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画展发言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jackezyf”为你整理了这篇花卉发展调研情况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为深入推进赤水市农村产业革命,按照“八要素”工作要求和“五步工作法”,以坝区引领、山区聚力、园区释能,促进赤水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作为坝区联系人,目睹了宝源坝区花卉的发展,同时也发现花卉发展存在的问题,带领坝区帮扶人员深入基地找寻破解问题的答案,形成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花卉发展现状
宝源坝区花卉规模化种植始于2017年,种植户何文珍是宝源联奉村人,1985年出生。外出打工积攒了部分资金,放弃城市生活选择了回乡创业,开始规模化种植花卉。在乡政府、村委会及村民的大力支持下,流转土地32.5亩,建立了40多个大棚,开始种植非洲菊,成立了赤水市七彩生态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注册商标“宝源花之谷”。32.5亩非洲菊种植三个月后便开始投产,年产值在300万左右。店老板在赤水市中心开设有花店,种植的非洲菊除供应自己的花店外,还外销习水、泸州、合江等地,市场销路一直很稳定。
2019年底,赤水市响应省委省政府号召,建立耕地坡度在6度以下的坝区。结合赤水实际,在宝源确定了331.4亩的坝区建设,其中有214亩的花卉。经过几个月的坝区建设,2020年三月,新建花卉大棚194个,花卉占地面积214亩,种植面积180亩,其中150亩大棚花卉、30亩露地花卉。花卉种类以非洲菊为主,品种有28个,另有尤加利、绣球、桔梗、雪柳等少量配花,均已陆续投产。截至目前,坝区花卉已投资2000余万,政府投资600余万。
二、发展前景
宝源花卉按亩栽5000株、一株年产花45枝、一枝销售均价0.6元计算,单产产值在13.5万元,年总产值2000万元左右,年总利润约400万元。2020年,花卉土地流转及青苗费用35万元左右,现有固定员工21人,年工资开销包括临时工在内在70万元左右,年财政扶贫资金利益分红在12.5万元,其中70%给贫困户。企业利润每增加50万元,给村集体溢金1万元,其中10%用于贫困户分红、50%用于土地流转群众再分红。花卉产业带动68户土地流转户,带动288户群众户均增收3.4万元。在坝区,花卉产业包花不限年龄,老的70岁以上,小的3岁,都可以在花房包花,包花多的,一天可赚50多元,少的都有30来元,让农民在自己家门口就把钱赚了,还能同时兼顾照顾家庭。而且,赤水竹资源丰富,部分老人原本在竹编方面就有基础,除可以编制一般竹花篮,还可编造插花用的精致的花篮。这些都可带动一方群众增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很好。
三、存在问题
宝源坝区花卉种植给当地生态环境、农民就业、旅游开发带来诸多好处,有力促进当地经济良性发展,但目前也存在不少问题。
1、缺乏企业管理人才:没有熟悉企业管理的办公室人员,负责管理企业日常事务。
2、缺乏技术专业管理人员:对花卉栽培只有何老板曾外出学习,熟悉业务一点,其他专业人员是没有的。但她一人是无法做到面面俱到,既要管理日常工作,还要负责生产。因此需要寻找一个技术骨干,再培训一批懂技术的专业技术人员,大家齐心协力才能把花养好。
3、缺乏系统的管理制度:人事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红利分配等制度应建立健全,制度上墙。
4、缺乏系统的专业现代化管理技术支撑:比如大棚管理、肥水管理、病虫害绿色防控等。目前,部分土壤因施肥导致板结,急需改良。需建立有效的边种边培肥地力的技术措施。
5、花卉种类单一:可逐步试种,增加花卉种类。
6、发展观念陈旧:需紧跟现代农业发展的步伐,转变观念,往农旅一体化方向发展。美化坝区整体环境,以及大棚周边环境。开设采花体验大棚、插花体验室,配套农家乐餐饮部,鼓励有条件的周边农户打造民宿,让花卉企业带动整村二、三产业发展。插花体验店,可找专业的插花老师现场指导、摆放插花彩图、书籍或播放插花视频录像。在出入方便的地方,规划出少量大棚作为体验大棚,吸引游客前往。
四、对策与措施
针对宝源坝区花卉发展存在问题,通过群众会、座谈会、专题会,找到破解问题钥匙,其对策与措施如下:
1、聘请专业的企业管理、技术管理人才:开展人员管理、财务管理、生产管理、销售管理、利益联结等方面工作,以及对外接待工作等。
2、开展相关技术培训。需要相关部门协助、配合开展包括发展现代农业理念培训、专业技术培训、竹编培训、餐饮管理培训、民宿经营管理等培训。
2、发展现代农业,形成一套完善的生产技术管理措施,包括喷灌、滴灌、水溶肥施用,绿色防控黄板配生物农药、以草治草防虫等农业适用技术等。
3、土壤改良。邀请外地的专家团队前来赤水实地考察,采取土样分析,按缺什么,补什么原则,拿出精准的土壤改良措施。
4、在种植非洲菊为主的基础上,每年选择性地引进不同种类鲜花进行试种,增加花卉种类,让插花内容更加丰富。也能向市场提供更多不同种类的鲜花,满足爱花人士的需求,增强自身市场竞争力。
5、争取项目资金壮大发展。在自我扩大再生产基础上,多渠道争取项目资金,让企业规模扩大、设施更加齐备,向高效节能的现代农业发展。
6、美化环境。坝区大环境卫生需跟进,大棚周边露地栽培配花部分,可用竹篱笆围起来,美观好看,让游客在游乐中得到更好的精神享受。
7、多种形式销售产品。通过网销、自己的花店和周边习水、合江、泸州等地区花店多渠道销售花卉,更要往打造自己的花卉品牌,扩大影响力,让花卉购买商自己到生产基地采购花卉方向发展。尤其要重点打造好自己的网络销售平台和培育好自己的网络销售人员。
大家上午好!
今天,第四届"高校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研讨会"在长春工业大学召开,我们深感荣幸,我非常难得有机会参加会议的开幕式。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省教育厅对各位领导和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对各位长期以来对*省教育工作给予的支持、关心和帮助,表示衷心感谢!
*省地处我国东北地区中部,处于日本、俄罗斯、朝鲜、韩国、蒙古与中国东北部组成的东北亚的腹心地带,东南与朝鲜和俄罗斯交界,北、西、南与黑龙江、内蒙古、辽宁毗邻。全省面积18.74万平方公里,人口2716万人,一个自治州、8个地级市、57个县(市、区)、3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以来,全省上下锐意进取,着力推进国企改制、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全民创业、环境整治以及建设服务型政府等重点工作,进一步形成了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的局面。近年来,全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各项经济指标增幅均居全国前列,进入又好又快地发展时期。今年上半年,*省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增加值、实现工业纯利润、地方财政收入同比增长分别为16%、22.3%、52.8%和46.2%,超过沿海发达省份增长速度。
*省具有良好的教育基础。"十五"以来,我省各类教育事业发展较快。教育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教育投入逐步增加,教育改革全面推进,教育为经济社会服务能力明显提高。目前,全省有小学7393所,适龄儿童入学率99.36%;初中1374所,适龄人口入学率99%;普通高中293所,在校生48.94万人,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学校比例占78.3%;中等职业学校383所,在校生24万人,占高中阶段在校生总数的42.9%;普通高校46所(其中本科院校24所,高职、高专院校22所),另有独立学院11所,在校生44.2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29%,平均每万人口大学生数居全国第6位。
*省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按着"三网一中心"(即建设教育政务网、教育资源网、教育信息网和教育数据中心)的整体发展思路在几条战线全面展开。省教育信息中心成立以来,发挥了全面管理、规划、协调的职能,用最短时间完成了体制和机制建设,构建了教育信息化管理的"整体架构",完善了《*省教育信息化"十一五"发展规划》。通过逐一梳理厅内外业务,我们提出了"以信息化服务为核心、为突破口,实现各类教育信息化资源的构建和整合,在服务中创新,在创新中服务"的快速发展理念,用最快的速度重建和改造了网、厅机关党委网等三十余个网站,并建立了大量资源数据库,联合高校正在构建教育数据中心。同时,成功开发和运行了各类成绩查询系统、*省中等职业学校毕业证认证系统、*省招生信息网、*省大学生网上招聘会等增值系统。
经过多方筹集资金,我们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建成并开通了辐射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所有高等院校、职业学校的"*教育网络办公平台"。该平台是集公文收发、业务协同办公、教育网络传媒、公共信息服务、资源共享为一体的智能平台。
依据"产、学、研"合作、互利互赢的原则,省教育信息中心有条不紊地与高等院校、IT公司和运营商合作,两年来合作项目达20余项,完成科研立项8项。
这次高校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能够在*召开,对于*高校来说,既是一次集中展现我省高校信息化成果的机会,更是一次向全国兄弟院校学习的绝佳机会。毫无疑问,高校信息化工作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我省高校信息化工作在各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在"十五"期间,经过快速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有效地促进了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水平的提升,已经成为各高校教师、学生教学科研工作不可或缺的有力支撑。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高校信息化发展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信息化整体规划不够科学,经费投入不足,为教育、科研、管理提供服务水平不高,高校后勤信息化工作依然比较落后,校际之间的信息共享还远没有实现,教育信息化科研工作还比较薄弱等等。这也是全国高校信息化工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为此,我们真诚希望借助此次研讨会,各级领导和信息化专家能互相交流建设经验,共同探讨建设过程中的各种理论和实践问题,借鉴国内外的已有成果,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高校信息化建设、发展之路。我相信,这次会议将为教育改革与发展,为中国教育信息化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通过开展调研活动,深入分析了目前我县农机化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深刻查找了制约农机化发展的因素及存在的根源。近几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全县农机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紧紧围绕我县发展大局,以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己任,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各项农机化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实现了农机化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一、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我县农机总动力已发展到194万千瓦,比上年增加28万千瓦,拖拉机拥有量达到12077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4438台,小型拖拉机2639台,小麦联合收割机1420台。玉米联合收获机械421台,小麦免耕播种机45台。农用运输机械56492台,柴油机59054台,各类小麦玉米精播机10507台,棉花播种机4100台,拔棉柴机3500台。小麦实现了全部机收,玉米机收率已达到了44%,小麦、玉米全部实现了机械化播种。从主要农作物的耕、播、收等主要生产环节基本上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农机化水平不断提高,达到83%,超过了年初制定的目标。
农业机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农机作业逐步形成规模化,集约化。几年来,我们抓住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这一时机,加强领导,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先进适用农机具的推广,农机数量大幅增加,农机结构进一步优化,综合农机化作业水平有较大提升,劳动生产率极大提高,广大农民正迅速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有效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的转移,改变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推进了农机产业化的发展,跨区作业不断向深度、广度拓展,农民收入大幅提高,农机服务总收入年均2.3亿元,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__年“三夏”期间,针对油料供应紧张、小麦成熟晚、天气阴雨等新情况,我单位高度重视,根据县委、县政府的指示,加强领导,努力协调,精心组织,科学调度,强化技术服务,密切部门配合,确保油料供应,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农业机械作用。全县共组织 1300多台小麦联合收获机参加三夏麦收,全部实现了小麦机收作业,做到了适时收获,颗粒归仓,确保了粮食丰产丰收。去年的三夏机收工作好于以往任何一年,广大农民非常满意。
精心组织,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争取力度大、落实效果好,全县农机化水平得到新的提高。为进一步优化农机结构,加快先进适用新机具的应用,全面提升综合农机化作业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我单位加强领导,加大工作力度,成立强有力的工作班子,多方争取支农惠农资金。自20__年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以来,共争取各级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近1300万元,补贴购置各类新机具 800多台(套)。20__年,围绕全县农机化事业发展和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需求,我们抓住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这一契机,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争取国家及省农机购置补贴资金660万元,是前四年补贴资金的总和,工作力度之大,争取资金数量之多,落实效果之好,都是前所未有的,极大地优化了我县农机结构,全面促进了综合农机化作业水平的大幅提升。
为积极探索农业机械化发展新机制,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现代农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们根据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积极运作,确立了保护性耕作项目的重点实施。结合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加大了对农机化示范项目的投入力度,加快了先进适用农机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全县综合农机化作业水平。
农机合作服务组织蓬勃发展。以引导农机规模化经营,促进农机产业化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大力培育农机大户,加强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建设,组建农机协会。工作中,坚持和完善了农机服务组织行业备案制度,建立了工作联系机制,加强了日常工作指导和技术服务,加大了政策扶持力度,在购机补贴工作中作为优先补贴对象,予以扶持和倾斜。农机大户的发展壮大,不仅为农机经营业户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为农机三大市场的健康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促进了农机经销企业和农机服务组织的连锁经营,全县逐步建立健全了农机协会、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农民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的农机服务组织体系,保障了农机化工作的顺利开展,实现了农机化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在我县农机化事业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制约农机化事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问题,通过调研,共列出了两项当前群众最关注的农机工作热点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农机服务体系不健全,乡镇一级农机组织几近瘫痪
近年来,一方面由于乡镇机构改革,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资产被侵占,人员大幅削减,11个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已不存在,目前全县现有农机兼管人员11人,平时,他们大部分精力忙于乡镇日常政务性工作,很少有精力从事农机管理工作,一些农机行政执法和公益职能也大大削弱。而且在乡镇农机管理服务人员中,大部分是差额拨款,直接造成了农机工作在镇村开展困难,落实不到位,实施效果差。另一方面县级农机工作人员年龄偏大,平均年龄近45岁左右,一部分已退居二线,而受编制限制,无法补充新的人员,给农机工作的正常开展带来了困难。
(二)广大农民对先进适用农业机械的接受能力差,机收水平低
1、玉米机械化收获方面。几年来,由于受玉米地块偏小,作业链条过长、种植规格不适应玉米联合收获机作业要求、农民习惯于手工收
获等因素的影响,我县玉米机收水平相对不高。几年来,我们一直在进行着不懈地努力,加大政策倾斜,出实招,办实事,加强玉米联合收获机械的推广力度,将玉米联合收获机械列为优先补贴对象,实行优先报名,优先补贴,有效推动了玉米收获机械化的发展。全县玉米联合收获机保有量20__年达到421台,玉米机收水平逐年提升。尽管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玉米联合收获机价格较高,虽然财政补贴一部分,余下部分金额依然高达八九万左右,大部分农民很难接受,影响了玉米收获机械化水平的快速提高。2、保护性耕作方面。一是传统观念和耕作习惯影响了免耕播种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农民对实施保护性耕作,特别是小麦免耕播种技术的意义、好处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农民在没有看到明显效果的情况下,要改变传统的耕作习惯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二是农民技术培训专项资金不足,投入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保护性耕作的发展速度。
三、农机化的发展方向
为切实发挥好农机部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体现农业机械化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应用农业科技的主要载体、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和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必然要求的地位,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建议:
1、做好农机与农艺的结合这篇文章
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积极做好新形势下农机与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新的农艺配套工作,具体就是对农作物进行中低产田的改造,变小块土地为大块土地,在此基础上进行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来适应机械化作业和农机发展的新要求。
2、开拓农机服务新领域,促农民增收
我县农用拖拉机总数已达12100台,但大中型拖拉机数量不足1万台,小拖拉机数量占主导地位,农机闲置浪费现象明显,农业生产规模经营后劲不足,发展大中型复式联合作业机械迫在眉睫。目前全县小麦收获已实现机械化,而玉米生产机械化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实现玉米生产全过程机械化既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要前提。下一步我们要从加强宣传、引导入手,把推广应用玉米联合收获机列为农机推广工作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加大玉米生产机械的推广力度,逐步解决制约三大作物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瓶颈问题,加速农业现代化步伐。
3、继续抓好农机跨区作业工作
跨区作业是农机适应市场的切入点,是配置和盘活农机资源的一种经营服务新模式,也是农机服务产业化的有效形式,我局将加大组织协调力度,推动跨区作业由三夏向三秋和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扩展,由小麦机收向玉米等其它作物收获延伸。在加强组织管理,保证信息服务,指导安全生产和保证收费价格的前提下,使三夏外出作业的小麦联合收割机超过100台,台均收入超过3万元,总收入达到330万元以上。依靠小麦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的成功经验,组织有关人员对“三秋”玉米联合收获机作业市场进行考察,制订详尽可行的跨区作业工作计划,在可能的情况下,鼓励全县90%以上的玉米联合收获机参与秋季跨区作业,争取创收超过100万元,增加农民收入。
要:教学信息化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涉及人的信息化、教学媒介的信息化以及组织管理的信息化。本文回顾了高校教学信息化的发展历程,总结了当前教学信息化所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出了促进教学信息化深入发展的若干对策。
关键词:高校;教学信息化;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23-0009-03
本文分析了教学信息化的内涵,回顾了高校教学信息化的发展历程,总结了当前教学信息化所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出了促进教学信息化深入发展的若干对策。
一、教学信息化的内涵
所谓“教学信息化”,是指实现教学过程的信息化。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是教师借助教学媒介(教学材料、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组织起来的系统过程。教学信息化的内涵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改革教学观念、运用系统化的教学设计方法,充分利用信息通讯技术来实现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教学内容的电子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信息化,从而拓展师生之间信息交流的渠道,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1]。
按照人文主义现代化观点,教学信息化的关键是“人的信息化”,包括教师的信息化和学生的信息化。人的信息化首先是要从观念上接受信息化,在行动中重视信息化,这样才能推动信息化工作深入开展;其次是要不断学习和使用信息化理念、方法和技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手段的作用。教学信息化的基础是“教学媒介的信息化”,也即要建设一个服务师生教学活动、实现教学信息快速传递、交互和反馈的信息化教学环境。教学信息化的保障是“管理制度的信息化”,也即要从政策制度层面营造一个促进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软环境。总之,教师和学生这两大主体是教学信息化的关键因素,而教学媒介和管理制度分别是教学信息化的硬环境和软环境。所以,实现教学信息化首先要在教学媒介方面创造良好物质环境,其次在管理制度方面提出相应激励措施,引导和强化师生之间的教学信息化活动,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过程的信息化水平。
二、高校教学信息化的发展历程
借鉴何克抗对发达国家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三个发展阶段划分的观点[2],我国高校教学信息化的发展历程也可划分为以下3个阶段:
1.CAI 计算机辅助教学阶段
CAI,即计算机辅助教学,主要是利用计算机的图形、动画、仿真等功能辅助教师演示教学,在我国高校教学中的应用大约是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这一时期,有条件的高校逐渐开始建设多媒体教室或者报告厅,多媒体教室建设因为成本昂贵,所以数量很少;部分教师尝试利用专业软件制作CAI 课件,通常需要与专业技术人员合作开发。
2.CAL 计算机辅助学习阶段
CAL,即计算机辅助学习,主要是强调利用计算机的交互功能辅助学生自主学习,包括浏览查阅学习资料、自我测试、讨论交流等,在我国高校教学中的应用是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这一阶段得力于美国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和由此引发的全球互联网信息设施建设浪潮。在互联网建设大潮的促使下,广大高校投入了大量资金开展教育信息化硬、软件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校园网工程、计算机机房、多媒体教室及相应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等,教学信息化应用逐步从辅助教为主转向辅助学为主。该时期,教育部启动了“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项目,大大促进了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和应用。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主要强调信息化设施在教学中的应用,突出强调其应用效果,也就是说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这一时期从新世纪初一直持续到现在。该阶段广大高校都建设了网络教学平台,能够辅助教师轻松建立课程网站,开展传授、作业、讨论、考试、评价等全过程的网络教学活动。同时开展了大规模的教学资源建设,特别是在教育部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的引领下,全国高校建设了40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数以万计的省级、校级精品课程,积累了丰富的数字化课程资源。
三、高校教学信息化深入发展的瓶颈
经过十余年的大力发展,高校教学信息化基础设施和资源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目前高校校园网覆盖和接入速度均大大提升,访问互联网资源更加方便快捷。多媒体教室设备价格大大降低,高校多媒体教室比例极大提高。多媒体电脑、上网本、智能平板等计算机终端形式日益多样化且价格低廉,广大师生能够拥有自己的个人电脑,逐渐使移动教学成为可能。另外通过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积累了数量庞大的精品课网络资源和优质的视频公开课。
显然,高校教学信息化工作成就斐然,但其对教学质量提升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挖掘。目前教学信息化在深入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如下[3]:
1.课程教学模式陈旧。大多教师授课仍然延续“讲授式”的课堂教学方式,以知识讲授为主,较少开展讨论式互动教学。教学模式一成不变,从根本上制约了教学信息化手段不受时空限制的优势。
2.媒体技术手段使用不当。部分教师教学存在过度使用媒体的现象,突出表现在课堂上滥用投影仪,部分教师似乎离开投影内容就不会讲课,学生上课忙于记录教师投影的内容而无法参与教学互动。
3.教学资源重复建设。教学资源存在重复建设现象,缺乏有效的共建共享机制,部分教师过于担心课件知识产权,不利于共建共享优质资源。教学资源重复建设不仅反映在学校之间,甚至在一个学校的不同院系之间也存在。
4.硬件建设与教学需求脱节。教学信息化硬件设施建设中过于追求高标准,没有认真考虑教学实际需求和用途,导致硬件建设投入性价比不高。有些先进的教学设备甚至很少使用造成较大浪费。
5.教学管理制度制约。教师深入开展信息化教学,需要在课堂教学之外花费一定的时间和学生进行网络互动,这无疑要占用教师的时间。但课酬计算、职称评定等管理制度并未考虑信息化教学方面的工作,这较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
从上述高校教学信息化的发展历程、现状及所遇到的瓶颈看,教学信息化基础虽然有了相当程度的积累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教师自身的信息化程度不够,同时缺乏相应的制度配套保障,从而制约了先进信息化设施对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
四、高校教学信息化发展对策
教学信息化的关键是教师的信息化,基础是教学媒介的信息化,保障是管理制度的信息化。因此,要促进高校教学信息化进一步发展,要从3个方面着手。
1.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现教师信息化
教师信息化的主要内容是教师教学技能的信息化。信息化教学技能不仅指掌握各种信息化教学设备、手段、工具的操作,也包括熟悉现代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设计策略,也就是要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途径和方法。
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 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4]。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首先是要熟悉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理论。区别于传统的以学科知识结构为中心的认知主义教学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情境、协作、意义建构为核心要素,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情境对学习者的有意义的知识建构非常重要,学习是在交流和协作中发生的。显然,建构主义理论是符合创新人才培养要求和有利于发挥信息技术手段的教学理论。其次,要结合课程特点运用不同的信息化教学模式。何克抗进行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模式”专题研究,发表了系列研究论文,将课程信息化教学模式分为“课内整合教学模式”与“课外教学整合模式”[5]。无论课内还是课外,信息化教学模式都强调教学内容要注重问题和情境设计,即围绕自然界或社会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展开,激发学生探索精神,综合运用多个学科的知识进行研究性学习。显然,这样的教学模式需要更多的教学时间,只有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其不受时空限制的优势才能很好完成。信息化教学模式能够促进教师和学生进行即时和深度的互动教学,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最后,要熟练掌握并合理使用一些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也就是工具软件和设备的操作使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各种软件工具和设备的使用操作越来越人性化和简单化,因此信息技术手段应用是较容易解决的问题。
2.构建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教学媒介信息化
信息化教学环境可以划分为硬件设施、软件平台、教学资源3个子系统,即通俗上讲的“路”、“车”、“货”。良好的信息化教学环境是教师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前提条件。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要遵循以下3个原则。
(1)效益优先原则。即依据教学改革的实际需要,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效果和投入性价比,考量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不能一味求新求全。当今,信息技术手段更新发展很快且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要购买使用成熟的技术产品,避免盲目追求先进性造成资源浪费。
(2)整体性和连续性原则。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发展至今,已经到了要营造形成一个信息化生态环境的阶段,也就是“路”、“车”、“货”协调整体建设和发展,避免产生有路无车、有车无货的现象,从而影响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效益。在软件平台上,特别要注重课程管理信息系统(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和推广使用,以课程为核心形成信息化教学的中心平台。
(3)共建共享原则。由于信息资源天生具有易于复制和便于共享的优点,因此要注重建立有效的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最大程度发挥资源使用效益。可行的做法就是行政部门通过教学资源项目建设机制,比如精品课程、视频公开课建设,形成国家级或者地区级的共享资源库。另外,还可以通过建立高校课程建设联盟的方式,在成员高校间形成一个共建共享的资源库。
3.制定教学信息化政策,促进组织管理信息化
实践表明,校园信息化建设不仅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技术支持部门,而且需要管理部门、业务部门和学术机构的密切配合和参与,教学信息化作为校园信息化的一部分也是如此。因此,教学信息化工作深入推进首先要有组织保障。在学校领导层,美国高校自上世纪90年代初出现的CIO(首席信息官) 体制值得借鉴。据调查,目前美国高校70%以上都设置了CIO副校级高级职位,负责学校包括教学信息化在内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这就从学校宏观发展和战略规划上保证了教学信息化工作的地位[6]。在组织机构上,要切实发挥好现代教育技术部门的作用,切实做好学校拟定的信息化教学设施建设、网络教学平台运行维护、优质教学资源开发管理和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等工作。其次,要有政策激励。在这方面,可以采取立项资助的办法,率先培养一批信息化教学名师,进而发挥示范效应。比如,北京大学就通过“教学新思路”项目,分层次进行项目资助,要求项目教师开展课堂面授与网上互动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已经取得了较好的示范效果。也有的高校直接利用评估督促结合奖励的办法,要求教师完成课程资料上网,积极开展信息化教学,并在教学业绩奖励上予以体现,通过这种方法快速提升学校的教学信息化水平。
参考文献:
[1][6]赵国栋,信息时代的大学: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及其启示[J].现代教育技术,2003(5).
[2][4]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2005(1).
一、我市四大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
(一)太阳能产业。
我市的太阳能产业萌芽于10年前,近些年不断发展壮大,以年均20%的速度递增,形成了以太阳能热水器为主,真空集热管、太阳能电池组件、光伏发电系统、太阳能照明系统、太阳能交通灯、温屏节能玻璃、太阳能一体化建筑等综合开发的较为完善的产业链。产业主要分布在德城区和开发区,现拥有太阳能及相关企业几十家,规模以上企业10家,总资产12亿元;年太阳能热水器生产能力280万平方米,2006年产量210万平方米,完成销售收入15.6亿元,实现利润0.78亿元,税金0.73亿元;预计2007年完成销售收入21亿元,实现利润1.3亿元,税金0.86亿元。作为产业集群龙头企业的皇明集团承担和参与4项国家“863”项目、1项国家“火炬计划”项目、1项国家“双高一优”项目,拥有专利400多项,集“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国家免检产品”于一身;亿家能集团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国家免检产品”,太博太阳能公司光电产品获得“中国名牌”称号。2005年9月16日,*被授牌“中国太阳城”。
(二)中央空调产业。
我市中央空调制造业是在玻璃钢产业的基础上,经过技术开发、技术引进而形成的一大特色产业,现有相关规模以上生产企业114家,其中主机生产企业6家,带动空调安装、个体加工业户1200余家,从业人员6万多人。目前已初步形成包括中央空调主机、中央空调末端产品和中央空调零配件生产的链式产业。2006年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销售收入60亿元,实现利税12.3亿元,利润11亿元,出口创汇1100万美元;中央空调产量达到4.56万台套,国内市场占有率约10%。预计2007年实现销售收入71亿元,实现利税20亿元,利润14亿元,出口创汇1500万美元。代表企业有亚太、中大贝莱特、格瑞德、奇威特、金光、中南、贝州等,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市经济开发区、德城区、武城县三大区域。亚太、中大贝莱特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格瑞德的玻璃钢缠绕管道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中南集团于2006年5月在新加坡上市。中国制冷工业协会2006年5月正式命名*市为“中国中央空调城”。
(三)功能糖产业。
我市1992年建成首家低聚糖工业化生产企业以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以禹城保龄宝、福田、龙力、绿健、百龙创园五家龙头企业为代表的产业群体,已聚集功能糖生产企业10家,其中有8家在禹城,另两家分别在乐陵和临邑。规模以上的功能糖企业9家,现有3家产值过5亿元。产品涉及低聚异麦芽糖(醇)、低聚木糖、赤藓糖醇、结晶葡萄糖、果葡糖浆、无糖糖浆、木糖(醇)、结晶麦芽糖醇8大系列60多个品种,2006年综合生产能力达到46万吨,占全国产能70%,年总产值37亿元。禹城保龄宝、福田、龙力3家功能糖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绿健等5家企业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企业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等40多家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建立了紧密的科技合作关系,承担了国家863计划等多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保龄宝公司发酵法生产谷氨酰胺属国内首创,国内首家实现赤藓糖醇工业化生产,绿健公司结晶麦芽糖醇技术属世界首创。“保龄宝”低聚糖、“福甜”木糖醇被评为山东省名牌产品,“保龄宝”、“龙力”被认定为山东省著名商标。禹城已成为目前全国规模最大、品种最多、市场占有率最高、品牌知名度最好的功能糖制造基地,被授予“中国功能糖城”称号。
(四)汽车零配件产业。
我市汽车零部件产业分布主要在武城、乐陵、宁津等县市区。全市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及相关企业75家,资产53亿元,从业人员2.3万人,2006年实现销售收入141亿元,利润25亿元,税金3.4亿元,其中销售收入过亿元的16家,税金过千万元企业11家,年创汇7900万美元。预计2007年实现销售收入188亿元,利润33亿元,税金5.2亿元,出口创汇1.6亿美元。全市汽车零部件行业现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3家,其中金麒麟集团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分别是金麒麟集团、武城县北方玻璃钢工程有限公司、三阳汽车配件(禹城)有限公司企业技术中心。金麒麟刹车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武城县是汽车零部件企业集聚的县市之一,规模以上企业达43家,年实现销售收入108亿元,古贝虎、漳南、龙祥、武岩等荣获山东省著名商标。2005年该县被命名为“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县”。
二、四大产业集群发展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一)四大产业集群发展的优势。
1、产业政策支持力度大,发展前景广阔。2006年国家开始实施《可再生能源法》,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制订了《2010~2020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对太阳能利用提供了有力的指导和推动;禹城功能糖产业被山东省政府列入“十一五”规划重点扶持的十大高新技术产业之一,属国家生物产业规划重点发展的六大领域之一,具有“低能耗、低污染、高产出”的比较优势,是引领新一轮经济发展的“朝阳产业”;随着“中央空调*造”城市品牌建设的深入开展,空调产业逐步成为全国重要的空调制造业加工、销售基地;预计“十一五”期间我国的汽车零部件市场年增长率将会达到35%,前景十分广阔。
2、四大产业形成了产业规模和推广利用规模。全市太阳能热水器累计产量达到1400多万平方米,占全省的60%、全国的16%,市区住宅太阳能热水器普及率达到70%以上,我市已被国家财政部、建设部列为国家可再生能源应用示范城市;中央空调国内市场占有率约10%,建立了全国性的销售、市场信息网络;功能糖企业与可口可乐、雀巢、伊利、娃哈哈、乐百氏等多家跨国公司和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产品销往美国、日本、英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产品市场占有率在国内市场达80%,国际市场占有率达25%;汽车零部件产品覆盖了全国60%的汽车生产厂家,橡塑零部件约占全国总量的四分之一,玻璃钢零部件约占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
3、龙头企业技术水平高、名牌带动作用大。太阳能产业的皇明集团掌控世界级的太阳能光热利用干涉镀膜核心技术,是中国太阳能第一品牌,行业的龙头老大,《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的主要提案人,最先推出机械化模具化生产线,最先推出三高系列真空管,最先建立太阳能技术检测中心;中央空调产业的亚太、中大贝莱特、格瑞德、金光、中南等企业在全国巨大的产业聚集优势;禹城保龄宝公司是全国最大的功能性糖源生产厂家,福田药业有限公司是中国最大的功能性糖醇生产基地,龙力公司在国内独家实现低聚木糖工业化生产;汽车零部件产业的水星集团2005年跻身中国机械500强和化工500强,中南集团、新明公司、龙祥公司跨入“全国100家最具成长性汽车零部件企业”行列,金麒麟集团生产的陶瓷刹车片代表世界摩擦材料最高水平,并列入省政府重点扶持的8家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
4、具备良好的发展环境。今年以来,我市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举全市之力把四大新兴产业作为优势产业重点培植,出台了优化产业发展环境的有效措施,明确了各级、各部门的责任和考核奖惩办法,真正把工作重点和工作中心集中到扶持骨干企业和优势产业的发展上来,为四大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二)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
1、四大产业集群发展的优惠政策不足,企业发展资金存在一定的困难。政府支持是发展新兴产业的关键,也是产业发展的初始动力。目前我市对四大产业尚需完善税收减免、金融支持、贷款担保等方面的具体优惠政策和激励政策。政府投入力度不够,企业融资难度较大,长远规划缺少资金支持是制约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因素。由于高技术产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特性,而且产业内大部分企业规模偏小,可抵押性资产少,较难得到银行的支持,影响了企业的进一步膨胀。
2、技术水平不高、产业链条较短、生产成本偏高的问题影响了产业集群的发展。目前我市太阳能产品仍主要是热水器,市内从事太阳能光伏产业的主要是皇明集团一家,产品有待向深层次产业链迈进,尤其是光伏电池等关键原器件,大部分依靠进口,造成太阳能产品成本高,群众购买力有限,阻碍了产品的大规模推广应用;我市中央空调企业以生产末端产品为主,技术层次低,产品附加值低,尤其是缺乏核心技术,主机主要依靠进口,这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汽车零部件产品主要集中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不高、劳动密集型或材料密集型产品,这些产品行业进入门槛低,易受到市场冲击。
3、缺乏行业协调组织,集群内部协作水平不高。由于新兴产业国家标准相对滞后,集群内企业鱼龙混杂,产品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程度较低,产业内易形成恶性竞争。目前,产业集群缺乏行业的协调组织,来协调企业间资源共享,产品、技术、生产合作以及市场拓展,避免无序竞争。在战略发展上,还缺乏统一的全国战略布局,仅是个别企业在谋划自己的发展。
4、产业集群部分龙头企业发展需政府协调的具体问题。如皇明集团太阳谷建设的土地及规划问题,皇明集团上市及遗留问题,太阳能热发电项目问题,建设太阳能利用示范点问题。
三、四大产业集群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一)太阳能产业。
以建设“中国太阳城”为契机,依托皇明集团和亿家能集团,充分发挥名牌带动效应,集聚太阳能产业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和主要生产企业,在扩大太阳能热水器生产规模的同时,积极开发光电产品、温屏玻璃、太阳能建筑一体化等新产品。重点抓好皇明太阳谷建设,构建集科研、孵化、生产、示范一体的产业格局。将*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太阳城,无论产业规模、自由技术、品牌影响力,热水器普及程度、示范和文化等都为世界之首。将2010年世界太阳城大会开成可再生能源世博会,形成100个以上市政代表团、2000多名外国专家和外宾、2万名内宾的规模。建*成为世界可再生能源事业的五大中心,即制造物流中心,世界级科研中心,检测中心,科普教育中心,观光旅游中心。到2011年,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其中家用热水器超过30个亿,单位用热水器超过30个亿,灯具、节能玻璃、光伏产品超过30个亿,实现利税12亿元。
(二)中央空调产业。
以中大、亚太、格瑞德、奇威特、金光、贝州、中南等企业为龙头,带动一批专业化协作企业快速发展,加快扩大中央空调生产能力,不断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大力拓展产品市场领域。以招商引资求得关键件生产突破,集中力量解决企业缺乏核心技术的问题,筹备建设*中央空调研发中心、中央空调检测中心,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抓好核心部件、主机及上下游产品的生产,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带动专业化配套企业快速集聚发展。2011年,中央空调产业销售收入达到200亿元,国内市场占有率提高到15%以上。争取“金光”、“格瑞德”、“中南”09年前进入“中国驰名商标”行列;3年内有4-5家龙头骨干企业的主导产品力争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其他相关企业要逐渐形成与中央空调配套的拳头产品,尽快创出品牌。
(三)功能糖产业。
以培育功能糖城市品牌为目标,以企业为主体,以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为重点,营造发展环境,全面提升产业水平,把禹城建设成为我国最大的功能糖产业基地。到“十一五”末,力争功能糖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发展到15家,年销售收入过30亿元、利税过5亿元的企业达到3家,产业化品种达到180种以上,产业年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40万吨,销售收入达到150亿元、利税30亿元、出口创汇4.5亿美元。重点培植保龄宝公司、龙力公司、福田公司、绿健、百龙创园五大骨干企业集团,到2011年保龄宝公司进入全国制造业100强,龙力公司、福田公司进入全国制造业200强。
2011年五家企业主要指标一览表
企业名称资金累计投入
(亿元)年生产能力
(万吨)年销售收入
(亿元)年利税
(亿元)
保龄宝12.1604510.8
龙力10.6640408.8
福田12605010
绿健48172.1
百龙创园5.515306
合计47.213514428
(四)汽车零配件产业。
按照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要求,以市场为导向,加强政府引导、政策扶持,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汽车装配、汽车维修两个领域,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强化骨干企业和知名品牌培植,突出打造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优势,加快形成全省重要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并以此为支撑,加快发展环保、节能、自主品牌汽车生产,实现汽车整车生产、汽车零部件生产整体互动,带动相关产业快速发展,使汽车工业成为我市未来工业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努力做到:强化一批优势产品,即玻璃钢、橡塑、刹车片产品;培植一批潜力产品,主要包括方向机、轮毂及轮胎类产品、汽车玻璃、消声器、汽车空调;开发引进一批高端产品,积极引导企业切入汽车电子产业,形成我市汽配产业新的增长点;加快发展汽车整车生产,重点支持中南集团利用齐鲁客车厂,联合国内外知名企业和资本,加快开发新车型,尽快形成经济规模,做强齐鲁客车品牌。到2011年,产业实现销售收入达到300亿元,具备国内外知名品牌2家,2015年前力争形成一家销售收入突破50亿元、具备经济规模的整车生产企业。
四、四大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完善优惠政策,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把壮大四大产业集群作为实施工业强战略的重点工作抓紧抓好。尽快调整确定各产业推进委员会领导及成员,靠上工作,进一步研究制定扶持新兴产业发展有关减免税收、价格补贴和奖励相结合的优惠政策和措施,优化发展环境,各部门积极主动地按照各自的职责,切实搞好服务,安排长期工作计划,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集群做大做强。
(二)建立多元投入体系,加大资金投入。一是努力争取政策资金。充分利用上级的各项扶持政策,积极筛选提报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重大项目,争取更多项目挤进国家和省项目盘子。二是推进企业上市融资。对有条件上市的企业,缩短公开上市辅导期,简化核准程序,设立发行上市的“绿色通道”。支持企业到境外上市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公司债券。三是积极争取信贷支持。四是大力启动民间资本。五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三)加大研发投入,实现技术创新。引导和鼓励企业特别是产业龙头企业建立国家级、省级技术中心以及面向行业和区域的技术服务中心,加快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以支持产业化为手段,推动产业形成消化创新与自主创新并重、多层次的技术开发体系,提高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
(四)扩大交流,开展国际合作。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国际合作,争取更多的国外资金和设备用于产业发展,充分利用当今国际有利形势,建立信息化平台,主动出击,创造条件,进一步拓宽合作领域,加强联合,促进国内外社团、企业家和个人投资,壮大本土企业实力,推动产业集群发展。
(五)继续大力实施名牌带动战略。集中各种可利用的资源和要素向名牌企业倾斜,扶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做大作强,带动产业集群发展。
(六)规范产品市场,加强产业内部协作。加快有关产品行业标准的制定和修改,加强业内合作,打击假冒伪劣产品,避免市场的无序竞争。通过利益引导等方式,促使龙头企业重点研发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一般产品和配件尽可能产业集群内协作生产,中小加工企业积极向龙头骨干企业靠拢,逐步形成相对稳定、配套协作的专业化生产集群。
(一)高等教育在这个飞快发展的时代下,想要变革仍面临着许多的问题与挑战,其中最重要的改革目标,可以概括为“适切性”、“国际化”和“质量”三个问题的变革挑战,在1995年出台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件中,曾将推进高等教育多元化变革这一方法作为解决三大问题的主旨,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在教育体制变革问题上预见性的重要性,二十年前出台的政策性文件对高等教育变革方向作出了判断和预言,再反观如今,二十年过去,全球化下的世界各地高等教育变革历程,都基本是建立在多元化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并且可以在许多取得显著成果的高等教育院校可以发现,多元化发展与高等教育变革相结合,正是应对三大问题的重要行动指令。
(二)高等教育体系的多元化变革可以说是满足高等教育需求的变革方式。不难发现,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变革中,大多国家最为明显的体制变革变化就是从培养精英的教育理念转化成了培养大众化高素质国民的教育理念。高等教育的多元化正好适应了大众化教育的改变,可以在大众化的平等教育体系中,根据不同的教育需求选择建立出有相应针对性的高等教育机构。除此之外,大多高等教育体制变革的变化在于教育模式的多样化,即是从传统教育模式,开始过渡到与当今现代化高科技技术革命相结合的多媒体教学模式,因此,高等教育也随之做出调整,开始引进先进设备,进行多元化网络媒体教学。这种公开的、科学的、更加自由的课程教学,在多元化的高等教育变革模式下,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为顺应现代科技社会发展做出的相应的优秀回答。
(三)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是缓慢细致的,变革的过程也具有系统性和复杂性,每一次的变革要求都需要分层次的进行,因此只是顺应社会发展、时代潮流而改革是难以向前发展的,甚至如果在其中变革行动中出现延宕或者差错就容易被时代抛在后面。所以高等教育变革的预判性显得格外的重要,研究高等教育系统的变革与发展,对其主要领域做出正确的认识和预见,再从科学的、稳定的、规律的变革计划,来引导高等教育超前发展。所谓的超前,不仅指对高等教育体系认知的超前,更是指在思想策略的实践行动上超前。当然这种认知和实践都必须建立在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基础上,正确的把握事物的发展方向,才能在正确的道路上引领高等教育变革的成功。
二、高等教育变革中需要注意的几对发展研究关系
高等教育系统变革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在超前的发展过程中,如果没有正确的参照关系,道路就容易偏轨,所以要注意以下几对关系且要科学把握每一对的关系程度。
(一)高等教育的变革发展与其他的发展一样,要与时代潮流、社会发展和国家的发展国情作为大的主要的研究对象和参考方向,在事物客观的发展规律下,从大的领域着手,结合整体的发展理论,衍生出适应高等教育的变革发展理念,再在实践研究中,将发展理论与理念通过相互配合和渗透,生成高等教育需要奋斗的目标和实践方式,在实践过程中,落实可能实现的发展战略。这种从发展理论到发展理念,再进化出发展战略的从大到小,从“宏观”到“具象”的关系,就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中首要需要注重的参照关系。
(二)高等教育变革发展中研究出来的“宏大”概念,对应着“普适”规律的要求,这是在高等教育体制普遍的发展规律上来定义的,当然在研究过程中,无论是从教育的本质上,是说在高等教育在各个国家地区的地方性特殊性角度来说,需要有“深度”的研究探讨,这个“深度”的探讨方向就与“具象”所要求的高等教育体制发展规律中的特殊性相对应。侧重“普适”的追求可以在高等教育的变革发展中更好的研究甚至创新改革理论,可以让高等教育体系的理论更加完善,具有更强更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讨论性。同时也要注重“深度”的视角追求,以求在理论完备的基础上,使高等教育体系变革的实践性更强,这样横向纵向同同时多元化发展,才能让这场变革有足够的动力。
(三)在发展道路上,基本要有客观的多视角来研究方向,就相当于要有正反两面,对立观点的逻辑思维。这就是高等教育变革中所需要注重的“通常”和“反常”思维,“通常”理论往往注重研究战略和发展方向,主要是服务和辅助“普适”规律的,而“反常”自然与“具象”相应,主要针对实际行为,这两种思维缺一不可。
三、总结
关键词:高校教师;体育专业化;在职培训
一、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
(一)专业教育能力相对较差
近年来,有关体育教师辱骂、体罚学生的事件时有发生,与学生有着强烈冲突情绪的授课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不在少数,教师教学质量差、素质低的反映,屡屡被提起。原因何在?笔者认为“专业素质不够”是造成这些有损教师形象的行为出现的真正原因。不可否认,我们的大多数教师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几乎个个都是佼佼者,但在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过程中,教育学科知识不足或不适应的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了全面的反应:①教育内容的选择不当,如不知从哪些方面来教育学生、内容难度的把握、年龄的适应性;②教育策略、方法没有针对性,如不知如何根据学生的兴趣、个性来引导,教育时机的把握,管和放的度,怎样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③不知怎样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支持者与帮助者,以及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人生态度,促进学生学习和交往能力的发展等。如将以上三个方面作一概括就是我们的教师缺乏“教学的艺术”,而这种艺术是仅仅具有专项学科知识远远所达不到的。
(二)科研能力不足
教学研究是教育实践中的一种态度、方式,体现着教育的根本意义。现实教学中,师范性往往更容易成为强调学术性的牺牲品,原因是不少教师认为,只要掌握学科知识就可以做教师,甚至可以做一个好教师,是否具备教学科研水平则无关紧要。就高校体育教师专业程度来讲,其专业性要强于其他学科的教师,如果寓教寓学、寓教寓研将会使自己的教学、训练水平得到升华。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职能的深刻变化,没有反思的教学,缺少研究的教育已经不能满足未来的要求了。教师的研究是一个真正的学习过程,而学习永远是社会过程,把社会性的终身学习作为教师研究活动的中心,才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高校教师的在职培训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与强化
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使知识更新速度加快,高校教师也应不断地改变和充实自身的知识结构。而目前教师的在职教育显得十分被动。据调查了解,有的高校体育教师10多年没有外出学习过,青年教师平均7年才可能轮流进修一次。也有的教师在脱离实践情况下接受的有关教育思想,只能停留在字面上或表层,对体育教师的要求也只是集中到知识、技能上,教师的视野被窄化了,活动领域也被窄化了,教育与教学被割裂了,学校与丰富的社会生活被割裂了。因此,无论是在岗前培训,还是在职学习,都应当是与教育实践结合起来,与学校日常生活教学、与生动活泼的学生的变化联系在一起。与教育实践的密切联系是教师发展的基本手段,而教育教学实践的变化,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的健康成长则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目的。
二、在职培训是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高校体育教师在职培训的主要内容
1 加强政治理论的教育
体育教师政治理论基础薄弱,学习不够,往往出现只顾专业不及其余的偏向。即便是体育专业教育的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师,学习的深度也是有限的,特别是对经典原著的学习更是缺乏,这对于掌握的真谛和原理有很大局限,往往会出现一知半解、不求甚解、浅尝辄止和断章取义的不良倾向。没有扎实的政治理论功底,就很难树立正确的思想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的理想和信念。高校教师为人师表,其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学识上的影响伴随其一生,因此,加强高校教师这一方面在职培训十分重要。
2 加强跨学科的理论知识教育
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高校教师应更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高校体育教师应该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知识,掌握现代体育健康理论知识,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积蓄创新能量,厚积而薄发,为以后大显身手奠定身体的基础。为此,高校教师要不断用新知识来充实自己,才能胜任历史赋予的重任。在知识经济替代传统经济的时代背景下,特别是我国经济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过程中,高校应注意培养两类人才:一类是能够拿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人才;一类是能够把已有的科技成果应用于实际,促进传统产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创业型人才,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并能迅速持久地产生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高校已日益成为知识经济社会的重要支撑,高校教师特别是体育专业教育的教师,应自觉加强对市场学、经济学、营销学、法学等学科的学习,接受在职培训,使自己始终处于领先地位。
3 加强现代教育理论的教育
知识经济时代,人们接受、理解、运用信息的前景更为广阔,知识传播的方法也发生巨大变化。高校体育传统的教学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虽还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但是在知识经济和信息革命浪潮的冲击下。已显得不堪一击和陈旧落后,远远适应不了时展的需要,必须加强高校体育教师现代教学法的继续教育。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接受的体育以及健康的信息量和知识量比任何时候都更加纷杂,与他们的年龄和经历难成合理比例,增加了他们接受、分辨与理解上的难度,很容易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教师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往往认识不清、办法不多,加强高校体育教师心理学的继续教育,有助于上述问题的解决。
4 加强科学研究实践活动的教育
高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势,鼓励教师进行科学研究,培养一批知识和智力密集,具有专业发展优势和掌握高新技术能力的理论知识创新型的高校教师,因此,加强高校体育教师科学研究实践活动的在职培训是十分重要的。
(二)加强在职培训,提高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策略
1 鼓励中青年教师参加多种层次、多种规模的学历教育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河北省部分高校体育教师的学历结构还不能达到教育部的要求,因此应鼓励学历未达标的中青年教师积极参与继续教育中的学历教育。基于河北省高校体育教师的年龄特点和工作量比较大的情况,学校应从各方面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给予其更多的学习时间。可以根据各校和个人的实际情况采用脱产与不脱产结合,短期班与长期班结合的学历教育形式。
2 关注少数专业化水平较低的教师群体
河北省高校的体育教师中有少部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令人担忧,他们的专业意识、教学能力、科研水平和创新精神,都直接影响到高校体育教学课程的质量。各校应从政策上引导,工作中要求,生活上关注,尽快调动起他们参与在职教育培训的积极性。
3 转变教师对在职培训目标的偏颇认识
以学历达标为参与在职培训的主要目标,与河北省高校体育教师学历结构不尽如人意的现状有着密切的联系。对在职教育提高各项业务能力上的低认同率,反映了教师在职教育目标认知上的偏颇。教育管理部门应及时加以引导,这对于提高教师参加在职培训的积极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辽宁高校;生态体育;发展;研究
生态体育是体育科学研究者从生态学观点研究体育问题,主要探索人-体育-环境的关系。生态体育体现了环境、人和体育的和谐发展,是生态文明的一部分。随着生态体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生态体育在高校中的发展情况,研究高校生态体育文化问题。本文从生态体育观点出发,研究辽宁高校生态体育文化问题,以期为辽宁高校的生态体育发展提供借鉴,促进生态体育文化在辽宁高校的和谐发展。
1 生态体育的内涵
科学研究者认为生态体育是指人-体育-环境的相互协调、共生共融、共同发展所构建的关系或联系的活动,即通过在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中开展的体育运动。具体体现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三大和谐在内的整体动态和谐。生态体育的内涵表明了生态体育中的“生态”不只是生物学话语中简单的“生态”语意,生态体育的体系语境应理解为以哲理的思维方式和整体动态的语意来表述生态体育深层而宽广的状况。
2 高校生态体育文化内涵
2.1 高校体育文化内涵
高校体育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的体育教育,目的是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高校体育文化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以运动为手段,按照一定的体育行为规范的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的群体文化。高校体育文化包括体育精神文化、体育物质文化、体育制度文化和体育教育文化。高校体育文化受到生态体育文化的影响,是生态体育发展的基石。
2.2 高校生态体育文化内涵
高校体育的快速发展给师生创造了良好的运动环境,同时也给师生身心健康、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带来诸多负面影响。有些高校占用了大量土地搞场馆建设,破坏了当地的植被、土壤等自然因素;有些学校举办的大型活动赛事,产生大量的垃圾,噪音等影响了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研究高校生态体育文化发展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然要求,也是建设节约型校园的条件。高校生态体育是指高校在开展体育运动时,运动主体(教师或学生)以生态意识和思维,提高资源与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废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以及追求体育、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共生共融、可持续发展的体育理念。
3 辽宁高校生态体育文化发展问题
虽然近几年辽宁高校为建设体育文化做出了很大努力,但是高校生态体育文化建设仍然面临着很多困难,在物质、意识和制度等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
3.1 生态体育物质硬件建设滞后
高校生态体育硬件建设近几年得到发展,但仍严重滞后于学校的其他场馆和教学楼建设。运动场地条件不高,体育场馆条件不足等问题都影响了高校体育教育和体育活动的开展。体育设施器材失修,老化严重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3.2 生态体育意识淡薄
生态体育意识淡薄,生态环保意识不强,缺乏体育生态的规范要求是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体育教学与活动过程中不文明的现象仍然存在,如:运动场上随意吐痰、乱扔垃圾、吸烟、攀折花木、故意破坏运动设施等。运动场区管理力度不够,教学环境和锻炼环境受到干扰。学生在运动场留下大量垃圾、在单、双杠上及其它室外健身器材上晒被子、衣服等。运动场区的照明亮度不够或未及时开灯等这些都是严重的安全隐患,使学生缺乏安全、环保的运动条件,难以开展人性化的运动,直接影响了学校体育生态系统的有效运行。
3.3 生态体育课程设置不完善
笔者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辽宁高校生态体育课程设置并不完善。生态体育课程建设是传播生态信息培养环境意识的主渠道,课程设置要体现生态主旋律,生态体育课程建设能够促进和影响整个学校形成全新的生态管理理念,提高教育的生态化水平。课程设置应灵活多变,课程体系能保持体育知识的完整性,又能满足学生对不同运动健身和娱乐休闲方式的需要。生态体育课程应使学生在运动中体会体育文化所带来的快乐,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意识,让他们养成自觉和终身锻炼的习惯。通过生态体育,学生能积极的和他人交往,能宽容和接受他人,进一步促进心理健康。
4 辽宁高校生态体育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高校生态体育文化具有教化、导向、审美和娱乐等功能,符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能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是建设和谐校园人文环境的途径和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质的手段。因此,辽宁高校生态体育文化建设有其必要性。
高校生态体育文化建设是加强体育事业物质基础建设,促进体育学科人才队伍培养,完善高校体育事业规章制度,深入贯彻和强化体育文化意识并且不断推进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所以建设辽宁高校生态体育文化有其可行性。
5 构建高校生态体育文化的路径
高校生态体育文化构建首先要解决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和生态建设的关系,建设一个适合人才成长和发展的校园文化环境。笔者认为构建我省高校生态体育文化应该从精神文化层次、制度文化层次和物质文化层次出发,即要加强辽宁高校基础设施生态化建设;强调生态体育视域下高校体育制度文化建设;提高高校学生对生态体育的认识;强化高校学生对生态体育文化的基本常识;加强高校生态体育文化内涵建设并发挥领导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6 结论
笔者从生态体育的观点出发,以辽宁高校生态体育文化发展为研究对象,浅析辽宁高校生态体育文化发展问题,阐释发展高校生态体育文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提出构建路径。发展高校生态体育使学生形成自觉的体育生态意识和环境价值观,进行“绿色”体育运动,促进我省高校体育的可持续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先军.高校生态体育发展的低碳文化构建研究[J].2014,4(2).
[2]刘文斌.高等学校生态体育建设发展研究[J].学校体育,2014,4(25).
[3]龚建林.生态文明视域中的生态体育[J].体育学刊,2008(7).
[4]郑晓祥.生态体育的内涵与特点[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31(2).
一、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现状
XX镇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深厚的文化底蕴独树一帜,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分布着众多的文化遗址,从7300年前的北辛文化、历经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直到岳石文化,整个史前文化发展的历程都能在这里寻找到轨迹。XX镇还可谓贤者之地,是造车鼻祖奚仲、养贤纳士的孟尝君、勇于自荐的毛遂、汉室儒宗的叔孙通等历史名人的故乡,他们的佳话在这片土地上世代流传。它是中国最大的汉代冶铁遗址—山阳、巨野所在地,是辅佐唐太宗李世民实现“贞观之治”的贤相魏征庙、墓所在地,境内有古薛河故道、双庙、魏征井、汉节槐、霸陵桥遗址、钟氏家祠等多处文物古迹。近年来还开发建设了国家AAA级景点大宗村旅游区,其中,宗泽园和玉皇庙可谓典范优雅、别具特色,大宗村也被国家农业部、建设部、教育部、国土资源部、国资委等部门确定为五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之一,被山东省旅游局、农业厅命名为“全省农业旅游示范点”,并享有“鲁南明珠”之称号。
薛国故城遗址,从夏商时期至今,经四千年的风雨而屹立,是鲁南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XX遗址,也是我国保存完好的古代土筑都城之一。
薛国故城宫殿遗址位于XX镇皇殿岗村,东依沂蒙余脉,西傍微山湖畔,南连苏淮平原,北望龙峄两山,战国时期“这里就是拥有六万余家”的大都会了。薛国故城是我国地面上最长、当今保存最好的古代城池。在我镇的城墙有10615米,呈不规则正方形,面积约6.8平方公里。城墙逶迤起伏,现存城垣高出地面4—7米,底部宽20至30米。夯层厚19—22厘米,夯窝直径6—7厘米。有城门5座,南面2座,其它三面各一座,形成于战国时期。居住遗址9处,制陶、冶铁、冶铜、制骨作坊10余处。内城在大城的东南隅,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周长2750米。墙宽10米左右,城壕宽8米,内城门即西周、春秋的薛城,并一直延续到汉代。
城内外分布有大面积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商、西周、东周和汉代遗址,外城中部,有大规模的战国至汉代的冶铁遗址,地面上散布大量铁矿石、炼渣和战国、汉代的瓦当。1984年至1986年,山东省考古所在薛国故城发掘数百座、春秋至战国墓葬,出土文物数以万计。1977年,薛国故城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公布为全国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文化保护与开发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1)XX缺乏有效的保护,城墙因长年耕翻和雨水冲刷造成城墙墙体流失。XX墙战线较长,牵扯面广,年代久远,年久失修,保护管理难度大。
(2)古薛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困难大。旅游区开发需投入大笔资金并引进专业人员。
(2)产业开发之后面临销售压力,利润回收战线长,旅游区经营运作难以长期维持。
三、XX关于文化保护下一步发展思路与规划
(一)薛国故城的保护范围(城墙外150米,城墙内100米)内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规划和新建各类建筑物;城墙顶部及斜坡部分由过去种植粮食作物改为种植根系浅的树木,如枣树、桃树、花椒树等,以达到长期保护的目的。
(二)对于故城的开发,加强规划管理,编制出规划设计方案,为故城城的保护、维修、旅游开发提供科学的依据,严厉整治规划违法行为;狠抓文物古迹的保护与维修,坚持“修旧如故”的原则,切实抓好XX墙、冶铁遗址等文物古迹的保护、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