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物知识点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中数学 数学学习 影响因素 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9.063
事物的发展既受到外因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内因的影响,高中数学教师在采取有效的措施,很好的促进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把握好不同因素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推动学生的数学学习,要求教师对内外因都进行分析。本文从不同的方面对影响高中学生有效进行数学学习的因素进行分析。
一、阻碍高中学生数学学习有效性的因素分析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人们推动事物发展的一个重要过程,高中数学教师千方百计的想要使学生获得更多知识点,取得优异成绩,就要对影响学生数学学习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而目前阻碍有效学习的因素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阻碍学生数学学习有效性的内因分析
1.浮躁的心理状态。
人们往往在着急、没有主见等情况下,会出现浮躁的心理。影响高中学生有效进行数学学习的一种心理就是浮躁心理。受高中数学在高考中重要性的影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难以有效的进行个人心理疏导,尤其在学习中出现学习效率不高的情况下,学生更容易浮躁,而二者往往又会形成不良循环。浮躁的心理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组织性与计划性,浮躁的心理使学生难以静下心来认真分析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即使原本学生的数学成绩较为优异,一旦出现浮躁心理,也会对学生的数学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2.与教师的教学难以保持一致。
事物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学习也是如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有遵循学习的规律,才能取得成功。而目前高中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不注重与教师的教学保持一致的情况,成为影响学生学习有效性的一个严重障碍。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知识点,这是最基本的学习规律。而一些学生却破坏了这一规律。例如: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会出现难以跟上教师教学进程的现象,学生不是积极的采取措施跟上教师的教学步骤,而是逐渐落后于教师的进程,自然,学生的数学学习逐渐就落伍了,有效进行数学学习的环境被破坏。
(二)阻碍学生数学学习有效性的外因分析
1.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方面做的不足。
结合学科的特点做有效的学习活动,是学好学科知识与提升学科能力的重要基础。就数学学科的特点而言,教师引导学生对知识定进行归纳总结,并运用总结的知识点去指导运算活动,是十分必要而关键的。而目前高中数学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点的过程中缺乏系统性,在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点方面存在不足。这就使学生一方面在认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难以将知识点纳入整体的知识框架中,片面的掌握知识点,对学生运用知识点分析与解决问题都产生了局限性。另一方面,难以有效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也不利于学生形成有效的知识框架,零散的掌握知识点也会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畏难心理。
2.案例局限于教材。
数学的生活性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因此,教师在现代教学中越来越注重案例的导入,越来越注重从生活的视角对学生进行引导。本人在进行调查研究的过程中发现,教师使用的案例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局限于教材。例如:教师在讲解排列组合等相关的知识点时,往往列举教材上花圃的摆放方法,当然,这对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等都有帮助,而案例也存在局限性过强的因素,一旦脱离学生较为熟悉的几个案例,学生就难以通过应用知识点进行有效分析。这一问题也应该引起教师重视。
二、克服阻碍因素的有效方法
通过上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目前影响学生有效进行数学学习的因素,既有来自于学生本身的因素,也有来自于教师等多方面的因素,教师与学生只有客观对待,并积极加以补救,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几项应对措施:
(一)帮助学生克服浮躁的心理状态
针对学生在高中阶段数学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浮躁的心理状态的情况,应该在教师的帮助下及学生个人的努力下,积极的营造良好的学习心理。其中一个对抑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浮躁心理十分有效的方法,就是提升学生学习的计划性。课堂上,学生有计划的听讲,保证扎实掌握课堂上讲解的知识点及引导学生掌握的学习方法。课余时间学生也要有计划的展开复习,这样学生逐渐在进步,自然就不会再慌张,浮躁的心理自然得以克服。
(二)把握好课堂教学
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难以跟上教师的教学步骤,主要是由于学生难以有效把握课堂教学导致的。因此,学生一定要从思想上认识到课堂教学的重要性,紧跟教师的教学步骤努力掌握知识点与学习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使个人的数学水平有一个较大的提升。当然,学生听讲不能机械的听,应该建立在思考的基础上,这样才能跟上教师的思维步骤。
(三)教师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在每一节课教师对学生讲解知识点完毕之后,教师都会对当堂课讲解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对知识点进行的该种形式的归纳总结,对学生有效掌握教师当堂讲解的知识点十分有利,而想要使学生从整体上对学习的知识进行把握,还需要教师有意识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w纳总结。学生个人的总结水平是十分有限的,同时也难以很好的从联系的角度去总结知识点,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逐渐养成对知识点进行总结的意识,同时学生的总结能力也逐渐提升。
(四)引入丰富多样的案例
近年来,世界各国都在不断加大科学课程改革力度,注重小学生对周围世界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和好奇心,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提倡科学课程和教学方法贴近小学生的特点。因为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锻造科学精神的黄金时期[1]。所以小学科学教育必须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亲身体验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保持他们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加深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一般方式方法,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基础。
如何达到科学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保持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策略?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以此为出发点,总结了许多宝贵的教学方法,例如:探究发现法、实验探索法、现状调查法、作品制作法、模拟创造法等等。这些教学方法为我们开展科学教学提供了参考,促进了科学教学的发展。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前人的教学经验,我们总结了“三述”教学法,即“背述”教学法、“串述”教学法和“推述”教学法。背述、串述、推述三种教学方法相互联系,构成“三述”教学法。
一、小学科学教学难点分析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2]。翻开科学教材我们不难看出,图片占据了教材绝大多数版面。科学教师在课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设计教案、准备材料、制作教具,但是在课堂上要么学生提不出问题,要么是问题问不到点上,课前准备的材料经常是匆匆走了过场。讨论、交流时,学生往往浅尝辄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难以总结正确全面的结论。课堂上热热闹闹,气氛热烈踊跃,有时一次探究活动下来,学生什么结论都没有得到。总结分析这些现象,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一是教材知识点多而广;二是科学教学引导不易;三是教师对如何构建学生科学知识体系缺乏有效方法。
二、“三述”教学法的基本方法
小学科学课程作为一门科学启蒙课程,我们可以将其内容理解成知识点和知识点之间横向和纵向的联系[3]。“三述”教学法中的“背述”教学法针对基础知识点,用于形成学生的基本概念、定义和对基础知识的认知,作为科学学习的基础。“串述”教学法针对各知识点之间的横向联系,适用于知识点的发散学习。“推述”教学法针对知识点之间的纵向联系,适用于各知识点学习的不断深入。“三述”教学法的目的就是要构建一个系统的科学教学的知识体系,把新的知识点通过“串述”和“推述”的方法不断纳入以“背述”为基础构建的知识体系之中。
1.“背述”教学法
“背述”教学法针对基础知识点,以认识和记忆为主,通过观察客观的具体形象,描述物体的基本特征等方法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事物的模型,构建基础知识点。例如:长度、温度、质量、时间等。一条直线、一支铅笔、一把尺子都可以成为我们认识长度的一个模型。科学教师应通过形象具体的事物为学生建立基础的知识点,通过对事物的特征的描述,帮助学生逐步建立抽象的思维模型[4]。
2.“串述”教学法
“串述”教学法是在已知的基础知识点的基础上,利用基础知识点与新知识点之间的横向联系,为建立科学知识体系引入新的知识点的方法。“串述”教学法注重把握新知识点和已知的基础知识点之间的横向联系。例如,我们学习了长度以后,就可以进一步引入宽度、高度、距离等概念。“串述”教学法是在基础知识点的基础上,对基础知识点的发散,从而引入新的知识点,把握新的知识点与基础知识点的相同、相反等特征,达到帮助学生快速理解和建立新知识点抽象模型的方法,从而逐步完善学生的科学知识体系。
3.“推述”教学法
“推述”教学法是在已知知识点的基础上,利用已知知识点与新知识点之间的纵向联系,为建立科学知识体系引入新的知识点的方法。“推述”教学法注重把握新知识点和已知知识点之间的纵向联系,是在已学习的知识点的基础上,对已知知识认识的进一步深化,重点把握新知识点和以知知识点的逻辑关系和内在联系,是学习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例如,我们学习了长、宽、高,就可以根据长乘宽引入面积的概念,长宽高相乘引入体积的概念;学习了长度,就可以进一步引入长度的度量单位毫米、厘米、分米、米等概念;学习了时间,引入时间的度量单位,根据六十秒为一分钟,六十分钟为一小时,二十四小时为一天,逐步推述到星期、月、年等等。“推述”就是把握已知知识点和新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帮助学生递进式的学习和构建科学知识体系。
三、“三述”教学法的运用
“三述”教学法以“背述”为基础,“串述”为手段,“推述”为重点,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构建科学知识体系,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基础,“三述”教学法既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学习方法,注重培养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掌握科学探索的一般方法和规律。在实际运用和实践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找准“背述”的切入点
“背述”是三述教学法的基础,是作为“串述”和“推述”的出发点,并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适用“背述”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科学教师要通读教材,对教材要熟练掌握,如果说整个科学教材的知识是一棵树,那么“背述”的知识点就是这棵树的根。选定“背述”的基础知识点,并把这些基础知识点讲懂,讲透彻是下一步教学的基础。建议采用图表法将教材的内容列出来,可以使我们直观地看到各知识点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便于选取“背述”的基础知识点和下一步的“串述”和“推述”。
2.“串述”要把握适度原则
“串述”是在“背述”基础上的发散,既要以教材为依据,又必须适度的补充,在教学准备阶段应当根据要学习的知识点多查找相关资料,充分准备,对所学知识适度发散,切忌“天马行空”,要紧密把握知识点之间的横向联系。“串述”注重引导学生思考,自主学习,但注意不要让学生形成思维定式。
3.“推述”要准确把握事物的内部逻辑关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句话是我们经常可以听到的,在思想品德学科的学习上,首先要转变学生对于思想品德学科的态度,学生只有在观念上重新认识到了,才会在行动上扭转过来,否则学生在错误的认知下将无法较好的进行思想品德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向学生传授相应的认识,让学生认识到思想品德学科的重要性,其次才是培养学生对思想品德学科的兴趣。
1.在导入方式上要进行精心设计。
对于以复习上一节课知识点的导入方式,学生普遍兴趣不大,如我在讲解哲学的知识中的导入是:通过第五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它表现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以及在这些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往往受到客观和主观因素的影响,特别是主观因素,其中价值观的影响最为重要,而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什么是价值观?什么是正确的价值观?为什么要坚持正确的价值观?我们将在第六课与大家共同讨论这个问题。对于这样的导入,学生的兴趣普遍较低。而当我转变为以名人事迹为导入方式,如以丛飞的事迹来讲述价值,引出课堂,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来了。所以说,思想品德课堂的导入要精心设计。
2.课堂理论联系实际。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将思想品德课堂的知识联系生活,拉近思想品德知识与学生的距离,给学生带来亲切感、轻松感,更好的融入课堂。如在讲解哲学知识联系的普遍性时,举例我与某某知名人物的联系,从而更好的展开话题,果然,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学生显得更加乐意融入课堂,相反的话,学生则是埋头自己做自己的事。
二、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促进知识的记忆
学生在思想品德的学习中,普遍不知道怎样记忆思想品德学科的知识。与其说学生讨厌思想品德学科,不如说学生讨厌背诵思想品德的知识点,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形成自身的知识记忆方法,同时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对相应的答题模式的总结,给学生带来一种思想品德学科学起来很简单的感觉,如:(1)政府(国家)这样做的思想品德学依据。在《思想品德生活》里面命题,凡是要求回答:政府(国家)这样做的思想品德学依据是什么?都要从以下知识点去考虑:①我国的国家性质;②我国的国家职能;③我国国家机构应该坚持的原则;④国家这样做的意义。(2)政府(国家)这样做的经济学依据在《经济生活》里面命题,凡是要求回答:政府(国家)这样做的经济学依据是什么?都要从以下知识点去考虑:①社会主义的本质;②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③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⑤市场在资源配置上起基础性作用,但是有弱点和缺陷,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⑥国家宏观调控主要运用经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⑦国家这样做的经济意义。在这样的模式下,学生会感觉到思想品德学起来不难,甚至是产生巨大的满足感。
三、优化作业设计,精心设计作业
历史是由一些在特定时间、特定背景下发生的历史事件构成。一般具有四个方面的内容,即:
①特定的时间;
②特定的历史人物;
③特定的历史本质或主要内容;
④特有的历史特征,如结果、作用、意义、影响等。
我们可以将历史知识概括为以下几个基本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内容(过程)、结果和影响(意义、作用)。在学习相关历史事件有关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把这些要素找出来和写出来,让学生先从总体上将事件的脉络划出来,形成对事件的总体认识,既便于对该事件的认识,也有利于和其他事件的区别。而在教学实践中采用概括历史事件要素的方法,既可以让学生形成一个对历史知识的轮廓的认识,同时也便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好地掌握有关的历史知识。
一、以单元或专题形式,落实知识点
第一轮复习应以单元划分的方式抓基础知识为主;以单元为主的复习,注意概括历史阶段特征、梳理主干知识,此阶段复习应主要以课本为主,认真输理知识点,做到围绕单元特点分课或知识结构总结知识点,注意对知识的梳理应以历史基础知识的特点为主,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名称、过程、结果、影响、意义等历史要素,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可灵活运用多种记忆手段,以填空的方式来落实知识点,同时还应该注意学生字的规范书写,防止记忆和书写的正确之间脱节,造成不必要的失分。争取做到复习的有效性。同时还可将知识点整理成线索,帮助学生尽快地将知识具象化,加快记忆和应考的能力。
第二轮复习以专题为主;教师应考虑设计以基础知识为依托的专题复习,内容包括中考热点、重点知识的整合与拓展。可采用设问的方式、综合训练题的方式、材料题的方式帮助学生区别识记等。如:《史记》与《资治通鉴》的对比记忆,要求学生学会从作者、主要内容、题材等要素方面去区别;如:三大资产阶级革命,可从名称、文献、主要历史事件、影响、相关人物等内容上分点区别和记忆。
复习的目的应重在巩固考点知识,教师在平时测试及训练中应注意试题设计要有针对性,形式要与中考题型一致,题量适当,以利于学生对考点知识的落实,促进学生查漏补缺,训练学生答题的方法、技巧及速度等能力。另外复习工作应尽量具体到进度、每课的具体安排,做到每节课的任务具体化和落实、每一轮复习要求和完成程度的量化,并根据学生在复习中反映出的问题做及时的弥补、训练或调整,使整个复习工作有目的、有序的按计划进行。
二、抓知识点的落实,注意答题方法和技巧的介绍
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与试卷情况,将他们在作业和试卷中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彻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注重复习效果和质量 。练习题的选择尽量切合中考题型和难易度,对学生的应考及能力的训练做到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在平时的训练和每次的模拟考试时,应强调答题方法和技巧。如:精心审题、联系所学;逐问作答、看分给点;历史名词(术语)、答案书写规范等。
中考选择题在试卷中所占分值较大,从2007年开始基本都在15题共30分左右(历史试卷总分70分),比例较大,切题的内容均以基础为主。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在平时及考前训练中,常应强调对选择题的做答,加强学生对知识点从时间、事件名称、相关人物、影响等这些基本要素方面去用心审题、抓关键词,充分利用排除法。对考题应常关注和研究,对一些常规题、易错题,应有目的、有计划的在平时的训练中分阶段逐步抓落实、逐步解决。:
三、选择好辅练习册等资料,抓好复习教学重点
有关历史的中考辅助资料较为有限,应注意平时多利用网络资源,收集有关中考的各类试题,尽量以省、市的题为主,能使我们在平时教学复习中可以题代练、以题落实知识点;另外选择好平时的训练习题册也很重要,可将学生在课堂学习、复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暴露出来,也可将教师在教学中遗漏的知识点或问题进行补充。这样教师、学生就可以做到共享信息,提升应对能力。
四、关注课本小字与辅助栏中的图文资料,加深对课本相应大字内容的理解
重要史事与主干知识是中考考查的重点,是近几年中考反复出题考查的。这就要求我们通过各式各样的题目来锻炼学生的能力。如近几年中考中“中国近代化探索”章节的问题、“三大资产阶级革命”“日、俄近代史的改革”“三次产业革命”等问题,为中考曾反复出题考查的重点知识点。在复习这些部分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应反复强调,必须全方位掌握相关知识点及其基本要素,如:名称、国别、开始的重要事件、转折、影响、区别(特点)等。在复习过程中,应围绕重要史事与主干设计问题,丰富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突出对主干知识的掌握
对于历史学科而言,其主干知识是指那些对历史发展进程有重大影响的历史因素,如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或典章制度等。它们是历史学科知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知识或知识板块。
无论从任何角度出发,复习时突出主干知识的掌握过程,应注意对教材的回归,必须注意三个“必须”和一个“了解”。
(1)必须掌握每册教材目录中的知识结构性、框架性的历史概念,如“秦汉大一统”“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近代帝国主义的侵略”“资产阶级革命”“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等。
(2)必须掌握教材主干知识上的历史名词和历史概念等基本知识。如“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商鞅变法”“科举制”等。
(3)必须掌握能展现和解释教材中存在的历史名词和历史概念的图文信息。如:重要的历史事件相关的人物图、采用历史资料中的原文内容、历史文物的实物图、绘画图等。
(4)要了解反映重大历史事件的动态图。如:中国古代的历代疆域图、列强示意图、一战二战示意图等。
教学水平
“有效”,是指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通过一定的测评手段与方式,考查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学业上的进步效果. 所以,学生所呈现出来的“进步”变化,成为衡量教学成败的主要标尺. 所以,教师应考虑最大效率地利用课堂时间,提升教学效率. “教学”,是教师、学生两个主体共同完成的一种“教”与“学”的行为,通过这种行为,使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使教师获得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
“有效教学”的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而此之前,教师需明确教学范围,做到所授知识心中有数. 其次,有效的教学过程需要教师因材施教,应给予学生“带入感”;教学中,教师需引导学生,让学生在教学中能够做到举一反三,掌握知识要点,学会自我思考;课后,则让他们学会思考与总结,以此提升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实施有效教学过程,提升课堂
教学质量
1. 教学内容讲究计划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范围有完整的认识,能够在脑海中形成一个清晰的轮廓. 通常来说,数学教学具有一定的连贯性,上下教学章节之间,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前章知识内容是后章知识的铺垫. 比如,学习一元一次方程之前,需要提前学习有理数,以及有理数的加减乘除.
对于教师来说,需要有计划地实施教学,不能急于赶进度,这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 为了做到教学的有效性,在开学之前,教师应大概浏览教学课本以及教学参考资料,了解本学期以及下学期的教学内容. 结合课程标准,笔者会将重要的知识点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点圈画起来,为课堂的重点讲解做好铺垫,做到教学内容心中有数.
比如,因式分解的教学内容在八年级上册中,同时,该知识点是九年级一元二次方程和二次函数的基础知识,只有学生掌握了因式分解知识,并且能够熟练地运用,在后续的学习中才不会费力,所以在教学计划中,为了给学生打好基础,原本是3个课时的时间,笔者计划用5个课时对学生进行系统讲解与练习.
除了进行大范围的掌握知识要点外,还应有一份以周为单位的详细教学计划. 在制定以周为单位的教学计划中,应注意以下两点:
(1)以课程标准为依托,在计划中把握教学知识要点. 课堂教学应该有主次轻重之分,只有抓住了教学知识的重点,才能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做到课堂知识讲解的有效性. 通常情况下,重要的知识点一般会占用整个教学课时的以上.
(2)丰富知识内容,注重教学知识拓展. 在做教学计划时,需要丰富教学内容. 教师不仅需要教学参考答案、教学课本,还应参考一些数学资料. 在教学资料中收集、整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知识或者例题,以丰富教学内容.
做好教学计划,才能抓住教学重点,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把握课堂节奏,为高效的教学过程做好铺垫.
2. 教学过程追寻“带入感”
做好了有效的计划,还应找到具体的实施方法. 实施方法,也是保证课堂效率的关键所在. 我们知道,学生和教师是课堂的主体,二者缺一不可,如果一堂数学课只有教师的讲解,而缺少学生的有效互动,那么这绝不是成功的课堂.
“带入感”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带入感”的实施者. 追寻“带入感”的目的是能够让学生不由自主地融入课堂教学中. “带入感”可以是一个数学问题,也可以是一道数学练习题,还可以是一个“笑话”……这些都可以将学生带到课堂中.
比如,学习长方体时,笔者会以教室为模型,通过提问,将学生带入课堂中. 也可以将几个实际生活中的案例作为“带入话题”,把学生带入课堂中. 下面是笔者某次教学“抛物线”的课堂场景.
师:我军导弹发射器与敌方军舰处于同一水平线,相距8 km,我方发射导弹,导弹以200 m/s的速度运行,以发射点为原点,导弹轨迹为抛物线,3 s后,导弹到达最高点2.4 km处,请问,导弹能否击中目标?
生:……(集体沉默)
师:上完这节抛物线课后,答案由大家自己去计算.
……
通过上述提问,能很好地将学生“带入课堂中”. 通过这种“带入感”的提问,加强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他们能自主参与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进而在课堂上管理自己、约束自己,为有效的教学过程奠定基础.
3. 教学过程追求有效性
课堂教学,应该注重课堂的有效性. 有效的计划以及将学生不由自主地带入课堂,只是为“知识的传授”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笔者认为,“有效教学”,应以教学大纲为基础,对教学大纲中重点要求的知识进行重点讲解.
对于重点知识,应要求学生掌握,并能熟练运用. 这主要体现在,在了解知识原理的同时,能够掌握相关公式以及计算公式的条件与具体应用,并且做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比如,对于抛物线,要求能熟练掌握其与一元二次方程之间的关系,并清楚地了解围绕Δ的相关应用.
数学教学过程,一般是教师在课堂上讲例题,学生再模仿学习,领悟,最后变成自己的知识. 所以,例题的选择是教学过程的关键. 笔者认为,例题的选择不宜太复杂,也不宜太简单,题目中还应该反映出教学的知识要点. 对于例题,教师可以参考课本,也可以参考教学资料,还可以根据知识点的认识,自己设计教学例题,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知识的全面性以及难易程度. 以下是笔者进行抛物线讲解的一道例题:
(1)求抛物线l:y=x2+5x+6与x轴的交点个数以及交点坐标;
(2)求方程x2+5x+6=0的解;
(3)已知x2+5x+6>4k,求k的取值范围.
从整体来看,(1)(2)比较简单,而第(3)小问较为复杂,但这三个小问基本包含了抛物线的主要性质,题目的难易程度适中. 而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在日后的练习与考试中会经常看到,所以将这样的题目作为例题,最为适宜.
在例题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应结合教学知识内容,由简单走向复杂. 一般来说,讲解前可以让学生先自行思考(此题包含了一元二次方程Δ的用法,抛物线开口方向的判断,以及抛物线的最值计算),等学生思考完后,教师再进行讲解.
当例题讲解完后,学生基本上对该知识点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这时,教师应与学生一起总结,总结的内容主要包含本课堂的主要知识点,以及相关题型的解题方法、解题步骤. 让学生对这些知识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为了让学生在课程完成后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教师可以出一两道相关知识题让学生练习. 练习的题目较例题而言,应具有一定的难度,比如笔者将第(3)小问变换为:已知mx2+5x+6
4. 注重课后练习环节
课后练习也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课堂中没有发现的问题,往往会在做“课后练习”时发现,所以,笔者认为,除了注重课堂的有效性外,教师还应注重课后练习的有效性.
刚刚结束新课时,课后作业应以巩固基础为主,而为了加强知识的掌握情况,主要应以题型训练为主. 教师可通过收集、整理相关教学参考资料,对与当前所学知识相关的不同类型的题型进行汇总,让学生进行该知识点的题型练习. 通过练习,可以发现一些问题,如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不够牢固,或学生应用知识点的灵活度不过,不能做到得心应手、举一反三.
对于从练习中反馈出来的问题,在课堂上应得到解决. 通常情况下,死记硬背不是解决数学学习的良方,但从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通过“死记硬背”与“教学点拨”的结合,可以有效地解决“学生公式不熟悉,不能掌握解题方法”的教学难题. 当学生熟悉公式、掌握解题方法后,再让其在课后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这样可以有效地提升教学成绩.
讲解一段时间后,应以温故知新为主. 这时可以适当地出一些简单的题型,而后将简单的题型进行融合,使其成为一道新的题型,而这样的题,往往是压轴题. 可通过帮助学生总结来加强学生的印象,以此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
一、注重考试内容设计的针对性,提高学生复习的有效性
《考试大纲》是教师指导学生参加高考的行动纲领,点明了相关教学内容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和标准,《考试说明》为教师和学生指明了考试的方向。因此,教师在复习考试中要依据《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注重设计考试内容的针对性。
以生物教材必修一为例,教师依据《考试大纲》的要求,可以在考试内容中注重涉及以下内容:
1.注重考查肽键数、失水数、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和氨基酸数目之间的关系,蛋白质分子结构、功能、合成和相关实验,及其与基因工程的关系。
2.注重考查生物膜系统、细胞器之间的联系等微观功能,并联系细胞代谢和跨膜运输。
3.注重考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能量转换和与环境的联系。
4.注重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考查,以及细胞图像、染色体和DNA数目的变化。
教师在设计相关考试内容的时候,可以帮助学生发现在复习中有所疏漏的地方,并将它们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考试题目设计的针对性,也便于学生有效的复习相关的教学内容,提高复习的质量。
二、注重试卷反馈,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考试是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综合运用,而教材中容易引起学生混淆的知识点既是考试的重点,也是高三学生在复习中感觉难于理解和记忆的地方。因此,对于学生在考试中反馈的难以区分相似知识点和相近内容的问题,教师可以构建图表,将相似或相关知识点通过横向比较的方法进行详细的对比,找出它们之间存在的相同点、差异性和彼此之间的关联,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使学生对这些知识点更加清晰化和条理化。
例如对于学生在考试中容易出现混淆的种群和物种的知识点,教师就可以以如下表格的形式将二者进行比较,便于学生熟练地掌握和应用。
种群和物种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三、注重考试后的分析总结,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联系和应用
考试结束后,教师要对试卷进行必要的讲解和分析。教师在讲解试卷的时候,切忌就题论题,这样会使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更为孤立,也不利于学生将知识系统化。教师应针对学生在考试中出现的问题,让学生展开多方面的思考,如此题错在哪里、错误的原因是什么、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有哪些和涉及的内容有哪些等。教师要通过这样的途径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消化吸收,使学生通过分析、总结和反思,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将知识点相互串联并加以正确的运用。
例如学生在考试的时候,常常在N元素的作用方面出现错误,教师在分析相关题目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以N元素为中心,对其涉及到的知识进行温习巩固。N元素涉及的相关知识包括:1、蛋白质――组成元素C、H、O、N,多含有P、S,主要存在于氨基酸的氨基中,氨基决定了蛋白质具有碱性,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形成了蛋白质分子;2、核酸――组成元素有C、H、O、N、P,N元素存在于含氮碱基中,可以形成核苷酸,进而形成核酸分子,核酸是主要的遗传物质;3、ATP――ATP是生物体细胞内普遍存在的含高能量的有机化合物,是生物体进行各项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4、组成叶绿素的主要元素之一,叶绿素可以吸收、传递和转换光能。
总之,教师要正确地认识考试和教学的关系,以考试将生物知识点系统化,从而帮助高三学生在复习的时候查漏补缺,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
参考文献
[1]赵应凰 高三生物复习“构建知识网络”不可小觑[J].学园,2013,(02)。
关键词:教学实习 复习课 指导原则 教学设计 教学模式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09Y0139)
复习课按复习时间一般分为单元复习、期中期末复习和学段总复习(如高三总复习)。本文将以数学单元复习课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师范实习生的特征,对复习课的特点、原则、策略等方面进行分析。
1 复习课主要教学原则
1.1 系统性原则
复习不是炒冷饭,不是把平时学习过的内容重复一遍,而是要把平时所学的局部的、分散的、零碎的知识纵横联系,使之系统化、结构化。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各部分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揭示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所以复习时,可采用“以线串珠”的方法,把知识概括成表格式、纲要式、图示式、口诀式,便于记忆与理解。
1.2 重点性原则
复习课内容一般都较多,时间又有限。因此,不能面面俱到,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要有重点地复习,做到:①突出重点教材的复习;②突出重点概念、重点例习题、重点解题思想与方法的复习;③突出重点薄弱环节的复习;④突出重点难点的复习。
1.3 针对性原则
复习课中方法的选择、题目的设计、重难点的确定等都要有针对性,要针对《课程标准》的要求,针对教材的重难点,针对考试说明的要求,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针对学科与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复习,不能带有任何的盲目性与随意性。
1.4 精选性原则
复习课中例题的选择,习题的配备必须精心考虑,题目必须有一定的基础性、综合性、启发性、代表性与典型性,要选择一些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题目进行讲解或让学生练习,帮助学生从中找出解题规律与方法。还可选一些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题目开阔学生思路,使学生通过复习有新的收获、新的体会。
1.5 主体性原则
复习课应同样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体,在复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复习全过程,特别是要让学生参与归纳、整理的过程,不要用教师的归纳代替学生的整理。在复习中要体现:知识让学生疏理;规律让学生寻找;错误让学生判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高师院校师范生数学复习课教学实习中的常见问题
高师院校师范生尚处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初期阶段,缺乏教学实践经验和足够的学科教学设计知识,在数学复习课教学中容易出现以下问题。
2.1 内容重复,缺乏系统性
有的师范生在复习时只是把学过的知识再重复一遍,这样既不能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各部分内容的地位和作用、复习重点及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而且还耗费了过多的复习时间,不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2.2 忽视基础,盲目拔高
有些师范生在实习中,由于对实习学校学生的情况不够了解,往往在上复习课时,不顾学生的整体知识水平和课标要求,盲目追求把知识点讲得过深、过透,却忽视必要的基础知识复习与基本技能的训练,从而造成“拔苗助长”的情况。
2.3 目中无生,学生参与不够
有些师范生的数学复习课不能充分利用学生的自主性,没给学生足够的机会,让学生反馈复习现状。如:要让学生参与整理的,用教师的归纳代替等。
3 高师院校师范生数学复习课的教学参考流程
3.1 理论基础
(1)“双循环”教学实习模式。本文从复习课入手,对该模式当中的“上课”环节进行重点分析。为所谓“双循环”教学实习模式就是在每一节听课与讲课都分别循环五个环节。①对于听课可概括为:第一次备课(教学设计)—听课—对比反思—教师指导—再备课(优化教学设计)。②对于讲课可概括为课前备课(教学设计)—试讲—指导、反思改进—上课—指导、反思再备课(优化教学设计)。具体模式框图如下。
图1
(2)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方案。所谓“最优化”,就是要求教师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教学原则、现代教育教学的形式和方法、已有条件以及具体班级和学生特点的基础上,目标明确地、有科学依据地、信心十足地选择和实施一整套教育教学方法,以最小的代价取得相对于该具体条件和一定标准而言最大可能的成果。巴班斯基以辨证的系统方法作为教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把教学过程看成一个系统。巴班斯基明确指出:“要使教学最优化,就必须以辩证的系统方法看待教学过程,所谓辨证的系统观点,就是必须把教学过程的所有成分,师生活动的内外条件都看成是相互联系的系统,并自觉从中选择出在当前条件下,教学任务、内容、形式和方法的最好方案”。巴班斯基的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抓住了教育教学中极为关键的问题,即:如何通过合理地组织教学过程,既提高教学的质量,又不造成师生的负担过重。
3.2 高师院校师范生数学复习课的教学参考流程
复习课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环节:(1)揭示课题;(2)归纳整理知识;(3)结构分析,揭示知识之间的联系;(4)典型例题示范;(5)组织练习;(6)总结与布置作业。
以上几个环节是上复习课所要求有的环节,但也不是每节课都必须具有,我们还要根据复习内容的不同,有所选择,有所侧重。
(1)揭示课题。上课伊始可创设情景,揭示课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愉快地参与复习活动;也可开门见山,直接点明本节课所要复习的内容。课题揭示后,教师还要简单谈一下这节课的复习目标或要求,给学生以明确的导向。
(2)归纳整理知识。可采用表格、网络图等形式帮助学生掌握和理解所复习的知识点。
(3)结构分析,揭示知识间的关系。这一环节是复习课成败的关键,教学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学生对所复习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弄清各知识点的区别和联系,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有关知识“串”起来,使“知识点”形成“知识链”,进而形成“知识面”,全面沟通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体系、网络)。
(4)典型例题分析。这一环节也是复习课的一个重要环节,其目的在于通过典型例题的教学,帮助学生释疑解难,对学过的知识及其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进一步加深理解。该环节教学要注意两点:一是典型例题的选择,二是典型例题的教学。所选的例题要具有典型性、针对性、代表性、综合性,一般应选在知识的重点、难点或学生易混易错的知识点处,教学例题时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以消除学生对已学过知识的厌烦心理,力戒重新讲授。
(5)组织练习。这一环节是复习目标实现的重要环节,学生在练习中实现对本单元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的加深,知识框架的巩固,因此在练习的题选择时可与例题配合进行变式训练、分层练习,精选题目,控制题量。
(6)总结与布置作业。总结是对本节复习课精华的高度提炼,不宜过细或过于宽泛,可采用学生自己总结和教师设问式总结的方式提高总结质量。对于作业的布置要精选题目,分层练习,控制题量,真正提高的学生解题能力和对单元的理解。
4 教学案例分析
以《二次函数》复习课为例。
知识目标:(1)了解二次函数解析式的三种表示方法,抛物线的开口方向、顶点坐标、对称轴以及抛物线与对称轴的交点坐标等;(2)一元二次方程与抛物线的关系.(3)利用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技能目标:(1)运用函数知识与几何知识解决数学综合题和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问题情境和探索活动的创设,激发学习兴趣;(2)感受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复习重点:二次函数的应用。
复习难点:函数综合题型。
复习方法:自主探究、分组合作交流。
复习过程:
一、知识梳理(学生独立练习,分小组批改)
1.二次函数解析式的三种表示方法
(1)顶点式;(2)交点式;(3)一般式。
2?郾填表(屏幕显示)
3?郾二次函数y=ax■+bx+c,当a>0时,在对称轴右侧,y随x的增大而___,在对称轴左侧,y随x的增大而___;当a<0时,在对称轴右侧,y随x的增大而____,在对称轴左侧,y随x的增大而_____。
4?郾抛物线y=ax■+bx+c,当a>0时图象有最____点,此时函数有最_____值;当a<0时图象有最______点,此时函数有最_______值。
二、基础知识之基础演练
解答下列问题,比一比看谁更快!
1?郾二次函数y=-3x■-6x+5,顶点坐标为________,当x=________时,y最________为________,当x______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x________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
2?郾求将二次函数y=x■-2x图象向右平移1个单位,再向上平移2个单位后得到图象的函数表达式________。
(学生回答,师生共同归纳解题规律。)
三、基础知识之灵活运用
根据下列表格的对应值,不解方程,试判断方程y=ax■+bx■+c(a,b,c为常数)一个解x的范围是( )。
A、3.23~3.24 B、3.24~3.25
C、3.25~3.26 D、3.23~3.25
(学生解题、回答,教师评价,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四、难点突破之思维激活
1?郾已知抛物线的对称轴为x=2,且经过点(3,0),则a+b+c的值为_____________。
2?郾已知抛物线经过点A(-2,7),B(6,7),C(3,-8),则该抛物线上纵坐标为-8的另一点坐标是___________。
3?郾请写出一个二次函数解析式__________,使其图象与x轴的交点坐标为(2,0)(-1,0)。
4?郾已知抛物线y=ax■+bx+c (a
(教师根据学生的解答情况,讲解、归纳二次函数的对称性、增减性在解题中的重要性。)
五、难点突破之聚焦中考
出示一道函数类应用题,让学生思考,教师引导学生解决。
例题:某商场销售一批名牌衬衫,平均每天可售出20件,进价是每件80元,售价是每件120元。现在商场决定采取适当的降价措施,经调查发现,如果每件衬衫降低1元,商场平均每天可多售出2件,但每件最低价不得低于108元。
(1)若每件衬衫降低x元(x取整数),商场平均每天盈利y元,试写出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2)每件衬衫降低多少元时,商场每天(平均)盈利最多?最多是多少?
要求学生读题,提出问题:
1?郾降价前,每件衬衫的利润是多少?每天的利润是多少?
2?郾降价1元,商场平均每天可多售出2件。降价2元呢?降价3元呢?降价x元呢?
3?郾你能否列出y与x的函数关系式呢?
4?郾看第(2)问,要求最值用什么方法?(配方法)
5?郾你认为每件衬衫降价多少元时商场每天平均盈利最多?
(强调: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不包括对称轴时用增减性来解决。)
六、归纳小结
本单元涉及哪些知识?反映了哪些数学思想?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七、作业布置(略)
评析:二次函数是初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于师范生的实习教学有较大难度,运用如上的复习课听课流程和教学流程,有利于师范生更好地把握教学,能有更多的精力用在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上。
5 总结
文章所述的数学复习课特点和原则可供高师院校师范生作为教学知识的储备和教学设计的参考;在流程和模式的操作过程中,与“双循环”教学实习模式相结合来使用,能更好地实现师范生对复习课的教学;不过对文章所述的流程和模式要避免机械化运用、按部就班,应随复习内容的需求和课堂实际灵活运用,以达成复习目标为核心,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邓武高.改编习题、提高复习效率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数学教育,2008,(04).
[2]奚定华.数学教学设计[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苏]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M].李玉兰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1.
一、课前准备
要上讲评试卷课之前,做好以下的准备是必要的,而且工作量是很大的。
1.分析好本次考试的成绩情况,最高分、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谁要表扬,谁要进行鼓励等。
2.分析试卷的考查内容,包括考查的知识点、解题思路、数学思想方法、难易程度等,并把题目按知识点进行分类。
3.分析好每一题学生的得分情况,错得较多的要找出错误原因。
4.针对失分多,掌握不好的知识点应补充一些练习,以进一步掌握要考查的知识点,提高解题能力,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二、讲评过程
有了上面的课前准备,上课就如鱼得水了。一般说来,我把讲评过程分为三个程序:基本情况,试卷讲评,课后跟踪。下面以2009年11月份我区初三期中考试,我班为例,谈谈如何上试卷讲评课。
第一,基本情况。
1.班级情况:最高分129分,平均分98.5分,及格率92%,优秀率30%。这次考试进步较大的同学为张晓兰(108分),王思权(102分),徐佳辉(112分),钱冬(101分),曹森(82分)。但是也有个别同学退步较大,我们课后交流,找出原因,吸取教训,争取下次考好。
2.试卷情况:试卷知识覆盖面广,难度适中,有一定梯度,比较重视基础知识的考查,适当考查数学思想方法。
第二,试卷讲评。
本次试卷讲评分两节课进行。今天讲评与函数知识有关的内容,分四个层次:求函数解析式,函数与图象性质,最值问题,函数与方程、几何的综合题。
1.求函数解析式:
第4题:
已知二次函数y=x2-8x+20,通过配方法化为y=a(xh)2+k的形式为 。
讲评:本题考查配方法。全班有5个同学没有拿到分
第29(1)题:
如下图,已知二次函数y=ax2-2ax+3的图象与x轴交于点A,B,与y轴交于点C,其顶点为D,直线DC的函数关系式为y=kx+3,又tan∠OBC=1。
(1)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和直线DC的函数关系式.
讲评:本题有21位同学不会做。其原因是函数知识与点的坐标之间的内在联系不够系统,知识点的转化上缺乏灵活运用。点C(0,3)没有突破,导致了本题的失分。
补充下列题目,启发学生对本题的思维:
已知抛物线y=ax2+bx+c对称轴为直线x=1,且过点(-1,0)与(4,5),求抛物线的解析式。2.函数图象与性质:第1题:抛物线的顶点坐标是 。
讲评:本题考查函数性质,大多数同学能掌握,只有2位同学错了。
第16题: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如下图,则点M(a,)在( )
A.第一象限 B.第二象限C.第三象限 D.第四象限
讲评:本题看似容易,却有12位同学不会做。关键是如何根据图象判断a、b、c及的符号。(当堂变化一个,画一个。)
3.最值问题:第20(2)题:
已知抛物线的顶点坐标为(1,3),且过点(2,1)。
(2)说出此抛物线对应的二次函数取最大值还是最小值?并写出此最值。
(学生没有大的问题,带过即可。)
第24题:张大伯计划建一个矩形养鸡场,为了节约材料,鸡场一边靠着原有的一堵墙(墙长15米),另外的部分(包括中间的隔离)用30米的竹篱笆围成,如图,设垂直于墙的一边长为x(x>0)米。
(1)请你用x表示矩形养鸡场的面积y。
(2)请问x取何值时,张大伯的矩形养鸡场的面积y存
求解。
补充练习:拓展试题,进行变式训练和延伸,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3)问抛物线上是否存在点E(C点除外),使ABE的面积等于ABC的面积?若存在,求出E点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4)问抛物线上是否存在点E,使ABE的面积等于ABC面积的2倍?若存在,求出E点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第三,课后跟踪。
试卷讲评完了,试卷订正是学生自我矫正的最好环节。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学生往往没有做过多的思考,只是就题论题,将本道题目进行订正,关注的只是题目的答案。为了提高试卷订正的效率,我们可以在课后时间里再出一些同类题目进行反馈,以作业或课堂小测的形式完成。
三、心得体会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讲评课切忌教师的一言堂,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促进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认真总结,使学生真正成为讲评课的主人。让学生在动脑、动手主动思考中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2.注意分析归类,注重高效。教师在讲评课时不要按题号顺序讲解,也不用每题讲解。在把握学情的前提下应该有所侧重。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分类归类,让学生对试卷上的同一类问题有一个整体感。这样有利于学生总结提高并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3.拓展试题,进行变式训练和延伸。讲评课上,教师不能就题论题,如果这样的话学生的兴趣也提不上去,教学的效率会很低。教师应该在原有题目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借题发挥,做好变式和延伸,要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特征进行开放、发散式讲解。
4.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讲解。比如本节课我在讲完“求函数解析式”后总结:求解析式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待定系数法;我在讲完“函数图象与性质”后总结:数形结合是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我在讲完“函数与方程、几何的综合题”后总结:化归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从未知向已知,从复杂到简单,从抽象到具体的化归过程是解决综合性问题经常使用的思想方法。
一、归纳总结法
生物知识的内部既存在着联系,又有各自的独立性。在生物新课学习过程中,一般都是将知识分块学习。但当学完一部分知识之后,教师应该及时指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让知识形成网络,构制知识体系。以各知识点间的联系为线索,把各知识点串联起来,归纳整理成系统的知识。这样可以在学生脑子里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也便于理解和记忆。归纳总结时一定要搞好“三抓”:一是抓特点,即抓抓住重点和主流,进行归纳总结,应该把次要的东西简化甚至取消,不要胡子眉毛一把抓,更不要把知识变成大杂烩。二是抓顺序,即将各知识点按照本身的逻辑关系串联起来。三是抓联系,即要理清点线的纵横关系,掌握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规律,由线到面,从而扩展成知识网络。
二、学习生物新课的基本方法
高中生物源于初中又高于初中,仅凭突击背诵,是应付不了考试的,如果那样,后果不堪设想。学生跨入了高中的大门,标志着学生又成熟了许多,又要学习更多更深的知识,更重要的是生物学习方法发生改变。高中学习生物的方法和初中不一样。首先,必须了解高中生物的课程安排:高中生物一共6册,必修、选修各三册。学生一开始就要端正学习态度,不要给自己留下永久的遗憾。二要把生物知识与生活中的经验联系起来理解。生物是正确了解身体,学习人和环境(动物,植物,自然界)之间关系的学科,盲目记忆是不行的。三要仔细理解和记忆基本概念。每节课,都要课前预习,了解学习目标,认真听讲。做好记录,主要是记录课本上没有的重要内容。把所学的内容跟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理解,从而准确把握课本上的图像、表格、相片的意思。例如:把内容用图或表格表述后,再进行整理和理解,实验整理以后跟概念联系起来理解。四要适当多做一些习题,达到熟能生巧。通过解题掌握所学内容。学生运用这些方法就可将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增强学习效果。
三、突破难点法
对于比较复杂的知识以及十分抽象的知识,学生学起来感到有困难和枯燥,这是很正常的。教师这时就应指导学生突破难点,化难为易。一是教师要指导学生把抽象问题形象化。一般情况下,思维越离开具体事物就越抽象,与实际生活联系少的知识,就起难理解。因此,教师经常借助图形、表格、模型、标本、录像等形象化的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知识。为了便于理解复杂、抽象的知识,就要尽量借助某种方式,使之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如DNA的空间结构复杂,老师很难讲清楚,但出示一个DNA模型,几分钟就解决问题了。二要注意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有许多生物知识的难点存在于生命运动的复杂过程中,学生准确全面地掌握这些知识难点比较困难。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一是抓主要矛盾,二是抓矛盾的主要方面,就会使知识一目了然。例如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染色体、纺锤体、核仁、核膜的变化,我们若将其总结为“前期两现两消,后期两消两现”,则其他过程就容易记住了。动物体内三大物质代谢过程复杂,可总结为“一分(分解)二合(合成)三转化”。
四、生物复习中科学记忆的方法
生物复习中需要运用科学记忆的方法。造成一些学生生物学习被动、学习效果不好的一个重要原因,主要是生物概念和用语的记忆比较困难。因此,有必要掌握一些科学的记忆方法,提高的记忆能力。一是,提纲法一般适用于单元总结,图示法主要用于归纳几个知识点间的联系,而列表法更适应于期中或期末复习。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告诉我们,遗忘是先快后慢的。这就要求我们应该采取先密后疏的记忆方法。二是联想记忆法,即把记忆材料与其相互联系的材料结合起来。三是编制记忆口诀,长时不忘。四是从实验中观察认识问题的方法。要求学生勤思考、勤动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研究分析,并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五是类比法。生物概念之间通常有一种比较突出的联系,即不是意义相近,就是意义相反。学生要注意分组、结对,进行归类对比,就容易搞清各对概念间的本质区别与内在联系。六是引导学生把记忆难度大的知识,在临睡前去记忆,会提高记忆效率。
五、掌握生物知识内在规律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