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村镇银行发展前景范文

村镇银行发展前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村镇银行发展前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村镇银行发展前景

第1篇:村镇银行发展前景范文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农村商业银行;经济管理;综合竞争力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商业银行责任越来越重的同时,也需要面对越来越大的社会责任。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计划经济时代的经济管理模式无法满足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机制,现代经济管理模式不管是在内涵上还是形式上都有着长足的发展。根据新经济发展形势,经济管理工作关系着经济机构是否能够长远发展,经济管理质量工作高低直接影响着农村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从上述角度不难看出,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农村商业银行必须高度重视自身经济管理工作,继而实现农村商业银行的长足发展,在竞争中能够博得一席之位。

1.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商业银行经济管理所面临的基本问题

1.1财务监督过于薄弱且信息反馈不够及时

由于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前一直实施的是计划经济管理模式,所以我国各大农村商业银行仍然有很大一部分缺乏健全的财务监督制度。随着经济制度的不断改革,越来越多的人逐渐意识到对经济活动进行监督是提高农村商业银行经济管理水平的关键因子。由于财务监督力度过于薄弱,所以农村商业银行在经济管理过程中,需要对设备的购买和财务的收支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估。在缺乏农村商业银行整体预算基础上,无法使得各项工作能够做到极致。除此之外,在日常的运用工作过程中,缺乏对收入和支出的分析,因此常常出现收支不够平衡情况。财务监督过程中,由于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费管理存在诸多的随意性,很容易出现违法违规等行为,再加上信息渠道反过于单一,所以对农村商业银行的财务进行监督比较困难。

1.2经济成本管理比较随意

现阶段来看,我国部分农村商业银行尚未建立起完善的成本管理制度,最终使得成本管理比较随意,经济资源此时也得不到合理的配置,使用的整体效益处于低水平。与此同时,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管理层在没有对市场的前景进行可行性分析,盲目进行规模扩张行为,导致费用支出超标和固定资产闲置等问题的出现。基于此,经济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却不是在同一个水平,经济水平难以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

1.3农村商业银行经济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不够高

从我国各大农村商业银行的领导结构层来看,农村商业银行专家和相关技术工作人员和教授等占据了绝大部分的管理岗位。由于上述领导级的人员把精力都放在与经济相关的专业中,难以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安排在经济管理方面。随着时间的流逝,农村商业银行的管理理念逐渐落后,一旦农村商业银行缺乏综合素质过硬的经济管理团队,势必难以将更多先进的和有效的管理方法应用全面。基于此,农村商业银行将错过良好的发展时机,使得农村商业银行的经济管理工作水平不够高。

2.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加强农村商业银行经济管理的相关对策

2.1提高农村商业银行经济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

农村商业银行应该采取一系列的积极措施来充分调动经济管理人员在农村商业银行经济管理工作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能够更好地为农村商业银行相关工作人员工作。基于此,农村商业银行的管理层需要高度重视对经济管理人员素质的能力培养,逐步树立起经济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基础知识,充分调动经济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提高经济管理工作人员的能力。

农村商业银行要加强对经济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重视对财会和经济知识的学习,提高专业能力的培养,以期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发挥出更大的力量。部分有条件的农村商业银行可以考虑将经济管理人员在一些专业的机构中实地学习,与此同时在农村商业银行开展定期培训,及时更新农村商业银行管理工作人员的基础知识结构。农村商业银行还应该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在实际工作中,对于一些表现优良的员工,应该提供物质方面的奖励和精神方面的奖励,以提高其工作热情。基于此,不仅仅能够增强农村商业银行人才队伍的稳定性,还能够从社会中吸引更多的专业经济管理人才。

2.2强化农村商业银行的财务监督工作

农村商业银行的财务监督工作对农村商业银行的经济管理工作起着最为直接的作用,财务监督工作不仅仅是支持农村商业银行经济管理工作基础,与此同时也是农村商业银行日常管理工作中的关键环节。农村商业银行的财务监督工作必须具备独立性和专业型,集法规政策和业务等为一体的工作。农村商业银行的财务监督工作需要按照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基础上来执行,在充分了解农村商业银行的资金特点之上,考察农村商业银行是否能够进行高效率地组织,正确处理好财务关系。因此,可以说财务监督工作在农村商业银行的整体经营过程中起着重大的控制作用,对于农村商业银行的社会效益和整体效益有着重大的促进作用。

2.3树立农村商业银行运行成本管理意识

加强农村商业银行的经济管理需要农村商业银行经济管理部门安排相应工作人员来对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进行专门的负责。农村商业银行首先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成本管理制度,在农村商业银行的范围内营造出成本管理的良好氛围,树立起勤俭节约的管理意识,再利用诸多措施来降低农村商业银行的整体运行成本。首先,贯彻成本管理责任人体制,细化每一个成本管理目标,将目标分解到每一个科室之中,使得每一个银行工作人员能够负起责任。在清楚了解到成本管理的重大压力之下,提高农村商业银行的成本管理意识能够提高资源的使用价值。其次,提高成本效益。在经济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农村商业银行成本管理的最终目的能够显著发挥经济资源价值,从而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制定经济方案的过程中,农村商业银行可以从中找到最为合适的成本效益平衡点。

2.4加强农村商业银行经济管理的营销战略

首先,需要加强品牌方面的战略。农村商业银行的各个方面决定了经济发展的某些问题,举例来说,农村商业银行的经济设备是否具有先进性,银行工作者的技术是否过硬等。加强农村商业银行经济管理的首要工作必须在社会范围内创造良好的农村商业银行形象,打造出品牌效应。其次,需要加强服务战略。现阶段我国的诸多农村商业银行制度流程均比较复杂,因此需要对各个流程的服务质量进行加强处理,农村商业银行定期组织培训之后能够提高银行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和责任度。定期考核之后,能够显著提高农村商业银行的整体质量和安全性。

第2篇:村镇银行发展前景范文

首先令人担忧的就是村镇银行被限定于所属县市或乡村的地域范围内,不得发放异地贷款,市场狭小,并受制于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和居民收入水平,这样是否能保证其商业利润的实现是个问题。就目前来看,这一举措的地域性仍然很强,商业化的道路更适合于较先进的农村。

其次则是诚信问题。从村镇银行方面来看,由于村镇银行是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设立的股份制银行,破产倒闭的风险必然存在,与国有大型银行相比,缺乏令农民信服的资金实力,所以吸储难度较高,但小额贷款却相对容易。一旦贷多存少的情况出现,村镇银行的资金流动性、资本充足率都会发生问题,难以为继。另一方面,农村信用状况较之城市并不乐观,经济基础不足,农民少有资产抵押等等都是制约村镇银行发展的瓶颈。

再次则是内外部风险管理问题。投资资本的注入、农村银行案件的频繁发生、信用制度的不完善都将使村镇银行的经营风险决不会低于现有各类银行机构。村镇银行虽属于一级法人,但与农村商业银行的5000万注册资本相差甚远,其抗风险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规模的影响。

在掌握村镇银行所面临问题的基础上.监管部门也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如《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规定:任何单位或个人持有村镇银行股本总额5%以上的,应当事前报经银监分局或所在城市银监局审批。在贷款方面,村镇银行对同一借款人的贷款余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5%;对单一集团企业客户的授信余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10%。如果严格按照此规定执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公司投资控制村镇银行的经营权,同时也将有效防范信用风险,防止投机资本的进入。《规定》还强调,村镇银行的最大股东或唯一股东必须是银行业金融机构,这使其有了坚强的“后盾”,诚信度也得到增加。

尽管问题依然存在,但我们仍然有理由看好村镇银行的发展前景。只要有效益优良的企业入股,严格依照《规定》的要求进行风险监管,村镇银行应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农村金融市场的升值潜力,促进农村融资和经济发展,加快农村城镇化的步伐。(摘自2007年3月2日《中国城乡金融报》)

相关链接

村镇银行的业务范围和监管方式

《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明确了村镇银行的概念,特指经银监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

根据规定,村镇银行可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从事同业拆借等。有条件的村镇银行今后要在农村地区设置ATM机,并根据农户、农村经济组织的信用状况向其发行银行卡。对部分地域面积大、居住人口少的村、镇、村镇银行可通过采取流动服务等形式提供服务。

第3篇:村镇银行发展前景范文

(一)内源性风险

1.管理风险。当前,许多村镇银行管理者的风险防控意识较为淡薄,对风险预警体系建设、风险管理人才培养往往不够重视。由于没有引入精确管理、定量分析的风险防控技术,使得部分村镇银行对信贷风险的管理还处于经验判断阶段,这就很可能出现因管理者判断决策失误而造成重大信贷资产损失的情形。另外,由于村镇银行规模有限,虽为股份制银行,但多数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内控机制不健全,可能出现“内部人控制”现象,由行长或大股东一人左右村镇银行的经营行为,将金融机构变成个人的小金库,致使村镇银行出现大量内部关联人贷款或关联方贷款,在损害小股东权益的同时,使村镇银行出现严重信贷风险。

2.操作风险。村镇银行本质上是小型社区银行。社区银行的地域性决定了村镇银行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发展。因经营市场受限、业务范围小、网点布局单一,部分中西部地区村镇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非常有限,利润主要来源为存贷款利差。为维持自身生存,这部分村镇银行必须在不断吸收外来存款的同时,最大限度发放贷款。在合乎贷款条件的客户数量较少的情况下,受绩效压力驱动,村镇银行部分信贷人员就可能会为一些不满足贷款条件的客户擅自放宽贷款条件或帮助其达到贷款条件。这将严重削弱村镇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为信贷风险蔓延埋下隐患。另外,村镇银行的内部风险控制机制还有待完善。部分村镇银行重制度建设、轻贯彻执行,内控制度流于形式。还有部分村镇银行为节约资金成本、提高放贷效率,“重发放、轻管理”,对贷后管理重视不够,检查监督流于形式,对资金流向和可能存在的问题了解有限,增加了信贷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3.道德风险。村镇银行作为农村金融领域的新成员,多数员工在入行前没有金融机构从业资质或经验,对信贷工作和与之相关的制度缺乏了解。因部分村镇银行培训经费不足、培训经验欠缺,新招录人员的岗前培训效果往往并不理想。这些人员对信贷岗位的胜任度不高,从事该岗位工作,只会使村镇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能力长期处于一个较低水平。而部分有经验的信贷人员,因村镇银行工作环境相对较差、机构小、发展空间有限,很难扎根留住。基于以上情况,村镇银行很可能由于信贷人员专业素质低,风险防控意识差,对小企业和农户的信用状况把握不准确,而产生信贷风险。此外,个别道德素质低下的信贷人员,可能利用我国农村的“熟人文化”,以贷谋私、假冒贷款,甚至串通客户恶意骗取贷款,给村镇银行带来风险损失。

(二)外源性风险

1.信用风险。当前,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农户和当地小企业的信用意识普遍较差,村镇银行发展缺乏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极易产生信用风险。一是农村与大中城市在征信体系建设方面有较大差距。村镇银行在进行风险控制分析客户信息时,没有相对便捷完备的信息系统提供支持,容易导致风险控制出现漏洞,无法及时对不良贷款做出判断和处理。二是村镇银行主要服务于“三农”,农业生产周期性长、前期投入大、见效缓慢,一旦发生自然灾害或市场风险,将直接转化为信用风险;另外,农村小企业抗风险能力也较差,容易在市场风险侵袭下停业或倒闭,无法按期偿还贷款,也会导致出现信用风险。三是农村某些个人诚信意识淡薄,对申请贷款没有清晰的认识,将贷款视同为“政府补助”,主观还款意愿不强,经常逾期拖欠甚至恶意逃债,也会给村镇银行带来一定的信用风险。

2.政策风险。村镇银行的政策风险主要来自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在宏观层面,由于国家在宏观经济金融政策上的不连续性,可能恶化村镇银行生存环境,导致村镇银行不能持续健康经营,从而形成信贷风险。一般情况下,这类政策风险发生的概率较小,但随着我国银行破产条例的加快酝酿和制定,这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将大幅增加。在微观层面,村镇银行作为一级法人机构较易受当地政府影响。当地政府扶持的重点建设项目往往是村镇银行信贷业务重点介入的融资项目,在不对等的依附关系下,当地政府若提出不合理要求或进行行政干预,将可能造成村镇银行信贷资产发生损失。

3.法律风险。近年来,国家加强了银行业立法,对包括商业银行法在内的一系列法律法规进行了修订,为银行防范信贷风险提供了相对充分的法律依据。但总体而言,村镇银行所处的法律环境仍需改进,与其经营直接或间接相关的法律法规仍不完善、不配套。受到法律环境的种种限制,村镇银行在经营运作过程中,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有法难依的现象仍大量存在。另外,因村镇银行规模较小,大多没有专门的法律事务部门和法律人员,员工法律知识水平普遍不高,在利用法律武器防控信贷风险方面存在短板。

二、加强村镇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高效的信贷风险预警体系由于农业属弱质产业,加之我国农村信用资本欠发达,村镇银行发生重度信贷风险的机率较大。根据JP摩根等大型商业银行的研究数据:在信贷风险暴露前180天预警并采取预防措施的,平均损失率为1%至2%;提前90天预警并采取预防措施的,平均损失率为3%至6%;提前30天预警并采取预防措施的,平均损失率为10%至20%;没有采取任何预警措施的,风险损失率达50%以上。因此,构建高效的信贷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可以帮助村镇银行改变传统管理模式下风险判断表面化和风险反应滞后的状况,使信贷风险管理模式从粗放走向集约,从依靠主观判断走向量化分析,从事后处理走向事前预警,提高贷前分析效率,改善贷中决策质量,优化贷后管理技术,最终减低或规避信贷风险。由于人力、财力资源有限,村镇银行可以借助外部力量,如与专业机构或大型商业银行合作,由其代为提供信贷风险预警服务,以节省时间和成本。也可以集中自身力量,在综合分析客户守信状况和守信程度、客户财务风险状况和风险程度、客户经营风险状况和程度的基础上,通过归集信贷项目指标、动态环境指标以及贷款风险度、单个贷款比、不良贷款比、贷款集中度等内部控制指标,建立一套符合自身实际且具有递阶层次结构的信贷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再通过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和本征向量法(TE)来确定指标体系权重、搭建数理框架模型,利用SAS、MATLAB等软件平台进行数据挖掘,进而构建完成整个信贷风险预警体系。此外,村镇银行还应强化对宏观经济、行业、区域系统性风险的监测,以提升预警体系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二)健全风险管理内控机制

1.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当前部分村镇银行风险防范意识淡薄、风险管控能力较差,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自身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权力制衡机制不健全所引起的,可以考虑从以下方面完善:一是健全董事会运作架构。2013年7月银监会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中明确指出:商业银行董事会对银行风险管理承担最终责任。村镇银行作为股份制商业银行,其董事会应当认真履行风险管理职责,建立风险管理战略、政策和程序,判断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确定适当的风险容忍度和风险偏好,督促管理层有效应对银行面临的各种风险。董事会应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审贷委员会、关联交易控制委员会,各委员会间相互独立、有明确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二是董事会与管理层各司其职、互相监督。董事会授权管理层经营,有否决权。管理层应向董事会报告重大风险事项。行长不得兼任审贷委员会主任,并且银行前台与中后台相互监督制衡。三是不断优化内部决策机制。完善议事规则,建立民主、科学、高效的决策流程,从根本上降低因决策失误而导致信贷风险发生的可能

。2.强化内控制度建设。周密严谨的内控制度是村镇银行做好信贷风险管理工作的基础和保障。因此,加强信贷风险管理,必须先行健全内控制度体系。一是修订完善已有制度。根据内外部情况的变化,对操作效果欠佳、不符合当下实际的制度条文予以修订或废止,以构建符合内外部监管需要、操作性强的信贷风险内控制度体系。二是建立灵活的制度更新机制。建立信贷风险内控制度的动态更新机制,定期或根据实际需要,灵活组织开展内控制度的修订完善工作,以更好地应对信贷工作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三是不断优化操作流程。明确风险控制要求和不同岗位职责,制定规范的业务操作指引和内控管理指引。在指引中细化信贷业务操作规程和工作流程,将内控制度条文转化为信贷人员的具体行动守则,进一步增强内控制度的明晰性和操作性。

3.加强信贷文化建设。信贷文化是银行在长期的信贷管理工作过程中积淀形成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的总称,相比制度规定,其影响力更加深远持久。健康的信贷文化既能为信贷业务发展提供助力与支撑,又可以有效防控信贷风险,村镇银行基于自身的高风险特性,应主动加强信贷文化建设。一是加强信贷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形成良好的职业操守,自觉抵制各种违反信贷工作制度、有损职业形象的行为或事件发生。二是高度重视信贷业务和风险管理培训。应以打造高素质信贷人员队伍为目标,不断加大投入,通过“请进来、送出去”、“传、帮、带”等丰富多样的培训形式,使信贷人员牢固树立风险意识,不断提升业务理论和工作技能,成长为信贷工作和风险管理方面的“行家里手”。三是加强内、外部监督。构建内外联动无死角的监督机制,推行贷款监督、岗位监督,对违规贷款责任人加大处罚力度,提高监督工作威慑力,消除个别信贷人员的侥幸心理,防止操作风险、道德风险发生。

(三)完善信贷业务管理体系

1.探索新的信贷抵押担保模式。基于我国农村相当一部分农户和小企业难以实现“完全抵押”的现实,村镇银行有必要探索尝试一些新的抵押担保模式。一是借鉴孟加拉国格莱珉银行的“贷款小组”模式。按照生产相关性,将农户分成若干小组,以村民联保的方式进行贷款。这种模式将个人与集体的利益、信用关系紧密联接,既可以帮助贫困地区农户改善经济状况,又有助于农户增强还款自觉性,减少信贷风险。二是采用企业联合农户的信贷模式。将处于同一生产链条上游的企业和下游的农户联合起来,互相为对方担保贷款。这种模式可以有效支持当地某一产业快速发展,增强还款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三是探索新的抵押方式。银监会和林业局已于2013年7月出台了《关于林权抵押贷款的实施意见》,规定银行可以接受借款人以其本人或第三人合法拥有的林权作抵押担保发放贷款。这使得村镇银行在传统方式外,又多了一种新的抵押方式。此外,村镇银行还应积极行动,探索尝试包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在内的其他新方式,在更好满足农户和小企业贷款需求的同时,尽可能降低规避信贷风险。

2.健全信用等级评价机制。一方面,村镇银行应成立多方参与、公正高效的资信评定小组。该小组应由村镇银行信贷人员以及农户、小企业代表等多方人士组成,有科学、合理的信用等级评价程序和量化的指标体系,能够客观高效地对申请贷款对象偿债能力进行评价。信贷人员应充分搜集农户家庭人员、承包土地面积、产出、年收入等方面的情况,掌握小企业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收入、利润、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情况,并由此形成真实可靠的调查意见,以便为资信评定小组评定贷款者信用等级提供参考依据和数据支持。另一方面,政府应加快农村地区信用环境建设。大力推进个人征信系统和企业征信系统的建设,将农村信贷全面纳入国家信贷登记系统,形成城乡统一、覆盖全国的信用信息网,以便村镇银行更好地开展信贷工作。

3.进一步加强贷后管理。村镇银行应针对自身信贷客户数量多、分布广、交通通信不便等特点,建立一整套科学完备、实用便捷的贷款贷后管理责任制度,通过“谁经手、谁负责”的方式,将贷后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信贷人员身上,促使其高度重视贷后管理环节,主动加强有关工作,从而减少村镇银行发生信贷风险损失的可能。另外,村镇银行还应健全相关的激励约束机制。强化对信贷人员贷后管理情况的监督检查,将监督检查的结果直接与信贷人员的考核以及工资奖金发放情况挂钩,确保信贷人员认真履职,在贷后管理工作方面不走过场。

(四)增强独立经营能力村镇银行底子薄、实力弱,要抵御政策风险可能带来的影响,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增强自身的独立经营能力。首先,必须提高自身吸储能力。充分发挥服务“三农”职能,打造本土品牌形象,在加大宣传力度的同时,尽可能增布经营网点,扩大服务半径,提升结算便捷程度,通过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引导农户储蓄闲置资金。此外,还可凭借自身熟悉当地风俗、物产、民情的优势,充分吸纳农企、农产资金,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其次,要增强经营独立性。应注意调控对公存贷款规模,以免同政府形成依附关系,丧失经营独立性。对当地政府或主管部门推荐的贷款项目,要严格执行信贷审批制度,坚持独立审贷、实地考察、自主决策、择优选择,降低政府因素对贷款风险的影响。再次,要持续关注农村产业发展状况。充分了解当地不同行业的发展情况,分析掌握其发展前景,根据客户所属行业的不同,提供差异化信贷服务,以进一步提升村镇银行经营能力。同时,掌握不同行业的发展前景,可以有效降低某些客户因所属行业与国家发展政策不符,而造成信贷风险损失的可能。

第4篇:村镇银行发展前景范文

关键词:村镇银行;支持;现代农业;发展

一、村镇银行基本情况

1.公司治理状况

辽北某市某村镇银行股东大会有12名大股东及一名内部职工代表共同组成;董事会由7名成员组成,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薪酬管理委员会;监事会由3名成员组成、设一名监事长,两名监事独立履职;高级管理层由5名人员构成、其中行长一名,行长主管辽北某市某村镇银行经营战略规划的具体实施;副行长3名,一名主管辽北某市某村镇银行信贷业务工作,一名主管辽北某市某村镇银行营业业务工作,一名主管辽北某市某村镇银行内审合规、风险管控工作,监事长一名,监管辽北某市某村镇银行内部运营工作。内设职能部门4个,分别为内审合规部、综合管理部、业务管理部、营业部。

2.内控状况

为加强辽北某市某村镇银行内部控制,健全内部审计体系,2013年辽北某市某村镇银行根据上级监管部门要求设立了由高级管理层直接负责的内审合规部,并配备了相应的内审员。其部门职责是依据国家的经济法令、法规、金融方针、政策和辽北某市某村镇银行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为准绳,对全行内控制度建设的建立和执行、业务办理的真实性、合法合规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查监督和客观评价。

内审合规部坚持以业务经营为中心,以督促政策和制度落实为目的,以防控风险为重点。2014年针对对公核算业务、储蓄柜面业务、账务核对业务、结算账户管理及反洗钱工作、信贷资产风险分类、信贷档案管理共计6个方面开展了内部审计。提高了辽北某市某村镇银行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能力,有效促进了辽北某市某村镇银行的稳健发展。

3.经营指标情况

(1)贷款情况

截止2014年12月31日,辽北某市某村镇银行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0.37%,完成年初计划的105.23%。累计发放贷款同比增长0.31%,其中涉农贷款余额占比86%。累计收回贷款同比增长13.16%。

截止2014年12月31日,全行正常类贷款占比98.5%;关注类贷款占比1.05%;次级类贷款占比0.45%;不良贷款率为0.45%。

(2)存款情况

截止2014年12月31日,全行各项存款余额比年初增加33,632万元,增长21%,完成计划的104%。其中储蓄存款余额比年初增加40,109万元,增长28%;对公存款余额比年初下降6,477万元,下降59%。储蓄存款占比97.7%,对公存款占比2.3%。

(3)中间业务、同业业务和票据业务完成情况

截止2014年12月31日,辽北某市某村镇银行中间业务收入较上年同期减少18.2万元,减幅84.45%;同业存款余额较上年同期增加7,871.58万元,增幅34.96%。

2014年辽北某市某村镇银行未开展票据业务。

4.年度经营目标完成情况

(1)存款指标。截止2014年12月31日,辽北某市某村镇银行各项存款余额增长21%,完成计划的104%。

(2)贷款指标。截止2014年12月31日,辽北某市某村镇银行贷款余额增长20.37%,完成年初计划的105.23%。

(3)利润指标。2014年,辽北某市某村镇银行完成净利润计划的102%。

(4)利息回收率指标。2014年,全行贷款利息收入完成计划的100.74%。

(5)贷款回收率指标。贷款回收率为97.4%,比去年提高了0.5个百分点。

(6)不良贷款指标。按贷款质量“五级分类”标准划分,不良贷款率为0.45%。

(7)营业网点布局指标。2014年辽北某市某村镇银行新增设支行,完成营业网点计划。

(8)“四防一保”工作情况。2014年辽北某市某村镇银行“四防一保”工作全年安全无事故,完成计划指标。

5.经营方式及金融产品,保障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情况

(1)金融产品

2014年,面对整体经济增长缓慢的局面,辽北某市某村镇银行把握信贷投放节奏,合理高效运用资金,并强化了信贷审慎经营管理,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促进了信贷业务的健康、稳步发展。一是发挥产品创新优势,不断做大信贷规模。2014年辽北某市某村镇银行“惠农直通车”、“企得利”、“商易通”、“宅易通”业务品种开展良好。“办事效率高、法人机构地位优势突出、担保方式灵活多样、提供免评估、免公证贷款”已成为辽北某市某村镇银行信贷业务的标志性特点,在广大客户中深得好评。2014年,辽北某市某村镇银行累计为737户企业及个人提供信贷服务,共发放“惠农直通车”贷款45,464万元、“企得利”贷款29,614万元、“商易通”贷款22,099万元、“宅易通”贷款9,181万元。二是及时调整信贷政策,让利惠及广大客户。2014年,辽北某市某村镇银行从自身实际经营出发,根据市场利率水平变化、业务发展需求和同业竞争策略导向,综合考虑资金成本、风险、利润等因素,对贷款利率水平进行了2次灵活调整。根据不同客户对象、贷款品种、贷款方式、贷款期限、风险种类等,在进行成本、风险、收益等精细化核算的基础上实行差别化利率定价。对涉农贷款利率给予适当优惠,对其他贷款利率相应下调上浮幅度,切实体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

(2)保障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情况

①高度重视。辽北某市某村镇银行牢固树立保护银行业消费者权益的观念,认真学习银监会有关文件要求,挤出时间进行“发生紧急情况妥善处理客户投诉”演练,增强了依法合规经营意识,逐步建立健全了银行业消费者保护机制。顺利完成消费者投诉统计工作之后,尚未发生客户投诉事件。

②完善机制。辽北某市某村镇银行总结过去的经验和管理制度,明确客户投诉处理工作流程及时限,严格按照银监会有关客户投诉处理时限的要求,着力提升营业网点现场投诉处理能力和畅通客户投诉的受理渠道,建立专门的投诉部门和管理人员,如有客户投诉电话,负责及时的处理并上报到主管行长。明确首问负责制,要求各网点及相关人员及时妥善解决客户投诉事项。

③加强沟通。辽北某市某村镇银行保持与银行监管主管部门的协调与沟通,加强客户投诉源头治理,深入分析客户投诉热点问题,有针对性予以改进有关银行业消费者保护机制。

6.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潜在风险

2014年,辽北某市某村镇银行各项经营指标和经营效益取得较高水平。但工作中也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存款结构不合理

2014年末,辽北某市某村镇银行储蓄存款占比97.65%,对公存款占比2.35%。由于辽北某市某村镇银行的银行卡及网上银行支付结算渠道欠缺,使辽北某市某村镇银行对公存款一直在低位徘徊,存款结构严重失衡,低成本资金占比较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辽北某市某村镇银行的经营效益。2014年9月辽北某市某村镇银行新系统正式上线,银行卡也在申请中,2015年随着辽北某市某村镇银行银行卡上线,支付结算渠道日益畅通,存款结构不合理的状况也有所改善。

(2)传统业务模式仍占主导地位

银行卡及网上银行业务没有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辽北某市某村镇银行业务发展,不能带动相关的中间业务收益,随着银行卡业务的开展,将带动相关的中间业务发展。

(3)利差空间缩小,经营压力增大

随着央行存款利率一定空间的浮动和贷款利率的放开,市场竞争愈加激烈,目前辽北某市某村镇银行的存贷款利差空间比前几年明显缩窄,经营压力有所增大。

二、村镇银行支持现代农业发展情况

1.增强对粮食主产县和粮食生产企业的支持

辽北某市某村镇银行经过了五年多的发展历程,扶持了多家涉农企业,其中××粮食有限责任公司是该行在粮食生产领域的重点支持对象。××粮食有限责任公司的经营范围是粮食收购、烘干、存储、销售等,注册资本人民币1000万元。2014年初,××粮食有限责任公司通过深入细致的市场调查,综合多方面的信息资料认为2014年玉米将有一个较大的上涨空间,并且通过反复测算,计划收购玉米7,000吨,需流动资金约800万元,但该公司自有资金无法满足生产所需,故向该行申请抵押担保贷款300万元。

2.增强对当地特色农业的支持

苗木花卉产业带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正是因为辽北某地区富饶的沃土打造出了“全国第六,东北第一”的美誉。

××苗木花卉专业合作社是该项产业中的佼佼者,合作社法定代表人看好市场前景和发展趋势,“与时俱进”大力研发新型嫁接苗木品种,但培育要求条件比较高,需要建设近40个高科技无公害绿色大棚和购进相应的附属设备,培养观赏性价值更高的苗木。但因在资金运转方面出现一定的困难,于2014年9月向辽北某市某村镇银行提出贷款申请,该行在得知该情况后,行领导立即组织开展调研活动,积极的调配资金。相关人员快速、有效、合理地展开贷前调查、审查和审批等环节,决定向该企业发放贷款100万元,用于其承建高科技大棚,培育优良苗木花卉品种所需资金。

3.增强对农业科技研发的支持

农业科技的研发是我国大力提倡的重点产业项目,可以说科技力量融入的多少是决定百姓能否快速奔上富强之路的法宝,粮食亩均产量若能得到提高,便可使农民种植粮食的信心大大增强。对此辽北某市某村镇银行同样给予资金支持,以××农资有限责任公司为例,该公司通过深入细致的市场调查,综合多方面科技信息,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一批产量高、质量佳的农资产品,适合推广使用,通过反复测算,仍缺少资金300万元,此时辽北某市某村镇银行伸出了援助之手,为其发放300万元贷款,不仅农民种上了高产的种子,企业也得到了市场的开拓,使银、企、农三方共赢。

4.增强对农业市场体系的支持

辽北某市某村镇银行本着“抓小不放大”的原则展开市场营销,在“视小为宝”的基础上对形成规模的龙头企业给予资金投入。

地区苗木花卉产业的发源地,连带周边乡镇附应形成了苗木花卉产业专业生产区,该区域多以小规模分散式农户经营为主,几乎家家包地,户户种苗,形成了供、产、销一条龙的苗木商业经济网,辽北某市某村镇银行的加入弥补经济网络中各个环节连锁效应点的缺失,挪走“产”前的“绊脚石”,运来支撑循环的“经济点”,将经济点融入到经济网中形成供、贷、产、销四位一体的商业运作模式,对农业市场体系的调节起到了“经济杠杆”的作用。

5.支持农村二、三产业发展

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也是市场经济改革推进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辽北某市某村镇银行对××干果加工厂的资金支持正是这一产业发展的体现。××干果加工厂经营范围及方式为炒货食品及坚果制品生产、销售等。因近几年国家对农村二、三产业的大力扶植,使很多农村中小型企事业得到了优厚的经济保障,××干果加工厂的经营者看好了这一前景,决定扩大生产规模,故向辽北某市某村镇银行申请贷款75万元。

第5篇:村镇银行发展前景范文

村镇银行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主导力量,自2007年初实行试点以来,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到2011年末,全国范围内共建立了村镇银行726家。村镇银行的出现,激活了农村得金融市场,丰富和完善了农村金融组织体系,而且还为农村金融供给搭建了新的渠道,并使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但是,作为一种崭新的农村金融组织形式,村镇银行运行时间尚短,发展得不够充分,这必然会使这种新的形式存在许多问题。由于我国村镇银行风险管理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对风险防范的水平较低,没有较好的风险规避能力,信贷资产质量差,有些村镇银行甚至出现了轻微得亏损。在村镇银行试点的大范围推广的形式下,金融风险问题日益成为村镇银行发展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1 村镇银行的发展优势

通过与我国其他农村金融机构的对比,不难看出,我国村镇银行的生存与发展优势有以下几点。

1.1 村镇银行增加了农村金融供给

村镇银行与商业银行相比,其准入门槛低且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在我国的银行体系中,大中型银行多而小型银行较少。这些大中型银行的市场定位基本相同,都倾向于贷款给大型企业,而忽略了小型企业。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结构调整进程的加快,国有商业银行撤并了县及县以下的经营机构,并限制了他们的贷款权限,而出现了商业银行“贷城不贷乡”的现象。

1.2 村镇银行拓展了农村资金融通的渠道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地区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农村地区的经济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村地区产生了大量的剩余资金。然而,农村投资渠道太过单一,致使大量的资金不合理利用甚至是被违法者欺骗用于未个人非法牟利和非法项目中。从近几年来发生在各地的金融诈骗案、非法集资案等案件中发现,受骗者和违法者大部分来自农村,非法机构的行为不仅扰乱了国家金融秩序,也给资金所有者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村镇银行的合法性、正规性的优点正可缓解这一局面,农民可以找自己信赖的银行进行储蓄投资,如有所需还可以从村镇银安心贷款,所以说村镇银行拓展了农村资金融通的渠道。

1.3 有利于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的构建

设立村镇银行能打破农村信用社的经营垄断,改善农村对金融服务的需求。目前农村信用社我国农村金融供给的主要提供者,对农业金融服务缺乏充分、有效的竞争。农村信用社一直以来在资金的运用上存在着忽略农村资金需求,而更倾向于把资金投入到其他项目上,进一步加剧了我国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而且农村信用社组织结构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农村信用社改革的道路异常艰难。村镇银行的建立,必定会给农村信用社带来竞争压力,打破经营垄断,促使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从根本上提升农村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才是长久之道。

村镇银行生存与发展的优势并不意味着其发展道路是一帆风顺的。所有事物发展的道路都是曲折的,村镇银行发展和壮大必将面临诸多挑战。

2 村镇银行的风险

银行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国家风险、声誉风险、法律风险、战略风险类。村镇银行是银行系统中的一部分,因此拥有银行以上种类的风险。但另一方面,村镇银行也有区别于银行系统的地方,这就决定了村镇银行某些风险会与银行不同。因此,村镇银行不仅面临一般银行都会面临的风险,而且面临农村金融的特殊性风险。

村镇银行特殊性风险概括如下。

2.1 农业生产风险

在农村,农民借来的款项主要投入了种植养殖业的扩大再生产,但是由于农业产品的盲目趋同性和结构的固化性,村镇银行又面临着其他银行所没有的农业生产风险。这些风险主要两种:一是产品的盲目趋同性:由于同一地域自然条件的限制及农民多年形成的耕作习惯,农民在种养业的品种结构上高度趋同,农业发展存在盲目性趋同性,容易出现大幅起落,不易把握其发展状况,这必然导致同种产品的供给过多,价格下跌。二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难度较大:对自然环境的依赖很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又比较弱。农业生产的周期较长,并且有极强的季节性。因此,即使农户获得了市场行情,也不能像生产工业品那样加班加点。这也是农业生产风险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农业生产的特殊风险,削弱了农民还贷能力。

2.2 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金融机构衙对的主要风险,也是村镇银行的面临的主要风险。农村的信用状况不是很好,农村信用状况与城市相比有很大差距,经济基础不足,农民很少将资产抵押等都是制约村镇银行发展的阻碍。由于多数农民受教育程度比较低,农民普遍缺乏投资、储蓄等理财观念,对村镇银行并不了解,使得农民借款不能按期偿还或者根本没打算偿还贷款的情形经常发生。这样就导致了村镇银行的发展存在很大的信用风险。

2.3 流动性风险

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农产品及农业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对贷款的需求也就非常大的。但由于农村地区广泛存在邮政储蓄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金融机构,再者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普遍不高,农民和乡镇企业的闲置资金较少,村镇银行吸储难度较高,所以村镇银行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这就导致了村镇银行存贷比失衡的普遍发生,存在资金缺口,从而容易产生流动性风险。同时,村镇银行存贷款期限不匹配也容易引发金融风险。活期存款是村镇银行主要存款业务,而贷款主要为定期贷款,致使存款流动性偏强,贷款稳定性偏高,如果防范不当很容易引发支付危机。

2.4 政策风险

村镇银行作为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资金实力、盈利能力均不是很强,按理来说,它应与农村信用社一样得到国家税收减免政策的扶持。然而事实正与之相反,村镇银行在营业税、所得税征收方面比照的是其他商业银行标准,所得税是25%,营业税、城建税、教育税及附加税率是5%,然而受到政策支持的农村信用社所得税全部免除,营业税只缴纳3%,这巨大政策支持反差,使村镇银行利润进一步缩水。此外,农业政策性保险发展的不够成熟,农业风险经济补偿机制尚不健全,特别是由于农业容易受自然灾害的影响,更加需要政策性保险的支持。所以保险及补偿机制不健全,增加了村镇银行发放农业贷款的风险系数。

2.5 操作风险

村镇银行内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较低,导致操作风险比较高。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操作过程、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而导致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村镇银行处于起步阶段,业务发展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规章制度还不完善。村镇银行由于地域等原因,绝大多数员工都在当地聘任,而真正的金融专业人才较少,因此人员素质不高,合规操作意识差,业务操作流程相互制衡的规章形同虚设,极易导致操作风险发生,对村镇银行日后业务发展埋下风险隐患。

3 完善村镇银行风险管理的建议

村镇银行若想良好的运营,就应把风险管理看作是发展的关键。为此,村镇银行要根据自身的风险,按照《村镇银行监督管理意见》的要求,建立合理的风险管理体系,制定风险管理策略。

3.1 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提升资产质量

加强对客户的信用调查力度,建立和完善农村信用的评估方法和信用手里的标准化流程明确每个信用管理环节的内容、责任主体及职责,确立信用评价细则,划分风险管理责任。然而,提高信用风险管理,不光要建立完善信用管理制度,开展信用评价,还要做到以下三小点:完善贷款“三查”制度,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定期进行贷款风险检查,建立风险预警体系;建立健全资本约束

3.2 提高流动性风险管理能力,增强流动性风险管理意识机制,促进运营模式的良好发展

村镇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目的是确保在市场及财务出现危机时期能有稳定的流动性,从而有能力应对债务和客户的需求。村镇银行应提高流动性管理,制定合理存贷比率。近年来,乡镇企业发展迅猛,对资金的需求量大,村镇银行可以以他们为主要客户,抓住这一主要市场,增强吸收存款的能力,充分发挥村镇银行立足于当地和服务于“三农”的自身优势,将农村客户吸引到自己的银行中。村镇银行更要落实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责,加强对流动性指标的识别、分析、监测和控制,建立健全的流动性风险预警体系,建立应急预案,尽可能的减少流动性风险给银行带来的损失。

3.3 提高操作风险管理能力,完善操作规范

村镇银行要进行定期检查,认真排查操作漏洞,系统地提出相应的弥补方法和建议,不断完善制度、改善操作规程。而且要定期对业务人员进行培训,增强员工的操作水平、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使员工在业务拓展时能够识别风险并予以控制。这样做不光提高员工业务素质,并且让员工对银行的业务流程和规章制度更加熟悉和了解,从而有效控制操作风险。同时建立重要岗位定期交流制度,对在同一岗位工作三年以上的都要遵循轮岗制度,进行换岗。但也不能忘记加强对员工的监督管理,监管部门要制定出相应的监管制度并加强监管力度,以最大的可能避免操作风险。

3.4 树立风险管理意识,提高风险管理文化

村镇银行要想打好风险管理的基础,应从建立风险管理文化入手,做好以下几点:首先,深刻认识风险防范的重要性,在进行业务的同时控制风险,在防范风险的基础上发展业务。其次,让风险观念深入人心,使员工在每一次业务处理的事前事中,都仔细分析给银行带来的各种风险。再次,把内部控制落实到根本上,在每项业务的开始都要制定相应的内部控制计划。最后,深化风险动态量化观念,提高对风险的识别和监控的能力,做到预防风险,控制风险。

第6篇:村镇银行发展前景范文

关键词:村镇银行;信贷风险;防范

随着外向型农业的发展,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我国农村地区对资金需求呈刚性增长态势,需要金融部门在信贷、结算、委托、信息咨询等各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和支持。而目前的农村金融体系明显存在组织机构单调、服务功能不全、支持面狭窄等问题。设立村镇银行,无疑对激活农村金融市场、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搭建农村金融供给新渠道和改进农村金融服务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

截至2009年6月末,全国已有118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业,从机构类型看,村镇银行100家,贷款公司7家,农村资金互助设11家;从地域分布看,中西部地区84家,东部地区34家;从经营情况看,已开业机构实收资本47.33亿元,存款余额131亿元,贷款余额98亿元,累计发放农户贷款55亿元,累计发放中小企业贷款82亿元。多数机构已实现盈利,其中2009年累计盈利4074万元。

从目前来看,我国现有的100家村镇银行多数分布在中西部地区金融机构网点覆盖低、金融服务不充分的村镇。由于村镇银行目前受到严格的地域限制,不能跨地区进行存贷业务。这种小区域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模式很容易产生流动性风险。村镇银行在吸收存款方面受到农村信合、邮储等的竞争,不仅网点、品牌等存在弱势,而且不能开办对公存款业务等,致使资金并不十分充裕。同时各地基层人行对村镇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规定不一,很多按照一般商业银行标准进行,也降低了对农信社等的竞争力。

由于农村对村镇银行的放贷需求强烈,这样便产生了资金需求和供给的不对称性,从而很容易导致风险的产生。在自身规模小和盈利的压力下,村镇银行存在着不断扩大贷款规模的冲动。一些村镇银行的贷存比已经超过了监管红线75%,个别银行甚至超过了100%,有的甚至开始动用资本金发放贷款。据统计至2007年5月31日,农村新金融机构(主要是村镇银行)吸收存款5523万,发放贷款13843万,正是这一问题的佐证。

二、村镇银行信贷风险类型

我国是农业大国,村镇银行主要服务于农村经济,面向“三农”、城乡联动、综合经营,即面向农村、农户和农业经济组织,大力支持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发展。我国的村镇银行金融风险,由于其所在区域经济环境内在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从而导致其信贷风险类别必须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办法来加以考虑。按照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我国村镇银行信贷风险可划分为政策风险、环境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和法律风险6个类型。

(一)政策风险

政策风险主要是指政府的经济金融政策和政府的行政行为对金融机构导致的风险。在村镇银行信贷风险领域,这是首要的和最大的风险。首先是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由于政府的宏观经济金融政策的不连续性,有可能导致村镇银行不能连续、持续和健康经营,从而有可能因此形成不良贷款。

另外,由于地方政府对当地金融机构不合理、不科学甚至随意性的行政强力干预,都有可能造成村镇银行信贷资产的非正常运营。而企业破产倒闭和农户不守信用的现象如果层出不穷,就有可能使该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二)环境风险

环境风险是指金融活动的参与者面临的自然的、政治的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带来的风险。环境变化给金融活动参与者带来的损失可能是直接的,也可能是间接的。这种信贷风险具有不可抗拒性,无法回避。

农村资金运动的季节性、周转的缓慢性、占用的分散性,决定了村镇银行贷款更容易出现不能按时足值收回的可能性。

(三)信用风险

涉及到村镇银行的信用风险,与一般金融的信用风险有一定的区别。要根据所在区域经济的发达程度和金融的发展状况,来确定广义和狭义信用风险的运行或程度。在我国农村金融领域,由于存在东、中、西部的地域差别,经济发达程度不同,决定了信用风险的范围大小。发达地区农村随着银行业务的多样化,存在着贴现、透支、信用证、担保、证券投资等比较宽泛的信用风险。

而在广大欠发达农村地区,仍然以借款人违约导致信贷资产损失的风险为主,也就是以狭义的信用风险,即贷款的信用风险为主。在我国农村,由于经济的薄弱性和信用客户的复杂多样性,以及金融生态环境不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客户的信用意识普遍较差,信用风险相当严重,我国农村普遍缺乏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体系。

(四)操作风险

从内部因素来看,在农村地区金融领域,由于基础设施、管理素质、技术含量、生态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操作风险表现得更加复杂和严重。村镇银行信贷的操作风险主要表现为决策风险、运作风险和道德风险三个因素。

从外部因素来看,操作风险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借款人由于生产经营出现严重危机而导致的客观信用风险,另一种是借款人或其他相关人出于自身利益的不良目的,采用骗取银行信任、拉拢或腐蚀内部人员等手段,诈骗贷款资产的主观行为而导致的风险。操作风险在农村金融领域主要表现为管理问题。

(五)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影响我国金融业的重要风险。按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划分,市场风险的度量和管理将是未来国际活跃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指标。

目前,金融机构已越来越多地通过开发机动灵活的浮动利率贷款新产品来规避利率风险。但我国村镇银行在贷款定价的运用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如何提高贷款定价的策略和方法,在支持多元化的农村客户中达到双赢,在农村地区金融市场利率价格的波动中防范信贷风险,是村镇银行必须面临的重要课题。

(六)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被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明确地纳入操作风险并加以说明,在国际活跃银行风险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法律风险在发达国家主要表现为立法风险,即由于法律条文改变对银行经营产生的风险。

在我国,法律风险主要表现为法制环境不健全,与银行经营直接或间接有关的法律不完整、不细化、不配套,有些法律法规同国家的相关政策和规定互相矛盾,甚至背道而驰。我国商业银行在实际运作的过程中,受到法律环境的种种制约,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有法难依等现象大量存在。

三、村镇银行信贷风险的防范对策

在防范信用风险方面,首先在借款人资信等级评定程序上,应成立资信评定小组。村镇银行要成立资信评定机构,在村庄信用站成立资信评定小组。资信评定小组可以由村党政组织、农户代表、村镇银行员工组成,也可以排除村党政组织,由村镇银行通过信用站自主建立,但必须符合当地农村的实际情况。信贷员要仔细调查借款人生产资金需求和家庭经济收入情况,按照借款人的信用程度,填制农户资信等级评审表,提出初步调查意见,并对资信评定小组提供的农户基本情况真实性负责。

村镇银行必须研究并建立一种科学高效的、简单的农村信用评估方法,使得相关人员易于掌握并高效决策。具有参考意义的孟加拉格莱珉银行的做法是增强农产之间的互相合作与联保,减少信用风险。另一方面,需要当地政府通过政策激励当地的信用环境建设,并引进或建立农村信用评级机制。如辽宁省为391万户农产建立了信用档案,对288万农户进行了信用评价,这些经验都值得推广。

同时,可以根据优秀较好一般普通的等级评定情况,分别颁发不同级别的农村小额贷款证或农户信用证。由村镇银行对评定的农户信用等级要每年审查一次,对农户信誉程度发生变化的,应重新评定信用等级并确定其相应的贷款限额。

为防止法律风险,政府应该进一步明确,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和房产不能抵押担保。目前,担保抵押是农民获取贷款的基本条件。按照最近银监会出台的“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工作方案,其中提出“原则上,凡不违反现行法律规定、财产权益归属清晰、风险能够有效控制、可用于贷款担保的各类动产和不动产,都可以试点用于贷款担保。”沈阳市农村信用社开展了林权抵押贷款、农机具抵押贷款等贷款方式。创新担保机制和担保方式,扩大农户和农村企业申请贷款可用于担保的财产范围。

在防范环境风险管理方面,首先要加强存款吸收能力。从民间资金来说,村镇银行在网点数量、结算便捷程度、品牌等方面都存在弱势,提高吸收存款能力有一定难度。但是村镇银行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立足本地、服务三农、又有大银行股东背景的特点,将农产、农村企业吸引到自己的旗下。防范化解的关键是通过改进农村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设施条件、加大国家与社会的补贴和构建抵御自然与意外事故的保险机制等多种途径和办法来实现。在增加存款方面还可以争取专项支农资金,目前这些专项都存放于农信社。随着村镇银行的经营进入正轨,信用等级提高后,应积极争取这部分资金,并争取对公存款及其它负债业务。

要加强市场风险防范,从根本来讲应完善农村金融市场,特别是加强农业相关的保险业的发展。这是不仅对村镇银行,而且对农民都非常有益的事情。但也是一项需要政府、企业共同努力的艰巨任务。如2007年国家财政开始对农业保险予以补贴,中国人保、中华联合财保、安华农业保险等公司与中国再保险集团签订了政策性农业再保险框架协议。所以,农村保险已经开始不断完善,但仍需继续加强。此外,村镇银行还应当挖掘农产资源。由于目前农村小额贷款的额度一般在3万元以内,已经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很多地方的支农再贷款额度都被农信社完全闲置。而村镇银行正好以农村相对较大资金需求的村镇企业为主要客户,正好符合市场的需要,可以抓住这一市场。而农产和农村企业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加强政策风险防范,最可行的就是村镇银行要加强农村产业发展的研究。既包括研究某一行业的发展前景,比如曾都的香菇的市场发展状况,近几年的市场前景如何等。也包括某些行业对于国家发展政策和方向的合规性研究。比如地方小企业,如小炼油厂等和国家政策的关系、可能的存活空间和时间等。这种风险特别突出,因为一旦国家政策严格实施,他们可能瞬间倒闭,风险难以把握。村镇银行必须保持高度的政策敏感性,严格把关,远离这类风险产业。

此外,村镇银行只有不断加强内部信贷风险管理,才能不断发展,不断壮大,不断创新,立于不败之地。这是村镇银行良性发展的根本出路,也是遏制风险特别是操作风险的关键环节。村镇银行信贷风险内部化解应始终坚持法人治理、用人理念、内控体系和金融文化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唐双宁.寄望村镇银行“汤水效应”[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3月2日,第A01版

[2]张吉光,梁晓。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M]。北京: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

第7篇:村镇银行发展前景范文

【关键词】村镇银行;市场定位;发展路径

引言

村镇银行是指经中国银监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发展村镇银行是丰富农村金融市场、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重要举措,对于目前还处于二元传统经济社会的中国具有加强金融服务供给、推进农村经济金融改革的重要意义。本文将运用SWOT分析法研究现阶段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提出存在的问题,并对村镇银行的发展模式提出两种可行建议。

一、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分析

(一)村镇银行的SWOT分析

SWOT分析又称态势分析法,是对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内部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外部机会(opportunities)、挑战(threats)进行分析,从而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下面通过分析村镇银行自身的优势、劣势和所处环境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找出较合适的市场定位和发展战略。

1.优势。一是本土化优势。村镇银行具有社区性银行的通常优势,十分熟悉本地市场,与贷款客户有直接或间接的接触,信息不对称程度相对大银行而言较小,对当地小客户的风险识别能力较强。二是高效率优势。村镇银行决策链条短,信贷机制灵活,能适应农村“短、频、快”信贷需求。三是发起人优势。村镇银行发起人可以是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或者优秀的农村合作银行,能够较好地利用发起行的资源,利用发起行的结算网络,借鉴发起行的先进制度,利用发起行的品牌优势,从而在起步之处就具体较强竞争力。

2.劣势。一是难以满足多层次需求。农村金融市场包含了多个层次,有农业产业化企业的资金需求,有个体工商户、种养殖大户以及需要政府补贴的农业综合开发、扶贫等资金需求,有外向型企业的国际业务需求等。富裕起来的农民还对保险、基金等现代金融产品有较大的需求。村镇银行成立之初,对市场和风险的把握还不够,金融产品还很单一,难以提供综合性的金融服务。二是吸储难度大。村镇银行网点少,市场品牌的建立也尚需时日,老百姓对村镇银行认可度不高,吸储难度普遍较大。三是结算网络不畅。从功能上看,村镇银行可办理国内结算、票据承兑与贴现等业务,但从目前情况看,各家村镇银行结算网络还不健全。

3.机遇。从机遇方面看,广大农民、农村企业急需能为其解决燃眉之急、贷款门槛低的银行,以满足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不足的矛盾。这对于新成立的村镇银行是一个良好的商机。

4.挑战。农村金融市场总的发展态势将是多元化的竞争格局。农业发展银行逐步扩大商业贷款范围,主要面向农业龙头企业;邮政储蓄银行利用其网点优势,大力推广小额贷款;农业银行也将加大对农村市场和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会带来农村金融市场客户资源的重新分配。

(二)农村金融市场客户群分析

农村银行机构的服务对象可以大致分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企业和农户三类。

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关系民生和农村经济发展基础。投入大、收益慢,单纯依靠商业化运作存在较大困难,应以政策性金融为主。

2.农村企业:属于商业性金融需求为主。农村企业是带动农民致富、繁荣农村经济的基础。发展一批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企业能有力地带动农村工商业发展。比如,近几年蓬勃发展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较好的解决了单个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信息劣势和规模不经济,是农民根据自身发展实际的内生性制度变迁,具有旺盛生命力和良好发展前景。

3.银行网点:中心城镇以外的农村银行网点建设,属于政策性需求。设立村镇银行的政策目标之一是解决服务空白问题,这一目标具有鲜明的政策性,尤其是银行网点的服务空白问题。从浙江中等发达县市看,一个银行网点吸收2000万左右存款才能达到盈亏平衡点,而在非中心乡镇居民财富水平难以这一存款规模。显然,在没有财政补贴的情况下,希望新兴的村镇银行扮演政策性角色到偏远地方设网点,既不利于村镇银行的长远发展,也达不到搞活农村金融的目的。

农民的信贷投入也不属于纯商业性金融需求。对农村的农民结构进行分析,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贫困农民,没什么专业技术,依靠打工出卖体力劳动维持生计。这部分农民在浙江山区较为多见,日常收入只能吃饱饭,要满足子女就学、改善生活环境等资金需求就捉襟见肘了。第二类是正在脱贫致富的农民。这部分农民从事个体经营,从事种养殖业等等,具备一定的经营能力。此类农民是浙江农村经济中的中间力量,他们分布在大部分农村地区。浙江农村大部分家庭应属于第二类。第三类是已经富裕起来的农民。这部分农民从事相对规模化的个体经营,收入较为稳定。这部分农民在城市郊区或经济发达村镇较为多见,在一般农村则不占主导地位。实现农村的生产发展和生活宽裕,重点在于前两类,这两类农民的金融服务需求带有强烈的政策性特点。

二、浙江省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分析

(一)浙江省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

2008年5月27日和28日,我省首批试点的长兴联合村镇银行和玉环永兴村镇银行分别开业。长兴联合村镇银行是我国目前注册资本规模最大的村镇银行,之后村镇银行业务在浙江的发展如雨后春笋,截止2011年11月,浙江已经开办了36家村镇银行。

试点村镇银行的设立最直接的良好效应是:丰富了农村金融市场,提高了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程度,促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进服务质量。村镇银行由于其市场定位与农信社较为相似,成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直接竞争对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出于竞争压力,纷纷抢占和巩固在农村的市场定位,主动提高对农村企业和农民的服务质量。

同时,试点村镇银行的发展也存在明显不足:一是资金来源不足制约信贷供给。由于村镇银行成立时间短,机构网点少,相对于其他金融机构来说,在存款的吸收上处于劣势,存款难问题尤为突出。而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和个人旺盛的融资需求较为旺盛。比如2008年6月份,上门玉环永兴村镇银行进行信贷需求登记的小企业就达三百多户,覆盖了各主要行业。相比之下,村镇银行相对局限的信贷资金来源对下一步的信贷投放带来一定的制约和影响。如长兴联合村镇银行存贷比已超过90%,玉环村镇银行也反映受存贷比限制,信贷投放难以满足企业正常需求。

(二)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情况

从试点情况看,与地方商业银行相比,村镇银行户均贷款规模相对要低。但与农信社相比,村镇银行客户层次反而更高。从农户和中小企业贷款户均余额看,两家村镇银行均高于当地合作金融机构。从这三家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来看,基本符合设立初衷,以“三农”和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

(三)影响村镇银行定位的主要因素

1.内在盈利压力:资金的逐利性决定了即使农户、小企业等民营资金入股也不等于信贷会自然向小额贷款倾斜,股东不能不关心分红等收益情况。在收入主要依靠利差的情况下,村镇银行的盈利能力取决于存款和贷款市场份额的提高。因此,村镇银行成立之初资本金过大,意味着资金的过剩和浪费,造成银行经营成本过高和分红压力。这反过来还会迫使银行背离中低端客户的市场定位,从而追求短期的盈利效应。

2.网点结构:村镇银行网点少,延伸服务能力不足。网点结构一是影响银行对客户的服务能力。短期内,村镇银行不具备开办网上业务的能力,其服务对象也不具备安全使用网上业务的知识。服务农民,更多的还是要依靠有形网点。二是影响小额信贷风险管理能力。小额信贷主要依靠经营者品德、投入回报情况等软信息,而不是依靠财务报表等硬信息。村镇银行在农村网点不够,影响了信贷员对农民信贷资金使用情况和风险情况的把握,出现“不敢放贷”或“低效率放贷”现象。

3.人员结构:新招聘员工对农村情况不够熟悉。如长兴联合村镇银行员工43人,其中40人有从业经验,主要来自当地国有银行,熟悉银行基本业务,但对涉及农村千家万户的小额信贷业务并不熟悉。

4.经营意识:从实际运作情况看,村镇银行发起人和经营层还存在明显的求大思想,而不是小型的精品银行思想。村镇银行高管层普遍希望以尽快的速度把规模作大,实现较好的盈利,然后再实现业务重点向农户和微小企业倾斜。 (下转第169页)(上接第167页)

三、未来村镇银行定位的选择

(一)村镇银行的两条发展路径

从以上分析来看,村镇银行面临两条发展路径的选择。一是“中高端切入”模式。村镇银行利用发起行品牌、技术等优势,吸收较高的资本金,按照城商行模式建立起较为先进的金融服务能力,从而在县域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市场中迅速站稳脚跟。二是“低端起步”模式。村镇银行规模不大,成立之初即立足于以农户贷款和个体工商户贷款为主,做小、做散。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壮大。这种模式在特色产业较为明显或者家庭工业、个体工商户较为集中的县(市)更为可行。

这两种模式难分优劣,只能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1.以一、二类农户为重点。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的现实需求看,对较为贫困的第一类农民,银行的主要支持手段是扶贫贷款。通过与地方政府的合作,由地方政府贴息或担保,达到收益覆盖风险的目的。对第二类农民,主要支持手段是增加有效信贷供给,改善服务质量。通过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规范运作、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创新服务手段,提高对人口密集、产业相对集中的家庭工业的支持力度,从而更有效地支持农民致富。

2.以优质的银行服务为手段。实现自身商业可持续发展和提高社会效益都需要具备优质的银行服务手段,包括灵活的信贷制度,更为丰富的服务品种,更贴近农村需求的服务方式。

3.有步骤地增设银行网点。农村地区需要增加银行网点,以方便百姓生活。同时,村镇银行要扎根农村,也需要有农村网点来推广业务。但网点的设置是在成本收入可行的前提下推开,达到“银行赚钱、百姓受益”的双赢局面。

(二)村镇银行的定位是动态演变的过程

当前,村镇银行的业务盈利点在小企业和较为富裕的农民,其市场定位和农信社有较大重叠,单户贷款额度甚至高于农信社。这与银监会希望的“先解决服务空白,后解决竞争不充分问题”有一定矛盾。但从村镇银行自身发展来看有一定合理性。市场定位不是政府指定的,而是通过自身发展和市场竞争自然演进形成的。

政策限制对于农村基础设施等大项目的信贷投向相对可行,但对于额小、量大的小额贷款,监管只能限制单户贷款比例,而不具备识别贷款对象的更具体类别,即使能识别,也是成本太高,不具备可行性。相比较而言,市场竞争对定位的制约作用更为有效。比如,在从紧货币政策时期,信贷需求旺盛,村镇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对象选择余地大,贷款对象往往会选择经济状况好的富裕农户和中等规模企业。但在市场竞争较为激烈的时候,村镇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会根据其地缘优势选择一般农户贷款。

村镇银行成立之初,机构的资产负债规模还相对较小,息差较低,而固定成本和费用较高,盈利压力较大。现已盈利机构的平均经营时间约为11个月,据测算其他机构3年内均可实现盈利。在需要尽快盈利的情况下,村镇银行难以有积极性来培育小额农户贷款。同时,主发起行较好的支持也为村镇银行发展中小企业贷款提供了现实条件。

村镇银行的加入使农村金融市场产生鲶鱼效应,受冲击最直接的农信社势必更加重视在农村的业务基础,巩固其农村阵地,使其服务对象进一步往下沉,从而间接上达到减少农村金融服务空白的目的。村镇银行发展到一定程度,其开展农村小额信贷业务的能力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同时,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一、二类农民生活更加富裕,商业化金融需求能力也大大提高,村镇银行对农户的信贷支持将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Carter, D. A., McNulty, J. andVerbrugge, J. 2005.“De-regulation, 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the business lending perform-ance of large and small banks.”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Volume 29, Issue 5, pp. 1113-1130.?

[2]李彦东.村镇银行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究[N].金融时报,2010-3-22.

[3]万解秋,谢金楼.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OL].中国改革论坛网,.cn.

[4]丁薇.透析村镇银行发展现状[J]银行家,2009(11).

[5]刘寅喆,银河.村镇银行对农村金融的意义及其发展策略[J].财经视线,2008(8):78-79.

作者简介:

第8篇:村镇银行发展前景范文

[关键词] 村镇银行 新制度经济学 制度安排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存在明显的制度供给不足。国有商业银行大量撤并县以下的金融分支机构,同时把县级分支机构的贷款权限上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工作重点则放在大中型城市中,为普通农户和乡镇中小型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仅有农村信用社。

自2007年以来,随着原有村镇银行扩大业务规模和新机构不断设立,村镇银行的存贷款以几何级数增加,2007年7月底三类新型金融机构仅有1.13亿元存款和0.94亿元贷款,2008年底,已开业的107家三类机构共吸纳股金41.2亿元,吸收存款64.6亿元,贷款余额34.2亿元,96%的贷款投向农村小企业和农户。中西部地区农村金融机构覆盖率有所提高,“鲶鱼效应”初步显现,试点地区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显著改善。面对村镇银行的改革实践,近年来理论与实务界对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取得不少的研究成果。

在国外,Ronald.I.McKinnon和Edwards.S.Shawd(1973)提出“金融抑制”理论,主张深化金融,推行金融自由化;Berger和Udell(1998)提出“关系型贷款”,并认为中小型银行在对中小企业融资时因为便于获取非公开的关联信息,而比大银行更具优势。在国内,乔海曙(2001)认为我国农村金融抑制属于供给型金融抑制,导致我国农村金融抑制的主要原因是正规金融部门对农户贷款的资金有限;何广文(2004)认为我国不同地区的中小经济主体的市场生存竞争能力差别很大,在农村金融市场,应该走多样化的方式来满足对金融机构的不同的服务需求。

二、研究方法

本文对村镇银行发展的现状通过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在交易成本与产权两方面进行分析,说明发展村镇银行的必要性。提出目前村镇银行制度上所存在的几个问题,并试图通过提供一定的制度供给解决或缓和这些问题。

1.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

新制度经济学中,在正交易成本的世界里要使交易成本最小化,通过科斯定理、现代企业产权理论以及委托理论对产权的分析,得知需要提高制度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关键是要形成合理的产权结构。

2.村镇银行发展的交易成本优势分析

根据金融交易成本狭义的定义,从微观层面上看,主要包括贷款人的成本和金融中介的成本。

(1)从贷款人的角度

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借款人主要为普通农户与乡镇中小企业。农户信贷需求付出的成本除贷款利息外,考虑到农业生产的时效性,还有时间成本。农民的信贷需求与商业银行所能提供的供给存在严重的不均衡,普通农户获得贷款,需要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这也形成农户的交易成本。乡镇中小型企业,因为规模问题,在获取银行贷款时,往往被加以更高的贷款利率。另外,银行的贷款审批权回收导致其获取贷款的环节较多,所花费的时间较长,一般乡镇中小企业自身缺乏足值抵押品,这些必然导致乡镇中小型企业获取贷款的成本升高。

村镇银行加入农村金融市场所导致的“鲶鱼效应”,对农村金融市场贷款利率的适度下降有积极的影响。村镇银行管理环节少,经营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有助于减少普通农户与乡镇中小型企业贷款时的时间成本。同时村镇银行的设立增加了农村地区的金融供给能力,提高了他们获取贷款的可能性,降低了在获取贷款过程中可能支付的隐易成本。

(2)从金融中介的角度

金融中介的交易成本主要包括金融机构在金融交易中为搜寻信息所耗费的信息成本,为了达成交易所耗费的谈判成本,保证交易正常进行所耗费的实施监督成本等。

商业银行面向农村普通农户和乡镇中小企业时,因为信息不对称,为规避信贷风险,在搜寻贷款人相关信息时所付出的成本比较高,在发放贷款时,从贷款申请到贷款审批,国有商业银行的管理环节多,达成决策的时间长,在这一过程中耗费的谈判成本比较高。

村镇银行提供金融服务时,具有信息优势,不仅对贷款人的财务状况与经营业绩更加了解,对贷款人的管理方法,发展前景等方面较为隐蔽的信息比较熟悉,对贷款人的经济状况的变化方面的信息更加敏感,也能更快的得到这些信息。因此,谈判成本较国有商业银行低。

3.村镇银行发展的产权优势分析

在新制度经济学中产权通常被定义为由物的存在及关于它们的使用所引起的人们之间相互认可的行为关系。

(1)村镇银行产权结构的形成

村镇银行的产权结构吸取了当年的农村合作基金会的经验教训,明确规定村镇银行的最大或唯一股东必须为银行业金融机构且持股20%以上,其余股东持股不得超过10%,这保证了村镇银行股东的相对集中的同时也保持了事实上的分散比例,也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由村镇银行的设立过程可以发现,村镇银行的产权明晰,根据科斯第二定理,在交易成本不为零的情况下,交易成本的大小,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就直接取决于产权区分的清晰度,相对于目前产权仍不明晰的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具有极大优势。

(2)村镇银行的产权流动

产权的趋利性要求产权能够顺畅流动,产权的持有人才能通过调整拥有产权的投向来获取最高的回报,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村镇银行股份的转让和退出根据银监会的相关文件规定为村镇银行成立3年内不得转让或质押,虽然目前村镇银行试点开展仅一年时间,暂时无法实现,但其产权明晰,3年后依法转让、继承和赠与都不会有阻碍。

三、村镇银行发展的制约因素

1.政策性目标与盈利性目标的矛盾

从根本上说,农民是弱势群体,农业是弱势产业,农村是弱势地区。传统农业是一个没有太多增长潜力的弱势产业,为这一产业服务的金融空间是有限的。

在《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中对村镇银行的业务范围也进行了明确界定,并要求村镇银行吸引的存款在缴足存款准备金后的可用资金应全部用于当地农村经济建设。从这个角度来看,村镇银行面临着与农村信用社同样的困境:服务“三农”的政策性目标与经营利润最大化的盈利性目标的矛盾。

在监管要求方面,目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农村信用社都一般在县级行政区域内经营动作,而银监会在县一级只有监管办,人数一般只有4~6个人,同时还要对其余商业银行进行监管,这无疑对银监会的监管能力是一大挑战,特别是当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普遍化后,是否会出现在县级监管办对其监管力不从心的情况也是一个疑问。这样很难以监管的手段确保村镇银行不偏离支持“三农”的政策性目标。

2.缺乏规模效应

小范围经营的灵活与信息优势与金融业网络性、金融风险的外部性有冲突。村镇银行一般是在县级区域经营的独立法人,在当地农村地区经营传统信贷产品。作为服务“三农”的小型金融机构,小规模小范围经营有其灵活、熟悉当地情况、信息成本低等优势。但是,规模太小,就可能出现难以维持的局面,从商业银行经营来看,规模和资产流动性和资本充足率之间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村镇银行规模较小,而在农村金融市场,因为农民居住相对城镇居民来说较为分散,需要一定数量的网点才能覆盖到整个市场。但是,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分支网点出于安全性与信息化的考虑,开设成本较高,同时还要负担一定的人力资源费用,对于起始资金较少的村镇银行来说,是难以承受的。

3.缺乏抗风险能力

村镇银行业务主要还是集中于传统的信贷产品,同时对农民发放小额信用贷款。因为农村地区的贷款业务很大程度上缺乏有效的担保和具有较好流动性的可变现抵押物,也没有第三方专业机构对贷款项目进行评估,信贷风险和信贷成本都比较高。同时,因为村镇银行的贷款集中在县级范围的农村地区,对于区域性的自然灾害和农产品的市场风险所造成的风险无力应对。当自然灾害发生时,容易形成村镇银行区域内的贷款者大范围无力偿还贷款的情况,并且因为在灾后重建工作中,弥补灾害造成损失并重新投入生产,对资金的需求量增大,也容易造成挤兑存款的情况。

4.缺乏品牌和信誉

在传统信贷业务,特别是存款业务上,一般储户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储蓄资金的安全性,其次才会考虑收益。村镇银行作为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并且由普通商业银行和企业法人、自然人出资组成,其信誉和品牌在当地无从谈起。对于村镇银行所面对的主要客户群体――普通农民来说,更是注重金融机构的品牌和信誉。这对于村镇银行的业务开展产生了很大的困难,在吸纳存款的竞争上占据劣势,将极大地影响村镇银行的资金来源。

四、村镇银行发展的制度安排

1.通过加强监管确保资金投向

对于一般商业银行,监管部门设置了包括资本充足率、流动性比率、贷款集中度等营运指标。对于村镇银行,因为其经营中所具有的高风险性并且自身抗风险能力不强,应该对其审慎经营方面的要求更不能放宽。针对村镇银行小规模小范围的特点,对其监管应重视采用现场检查制度,并以非现场检查制度为补充,按照属地原则承担监管责任,实施贴近式、盯住式的持续监管和差别监管。

2.通过政策扶植促进村镇银行发展

(1)引入非正规金融拓展业务空间

非正规金融灵活、广泛的特性和信息优势也对村镇银行的经营有很大帮助。在非正规金融盛行的农村地区,广泛存在的是建立在亲缘、业缘和地缘关系之上的社会关系,这些社会关系构成了社会资本。村镇银行引入非正规金融,可以有效利用农村地区的社会资本,只要村镇银行能够提供合理的信贷产品,就可以减少大部分贷款的信用风险。

(2)在财政税收方面给予适当优惠

由于村镇银行在保证完成盈利的经营目标的同时还需要完成支持“三农”的政策性目标,这种经营模式不可能创造丰厚的利润,政府应该给予村镇银行适当税收优惠政策,这是引导他们不放弃公益性目标的基础和前提。目前可以考虑对于村镇银行的一部分支农业务,特别是对于普通农户的小额信用贷款,通过直接减免或先征收再返还的方式给予税收优惠,减少村镇银行的成本,引导村镇银行的信贷资源向支农业务倾斜。

3.通过立法保障优化金融生态

(1)强化协调工作完善配套规定

货币政策职能与银行监管职能本身存在着一定的利益冲突,容易相互干扰,出现人民银行和银监会从各自的利益需要出发制定相关政策的情况。

按照目前的发行库管理制度规定,多数村镇银行不符合相关规定要求,能否直接在当地人民银行发行库存取款以解决其现金供应,如果可以在发行库存取款,而县级支行的发行库已经撤并,又将以何种方式来保障村镇银行的现金供应。在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情况下,村镇银行出现支付危机,所在地基层人民银行将在何时以何种方式介入,承担最后贷款人的角色,也应尽快出台相关政策规定。这些都需要人民银行与银监会加强协调,完善相关制度。

(2)建立退出机制维护行业信誉

我国仍缺乏银行业金融机构破产的相关法规,村镇银行小型化、分散化,在适应分散和农户金融需求的同时也存在风险防范能力差的隐患,如果出现因经营困难而无法维持的情况时,将其以破产的方式退出市场,可以有效阻断金融危机的传导,遏制危机扩散,锁定危机损失,从而维护农村金融体系的安全。同时,将无法维持的村镇银行淘汰,符合“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竞争规则,有助于金融生态的优化。建立起存款保险制度,并在一定程度上赋予存款保险机构对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监督管理权,并明确其作为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清算人的角色和地位,既有助于提高金融机构市场退出处理的效率,也能保护存款者的利益。特别是村镇银行的经营范围主要在农村欠发达地区、贫困地区,其客户主要为普通农户,这些弱势群体的利益更加需要得到保护。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也能给储户以信心,让村镇银行的信誉得到一个大幅度的提升,有利于村镇银行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9篇:村镇银行发展前景范文

在此背景下,2006年,农村金融改革进一步深化。在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及邮政储蓄银行的业务规模做出调整的同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建立成为改革的另一个支柱。同年,银监会《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调整放宽了对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的政策限制,在这一文件的影响下,以村镇银行为代表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全国各地快速发展。浙江省的金融发展较为成熟、农村经济较为发达,在第二批村镇银行扩展地区中具有一定代表性。

作为全国经济百强县,长兴县农村中小企业以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金融的需求与日俱增,农业较高的自然风险、农产品较明显的市场风险、较低的农村市场化程度等一系列涉农问题,都对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提出了全新的挑战。然而,就长兴目前的农村金融发展状况来看,与发展“三农”的实际需求相比还远远不够,金融产品单一,金融服务网点少,贷款门槛高,以及办事效率低等问题至今依然是制约新农村建设的瓶颈。长兴联合村镇银行的建立,旨在促进农村地区形成投资多元、种类多样、覆盖全面、服务高效的全方位服务体系,有效解决农村地区金融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更好地加强农村金融服务,促进和谐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长兴农村的金融“补血”,从而更好地服务“三农”。

长兴县村镇银行小额农贷业务的发展现状

银行发展现状

长兴联合村镇银2008年4月30日正式创建成立,是杭州联合银行旗下第一家村镇银行,同时也是浙江省第一家村镇银行。同年5月,长兴联合村镇银行正式挂牌营业。长兴联合村镇银行注册资本为2亿元,既远远超过银监会所规定的300万元人民币门槛,同时也是当时全国注册规模最大的村镇银行。在其注册资本中,作为主发起人,杭州联合银行出资8000万元,持股比例为40%,其所联合的另外24家伙伴企业持股20%。可见作为第一大股东的杭州联合银行对其拥有绝对控制权。

作为当地的村镇银行,长兴联合村镇银行本土化程度比较高,比较容易被当地的个体农民和中小企业所接受。此外,该行的员工绝大多数都是长兴本地人,并且在长兴县其他银行工作过,对长兴县的基本情况比较了解。而且其相关人际关系又能帮助工作人员在工作中扫清一些障碍。同时,与国有四大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长兴联合村镇银行能更好地扎根于本土,在支农扶农方面更具有针对性,能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更好地服务于“三农”。例如,该行的贷款人员对长兴县的相关农业较为熟悉,对农户也较为了解,大大加快了贷款手续的相关流程,及时缓解农民贷款难的问题。

长兴联合村镇银行的成立,旨在促进长兴县地区形成投资多元、种类多样、覆盖全面、服务高效的全方位金融服务体系,有效解决长兴地区金融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经过短短三年的发展,2010年长兴联合村镇银行的存款总额达到了17亿元,占当地存款总额的5.4%,在当地金融机构中排第六名;同年其贷款总额达到了23亿元, 占当地贷款总额的7.4%,在当地金融机构中排第六名。可见其发展态势迅猛,发展速度也远远超过了长兴联合银行自己设立的三年发展目标。

信贷经营能力

就存款情况而言,长兴县诸多金融机构的存款市场占比中,长兴农村合作银行的比例最高,其次是工商银行,接下来依次是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长兴联合村镇银行的存款业务排名位列第六,达到5.4%。

就贷款情况而言,同样是长兴农村合作银行的比例最高,其次是建设银行,接下来依次是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长兴联合村镇银行仍然位列农村合作银行和国有四大行之后,贷款市场占比为7.4%。如表1所示:

两组数据共同说明,长兴联合村镇银行在该地区的市场地位较高。但也可以发现,其贷款占比较存款占比高出2%,表明其农户贷款业务发展能力较存款业务发展能力更强。

就其存款增长情况而言,在成立之初的2008~2009年,长兴联合村镇银行存款增长十分迅速,但之后马上回归平稳的增长,较其他银行而言无明显优势。在贷款增长方面,该行三年以来的贷款业务增速一直保持在各银行的前列,这一优势较国有四大行而言尤为明显。

由这两组数据还可以看出,长兴联合村镇银行的贷款业务扩展速度十分可观,但存款业务扩展速度与之并不相称。在积极扩张贷款业务的同时,需要给予提升吸存能力更多的重视。

资金来源结构佐证了笔者关于存贷业务发展失衡的认知。2010年,长兴联合村镇银行的企业存款占比最大(56%),散户储蓄存款仅占资金来源的20%,但同业拆借的占比却高达24%(图1)。

目前,银监会方面规定,商业银行存贷比应当控制在75%,考虑到村镇银行兴建初期可能存在的吸存难问题,银监会同时规定,在成立前5年,村镇银行可不受存贷比约束。在第三个营业年度结束后,长兴联合村镇银行的存贷比仍然在130%以上,且已有存款中散户储蓄存款的比例低于传统商业银行。对于一个以商业化经营为运营准则的银行,这一数据显然不够乐观。

客观而言,由于其贷款业务市场占比高于存款业务,贷款业务增速也较存款业务为快,且其资金来源结构所体现的银行存贷比、散户储蓄存款比例也与完全按照市场化规则运行的商业银行有较大距离。因此笔者认为,虽然目前长兴联合村镇银行的贷款业务规模扩张进展顺利,但其背后缺少强大的吸存能力作为坚实支撑。如果要完全实现银行的市场化、商业化运营,并确保农户贷款业务的稳定持续发展,需要在吸收存款方面做出更多改进,以为支持农户小额贷款业务扩张奠定稳固基础。

而在对银行的调查中,笔者发现,长兴联合村镇银行目前的存款业务经营模式还较为落后,各项经营基础设施的建设未能跟上银行业务扩展的规模与速度。举例而言,目前该行总行与各支行的所有个人客户业务都通过存折办理,相较于大型国有银行的借记卡、信用卡业务,该行尚未开展银行卡业务,对存款客户造成了不便,成为制约其存款规模扩大的主要因素之一,也制约着诸如客户异地存取款、转账等业务的办理。因此笔者认为,完善如银行卡业务、柜员机开设等经营基础设施应当成为银行扩大吸存的第一步。

然而必须肯定的是,该行在吸存方面也做出了较有成效的努力。由上文分析可以明显看出,长兴联合村镇银行在发展客户方面做出了极大努力,而在访谈中笔者了解到,该行在将贷款客户发展为稳定长久的合作伙伴或个人客户方面的努力卓有成效,这部分客户在顺利获取贷款的同时增强了对银行的信任与好感,表现出明显的存款倾向,将会成为日后吸存规模扩大的强大助力。

信贷经营特色

涉农贷款比例大。长兴联合村镇银行的服务对象为:个体农户、中小企业和微小企业。调研结果显示,该行2010年贷款的主要去向中涉农贷款占所有贷款的44.8%,成为贷款业务中最重要的类别。其占比明显高于同地区其他商业银行,说明目前长兴联合村镇银行很好地践行了其服务农村的设立宗旨。而在涉农贷款中,农林牧渔业贷款和农业经营性贷款又是其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一方面反映了长兴联合村镇银行贷款流向与当地农业经营模式的契合度较高,符合长兴地区农业经营模式多样化的地区特色;另一方面,生产性支农贷款占比远高于消费类支农贷款,也说明长兴联合村镇银行的成立及其业务发展对当地的农业经营和农民增收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图2)。

小额信贷业务贷款户数分散。长兴联合村镇银行2010年的个人贷款业务基本呈现增长趋势,接受信贷服务的农户数不断增长(图3)。就数量而言,30万元以下金额的贷款户数远较30万元以上金额的贷款户数为高,年末时30万元以下金额贷款总户数已达到3000户以上,而30万元以上贷款总户数仅为800户上下。在2010年6~9月,5万~10万元贷款农户户数更是经历了1400户以上的高峰数值。就增长速度而言,10万~30万元个人贷款户数增长最快。银行客户贷款金额分布区间的数量比较和增长速度均体现了小额贷款客户在长兴联合村镇银行业务中的重要地位。

小额贷款业务承现增长趋势。长兴联合村镇银行农户贷款户均金额变化趋势可以发现,户均贷款金额经历了极为明显的下降并仍保持着继续下降的趋势,其平均额度从2009年末的25.68万元/户降至23.28万元/户。虽然相较全国其他村镇银行的户均贷款金额并未体现较大优势,但对于经济发达、位列全国百强县的长兴县而言,这一额度已充分体现了其“贷小”的服务特色(图4)。

综上,涉农贷款的较高占比及合理流向、不断增长的小额贷款申请户数及户均贷款额度不断下降的发展趋势,能对长兴联合村镇银行目前的业务发展策略和成效进行很好的诠释。作为以支持新农村建设、提高农业经营水平、农民收入水平为建立初衷的村镇银行,长兴联合村镇银行的各项指标均符合其目标设定。

由此可见,长兴村镇银行的贷款结构之所以呈现上文所分析的结构,是因为其成立初衷及各项措施均能满足小规模贷款农户的需求。该行的成立填补了长兴县及其附属的村、镇在国有四大银行和商业股份银行相继退出后的农村金融市场的空白,拉近了农民和金融机构的距离,更加方便了当地农民办理存取款或贷款等相关业务。长兴联合村镇银行除了一个总行外,下设四个分行,均设在相应的镇上离农民更近。以笔者所考察的和平镇为例,在当地只有农业合作社和一家农业银行,金融机构较少,难以满足农民日益增加的金融需求,而长兴联合村镇银行和平镇支行的成立大大缓解了上述需求,方便了农民。

问题及建议

存贷款业务发展不平衡

通过考察长兴地区整体的金融市场发展状况,可以发现长兴联合村镇银行的存款规模和贷款规模均位居当地最大的长兴农村合作银行及国有四大商业银行之后,其在贷款市场的业务占比为7.4%,而在存款市场的业务占比则为5.4%。而对长兴联合村镇银行业务增长的动态考察所得到的数据也说明了类似现象。存款业务方面,除却成立之初的2008~2009年,该行的存款业务增长速度较为平稳,并未体现独特优势;相比而言,其贷款业务却在三年中一直保持着超越该地区其他银行的增长速度。长兴联合村镇银行资金来源结构再一次佐证了笔者关于存贷业务发展失衡的认知。2010年,该行的企业存款占比最大(56%),散户储蓄存款仅占资金来源的20%,但同业拆借的占比却高达24%。由此可见,虽然经过两年多的发展,该行在长兴县金融领域的市场竞争力得到了长足提升,但同时,其贷款占比较存款占比更高的现状,也反映了其存贷款业务扩展不够均衡的问题。这也正是许多小型金融机构和新兴金融机构共同面临的难题。这一问题的解决途径有以下两种:

政府政策支持,放宽存贷比限制。在实地调查走访中笔者发现,目前长兴联合村镇银行之所以能不受银监会给出的75%存贷比指标限制,在贷款大于存款的情况下仍可正常运行,主要得益于目前国家给出的“五年优惠政策”,即在五年之内可不受相关存贷比限制。就目前趋势来看,长兴联合村镇银行已经成立三年,其存款增长速度要在剩余两年内超过贷款增长并达到国家统一存贷比要求,难度较大。面对这一普遍情况,相关部门可将这一优惠政策年限延长,或秉承相同宗旨,为小型新兴农村金融机构制订符合其自身发展特点的存贷比指标。

增加营业网点布局,提升银行吸存能力。理论与研究认为,增加营业网点数量、优化营业网点布局是解决吸存问题的有效途径。结合当地市场占有率首位的长兴农村合作银行的发展经验来看,长兴联合村镇银行增设业务网点对于其继续发展有很大积极作用。前者目前已建立了8个支行与十余个分理处,并在全县设立了十余台ATM机,后者则仅有4家分行,并尚未开展银行卡业务。增设的营业网点一方面能使长兴联合村镇银行本身的储蓄存款来源增加,扩大其影响力,提升其市场地位;另一方面,更科学的网点设置与分理处开办也将为农户提供贷款咨询的便捷途径,这一点对于目前上门服务方式来说很难实现。此外,银行相关基础设施的欠缺也使得该行的存款便捷度受到影响。因此,加强电子交易进程、发展银行卡业务以方便存款客户异地存取,成为长兴联合村镇银行目前应当考虑的发展方向。

“支农、支小、支散”中的风险考核

风险控制问题是大部分小型金融机构所面临的另一个难题。由于其经营规模和业务范围所限,长兴联合村镇银行很难建立起统一量化的信用评级体系来衡量其贷款客户的风险状况。但与此同时,该行贷款“支农、支小、支散”的特征决定其业务发展是在熟人社会内进行的,对客户道德水平的衡量也因此更为容易。调查中笔者发现,在开展小额信贷业务方面,长兴联合村镇银行实行灵活机动、因人而异的差别化动态授权。在传统“双人调查”的基础上,推出“双线调查”模式,由原来的两名客户经理变为一名客户经理和一名风险经理实施贷前调查,前移风险关口。同时,该行通过区别不同的贷款用途,进行贷款额与产出额进行配比,根据实地调查获得数据考察贷款农户的现金流情况,收集贷款农户相关信息(个人素质,品质,以及邻里的口碑等)控制风险。必须肯定,目前所实行的这套“上门服务”式的授权资格审查模式在该银行获得了良好成效,但其较高的人力物力成本及潜在的不稳定性也是村镇银行商业化运行过程中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笔者认为,结合道德考量和信用评级、两者并重,是长兴联合村镇银行在“支农、支小、支散”目标下所应当选取的最好方法。一方面,应当对银行所掌握的客户与潜在客户资料进行量化、规范化、程序化管理,以科学的模型分析为基础评估对申请农户发放贷款的规模及利率浮动。并且明确评级责任,农户的基本状况及信用反映等由村组干部负责审查把关,并签字负责;信用等级初评由信贷员负责,避免因不负责导致的评级不准确。最后,要严格按照评级标准,评定农户信用等级,对所有农户都采用统一的标准,以确保评级客观公正。另一方面,要继续维持现行对客户道德信用情况的全面考察方式,发挥村镇银行本身的优势所在。

结论及展望

长兴联合村镇银行的农户小额贷款业务经过三年的扩张与发展,在服务当地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生产经营水平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以上的数据呈现和分析,笔者从该行的运行状况中可以总结出以下经验和问题:

首先,长兴联合村镇银行自身的发展壮大过程十分迅速,为其向农户提供贷款奠定了坚实的资金基础。其次,长兴联合村镇银行的上门服务方式为农户申请贷款提供了有效便捷的方式,导致其个人贷款金额增长速度超过企业贷款的同时,个人贷款户均贷款额度却在不断下降,有效达到了在农村合作银行业务脱农化时填补农户小额贷款空缺的业务发展目标。

农户小额贷款的庞大市场需求为村镇银行发展该项业务提供了有力动力,长兴联合村镇银行适宜的经营方式和经营策略也为其业务扩展提供了基础,但问题同样不可回避。

一方面,长兴联合村镇银行在为农户提供大量贷款服务的同时,其吸收存款能力的增长仍较需求更为缓慢,同业拆借在其资金来源中的比重仍然较大。虽然在注资银行(杭州联合银行及长兴农村合作银行)的支持下,该行目前仍可基本应对贷款需求,但这样的资金来源结构显然与其商业化经营的发展战略不相适应。

另一方面,长兴联合村镇银行农户小额贷款的实际发放过程中,采用以民间口碑为基础、保证人担保为主要担保形式的审核体系,虽然整体流程更为快捷方便,但这种主观评价为主的信用评价体系,对于村镇银行这一力图以市场化规则运行的正规金融机构是否适用,是否会引发难以精确控制的风险因素,仍值得怀疑。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