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信息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21世纪是信息化社会,新兴科技层出不穷,智能设备、物联网等在默默的改变并且改善人民的生活方式,并且成为了推动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信息化建设是协调农村与城市平衡发展的关键纽带,也是农村经济发展和改善农民生活质量的保障,同时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手段。目前,新农村建设正在逐步的深入,信息技术潜移默化中改变了农业的发展,同时改善了农村的生活以及丰富了农民就业的途径,尤其是在农产品的生产以及销售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最终提高了民的生活质量。农村以及农业信息化建设是新农村的主要内容,是新农村建设的强有力保障,因此,分析农业和农村信息以及二者的联系,对于我国将来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农业以及农村
我们在进行进一步探讨农业信息化和农村信息化之前首先要对农业和农村的概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这样有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二者的关系。
1.1农业
农业的概念,相关学者都进行了定义,我们这里具体是以“新华”字典里的定义为例,农业就是指栽培农作物以及饲养牲畜的事业。当前,社会进步非常的快,农业的含义也在发生着变化,就目前的农业是指整个农业体系,它包括了生产前、生产中以及生产后的农业服务体系。
1.2农村
农村是指“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劳动者聚居的地方。”当前,我国正在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农业生产被重视,而且农民的生活也开始被视为一个重点,各类乡镇企业逐步成长。随着很多投资者在农村投资,农村开始成为工业、农业以及服务业同时存在的区域。同时很多农村农民开始外出务工,造成了大量农村劳动力的流失。所以有必要对农村概念进行重新定义。
农村是相对于城市来说的,我们将非城市的区域称作农村,将农村定义为农业活动发生的主要区域。
1.3农业和农村的关系
从上述的概念来说,农村是一个区域,而农业是在这个区域内所发生的一切经济活动包括农业生产、文化教育、卫生等其他行业,这些都是农村建设中所需要关注的领域。当前国内的农村问题主要是表现为农村经济文化以及素质都比较落后。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努力加强农业的建设。
2.农业信息化以及农村信息化
2.1农业信息化
农业信息化是指在当代计算机信息普及的前提下,运用计算机欣慰为主要生产工具进行农业生产。农业信息化是说农业的全过程信息化。农业信息化主要可以分为生产前 的信息化、生产中的信息化和生产后的信息化。
2.2农村的信息化
农村的信息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农村信息化是利用现代计算机以及通讯信息计算建立农村综合的信息化体系。促进农村信息资源、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农村管理信息化、农村社会服务信息化、农村文化信息化、农村经济信息化。
3.农业信息化以及农村信息化的关系
3.1农业信息化与农村信息化相互影响并相互促进
农业信息化和农村信息化两者内涵都不同,但是它们具有相互促进互相影响的关系。在对二者的建设中,忽略任何一部分都会使得两边的发展困难,如果将两者结合起来建设,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1.1农村信息化建设前期主要服务于农业信息化
目前我国的农村普遍存在经济发展落后,基础设施薄弱的情况,农村地区首先需要提高经济水平。但是目前农村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农业,经济收入不高,使得农村经济很落后。农村信息化建设前期,各建设内容都应该集中在推动农业的发展中。例如农村经济信息化可以通过建立农村电子商品平台,给农产品的销售提高多渠道的发展。
3.1.2农村信息化推动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农业的信息化需要国家的政策、资金的支持,同时还需要农民自发的推动。这首先就需要改变农民的传统观念,让农民能够切实感受到信息化带来的好处,主动去投入到信息化建设中去。农村的信息化还需要建设村村通等,这些都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物质保障。同时农村信息化培养的有文化、有知识技术的人才也将为农业信息化提供可靠的劳动力。农村信息化还可以促进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总的来说农村信息化给农业信息化提供了物质基础、人才基础以及经济基础,能够有效的推动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3.1.3农业信息化决定着农村信息化的发展
农村的主要产业是农业,只有实现了农民的增收,才能使得农村地区的其他工作展开。当前,我国的农村信息化建设是需要通过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来促进农业的发展。但是农业的发展又制约着农村的发展,如果没有农业的发展,就不能解决农村最基本的温饱问题,更不用说其他的建设了。可见,农业信息化决定着农村信息化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信息化建设;现状;措施;成效;宁夏回族自治区
AbstractTherural situation of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at home and abroad was introduced.The measures and effect of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in Ningxia were discussed,and a new model was put forward.
Key wordsrural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situation;measures;effect;Ningxia Hui Autonnomous Region
农村信息化通常是指在人类农业生产活动和社会实践中,通过普遍地采用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包括通讯技术和信息技术等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化技术为代表的新生产力,更加充分有效地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进步,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1-2]。它不仅包括农业信息技术,还应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在农村生产、生活、管理等方面普遍而系统应用的过程。
1国内外农村信息化建设现状
国外农村信息化自从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首次利用计算机进行饲料问题的研究至今,计算机应用已经渗透到农业的各个方面。目前,美国的农村信息化强度已高于工业,欧美国家的农业信息技术已进入产业化发展阶段。在发达国家,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领域包括:农业信息获取及处理、农业生产系统模拟、农业生产管理、农业专家系统、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农业计算机网络等。
与国外相比,我国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全国97% 的地市和80% 的县级农业部门都设有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机构,农村信息员发展到18万人,初步建立起从上到下的农村信息化队伍。覆盖省、地、县、乡的农业信息网络平台初具规模,初步建立起以中国农业信息网为核心、集20多个专业网为一体的国家农业门户网站,全国31个省级农业部门、80% 左右的地级和40% 左右的县级农业部门建立了局域网和农业信息服务网站[3]。全国41% 的乡镇农村信息服务站有计算机,并可以上网。庞大的农村信息网络服务体系全面提升了农业系统信息资源开发和共享水平。
2宁夏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提出
2007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以农村信息化建设为突破口,实现宁夏跨越式发展的总体目标。宁夏有400万农业人口,占全区总人数的近70%。对于农村建设来说,修建道路、美化村容、建造楼房等只是环境场所的变化,只有消除城乡之间的信息鸿沟,才能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由于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网的互不准入,已造成重复建设和巨大的资源浪费。自治区党委、政府大胆提出利用现有资源实现“三网”有效融合的设想,确定以宽带作为多业务承载平台,利用电信数据传输网传输广电提供的高清晰电视节目,利用机顶盒等设备,在1条入户网线上为用户实现上网、打电话、看有线电视等多种业务的IPTV发展模式,政府通过恰当处理产业链核心的价值关联,使宁夏首先在全国突破“三网融合”部门网络资源分割的体制障碍,在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实现“合作共赢”。
3宁夏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3.1搭建统一信息平台
邀请全国最知名和权威的专家到当地调研,并对信息化方案进行充分论证和研讨,摒弃了北京、上海等地建立省、地市、县、乡镇和村五级平台的一贯做法,确立了在自治区建立一个统一平台[4],直接对地市、县、乡镇、村提供服务的方案和思路,并按此方案和思路予以实施。自治区财政先拿出2 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中心平台建设、呼叫中心建设以及信息资源整合,并采取先建后补的办法,吸引企业和招标单位投资,解决先期投入问题,要求各地按照统一标准将信息服务站先行建立起来。验收通过后,自治区政府再以奖励的方式拨付2 000万元资金,有效避免了标准不统一、设备不到位等问题。
3.2充分整合全区资源实现共享
统一信息平台建成后,自治区政府利用自身优势,充分整合全区的信息资源,在全区范围内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共享。自治区政府组织全区300多名优秀专家,为农民提供实时的在线视频信息咨询服务,使农民得到了实惠。并在这个平台上汇集了各类文化信息共享资源、宁夏数字图书馆、远程教育等丰富的文化教育资讯共3 500多个影视节目,极大地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拓宽了农民的信息渠道,增加了农民的受教育机会。
3.3加强信息员队伍,建设谋求可持续发展
自治区政府在平台建设问题上将复杂问题简单化,使自治区的平台直接进村,让农民技术上不操心,给农民带来很多方便。在稳定信息员队伍、提高信息员素质的问题上,宁夏想出了一些有效的办法:一是对信息员进行培训,解决农民不会用电脑、不会上网的问题。二是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政策给信息员补贴[5]。宁夏有科技特派员制度,财政可给予每人300元的补助;大学生村官可兼做信息员;另外本级财政通过支农的方式也可给信息员一定补助。三是允许信息员在提供专门商业性信息服务时获得提成。四是鼓励信息员创业,支持其在劳务输出、农产品销售等方面充当经纪人的角色,调动信息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五是以服务站为载体提供更多的服务,争取财政支持[6]。目前,很多服务站都整合了计划生育、流动人口、工商、治安等十几个大类、几十个小类的基层服务,少花钱多办事,并获得了财政支持。
4宁夏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成效
据统计,2007年以来宁夏通过信息服务站上传和农产品供求信息29万多条,实现农产品网上销售收入2.3亿元。“宁夏模式”引起国务院信息化专家的关注,并将宁夏列为全国第1个国家级社会主义农村信息化工作省域试点。2008年9月1—3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组在宁对国家级社会主义农村信息化省域试点进行验收评审,并邀请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等八部委领导现场观摩。专家组认为,宁夏农村信息化试点方案科学、理念先进,可操作性强,工作有创新性,出色地如期完成预定的各项试点任务,所取得各项试点经验有很高的推广价值,一致同意通过验收评审。2008年9月1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宁夏召开农村信息化工作现场会,在全国范围内学习、推广宁夏经验。
5结语
总结宁夏建立农村信息化的长效机制的基本思路是:公益信息服务部分由财政支持,其余部分则通过市场化运作,使市场和公益结合起来运作。这也是有中国特色农村信息化的基本特点之一。宁夏的农村信息化走出了一条低成本、高效益的道路,特别是在网络和资源建设层面实行全区集中和整合的做法非常有用,既避免了各地市各部门分散进行,导致资源浪费和形成信息孤岛的情况,又加快了建设的进度,实现了信息的全区最大化共享,使信息本身的边际成本递增规律和溢出价值得以体现。这是小省区相对欠发达省区走出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实现跨越式和赶超式发展的可行模式,对全国和其他省市都有借鉴意义。
6参考文献
[1] 李道亮.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报告(2008)[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33-36.
[2] 陈良玉,卢兵友.农村信息化探索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321-323.
[3] 赵春江.农村信息化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28-132.
[4] 王文生.中国农村信息化服务模式与机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50-55.
[关键词] 信息化;农村;信息技术;农业科技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06. 026
[中图分类号] F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06- 0046- 02
1 农村信息化的相关理论概述
农村信息化是人类在农业生产活动和社会实践中,通过采用以通讯技术和信息技术等为主要内容的高新技术,更加充分有效地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进步的过程。农村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一部分,它是一种社会经济形态,是农村经济发展到某一特定过程的概念描述。它不仅包括农业信息技术,还应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等在农村生产、生活、管理等方面普遍而系统应用的过程。农村信息化包括了传统农业发展到现代农业进而向信息农业演进的过程,又包含在原始社会发展到资本社会进而向信息社会发展的过程中。
农村信息化从技术角度包括农村通讯设施和农业基础设施装备的信息化、农业技术操作的自动化、农业经营管理的信息网络化、农产品交易的电子商务化等。
2 我国农村信息化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2.1 我国农村信息化现状
虽然我国的信息化水平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一段距离,但我国的农村信息化建设在最近的几年里有了相当快的发展,农村信息网络逐步形成,以科技信息服务体系为主要内容的信息服务网络逐渐完善,农村信息化的基础设施、软硬件技术正逐步发展,农业和农村信息化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1)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得到发展。截至2012年年底中国农村100%的行政村已接通电话,20户以上的自然村通电话率达到98%。我国100%乡镇能够上网,其中具备宽带接入能力的村镇比例为:乡镇99%;行政村85%。在中国的广大农村地区,固定电话的拥有率已经降至46%,而手机的拥有率则上升至90%。
农业部正在组织开展的农业信息服务电视、电话、电脑“三电合一”的试点,有效地解决了信息服务模式单一的问题。各地出现了百万农民上网工程,信息进村入企、电波入户、信息公告栏、农技110等服务模式。
(2)农业信息技术应用效果显著。中国国家科研计划从1990年开始,连续支持“农业智能应用系统”的研究与应用,已研制出棉花、水稻、芒果等多种作物的生育全程调控和农事管理专家系统,以及鱼病防治、苹果生产管理专家系统,开发出实用农业专家系统200多个,在全国22个示范区应用后,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另外,数据库、多媒体、人工智能、系统模拟模型和3S等信息化技术在农业宏观决策、资源区划、遗传育种、灾害预管、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得到一定应用。
2.2 我国农村信息化面临的问题
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虽然具备了一定基础,但目前还存在众多问题,尤其是对农村农民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总体上看,还不能适应建设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
(1)农民信息接收能力差。我国的广大农民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文盲比例较高。据2006年普查结果,中国4.9亿农村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3年,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9.1%,接受过农业职业教育的不足5%,绝大多数农村劳动力仍属于体力型和传统经验型农民,还没有掌握现代生产技术。
(2)专业信息技术人才较匮乏。农业科技信息化建设对人员素质的要求与其他信息行业有着明显的不同,需要的是既懂农业又了解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目前,我国农村平均每乡镇科技信息员不足3人,数量和素质远不能满足基层科技信息服务的需要。
(3)科技信息资源分散。现阶段,科技信息资源多头建设、分散管理,致使基层科技信息“孤岛化”,使得科技信息资源不能有效共享。例如,农业部门实施的“金农工程”,重点针对农产品流通环节;教育部门的“校校通”主要面向农村中小学校;广电部门的“村村通”主要集中在光缆布线基础设施建设上。所以,需要建立跨部门、跨地区、跨学科、多层次、分布式的国家农村科技信息共享服务体系与共享机制。
3 信息技术的保障
信息化建设取得巨大成绩与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是分不开的。信息化建设取得的成绩是因为信息技术的巨大发展。目前已有很多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农业、经济,极大地促进了它们自身的发展。今后,国家应加大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和支持,将运用各种信息技术促进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3.1 多媒体技术在农业技术推广领域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则是将声像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紧密结合在一起,是信息处理技术的一次伟大变革。如何加快新成果新技术的推广普及是农业新技术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VCD、DVD机和电脑光驱的普及,农业实用技术VCD、DVD光盘和电脑光盘成为农民获取信息的首选。目前,我国农村信息传播渠道还不太发达,农业实用技术VCD、DVD光盘和电脑光盘是农民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全国拥有9亿农村人口,4.5亿农业劳动力,多媒体技术在农业上的广泛应用,为解决这个矛盾提供了一个好的途径。
代表们建议,省政府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一是把农村信息化建设纳入政府的发展规划。二是开展信息化普及教育。在所有农村地区由政府为所有的中小学提供网络接入设备、信息终端设备,组建局域网,大力开展信息通信知识基础教育,并设专人负责操作、管理。搭建远程教育平台,组织开展农村远程教育,为广大农民提供急需的科学技术知识。三是提升农村信息化技术能力。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村村通工程”的扶持力度,完善农村信息网络,向农村地区人民提供信息和技术服务。四是积极开展信息互助。积极组织信息专家和其他领域专家下到乡镇和农村,做好农村信息服务和指导工作。同时,充分利用“农民信箱”、“农信通”等产品,普及信息富农的知识和技术。
办理结果:加强政策扶持和投入 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
省人大常委会将这件代表建议列为2007年重点建议。承办单位组织进行了深入调研,并多次听取代表意见,认真办理建议。
一、加强战略性研究。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并下发了《关于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意见》,出台了《浙江省数字新农村示范(试点)实施方案》,从经济、政务、文化、社会等领域,选择一批基础条件较为成熟的县、镇、村开展试点示范工作。此外,开展数字新农村发展规划、数字新农村建设标准等相关研究,探讨全省数字新农村建设工作。
二、推进农村经济信息化。推进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信息化建设,构建“农村现代流通网”。实施“千社千品富农”工程,加强农村供销社系统信息化建设。推进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和购销便利。加快邮政系统信息化,完善邮政连锁配送体系。加强农村旅游服务业的信息服务,促进农村旅游业发展。加快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等信息化建设,提高农村金融信息服务水平。
三、加强农村社会信息化。建设综合性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加快科技信息下乡、进村、入户。推进“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与“农民信箱”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建设全省公共卫生信息服务体系,加快农村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站信息化。建设农产品和药品安全信息管理系统。运用信息技术强化农村劳动力培训管理,构建一体化的农民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农民权益维护的监管和服务信息系统。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管理预警和应急处理系统。
四、推进农村政治文化建设信息化。加强基层政府门户网站建设,促进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建立健全农村税费改革综合监管信息系统。鼓励开发切合“三农”实际需求的文化信息资源,提高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广播电视站等公共文化设施的信息化水平和提供信息服务能力。推进数字电影进村,增加服务“三农”的广播电视节目套数,延长播出时间。
农村教育信息化的过程,同样是一个教与学的过程,师资力量是决定一个地区教育水平的首要因素,在信息化的教育过程中这一基本原则也不例外。在农村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教师的职责将发生重大的变化,老师的教学方式不再是传统的课堂的书本教学模式,要学会利用高科技的信息技术为学生打开通向城市的信息化大门。因特网学习和光盘学习应该成为教学的常态。我国农村地区的教育质量和教育环境全面落后于城市是不争的事实。在信息化的过程中,农村老师对信息化教育资源本身的掌握程度值得关注。尽管国家和地方政府对教育的重视都逐渐加大,但是仍然不能改变农村地区教师偏老化、学历偏低化、教学方法落后、对科技知识了解少等现实困扰农村教育之殇。特别是信息化资源的处理和利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老师加以指导和协调的特点,更是加剧了这一困扰。
二、观念
我国城乡差距巨大的现实和“读书改变命运”的观念让农村地区的思想变得更加保守,特别是在教育方面表现得更加突出。针对要实现网络与信息化教育这样的教育模式的接受程度和认识程度不深,大多数人仍然认为书本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对课堂网络化等新兴的教学内容不能理解。家长对教育信息化中部分内容的观念上的差别不仅仅只是对学生思想上的影响。实际上,观念上的差别直接给信息化资源的采购以及推广有负面影响。例如,学生对使用电子图书馆的费用,家长表示出不理解的态度,而且久而久之,经费为难的农村学校方面会更加为难,最终影响的是农村学校信息化的进程。
三、对我国农村地区信息化教育的建议
(一)改变教育观念,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
观念上的改变是一个新生事物发展推广的助推器。我国正处在社会变革的时期,许多问题都面临着观念的冲击和现实的考验。农村地区对黑板加粉笔和书本教学的运用是传统教育的精华部分,这样的教学模式培养了无数的跳出农门的学子,为读书改变命运这样的观念写下了完美的注脚。同时,这也是农村教育信息化推广的助力,学校、教师、家长对信息化教育所能带来的教学质量(学生成绩)的提高所持的怀疑态度,让农村地区本来就薄弱的信息化基础更加脆弱。这样的观念并没有错,但是需要教育部门联合地方政府和区域社会对教育信息化的知识提供更加清晰明确的宣传。利用村委会等基层自治单位为农村电子图书馆、期刊的建设和采购进行宣传;要求老师切实履行利用电子信息教育资源进行教学的义务。
(二)加大对农村信息化教育的投入,特别是对信息化基础平台的搭建
一、农村经济发展中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随着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中的快速推广和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和经营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多地获得各级政府部门和农民群众的重视。现代农业的主要特征是其发展已经不再是传统那种仅仅依赖农业资源投入的多少来决定生产效果,而是更多的取决于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利用程度,也就是农业信息化的程度。农业信息化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要途径。农业信息化在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上作用非常明显和有效。不仅如此,农业信息化在提高农村经济效益、促进农村经济规模化、产业化等方面也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一,农业信息化有利于改变农村传统生产方式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目前我国农村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我国“三农”问题中的一个难点。农业信息化建设对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非常好的效果。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极大地提高农村生产过程各个环节的劳动生产率,以及实现农业资源的充分、合理、有效地利用,并能够推动我国农业生产逐渐向自动化和产业化的方向发展。同时,大量运用信息技术还能够极大的提高其生产产品的科技含量,可为广大农民带来更多经济效益。其二,农业信息化有利于构建和完善我国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是否具有一套良好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是影响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构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合理有效的信息服务机制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充分利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是农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样的信息服务机制也才能够更好的、及时准确的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各种相关技术和服务支持。例如运用互联网技术能够为广大农民或农村企业家提供实时准确的市场信息,这样农民或农村企业就可以根据市场实际情况,从事各种农业生产,产品也将更加符合市场的实际需求,广大农民和农村企业也能够获得更大的经济收益。而且构建有效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对提高农民自身素质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能够很好的为广大农民群众进行相关的教育和培训工作,使农民群众能够掌握更多的科学技术知识。其三,农业信息化有利于农村经济向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规模化和产业化生产经营能够极大的提高经济效益和降低成本。在农业生产过程的各环节中,如果能够充分运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就可以大大提高其劳动效率和降低生产过程的成本,还能提升其生产经营的管理能力,这些都是利于农村经济向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的关键因素。综上所述,农业信息化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甚至可以说也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最佳选择。
二、农业信息化对农村经济增长贡献率的理论模型构建
如何得到农业信息化指数,是构建农业信息化对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模型的前提和基础。关于信息化程度的评测方法,目前在国际上主要由信息化指数法和波拉特法两种。其中信息化指数法是由日本经济学家小松琦清首先提出来的,这种方法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设置各种与信息化相关指标因素的值及各指标在信息化指数评测中的权重,最后计算出信息化程度。这种评测方法在指标划分、指标权重设置及其计算方式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波拉特法的主要特征是它将信息部门看作影响经济发展的一个独立因素,并通过信息部门在经济活动中产生的结果及相关信息形态的转换来测得信息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占有的比例,也就是该经济形态下的信息化程度。这种方法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因为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调查的数据难以确保真实和准确,而且对信息部门的划分也不明确。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水平还处在比较低的阶段,也有着我国特殊的国情,因此在进行我国农村信息化程度的评测时,不能直接使用上述的两种评测方法。因为我国农村的实际统计数据并不完全符合上述两种测评方法。在构建模型时,为了降低模型的复杂程度,也为更清晰的说明要研究的问题,文章对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要素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简化。在文中只考虑劳动力的数量、资金投入的多少和信息化的程度三个重要要素,这三个要素都是影响农村经济产出的关键因素,其中农业劳动力投入、农业资金投入和农业信息化程度与农村经济产出之间的关系可用数学函数表示:Y=F(L,K,I,t)(1)在式(1)中,Y表示农村经济的产出,L表示农业劳动的投入量,K表示农业资金的投入量,I表示农业信息化的程度,而t是时间变量,表示不同时期各因素对农业经济产出的影响,其中本文对时间t是以年度作为计量单位的,这也符合我国统计的实际情况。研究未对农业信息化与农业劳动投入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农业信息化水平与农业资金投入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考虑。因此,可以对(1)式根据时间t进行全微分,整理后可得:YY=αLL+βKK+γII+C(2)在式(2)中:YY表示农村经济产出的增长率,LL表示与农村经济产出增长相应的劳动投入量的增长率,α表示劳动投入量对农村经济产出增加中的弹性比率,而αLL表示与农村经济产出增长相应的劳动投入量增加引起农村经济产出增加的增长率,C表示除劳动、资金和信息化三个要素之外的其他影响农村经济产出增长的各种因素综合。其中KK,βKK,γII,β,γ都与LL,αLL,α类似。通过式(2)可以清晰的知道农村经济产出增加是由劳动投入量、资金投入量和信息化水平三方面共同作用产生的。因此,只要我们知道劳动投入量、资金投入量和信息化水平对农村经济产出增长中的弹性比率,也就是α,β,γ的值,我们就可以通过计算求得劳动投入量、资金投入量和信息化水平分别在农村经济产出增长中的贡献率。而式(2)中α,β,γ的值可以运用统计学中的回归分析法估算得到,得到α,β,γ的值后,就可以获得各要素对农村经济产出增长的贡献率,其中农业信息化水平对农村经济产出增长的贡献率,用符号CI表示,其具体计算公式为:CI=γIIYY(3)
三、实证分析
实证分析的数据是以我国中部地区2009—2014年间农业领域相关数据为基础,运用该模型分析这个时间段内农业信息化水平在农村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其中,关于这个时间段内的农业信息化指数,也就是上述模型中的农业信息化水平I的值研究采用参考文献5中对农业信息化指数的计算方法。这里的信息化指数也就是上述模型中所指的农业信息化水平。由于现实的统计数据与上述模型中的指标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不能直接将基础数据放在该模型中使用。因此,在运用该模型进行测算前,文章对我国2009—2014年间农业统计年鉴中的相关基础数据根据模型的实际情况进行一定的归类和整理,并将整理好的数据信息在SPSS统计软件中运用统计学中的最小二乘法对上述式(2)进行回归分析和参数求解,得到式(2)中α,β,γ的具体数值,其测算出来的具体结果如下所示:YY=1.678LL+0.567KK+0.152II+0.068(4)其中式(3)的回归判定系数R2=0.995,说明该模型拟合的程度较好。因此,就可以根据式(3)得出2014年该地区农业信息化水平对该年农村经济产出增加的贡献率值,经过计算其结果为26%,也可以采用同样的方式得出同期农业资金投入量和农业劳动投入量对我国农村经济产出增加的贡献率值,其分别为52%和22%。而在同时期的相关发达国家中,农业信息化水平在其农村经济产出增加中的贡献率已经达到40%以上。由此可见,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水平与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我国农业经济基本上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生产率都比较低,所以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还需要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和提高。此外,通过式(4)还可以认识到农业信息化水平指标项γII的系数γ是大于零的,可见中部地区农业信息化水平对农村经济产出的增加是具有正向促进作用的,且促进作用还非常明显。尽管农业信息化本身没有什么固定的形式和具体的形态,但农业信息化在减轻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劳动成本、提高农民自身文化素质以及农产品的质量等方面都有着十分可观的作用。
四、结论及对策
关键词: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建设;思考
一、农村经营管理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重要意义
我国的农村经营管理工作已经发展十余年,时至今日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全球的工业、信息及城镇都处于大转型大发展的背景下,推动农村经营管理工作在信息化建设道路上前进是我国新农村建设建设的必经之路,也是我国现代农业转型与发展的重要转折点。新世纪以来,为加紧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工作进一步得到重视。在此基础上,我国农村的面貌已经显现了重大变化,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农民对农村经营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些问题给新农村中经营管理工作既带来了机遇更形成了挑战。这种情况下,农村对经营管理工作进行信息化建设与深入发展的诉求越来越高。只有加强与加深农村经营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才能从根本上极大提高我国农村经营管理工作的服务水平,从源头上深刻而更加全面的推进我国的农村经管工作发展。创新农村发展机制,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入发展与进步。因此,各地农村管理人员与领导应当充分认识与重视经管系统进行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将继续大力发展其信息化建设的任务放到农村工作的重要地位。各级相关部门应从整体规划、资金支持、科学领导等各个方面正确分析农村经管信息化建设发展问题,迎难而上,为农村经管信息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贡献力量。
(二)现实必要性
农村经管工作的信息化建设不仅是我国现代化农业建设的必然选择,还与当今经济政策密切相关,对政府职能的实现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首先,农村经营管理系统的信息化建设要求提高对现代先进科学技术成果的应用。这便要求在经管工作全部环节的信息处理工作中,对信息不仅要能够做到科学化的统计,更需要进行智能化的设计与管理以促进经管工作效率和质量的真正提高。这种观念指导下,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才能更加顺利展开,农村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才能有全局指导。具体例子如可以将现代化的遥感技术应用到我国农村的农业管理与种植中:遥感技术不仅可以帮助农民科学而精准地对耕地中农作物可能的产量进行预估,还能够帮助农民监测自然灾害的发生。这便给了农民及相关部门以反应的权利,保证把农民损失降到最低。另外,信息化建设中,不少信息技术专家还能够就土地种植及其他问题对农民进行指导,帮助其生产活动更科学更高效。其次,我国经济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曾明确指出与要求,各地区的经济要做到全面统筹城乡发展,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只有继续重视信息化建设,逐步极大地提高农村经管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工作能力,才能够从根本上缩小城乡之间用“数据信息”架构起来的沟渠。在农村经管工作中渗透现代文明,才能帮助其实现跨越式发展。信息化建设能够为农村经管工作建立起一个比较系统而全面的信息与资源的共享网,对全农村各项工作起到相互联系的纽带作用,最终实现总体的跨越式前进。最后,农村经营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水平与政府职能及其农村的管理职能履行情况密切相关。农经管理信息化系统能够为农村构建出一个较为广大的系统的信息网络,将农业发展各相关要素都纳入其中。政府的职能情况在这种结构下发生转变:如当一个农村建立起能够对生产经营进行监测的系统时,政府便只需要及时对这一系统的数据进行收集与分析。这时政府的职能便转变为制定宏观的针对性经济政策保证农业经济的健康平稳发展。
二、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总体布局
(一)架构网络信息模式
经管信息化建设需要相关农村提高本村科学技术水平,为信息化提供可靠的硬件环境。网络信息模式的架构需要建立起“县、乡、村”多层级信息网络体系,保证农村在进行数据的合理化探寻时及时了解大环境信息和上级政策。
(二)建设信息化建设管理示范村
在建设三级型经管信息化工程的同时,应同时建设能够起到示范性作用的经管信息化先进村。建设过程中,应当始终贯彻落实整体与区域结合,重点示范,稳中推进的方针要求,在综合提高整体农村经管信息化建设水平的同时,选择一些村落进行重点培养和发展其信息化示范工程水平。
(三)建立信息化建设培训基地
保障农村经管工作信息化建设稳步合理推进还离不开对经管相关工作人员及领导机构的培训工作的重视。基于此,有条件的农村基层可以开展信息化教育基地的建设,一方面能够起到普及与重视经管信息化建设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能够宣传经管信息化建设的工作,促进建设工作效率的全面提高。
三、实现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措施
(一)基本保障———重视基础设施建设
信息化建设虽然是基于现代高科技技术与设备的信息化工程建设,还需要基本的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经管工作信息化工程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各级农村或农业部门要把经管信息化工程作为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对于各级管理工作建设者来说,则应当从大局角度考量本地区的信息工程建设,从上一级或全国着眼建设综合性的信息平台。在此基础上加强经管信息共享系统的设施建设,用基础设施结合网络设施平台,形成信息化综合服务的网络、网站与系统。
(二)技术支持———提高区域信息开发技术
区域信息开发技术是农村经管工作的技术支持力量,提高经管工作效率需要加强对应用信息开发技术的重视与创新。各级农村部门在对信息合理地采集与初加工之后,应着重于以国家标准为指导要求对经管信息进行处理、分析与。因为这种技术的提高需要在保证农经信息规范而标准,保证数据计算的精确性以及数据分析的到位性。在此基础上提高应用信息开发技术,需要积极构建关于经管信息的一站式服务并广泛结合最新的网络发展。具体例子如可以通过手机短信、智能手机应用、视讯交流工具等多种手段协同推进信息的应用与开发。
(三)前进方向———加强组织领导力量
一项好的工程建设离不开有力而正确的领导力量的指导与引领。对农村经管信息化工程建设来说,其领导组织决定着整个农村经管信息化建设的前进方向,更直接影响着经管信息化建设的结果与效率。因此,在对农村经营管理工作进行时,各级农业部门要重视起组织领导的力量,切实把农村经营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纳入到整个农村的发展规划与总体布局中去。就农村社会而言,信息化建设组织领导机构还应当开展经管信息工程的宣传工作。用积极宣传营造农村社会对经管信息化工程的良好氛围,并注意定期就经管信息工程工作进展展开研讨会讨论,总结失败教训或成功经验,为日后的建设工作提供参考。
(四)辅助力量———规范农经业务建设
规范化的农经业务工作是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工程建设的基本依据和最重要的辅力量。这一方面便要求相关部门,必须就农村经营与经济问题进行流程上的认真梳理与业务上的严格规范。在此基础上,还应当重视制定规范与推广使用农经问题相关规范的工作。在土地承包责任制的问题上,可以就具体方面规定业务流程,制定规范的土地经营权登记与管理办法。另外,在农村财政问题上,可以采取财政型的奖补制度提高农村工作人员及农民为农村建设献策献力的积极性,健全全村经济事务一事一议的制度。经济问题上,则需规范农村筹资筹劳的具体过程,最终促进经济监管领域各项工作的全面制度化,为农村经营管理工作提供最积极的影响力量。
作者:李亮 单位:山东省东平县老湖镇农村经营管理站
参考文献:
[1]徐刚.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迎来春天———访农业部经管总站副站长贾广东[J].农村经营管理,2013(02).
[2]马亭山.全国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建设经验交流会在运城召开[J].农村经营管理,2012(06).
[3]刘成宜.浅议农村经营管理的信息化建设[J].科技创业家,2012(06).
新疆地域辽阔,乡村之间距离遥远,距离城镇也较远,交通不便。同时新疆是个有47个民族的少数民族地区,语言、文化的不同使交流变得困难。新疆又是一个教育资源、信息产业相对弱势的地区,新疆还是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这些因素的客观存在对于新疆农村信息化建设来讲是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本文在分析了新疆农村的境况,提出几种可以尝试的途径,以期对新疆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起参考作用。
【关键词】新疆农村 存在问题 信息化建设 对策
新疆位于我国的西北边陲,166万平方公里的区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六分之一,但其中丘陵和高原约80万平方公里。在新疆生活的47个少数民族中有以传统农耕为生的,也有游牧民族,城市化的步伐也是刚刚起步。地域的辽阔,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化的差异,势必造成信息传播的各种困难。这样的现状使新疆农村的信息化建设也面临着挑战。
一、新疆农村信息化建设进程中的几个问题
1994年,国家农业部首次提出旨在推进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金农工程”。为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农业网站等相继开办。新疆农村的信息输入主要是通过广播、电视,但一些内容老百姓感到枯燥而不愿接受,对现实问题的解决才是他们最关心的。在新疆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以下几个问题不容忽略。
(一)现代信息社会中的“知沟”问题
1970年,美国传播学家蒂奇诺等人提出来“知沟”理论假说,他们认为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无论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还是低者都会带来知识量的增加,但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结果是两者之间的“知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媒体的迅速发展,手机、电视、广播等在农民的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因为各种客观原因,新疆农村整体上信息基础实施比较薄弱,农民在田间地头可以用手机打电话,但报纸、互联网的使用却很少。
(二)电视带来的变化
近年来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使农村、农民的各方面状况得到普遍改善。新疆农村也不例外,农民回家听广播的变少了,生活因为有了电视而变得比以往更加丰富,电视信息可以直接进入到千家万户。但同时还带来了新的问题,柯克・约翰逊在 《电视与乡村社会变迁》中说:“虽然电视带来了变化,但它同时也贬低了许多村民眼中的传统乡村生活。今天,鲜有年轻人希望继续从事父亲和祖父们的工作。”。
有些农民看电视是以消磨时间为主的连续剧或一些娱乐节目居多。这是因为新疆的大部分农村地区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而读报纸、上网对用户的知识和基础教育有一定要求。造成了网络、报纸的不能普及,而电视备受欢迎。
(三)农民的媒体素养
在新疆的部分偏远乡村,对媒体的认知还停留在广播这一种形式。有些少数民族村庄中的居民没有一个会说汉语认识汉字的。而广播能够开播的语种又比较有限。可想而知他生活在怎样的信息环境中,他是不是知道这个世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而“他”决不仅仅是一个人,他可以代表相当一部分语言不通,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民群体。在一个有80人的乡镇干部培训班中,会用电脑,常看新闻,会用互联网的人也只有41人,“不会用,没电脑”等现实问题是最主要的几种因素。
二、几种可能的对策
(一)扫盲脱贫
1、切实推进“双语”教学
汉语是我国在各个领域使用最广的语言,那些居住在偏远落后地区的少数民族同胞也应该被带动起来,了解汉语学习汉语使用汉语,这样才能保证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不脱节,不落伍。应该鼓励和支持像南疆“依麻木乡国语小学”那样的乡村汉语小学,并给予政策性的扶持,调动各种积极因素让这样的学校一直运转下去。
2、扫盲不仅停留在表面
扫盲并不仅仅是认识文字会说几句汉语就不叫“盲”。要真正的放下姿态,让更多的新疆农村受众从心理和思想上多接触社会,接受丰富的信息内容,才有可能加速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使新疆各地农村融入到现代信息社会当中来。
3、知识可以脱贫
有关政府部门应该继续加大资金上的扶持,精神上的鼓励,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教育资源的调配等,带动了很多偏远农村教育的发展。如果扫盲和脱贫这两项工作到位了,既可以推进基础信息条件的建设,也可以使信息被接受。在此前提下,以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为手段,将信息集成和网络服务作为目标服务于农业服务于农村的信息化建设服务。
(二)让世界了解新疆和新疆农村
新疆在不断发展,新疆丰富的旅游资源、矿产资源、特殊的民俗风情都应该被正确的宣传。新疆农村的发展应当让世人了解,这样才可能有更多的人愿意来旅游来投资,改变今天的面貌。
(三)信息化建设能否做到“村村通”
在新疆农村,这个“村村通”不仅是信息的通畅,其实也必须是路途的通畅,这样才能保障新疆农村的信息化系统工程得以正常的运行。如果在推进“双语”教学的过程中,再多增加一些语种,使信息传播的渠道更加通畅就更好了。
(四)培养一批来自农村的信息员
在信息化建设基础阶段,需要培养一批来自农村的信息工作人员,包括不同民族的,文化程度不完全相同的人员。一样的成长背景,一样的民族等各种便利条件会使当地农民更容易对这些信息员产生信任。只有这样一批人可以在新疆农村这种“熟人社会”中发挥其优势。这样信息员可以在农业方面进行技术推广;对最新的惠农政策进行宣传;最新的农产品供求信息可以直接告知当地村民;甚至可以手把手的教那些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农民学习电脑、网络的使用等。无论是什么项目的建设都离不开人的力量,选对人才能奏效。在信息员的帮助下,让农户尝到甜头才能真正从心里感觉到这些工作是在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才会有人去关注去关心并主动地参与到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当中来。
新疆农村信息化建设无疑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如何提高面向农村服务的职能,为新疆农村的特殊状况真正开出一剂良药,让新疆的各民族同胞尽快融入到现代化的信息社会中来,需要做的研究还很多。■
参考文献
①柯克・约翰逊:《电视与乡村社会变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②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③陈力丹,《2009年中国的新闻传播学研究》,《国际新闻界》,2010年第1期
④方晓红:《大众传媒与农村》,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2
⑤喻国明:《中国媒介生态环境分析》,中国传媒中心,2006
基础设施比较完善
英国政府认为,信息技术的普及对农村经济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极为重视农村地区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到2005年,英国电信已使全国 99.6%的电信交换所实现宽带接入。2011年英国宽带网已经可以接入全国 99%的家庭,成为G8国家中宽带网络最密集的国家。据英国国家统计局数据,2007年英国家庭互联网普及率为 61%,其中宽带普及率为51%;2008年分别上升到65%和56%;2009年,进一步上升到70%和63%,领先于欧洲其他国家。目前,英国农村地区的互联网、3G无线网络等已经基本覆盖。
专设上网中心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互联网、移动电话和数字电视在英国农村基本得到普及。进入21世纪以来,英国政府先后启动了“家庭电脑倡议”计划和“家庭培训倡议”计划,促进了农村家庭上网的快速普及。据统计,目前英国100%的农民拥有手机,其中82%的手机可以上网;所有英国农场有电脑,其中99%能上网,而超过50%的农民通过互联网的运用获得收益。
英国政府极为重视农村地区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了帮助更多农民应用互联网,2001年,英国教育部在全国建立了1000多个上网中心,鼓励农民通过网络获取信息或学习新技术。网络中心规模大的可配置200多台电脑,小的只有一间屋、几台电脑。现在,这种网络中心已发展到6000多个。
在偏远地区,政府设有移动上网中心,用一辆装备10多台可上网电脑和一名技术顾问的大巴士,在一地停留一周,吸引当地人使用网络。
数据资源建设显成效
英国农业信息化从起步就一直非常注重和加强基础数据建设。从政府、学校到企业、农场等,都根据不同需求目标,围绕产前、产中、产后不同阶段,建设了大量基础性数据库并积累了丰富数据资源,为政府决策、科学研究、生产经营等提供了有效基础支撑。
国际英联邦农业局建立了庞大的农业数据库系统,包括农业环境、作物种植、动物科学、食品营养等各方面信息,每年更新数据超过35万条,迄今已为690万农业科研人员提供了数据查询和科研服务。英国政府还统一规划建设并运行了“全国土壤数据库”、“农业普查数据库”、“单一补贴支付数据库”等基础数据库系统。其单一补贴支付数据库包含了英国每个农场的基本信息,包括农场规模、牲畜数量、农机具情况、每一地块的具体信息 (编号、面积、边界、拥有者、耕种者、用途等)等等,数据非常翔实,是政府发放农业补贴的重要依据。
一些大学、农业研究机构、软件公司等也根据农民需要建立了许多专业性的数据库,成为国家数据资源的重要补充。
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经过多年发展,英国借助信息化手段建立了便捷、高效的现代化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并根据农民不同的需求分成三个不同的大类。
第一类是政府组建的农业农村信息服务网站或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免费为农民、农业科研工作者提供政策、科技、天气等方面的公共服务信息。通过英国政府和有关机构共建的农业经济评价系统,任何农场都可以把自己的投入、产出等数据输入系统,以确定自己农场的经营水平和状况。
第二类是各种独立于政府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主要通过低价有偿或缴会费的方式为农民提供市场动态、生产经营分析、技术咨询等服务。英国国家农民联合会在全国有255个分部,个人或团体会员9万多个,覆盖英国农民总数的70%以上。联合会通过建网站、发送电子邮件和手机短信、免费寄送杂志、提供电话咨询等方式,为会员提供各种农业信息服务。
第三类是各种企业等市场主体,通过商业化模式建立了有影响力的农业技术专家团队和针对性较强的专业性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农民一般可通过合同关系,选择一个专业机构或一名技术服务专家为自己的生产经营提供咨询和指导,并通过无线网络和手机在田间地头获取这些机构的相关服务。
增效保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