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语块教学法论文范文

语块教学法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语块教学法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语块教学法论文

第1篇:语块教学法论文范文

快速阅读法是指从书面文字中迅速获取有用信息的一种阅读方法。相对于逐字逐句的传统阅读方法来说,快速阅读主要强调阅读速度快,但它同时也要求达到相应的理解和记忆效果。也就是说,这种阅读方法能够使读者在极少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获取有用信息。主要有如下几种方法:

1、浏览法。浏览法是指对一般不需要细致了解的书籍,只是从总体上粗略掌握书中大概内容的一种阅读方法。它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广泛地了解信息,有助于开阔视野,是博览群书所常用的重要方法。

浏览阅读主要是重点注意文中的一些关键位置:一是篇名,包括文章的题目和书名,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往往集中概括了全文的主要论点、主要论题或是主要内容等。通过研究题目,可以对文章或书籍有一个总体的认识。二是目录、序言、提要、索引等,这些将会帮助读者对文章或书籍大体框架、基本思路有所了解。三是正文,这一部分浏览的关键主要是开头、结尾以及中间各段落起首的中心句。将这些关键部分浏览完毕后,会对文章或书籍形成总的印象,如果经回忆有不够完整的地方,或有值得深究之处,可再作必要的重点补阅。

2、扫读法。扫读法是指对文章内容一目数行、一目十行地扫瞄,以大容量获取信息的一种快速阅读方法。

扫读法不像传统阅读方法那样逐字逐句地来读,而是将眼停的视域尽可能扩大,将几行文字、一段文字甚至整页文字作为每次眼停的注视单位,在快速扫视中获得对文章或书籍的总体印象、整体理解。这种方法最快可以由数行扫读达到一页一页扫读,逐页扫读的方法又称为面式阅读法。由于摆脱了个别字句上的语意纠缠,这种方法不仅提高了阅读速度,而且并不像有些人担心的那样会影响理解程度,很多时候甚至比逐字逐句阅读更能够把握文章内容的精髓。扫读法阅读的速度非常快,但要熟练掌握这种方法必须经常专门训练,比如经常做一些视力扩展训练,在平时阅读时要注意克服逐字逐句阅读的习惯,有意识地扩大每次眼停的视野范围。

3、跳读法。跳读法是指跳过一些无关紧要的部分而直取读物的关键性内容的一种快速阅读方法。

跳读与扫读不同,扫读是逐页扫视,而跳读则是有所取舍地跳跃式前进,只停留在那些最有价值的内容上阅读,其他次要内容则大段大段甚至整页整页地略过。所以,善于运用跳读法阅读,不但可以提高阅读速度,而且能够很快抓住关键,把握文章要旨。跳读的具体方法有多种:可以抓住标题、小标题、黑体字等关键处跳读,这些往往都是文中主要内容、中心题旨所在;可以根据关键词语的提示阅读,有关键词语的地方大都是同阅读者所关心的内容或问题联系最密切的;可以重点在篇章的开头、结尾,文中段落的首句或尾句跳读,这些常常是议论性文体的主要观点或论据要点的所在;可以沿着情节发展线索跳读,如在记叙文体中情节之外的纯景物、人物的大段静态描写可直接略过;可以根据语法结构的提示跳读,通过结构词语的帮助来把握书中的思路,如“由此看来”、“总之”等就可提示读者很快找到关键性的总结句。

4、猜读法。猜读法是指在读书读文章时,以所了解的题目或已看的前文作为前提,对后面的内容预作猜想,然后将其与后文实际内容进行印证比较的一种阅读方法。

第2篇:语块教学法论文范文

[关键词]一案到底;教学法;Word软件课程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12.139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12-0-02

“一案到底”教学法由“案例教学法”发展而来,是案例教学法的一种特殊形式,近年来在多个学科的教学中得到应用。“一案到底”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具有脉络清晰、教学系统的优点,能够将教学目标分步骤清晰地呈现出来,学生易于形成系统认知和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

1 “一案到底”教学法

“一案到底”教学法目前并没有统一的定义,教育界比较认可的说法是教师根据课程需求和授课知识点选取一个典型案例,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达到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构建系统认知教学目的的教学方法。现在“一案到底”教学法比较多地运用在初中、高中阶段的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践中。该教学法在实际应用中能够达到案例设计与传授知识的统一、理论和实践的统一、知识与实际需求的结合、考试和评价的结合,非常适合一些高校开设的计算机课程的教学需求。

2 Word软件教学现状

2.1 计算机课程教学法综述

教育工作者进行了多种教学法在计算机课程教学应用中的研究,比如2002年,湖北省荆门市财经学校朱云霞进行了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研究,介绍了任务驱动教学法及其在计算机教学中的优势,提出了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注意事项;2003年,广东省东莞市东城职中肖胜阳进行了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开展项目教学法的研究,着重开展了项目教学法的教学设计研究和教学实践研究;2006年,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詹自胜进行了案例教学法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研究,设计了一种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方案和教学流程,探讨了案例教学法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教学中的效果。多种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质量。然而,在计算机课程中采用的教学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经常需要根据不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比如在Word软件教学中应用“一案到底”教学法就是一个很适合的选择。

2.2 Word软件教学现状

Word作为微软公司开发的Office办公软件中最重要的一个组件,在高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Word是计算机基础课程,一般在新生入学第一学年开展,目前Word软件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部分教学案例老旧,缺乏连贯性,部分学生在初高中阶段已经进行了初步学习,如果教学内容浅显、缺乏实用性,学生很容易丧失学习兴趣,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对于实用性极强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来说,在教学中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案例十分重要,“一案到底”教学法十分适合Word软件课程内容的教学需求。

3 “一案到底”案例设计

3.1 “一案到底”总体设计

Word软件课程是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大高校本科生各专业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是学生学习和了解计算机知识,掌握计算机技能的重要课程。Word软件课程操作性很强,通过课程学习能够培养学生掌握在信息社会中必需的计算机技能,巩固、加深已有的计算机知识,为进一步学习信息技术做好铺垫。

“一案到底”教学法在Word软件中教学应用的立足点在于“一案”,恰当的案例能够串联多数知识点、突出难点知识点、强化重点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教学设计依据的是本次课的各个教学知识点,争取串联起本次教学内容绝大多数知识点,同时要做到有重点、有层次,不能单纯为了加入知识点而进行生硬的教学案例设计。“一案到底”教学法在Word软件中的教学应用的中心点在于“到底”,优秀的案例设计不仅可以串联单次课程的重难点内容,还可以将多次课程的内容进行有机链接,让学生在新知识点的学习中进行原有重点内容的强化和复习,将多次课程内容形成一个既可以独立又能够紧密连接的整体教学案例,在帮助学生牢固掌握独立知识点的同时形成体系化认知,真正在理解课程内容}络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其总体教学设计思路如图1所示。

3.2 案例

列举一个Word软件教学中“一案到底”教学法的设计案例。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按照逆向的“‘一案到底’知识体系”“‘一案’知识块”“分散知识点”进行总体设计,按照“分散知识点”“‘一案’知识块”“‘一案到底’知识体系”顺序进行实际授课。

根据Word软件课程教学计划,教学一般按照知识点“Word软件简介”“Word文档操作”“文档编辑”“表格编辑与应用”“图文混排”“长文档编排”“页面设置与打印”的顺序进行。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需要构建一个囊括所有重要知识点的“一案到底”整体案例,再按照课程需求和“一案”结构进行分割,形成单独的“知识块”,每个知识块包含教学重点、难点的“分散知识点”。

根据“Word软件简介”“Word文档操作”…“页面设置与打印”的教学顺序与内容,依据教学大纲和本科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可以设计一个“一案到底”的“毕业论文”整体教学案例。将“毕业论文”分割成“文本编辑”“图文混排”“表格制作”“长文档编排”等多个“一案”知识块,在每个知识块中强化练习重点内容,比如在“表格制作”知识块中重点加强“表格线独立设置”“表格文本对齐方式”和“单元格合并与分割”这些分散知识点的教学与练习;在“长文档编排”知识块中重点加强“设置多级标题”“使用分节符”“使用分页符”这些分散知识点的教学与练习。授课时依据分散知识点的顺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这些知识点组成的独立知识块,最终学会Word软件的整体操作使用方法。“一案到底”的“毕业论文”整体教学案例结构如图2所示。

4 结 语

“一案到底”教学法不仅适用于Word软件教学和计算机课程教学,也同样适用于多个其他学科教学。“一案到底”在实际教学中的成功应用需要依靠优秀的案例设计和教学设计,这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案例进行不断的打磨和修改,也需要根据当代学生的特点,及时对案例和教学手段进行调整。“一案到底”教学法的串联知识点、整合知识点,直至形成知识体系是该教学法的灵魂所在,在教学中恰当运用“一案到底”教学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提高教学效率的良好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邓先礼.“一案到底”教学法在软件设计课程中的实施[J].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2014(7).

第3篇:语块教学法论文范文

【关键词】英语教学 语块教学法 听说能力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了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为达到这一目标,根据学生学习英语的情况及教师进行的相关教学改革发现,在艺术类高校大学英语的听说教学中利用语块教学法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一、语块理论依据

大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其实就是提高他们对语言输出与语言输入的掌控能力。Lewis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提出了语块教学法,认为语言习得的关键在于掌握输出语块的能力。根椐Lewis(1997)的语块教学理论(Lexical Approach),语块是语法、语义和语境的结合体,形式较为固定,如果将语块作为整体学习并储存在记忆中,在实时交际和使用时直接提取,不但可提高语言资源信息处理效率,而且会大大提高语言输出和表达的流利性、地道性和生动性,有利于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提高,并符合中国学生学习特点和认知的基本规律。

二、艺术类院校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状况及学生学习环境分析

全国各级各类高校都在按照《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开展了重在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英语能力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部分高校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河北科技大学建立了基于计算机与课堂“2+1+X”的教学模式,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英语综合使用能力,也促进了大学英语教学。河北传媒学院也根据自身学生特点,对英语口语测试形式进行了改革,各二级分院根据自己所学专业特点,3-5人为一组录制口语视频,形式可以为播音、主持、小短剧、配音等等,大大提高了学生练习口语的兴趣与口语水平。尽管学生的听说能力普遍有所提高,但由于各个方面的原因,诸如校领导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态度、教师队伍的思想动态、学生的配合情况、硬件设备的配套、教学管理等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艺术类大学生是一组特殊群体,有其独特的群体个性和专业学习特点:英语基础差、创新思维能力强、专业评估标准特殊等种种因素,艺术类高校的英语教学,尤其是听说教学一直处于英语教育的边缘和弱势,其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远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因此,在新模式下如何克服艺术类大学生在英语听说方面存在的障碍,提高他们的听说能力将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在十几年的教学中发现,艺术类院校的大学生英语学习状况及学生自身及其专业特点,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尤其是在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的教学中更适合使用语块教学法。

三、语块教学法在艺术类高校英语听说教学中的应用

由于艺术类高等院校普遍存在重视专业建设而忽略英语学习的问题,学生英语的听说能力往往达不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故学生的英语的学习理念和策略一方面要通过创建校园英语文化来改善,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转变思维方式,利用多种教学策略,加大运用语块教学的力度。

1.培养学生的语块意识,增加语块的输入。现在的教与学,即教师和学生都在强调词汇量的问题,认为只要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词汇量,他们的听说读写的问题就可迎刃而解。其实不然,死记硬背的词汇就如一潭死水无法流动,如何让它们有效、恰当地运用到听与说的言语交际中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让学生明白构成语言的是 “语法化的词汇,而不是词汇化的语法”;“使用语言的流利程度并不取决于其大脑中储存了多少生成语法规则,而取决于储存了多少预制词块”。当学生了解到在交际中百分之八十的内容取决于语块的时候,就会自然而然地意识到清晰的语言输入和流畅的语言输出主要是语块运用的结果,也就会在日常的学习中注意语块的输入。

2.调整课堂教学策略,增加语块的输出。有效地输入只是外语习得的一个前提,而高质量的输出才是二语习得的目标。为提高学生外语的听说能力,要有意识地调整课堂教学策略,增加学生的语块输出机会。比如,在听说教学过程中,除了引导学生识别、注重重要的语块之外,还应进一步要求学生利用口头或笔头形式回答问题;此外,在课外还可以要求学生进行语块方面的练习,比如完成语块遣词造句、写作等任务,甚至借助语块进行演讲、辩论等。长此以往,学生的语言输出能力一定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四、结束语

语块是语言的半成品,把它作为输入、记忆、储存、输出的最小单位,在提高学生英语听说的能力方面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实践证明:在听说教学中,利用语块教学法,增加学生的语块量比增加他们的词汇量对学生英语语言应用能力的影响更大。语块教学法是一条切实可行的、能有效提高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新途径,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研究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工作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第4篇:语块教学法论文范文

关键词:词块教学;听力成绩;有效性

一、研究背景

随着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的加入,传统听力教学(讲单词―放音―做题―讲解)的课堂形式越来越多样,学生能接触到的素材也越来越丰富,但是教学效果没有很大的提高。二语习得研究显示,自然话语中90%都是以固定的短语和习语等词块形式呈现的,如能掌握这些固定结构的词块,大脑便可以迅速解码,减轻短时记忆的负荷,提高听力语篇的理解能力。因此听力教学可以从词块的讲解和强化开始,增强学生的短时记忆容量,提升听力理解的反应速度及准确率,从而提高学生的听力能力。

二、文献综述

词块(语块)源于心理学概念“组块”。不同于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理论,词块理论认为语言并不是完全依照语法规则实时生成的,而是提取存储在大脑中的集语法、语用及语篇功能于一身的大量模式化短语,语言输出时不用考虑语法规则,缩短了语言规划、信息加工和重新编码的时间,以保证语言输出的自然性与流畅性。词块在语言学习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促进学习者语言输出的准确度与流利度,减少失误,还能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三、研究设计

本研究以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在TEM4听力中存在的问题和对词块的了解情况,并结合问卷进行一学期的词块教学。通过对比分析前后数据,了解学生对词块的掌握情况以及TEM4听力成绩的提高情况,验证词块教学对学生听力水平的有效性。

1.研究对象

以西安工业大学二年级第一学期英语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他们即将面临TEM4考试,对相关词汇和考试要求有一定的了解,而且他们经历过一学年的传统听力教学,能够比较出词块教学法和传统听力教学法的区别。

2.研究工具

本研究为定量研究,试验工具为TEM4模拟题。测试目的是调查词块教学能否提高学生的听力成绩。培训前及培训后给学生发放能够客观地反映他们听力成绩的两套四级听力真题。四级真题难度相近,并且具有极高的信度和效率。试题用来检验经过一学期词块教学后学生的听力成绩是否有提高。收集的数据利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

3.具体实施

在大二上学期,16个听力教学周内进行。听力材料为TEM4听力模拟题。对照班实施传统的教学方法,由老师先讲解新单词,放录音,让学生进行听力练习,最后再对答案,讲解材料,并反复听。实验班采用词块教学法。第一次听力课上对学生说明词块的定义及分类(如前文所说聚合词语、固定搭配、惯用表达及句子框架短语),并要求学生对给出的词块编对话或对给出的单词进行词块匹配练习,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一个对词块的认识,以便在后面的听力中能够运用词块知识。在学生初步熟悉新的教学模式后,开始听写、填空和对话练习,并讲解及分析其中出现的词块。

2016年开始TEM4实施了新题型,听力部分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题为短文听写,放三遍录音,第一遍听全文,第二遍记录,第三遍重听全文。在第一次放音时,引导学生根据短文题目确定语义场,预测可能会出现的词块,并在听的过程中简单记录关键语块,脑中形成完整的语义脉络。第二次放音时结合记笔记的策略,采用符号等方法,争取做到准确无误;第三次放音查漏补缺,贯通上下文,语法及固定搭配检查笔记是否正确,并做细节上的修改。之后针对材料中出现的词块进行总结,要求学生做口头练习,如运用涉及到的词块造句或进行词块搭配练习,让学生巩固掌握这些词块。

第二题为填空。听力材料的内容稍长,要求学生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及时捕捉关键词汇。放音之前引导学生快速浏览全文,理清文章脉络和大意,并熟记填空处的提示性词块。放音后和学生一起总结听力过程中的失误,将文中的主要词块以故事性的线索做成联接,便于学生熟悉记忆。

第三题为对话,文章就一个话题进行讨论,要求有较强的逻辑性,一般以what、when、why、where等特殊疑问词提问的特殊疑问句,包括文章的细节及要点。正式放音之前,教师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试题中的选项,留意动词、形容词、名词及其短语、专有名词及数字等词块形式并对短文的内容进行预测,考虑可能会出现的与文章内容相关的固定搭配。总结可能出现的词块。放音之前教师要提示学生注意话题引入时的词块,在听的过程中,注意固定搭配、表示衔接的聚合词语(例如表示因果或者转折的连接词块)和句型(例如表示反问或建议的句型)等。之后发放听力原文,让学生找出其中起关键作用的词块。如提示文章内容的固定搭配,转化话题的聚合词语等。再与之前自己预测的词块进行比较,记住这些词块,形成自己的听力语料库。

四、调查结果分析

将所收集的数据利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计算出平均值和标准差,结果见下表。

结果表明,实验班平均分提高了5.7分,对照班提高了2分,标准差变化接近。这说明词块教学在提高听力成绩方面效果明显。

五、结论

本次教学实践表明,词块教学法能够提高学生听力策略的运用并提高学生的听力成绩。学生通过词块练习,能够在记忆中储存大量的信息,减少短时记忆的负担,增强对文章的理解,学生对听力的恐惧感降低,听力效果改善。但是由于研究的样本较小,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且词块教学法在课堂上仅仅实施了24周,研究结论有待进一步研究和验证。

参考文献:

[1]原萍,郭粉绒.语块与二语口语流利性的相关性研究[J].外语界,2010,(1):45.

[2]丁琼.词块对大学英语听力影响的实证研究[D].长沙:长沙理工大学学位论文,2011.

[3]Becker,J.ThePhrasalLexicon[M].CambridgeMass:BoltandNewman,1975.

[4]Ellis,R.TheStudyof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1999.

[5]Nattinger,J.&DeCarrico,J.LexicalPhrasesandLanguageTeaching[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0.

作者简介:

第5篇:语块教学法论文范文

【关键词】语块 英语写作 潜在性作用

写作作为一种书面形式的产出性技能,在外语学习和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能够较客观地反映学生使用语言能力的高低,并能折射出他们在语言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所反馈的信息可以促进和指导英语教学。自然语料统计分析表明,英语自然话语的表达中有70%是靠语块实现的,语块对培养学生语感和提高外语教学效率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学生在英语写作过程中,正确运用语块可以提高语言输出的流畅性、准确性及连贯性。

一、语块

学界对语块认识不一。有的学者认为语块是“作为整体储存和使用的词语程式”;有的认为语块是“介于词汇和句子之间的模式化短语”; 有的认为“语块是一种兼具词汇与语法特征的语言结构,通常由多个词构成,并具有特定的活动功能。”我对语块的认识是:语块是固定或半固定短语、句子或话语模式,它便于整体记忆、储存和使用。最早对语块进行研究的是西方学者Becker,他认为语言的记忆和存储、输出和使用不是以单个词为单位,那些固定或半固定模式化的板块结构才是人类交际的最小单位。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科学和语料库语言学的迅速发展,语块普遍存在于语言中和语块对于语言学习的重要性得到进一步证实,人们对语块的研究也越来越趋于精细化,语块对人们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二、语块意识与英语写作

1.培养和增强学生的语块意识。将词汇法与英语写作相结合的第一步就是要增强学生的语块意识。根据老师给我们上课的情况来看,我们对语块的掌握不是太好,相对的英语写作也就产生了负作用,写的文章总是凌凌乱乱的,没有要表达的重点。如果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既对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即,熟记单词、会用语法与语音等,还要对语块有一个更好的掌握,当我们在学习英语单词的时候,还要学习与其搭配的词汇,而不是孤立的学习某个词。

2.老师在课堂上要加强对学生语块知识的讲授。在老师日常的教学过程中,结构式的教学法过于注重语法规则反而忽视了语言的具体运用,交际式的教学法则过度强调了语言在具体语境中的使用而忽视了语言的语法结构。如果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有意识的运用语块教学法,这将对学生的英语会有一个很大的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本族语者常用的很多固定搭配与结构与学生所学的知识有所冲突,学生无法用学过的语法规则来解释这一问题,然而语块教学的这一引入,则能很好地解决学习者的这一困惑。因此,老师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的词汇语块教学,特别是一些词汇的固定与半固定搭配或同出现于一个共同语境但不属于固定搭配的短语,教师在讲授语块方面的知识时可以按照预制语块的构成形式和话语功能分别进行讲述,训练学生识别和使用语块的能力,教师除了讲解生词表中的词汇外,还可以把每个单元出现的语块列出来,作为学生词汇学习的一部分。老师的这种讲课方式久了,则学生会在日后的学习中主动运用这一方法,久而久之,学生的英语将会有一个很大的提高。

3.形成对语块的学习和训练。学生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大脑里则会产生新的语言组合,这种新的语言形式的出现是在语言输入的过程中首先被学生注意到的,进而慢慢得以生成的语言组织,也就是说,有意识地注意到自己生成的语言与目的语之间的差异是二语习得的有效条件,这种有效条件就是对知识的积累过程,在意识提升活动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所学课文中出现的语言语块,并鼓励学生留意泛读材料中的词语搭配和组合,把过去只记分散孤立单词的学习习惯改变为储存较大的语言语块的学习方法。再次,教师可以从作为泛读材料的文章中选出一些典型的句子或句子短语,先给出中文句子让学生翻译,译出后再和原文相比较,使学生对中英文在成句特征上的差异获得理性认识,深刻体会语块对写作的积极作用和培养英语思维能力的强大功能。还有,学生可以自己找些英翻汉或汉翻英的句子,先进行对句子独立的翻译,然后再进行检查句子中是否有对语块的运用,再进行修改,最后与答案进行对比,渐渐地,这种对语块的有意识运用对英语的提高就有一个很大的进步。

三、结束语

语块作为语言交际中的最小单位,在英语教学中有着很大的可塑性。尝试以语块为核心的写作教学法,有目的地加大语块的输入,强化学生语块的积累和输出的各种练习,将成为提高学生英语写作教学的有效切入点,并扭转目前学生英语写作差的僵局。老师应在写作教学中突出语块的重要作用,加大语言语块的输入力度,同时学生应强化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多听多读多记的方式,积累写作中常用语块,最终达到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郭晓英.毛红梅.语块教学对英语写作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10.(3):52-59.

第6篇:语块教学法论文范文

关键词:网络平台 市场营销 高职教育 立体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迫切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市场营销人才。当前,“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与职业能力等与实际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体现在学生理论知识掌握不够充分,动手能力不强,创新能力不突出等方面。作为管理和营销等专业核心课程,当前“市场营销”课程在教学中注重于以教师为中心,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很多学生不能满足企业营销的实际需求。

因此,在“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既能学好市场营销的理论知识和营销技能,又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运用中得到提高,便成为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革和研究的重点。为实现这个目标,需要通过多方面的努力与改革,比如教材选择、教学计划制定、教学实践设计、教学手段创新等方面做大量工作。因此构建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内容丰富、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基于网络平台的“市场营销”课程立体化教学体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市场营销”立体化高职课程建设原则

根据“市场营销”的学科特点和现代市场经济对营销人才的需求动向,立体化高职课程建设必须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营销人才为出发点,以营销学的基本构架和相关理论为基础,以职业能力训练为重点,通过对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的立体化设计,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实现学生在情感、认知等多方面的自主构建。为实现上述目标,在课程建设中要坚持如下原则:

(一)突出高职特色,坚持以职业素质为中心

市场营销课程要突出高职教育的特点,以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首先,课程团队应通过与企业等的充分调研,确定市场急需的市场营销专业技能。其次,在强调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要结合企业实例的应用与分析,从教材选择、教学方法、教学实验和实训等方面突出高职教育的特点。

(二)激发学习热情,坚持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始终坚持黄炎培先生所倡导的“手脑并用、双手万能”的职教理念,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教师教学为主导,通过多元立体化的教学方式和现场实践,从而培养出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出众的创新应用型人才,满足社会需要。

(三)坚持紧密联系当前时代特征与需求

市场营销高职课程要反映当前最新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教学内容和形式能够反映当前时代的任务与需求。因此, 市场营销教材编写中体现新方法、新规范、新理论,使得学生毕业后能够直接融入企业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市场营销课程也要充分利用各种新技术,将专业教材等教学资源与网络信息技术进行有机整合,从而实现教学模式立体化。

二、“市场营销”高职课程立体化建设内容

根据课程特点和社会需求,“市场营销”高职课程立体化建设要从教学理念、课堂教学、教材设计、教学方法和考核手段等方面构建立体化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一)教学内容立体化

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传统教材形式向立体化转变。市场营销课程不仅在内容与形式上要符合时代需求,同时,将纸质主教材与以音像制品、电子网络出版物等多媒体资源组成的辅助资料相结合,利用网络化的教学平台,构建一个立体化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环境,从而让教师教学更加方便,让学生学习更加自主,从而满足多元化、个性化和实用化的教学需求。

1、主教材

主教材是学生上课的主要阅读材料。教材内容涵盖课程所有知识,通过教学内容的选取和组织、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等表达课程的理念与思路。主教材可以采用模块化设计,每个模块对应市场营销职业能力要求,通过由易到难的教学任务设计,在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模式。同时,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通过邀请企业专家的共同参与,使得教材内容与实际需求紧密结合,着重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与锻炼。

2、教学课件

与主教材配套的教学课件图、文、声并茂,充分利用当前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将教材内容生动、立体与学生进行交互和展现,避免了枯燥的课堂教学,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3、教案

教案反映了教学过程的整体设计,是教师教学的指导性方案。在对教材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提出教学目的和要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特别是针对重点、难点内容设置相应的解决方案。同时,根据教学实践和新的教学需求不断进行完善。

4、教学资源库

教学资源库包括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素材(包括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等多媒体素材及案例);提供与本课程相关的论文、著作、网站等丰富的网上教学资源,例如相关论文参考资料和网站链接;提供丰富的教学案例和学生课外练习的习题库。

5、课业展示

在立体化教材中,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或按团队完成一定的“单元任务”,提交研究性学习报告,即根据要求完成一定的课业任务。课业一般都有明确的课业目标和任务,要完成这些课业,需要学生转变以往的学习方式,走出书本、走出校门,走进图书馆、走进企业,到实践中去收集资料,去实地观察调查。学生需要收集大量的信息资料并进行归纳、分析才能完成课业。有些课业则要求学生团队协作,形成合力,一起完成课业任务,从而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教学方式立体化

教学方式由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方式转变为老师、学生共同参与的立体化、开放型教学方式,使得学生不仅能够获得市场营销专业知识,同时技能、个人素质和品德能够获得全方位发展。

1、立体化课堂

课堂教学充分利用立体化教学资源,采用多种形式包括讲授、讨论、案例分析、上机操作、课外调研考察等方式,充分将理论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等传统教学方法与新的教学方法如网络博客教学法、角色体验教学法、问题探究教学法、图片实物资料展示教学法、游戏互动教学法等相结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拓专业视野等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立体化实践

市场营销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课内实践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两个方面。立体化实践体现在课内教学活动中充分结合如案例教学、课程实训、课程设计等手段,同时,课外实践中利用市场观摩、创业训练、企业实习、营销兼职等方式,使得学生在实践中灵活应用市场营销组合策略等理论知识,掌握市场营销的基本技能和方法,为以后的学习和实践积经验。

3、评价模式立体化

为了充分促进学生的学习,考核手段要实现多元化和立体化。考核内容要更加广泛,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中增加更加灵活的内容,避免学生死记硬背。考核方式更加多样,开卷、闭卷、小论文、课堂讨论和参加实践表现等多种方式结合,通过结果考核和过程考核相结合,适当加大平时考核比重等方法,全面、准确反映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学习和创新能力,从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4、“市场营销”立体化网络支撑平台建设

好的教学内容离不开网络教学支撑平台来展现。利用网络支撑平台,将教材、案例等教学资源实现立体化、实时教学模式的重要手段。网络支撑平台以网站形式,基于浏览器/服务器的典型架构,包含教学内容。通过网络进行讲授和从事相关的教学活动的教师辅助教学,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合理利用网络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市场营销”立体化网络支撑平台的构建需要注意:

(1)教学目标要避免复杂、长期,通过设置简单、明确的目标,让学生获得成就感,激发学习兴趣,更加容易接受新知识。

(2)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动画、案例等呈现,通过合理设置问题,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3)通过紧扣“网络营销”大赛,操作内容实践性强,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训项目,使得学生能够通过网络环境下的虚拟实践机会从而提高实践能力。

(4)设计具有及时反馈的测试和激励功能。教师可通过微博、Email、QQ聊天工具等方式参与学生的讨论。同时,通过良好的反馈和评价来维持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课程立体化建设需求,立体化网络支撑平台包括以下功能模块:

(1)教学内容模块:教学内容由教材内容、课件、教案、参考文献等组成,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自由选择,便于学生自主学习。

(2)资源库模块:资源库包含实验数据、教学软件、案例及相关网络资源链接等学习资源。便于学生便捷获取。通过与课堂教学内容结合,不仅可以丰富知识,而且可以开阔视野,培养独立学习能力。

(3)题库与实验管理模块:学生通过单元内容测试或章节内容测试,便于随时发现学习中的不足和考查学习效果。

(4)学习论坛模块:利用在虚拟环境下的讨论或答疑过程,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提供自由讨论、答疑的网络工具。

(5)帮助模块。该模块给出了立体化网络支撑平台各部分的详细操作步骤和方法,便于学生使用本系统。

三、结束语

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基于网络平台的“市场营销”立体化课程通过多形式的教学方法和多层次实践环节,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虚拟与现实相补充的教学模式,能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做”为一体的真正效果,为高职专业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和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提供借鉴,具有推广示范价值。

参考文献:

[1]邢丽.立体化教学资源系统的设计与开发[J],数字技术与应用, 2011/11

[2]李怡芳.以立体化教学模式,系统提高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J],市场营销导刊,2008/06

[3]周玉泉.对高职教育立体化教材建设探索[J],职教论坛,2011/11

[4]崔苏卫.《市场营销学》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的研究与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10/06

[5]李天芳,郑宽明,郭亚锋.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在市场营销课程的应用与创新[J],企业家天地,2010/06

[6]宋彧,韩凤晶,金代志.高校市场营销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

[7]刘剑.构建应用型市场营销本科专业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J],消费导刊,2009/04

第7篇:语块教学法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显著特征,在于人才培养具有较强的岗位针对性。建筑设计课程项目导向教学法的应用,就是依据企业实际岗位需求,将实际工程项目引入教学,结合具体项目的设计特点、设计过程、设计规范组织生产型实践教学,使学生具备设计岗位所需职业技能。

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显著特征,在于人才培养具有较强的岗位针对性。实践能力强,能快速适应工作岗位,将设计师构思转化为方案图和施工图,是当前建筑企业对高职类建筑设计人才的具体岗位要求。建筑设计课程项目导向教学法的应用,就是依据企业实际岗位需求,将设计院实际工程项目引入教学,旨在使课程内容贴近生产实践第一线,结合具体项目的设计特点、设计过程、设计规范组织生产型实践教学,一步步教会学生如何进行中小型民用建筑设计与施工图绘制,使之具备设计岗位所需职业技能,提高市场竞争力。

一、

项目导向法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别

项目指以设计生产一线具体的、具有实际价值的课题为教学任务,它满足以下条件:能将教学课题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结合起来;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有直接的关系;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项目工作具有一定的难度,要求学生运用新学习的知识、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学习结束时,师生共同评价项目工作成果。

在这里,不再以把教师掌握的现成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作为追求的目标,或者说不是简单的让学生按照教师的安排和讲授去得到一个结果,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去寻找得到这个结果的途径,最终得到这个结果,并进行展示和自我评价,他们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际动手能力。

二、选取项目导向课题的原则

通过对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岗位技能的详细调研分析发现:企业希望学生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快速适应工作岗位。因此,再选取项目课题时,遵循了以下原则:

1、 项目课题应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即项目导向法教学法针对企业实际设计项目,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项目课题应具有涵盖性,设计课题所涉及的知识点应涵盖教材内容,并且包含建筑设计专业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最新技术。

3、项目课题应具有问题性,应具有一定的难度,能启发学生思考与研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实践能力。

因此,我们在项目课题的选取上摆脱了以往“大而空”的虚拟设计题目,而采用学生毕业后将最多遇到的大量性实际项目如住宅、会所、办公建筑等题目,以利于学生毕业后能快速胜任岗位需要。

三、项目导向教学法的应用过程

(一) 分解项目课题,关联知识点

由于项目课题综合性较强,因此教学中应分解课题,形成具体任务。课题的分解主要基于实际生产工作过程,形成“原理掌握”、“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等具体模块,每一个模块都体现一个学习目标,最终通过这些具体模块的完成达到总的培养目标。分析每一模块所关联的知识点,建立在设计任务解决基础上的知识横向和纵向的立体化学习。

该阶段的重点是对每个模块下的知识点和技能点进行详细分析,将项目案例与每一个专项技能培养结合起来,并由教师通过课堂与施工现场对应教学,推动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提高和建筑技能的掌握。

(二)优化教学过程,以项目导向驱动问题解决

教师提出具体项目课题,并以工程设计实例讲授原理规范,使教学实例更贴近生产和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通过对项目课题的逐步深入,加强学生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再以评图过程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分析问题,加强师生、同学间的交流,从而循序渐进的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如:在以“住宅设计”为项目课题时,分以下几个阶段进行。

1、 引入项目课题

教师结合工程实例讲授原理规范,并带领学生参观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住宅建筑,了解建筑的造型特点、功能组成,材料运用、建筑构造做法等,使学生对原理中功能、造型、构造、材料等具有综合的理解;同时,要求学生集体讨论设计中的优缺点,深入理解住宅设计的要点及规范,由被动接受式学习向主动发现式学习转变。

本阶段重点要求学生在调研中通过自己对项目环境推理等手段对设计任务书进行重新认定,重新认识任务书中各个建筑功能内容的有无、划分与组合,并对有关技术经济指标进行分析。

2、 项目课题训练

主要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严格按照课题要求进行住宅场地设计、功能分析,空间设计,效果图绘制、施工图绘制等,渐进完成由理论到实践的转化;这一环节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与实践经验,可以针对不同学生实施个性化教学。

本阶段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小组工作方式,按照实际工作的完整程序,共同进行方案设计、分工协作完成整个项目,从而达到把握知识,掌握技能,培养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的目的。

3、成果评价

强调评图过程。通过引导学生相互评图、教研室教师集体评图,培养学生积极思维和分析与判断能力,打破师生的一对一的交流,由此加强了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流。教师不对方案优劣进行公开评判,只对各个方案的特点及同学讨论发言中的“亮点”进行总结。

(三)注重课堂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进度

项目导向教学中的不确定性与不稳定性因素增多,增加了教师在教学中的负担,周密详细的课前备课已不够,重要的是要能充分关注课堂动态,及时根据学生情况对教学进行动态调整。

结束语

实践证明,建筑设计课程在项目导向教学法的具体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可以说,项目教学法是师生共同完成实际设计项目,共同取得进步的教学方法。在高职教育中,项目教学法有其独特的优势,应更进一步总结提高,大力试用推广。

参考文献

[1]祁冰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J].辽宁高职学报,2007(9)

[2]吕一中,牛小铁.建设双师结构师资队伍推动学院持续快速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007(8)

[3]邹奇清,乔向东.关于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职业能力要求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1)

第8篇:语块教学法论文范文

关键词:分层教学;自主探究;任务驱动;小组协作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5)06-0093-02

“以点带面”教学法概念的提出

信息技术课的常用教学模式是根据教材的编排,以“章、节”为划分单位,按部就班进行教学任务安排。教材在编排上仅仅对各个知识点进行简单归类,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缺乏相应的逻辑关联性。这很容易造成学生在记忆的过程中遗漏知识点,也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点带面”教学法可以摆脱教材以“章、节”为编排单位的束缚,通常以某个主题作为贯穿一堂课教学内容的主线,把相关的知识点内容巧妙地隐含在这个主题中,其显著特点就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使“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

“以点带面”教学法的组织结构

“以点带面”教学法是以主题为中心、相关知识点为任务驱动,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活动。教师要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的能力发展、兴趣和差异性来设置主题。因此,主题的选取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着教学的成败。主题所包含的内容不但有知识点可以拓展,而且要有一定深度,最好能激发起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另外,主题的内容也不能超出学生理解的范围,尽量选取学生比较熟悉的题材,要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根据主题通过观察、思考和实践来自主联系相关知识点,知识点除了内容要与主题有紧密关联外,选取的范围也不应该局限于书本的某个章节,最好立足于课内的基础知识,适量增加一些课外知识。

“以点带面”教学法的教学流程

在“以点带面”教学法的教学流程中,主题是中心节点,相关知识点是分节点,分节点必须紧紧围绕着中心节点。我们只要抓住了主题,教学任务就有次序、有逻辑地组织在一起,就不会一盘散沙。其课堂教学流程可分为确定教学目标、导学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和实施教学互动四个环节。

1.通过主题来确定教学目标

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是不一样的,存在着个体差异。因此,教师在教学目标的选取上应该有一定的弹性空间,让全体学生都能在各自的认知水平上有进一步提高,让学生相互之间协作讨论,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2.通过相关知识点来导学教学内容

“以点带面”教学法通常将教学内容分成若干个模块,每个模块涉及若干个知识点。学生先通过对所提供的教学模块进行分析和思考讨论,明确所涉及的知识点,然后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完成教学任务。在具体实施环节,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起点水平及个性方面的差异,提倡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梯度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的梯度安排上,可以有三个层次,第一梯度:课内基础知识。针对全体学生,学生必须按大纲要求完成学习任务。第二梯度:课内知识拓展。针对大部分学生,有利于开拓学生的知识面。第三梯度:课外知识。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通过任务来组织教学活动

在“以点带面”教学法中,教师扮演的角色是知识的引路人,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组织学习任务时既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注意与课程内容的整合,同时还要注意教学方法的渗透,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逐步学习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具体实施环节,可以通过小组协作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小组协作是一种包容性很大的教学方式,学生围绕一个任务展开讨论,集思广益,相互协作,共同完成教学内容。

4.通过问题来实施教学互动

在教学过程中,要承认学生的主体性,通过教学意图和策略等影响学生,并给予所应该享有的权利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机会。当然,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绝不意味着教师变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不敢点拨、不敢提问、不敢讲解。教学总结可以“问答”形式出现,既可以“教师问、学生答”,也可以学生自问自答,根据不同的总结内容设置不同的提问内容。

“以点带面”教学法评价方式

“以点带面”教学法注重的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而非对学习结果的评价,因此应避免用统一的量化标准去衡量学生的学习结果。在评价的方式上应避免采用教师主导评价方式,可以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体系中来。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检查、甄别和选拔,而是通过评价发现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并为学生提供各种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让学生在评价中获得成功体验,增长自信,促进和激励其进步发展。一般来说,及时评价比延迟反馈的有效性更高,及时评价可以使我们及时了解自己学习中存在的不足,有利于不断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以小组合作方式完成教学任务为例,每个小组成员要养成及时评价的习惯,并能相互纠正错误,共同进步提高。同时,也要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①小组成员是否真正完成了各自的任务,是否存在着水平高的同学统揽本组大部分任务的现象。②组长要尽量避免过多干预组员设计制作,让组员有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③组员间实施阶段性相互评价。评价作品的时候应该多以鼓励为主,避免由于担心评价的好坏而造成心理负担。

“以点带面”教学法在信息技术课中的具体实施

笔者以浙教版《信息技术基础》教材中有关计算机病毒知识为基础,提出了以“熊猫烧香”病毒为主题的活动,活动过程是联系相关知识点。相关知识点安排如上表。

第9篇:语块教学法论文范文

汉语言文学专业,目前的本科层次有两种,一种是普招本科,4年学制;一种是专升本,2年学制。层次多,学生来源面广。再加上本科设立时间短、基础较薄弱。于此,专业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首先,课程设置存在问题,专修课课时明显不够,实践课学时较少,学生职业技能培养不足;其次,考核制度和形式不规范;再次,学生专业认同感不强,认识的深度不够。同时,学生就业率低,就业水平不高。为此,多次组织本系老师对我国特别是本省的教育现状、社会需求、学生学情等开展较全面的调查。先后走访了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等高校,并和省外其他著名院校就中文教学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调研和交流,获得了大量的教改信息和宝贵的教改经验。通过与兄弟院校的交流与比较,使我们基本把握了新建院校中文专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方向。科学思考之后,我们选择了目前国际上最新的教育理念———全纳教育来指导我们的教育改革。构建了“平台+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所谓的“平台”是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素质平台,这是人才培养的基石和关键,侧重于基本知识和人文素质;“模块”更多的是侧重于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主要分为3种类型:研究型(考研深造)、教师型(教师职业)、应用型(文书、秘书、记者、编辑)。

2构建汉语言文学专业新的课程体系

我们的教学改革旨在吸取“全纳教育”思想理念和执着精神,让不同层次有着不同需要、不同个性、不同学业水平的学生都能获得最好的发展。为此,我们对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新修订和调整。在课程结构的设置上,共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综合素质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等6大类。这里重点阐述后3类课程。

2?1专业拓展课程

是在专业主干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专业发展方向和职业生涯设计的延续性课程。在专业拓展课程设置上,我们设置了3大模块。(1)考研深造类课程主要从语言和文学两大类别来设置,提供了现代汉语词汇研究、现代汉语语法理论研究、现代汉语语法专题研究、现代汉语虚词研究、修辞学研究、文字学……和中国文化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专题、《诗经》的文化阐释、唐诗宋词专题、明清小说研究、中国现代文学专题、“五四”文学思潮等课程。(2)教师教育类主要设置了语文教育思想研究、文学解读学、经典文学教育研究、教育研究方法、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现代职业礼仪和演讲与口才等课程。在教师教育类课程体系中,不仅要培养普通学校的教师,也努力向特殊教育领域拓展,力求培养全纳型教师。(3)文秘编辑类主要设置了应用写作、秘书学、行政法学、编辑与采访等课程。此类课程适合于将来从事文书和公务员等职业的需要。在3大模块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人需求、职业生涯设计在一个或多个模块中自由选课。这样,学生既有专业发展方向,又有利于专业领域的深化与拓展。

2?2综合素质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

综合素质课程是拓宽学生知识面,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展现教师研究专长,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讲座型课程。包括人文素质、政治外语、教师教育、科学专题和艺术体育等5个类别,学生可以根据需要选修。实践教学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实践创新能力而开设的实践性课程。包括基础性实践、专业性实践和综合性实践等3个类别。除了常规性的军训、生产劳动、专业见习、教育实习和毕业论文等实践课程外,还结合专业特点,探索活动课程体系。主要实践课程包括文学采风、学年论文、文化资源调查、非线性编辑、报刊排版和文书档案管理等。

3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能混同,有的人把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当成一种方法,这是不科学的。方法更多的是指解决问题的思路、程序和步骤,而现代教学方法体现在“教”与“学”两个主体的互动之中。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3?1运用“系统讲授法”,建立学科的知识结构

大学低年级学生开始认识专业的概念,但尚未形成该专业的知识结构。因此,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讲授,使学生对汉语言文学主干课程的基本原理有一个整体认识。有人认为一开始就实施研究性教学法,提早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对于多数学生来说是不切实际的。实践证明,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一年打基础阶段,运用“认知—同化”学习理论,合理地使用系统讲授法或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便于学生打下牢固的知识基础。

3?2倡导“指导—探究”性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方式

虽然第二学年的专业学习仍然是基础课程的学习,但是随着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课程内容逐步深化,教学方法可以逐步由以接受性学习方法为主过渡到以“指导—探究性”学习方法为主。所谓“指导—探究性”学习,就是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从学习中去主动地探索、发现,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培养创新精神。这种课程形态的核心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形成学生的自学能力。但这种教学法决不能忽略教师的作用。教师的指导更多地表现在组织上和服务上,空间由课堂延伸到课外。

3?3尝试“问题中心”教学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到了高年级,主要是一些选修课和应用技能课。这个阶段主要采用建构主义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解决问题的各种活动,建构知识体系,创造性地形成自己的观点。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学生构建起以解决问题为核心的知识结构,也就是我们所提出的专业应用能力。但是,这种教学法的实施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精力,学校的教学评价机制和教学工作量的计算办法需要作适当的调整。

4强化实践环节

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不同专业方向的要求,形成专业见习、专业实习、教育实习和课外活动一体化的教学实践体系。

4?1适时组织专业见习,使学生体会汉语言文学原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意义

专业见习一般在第2学年进行。主要是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直接参加学校、机关、文化单位的实践活动。应用所学的理论和方法,见习课堂教学和班主任工作、机关文秘工作、文化产业管理工作。专业见习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够增进学生对于工作的理解和感情,增强其事业心,为专业实习奠定基础。专业见习以短期为宜,视情况可多次进行,也可按专题进行组织。

4?2组织“顶岗”专业实习,使部分学生能够实习和就业衔接

高级文秘方向的学生,专业实习拟安排在第4学年的第2学期,时间是一个学期。跟汉语语言文学方向的学生不同,一个单位接收实习生数量不可能很多,实习地点分散,教师指导不方便。从以往实习接受单位的要求来看,他们往往把接受实习和考察用人结合在一起,顶岗实习成了专业实习的特殊方式。它的优点是实习生角色意识增强,因为这种实习是把实践活动与职业生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实习生的应用能力、现实表现决定了他的去留。它的不足是用人单位的不同要求与专业设计的科学标准有一定的差别。因此,专业实习必须制定统一的要求与考核程序,并与实习单位交流沟通,学生在毕业前必须完成专业实习的程序并考核及格方可毕业。

4?3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使其成为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载体

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制定相关的激励、扶持政策。鼓励学生在各种刊物上发表作品,资助少数学生出版学术专著和文学作品。积极发动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和专业建设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力争在竞赛中取得好的成绩。实践证明,将这四种途径有机结合,可以全方位地、有效地促进培养目标的实现。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