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西部计划范文

西部计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西部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西部计划

第1篇:西部计划范文

2016年,在多方组织和领导努力争取下,西部计划县新增为西部计划项目县,2016年7月28日西部计划县迎来了第一批西部计划志愿者。一年来,西部计划县项目办积极引导全县西部计划志愿者,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服务理念,积极建立健全志愿者组织机构,力争做到有制度、有保障、有活动、有阵地。以围绕党政中心开展志愿者工作为方针,以为服务社会为目的,以为奉献自西部计划为宗旨,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志愿者活动,为构建和谐西部计划作出积极贡献。2017年6月份全县共有大学生志愿者14人,7月份有5名优秀志愿者结束服务期,同时西部计划县也迎来了第二批总共11名新的志愿者加入,目前西部计划县共有20名大学生志愿者在岗服务。

二、实施情况

(一)组织保障到位。西部计划县项目办将西部计划工作及时向县委领导汇报,引起县领导的高度重视,县委常委会进行了专题研究,并成立以县委书记为组长,分管西部计划项目的县委副书记为副组长,教育、财政、人社等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机构。把西部计划工作作为人才兴县、强县利民的工作高度来抓,尽力解决志愿者工作、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特别是在中央生活补助资金未发放到位的情况下,县项目办积极和县委县府分管领导沟通,及时协调财政、人社等部门协调解决了15名志愿者的生活补助资金发放问题。

(二)日常管理到位。今年以来,县项目办通过完善各种规章制度,严格执行请(销)假制度,注重志愿者日常考核,提高志愿者的组织纪律性。在加强管理的同时,更加注重人性关怀,在中秋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组织召开志愿者座谈会及青年联谊活动,让志愿者感到组织的关爱和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三)宣传发动到位。为不断扩大志愿者服务工作的影响力,县项目办积极做好志愿服务工作的宣传,注重模范带动作用,通过采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宣传志愿者服务精神。至今,共在来宾日报、西部计划电视台、西部计划官方微信、团县委官方微信等媒体发稿30余篇。

三、主要成绩

(一)开展志愿服务,引领文明风尚。2016年11月19日第五届广西西部计划国际山地自行车越野公开赛在西部计划县召开,有 7名西部计划志愿者参加活动的服务工作;2017年2月27日至3月3日,央视《乡村大世界·走进西部计划》在西部计划县录制节目,10名西部计划志愿者在录制现场开展节目助演、上下道具、道路引领、问询解答、后勤支援、秩序维护等志愿服务;2017年5月21日至29日,14名西部计划志愿者参加西部计划壮乡·2017端午节系列民族文化活动的志愿服务工作;2016年10月27日,西部计划志愿者组织团员青年到北更乡敬老院、各小学、幼儿园开展尊老爱幼“爱心同行”、“衣”往情深等活动,为老人们、小朋友们送去了温暖和祝福,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针对空巢老人、留守妇女儿童、困难职工、残疾人等群体,志愿者们定期组织开展“邻里守望”、“关爱他人、关爱自然、关爱社会”、社区志愿服务、弘扬雷锋精神“春风行动”、巾帼志愿服务、文明交通、暑期大学生“三下乡”等30多个特色志愿服务活动。在西部计划县项目办指导和西部计划志愿影响下,西部计划县各县直单位、各乡镇志愿者踊跃参与,累计参与主题志愿活动达0.8万余人次。另外所有志愿者们都积极投身到服务单位的扶贫帮扶工作中,不计辛苦,主动加班加点,为当地扶贫工作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二)关爱留守儿童,传递社会温暖。志愿者们时常利用假期深入到红渡镇六碟小学、六纳小学、马蹄小学等地开展为期一周的“七彩假期、关爱留守儿童”“让温暖一起回家”“万名大学生志愿服务千所儿童家园”等主题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做游戏、教画画、准备午餐等形式,对留守儿童展开暑期课业辅导和亲情陪伴活动,切实关爱广大农民工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据统计, 2016年8月初至2017年8月底共开展陪伴营活动20余期,累计服务留守儿童人数超过5000人。

第2篇:西部计划范文

关键词:农村学校;特岗计划;特岗教师

中图分类号:G40-01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3)06-0048-06

一、背景与方法

联合国儿基会与教育部师范司“特岗计划”项目(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贵州省威宁县调研课题组于2012年11月3日至14日,赴贵州省海拔最高、经济最贫困的威宁县,就“特岗计划”实施情况进行了为期12天的基线调研。调研目的是为了了解“特岗计划”的实施成效、特点及存在的问题,特别是该政策实施7年后,基层村小、教学点的情况,特岗教师的生存与教学状况,为完善该计划提出建议与思考。

贵州省是我国西部经济和教育发展都比较落后的地区,也是国家“特岗计划”实施的重点省份,每年招聘的特岗教师人数众多,很具有代表性。自从2006年“特岗计划”实施以来,贵州省一直保持着多层次、大规模的招考态势。7年间共为全省50多个边远贫困县近2 000所农村学校补充了4.4万余名特岗教师(见表1);另外,特岗教师留任率也较高,2009年服务期满经考核合格,自愿留任的特岗教师占当年特岗教师总数的98%,2010年的留任率为99%,2011年的留任率为98%。

调研依据贫困、偏远、条件极其艰苦、特岗教师人数众多、问题相对集中等选点原则,选定贵州省威宁县作为基线调研的重点项目县。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地处黔西北乌蒙山脉腹地,平均海拔2 200米,素称“贵州屋脊”,是贵州的西大门。全县总面积6 296.3平方公里,是贵州省面积最大、最边远的县,居住着汉、彝、回、苗、布依等18个民族,总人口140万, 少数民族人口35万,占全县总人口的25%。由于地域和历史原因,经济文化长期滞后,财政支出远远大于财政收入,教学水平相对落后。威宁县是2006年贵州省首批纳入特岗计划的6个县之一,且第一年就占用了国家级特岗计划近33%的名额;之后的2008年招聘了国家、省、地三级共3 000名特岗教师,占用了当年贵州省特岗计划总名额(8 578)的35%;2009年招聘了800人(总名额7 012),占全省总计划的11.4%;2010年招聘了1 789名(总名额6 535),占全省总计划的27%;2011年招聘了550人(总名额7 043),占全省总计划的7.8%;2012年招聘600人(总名额11 079),占全省总计划的5.4%,7年间,共补充7 749名特岗教师。这7 749名特岗教师在县城一级学校的10名,乡镇一级学校的3 765名,村小、教学点的3 974名。

调研采取的主要方法有:访谈法、参与式观察法、文献法与人类学的社区穿行等方法。编制了省级、县级、校级领导及特岗教师四个层面的访谈提纲,结合具体情境采用结构式访谈、非结构式访谈、深度访谈相结合。在与四级人员互动中,作为一个参与者既卷入其中,又独立其外,并深入课堂,对特岗教师的教学进行了参与式观察。调研组不仅深入学校,还非常关注学校所在社区的情况,通过这种人类学意义上的“走街串巷”来认识学校所在农村社区的真实面貌,了解村民的生活,并认识学校与社区之间的关系。

二、威宁县“特岗计划”实施成效

贵州省通过特岗计划招聘的教师要去最贫困最边远的中小学任教,比如威宁县。这些地方大都是在特岗计划实施以前大学毕业生几乎从未考虑去的地方。特岗计划的实施之所以说是创新了师资补充机制,是因为它做到了两点:第一是财政支持,使得这些边远贫困县有能力支付教师工资。第二是明确了政策规定和导向,吸引大学生特别是农村大学生到贫困农村中小学任教。中国有句古话,名不正则言不顺。当特岗计划作为中央政策被明确提出来之后,一条通道就打开了。可以说,特岗计划是“花钱买机制”,打开了边远贫困地区教师补充难的死结,打通了农村大学生真正下到农村去的路径,也打破了农村地区老师不好招的局面。

1. 补充了大量师资,有力地推进了西部农村基础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

2000年,全国基本实现“两基”,而贵州省88个县中,有55个县仍未实现达标,“两基”人口覆盖率仅为35%。2006年,贵州农村未实现“两基”的4个县中,威宁就是其一。如果说贵州教育总体水平差全国20年,那么,威宁的教育水平还要比贵州平均水平差8到10年。2001~2006 年,威宁县总共安置补充师范类毕业生1 574名到学校任教,在非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中招考录取529名补充到教师队伍之中,向外县招聘本科院校毕业生73名到该县任教。而2006~2012年,特岗计划实施以来,7年间共招聘了7 749名特岗教师,相当于之前5年间招聘的教师总数的3倍。目前,特岗教师已经占威宁全县教师的一半,为威宁农村中小学补充了大量教师,使全县小学师生比提高到1:26,初中师生比提高到1:22.3,有力地保障了威宁县“两基”的复查达标。威宁县分管教育的副县长如此评价特岗计划:“特岗计划是很好的政策。确实是中央依据咱们西部省份,特别是贫困县,非常好地支持了我们“两基”达标,加快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特岗计划对今后西部农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更有作用,解决了西部地区自己解决不了的很多问题。”

2. 中央财政为主的专项资金注入,切实解决了西部贫困县因财政无力负担导致的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的发展瓶颈问题

威宁县“特岗计划”自2006年累计招聘了7千余名特岗教师,其中50%是国家级特岗,三年任期内的工资性支出由中央财政负担了绝大部分;约33%是省、地区级特岗,省级和地区级财政参照国家标准同样负担了绝大部分特岗教师的工资支出;县级特岗只有约17%,需要县财政来负担全部的特岗教师工资收入,这样的大力支持使得威宁师资队伍迅速壮大,义务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解决了威宁县因财政无力负担导致的教师数量不足的瓶颈问题。

3. 创新了补充机制,拓宽了招聘渠道,扩大了人才来源

特岗式面向全国招聘教师,虽然外省的还是比较少,但外县特岗教师占据了近3/4的比例。由于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原有的公招模式主要面对威宁本县生源,招的也大都是有威宁户口、威宁师范或者毕节学院毕业的大学生。而现在威宁有了来自大江南北的教师,各种文化得以交融和发展。

4. 优化了农村学校教育的学科结构,促进了课堂教学的均衡发展,提高了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

近两年内,当地农村学校不仅在主科语文、数学、英语上补充了相当数量的特岗教师,而且在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政治,特别是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这些紧缺学科课程上,特岗教师的到来使学校有了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从而优化了当地学校教育的学科结构,提高了学校的教学水平和教师的整体素质(见表2、表3)。

5. 搭建了发展性平台,吸引了相对优秀的人才

特岗计划明确了政策规定和导向,吸引了大学生特别是农村大学生到贫困地区中小学任教。当今,伴随着我国高等学校的扩招,大学生就业面临困难,特别是农村大学生,家庭经济条件的拮据和人脉关系的薄弱使得他们缺乏在城市立足的资本,特岗计划给这些农村大学生提供了进入“体制内”的路径,并成为国家有正式编制教师队伍中的一员,有保障性的工资和福利,对广大农村学生来说是个不错的选择。

三、威宁县“特岗计划”实施存在的问题

1. 威宁县条件艰苦,难以留住年轻教师,特别是本科毕业生

从2006年到2012年,威宁县特岗教师的流失是比较严重的。政策最初实施一两年内的流失主要是管理上缺乏经验,对特岗相关政策把握不足,特岗教师特别是外县特岗教师受到当地人的歧视也比较严重。在政策运行7年之后,威宁县累计流失特岗教师800余人(总7 749人),流失率达10.3%,远高于贵州省其他地区。这些流失的特岗老师多为本科生,主要原因就是条件艰苦,很多特岗教师服务期满后考入当地公务员,或因婚恋压力而选择离职,而服务期未满离职主要是不适应当地教学及生活,不安定感强,因为没有正式入编,而且3年后还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在客观上也影响了特岗教师留任的决心。

2. 县级财政承担特岗教师接转后全部经费,财政压力大

3年特岗教师服务期满接转后所有费用将由县级财政承担,调研发现,县级财政需承担中央财政承担的(2010年~2012年招聘)1 923人工资的缺口部分6 655万元。中央承担的经费按人均每年20 540元(人均每月1 711元)的标准补助,全年补助经费3 949万元。但威宁县特岗教师是按其学历执行当地公办教师的工资水平,除工资外,还承担住房增量补贴、住房公积金和医疗保险,全年需10 604万元。目前,县级财政每年需承担特岗教师经费34 142万元。

3. 特岗教师收入普遍偏低,生活消费难以保障

调研发现,特岗教师收入较低,特别是偏远地区村小、教学点教师收入远低于本省其他事业单位人员工资。表4为威宁县某乡两位特岗教师的工资情况(2008年特岗和2012年特岗)。

在调研过程中,不少特岗教师对于工资表现出不满的态度,下面是一位特岗教师的苦衷:

我们目前的工资真的是太少了,这里交通不变,出去一趟光是交通费就花不少,所以根本不敢回家,离得近的一趟来回也要百八十块钱,远的更加不少说了,来回就得半个月工资;我们很少给家里寄钱,不是不想寄而是真的自己都不够花,加上爱人、孩子,尤其是有了孩子之后,奶粉、玩具、衣服等等,不生病还好,一生病就更麻烦了,我们两个人的工资都不够,有时候家里反而还会贴我们一些;我们也想攒点钱买房子,但太不实际,别说城里的房子不敢想,就连我们自己农村家里要盖房子钱都筹不够;我们平时不够花的时候就相互借,你借我的,我借你的,反正没了就会借,第二个月发工资了,我们先把借的钱还了,可是一还完,这个月的工资就又没有了。

4. 特岗教师流动困难,特别是跨省、跨市、跨县流动更是难上加难

威宁县教育局有一个专门的文件《威宁自治县教育局关于本乡(镇)辖区内教师调整的规定》,文件规定,需要岗位调动的老师都要实行考试,称为“考调”。对于“考调”不少中心校的校长反映:

我们的这种考调其实是带有一定惩罚性质的,从下到上的情况基本是比较少见的,所谓考调其实指的是从上到下的一种情况。通过考核,差的才会被调到下面去(各个村小、教学点)。

另外,对于县的转调政策,在调研中,不少特岗教师反映如下:

理论上3年接转后是允许我们调动的,但工作后发现情况不是这样。外省、外县之间的调动基本不可能,本县内的调动也非常麻烦,每年也有走的,但都是有“背景”的人,要么就是送礼给钱的,普通老师根本就别想。我们农村家的孩子和城市人还不一样,家里有老人等着养,都想我们能在他们身边,而且很多老师的对象或配偶也都不在一个地方,这样两地分居又迟迟调不到一起的,特别难受。

5. 科学规范的培训模式和方法欠缺,特岗教师自身提升难以解决

县一般采取集中培训的形式对特岗教师进行思想、政策等方面的培训,校内主要是宣传和动员的形式。面对特岗教师的复杂背景,科学而规范有序的教师培训制度和程序相对缺乏,培训质量良莠不齐。从地方管理者的角度看,很多领导对于特岗教师3年后再择业都是有所顾虑的,对未转正的特岗教师培训会有所保留,而且由于当地经济落后,边远贫困县尤其闭塞,全面展开培训需要大量资金和人力、物力,也是教育主管部门力不从心的。调研中县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

对这些特岗教师我们县还是很重视的,每年上岗前县里都先要组织培训,而且特别是要跟他们讲讲“奉献”,我们这里的条件艰苦,这是个事实,但我们还是非常希望这些特岗教师能留下来,所以,从县这层面上,对特岗教师的培训主要还是集中在做思想工作上。

6. 特岗教师融入当地较为困难

在威宁县这样一个少数民族聚集地,语言成为很多特岗教师融入当地、开展教学的一个障碍。在调研走访的十几所学校中,有苗族学生聚集地、彝族学生聚集地、布依族学生聚集地,这些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和方言,而且在家和父母亲友交流一般都不会使用汉语,而大部分特岗教师,尤其是外地教师对于地方语言的掌握还有差距,这也是他们不能很快开展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也有部分地区的一部分特岗教师能力和素质较差,思想态度也不够端正,给特岗教师群体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四、分析与讨论

1. 年轻一代农村大学生择业遭遇困境,选择“特岗”充满矛盾

当前,由于我国高等学校的扩招伴随而来的学费自主,使得越来越多农村家庭出身的孩子上不起学,特别是大城市的重点学校。城市和农村的教育资源配置差异严重,为数不多的农村学生经历重重考试、披荆斩棘进入城市读书,之后发现城市生存成本根本是其个体和家庭无法承受的。选择“特岗”,进入“体制内”工作,并成为国家有正式编制的教师,有保障的工资和福利,对广大农村学生来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特岗”比起公务员考试、教师公招相对竞争小,准入资格低,而且3年后还可以转入国家正式教师编制。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速度的加快,年轻一代的农村大学生已经具有相当程度的现代性,一方面他们不愿吃苦,另一方面在城市找工作又很难,因此,报考“特岗”并到最偏远的地区执教,令他们矛盾重重。

调查特岗教师“输入口”的大学院校——贵州某师范院校。该校是由贵州当地3所专科院校于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合并升格为普通本科学校。通过表5可以看到其毕业生报考“特岗”情况。

通过分析当下农村年轻一代的就业选择,不难看出,虽然“特岗”是一条不错的路径,但不少学生,特别是农村独生子女的学生,还是因为无法承受自然地理条件和物质条件的艰苦而选择放弃。在调研中,不少中心校的校长反映,村小、教学点留不住年轻的特岗教师,他们人来了,心却一直不稳定、不踏实,这导致特岗计划的预期目标和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2. 大多数特岗教师对收入不满意,迫切需要加大补偿力度,但如何操作却成为难题

在如何提高特岗教师待遇这个问题上存在着很大的争议,需要考虑诸多维度。第一,仅仅提高特岗教师待遇,还是提高所有在村小、教学点工作的教师的待遇。通过提高特岗教师待遇来吸引其留下在一定程度上的确能产生作用,但单纯补贴特岗教师会引起当地教师的极大不平衡感,遭到当地教师的抵制,另外,特岗教师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制度的结果,他们的身份已经比当地教师特殊,如果再继续增加其收入也会把他们推到孤立的状态,并难以得到当地的支持,对其融入农村社会和自身成长都是很不利的。第二,提高这些教师的待遇是重视绩效,还是也需要考虑苦劳。调研发现,在威宁县中小学校普遍施行绩效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和机制在村小、教学点到底是否合适是值得考虑的。重绩效,必定通过一定的选拔程序,为村小选派高质量的教师,即待遇最高的应该是能力最强的,这种做法无疑可以帮助最基层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但这种提高可能受到最基层学校生源流失的影响,短时间内难见效果,而且目前多数县域内的教师流动是较差的教师或年纪较大的教师往教学点流动,如果待遇提高重在绩效,可能会引起教师队伍的重新选派,如果缺乏公开公正的选聘程序,可能滋生请托徇私的不良现象。第三,这种待遇的提高是以工资形式发放,还是以实物形式进行补贴。调研发现,村小、教学点教师的生活条件异常艰苦,住房、交通、用煤、用水等都是这些教师面临的切实问题,如果通过涨工资的形式,是通过其个人购买力的增强来改善其生活条件以及其家人的生活条件,会受教师欢迎;如果以实物的形式,如学校周转房建设、学校文化场所建设等,则可以整体改善教师的任教、生活条件。

3. 村小、教学点的师资培训短板形成原因来自多个方面,又相互成为原因

基层学校条件差导致人才吸引力弱,师资较弱获得培训参与机会就少,而培训少又进一步弱化了师资队伍,师资弱化恶性循环成为学校办学软件资源差的重要表现,这种恶性的循环最后导致农村基础教育的停滞不前。调研发现,很多村小、教学点特岗教师培训流于形式,而且学校、县级提供的经费有限,教师无法通过工资收入完成自我提升的任务,而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在岗和离岗的培训,如果失去这一环,几年下来,原来代表着崭新教学理念的特岗教师无法得到专业学习的机会,也会逐步退化。因此,帮助农村教师解决在校培训、脱产研修以及能力建设,防止其专业能力退化,保持可持续发展,已经迫在眉睫。

4. 教育系统的弱势末端存在着学校管理、领导意识、教学理念等诸多方面的严重问题

对于处在教育系统最末端和最弱端的农村村小、教学点面临的问题来自方方面面。在调研中发现,政策虽然有,但还是有政策边缘和政策之外的“灰色行为”。如在特岗教师调动流转的过程中,可以看到存在相当一部分的“人情”管理,从中心校到村小、教学点是一种“惩罚性”调动,而从村小、教学点往回调则需要靠“走关系”得以实现。另外,村小、教学点的管理也很不规范,同样是“工资绩效考核”,同一乡的不同村小和教学点存在若干不同规格的考核形式和工资发放标准,难以实现统一,这就使不同学校的特岗教师在交流对比中产生不满情绪。不少学校领导的观念相对落后,对如何开展教研活动,如何听课、评课,如何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如何更好地通过培训教师而提升学校整体的质量等问题都欠缺理性的思考,盲目追求所谓的“高分”,盲目看重教师的“绩效”,而各种“统考”、“练兵考”都与教师收入挂钩。很多特岗教师刚到学校时满怀信心,希望多搞素质教育,但又恐自己所教学生成绩不合格,影响个人工资收入,最终不得不选择放弃。

5. 城镇化加速,农村学校荒漠化现象严重,特岗教师必须融入村落,振兴村落文明

根据五普、六普数据,2000年到2010年11年间,中国农村人口减少1.3亿多。流动人口的数量在过去10年里大幅增加。大陆31个省份人口中,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增加116 995 327人,增长81.03%。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加速,农村空巢现象越来越多,农村学校面临前所未遇的打击。在国家力倡“撤点并校”的时代,村小、教学点将何去何从?如果不撤并,村小和教学点仍旧会继续存在,如何将这些学校办好、办扎实?农村学校属于村落,是村落文明的一部分,而农村教师又是农村文明的代言人。在调研中发现,很多特岗教师都是孤立于农村而存在的,这种孤立不仅会使自身无法融入,也无法感受到村落的魅力,因而也不能更好地在学校教学和生活,更重要的是这种孤立也意味着学校不再属于村落,无法给村落注入文明的生机。因此,特岗教师必须面向农村,真正融入农村。

五、建 议

1. 现行国家特岗中央补助标准过低,建议财政部提高特岗3年期间的中央专项资金支持力度

2009年实行教师绩效工资改革后,中央仍按人均年2万元标准与地方财政据实结算,与特岗教师人均年3.2万元工资水平有较大差距,加之社会保障待遇水涨船高,县级财政的负担较重。此外,针对特岗教师期满转岗后县级财政负担突然增加,以及周转房解决困难的实际,建议财政部考虑适当延长1~2年转岗后教师工资补助期限,安排部分住房专项资金为特别困难县建设农村教师周转住房。

2. 在特岗教师薪酬体系设计上,建议在绩效工资基础上辅之以机会成本补偿金

考虑到农村偏远地区的特殊性,可以在薪酬体系中划拨一部分作为机会成本补偿金。根据不同级别的乡、镇、村(划分可依据地区条件的艰苦程度),在补贴金额上适当区分等级,使越偏远、条件越艰苦地区的特岗教师补贴越多,通过这种补偿使这些教师得到真正实惠。比如,可以将农村地区教学岗位按照距离中心县镇的艰苦边远程度分为6类,那么以中心县镇的同类教师收入为基准,每类地区岗位津贴递增额为基线收入水平的25%,30%,35%,40%,45%,50%。当然,由于不同地区差异非常巨大,有些地区可能不需要划分如此多档,可按村小、一般教学点、艰苦边远教学点分别给予基准线30%,40%,50%的津贴。另外,除货币津贴之外,有必要通过其他形式为艰苦边远地区岗位的农村教师提供其他形式的物质补贴,以增加这些岗位对于优秀师资的综合吸引力。

3. 县级实施“特岗教师安居工程”,大面积改善农村教师的生活条件,使其“安居乐教”,从而稳定现有中小学师资人才队伍

全贵州省农村教师住房都十分紧缺。据调查,大多数农村学校没有专为农村教师修建过宿舍。大部分农村教师在学校没有房子居住,只能靠租赁民房,或投亲靠友,或走教。住房困难,已成为影响农村师资队伍稳定的重要问题之一。特别是威宁县高海拔地区,气候、地理环境差,道路交通不便,更需要解决好教师的住房问题。因此,建议采用“义教工程”类似方式,由国家设立专项资金、地方政府配套,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安居工程”。可采取“乡镇拨地、住房校出、教师集资、政府补贴、周转使用”的模式建设,大面积改善农村教师的生活条件,使其“安居乐教”,从而稳定现有中小学师资人才队伍,吸引高校毕业生投身农村基础教育事业。

4. 完善特岗教师培训制度,并鼓励特岗教师攻读专业学位

针对农村教师的实际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增加更多在岗培训机会,构建“县—乡—校”三级教师培训管理网络,提升特岗教师的专业水平。可采取分阶段、分批次的有计划培训周期,通过全员培训、骨干培训、专题培训和课题研究等具体方法,辅助以说课与评课、教案设计等评比式活动,使特岗教师的培训落到实处,真正起到增强其教育教学信心、提升其专业水平的作用。另外,可以将特岗教师的培训与其攻读专业学位相结合,相关师范院校可以为有专业进修意向的特岗教师提供一定名额的教育硕士,有效提高特岗教师的专业素养。

5. 增强地区政策的自由度,给予一定政策空间

由于中国广大农村地区情况非常不同,地区差异较大,因此,在中央政策出台后,可以适当给予地方政策一定的宽容度和理解度,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本土优势,鼓励其在政策允许范围内,根据本地区情况进行微调,以增强中央政策的地方适切性。

参考文献:

[1]温铁军.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3.

[2]贺雪峰.试论20世纪中国乡村治理的逻辑[A].黄宗智.中国乡村研究(第五辑)[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3]李迎生.农村社会学研究初探[J].社会学研究,1998,(2):18-25.

[4]邬 跃,赵建军.对农村教师“特岗计划”的几点认识[J].中国民族教育,2009,(1):20-21.

[5]邬 跃.教育政策分析——以农村学校教师“特岗计划”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28-30.

The Reflection on the Special Planning of Chinese Western Rural Schools

——Basing on Weining,Guizhou

WU Xiao-wei1,2

(1. Faculty of Education,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875,China;

2.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Zhuhai,Zhuhai,Guangdong 519085,China)

第3篇:西部计划范文

导语:新闻稿是一件只要你用心就可以将俗套的东西写的精彩,下面就随小编一起来看一下这篇社会实践新闻稿吧!

近日,根据《共青团陕西省委陕西省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项目管理办公室关于20XX-20XX年度陕西省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通报》(陕团联发〔20XX〕60号)精神,我校项目办被授予“20XX-20XX年度陕西省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先进集体”荣誉称号,第十八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李闫明昊被评为陕西省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优秀志愿者。

此次通报表彰的集体和个人是我省西部计划各基层项目办和广大志愿者中的优秀代表。本次评选,全省共有5所高校项目办获评先进集体。我校自20XX年启动西部计划项目以来,校领导高度重视,将项目办常设在校团委,把西部计划作为育人工作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从强化领导、健全组织、完善机制、保障资金、营造氛围、宣传报道、跟踪服务等多个方面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形成了“广泛动员、按岗招募、择优录取、双向选择”的工作机制。我校每年选拔派出十余名毕业生赴西藏、新疆及陕西等地参加基层支教工作,11年来共派出102名志愿者投入西部教育事业。

我校志愿者们积极响应团中央“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的伟大号召,报名参加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西部计划,带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开始志愿征途,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青春理想。 我校项目办也将继续努力,选派更多优秀志愿者,投身西部的发展,为陕西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4篇:西部计划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 存在问题 对策探究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以下简称“西部计划”)是团中央、教育部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和200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的要求而实施的,财政部、人事部给予相关政策、资金支持。这项计划旨在引导大学生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促进西部贫困地区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拓展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渠道,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既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又有基层工作经验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优秀青年人才,对促进我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拓展学生的整体素质、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都具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自实施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已有数以万计的大学生参加了此项神圣而光荣的活动,不断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工作,是有效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一项重要举措。

一、“西部计划”工作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今年已经是“西部计划”实施的第7年了,该项目在促进西部贫困地区社会事业的发展,拓展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渠道,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都具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呈现出多赢的局面。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优秀青年人才,在弘扬志愿精神,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西部计划志愿者队伍的不断发展壮大,在可喜成绩的同时,也发现在这项工作的进行中一些问题逐渐凸显。

(一)参加“西部计划”的准备阶段存在的问题

1.报名成为志愿者的动因存在偏差

大多数学生成为志愿者的动因都是为了希望服务西部,真正到艰苦的基层环境中锻炼自己,累积实践工作经验。但是还是有部分学生成为志愿者的动因存在偏差,总体分为三类:一类是为了作为改变自己当时处境的选择契机,如:逃避现实中的找工作难、情感上不如意等不理想情况,利用西部计划为跳板进行过渡的一种“曲线救国”的选择。第二类是部分学生虽然愿意投身西部计划,但是受家庭因素影响较大,特别是父母意见决定学生最后的选择。第三类是抱着对“西部计划”的感性认识上路的,很多人是抱着旅行者而非定居者的心态,只是空有满腔服务热情而对服务期及结束后的去向没有良好规划,所以对艰苦生活的准备不足就成为必然。

2.社会宣传氛围不够、力度不大。

“西部计划”的社会宣传工作不到位,虽然各有关部门都不同程度地进行了相关宣传报道,但宣传力度总体不够,且宣传途径方式单一,所形成的舆论声势不大,社会氛闱不浓,没有形成社会、学校和服务地部门三位一体的合力宣传系统,致使宣传作还存在许多盲点.存在不够深入、不够细致的现象这导致许多大学毕业生对西部计划的真正含义、宗旨和重要意义等内容不甚了解.更谈不上去积极主动地投人西部计划。

(二)参加“西部计划”的过程存在的问题

1.参加“西部计划”志愿者毁约率较高

由于参加“西部计划”的志愿者在签约后没有有效的约束方式,加之志愿者本身动因存在的偏差,在签约后他们还会去参加各地进行的公招、公考,在考上后就会毁约,甚至有少数志愿者会以其他各种理由毁约,造成招募志愿者的差额缺口较大,以四川省为例2009年“西部计划”志愿者的报到率为89%,2010年为85%。

2.岗位存在二次分配,志愿者专业不能得到有效发挥

西部计划是在报名时就会进行岗位分配,高校根据岗位分配的具体要求进行志愿者选拔,志愿者也是根据岗位要求进行选择。因此志愿者以为这样签约后一定能如愿从事自己想做的工作。但事实上,无论在学校所在省份有过怎样的签约方式,到服务地后都会发生大面积的岗位重新调配,因此与预期的工作岗位相差较大。当地政府会把尽可能多的志愿者留在县城单位,大多分派在各个政府机关。真正下派到乡镇级单位的非常少。

这种工作岗位重新洗牌的情况是志愿者到服务地前根本无法了解的,但遵从当地需要、服从组织分配也是志愿者必备的素质,即使当初选择不服从岗位调剂,到当地后也无法坚持初衷。不能从事期望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工作情绪。在他们从事工作的过程中较普遍地出现以下情况:一是原本就工作清闲的单位,没有具体工作给志愿者,加上他们服务1~3年就走,单位不愿意花心思培养,对他们客气有余、信任不足。这无疑大大打击着志愿者们献身西部的服务热情,增长着空虚、无聊的消极、抱怨情绪。二是想下基层锻炼却下不到基层,工作上无法大展拳脚,让他们觉得愧对志愿者名号及服务初衷,不免对“扎根西部,服务基层”的宗旨产生怀疑。

3.制度本身存在的缺陷

一是项目运行过多的官僚化,缺乏自我调节、自我应变的灵敏性。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作为官方组织实施的项目.先天决定了它的官僚化特征。由于官僚制组织的保守、僵化、惰性、不透明等特性,它体现出一种消极的控制形式,不是为提高效率提供有效的激励,而是着力于怎样避免犯错误。另外,由于官僚制组织的级层特性和单元利益所使然,容易导致“水波效应”,使项目执行和管理的力度随着级层结构的推进而逐渐减弱,甚至失去原有的意义。

二是项目运行带有较为强烈的功利引导,不利于项目的长远发展。为了鼓励高校毕业生积极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国寡和各级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了一些配套优惠政策。这些优惠政策对西部计划的实施给予了一定的政策支持,对志愿者们有着较大的吸引力。但我们不难看到,各种优惠政策,其效应都仅仅着眼于短短的两年服务期,而立足于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在规定服务期满后继续扎根西部、扎根基层的优惠政策却没有。

(三)服务结束后的再就业存在的问题

西部计划志愿者在结束服务期,走向社会,应征工作岗位时,普遍认为西部计划经历有利于就业,在自主择业时对自己有所帮助,但在就业时却出现了问题。

一是用人单位知道该项目,但对西部计划志愿者具体服务情况并不了解的现象较多。

二是就业优惠政策保障力度不足,配套措施不全,志愿者服务期满出口窄,就业优惠政策跨省难以落实。

三是服务地在政策联动、部门协调的齐抓共管力度上有所不足。

四是虽然国家规定了服务期满志愿者在招考公务员、事业单位与报考研究生中可以享受到不同的优惠,如考国家公务员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考国家研究生给予总分加1O分等的政策优惠等政策,但是“优先录取”等优惠政策缺乏明确规定的措施,配套制度不完善。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不具有可操作性。就业优惠政策难以落实。

二、对“西部计划”工作在运行中存在问题的对策探究

(一)重视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就业观和成才观

大学生入校后,高校就应加强对大学生的艰苦奋斗、奉献精神教育,引导广大毕业生自觉把个人的前途、命运和祖国、人民的需要结合起来,转变就业观念,积极主动地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实践证明,只有把个人追求同国家与社会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二)加大西部计划的宣传力度,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

一是学校通过广播、网络、校内媒体、辅导员集中等各种形式的宣传使大学生了解到相关政策及配套措施,加大对西部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宣传。对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优惠政策和积极意义加强宣传。唱响“到西部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的时代强音。

二是社会也要通过网络、电视、广播、报纸、宣传栏等媒介,全方位地展示西部经济发展情况。对西部地区的生活及工作环境要加强经常性的宣传.深入宣传“西部计划”的成效,宣传服务地老百姓的热情,以得到全社会更多的认同

三是跟踪报道大学生到西部、到基层志愿服务的先进典型,在学校在校生中深入宣传他们的模范事迹,邀请优秀的志愿者回校做专场报告,使大学生对西部计划志愿者活动有进一步的了解,对西部地区的生活及工作环境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以榜样的力量鼓励大学生面向西部和基层就业。

(三)完善志愿者的招募、定岗制度

报名及审批中的岗位以乡镇级单位为准,到服务地后却大多在县城重新分配,不仅造成志愿者情绪波动,甚至会造成志愿者、单位与项目县之间的冲突。不如让县级单位直接上报需求岗位,尽量避免二次调配中的工作不对口现象。一旦确定岗位就应在签约时明确,让志愿者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也让有明显错位的可以申请换岗,尽可能避免志愿者人力资源的浪费。

(四)加强到岗前的培训工作

岗前培训对志愿者更好地适应当地工作、生活是非常重要的,应在实践中探索多样的形式,用足够的时间促使志愿者对当地的情况尽快熟悉和了解,以缩短他们的适应期。

(五)采取多种形式关心志愿者的生活及工作,做志愿者坚强的物质及精神后盾

一是高校项目办应与志愿者勤交流勤联系,建立志愿者联络制度,定期关心他们的各方面的发展情况。应保管好志愿者服务期间其户口和档案保留,志愿者服务有关情况记入档案,服务期满后,学校再发放就业报到证西部地区。

二是地方项目办应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形成良好的意见表达机制。应该以县城为单位建立心理疏导机制,对自理能力较差、性格内向的志愿者,更要加强个别关怀。同时应该让他们对相应问题可寻求帮助的渠道了如指掌,努力形成公开的意见表达方式,这才真正利于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三是用人单位要本着“谁用人,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各项规章制度.满腔热情地帮助志愿者解决工作、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确保他们的安全和健康,让大学生志愿者能全身心地投人到西部建设中去。

(六)切实贯彻国家政策,支持落实志愿者后期的再就业工作

一是应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典型案例和优秀事迹的宣传,对西部计划志愿者在服务期间的工作、业绩,以及西部计划志愿者在服务后所拥有的素质、能力与优势进行全面的宣传推广,对西部计划志愿者在就业创业中的有关政策进行广泛宣传,动员社会各界尤其是企业界有关人士关心、关爱西部计划志愿者的就业工作,为西部计划志愿者就业提供更多帮助。

二是多方联动,充分利用外部就业资源。省级项目办应当积极争取多部门的支持与合作,在政策、资金等方面为志愿者就业创业搭建平台、提供支持。同时,高校应当在学校党政的统一领导下通过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各学院、校友会等的联合,进一步拓宽管理服务途径。争取更多的外部就业创业资源,为西部计划服务期满志愿者就业创业注入多方资源,提供保障。

三是建立西部计划志愿者的就业服务网络平台。通过系统化、网络化的形式对西部计划志愿者就业创业工作进行管理、调控,从而保证信息传递的时效性,实现信息的互通共享。

四是政策督导,加强对政策落实的监督。对西部计划志愿者的优惠鼓励政策在执行过程中由于执行主体的不同,监管的不同,极易造成政策的偏离,丧失其原有效果。因而建议加强对相关政策落实的监督力度,对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违规偏离情况及时予以改善和纠正,确保政策执行的完善性和实效性。

“西部计划”不是权宜之计,也不是应急之举,而是长期坚持和不断完善的战略决策。加强和改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工作,引导更多的青年参与志愿服务,是时展的要求,也是青年自身成长的需要。更是改善当今社会大学生就业状况的有效途径,必将有力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放飞理想到西部建功立业――团中央青年志愿者工作部负责同志谈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02).

[2]王处辉,张倩颖.“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实践效果与建议[J].江苏高教,2008,(04).

[3]陈静.从理性决策模型看“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J].天府新论,2007,(06).

[4]李树梅.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社会科学论坛,2008,(11).

第5篇:西部计划范文

    学生会的宗旨是帮助学校分担事务,为全体同学服务。为了实现这个宗旨,真正落实下去,全面做好学生会工作,我们学习部在本年度特制定行动计划。

    我们学习部作为学生会中的一个部门,其主要落实的工作是:早、晚自习的纪律情况检查以及每周常规检查汇总的分数记录。检查人员共有20人(包括2名干事),早、晚自习各10人,分为单周、双周,具体人员安排如下表:

早自习人员名单

单周

楼层

姓名

班级

 

双周

楼层

姓名

班级

 

1

张峰

02电大

204

1

范海青

01电大

203

2

沈明达(干事)

03气运

110

2

孙小亮

02服工

309

3

刘美芳

02商务日语

506

3

张颖

03工业电子(1)

403

4

肖丽珍

02服管

105

4

顾唤华

03服管

511

5

顾婷婷

03苏大

302

6

陈丽丽

03工业电子(2)

404

 

晚自习人员名单

单周

楼层

姓名

班级

 

双周

楼层

姓名

班级

 

1

钦丽红

02电子技术(1)

303

1

陈彦伶

03室内设计

505

2

吴汇波(干事)

02苏大

301

2

陆俊

02苏大

301

3

孙小波

03单招

510

3

洪志龙

03工业电子(2)

404

4

汤洁

02服管

105

4

潘瑜

03电大

205

5

张蕾

02苏大

301

5

冯兰

03工业电子(3)

405

 

    总结以往的工作情况来看,效率不是很高,为了进一步做好本职工作,决定于1月22日(周日夜自修)19:00在行政楼接待室召开工作会议,会议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

    1.各检查人员自我检讨。

    2.核算平均分的标准。

    3.检查表及时收交。

    为了丰富同学们的校园生活,培养同学们各方面的才能,学生会每学期都会开展一些文化活动,也受到了广大同学的支持和参与。本学期我们学习部计划在3月份开展一个“书法比赛”活动。

地点:阶梯教室

活动安排:1.海报宣传(写明报名处)

          2.报名者自带笔墨(写在统一纸上)

          3.由校方进行评比

          4.给予奖励(海报公布,橱窗展示)

    考虑到此活动参加人数定少,现有以下几个活动可供参考:

    (1)母亲卡设计比赛(5月)

第6篇:西部计划范文

关键词:艺术设计 本土文化 西部开发 创新发展

在我国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经济战略的重点转向了中西部地区,艺术设计的探索方向也转向了西部本土文化的发掘。而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也是我们党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进程中的重大步骤,具有从现代的工业文明逐步向生态文明(绿色文明)建设转化,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重大标志性意义。

一、 艺术设计在发掘西部本土文化中的独特优势

艺术设计的文化审美特质和丰富的实用艺术内涵,决定了其在发掘西部本土文化中的独特优势。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的价值观念已开始发生深刻的变化,即从以满足物质经济价值为中心开始转向以追求高雅文明、获得高品位文化艺术享受的精神价值观为主导的现代价值观念新体系。正像丹麦哥本哈根未来研究所主任沃尔夫·伦森在美国《未来学家》杂志上发表的文章《21世纪——梦幻社会》中指出的那样,目前的商业已经发展到一个新前沿——想象、激情以及梦幻世界。①不仅娱乐业,而且日用品行业也在产品中加入故事和情感。由于将某个故事或者一段传奇赋于商品中,会出现越来越多的“情感”产品,消费者选择商品越来越看重“非物质的考虑”。这就预示着未来的商战将变成文化商战,未来的竞争将变成文化竞争。美国著名学者丹尼尔·贝尔曾把“经济逐步转向生产那种由文化所展示的生活方式”②看成我们时展的一大趋势,也就是说今天的文化就是明天的经济,文化正在成为经济发展的先导,文化不是经济的奴仆,而恰恰是经济的主人。中国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五千年文明史的漫长岁月中,中华民族积累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创造了令全世界瞩目的灿烂文化。在整个世界文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中国的西部是少数民族相对集中的地区,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源地。各个民族之间长期以来的冲撞与融合深化和促进了西部地区的文化发展。但由于受到地理环境与地势的影响,西部地区的本土文化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掘,西部经济也一直处于落后状态。而随着我国经济战略目标的转移,西部地区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西部的本土文化也得到了一个不容错过的发展契机。如何利用有利的客观条件来开发西部本土文化以促进西部经济进一步的发展呢?文化就其本质而言,是人类通过符号媒介对自然界的一种适应行为。人类为了更好地适应自然界,使自身能够生存下去,就必须与大自然和睦相处。而要做到这一点,人类就必须重视经验的积累。人类处理经验有两种基本的文化方式,一是科学,二是艺术。科学依据普遍性以探求特殊性,艺术则根据特殊性来探求普遍性,二者从完全相反的方向趋于同一个目标。而作为艺术和科学技术相结合的设计则毋庸置疑自始至终起了桥梁和中介的作用。由此可见,艺术设计在整个文化活动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并进而影响到整个经济活动。

艺术设计的独特优势具体体现在:艺术设计是以“美术+造型+设计”为基础的综合性视觉艺术,它是文化产业的重要技术支撑和文化产品其研究、开发、创新设计的理论知识与技术方法体系之一。③设计活动,一方面给人类生存带来了方便的物质享受,另一方面又作为人所创造的人工符号和生存环境影响着人的观念和行为。设计包含着人性的因素,凝聚着人类的理智和价值观念。正因为此,才使艺术设计广泛地渗透到人们衣、食、住、行、用及娱乐的各个领域,带来了艺术设计的蓬勃发展并且倍受社会的青睐。由于拓宽了专业口径,艺术设计专业不仅包括了传统的广告、包装、装潢、装饰、室内、室外、书籍装帧、装饰画、宣传画、字体、CI形象设计、印刷排版、新闻美术设计,还包含了环境艺术、造型艺术、园林设计、建筑造型、旅游与城市景观、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电脑艺术设计与网页设计等。因此,它具有服务面广、适应性强、技术含量高的特点,其内含的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的渗透力、附着力、扩张力、融合性又极强,有利于提高商品的附加值。包装打造精品名牌,对实现商品生产的现代化,既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又满足审美心理需求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为西部大开发传播造势

发掘其本土文化,以实现最广泛的交流与沟通西部大开发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是一个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它绝不是一个或者几个“五年计划”就可以开发出来的,需要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总裁总结他们的经营实践时曾深有体验和感触地说:“资源是会枯竭的,唯有文化才能生生不息……用文化粘接起来的血肉之情,它的源泉是无穷的。”④此语极其深刻贴切地道出了通过文化作为中介进行传播造势,缔造和强化一种共同的文化与信念的重大意义。它是西部大开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中的资源,是强大的精神动力之源,人力资源之本,创新发展之基。

三、艺术设计在西部本土文化开发中的市场定位

以上已从传播造势和实现最广泛的信息交流沟通及其意义方面阐述了发掘西部本土文化的理性依据。那么,试问艺术设计到底能为西部大开发具体做些什么?

第7篇:西部计划范文

关键词:西部城市;城市化;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城市是经济活动的主要载体,是各种经济活动的聚散地。由于我国曾有较长的时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之中,城市发展受到很大限制。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化建设中,许多大、中城市对城市资源进行整合、配置,经过大胆的探索与实践,获得了很大成功,这也为西部城市的发展做出了榜样。

一、西部城市发展的途径

当前,我国西部城市普遍处在现代化发展的大规模建设阶段,建设资金普遍紧缺。发展城市、建设城市,必须坚持全方位开放的大思路。合理发展大城市,优先发展中等城市,优先发展中等城市,加快发展小城镇。提高西部城市化水平加快发展小城镇。提高西部城市化水平从中国的国情和西部城市目前发展的状况分析,西部城市的发展必须结合实际,突出重点,走出一条合理发展的路子,进一步提高西部城市化水平。

1、合理发展大城市,充分发挥大城市经济聚集效益和辐射能力。

发展大城市可以节省大量建设资,我国百万以上人口城市的较高产出水平是在较低投入水平下实现的,而西部地区恰恰在这方面暴露出它的不足。据相关统计,城市规模与城市效益呈正相关的态也就是说,在一定的参数区间,城市规模大,则城市效益高。发展西部大城市可以尽快缩短东西部差距。西部地区经济不可能同时发展,而必须以经济基础较好的大城市为生长点和增长极,从而起到龙头作用,带动整个西部地区经济的腾飞。这是缩小东西部差距的最佳途径。

西部大城市的发展不应以控制为主,而应以合理发展为主,以大城市的经济聚集效益和辐射能力带动整个地区的发展,尽快缩小东西部地区的现实差距。

2、优先发展中等城市,促进西部城市体系合理化。

在西部,陕西形成了以西安为中心的首位型城市体系,甘肃则形成了以兰州为中心的首位型城市体系,此外新疆、宁夏、的城市首位型也十分突出,在特大城市和中等城市之间缺乏大城市这个中间环节,城市规模结构极不合理,不利于带动区域的整体发展。所以,对那些条件较好的中等城市,如宝鸡、天水、庆阳等应给予政策和资金的倾斜扶持,有利于完善西部城市体系,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3、加快发展小城镇,提高西部的城市化整体水平。

浓缩小城镇发展,重点抓好大中城市的卫星、小城镇和县(区)中心城镇的建设与发展,在数量上不求多,在质量上求水平,不断完善西部城市体系,提高西部城市化水平,这是西部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

二、优化整合城市资源,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实现西部城市现代化发展

城市作为有价值的客观存在,不单纯是投入对象、建设对象和管理对象,而且是可供开发利用的主体。现代城市不但要求建设好、管理好,而且要善于经营。西部城市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紧跟现代城市发展步伐,走经营城市的路子。

1、提升城市品牌效应。

像产品和人一样,地理位置或某一空间区域也可以成为品牌。在这种情况下,品牌名被相对固化在一处地理名称上。其实,城市品牌化的力量就是让人们了解和知道某一区域并将某种形象和联想与这个城市的存在自然联系在一起,让它的精神融入城市的每一座建筑之中,让竞争与生命和这个城市共存。相比东部城市和世界城市而言,中国西部城市缺少自己的明确定位和发展战略,没有形成自己的个性、灵魂和理念。城市品牌是历史、人文、风情、经济等各个要素的综合体,是城市发展的驱动力。西部城市的发展必须立足实情,精心塑造自己的品牌,以品牌求得发展,以品牌展示形象,以品牌提高竞争力。

2、促进城市资本整合。

城市是重要的资本,弥补西部城市建设资金,就是要用市场经济的规律把城市作为重要的资本来经营。西部城市应把城市资源经营作为推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充分认识城市的资源现状和特色优势,把握未来城市发展趋势,明确城市资源经营的重点领域和重要方面,运用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和手段,发挥城市资源经营在城市发展中的主导和基础作用,在整个城市范围内实现资源配置容量和效益的最大化、最优化,提升城市的品位和形象,增强城市的综合实力。一是整合有形资本。特别是对土地、水域、矿产等传统有形资源要建立储备制度,盘活存量。政府先拿出一部分资金,采取收购、征集的办法,从社会和民间把有形资源纳入管理,在城市建设的重要时期以拍卖、租赁的方式投放二级市场,为城市建设积累资金。二是开发无形资本。从城市发展的长远利益着眼,开发城市形象、信息、网络、品牌、文化、民俗等现代城市资源,对部分广告设置权进行拍卖,对部分基础设施冠名权实行有偿使用,综合利用城市的品牌资源,包括名人品牌、企业品牌等,发展城市会展、旅游、文化、商贸等服务业。实现从主要依赖传统的有形城市资源向大力开发现代城市无形资源转变,谋求城市资产的整体升值。三是吸纳社会资本。积极鼓励社会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经营,实行城市公共服务公开招标,提高城市维护保养水平。

3、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城市的主体是人,因此,西部城市环境建设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方便生活,有利生产。一是要建设适宜创业发展和生产生活的居住环境。适应现代城市发展的变化,优化产业布局,加强对城市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城市住房、绿地、环境质量的提高,从生产型城市向生活型城市转变。二是要改善城市的软环境。主要是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办事效率、简化办事程序、改善服务态度,真正为市民排忧解难,充分体现政府的亲和力。建成服务型政府。三是动员市民主动参与城市环境建设。

4、推进城市管理创新。

规范而高效的城市化管理,是确保城市建设有序推进和城市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在经营城市的过程中,要按照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不断推进城市管理创新,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要彻底改变以往管理中条块分割、权责、不清、多头管理、随意执法的现象,建立和完善切实可行、科学严谨的机制,做到依法管理,把城市规划建设、市场整治、社会稳定等各项管理工作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用畅通、快捷、高效的信息网络合理配置和调动城市资源、人才等各类要素,保证城市管理秩序的井然。改变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管理的.单一局面,放开城市经营领域,让企业、公司、私人、社会团体参与到城市管理的过程中,用市场竞争和优胜劣汰的机制,改进城市管理的方式,提高城市的社会化管理水平。

结语

总之,推进西部城市的现代化发展,要从长计议,要充分开发利用现有资源,谋求城市发展。城市的现代化过程是立体、多面的,它包括物质、制度、思想多层次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心态多方面,社会发展的最基本力量存在于发展主体的内部,而不是外部。西部城市要赶上东部城市的发展水平,必须走超常规和多元的发展道路。坚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找出城市的优势和弱势,实现西部城市的现代化城市的转型。

参考文献

第8篇:西部计划范文

关键词:艺术设计 本土文化 西部开发 创新发展

在我国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经济战略的重点转向了中西部地区,艺术设计的探索方向也转向了西部本土文化的发掘。而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也是我们党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进程中的重大步骤,具有从现代的工业文明逐步向生态文明(绿色文明)建设转化,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重大标志性意义。

一、 艺术设计在发掘西部本土文化中的独特优势

艺术设计的文化审美特质和丰富的实用艺术内涵,决定了其在发掘西部本土文化中的独特优势。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的价值观念已开始发生深刻的变化,即从以满足物质经济价值为中心开始转向以追求高雅文明、获得高品位文化艺术享受的精神价值观为主导的现代价值观念新体系。正像丹麦哥本哈根未来研究所主任沃尔夫·伦森在美国《未来学家》杂志上发表的文章《21世纪——梦幻社会》中指出的那样,目前的商业已经发展到一个新前沿——想象、激情以及梦幻世界。①不仅娱乐业,而且日用品行业也在产品中加入故事和情感。由于将某个故事或者一段传奇赋于商品中,会出现越来越多的“情感”产品,消费者选择商品越来越看重“非物质的考虑”。这就预示着未来的商战将变成文化商战,未来的竞争将变成文化竞争。美国著名学者丹尼尔·贝尔曾把“经济逐步转向生产那种由文化所展示的生活方式”②看成我们时展的一大趋势,也就是说今天的文化就是明天的经济,文化正在成为经济发展的先导,文化不是经济的奴仆,而恰恰是经济的主人。中国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五千年文明史的漫长岁月中,中华民族积累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创造了令全世界瞩目的灿烂文化。在整个世界文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中国的西部是少数民族相对集中的地区,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源地。各个民族之间长期以来的冲撞与融合深化和促进了西部地区的文化发展。但由于受到地理环境与地势的影响,西部地区的本土文化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掘,西部经济也一直处于落后状态。而随着我国经济战略目标的转移,西部地区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西部的本土文化也得到了一个不容错过的发展契机。如何利用有利的客观条件来开发西部本土文化以促进西部经济进一步的发展呢?文化就其本质而言,是人类通过符号媒介对自然界的一种适应行为。人类为了更好地适应自然界,使自身能够生存下去,就必须与大自然和睦相处。而要做到这一点,人类就必须重视经验的积累。人类处理经验有两种基本的文化方式,一是科学,二是艺术。科学依据普遍性以探求特殊性,艺术则根据特殊性来探求普遍性,二者从完全相反的方向趋于同一个目标。而作为艺术和科学技术相结合的设计则毋庸置疑自始至终起了桥梁和中介的作用。由此可见,艺术设计在整个文化活动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并进而影响到整个经济活动。

艺术设计的独特优势具体体现在:艺术设计是以“美术+造型+设计”为基础的综合性视觉艺术,它是文化产业的重要技术支撑和文化产品其研究、开发、创新设计的理论知识与技术方法体系之一。③设计活动,一方面给人类生存带来了方便的物质享受,另一方面又作为人所创造的人工符号和生存环境影响着人的观念和行为。设计包含着人性的因素,凝聚着人类的理智和价值观念。正因为此,才使艺术设计广泛地渗透到人们衣、食、住、行、用及娱乐的各个领域,带来了艺术设计的蓬勃发展并且倍受社会的青睐。由于拓宽了专业口径,艺术设计专业不仅包括了传统的广告、包装、装潢、装饰、室内、室外、书籍装帧、装饰画、宣传画、字体、CI形象设计、印刷排版、新闻美术设计,还包含了环境艺术、造型艺术、园林设计、建筑造型、旅游与城市景观、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电脑艺术设计与网页设计等。因此,它具有服务面广、适应性强、技术含量高的特点,其内含的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的渗透力、附着力、扩张力、融合性又极强,有利于提高商品的附加值。包装打造精品名牌,对实现商品生产的现代化,既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又满足审美心理需求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为西部大开发传播造势

发掘其本土文化,以实现最广泛的交流与沟通西部大开发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是一个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它绝不是一个或者几个“五年计划”就可以开发出来的,需要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总裁总结他们的经营实践时曾深有体验和感触地说:“资源是会枯竭的,唯有文化才能生生不息……用文化粘接起来的血肉之情,它的源泉是无穷的。”④此语极其深刻贴切地道出了通过文化作为中介进行传播造势,缔造和强化一种共同的文化与信念的重大意义。它是西部大开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中的资源,是强大的精神动力之源,人力资源之本,创新发展之基。三、艺术设计在西部本土文化开发中的市场定位

以上已从传播造势和实现最广泛的信息交流沟通及其意义方面阐述了发掘西部本土文化的理性依据。那么,试问艺术设计到底能为西部大开发具体做些什么?

第9篇:西部计划范文

我院学生会是在院党总支、团总支领导下,主要负责全院同学的学习生活。学习部以“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全面提高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指导,本着帮助同学,配合学院完成各项学习活动的宗旨,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努力为同学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推陈出新,丰富同学们的课余学习生活。

二、本部职责

学习部主管学风建设和学术活动,以提高同学们学习意识、营造校园学习氛围为目的,开展各种同学喜闻乐见的活动,筹办学术讲座,了解反馈广大同学在学习方面的意见和要求,在师生之间搭起一座桥梁,促进师生的相互交流。

三、工作细则

1、开展形式多样的知识竞赛、学术讨论、学术竞赛、学术报告会、辩论赛等活动,促进良好的学院学术氛围。

2、举办各种经验交流活动,如读书活动心得交流会

新老学生学习交流会、思想交流会等。

3、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了解,做好“教”、“学”双方的信息反馈工作,配合学校工作的顺利进行。定时了解并解决学生中学习上的问题,协助有关部门抓好学风建设。

4、严抓学习纪律,安排学生晚自习,负责检查各班级晚自习出勤情况,并将晚自习出勤情况及纪律情况进行汇总成表并上交团总支。

四、纳新要求

1. 热爱学生会工作,学习能力较强;

2. 积极进取,要有较强协调能力,如:如何处理工作、学习、生活之间的矛盾。

3. 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抗压能力,能够完成各项工作;

4. 做事积极,为人正派,处事公正;

5. 认真、仔细的工作思想以及踏实、肯干的工作态度;

6.组织能力强,善于组织各类学习性活动。如:辩论赛等

7. 学习成绩较好,任职期间不能挂科;

8.按时完成好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如要求写的工作计划、工作总结等;

9.参与部门活动的策划,并在活动过程中能具体实施各环节工作;

10. 了解部门工作性质,积极为部门提出可行性的建设性意见;

11. 与其他部门加强交流,合作,增强学生会的内部团结;

12. 尊敬师长,关心同学,思想端正;

13. 积极参加例会,不得无故旷会或迟到,时间观念强;

14.有一定的电脑基础,懂得一些常用的办公软件, 如:word、excel、ppt等;

五. 纳新对象:

传媒工程学院全体12级新生

六. 纳新人数:

4-6名

七. 报名形式:

自愿报名参加,报名表见附件1.(可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