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乌塔教学设计范文

乌塔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乌塔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乌塔教学设计

第1篇:乌塔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构建 阅读体系 高效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A-0047-01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深入探究教材文本,展开个性阅读教学设计,引导学生阅读思维快速启动,能够有效提升阅读教学品质。为此,教师要从朗读训练、语言探究、情节挖掘等方面展开,为学生创设丰富的阅读切入点,帮助学生顺利构建立体阅读认知体系。

一、朗读体会,激活阅读情感

小学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训练,教师在具体引导时要对学生的朗读习惯、朗读认知、朗读缺陷等情况有深入了解。朗读是学生学习文本的常见形式,为了提升学生的朗读效度,教师要给出多种朗读示范,还要纠正学生朗读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要提出具体的朗读指导,让学生逐渐掌握抑扬顿挫的朗读技法,深入到文本内质核心,以激活学生的阅读学习思维。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课文《火烧云》,文本描写生动形象,是学生朗读训练的重要素材,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训练:火烧云到底像什么呢?作者给出了众多的比喻,现将这些喻体都找出来,然后体味一下比喻运用的效果,确定了文本感情基调再进行朗读,其训练效果会更为显著。学生找出喻体:火、马、大狗、大狮子等,再谈体会:作者运用比喻特别恰当,而且对喻体展开进一步的叙述描绘,给人带来灵动、多姿多彩的感觉。教学明确朗读基调:热烈、灵动、形象、喜爱、赞叹。学生朗读训练时,教师不时给出具体指导,使课堂学习气氛渐浓。教师先让学生从体味比喻运用开始,感知作者描写情感的维度,并在掌握情感基调的基础上展开朗读训练,成功激活学生的阅读学习热情。个性化的比喻运用是这篇课文的重要特点,教师以此展开朗读训练,使学生学习思维启动顺利,教学效果突出。

二、解读词句,丰富阅读切入点

在阅读文本时,教师要注意抓关键词、句,通过对这些词句的解读,帮助学生感触文本内质情感。首先是解决生字词,扫除阅读障碍,理顺文本基本意义。其次是筛选关键词,特别是起到总领、总结作用的词语,一般会在题目、开头、结尾等,用关键词引领学生思维展开多元切入。最后关注中心句、点题句,从解读句子入手,理清文本构成脉络,形成重要阅读路线。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长城与运河》这篇课文语言比较简朴,以白描手段展开。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找典型词语,并给出个性解读。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很快列举出一些典型词语:崇山峻岭、蜿蜒盘旋、筑成、t望口、射口、堡垒、呼应、凝结、气魄雄伟、奇迹等。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这些词语的意义,有学生这样解读成语:“崇山峻岭”是形容山高路险,自然环境非常恶劣;“蜿蜒盘旋”是说长城形状随山势而建,像盘龙一样;“气魄雄伟”形容长城建筑的壮观,让人无限感叹,歌颂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勇气。这样教学,让学生先学习关键词,从词语理解切入阅读,弄清这些词语内涵外延的意义,帮助学生展开阅读思维,对文本有了比较深入的理解,为具体阅读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沉潜情节,构建阅读体系

学生阅读就是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教师作为媒介,要发挥好桥梁和纽带作用。学生进入文本情节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多向思维,与文本、作者形象进行对话,拉近文本、生本的距离,使阅读学习获得丰硕成果。文本构成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小学生思维认知尚浅,教师要从不同角度予以引导,促使学生与文本情感形成共鸣,帮助学生走近情节,全面构建立体阅读认知。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乌塔》这篇课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教师在阅读教学时从情节角度展_设计:乌塔是一个14岁的小姑娘,她独自一个人,凭借自己的能力挣钱出国远游,她的行为可取吗?如果让你一个人出国,你敢吗?如何设计好你的行程呢?学生们对这些问题充满探知欲望,纷纷对人物、故事展开讨论。有的学生说:乌塔是非常勇敢独立的小姑娘,能够独自一个人出国旅游,并且是自己赚钱完成这项壮举,真的令人佩服。也有的学生认为:乌塔是德国人,与我们的教育背景有很大差异,我们的父母是绝对不同意这样安排的。从学生的发言中可以看出,学生学习思维活跃,观点比较理性,没有“一边倒”持赞成态度,说明学生从故事情节中获得了较为深刻的学习认知。

第2篇:乌塔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 新课改 生物教学 教学反思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具体到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生物学教师应该做些什么,应该怎样做?这是新形势下我们每一位高中生物教师都必须慎重思考的问题。

1 生物学教师要让高中生物学新课程的知识吸引学生

生物学课程本身就是一门趣味性很强的课程,因为它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一开始学习时都有一定的兴趣,教师千万不能让学生在学习生物学的过程中让这点兴趣消失,而要不断地巩固兴趣、发展兴趣。这不仅仅靠“逼”(包括教育、指导、帮助、表扬、鼓励等方法)就能达到的,因为外部手段虽然有效,却没有长效,而实际上最持久的促进学习的力量在于知识的本身。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让高中生物学知识的本身去吸引学生,维持学生的兴趣。而生物学的内容应该不是十分枯燥乏味的死知识,应该让生物学成为学生身边的科学。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穿插一些新内容,让生物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的世界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与生物世界不断的对话过程中主动寻求知识、运用知识。

在我校的五环节教育模式中,第一环节就是展问,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自己这节课应该做些什么,那么展问的过程,仅仅只是告诉学生,这节课的知识点是什么吗?仅针对我个人的理解,并不如此,乏味的陈述重点难点,又变回了以往的传统教学,在一节课的开始,教师要学会吸引学生的眼球,这就要求你有一个比较精彩的开场白。

2012年,甲流疫情严重,学校纷纷组织学生注射甲流疫苗,对于是否注射甲流疫苗很多同学很恐慌,那么这时候,教师就可以针对这次事件,具体给学生讲解,什么是疫苗,它的作用是什么,会不会出现副作用呢?通过这种形式,不仅消除了心里的恐惧,而且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

或者 ,在教学”酶”一节时,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来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1.请观察加酶洗衣粉的使用说明,思考加酶洗衣粉在使用过程中,应当注意什么?2.为什么洗衣时所用所用的的水温不能过高或过低?3。为什么 加酶洗衣粉洗涤效果好?4、为什么加酶洗衣粉不能用于丝绸的洗涤。通过设置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探究的动力。

2 生物学教师要理解学生,要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

生物学教材的新体系,正从以学科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转变,学生已经成为学习的主体。理解学生、体谅学生,这既是一个学生情感问题,也是一个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的问题。学生的感情是敏感而直接的,他们对教师的心理有着非常敏锐的洞察力,教师只有理解学生、体谅学生,以学生的苦为苦,以学生的乐为乐,才能获得学生的喜爱和尊敬;也只有理解学生、为学生着想的教师,才会尽心地寻找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高中生物学要参加高考,学生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功利性,这就更需要教师更要理解学生,从高中生物学教材的实践性和直观性出发,尽量挖掘教材内容,从学生的实际、地方的实际出发,努力发掘学生可以做的课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合作,使学生在体验中学习,这些是高中生物学教学取得预期效果的重要保证。如果生物学教师缺乏对学生的理解,不能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就无法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学习化”的课堂教学设计,也就很难实现新课程标准中“面向全体学生”的这一课程理念。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适时利用多媒体,组织学生制作、建立各种模型,如细胞结构模型;组织全班学生模拟DNA单链的碱基排列情况的多样性,让他们动脑,动手,动眼,调动学习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

同时,也可以根据五环节中的学习小组,在小组内与小组间展开良性竞争,形成帮、赶、比、超的学习氛围。在讲授新课时,可以将学习内容问题化,每个小组重点解决一个问题,课上由小组指定发言人面向全体同学讲解,组内其他成员补充,同时回答其他小组成员提出的疑问。

3 生物教师要与学生一起共同探究学习

新课程倡导建立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而师生关系又在许多方面不可能完全平等,师生的平等是有条件的,只有当教师和学生都必须以学习者的身份出现时,师生共同面对知识时,双方才有可能平等起来。而就高中生物学科来说,生物学科是一门不断在进步、日新月异的学科,高中的生物学教师也必须要学,而且要学得比学生更刻苦。特别是生物学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实质上就是要求师生共同学习,一起探究生物科学知识。因此教师要组织好“探究性学习”这一新的学习方式,与学生一起共同学习,共同探究,引导学生和自己一起成为生物学科学习的主人。这样就会激发起学生更大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例如,在学习“生命活动的激素调节”的教学中,在对促胰液素的发现的学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重走沃泰默和斯塔林、比斯利的实验历程,利用研究生物问题中常用的假说――演绎法,让学生设计实验步骤,分析实验结果,推导实验结论,并对沃泰默失败、斯塔林和比斯利成功的原因,以及这些科学家的成败带给了我们什么启示,组织学生分析,及时对学生进行了情感和价值观方面的教育。

在实施新课程标准之际,生物组教师应准确把握和理解师生定位新概念的内涵,努力做到教学设计符合学生实际,教学过程符合教学行为,同时更要实现教学方式的改变。例如,根据新教材知识体系的特点,备课组做好课前导学单,在明确教学目标,教学进度及单元检测几个统一的基础上,加强教学中对教材的定位把握,发挥备课组中每位教师的智慧和力量,对新课程理念,新教材内容的变化,等提出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做好教材的二度开发,力争在教学中取得一定的成效。

参考文献:

[1]邹斌《尖子生是这样培养出来的》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2

[2]林坚 陈晓锋《专业技术人员创新案例读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0

第3篇:乌塔教学设计范文

从一个常见的镜头说起:

通告栏中,贴出了教研组长的通知:×月×日×点×分在××班听×老师的公开课。于是,到了那天,老师们进教室听课。听课可以十分认真,也可以打打瞌睡,没有研究的主题,也没有具体的任务。课后,组长召集进行评课,几个优点,几个缺点,几条建议。爱说的多说几句,不爱说的不说也罢。执教的老师,从一开始就带着“完成任务”的心态,从没指望这次活动能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提升带来多少帮助,有时听课的人提了不少意见,可是执教者仍然不知道该怎么做。或者偶有“触动”,但等这事一过,也慢慢淡忘了……

审视上述此类校本教研,这其实是一种粗放式状态。这种教研方式往往就课论课走形式,缺乏以教为本的教研主题,注重具体技能方法,忽视具体的课堂情境,忽视发挥教师群体的创造性,忽视教师的自我反思和建构,显然已不能适应新课程实施和教师发展的要求。

对策:基于网络的“改进”

新课程背景下,富有个性化的校本教研实践已经变成了一种迫切需要,愈来愈受到重视。建立校本教研机制和管理模式是教育改革发展和学校特色化办学的必由之路。这对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意义重大。“谁看不到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谁就是在根本上不理解教师的劳动;同样,不进行教育研究的教师,也不可能真正尝到当教师的乐趣,并成为真正出色的教师。”(苏霍姆林斯基语)

我们认为,当前学校校本教研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改进”是其主要特征。关键在于寻求一种校本化的教研模式,解决存在的种种问题,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形成一种教育创新的文化氛围,使学校真正成为一个与新课程一起成长的学习化组织。在这个信息和网络时代,凭借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基于网络的改进和构建是优先的选择,也是必然的选择。

平台:基于Blog的研修社区

明确了对策,相应的网络研修展示和保障平台就成为关键了。我校运用Web2.0理念,在校园网校本研修专栏(省略/lyqxxx3/ljzm/Index.asp)的基础上建立了校本研修专业社区。这实际是个基于全校教师个人Blog的网络平台(club.省略/)。

这一平台从规划上分为三大群落。第一个群落是专业研修体系的建立,由语文、数学、音乐、美术等学科研修网页构成,它源自教师个人Blog规范化建设的一个板块,既是教师日常教学常规的落实体现,又是日常研修成效的积累。随着不断地充实,逐步形成本研修社区的教学设计资源库、课件资源库、教材资料资源库等。第二个群落是富有个性化的个人Blog,它的呈现形式多元而丰富,储备内容贴近教师本色的思想,体现介入成长的足迹。这个群落体现的是自下而上,反映的是一种草根研修文化。第三个群落是区域研修,即各级研修圈子的建立和完善。这个群落既有校级层面的各处室工作研修圈子,也有各年级组、教研组建立的圈子。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真正起到相互之间沟通共享的作用。

实践:“灵江争鸣”主题式校本教研模式

从2006年开始,我们立足于现有装备基础(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校内开通无线局域网),进行了“灵江争鸣”主题式校本教研的探索实践。该模式表意为灵江(流经学校西侧的一条河流的名称,也是龙游的母亲河)之畔,百家争鸣,撷灵江之秀,汇众人之长,共促专业发展。实质是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关注教师的实际需要,为教师提供一个“争鸣”的平台,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这一模式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分为“研究探讨――交流设计――课堂展示――反思评议――完善提升(包括二度设计与二度教学展示)”共五个板块。

1 基本板块

板块一:研究探讨

根据学校主干课题或日常教学中较有争议的现实问题,各教研组于开学初一起讨论确定本学期研讨的一个主题内容。教研组内成员根据这一主题内容分别自主进行学习研究,写出书面(电子)材料,于研修圈子,然后组织本教研组的老师进行讨论,提出各自的意见和看法,提炼出相应观点或意见。同时确定课堂研试老师。

板块二:交流设计

执教教师根据提炼出的相应观点及本班学生实际,发挥自己个性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并于校本研修网(个人Blog及圈子)。在此基础上由教研组长负责组织组员以研讨交流会或网络日志跟贴等形式对该设计进行探讨、改进,发挥教研组集体互补的作用。

板块三:教学展示

教师带着对同一主题的相应的观点、相应的教学设计进行课堂教学展示,在展示中力求凸显提炼出的相应的观点。同组教师则携带笔记本电脑,借助“QQ”群评系统,即时评价意见。

板块四:反思评议

运用多媒体和“QQ”群评网络,采用互动评议的方式,先由执教教师进行主题发言,内容包括对提炼出的观点是怎么理解的、课堂设计中是如何体现的、教学中体现得如何等,及对本堂课的教学作自我反思。与会教师结合自己所持观点对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状况、效果进行讨论、质疑、分析,重点是提出自己的改进意见。

板块五:完善提升

由教研组长负责汇总讨论意见,总结活动过程,形成书面材料上传校本研修网。执教者对在探讨活动中产生的新问题进行再次整理,作为二度教学设计的主题内容,并实施二度课堂展示或形成反思文章,开始第二轮研修过程,从而使“灵江争鸣”模式呈现螺旋式上升的特点。

此外,课堂即时评价记录,所有参与活动教师的听课后感、教学反思、教学案例等也要求及时上传于校本研修网交流。

2 模式透析

与传统校本教研相比,本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改进。

改进一:变“无主题”为“有主题”

研究主题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从学校主干课题或教师个人专题中分解提炼,二是从日常教学的课堂中择取,重点关注那些较有争议的现实问题。当主题确定后,整个教研组的成员就根据这一主题内容分别自主进行学习研究,写出书面(电子)材料,然后进行讨论,提出各自的意见和看法,提炼出相应观点或意见,确定教学展示的教师。

[附例]“千呼万唤始出来”:主题观点的出炉

高年级语文组承担了“灵江争鸣”校本教研展示任务。根据学校主干课题,初步拟定“有效课堂”为研究方向。在组长的主持下,16位语文教师进行了讨论。

“有效,这个口子太大了,应

该体现语文课堂中的实际问题,口子不要太大”。

“其实我们每人课堂上的问题是不尽相同的,人的长短处不一,要找一个共性的问题,又值得研究的问题实在难。”

“我想是否可以先确定两位上课老师,从他们的课堂中找寻到共性的东西,这样切入比较好。”

……

主题观点的确定上,众人意见不一。但都感觉这个研讨的主题既要有针对性,又要体现实用性。于是再次查找资料,深入学习,大家认识到:语文教学,是学生与文本、与老师对话的过程,是情感润泽之学。不论教师还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势必要好好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解读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人生体验,把握文中倾泄奔腾的感情激流,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与作品中的人物休戚与共,陶醉其中,乃至达到忘我的境界,才能和作者达成心灵沟通,取得情感共鸣。于是,接下去的交流思路变得明晰:

“语文教学是要体现人文性,我觉得我们要把这人文教学明朗化。”

“我思考了很长时间,觉得我们的课堂往往少了情感,学生不能与文本共鸣,很大原因是学生走不进文本的情感。”

“是呀,我觉得我们都知道情感体验的重要性,可是往往缺少指导之术。”

……随着讨论的深入,“文本・对话・情感――语文课堂情感有效体验的探究”研讨主题渐渐浮上“桌面”。

从以上陈述中我们可以发现,这种研讨过程接近于课题研究。在学习、回顾、分析、交流中着着实实把语文课堂教学的问题好好地剖析了一番,从中确定研究的选题。这样每个教研组就成为一个课题组,教研活动则成为了科研的阵地,课堂则成为了科研的实践基地,真正实现了“研、训、修、教”的一体化。

改进二:变“单枪匹马”为“同伴互助”

整个流程始终注重“同伴互助”作用的发挥,从上述主题观点确定的案例中就可见一斑。又如,执教教师根据提炼出的观点及班级实际,发挥自己个性特点完成教学设计后,必须借助研修网交流平台,由教研组长负责组织组员对执教老师的教学设计进行研讨、交流、改进,发挥教研组集体互补的作用。此外在“课堂展示”“二度教学设计”等环节更是如此。

改进三:变“记教学过程”为“记教学细节”

听课教师带着笔记本电脑进教室听课,听课记录主要记三点:一是对照事先下载好的本课教学方案,记下变化点或生成点,这种变化可以是课堂上教师的实际调整,也可以是听课者自己的“将要调整”,即这个环节如果让我来上,我会如何处理;二是特别有感受的地方,如成功或失败,精彩或难堪等;三是课堂上让人印象深刻的学生精彩发言。

改进四:变“课后评议”为“现场评议”

依托校园无线局域网平台,利用“QQ群评”的形式,在“语文教师群”中,对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现场即时评价。评价的重点当然是对既定主题的体现及落实的措施和效果。

[附例]高年级语文组“文本・对话・情感”校本教研(第三、四板块)展示现场

参与人员:省特级教师赖正清、严丽萍,衢州市四县二区小学语文教研员及语文教师近200人

场景描述:

主席台上,四十多位孩子正在执教老师刘俊的引领下,与文本对话,体验蕴含的情感。

主席台左边一块大屏幕正对会场,上面的字幕不断刷新着:

曹明祥(56854135)08:18:04

课前的师生对话不是无用功,导入新课,不露痕迹。

季素琴(496516737)08:18:51

教师可以敏锐地抓住这位女同学说的话,引导深层次对话,体会“画”一样的美,而不要轻易放过这种生成性资源。

王芳(379315122)08:9:35

今天刘俊老师是借班上课,学生和老师间有一定的距离。刘老师组织课前谈话很有必要。而且课前谈话与乡情美结合起来,与学生的生活相贴近,以聊家常的方式拉近学生的距离,这对于师生间课堂的平等对话有一个铺垫的作用。

台下前几排的座位上,一溜儿摆着十七八台笔记本电脑。一张张专注的脸,一双双忙碌的手,不时地抬头看看台上,又在键盘上快速地敲打着。笔记本电脑泛着蓝色的荧光,映亮了他们的笑脸。这些都是学校高年级语文组的老师,屏幕上的评课发言就是他们传上去的。

改进五:变“漫游式反思”为“主题式反思”

每次课结束,组织反思交流评议。先由执教教师进行主题发言,对教学作自我反思。再由教研组成员结合自己本次研究主题进行专题发言,不“歌功颂德”,也不求“面面俱到”,对每个问题都要提出个人的修正建议,能对执教者改进教学有切实的帮助。

改进六:变“一次上课”为“二次上课”

第一次课堂展示结束,执教教师结合QQ群现场评议记录和听课教师的改进意见,对自己的课进行设计调整,这就是“二度设计”。然后在规定的时间,进行第二次课堂教学展示。通过对比,凸显提炼出的观点,形成有主题的反思文章,在研修社区的个人空间中。

[附例]廖老师在“灵江争鸣”中教学《乌塔》(人教课标本四上)。“一度课堂”时,同伴们在QQ群评里对教师处理和评价学生的回答提出了批评意见。廖老师采纳了,并进行了“二度设计”,一周后进行的课堂展示较好地解决了大家提出的问题。活动告一段落,廖老师完成了《“潜心会文”方能“居高临下”》的反思文章:

第4篇:乌塔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教学策略 中学数学 数学探究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6-0093-01

初中数学新课程目标要求:初中数学课堂要使知识教学和能力培养并重,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和解决问题能力为主要任务,力争使学生在探究学习数学中,感受探究数学知识的整个过程,达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使学生真正的从数学探究学习中获得新知识,最终达到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1 引导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数学课堂上,学生在学习中的情绪情感与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有直接关系,而首当其冲地影响学生的情绪态度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教学情境。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当学生对所学科目没有丝毫兴趣而教师一味的强制学生学习,将扼杀学生探究真理的愿望。既然数学探究教学是以解决数学问题的形式出现,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要具有趣味性,在有意义的探究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把学生要学习的新数学知识通过趣味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境。那么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设置问题情境呢?在数学教学中,有的教师认为只要课堂问题多就是情境教学。这是误区,问题多不等于就能称之为有意义的问题情境。要创设一个有利于数学探究的课堂问题情境本人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二点:

1.1问题情境要与教学内容契合,具有现实学习的目的性

初中数学教学的目的性是指问题总是围绕着一定的教学目标而提出来的,教学目标是设计问题的方向,是问题的基石,也是问题设计与解决的价值所在。如果问题缺少了目的性,那毫无疑问这些问题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毫无意义。

1.2教师设计数学课堂的问题情境要研究教材和学生,具有现实学习的适应性

何谓适应性?它是指教师创设的问题来源与教材内容,且它的难易程度要适合全班同学的实际水平,那么何谓实际水平?这主要是指目前学生的数学认知水平。问题太容易,学生完成后会缺乏成就感,反之,问题太难,学生解决不了,力所不能及,学生的探索学习进行不下去,此时,学生又极易产生挫败感。因此,数学教师的课堂问题设计要有深度,要有一定考量的,提出的问题要力求处于学生思维水平的最近发展区,让大多数学生在数学课堂上都处于一种思维水平活跃的状态。

2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

数学新课程改革要求,数学探究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设计要力求使学生成为数学课堂探究学习的主体,这是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成功开展探究教学的另一个有效的的策略。换言之,在数学探究学习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认真自己分析数学问题,共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力争自己独立的解决数学问题,并在数学探究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去积极感受,体验探究学习成功的喜悦。

案例:在教学球面距离时,就球面距离定义的科学性,合理性来说,它的性态的存在性和唯一性是显而易见的,关键是球面距离的最小性的讨论探究,即球面上任意两点,经过它们的怎样的一段弧最短呢?为什么是一段大圆弧呢?然后,教师用实验演示的手段来验证:最短的一段弧应是大圆弧。

列举方法一:教师让学生用橡皮筋在地球仪上实验。把学生分组,两个学生一组,一个学生把橡皮筋两头置于地球仪上的北京和纽约,另一个学生拉起皮筋的中间部分,让学生观察看一看什么时候橡皮筋绷得最紧,同时要求学生记录,学生不难发现橡皮筋沿着大圆的时候,是绷得最紧的时候。

方法二:让学生用尺规作图,用实验的手段来验证数学结论。操作过程:学生运用圆规,分别以0为圆心作经过A,B的圆弧。这时让学生仔细观察,学生不难发现随着半径的增大,弧长越来越短,即两点之间的弧,以较大半径的弧较短。这样学生通过探究学习,观察、自己体验、分析交流、逻辑推理后,由学生自己来发现判断,这样的探究学习过程,既直观自然,又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数学定义的确定性和客观性、科学合理性。因此,教师针对教学内容,从生活实践的事例中观察分析,引发学生产生疑问,师生再动手做实验,用非形式化的方式体验、感悟,从而引领总结归纳出数学概念或结论,这每一个教学环节,真真遵循了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契合,使得学生由愤而启,由徘而发,敦促学生积极地参与探究学习,探究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主动地去思考数学问题,这也正是新课改要求的探究教学所倡导的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有效的培养途径。

3 师生平等探究讨论,营造民主、和谐的探究学习氛围

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目标要求,课堂上师生的关系是平等的。师生平等是初中数学探究教学实践中教师很难把握的一种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关系。那么,何谓师生平等:就是课堂上教师要自觉地把自己作为探究学习课堂中平等的一员,教师要俯下身段走到学生当中,以探究学习的探寻者,数学新知识的渴求者的形象和学生进行探索活动、交流讨论,以教师自己的丰富的学习经验和广博的数学知识来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体系的建构,并积极的和学生一起探究分享学习数学的的成果,所以,数学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新课改理念下的数学教师的角色:(1)是数学习题的研究者和数学检查时考试的指导者。(2)是拥有先进的数学教育理念,善于与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人。在数学探究学习中,学生经过自主的探究学习,数学真题的实践操练,对所探究的数学新知中产生的问题,形成了由感性到理性的初步认识。然后,教师针对学生所提出的不同的表达方式、学生所提出的各种意见,让学生分组开展讨论,交流协商,这样,通过师生的不同观点的交流讨论,教师科学的引领学生对问题进行系统探究,来进一步进行补充、修正和深化理解学习,对当前数学问题的探索和理解,最后通过师生的互动探究学习,取得集体的研究结论。在如此的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转化为密切合作的伙伴关系。因此,教师与学生平等的探究是开展探究教学的主要策略之一。

参考文献:

[1]靳玉勒.探究教学论[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第5篇:乌塔教学设计范文

如何使数学教学变得生动、有趣、鲜活,不拘泥于传统说教、又能促使学生突破常规与经验的禁锢,成为富有生活能力、创新能力与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很好的发挥,我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学习感悟总结出以下几种方法.

【关键词】数学教学;教育理念;课改精神

一、依托教材,开发教材

顺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把数学史和乡土文化适当融入日常的教学中.数学史的融入提供给学生一个整体的数学框架,开阔了视野.例如在“二项式定理”中“杨辉三角”的教学中,数学家杨辉在艰苦条件下的问题研究提升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勇气和信心.乡土数学是学生生长地的数学,情感上的亲近,记忆上的融合,使得数学不再是抽象的数字和乏味的公式,而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可触可摸的存在,从而达到通过所熟悉的身边的事物进入数学世界的目的.我在和学生共同学习“空间几何体”柱体锥体的体积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就引导学生来讲讲我们身边的数学.同学们都很活跃,他们一个个自告奋勇地介绍华西的金塔.好多学生都说他们就和父母一起去参观过,所以他们都能畅所欲言.有的介绍了旁边的山和各种建筑,我通过学校层面在社会实践中申请了到华西远足,在生活中体会数学的实用和数学之美,让数学教学根植于火热的现实生活和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里.本着“活动中学,生活中学”的原则,突出“活动”与“渗透”,强调“实践”与“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数学,在活动中接受数学的教育,这样的数学定是充满生命力的数学.

二、改换传统教学模式,开辟宽松民主教学环境

在数学教学中我开辟了宽松的民主教学环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担任主角,加强学生个体间的信息交流.课堂上学生可以自主交流、有效合作.每名学生都有自我表达的需要,即使性格内向的个别学生也不例外.我在教学中总是想尽办法,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的差异和提高学习效率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学习水平,再结合高中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性格特征实行动态分层,设计出不同梯度的问题,向不同层次的学生发问,这样,不同的学生都可以感受到成功,也体会到被认可的快乐.而有效合作是,我依据成绩将同学们分成多个学习小组,在课堂上加以讨论,集体合作,让他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从知识、能力和修养等方面进行沟通和交流,取长补短,获得感悟和启发.

比如:学习“二次函数的最值”的有关内容时,我针对这些内容放手让学生收集课本习题和高考实例进行展示和交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和组织能力.采用电视综艺节目的形式,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把重点知识做成问题卡片,教师担任主持人的角色,学生充当被采访的主角.在形式上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情况灵活机动,既可以是小组对抗,也可打乱重组为男女生对抗,不拘泥于固定的组合.并设“课冠军”,最后教师做“画龙点睛”的汇总.这样既体现了“新课改”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理念,又让学生感觉到“学习就在身边”,学习就是我们的自主探究,就是我们自己在学在做,这样才能很好地做到教、学、做三者的统一.

三、运用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情境教学以优化的情境为空间,以创设情境为主体,根据教学内容、知识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富有行真、情切、意远、理蕴、生动的氛围.

数学教学的实践可以证明,实施有效的数学情境教学,有助于体现数学的生动,也有助于理解生动的数学.这是因为:(1)学习的本质是体验,体验需要适宜的环境和情境.数学情境教学,缩小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使之目睹“数学的真实”,变被动地“听”“记”为主动地看,这样就能引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而学习兴趣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心理前提.(2)数学情境教学可以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有血有肉,不仅丰富,而且生动,学生在接受数学知识的同时,也受到了形象的思想教育.(3)数学情境可以把形、声、色、态同时作用于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同时接受多种信息,从而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正如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在我们的记忆中,凭直觉得来的印象是特别巩固的,甚至对于抽象概念,也可以轻易地巩固地揉在已经嵌入我们脑中的图册上.”(4)数学情境教学,还可以使学生在美的形式和愉悦的内容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陶冶情操、丰富情感世界,从而培养其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例如我把投影和体育活动课整合起来,选择“主题活动型”的课堂教学设计.通过让学生观看阳光下的球体、柱体等的投影,在书本与实例的转换过程中,加深对这部分知识的了解,培养从现实中寻找数学信息的能力,再通过投影仪帮助教学,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学习.用“活的方法”来讲“活的内容”.

置学生于一种特定情境之下的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到主动学习,由主动学习到主动思考,挖掘自身潜力,培养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正符合了新形势下数学教学的要求.

四、导演数学小剧,充实主流教学

我在讲完排列组合和概率内容后,让学生接下去讲概率的发展,各种与现实结合(如抽奖、坐座位等)的例子,提前布置任务.专门留一节课时间让学生讲、让学生表演.学生准备得都很充分,有的将书上题目进行改编,有的翻阅各种参考书,有的上网查阅资料,以小组为单位整合资料和进行讨论.

例如在学习“排列组合”后,由学生坐凳子来模拟题目的情境,通过游戏的形式来切身体会.既避免学生产生重复的乏味感,又能取得很好的效果,例:将编号为1、2、3、4、5的5个小球放进编号为1、2、3、4、5的5个盒子中,要求只有两个小球与其所在的盒子编号相同,问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法?

我将题目转换为: 让学号为1、2、3、4、5的学生坐到编号为1、2、3、4、5的五张凳子上,要求只有两名学生与其所坐的凳子编号相同,问有多少种不同的坐法.

解决问题:这时我再选另一名学生来安排这5名学生坐位子(学生争着上台,积极性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班上其他同学也都积极思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努力地“出谋划策”,接着我让学生之间互相讨论,根据自己的分析方法对这一类问题提出一个好的解决方案.(课堂气氛又一次活跃起来)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