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范文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第1篇: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范文

    本节课是围绕“什么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及“反射的类型”展开的。如何形象、生动地使学生了解反射是本节教学的难点之一,教师以活动开头,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出“反射”以词。接着以“膝跳反射”的实验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反射。对于反射的概念,教师没有直接给出,而是分解成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回答问题同时自然归纳出反射的定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节课处处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关于“反射弧的组成”,与课堂开头的活动互应,引导学生思考“手是先感觉到疼还是先缩回”这个问题,要解答它应先了解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自己总结出反射弧的组成。另外,学生通过分析膝跳反射的反射弧,进一步巩固了反射弧的组成知识。

    复杂反射的建立是通过“狗对铃声引起唾液分泌反射”为例来讲解的。“小狗做算术”这道思考题即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复杂反射的建立过程,又引导学生思考“动物能否理解文字、数字的含义”,进而得出结论:对于某些语言刺激,能形成复杂的反射是人类所特有的。

    教材中的探究活动是第一次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的,包括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到实施计划和得出结论的全过程,因此教师应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交流设计方案。

第2篇: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范文

[关键词]初中生物;探究教学;高效性

一、内容分析与教学思路

联系生物教材的前后内容,我们可以发现“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这一内容,与前面的“人体内平移的维持”知识相关,后拓展到“动物的运动与行为以及生态系统”的稳定,因此本节知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其中的第一节是“人体的神经调节”,包括三点知识目标:一是要让学生知道神经元的结构、功能与分布;二是要能描述出神经系统的组成,并知道脑、脊髓的结构与主要功能;三是要能阐明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其中第一、二点属于知识性的内容,第三点则可以让学生以探究的方式获得。

在对第三点进行分析研究的过程中,如果标题直接引用教材上的“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并在上课开始时就呈现给学生的话,就有可能约束学生的思维。教师可以换一个更具探究性的标题,如“探究人体神经是怎样进行调节的”。

二、科学探究与过程反思

第一步:学生游戏,创设体验反射的情境。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就是反射,反射在学生的生活中是可以出现的。如果通过视频或其他方式,那学生得到只可能是间接的经验,如果能让学生直接体验到反射,那对这一知识的学习将大有帮助。

游戏包括两个基本内容:一是教师演示。将一个薄的烧瓶拿在手上,烧瓶的下方放一个纸盒,纸盒内垫厚海绵(但这个不能让学生知道,以免难以产生预期的效果)。当教师拿着烧瓶很认真地介绍并给学生造成一种要用烧瓶做实验的预期之后,突然假装“失手”,烧瓶从空中落了下来。此时学生就会惊呼――而这正是教师所需要的反射的效果。当然,很快学生就会发现原来烧瓶并没有摔碎。二是学生小组内两两合作,一个学生用手迅速地靠近另一个学生的眼睛,然后另一个学生就会“下意识”地闭上眼睛。在强调安全的前提下,学生会发现自己总会“不由自主”地眨眼。这种“下意识”与“不由自主”正是我们所期待的反射。然后教师就可以提出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呢?从而引出反射的概念。

第二步:实验探究,寻找神经冲动及其途径。

教师可向学生点明:人的神经反射活动是具有一个结构的,神经冲动也是有一个途径的。这个结构是什么样的呢?这个途径又是如何呢?本探究中的实验主要是膝跳反射。根据的经验,这个实验成功与失败的几率几乎是对半的,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为了追求实验的成功,而努力地在实验之前进行控制。而在这次的探究实验中,教师并不刻意地进行探究,因为就算是失败的实验,也可以在后面总结失败的教训。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合作:一个学生坐在凳子上,自然地跷起“二郎腿”(有意思的是,现在有些小胖墩要完成这个动作都有困难);另一个学生用手掌迅速、果断(这是我们对学生提的要求)地“切”向学生膝盖下的韧带;同组内的其他学生观察现象。事实表明,这个实验在第一次如果做到位,成功的几率很高。但第二次、第三次做时却有可能出现不了这个现象,而在换了实验对象后又有可能成功。

实验探究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两个问题:成功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未能观察到膝跳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什么?在对这两个问题的讨论中,学生对反射概念的理解就会变得深刻,学生对反射弧及其组成就会更加理解。尤其是在这个实验中的反射弧是由韧带(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济枢、传出神经、肌肉(效应器)组成这一认识,学生很容易表示认同。

第3篇: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范文

2017&2016西医临综【生理】科目考点对比一览表

2017西医临综大纲已于2016年8月15日公布,新大纲涵盖了2017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试卷构成、考试方向、考点,小编通过2017考研西医临综大纲生理科目与2016考研大纲之间的变化进行详细分析,从而帮助同学们更好更快的掌握到17考研的复习重点,及时地规划出自己的复习思路和方法,高效地进行复习,最终取得理想的成绩。

2017西医临综【生理】科目考试大纲与2016考纲对比考点一览表

大纲科目

2016大纲要求

2017大纲要求变化

Ⅰ.考试性质

西医综合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医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有备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所需要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有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医学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临床医学综合能力(西医)是为医学高等院校招收临床医学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有备继续攻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所需要的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基本技能。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校择优选拔,确保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考查目标

西医综合考试范围为基础医学中的生理学、生物化学和病理学,临床医学中的内科学(包括诊断学)和外科学。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医学学科中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临床医学综合能力(西医)考试范围包括临床医学人文精神,基础医学中的生理学、生物化学和病理学,以及临床医学中的内科学(包括诊断学)、外科学。临床医学人文精神重点考查医学职业责任意识、医患沟通能力、医学伦理及法律法规等基本职业素养;医学基础理论部分重点考查基本医学理论知识,以及运用医学概念和原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临床综合能力部分重点考查临床思维、诊断与鉴别诊断、制定和执行诊疗计划、临床操作、急诊处理等临床综合能力。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三、试卷内容结构基础医学约50%,其中生理学约20%,生物化学约15%,病理学约15%;临床医学约50%,其中内科学约30%,外科学约20%四、试卷题型结构A型题 第1~90小题,每小题1.5分,共135分,第91~12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B型题 第121~15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X型题 第151~18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三、试卷内容结构生理学约14%,生物化学约12%,病理学约12%,内科学(含诊断学)约33%,外科学(含骨科学)约23%,临床医学人文精神约6%

四、试卷题型结构

A型题 第1-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第41-115题,每小题2分,共150分B型题 第116-135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X型题 第136-165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一、 生理学

(一)绪论

1. 体液、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 2. 生理功能的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3. 体内的反馈控制系统。

1.体液及其组成,体液的分隔和相互沟通;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

2.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内容同16年第2条)

3.体内的控制系统:负反馈、正反馈和前馈。

 

(二)细胞的基本功能

1.细胞的跨膜物质转运:单纯扩散、经载体和经通道易化扩散、原发性和继发性主动转运、出胞和入胞。 2.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由G蛋白耦联受体、离子通道受体和酶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3.神经和骨骼肌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及其简要的产生机制。 4.刺激和阈刺激,可兴奋细胞(或组织),组织的兴奋,兴奋性及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电紧张电位和局部电位。 5.动作电位(或兴奋)的引起和它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 6.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7.横纹肌的收缩机制、兴奋-收缩偶联和影响收缩效能的因素。

1.跨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和膜泡运输。

2.细胞的信号转导:离子通道型受体、G蛋白耦联受体、酶联型受体和核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3.细胞的电活动: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兴奋性及其变化,局部点位。

4.肌细胞的收缩: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横纹肌兴奋-收缩偶联及其收缩机制,影响横纹肌收缩效能的因素。

 

(三)血液

1.血液的组成、血量和理化特性。 2.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生理特性和功能。 3.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4.生理性止血,血液凝固与体内抗凝系统、纤维蛋白的溶解。 5.ABO和Rh血型系统及其临床意义。输血原则。

1.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2.各类血细胞的数量、生理特性和功能,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3.生理性止血:基本过程,血液凝固和抗凝,纤维蛋白溶解。

4.红细胞血型:ABO和Rh血型,血量和输血原则。

 

(四)血液循环

1. 心肌细胞(主要是心室肌和窦房结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简要的形成机制。 2. 心肌的电生理特性: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 3. 心脏的泵血功能:心动周期,心脏泵血的过程和机制,心音,心脏泵血功能的评定,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4. 动脉血压的正常值,动脉血压的形成和影响因素。 5. 静脉血压,中心静脉压及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 6. 微循环,组织液和淋巴液的生成与回流。 7. 心交感神经、心迷走神经和交感缩血管神经及其功能。 8. 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心肺感受器反射和化学感受性反射。 9.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血管升压素、血管内皮生成的血管活性物质。 10. 局部血流调节(自身调节)。 11. 动脉血压的短期调节和长期调节。 12. 冠脉循环和脑循环的特点和调节。

1.心脏的泵血功能:心动周期,心脏泵血的过程和机制,心音,心输出量和心脏做功,心泵功能储备,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心功能的评价。

2.各类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3.心肌的生理特性: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

4.动脉血压:形成、测量、正常值和影响因素。

5. 静脉血压:中心静脉压,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

6.微循环:组成、血流通路、血流阻力和血流量的调节。

7.组织液:生成和回流及其影响因素。8.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和血压的长期调节。

9.冠状动脉循环的特点和调节。

 

(五)呼吸

1. 肺通气的动力和阻力,胸膜腔内压,肺表面活性物质。 2. 肺容积和肺容量,肺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 3. 肺换气的基本原理、过程和影响因素。气体扩散速率,通气/血流比值及其意义。 4. 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存在的形式和运输,氧解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 5. 外周和中枢化学感受器。二氧化碳、H﹢和低氧对呼吸的调节。肺牵张反射。

1.肺通气原理:动力和阻力,肺内压和胸膜腔内压,肺表面活性物质。

2.肺通气功能的评价:肺容积和肺容量,肺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同16年的第2条)

3.肺换气的基本原理、过程和影响因素。

4.O2和CO2在血液中的运输:存在和运输形式,氧解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同16年的第4条)

5.化学感受性呼吸反射对呼吸运动的调节。

 

(六)消化和吸收

1. 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生理特性和电生理特性。消化道的神经支配和胃肠激素。 2. 唾液的成分、作用和分泌调节。蠕动和食管下括约肌的概念。 3. 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胃液分泌的调节,胃的容受性舒张和蠕动。胃的排空及其调节。 4. 胰液和胆汁的成分、作用及其分泌和排出的调节。小肠的分节运动 5. 大肠液的分泌和大肠内细菌的活动。排便反射。 6. 主要物质(糖类、蛋白质、脂类、水、无机盐和维生素)在小肠内的吸收部位及机制。

3.胃液的性质、成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胃和十二指肠黏膜的保护机制,胃运动和胃排空及其调节。

4.胰液和胆汁的成分、作用及其分泌和排出的调节。小肠运动及其调节。

6.小肠内的物质吸收及其机制。

 

(七)能量代谢和体温

1. 食物的能量转化。食物的热价、氧热价和呼吸商。能量代谢的测定原理和临床的简化测定法。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基础代谢和基础代谢率及其意义。 2. 体温及其正常变动。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体温调节。

1.能量代谢:机体能量的来源和利用,能量平衡,能量代谢的测定,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基础代谢及其测定。

2.体温及其调节:体温及其正常变动。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体温调节。(同16年第2条)

 

(八)尿的生成和排出

1. 肾的功能解剖特点,肾血流量及其调节。 2.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及其影响因素。 3. 各段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CL-、水、HCO3-、葡萄糖和氨基酸的重吸收,以及对H+、NH3/NH4+、K+的分泌。肾糖阈的概念和意义。 4. 尿液的浓缩与稀释机制。 5. 渗透性利尿和球-管平衡。肾交感神经、血管升压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和心房钠尿肽对尿生成的调节。 6. 肾清除率的概念及其测定的意义。 7. 排尿反射。

3.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功能及其影响因素。

4.尿液的浓缩和稀释及其影响因素。5.尿生成的调节: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尿生成调节的生理意义。

6.肾清除率的概念及其意义。

 

(九)感觉器官

1. 感受器的定义和分类,感受器和传入通路的一般生理特征。 2. 眼的视觉功能:眼内光的折射与简化眼,眼的调节。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及其依据,视紫红质的光化学反应及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作用,视锥细胞和色觉的关系。视力(或视敏度)、暗适应和视野。 3. 耳的听觉功能:人耳的听阈和听域,外耳和中耳的传音作用,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 4. 前庭器官的适宜刺激和平衡感觉功能。前庭反应。

删除

 

(十)神经系统

1. 神经元的一般结构和功能,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神经的营养性作用。 2. 神经胶质细胞的特征和功能。 3. 经典突触传递的过程和影响因素,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的产生。 4. 非定向突触传递(或非突触性化学传递)和电突触传递。 5.神经递质的鉴定,神经调质的概念和调制作用,递质共存及其意义。受体的概念、分类和调节,突触前受体。周围神经系统中的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及其相应的受体。 6.反射的分类和中枢控制,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中枢兴奋传播的特征,中枢抑制和中枢易化。 7.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感觉的特异和非特异投射系统及其在感觉形成中的作用。大脑皮质的感觉(躯体感觉和特殊感觉)代表区。体表痛、内脏痛和牵涉痛。 8.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躯体运动的调节:运动传出通路的最后公路和运动单位,牵张反射(腱反射和肌紧张)及其机制,各级中枢对肌紧张的调节。随意运动的产生和协调。大脑皮质运动区,运动传出通路及其损伤后的表现。基底神经节和小脑的运动调节功能。 9. 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和功能特征。脊髓、低位脑干和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10. 本能行为和情绪的神经调节,情绪生理反应。 11. 自发脑电活动和脑电图,皮层诱发电位。觉醒和睡眠。 12. 学习和记忆的形式,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学习和记忆的机制。大脑皮质功能的一侧优势和优势半球的语言功能。

(九)神经系统的功能

1. 神经元的一般结构和功能,神经纤维及其功能,神经的营养性作用。

3.突触传递:化学性突触传递的过程及影响因素,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动作电位在突触后神经元的产生。4.神经递质和受体:递质和调质和概念,递质共存现象;受体的概念、亚型和调节;乙酰胆碱及其受体,去甲肾上腺素及其受体。

5.同16年的第6条。

6.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感觉通路中的信息编码和处理。

7.躯体和内脏感觉:感觉传入通路和皮层代表区,痛觉。

8.视觉:眼的折光系统及其调节,眼的折光异常,房水和眼内压;眼的感光换能功能,色觉及其产生机制;视敏度、暗适应、明适应、视野、视觉融合现象和双眼视觉。

9.同16年(九)感觉器官第3条。

10.同16年(九)感觉器官第4条。11.脊髓、脑干、大脑皮层、基底神经节和小脑对运动和姿势的调控。

12.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及其特征,脊髓、脑干和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13.本能行为和情绪的神经基础,情绪生理反应。

14.自发脑电活动和脑电图,皮层诱发电位,觉醒和睡眠。

15.脑的高级功能:学习和记忆,语言和其他认知功能。

 

(十一)内分泌

1.激素的概念和作用方式,激素的化学本质与分类,激素作用的一般特性,激素的作用机制,激素分泌的调节。 2.下丘脑与腺垂体的功能联系,下丘脑调节肽和腺垂体激素,生长激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 3. 下丘脑与神经垂体的功能联系和神经垂体激素。 4.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代谢,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 5.调节钙、磷代谢的激素: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和1,25-二羟维生素D3的生理作用及它们的分泌或生成的调节。 6.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盐皮质激素和髓质激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 7.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

(十)内分泌

1.内分泌的概念;激素的概念、化学分类、作用机制和分泌调节,激素作用的一般特性。

2.下丘脑-腺垂体的功能联系,下丘脑调节肽和腺垂体激素及其功能,生长激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下丘脑-神经垂体的功能联系,血管升压素和缩宫素的生理作用。

3.同16年第4条。

4.甲状旁腺激素和降钙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钙三醇的生理作用和生成调节。

5.同16年第7条。

6.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

 

(十二)生殖

1.的生精作用和内分泌功能,睾酮的生理作用,功能的调节。 2.卵巢的生卵作用和内分泌功能,卵巢周期和子宫周期(或月经周期),雌激素及孕激素的生理作用。卵巢功能的调节,月经周期中下丘脑-腺垂体-卵巢-子宫内膜变化间的关系。胎盘的内分泌功能。

(十一)生殖

1.男性生殖:的生精作用和内分泌功能,功能的调节。

第4篇: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范文

内环境是细胞所生活的体内外部环境。这个概念最早是由法国的实验生理学家克劳•伯尔纳在19世纪提出来的,经过10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成为一个很重要的生命学概念。

内环境的起源和生命起源与海洋有关,细胞内环境和细胞外环境都是古代不同时期海洋中海水的环境。

内环境的内容

(1)血压:血压是流动血液对血管侧壁的一种压力,它的总能量来源于心脏,压力的大小与流体力学和心律、心肌收缩率、动脉管壁的弹性、血液的黏度和血容量这五个因素有关。血压的调节也就是通过这五个方法。血压的生理意义在于促使血液能不断地流动,如:氧、二氧化碳、营养物质、废物可以进入或排出细胞,完成两个呼吸,以保证内环境的平衡,就如同稻田里水渠的水压一样。

(2)pH:pH是组织液中酸碱度,它是细胞生活的要求指标,也是一项重要的内环境。pH值下降为酸多,它的坏处主要为细胞代谢方面受到影响,血管的通透性受到影响,红细胞的氧解离曲线受到影响,二氧化碳的解离也受到影响,它的调节主要是通过缓冲系统,缓冲系统中最主要的为碳酸氢钙,除此外还有肺、肾调节。

(3)渗透压:它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细胞生活要求,内环境指标之一。渗透压高会造成细胞的脱水、组织的脱水,渗透压低会造成细胞的水肿,是水代谢的要求。

(4)电解质:这里电解质主要为钾、钠、氯、钙,它们各自的含量是一定的,相互之间的差别也是大概的,根据电中性定律总电荷为零。它的调节是要靠pH来调节,那么pH怎么会调节电解质的呢?这里有个pH的变化和电解质之间的关系图,除了pH调节外还有其他调节机制。

(5)体温:体温是内环境的重要指标之一,高温和低温都可以给细胞不利的影响和危害。

(6)水:水具有五大作用,调节体温、促进物质代解、作用、与蛋白粘多糖、磷脂组合结合水参与组织结构、自由水在体液中发挥复杂的生理功能。

(7)氧气、二氧化碳:它们也是内环境的重要内容。

(8)血清内的蛋白质、氨基酸以及其他物质也是内环境的重要内容。另外还有本体感觉、前庭感觉。

(9)血糖、血脂以及代谢产物。

内环境的调节

(1)神经调节。神经调节是人体最主要的调节方式,通常通过反射来实现其调控作用。所谓的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刺激发生规律性的、适应性的反应。

(2)体液调节:人体血液及其他体液中的某些化学成分(如: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以及组织细胞所产生的一些化学物质或代谢产物等),可随血液循环到达全身各处,以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生理功能活动,这种调节方式称为体液调节。

(3)自身调节:除了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之外,人体的器官、组织、细胞尚有自身调节作用。所谓自身调节,指的是人体在体内、外环境发生变化时,器官、组织、细胞可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调节而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总而言之,自身调节是功能调控方式中的一种不可忽视的方式;它作为生理功能调节的最基本的调控方式,在神经调节的主导作用下和体液调节的密切配合下,共同为实现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调控发挥各自应有的作用。

酸碱平衡调节的主要机构

(1)血液中的缓冲系统:尽管经常有酸、碱性物质进入体液,但体液的pH值并没有因而发生显著的改变,这是因为体液中有许多缓冲系统存在。

血浆中以碳酸氢盐缓冲系统最重要,红细胞中以血红蛋白及氧合血红蛋白缓冲系统最重要,并且它们之间有密切的相互关系。

(2)肺脏在维持酸碱平衡中的作用:肺脏在维持体内酸碱平衡中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呼吸运动来调节血浆H2CO3的含量,位于延髓的呼吸中枢控制着呼吸运动的深度和频率,从而加速或减慢CO2的排出。呼吸中枢对CO2含量及血液pH改变非常敏感。倘若血中PCO2升高或pH降低,呼吸中枢可使呼吸运动加速加深,使CO2呼出量显著增加,从而降低血液中的H2CO3浓度。反之也然。

(3)肾脏在调节酸碱平衡中的作用:肾脏维持酸碱平衡主要是通过排出过多的酸或碱、调节血浆中NaHCO3的含量,保持血液正常的pH值。当血浆NaHCO3浓度降低时,肾脏便加强排出酸性物质和重吸收NaHCO3,以恢复血浆NaHCO3的正常含量。相反,血浆NaHCO3过高,则增加这些碱性物质的排出量,使血浆NaHCO3降回到正当含量。

第5篇: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范文

关键词:高血压;肾脏;神经调节

【中图分类号】R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181-02

高血压是心血管系统的常见疾病之一,也是冠心病、心力衰竭、慢性肾功能衰竭、脑梗死等心脑肾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95%以上的高血压患者找不到确切病因,继发性高血压患者不足5%[1]。近几十年在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治疗及公众知晓率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原荔!性高血压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仍居高不下[2]。全球健康调查显示血压控制不良仍是人类死亡的首要原因之一,每年约有700万人因血压控制不良而死于高血压相关疾病[3]。从某种程度上讲,血压控制不良的原因可能与对血压调节的生理基础及原发性高血压的病理生理机制认识、理解不够深入有关。目前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策略包括生活方式的改善和药物治疗两方面,但高血压的总体治疗效果却不十分令人满意。因此,需要从高血压起病及长期维持的病理生理机制出发,寻找新的治疗策略,其中肾脏的神经调节在原发性高血压的起病及长期维持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现就肾脏的神经调节及与此相关的高血压治疗策略新进展作一综述。

1 肾脏的神经调节

肾脏的神经调节主要由传入感觉神经纤维和传出交感神经纤维共同完成。传人感觉神经纤维末梢主要分布于输尿管的近端、肾盂及肾脏大血管周围,肾小球、近曲小管、远曲小管及肾脏皮质与髓质交界区也有感觉神经纤维分布。传人感觉神经纤维末梢的感受器包括机械感受器及化学感受器两种。机械感受器主要分布于肾脏皮质和肾盂部分,感受肾脏动静脉压及肾小管内压力的变化;化学感受器则主要分布在肾盂的黏膜下层,感受肾脏内多种化学物质水平的变化。当肾动脉狭窄、肾脏缺血、缺氧或者肾脏损伤而导致肾脏血流动力学及代谢水平改变时,肾脏的机械感受器及化学感受器便发放神经冲动,经位于同侧躯体脊神经后根神经节传人脊髓,进而传人中枢神经系统的下丘脑后部,影响位于下丘脑后部的交感神经活动中枢,调节分布于。肾脏、心脏及周围血管等伞身多个器官和系统的交感神经活动,从而对这些脏器的多种生理功能产生不同的影响。肾脏的传出交感神经自胸10至腰1水平椎旁神经节发出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沿肾动脉分布到肾小球、肾小管、球旁组织等肾脏基本结构中。肾脏传出交感神经节后纤维为肾上腺素能神经元,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当下丘脑后部的交感神经中枢发放的神经冲动兴奋肾脏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时,其末梢去甲肾上腺素的合成与分泌增多,兴奋位于肾小球球旁组织的β1,肾上腺素受体导致肾素的释放增加;兴奋位于近曲小管的α1,肾上腺素受体使其对水和钠的重吸收增加;兴奋位于肾动脉及肾小球的α1,肾上腺素受体使肾血管收缩,导致肾血流量及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动物实验表明:肾脏传出交感神经纤维对电刺激的反应性具有频率依赖性,刺激频率较低时直接兴奋球旁组织的β1。肾上腺素受体使肾素的释放增加,但对水钠的重吸收、肾血流量及肾小球滤过率无明显影响;刺激频率增加时,可以同时兴奋近曲小管d,肾上腺素受体使水钠的重吸收增加,而不影响肾血流量及肾小球滤过率;刺激频率进一步增加时,则同时促进肾素释放、水钠的重吸收及降低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在上述神经调节过程中,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也起着重要作用。球旁组织β1。

2 原发性高血压起病及维持过程中神经因素的作用

虽然近几十年关于高血压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的认识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95%以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仍不能找到确切的病因,而目前认为其发病机制是多方面的。可能与患者体内的自主神经系统活性状态、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状态、各种血管活性物质的水平、胰岛素抵抗状态、脉管系统内皮细胞的功能状态及患者的遗传特质等因素均有关,不同的患者各种因素在高血压的起病及长期维持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可能是不同的。而自主神经系统活性状态在原发性高血压的起病及长期维持过程中均起着重要作用,Esler等¨纠认为神经源性高血压约占高血压患者的50%以上,肾脏交感神经活性状态则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原发性高血压去肾脏神经治疗的研究状况

肾脏的去神经研究最早主要在动物模型中进行,以便观察肾脏传人感觉神经纤维及传出交感神经纤维在各种生理及病理状态下的作用机理。Ye等副通过向大鼠单侧肾脏内注射苯酚来建立肾脏损伤模型,发现肾脏损伤后交感中枢和肾脏传出交感神经纤维的活性增加,并导致了血压的持续性升高;当切除受损肾脏周围可见的神经纤维后,大鼠升高的血压显著降低并恢复至正常水平。故Ye等认为大鼠肾脏受损后呵以兴奋肾脏传人感觉神经纤维,将肾脏损伤的信息传人中枢神经系统,引起交感中枢及肾脏传出交感神经纤维活性增加,从而导致血压升高。当切除肾脏周围的神经纤维后,肾脏传人感觉神经纤维被阻断,从而降低了交感中枢及肾脏交感神经活性的增加,并使升高的血压逐渐下降或恢复至正常水平。Campese通过建立慢性肾功能衰竭合并高血压的大鼠模型证实,对合并高血压的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行脊神经后根神经切断术可以阻断慢性肾功能不全大鼠的血压升高现象。以上两个动物试验证实了肾脏传人感觉神经纤维在原发性高血压形成中的重要作用,以及由其介导的高交感神经活性状态是原发性高血压发病的重要病理生理机制,而肾脏的去神经处理则可以预防或阻断其介导的血压升高现象。Kassab等进一步通过建立肥胖狗的动物模型证实肾脏的去神经处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阻断肥胖狗肾脏对盐的重吸收及其高血压的发生。因此,肾脏去神经处理在动物实验中取得了明确的降压效果。早在20世纪40、50年代就有学者在临床上开展了原发性高血压去神经治疗的临床研究,当时主要采用胸腰部内脏神经切除术治疗恶性高血压患者。

综上所述,肾脏去神经治疗无论在动物实验或临床研究中均取得了确切而持久的降压效果。Esler等最近完成的“关于顽固性高血压肾脏去神经治疗”的国际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The Symplicity HTN-2 Trial)结果提示,肾脏去交感神经治疗所带来的降压效果在随访2年时间时仍然十分显著。然而,Symplic-ity HTN-2研究中接受肾动脉消融治疗的顽固性高血压患者有16%在随访6个月时收缩压下降不足10mmHg,被称为肾脏去交感神经治疗“无反应者”,这些对肾脏去神经治疗无反应的顽同性高血压患者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或者机制是什么呢?哪些高血压人群更适合行射频消融手术治疗呢?以及远期的心血管预后如何肾脏去神经治疗后机体交感神经系统活性的改变对骨骼肌肉系统及其它内脏系统会有怎样的影响?这些问题的解决均需要更多科学的循证医学证据来回答。目前正在进行的“关于合并顽固性高血压的终末期肾病患者的经导管肾脏去神经治疗的临床试验研究”(CliniealTrials.gov Identifier:NCT00753116),有可能回答上述部分问题。我们相信高血压去肾脏神经治疗的美好前景,但如同高血压药物治疗一样,必然会经历一个艰辛的临床循证历程,逐渐突显它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Beevers G,Lip GY, O’Brien E. ABC of hypertension: the pathophysiology of hypertension[J]. BMJ,2001,322(7291):912-916

第6篇: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范文

关键词:关键词 思考方法 有效信息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惘”。我们一定要训练学生养成“勤思考,会分析”的习惯和方法。下面以一个案例来谈一谈我是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的。

例: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依赖于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而信息分子是它们之间的“语言”。分析下图回答问题:

(1)写出有关序号代表的生理过程或结构:

①体液调节 ②免疫调节 ③突触

(2)A的分泌量的多少受到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甲状腺激素两种信息分子的调节。如果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过多时,A含量的变化趋势是减少,可见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存在着反馈调节机制。

(3)营养不良常会导致机体组织水肿,免疫力下降,其原因是蛋白质摄入不足,血浆渗透压下降以及合成抗体减少。一般来说,初次免疫时与抗体产生有关的细胞依次包括: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浆细胞。

这是一道难度很大的题,涉及到高考的3个考点,考查了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怎样来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呢?

一、寻找与相关基础知识衔接的关键词

在学生独立练习后进行评讲。评讲时,先请同学寻找有关知识点的关键词,确定相关知识点的内容。①中关键词为“体液”、“甲状腺”,相关知识点为体液调节。②中关键词为“刺激”、“B细胞”,相关知识点为体液免疫。③中关键词为“神经调节”、“肾上腺”,相关知识点为神经调节。再让学生回忆复习有关神经调节中反射弧的组成,突触的结构、体液免疫的全过程、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等基本基本知识,通过小组讨论,将讨论得最好的小组请他们利用幻灯展讲,这也就同时把这四个高考的重要考点复习了。

二、提取解决问题的有效信息。先请每个同学独立在自己的习题中用红笔划出每小问解决问题的关键词,将关键词与基本知识衔接后修改先前做的答案,然后与同桌交流,讨论最佳答案后请一位同学展讲。先说出自己初次答题时,有哪些错误,分析为什么出错,然后再谈一谈经重新审题后找出了哪些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词,这些关键词与相关的基础知识有什么关联关系。由于这道题有较大难度,你如何找突破口,按什么思考方式解决这些难题的,最后谈一谈你与同学讨论交流中有什么收获。

三、教师有效点评。同学们如果从(1)问开始按顺序解答一般是不易成功的,最佳方法是从(2)问开始。

“A的分泌量的多少”。首先要注意这一问题的本质是什么,同时要注意问题的情境。“分泌量”肯定是产物,而不是腺体,又从题意可知,它通过“体液”作用于“甲状腺”,从而可以确定“A”为促甲状腺激素,再从甲状腺激素的反馈调节机制分析,可知“A的分泌量的多少”受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甲状腺激素的调节。这很显然属于体液调节这一生理过程。并属于反馈调节机制,①的生理过程就迎刃而解了,那么②③又是什么生理过程或结构呢?

我们可以从①的过程的分析得到启示。“B细胞”是体液免疫过程 中的重要环节,从题干可知“B”“刺激”“B细胞”,则“B”为抗原这一信息分子,那么②就为“免疫调节”这一生理过程,而不应为“结构”。我们再来分析③,从题干看,“神经递质”通过③作用于“肾上腺”,根据教材上对突触的生理功能的描述“神经递质由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可以将“肾上腺”的细胞膜作为突触后膜,因此③应为“突触”这一结构。

这样我们从第(2)问题出发,第(1)问的三个空也就顺里成章地解决了。

第(3)问呢?

我们还是先找“营养不良常会导致机体组织水肿,免疫力下降”中的关键词,前因为“营养不良”,后果为“组织水肿”“免疫力下降”,形成这两个后果的原因很多,我们只要把前因与后果联系起来,问题就好解决了。“营养不良”很多时候可能造成蛋白质摄入不足,这样就会引起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下降,抗体合成减少。

再看最后一个问题,“一般来说”,“初次”“抗体”“细胞”是关键词,学生答题时,最易犯的错误是答出“记忆细胞”,我们现在来看一看体液免疫过程:

第7篇: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范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B-0078-02

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生物教学实践应当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让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生物学科的基本理论取之于生活,源自于实践,与人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息息相关。笔者认为,生物学科的教学重点应该是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自觉参与生物课程的教学活动,并逐渐将学习生物知识、探究生物世界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作为生活中的一部分。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把课程教学与实践生活相联系这一教学理念也不断被广泛接受和实践。

一、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的原则

“生活化”教学主要是指从学生既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把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通过积极的、生动的、有趣的以及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的教学情境,化繁为简,以达到把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简化成生活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去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生活化”教学模式有其自身的教学原则。

1.科学性原则。生物作为一门自然科学,主要研究自然界中的各种生命现象、生命活动。高中生物的教学内容以讲授自然界的各种生命现象、生命活动的科学原理为主,意在引导学生去认识自己、认识生命和认识自然。因此,高中生物学科中的很多知识、原理跟学生的日常生活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学生通过对高中生物课程的学习,可以用基本的生物学原理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某些问题或困惑。但有些时候,生活经验和科学原理看起来却是相悖的,这时候,教师在授课时就更应当注重生物学的科学性原则,对学生的疑问进行科学引导。如日常生活中,如果人感觉体温较高,则有可能是发烧了,以我们的生活经验,发烧就需要多喝水,必要时还要多盖一层被子“捂一捂”,以达到退烧的目的。但是生物学上的原理却与我们的生活经验相反,生物学认为,人体时刻都要保持内环境稳定的状态,如果体温发生异常,就必须采用物理或者其他方法对温度进行调节,比如发高烧时,就应当采用冰敷、身体等方式降低体温,保持身体处于正常体温。当这种情况发生时,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当在尊重学生生活经验的同时,把握好生物学的科学性原则,避免学生由于经验与科学知识的冲突引发认知上的混乱。其实教师可利用这种不同巧妙制造疑问,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让生物教学从生活中来,又能回到生活中去。

2.主体性原则。在以往的常规教学中,教师过于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学方式单一,课堂氛围沉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调动。导致学生只会死记知识点,不会将知识学以致用。要想让学生牢固掌握知识并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关键是要树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只有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发自内心的渴望学习,学生才会主动地将课本中的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课本到生活,再从生活回到课本,学生对生物这门学科的理解会更透彻。教师可通过探究,讨论等形式,活跃课堂气氛,寓教于乐,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充满生活气息。

3.活动性原则。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要求高中生物课程教学应当“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中,增加了探究性学习和资料的搜集、分析内容,这说明,高中生物课程教学正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着。因此,在高中生物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重视这些探究性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的意义,积极地、充分地利用好这个内容,挖掘日常生活中的典型案例结合教材内容,不断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嘴的能力,积极引导学生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理解生物知识,运用生物知识,内化生物知识。

二、“生活化”教学的实施

生物学科教学应当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自觉参与生物课程的教学活动,并逐渐将学习生物知识、探究生物世界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作为生活中的一部分。

1.以生活经验为切入点,引发学习兴趣。由于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教师在授课时可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基础,把枯燥、深奥的生物学理论回归到生活中。如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把所学到的生物知识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相联系,从中发现问题、探究规律,从而领悟生物知识。如学习“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两者之间的关系”这一内容,以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学生往往因为教材的内容过于抽象,无法理解教材内容。此时,教师可联系生活常识,创设出这样的生活情境:日常生活中,当人体的某个部位,比如手被某种硬物刺伤了,你们会不会感觉到疼痛?如果感觉到疼痛了,是否会马上找出疼痛的部位?当气温较高时,同学们在操场上跑步,是不是马上就觉得很热,可汗液却没有马上排出,反而是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人体的汗液才会排出。把这两个生活现象联系起来,我们就可以发现并得出这样的结论:“神经调节反应是十分迅速、准确的,而人体体液的调节相比之下就显得较为缓慢,但体液调节的作用范围更广。”通过生活当中普遍的现象来解释抽象的生物知识,学生很快就能理解“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两者之间的关系”这一教学难点,教师可让学生再试举几个生活中的相关例子,检测学生是否真正掌握此难点。

第8篇: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范文

生理学是生命科学,属于生物学,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气人体生理学是专门研究人体正常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生命活动是机体在生命过程中所表现的一切机能活动,如,呼吸、消化、排泄、肢体运动及大脑思维活动等。人体结构和功能极其复杂,对生命活动的研究必须在三个不同层次上进行,即:整体水平;器官与系统水平;细胞及分子水平。人体生理平衡是在细胞分子基础上的器官水平及整体水平的调节。中医学的生理平衡是以整体观念、阴阳五行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学说为核心的理论体系。中医理论产生于中国,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一门具有独特理论体系的传统医学。主要有三方面的观点,即整体观念、恒动观念和辨证论治。中医的生理平衡也是在此理论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1.人体生理学的生理平衡

1.1细胞水平的生理平衡

一切生物体必须在一定的环境中才能有生命。作为人体生命活动基本单位的细胞,绝大部分不与外界自然环境接触,而是生活在体液中。体液是体内液体的总和,在成人约占体重的60%,体液可分为两大部分:即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人体摄入的营养物质必须通过细胞外液才能进入细胞;而细胞代谢产物也首先排至细胞外液,最后才能排出体外。细胞外液即细胞外面的液体,是细胞在机体内的生活环境,故称为机体的内环境。正常生理情况下,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比较恒定,如,温度、离子浓度、PH值及渗透压等,一般它们的变动范围很小,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称为稳态。如,人体每日产生大量的酸,但正常人血液的PH值仅变动在7.35-7.45之间。是因机体有一系列缓冲功能,通过血液循环将多余的酸运至肾、肺等器官排出的缘故。内环境的稳定状态为细胞的正常生命活动提供了必要条件。如果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机体就会出现疾病,甚至危及生命。

1.2整体水平的生理平衡

机体的外环境是自然界。自然界的许多因素,如气温、气压、光照等变化,都可构成对机体的刺激而影响生命活动。但是机体能够随环境条件的变化,不断地调整各部分的功能和相互关系,使机体与环境取得平衡统一,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机体这种生理过程,称为适应。例如,人从光亮处突然进人暗室,最初一无所见,但片刻之后眼对光的敏感性可提高一万多倍,这样人就能适应暗室工作。机体的适应能力随生物的进化而不断地加强和完善。例如,热带动物无法在寒带生存,而人却可以从赤道迁居南极。人类除了自然环境,尚有社会环境。社会因素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1.3机体生理平衡的调节

1.3.1机体生理活动的调节

机体保持自身稳态和对环境的适应,是因机体有一整套调节机构,它能对各种生理功能进行调节,达到机体内部以及机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统一。这种平衡是通过神经和体液两种调节方式完成的。机体的神经调节是由反射活动来实现的。如,利器刺激皮肤引起局部肢体回缩等,一定的刺激引起相应的反射活动。体液调节是激素等生物活性物质通过血液运输,对器官系统发挥的调节作用。如,肾上腺髓质分泌的肾上腺素,使心脏收缩加强加快。体液调节在机体调节中,速度较慢,作用也较广泛,对保持机体新陈代谢和机能稳态具有重要意义。生命活动中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发挥作用,多数情况下神经调节起主导作用。

1.3.2细胞、组织、器官的自身调节

当组织器官受环境变化刺激时,器官本身表现一种适应性反应即自身调节。如,一定范围内当动脉血压降低时,血管阻力下降,使脑部的血流量不致过少;反之,血管阻力增大,脑部血流不致过多。上述这些反应在没有神经和体液因素参与时仍然存在,所以,称之为自身调节^。虽然它调节幅度小,调节方式原始、简单,但仍有一定的生理意义。

1.3.3负反馈和正反馈调节

人体各种功能调节机构都是自动控制系统,所以调节又称为控制。在自动控制系统中,控制部分(调节者)与受控部分(被调节者)之间存在着往返的双向联系:控制部分通过控制信息调节受控部分的活动;受控部分的活动又作为信息,通过一定的途径影响控制部分,以修正控制部分的调节作用。来自受控部分的信息称为反馈信息,受控部分的反馈信息影响控制部分的活动称为反馈调节^。负反馈是反馈信息和控制信息作用相反的反馈。其生理意义是,某些生理功能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相对稳定,没有大的波动,负反馈调节在机体调节中,作用较为突出。正反馈指的是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一致。正反馈的作用是使某种生理过程逐步加强,促使生理功能在短时间内尽快完成。由于反馈作用,使机体对刺激的不同反应才能够足量、及时,从而达到一定的生理状态。

2.中医理念的生理平衡

2.1阴阳平衡

阴阳平衡指的是阴阳双方在相互作用中,相互协调、相对稳定的均势状态。《黄帝内经》主要以阴阳学说为依据来阐述生理平衡。人体的正常情况是“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若某些原因导致这种平衡被打破,将会出现“阴盛则阳病”或“阳盛则阴病”等病态变化。“盛”即过极,人表现为病态。与之相对应的是“虚”“虚”在《黄帝内经》中也有“阴虚则热”、“阳虚则寒”的描述或说法。从中我们不难得出,如果违背了中庸和谐原则,无论“盛”“衰”都是病态,

2.2升降平衡

“升已而降,降者为天;降已而升,升者为地。”形象描述了自然现象的变化规律,即云雨雾露的变化。按照“天人合一”的观点和思想理念,《黄帝内经》在分析人体气血运行模式时,也借用自然规律进行了阐述。从《素问·太阴阳明论》中可以看出,书中运用不少的事例,描述了经气流注规律。人体气血是按照“升已而降,“降已而升”的运行规律周流全身,以维持整体的气血平衡―。总而言之是,升有节,降有度。

2.3脏腑平衡

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从广义上讲,任何一个脏都与各个腑有关系,任何一个腑也都与各个脏有关系。脏和腑是阴阳表里相配合的关系,脏属阴,腑属阳;阴主里,阳主表。脏和腑,阴和阳,表和里,相互作用,相互配合,并通过经脉相互络属,形成了脏腑之间的密切关系。这种关系,称为“脏腑相合”关系。在生理上,相合的脏腑相互为用、相互协调,共同完成某一功能活动。五行之间相克使脏腑的功能不致于过盛;五行之间的相生则是确保脏腑功能不致过弱的另一表现。由此可见,五行间的相互作用和相生相克,是维持人体生理平衡和脏腑协调统一的重要机制。

2.4动静平衡

在《素问·六微旨大论》中:“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巳则变作矣,……出人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从《黄帝内经》的生命理论中可以看出,非常重视运动。“成败倚伏生乎动”强调了生命活动过程中“动静”、“升降”以及“出人”非常重要。动而有度,若“动而不已则变作矣”充分表达了动与静协调平衡的生命观。

2.5经络分布与经气流注的平衡

《黄帝内经》所述之经络,除带脉之外,基本以正中线为对称轴,左右各一,分布均衡。《黄帝内经》创建和构思的经气循行模式是,对阴经是自下而上,而阳经是自上而下,以达到阴升阳降的平衡状态经气的流注形式有离合、出人等,经气的离与合、出与人基本平衡。气是组成人体并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础物质,是生命物质与生理机能的统一旧。

3.结束语

第9篇: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范文

【关键词】高中生物 动物生命活动调节 教学实践

在高中生物“动物生命活动调节”教学实践中,主要是对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等开展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高中生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应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掌握课本知识,提高综合素质。

一、明确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目的

教师在动物生命活动调节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动物生命活动为什么需要调节”,并要学生回答“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在掌握课程教学目的后,能够对课程有一个大致且清楚的了解。同时可以让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比如人和动物之间哪些活动算调节呢?动物在经过行为调节时,可以获得哪些内在环境的稳定?人在进行调节时,通过哪些行为体现?同学在提出问题的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并找出问题答案,由学生回答,以此提高学生对课程的理解。

学生在知晓教学目的后,教师将教学目的和学生学习状况进行有机结合,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学生发现问题,不断探索,并将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总结,使学生在教学实践中能够发现问题,并可以有效的解决问题,加强学生对教学知识的理解,有效掌握教学知识的主要内容。

二、“动物生命活动调节”教学实践过程

1.引出本节教学内容

在课程教学之前,教师要对上节课进行总结,同时向学生提问此节课的内容,同时也可以利用教学中相关实例引述。比如“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无论从机体结构层次还是活动方式上看,动物比植物要复杂得多,所以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比植物要更复杂。动物生命活动是如何调节的?”由此引出本节课主题。

2.初读课文

教师将主题引出后,要由学生初读课文,初步了解和掌握所学习内容,并对内容的重点部分和难点部分进行理解。教师在第一课时讲解中,学生需要掌握的主要内容有:高等动物的激素是由哪些器官分泌的?主要的激素有哪些?教师通过学生初读课文,让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去学习,将重点和难点标注出来,教师再进一步加强对重点和难点的讲解,增强学生的学习效率。

3.对所学习内容进行基本练习

学生在初步阅读和理解教学内容后,要立即对相关知识进行练习。比如在第一课时的难点和重点是让学生了解高等动物的激素是由哪些器官分泌的?主要的激素有哪些?学生在了解后,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人体或动物内分泌系统的有关图片,让学生指出垂体、甲状腺、胰腺、肾上腺和性腺等器官名称,同时也可以让学生简单说明它们与外分泌腺的区别和联系,并将分泌的主要激素进行说明。通常学生在通过简单的联系,有效加深对教学内容的印象和理解。另外,教师也可以开展简单的课外作业,比如在讲到“甲状腺疾病”时,让学生课后回答“甲亢患者会表现出怎样的症状呢?”“甲状腺功能不足的症状”,这些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让学生了解教学的主要内容,通过一些简单的练习,有效检验学生对本节教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并可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4.有效实验

学生在初步掌握教学内容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实验。比如在讲到甲状腺激素时,可以让学生找寻含有甲状腺激素的食物。将全班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将含有甲状腺激素的食物喂小白鼠,一段时间后让学生观察小白鼠的生长情况。同时到规定时间后,教师要向学生提问甲状腺激素的作用,以及产生的影响。

三、“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归纳和总结

在教学内容结束后,教师可以按照学生掌握的实际情况,有效归纳和总结教学知识,并对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相应的调整,使教学方式可以发挥出更大效果。在“动物生命活动调节”课程中,首先是对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方式: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进行讲解,并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然后有效讲述对动物影响调节功能的几种激素,并向学生提问影响动物调节的激素有哪些。同时也可以与这几种激素相关的病症进行提问,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总结

在高中生物“动物生命活动调节”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必须要明确本节课程的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出本节教学内容,并由学生初读课文;学生在基本掌握课文内容后,要进行及时知识练习,并通过一定的实验活动,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最后要有效归纳和总结教学知识,并相应的调整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以此加深学生对教学知识的理解,掌握教学知识的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1] 安军、胡玉华. 高三生物学“动物生命活动调节”单元复习启始课教学――基于思考重要概念的高三生物学复习课[J]. 生物学通报,2012,36(07):556-559.

[2] 余良才. 浅析高中生物“动物生命活动调节”课的教学[J]. 经验交流,2013,34(20):113-115.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