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体育教师考核范文

体育教师考核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教师考核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体育教师考核

第1篇:体育教师考核范文

关键词:体育;教师;职业技能;考核

长期以来,对高等院校体育教师的管理考核具体由各校按照人事管理部门相关文件组织实施,考核方式和考核标准与其他专业教师没有区别。此类考核未能反映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特点和工作性质[1]。截至目前,适合高校体育教师职业特点和高校体育工作性质的考核机制、考核办法和考核标准等一系列完整、科学的评价体系尚未建立。体育教师在高校工作期间,其职业技能是否得到持续提高、身体素质能否满足工作需要,都需要科学有效的评价标准。目前这种对教师无差别性考核评价机制,使高校体育教师在进入工作岗位并获得正式编制后,实际上等于端起了“铁饭碗”,缺少科学的考评奖惩机制。少数体育教师在初步熟悉工作流程和工作内容之后,就觉得自己能够胜任工作,懈怠情绪逐渐滋生,对自身要求降低,工作失去了压力和动力,学生时期掌握的运动技能逐渐淡忘,身体素质逐步衰退。严重者体型发胖,体重增大,运动素质下降,无法完全胜任工作要求。更有甚者,不得不转行或被调整到其他工作岗位。

1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郑州大学、河南工业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等5所高校157名体育教师(男107人,女50人)。其中,教授20人,副教授57人,讲师70人,助教10人。

1.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运用与本研究相关的教师评价理论与方法,结合河南省各高校体育工作的实际和体育教师的具体工作内容和工作要求进行综合分析研究。(2)问卷和座谈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河南省从事高校体育管理的专家、教授进行问卷调查;并在问卷调查的同时,召开体育学院(部)中(高)级职称教师座谈会。(3)系统方法。根据问卷调查和座谈会获取的数据信息,运用系统方法建立整体评价考核量表。

2高校体育教师职业技能岗位考核的目的、任务和意义

2.1目的

根据高校体育工作的内容、规律、特点及要求,结合体育教师的个人特长、年龄和发展规划等因素,明确体育教师职业技能岗位考核的目的:①调动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每位教师在本职岗位的工作价值得到充分体现。②强化体育教师团队的建设、规划和管理,树立责任意识、品质意识和效率意识,促进高校体育工作水平不断提高,建设一支高效的体育师资队伍。③为教师的聘期考核、岗位聘任、职称晋升、创先争优等提供客观有效的依据。

2.2任务

根据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管理规定和管理要求,以及各高校评估办、教务处对教师教学水平评价办法和评价标准的要求,结合体育教师的个人岗位工作内容、工作标准等因素,确定体育教师职业技能岗位考核的任务:①核定体育教师职业技能岗位考核内容。②科学制定体育教师职业技能岗位考核评价标准。③探索高校体育教师职业技能岗位考核办法。

2.3意义

组织对高校体育教师职业技能的岗位考核,有利于全面提升高校体育工作地位和工作效能,使体育教师管理更加科学化、专业化、规范化;有利于增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荣誉感和社会认可度;有利于各高等师范院校加强体育学科建设,调整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使体育师资后备力量更加符合社会需求。

3高校体育教师职业技能岗位考核

内容与考核标准的设计体育教师职业技能岗位考核是对高校体育人力资源科学管理的重要环节,是师资队伍素质优化的有效途径。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的内容和要求,坚持科学性与可行性相结合,力争把体育教师岗位工作内容具体化、行为化,在确定考核内容和权重时,对体育教学技能类指标赋予较大的分值,以鼓励教师积极工作。同时,注意社会服务能力、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能力考核,使所设考核内容不脱离教师工作实际,着眼教师职业规划与发展需要,做到点面结合,成为统一整体。根据以上理念和调研结果,考核内容分为社会服务、运动技能、教学技能、身体素质4类。

3.1考核内容设计

3.1.1社会服务类社会服务类主要考察体育教师在推动社会体育进步、服务社会大众方面所发挥的作用[2]。如担任社会各级各类体育协会(俱乐部)负责人资历及工作经历,参与社会体育工作经历(如国家运动裁判级别与工作经历、社会指导员级别与工作经历),以及其他一切服务社会体育事业发展的工作经历。设定此类内容旨在鼓励体育教师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走出校园,走进社会,服务大众,开阔眼界,提高自己。3.1.2运动技能类主要包括主项1个,副项1至2个,即球类(足篮排球、乒羽网球)、健美操类、武术类、体操类、田径类、自选类(只认作副项)。设定此类内容旨在要求体育教师努力实现“一专多能”,即专项与副项相结合。不断吸收国内外新兴、时尚运动项目,拓展业务技能,更好服务学生,完成各项业务工作。3.1.3教学技能类主要包括现场说课(7~12min)、现场编写教案或训练计划(1课时)、现场制作ppt课件(1课时)、现场作文(不少于1500字)。以上内容均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所有题目现场抽取。此类内容旨在提高体育教师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提高理论综合素养、口语表达能力和汉语写作能力,改善体育教师日常工作中“示范做得来”“理论说不好”“动笔写更少”的窘况。3.1.4身体素质类主要包括50m、800m、跳绳、立定跳远、仰卧起坐、平板支撑、游泳等。设定此类内容旨在要求体育教师保持应有体形和体能,具备良好运动素质,以健康体魄和饱满精神状态投入各项工作,提高工作效能和工作品质。

3.2考核标准设计

在设计制定考核标准时,要注意把握以下原则。考核标准应根据被考评对象年龄、性别、身体状况等实际情况而有所差别,考核标准亦可根据考评对象的年龄而递减。实行发展性评价考核和奖惩性评价考核相结合[3]。45岁以下青年教师应列为重点考核对象。对年龄在45岁以上者以鼓励性评价考核为主,把握好发展性评价考核和奖惩性评价考核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相关考核标准和考核分值的制定,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可出台指导性意见,具体考核标准和考核分数由各高校依据本校实际制定。各校之间相互监督,相互借鉴。

4实践与体会

4.1实践

自2013年始,经过慎重考虑和缜密组织,中原工学院对全体体育教师进行了素质类和教学技能类的岗位专业测试。素质类包括短跑(50m)、长跑(女800m、男1000m)、立定跳远、仰卧起坐。每名教师任选3项,长跑为必测项。教学技能类包括说课、主项加副项测试和教案编写。

4.2体会

其一,基于多种因素考虑(如从未组织过此类活动,学校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没有相应要求),中原工学院体育教师职业技能岗位测试仍停留在“测试”层面,而非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技能岗位“考核”,目的在于促进中青年体育教师重视个人身体素质发展,不断提高教学技能。测试没跟受测者职称、年度考核、聘期考核、岗位聘任、评优评先等切身利益挂钩。其二,由于未涉及教师的切身利益,教师对此测试活动均持欢迎态度,参与性颇高。但年龄40岁以上、已晋升副教授者,对此心态复杂,反应不一,顾虑较多。其三,各高校可视实际需要,将职业技能岗位评价考核和教师专业技术岗位聘任挂钩,将“参加校、省(厅)级职业技能竞赛与考核”作为业绩条件之一,列入专业技术岗的岗位职责,与科研条件一并考核,以督促教师更加重视,积极参与。

5结语

综合调研结果和我校体育的工作实践,高校体育教师职业技能岗位考核需要进行必要的改革。其一,各省人社厅应对高校体育教师职业技能岗位考核提出明确要求;各省教育厅应结合高校体育教师职业特点,采用抽样方式定期选取某一年龄段和一定数量的教师进行职业技能岗位评价和考核。各高校人事管理部门根据本校实际,结合体育教学、教研活动、教学技能竞赛等业务活动,每两年对全体体育教师进行职业技能岗位评价和考核。其二,逐步实现对体育教师职业技能岗位考核与岗位聘任挂钩,应在岗位职责中明确其要求,督促体育教师平时坚持锻炼,保持身体素质。其三,积极创造条件,保证体育教师职业技能岗位考核工作在科学、规范、公开、公平条件下进行。要减少人为环节,依靠科学仪器设备测试,适时进行全程录像监控观测。

参考文献:

[1]姚健.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改革架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10):96-100.

[2]王崇喜.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的回顾与反思[J].体育教学,2011(9):10-11.

第2篇:体育教师考核范文

一、             奖金按学生数和月课时数计算

1、     计算公式

奖金=课时50%+人数50%-处罚扣出。

二、             处罚扣出细则:

1、     无教案上课的、老教师无合页备课的,每节次扣10元,直到本月奖金扣完为止(指专任教师专任科目)。

2、     未按课表上课的每节次扣5元。

3、     私自调课的每节次扣10元。

4、     上课迟到、早退的每次扣2元。

5、     旷工的每节次扣10元。

6、     没有按规定批改作业的按0.2元×所差题数×班额×5扣,直到扣完为止。

7、     按时单元测试,必须批改,有成绩册、试卷分析,每缺一次扣40元。

以上均以抽查为准。

体育专职教师考核办法

 

一、              计算公式:

积分=六认真15分+教研10分+值周10分+质量40分+兴趣活动小组活动分10分+体育资料的收集与保管5分+运动会的组织10分。

二、              评分标准:

1、      六认真工作、教研工作,值周工作按其它教师考核办法进行考核;

2、      质量分按名次计算,同类同科、同年级平均分第一名的40分,每降低平均分1分扣1分。

3、      兴趣活动分,所组建的课外兴趣小组,在各科参赛活动中,获一等奖的10分,二等奖的9分,三等奖8分,四等以下的7分。没有组建兴趣小组,没有开展活动,没有参加竞赛的该项不得分。

三、              学生考试项目及分项计分范围

(一)“两操”(体操、眼保健操)20分;

(二)达标率30分;

(三)体育课程50分:

1、      体育基本知识、队列及口令:(1)立正、稍息、向右看齐;(2)齐步走、立定、左转走、右转走;(3)跑步走、立定。(20分)

2、      体育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30分

(1)          跳高、跳远前的准备运动;(2)长跑、短跑前的准备运动;(3)跑、跳后,课程结束时的放松运动。

四、              考查办法

1、      在三至五年级中抽签取某一年级,在这一年级的两个班中抽签各取10名学生,根据第三条之规定,进行全面测试,算出这10名学生的平均分,作为体育教师教学质量的考核依据。

2、      每期体育测试时间在第十八周进行。

3、      体育教师对所教班级的学生进行全面测试。

五、              有关获奖加分,按学校有关奖励条例进行。

第3篇:体育教师考核范文

关键词:阳光体育;实施;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1-0049

一、实施“阳光体育”的背景和意义

“善其身无过于体育”。体育运动对人的健康所起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阳光体育”具有“强筋骨”、“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使人“身心完备”的功效。同志曾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明确指出:“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并在20世纪50年代初,针对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身体素质下降的情况,提出了“健康第一”的思想,这个理念一直延续至今。先生也曾经说过,“完全人格,首为体育”。体育不仅强健体魄,而且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载体,是集体主义教育的极好舞台,是弘扬民族精神的极好形式。青少年学生的身体素质不仅是学校的要事,更是一个城市发展水平的指标,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一个国家繁荣富强的基础,一个民族昌盛的重要特征。

我们中国人用100年的时间甩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用100年的时间实现了强国强种的夙愿,用了100年实现了体育强国的梦想,但目前学生的身体素质普遍下降,已引起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普遍担忧。“阳光体育”运动可切实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推动学校的体育工作向前发展,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和造就一大批身体强健、有理想抱负的有用人才,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二、“阳光体育”背景下学生体育权利的现状

1. 学生体育权利概述

什么是学生体育权利?截止到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诸多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体育权利的概念进行了定义,如“学生体育权利”权利就是学生在校有关体育的各种活动和各个方面中所确认和应享有的权利、“学生的体育权利就是学生在有关体育活动中的行为选择的自由度。综合以上,笔者认为学生体育权利就是规定或隐含在法律规范中,实现于法律关系中的,学生在各种有关体育的活动中可以作为或不作为或要求家庭、学校、社会做出或不做出某种行为以获得利益的一种自由和资格。根据我国法律对学生体育权利的规定,结合学校体育的实际,我们认为学生体育权利主要包括接受体育教育的权利、体育活动中的人身权、参与体育活动的自由选择权等几个方面的权利。

2. 学生体育权利实现的制约因素

尽管我国颁布了法律法规来保护学生的体育权利,但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侵犯学生体育权利的现象,因此学生的体育权利并未得到充分的保证和实现。主要存在以下一些制约因素。

(1)体育伤害

学生体育伤害事故是指学校组织实施的校内外体育活动(包括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竞赛和课余体育训练),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体育场馆和其他体育设施内发生的,造成在校学生人身损害后果的事故。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是制约“阳光体育”和其他体育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也是学生体育权利实现的主要制约因素。而在体育伤害事故处理中,首先要明确学校是不是学生的监护人。《民法通则》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都回答了学校不是学生的监护人,而只是负有教育、管理、保护的义务。

(2)体育场地、器材数量不足

随着政府对教育设施不断投入,学校的运动设施有了较大改善,但一些农村学校的场地、器材数量得不到保障,因此不能满足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需求。据统计,初中学校体育运动场(馆)占有率只有64.43%,体育器材配备达标率只有72.12%,体育器材配备达标率只有53.04%。同时许多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于学校教育规模的发展,不但严重影响了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进行,而且影响了学生正常体育课的开展。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学校体育中体育伤害事故频繁发生。有些学校为了降低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率,甚至将单杠、双杠等卸掉或限制学生的体育活动等。这些做法使学生得不到良好的体育锻炼,身体素质逐年下降,已经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3)体育课时开不足

受场地器材、学校规模或体育教师为足等因素的影响,一些学校不按规定开足开齐体育课时,而且已有的体育课时,也经常被其他学科所占用。尤其是九年级毕业班学生的体育课,常常被其他学科侵占,特别是体育中考结束后,少数学校甚至干脆把毕业班的体育课取消掉。

(4)体育教师配备不达标

一些学校体育教师经常由其他文化课教师兼职,体育教师的配备没有达到相应的标准。在体育教学和学校组织的各种体育活动中有些体育教师有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体育教师的形象,同时也侵害了学生的体育权利。

三、“阳光体育”的实施策略

1. “阳光体育”的理念要贯穿于学校体育发展的始终

“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旨在学校形成浓郁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和全员参与的体育锻炼氛围,在全国亿万学生中掀起群众性体育锻炼的热潮,促进广大青少年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阳光体育”的性质就是教育,它是我国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理念的延伸和扩展,不仅对减少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有积极作用,而且对提高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有促进作用。从学校体育的角度来说,开展“阳光体育”活动,贯彻“阳光体育”的理念是维护学生体育权利的必然选择,必须贯穿于学校体育发展的始终。首先,“阳光体育”属于学校体育,学校必须开展“阳光体育”活动,这是实现学生接受体育教育权利的正确选择。其次,“阳光体育”有利于减少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能够更好的维护学生的体育人身权。因此,学校体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始终贯穿“阳光体育”的理念,让学生在安全、健康的环境中参加体育锻炼,使他们的身体素质得到提高,让他们在学校生活的更安全、更阳光。

2. 在“阳光体育”运动中,维护学生体育权利的措施

(1)营造氛围,吸引学生

学校应加强校园“阳光体育”文化氛围的营造,通过各种手段吸引学生注意“阳光体育”、热爱“阳光体育”从而参加“阳光体育”活动。如利用各种横幅、墙报等对“阳光体育”进行广泛的宣传。“阳光体育”是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阳光体育”也是教育,而受教育既是学生的权利,也是学生的义务。所以“阳光体育”是学生的权利,也是学生的义务。作为学校,有责任保障学生的受体育教育权利。作为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是他们的权利,也是他们的义务,因此他们应该认真参加体育活动,在履行自己的义务的同时实现自己的权利。

(2)重视安全教育宣传,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

为了防止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体现“阳光体育”阳光的一面,学校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的教育,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做到防患于未然。另一方面在学校的职责范围内确保学生能够安全的参加学校体育课或体育活动,也就是确保学生的体育健康权的实现。同时,体育教师在上体育课或进行体育活动指导的时候,要严格按照正常的操作程序,做好学生的保护与帮助,认真对待活动中出现的每一个细节,禁止疏忽大意,以防止在活动的过程中发生意外事故。

(3)加大投入,完善设施

学校体育活动中,学校负有一定的义务,即学校应该为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提供必要的场地、器材和师资等基础条件,保证学生体育参与权的实现。“学校应当按照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标准配置体育场地、设施和器材。学校体育场地必须用于体育活动,不得挪作他用。”因此,学校必须把体育经费列入学校的年度财政预算范围,并逐步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力度,为学生配足体育场地、器材,同时学校还应该保证体育经费的合理使用,禁止将体育经费挪作他用。

(4)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档案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以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基础。学生的体质健康档案虽然建立了,但是却没有显示出它应有的作用。因此,学校还应该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检测体系,记录青少年的成长过程,把每次测试的成绩都要记入学生的体质健康档案或学生素质报告书,初中以上学生要记入学生档案,并作为毕业、升学的重要依据。通过这种手段督促学生认真参加“阳光体育”活动,努力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使自己的身体更健康,让自己生活的更阳光。

四、“阳光体育”实施后的思考

学生在学校里参加体育活动,目的是锻炼身体,增进健康,娱乐身心。尽管存在体育伤害事故的风险,但学校体育的地位无可取代。学校不能只片面追求学生的安全,而轻视体育或者把体育器材收起、体育场地封闭,不能因为存在发生伤害事故的风险就将体育课或体育活动视为洪水猛兽。这样做也许使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减少了,但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却明显的下降了,从根本上还是损害了学生的利益,侵害了学生的体育权利。这种以牺牲大多数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权利为代价,在“温室”中推进素质教育的做法将严重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部等三部委联合开展的“阳光体育”活动意义重大。在学校体育活动中贯彻“阳光体育”的理念,有利于降低当前学校体育中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率,减轻学校方面的压力;有利于学校体育的实施和发展;有利于学生体育权利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汤卫东. 学校在学校体育伤害事故中的归责原则及法律责任[J].体育学刊,2002(3).

第4篇:体育教师考核范文

1 新授课,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快速有效地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推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动力。”我一直很注重导语设计这个环节,因为我始终认为“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无奈传统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的手段比较有限,而充满艺术美感的音乐、文字、图片、动画、影像等多媒体综合信息,则能很自然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在学习《春江花月夜》时,我先用幻灯打出“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春风第一花”“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等古今评论,立刻就调动了大家竞猜和急于求知的心情,因势利导,转入课题。接下来插入网友制作的Flash,优美典雅的意境和富有魅力的诵读,很自然地诱发了学生的兴趣。有很多学生甚至急不可待地跟随画面诵读起来。

2 诗歌、散文教学,发挥多媒体优势,为教与学插上飞翔的翅膀。我国古代大教育家荀子早已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由此可见,闻见是教学的基础。借助多媒体技术。能让语文课本的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立体交叉。以特殊的情境叩击学生的心灵。我第一次使用多媒体是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诗意的画面加上深情的朗诵,很快就吸引了学生的兴趣。还有《春江花月夜》《荷塘月色》等教学内容,我都会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让枯燥单一的教学方式因为多媒体技术的介入而形象生动,丰富多彩。

3 专题课及复习课,运用多媒体代替传统板书形式,有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教学效率。高三进入复习课和专题课,这时候多媒体因其直观生动、变静为动、图文并茂、放大细节来展现教学内容的特点,更发挥出了非常强悍的功能与优势。比如文言文的复习。大量的实词虚词积累,单用口说会显得无凭无据,传统板书费人费时,如果用PPT制作就好办多了,使用也更为灵活。可以让学生先复习,最后用这种形式检测;也可以先出示,让学生自行总结;答案可以根据教学设计安排在本节或者下一节再公布。再比如专题复习《辨析并修改病句》时,针对学生不会修改的实际情况,我特意制作了课件,通过实际演示,准确清楚地向学生传达了“什么是病句类型,怎样辨析,怎样修改”的病句辨析三部曲,接下来的练兵环节,用屏幕投影精心挑选的典型习题,学生自测完之后。再以课件直观地向学生展示了疑难问题的解答过程。这节课效果非常明显。

4 作文教学想要轻松愉悦,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网络资源可以给学生写作提供最新最热点的写作素材。《中国达人秀》节目创下高收视率的同时,也给我的学生提供了鲜活的实例。我精心选取其中的“无臂钢琴王子刘伟”“翟孝伟玛丽”“时尚七太”演出的视频播给学生看,草根阶层的激情演绎、充满哲思的凡人语录;现场观众激动持久的掌声、三位评委精彩的点评,无不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多媒体技术还可以改变作文评改方式。我校采用的是“杨初春快速作文法”,主要是学生互评,快速作文。针对作文及评阅过程存在的问题,我灵活采取多媒体辅助方式及时予以指导或指正。有时是投影学生不好的作文或点评,有时是投影自己或学生点评的范本在大屏幕上。展示从字词句到主旨立意结构安排的评语拟写,让学生讨论分析。学习借鉴。有时只是利用多媒体把网上同题优秀作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直观欣赏。

5 关于多媒体技术服务于课堂的几点思考:我很赞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是把双刃剑”这句话。我们使用多媒体的前提是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可丢。多媒体服务辅助教学的意识不能丢。使用多媒体技术时教学目标和目的要明确。

要改变课堂交流偏少,师生关系距离偏大的现状。苏霍姆林斯基说:“人与人之间的自然语言是最具亲和力、最灵活的语言。师生之间课堂上互动流,应该是最有效的教和学的途径。”而不少教师在多媒体教室一直活动在操作台上,很少或没有走下台与学生面对面作学习方面的交流。时间长了,师生关系距离拉远了。

第5篇:体育教师考核范文

1 立体几何与函数的交汇例1 (2008年高考北京卷·理8)如图,动点在正方体

P

yx的表达式,从而可知图象应为两条折线段.再如,1993年全国试题(理22)建造一个容积为,深为的长方体无盖水池.如果池底和池壁的造价每平方米分别为120元和80元,那么水池的最低总造价为元.借助函数进行求解,体现了函数与立体几何之间的相互渗透,丰富了数学学科的内涵.这道题目后来还作为习题入选了人教版课标课程教材高中数学必修1,凸显了它的价值.例2 (2010年高考上海卷·文20)如图所示,为了制作一个圆柱形灯笼,先要制作4个全等的矩形骨架,总计耗用9.6米铁丝,再用平方米塑料片制成圆柱的侧面和下底面(不安装上底面).

(1)当圆柱底面半径取何值时,S取得最大值?并求出该最大值(结果精确到0.01平方米);

(2)若要制作一个如图放置的,底面半径为0.3米的灯笼,请作出用于灯笼的三视图(作图时,不需考虑骨架等因素).

评析 本题是2010年各省市高考数学试卷中关于立体几何考查的一道亮点题目,主要考查空间几何体、三视图、二次函数的知识,空间想象能力和运算求解能力.在立体几何与函数交汇的题目中,应用问题的考查是很重要的一个特点.注重依据现实的生活背景,提炼相关的数量关系,构造数学模型,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

2 立体几何与解析几何的交汇

例3 (2008年高考浙江卷·理10)如图,AB是平面α的斜线段,A为斜足,若点在平面

α所截出的椭圆.这是一道设计非常巧妙地题目,知识点的交汇显得非常自然,对其数学本质的考查非常到位.

例4 (2004年高考北京卷·理4)如图,在正方体

A.直线 B.圆 C.双曲线 D.抛物线

评析 本题以空间几何体的点线距为载体,考查圆锥曲线的概念.将到直线与直线的距离相等转化为到点与直线的距离相等,可知动点的轨迹是抛物线. CBC

P

无独有偶,在2010年高考重庆卷理科第10题:到两互相垂直的异面直线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过其中一条直线且平行于另一条直线的平面内的轨迹是

A.直线 B.椭圆 C.抛物线 D.双曲线

评析 在解题过程中,如果能以正方体模型为载

xya=+,

问题就迎刃而解.

虽然在教材中,立体几何与解析几何是互相独立的.实际上,从更广义的角度看,平面几何是二维的,立体几何是三维的,因此,立体几何可以看成是由平面几何升维而产生;另一方面,从它们之间的联系看,可以把解析几何中的直线看做是空间二个平面的交线,圆锥曲线(椭圆、双曲线、抛物线)是平面截圆锥面所产生的截线;再从轨迹的观点看,空间中的曲面(曲线)是空间中动点运动的轨迹正因为它们之间存在如此紧密的联系,经常出现彼此交汇的题目.因此,可以认为,在平面几何与立体几何的交汇之处,新知识生长的土壤特别肥沃,创新型题型的生长空间也相当宽广.

例5 (2008年高考重庆卷·文16)某人有3种颜色的灯泡(每种颜色的灯泡足够多),要在如图所示的6个点 A种不同的安排方法,再安排上底面的三个顶点,共有种不同的安排方法.再由分步计数原理可知,共有

种不同的安排方法.这种类型的题目还有涂色问题等等,在以前的高考试题中,更是常见.近年来,又出现了新的特点,在考查排列、组合的基本方法之时,同时加上分类讨论思想、概率问题的考查,综合性越来越强.

4 立体几何与概率的交汇

例6 (2009年高考安徽卷·理10)考察正方体6个面的中心,甲从这6个点中任意选两个点连成直线,

乙也从这6个点中任意选两个点连成直线,则所得的两条直线相互平行但不重合的概率等于

评析 如图,甲从这6个点中任意选两个点连成直线,乙也从这6个点中任意选两个点连成直线,共有种不同取法,如果把这些中点连结起来,会得到,CF,

AB,B B上运动且满足

评析 本题以“几何”为纽带,突出中学数学中平面几何、立体几何、解析几何、几何概型及解三角形等知识之间的交叉和渗透,又结合不等式的应用.能够较好的检验学生是否具备有序的网络化的知识结构体系,在规避试题的“模式化”上做了有益的探索.作为2010年各省市立体几何题目中的亮点,同上海市的题目一样,把原来只在选择或填空中才出现的交汇题型,第一次引入到了后面的解答题中.对高三复习备考工作,起到了很好的启示作用.

立体几何与其他知识交汇问题的解决,首先应该立足于立体几何和其它相关知识点的基础的掌握.既然是交汇,考查的重点在于不同知识点间的相互融会贯通,或者说某一知识点在新背景下,不同条件下的应用,而非单个知识深入考查.纵观上面的题目,基本上都有这样的特点.这事实上意味着,知识交汇处是创新型试题生长的沃土,同时也应该是高考立体几何的复习中十分重要的着眼点.

参考文献

[1]吴金炳,林金沂.基于选拔的立体几何考查研究.福建中学数学,2011(2):2-5

第6篇:体育教师考核范文

关键词:高职;培养目标;实用技能型人才;多维立体考核方式

作者简介:李厥瑾(1974-),男,山东章丘人,山东电子职业技术学院,讲师;黄宽(1977-),女,辽宁鞍山人,山东电子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山东 济南 25020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9-0053-02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取得了惊人的成就,高职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生产一线的建设者。然而由于我国的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发展扩张速度过快,很多与高职教育相适应的教学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对高职教育的改革还停留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层面上,对考核方式的探索不够深入。随着高职教育的深入发展,一些问题开始呈现出来。比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毕业生具备的知识技能与用人单位的需要不相适应,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考核方式不适应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是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树立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体系,克服传统的考试弊端,改革考试模式,重构考核评价体系,推动高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一、课程考核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1.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课程考核可以检测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能力和效果,实践应用能力的掌握和熟练程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业情况并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也是用人单位录用优秀毕业生的重要参考依据。

2.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

通过对考核结果的分析,任课教师除了能够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也能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调整今后的教学计划和方案。

3.考核是对人才培养改革的促进

由于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很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脱胎于本科院校的相关专业,虽然我国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高职办学经验的基础上也进行了一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但其模式还是不能适应注重实践技能培养的高职院校学生。而通过课程考核反馈的信息可以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特点,有利于因材施教,并结合用人单位需求,不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和教育体制的高职人才培养方案。

二、高等职业教育现有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的课程考核方式基本上仍然采用以笔试为主的理论知识考核方式,单一化的笔试考核模式虽然有利于统一组织,成绩易于量化,但更侧重于知识型内容的考查,对实践应用能力及应用性技能考核力度不够,使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过分追求题目的正确答案和解题技巧,缺乏对实践技能学习的热情,也阻碍了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这种考核方式不能全面掌握高职学生的学业情况和个性特点,不利于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也不能满足社会对高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三、国外职业教育考核方式的成功经验

1.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及其能力考核方式

德国是职业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其国内普遍采用双元制职业教育。其教学过程包括两部分组成:企业实践过程和职业学校理论学习过程。两个过程的时间比例为7:3。双元制对学生的考核方式包括平时考试和国家考试两类。学校负责的平时考试由任课教师负责,企业负责的平时考试由企业的实训教师负责。国家考试则由州统一组织。学生毕业设计的题目由企业选定,并报学院考试委员会审定。学生毕业论文由企业实训教师为第一指导,学院教师为第二指导,并在企业实践中完成。

2.英国BTEC教育模式及其能力考核方式

英国BTEC教学模式的考核从根本上改变了以试卷定成绩的传统考核方法,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的实际成果为标准。成果包括专业能力成果和通用能力成果两方面。专业能力成果是指学生在完成教师交给的课业和其他任务时,掌握、运用和创新专业知识的能力。为保证考核的准确性,要求教师对每次课业和每次课内外活动都要给出明确的等级评判标准。并且要求标准内容十分清晰,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通用能力成果是指学生在课堂学习、完成课业和社会调研等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自我管理、与人沟通合作、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及应用现代科技手段、设计和创新等能力。

四、考核方式改革的思路

由于我国的国情和教育体制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很多不同,所以改革现有的课程考核方式不能照搬照抄它们的方法,而要根据国家对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并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建立多维立体考核体系,充分发挥考核的重要作用,增强学以致用的能力,促进集素质、能力、知识于一体的一线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

1.高职培养目标是制订考核方案的基础

与普通本科院校培养专业人才不同,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注重学生素质、能力和知识的全面发展,在专业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加强专业技能培养,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高职教育课程考核的方式和内容要适应其培养目标的要求,突破现行考核评价体系的束缚,对考核方式进行改革。

2.多维立体的课程考核形式

根据高职培养目标制订的课程大体可分为五大类:理论型课程、知识技能型课程、纯技能型课程、能力证书型课程、顶岗实习课程。单一的考核方式不可能适应不同性质的课程的需要,因此采用多维立体考核方式势在必行。新的考核方式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增加技能型考核的比重。另外,笔试考核的部分考核标准由标准答案向综合评价转变,减少客观题比例,让学生不要把精力放在具体题目的选择答案上,而是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3.鼓励企业参与考核评价体系建设

加大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邀请企业共同参与实训课程、顶岗实训课程、毕业设计等课程的考核。企业在实际工作情境中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团队合作能力等进行全方位指导和评价。

五、多维立体考核的具体措施

1.理论型课程考核模式

对于纯理论型的课程,在考核中坚持“必须,够用”的原则,只考查那些基本的理论知识,不去深究理论的推导计算过程,适当弱化对于解题技巧的考核,并减少客观题比例,增加主观题的考查比例。如让学生谈谈对课程中一些理论知识的理解及现实意义,或是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在专业学习方面有什么提高。另外,考核成绩中还要考虑学生的课堂及作业表现。为了防止作业中的抄袭现象,可以将全班同学分成几组,给每组同学布置不同的题目,并在习题课上由每组同学讲解做题步骤,供其他同学讨论,在讲解中的表现作为课堂成绩的重要部分。这样的教学操作通过给学生传递学习压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得课程的综合成绩更能反映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

课程综合成绩=60%期末考核成绩+20%课堂表现+20%作业成绩

2.知识技能型考核模式

对于知识技能型课程的考核要分成两个部分:理论部分和实践技能部分。两部分考核各占50%。其中对理论部分的考核同上述理论型课程;对实践技能部分(即课程中包括的实验、课程设计环节)的考核不能只注重实验、课程设计报告的完成,必须结合整个实验过程综合考虑。这部分成绩应由课前预习、操作过程、实验报告、课程设计报告等内容组成,其中操作过程应该成为评价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各实践项目完成的速度以及创新能力都是考核的重要因素,因为操作速度往往反映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动手实践的能力水平,而创新能力则体现了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课程实验成绩=课前预习20%+操作过程50%+实验报告30%

由于课程设计是分组进行,设计过程中小组成员需要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因此除了考查每个人的实践技能,还要考查成员间的团队合作能力。

课程设计成绩=操作过程40%+课程设计报告10%+团队合作能力20%+设计成果30%

3.纯技能型课程的考核模式

纯技能型课程主要是教授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如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文化基础等课程。这种课程的考核采用课堂作业成绩代替期末考试,即每堂课给学生布置一定的课堂作业,学生要在下课前完成,教师对学生的每次作业给出成绩,而期末成绩是根据课业成绩和课堂表现得到。课程的考核方式注重操作能力的考核,强调平时的学习态度,体现学生的技能水平。

4.基于能力证书的考核方式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劳动就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很多职业从业的基本要求。为了使高职毕业生在工作中能够尽快适应企业的从业要求,很多高职院校纷纷开设了与专业相关的基于职业资格证书课程。如电气专业的电工实训课程就是为了学生能够考取中高级维修电工证书而开设的。对于这些课程,取消考试,引入“以证代考”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即考取资格证书,相关课程成绩即为合格的制度,从很大程度上既满足了社会对劳动力的从业资格要求,又避免了对学生的重复考核。

5.顶岗实习的考核模式

顶岗实习是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借鉴德国职业教育办学经验,是根据我国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的实际情况采用的一种旨在增加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教学模式。学生在高职阶段的最后1~2个学期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组织,在企业参与生产实践,组织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的考核,考核内容侧重学生在实习中体现出的职业素质、品质,如创新精神、团队合作能力、吃苦耐劳的品质等等。

六、结论

以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础,制订符合我国实际的高职考核方式,以能力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与考核,对高职教育的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使高职学生能尽快成长为符合企业要求和国家职业资格规范的合格人才,实现与就业的“零距离”衔接。

参考文献:

[1]罗映霞.改革课程考核方式提高高职教育质量[J].职教论坛,

2008,(6):50-52.

[2]严丽丽,陈鹤年,季文天.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学生考核方式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0,8(16):7-9.

[3]续永刚,闫志波,赵晓平.高职实践教学环节评价标准和考核方式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1(2):163-164.

[4]袁翠.借鉴国外职业教育模式构建高职特色技能考核体系[J].中国高教研究,2007,(6):60-62.

[5]王珑.借鉴英国BTEC教学模式改革高职考核评价方法的浅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1):40-43.

[6]胡宏,邹洁.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教育考核评价方法刍议[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1,5(13):88-90.

第7篇:体育教师考核范文

关键词:高校教师;绩效考核;对策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1年12月8日

目前,新疆许多高校已将教师绩效考核作为学校人事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最终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相关考核部门及考核人员对于绩效的内涵界定不清,绩效考核仅停留于形式,导致绩效考核离目标越来越远;另一方面是设立考核体系时没有考虑到高校教师工作的特殊性。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充分调动高校教师的积极性,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是新疆高校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新疆高校教师绩效考核中的问题

我国高校教师年度绩效考核研究起步晚,理论和实践基础相对薄弱,在实践中存在不少问题,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教学质量管理、学科专业建设管理等管理职能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新疆各高校同样存在。

(一)绩效考核定位模糊。考核的定位,就是通过绩效考核解决什么问题。考核定位的模糊主要表现在考核缺乏明确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考核而进行考核。考核定位的偏差主要体现在片面看待考核的目标上,对考核目的定位过于狭窄。目前,新疆许多高校绩效考核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期末发奖金或课时津贴,将考核定位于确定利益分配的依据。这必然使得教师对考核形成负面的消极印象,产生心理上的压力。面对考核时不能客观评价他人和自己,评价总是偏高而且居中趋势明显,从而导致考核结论的信度和效度较低。

(二)绩效考核导向不合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一步深入,大学作为一种高等教育机构,目的是让几乎所有的人都接受高等教育。因此,教学工作在高校的发展中占有中心地位,然而目前各高校之间的考评排名,都是以科研经费的多少、SCI文章的多少为主要依据,各高校内部对教师的绩效考核则过分强调科研成果的数量,发表了多少被SCI收录的学术论文或完成了多少国家级的科研项目,往往成为了最重要的评价标准。这就导致学校将主要精力放在了进行学术研究、取得学术成果的考核上,在教学上投入的精力则不足。这样,不仅使学校的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障,而且也导致了一些低水平科研成果的泛滥,滋生学术腐败,浪费学校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影响了学校办学效益的提高,如上海交通大学高教研究所杨颉教授通过对我国重点大学教学科研质量的调查结果表明:在自然科学领域,虽然2004年教师人均的论文产量是2000年的260%,但是重点高校应用型科技成果转化的专利均价2004年比2000年减少了近一半,技术合同均价则减少了1/3。

(三)绩效考核指标和方法不科学。绩效考核指标是学校自身发展战略目标在教师这个具体对象上的分解,也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教学科研水平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科学的绩效考核指标的设计应该与学校的自身特点和战略发展目标相结合,这样才能将个人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结合起来。但新疆不少高校在指标的设计过程中,往往没有广泛征求专家和教师的意见,而是直接由管理者通过讨论和研究制定,势必造成指标层次偏低或偏高、评价标准不能反映实际工作状况等情况;考核指标设计过于笼统,没有因人因岗而异;考核指标重科研,轻教学、品德素质等方面的考评。另外,新疆多数高校现行考核方式往往较为简单,通常是集体投票表决或领导直接圈定,容易挫伤教师的积极性。

(四)绩效考核过程缺乏完整性、连续性以及考核结果缺乏应用性。绩效的产生和形成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过程,对绩效的考核工作也应该是一项常态化的、不间断的工作,不应该仅仅在年末或学期结束时才进行。而实践中的绩效考核基本上都是在年末或学期结束时进行一次集体考核,忽略了绩效的过程监控与行为考核,缺少对教师日常绩效评价数据的收集和积累,客观上造成了考核过程的不完整,导致考核结论的不准确和不合理。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结果的应用是整个教师考核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果应用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着考核体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目前,新疆高校在教师绩效考核结果的运用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绩效评价结果反馈不及时或没有反馈;绩效考核结果与教师的切身利益结合不紧密;教师的绩效考核结果与教师个人发展没有很好地结合。这样不仅浪费了人力、物力资源,而且大大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阻碍了教师与教学管理者之间的信任和沟通,使绩效考核与绩效管理成为空中楼阁。

二、完善新疆高校教师绩效考核工作对策建议

(一)树立发展性的考评理念。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潜能并促进教师全面发展,从传统的以奖惩为目的考核转变为以教师发展为本的考核。一方面高校可通过绩效考评,找出教师现有能力与职业发展所需之间的差距以及影响教师绩效提升的因素,并据此来制定教师的培养计划,帮助教师不断进步和发展;另一方面高校要高度重视教师绩效考评结果的反馈,并提供给予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与帮助,使每个教师懂得如何改进自己的工作,促进教师的自我成长和自我提高。总之,要以绩效考评为契机,通过高校和教师双方的共同努力,不断增强教师获得高绩效的能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二)建立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高校教师的绩效考核不能照搬照抄一般企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指标,而是应该根据教师自身特点,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考核制度。对于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教师,在考核内容相同的情况下,可以对不同的考核项目分别设定不同权重,以体现不同学科和专业教师工作的差异性。由于高校教师的工作具有如前所述的基本特点,因此,科学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既要符合高校目标和定位,又要体现高校教师的工作特点,还要符合全面客观地反映教师的基本情况和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绩效指标体系设置应坚持公开公正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动态性和发展性原则、独立性和弹性原则。具体从以下方面入手:

1、科学、合理地确定高校教师应该完成的教学、科研工作量。教师应完成的教学、科研工作量来源于对教师教学、科研工作的基本要求,按照国家教育部的规定,高校教师应以70%的时间完成教学,30%的时间从事科研和其他工作;而对高校专职科研人员,则要求有70%的时间从事科研工作,30%的时间从事教学及其他工作。在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参照上述标准,对不同职称的教师及专职科研人员所需完成的科研工作提出不同要求。

2、科学、合理地划分考核层次。考核应按照管理权限分类分级进行,将同类同级人员放在一起可增加考核的可比性,避免不同类别不同等级人员放到一起而产生的不公平现象。

3、确定具体考核内容。考核的内容一般是根据绩效目标和绩效计划而定。在实施过程中,也可依具体情况、具体环境来确定绩效考核的具体内容。一般来说,考核的内容主要与教师的教学、科研等方面有关。并要能真正体现出教师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的水平。其中,对教师的科研考核,由于各学科的差异性,其研究探索的途径、方法,研究周期的长短,出成果的形式都各不相同。因此,对不同学科教师的科研要求也应不同。

4、设置教学业绩与科研业绩可以相互贯通的指标。使教学业绩与科研业绩在一定范围内可以相互转化,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统一标准,使教学工作量与科研工作量可以相互转化,同等对待。也可实行“一票肯定”制度,灵活考评,鼓励突出。

(三)制定科学规范的绩效考核流程。科学规范的绩效考核流程是保证实现绩效考核目标的重要保障。根据绩效考核的目的和高校教师的工作特点,建议分为以下步骤:第一,考核宣传。在绩效考核之前应广泛宣传绩效考核的重大意义:促进教师发展、提高组织效率、增强学校竞争力;第二,考核培训。并不是所有的参与者都能认真对待并顺利进行绩效评价。在考核开始前,应对所有的考核参与者进行一次培训,内容包括:绩效考核程序和标准,使参与者充分了解绩效考评系统,培养其责任感;掌握绩效考评的技巧和方法,从而尽量减少考核误差;第三,考评实施。在考评实施中一定要注意考评标准的充分解释和有效执行。比如,对院系领导的考核中,优秀、良好、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的标准必须在考核之前告知每位参与考评的人员,以便每位考核教师能有效评价被考核者。同时,强调考评的严肃性和实施过程的科学性;最后,绩效考核结果反馈与申诉。绩效考核结束以后,高校管理者需要将绩效考核的结果反馈给教师,并与教师专门进行面对面的绩效反馈谈话。通过绩效考核反馈面谈,使教师了解本年度工作的考核结果,了解自己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还可以与其他教师进行横向比较,以便进一步明确需要改进的地方和需要努力的方向。另外,建立必要的绩效申诉程序。即在考核结束后的一定时限内,给予对考核结果不满意或认为不合理的教师申诉的机会,且应建立由校长、各部门主管和教师代表共同组成的绩效考核委员会,指导绩效考核工作,听取各部门管理者的初步考评意见和汇报,纠正考核中的偏差,有效控制考评尺度。

(四)绩效考核年度周期合理化。在目前高校实施的以岗位津贴为主要抓手的所谓绩效管理中另一个普遍的特点是“注重实绩,强化考核”;并且考核的周期“年度化”。比如,某高校在实施岗位津贴中规定:“在聘期内,对所有受聘人员每年度考核一次,考核分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四等。对取得突出成绩者发放实绩奖励。院系教师如在聘期内年度教学质量考核评估中,连续两年成绩均名列本院系教师前5%的,下次聘任可上浮半级;连续两年考核评估成绩均在后5%以内且考核成绩在70分及以下的,下次聘任下调半级。对于年度考核两年均为基本称职者,进行教育警示,下次聘任时其职级津贴下调半级;对考核不称职者,除不发当年职级津贴的20%外,次年职级津贴下降到相应级次。”

“注重实绩,强化考核”对于促进高校教师按时完成岗位任务,提高工作效率并没有错,但是规定每年考核一次是否合理有待商榷,它带来的直接后果是迫使众多的老师在科学研究中不愿做长期的个人投入,考核年度化这种做法只能诱发学术研究急功近利的倾向,从而对学术和教育长远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五)绩效考核要重视同行评价。“就学术成果本身专业水平的评价来说,无论是对教学质量的评价,还是对科研论文、著作的学术水平评价,专业人员要求同行评价其工作,认为只有同行才能判断其水平的高低。因此,在美国高校,同行专家评价被广泛用于学术评价工作中。”

对教师科研水平的考核应主要通过同行评议进行。首先,同行评议能够充分发挥评议专家的知识和经验。同行专家一般都是该专业领域资深学者,他们渊博的知识、合理的知识结构以及多年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所积累的经验和洞察力,能够在教学科研业绩评价中利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起到把关作用;其次,同行专家能够对被评议者起到指导和提高教学科研质量的作用。被评议者由于知道将接受同行专家的评议,从而产生压力和形成动力,这就促使教师以更大的责任心和更大的热情投入科研工作,在准备接受评议的过程中得到了锻炼,在实际的评议过程中,出于各种不同观点的问题的公开提出和讨论,也有助于认清问题的实质、澄清疑问。当然,同行评议也存在局限性,由于同行评议主观性比较强,无法堵塞人情关系网,同行有趋同的科学思想和研究范式,不利于支持创新。

绩效考核方法的选择是否得当,对绩效考核结果的有效性和公正性会产生较大影响。高校教师的工作特点决定了高校在对教师进行绩效考核时,应将定性考评和定量考评结合起来,唯有如此,才能对教师的工作绩效做出全面科学的判断。同时,为了尽可能降低定性考评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定性考评可根据实际需要,综合采用教师自我考评、学生考评、同事考评以及领导考评等方式,以全面衡量被考评教师的绩效,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三、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大众化以及市场化不断发展的形势下,我国高校面临的竞争日趋激烈。新疆高校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无疑高校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绩效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应当充分领会绩效管理理论的基本理念,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不断地发展和完善现行的绩效管理体系和理论,以求得最佳的管理效果。

主要参考文献:

[1]马志强,朱永跃等.高校教师绩效考评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J].中国高教研究,2007.12.

[2]黄正杰.高校教师年度绩效全面考核问题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5.

第8篇:体育教师考核范文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 问题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041-02

体验式教学是一种综合性教学方法,基于“情景”与“体验”两个核心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情景体验为载体,通过情景的创建,让学生身临其境去关注、感受、理解学习的对象,把一个陌生的、不可触摸的事务变成一个熟悉的、可以与之交流的存在,通过自身的感受去领悟知识,进而更有效地指导实践的教学模式。

1.体验式教学的发展背景

体验式教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的教学通过给学生启发或者让其亲身体验的方式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20世纪初至今美国、日本、法国等国家先后推进了体验式教学的发展。

1999年,我国少工委全国第四次少代会工作报告第六部分提出“在实践中体验”的教育思想。同年,正式启动了教育课程改革。2000年,于针对青少年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体验教育”的命题。2001年,我国颁布了义务教育各学科国家课程标准,各学科在课程目标上按照结果目标和体验来进行描述。2010年,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目前,体验式教学在护理教育领域、体育教育、军事训练、课堂教学、党员教育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2.体验式教学的问题现状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体验式教育因能让学生对知识有着更深刻的理解而广被使用,对于体验式教育的研究也越来越多。近十年,中国知网搜索“体验式教育”的文章数量有着明显的上升趋势,如表1所示。本文以领导力体验式教育为例,通过成效对比,提出体验式教育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解决方式。

表1 2001年-2014年中国知网“体验式教育”文献量

1.心理意识欠缺,教师专业性缺乏

体验式教学课堂的教师多由传统教育模式培养产生,课堂主要以讲授为主,留给学生自由谈论、发言和提问的时间仅占了很小部分。对于如何在自由讨论中提升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在体验式教学过程中自主思考问题,教师缺乏系统的培训,专业性欠缺。

2.课堂氛围不足,学生自主性欠佳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仍以更多地接受教师传递的知识以求通过考试为目的,学习的自主性欠佳。对于体验式教学这种较为开放的课堂,课堂氛围欠佳、学习自主性不足都将成为制约体验式课堂效果提升的障碍。

3.活动成效受限,项目创新性不足

目前的体验式教学虽开展地越来越广泛,但活动项目多是沿用传统项目,根据每个课程的人员构成、人员数量等的个性化设计欠缺,大而泛的体验式教学项目限制了活动效果提升。

4.目标设计固定,教学灵活性欠缺

受传统教育影响,课程设置内容较多,每节课都有预先设定的学习目标,这就导致了教师在教学的引导中必须紧跟节奏来完成预定的学习计划。但体验式教学是一种根据学生自主活动情况来调节课堂,对时间的进度有着充分自主性的教学模式,若只是 “设定目标―执行计划―完成目标”来进行教学,将对教学体验和教学效果的提升有所限制。

5.数据支撑不足,教学评估性缺失

体验式教学作为一种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教学模式,其发展尚不成熟。对于教学成果的评估仍多停留下教师主观评估阶段,对于学生教学成果的反馈缺乏数据支持,不利于体验式教学根据课堂效果进一步完善来实现延续性发展。

3.体验式教学的对策建议

对于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

1.提升教师认知,增强教学技能

笔者设置了3组对比试验,每组30人,共计90人:A课堂为教师讲授为主,B课堂为自由讨论为主,C课堂为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由专业的体验式教学教师加以引导。经过为期4天的培训,C课堂的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对于培训的内容有着个性化的感悟;B课堂的学生虽然有较好的班级讨论氛围,但个性化的理解中缺乏知识的理论基础;A课堂的学生虽接受了较多的理论知识,但是对于知识缺乏自身的理解。

通过实践得知,教师在体验式教学环节中引导工作的专业性对教学结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所以提升教师体验式教学技能显得至关重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第一,提升心理认知,将教师从传统的传输式教育中解放出来,提升对体验式教学的心理认知;第二,增加技能培训,对体验式教学课堂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系统的培训,掌握技能知识。

2.实现学生主动,凝聚课堂氛围

学生是体验式教学课堂的主体,体验式教学的成果如何与学生的体验直接相关,笔者设置了3组对比试验,每组30人,共计90人;D组的学生在进行简单的自我介绍和分组后开展活动,E组的学生在进行了团队组建(选出队长,制定队名、队旗、队徽、队歌、口号等)后开展活动,F组的学生经过了热身游戏和团队组建后开展活动,后期内容三组一致。经过了为期4天的教学后F组从课堂氛围、学生体验和课堂效果来说较前两组有了明显的提升。经过试验,应从以下几方面来提升体验式教学的有效性:第一,活跃课堂气氛,在课程开始前设置热身游戏来活跃课程气氛,将其从传统的听讲式的课程认知中释放出来,提升其对体验式教学课程的心理预期;第二,强化团队概念,在课程开始之前分配小组,增强团队凝聚力,深化团队情感。

3.促进项目创新,成就专业课堂

在沿用往年优秀项目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课程对象和课程目的,有针对性地设计体验式教学活动流程,打造适合的专业化体验式教学课堂,以提升课程效果。

4.强化环节把控,促进成效提升

根据活动进程的安排,设置通用的体验式教学环节,以系统地提升教育成果。在卡瑞特提出的体验式教学模式6个环节:感知、体验、分享、交流、整合、实践的基础上,新增活动和反馈2个教学环节:①感知:体验的开始,理论性地介绍教育内容,提升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性认知。②活动:氛围的提升,设置热身游戏和团队组建以增强学生自主性和对课程的认同感,为后期课程的进行奠定情感基础。③体验:课程正式开始,通过实际情况的模拟,以活动体验的形式真实再现现实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获得最直观的感受。④分享:体验后分享,体验完成后将过程中的环节与大家分享,强化体验感知。⑤交流:将体验与大家共同探讨,交流心得体会。⑥整合:汇总学生分享的心得体会,总结提升体验的观点,从实践与理论两个层面增强体验认知。⑦实践:理论应用于实践,通过实践对感知的理论进行进一步的总结和升华。⑧反馈:收集教师和学生对于体验式教学的效果反馈,以求更好地完善体验式教学的各个环节,实现效果的提升,精益求精。

5.评估教学成果,实现效果飞跃

为了进一步保障教学质量,教学评估成了必不可少的环节。对体验式教学成果进行系统的评估,包括对教学方案、教学实施、教学保障、教学效果等多方面,从课程的针对性、教学内容、教师讲解等进行完善,促进教师进行项目创新、改进教学方案以促进体验式教学综合效果的提升,实现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飞跃。

参考文献:

第9篇:体育教师考核范文

关键词 思想政治课 大学生 教学方法 实效性

1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情境教学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感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引起学生情感态度体验,帮助学生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思想政治课内容比较抽象、理论性强的特点,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是其中相当关键的因素。引入情境教学法,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置身其中,主动参与,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以社会热点问题或学生自身的问题为切入点,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有利于准确地把握学生情况和思想发展动态,及时发现各种问题并加以解决。这种讨论可以预先准备,也可在课堂上即兴进行。比如针对体育系新生适应能力、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开展人际交往方面的讨论;可以就当前社会现状和一些典型社会现象,组织诸如运动员个人荣誉与国家的利益、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校园网络伦理道德等方面的专题讨论,使学生在讨论中获得行为的启迪。讨论能使学生互相启发,深化认识课堂讨论最终应由教师予以归纳、小结,也可由学生自己进行评判、小结。教师精心安排的情境可以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精彩纷呈。①

2 营造对话氛围,促进实效性教学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创建一种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方式,所以我们就要通过营造思想政治教育对话氛围来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②

2.1 和谐对话,关爱学生

体育专业的学生本身基础比较差,课时又比较少。根据体育专业的学生特点,适当调整教学内容顺序由于教材涉及的内容知识点多,比较琐碎,学生比较难掌握,突出教材的重点就特别重要。这种方法不是生硬地由教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然后再由教师总结答案的传统方法,而是揉入了西方行为主义理论的一种新型的启发式方法。教师要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材料以丰富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改革和创新。只有把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激发出来,学生才会自动地学习和发现问题。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学习材料和学习条件,让其亲自实践,使其产生好奇、疑惑、惊讶,并由此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其去探索和解决问题。对话教学旨在发展学生的批判意识、自由思想、独立人格,强调人性观照、生命意义的追寻和终极关怀,力求将知识与人的生活联系起来,从根本上启发学生心灵。“关爱、谦逊、信念、信任、希望、批判性思维”是对话的先决条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师生对话中,教师应该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宽松与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在融洽的氛围中感到安全,从而主动与同学、与老师、与文本进行对话。要入情入理地回答他们在成才、立志、交友、恋爱、就业、做人等方面面临的问题和困惑,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

2.2 真挚对话,感染学生

在教学中要回答他们在社会急剧变革进程中普遍关心的热点和难点的问题。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而言,惟有自己信仰坚定,才能在讲坛上理直气壮而不是心虚气短,才能迸发出激情,富有感染力;只有理论功底扎实,才能把理论讲得深入浅出、透彻明了,才能讲得生动,使学生首先愿意听,继而听得进,最后乐意听。社会公众比较关注的国际国内热点问题和真实事件。如围绕国际金融危机、社会公平、边疆民族问题等许多国际国内热点都可以设计话题。既不丢“老祖宗”又要说实话、说新话,改变教学内容仅仅局限于教材的局面,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贴近社会现实,从而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接受。教师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确立他们的人格主体地位,努力找到师生之间心理上的平衡。让学生心情舒畅,心理放松,真正启发他们去主动、自由地思考问题,通过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来共同探讨一些疑点、难点问题,或者是师生共同感兴趣的问题,以达到教学目的,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对学生人文精神的提高和智力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使学生得到启迪,增强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③

2.3 运用实践教学法,提高教学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