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普洱茶文化范文

普洱茶文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普洱茶文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普洱茶文化

第1篇:普洱茶文化范文

关健词:普洱茶文化文献;收集与整理;开发与利用

中图分类号:F5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4)03-019-03

随着普洱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普洱市图书馆都经历了长期的茶文化积累过程,普洱民族茶文化这个具有“地域文化的个性”,给图书馆的发展引来了一股很有力量的“势”,离开了这个个性就失去了公共图书独特的优势。故普洱市图书馆因势利导,充分地利用好手中的地域文化资源,为研究普洱茶文化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并“量体裁衣,自做衣裳”,积极主动地推出自己的品牌,显示自身有研究实力的一面,更好地体现自己的职能,促进了普洱茶文化的发展。

普洱市图书馆收藏的诸多史籍中有许多记载足以说明普洱茶是勤劳智慧的祖先留给思茅的“永活财富”。唐・樊绰撰《蛮书・云南管内物产第七》中写到的:“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蒙舍蛮即哀牢人是当是南诏的统治民族。据哈尼族支系尼人口碑相传,1600年以前,当尼人进入西双版纳地区时,当地已有了土著所种的茶树。至今,在西双版纳、普洱、景东、景谷、澜沧等地还保存有大量野生型、过渡型、人工栽培型古茶树。同时,这些地区也都是古银生节度所辖。可以作为“银生域界诸山”产茶的活佐证。

元・李京《云南志略,诸夷风俗》中提到的“金齿百夷”、“交易五日一集,以毡、布、茶、盐互相贸易”。金齿百夷指滇西傣族祖先。乾隆《云南通志》记载:“普思茶山,夷人穷苦,惟籍茶叶养生,是小民养命之源。”道光《普洱府志》记载“普洱府,蛮民杂居,以茶为市,衣食仰给茶山”,在漫长的岁月中,滇西南各族就开发出名扬天下的“普洱茶”。也营造了灿烂的民族茶文化。

1普洱茶文化文献的价值意义

1.1普洱茶文化的定义

普洱茶文化,作为一个广义的概念来理解,它是普洱市、西双版纳州茶乡各族人民从古到今创造的、在对茶的发现、驯化、栽培、制造、加工、运输、保存、销售、饮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

1.2普洱茶文化的内容

普洱茶文化与自然、地理、民族、经济、文化紧密联系,涉及种茶人、制茶人、售茶人、饮茶人各民族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思想观念、、文化艺术等等方面,如古茶树、古茶林、大茶山、茶种植、茶品种、茶加工、茶贡品、茶厂家、茶马道、茶饮具、茶医药、茶民俗、茶品饮、茶风情、茶碑刻、茶文史、茶诗词、茶楹联、茶文艺、茶保健、茶叶节等等。

1.3普洱茶文化的内涵

普洱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在众多茶文化中,有其独特鲜明的地方性、民族性和广博性特点,其中一些内容实体,已具有文物价值和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价值。思茅为世界茶起源地之一,在漫长的茶叶发展历史长河中,14个兄弟民族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底蕴丰厚的民族茶文化,这是思茅普洱独特的资源。它将带动云南思茅旅游业、茶产业、茶经济的发展,促进地方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进步,造福于云南思茅各族人民。茶文化促进着普洱茶的振兴,普洱茶为茶文化提供了发展基础。是中国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份,具有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而传扬海内外。

2普洱市图书馆馆藏茶文化文献的收集与整理

2.1茶文化文献特色专柜

普洱市图书馆于2003年设立茶文化文献的特色专柜,从开始的30多册到现在的1011册。十年来,专柜收集了如:由普洱茶文化的创始人黄桂枢先生于1994年主编辑的《中国普洱茶文化研究》是当代研究普洱茶文化的起始文献。由台湾师范大学教授邓时海著的《普洱茶》是记载普洱茶文献,普洱茶理论的专著、由思茅政协编的《普洱茶源》是系统地反映普洱茶发展的历史演变,及现代普洱茶的发展趋势,为广大读者认识普洱茶提供一个了解的平台,并对普洱茶的有关问题进考证和定论的茶文化文献。

2.2多方面收集研究文献资料

当今的普洱茶及茶文化研究有地方性研究和个人研究,在新纂地方志中有普洱茶专述,有的集体或个人出版了书籍多种,1993年至2001年,弘扬茶文化后,普洱市举办了三届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海内外有关论文文章、论著已发表、出版多篇(部),为普洱茶文化增添了新成果。普洱茶文化具有多种文学艺术特色,有普洱茶诗词、普洱茶楹联、普洱茶民歌、普洱茶民间传说、故事、普洱茶小说、散文、普洱茶曲艺、歌舞、普洱茶邮票艺术。以茶会友,广交天下,茶文化搭台,茶经贸唱戏。1993年至2013年,普洱市举办了十三届中国普洱茶叶节,促进了中外茶文化交流,促进了普洱茶乡经济社会发展而影响深远,其影像、图片资料我馆也有收藏。

2.3普洱茶文化古籍的收藏

银生普洱茶自唐代入载《蛮书》以来,记载有普洱茶史料的书有所增多,普洱市图书馆馆藏茶文化文献的史籍主要是宋代有《续博物志》,明代有《滇略》、《本草纲目》等。清代的史料和文物有《滇云历年传》、《滇南新语》、《本草纲目拾遗》、《滇南见闻录》、《滇海虞衡志》、《普洱茶记》、《清史稿》、《道光普洱府志》、《思茅厅志》。《普洱府志》、《易武茶案断案碑》、《永安桥功德碑记》、《信征别集》等。民国时期的史料和文物有《梵天卢丛录》、景谷茶人《纪襄廷墓志》、《思茅钧义祥茶庄包装说明单》等,为普洱茶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内容。

3普洱市图书馆茶文化文献的开发与利用

3.1普洱市图书馆史籍佐证普洱茶是世界普洱茶树起源的中心地带

普洱市图书馆收藏的诸多史籍中有许多记载足以说明普洱茶是勤劳智慧的祖先留给思茅的“永活财富”。唐・樊绰撰《蛮书・云南管内物产第七》中写到的:“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蒙舍蛮即哀牢人是当是南诏的统治民族。据哈尼族支系尼人口碑相传,1600年以前,当尼人进入西双版纳地区时,当地已有了土著所种的茶树。至今,在西双版纳、普洱、景东、景谷、澜沧等地还保存有大量野生型、过渡型、人工栽培型古茶树。同时,这些地区也都是古银生节度所辖。可以作为“银生域界诸山”产茶的活佐证。

元・李京《云南志略,诸夷风俗》中提到的“金齿百夷”、“交易五日一集,以毡、布、茶、盐互相贸易”。金齿百夷指滇西傣族祖先。乾隆《云南通志》记载:“普思茶山,夷人穷苦,惟籍茶叶养生,是小民养命之源。”道光《普洱府志》记载“普洱府,蛮民杂居,以茶为市,衣食仰给茶山”,在漫长的岁月中,滇西南各族就开发出名扬天下的“普洱茶”。也营造了灿烂的民族茶文化。

3.2弘扬民族茶文化,促进普洱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从1993年以来,先后在普洱举办了三届“中国普洱茶

国际研讨会”和一次“中国古茶树遗产保护研讨会”,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极大关注,使半个世纪以来,国际学术界关于茶树原产地在中国还是在印度的争论划上了圆满的句号。从1993年开始,每两年举办一届集民族文化、经贸洽谈、旅游观光、经济协作为一体的“中国普洱茶叶节”。至2013年4月共举办了十三届“中国普洱茶叶节”。而且成功举办了普洱“马帮茶道、瑞贡京城”普洱茶文化北京行活动。普洱茶叶节的重大活动期间,普洱市图书馆2004年为市委朱飞云副书记引证资料。提供东晋・常璩在《华阳国志、巴志》中的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鱼盐铜铁。周漆茶密……皆纳贡之》,2005年4月中国茶叶节前,为市委沈培平市长提供清・阮福《普洱茶记》原文。2006年3月为市委领导提供普洱府有关资料,例如在《四库全书・云南事略》中查到清雍正七年(1729)改土归流,云桂黔总督鄂尔泰续集《请添设普洱流官营制书》,设普洱府,是普洱府建置沿革的宝贵资料。2011年2月至今,思茅地方人士,普洱茶文化,民族文化研究者,退休干部李建德,笔名信安,一年多来坚持来馆查阅元、明、以下有关普洱茶文化资料。查阅《四库全书》部分、《二十四史》云南部分,《普洱府志》、《思茅厅志》、《思茅古化各少数民族》等资料,摘抄笔记3本,收集原始文献资料数百条。挖掘、发现及研究了普洱民族茶文化的渊源历史。同时馆员根据李先生需要,迅速帮助查找有关资料,大大减少了读者所花费的查找时间。馆员向读者所提供的深层次顾问式服务,读者在这里颇有“家乡遇故知”的感觉。之时,在每篇文化尾附上本文由普洱市图书馆资料室提供资料。

3.3出版茶文化著作

为进一步揭示文献内容,便于读者查找利用。我馆资料室积极做好二次文献的开发利用工作,编辑了《普洱市公共图书馆馆藏茶文化文献联合目录》,资料部从2005年开始做年代检索课题(专题)汇集。收集与整理有关普洱茶资料。如《普洱市图书馆茶文化专题》内容包括唐、宋、清有关茶对联的来源、评析汇编、《四库全书》中有关记载普洱茶的原始出处等茶历史渊源资料。提供市委、人大、政协、各大局领导机关参考。普洱市图书馆还出版了由查正儒馆长主编的《普洱茶事》一书。

图书馆的数字化进程不断推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市图书馆的文献数字化建设会得到快速发展,普洱茶文化文献专题资料在网络上为文化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泽石.民族典籍文献殿堂中的人文眷顾与积淀,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4(5).

第2篇:普洱茶文化范文

英文名称:

主管单位:普洱市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普洱市文联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云南省普洱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1673-7903

国内刊号:53-1201/G2

邮发代号:64-25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2006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第3篇:普洱茶文化范文

4月29日,第十届中国普洱茶节在西盟县顺利闭幕后,普洱市市长李小平接受了媒体采访。

谈到本次茶叶节的特色,李小平市长介绍,这届茶节更多地注入文化的因素、绿色优势和品牌理念以及书画普洱。本届茶叶节以“书画普洱”为主题,主会场在思茅区、分会场在西盟县,通过一系列主题鲜明、特色浓郁、内涵丰富的活动突出展示“绿色发展、妙曼普洱”,全力打造“中国著名,世界闻名、世人瞩目”的普洱国际品牌。

此外,还有第三届云南省普洱茶交易会及普洱旅游宣传促销系列活动。通过搭建平台,让各地茶企业、茶商云集普洱,让各种名优产品汇集普洱,开展多形式、宽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推介茶产品,繁荣茶经济。同时开展中国普洱茶民间收藏精品展示、旅游产品推介、旅游形象宣传、旅游咨询服务等活动,大力宣传和弘扬普洱茶文化、旅游文化。

李小平说,上述活动的成功举办,有力地宣传推介“生态、和谐、妙曼”普洱,弘扬普洱茶文化、多元民族文化,展示蕴含民族和区域特色的普洱文化品牌,推动普洱走向世界、融入世界,把一个生态、和谐、妙曼的普洱推向全国、推向世界。

中国普洱茶节是普洱各族人民、各界茶人、茶商及广大普洱茶爱好者一年一度的重要节日,普洱市已成功举办n届中国普洱茶叶节,已经成为普洱市一张靓丽的名片,李小平市长认为,普洱茶节是普洱人民的精神和文化盛宴,举办茶节意义重大。一是弘扬茶文化、做强做大茶产业的需要。普洱是普洱茶的原产地、加工地和集散地。举办茶节,主要目的是继承、发展各民族的优秀茶文化,弘扬中华茶文化,推动茶产业、发展茶经济。二是扩大开放、招商引资的需要。文化搭台,经贸唱戏,是现代社会办节的一个特点。通过办节扩大知名度和美誉度,可以加速生产要素聚集,加快经济发展。例如:十届茶节期间,我市共签订招商引资项目217项,商品贸易成交额近53亿元,为普洱经济社会发展增添了后劲。三是打造普洱城市品牌、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借助茶节这

第4篇:普洱茶文化范文

请问国内最大的媒体,当你口中冒出“炒作”二字,舌头在平舌音和卷舌音之间转换时,你有没有想到:何谓炒作?这个被用烂的词语对应某种行为,娱乐圈司空见惯,后来扩散到各个领域,指的是一种非常规的新型传播模式,就像有男士在地铁穿超短裙、某些明星假分手假恋爱以增加个人知名度一样。也有明星借明星上位,是炒作的2.0版。应该看到,“炒作”是一个中性词,用得恰当,体现的是传播的新颖。智慧和创意;炒作过度或不当,则令人厌烦,效果适得其反。

既然央视说普洱茶是炒作。那么哪些是炒作?普洱茶广为人知,与2005年“马帮进京”活动密不可分,炒作之声由此传开。然而,这类活动并非凭空想象,更非捏造,而是借助真实的茶马古道和普洱茶文化历史,对普洱的历史语境进行了还原,对文化进行了整合。炒作,往往是把假的说成真的,把次的说成好的,把普通的说成有名的,普洱茶原本辉煌,普洱茶文化原本深厚,普洱茶商号原本林立,普洱茶茶庄原本热闹,普洱茶品饮原本盛行,茶马古道原本沧桑延绵,“马帮进京”是向文化和历史的致敬,即便是行为艺术也不乏可圈可点的创意。2007年,“清宫进宫”和“贡茶回归”同样是一场依据历史而举办的盛大的文化活动。由此,可以看到普洱茶的回归是多重的。既是回归历史、传统文化,也是回归普洱茶文化的发源地――云南。这样的活动,传播了普洱茶应有的文化背景,为人们提供了丰富而营养的文化大餐。

那么是商家炒作?众所周知,因为文化断代,普洱茶在现代生活中逐渐式微,同时让很多老茶成了稀缺资源。在商言商,商家对价格有自己的掂量和把握。物以稀为贵,普洱茶在宫廷呆过,作为国礼出洋,见过世面,因为长久保存而在时间中提升了价值,这都是普洱茶有别于其他茶品的地方。被喻为“普洱茶太上皇”的金瓜贡茶,现存宫外真品只有两坨,已经远远超过茶本身,而拥有文物的特性,其价值自不待言。一些品质独特、保有年份的古董茶,价值不菲,不是说买就能买的。普洱茶热起来后,不排除个别商家利用商业手段炒作价格,但是诚如有人说,普洱茶只有运作没有炒作。我说,普洱茶不需要炒作,它甫出现,就连接了过去和现在,并将有穿透力的茶香漫过了明天。

央视一说茶,普洱就笑了,笑央视并不了解茶。细究起来,以炒作论普洱茶的央视,是自抽耳光。CCTV历史频道的系列报道《普洱茶的故事》分十集详细讲述了普洱茶的制作、产地、文化和历史,“它诞生于马背之上,它成长于山林之间,它的成熟由时光雕刻”。CCTV经济频道若是稍微了解一点普洱茶的基本知识,会不会妄下断语,说普洱茶是“炒作”呢?大概是央视的节目太多了,涟自己制作的节目都无暇观看,以致出现了自相矛盾的情况。

更有意思的是,央视经济频道主持人赵赫、欧阳夏丹、史小诺等人曾亲自到过普洱市,对普洱和普洱茶夸赞不已。现在已是央视新闻主播的欧阳夏丹当时说,普洱的空气香香甜甜,来到后就想大口大口呼吸新鲜空气,风土人情昧特浓:舞台很漂亮,四周都是绿色植被,从骨子里都透出自然,主持时有着一种休闲感。赵赫接着说,我们有人还想到这里买房子呢,如今,纯净的地方越来越少,资源是最有价值、最宝贵的,一定要珍惜。看来即便同是央视人,对普洱茶也有不同的看法。

第5篇:普洱茶文化范文

上世纪八十年代,云南人喜谈杨升庵。原因很简单,这位号称和解缙、徐文长齐名的“明代三大才子之一”的杨状元,因为“议大礼”的破事儿,得罪了刚刚登基,急需立威的嘉靖皇帝,被流放到云南,在云南的山水中漂泊了近40年。杨升庵个人命运的大不幸,却成为云南山水的大幸。因为杨状元那支生花妙笔,云南的大量山水得以命名,包括春城昆明(得名于杨状元的咏昆明的两句名诗:“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在内的许多云南山水得以名震天下。在那个文化刚刚遭受了“”浩劫的年代,云南人喜谈杨升庵,甚至感谢杨升庵,说他是云南山水和文化的大恩人。正是他这样的文化大名人、大恩人以“文化”的浓墨重彩点染了云南的山水,使云南的山水获得了很高的文化地位。

这样的赞美无可厚非,可这样的赞美显然忽视了这么一个事实:云南的山水也供养了杨升庵,成就了杨升庵。在云南流寓近40年的时光里,是云南的山水滋润了杨升庵,让他的身心得到了极大的安慰和启发;是云南人的热情和厚道,让他的身心得到极大放松,有大把的时间写作,使自己成为有明一代著作最为丰硕的一位作家;而最重要的,是浸云南山水40年,让他的思维摆脱了传统道德政治思维的单一模式,感悟到了山之高,水之长,天地之恢弘,时间之沧桑和个人之渺小,感悟到了生命存在的多元模式和各种诗意存在的可能,使他忍不住吟出“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这样的千古名句。总之,是云南的山水,洗涤了杨状元的身心,帮助早年狂躁自负不已的他悟了天地之大道,明白在无尽的时光中,山水为大,造化为大,状元为小,帝王将相为小,真正能够供养一个人生命和灵魂的永远是山水,而不是任何功名。

随着普洱茶文化兴起,众多的普洱茶名山声名鹊起,这是普洱茶文化对云南山水的一种奇特贡献。这是普洱茶文化供养了云南山水,为云南山水在新时代重新命名,极大地提升了云南山川的知名度。可究其实质,则又是云南的山水供养了普洱茶,为普洱茶文化提供了最充沛的原动力。这是山水和文化之间,也是人和自然之间奇特的相生关系。感悟了这种关系,也感悟了天地人生之大道。本期独家关注“普洱茶名山图谱”从文化地理的角度为你端出了数十座普洱茶名山,希望你能从这些名山中感受一种造化之大的恢弘,能在这种恢弘中象古人一样洗涤身心。

此外,本期杂志还关注了最近广大普洱茶爱好者关心的一个话题:普洱茶是否会致癌?虽然问题荒谬,答案早已不言自明,可我们还是本着对读者负责的态度,通过数位科学家详实细致的科学分析,明确地回答了这个问题:普洱茶只会洗涤身心,可能致道,而绝不可能致癌。

第6篇:普洱茶文化范文

关键词:普洱茶;浮沉;思考

中图分类号:F32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3-0073-02

普洱茶是云南“地理标志”产品,于2007年7月1日获国家工商总局正式批准“普洱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在此之前普洱茶由于独特的香气、滋味、越陈越香的存储方式,以及对人体具有减肥、降脂、降压、抗衰老和抗癌、抗毒等功效,受到国内外饮茶人的欢迎[1]。作为云南的一种商品,它的受众群体是会喝它的人,但在几年之间,它逐渐被商家和买家追捧,不少人热衷于收藏,不少人积极炒作,市场呈现种种乱象。2006年下半年至2007年初,普洱茶市场前所未有的炙手可热,被中央电视台等媒体称之为“疯狂的普洱茶”。2007年上半年迅速崩盘,直至今天一直处于低迷趋于缓慢回升状态。普洱茶浮沉现象有其背后的原因,带给人们诸多的思考。

一、普洱茶浮沉现象的原因

(一)炒作导致违背价格规律,制造普洱茶市场泡沫

炒家实行类似“炒楼”的模式,打造概念、囤积筹码、拉高价格等,各路投资者蜂拥而进,高位抛出,抽身而退,盲目跟风的人血本无归。炒作方式大致由一级经销商买断某品牌的产品,二级商取得经销权后放货。把产品投放市场,再由类似“托儿”的利益共同体,以高价将这些产品回购[2]。造成普洱茶行情暴涨,许多不懂茶且投资心态浓郁的普通投资者盲目跟进。最终因违背商品价值规律,炒作泡沫逐步被挤压,价格暴跌,割肉清仓。

(二)产品宣传销售夸大作用,导致公众反感

普洱茶的一些功效,如减肥、降血脂、暖胃等得到一定的验证,但有些销售宣传嘘头很大,称“世界各国医学证明普洱茶十一大功效”,包括降脂、减肥、降压、抗动脉硬化、抗衰老等,甚至能防癌、抗癌等[3]。一些人深信不疑,一些人半信半疑,但由此同时,关于普洱茶中残农超标等报道引发人们对这类特殊食品安全的怀疑和关注。有时甚至引发公众的反感,认为产品宣传不实,影响购买欲。

(三)投机行为破坏产品质量,扰乱市场秩序

云南省颁布普洱茶行业规范,但部分企业尽管达不到市场准入条件,仍滥用古树茶、茶王茶、野生茶等概念,谎称“陈年普洱”。民间通过“形、色、味、汤”来识别茶质的好坏。很多投机者昧着良心做假,甚至仿冒知名品牌,编造生产年份,扰乱市场,使得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消费者出现以偏概全的认识,全盘否定普洱茶。投机行为使一些规模较大,生产规范的企业因市场混乱而削弱竞争力[3]。

二、对普洱茶浮沉现象的思考

(一)把好质量关,打造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

在政府的质量监管下,普洱茶质量逐年在提高。对云南11个地州(市)的701个企业的1 260个普洱茶样品数据分析表明:不合格率仅为4.9%,合格率从80%~100%,7个产区合格率在90%以上[4]。有学者建议引入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等国际先进品质控制体系,使普洱茶卫生品质向国际标准靠拢[5]。同时,关于普洱茶的相关科学研究也在有序进行着。普洱茶品牌众多,目前市场占有率较高的品牌为“大益”等,期待整合资源,打造普洱茶龙头企业,将普洱茶这一云南特产打造成“云茶”,与“云烟”“云花”“云药”齐名。

(二)茶界与媒体端正普洱茶营销传播态度

从云南主流媒体对普洱茶宣传报道来看[6],媒体在普及普洱茶相关知识同时参与茶界炒作。媒体报道马帮贡茶万里行、普洱茶遨游太空、百年贡茶回归云南、普洱茶拍卖出高价等营销事件,起到提高普洱茶知名度的作用。但多数关注产业利好消息,较少对将普洱茶炒作为投资品、产品质量等负面信息的深度关注。期望媒体本着客观公正态度进行报道,发挥好舆论宣传和导向作用。希望茶界遵循商品价值规律,还原商品本质,本着持续发展理念销售产品。 (三)注重文化符号特性宣传,开发“普洱茶系列”市场

在建设云南文化产业大省的工作中,要将普洱茶这个具有文化性的产品充分挖掘其特性。注重宣传云南的民族文化、茶文化、茶马古道等,增加茶叶产品的文化附加值[6]。合力培育良好的心态,注重突出普洱茶调和身心系统、中庸和谐的养生保健性,饮茶是一种恬淡、和谐的生活方式[7]。

关于普洱茶系列产品的研发也在积极开展,如普洱茶牙膏等。在西双版纳种植普洱茶主要地区勐海镇的中茶、高顶、雨林古茶坊等大企业带动了一批茶农的积极性。大益集团的各地区分店也改变了以前除了他们的茶不允许销售任何商品的做法,现在可以连带销售野生蜂蜜、石斛、手工红糖、板栗、核桃等农特产品。

另外,加强标准化生产,提高普洱茶产品质量。遵循价值规律,还原商品本质,使价格符合大众消费。政府发挥主导作用,提高产业化程度等都有助于普洱茶生产、消费的理性回归。

参考文献:

[1] 周红杰.云南普洱茶[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7:113-115.

[2] 蓝洛葳.挤压炒作泡沫普洱茶市场大洗牌[J].茶世界,2007,(2):56-57.

[3] 吴民富,王登良.普洱茶产销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广东茶业,2009,(5):35-39.

[4] 寇婷婷,徐昆龙,等.普洱茶中有机磷农药残留的测定[J].食品科学,2010,(12):165-168.

[5] 陈文品,许玫.普洱茶卫生与安全控制及相关研究现状[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3,(5):1374.

第7篇:普洱茶文化范文

关键词:《红楼梦》 普洱茶 茶文化

一、“女儿茶”系普洱茶

《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 死金丹独艳理亲丧》写到:林之孝家的查上夜的来到怡红院,问:“宝二爷睡下了没有?”宝玉忙笑到:“今儿因吃了面怕停住食,所以多玩一会子。”林之孝家的又向袭人等笑说:“该沏些普洱茶吃。”袭人晴雯二人忙笑说“沏了一挑子女儿茶,已经吃过两碗了。”

茶名为“女儿茶”的茶很多:一是明代山东泰安泰山女儿茶;二是云南普洱女儿茶;三是现代女儿茶――

时间上看,现代女儿茶可不予考虑。“女儿茶”之名始见于明代文学家李日华所著之《紫桃轩杂缀》:“泰山无好茗,山中人摘青桐芽点饮,号女儿茶。”[1]曹雪芹是清代作家,生于1724年,卒于1764年,与其同时代的清代张泓的《滇南新语》(约1755年)记载“普洱茶珍品,则有毛尖、芽茶、女儿之号。”[2]明代的山东泰山女儿茶、清代的云南女儿茶都有可能是《红楼梦》中的女儿茶。从曹公生卒年看,清代普洱女儿茶系与曹公同时代之茶也,是红楼“女儿茶”的可能性较大。

小说中沏女儿茶是怕宝玉“吃了面怕停住食”,即此女儿茶具有消食功能。泰山女儿茶属炒青绿茶,叶体肥厚,耐冲泡,汤色碧绿,清香爽口,虽是好茶,却无消食功能。而普洱团茶具有消食功能,可以查到诸多记载:如清代阮福的《普洱茶记》载“消食散寒解毒”。[3]亦有清代吴大勋的《滇南闻见录》载:“团茶,能消食理气,去积滞,散风寒,最为存益之物。”[4]更有徐珂所著之《清稗类钞・饮食类》记载说:“醉饱后饮之,能助消化。”[5]以上种种文献,都记载着普洱女儿茶消食之功效。从泰山女儿茶和清代普洱茶的功效比较来看,清代的普洱茶更符合红楼女儿茶的特点。

再从小说语境看:“该沏些普洱茶吃。”“沏了一挑子女儿茶,已经吃过两碗了。”林之孝家的吩咐沏“普洱茶”,袭人晴雯答复已经沏了“女儿茶”,如果此“女儿茶”为“普洱茶”中的一种则更符合小说的前后安排。可见,“普洱茶”与“女儿红”之称是宝玉房中婆子和姑娘们对其称呼上的差异,袭人晴雯说的“女儿茶”乃是林之孝家的所称“普洱茶”中一类――“普洱女儿茶”是也。

二、“枫露茶”似普洱茶

《红楼梦》中的贾府可谓是“钟鸣鼎食”、“诗礼簪缨”之家,日常用茶的种类上就显示出贵族家庭的风范。作品中提及的茶有:“六安茶”、“老君眉”、“暹罗茶”、“普洱茶”(“女儿茶”)、“枫露茶”、“龙井茶”、“茉莉花香片”……以及“漱口茶”、“茶泡饭”等。唯有枫露茶在生活中无根可循。

《红楼梦》第八回“枫露茶事件”宝玉问茜雪:“早起沏了一碗枫露茶,我说过那茶是三四次后才出色,这会子怎么又斟上这个来?”“枫”:红也;“露”:露水也,从字面看沏茶的水应该专用露水,《红楼梦》中用“旧年蠲的雨水”、“梅花上的雪”煎茶已有多例。中国古代用“雨水”、“雪水”煎茶,不乏其例――唐代陆龟蒙在《煮茶》诗中就有“闲来松间坐,看煮松上雪”之句。宋朝苏轼在《记梦回文二首并叙》诗前“叙”中也说过:“梦文以雪水煮小团茶”。从“枫”字看,“枫露茶”应与红色大有渊源。普洱沱茶外形色泽褐红,茶汤为明亮的红色,叶底褐红――恰好符合枫露茶的颜色特点。

再从枫露茶“三四次后才出色”的特点看,“出色”是好的意思。泡三四次的肯定不是绿茶,应该是红茶或者黑茶。乔木普洱茶树历经了数百上千年的沧桑,叶芽上积攒了丰富的营养物质,在饮用时必然要经过很多次的冲泡才能释放完全。实践证明:普洱茶冲泡时:第三四道才是最好喝的。从色泽上,普洱茶渐泡渐浅,前两泡呈现红褐,三四泡后才呈现出鲜亮的红色,而到十几泡的时候便是淡淡的红色。可见三四次后才好看。

“枫露茶事件”之后的第二十回《王熙凤正言弹妒意 林黛玉俏语谑娇音》有一句重要的脂批:“茜雪至狱神庙方呈正文”,“枫露茶事件后”后茜雪这个人物没了,从二十回原文看:“李妈妈见二人来了,便拉住诉委屈,将当日吃茶,茜雪出去,与昨日酥酪等等,唠唠叨叨的说个不清楚。”由此可知茜雪被撵出了贾府。阮福《普洱茶记》中载:“于二月间采蕊极细而白,谓之毛尖,已作贡,贡后方许民间贩卖。”[6]由普洱茶在清代的珍贵程度,茜雪因为一杯茶被撵出贾府也不足为奇。

――综上之种种,《红楼梦》中的无根可循、扑朔迷离的“枫露茶”是普洱茶的可能性最大。

三、结语

《红楼梦》的开卷写道:“一局输赢料不真,香销茶尽尚逡巡。”曹雪芹用“香销茶尽”为荣、宁两府的衰亡埋下了伏笔。一部“红楼”,满纸茗香――研究红楼梦中的茶文化可以作为红学研究的一个切入点,给红学研究拓开更宽更广的思路。

参考文献:

[1]李日华. 紫桃轩杂缀[M]. 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6

[2]张泓撰. 滇南新语[M]. 北京:中华书局,1985.1

[3][6]阮福. 普洱茶记[C].//徐凤龙,张鹏燕. 中国茶文化图说典藏全书. 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1

[4]吴大勋. 滇南闻见录[M]. 昆明:云南大学历史系民族历史研究室,1979

第8篇:普洱茶文化范文

当然,我们现在说的“东部茶”、“西部茶”,已经不是严格地理意义上的东部和西部,而是茶文化意义上的东部和西部,是一种内在气质的比较,是绿茶思维主导的东部和以非绿茶思维主导的西部。正因为西部茶文化的崛起,才让中国茶文化回到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茶文化的内涵和外延都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同是中国茶,那么东茶和西茶有哪些不同?

山的气质不同。为什么要提到山?好山出好茶嘛。不用罗列具体的茶品,农耕文化时代,茶多是产地品牌,而绿茶基本上是风景名胜的特产。不过,因为地貌地形的缘故,东部的山多小巧灵秀。而西部的山多迤逦苍莽。生长环境如同茶叶的血统和基因,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养出当地风物,因而东部的茶叶秀气小巧,一芽一叶都仿佛吹弹可破,入口即化,但是西部如云南的普洱茶,茶叶宽厚,品性刚坚。

东部多文士茶,西部多百姓茶。琴棋书画诗酒茶,很少有文人不喜欢茶的。虽然陆羽将中国茶文化提高到了一种艺术境界,但是境界的直呈却由文人来完成。东茶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文士茶。文人对品饮和描画都有敏锐独特的感受,也容易掀起当时的饮茶风尚。单是西湖龙井,就有刘邦彦、刘士亨、陈眉公等等文人墨客留下赞美诗篇,不算路过打酱油的零星歌颂,便可以做一部“龙井诗歌集”了。对比而言,西部茶的“文气”就少很多。关于普洱茶的诗词,除了乾隆皇帝等人少有夸赞,其余只是相关的介绍,具体的品饮更不可见。普洱茶最早是等边远地区人们解油腻、补充维生素的生活必需品,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中的生活茶。

外在形象不同。显而易见,因为是小叶种,“东茶”的外形都很纤细、秀美,或如丝、如月牙、如针,虽然炒制过,仍可见绿色。高冲低泡,绿茶在玻璃杯中渐渐还原为自然舒展的形态,依然是青翠亮眼。汤色绿中透黄,香气清苦。而西茶的外形就显得太粗糙,黑茶如普洱熟茶,外形黑或深红,修长的茶芽紧紧拥成一团。经过多次冲泡,普洱茶深褐的叶底才最后显现,汤色是暖色调的红浓明亮,香气陈香,口感醇厚。

工艺不同。根据发酵程度的轻重不同,六大茶类以此可以排列成:绿茶、白茶、黄茶、青茶、红茶、黑茶。东部多绿茶,绿茶为不发酵茶,可分为炒青、烘青、晒青和蒸青四大类,加工方法各不相同,但其基本工序相同即杀青、揉捻、干燥三个过程。代表西部力量的黑茶,工艺和绿茶不同,基本工艺流程是杀青、初揉、渥堆、复揉、烘焙。而渥堆是形成黑茶色香味的关键性工序。黑茶渥堆应有适宜的条件,比如要在背窗、洁净的地面,避免阳光直射,室温在25℃以上,相对湿度保持在85%左右。黑茶特别是普洱茶开创了历史,无疑是发酵食品的一座巅峰。

茶馆文化不同。东茶西茶所在的文化空间也有所差异。“人性柔慧,尚浮屠之教”,吴越文化影响下,杭州茶馆一度是全国茶馆业中最发达最先进的代表。在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上,西湖与“西湖双绝”――龙井茶、虎跑水是杭州茶馆得天独厚的优势。老旧的杭派茶馆有江南温婉的气质,一些茶馆在设计上直接使用典型的小桥、流水造景元素,古色古香,移步换景,将风景与品茗融为一体。西部茶馆的风格要多样一些,最有代表性的当属川派茶馆。在以农业文明的封闭性和静态性为特征的巴蜀文化影响下,成都茶馆是一个地域特点十分突出的类型。在史料记载中,中国最早的茶馆起源于四川,各个时期的风貌又不尽相同。上世纪80年代是成都茶馆的恢复期,茶馆的空间格局仍旧延续了早期茶馆的“当街铺”、“巷中寺”、“河畔棚”、“树间地”的老传统。茶馆内,最具代表性的摆设是竹靠椅、小方桌,“三件头”盖碗、紫铜壶和老虎灶。而在茶馆中服务的堂倌都是掺茶“茶博士”,个个身怀绝技,氛围喜感。总体而言,东部茶馆是江南文化的延续,而西部茶馆更市民化更生活化。

冲泡方法不同。东部茶如绿茶的泡饮,一般只要备具、备茶、备水,经沸水冲泡即可饮用。杯子通常用透明度好的玻璃杯(壶)、瓷杯或茶碗冲泡,以便于衬托碧绿的茶汤和茶叶。煮水初沸即可,这样泡出的茶水鲜爽度较好。而冲泡黑茶用白瓷为佳。沏茶的水温,绿茶要求在80℃左右为适宜,因为优质绿茶的叶绿素在过高的温度下易被破坏变黄,同时,茶叶中的茶多酚类物质也会在高温下氧化,使茶汤很快变黄,很多芳香物质在高温下也很快挥发散失,使茶汤失去香味。而黑茶如普洱茶的冲泡就要求高温,这样才能泡出醇厚回甘的茶味。

时代意义不同。从历史上看,东部直比西部更接近政治文化中心,东部的茶文化也一直占据正统地位,很多优质的茶叶成为朝贡的物品,东部茶文化的意义在于一直成为中国茶文化的核心,陆羽的整部《茶经》贯穿的是一种绿茶思维。而西部的茶叶,尽管有在清代成为贡品的普洱茶,但云南普洱茶、湖南黑茶等等多是边销茶,对稳定边疆、促进中国与国外的物质文化交流意义重大。

核心价值不同。所谓“天生瑞草,三前摘翠”,绿茶是“越鲜越好”,越鲜越美,也因此,绿茶的保鲜显得非常关键,通常存在冰箱里,常温保存半年之后,茶味就渐渐消失。过了保质期,绿茶的价值和口感就大打折扣。每年,很多绿茶控为了喝到最佳的绿茶,在早春之时就开始打探绿茶消息,就为个“鲜”字。相反,黑茶如普洱茶,品饮的核心价值在于“越陈越香”,经得起时间和空间的重重考验,在时光中练就自己独特的味道。黑茶是越老越好,越老越值钱,如今老茶奇货可居,可遇不可求。

第9篇:普洱茶文化范文

浅论普洱茶与紫砂壶的关系,是个人的体认,不见得正确,还请过路高人不吝指正!

说普洱茶与紫砂壶这两样我都爱的宝贝吧。

大家都知道普洱茶区分生茶与熟茶,生茶必须经过一定时间与条件的存放,才能够“越陈越香”,也才能够达到品饮的要求,而我手上的生茶大都尚未“经过一定时间”,所以还是以可以立即饮用的熟茶为讨论对象。

我以为,润洗过的熟茶“冲泡”应该以舍“冲”取“泡”为主,换句话说就是由壶边入水,尽量降低冲水入壶的高度,让热水缓入壶中而不搅动茶叶,满溢,盖上壶盖再淋壶,出汤!这样泡茶的原因是要用“闷泡”的方式让普洱茶内含物质在水温的作用下逐渐的,缓慢的释出,而这个逐渐的,缓慢的释出与温度十分有关,因为普洱熟茶属高发酵茶类,内涵物质较为丰富(同理,是否高发酵茶类用“泡”比用“冲”效果来的好?这个还得再研究!)这里所指的“温度”不仅仅是水温,还包括了茶器的保温效果!

紫砂壶由于砂质的结晶产生了所谓的双气孔结构,而这个双气孔结构类似于我们一般家用的保温瓶的双层保温效果,可是有趣的是紫砂壶的保温作用还兼具着“散热”的功能;这就是一般家用的保温瓶所做不到的!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