要动情,由教师示范诵读课文,以自己声情并茂的语言和个性特色,将学生带入与课文相契合的高雅脫俗的情境中去,把陋室主人的高节情操形象化地渗进学生的心灵,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

为了表现出教师的个性诵读特色,我在教学文本之前做了精心的准备。对句读的节奏,语调的抑扬,重音的强弱做了细致的标注,并反复诵读,品悟其中的韵味。教学时在学生面前大方得体地展现出自己的朗诵魅力,以高昂悠扬的语音,畅然洒脱的表情,传达出陋室主人宁静致远的超脱情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随着我舒缓起伏、张弛有致的声音响起,学生们都凝神静听,神情专注,在书上划节奏、标语调。随着一句起伏夸张的“何陋之有”的结束,学生们顿时为之喝彩鼓掌。“老师的读得真精彩!”,“老师朗诵得太动听了!”学生的情绪完全被感染了。情不自禁地练习仿诵起来。我的示范诵读对学生产生了“师声夺人”的效果,以自己的声隋熏陶了学生,引起了他们的情感共鸣,为他们学习文本注入了生命的情感,激起了他们跃跃欲试的心理,激励了他们的诵读热情。诵读教学的氛围正逐渐开始升温。

三、学生竞读,激发兴趣,熟练成诵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说“我们应该大力提倡语文课的有效朗读,有层次的朗读,有感情地朗读,把喜怒哀乐表现在脸上。”为此,教师要善于运用好各种诵读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扎实有效地诵读训练,使学生在愉快诵读中,加深对文句的印象,加快背诵的速度。中学生都有极强的好胜心,利用竞赛形式进行诵读比赛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这一环节我采用了灵活的竟读方式强化学生的诵读能力。学生们在经过自由练习之后,纷纷摩拳擦掌急于展示。首先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每组推荐一名学生代表本组诵读文本。六名学生认真朗诵文本,尽管他们的整体水平不高,但都敢于大胆地层示自己,投入到诵读之中,做到了节奏正确,流畅自然。其中发挥最出色的郭傲同学声音昂扬洪亮,语调变化得当,大家以响亮的掌声鼓励肯定。其他同学对他的朗诵进行了点评,具体说出他的朗诵有哪些好的方面,对照自己的不足进一层领悟了诵读的要领与技巧。第二步是看画面诵读相关语句(脱离文本)。全文共9句话,与之相配合的9幅画面背景。通过用多媒体演示(不按文本语句顺序),任意展示一幅图画,让学生们诵出相应的语句。每组一次均等的机会,按顺序依次回答,然后各组学生自由抢答(回答卡壳的同组内的学生不准提示),看哪个小组的学生记忆力最强,表现最出色,评出参与人数最多和正确率最高的小组为优胜小组。各小组成员参与热情愈发高涨起来,群情激昂,积极抢答,他们的注意力已完全集中在对画面语句的回忆中。第三步是最紧张激烈的语句接龙诵读(完全脫离课本),展现小组成员的集体诵读水平。每组组长担任评委,六名组长共同组成评审委员会,给每小组2分钟准备时间,每组学生人人参与,每人一句开始诵读接龙,以诵读的流畅程度与感情表达的强弱作为评价标准,由评审委员会评出相应的等级。每组的学生主动地投入到2分钟的准备时间里,激发了学生背文言文的兴趣,正如孔子所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们的学习热情被完全激发了出来,大家都表现出了强烈的小组荣誉感,为了小组的荣誉紧张有序地施展朗读的个性本领来。

四、品读探究主旨,合作分析归纳

学生的诵读铺垫夯实后,教学就转为对文本主旨的品读分析。在熟练诵读的基础上,就要去深入赏析文章,具体分析文本语句包含的深刻意蕴,领会文本的思想内涵。在小组的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大家共同品读探究,相互之间沟通、交流、碰撞完成对文本主旨的感悟学习。

教学这篇文言文,对陋室主人志趣情操的探究是教学的难点。这一环节充分发挥了学习小组的作用,各小组成员合作研读,品析语句,从文本的中心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人手,让学生去探究陋室主人的“德馨”表现在哪些方面。小组成员交流研读的体会与发现,探究出陋室主人“德馨”的外在表现——环境清幽远离俗世,交往高雅之士,阅经修身悟道。再逐层深入由表及里地分析归纳出陋室主人不慕荣利、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志趣情操,领悟了文本的主旨。

第2篇:陋室铭课文朗读范文

一、情境导入法

情境导入语是教师根据文本内容或相关内容设置一系列情境,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到新的学习任务中去。如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教师导入:父爱如山,我们每个人都感受过伟大的父爱,大家回忆一下,父亲平时的哪些举动体现了对我们的爱?你对父亲的爱最感动的是哪一件?通过学生回忆,有的学生的眼圈都发红了,流露出悔恨之意;有的同学低头不语,沉浸在自责之中;有的同学面带微笑,徜徉在幸福之中;有的同学目光明亮,尽显感恩之情……这种富有情感的导入,把学生首先带入到对伟大父亲的深深思念回忆之中。

二、迁移导入法

这是一种从旧知向新知过渡的导入法,是一种传统的导入法。如我在教学《陋室铭》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回顾了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的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作者在诗中遭受政治打击,长期被贬失意的愤懑,而且表达了对生活、对未来的积极乐观的态度。尤其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表达出诗人对世迁的豁达胸襟。而《陋室铭》一文又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趣和节操?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这样导入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三、悬念导入法

创设悬念,恰当质疑,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我在教《孔乙己》这篇课文时,一开始就巧设问题,造成悬念,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吸引了学生对即将学习的教材内容的兴趣: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对孔乙己的认识几乎都在心中留下了“苦人儿”的形象。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我们仔细阅读这篇课文才能回答。

四、音乐导入法

在进入新课之前,可以放一段音乐创设一种情境,激发、感染学生的情绪,增强讲课的感染力,提高听课效果,使学生快速地进入教学的氛围之中。教《乡愁》时,我让学生欣赏歌曲《高山情》,让学生沉浸在对故乡深沉的思念之中,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五、设疑导入法

古代学者陈献章说过:“疑者,觉悟之机也。”一个问题的提出,往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他们思考,然后带着疑问进入新课。这种方法一般是从文章的题目入手,分析标题含义,引起学习兴趣。这种方法开门见山,简洁明快。

六、诗词导入

我在教学《春》这课时,在课前布置学生寻找有关春的诗句,上课时请学生充满感情地朗读这些优美的诗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景仿佛一幅幅画呈现在学生们的眼前。这样导入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七、课件导入法

随着现代化教学设备的运用,许多学校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在教学《苏州园林》时,根据园林的布局、配合、映衬、层次的特点,我制作了几幅课件,美丽漂亮的苏州园林映入了学生眼帘,学生自然能够较好地理解课文。

八、图片导入法

图片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新课之前,出示与课堂内容有关的图片,导入自然,利于理解。如在教学《核舟记》一文时,我展示了核舟的图片,然后向学生介绍核舟的实际大小:长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这样很快把学生的心给牵住了,学习兴趣被激发起来。

九、故事导入法

我们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常有这样的感觉,课堂上提到课本外的内容时,学生兴趣很高。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我用一些故事来导入课文,常常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十、解题导入法

这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从分析课题入手,引导学生接触教材的中心内容。例如教学《变色龙》一文时,我对学生说:“变色龙是一种动物,这篇课文写的是动物吗?”学生回答说课文是写人的。我接着因势利导:“既然写人,为什么要用‘变色龙’来作题呢?现在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听了这个导语后,对文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第3篇:陋室铭课文朗读范文

一、借助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新时期,越来越多的初中语文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不仅有效提高了语文教学效率,还极大拓宽了初中生的知识面。尤其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简化文言文的教学难度,构建轻松愉悦的文言文课堂氛围,还可以实现学生互助探究学习,激发初中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比如讲苏教版初中语文《岳阳楼记》时,教学重点是引导初中生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学习文章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体会文章骈散结合的句法形式。掌握文中常见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我利用多媒体技术引入新课,在电子课件中展示江南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图片,让初中生对岳阳楼的历史有所了解。然后这样开展教学:同学们,我国的很多名胜古迹都留下了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比如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上面就铭刻了很多美文妙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岳阳楼记》,体会作者描写的景色和抒发的情感。

二、注重朗读技巧,品味文学作品意蕴

文言文朗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也是锻炼初中生文言文语感的关键,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必须注重对学生朗读技巧的指导,注重初中生的主体地位,带领初中生品味文学作品的意蕴,从而更好的激励初中生的学习欲望,促进全体初中生的共同进步。比如讲苏教版初中语文《小石潭记》时,要让初中生掌握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这些写法的妙处,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与虚词,掌握其音与义,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特点,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第4篇,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特别是对“小石潭”秀丽景色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读之如置身其境。我首先给初中生进行范读,扫除初中生学习时的文字障碍。然后再播放课文的音频,让学生轻声跟读,理解文章的大意。最后我会让初中生带着问题进行精读,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三、鼓励学生质疑,构建师生互动的课堂

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往往限制了初中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初中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初中生对语文学习感到厌烦。因此,在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应该鼓励初中生大胆质疑,对于学习中的疑问要及时向教师提出。还要善于构建师生互动的语文课堂,培养师生感情,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比如在讲苏教版初中语文《桃花源记》时,我先让初中生展示搜集到的有关资料,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然后我进行归纳和总结,全班同学结合注解默读课文,准确把握叙事线索和故事情节。5分钟后请学生复述文章大意,复述时可适当增加自己的想象。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而对于文章中难以理解的和注解中没提到的可以提出质疑,并通过师生互动交流的方式予以解决。在教学时有很多初中生提出问题,比如桃花源美在何处?桃花源神秘在何处?桃花源的幸福表现在何处?还有的初中生对文章的主旨提出质疑,到底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还是消极逃避现实?

四、阅读课外作品,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4篇:陋室铭课文朗读范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

3、能理解诗句中重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的景色。

4、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背诵古诗。同学们已经读过不少古诗,现在老师想请大家来背一背自己最喜欢的古诗。

(教师相机评价)

2、刚才大家背了很多古诗。它们只是中国浩瀚诗海中的一滴水,其中很多古诗都是诗人漫游登临写下的见闻感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等等都是这样的情况下写成的。一千年前的一个秋天,有位诗人经过洞庭湖,洞庭的美景令他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诗歌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来学习的《望洞庭》,这位诗人就是唐代的着名的诗人刘禹锡。

3、简单介绍作者:

刘禹锡,唐代着名的文学家,诗人。代表作《竹枝词》、《陋室铭》。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读全诗。要求是: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教师提问:

你掌握了那些字词的正确读音?你会怎样提醒别人注意这些读音?

2、学习一下生字词:

正音:和hèhéhuóhuò潭、君是前鼻音。

磨是多音字,螺是边音。

3、再读一读,结合课文中的插图,理解一下诗句:

看看你读懂了哪些诗句?可以帮助别人。还有哪些诗句是你不懂得,需要别人帮助的。

4、说一说,你觉得诗中哪些句子写的很美。你读了有怎样的感受和体验:

⑴湖光秋色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注意:

①和的意思是指和谐。

②后一句是一个比喻句,让学生了解到未磨之镜,很模糊。而磨过的镜子很光亮,从而体会到洞庭湖的湖面朦胧的意境美。

⑵白银盘里一青螺:

让学生想象一下常见的大白盘子里放一个青螺。结合一下文中的“白银盘”是指的什么?“青螺”有指的什么?之后让大家想一想,青翠玲珑的君山,和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那是一种怎样的感觉?怎样的美丽?

三、通过我们刚刚的学习,了解到诗中的意境很清新,很安静

我们来好好读一读,看看怎样能把它读好。(注意重音、停顿)中间可以指导学生,正因为作者对于洞庭山水的热爱,所以笔下的洞庭是那么美丽。

四、通过学习,相信同学对于洞庭山水一定好奇,出示洞庭山水的图片资料。让学生感受一下现实中的洞庭山水

五、这样的美景,吸引着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诗文名篇。

1、出示:

杜甫《登岳阳楼》和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让大家读一读,背一背。

【布置作业】

一、解释加横线的词,并写出诗句的意思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1、诗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5篇:陋室铭课文朗读范文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翻译 赏析

1、部分教师对文言文教学的认识

关于初中文言文现有的教学方法,普通采用从字、词的解析到句的分析、整段的翻译,这种由许多老师积累下来的教学经验,应该有许多可取之处。可是,仍有部分老师对文言文的教学在理解上却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看法:

首先,有的教师认为文言文的教学目的就在于让学生理解文章的意思,认为学生学习文言文,只要会翻译就算完成了任务。因此,整个教学过程就会直接指向这一目标,为实现这个目的而教。在教学和考试中,总是很少地着眼于语文的文学内涵来理解文言文的教学。

其次,有的教师认为文言文的教学只要过了语言的理解这一关,就算完成了任务。由于这样对文言文教学的理解过于片面,导致文言文教学仅仅把文言文转换成白话文,教学过程中往往注重于词语意义的区别以及对古代汉语知识的教学,而面对古代汉语独特的语言魅力,古代汉语对提高学生语言的素养,古代文章中强烈的文学因素、文化因素和人文因素等均予以忽略。

再次,由于中考等出题的客观因素影响,认为只有翻译好了才能提高成绩,才会有实实在在的成果――分数。在历年毕业班老师的研讨会上,就有许多老师认为,采用其他的教学方法往往花费时间多,教学节奏慢,因此难以完成任务,同时,其他方法也比较空洞,无法做到句句落实,字字落实,难以保证考试成绩。

还有小部分老师认为,农村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还不具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条件,文言文的特点也决定了没有其他更好的方法可以取代从前的教学方法。

当然,我们应该不能简单的全盘否定原来的教学方法的价值所在,但这种方法确实存在着许多的弊病。

2、现有文言文教学方法的弊端

首先,它相当程度地扼杀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由于教学中过于注重翻译,老师在课堂上讲究句句翻译、字字落实,学生根本就没有自己思考的空间,要做的就是记下老师讲的内容,然后回家努力地去记,整节课乏味且单调,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笔者在教学中就发现有部分学生,他们上课不听,做其它事情,可是他们在测试翻译的时候也回答得不错。经过了解,原来他们手里都有参考资料。当然,他们学习文言文不是由于内心的需要,而是为了考试成绩不得不学。更有的老师由于课堂上学生不听,干脆把翻译抄在黑板上,让学生自己去读、去记。这样的结果,只要持续一段时间,就会造成许多学生对上文言文课产生一种厌恶的心理。

其次。在教学中容易过分强调古汉语知识,无形中提高了文言文学习的难度。由于是句句落实、字字落实的翻译,教师为了落实到位、讲得清楚,很容易引入较多的古汉语知识。比如:上《爱莲说》一课,由于“之”字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解释,于是为了使学生能够明白为什么,就会花很多时间来讲解“之”字在不同课文里,在不同句子中的不同用法;然后。归纳出“之”字的几种用法并让学生记住。还有上《醉翁亭记》一课“而”字的多种用法,等等。此外,还为了能按教学进度完成教学任务,只能加大课堂容量,导致文言文学习难度的加大。

其三,孤立了课文的内容。文言文本来有着丰富的文学内涵,在学习古代文学作品的时候,如果只是理解词义、甸义,只是积累义言文的实词、虚词,学习古汉语的几种句式,那永远是不够的,因为选人教材的古代作品大多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说是我国几千年文明文化精华的沉淀。且不说《陋室铭》、《爱莲说》优美的韵律;《与朱元思书》的写景抒情手法;《核舟记》所刻画出来的古代艺术,《口技》里的民间艺人的高超技巧;单就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数篇散文就应该不只从语言上去学习、模仿,更要从文学上欣赏、文化上熏陶和从情感上陶冶。

3、初中文言文教学应采取的新手段

由于初中学生年龄也比较小,特别现在学生的文言文基础也比较薄弱,因此,如果能丰富文言文的学习形式和手段,让文言文多一份趣味,少一点枯燥难懂,就不会使学生望而生畏。为了能使文言文学习形式和教学手段更加多样化,笔者总结出以下几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

3.1 丰富朗读的手段,激发学生“读”的兴趣

在培养学生朗读文言文习惯时,一定要根据不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尽量地降低背诵的难度,多采用有趣的、上口的教学手段。其实学生对于朗读有某种与生俱来的天赋,比如:读《论语》可以在学生大体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可以老师范读、听录音范读,再由个人自由朗读,在熟练的基础上集体读以至能吟诵。有个别学生模仿影视摇头晃脑地读也没必要一定阻止,由于初中学生年龄特征,这样的朗读气氛更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再有,如果朗读节奏比较明朗的文章,如《陋室铭》等,可以让学生先小声跟录音机读,然后,自由、放声地读,学生很快就能朗读成诵。而对于层次比较清楚的文章则可以采用边回忆边背诵的形式。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对于难以背诵的文言文,初中阶段可以采用多种读法:默读、吟读、诵读、个人读、集体读,个人朗读竞赛,小组竞赛,多读多诵,以读至诵。

当然,朗读古文还要注意朗读的节奏,以培养学生的朗读语感为主,教导学生如何按照语言的意思读节奏。由于初中学生尚未熟练掌握语法,因此,切忌要求学生用主、谓、宾等句子成分的语法划分方式朗读,反而加大了朗读的难度。

3.2 联系教学实际,用多样化形式教会学生学习方法

要让学生懂得欣赏古文,从古代文学作品中汲取丰富的文学营养,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必须要让学生读懂古代文学作品。因此,文言文的翻译这一教学环节极其重要。如何才能让学生既有趣而又轻松地学会翻译,读懂古文进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吸收古代文学作品里极其丰富的文学营养。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教会学生如何利用课文里的注释和借助工具书来翻泽课文。有相当部分学生总是将课文的注释和工具书的解释原原本本地搬过来。因此,翻译的结果总是文不达意,特别是年号、人名、地名、官衔等。这个问题还比较容易解决,只要跟学生强调:年号、人名、地名、官衔等可以直接保留,大部分学生很快就能掌握。

二是古文学作品中由于词的前置、数量词的量词省略、词性的活用、虚词等等原因在解释的时候需要调整、增减,因此,可以利用课文在学生翻译中遇到的时候加以指导,使他们明白如何根据语境翻译课文。

三是课文的翻译可以意译,也可以由字面翻译。关于这一点,可以告诉学生如果为了深入理解每一个字词的含义,可以由字面翻译的形式翻译课文,一般情况可以抓住语句的意思翻译,在翻译的过程中一定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让译文通畅、意思明白。

四是对于文言文中的通假字,要让学生注意特别关注。这样在翻译过程中就不会因为通假字翻译的错误而使语意不通畅。至于一词多义、古今义的不同、以及文言虚词,这些文言文翻译的难题,切忌专题专讲,说得太多容易使学生混乱,尽可能地以文忆文,用已学的旧课文内容与新课作比较,通过比对来加深音、形、义的掌握。要在学生熟练掌握的基础上让学生归纳列表,以达到巩固之目的,提高他们的古文阅读能力。

第6篇:陋室铭课文朗读范文

加强读背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审美情趣,完全符合语文教学中读写听说全面训练、协调发展的原则。 《课标》中明确提出中学语文科的教学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其中,读是听说写的基础,读的能力也是自学能力的基础。这里的读虽然指全方位的阅读,但是其中的朗读和背诵是基础,是关键,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叶圣陶、朱自清两位先生曾说:“要亲切地体会白话与文言的种种方面,就必须花一番功夫去吟诵白话与文言。”古人也提倡吟咏,社同视诵读的作用。韩愈曾说:“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其实,朗读的目的正在于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感受力。通过吟咏溶入情感,感受会更深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也说明通过反复朗读、吟咏、以至达到熟读成诵,对文章的理解会更加深刻,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在朗读和背诵中,学生还会深刻感受到文章的形式美和语言美。如朗读《醉翁亭记》和《岳阳楼记》时,文章中那整齐的格式,优美的语言、明快的节奏和高远的立意一定会使读者陶醉。而文章中的这种美唯有读出来才会有深切的感受。

学生通过认真地反复地朗读和背诵,就可以把文章的内容、思路和语言都化为自己的。如果能够达到这种境界,那么文章的内容情感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有利于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加强读背教学,其次要注意进行读背指导,提高学生读背的兴趣和实效。 朗读的要求是准确、流利,背诵的要求是正确、熟练。 在进行朗读训练时,要注重教师范读或放录音带。让学生认真听规范的优秀的朗读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又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还可以使学生听出一些朗读的“门道”,掌握朗读的技巧。在学生朗读时,教师应要求学生做到叶字发音正确、规范、清楚,并帮助学生克服误读和落读。这不仅是朗读的一项基本功,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正确的反应能力。朗读时的句读停顿要正确,这直接关系着对文章的理解。如:“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 中”,“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乡邻之生/日蹙”等句子,朗读时,句读停顿出现错误,句子的意义就会出现歧义。指导朗读时,还应教给学生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如《扁鹊见蔡桓公》一文中,扁鹊的几次劝告一次比一次争迫,而蔡桓公的几次回答一次比一次不耐烦,在朗读时就要注意语气和情感的变化。 在指导学生背诵时,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记忆方法,诸如:化整为零,分段背诵;相互背诵,查漏补缺;反复背诵,突破难点,以及理解记忆法、尝试记忆法和协同记忆法等,来提高学生背诵的实效。 指导学生朗读背诵,组织形式宜灵活多样。朗读时,可以教师领读,也可以由学生领读;可以个别朗读,也可以分组朗读或齐读。背诵时,可以个别背诵,也可以分组背诵或齐背。在背诵与讲解的次序安排上,也宜灵活多样。对于较易理解的文章如《马说》、《卖炭翁》、《陋室铭》以及古诗词等可以先熟读背诵再讲解分析。对较难理解的如《口技》、《出师表》等文章可以先要求学生熟读,待讲解全文后,在学生对课文内容及结构形式有所理解的基础上再要求背诵。 指导学生读背,应注重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创造竞赛的场面,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如举行朗读比赛、背诵比赛或把一些作品改编成小品行进表演,充分调动学生读背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读背的兴趣,让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中去完成读背的任务。 指导学生读背,还应注重启发、诱导学生掌握文言文所特有的语言规律、思维规律和表达规律,如:单音节词与双音节词的使用,古今词义的变化,词类活用,一词多义以及一些特殊句式等。 加快读背教学还应和考试评估相结合。 考试,特别是大规模考试,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教学的指挥棒,它影响着教学的方向。那么,要加强文言文教学中的读背教学,在平时考试中,就应该适当增加朗读和背诵的测试内容。在大规模选拔考试中,也可以通过按原文填空或简答的形式考查学生对课文背诵的情况。这样可以大大促进读背教学的深入。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仅仅局限于课本,语言积累是不够的,要让学生有一个丰富的大积累宝库,要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自主积累。 首先,快乐积累,理解是基础。只有在理解之后,学生才会主动记下来。每周一、三、五是我班开放阅读积累的时间,我把积累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自己在喜欢读的文章里挑选好词、好句记下来,把积累当成一种乐趣。“我阅读,我体验,我积累,我快乐”,这是孩子们的心声。 其次,强化积累,背诵是关键。针对儿童记忆力强的特点,为了夯实语文积累大厦,让学生多背大有裨益,我们班级每天背名言锦句,背校本课程的优秀诗文,背课文中的好词好句,背成语,等等。

总之,面对加强读背教学这一重要课题,作为每一个初中语文教师都有责任去研究它,去实施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读背中得到提高,得到效益。

第7篇:陋室铭课文朗读范文

一、案例

案例1:一教师在教刘禹锡的《陋室铭》时,分析课文后让学生对照文中的插图想象陋室的环境并进行口头描述,

这一拓展延伸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案例2:教《济南的冬天》一文,教师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写景方法,以《北京的春天》为题,写一段文字。

案例3:一位教师上朱自清先生的《春》,前12分钟朗读,接着10分钟内容归纳,再5分钟是主题讨论,剩下的时间就是一系列的拓展延伸。拓展有与“春”相关的鲁迅、巴金,中国、外国,古诗、散文、小说,还有电影电视、流行歌曲、舞蹈,甚至最后还来了段春天里的民间风俗。

案例4:有一位老师上《泊秦淮》诗歌欣赏课。在分析了诗歌之后,老师让三位同学上黑板画一幅画来表现诗歌的意境。老师指导船如何画,人物速写如何画。

二、分析

案例1:教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本无可厚非,却偏离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托物言志。拓展延伸脱离文本,必然会偏离教学重点。我们知道,文本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由于对拓展的片面理解,有的教师上课时追求形式,刚打开课本就草草收场,文本解读囫囵吞枣,浅尝辄止,学生未曾领略文本,甘苦未知,就大谈课外,阔论感受,造成了文本教学资源的浪费。

案例2:老舍能写《济南的冬天》这样优美的散文,不仅在于他的深厚文学素养,更重要是因为他长期生活在济南,对济南这个城市的特点耳熟能详。然而,让很少到北京去过,甚至从未去过北京的孩子,如何能够描绘出北京春天的景物呢?其结果可想而知了。这样的拓展训练,脱离学情,不与学生的生活阅历结合,只能成为空中楼阁,无源之水了。

案例3:教师用这么多纷繁的拓展延伸资料,很少与课文、课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有关,导致拓展延伸过度,挤兑学生沉浸于课文咀嚼的时间。

案例4:“诗中有画”,这本是课堂欣赏诗的一个亮点。可是因为老师没有注意引导,结果变成学生争论谁画得最像,谁画的最好,花费十多分钟时间,冲淡了教学主题,语文课成了美术课了。

三、对策探讨

(一)拓展延伸要立足课本

课堂拓展应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突破“文本”的限制,对文本进行有效的拓展与超越,因为教材提供的文本是有限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最终必须超越课堂、超越文本。拓展延伸应该围绕课文的主题和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任何离开课文的拓展延伸都是空中楼阁,不着边际的。为了拓展,将课上到野外去,新是新了,却没了原则规矩;为了创新,囫囵吞枣学习课内知识,忙于拓展中的“表演”和“作秀”,新是新了,却多了几分浮艳。我们要始终记住,只有文字才是教学之本,才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凭借,也才是最好的课程资源。拓展延伸是为深入理解教学内容服务的,不能让内容为拓展延伸服务。正如于漪所说:“离开文本去过度发挥,语文课就会打水漂。”所以教师在对课文拓展延伸时,首要的就是深挖教材、紧扣文本,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

(二)拓展延伸要把握学情

拓展的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实际状况,包含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阅历、认知水平、知识积累、学生能力发展水平、地区差别和特征等。做到切合学生实际,因材施教。因此,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要适当变换内容或改变难度,使每一位学生都感到很亲切,都有话可说。每一节语文课,教师都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教学目标,而且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也是衡量一节语文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因此,拓展延伸时教师应注意照顾学生个性差异,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多设置一些难度各异的学习内容,多设计一些不同层次的训练项目,以供学生自由选择,各取所需。立足课堂实际,考虑时间、场地、情景的限制。否则,再精彩的拓展延伸,也不过是一种表演或作秀,比作一只“绣花枕头”恐怕并不为过。

(三)拓展延伸要恰当

语文课堂里的延伸必须恰当,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深入理解和把握课文上,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设计一些拓展活动,在最值得拓展延伸的时机、地方去拓展延伸,并掌握合适的“度”,学一学见好就收,拓展切不可不着边际,伤害到语文教学的本体,以免喧宾夺主、本末倒置,让人觉得有画蛇添足之嫌,到头来却让语文课只落得个为她人作嫁衣。

(四)要把握拓展形式

第8篇:陋室铭课文朗读范文

一、抓“拨动心弦”的导语渲染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马克思说:“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教师在课前创设情境,或心旷神怡,或沉郁悲伤,或晓之以理,或言尽而意无穷。学生通过谛听教师真切生动的导语渲染,心弦会被拨动,审美情趣会被激发,带着这样的审美情趣去体验文章,感受文章,会达到更好的审美效果。例如:我在教《三峡》时,随着三峡风光片的放映,我配乐朗诵:“不知何年何月,唐古拉山脉各拉丹东雪山之子,耐不住青藏高原的苍凉与寂寥,横切深山峡谷。它像一股势不可挡的铁流,所向披靡,冲破苍莽连绵的峻岭后,便有了‘云雨归来带异香,人间来就楚襄王’的巫山云雨;‘中巴之东巴东山,江水开辟流其问’的壮丽三峡。古往今来,多少骚人墨客驻足于此,留连忘返。仰望蓝天那一线岚蒸雾绕杳冥无际的云天,俯视脚下深不可测被大山挤压得无可奈何奔突而下的大江,便恨不能泼墨如江,走笔如龙。北魏著名的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便是其中一人。今天我们就沿着郦道元先生的足迹,游览这壮丽的三峡。”

二、抓语文教材本身的形象感染

文学是以语言塑造艺术形象的艺术。实验教材的选文都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新课标明确:“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语文审美教学就是培养学生把握外观想象和进行形象思维的能力。其中艺术感受力、联想力和想象力的培养尤其重要,这些又与语文能力(字、词、句、章等)的培养密不可分。所以,审美教学必须结合着感受――联想――想象及其所形成的审美意象。

(一)叙事文体

叙事文体的语言艺术形象,一般指的是人物形象,即典型的人物形象。在分析典型时,当然就应该从人物本身的语言形象方面来分析,诸如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等方面,都应该细致地进行分析。另外,要注意典型性格与典型环境的关系,这样可以从人物性格来揭示人们何以形成如此性格的社会历史根源。只有这样,记叙类文体的形象分析的审美教学才比较切入。

(二)抒情文体

抒情文体的语言艺术形象,一般指的是某种饱含情感、情趣和理想的景观所达到的一种境界、境域,即“情景交融”。但更应该有这种情景交融所要达到的境界、境域,也即是“象外之象”和“味外之旨”。教师应引导学生从情景交融之中体验出来,体验无限回味的言外之意。可以有两种方式;一是从情到景再到意味,一是从景到情再到言外之意。如我在执教《陋室铭》时,先让学生朗读原文,让每位同学用一句话来描绘自己想象的陋室之后,我说:“我觉得介绍陋室单靠嘴巴来说不够形象也不够生动,要是能看到陋室那该多好。幸运的是,我请老师把陋室分三张画下来了,让我们欣赏欣赏。”要求学生用课文语句描绘画面内容,讨论图画中有创意的地方,想象是否合理,画面的主调是什么,有什么用意等。通过直观的视觉感知,经过讨论,学生逐渐领悟作品要表达的情感,通过对重点字词“铭”、“馨”等的理解,读出作品中的言外之意,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最后总结:细致观察、抓住特征、运用修辞、情景交融。

三、抓作文教学中的真切体验

作文是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教学要进入五彩斑斓、自然活泼、血肉饱满、情韵隽永的生活图景。我深信,作文即生活,在生活中作文。所以就经常安排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调查,在调查中,有学生听其父亲讲所在工作单位公务员考试招生中,有一名考生只因扶起了一个考场公备笔筒,而幸运地成为录用者之一。他以这样―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写成文章《扶起自己》,其中有这样一段:“过去,我们常常批评那种油瓶倒了没人扶的现象。我想,做一个不去故意踢倒油瓶的人并不难,现在还要提倡的是不仅自己不小心踢倒油瓶要扶起来,而且见到了别人踢倒油瓶也要扶起来。扶起笔筒这件事虽小,却能体现出一个人潜在的高素质,表现出文明和负责踏实的品质,如果人人都能这样做,不停地与自己交流、赛跑,就都扶起了自己,我们整个民族就立起来了。”让学生深入认识对象产生理智感,同时挖掘对人的伦理关系中产生的道德感,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耳闻目睹,潜移默化。只有这样在完整情感的作用下进入构思和写作过程,写出来的文章才会言之有物,真情流露,感人至深。

第9篇:陋室铭课文朗读范文

一、以读为前提,引入学习“文”和“言”的情境

文言文比现代文更加讲究韵律、对仗等,所以古人经常采用“吟唱”的方式来诵读古文,现在这种方式已经很少见了,但是诵读仍是一种学习文言文不可多得的好方法。初中生为什么学不好文言文?主要是对课文没有语感,连基本的句式都读不成,怎么可能正确解读课文呢?所以,正确的方法是学好文言文的重要途径。大声朗读、口熟而成诵是文言文教学的特殊要求。通过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文言文比现代文更讲究韵律,带有明显的音乐美,学生也愿意读。学生喜欢读、背《陋室铭》和《爱莲说》的程度绝对高于《拿来主义》和《“友邦惊诧”论》。所以教师要灵活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爱好,促使知识类化。

在朗读中,教师要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包括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语速,能更好地朗读课外作品,从而形成能力。

朗读时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读出语气和情感:1.朗读时特别注意异读字,如“河曲智叟亡以应”加点字读 wú;“孰为汝多知乎” 加点字读zhì。又如:“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2.朗读时可以从语音和意义两方面来停顿,总的原则是不能读破。停顿时一般的原则就是主谓之间要停顿、动宾之间要停顿、句首发语词和语气词以及关联词后面要做适当的停顿等,如“晏子/使楚”“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等。3.朗读时一般按句末标点符号和语气词,读出句子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如《醉翁亭记》中“环滁皆山也”表陈述语气;“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表肯定判断语气;“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表感叹语气。

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应加强课文的背诵以便加强语感。初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所以应该以理解课文内容为前提,在掌握课文结构的基础上根据文章的脉络来背诵。通常情况下,笔者让学生的背诵穿插在课文讲解的过程中,根据板书的先后顺序、或者根据课文内容由难到易等顺序来背诵。在文言文的讲解过程中,笔者非常重视板书的设计。一般板书都是反应文章的精髓部分,这些既能够体现文章的结构,更能够体现课文的重难点。文章不论长短,一般都比较生涩,如果完全让学生课后花时间来背诵是不可能的,所以教师要想方设法抓住课堂的效率,让学生在课堂上基本背诵出需要背诵的部分,既增强了学生背诵的信心,减轻了学生的课余负担,也成就了学生理解课文的捷径。

背诵课文的方法还有很多,例如:说明性的文章可以按照空间、时间或者逻辑顺序来背诵,如《核舟记》的重点段落可以按照空间顺序来背诵;记叙性的文章可以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或者人物的情感变化来背诵,如《桃花源记》可以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或者时间顺序来背诵;议论性的文章可以抓住论点,根据文章的论证思路来背诵,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可以按照这种方法来背诵。另外,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句、关键句、文言句或者文章的脉络来背诵。

二、以文为主,学“文”中带动习“言”

教师应该让学生在全面了解了文本的思想感情、文化底蕴、写作特点、文章中心等知识,从整体和全局上把握作者在文本中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在这个层面上和作者对话,全面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中心,学习写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在教学时,先设置“文”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在探究文本内容、把握写作中心的基础上,理解作者在文本中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然后要求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翻译和理解词句,解决语言问题。如果遇到困难,可以相互之间讨论或者举手示意全班交流。

比如讲授《曹刿论战》时,可以首先让学生研究这样一个问题:“齐鲁长勺之战中,两国的军势相差很大,鲁国与齐国作战简直是鸡蛋碰石头,可结果却成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争。这个胜利与曹刿的性格有很大关系。那么,曹刿究竟有哪些性格使得战争发生这么大的转变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读课文,在文章中找出体现他这些性格的地方,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学生通过讨论加深理解文本,加强对文本的朗读,文章主旨自然可见。

三、在掌握“言”的前提下加深对“文”的感悟

文言文和现代文还是差距很大的。文言字词的意思和句法结构都有其特殊性,所以需要学生特别注意和掌握。教师在解析文本的过程中,需要有意识地归纳一些特殊的文言字词和句式现象,如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以及四类文言句式,并可以借此知识点,适当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这些文言现象。另外,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字词句,教师可以适当指导学生充分运用课本上的资源和古汉语字典加以解决,若还有疑问,可以加上符号,寻找机会请大家讨论或者教师帮助,以此来扫除字面上的基本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可以分成三个步骤完成。第一步是让学生充分预习课文。笔者一般要求学生预习过程中将课文抄在古文本上,空的第一行将书下的重要字词解释抄在本子上,空的第二行是预备让学生课后做翻译作业的,课堂上学生只需要将教师所补充的难字词解释直接添加在空行处。学生在抄写的同时,可以把不理解的词句结合相关材料先努力翻译。如若还有问题,可以做好相应的符号,课堂上共同探讨。碰到难度比较高的文章,教师也可以布置一些预习案的题目,做到“先预后设”。第二步是课堂上互相交流对比,着重在分析发现古今的异同上下工夫。准确地正音、正形、断句,解决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三是课后归纳积累,鼓励学生建立起文言文学习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