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美术作品欣赏范文

美术作品欣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美术作品欣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美术作品欣赏

第1篇:美术作品欣赏范文

一、选材生活化,满足幼儿欣赏需求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指出:生活就是教育的内容,为生活而教育,在生活中找教育。民间美术作品就来源于生活,极富生活情趣,但其内涵所却不全是幼儿所能够理解的。因此为幼儿选择欣赏作品时,应从幼儿的视角出发,尊重幼儿的兴趣和独特感受。而幼儿的感知经验主要来源于自己的日常生活,对一些具体形象直观的事物才会有其正确的认识和理解。

1.捕捉周边生活中的民间美术。罗丹有句名言:“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发现美。” 幼儿对世界的认识大部分依靠眼睛的观察,引导孩子们观察生活,捕捉生活中的美,是创造美的前提。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幼儿用双眼认真仔细观察生活中的事物,把周边的民间美术引入课堂。如日常生活中的穿戴的蓝印花布、刺绣饰品,周边的石桥、门雕、寺庙等古建筑,竹篮、草鞋、斗笠等生活用品,传统食品的包装图案、文字设计等。幼儿在欣赏这些丰富形象的民间美术时也体味着现实生活的美好。

2.选择与生活经验相融的民间美术。《指南》强调:“应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幼儿共同确定艺术表现的主题,引导幼儿围绕主题展开想象,进行艺术表现。”因此选择的民间美术欣赏作品一定要贴近幼儿生活,与幼儿生活经历相似,其内涵才能被幼儿真正理解。例如:《 跳房子》《捉迷藏》《看花灯》等作品有着与幼儿生活经验相类似的活动场景,既是幼儿感兴趣的,又是幼儿所能够理解的,容易与幼儿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引发幼儿好奇心、亲切感,会让欣赏活动充满浓浓的生活情趣。

二、教学手段生活化,提升幼儿审美能力

美是可以被无限度挖掘的,教师应合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挖掘民间艺术作品之美。陈鹤琴先生也曾经倡导:“不能把幼稚园生活和幼儿实际的生活截然分作两途。”更是告诉我们,幼儿园教育与生活不是两回事,要融合在一起。这就要求我们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应该源于孩子的现实生活,用能经常看得到的、接触到的、真实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幼儿欣赏的兴趣,提升幼儿的审美能力。

1.结合生活情景来感受和理解。民间美术作品大多数源于生活,是人们生活的现实写照,一般以节日、特殊意义的日子等为背景,如《看花灯》,它的背景来源于元宵节,只有让幼儿了解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民俗民风,才能使幼儿更好地理解此作品,又如表现丰收的作品《摘果子》,教师要结合秋天丰收的景象,人们因丰收产生的喜悦心情。只有了解其背后的意义,才能使幼儿更好地表达自己的理解。

2.在生活中亲身体验、实际操作来感知与理解。《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进行的,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因此,在民间美术作品欣赏时,教师要尽量地创设条件,让幼儿获取直接的、感性的经验,如欣赏作品《跳房子》时,先让幼儿亲自玩一玩跳房子的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跳房子的经验,在欣赏时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来理解作品。“老师,跳房子时身体要弯一下。”“跳房子是眼睛要看好地上的房子。”……通过在生活中亲身体验让幼儿有认同感,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作品内涵。

3.利用科技手段再现生活,协助幼儿进行欣赏。有些民间作品离幼儿的生活还有一定的距离,有些作品如:舞龙舞狮、刺绣、斗鸡、京剧脸谱等,虽然幼儿见过,但在生活中让幼儿亲身体验有一定的困难,他们的经验是破碎不全的,有时教师的表述,对于幼儿理解也有一定的难度,而具体形象、直观生动的画面更易于幼儿理解。如欣赏作品:《中国戏剧脸谱》,我们利用网络平台, 播放视频京剧《五台山》,让幼儿初步领略到了什么是戏剧,使他们对戏剧脸谱的经验更具丰富,欣赏活动不再乏味。科技手段的利用对于民间美术作品欣赏有推波助澜的功效。

三、创作生活化,激发幼儿的艺术灵感

《指南》指出:“艺术教育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发挥幼儿的想象,能进行大胆的创作。”创作是欣赏活动更深层次的表现,教师要激发幼儿的兴趣,进行多样的表现与创造,才能促进幼儿对作品的理解。因此,表现创作也要融入生活。

1.动作创作,释放全身表现美。美术是视觉的艺术,但不是无声的、封闭的世界。在美术活动中,老师应更好地调动幼儿的肢体,让他们在体验到美术活动快乐的同时,能进一步得到心灵上的愉悦。创作不局限于画一画、贴一贴、剪一剪,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动一动,演一演。比如在剪纸欣赏活动《老鼠娶亲》后,让幼儿想一想,说一说生活中人们是怎样娶亲呢?然后提供材料让幼儿学一学,演一演。在表演中,幼儿的身体得到了舒展,心情得到了释放,并且有了一个很好地表达美的机会。

2.作品创作,释放童真创造美。为了让幼儿做到学以致用,利用新知识去探索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让幼儿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体验成功的快乐。如欣赏了《各种各样的窗花》后,可以设计一些窗花来装饰自己的班级、家庭;欣赏了《脸谱》,可以创作、设计和制作“脸谱”来参加化装舞会;欣赏了《花灯》,可以结合传统节日,设计制作花灯来布置环境。这样,能把幼儿从课堂引向生活,既巩固了新学的知识,又丰富了课外知识,让幼儿真正体会美术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第2篇:美术作品欣赏范文

关键词:初中美术 艺术形象 欣赏评述

许多美术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又与生活中的真实原型不一样,对此学生就说不出道理了,尤其是对现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他们不能理解且疑惑甚多,既不可能欣赏,也不会评述了。学习此课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即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为欣赏评述美术作品奠定基础。

美术作品的艺术形象是比较难理解的,而中学美术课时间少,内容多,如何在很短的时间内简明扼要地让学生理解美术的艺术形象呢?我采用了“三性一体,讲练结合”的教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听课教师和学生反映良好。

一、知识性是进行欣赏教学的源泉

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美术作品的艺术形象。什么是美术的艺术形象呢?课本讲解的并不明确。在讲解时可通过让学生欣赏各种类型的图片,包括人物、山水、花鸟、静物、雕塑、工艺美术和建筑艺术,指出美术作品的艺术形象与文学形象、音乐形象的不同之处,是在空间上存着确定的、静态形成、是完全直观、明晰的,可以直接为欣赏者的视觉感受和审美心理所把握的艺术形象,并具有“鲜明、具体、生动”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美术形象的真正含义,为后面讲解美术形象来源和多样性打基础。

其次是讲明美术艺术形象的来源和成为真正艺术形象所不可缺少的条件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并达到个性与共性的统一。讲解时可着重在高于生活的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上,在高于生活方面,可结合中国画中的“传神”和“气韵生动“理论,指出美术形象是美术家在对现实生活的选择、提炼、概括的基础上,深入到现实生活的内部,并注于美术家的思想感情,深华为形与视,情与理,物与我高度和谐统一的形象。如欣赏国画作品《虾》(齐白石),实现美术作品的社会功能,延长美术形象的艺术生命。

再次,对比讲解美术形象的多样性,可从三方面讲解:1单个形象与整体形象。2再现性形象和表现性形象。3具体形象和抽象形象。在这部分教学中,重点是表现性形象,意象形象和抽象形象。因为这三者与现实生活相背离,不符合一般人的认识和审美规律,可结合图片详细讲解,对表现性形象和意象形象,要讲明二者的区分与联系:区别是表现性形象形象注重作者内在的心态表露,意象形象注重画面表面的直观形象,联系是二者都注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主观认识。抽象形象者着重讲其功能,在于激感和创作心态。

二、趣味性教学科激起学生学习的浪花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仅进行理论的讲解和一般的作品欣赏,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提高教学效果呢?我主要采用两个方法:1趣味性语言教学;2趣味性故事教学。趣味性语言教学要做到语言正确、语调顿挫,不同地方采用不同的语气,避免方言、土话,让学生在听课过程中不感到枯燥无味,这样才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趣味性故事可参照作品形象的欣赏,趣味性地讲解作者生平;创作方法;作品所反映的故事内容等。

如我在教学生欣赏国画作品《虾》。齐白石是我国著名的艺术家,他在诗、书、画、印几个方面都达到很高成就。齐白石作画反对拘泥于形似,主张作画要形神兼备。他认为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都不可取。就拿他画的虾来说吧:人们都觉得画的像极了,虾体透明,会游、会跳动。不过当我们拿画中的虾与生活中的真虾相比,它们又有很多不同。《虾》的艺术处理:齐白石依据真虾总结出极为简练的画法,使其所画之虾又不同于真虾。真虾的眼睛看上去是一个小点,他却以浓墨横笔将虾眼画的非常突出,显得极为精神;真虾的腿有很多,他删繁就简,仅画五条,就显得多而生动。所以他画的虾,既让人感到是充满生命力的在觅食游动的活虾,又让人体会到苍劲有力的笔法和浓淡干湿变化的墨色的艺术美感。

三、娱乐性的练习室本课教学的补充

第3篇:美术作品欣赏范文

由此,我认为当我们评判美术作品的艺术价值时并不能仅仅依靠人们的视觉美感而判断。好的美术作品需要包含人的思想感情,真正的使欣赏者达到心灵的一种愉悦和享受达到与作品间的共鸣,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好作品。就像毕加索,每一幅画都能表现作者的主观意识,都能在当时抒发作者最基本的情感,我觉得他的作品是成功的。

当然在我们评判艺术作品时,也应该考虑到作者当时所处的时代,所处的地域,毕竟每一个时代,不同的环境也会造就不一样的人格魅力。当我们欣赏古代希腊的雕塑时,我们会带着怎么样的眼光去欣赏呢?也许有些人会质疑,如此写实的复制逼真的人体是否违背了伦理道德,是否让人产生邪念。答案是不能,因为古代希腊所处的地理环境属于温热的气候,人人都穿着很少的衣服,在他们认为,的人体是一种神圣的象征,并且在他们举办运动会时,运动员必须全身,以表示对神圣运动会的尊敬。所以说我们评判这些作品时不能仅仅考虑到自己国家的文化特征,不能带着自己世俗的眼光来批判别人。再而我们讨论一下罗中立的“父亲”这幅画,记得看名家讲坛时一位学生说整幅画面不和谐的部分是父亲耳上插着的圆珠笔,塑料的质感影响了整幅画的效果,但是作者的真正意图是希望用这支笔来表现出父亲有知识,表现新时代的农民兄弟一样具有文化。新时代的我们看到这画时会被父亲满脸的沧桑感所震撼,会对农民的辛苦而同情,假若这幅画出现在比较清苦的建国初期人人都在过这样的穷日子,我们在欣赏这幅画作时还会有那种视觉冲击吗?所以说地域、时代、切身的感受作者也是我们在评判美术作品必须要考虑的部分。

最近大连引进仙人的一幅作品,整幅画中间只有一只翻着白眼的小鸟,但是这幅画却是价值连城,迎来了无数的欣赏者前来观摩。小小的一只鸟为什么会有如次大的魔力呢?因为那些白眼代表了作者自己对这个社会的态度。很欣赏仙人的作品,在画中,所有动物上翻的白眼似乎成为了朱耷作品的标志,而从那些白眼中,我们也强烈的感到了他对整个社会的不满感受到了他对社会的唾弃,感觉到了他的怀才不遇。寥寥几笔,表达了自己的心声,体现了画的价值。同样的人物还有马远和夏圭,他们的画似乎并不符合构图的原理,大片的空白留给我们充分的想象空间,我们在想的同时就因此忽略了这些原则性的东西,难怪面对当时称赞他们的评论家时,朱隶给了这样的一个评价“残山剩水,宋僻安之物也,何取焉。”同样的艺术在不同的人的眼中成就了不同的评价。

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分歧的产生,既说明了美术作品本身的多义性,也是对作品的丰富和补充。但另一方面对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的判断又不是任意的,必须建立在对作品及其相关知识了解的基础之上。最近了解了一位西方艺术家,不禁为他不被世人理解而由辉煌跌入低谷的惨痛经历。他就是伦勃朗•哈尔门斯•范•莱恩,一位17世纪伟大的现实主义的画家,走着一条独立的艺术道路。

伦勃朗在作画时遵守的原则是:我就是我。他将作品生活化、时代化、社会化和非宗教化。画表现是宗教题材的作品但是没有哪一件作品是宣言宗教的,都是借助宗教来宣扬人心的善良和对生活的美好向往的。他的艺术具有一定的批判色彩。他与当时的社会并不合拍。他创作了很多的作品与荷兰大多数画家不同的是,伦勃朗没有屈服和迎合消费者的口味,我行我素。他的肖像画不仅描绘了一个人,而且描绘了一个社会,一个时代,是时代和社会的一面镜子,曲折的反映了人的命运,人的痛苦和欢乐。伦勃朗的一生并不完美,特别是他的晚年更是很悲惨,他的画作渐渐的不那么受欢迎了,但是在我们今天来谈他的作品时,却感觉到了伦勃朗是伟大的,她的伟大之处在于她在17世纪继承了文艺复兴的传统并发扬光大,使荷兰画派的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顶峰。

但是为什么在当时小小的荷兰小画派却如次的吃香呢?他们和伦勃朗之间有什么区别呢?荷兰的小画派大都是取迎合的态度,而伦勃朗这不是这样。在这时小画派的画一般比较浅而易懂,而伦勃朗的作品有着丰富心理和道德内涵,这些内涵是不怎么容易一下子被弄明白的。在艺术商品化和引诱下,小画派画家的作品画的惟妙惟肖,往往能卖个好价钱,而伦勃朗的作品尽管艺术水平和思想水平都很高,往往被买主拒绝。这是因为当时荷兰商人们就那个水平,看不出伦勃朗艺术的精妙性。所以正因为这种不理解导致了我们伟大的画家终年穷困潦倒,所以说我们在评价美术作品时,应该看到作者最想表达的,能够和作者起到共鸣的就是一幅好的作品。不仅仅只是看当时在社会界引出多大的反响而已。

那我们应该如何去欣赏一幅美术作品呢?

欣赏美术作品首先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审美心理准备。恰当的心理准备和审美态度,不仅可以调动欣赏者已有的美术认识、文化修养和审美经验,而且是欣赏者艺术地、审美地与美术作品进行交流和对话的心理基础。

调动积极的审美联想和想象。一方面美术欣赏之形象思维的特点要求欣赏者必须展开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力。另一方面,美术作品是美术家的联想和想象力的创造物,欣赏者要领悟其形式和内容有机统一的奥妙,也必须调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的审美能力。欣赏者的审美联想和想象,有助于将各视觉感受连结起来,以便完整地把握和领悟美术作品的美感和意蕴。

融入真实情感把握审美体验。审美欣赏是饱含情感的体验活动,欣赏者只有融入真实的感情,才能获得审美感动和审美体验,欣赏者的情感一方面因作品的感染而发,另一方面也可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到美术形象中,从而构成审美共鸣,达到强烈的审美体验。

结合理性思维理解作品意蕴。美术欣赏不单是视觉感受的活动,同时也是理解美术形象与作品内涵的活动。对美术作品做深入完整的把握,只有结合审美感性感受的理性分析,才能达到深刻地把握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第4篇:美术作品欣赏范文

关键词:要素;魅力;修养

艺术作品之所以有魅力,主要是因为具备了以下三个条件:

一是作品中艺术要素的作用;二是作品内容和形式的作用;三是欣赏者的艺术修养和欣赏水平的作用。三者合一,才能使“听觉艺术(耳朵)”和“视觉艺术(眼睛)”更具实际意义。

一、艺术作品魅力之一――艺术要素

所谓艺术要素即是艺术创作的原始符号,是构成形式美的基本因素,如美术中的形线、明暗和色彩,音乐中的音响、节奏和旋律,文学中的语言、体裁和结构。艺术要素的功能,在于给欣赏者提供以艺术欣赏的原始启发。

(一)美术的要素:形线、明暗、色彩

美术是通过可认知的形状、线条、结构、色彩(即,点、线、面、形、色)等组合穿插诉诸人的感官,是直接面向外在世界的艺术。美术也称作“造型艺术”。造型艺术艺术最小的形态语汇,是美术创作表现物象和组织造型的重要手段,是最基本的造型语言。

不论是平面构成、色彩构成还是立体构成,上述所有要素在整个造型艺术创作中,密切而有意味地结合在一起,并由艺术家赋予了它们以生命的内涵,当人们再去欣赏的时候,心灵深处不知不觉会受其感染,最终才能使艺术作品产生震撼力。

古典的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里谜人的线条、抽象的凡高的《向日葵》强烈的色彩、现代的齐白石的《群虾图》我有我法的笔墨……无不神奇而精巧地运用了这些原始的形态语汇,创造出了艺术奇迹。美术的潜在的精神启示,就是通过关注这些造型艺术中所显现出来的各种符号,才使人受其激发感染,愉悦共鸣,并在其中接受教育。

(二)音乐的要素:音响

比之其它艺术,音乐总是以音响取胜,音乐没有音响,就等于美术没有了点线面形色,艺术作品将无以创作产生,再高明的艺术家也束手无策。因此,音乐艺术的本质就是 “音响”。比如音响中欢乐的、奔放的、悲怆的、撕杀的等等情绪对感官的冲击诱发,总会给人造成一定的心理效应。其魔性靠的就是音乐中或高或低、或长或短、或强或弱;或高亢低沉的、或急促悠长的、或轻柔微弱的发声,并且由艺术家赋予有意味的形式的组合穿插,以其不可言状的魅力令人陶醉,甚至被扰得心神不得安静。

音乐的旋律,前面的稍纵即逝,后面的立即跟来;音乐中前面提出的问题――乐思,只有通过后面的旋律才能得以解决。音乐欣赏需要等待,因为等待是有时间的,所以音乐也被称为“时间艺术”。

(三)文学的要素:语言、体裁、结构

(1)语言。语言是人类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文学语言具有美感性、褒贬性和达意性。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语言的最高表现形式。(2)体裁。体裁即样式,是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如,抒情文学、叙事文学;诗歌、散文、小说等。(3)结构。结构则体现了艺术作品的规范意义,是指根据题材内容对作品实施的组织安排等,包括叙述描写的先后顺序。比如,诗歌中的层段;小说中的章、节;剧本中的幕和场。

文学,无论是大部头的宏观巨著,还是短小精悍的诗词歌赋,均不能离开它们最终成为艺术作品的最小原始载体,即艺术要素。按前后左右顺序排列,应当说语言在先文字在后,潜词在左文章在右。

我们不仅被美术作品中斑斓的色块所打动,也能被音乐作品中流动的音响所震撼;更能被文学作品中语言的表述而感染。艺术作品只有依附于各自的要素,才能引起欣赏者对艺术之美的感知,才得以显现其强大的魅力,并召唤着人们以无穷的想象力,实现其欣赏的目的。

二、艺术作品魅力之二――内容、形式

(一)内容

再坚固实用的大厦不可能只是一个空架,它应该有很多美观漂亮的装饰,这样才好看;再悦耳动听的音乐不可能只有一些简单的音符,它应该有变化丰富的旋律节奏,这样才好听;再美妙可读的作文不可能只是排列无味的字码,它应该有不少起伏跌荡故事情节,这样才好读。我们已经知道,题材和主题是内容构成的重要因素。那么这些好看的、好听的和好读的题材和主题,就是艺术作品的内容。没有内容的艺术作品是苍白无力的,因为没有看点及韵味,也就没有感染力。

(二)形式

歌德说:题材人人看得见,内容只有费过一番功夫的人才可以寻得到;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秘密,比较内容它更难于消化掉。歌德的意思是,内容难寻但必竟找得到;而形式的难度在于其优劣程度影响着内容的表达和艺术感染力的强弱。

因此,艺术作品必须具有形式美的因素才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比如:美术中的线条、形状、明暗、色彩的有意味的穿插,会产生一定的均衡、对称、照应、重复等双比;音乐中的七音阶的有意味的交织,会产生一定的旋律、节奏、强弱、速度等变化;文学中的语言、体裁、结构等有意味的组合,会产生一定的起伏、发展、冲突、褒贬等不同。这些不一样的变化对比才是艺术作品的形式美感所在。艺术作品只有具备了形式美感才有意味、有灵性,才畅神达意。

音美、形美、色美、意美……诸多形式美感因素与庞杂宏博的内容巧妙结合,渗透其中,珠联璧合,达到完美。

(三)艺术作品的生命魅力

不论哪一个门类的艺术,它们的共同性质就是,具有鼓舞人、打动人、激励人和煽动人的特性。以下是笔者对音乐的理解,并以此来证明艺术作品中的生命活力。其间包涵着艺术作品魅力(艺术要素、内容形式、修养水平)所在的三个方面的功能及相互关系:

竖琴家乔吉娅・吉丽说:“音乐使人神游物外,仿佛置身一个没有痛苦的异乡。”贝多芬认为,音乐具有比一切智慧及哲学还崇高的启示。叔本华把音乐看作是唯一能直接表现心灵的艺术。最伟大的音乐建筑师柴可夫斯基说:“音乐是心灵的真诚的流露,犹如一个诗人用诗句来表达感情一样。”

人的思想意念可以通过文学明确地表达,绘画、电影、戏剧的视觉形象也十分鲜明,而音乐则有它自已的语言形态――音响(要素)。

音乐,只可意会,无法言传。音乐的这种“模糊”性,恰好给欣赏者提供并展示了带有暗示色彩的想象空间。欣赏者的喜、怒、哀、乐,千情百绪,被音乐中的情绪拽进来又推出去,任其摆布。

托尔斯泰为什么对《如歌的行板》这样动情,泪珠挂满了双颊;列宁为什么被《热情奏鸣曲》所倾倒;为什么偏偏喜欢《英雄交响曲》?没有半句诗词,这里音乐和诗词的区分显而易见。音乐的旋律和节奏直接表现用语言难以言传和宣泄的情感,而诗词则利用直观的文字,仅仅表达出抽象的思想和概念。音乐的情感内容,已经通过它的要素和欣赏者的自身修养,转化为心灵的共振。诗与乐的语言形态与成分不同,独具特色,但对音乐而言,其魅力不需要文学来诠释,此刻,任何诗词的介入都显得多余!

孔传:“谓诗言志以导之。歌,咏其义以长其言。”是古代诗与歌的区别。诗歌,只有配上音响才称为歌曲,并放异彩。以致于有人承认:一些名歌所以受到欢迎,得以传唱,主要是安上了音乐的翅膀。

纯粹的音乐应该是无诗词的音响。

海涅说:“语言停止的地方,才是音乐的开始。”歌德对贝多芬说:“我文学不能表达的,请你用音乐来表达吧!”莫扎特更干脆:“如果用文字可以表达的,那我何必还写音乐呢?”

这就是音乐的特定功能,即音乐的魅力所在。

三、艺术作品魅力之三――艺术修养

马克思说“对于没有音乐感耳朵的人来说,再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意思是说,你能看懂艺术作品并获得美的享受,你首先必须有艺术修养,彼此之间方可产生共鸣。相反,对于艺术作品的麻木和对于艺术本身的无知,再伟大的艺术作品摆在面前,大概也是对牛弹琴。

(一)有文化不等于有修养

文化是一种修养。但是,有文化不等于有修养;没有修养就等于没有品味。

曾经身边有一位机关干部问笔者,你整天总是画那玩意干啥呢(指艺术创作)?弄得我哭笑不得,怔视半天,无言以对。还有一位具有本科学历,而且在文化部门数年的工作人员干脆对笔者说:你就别搞创作了。再有我的邻居,一次看见一幅写实风格的油画,让其发表一下评介,竟说“看不懂。”

前后三个人,笔者亲历。他们的文化程度也许很高,他们也许能跟同事和邻居们和平友好地相处,他们在家也许是一位贤妻良母或模范丈夫,但却不能欣赏和读懂艺术,实在令人遗憾。这些看似不经易而普通的小事,足以说明其个人的欣赏水平岌岌可危,亟待提高。

这不仅是文化问题,也是修养问题,实际上就是对艺术的贫瘠。关键是,这种素质水平的影响不仅局限于本人,甚至会波及周围的相关人员,比如对其子女的教育。后果令人深思。

(二)艺术修养的形成

修养的内涵包括方方面面,它表现在个体的政治、思想、道德,包括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和待人处事等方面的正确态度。前面已经介绍过,这些不能足以表明个体的综合素质程度,而且这些本来都与艺术修养不是一回事,笔者认为,加强国民的素质教育既要有文化技能方面的教育,和思想政治等方面的教育,同时也需要艺术知识方面的学习。文化只给了人以知识技能的传授;在艺术方面,因为不感兴趣,或者干脆无知,听也听不懂,看也看不明白,所以就谈不上主观欣赏了。

显然,一个不懂得审美、没有审美知识的人,是明显缺乏教养的人。没有教养,谈何修养。

前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曾说:“只有专业知识,而不懂得审美,包括音乐在内的某种艺术修养,还不算是高素质的知识分子。”社会的文化水准高低,就看艺术的参与程度;个体修养的高低,就看对艺术了解的多少。个体修养或者说是综合素质的形成,唯有通过艺术教育才能获得,这是其它任何方面的教育无法替代的。

因此,只强调对国民的文化素质教育还不够,还要特别关注对他们在艺术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对艺术的欣赏水平,这样人格才能得以健全的发展。

(三)城市的文明标志

一个城市,高层建筑、店铺栉比、霓虹耀眼、车水马龙、古籍名人不胜枚举……那又会怎么样?火辣辣的表面现象不能说明一切。因为能在这里看一看书画艺术展览,结果那是有时;去欣赏欣赏高雅音乐,比如交响乐、歌剧和舞剧,结果几乎为零。在这座城市里,欣赏高雅艺术成为有时和不可能,不知文明在哪里。

一个健康的现代城市不仅要有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广场,更要有多种功能的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和体育馆,还必须拥有相当规模的展览馆、音乐厅,包括大剧院。因为它不仅是文明城市最有力的说明,而且也是城市管理者们的文化艺术修养即文明程度的显示。

结束语

艺术创作离不开原始的形态语汇,不论是瞬间的、时间的还是综合性的艺术;艺术作品中的原始形态语汇,都是为艺术创作而服务的,艺术作品只有依附于这些要素才得以展现,并给予欣赏者以心理暗示,最终上升为情感的激发。欣赏者只有将这些要素与自身的修养和作品内容融为一体,才能达到欣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道森编著.《中国美术欣赏》.浙江大学出版社

第5篇:美术作品欣赏范文

关键词:小学美术;欣赏课堂;浅思;解决办法

中图分类号:G62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0271-01

由于美术课程对小学生的重要作用,在加强对小学美术教育力度的同时,也应当根据时代进步的特色,去不断反思美术教育的当前阶段所存在的误区以及如何将美术教育的课程改革跟上时展的步伐。传统的小学美术课堂更加注重的是绘画手工的学习,而对美术的欣赏这一块涉及的非常少。出现这种现象一方面是因为,教师的教学观点较为落后,对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评估过低;其次,现代小学生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开眼望世界"的年龄段越来越早,他已经不像几十年前的小学生对外物的认识面很小。所以对于小学生的美术教育教学理念应当转变。

1传统小学美术课堂的教学缺陷

在传统的小学生美术课堂上,老师一般作为主体,主动向学生灌输知识,课堂以教师的讲解为主,教师作为授课的主导将绘画、雕塑、建筑等美术作品从古至今,从中国美术作品到西方美术作品进行逐一讲解,以期望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认知能力以及绘画手工能力。这种教师主动教学的课堂模式因为手段单一,不能够长时间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学效率较低。除此之外,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够激发学生在课下继续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对美术作品的探究欲望。可以说传统的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手段长期以来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美术的欣赏能力没有十分明显的增长。

2现代美术教育的改革

现代美术欣赏教育的改革更侧重课堂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参与到美术作品的欣赏中去,教师的授课只作为一种引导性的行为。让传统意义上小学生的被动灌输知识转变为主动吸收获取知识,通过问题的提出,问题的查找,问题的讨论,问题的讲解,问题的讨论从而让学生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现阶段实行的小学生美术课程大纲中,在对美术的教学上主要分为专题作品欣赏和随堂欣赏和其他形式的欣赏。

2.1对于专题美术欣赏课堂的构建。

专题美术作品欣赏是小学美术教科书所普遍采用的教学形式,例如,对中国山水的美术作品欣赏。在专题美术课堂的授课中教师应当注意如下的问题:首先,应当在美术课程的授课前,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教科书给学生布置合理的任务,先行给学生时间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让小学生自己的思想插上"翅膀"去自由想象,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与所欣赏的美术作品的内容更加的"靠近",也能够让学生培养较好的拓展性思维。其次,在学生欣赏玩美术作品后,先让学生表达自己欣赏后的观点看法,之后,教师在进行讲解,并针对学生所反映出来的问题进行纠正指导,但是不能随意的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应该对学生的想象力持包容的态度,否则会影响到一个学生以后思维的发展以及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当拿准几个"点"去引导学生学习,例如欣赏当前专题美术作品应当抓住此类作品的"线条、色彩、线条、表达手法"等,将这几类观点融入到对美术作品的欣赏中去。最后,教师结合课堂的状况,可以引导学生间交流讨论,以增强学生间的团结合作意识和能力,同时以讨论的形式进行学习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课后自主学习的能力。

2.2随堂欣赏。

随堂欣赏的教学手段是指在结合教学内容之上进行穿插性的欣赏,这些欣赏往往是进一步提高学生欣赏能力的美术作品。这些作品不一定都是美术大师或者中外名作,也有同龄学生的一些优秀作品,这些作品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进一步完善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同时提高小学美术课堂的教学效率。具体表现在,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依据课堂授课任务,在授课结束之后列举几幅美术作品,让学生根据课堂所学的欣赏能力去鉴别作品的美体现在哪里,这可以直接检验学生在美术课堂的学习效果以及教师的教学效果,并能够及时的反映出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方便教师及时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思维、兴趣、爱好是一个小学美术教师应当具备的最为重要的素质。不能随意的评价一个学生对美术作品好坏的欣赏,因为这将会影响一个学生今后的创新能力和思维。教师应当以一种宽容、博爱的心态去对待每一个学生的想法,并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去欣赏作品,让每一位小学生讲出自己的看法、观点,从而引导学生去讨论,在讨论中将美学升华。例如,在对西班牙著名画家米罗《太阳、人和鸟》的作品欣赏中,一部分人认为画的好,一部分学生认为不好,也有的学生人为什么也不像。而此时教师做的不是马上用自己的欣赏能力和思维去纠正学生的看法,而是让学生自己去讨论争论,并让学生自己说出画的好,好在哪里,不好,差在哪里。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才能从长远来帮助学生发展欣赏力、思辨力以及创新能力。这也是学习美术的最终目的。

结束语

近年来,国家为了应对学生的发展跟上时代进步的步伐,在对学生的教育不断进行改革。新课标的出现重新定义了部分学科的教学手段,包括小学生的美术欣赏教育。小学生美术欣赏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十分有必要对小学生的美术欣赏课进行必要的探究和浅思。

参考文献

[1]李立娜;美术欣赏课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年07期.

[2]徐祯;审美教育对大学生自我价值感影响的实验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王贵喜;提高大学生审美能力的实验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第6篇:美术作品欣赏范文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高中开设了美术欣赏课,美术欣赏教育受到空前的重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进入重要的发展时期。一般说来,高中美术欣赏现代课堂教学应注意以下两点:

1 要把握学科特征。高中学生通过对美术欣赏的学习、参与文化传承和交流,陶冶情操,了解和形成以美术学科为特征的知识,要防止过分强调美术学科的特征。如将学生本来以为生动有趣、轻松愉快的美术欣赏课,上成深奥难懂的学术研究课,美术的学科目标便难以实现,并将导致学生对美术欣赏兴趣的丧失。另一方面,就是要防止一味迎合学生兴致,将美术课上成历史课或政治课而失去学科特征,没有回到审美教育的主渠道上来,忽视了《大纲》中规定的美术欣赏的目的,这都忽视了艺术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审美功能,造成喧宾夺主。

要把握学科特征,教师还要准确把握高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目标,注重美术与其它学科,特别是艺术学科内在联系的研究,从大文化的角度了解美术与其它学科的共性,从学生熟悉的或已经形成的知识经验切入,让学生随老师设计的思路潜移默化地进入美术欣赏的学科知识中来,顺理成章,逐渐深入。这样从学生兴趣所至的学科入手,既把握了学科待征,又在欣赏美中深入浅出地传授了审美知识,有利于学生触类旁通地形成知识系统和审美经验。

2 要基础知识学习和作品欣赏并重。美术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美术作品的欣赏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作品欣赏重在感受美,重在研究为什么美。美术基础知识是美术欣赏所必需的“拐棍”,如果说欣赏是一把锁的话,基础知识便是一把开锁的钥匙。如果美术欣赏课教学只重视对作品的直观感受分析,而忽视美术基础知识的学习,缺乏对作品的形式要素的探究,其结果必将导致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欣赏方法难以掌握、欣赏能力难以形成。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仅以“象”和“不象”、“美”和“不美”来评判美术作品,就是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中不能并重基础知识和作品欣赏的表现。“象”和“不象”对于再现性作品来说,尚有可言,而对于表现性作品,特别是十九世纪以后的意象性作品和抽象性作品而言,就难以入座了。艺术作品的创作远不只是为了象形,艺术家寄托在作品中的主观情感和审美理想才是作品的灵魂所在。如欣赏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的作品《百老汇的爵士乐》,若以象和不象去评判作品,而不去分析作者如何运用点、线、面的纵横交错以及色彩的冷暖、面积的大小等形式要素,学生是不会正确理解这件作品的。同样,以“美”和“不美”来评述美术作品,对高中生而言可以说是肤浅的。我们知道,“美”给人的感受是多样的,和谐谓之美,悲壮谓之美,崇高谓之美,有形式之美,也有内容之美。美具有多元性、复杂性,不少的“美感”,是通过不美的形式来表现的。如挪威画家蒙克的作品《呐喊》,正是通过极不协调的色彩和近乎可怕的形象来表现出自然给人的不安和恐惧,使人们在19世纪末压抑的情绪在此得以释放而获得特有的“美感”。若不通过美术基础知识,对作品进行理性的分析,而以象和不象、美和不美去评述它,美术欣赏是难以收到好效果的。

第7篇:美术作品欣赏范文

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美术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并培养他们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美术可以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通过对美术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熟悉美术的媒材和形式,理解和运用视觉语言,更多地介入信息交流,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美术可以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美术可以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和善于实践的心理品质,这样将会对他们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美术还可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二、 教学目标

1、运用形、色、肌理和空间等美术语言,以描绘和立体造型的方法,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工具、材料,记录与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发展美术构思与创作的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造型、表现)

2、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单的创意、设计方法和材料的加工方法,进行设计和装饰,美化身边的环境。(设计、应用)

3、欣赏、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料、形式与内容等特征,通过描述、分析与讨论等方式,了解美术表现的多样性,能用一些简单的美术术语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欣赏、评述)

4、结合学校和社区的活动,以美术与科学课程和其他课程的知识、技能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策划制作、表演与展示,体会美术与环境及传统文化的关系。(综合、探索)

三、 教学内容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1、用自然物或人造物的不同肌理,通过拓印或剪贴,制作各种图形。

2、学习简单的中国传统绘画方法,体验笔墨趣味。

3、学习简单的绘画构图方法、简单的透视知识和结构比例知识。

4、结合传统艺术中的色彩运用方法,学习对比、调和等色彩知识。

5、学习漫画和卡通的表现方法,进行绘画实践。

6、学习泥塑、纸雕等方法,制作作品。

7、初步学习计算机辅助绘画的方法。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

1、学习简单的图案基础知识,并进行装饰应用。

2、用塑料瓶、废旧材料等进行玩偶、生活实用品、交通工具模型等的设计制作。

3、与同学合作,进行风筝的扎、糊、绘全过程的制作,并进行放飞活动。

4、用计算机或其他手段进行书籍封面、文体活动海报的设计。

5、学习陶艺的制作方法。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

1、以讨论、比较等方式欣赏中外优秀美术作品,领略不同的艺术风格。

2、介绍一件优秀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体验美术与生活的关系。

3、鼓励学生从课本中选一件最喜欢的作品,通过查阅资料,向同学介绍欣赏作品的心得。

4、通过观看录像、图片等,欣赏雕塑和现代工业产品,感受不同材质的美。

5、介绍一位画家及其代表作品。

6、欣赏我国的石窟艺术。

[综合、探索]学习领域

1、结合传统节日及学校的班队会等活动,设计、制作、展示平面或立体的美术作品。

2、编写自己喜爱的剧本,设计、制作相应的布景或道具,进行表演。

3、运用平衡、运动、光、电等科学常识,用生活中的废旧材料,设计、制作出简单而有创意的立体造型或生活用品。

4、利用计算机等手段进行美术创作或展示活动。

四、 在教学中应遵循以下教学原则:

1、审美性原则

把审美教育作为主线贯串教学全过程,通过对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的感受和表现,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思想性原则

发掘教材内在的思想性,在教学的内容与形式中有机地融进思想品德教育。

3、量力性原则

教学内容和方法应适合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浅显易学,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学生的美术素质。

4、创造性原则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启发、鼓励学生的创造性。

,六年级第十二册美术课程教学计划

5、实践性原则

联系学生的实际,理论讲述与操作训练相结合,充分使学生眼、手、脑协调并用。

6、趣味性原则

选择富有儿童情趣的教学内容,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7、因材施教原则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学生间个性的差异,在教学中注意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要考虑个别超常学生与后进学生的情况,采取一般教育与个别知道相结合的方法。

五、教学进度

周次

课时

课题

重难点

1

1

画画自己的手

提高写生造型的能力

2

1

人物速写

绘画技能训练

3

1

劳动中的人物动态

动态表现

4

1

我熟悉的人

刻画人物的体形特征

5

1

桌子、椅子设计

动手能力培养

6

1

泥塑彩罐

培养学生的创美能力

7

1

彩塑鸟

塑出具有浮雕效果的鸟类图

8

1

彩色纸筒人

人物脸部的刻画

9

1

邮票设计

设计一枚纪念邮票

10

1

古诗配画

培养再造想象

11

1

美好的童年

主题确定

12

1

板报设计

学习板报设计知识

13

1

电脑美术设计

对电脑美术设计作品的认识

14

1

实用美术作品欣赏

认识实用美术

15

1

中国雕塑作品欣赏

认识雕塑作品

16

1

外国雕塑作品欣赏

认识雕塑作品

17

1

测试

18

第8篇:美术作品欣赏范文

关键词:小学美术;动手能力;兴趣

一、强化作品欣赏,激发动手兴趣

欣赏美术作品是小学美术学习的三大部分之一,是学生绘画和动手的基础。因此,让学生通过作品欣赏来激发学生的动手兴趣是教师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教师在选择美术作品时,要尤其注意符合小学生的审美和欣赏水平,选择在小学生认知范围内的容易理解、激发学生兴趣和贴近学生生活的作品。但教师进行作品的选择时,还需要注意美术作品的艺术品位、内涵意义以及深刻寓意,如果只是按照符合小学生的审美品位进行,就难以达到提高学生欣赏水平的作用。具体来说,选美术作品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在尊重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作品的选择,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收集学生喜爱的作品种类,例如漫画作品、连环画作品、卡通人物等。第二,教师可以通过对艺术欣赏水平高,富有内涵的作品进行必要的加工,使作品更加符合小学生的品位,吸引学生注意。第三,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作品选择意见的同时,把学生的优秀作品作为欣赏的范本,让学生从同学的作品中找到可以学习和借鉴的部分,提高自己的美术水平,而对于优秀作品的作者,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激励模式,促使他们更加认真地学习。

进行作品欣赏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动手兴趣,教师应该注意在让学生欣赏美丽的画作之后,让学生根据美术作品进行动手实践。尽可能创造机会让学生动手模仿和制作,用“一边欣赏,一边创作”的模式来加深对优秀美术作品的了解,提高学生的美术水平。

二、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对有趣的故事非常感兴趣,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点,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例如,可以引入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动画形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在课堂教学正式开展之前,播放一小片段的《喜羊羊与灰太狼》动画片,用最直观的方式来创设教学情境,用直接的画面效果来感受人物的形象,然后让学生进行创作。这样充满生活化的教学情景能让学生充满兴趣,让学生产生熟悉感,愿意参与到操作中。优秀的动画作品如《熊出没》《哆啦A梦》《西游记》等都可以作为创设教学情境的素材。

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一定的辅导教学的工具,把一些静态的知识变成动态直观的感受,方便学生理解、观察和模仿,进而调动学生动手的积极性。笔者认为最有趣和有效的教学方式是让学生进行作品的创造,笔者曾经组织过这样一个活动。

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简笔画能力,方式是模仿漫画创作。让学生动手操作之前,我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的开头:一天,小明放学回家,看到通常都在家做晚餐的妈妈不在家,小明不知道妈妈去了哪里,心里非常着急。这时,他应该怎么办呢?然后,我向学生展示了我的简笔画作品,第一幅是小明回到家的场景,第二幅是小明在家到处寻找妈妈的情景。这时,我就让学生进行想象,用简笔画进行创作,完成这个漫画作品。这个有故事性的情景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使整个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都充分地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然后用简笔画的方式完成了整个故事,使整个故事完整且有创意。

三、开展课堂讨论活动,提高学生动手制作能力

美术课堂是一个丰富多彩的课堂,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在进行手工制作课程时,开展课堂讨论活动就是一种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动手制作能力的形式。小学生最喜欢讨论和交流,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地投其所好。教师可以把全班学生分为几个美术小组,让他们通过合作和交流来完成一件作品。一方面,学生之间的相互配合和监督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在作品完成后,教师让各组同学进行作品的展示,说明作品的创作过程和创作思路,然后进行全班范围内的大交流,促进班级学生之间形成相互学习和相互竞争的氛围。

综上所述,要想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就必须从提高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入手,让学生学会欣赏美术作品,进而学会动手创作美术作品。教师要谨慎地选用美术作品来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用故事化、趣味化的教学情景来吸引学生,让学生愿意动手进行绘画或者制作,加强讨论活动也是提高学生参与度的一个有效手段。总之,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天真无邪,有着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应该扮演好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挖掘学生潜力,为学生进一步的美术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9篇:美术作品欣赏范文

中专学生正处在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快的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理解能力的增强,逐渐对美术欣赏活动产生了很大的兴趣。这种兴趣对于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是十分有利的。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造就学生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到作用。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充分考虑如何更好满足未来社会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学生身上还存在着许多对美术欣赏学习不利的因素。培养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在欣赏中交流情感

情感是审美活动的中心问题,美术作品大部分是以精神产品为主的,它通常表现艺术家的某种思想和观念,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领域。

学生由于审美经验,知识修养的不足,能对美术作品积极主动地欣赏是比较困难的。在美术欣赏教学中需要教师对学生作适当的引导和激发,其过程可分为三个步骤,其一是引发学生的情感,教师可帮助学生分析作品的形象,情节,时代背景,创作环境,特别是一些引人入胜的细节,如《最后的晚餐》画的耶稣和门徒们共进晚餐,当耶酥说出“你们当中有一个人背叛了我”这句话时,众门徒的惊异表情;1949斗10月1日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布的激动情形;齐白石的《虾》表现的是一群活蹦可爱的虾在水中嬉戏夺食的情趣等等,再通过生动恰当的语言描述,以此为突破口引发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把枯燥、单调的美术欣赏课变得轻松愉快、丰富多彩。其二是恰当提出一些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黑格尔认为: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想象是迷人和令人向往的,人们只有在想象中才能无忧无虑,达到非凡的境界。我们把莫奈的风景画《印象 . 日出》和梵高的《星月夜》作对比,会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一个梦幻般的世界。在这里,没有时空的限制没有形的约束,色彩的随意流动,画面的变化莫测,人类的内心世界毫无保留的展示出来,人的情感也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其三要以肯定的态度来评价学生的回答,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只要有道理,有说服力的观点就能得到认可,从而引导学生更多的掌握课外知识,提高看问题的深度和力度。

二、在作品中领悟情境

情境是指一件美术作品被创作出来的时候所依托的文化环境,条件及其特征。因此,在美术欣赏教学时,不能单讲技法,要把美术作品放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去学习。例如梵高的《播种者》就有必要介绍有关梵高生平的一些故事,理解作者的创作初衷和体悟美术作品中内在的精神涵义,达到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扩大他们的知识面,有利于学生能更好的理解画面所要表达的意思。

我们知道艺术来源于生活,多少名家作品也是如此,生活中美术现象也随处可见。在进行美术教学时,还可以把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活动相结合,并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创造一个更为广阔的文化情境。

三、在过程中提高能力

每一个同学的审美能力都是有差别的,任何一件优秀的作品,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情形下去欣赏它,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和体会,这也正是美术欣赏的魅力所在。美术欣赏教学主要是让他们进行积极思维,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锻炼独创思维的能力,增强美术欣赏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从而能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和谐地发展。

四、在学习中培养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