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优秀文章欣赏范文

优秀文章欣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优秀文章欣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优秀文章欣赏

第1篇:优秀文章欣赏范文

关键词: 全球化语境 唐诗茨译 莎士比亚汉译

唐诗是中国诗歌创作史上的一座高峰,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中西交流中,从18世纪起,开始有英国学者将唐诗译成英文,英国汉学家、诗人詹尼斯(S·Jenyns)首先进行了大量唐诗英译实践。自19世纪末以来,中西文化交流日渐频繁,许多中西学者致力于唐诗英译工作。比如戴维斯爵士(Sir·Davis)、翟理斯(H·A·Giles)、庞德(Pound)、杨宪益、许渊冲等。进入二十世纪,更多的学者加入到唐诗英译的行列,中国学者成为唐诗英译的主力军。孙大雨、许渊冲、陆佩弦、王宝童、罗志野、王玉书、徐忠杰、张廷琛、刘柏丽、谢文通、唐一鹤、郭著章等人英译了唐诗(吴均陶2012.1)。据统计,200余年来共有13000多首唐诗被翻译成英文(吴均陶2012.2)。关于唐诗英译的理论研究,成为中国译界一个长久不衰的话题。在中西翻译著作出现巨大的文化逆差,中国翻译西学几乎是西方翻译中国20世纪著作的五十至一百倍(王岳川2004)的背景下,唐诗的英译别有风景。

再看莎士比亚在中国的汉译。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不算没有经过改译、重校而以莎士比亚全集之名和重印出版的众多版本,仅翻译或经过改译、增补、重校的《莎士比亚全集》就有6套,分别是朱生豪等译(1978年人民文学版)、朱生豪、虞尔昌译(1957年台北世界书局版),梁实秋译(1967年台湾远东图书公司版),朱生豪等译(1997年新时代版),朱生豪等译(1998年译林版),方平主编主译(2000年河北教育版)(李伟民2004)。在译莎的同时或稍后,对莎士比亚作品翻译的研究随之开始。自十九世纪起,以朱湘和梁宗岱为代表,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被大量翻译成汉语。此后,不断有专家翻译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迄今为止,国内已至少有九个全译本:屠岸译本;虞尔昌译本;梁实秋译本;杨熙龄译本;梁宗岱译本;曹明伦译本;辜正坤译本;阮珅译本;金发燊译本等。(张成智、宋洁2012)

二者相比,可以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

唐诗的英译既有英国学者、诗人,又有中国学者,中国学者占了绝大部分。唐诗英译的出版,大多为中国出版社出版。

莎氏作品的汉译全部由中国学者完成,中国出版社出版,迄今尚未发现有英国学者翻译的莎氏作品在中国出现。

似乎有这样的印象。英语国家的学者好像对自己的文化经典,莎士比亚作品的推介并不十分积极,反倒是我国的学者既热衷于汉译英语经典,如莎士比亚,又热衷汉语经典,如唐诗的英译,对民族文化经典的对外译介显得更积极、主动。

探究此种现象背后的原因,给予合理的解释,也许能给我国的唐诗英译研究增加一个新的视角,进一步深入认识全球化语境下唐诗的对外翻译。

先讨论英国学者为什么好像并不热心将自己的优秀文化经典推向汉语世界。

可以假设几种可能:1.英国人不认为莎氏的诗作足够优秀,值得向外推介。2.英国学者自知汉英双语功力不够,尤其是对汉语的把握,尚不具备把自己国家的经典诗歌作品译成汉语,向汉语世界推介的能力。3.英国人对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对外译介有着不同于我们的认识。

根据常识大体可以排除第一种假设。莎氏在英国人心目的地位,毋庸置疑,丘吉尔甚至说过这样的话:“宁可失去50个印度,也不能失去一个莎士比亚!”莎氏作品的价值举世公认,众多中国学者争相将其译成汉语,向中国人推介就是明证。

不能排除的是第二种假设。毕竟汉语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之一,对汉语深层的理解把握,尤其是古典诗歌,没有相当的汉语学养,很难进行英汉对译。

第三可能假设最值得我们思考:民族优秀文化的译介传播是否有一个自然生发的过程。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强大、国力的强盛,其民族的优秀文化自然会得到其他民族的欣赏。正像美国大片在中国的传播一样,是以强大的国家影响力为基础的。我们不能排除其中人为推介的作用,但由经济实力作为基础的,以及经典作品本身的价值两项组合而形成的综合力量,在文化的传播中,比人为的推介显示出更强大的力量。莎士比亚在中国的汉译过程就说明了这点,英国人自己没有做特别的汉语推介,但随着英国影响力的扩大,英语在世界上被广泛使用,莎士比亚得到全世界各民族的喜爱,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实际上,文化的传播,民族经典文化的对外传播,有其自身规律。既有经济发展的因素,又有民族习惯的文化体系的因素,还有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诸如语言、文字、信仰、价值系统、风俗和审美习惯的互动的因素。如果缺乏对这些因素的全面考量,单凭一己良好愿望,进行推介,则其效果值得思考。优秀文化的传播应当是一个综合、自然的过程。英译汉语经典固然必不可少,但在英译汉语经典的同时,对文化经典译介中其他因素的考量也不可缺失。缺乏综合配套的单兵突进,比如唐诗英译,动机良好,但效果也许未必能随人所愿。“欲速”是主观愿望,而达与不达并不全由主观意愿,而是各种主客观综合作用的结果。迄今很少看见从英语国家人民接受唐诗的角度,对唐诗英译进行研究的文章。好像唐诗译成英语后,英语国家人民就必然会欣赏一样。英语国家人民能在多大程度上接受唐诗、欣赏唐诗,依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进行汉语经典的英译,比如唐诗英译的过程,不能单单关注英译本身,而要开阔视野,综合考虑译介方式,考虑效益和受众,这样才能使汉语经典的英译达到我们所期望的传达效果,最大限度地避免文化传播过程的尴尬。

中西翻译著作的巨大的文化逆差的确值得关注,缩小这种文化翻译上的逆差是当代学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巨大的逆差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数量不成比列那样简单,其中隐含的其他因素也值得思考。全面分析考量这些隐含的内容,深入诠释这些现象,才能站得更高,形成更明确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具备更加良好的心态,才能建立更理性的文化自信,最大限度地避免“冲动”,避免“事倍共半”,使中华经典的对外翻译建立在更坚实的基础上,更易为英语国家人民接受,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达到文化强国的目的。否则,即便中国学者将全部中文经典翻译成英文,汉译英与英译汉经典达到了平衡,甚至超出,不是逆差,而是顺差,也不能说就证明了我们文化强国的地位。

参考文献:

[1]吴均陶.唐诗英译的百年会展[M].陕西人民出版社,2010.

[2]王岳川.发现东方与中国文化输出[J].艺术学院学报,2002(03).

[3]王岳川.新世纪中国身份与文化输出[J].广东社会科学,2004(03).

[4]李伟民.中国莎士比亚翻译研究五十年[J].中国翻译,2004(05).

[5]张成智,宋洁.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汉译及汉译研究[J].长城,2012(06).

[6]许崇信.文化交流与翻译[J].外国语,1991(01).

第2篇:优秀文章欣赏范文

由于改造城中村以及征用城市周边的农村土地,我国出现了一个特殊的新富群体——农民拆迁户。地处城乡结合的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王店镇中心学校,正在饱尝因拆迁带来的班级管理问题。教师应与时俱进,帮助学生从社会发展的实际和趋势出发,通过不同方式开展中学生班级管理工作,帮助学生确立科学、合理、健康的价值观。

关键词:

新富群体; 因地制宜; 班级管理

随着拆迁工作的不断开展,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王店镇中心学校的学生虽然家庭生活条件得到有效改善,但由此也产生了一系列心理问题。蒙台梭利说:“教师不仅是一个教师,还是一个心理学家,因为他要指导儿童的生活和心灵。”因此,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开展拆迁中学生班级管理工作。

一、在语文知识的熏陶下,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语文知识丰富多彩,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而且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值得阅读的优秀文章,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很大。要想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只依靠教师空洞的说教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教材中的美文。在欣赏课文的过程中,学生不但能学到语文知识,还能体会到作者在文章中渗透的情感。优秀文章的熏陶感染,可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如在教学《勇气》时,按照《新课程标准》中“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的要求,笔者采用讨论和辩论的形式,让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的观点,沉浸到作者创设的意境中,促使学生懂得“凶残和暴力吓不倒人民,非正义的战争终究会失败”,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主题,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

作为语文教师兼班主任,笔者会有计划地开展班会、辩论赛等活动,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让学生学会感恩。初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养成的时期,在他们逐渐走向成熟时,对一些社会问题有了自己的思考,再加上面对升学的压力,所以笔者开展的主题班会主要是以如何看待社会上的一些现象或减轻升学压力等内容为主。

三、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和使用网络

现在是网络信息时代,阻止学生上网就是让学生拒绝现代文明。十四五岁的中学生,一方面,对未知世界充满了好奇心理;另一方面,他们排斥心理较强,对什么都有着逆反心理,因为拆迁致使家境陡然的改变,更会妨碍他们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针对家长经常反馈周末孩子在家喜欢用手机上网这一问题,笔者举办了以“如何正确对待网络”为主题的辩论会,通过正反方的辩论,使学生认识到上网、玩网络游戏的利与弊,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

四、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3篇:优秀文章欣赏范文

为了积极响应省委、省教育厅的号召,深入学习《江苏省未成年人基本文明礼仪规范》,进一步加强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着力提升学生自身的文明礼仪素养,使他们都能学礼仪、知礼仪、行礼仪,学校决定在全校开展“八礼四仪”主题教育活动,。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以下活动实施方案:

一、活动主题:

学“八礼四仪”  传递文明正能量

二、活动时间: 2015年2月——2015年12月

三、活动目的:

通过开展“八礼四仪”教育实践活动,使学校成为八礼四仪教育宣传和示范的窗口,学生成为八礼四仪行动的先锋队,为营造西小和谐美好的人际关系,为创建美丽校园,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做出贡献。

四、活动具体安排:

(一)“八礼四仪” 专题宣传活动

1、开展“八礼四仪”宣传活动。

组织广大学生认真阅读“八礼四仪”的主要内容,利用队课、班会、国旗下讲话、红领巾广播等契机加强学生的认识,让学生有所知、有所想、有所悟,从而真正理解

“八礼四仪”的主要内容。

2、“八礼四仪”齐诵读活动。

利用我校早读、“午间阅读”的时间,带领学生一起诵读“八礼四仪”的具体内容,争取每一位学生都能熟记于心,将“八礼四仪”的内涵真正融入到自身的价值观中去。

(二)“八礼四仪”征文评选活动。

推荐有关弘扬“八礼四仪”的优秀文章和报道,让学生结合自身体验用文字来传达对“八礼四仪”的理解;用文字来赞美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用文字来编织对自己、对他人、对祖国的美好希望,并在此次基础上评选出获奖选手,获奖文章将在每周五红领巾广播“美文欣赏”栏目播出。

(三)“八礼四仪”手抄报评选活动。

1、 在组织学生“知礼仪”的基础上,我校将举行一次“八礼四仪”手抄报评选活动。让学生动笔来描绘心中的“礼仪”,描绘中华礼仪之邦的宏伟蓝图;同时通过评选来让学生选出身边最美的“八礼四仪”好少年。

2 、手抄报进行张贴宣传。以此来带动每一位学生、每一位老师和家长的热情,将学礼仪的号角传递到家庭中去。

(四)“我是最美礼仪使者”评选活动。

号召广大学生争当“我是最美礼仪使者”,积极倡导学生自己在家、在社区等,开展“文明礼仪”主题宣讲活动,使周边的人都能了解”八礼四仪“的主要内容以及“礼仪“的重要性,从而在各班选出“礼仪之星”。

(五)“八礼四仪”主题队会活动

十月份,全校师生认真举行一次“八礼四仪”主题队会活动。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和感受来谈谈“学礼仪”活动给自己带来的变化,畅谈对“八礼四仪”的认识和感触,将本次活动真正深入到学生的内心去。

五、评选表彰:

本次主题教育活动由校长室牵头,教导处和少先队大队部联合组织。届时,将组织专业老师对征文参赛作品进行评奖,对获奖学生及指导老师进行表彰和奖励,并推荐部分优秀作品投稿;对获得“礼仪之星”的学生进行颁奖鼓励。

六、活动要求:

1、高度重视、密切配合。希望各班主任、各班级认真执行本次主题活动的相关事宜,争取以此为契机,号召学生“学礼仪”,做一个有礼貌的小学生。

2、精心组织、注重实效。各班主任要根据通知精神,认真组织学生进行专题阅读,撰写优秀文章,参加征文比赛。要围绕活动主题,有机整合学校其他德育活动,开展富有新意、有创造性、深受学生喜爱的主题活动,促进活动内涵进一步深化。

第4篇:优秀文章欣赏范文

本内涵;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06—0029—01

一、从教材、教师、学生三维度界定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基本内涵

1.语文教材中的人文内涵

(1)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激发民族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培育民族责任感。

汉字象形表意,本身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它是华夏文化的基石。汉语言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积淀和外化,蕴含着广袤的文化内涵。教学生学习汉语言,把握其人文属性,学生既习得了语文能力,又熏陶了民族情感、民族思想和思维方式。

(2)热爱世界先进文化,理解世界人民共同的美好情感。

通过语言文字向学生传递世界的、历史的、现代的多元文化,科学与人文并重,汲取人类文化的精华。理解全世界人民对自由、和平、文明渴求的美好情感,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元文化,汲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注重审美情趣培养,逐步提升文化品位。

审美能力培养的一般过程是感受美、认识美、表现美、创造美。语文教材中洋溢着真、善、美,浓缩了本民族及世界人民的美好情感的精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这应该是“人文素养”的重要内涵。

(4)强化情感目标,尊重个体体验。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我们认为语文课教学目标中的情感体验、价值观、人生态度、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等多元因素都应归为“人文素养”的范畴。

2.教师的人文态度。

从教师层面上来说,“人文态度”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教师、学生、文本三者对话中,教师要尊重人、关爱人、服务人、发展人、保护人,引导学生关爱生活,关爱生命,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处理师生关系。

3.学生的人文态度。

从学生层面上来说,“人文态度”就是在教师、学生、文本三者的对话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自主、自信、自尊、自强的主体意识,以及对他人的尊重、理解和欣赏,善于合作、乐于共处等品质。这是未来高素质人才所必备的素养。

二、设定人文养育目标,制订人文养育内容,挖掘教材人文养育点

中学语文教学人文养育的目标是:1.感受祖国的、世界的,历史的、现代的多元文化的熏陶;2.积蓄民族情感、民族思想和思维方式,弘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3.提升课堂人文意识,使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三、优化语文人文养育,实施课堂教学策略

1.“综合实践”策略

(1)听、说、读、写是语文实践活动的“四要义”,课堂上要有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活动。培育学生人文素养的过程,课堂上最显性的活动就是师生、文本之间的活动。(2)语言和思维密不可分,语文教学不仅担负着培养语文素养、人文素养和良好学习习惯的任务,而且担负着发展学生思维,促进智力发展的重任。课堂上尽量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

2.“自主探究”策略

(1)关注学生想学哪一部分。语文课上可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语言文字欣赏揣摩,激发学生走进课文语言的欲望。(2)关注学生有什么好的学习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寻找最佳的学习方法,选择最佳的探究思路。(3)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有时可以打破传统的课堂组织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组合、共同探讨问题,合作解决问题。

3.“感悟·积累·运用”策略

感悟。(1)“多读胸中有本,勤写笔下生花”,多读是悟的基本方法。通过读的熏陶,让课文中蕴涵的伦理道德,人间真情,人文境界,民族尊严等充分感染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2)增强直观感受,减少理性的支离分析。学生感悟语文、对理性知识的依赖是较少的。(3)教师要鼓励学生有独特的见解。(4)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教材中的名家名篇,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感悟、欣赏比理解内容更重要。

积累。(1)让“读、背”在语文教学中返璞归真,提倡多读多背,不需要“讲透讲深”、“问个不休”,对于名家名篇、古代诗文等先积累起来再说,日后再来“反刍”。(2)别忽视了复述的功能,特别是重视对课文某个精彩片断的复述,复述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个人语言的重要手段。

第5篇:优秀文章欣赏范文

一、以教课书为载体引导学生阅读,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要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的课文进行阅读训练。首先是让学生独立阅读、充分预习,初步感知教材,在预习中查找资料,快速流利地阅读全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画出重点词句,理清文章写作顺序。对课文内容做一大概的了解后,教师可用启发式手段,引导学生思考。比如在教《草船借箭》一课前,我让学生先了解三国的形成、鼎立、衰败过程,了解曹操、诸葛亮、周瑜、鲁肃的为人特点。课上同学们热情高涨,把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知人知天,曹操用兵多疑,鲁肃为人诚信,周瑜嫉贤妒能的性格特点分析得非常透彻。课后不少同学又捧起了《三国演义》,全班掀起了“三国热”。也可以用书中插图或挂图、网上课件等,引导学生讨论和研究。另外,概括归纳也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要求学生在把握文章主旨大意的基础上分析文章的段落层次,找出文章的主题句,概括中心,引导学生精读,抓重点词句多读精讲,侧重感悟揣摩训练。课文讲完以后,再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片段,有感情朗读或背诵,释放情感,在读中明意,在读中感悟。这种积累和内化训练,就会迫使学生主动去体味、研究语言的特点。

二、以优秀诗文为典范感染学生阅读,诱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70篇优秀诗文意境深远、构思新颖、语言清新、趣味浓郁,特别适合学生品读鉴赏、探析情趣、感悟真谛、汲取营养。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诵读这些优秀诗文,其目的之一是“弘扬祖国优秀文化”,“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目的之二是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感染,“培育爱美的情趣”;目的之三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因此,我们就要善于利用优秀诗文,诱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小学生一般都喜欢听故事,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教师声情并茂娓娓宣讲,孩子们早已被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或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情感交跌、期待结局之际,教师戛然收声,无不动容地告知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这样就正如新课程理念强调的“以人为本,为满足学生心理需求,能自主快乐地阅读”,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学生自会兴趣横生。

三、以环境挑战为契机激励学生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现代社会是知识爆炸的时代,这些爆炸的知识从何而得?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广泛阅读。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之下,新课标要求,从小学阶段起,学生就要开阔视野,进行大量的阅读。在实际教学中不但要求学生大量阅读,到中高年级还要养成写读书笔记、读书札记的习惯。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老师要教给学生灵活多变的阅读方法,其中写读书笔记、读书札记就是很好的方法。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直接在书中圈点、勾画、做批注,写出自己此时的感想、看法、观点或意见等;或者摘录文中的好词、好句多加欣赏、诵读;也可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简述故事梗概、缩写、续写、扩写等;还可以写写自己的阅读心得体会、读后感想等。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喜爱的形式来记笔记,读到好文章,摘录下好词好句,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还可以让他们给文字配上插图,或画一朵小花、一棵小草,或高山流水,或鸟兽虫鱼,借此向学生提出阅读建议,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以拓宽视野为渠道创设阅读氛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第6篇:优秀文章欣赏范文

首先,优秀语文教师都有一颗博大的爱心。这种爱心,是基于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对国家民族未来的忧患,对孩子成长的责任。他们深信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秀最伟大的语言,就如《最后一课》中韩麦尔认为法语是世界上最优秀最伟大的语言一样,他们深深地热爱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就像爱护他们的生命一样。正是由于对母语的无比热爱,他们觉得有责任有义务把这世界上最优秀最伟大的语言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把用这种语言承载着的祖国优秀文化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正是因为这种热爱,这种责任,他们殚精竭虑,义无反顾,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传授祖国语言文字这一崇高的事业上。虽然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强大,中华民族越来越兴旺,但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亡我之心不死,他们除了经济的渗透外,正在加紧进行文化的渗透,企图用他们的价值观念影响、腐蚀我们的青少年一代,达到瓦解中国社会主义体制的险恶目的。我们汉民族母语的地位已经处境尴尬,优秀语文教师都有这种忧患意识,他们正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捍卫汉语的尊严,正在用汉民族的优秀文化影响我们的后代,让我们的后代深深地受到自己优秀民族文化的浸润,自觉抵制资本主义文化的入侵。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既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也关系着他们未来的生活质量。优秀语文教师既关注青少年母语学习的质量,更关心孩子的健康成长,于漪老师的语文教育“胸中有学生”,在孩子身上倾注了无尽的师爱,正是无数优秀语文教师的代表。

其次,优秀语文教师都有执着的意志和品质。这种执着,首先是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如果用情有独钟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魏书生为了当教师献身于教育事业,放弃了当厂领导接班人的机会,写了160次多次的申请,在当时教师地位不高、待遇还不够好的情况下,可见其对教育的痴情和当教师的执着。正是这种对教育事业的执着,李吉林即使年过七旬还奋战在教育教学的第一线,而且一丝不苟地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青年教师。正是这种对教育的执着,张富老师在当了行政官员后还在探索语文教学改革,还在执教研究课、示范课。正是这种对教育的执着,才成就了许多优秀语文教师的精彩人生,钱梦龙、洪镇涛、李镇西、余映潮、程翔没有哪一个例外。其次,是对语文教育事业的执着。因为这种执着,他们或放弃了良好的工作岗位,或克服了重重困难,始终在语文教育的第一线工作着、奋斗着,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前者如魏书生、李镇西,魏书生即使当了局长还要去上课,李镇西放弃了成都市教科所优越的工作岗位而选择了语文教育事业。后者如于漪、钱梦龙、洪镇涛等,他们即使身处逆境,也仍然对语文教育痴心不改,成为了一代名师。第三,是对语文教育规律探索的执着。为探寻语文教育规律,优秀语文教师不断地探索、实践、验证,尝遍了语文教改的酸甜苦辣,饱受了失败的考验,耐住了寂寞,忍住了清贫,受尽了讥讽,为语文教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产生了异彩纷呈的语文教学流派,李吉林之于情境教育、钱梦龙之于导读法、洪镇涛之于语感教学、蔡澄清之于点拨教学、顾德希之于现实课堂与虚拟课堂、赵谦翔之于绿色语文、陈军之于新语文,无一不是对语文教育规律孜孜探求的结果。

第三是有底蕴,这是语文教师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师的显著标志。何谓“底蕴”?“底蕴”就是指一个人内心蕴藏的才智与见识,既指广博的学识、横溢的才华、丰富的阅历,也指高尚的品德、独特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优秀语文教师都是“有底蕴”的教师,老一辈曾经是语文教师的如叶圣陶、夏丏尊、朱自清等大家就不用说了,共和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一代名师如于漪、钱梦龙、魏书生、洪镇涛、欧阳黛娜等的学识、才华、人格堪称一代师表,即便是现今活跃在语文教坛的年轻一代的语文名师,也都是有丰厚底蕴的优秀教师,李镇西、程翔、余映潮、赵谦翔等就是其中的代表,他们丰厚的学养、严谨的态度、高尚的师德、不懈的追求,是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学习的楷模。语文教师的“底蕴”,首先是高尚的道德风范,“身正为范”,只有语文教师具有高尚的道德风范,才能准确地理解和诠释文中之“道”;只有文本之“道”与教师之“道”融为一体,才能全面完成语文教育“教文育人”的目标。其次是人格修养,包括良好的品德修养和独特的个性心理品质等。通常所说的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就来自于他的道德风范和人格修养。第三是文学底蕴,优秀语文教师都阅读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有广博的文学理论知识,形成了宽广的文学视野,有些优秀语文教师本身就是文学理论家;能够独立欣赏文学作品,读出属于自己的“哈姆雷特”,有些优秀语文教师本身就是文学鉴赏家;能够进行文学创作,有自己的写作专长,有些优秀语文教师本身就是诗人、散文家、小说家或杂文作家。第四是文化底蕴,包括一定的艺术修养、历史哲学常识、科学常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常识,用“上通天文、下知地理”作为语文老师的要求也许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第四是会欣赏。“欣赏”对语文教师来讲有四层含义:一是具有所有教师的共同品质——能够发现学生的优点,会欣赏学生的长处,这是语文教师良好师德的具体表现;二是指语文教师具有欣赏学生作文的能力,能够发现他们作文中的优点和长处,并在作文评改中予以肯定和褒扬,这是语文教师最基本的素质之一;三是指语文教师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够发现文学作品在思想内容、艺术特色、语言表达等方面的独特魅力,具有与作家、作品“对话”的本领,这是优秀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四是指语文教师具备欣赏除文学之外的其他艺术的能力,主要是音乐、美术、电影电视、戏曲、建筑、摄影等,能够感悟这些艺术的独特魅力和表现手法,这是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艺术素养。

第五是能表达。优秀语文教师有很强的口语表达能力,能够随机应变,妙语如珠,机智诙谐,出口成章。语文教学的艺术首先是语言的艺术,只有教师具备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才能将文本的思想内容、表达手法、语言特色准确地传授给学生。于漪老师说:“身教具有榜样的作用,言教具有感人的魅力。”她认为:“作为一名教师,要想打动学生的智慧与心灵,须悉心琢磨自己的语言,坚持不懈地训练自己的语言。”要用语言“粘”住学生。语文教师的语言一要精确清楚,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绝不能含糊其辞、模棱两可;二要简洁通俗,做到“要言不烦”、“微言大义”、“通俗易懂”,绝不重复啰嗦、艰深难懂;三要流畅自然,做到严谨而不生硬,顺畅而不吞吞吐吐,自然而不矫揉造作;四要富于哲理,具有启发性,学生能够从教师的语言中获得哲理的启迪和人生的感悟;五要生动形象,注意炼字炼句,创设优美的语言环境,给学生美的熏陶和感染;六要诙谐幽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绝不庸俗逢迎,刻意为之。教师的语言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一蹴而就就能练好的,必须经过不懈的努力训练。语文教师特别是年轻语文教师要以于漪老师为榜样,刻苦训练语言表达能力,她当初可是把课堂上要讲的话全都写在备课本上并背下来,于是才有后来课堂语言精练、传神、形象、富于启发性、情感丰富的造诣。二是较强的书面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主要指写作能力,要求语文教师不仅能写“下水作文”,而且还要能进行文学创作,能创作出小说、诗歌、散文或杂感,达到“身教”的效果,同时还要能写研究论文、研究报告。一句话,语文教师要能够写文章,能够“我手写我心,我言达我意,我文传我情”。三是较强的面部语和肢体语的表达能力。面部语言和肢体语言是口头语言的重要补充,一举一动也表意,一颦一笑也传情,丰富的面部语言和肢体语言往往能够起到口头语言无法达到的效果。

第7篇:优秀文章欣赏范文

假设课外阅读是展现大自然美景的,一方面,可以利用午休、课间活动时间引导学生观察校园的美景:嫩绿的枝条、金灿灿的迎春花,洁白的玉兰花、粉红的桃花;利用外出活动等车的时间引导学生欣赏河边拂堤的垂柳;班会课上带领学生浏览街边小公园,寻找春天的足迹。这样边观察、边欣赏、边议论、边想象,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并使他们懂得观察的重要性,逐步养成细致观察的好习惯。学生通过观察,获取了真实生动、记忆深刻的素材,为习作奠定初步的基础。另一方面,利用阅读课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描写春天的诗歌、童话、散文等优秀文章,有的熟读成诵,有的摘抄好词佳句,有的借鉴修辞谋篇……

读了大量文章后,可以用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对前一阶段的阅读进行复习巩固,归纳总结。课上,举行小小的比赛,让学生说说积累的描写春天的词语,学生兴趣很高,每个学生都会滔滔不绝,一口气能说出很多描写春天的词语(这时教师给予及时鼓励,发红花,盖红旗,发小奖状);然后让学生从这些词语中选自己喜欢的词语说一两句话,练习造句,重点表扬能说出比喻句和拟人句的学生;接着重温读过的有代表性的诗歌美文,总结这些文章在写法、修辞上的特点,如:总分或总分总的写法,想象、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比喻句的不同形式等。最后指导学生做片断练习:以“春姑娘是最勤快的”为总起句说一段话:春姑娘是最勤快的。她为大地( ),她给山坡( ),她帮小溪( )……

做了这样一系列的准备,再以“春天的赞歌”为题目,进行一次习作,学生写作的语言资料库不断丰富完善了,写作时遇到的障碍大大减少,不愁没的可写了,也不愁写不够字数了。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话言简意赅地向我们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书读得多,语言积累到一定程度,文章就会写得好,笔下就会生花。

第8篇:优秀文章欣赏范文

【关键词】阅读、积累

小学生生活并不充实,读书少,阅历太少。导致小学生的作文不令人满意。那么,指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是作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语言的积累不外乎是课堂的摄取,课外赏析,深入生活实际几种途径。杜甫的名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至理名言。读是“进”,是“吸收”,是“获取”,是知识语言的“储蓄”,而写是“出”,是“表述”,是“倾吐”。事先的“进”,为以后的“积蓄”做基础,做铺垫。基本功的练习是极具长期性,一个人认知方面积累的越多,写作表达起来就会形象生动、栩栩如生。学生不能事事亲身经历,许多东西都要从阅读中获得认识,充实与提高。

教材中的课文生动形象、文笔流畅。适合认知水准,学生在课堂上,可采取多种阅读的方式帮助学生积累语言,通过朗读来获得语言的基本特质,就能把握文章的内在意蕴领悟。教学中采取多种读的方式,如学生自由读、默读、带着问题读、轮流读、分角色读等等。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学生在吟咏美文佳作时,在充分领悟、欣赏文章的语言文字之美、思想情感之美,受到熏陶、感染,文中优美词语、句子深深地印在脑子里。学生如果能在语文教师的指导下学会读文章,就不仅能自己读懂,而且有所感悟,还能够提出真正属于自己的见解,就算阅读成功的前奏,然后以此为基点,向练笔迁移,向课外延伸,向生活拓展。通过阅读,学生积累了足够的素材,那么,作文教学将会是一番新天地。

一、课外阅读中积累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了语言材料的积累,要求学生感悟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精髓,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积累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取语言材料。

低年级的作文教学要求学生写自己有兴趣、想说的话,我们可以领悟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对写话不心存恐惧,没有心里障碍,乐意写,自觉自愿地写,作文教学就成功了一半。而课外阅读更是语言元素的综合,学生喜欢什么时候看就什么时候看,喜欢看什么就看什么,这样就更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内容从何而来?很多从阅读中来。

学生的阅读应当具有极强的灵活性。如去野外游玩,转转商店……都能丰富学生的生活,陶冶他们的情操。随着科技、文化的发展,课外阅读面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出书籍、报纸、杂志外,各种有关的电视节目以及计算机网上浏览,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知识面,对提高学生读写能力都有重要作用。要求学生收看《人与自然》等这一类的节目。从中领悟大自然的美,学会用自己的话来描绘。通过学校的板报等途径介绍优秀作文,鼓励学生练习习作,从而促进学生阅读的开展,使读写相结合。

二、在日常生活中积累语言

生活本身就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丰富多彩,而生活中的语言更是丰富而有特色。世事洞明皆学问中,人情练达即文章,生活中的语言积累主要靠多听多说,在听说中理解、运用、积累。引导学生提炼生活中的语言,可以增添生活的乐趣,还可以积累到更多生活中口头语言。教师要更多给学生提供说的机会,通过各种活动进行语言交流。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演讲比赛、诗歌朗诵会、社会实践活动等。指导学生做生活中语言积累的有心人。时常留意生活中的语言,扩大语言的积累。

第9篇:优秀文章欣赏范文

在课文中被提到的中国元素有:传统民间故事、传统节日、传统手工艺术和传统饮食等。笔者试图将这些中国元素和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有机的结合,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本文将以课文为例,探讨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一、讲述中国民间故事,深入思考“四大名著”的现实意义

以八年级(下)Unit 6 An old man tried to move the mountains Section A为例,课文讲述的是《愚公移山》的故事,首先用三个问题辅助故事的叙述:How does the story begin? What happened next? Where would they put all the earth and stone from the mountain? 接下来通过讨论得出对愚公移山的看法:

(1)The story is trying to show us that anything is possible if we work hard.

(2)People should try to find other ways to solve a problem.

教师拓展提问:There is a brave person who never gives up. Do you know who he is?

学生:Yes,there are many great people like Yu Gong. But the Monkey King is the most popular star in your heart.He is the main character of Journey to the West.

这时教师呈现“四大名著”的翻译:

《红楼梦》:A Dream of Red Man-

sions 。

《三国演义》: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水浒传》: Heroes of the Marshes。

《西游记》:Journey to the West。

学生接下来分组进行讨论,话题是What can you learn from the four novels? 每组学生可以选取最感兴趣的名著进行讨论,最后每组进行展示,实现思维的碰撞,学生也能更深入思考“四大名著”的现实意义,下面是一组学生对《西游记》的讨论展示成果:

(1)I want to make my dream come true like the Monkey King,though there are many challenges I'll face,I'll try my best to achieve my dream.

(2)I think teamwork is the most important in this novel. We should believe that everyone is able to do something useful for the team if possible.

(3)In my opinion,we can learn a lot from Tang Sen. He is a good leader though he is not as active as the Monkey King. He is good at managing the team and encouraging people to make great progress.

(4)I want to say everyone is special like the four characters. All we can do is to appreciate and improve ourselves in different situations.

(5)I believe it's a good idea to face the life in a positive way. 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 .So keep fighting and we'll be successful in the future.

二、介绍中国传统节日,深入领会古典诗词的文化内涵

如在进行九年级(上)Unit 2 I think that mooncakes are delicious Section A第三课时的教学时,请学生首先翻译这篇短文的题目Full Moon,Full Feelings。 学生很积极,给出了几种各具特色的翻译:圆圆的月亮,满满的情思;月圆情更圆;圆月满深情。此法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热情。这篇课文介绍了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背后的传说:嫦娥和后羿的凄美的爱情故事。

学完课文后教师提问:What do you often do on the Mid-Autumn Festival? Yes ,we often miss our family and our friends. What do you want to say on this special day?

马上有学生就抢答:“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教师就引导学生试着翻译这句古典诗词,同时呈现PPT:

So let us wish that man will live as long as he can!Though miles apart, we'll share the beauty she displays.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学生在提高翻译技巧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以及不同的翻译。教师又拓展出与元宵节和端午节相关的诗词,并展示如下:

The Lantern Festival.(元宵节)

Hundreds and thousands of times I searched for her in the crowd.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Suddenly I turned,and there she stood,in the dim light.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端午节)

Long did I sigh and wipe away my tears,To see my people bowed by Grieves and Fears。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

But for the ideal held dear to my heart,I'm not regret a thousand deaths to die.

“亦余心之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三、欣赏中国传统艺术,深入传承民间工艺的伟大精妙

在教学九年级Unit 5 Section B 2b Beauty In Common Things 时,首先请学生欣赏三种传统的民间艺术:Sky lanterns,paper cutting and Chinese clay art,让学生体会手工制作之美。然后教师就中国传统民间工艺进行词汇的头脑风暴活动:What other traditional art forms can you think up?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形成了下面这个思维导图。

教师顺势提出下面的问题:What do these traditional Chinese art forms try to show?

学生得出结论:These traditional art forms usually try to show the important things in life ,such as love, beauty and family.

教师接着提问:What can you do to protect these traditional art forms?

最后进行小组讨论:如何传承中国民间工艺?如何使中国特色手工艺品走出国门,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们所接受和珍爱?

学生达成共识:It's our duty to make the Chinese folk works step out of the country and increase popularity among world people.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