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我和我的传奇奶奶范文

我和我的传奇奶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我和我的传奇奶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我和我的传奇奶奶范文

实验小学五年级(1)班 徐珊

一看到这个题目,我就想起了我的让我品尝到幸福与快乐的和谐之家。

就说上个星期六吧,吃过晚饭后,我又迫不及待地坐到电视机前看动画片《水孩子》。不一会儿,爸爸也像往常一样坐到电视机前,要我让他看电视里的天气预报节目。我只好让位。天气预报刚播完,奶奶又要看中央12套的古装剧。爸爸要看江西台的《少林寺传奇》,谁也不让谁。妈妈出来解围说:“那我们来个小节目,歇后语、成语比赛,谁赢了,就让给谁看喜欢的电视,好不好?”爸爸想了想说:“行!”,奶奶也点点头,这是我最拿手的,我当然高兴地举双手赞成。我邀爷爷做裁判,因为他最公正。

最好的出题人妈妈闪亮登场,她说:“那好,歇后语比赛为抢答题,成语比赛为接龙比赛,谁先答出为胜。”爷爷问:“你们同意这个规则吗,不同意者视为退出比赛。”

比赛开始了。妈妈出的第一个题是:“竹篮打水——”我眉头一皱就想出来:我立即举手说:“一场空。”妈妈又说:“阿公吃黄莲——”我听了,一声不响地思索着,这时,只见爸爸举起了手,说“有苦说不出。”……

“哈哈……”我大笑道:“错了,爸爸答错了,正确的是‘苦也(爷)”,接着,我就拿起画笔在爸爸的脸上画了个大喇叭。接着进行成语接龙比赛。就是成语的首尾两个字要衍接,连接不上的,就自动退出。

妈妈看了看我说出一个成语,“后生可谓”。好难的成语啊!妈妈这成语不会让奶奶、爸爸和我祖孙三代都骑虎难下吧?我担心起来,这时,只听爸爸开口道:“畏缩不前”。啊,爸爸终于想出了,不简单,下面就轮到我了,我想了想说:“前功尽弃”。说完,心里想,这下看看奶奶怎么连这个“弃”字哩。我转过头去,只见奶奶一幅焦急的样子,这下奶奶输定了。一分钟眼看就要过去了,这时,只听爸爸说:“我替奶奶答,弃旧图新”。我眨了眨眼就接上了:“新陈代谢。”这下,奶奶像得了救兵似的,一下子就拖长了声调大声说:“谢——天——谢——地”。我和爸爸一听笑得弯不起腰来。

最后,奶奶说,看了看爸爸说:“真是后生可畏啊,我认输。今天是星期六,就让小杰看电视啊。”爸爸同意了。奶奶一说完,就和爷爷一起去跳广场舞了。爸爸去他的书房里看书了,这时我心里感叹道,我们的小家庭真是个幸福之家啊!

作者:徐珊

第2篇:我和我的传奇奶奶范文

我和她之间的关系已铁到不锈钢的程度。无法可想的是,她和我性格几乎截然不同。

她虽不算一眼美女,但也还耐看,瘦高白净,穿衣服有品位。她从不打断别人谈话,态度有些消极。书是其全部世界,她二十四小时中有十三个小时呆在书房。Me称其为“书傻”。她曾不止一次告诉我说,她要嫁给曾小贤这种二货,原因是其没眼睛,是个“?潘?rdquo;。

而我呢,三分钟热度,想到之事定要尝试一番,身边人常被我带着跑,直呼“吃不消”。但她是个例外。她从来只是观望,不跟风,也不大惊小怪。

我俩唯一相同的癖好就是自恋。

每每买新衣服,她总要在我面前炫耀一番。小小骄傲的说:我俩长得还不赖,起码有个炫耀的资本。我俩特地去逛街买了两面大镜子,每人房间各一面。心情好时,就照照镜子。瞧着,镜子里映出自个儿曼妙的身姿,心情自然是好上加好。我俩都特别喜欢走模特步“one,two,three“左手叉腰,走到镜子前,昂起头,挺起胸,露出一丝轻蔑的微笑;慢慢地,再转过身,右手叉腰,左手里比个兰花指,缓缓地使其贴进嘴唇,最后在嘴唇发出“嗯嘛——”的声响,兰花指指向镜子,抛个媚眼。表演结束,两人深情相拥。热泪盈眶啊!

她出门时,她奶奶从来不问;我出门时,我妈妈也从来不问。因为这是不用想也知道的事情。

她是传奇的绝缘体,生活中唯一戏剧性的一部分是我。她过着平淡安静波澜不惊的小日子,但她知道世界上有让人不惜代价的理想,有让人废寝忘食的乐趣,也确实有着瞒着父母偷户口本闪婚也能幸福的奇迹。{嘿嘿,傲娇地说:这是我告诉她的。

年少的我们不是没有为鸡毛蒜皮之事吵过架,闹过别扭。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愈加少了。因为彼此都明白了,能遇见一个与自己坦诚相待的人真心不容易。

与她在一起的点点滴滴,会像电脑软件般存入我的大脑文档,永不删除。

第3篇:我和我的传奇奶奶范文

-

英语演讲稿开场白

曹一迪从出生时就注定要承担大任的,刚出生时,医生把她放到秤上一约,八斤,这对女孩子来讲,绝对是容易受到“重视”的数字。她生下来并不胖,她的嗓门挺大,哭起来声音特别洪亮。出生时,她奶奶刚刚给她妈妈做饭回来,我和她奶奶焦急地守在产房外,她从产房出来时,她妈妈还在里面,接生的医生把她抱出来,我刚要去接,奶奶就说:不行,你不会抱,就把她抱在怀里,她紧攥着她的小手,半睁不睁地时不时地扫视一下周围的世界,不知看到了什么,不停地大声啼哭着,仿佛在喧泄着什么,奶奶边亲着她那满是褶皱的粉红色的小脸边说,我大孙女将来一定能成为女高音歌唱家。直到奶奶将事先准备好的奶瓶的胶嘴塞到她的嘴里,她才停止了啼哭。你看,她从小就是那么爱发表意见,将来一定是有话语权的。

曹一迪从小就是个特别有主见的人,在她三岁时的元宵节,我们带她跟着爷爷奶奶去赏花灯,因为地面雪很大,路很滑,我就搀着奶奶,她妈妈抱着她跟着,可能是因为那时我回家很少,难得夫妻团圆,她妈妈就很生气,好象觉得我不重视她们娘儿俩,一赌气,就往回走,我就往回拽,一来二去,我和她妈妈就吵了起来,在我们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曹一迪发言了:爸爸你少说一句吧,妈妈你就别生气了,她就这么两头开劝,我们两个大人看孩子这么懂事,就忍不住笑了起来。就这样,她在三岁时就调解了一次家庭矛盾,多招人喜欢,你说她是不是特别有主见?

曹一迪从小就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在幼儿园时,园里组织活动,让出节目,那时她的歌伴舞,“新白娘子传奇”的“千年等一回”是很有看点的,她就给大家表演这个节目,受到了老师和小朋友的热烈欢迎,还有她背的三字经,让老师和小朋友刮目相看,因为在当时来讲,难度有点太大了。上小学时,她比同学早上了一年,刚上学时,她坐在最前面,因为多数同学都经过学前班的系统训练,所以显得比她接受得快,加之都大她一岁,对各种知识的了解比她多多了,理解能力似乎也比她强许多。但她就是凭着那股不服输的劲头,你们会的东东我也要掌握,每次考试,虽然总是存在一些小马虎,但总是有在班里成绩最高的学科,学习成绩始终是名列前矛的。学校组织踢键比赛,她起初最差,像小磕头虫一样每次踢不了两个,她就一遍一遍的练,最后能代表班里参加学校的比赛,一次就能踢一百多个。和小朋友玩游戏,开始她玩不好,她就认真学,从大家不愿意和她一伙,到最后都抢着和她一伙。到了四年级的时候,她的个子就跨入了相对高个的行列。为了证明自己,全班就她一个女生报名参加了区里组织的“我能行”夏令营,她穿了一件很大的印了“我能行”这三个字的白背心,大白背心罩在她的小身材里,衣服下摆都过膝盖了,好可爱的!随着老师和同学来到了河北,在那里她独立生活,孩子们互相配合,自己做饭做菜,从高处走,独木桥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和胆量。经过这次锻炼,她真的长大了许多,真的行了!

曹一迪特别聪明,这是不争的事实,她学什么经常能做到过目不忘。她对知识的学习经常能到如饥似渴的程度。不管是什么知识,她都能很快接受。所有的歌星,只要一张嘴,她就能说出是谁,对那些明星的情况如数家珍,所有的广告,一说上句,她就能给你接上下句。她有一个特别好的习惯,就是愿意跟比她大的孩子玩,大孩子会的东西,她也都要学会。一次参加“我的一转载自百分网,请保留此标记家”英语比赛,报名时,她的英语水平还不是特别好,演讲稿还是请张美娣老师写的,但到上台演讲时,她已经能用非常流利的英语进行演讲了。这里不能不提一下张美娣老师,她真是太伟大了,以她70多岁的高龄,为孩子补习英语。她讲课的风格太好了,完全是美式素质教育,能寓教于乐,让孩子们轻轻松松学好英语。刚到张老师班上,一迪并没有表现出特别突出,但当她从张老师那毕业的时候,得到了张老师最高的评价。初中时,她是班长,承担班务管理工作,她对这项工作特别认真,制作了许多卡片,把每个同学的情况一项一项都记在卡片上,但这项工作并没有影响到她的学习成绩,每次考试,她总是有在班里或是年级里第一的科,总排名总在前面,但总是拿不到第一,直到中考的时候,她实实在在地拿了个第一,是全校的。她学习东西特别快,比如电脑,根本没人教她,拿过来就会用,开车,从来没学过,上车就能开,你说是不是特别神奇,她就是这么聪明。

曹一迪特别大气,这是她的高中第一个班主任,也就是东北育才中学的康伟老师对她的评价。康老师说,老师同学公认的曹一迪很大气,后来她的班主任郭莹老师还有一些课任老师也都是这么评价她的。这个结论是怎么得来的呢?其实我也不知道,只知道同学老师一致评价她,可能是因为她乐于助人吧,也可能是她在处理同学之间关系方面,抑或是其它方面。她的东西一般都是公用的,谁找她都行,她都非常热心帮助解决。所谓大气,我想是有大家之气吧,反正我觉得她处理什么事情都很得体。在刚入高中时参加军训结束时,她代表受训学生讲话,她用标准的普通话,非常得体的形体语言,把军训的感受完整表达出来,受到了施训方领导的高度赞扬,为东北育才学校争了光。

第4篇:我和我的传奇奶奶范文

  春节节日过年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下午好!(敬礼)真诚的友谊源自不断的自我介绍,我是来自CT911班的1号选手郑州,郑是郑州的郑,州是郑州的州。今天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样一个舞台上与大家一起分享我的大学生活,非常愿意和大家成为一生一世的好朋友。

  寒暑交迭,万象更新。倏然间,岁月的年轮在不经意中又多划了一圈。当耕耘为播种而忙碌的时候,当播种为收获而憧憬的时候,当收获为丰收而喝彩的时候,这样一个新的一年便挟裹着满心的喜悦悄然而至了。至此辞旧迎新之际,我谨代表CT911班向全体老师和同学表示诚挚的新年问候和节日的祝福。祝大家新年快乐!(敬礼)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活在当下,立足自我”

  不知道考试之后大家是否说过这样的话,“要是当初在仔细一点的话”或“下次,下次我一定能”,诸如此类。可是你有没有想过,当你正追悔过去或者憧憬未来时,有那么一些人正在默默地整理着试卷,分析着这次考试的与失,也就在这默默中飞速成长着。 是的,不管过去多么辉煌亦或者是多么惨淡,多么幸福亦或是多么哀伤,那些都已经过去了;不管你对未来是充满信心还是感叹无奈,是一片光明还是无边黑暗,那都还没有来。你我现在所能做的唯一的事情就是快乐、充实地活在当下,活在这一分,这一秒。

  那么到底什么叫做"当下"?简单地说, "当下"指的就是:你现在正在做的事、呆的地方、周围一起学习和生活的人;"活在当下"就是要你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在这些人、事、物上面,全心全意认真去接纳、品尝、投入和体验这一切。 你可能会说:"这有什么难的?我不是一直都活着并与它们为伍吗?"话是不错,问题是,你是不是一直活得很匆忙,不论是吃饭、走路、睡觉、娱乐,你总是没什么耐性,急着想赶赴下一个目标?因为,你觉得还有更伟大的志向正等着你去完成,你不能把多 余的时问浪费在"现在"这些事情上面。 不只是你,大多数的人都无法专注于"现在",他们总是若有所想,心不在焉,想着明天、明年甚至下半辈子的事。

  假若你时时刻刻都将力气耗费在未知的未来,却对眼前的一切视若无睹,你永远也不会得到快乐。一位作家这样说过:"当你存心去找快乐的时候,往往找不到,唯有让自己活在'现在',全神贯 注于周围的事物,快乐便会不请自来。"或许人生的意义,不过是嗅嗅身旁每一朵绚丽的花,享受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而已。毕竟,昨日已成历史,明日尚不可知,只有"现在"才是上天赐予我们最好的礼物。

  是的,我们的人生太短促,但是,我们脚下的路却很长很长。如果懂得适时地享受生活中的乐趣,抛开人世间的一切苦恼与忧虑,我们的人生就是幸福的、快乐的。

  当然活在当下,不是让大家忘记过去与未来,而是不要沉湎于对过去的回忆与对未来的幻想,要把握现在,抓住当下每一个进步的机会。

  如果我们一直向上看,生活积极乐观,工作勤奋努力,就一定会得到幸福。地底下的种子从来不怀疑,它总有一天会破土而出,长成一棵幼苗,长出枝叶,并且一定会开花结果。它从来不问自己,怎么才能突破压在头上的厚厚的土层。它从不抱怨成长的过程中碰到顽固的石头和沙砾,而是不断地把自己柔嫩的绿芽一点一点向上顶出,透过石头和沙砾,坚韧勇敢地成长着,直到露出地面,长出枝叶,并开花结果。从幼小的种子那里,我们可以学到无名之辈成功奥秘。那就是“活在当下,立足自我”

  同学们,现在是觉醒的时刻了,让我们用我们的双手与热血,用追求梦想的信念,共同铸造我们不悔的青春传奇吧,我坚信,只要过好每一天,我盟这一个月都会很精彩,过好每一个月,我们这一年都会有意义,过好每一年,我们这一辈子都会不平凡!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敬礼)

  春节节日过年演讲稿

  大家好!

  在我眼中,春节是一个热闹团圆的日子。每年春节前夕,即使是离家再远的游子也要赶在除夕之前回家,与家人团聚,共庆佳节。辛劳了一年的人们扛着大包小包奔向机场、火车站,他们的脸上都挂着无法掩饰的笑容,从他们匆匆的脚步中,我感受到了家对于他们的巨大吸引力和他们对于家的无限眷恋之情。我仿佛看到了除夕之夜,家家户户围坐在一起举杯庆祝、同看“春晚”、吃饺守岁的热闹场面,欢声笑语洋溢着快乐的节日气氛。

  在我眼中,春节也是一个喜庆祥和的日子。放眼望去,大街小巷,彩旗飘飘,红灯高挂;家家户户的门上都贴着“福”字、春联或者年画,祈求着来年的幸福生活。人们身着节日的盛装,手里拎着各种各样的礼品,走亲访友去拜年,互相传递着美好的新春祝福。

  在我眼中,春节还是一个让孩子们充分享受快乐的日子。每到春节,孩子们都会穿上父母为自己买的新衣,都会得到长辈们给的压岁钱,他们可以在除夕夜和大人们一起守岁,可以提着花花绿绿的灯笼去放爆竹和烟花,可以吃到各种美味的佳肴,还可以由大人带着去逛各种有特色的庙会。当夜晚来临,美丽的烟花绽放在天空中的时候,它们和孩子们的笑脸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幅和谐的节日图景。

  在我眼中,春节更是一个辞旧迎新的日子。人们纷纷赶在年前打扫干净房屋,种上水仙花,好让它们在春节期间盛开。“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人们用声声的爆竹驱散一年的烦恼和晦气。听妈妈说,有的地方还有“扔鞋避邪”的习俗呢!当人们告别即将过去的一年,以崭新的面貌、愉悦的心情憧憬未来,勾画明天,迎接新的一年到来时,新的生活已经在向他们招手,人们个个精神抖擞,信心百倍地去开创属于他们的崭新的未来。

  啊,春节,你让人们嗅到了春的气息,听到了春的脚步。在我眼中,你就是春天的使者,带领人们走进美好的生活!

  春节节日过年演讲稿

  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春节,悄悄地跟着冬天的脚步,欢天喜地来和我们相聚一起。你看,家家都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店铺也挂上了喜庆的红灯笼,整个世界都喜气洋洋,红红火火。

  在春节的前夕,家家都包饺子和买新衣来迎春节。转眼间,春节到了,大街上到处灯火通明,灯火辉煌,像一条一条长龙正在拥动。我们小孩手拿灯笼东逛逛,西逛逛,好不热闹。

  春节过后,到了初三就该拜年了。那天,天还没亮,妈妈就把我们包的饺子,煮起来,爸爸把我们叫起来,准备去拜年。我们全家人,在欢声笑语中,吃完饺子,我和妹妹跟着爸爸去亲戚家拜年。等到老奶奶家拜年时,爸爸一见老奶奶就要磕头,奶奶急忙拦住,磕啥?

  来吃果子,我们终于拜完了。

第5篇:我和我的传奇奶奶范文

星座:摩羯座

血型:O型

毕业院校: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

影视作品

2006年 《楚留香传奇》《锦衣卫》

2007年 《爱情账单》《生死桥》

2008年 《豫菜皇后》《赖布衣传奇》《恋人》《网球王子》

2009年 《新一剪梅》

2010年 《空姐日记》《碧波仙子》《孔雀翎》

2011年 《选美》《活佛济公2》《步步惊心》《深宫谍影》《血色樱花》

2012年 《亲爱的,回家》《薛平贵与王宝钏》《凤凰牡丹》《金玉满堂》《女人泪》《刘海戏金蟾》《土地公土地婆》

天上掉下一个“狐九妹”,会功夫、爱搞笑,刁蛮任性却心地善良,她就是穆婷婷在电视剧《刘海戏金蟾》中所扮演的狐九妹,修炼多年化为人形的狐仙。通过《楚留香传奇》和《锦衣卫》中的精彩诠释被观众冠以古装美女的穆婷婷,却在《孔雀翎》中耍起了功夫,一幕幕真刀真枪的厮杀及帅气的亮相,让我们无法想象在拍摄该剧之前穆婷婷并没有太多打戏表演经历。诠释了古装柔情和侠女风范的穆婷婷仿佛并不满足,在《刘海戏金蟾》、《土地公土地婆》中彻底将 “穆式搞笑”发挥到极致。饰演各种不同风格的角色,将每部戏里的角色留下属于自己特有的“烙印”,正所谓天下只有一个“狐九妹”,就是穆婷婷所演绎的“狐九妹”。

穆婷婷出现时,头戴一顶黑白色的棒球帽,脚上笈着双人字拖鞋,穿着豹纹的休闲外套,下身是松松袴袴的吊裆哈伦裤,完全一副邻家女孩的模样,任谁也看不出她是一个演员的身份。

我有喜剧天份

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的穆婷婷,从出道开始所接演的电视剧多数都是古装题材,这也让她有了一个“古装美女”的称号。说起古装情结,这在穆婷婷很小的时候就有了,那还是在穆婷婷上幼儿园学前班时候的事,她喜欢把家里的丝巾披在身上,自导自演一出“新白娘子传奇”,“那时候我跟奶奶住,我把家里所有的丝巾,包括搭在风扇上为了遮灰的丝巾都被我扯了下来,翻箱倒柜的把家里弄得乱七八糟,然后跟院子里的几个小朋友像疯子一样把丝巾披在身上、头上、袖子上,在楼道里到处跑,我奶奶知道后特别生气,为此我还被她骂了”。

电视指南:相对的说,你还是更喜欢拍古装戏?

穆婷婷:说真的其实我都挺喜欢的,主要还是看角色。要是以前我会说我更喜欢古装戏,但现在我也挺喜欢拍时装戏的,因为时装戏可能更生活,拍起来相对会更轻松一点,不过也挺累的。

电视指南:扮相上,你更喜欢哪一个?

穆婷婷:古装扮相和现代扮相我都挺喜欢,古装的话我挺喜欢的是《楚留香传奇》和《孔雀翎》里的扮相。

电视指南:古装戏和现代戏演起来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

穆婷婷:以前我会觉得古装戏更需要去演绎,但是现在的古装戏也是很生活的,只是还会有一些古装戏特有的方式。我喜欢古装还有一点是因为我很喜欢拍打戏,很多打戏只要是能做到的我都要求自己上。我觉得把这一套的几个招式打下来会觉得很爽很有成就感,有时候打得好了还会有人为你鼓掌,在现场得到一些掌声就觉得特别幸福。

电视指南:前不久刚你拍完的《刘海戏金蟾》是一部古装喜剧,与拍摄一般的古装戏相比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

穆婷婷:角色本身对我来说还行,但是刚开始比较没有底的是那些喜剧的部分,我没有拍过喜剧,不过在大家的帮助下,拍了一星期之后就有感觉了。我觉得喜剧很重要的是分寸感,你不能让观众觉得你在洒狗血,但你又要想办法逗大家笑,这个分寸很难把握,也许你很用心,但也可能一点效果都没有,所以喜剧是更需要动脑的,需要更快的反应。

电视指南:接下来你要拍的《土地公土地婆》也是一部喜剧,是拍上瘾了吗?

穆婷婷:我觉得我挺有喜剧天份的,只是我以前不知道。《土地公土地婆》也是喜剧,我希望可以玩一些新的东西出来给大家看,我饰演的土地婆那个角色其实跟《刘海戏金蟾》里的九妹有些像,也挺刁蛮的,她是神仙,既泼辣又活泼也很可爱很善良。

最想尝试东方不败

在化妆间里,取下帽子后的穆婷婷,有着一头俏皮的短发,这与她爽朗的个性显然极为贴合,就像《刘海戏金蟾》中的狐仙九妹一样天真可爱,用陈浩民对她的评价“那完全是本色出演”。穆婷婷是一个将喜怒哀乐都直接表现在脸上的人,你很轻易就能看出她开心或不开心,也正是她如此的本真,造就了她直接而单纯的个性,就像她自己说“心里面就是一个小朋友”,对于造型师为其打造的发型,她会直截了当的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而这一点也足以证明她是一个认真而负有责任感的演员,连摄影师也对其称赞不已。

电视指南:还记得自己第一次拍戏时的样子吗?现在再看那时的表演会有什么不一样的想法?

穆婷婷:我第一次拍的戏是张黎导演的电视剧《锦衣卫》,女一号是马伊琍,我很幸运在里面演了女二号。现在再看那戏我觉得之前的表演可以再好一点,再改一改,但那个时候我觉得自己已经演得很好了。有的新人会被导演骂,我没有经历过那种阶段,可能刚开始而对镜头、走位会不太懂,但我学习和应变能力很快,很快就适应环境,一切都挺顺利的。

电视指南:中间有没有过挫折的阶段?

穆婷婷:每一部戏对我来说都会学到很多,因为我喜欢总结。之前有过一部戏,当时觉得剧本不好没有很认真地拍,有点偷懒,但没想到那部戏很快就播了,我突然意识到其实没有什么好与不好,既然接了这份工作就一定要把它做到最好。你觉得它不好是因为你没有认真去做,但它就是播了,观众也不会去想当时拍的时候你是因为冷因为发烧还是真的演不好,他们看到的就是角色本身。那一次之后,我就决定不管是在什么情况下,哪怕我生病了,但只要我还站在镜头前,我就一定要用最好的状态去表现,就像最早我不明白为什么演员要自己补妆,现在我也会经常自己补妆,因为做为演员我们都想要把自己最好的状态最好看的样子呈现给观众。

电视指南:目前为止最想要尝试的是什么样的角色?

穆婷婷:东方不败。我看过林青霞的那个版本,觉得她打得特别帅,我特别想演。在拍《刘海戏金蟾》的时候,我们和《笑傲江湖》的剧组碰到一起,因为我们用的动画是同一人,他拍完过来我们组说陈乔恩演的东方不败特别好,然后就更让我想演了。以前我特想演小龙女,李若彤演得真像神仙姐姐,但相比的话,我还是更想演东方不败。

电视指南:什么时候开始发现自己对打戏感兴趣?

穆婷婷:我拍完《孔雀翎》之后就对打戏特别感兴趣,那时候时候他们都让我自己做动作,我觉得特别有趣,在那之后我又接了一部打戏,武指还推荐我有空的时候看看林青霞的戏,我回去就看了,把她所有武打的戏全看了。武指是香港的,拍《孔雀翎》的时候,他跟我说“其实林青霞也不会打,但她摆的架子特别好看,她的表情让你觉得她非常会打,但实际上她不会,因为我拍过她。”那时候我就看她的电影,学她的表情姿势,所以我特别想挑战东方不败。

电视指南:今年你有这么多部戏,你个人最期待的是哪部?

穆婷婷:其实我每部戏都挺期待的,我比较期待的应该是《刘海戏金蟾》和《金玉满堂》,我最想看《刘海》,喜剧嘛,我和浩民哥搞的一些东西在现场的时候大家都会笑得很开心,我想知道做完特效和音效以后的效果会怎么样。

演到不能演了为止

演员的职业,有着天然的特殊性,在穆婷婷看来,“每天都能接触到新鲜的人和事,不同的工作环境,不同的角色,觉得很过瘾”。再回到重庆,以前的高中同学多数都已结婚生子,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每天朝九晚五,但相比其他职业来说,演员这份职业显然让穆婷婷觉得更有趣得多,“他们有他们的乐趣,但对我来说那些工作没有激情,因为演员最大的不同就是可以去尝试和感受别人的生活。”演员会有一种定式的思维,当他们看到某个人在餐厅吃饭,就会去联想他是做什么职业的,为什么现在是这个姿势,为什么穿着这身衣服,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在看了很多心理学的书后,穆婷婷发现这一切都是有迹可寻的,“演员这个职业就是要研究角色研究人,在生活中也要学会观察,这是一种思维,我觉得很有意思”。

电视指南:在表演上,你有自己想要坚持的东西吗?

穆婷婷:我所坚持的就是一切都要从内心出发。最初我有一点排斥喜剧,因为我觉得喜剧很浮夸很表面化,我很反感,但是演着演着我发现喜剧也是可以从内心出发的,就是你很认真地做一个东西它也可以很好玩的。最近我看《济公》发现他们想的东西很妙很棒,所以我也希望学习一下,再加入一些自己的东西。

电视指南:你认为演戏中最难的是哪一部分?

穆婷婷:对于我来说,最难的是跟每一个人的关系。我觉得在现实中,演员需要照顾每一个人的情绪,可是我偏又是一个情绪波动很大的人,所以我要学会去控制。拍《刘海》的时候,有一天亚蕾姐(归亚蕾)在现场跟我说有个动物死了,我一下就特别难受,情绪特别低落,后来我觉得在现场你的情绪是会影响整个剧组影响到别人的,因为现场的人都能看到你不高兴,我现在都控制自己不要把不好的情绪带到现场,因为会影响周围的人。

电视指南:会一辈子做演员吗?

穆婷婷:我想演到有一天我不能演了为止。我以前觉得演到50岁吧,但我看到亚蕾姐已经快70岁了,还和我们一起拍戏,我觉得太牛了。因为那时候很热,有一天都觉得我要晕了,真的很晒,我跟他们说,如果我一会晕倒了你们一定要拉着我不要让我的脸着地,不要把鼻子摔坏了,他们说可能是中暑,就拿藿香正气水给我喝,喝完一下子就觉得舒服了,但亚蕾姐也很热,但她可以坚持,她一直演,你说她缺什么呢?她什么也不缺,但她就是喜欢这个事业,就是想来演戏,我从她身上学到很多。

电视指南:你觉得目前为止拍的最累的戏是哪一部?

穆婷婷:《金玉满堂》,这是我这两年来拍得最辛苦的一部戏,身心都很疲惫。那个时候是冬天,穿的是秋天的衣服,真的很冷,加上这个角色本来就很纠结,长期处在这种状态里,一天有14个小时的时间我都在演她,现实中我的状态也会变得很烦,有一种压抑的情绪在,很不舒服。但我喜欢这样的角色,相对所谓的好人,我更愿意演坏人,我觉得坏人演起来特别爽,因为在戏里你可以体会那个角色的感觉,可以做生活中你不可能做那些事,而且我演完金玉后我觉得整个人也更独立了,我会从角色身上去吸取我认为好的和我所缺乏的东西。

要随时保有良好的状态

齐秦在歌中唱着:痛并快乐着/快乐着/恨恨且爱且狂……穆婷婷也累,可是又很快乐,在她看来,快乐会略占上锋,因为演戏让她有成就感,“任何工作都一样,但不管是什么工作只要你喜欢就不会觉得它有那么累”。

尽管演员的工作较为辛苦,但穆婷婷也很注意身体的保养,走到哪她都随身带着一个泡有柠檬水的大水壶,她认为演员需要让自己随时都保持一个良好健康的状态,柠檬水不仅可以美白护肤还可以补充维生素,“要找一个方法去让自己年轻,让自己有很好的状态,不管是外表还是内心”。

电视指南:在饮食上都有哪些保养心得?

穆婷婷:现在我觉得越清淡越好,但辣椒除外,因为我是重庆人,实在没办法拒绝辣椒,油啊,盐啊,糖啊,这些越少越好。我之前跟胡兵合作的时候他跟我说,你试着减油和盐的摄取,后来在剧组吃饭时我就会用清水把盒饭里的菜都涮一遍,刚开始我还问他这样不是都没味道了,他说不会,菜炒过炸过后味道已经进去了,这样吃了一个星期后就发现皮肤变得特别好,我本身的皮肤还不错,但这样吃完后发现还是有差别,真的不是心理作用,而且这次跟亚蕾姐拍戏,她身体真的很好,她吃的也很清淡。

电视指南:美容护肤方面有什么小窍门?

穆婷婷:我觉得要多敷面膜。我每天都会敷,敷面膜不是说一定要去买一个什么牌子,什么保湿、美白、抗皱的,不是的。我最近找到一种方法,在晚上抹完护肤品,晚霜之后,把压缩面膜先用水把它浸湿,浸湿之后拧干,然后倒上爽肤水,再把面膜敷到脸上,那样会让你的皮肤吸收得特别好,敷完就把它取下来,拍一拍就可以睡觉了。(这是你自己发明的吗?)对,我常常会自己发明一些新的方法,但是真的很管用,而且也不会觉得每天敷那么面膜会有很多不好的东西,这个就是爽肤水,也不会很贵。

电视指南:你平时的穿着也是像今天这样休闲的吗?

穆婷婷:对,休闲风,然后稍微有一点点个性,我喜欢有特点的。我是特别随性的人,有一阵我拍戏的时候心情特别好,因为要接戏我不能换手指甲油,那我就换脚指甲,刚开始我涂的脚指甲是黑色的,过一阵我觉得拍挺开心就换了大红色,过一阵更加开心了我就换特别亮的橙色,连裙子也是换成特别闪的橙色,后来杀青了,心情特别不好就换成了现在这个黑白色的,衣服也换成黑白,就好像风格也会随心情的变化而变化。

第6篇:我和我的传奇奶奶范文

关键词: 小学班主任 问题学生 谈话艺术

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帮助问题学生转化,教师与问题学生的谈话需要讲究艺术,使谈话达到预期效果,让问题学生向好的方面发展,对问题学生产生深刻的教育作用。问题学生纪律意识差,成绩居班级下游,给班主任带来了许多烦恼和压力,也因此成为师生关注和帮助的对象。在生活和学习上要给予他们充分的细心、耐心、精心和恒心来教育、培养和引导,把握住不同的学生的不同心理,巧妙地察学生之言,观学生之色,及时调整谈话内容和方式,力求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让问题学生顺利地走出阴影,努力学习,实现自己的梦想。

1.尊重学生,运用引导式语言

新课标明确要求教师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要尊重那些问题学生。问题学生成绩不好,上课也不守纪律,存在对抗和防御心理,有时很自卑,因而他们害怕和老师谈话,上课也不敢发言,对老师常常是敬而远之。著名的教育家爱默森曾说:“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就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教师不要把学生带到办公室谈话,因为办公室老师比较多,学生不会跟老师交心。教师可以选择课外活动场地与学生不经意间随便聊聊,消除问题学生的对立情绪,用引导式的语言进行规劝,教师态度要诚恳,语言委婉,并多表扬,让学生发自耐心地接受教师的意见,从而收获教育园地的和谐美好。记得四年级的时候,我班新转来一个同学叫吴桐,他聪明,脑子灵敏,反应快,上课发言积极,爱争强好胜,经常滋事生非。当他和同学闹矛盾时,老师批评他,但他总是“歪理十八条”,就是不认错,有时把老师弄得下不了台。一次午间,教室里只剩下我和吴桐俩人,我亲切地和他聊家常,然后话题一转问:“你为什么总不接受老师对你的批评呢,经常和老师唱反调?”他很强硬地说:“你为什么总是一味地指责我?你有时很不公平。”我立刻回忆起自己对他的态度,也许我的批评已经伤到了他的自尊心。我立刻对他道歉:“老师看到你犯错误太着急了,态度有时粗暴,竟然当大家的面批评你,说话很难听,老师向你说对不起。”听了我的话后,他满脸通红地说:“至少我不是个坏学生。”我抚摸着他的头说:“那好,以前的事都过去了,我们现在就来个君子协定,以后不管你烦什么错误,我都和你私下解决,你也不要在同学面前顶撞我。”吴桐一声不吭,对我不信任。我让他当图书管理员,他把图书整理得井井有条。因为借书,他和一个同学打了起来,我急忙制止。事后我单独和他谈心,他承认了自己行为过激,愿意和我交流了。看到他的点滴进步,我由衷地感到高兴。班主任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巧妙化解了尴尬,既尊重了学生,又使学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引导式的语言沟通,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损害学生的自尊心,在不知不觉中达到了转化后进生的目的。

2.关爱学生,运用激励式语言

问题学生是班级里的特殊群体,他们来自特殊家庭:有的温饱没解决;有的父母离异;有的是留守儿童……可谓千差万别,他们渴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同学的认可。因为经常被老师训话、教育,存在不如人的自卑心理,与班主任之间筑起了心理防线。问题学生本平就缺少爱,更谈不上和老师的情感交流。这就需要班主任关爱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针对具体问题采取激将式的语言,触动问题学生的心灵,让他们自觉地意识到老师对自己的关心、爱护与体贴。班上有一个叫李亮的学生,母亲离婚改嫁走了,父亲整天喝酒赌博,稍不顺心就拿孩子出气,他身上经常有伤痕,性格变得偏激,孤独暴力,谁要惹他,轻辄谩骂重辄拳脚相加,对学习失去信心。有一次,他在网吧待了一天一夜。我急忙通知家长,家长找到后又要打骂他,我急忙阻拦。把他带到僻静处,耐心了解情况。原来他迷上了一款叫《传奇》的网络游戏,我急忙引导他加入学校的足球队,远离网络游戏的诱惑。我没有严厉批评他,只是说;“我相信你能行!”自此,他远离网吧,积极参加足球队的训练,经常找我汇报学习情况,各方面都进步很快。雨果说:“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做班主任工作更需要一颗宽容博爱的心。

3.信任学生,运用赞赏式语言

问题学生很爱面子,他们犯错误时,班主任如果直接指正他的错误,那么他们会觉得很没面子,自尊心受到伤害,不会接受班主任的批评,更不会低头认错。即使勉强承认错误,内心也不会接受老师的批评教育,反而变本加厉,我行我素。如果对学生对学生充满信任,用赞赏的语言激励每一位问题学生,做到不指责、不难为、不放纵学生,那么,学生也会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积极上进。班上有一位调皮大王小杨,父母整天忙生意,由爷爷奶奶照顾他。小杨整天偷鸡摸狗和人打架,班上同学不理他,他父亲也对他失去了信心。有一次,班上一位女同学的20元钱不翼而飞,我细致地进行了调查,发现下课时其他同学都出去玩了,教室里只有他和其他两名同学,那两个同学在聚精会神地看故事书,只有小杨单个在教室内,我立刻向他投去了严厉的目光。小杨却急忙说:“我真的没有拿他的钱,不信,你可以翻我的书包。”他反守为攻,我平静地说:“你是个诚实的孩子,老师也相信你没有拿同学的钱,你帮助找找吧!”他默默地点了一下头,眼里闪过一丝亮光。我离开教室,等我再回到教室的时候,小杨手里拿着钱说:“老师,我在讲台底下找到了她的钱。”我高兴地说:“多谢你帮了大忙。”他脸红了,低头说:“老师,其实我……”我摸摸他的头,说:“老师相信你!”他变了,之后再也没有偷同学的东西。老师的赏识性语言,能激发问题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重新燃起自信之火,成为一个勤学上进的孩子。

总之,小学班主任老师和问题学生沟通时要讲究语言艺术,摆正师生间的平等关系,静下心来用睿智的眼睛及时发现问题学生的问题所在,不歧视他们。要客观、冷静、积极地面对问题学生。用爱心点亮心灯,载梦想远航。

参考文献:

第7篇:我和我的传奇奶奶范文

生于上海,1993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外语系。在北广就读时即被中央电视台选中担当《艺苑风景线》主持人,1994年底获“中央电视台最受欢迎的十大节目主持人”称号。1996年加盟凤凰卫视,先后担任《凤凰早班车》、《一点谈》等节目的主播,2002年开始主持《鲁豫有约》节目。在《新周刊》主办的中国电视节目榜评比中先后获2000年度最佳女主持人、2001年度最佳新闻主播及专题类节目女主持人、2003年度最佳谈话主持人、2005年年度主持人等称号。

我的作息时间刚好和《鲁豫有约》的播出时间吻合:上午10点首播,夜里1点重播。所以,差不多可以把这档节目比做我的早茶或夜宵。更多的时候,我不是在看节目,而是在欣赏一个好朋友越来越收放自如的谈吐,越来越有味道的优雅,以及越来越炉火纯青、教科书般的采访技巧和节目形态。

感谢鲁豫,因为这次采访,让我重拾《新周刊》创刊时就有的一个想法――开个《总编访谈录》栏目。现在,栏目开了,鲁豫是第一个。

――封新城

两个《鲁豫有约》

封新城:其实有两个《鲁豫有约》――早期是比较有历史感的,嘉宾基本都是名人,后期的节目就多了许多当下的民间的事情。

陈鲁豫:对,的确是这样。前期和后期其实像两个节目,但是品牌是沿用的。或者说像《新周刊》的说法,是升级换代的版本。节目的状态、内容、人物都发生了变化。过去的嘉宾不一定是有年纪的人,但一定是有经历的人,我们一起回顾一些历史,但不一定是我个人经历过的。这些你所说的这种有阅历的名人,在3年前的时候基本都上过《鲁豫有约》的节目了。持续地做这类节目,实际上对我来说非常沉重,但是这3年的经历,对我的成长特别重要。最近我看以前的节目,发现那时的我,其实是稚嫩的,尽管我那时候觉得自己很成熟。

封新城:从观众的角度来讲,《鲁豫有约》里,观众反响最大的是哪几期?

陈鲁豫:璩美凤、章含之,这些都是以前的。新的部分有郭德纲,还有画画老太太。人都是主观的,听到反馈就认为反馈很多,其实不一定。

封新城:从业内的角度看,最符合节目立意的是哪一期?

陈鲁豫:有一集讲的是北漂的演员。我经常讲节目的原创性很重要,一般电视节目的主题都是按照平面媒体走的,电视人看到报纸、杂志后去做节目。北漂演员那期是完全原创的。

封新城:最符合你个人口味呢?

陈鲁豫:是《武林外传》那一期。当时我们把《武林外传》的大部分参与者都请到了现场,这期是我个人比较喜欢的。

封新城:有观众的访谈和没有观众的访谈相比,对你来说有什么区别?

陈鲁豫:我自己的状态会不同。其次时间上的区别,没有观众的话,我可以和嘉宾聊3个小时,甚至5个小时,但是有了观众,我就要控制时间,观众的注意力只能集中一个半小时,如果时间太长,观众就会疲倦。第三,没有观众,就不需要考虑现场气氛,但是现在既要考虑节目呈现的效果,也要考虑现场的效果。

封新城:其实不止是这样吧。我原来做过一个访谈节目,我觉得一个谈话好不好的标准就是看谈话中听到过笑声没有。

陈鲁豫:那也不一定,观众如果很专注地去听了,那么也不一定就是笑过,也可能是哭了。而且专注也算是一个指标。就是你自己感觉是不是舒服,如果你自己舒服了那么也算是一个标准。观众在该有反应的时候有了反应就是一个好的标准。

封新城:《鲁豫有约》的节目流程是什么样子的?

陈鲁豫:对于我不想采访的人,我可以提出来,就可以不采访,也就是我有最后发言权。因为最终是我来呈现节目,如果我认为这个人不好,那节目效果也不会好。但是我会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因为必须保持节目的顺畅,而且我们有互相说服的过程,编导也可以说服我,我也会信赖我们这个团队。我会尽量保持距离,如果我什么事都管,只会把自己累死。我们开选题会之前他们会准备一些选题,在会上给我看,我说哪些可以哪些不可以,然后他们再去操作。在录制节目之前,我们还会有探讨文案的过程,我也会给出一些意见。对于嘉宾,编导会给我一些文字的提示,比如这个嘉宾的谈话的感觉,但是这些不一定准确。这个是我们的流程。

封新城:编导给出的印象是不一定准确的,因为每个人面对不同人都会有不同的状态。陈鲁豫:对,还有一点,我和嘉宾的地位是平等的。还有一个问题是这样的,观众会把一些明明不是从我嘴里说出来的话安到我身上。

封新城:这个是影响力的问题,换句话说,你成为了这一类型主持人的代表了。《鲁豫有约》现在实际上有很多变化,比如有一集是讲一个北漂的男孩,在火车站等自己的网络情人,这集用到了大量的纪录片的元素。

陈鲁豫:对!我们开会的时候也谈到了,以后的节目,不仅要内容百无禁忌,形式也要百无禁忌,比如你刚才提到的纪录片的形式,也可能我要出去采访。在内容上,我也不想总是记录过去发生的事情,我觉得应该多记录这个时代。

倾听需要足够的自信

封新城:你老板评价你的三个特点是“准确的提问、及时真挚的感叹和温和的聆听”,你怎么看?

陈鲁豫:我觉得倾听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首先,倾听需要足够的自信,我觉得爱抢话的主持人其实是不自信的主持人。其二,对待不同的人,我会用不同的语言方式去交流。第三,有时候装傻也是很重要的,只有装傻,才能得到嘉宾的证实。还有一点,我很敏感,作为一个采访者,敏感是必须的。(插:还有一点是感叹)对,我会说“天哪”,“真好”,有时候我会连续地说“真好”,我还对一些比我小的人说“大哥你没事吧?”,这话只是对比我小的人,真的对比我大的人说,就不好玩了。

封新城: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和窦文涛合作一个广播访谈节目,当时很多名人第一次参加的直播节目,就是那个节目。当时我写了一个随笔,叫《访问心灵》。每次看你的节目,我都会想到这个随笔标题,我觉得这是采访的最好结果。

陈鲁豫:我认为不可能访问全部的心灵。最好的状态也只是对方把他的心灵打开了一个角落,并让对方看到。访问心灵,是我想达到的目标。《南方周末》的记者有次采访我问到我的秘密武器是什么,我觉得是“让嘉宾在我采访的过程中爱上我”。我所说的“爱”指的是欣赏和信赖,我觉得这和你所说的访问心灵是一个意思。访问心灵就是让嘉宾把心打开,但只有嘉宾信任自己,才会把心打开。

封新城:你算是采访的一个范本了,我们注意到你一个采访很特别的道具就是黄色的沙发,是你自己选择的吗?

陈鲁豫:这个沙发另外有一个节目也用过,我觉得是有一定的道理在里面。现场的打光,对观众以及现场嘉宾的视觉缓和,应该有一些视觉心理的东西在里面。要是搁一个别的颜色都不如这个黄色靠谱。我觉得放一个沙发就要让我坐得很舒服。而且《南方周末》的一个记者注意到一个细节,就发现我们的椅子

是可以分开的,而且可以加长,但是我的椅子永远就是一个大的,为什么?我说第一因为我们的录影棚很窄,两个人不能挨太近,否则景别就会出现问题,第二是你问了以后我才总结出来的,就是我们的那两个椅子可以让腿挨得特别地近,如果是老人小孩还可以,但是一般人就会觉得离得太近了有点别扭,需要稍微有点距离的。就是中国和外国的区别。

封新城:说到范本,反向来看,有没有最惨痛最不靠谱的经历?

陈鲁豫:有过,但是没有播。新的《鲁豫有约》有一个。是关于的一个周年纪念,有人说我们要去做一个关于这个会议的回忆和揭密,我当时认为这个想法是有意义的,但是我不想做太正太革命的题材。因为我不知道怎么表现好。我的本能感觉就是觉得不太好。但是他们说服我说这个题材有揭密性质,于是我就让步了说先试一下。那期最后没有播出。因为节目好不好看很重要。那期没有太多人的因素出来。如果从采访的角度还真的没有因为采访太差而很惨痛的例子。还有一个是主持人表现的好坏,观众会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觉得好,有的人觉得不好。有人觉得争议大的估计可能有璩美凤那期,那次有两个声音,一个是觉得太狠了,一个是觉得挖得不够。

封新城:有人觉得你直接就把她当作一个问题女人了,没有足够的同情。

陈鲁豫:对。这是一个觉得我太狠了的声音。我现在回过头去看,觉得那个时候是我在业务上的一个探索期。我在尝试变得锐利一些,问一些我们都想问但是都不太敢问的问题。因为我觉得我其实还是一个会给别人留余地的人,我后来觉得尖锐不是什么很难达到的,但是要看题材,要看这个人是不是要我去狠狠地问。我觉得我做的不是让人出丑的节目,是要让人讲故事的。是要让大家有一个自然的感情的流露,不是说让观众哭了笑了就是好的。人的哭点和笑点是不一样的,有时候嘉宾观众突然哭了,我还会很错愕。因为哭和笑不一样,哭还是要有一个前期准备的,要是突然的哭,也会让我很错愕。反而我对自己会有一些控制,我笑是很正常的,但是开始的时候我觉得哭对于主持人会在形象上有一些影响,但是后来等我成熟了以后,我觉得我的状态也应该是自然的,但不是哇哇地嚎啕大哭,而是流眼泪,这应该也是可以的。不会特别的克制。

封新城:《三联生活周刊》说你是天生的英语使用者,你很赞同。那么我定义你为一个天生的访谈家,你同意吗?

陈鲁豫:很多其实是天生的,我算是一个天生的能够与别人很好交流沟通的人。很多记者问我是不是会做很多的功课。但是我不敢和他们说我不做功课他们甚至也看不出来。当然我不会不做功课,但是我觉得这跟做不做功课真的没什么关系。

话说凤凰

封新城:谈一下我们共同的朋友寞文涛吧――我过去的同事你现在的同事。

陈鲁豫:他其实内心是一个很羞涩的人,但是外表总是要做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我说他是一个有强迫症的人,因为有时候他根本不喜欢听什么世界音乐摇滚音乐,但是要是有人说这个音乐不错,他就会立刻强迫自己去听。我说他不自然,他说什么是自然,自然就是我每天吃了睡,然后起来看电视,然后变特胖,那就是自然吗?他不要那么活着。但是我就觉得他那是强迫症。他是一个特别怕老的人。他总是跟我说他衣服是哪里哪里买的,我说你的衣服都是20岁以下的人才穿的牌子,我就说他是内心特虚弱的人。他是一个特别特别认真的人,他对待工作的态度比我认真。我懂得适可而止,懂得电视没有十全十美,不可能把电视做得那么完美,可是文涛比我较劲得多得多。他录《文涛拍案》基本是要录一天的,他们都是早上进棚,午夜才出来,经常是其他人都要累得瘫了,他还在那里一个人拍着桌子呢。我觉得有好也有不好,太要求完美了。他胆子特别小,但是他对什么事情还特好奇。他对于名利是有追求的,我也有,但是不一样,我觉得我的把握比他好。他不是张弛有度的。他既是一个有城府的人,又是一个没有城府的人。他是一个挺拧巴的人。

封新城:我觉得电视这行有特殊性,所以把他果。

陈鲁豫:他就是强迫的结果。我在专业上很难佩服一个人,但是我觉得文涛是我很佩服的一个人,在专业上。而且他有一个特长,就是他能把自己看得似懂非懂的东西给你讲得他好像特别地懂。

封新城:你忽略了一点,他读的书非常多。我还是资讯狂人呢,还是校园诗人呢,但是对于中国古典这块我比不上他。而且他真的是用语言思考,边说边思考,瞬间的反应和整合语言能力太厉害了。

陈鲁豫:是的。但是我就觉得主持人有时候他的语言不能太工整太过于流利,因为太流畅太工整的语言没有感染力。而文涛的语言是很流畅很工整,但是很通俗,把握的度特别好。一般人是不懂的,不知道电视语言怎样是合理又好听的。又把信息传递出去,又能够让观众很好地接受。

封新城:顺便点评一下你们凤凰的几个当家花旦。

陈鲁豫:如果说最早的当家花旦大概就是我、许戈辉、吴小莉、李辉。我和许戈辉文涛是很好的朋友。她也是一个性情中人。她的爱好太多了。我和文涛其实是爱好不多的人。她的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她没有太把工作当一回事。

封新城:为什么许戈辉没有上过我们的电视榜单?连曾子墨都曾经上过。我都觉得有点奇怪。

陈鲁豫:她一开始做的是娱乐节目,然后接的是访谈节目。这个跟节目类型有关。刚才说如果我没有离开中央台怎么办,其实应该我们老讨论的是许戈辉如果没有离开中央台的话,她肯定是中央台的当家花旦。她在大舞台上做一个晚会,特别压得住台。很可能就上春晚了。然后就是小莉,她比我和许戈辉还早一些。凤凰前身卫视中文台的时候她就在了。如果凤凰要做一个什么编年史,她应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很多人是因为她当时被朱总理点名之后,才知道的凤凰,她是凤凰的路标人物。

封新城:我们在总理点名之前就拿她做过封面。

陈鲁豫:对。我们当时也可以说是借了她的一点光很多人是因为她才关注的凤凰,才知道原来凤凰还有这么多优秀的主持人和记者。所以她特别特别地重要。她是最开始的一个LOGO。我们可能也会出来,但是可能就会推迟了。

封新城:是不是你们因此就自然地有了分工?

陈鲁豫:对。小莉负责的主要是政治新闻,她后来即便是做访谈也做的是类似这样的新闻人物。因为后来我们做的节目都是按照自己的兴趣去做,她的兴趣在那就做那个。我的兴趣在这,就做了这个。分工也很明确的。剩下的人我就不太好评价了,因为不太熟,不好评价。对了,梁冬是特别好的一个策划人,他有太多好的点子和想法。他有很多70年代的痕迹。但是他不是一个职业的主持人,他是一个很好的职业策划人。他看书也特别地多,比文涛都要多很多。而且更深更杂。他看的书很多我听都没有听过。我们的新闻评论员也都很好。他们说我问的问题都特靠谱。我说

其实这特别地简单,我一没什么话好说我就说阮先生你怎么看就好了。呵呵。

优雅地变老

封新城:做电视有十年了吗?

陈鲁豫:从1993年开始,13年了。

封新城:当时也有留央视的机会,为什么没有留?

陈鲁豫:我当时特别推崇的工作就是那种没有单位的工作,现在想想觉得还真挺傻的。

封新城:当时要是留在央视的话,现在会怎样?

陈鲁豫:我当时要是留在央视的话,就会在文艺频道,大概现在就会主持一个《综艺大观》之类的节目吧。

封新城:也可能成为央视的当家花旦。

陈鲁豫:是,但是也不一定。也可能就湮没在众多的主持人里了。

封新城:但是我觉得你是一个很自信的人,肯定不会。

陈鲁豫:是,我算是一个比较聪明的人,我觉得应该不论在哪里都可以做得不错。

封新城:可是现在这个节目不是更好吗?

陈鲁豫:我从来或者几乎不假设一个问题。因为假设是不存在的。

封新城:但是总有后怕?万一没有来这里――

陈鲁豫:有可能。我在凤凰这些年每隔几年变化一次。一个是我自己想变化,另外一个是这个环境容许我变化。我老说我要是在一个公司里给别人打工早都被别人打死了。第一我不喜欢别人管我,但是我又不是老板。只有电视主持人它会给你个性的自由和空间,凤凰又尤其喜欢你有个性,要是在机关里我可能绝对不会有这样的发展。

封新城:如果把你的三个名字或“标签”进行排序,或者到网上搜索一下,结果是:“鲁豫”第一,《鲁豫有约》第二,最后才是你的本名“陈鲁豫”――

陈鲁豫:对,一定是这样,而且现在基本没有人管我叫陈鲁豫了,即使是一些正式的场合。

封新城:那你生活工作的三个城市又怎么排序呢?

陈鲁豫:北京、香港、上海。我生命最开始的阶段在上海,我在上海出生,到了六t岁,搬到了北京。上海的生活给我造成了一些影响,比如口音,我没有北京口音,而且我不太会用儿化音。我觉得现在上海很适合生活,我父亲住在上海,我每个月也会去上海。但是当初在上海生活的时间,是一个人记忆最薄弱的时间段。而北京就不同,我成长在北京,我的很多记忆都和这个城市有关。而且北京的文化氛围更适合我,虽然没有上海那么时尚,但是北京时尚元素对我来说已经足够。我在香港只做两件事:工作、购物。我很喜欢香港,它很有秩序很有规律,我对它也很熟悉,但香港和我始终没有太大关系,所以是一种有距离感的喜欢。

封新城:你会讲广东话吗?

陈鲁豫:不会。因为我没有融入香港这个城市,没有在里面真正地生活,加上我不需要学广东话,也可以在香港过得很好。这和英语不同,在国外如果不会英语,就很难和人交流,但是香港不同。我觉得语言只是一种工具,不需要的,就不用学。

封新城:有三个形容你的词――冰雪聪明,知性,优雅。你特别强调要“优雅地变老”――陈鲁豫:我要求自己是这样。也希望自己是这样。因为我这几个词基本都是形容奥黛丽・赫本的。前几天我看了奥黛丽・赫本四五十岁时演的一部片子,可以说她30岁前非常地美丽,60岁以后非常地优雅,但是四五十岁的时候明显是她很拧巴的一段日子,既想抓住青春的尾巴,又要承认自己青春不再的事实。那段时间她特别地憔悴和苍老。她算是我心里的传奇女性俱乐部里不多的成员吧。我想只有这么几个人算是符合标准。比如肯尼迪夫人,比如,她们拥有美貌名气的同时还是因为她们有一个历史的时代背景放在那里。但是我们现在是不可能有这些的了。现在造就不出来传奇女性了。

封新城:另外一个大家关心的,就是你是不是太瘦了?2001年那次我们电视榜没有颁成,你过来拥抱安慰我,后来我就跟大家夸张地形容说好像拥抱了一张纸。瘦是不是也成为了你的一个生活态度?

陈鲁豫:可能有。我对于胖瘦的态度不太健康,我在看自己的影像和电视的时候会觉得自己挺单薄的,但是要是照镜子,我觉得似乎又没有那么夸张地瘦。因为你必须要保持这样的一个状态,我有一次看池莉的小说,说人要是不吃饭很瘦的时候感觉很轻盈,我就挺喜欢这样轻盈的感觉。我对于别人的胖瘦都可以接受,但是对于自己的胖瘦就非常地在意。我觉得我的态度不健康,其实我再重10斤不成问题,但是我的理智告诉我不能再胖下去。

封新城:你的“传奇女性俱乐部”里没有胖的人吗?

陈鲁豫:没有。没有特别胖的。而且我特别不能接受自暴自弃的那种胖。

封新城:说说你生命历程中几个最重要的人。

陈鲁豫:如果从专业角度来说有三个人。中央台张晓海,我的老板刘长乐,还有我现在的上级原来广院的院长王纪言。这三个人是我工作当中最重要的人。因为当时中央台选人是张晓海选的我,到凤凰是院长推荐的我,长乐在各个场合给了我很多的鼓励和赞扬。这三个人对我非常的重要。然后有一些没有见过但是对我有过影响的人。三毛算一个,奥普拉算一个。我从小应该是没有偶像的一个人。但是这些人却确实对我产生过影响。三毛让我知道有很多的生活状态。因为我们当时的状态是社会告诉我们生活只有一种,就是大学工作等等。但是三毛告诉我原来还可以这么活。

父母对我的影响不是那么地大。有一些遗传。性格有些像我爸爸。语言的天赋可能也会遗传。而且他们是做广播的,潜移默化地也给我一种暗示,就是我以后也会从事这样类似的工作。我们家的教育算是比较独特的。我爸爸跟我说18岁以前别谈恋爱,18岁以后我什么都不管你,因为你已经成年了。当然可能我爸爸比较聪明,他知道我不会做什么太出格的事情。他有这个把握。我在书里没有怎么写到我妈,是因为小时候我跟父母的关系不是很近,我是爷爷奶奶带大的。我跟他们的关系一直到大学以后才变得亲近了。我初中以前都觉得北京不是我的家,上海爷爷奶奶的家才是我的家。

封新城:最后一个问题,早晚有一天你会退休,如果最后一期选题是做陈鲁豫你自己,你会找谁来采访你?

陈鲁豫:这次5周年的时候,也有记者和媒体的朋友说要做这样的一个模式,找很多的记者来问我问题采访我。但是我觉得才5周年,有点早。中国的主持人里面会找崔永元或者张越。其实开始想到的是张越。因为我觉得她的访谈是做得非常好的。但是因为她的选题范围的原因,很多人不了解她。

豫十人谈

(鲁豫)有三个形象上的特点。一个是准确的提问,提问是记者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第二个是及时真挚的感叹,鲁豫把握得都很准确;第三个就是她的温和的聆听。

――凤凰卫视总裁刘长乐

鲁豫用她的努力创造了一种电视样式,这种努力是通过她的经验、学识、聪慧,以及她的把握,创造了一种引起大家重视的方法。

――凤凰卫视执行副总裁兼中文台台长王纪言

尽管场面很大,节目元素很多,但是鲁豫体现出比较好的场面控制能力。话语的精确,心态的平和和场面控制往往来自于天赋。

――凤凰卫视中文台执行台长 刘春

最佩服陈鲁豫三点。一是耐得住寂寞,当许多人正吃喝玩乐的时候,她晚上7点就上床睡觉了,这简直是老土,是香港的老土;二是她特别有毅力,每天凌晨4点,大家正做美梦的时候,她起床出动了;还有她的脑子真灵,嘴皮子利落不在我之下,甚至在我之上,那随口说新闻的绝顶口才,的确是自成一家。

――凤凰卫视主持人 窦文涛

正是这种感受能力、理解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组合,鲁豫给人造成了冰雪聪明的印象。

――作家 余秋雨

鲁豫改变了我们,改变了世界,是个对生活有帮助的人。她的主持风格就是“冷淡”。有点像荷花出污泥而不染,同时又有淡淡的清香。

――作家 刘震云

鲁豫和别的谈话类节目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你看着她就要告诉她,把难以启齿的事都想告诉她,这就是天赋。

――作家 郑渊洁

鲁豫是个冰雪聪明的孩子,悟性特别好。比如她的判断力,《鲁豫有约》所有选题最后都得她通过,这就跟做书一样,对选题的判断决定了读者和观众喜不喜欢,节目的成功证明她有这个能力。

――长江文艺出版社副社长 金丽红

鲁豫通过多年的历练,使得她掌握了一种心态,非常平和,态度非常平衡,这在鲁豫主持风格里面非常有个性。

――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院长 苗糠

第8篇:我和我的传奇奶奶范文

《第一次上街买东西》

文 /(日)筒井赖子

图 /(日)林明子

翻译 / 彭懿

新星出版社(爱心树绘本馆)

故事简介:对一个5岁的孩子来说,“第一次”独自上街去买东西,那可是个伟大的探险啊。虽然只是去离家不远的街口小店,可对小主人公美依来说充满着一桩接一桩的冒险事件 :一辆自行车迎面冲过来,好危险!跌倒了,膝盖破了皮,手中的硬币掉了,该怎么办?……当孩子们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也仿佛和主人公一起经历了这些冒险。

上榜理由 此次评选中无论是网络的大众点击,还是专家举手投票,都遥遥领先的一本,可谓是众望所归。绘者林明子善于捕捉传神的细节,画风特别贴近儿童心理,她细腻的画风描述了小主人公美依为了完成妈妈给她的这个任务而表现出的紧张心理,让读者们一看就会产生共鸣。如果国内版能和原版书的开本大小一致,那就更加完美啦!

TOP 2

《兔子的12个大麻烦》

著 /(英)埃米莉·格雷维特

翻译 / 代冬梅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麦克米伦)

故事简介: 作者根据13世纪著名的裴波那契数学命题,创造了一个裴波那契兔子王国。在这个王国里,兔子们生儿育女,播种守获,既有对日常所需的追求,也有在精神层面的渴望。随着时间的流逝,兔子们不断遇到新的问题,比如饥饿、严寒、酷热、拥挤、空虚等。最后,兔子数量超级爆炸,所有问题累加在一起,兔子们也终于寻找到最终的答案……

上榜理由 作者埃米莉·格雷维特喜欢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东西,因此这本书里表现的数列,最后一页的大成本立体制作,以及对每一页都可以当挂历挂起来的种种奇特设计,都来源于她的奇思妙想和传奇经历。相信这本书的上榜,会掀起大小朋友研究数列的一个。

TOP 3

《魔术师威利》

文、图 /(英)安东尼·布朗

翻译 / 崔维燕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蒲蒲兰绘本馆)

故事简介:威利总是一个人,大家叫他是“小废物”。他喜欢踢足球,梦想成为球星。可他没有球鞋,所以一直没有被选进球队。一天晚上,他遇到一位神秘的陌生人,运气也随之改变……

上榜理由 典型的安东尼·布朗风格,书中讲述的小男孩和父亲强烈的爱的表达,打动了很多正在长大中渴望自己强大又找不到出路的孩子,让大小读者都会为之动容。

TOP 4

《蜗牛屋》

文 /(英)艾伦·亚伯格

图 /(英)吉里安·泰勒

翻译 / 周逸芬

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和英童书)

故事简介:故事的开始是奶奶在庭院里照顾她的她孙儿们——男孩、女孩和小宝宝,3兄妹突然变得非常小,他们住进一个蜗牛屋。一页页的画面让我们随着小兄妹一起缩小,一起经历这场意趣盎然,险象环生的冒险!

上榜理由 本书的插画每一个细节都精致得令人赞叹, 故事有趣、新颖,体现了梦一样的感觉。故事结构、讲述的方法都是极为绝妙!

TOP 5

《艺术大魔法》

文、图 /(美)大卫·威斯纳

翻译 / 余治莹

河北教育出版社(启发绘本馆)

故事简介:画家达文蜥专心地帮一只蜥蜴画肖像,他细心揣摩蜥蜴脸上的表情,一笔一笔仔细地描绘。小蜥蜴米开在一旁看着,一个念头突然跳出来,他缠着达文蜥,“达文蜥,我也会画画喔!”

上榜理由 这是一个画家和想成为画家的人探索艺术极限的故事,他们在画画的过程中尝试了很多种可能,使得画出来的图画跟以往都大不相同,也使得我们明白创意无处不在,没有极限。作者大卫·威斯纳,又是一位大师级人物。写实的画风,色彩的运用,都使大小读者为之投票。

TOP 6

《小鸡布莱兹和蛋糕城堡》

著 /(法)旁帝

翻译 / 谢逢蓓

接力出版社

故事简介:一群毛茸茸的黄色小鸡要花10天的时间为好朋友搭建一个巨大的生日蛋糕城堡!第 1 天,他们写了邀请信,邀请大家来城堡玩;第2天,他们挑选做蛋糕的好鸡蛋;第3天,他们去巧克力矿挖巧克力……到了第10天,客人们到齐了!生日宴会开始了!小飞象、超人、翠儿、蓝精灵、天线宝宝都来庆祝啦!

上榜理由 法国作者旁帝是法国小朋友最喜爱的作者之一。这本书特别俘获小朋友的心,典型的法国连环画式风格让整本书从头到尾渗透着幽默的气息。

TOP 7

《我和我的脚踏车》

文、图 / 叶安德

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和英童书)

故事简介:珍很喜欢在户外和动物们待在一起,坐在她最爱的树上,读《人猿泰山》这本书。她想象着,有一天,她也能在非洲丛林里,帮助所有的动物。读者跟随珍的身影,一起探索这个神奇的世界,和她一起美梦成真。

上榜理由 作者帕特里克·麦克唐奈带我们重返珍·古德的英国童年,并着墨于珍·古德的童年幻想,将本书以梦想与现实,漫画与真人照片的方式完美地呈现于纸上。同时也传达了一个强烈的信息给读者——梦想就算是很荒诞但也有实现的可能。

TOP 8

《我……有梦》

文、图 / (美)帕特里克·麦克唐奈

翻译 / 郝广才

晨光出版社(暖房子绘本馆)

故事简介:本书描绘一个少年的梦想,拥有一辆新脚踏车。以这个梦想为核心,少年如何和他的阿公、朋友、母亲等人相处,如何在希望与失望中调整自己的心境,依然肯定自我,面带微笑。

上榜理由 本书是作者叶安德在积累了15年的动画生涯经验后,于40岁创作的关于自己童年记忆的一个作品。这本书一经面世就有一种如同观看电影般的独特魅力,也勾起了无数大读者对自己童年的回忆。

TOP 9

《请让我留在火车上吧》

文、图 /(英)约翰·伯宁罕

翻译 / 赵静

连环画出版社(蒲蒲兰绘本馆)

故事简介: 男孩梦中的小火车启程啦!旅途中他和睡袋狗小伙伴经历的不同风景,让他们与很多新的动物乘客相遇。面对突如其来的不速之客大家异口同声:“嘿,快从我们的火车上下来!”动物们可以留在火车上吗?来听听它们各自的理由吧。

上榜理由 作者约翰·伯宁罕完美巧妙地将一页是单线,一页是全彩的画风无缝穿插,两个世界的故事相互呼应,如此自然又如此令人震撼,这样完美的作品不愧为大师之作。

TOP 10

《喂~哎~》

文、图 / (日)和歌山静子

翻译 / 蒲蒲兰

连环画出版社(蒲蒲兰绘本馆)

故事简介: 一只蚂蚁从洞里爬出来,不知向何处喊了一声“喂~”,翻页一看,哦!是只蝴蝶开心回答“哎~”。蝴蝶不知向何处喊“喂~”,翻页一看,哦!青蛙回答“哎~”……出场动物一个比一个大,此起彼伏的呼唤和回应将它们一个个凑到一起。

上榜理由 在绘本界,低幼是最不好做的一个年龄层,而和歌山静子能将这样一本低幼绘本最后表现为一个世界安好的大情怀,真的让人敬佩不已。

特别推荐

《山居鸟日记》

文、图 /(日)铃木守 翻译 / 黄帆

贵州人民出版社(蒲公英科学馆)

故事简介:作者置于深山之中,通过自己的观察,将鸟和它们的巢穴用绘本日记的形式展现给大家。春、夏、秋、冬,四季轮回,鸟儿在自然界中周而复始地繁衍生息。带给你不一样的鸟巢知识。 与本书配合为一套的还有《鸟巢的智慧》《鸟巢的秘密》《鸟巢的故事》。

推荐理由 科普绘本中的精品这作!作者铃木守收集鸟巢的足迹遍布全球,称得上“鸟巢达人”。他的作品仿佛透过望远镜观看的鸟类特写,细腻呈现出鸟的生态与自然的和谐。

《鼹鼠儿歌认知书》(全四册)

绘 /(捷克)兹德内克·米勒

著 / 金波

接力出版社

故事简介: “小水滴,很好看,一头尖,一头圆。掉在地上像朵花,掉进水里画圈圈。”“我们都是小工匠,大家一起盖新房。你搬砖,我和泥,瓦刀敲得丁当响。”“小鼹鼠,抬头看,不见长颈鹿的脸。它和麻雀在聊天,说什么,听不见。”

推荐理由 由人尽皆知的鼹鼠做配图,国内著名儿童文学家金波配朗朗上口的儿歌,完美的中西结合,值得推荐!

《夜色下的小屋》

文 /(美)苏珊·玛丽·斯万森 图 /(美)贝斯·克罗姆斯 翻译 / 赵可

新星出版社(爱心树绘本馆)

第9篇:我和我的传奇奶奶范文

据统计,上海如今有10万多名常驻外国人,他们在这里工作、安家、生活,将上海当作了第二个故乡。这些常驻的外国人当中,有她们――“洋太太”们的美丽身影。

她叫Vivian,中文名字郝丽薇,她出生在澳大利亚,白皮肤高鼻梁,在澳大利亚墨尔本跟来自中国的他认识,成就了一段珍贵的跨国婚姻。她说,她是中国的洋媳妇儿。

她叫李夏,英文名字Leicia,她出生在中国,黄皮肤黑头发,在中国成都跟来自澳大利亚的他认识,也一样成就了一段美丽的跨国婚姻。她说,她是所谓的“洋太太”儿。

她们是妻子,同时也都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如今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在上海工作、定居,成为了常住上海的10多万外国人中的一员。

两个有着太多相似点的“洋太太”,在上海这座城市里,她们感受到了怎样的中外文化的交融与碰撞?她们给这座城市带来了什么?她们自己又分别演绎了怎样的精彩?

Vivian(郝丽薇)

职业:市场研究师

居住上海时间:10年

爱上上海的理由:发展,令人头昏目眩的快速发展

她的故事――

“中国迷” 郝丽薇的上海情结

在认识自己的中国先生之前,郝丽薇就已经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中国迷”。那是在上中学的时候,教授他们亚洲历史的老师讲到了古老悠久的中国历史,这仿佛在郝丽薇面前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神秘,充满了趣味,她迫切地想更多地了解中国。几年后,她很快就获得了一个来到中国的机会――到四川大学当两年的交流生。那时,她常常流连成都茶馆,看别人下中国象棋,听怎么也听不懂的川话评书。除了让自己的中国话变得更流利之外,她还学会了吹中国竹笛,还有,学会了磕瓜子。

所以,当她将来自中国的李先生带到父母面前时,父母并没有表现出任何的惊讶,仿佛他们已经觉得,她将和一个中国人结婚是顺理成章的事。

他们在澳大利亚结婚了。2000年,先生为了写一份学术论文来到了上海,在一家广告公司做调研。郝丽薇来看望他,上海这个城市让她瞬间倾心。高楼、人群、上海效率,太令人振奋了,一切都在发展,变幻之快超出了想象,让人目瞪口呆。她对先生说,如果要选择地点,那就是这里了,如果要选时间,那就是现在!

但是,当他们都在上海找好了工作,上了班之后才发现,上海的生活节奏也一样快得超出想象。在澳大利亚,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人们总是过着很悠然的生活。但是,上海不一样,从公司老总、顶头上司到你的下属,大家都卯足劲在工作,甚至周末也都在加班!

如果真的不能适应这边高节奏的生活,那就呆两三年再回去吧,郝丽薇夫妻俩互相安慰到。但是,他们不仅适应了,生活了下来,还在上海买了房子安了家,生养了两个孩子,而且一住就是十年,眼看着还将继续生活下去。

郝丽薇硕士读的是文化人类学,来到上海以后,做消费市场的调研,也算是“专业对口”了。这份工作非常有趣,但也很辛苦,不仅要深入一线,甚至是偏僻的农村做调查,还要熬夜写报告,但她做得非常开心。因为这样一来,她对中国有了更直观更全面的认识,而且中文说、读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两个孩子的相继出生让郝丽薇暂时离开了职场,但她太喜欢自己的工作了,在小女儿几个月大的时候,她将孩子们托付给阿姨照顾,自己回到了公司。为了能有较多的时间跟孩子们在一起,她跟公司达成了一项协议――每天9点上班,下午3点半下班。但是,协议真正实施起来很难,比如有时候下午开会,一直开到四五点钟,她不能因为自己可以早走就离开会议或者要求将会议放到上午召开。无奈之下,她只好再次辞去工作。

郝丽薇将更多的时间给了孩子们,她在家里依然会做一些兼职,忙起来也会很忙,但至少她可以自由支配时间了。她说,很有可能,我会重新回到职场做一份全职工作,我喜欢工作的状态,喜欢和我的拍档们合作的感觉。

立夏(Leicia)

职业:专栏作家

居住上海时间:5年

爱上上海的理由:上海是中国最国际化的城市

她的故事――

从主妇立夏到“毕家妈妈”

和来自澳大利亚的丈夫结婚后,立夏7年内跟随着丈夫呆过3个国家,分别是澳大利亚、日本和德国,直到有一天,她和先生决定,到中国去发展!

曾经有一次立夏从上海转机去成都,她和先生特意在上海多停留了一天,为的是粗略地看看这座为很多朋友称赞的城市。清晨,他们行走在人民广场上,游人很少,几个工人在刷栏杆。工人们仔仔细细地先把铁锈刮去,然后再刷上新漆,那种认真劲儿打动了立夏。几年后,当先生问她是去北京还是上海的时候,她脱口而出:上海。

刚到上海的时候,虽然物质生活上无可挑剔,但她却总觉得非常的迷茫。那时候大儿子尚幼,她又有了第二个孩子,因为每天需要照顾孩子们,没有自己喜欢的工作,没有朋友,更没有属于自己的社交圈子。虽然她有时候可以将孩子托付给阿姨照顾,跟着先生锦衣华服地出去社交,但总觉得自己“浮着”,跟哪里、跟谁都没有关联。毕竟,她从小受的教育都是要努力工作,为社会为人类做贡献,至少要实现自我价值一类的,这样做全职太太,让她找不到感觉。

这样“郁闷”了一段时间后,从小就喜欢写作的立夏做起了自由撰稿人。在给几家媒体写过文章,做了几次专题策划之后,渐渐的她就感觉找到方向了。她有两个笔名,一个是“立夏”,写文化和生活类的文章,一个是“毕家妈妈”,专门写亲子和教育类的内容。

因为两个孩子上的都是国际学校,所以她接触的孩子家长一般都有海外经历,这些家长们不愿意盲目遵循中国传统的育儿经验,而是有着自己的理解和想法。立夏曾经采访了她大儿子班上从家长到老师的每一个人,结果构成了她在《为了孩子》杂志做的第一个专栏。

2009年10月,她的第一本《毕家妈妈育儿经》出版了,反应不错。她的第二本育儿经也将在2010年7月出版。做“毕家妈妈”让立夏意识到,日子只要是认真过了的,都不会浪费。在她全职照顾孩子的那3年,看起来似乎没有做“社会工作”,没有太多的同“社会”接触的机会,但其实是给自己一个契机了解孩子,为她将来写作亲子题材提供了生活积累和铺垫。

静安区妇联成立了“洋太太俱乐部”

很多外国人选择在静安区生活,社区里的洋太太们多起来了,但问题随之而来:语言不通造成沟通困难;生活习惯不同造成生活中小麻烦不断;中外文化差异造成育儿观念冲突等等。为此,静安区妇联以曹家渡社区为重点创建了“洋太太俱乐部”,通过举办一系列的特色活动,如中国传统文化培训、慈善结对、世博人家志愿者、中外文化交流等,为找不到知己而烦恼的洋太太们搭建一个属于她们的平台,并通过这个平台实现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郝丽薇的补充观点

上海人很乐观,相信将来会越来越好。 澳大利亚一个比较普遍的习惯就是投诉,哪怕一个很微不足道的小事;在上海,人们遇到问题也会投诉,但很快会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感觉上海人真的是“can do"的人。

访问郝丽薇和立夏

洋太太的上海生活

郝丽薇和立夏两个“洋太太”,她们的性格长相、生长环境和从小所受教育,一个源于澳大利亚,一个源于中国,可谓大相径庭;而她们身上又有着太多的相似点,嫁给了一个外国人,都是中澳联姻,两个孩子的母亲,生活在上海,而且还都热爱工作……

对于同一个问题,她们各自会有怎样的精彩回答呢?

我的家人

Q:一说到跨国婚姻,很多人第一个就会想到文化差异、习惯差异。您怎么看待您和丈夫的关系?

郝丽薇:

文化差异也好习惯差异也好,这在我的婚姻中一点都不明显。我在澳大利亚长大,但我喜欢中国,了解中国文化;我丈夫在中国长大,但他选择了到澳大利亚留学和工作,也是了解澳大利亚文化的,所以,我们有太多相同相通的地方。

听说中国的北方男人比较大男子主义,而上海男人更顾家更疼爱妻子,我丈夫虽然是北方人,但在他身上看不到丝毫大男子主义的迹象。没有请阿姨的时候,我们常常一起去买菜一起做饭一起收拾,他烧的西餐比我烧的还要好吃呢。

立夏:

我们家最基本的准则是男女平等,所以凡事协商解决。如果理性上达不成共识,那么因为爱而让步。两个孩子,表面上看我照顾他们比较多,我也有自己的一套育儿方法,但实际上我受丈夫的影响很大。

Q:你们一家在上海的生活状态如何?

郝丽薇:

我们一直住在静安区,对这一块很熟悉,去常去的超市买日用品,在同一个摊位上买水果,生活跟其他的居民没有什么两样。

在我的家里,有一个很大的相框,放满了我和丈夫的家族成员的照片,这些亲戚们有的几年也难得见上一面,所以我得经常告诉孩子们,这都是谁和谁,不要忘记了自己的外公外婆姑姑舅舅们。我有时候很想念生活在澳大利亚和美国的兄弟姐妹,但相隔遥远,也只能通过电话或者邮件联系了。

立夏:

可以说相对稳定。上海是我们十几年来呆的时间最长的城市,因为喜欢。但是,我们并不知道会在上海待多久,也不清楚未来孩子会在哪里升学、发展,但基本的原则是住在哪里,就好好过。我记得我才到澳大利亚的时候,也有找不到根的感觉。先生有一位同事,从伦敦派过来的,他的妻子跟我说:每到一地,他们都会立刻买房子,当一生来过,否则永远都不是真正的生活。我很受启发。

我们一家四口现在的生活比较有规律,寒假回澳大利亚看爷爷奶奶,暑假回成都看外公外婆,其余的时间呆在上海,该读书的读书,该工作的工作,该写作的写作。我和先生都希望孩子两边的文化都有感染,都不扔。

Q:您的家庭是如何教育孩子的?

郝丽薇:

现在很多外国家庭和中国家庭一样,长重视孩子的教育,但可能在教育方法和方式上存在很差异。在孩子上幼儿园之前,我就开始教他们识字了,而且有意识地在他们玩耍的过程中加入一些知识点或者“讲道理”的成分,这很正常啊。

我的弟弟在澳大利亚,他孩子所上的小学就从来不布置家庭作业,这也有点走极端了。我的两个孩子目前都在双语学校上学,大儿子读小学二年级,每天的家庭作业大概是1个半小时,我觉得可以接受。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而且通过学习还能获取知识,何乐而不为呢?

中国当地的学校,可能因为竞争大吧,孩子的压力太大了,很多孩子因此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立夏:

我的孩子,一个出生在东京,一个出生在上海。我主张自然和理性地养孩子,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允许他们跟随成长的自然规律,在宽松的环境下发展。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家长普遍焦虑,生怕自己的孩子病了、傻了,玩的没有别人家的更益智了等等。我看到过跟着孩子一定要喂最后一口饭的母亲,也看到过孩子一点点咳嗽就送去医院打点滴的家长,其实,孩子少吃一口,或者咳嗽几声真的就是了不起的问题吗?当然不是,是家长自己跟自己在较劲儿,结果伤害到了孩子。父母要以放松的心态去养孩子,爱孩子,这样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亲子冲突,孩子也可以从容生长。

我的上海

Q:说说上海这座城市给你的印象。

郝丽薇:

在中国能用30年感受到100年的发展历程,这就是中国速度,上海就更不用说了。今天的上海比起10年前的上海,变化自然不是一点点。

我还是说一些细微的人文的变化吧。我喜欢上海,但10年前刚来上海的时候,很多地方并不很能适应,比如说,过马路的时候一定要小心飞速行驶的汽车――这让在澳大利亚习惯了车子让行人的我每次过马路都难免提心吊胆;比如说,10年前,即使是住同一幢楼的人,他进电梯的时候不会想到用手帮你按住开门按纽,而是很木然地看着你,哪怕你被电梯门夹住了也是一副无动于衷的样子。我虽然不习惯,但也能理解,中国人口多,竞争比较激烈,人与人之间关系比较漠然吧。不过近两年来,有了很大的改观,马路上耐心的司机多了起来,会停下来招手示意你先过,年轻的一代也更有绅士风度了,虽然还只是很少数,但相信以后会越来越好。

立夏:

我刚上海的时候,最不能适应的就是别人会给一些承诺,但即使不能做,往往也会碍于情面或者别的什么原因说“可以”,“可以到时候再说”等等,结果到时候就假装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过了。我的处事原则就是,能做的就做,不能做的就说NO,跟别人相处的时候,也会比其他人更直接一些,刚认识我的人甚至会觉得有点“吃不消”。但是,我不清楚这是我性格使然,还是我个人经历的原因,也许两者都有吧。

必须要承认,在不同地方生活过的经历对我还是有影响的,让我知道世界很大,天外有天,让我时刻注意保持一个开放的心态,愿意不断去尝试新的东西。

Q:你在上海的朋友圈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郝丽薇:

刚来上海的时候,经常会参加公司同事的集体活动。我们工作都很忙,根本不存在着如何打发空余时间的问题,好不容易有一个两个人都不需要加班的周末了,我们更愿意在家里过二人世界,或者到上海的周边城市去转转。

从澳大利亚来到上海工作或者创业的人有不少,我们也常常会有一些交流;我先生以前在国内的同学朋友,很自然地也成为了我们夫妻共同的朋友;再到后来,等到孩子上学以后,孩子同班同学的妈妈们也会有很多交流的机会,很多朋友就是这时候认识的。

今年,我参加了静安区曹家渡街道成立的洋太太俱乐部。俱乐部开展了许多多姿多彩的特色活动,比如学写中国书法,向世博家庭学习中国民间手工艺术等等,很有意思。

立夏:

我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嘛,所以无论是语言还是外表对我的交友都不会产生影响。当然,做全职妈妈的那几年,又刚刚来上海,朋友相对来说不多,但随着我渐渐走出“家门”,就能认识越来越多的朋友了。

我现在有几个相对稳定的朋友圈子。一个是国际社区里的妈妈圈。因为孩子上国际学校,所以接触的家长一般都有海外经历,大家都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在一起就很有谈的。一个是因为写作而结识的朋友圈。这个圈子里的人多是本土的文化人,大家志同道合,聊聊时政,一起抨击一下物质主义,精神上觉得很爽。

Q:你觉得“洋太太”这个群体能给上海女性带来些什么?

郝丽薇:

“洋太太”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吧。不能说我们这些人的做法都是对的,但至少有一些是可以当作参考的。有比较才有选择,才能有更好的判断。

记得我曾经遇到过一个刚生好孩子的中国妈妈,她自己很想亲自哺育孩子,但家里其他人都主张让她断奶,我就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她,母乳是最好的,还教给她一些让母乳增多的办法。后来她很高兴地告诉我,在我的帮助下,她克服了很多原以为不可能克服的困难,孩子吃了母乳之后,生长得非常的好。

当然,这种参考也是相互的,我也在参考身边中国朋友的说法和做法。我现在也服中药,中医是传承了几千年的东西,它必然有它的智慧。在我周围人的影响下,我接受了“受凉”的概念,当孩子感冒咳嗽的时候,我就不会再让他们光着脚在地板上跑来跑去了,还会让钟点工阿姨教我冰糖炖梨的做法,然后给孩子吃。

立夏:

上海的国际社区很大,“太太”群体根据各人不同的文化背景、语言能力、志趣爱好,对上海方方面面的生活都有渗透。环保、慈善是很重要的主题,比如上海的几家有机农产品超市,都是因为“洋太太”的需求和提倡而创办和发展起来的。另外,为民工学校学生每周义务讲授一次英语,也是很多“洋太太”积极参与的事情。

这个群体,可以做的事情很多,可能有时候还是少了一些让她们发挥特长和贡献智慧的渠道吧,如果能多一些像静安区那样的“洋太太俱乐部”,给大家提供一个平台,当然是受欢迎的好事情了。

洋太太眼中的外国人

两个“洋太太”,在看待“外国人”这个群体上,几乎没有什么分歧,她们给出的答案惊人的相似。这仅仅因为,很多时候,是我们误解了“外国人”。

1、在上海的外国人不都是有钱人。

各种各样的人都有。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职业,不同生活方式的选择都会带来不同的收入情况。

这个群体的经济情况总体来说可能比较好,因为很多外国人在上海会担任比较高的职务,拿比较高的薪水。但现在上海的房价也会让我们觉得“吃不消”,“买不起”,选择租房的人应该蛮多的,毕竟很多人公司会提供租房补贴。

2、不是所以的外国人都爱泡吧。

立夏说,偶尔朋友来了,我们会到热闹的地方,比如华山路上。

郝丽薇则表示,她和先生几乎不去酒吧,她们和朋友聚会的方式很“中国”,就是一起到饭店吃吃饭喝喝茶聊聊天什么的。也有很喜欢泡吧的外国朋友,刚来中国的时候很兴奋,几乎每天晚上都要去酒吧玩,但是几个月下来,就都不再愿意去,因为都觉得这样的生活不健康。

3、外国人对婚姻的态度并不轻率。

认识的西方人中几乎没有婚内出轨的,婚前可能男/女朋友比较多,但婚后一般都热爱家庭。婚姻是很神圣的事情,如果婚姻中没有爱了,才会有分手这样的事情发生。

4、外国女性大多会做全职妈妈,而非全职太太。

在国外一般都是母亲自己带孩子,因为没有长辈帮忙,请保姆价格又偏贵,还要交很高的税,即使从经济角度考虑也是自己带比较好。

孩子比较小的时候,很多女性会选择放弃工作或者部分放弃工作在家带孩子,因为这时候的孩子也特别的需要妈妈的关心和照顾。等到孩子们都大了,很多女性会重新回到职场。因为要养育一个以上的孩子,所以做全职妈妈的时间通常是3-7年。

采编者感言――

常年生活在上海的外国人有10万多人,相比于一千六七百万的常住人口,外国人只占百分之零点几,这跟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身份并不相符合。可以预测,在未来的若干年里,将会有更多的外国人来上海工作、生活,为上海添彩。

有人将上海比作“冒险家的乐园”,而新一代的国际创业者的行为则被称为重返“冒险家的乐园”。

我们这期选取的两位女性,并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创业传奇,而是以一种更为平静的、柔和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她们是工作在上海的外国人,同时也是妻子,是母亲。她们如同镜鉴,反射出一座国际化大都市成长的身影,被这座城市影响着,同时,也用自己的行为为身边的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