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考语文各种答题技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语文; 高考; 复习
面对高考,各个语文老师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是,万变不离其宗,语文考试“题在课外,功在课内”。 高三语文复习涉及的范围广、面积大、数量多,加之重理科轻文科的思想影响了学生对语文复习的认识,语文复习方法欠缺。另外,在高考语文复习安排计划上,缺乏科学的指导思想,致使语文复习效果不佳。在复习的过程中,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考语文复习的科学性
高三语文为了少走弯路,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复习的效率,在复习中首先要引导学生研究“两纲”(所谓“两纲”是指《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尤其要研究《考试说明》中所列的考项,要明确目标,逐项对照,务求落实;对《考试说明》中新修订的内容,要有足够的重视。其次,要引导学生研究近年来高考语文试题创新的基本思路及命题规律,总结各种题型的解题规律,掌握答题技巧。再次,要引导学生研究往届高考试题,因为高考命题的基本特点是“稳中求变,变中求新”,而且往届高考试题是众多专家认真研究的结晶,较之其他个人命题或地区性命题具有更大的可信度、更强的典型性和更高的训练价值。据此,要抓住试题中稳定的部分,落实“稳定部分”的知识点,确保拿到基础知识分。此外,还要让学生熟悉考题框架,熟悉各类题型,消除学生对试题的陌生感和畏惧心理。
二、高考语文复习的计划性
要使复习有条不紊,环环相扣,不但要有宏观上的总体安排,还要有微观上的局部操作程序。一般说来,语文总复习安排四个阶段为宜:
第一阶段要有效的使用课本,这个阶段的复习,重在掌握课本知识,提高能力。课本中的知识大多较为分散,必须对其进行归纳梳理,才能显示出课本的优势。如高中语文课本里170篇诗文,可按小说、散文、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戏剧、诗歌、词、散曲、应用文、文言文分成11类进行复习,分类梳理过关,分类加深和扩展,这样就会使课本知识系统化,避免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纵观近几年高考语文试题,直接来自课本的虽然不多,但很多题是课本知识的巧妙迁移和合理深化。所以语文复习备考,要善于把课本当作“例子”,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多功能的复习与训练,做到“迁移”由课本出发,“加深”从课本实现,“综合”以课本为例。一句话,就是“科学利用课本,注意对接高考”。
第二阶段要按照《考试说明》的要求对知识点进行专题复习,使各知识点形成体系。针对考点,强化训练,侧重于掌握基本知识,形成基本能力,一般来讲,一个考点的复习训练就是一个循环周期,大体上可以分为五步进行:讲、练、改、评、补。
第三阶段是综合训练阶段,通过一系列的练习,进行限时限量的训练。通过一定数量的仿真套题训练,侧重于培养学生应试的技巧、方法、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同时还要训练学生良好的应试心理和心态。一般一套仿真综合题的训练作为一个循环周期,大致又可以分四个阶段:练、改、讲、补。这一阶段的复习旨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各种能力,做好考前的练兵。
第四阶段自由复习阶段,学生查漏补缺,迎接高考。
三、高考语文复习的针对性
在复习备考中要集中力量,强化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弥补知识缺陷,不要轻易放过木桶中“最短的那块木板”。就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学生的薄弱环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基础知识、文言文翻译、诗歌鉴赏和作文。
对于基础知识的复习,要注意长短线结合,对字音、字形、词语、病句等内容在第一轮复习之后,穿插在下面各专题的复习中,进行不间断的训练,反复抓,抓反复。在穿插复习的过程中注意精选题目,做到短平快,尽量不影响专题复习的正常进行。
文言文翻译是对考生文言能力的一种综合考查,也是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由于这类试题有沟通古今的作用,考生在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过程中,既要顾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对很多考生来说,译句的难易程度,主要取决于对文言词语和句式的理解。而理解文言词语是文言语句翻译的关键。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夯实课本中的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材料尽管取自“课外”,但所考的知识点在“课内”,因此,较为典范的史传散文要熟读成诵;单元基础知识要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常用文言实词表中的实词的词义、《考试说明》中所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结合课文中的例子逐个整理消化。只有夯实课本基础,才能形成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当然也要掌握一些译文言文的方法,用顺口溜的形式便于记忆:文言语句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要体现,碰见虚词要分析,领会语气重流利。
对于诗歌鉴赏,可以分三步进行复习:首先进行题型示例,精选出诗、词、曲鉴赏题作为例子,让学生对这类题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消除其神秘感。其次把诗歌中常见的意象、表现手法等整理出来交给学生,引导学生领悟诗歌中的意象,体会其思想感情,把握其表现手法。最后归纳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引导学生理清鉴赏思路,注意答题的针对性和完整性。
不要总认为语文是文科,认为语文成绩不易提高,认为语文高考不拉分。这其中关键是不要像学初中语文那样学高中语文,把这个道理弄清楚了,高考语文成绩才真正能提高。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二语文的答题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语文的答题技巧掌握常考词语读音,成语字形。考试的前两道选择题就是读音与错别字。能否搞定这两道题是需要下功夫的。想要搞定这两道题首先需要找到常考的词语和成语的资料,带在身边,每天看几眼,积少成多,熟记之。高考的时候会出现没见过的,但是只要掌握一定量的读音和字形是能够排除法作出来的。
背诵要求的诗词以及文言文段落,掌握文言文诗词虚词。诗词的背诵直接关系到默写,练习的时候不仅要求顺着能够背诵出来,而且还要求能够由下句知上句。而文言文实词和虚词关系到文言文选择题。文言文实词和虚词是需要下功夫的,同样的将常用诗词和虚词收集,然后有计划地记忆。
掌握答题技巧。高考的语文由于改卷的公平就需要将得分点列出来,所以答题是有套路可寻的,特别是现代文阅读和诗歌鉴赏,该怎么答,该从什么角度来答,该以什么样的语言来答,这些都是有套路可寻的。对于不同的问法,采取不同的对策,这些套路容易发现,同时需要自己有计划地记住全部常用答题词语,在对号入座。
掌握作文技巧。作文要得高分不易,但是能够得到中等偏上的分数是容易的。作文一在于思,二在于练。思就是能够对事情有自己的看法,练就是要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恰到好处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够做到这一点就已经跳出了常用的套子,上了一个等级。当然这必须是在有一定素材积累的条件下,素材的积累不宜太过“大众”。在复习的过程中,养成每个星期写一道两篇作文的习惯并且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自然而然一个不喜欢语文的学生都能写出好作文来。
扩宽见识。从近年的高考语文试卷来看,“活”字的体现越来越明显,近年的文字演化就是如此从象形文字到金文篆书到现代文字,这些都是有关语文却有不曾接触的东西,所以以不变应万变的办法就是提升自身见识。办法就是读书,不带“利益”地去读书,仅仅是为了调节状态而已,在闲暇时候读书看似没有效果,其实那才是提升自己内在能力的关键,但是不能强求。
高二语文考试高分的方法基础知识方面
语文学习最重要的是积累。现代文、文言文、古诗词等需要多读、多记;只有量的积累,才能产生质的飞跃。这首先就需要同学们除了学高三的课本外,还要腾出时间多翻翻高一高二的教材。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在不断地学习、整理、反思中,我们可以更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其次,要注意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内书必须读好,因为它是掌握方法的“起点”,形成能力的“原点”;同时,要博览群书,没有广泛的涉猎,,就没有开阔的视野,更没有深刻的认识。可以说学习课内书的过程是对知识的积累和总结;课外阅读是知识的延伸和应用,是对所学知识的检验。另外,还要注意精读与泛读相融合。精读是基础,一些名段名篇必须读懂读透,最好是熟读成诵,烂熟于心,才能化为己有,信手拈来,灵活运用。泛读是拓展,面越宽,见识就越广。精读是求“深度”,泛读是讲“广度”。“深”“广”结合,语文的功底才扎实,语文能力才能形成。
应用写作方面
注重材料的积累。杜甫曾经留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诗句,陆游也指出“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这是他们二人告诉后人的写作真谛。也就是朱熹在《观书有感二首》中所讲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些“大家”在告诉我们,只有广泛地阅读,拥有取之不尽的源头活水,才能文思泉涌,提笔成文。所以建议同学们可以通过中外名著的阅读、报刊杂志的剪贴、人际交谈的聆听、影视欣赏的采撷、新闻信息的收集、专题报告的吮吸、哲理散文的札记等诸多方法,去广泛积累储存,从而使自己在音乐、舞蹈、绘画、戏剧、建筑、书法、篆刻、科技、财经、文学等各门类的艺术中得到升华,提高个人观察社会、感悟人生、阐发理念的能力。
提高口语表达能力。作文其实就是说话,只不过它是把想说的内容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了下来。因此,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平时口语的练习来提高写作水平,这样就可以化难为易,事半功倍。因此,希望同学们要抓紧不到一年的时间,在课内外、校内外、家内外的一切场合,主动积极、想方设法地创建与他人交流的平台,让自己在探究、辩论、演讲、对话、交流等过程中,都能寻找到表达自己观点、情感的时机,力求使自己的表达言之有物、物中有情、情中有理,这将为转化为精彩的文字表述打下坚实的基础!
多写多练。常言道:三天不说口生,三天不练手生。写作也是一样,只做“嘴把式”是不行的,还需从不断地写作过程中去润色自己的语言,掌握写作的技巧。同学们可以从日记、周记做起,养成日日写、周周练的好习惯,并随时注意捕捉自己心灵的感悟与震颤,记录身边的人事。相信持之以恒定能练就“生花妙笔”。
各科学习方法推荐:语文和英语,由于都是语言学科,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比较多的积累和记忆,而且还要求比较强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高中的语文要求知识面广,勤翻书,勤查字典是非常重要的。比如一般的拼音、成语、错别字辨析,如果只凭直觉胡乱猜测,答案就束之高阁,那么练习的效果就几乎等于零,但如果每次练习都能认真地翻查字典,形成了习惯,积累的知识就很丰富了。而英语,在特别注意词汇积累此外,还要善于收集零碎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和记忆。
数学对思维能力的要求最高。我的学习经验就是善思、好问、勤练。在这个过程中,从不会到会,从不懂到懂,从粗心到细致,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因此对待比较有思考性的数学题,应坚持思考,不应浏览一遍题目就断定自己不会,或者是索性不看,空白下来。另外我平时不仅是跟班上的同学也跟老师和理科班的同学一起交流数学的学习方法,使我从中获益匪浅。
地理学习必须重视地图、识图、用图。不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都要重视图的学习和运用,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掌握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地理规律和原理,使地理易懂易学、好记好用。同学们学习地理,应该养成读图用图的习惯,培养读图用图的能力,只要胸有成“图”,定能事半功倍。
政治和历史的学习,首先是课前作好预习,初步了解新课的基本内容和思路。要找出书上的核心词、关键语,自己规定一些常用符号如,,━等,可以加上框、线、点、圈、标号、点评、注释符号。然后是专心上课,积极思考听课要紧跟老师的讲课思路,把握老师如何分析重点、难点和疑点问题。老师提出问题,要主动思考,寻找答案。最后课后要及时复习,使知识的漏洞得到及时弥补,使对知识的理解得到升华,实现对知识的再认识,再提高,使思维的深刻性得以发展。
语文是一个多义词,通常作为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化的简称。语文课一般被认为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科。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成人高考语文古诗鉴赏技巧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成人高考语文古诗鉴赏技巧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第六种模式 情感、主旨型
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答题步骤: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3)抒发什么情感
第七种模式 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答题思路:
(1)认真审题
(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
(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
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
第八种模式 比较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答题思路: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成人高考古诗鉴赏答题技巧(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附:易混术语区分(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二)“情”、“志”的区别
在诗歌里,“情”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一般都是通过景物描写表达出来的;“志”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理想、抱负、情操、品格等,一般都是通过对物的描写表达出来的。例如,宋人杨万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及对新事物的喜爱之情,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属于言志。
(三)“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四)描写的角度
审题是个巧活,我突然想到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一个理论“出入宇宙人生――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本来讲的是写诗与做人,既要学会“入”得认真、深刻与执著,又要学会“出”得超然、淡泊与洒脱。那么,看看我们是不是能把这种理论用在诗歌鉴赏审题上呢?
一、走“出”形式与误区
虽说审题要学会抠字眼,但也不能钻牛角尖,有些时候,我们需要以“出”的姿态审题。我们常常会看到表达技巧、表现技巧、表现手法、表现特色、艺术特色、手法这些专业术语,其实,这些问法大同小异,不必被它们圈死。但是,如果问的修辞手法,那么肯定只考查修辞手法了,因为这是非常狭窄问法,诗歌鉴赏技巧类题型最容易处理的就是问法狭窄的题目,因为诗歌鉴赏中修辞不过就那么几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设问、反问、顶针、对偶(对仗)、起兴、用典、化用、双关、叠词、互文等,而根据经验,顶针多数在元曲中出现,到目前为止,我只在2005年湖北省高考诗歌鉴赏《汉宫秋》第三折戏中发现考过顶针,例如“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蜇;泣寒蜇,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然而,目前全国卷偏向诗词,所以这种手法基本可以忽略;很多学生做题时特别喜欢用对偶(对仗)和设问,其实,如果仔细分析会发现这种手法只限于语言形式,而诗歌鉴赏重在考诗歌本身的内容与情感,淡化语言韵律形式,所以,如果问修辞,对偶(对仗)基本可以不考虑,由此类推,叠词也可以不考虑;互文不在高考考查范文之内;化用与用典并不用分得太清,基本上考到“用典”就已经达到高考目的。这样一来,常用的修辞就只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用典、双关和起兴了,而且前四种考查最多,值得一提的是,“对比”这种手法在分类上比较模糊,可以看做修辞类,也可以看做其他表现手法类,只是说,在答修辞时,多留一个心眼,发现有对比,就可以作答。所以,这样一分析,问题是不是变简单了一点呢?
刚才说问修辞就直接从修辞手法入手,如果问“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者艺术手法或者手法?”这种问法的范围比修辞大,但包括了修辞,也就是说同样要从修辞开始考虑,没有修辞,就考虑别的手法,比如“渲染、烘托、衬托、白描、工笔、虚实结合”等,例如2014年重庆卷《商调・黄莺儿 赠燕》“ 花落意难堪,向泥中,着意衔,携归画栋修花口。珠帘半缄,乌衣半掺,最难消王谢堂前憾。语呢喃,千般诉说,只有老僧谙。”问题是:作者描写燕子,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答案是:拟人、用典、虚实结合。前面两个属于修辞,而虚实结合属于修辞以外的表现手法,可见,问题问的再大,也要从小处入手。所以,走“出”所^的形式与误区,不要被题目表象所迷惑,懂得这一点,做题时是不是心中更有数了呢?
二、深“入”题目的核心
除了修辞手法,还应该提到描法和抒情手法。诗词以描写和抒情为重,一般来说,诗歌考查以律诗最多,律诗颔联主要是写景,如果考查这一联,肯定是描法和修辞手法(写景也常用修辞手法)。而且有些题目,不会直接问这里用了什么描法,而会问是如何写景的;或者说颔联写景很精妙,妙在何处;或者问颔联是从哪些角度写景的。其实是在间接考查描法和修辞手法。例如:储光羲的《咏山泉》“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问题是: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而答案则提到了比喻、视听结合、动静结合。如果发现这些规律,题目难度是不是大大缩小了呢?
三、“出”“入”并用,“观之”又“写之”
福建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等能力提出了要求。自2016年开始,福建省高考又转为使用全国卷,诗歌鉴赏的分值由6分提高到11分,诗歌鉴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高考诗歌复习中,我们常常遇到学生这样的疑问:“老师,应该怎么做才能在诗歌鉴赏题上拿高分?”“老师,诗歌题得分太考验运气了,运气好的时候分数就高,运气不好的时候甚至只得一二分。怎么做才能保持高分?”“老师,我明明熟练掌握了诗歌各种题型的答题技巧,为什么分数还是不高?”细究原因,很多学生并没有读懂诗歌,或者说没有完全读懂,只能凭借注释的提示或是诗歌中看懂的一些词句断章取义地来揣摩诗歌的情感内涵,于是就出现不完整甚至与诗歌的本意完全相反的答案。
一、古代诗歌鉴赏中存在的问题
在一次高考模拟考试中考查了唐代诗人韦应物的诗。
新秋夜寄诸弟
韦应物
两地俱秋夕,相望共星河。高梧一叶下,空斋归思多。方用忧人瘼,况自抱微z。无将别来近,颜鬓已蹉跎。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83年。这一年初夏韦应物外调为滁州刺史,因秋来思念诸弟,感秋有此作。②人瘼:人民的疾苦。③无将:不要。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对诸弟的思念之情。②对百姓疾苦的忧虑之情。③对自己的劝勉之情:珍惜时光,勤政爱民,有所作为。
阅卷后分析学生的解答,发现存在的问题很多:
其一,没有读懂诗歌。读懂是鉴赏诗歌内容与情感的基础。很多学生在考试中往往忽视了这个基础,而一味追求方法、手法等,在没有理解诗歌的情况下就匆忙做题,其结果可想而知。在《新秋夜寄诸弟》试题解答中,很多学生都只答出了第一点,忽略了后两点,究其原因是因为没有看懂全诗,尤其是没看懂诗歌的后两联。
其二,断章取义。很多考生没有抓住诗歌的整体,只看到了诗歌中的只言片语,只了解了部分意思或者表面意思,没有考虑其深层次含义。很多学生只从《新秋夜寄诸弟》题目中看到了“诸弟”,或者有的学生看到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关心,但忽视了诗人对自己的劝勉这层理解。
其三,没有把握情感内涵。情感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灵魂。古代诗歌都是诗人在心灵自由、思维活跃、情感奔放时创作的,集中表现了诗人当时的心情心态。没有把握作者的情感内涵,就不能真正把握整首诗歌,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离不开对景物的分析。《新秋夜寄诸弟》中,“秋夕”“星河”“高桐”“空斋”都渲染上了作者的思念之情。
二、读懂古代诗歌的思路与方法
学生的困惑和存在的问题提醒了我们,在教学中我们或许过于注重诗歌答题的形式和技巧,忽略了更为本质的内涵。如果一首诗,学生根本没看懂,哪里能够准确地答对题目呢?可见,读懂诗歌才是解答各种题型的关键和基础。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读懂诗歌呢?
1.读标题
阅读题目对于帮助我们了解诗歌内容、体悟作者情感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标题是诗歌内容的重要提示。有的标题直接概括了诗歌的内容,揭示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主旨等,如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含山店梦觉作》即点明了时间――夜里、地点――含山店,和诗人的精神状态。有的标题则揭示了诗歌的感情基调,如陆游的《书愤》诗题点出了整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愤”。还有的标题则点出了诗歌的题材,如2013年高考福建卷《送何遁山人归蜀》,“送”字说明了这是一首送别诗。
诗歌的题目使我们首先对诗歌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带着这样的认识来阅读诗歌,作答题目,避免了一无所知的茫然。《新秋夜寄诸弟》这个标题点出了时间――秋夜,点出了人物――兄弟,还点出了事件――在秋天的晚上写诗给兄弟。
2.读注释
诗歌的注释无外乎有以下几类。
一是作者介绍,包括作者的籍贯、成就、流派、经历等。学生最“喜欢”这一类,尤其是遇上作者有贬官的经历时,答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等总是能捞上几分。韦应物《新秋夜寄诸弟》的注①就属于这种。
二是时代背景。如一道关于曾几《发宜兴》的鉴赏题,注:“①曾几:南宋爱国诗人,曾因触忤秦桧去职。作此诗时,岳飞被秦桧谋害,抗金形势急转直下。②阳羡:宜兴。③张公、善权:分别指张公洞、善卷洞,都是宜兴境内的游览胜迹。”
第一和第二点就是我们平时在诗歌教学中尤其强调的知人论世。了解诗歌的作者经历和创作年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
三是影响诗歌理解的字词的解释。如韦应物《新秋夜寄诸弟》的注②和注③。
四是典故的运用。如李商隐的《菊》中“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注释是《晋书・罗含传》:“及致仕还家,阶庭忽兰菊丛生,以为德行之感焉。”学生多数会知道“陶令”是指陶渊明,但如果不看注释,“罗含”估计学生就基本不会知道。
3.读关键词
在通读诗歌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寻找一些关键字词。何谓关键字词?在这里指的是诗歌中直接抒情的词,如喜、怒、哀、乐、愁、愤、忧等;以及能表现喜怒哀乐的原因的词,如“飘零”“烽火”等,我们可以称这些词为气氛词。如韦应物的诗《新秋夜寄诸弟》中“忧”就是直接抒情的词,“归思多”“人瘼”和“蹉跎”就是提示情感的气氛词。
4.读意象和意象的修饰词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以我观物,万物皆着我之色彩。”这句话是说当我们心情好的时候,看到的就是“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而当我们心情不好的时候,看到的就是“黑云压城城欲摧”,听到的就是“寒蝉凄切”。可见诗人描写的外部环境是自己内心的投射。基于此,我们可以根据诗歌中描绘的景物以及景物的修饰词来理解诗人的情感。
如韦应物《新秋夜寄诸弟》诗中:“高梧一叶下,空斋归思多。”高梧是指高高的梧桐,是眼前景物的描写。在古代诗歌中,梧桐很多时候还是离情别恨的象征,如白居易《长恨歌》中“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就是描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离别之后的情景。诗人在此特别选取“梧桐”作为情感的载体,与下一句 “归思”形成呼应。
5.注意诗句的结构
诗歌的语言非常简短,诗歌的魅力就在于蕴藉,“文已尽而意有余”。这就要求我们在读诗的时候要充分展开想象,找到诗句之间的联系,从而理解诗人的情感。如何找到诗句之间的联系?我们可以从诗歌的结构入手。
今年全国卷的高考语文试题依旧属于“稳妥型”:基础知识布点全面、出题标准,和我们平时的月考题目非常接近,但题目陷阱不少,不细心的话往往会丢分。
阅读题中科技文阅读相对降低了难度,虽然文中使用了大量的文献、诗句,在人物的资料表述间不停地转换,但只要静下心来,理清头绪,题目并不难作答。文言文阅读难度也不大。往年文言文阅读的材料主要有两种题材,一种是人物传记,一种是散文小品文,前者相对容易,只要抓住时间这根主线,将人物的主要事迹理清楚,问题就迎刃而解。最近几年,全国卷文言文考的都是人物传记,但考生的文言文翻译得分较低,这和考生平时阅读量和训练量少,并有畏难情绪有关。
今年的古诗文阅读题,诗的内容比较隐晦,虽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但言志的方式和一般托物言志诗常规的写法不同,并不是托此物、言此志,而是明写此物,实写彼物,设置了理解“陷阱”。而且,第一题的提问方式也很少见,有些人可能会无从下手。不过,头脑灵活的学生会发现,尽管诗很难读懂,但是第二个提问“为何要写松”可以给考生以启示,所以如果能扣住诗的主旨来答题很容易得高分。
阅读题《听朗诵》是今年高考卷中题目难度较大,较能体现学生成绩区分度的题目。例如,第17题“文章是怎样构思的”,在平时的考试中,这样的提问方式出现不多,考生审题容易发懵。不过,如果考生善于将其转换成熟悉的“文章结构思路分析”,便能答出此题。还有,第19题考查了学生对材料的阅读、压缩和概括的能力,平时阅读量少的考生,不会有太大优势。
作文题则体现了“写作教学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的精神,考生比较好下笔。
二、2013年备考指导
我校的高考备考经验是:
(一)备课组要群策群力
1.六个统一:统一思想,统一策略,统一资料,统一进度,统一检测,统一讲评。
2.互相听课,取长补短。关注高考信息,注重校际交流,最大限度地获取有用信息以指导备考工作。
3.出题、评卷、统分、质量分析等工作及时、细致,记录并分析学生的答题情况。
4.注重备考研究,多做题,讲评具有针对性。经常归纳各个知识点规律性的东西,力求能举一反三。尤其是主观题的训练,不能只停留在老师“宣布答案”上,要让学生自己练,自己讲答题思路,自己互相评价答题的优劣,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掌握答题的规律,以不变应万变。
(二)分层教学要做到“九个到位”
1.练字到位。让学生坚持抄写名句名篇和优秀作文范文,夯实语文学习的基本功。
2.练习到位。充分利用连排时间进行套题限时训练,强化学生规范答题意识。作文训练穿插整个二轮复习。
3.批改到位。学生练过的东西要评改,评改的方式可以不拘一格。作文评改以高考评卷要求为标准,重在讲评。
4.讲评到位。要讲到学生的疑难点上,讲到知识的关键点上,讲到试卷的失分点上,讲到考纲的赋分点上;充分运用多媒体和印发讲义进行作文讲评,灵活进行面批。
5.补救到位。补救练习要及时、有针对性,步步为营。
6.落实到位。要盯住学生,盯准学生,摸清每个学生的增分点,因材施教,主抓培优、落实优生补差计划。早自习,用于字音字形、名句名篇的积累及作文素材积累。
7.材料到位。让每个学生都建立作文材料库,积累鲜活论据,以不变应万变。
8.阅读到位。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搜集时文美文印发给学生,开阔学生的视野。
9.综合到位。二轮综合练习从出题、考试、批改、分析、评卷到补救要及时有效,不出现遗漏,不留盲点。
(三)五步复习模式
高三复习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的知识系统化,弥补知识的缺陷,加强对于知识的理解、巩固与提高,进一步熟练基本技能,从而整体上提高学生掌握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在会考和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我们备课组在高三语文的备考中,结合高三学生的实际和高考的要求,采用如下复习模式:
1.积累。课前5分钟积累,各个老师可以根据班级情况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积累方式,或自由朗读要求背诵的篇目,或让学生到黑板上板书易错的字音字形,或结合专题复习积累基本常识等。
2.解读。通过高考真题引出问题,进入考纲解读考情分析,使学生复习有明确的方向。通过高考题的探究师生共同探索命题规律,使学生做题时有“法”可依。
3.练习。学生练习是最重要的,每节课留给学生做题的时间应不少于15分钟。复习不同于新授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的基础上的回顾、总结、提高。因此,复习的第一步我们先用典型试题练习的形式调查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再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复习。这是复习课节省时间,求得高效的第一步。这就要求教师备课充分,设计的练习要有典型性。接着再根据学生练习的情况,由实践上升到理论,揭示各种题型的解题规律。针对高考能力考查的要求越来越高的特点,我们在复习阶段加大了训练力度,而历年的高考试题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导向性,成为我们首选的训练题。我们把近三年的高考试题印发给学生,让他们训练,然后认真讲评,讲命题依据、特点、思路和解题技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4.强化。强化是复习课最终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一环,是更上一个台阶的过程。强化的内容包括让学生具备知识迁移、举一反三的能力;在练习过程中反馈学生常见的错误点、难点。强化的目的是提高学生解题的速度和正确率。
5.总结。每课结束前的5分钟时间留给学生自己消化,课后布置适量练习以作巩固。
五步复习模式的实施,要求教师首先必须从思想上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复习的主人。其次在设计复习、练习程序时,要体现层次性原则,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单项到综合、由感性到理性。此外,教师在整个复习阶段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对学生充满激情、满怀信心地投入备考复习有积极的暗示作用,因而我们提出了“精神备考”亦非常重要。
(四)展望考查内容
虽然2012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试题已经成为“过去时”,但是它对明年我们的高三复习应考和时下的高二教学,也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鉴于我区高中教育今年开始进行课改,估计明后两年我区高考的命题特点依然是“考查内容本质前沿,试卷结构稳定开放”,与今年试题相比,题型不会有很大的变动。
应该说每年的高考试题在考查内容上,也就是在知识的考查上总会有微调,但不会有大的起伏、变更,总是以传统知识为主。每年高考的知识点基本不变,变化的是情景和设问角度,这就要求学生对于掌握的知识要活学活用。
今年语文试题的“稳妥性”向即将备战高考的学生透露了一个信号: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可松懈。
预计2013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仍将充分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的精神,可以预见,明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依然会坚持着作文命题的“一个中心”不动摇,也就是以抒写“我”的真情实感为中心,在这一中心的统帅下写“我”的所思、所想、所感、所议。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语文试题自会越来越紧密地反映生活,再现生活,所以应引导学生多读书看报,尤其是看那些启人心智的哲理散文和名家时文,及时了解时代信息,吸收最新观点,同时为写作积累素材,写出有新意、有格调的作文。
一、20年高考(全国卷Ⅰ)考查内容(见下表)
二、命题规律和解题技巧
(一)高考成语感彩的错误使用
命题规律:高考成语的感彩分为褒义、中性和贬义三个方面,其中贬词褒用是高考考查的重点。高考试卷中出现了很多这样的题目。
解题技巧:分清对象,注重语境,理解词义,划分褒贬。
金题解析:比如在全国卷Ⅰ中的试题:
1.这些年轻的科学家,决心以无所不为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1995)
(分清对象:年轻的科学家。注重语境:赞美科学家。理解词义:没有不干的事情。指什么坏事都干。多含贬义。划分褒贬:贬词褒用。)
2.陕西剪纸粗犷朴实,简练夸张,同江南一带细致工整的风格相比,真是半斤八两,各有千秋。(1995)
(分清对象:陕西剪纸。注重语境:赞美陕西剪纸。理解词义:一个半斤,一个八两。比喻彼此一样,不相上下。多含贬义。划分褒贬:贬词褒用。)
3.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径向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鹜。(1997)
(分清对象:齐白石画展。注重语境:赞美齐白石画展。理解词义:像野鸭成群而往。比喻很多人争相趋附、前往。多含贬义。划分褒贬:贬词褒用。)
4.几乎所有造假者都是这样,随便找几间房子、拉上几个人就开始生产,于是大量的垃圾食品厂就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了。(2002)
(分清对象:造假者。注重语境:讽刺造假者。理解词义:指春天下雨后,竹笋一下子就长出来很多。比喻新生事物迅速大量地涌现出来。划分褒贬:褒词贬用。)
5.为了救活这家濒临倒闭的工厂,新上任的领导积极开展市场调查,狠抓产品质量和开发,真可谓处心积虑。(1998)
(分清对象:新上任的领导积极开展市场调查。注重语境:赞美新上任的领导。理解词义:指费尽心机,长期谋划。形容蓄谋已久,存心去干某件事。划分褒贬:贬词褒用。)
6.许多农民巧妙地将服装厂剪裁后废弃的“下脚料”做成帘子,当作蔬菜大棚的“棉被”,这真是一念之差,变废为宝 。(2006)
(分清对象:许多农民巧妙地将服装厂剪裁后废弃的“下脚料”做成帘子。注重语境:赞美许多农民。理解词义:一个念头的差错(造成严重后果)。划分褒贬:贬词褒用。)
7.近年来,新闻学专业越来越热,许多学生也跟着蠢蠢欲动,纷纷选学这一专业,希望将来能做一名新闻工作者。 (2007)
(分清对象:许多学生。注重语境:赞美许多学生。理解词义:比喻敌人准备进攻或坏人阴谋捣乱。划分褒贬:贬词褒用。)
(二)高考对多义成语的不常用义的考查
命题规律:高考中有一部分成语不止一个义项,因此,在实际运用中就要结合语言环境灵活理解其确切含意,不然,就可能出错。命题人就利用多义成语的这一特点去设题。
解题技巧:分清成语的不同义项,注重语言环境和使用范围。
金题解析:例如在全国卷Ⅰ中:
1.“崇尚科学文明,反对迷信愚昧”图片展,将伪科学暴露得淋漓尽致,使观众深受教育。(2000)
(淋漓尽致:①形容文章或谈话详尽透彻。②也指暴露得很彻底。本考题使用的是第二个不常用的义项。)
2.每当夜幕降临,饭店里灯红酒绿,热闹非凡。(1992)
(灯红酒绿:①形容寻欢作乐的腐化生活。②也形容都市或娱乐场所夜晚的繁华景象。本考题使用的是第二个不常用的义项(中性)。)
3.关于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种种天真的、想入非非的神话和传说,说明古埃及人有着极为丰富的想象力。(1995)
(想入非非:①胡思乱想。②也指思想进入虚幻境界,完全脱离实际。本考题使用的是第二个不常用的义项。)
4.面对光怪陆离的现代观念,他们能从现实生活的感受出发,汲取西方艺术的精华,积极探索新的艺术语言。(2002)
(光怪陆离:①形容奇形怪状,五颜六色。②也指各式各样。本考题使用的是第二个不常用的义项。)
(三)高考成语运用中的描述对象不合
命题规律:高考成语中有一些成语使用于所描述对象的时候,有的只能使用于人,有的只能使用于物,如果混淆,就会出现张冠李戴的错误。高考命题人就利用多义成语的这一特点去设题。
解题技巧:理解成语含义,分清成语所描述的对象,注重分析语言环境,认真判断。
金题解析:比如全国卷Ⅰ中:
1.翘首西望,海面托着的就是披着银发的苍山。苍山如屏,洱海如镜,真是巧夺天工。(1992)
(理解成语含义: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形容技艺十分巧妙。分清成语所描述的对象:苍山、洱海均属于天然而非人工。)
2.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莱特的中东之行,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美伊之间的矛盾,海湾地区的局势也不会从此一劳永逸。(1999)
(理解成语含义:辛苦一次,把事情办好,以后就可以不再费力了。分清成语所描述的对象:局势不能和人等同。)
3.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美轮美奂。(1999)
(理解成语含义:形容房屋高大众多,宏伟壮丽。分清成语所描述的对象:各种花鸟虫兽、人物形象不属于建筑物。)
4.谈起电脑、互联网,这个孩子竟然说得头头是道,左右逢源,使在场的专家也惊叹不已。(2000)
(理解成语含义:左右逢源:比喻做事得心应手,顺利,褒;也比喻办事圆滑,贬。分清成语所描述的对象:说话不等同于做事。)
5.古人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2000)
(理解成语含义:书运输时牛累得出汗,存放时可堆至屋顶。形容藏书非常多。分清成语所描述的对象:刻苦学习的楷模不等同于书。)
6.您刚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显单调,建议您挂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2001)
[理解成语含义:使寒门增添光辉(多用作宾客来到家里,或赠送可以张挂的字画等物的客套话)。分清成语所描述的对象:别人不等同于自己。]
7.老王家的橱柜里摆满了他多年收藏的各种老式钟表,每当他向慕名来访的参观者介绍这些宝贝时,总是如数家珍。(2003)
(理解成语含义:好像数自己家藏的珍宝那样清楚。比喻对所讲的事情十分熟悉。分清成语所描述的对象:老王多年收藏的各种老式钟表本来就是自己家藏的珍宝,不是他人的。)
8.整改不光是说在口头上,更要落实到行动上,相信到下一次群众评议的时候,大家对机关作风的变化一定都会有口皆碑。(2002)
(理解成语含义:所有人的嘴都是活的记功碑。比喻人人称赞。分清成语所描述的对象:机关作风的变化尚未实现。)
9.我国企业遭遇的知识产权国际纠纷越来越多,但国内能够应对这些诉讼的高级人才却是百里挑一,极其缺乏。(2005)
(理解成语含义:一百个当中就挑出这一个来。形容人才出众。分清成语所描述的对象:人才不等同于有才能的人。)
10.文艺演出现场,身着盛装的表演者光着脚、微笑着,一边跳着傣族舞,一边向人们泼水致意,在场群众纷纷拍手称快。(2006高考)
(理解成语含义:多指正义得到伸张或事情的结局使人感到满意。分清成语所描述的对象:文艺演出是好事情。)
11.冬天老年人要增加营养,也要适当运动,在户外锻炼时一定要量入为出,以步行为宜,时间最好选在傍晚,还要注意保暖,防止着凉。(2008)
(理解成语含义:根据收入的多少来定开支的限度。分清成语所描述的对象:户外锻炼不等同于收入开支。)
(四)高考命题中误用成语,导致语句中语义前后矛盾
命题规律:高考命题往往把一部分成语放在与改成语的意义相反的语言环境中,使语句中语义前后矛盾,迷惑考生。
解题技巧:做这类题的技巧就是要分清语言环境,理解成语语义。
金题解析:比如全国卷Ⅰ中:
1.这两位进城打工的农民遭到保安人员的非法拘押和刑讯逼供,他们在被毒打后忍无可忍,不得不承认偷了商场的物品。(2004)
(语言环境:不得不承认,忍气吞声。成语语义:再也忍受不下去了。)
2.加入世贸组织(WTO)后汽车价格变化备受关注,但作为市场主力的几家汽车大厂,三四个月以来却一直偃旗息鼓,没有太大动作。(2002)
(语言环境:没有太大动作。成语语义:放倒旗子,停止敲鼓。原指行军时隐蔽行踪,不让敌人觉察。现比喻事情终止。)
3.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1997)
(语言环境: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成语语义:指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里出来了。多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
4.当时暴雨如注,满路泥泞,汽车已无法行走,抢险队员们只好安步当车,跋涉一个多小时赶到了大坝。(2001)
(语言环境:满路泥泞,汽车已无法行走,跋涉一个多小时赶到了大坝。成语语义:以从容的步行代替乘车。)
(五)利用高考成语中的个别重要语素的意义设题
命题规律:高考命题往往把一部分成语中的重要语素作为考点,如果考生不理解成语中的重要语素,往往会把语义弄反,造成成语误用。
解题技巧:做这类题的技巧就是要重要语素,重点记忆。
金题解析:比如全国卷Ⅰ中:
1.那是一幅两人的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的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1997)
(莘莘学子:莘莘:数量众多的样子。与一位矛盾。)
2.这次选举,本来他是最有希望的,但由于他近来的所作所为不孚众望,结果落选了。(1997)
(不孚众望:孚:是“信服”的意思。不能使大家信服。“不负众望”意为“不辜负大家的期望”。两者一定不能混淆。)
3.虽然中国队小组赛初战告捷,但从比赛中整个球队在战术意识、进攻手段和体能上的表现来看,也只能说是差强人意。(2004)
(差强人意:差:是“差不多,勉强”的意思。勉强使人满意。)
4.这篇论文观点新颖,论据有力,材料丰富,文字精当,堪称不刊之论。(1993)
(不刊之论:刊:削除,古代把字写在竹简上,有错误就削去。指正确的、不可修改的言论。)
5.她从小就养成了自认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即使在医院里要别人照顾,也依然颐指气使,盛气凌人。(2001)
(颐指气使:颐指:动下巴示意,指挥别人;“气使”:用神情气色支使人。不说话而用面部表示表情示意。形容有权势的人指挥别人的傲慢态度。)
6.厂长动情地说:“为了扭转目前的不利局面,我们将采用一种新的对策,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功败垂成,在此一举!” (2006高考)
(功败垂成:垂:接近,快要。事情在将要成功的时候遭到了失败。)
(六)利用高考成语中的近义成语设题
命题规律:高考成语中有一部分成语意思大致相同,但是在程度轻重和意义侧重方面有所差异。例如:“另眼相看”与“刮目相看”、“迫不及待”与“刻不容缓”等。
解题技巧:详细理解语言环境,注重细微差别。
金题解析: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方框里的成语,与句意最贴切的一组是(3分)①无锡的梅园,面临太湖,以梅饰山,以山饰梅,。②苏轼也擅长书法,他取法颜真卿,但能,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代四大家。③这本侦破小说,构思新颖,,值得一看。④电影中有几处看来是闲笔,实际上却是之处。A.别具一格、不落窠臼、匠心独运、独树一帜B.独树一帜、别具一格、匠心独运、不落窠臼C.匠心独运、不落窠臼、独树一帜、别具一格D.别具一格、独树一帜、不落窠臼、匠心独运
解析:①中说梅园“以梅饰山,以山饰梅”是指其建筑风格,故应选用“别具一格”。②中说苏轼(人)与其他四人并称四大家,而“独树一帜”的主语也应是人。③句中有“构思新颖”一词,其义正与“不落窠臼”相应。④句中“闲笔”一词恰与“匠心独运”词意相对,故选用“匠心独运”。
(七)利用某些成语的特殊用法设题
命题规律:注意某些成语只能用于肯定句或否定句中,一些成语只能用于肯定句或否定句中。如“不容置疑”只用于肯定句。“望其项背”只用于否定句。 “同日而语”也只用于否定句。
解题技巧:熟记一些成语的特殊用法。
阅读;自由状态写作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
09(A)―0044―01
高考语文怎样才能取得好成绩?这是许多语文老师感到困惑的话题。如果把语文高考比做一架设计精密的仪器,那么,使得这架机器运转的硬件就是基础知识,软件则是文化素质。从近两年的高考情况来看,基础知识的分值一减再减,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改变过去重基础知识而忽略语文素质培养的做法,代之以基础知识和语文素养并重。在日常教学中,只要抓住这两方面,扎扎实实地落到实处,语文高考成绩就不会令人担忧了,现将我的做法介绍给大家:
一、课文学习:选好切入点,激发学生兴趣
长期以来,语文课文的教学过于注重对课文进行字音、字义等技术性的分析,却忽视了借助课文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事实上,2000年秋季后使用的新教材,不少课文具有很强的典范性、趣味性、人文性,文质兼美,富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在教授这些课文时,我对每篇课文都设计了一个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然后让学生进行讨论,阐述自己的观点,鼓励表扬新观点、新想法。这样会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刻。例如在学习《米洛斯的维纳斯》时,我设计的话题有这样一些:
1. 你觉得维纳斯雕像美吗?为什么?
2. 完整与残缺,哪个更美?
3. 如果维纳斯生活在我们中间,你觉得她美吗?
4. 谈谈你对美的感受。
我重点抓住第四个话题进行讨论,同学们有说美就是快乐的,有说美就是一种感觉的,有说美就是和谐的,甚至有的同学还对高尔泰的“美是自由的象征”做了自己的解读。
二、阅读:提倡无功利性阅读
这里所说的阅读指广义阅读,包括书本阅读和荧屏阅读,先说书本阅读。
书本阅读主要指课外书的阅读。为了避免阅读的盲目性,我先开出相应的书目,作为学生阅读的参考。每周开一节阅读课,使学生有阅读的时间保障。在阅读方式上,我极力提倡无功利性阅读,即把阅读作为一种消遣,一种休息,不带任何心理负担地去阅读。刚开始学生可能只会关注故事情节本身,但时间长了,作品的语言、写作手法甚至作者的思想观点就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健全学生的心灵和人格,使他们认同并维护人类基本的价值理念如理性、公正等。
阅读应是学生自己的事,应让学生有一定的阅读自由,老师所做的只是帮助:帮助选择阅读文本,帮助修改不合理的阅读方式,帮助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种无功利性阅读主要在高一高二完成,高一重点读长篇小说,高二重点读哲学书籍和散文,高三配合高考阅读题,重点读散文,并训练学生的答题技巧。
荧屏阅读是指看电影电视。针对大多数学生喜欢看影视剧的状况,我专门开设了影视欣赏课,除了看和语文课本紧密相连的影视作品如《红楼梦》《边城》等,也看一些优秀的电影作品,如《角斗士》《花样年华》等,并举行相应的讨论会,相互交流对影片的看法。这种做法很受学生欢迎,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有很大的作用。
三、作文:自由状态写作和分类统计法
在高一高二的作文教学中,我一直提倡自由状态下的写作。每次写作文,我一般要给五六个开放度很大的作文题目,或者只限制一个写作的范围,题目让学生自拟。另外,在高一高二阶段,为了不让学生的作文过早定型,我鼓励他们尝试写各种文体,尝试各种语言风格。高一尽可能写长篇作文,5000字到10000字不等,让学生做到有话可写。高二让学生在语言的精练上下工夫,做到厚积薄发。经过两年的铺垫,解决了学生语言和内容的问题后,高三才重点训练话题作文,让学生给自己的作文定位,找出最适合自己的一种写法,再从作文的布局谋篇上给学生作文定型。
“表达技巧”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主要包括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等)和其他技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另外也包括行文章法。
在近些年的高考中,行文章法的考查在现代文阅读中并不少见,但在诗歌鉴赏的考查中几乎看不到这类题型。然而在2011年各地高考的诗歌鉴赏中,行文章法的考查却很多见,呈现多元状态。这对于新一届高三学子来说是一个新的备考点,必须积极应对。
不同的文体,如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小说、散文等,具有其特有的章法。不同文章的章法之间也有共性,如谋篇、构思、结构、顺序、人称、线索、选材、首尾、详略、过渡、铺垫、伏笔、照应等等。许多省市2011年高考的诗歌鉴赏主要是针对一般章法进行考查的。下面我们将这类考题集中起来,并针对做题要点进行点拨。
一、 诗中线索
1. 全国卷:
关河令
周邦彦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2. 答题要点:答题前,先要确认诗歌中有无能够将表现诗人感情的各种材料交织起来的事物。如果有,这个能使文章的各个层次贯通弥合,形成一个严密整体的事物就是线索。理解时要分辨出是人线、物线、情线、事线、时线、地线等线索中的哪一种。找出诗歌的线索,有利于理顺内容,掌握其结构,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3. 参考答案:此词以时光的转换为线索,表现了深秋萧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而生的凄切孤独之感。
二、 叙述顺序
1. 天津卷:
骤 雨
(宋)华 岳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
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西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有人说,本诗第五、六句可以放在开头,你认为好还是不好,为什么?
2. 答题要点:很多诗歌也常常写人叙事、写景状物。做题时先要弄清楚诗歌的叙述顺序是什么,再从诗歌的内容方面具体分析其作用,分析这样安排与那样安排分别有什么不同的效果。叙述的顺序有时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结局依次而写,有时也会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有时按事物或观察的空间方位顺序来记叙,由远及近或由近到远、由内到外或由外到内等;有时按事物的因果、事理、递进、总分等顺序来写。记叙的顺序是指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来安排材料,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这是一首写景诗,写农村夏日急雨的壮观场景。一个家住溪西的牧童,一早就骑着牛去溪北放牧。正在放牧时,忽然乌云翻滚,风雨骤至。牧童慌忙冒雨向西南方向渡溪回村,可是“雨势骤晴”,“山又绿”了。这样的记叙顺序好不好?诗人自有思考,当然读者也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3. 参考答案:(1)不好。开篇写暴雨骤至,先声夺人,和结尾雨的骤然停止形成呼应,体现出作者谋篇布局的艺术匠心。如果把第五、六句放在开头,牧童就成了描写的重心,冲淡了诗的艺术效果。(2)好。先写牧童悠然自得的情状,衬托出骤雨突至的紧张场面,给读者提供了一个阅读视角,增强了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而按照现在的顺序,在表达上略显突兀。
三、 构思脉络
1. 江苏卷:
春日忆李白
杜 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2. 答题要点:“构思脉络”就是行文思路或结构。构思是指写诗歌时,在下笔之前对诗的主旨、结构、材料、语言、方法等方面进行总体设计,然后考虑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使得诗歌呈现系统性,有中心及层次。诗中清楚的布局和条理就是脉络。回答这类“构思脉络题”,就是要弄清楚各层次的内容,对各层次的层意进行概括,把层意按照先后顺序组合起来。表述时要说清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即开头、中间和结尾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杜甫同李白的友谊,首先是在诗歌上结成的。这首怀念李白的五律主要就是从这方面来落笔的。杜甫立足于诗,怀念李白:从赞美李白的诗歌开始,转为对李白的思念,最后以渴望相见、切磋诗艺作结。
3. 参考答案:开头四句是杜甫对李白的高度赞美,回忆其人而忆及其诗,赞诗亦即忆人,但作者并不说明此意,而是通过第三联写离情。由第三联的离情自然引出末联“把酒论诗”的热切希望,正与诗的开头呼应。
四、 诗歌开篇
1. 浙江卷:
蝶恋花・出塞
(清)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拒,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
2. 答题要点:这类题是针对诗歌开头发问,因诗歌开头的内容及其与下文的联系各不相同,因而其作用也不尽相同。有时开篇点题,开门见山;有时照应题目;有时总领全文,提纲挈领;有时渲染气氛;有时埋下伏笔,为下文进行铺垫;有时设置悬念,制造波澜。有的诗歌开头又兼有上述几种情况。因此,理解诗歌开头的内容以及与下文的联系,是回答这类问题的前提。另外,题目中常常出现的字眼除了“特点”,还有“作用”“好处”“效果”等。
纳兰性德的边塞行吟之篇清怨苍凉,这首《出塞》是纳兰性德到关外巡察时所写。词人一开篇就感慨古往今来的兴亡盛衰,从古到今,山河是没有定数的。词的上片写眼前之景,景象广袤空阔,荒凉凄冷,情感凄婉哀怨。词的下片,抒写自己报国志向无法实现的幽怨,景象气势磅礴,纵横驰骋,情感婉约深沉。因此开头有总领、点旨等作用。
3. 参考答案:总领全词,点明主旨;议论开篇,奠定感情基调。
五、 承启铺垫
1. 湖北卷:
登 城 望湖楼晚景
刘 敞 苏 轼
雨映寒空半有无, 横风吹雨入楼斜,
重楼闲上倚城隅。 壮观应须好句夸。
浅深山色高低树, 雨过潮平江海碧,
一片江南水墨图。 电光时掣紫金蛇。
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
2. 答题要点:因这类题都是针对诗文中间部分的内容发问,所以考虑它的作用,就要考虑它与前后文之间的结构关系,甚至与全文各个部分的关联。又因为它承上启下时的侧重点不同,所以答题时可以选择其中一个方面表达:
(1)承上,承接上文,照应上文。
(2)启下,照应下文,引出下文,为下文铺垫蓄势。铺垫也称铺叙衬垫,它是为了突出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以进行衬垫的一种写作手法。运用铺垫是为了蓄积气势,突出文章主旨。
(3)承上启下,前后呼应,或自然过渡到下一部分内容。
《登城》是一首登楼野望之作。首句写秋日“微雨”,次句写“登城”。第三、四句写诗人纵目野望,留连忘返,陷于凝想之中。《望湖楼晚景》写的是疾风骤雨。开头雨势很猛,转眼间却雨收云散。钱塘江浩阔如海,一望颜色如碧玉。远处还有几朵雨云未散,不时闪出电光,在天空里划着,就像时隐时现的紫金蛇。
3. 参考答案: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并与“蒙蒙细雨”叠加,以形成下句所云的“江南水墨图”意境。苏诗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