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机电一体化培训课程范文

机电一体化培训课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机电一体化培训课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机电一体化培训课程

第1篇:机电一体化培训课程范文

一、VOCSCUM课程模式

VOCSCUM(Vocational Competency Systematized Curriculum)课程及课程开发方法,是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和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组织国内众多高职教育专家,在已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基础上,借鉴了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及其开发方式,尤其是澳大利亚和德国职业教育的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国情,研制出的一套全新的高职教育课程模式及其开发方法。此课程模式是一个能力本位的实践课程模式,它提出高职教育的课程设计应以满足产业界的要求为宗旨,即以就业为导向,以新的职业能力内涵为目标构建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VOCSCUM课程开发方法主要包括专业设置、专业职业――学习分析、专业人才培养整体职业能力――学习结构框架、单元课程概要设计和培养方案设计五个步骤。

二、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分析

为了用先进的VOCSCUM课程模式开发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对现行的课程实施方案进行分析是非常必要的。分析的结果是现行的课程体系存在以下问题:(1)课程开发从根本上属于学科中心型模式。(2)课程设置没有体现出对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3)课程结构比较单一。(4)现行实施方案的课程没有采用学分制管理。(5)现行实施方案的教学计划把证书课程纳入课程体系,但和社会结合不够紧密。(6)现行实施方案的教学计划考虑了产学结合及“定单教育”,但力度尚显不足。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课程模式是最根本和最重要的问题,必须对课程模式进行改革。只有采用适合高职特性的课程模式,才有可能引入学分制,实现课程的弹性;才能把课程和职业很好地联系起来,真正实现产教结合、校企合作。

三、VOCSCUM模式下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开发方案

用VOCSCUM课程开发方法,进行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方案设计,主要是进行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1.专业设置论证。主要是聘请行业专家进行专业的可行性论证,以确定准确的高职机电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2.专业职业―学习分析。主要目标是确定专业的职业目标以及与职业目标相对应的职业能力。基本方法是职业能力通过行动领域的专业任务来完成,专业任务则转化成学习领域的专业课程,每一单项职业能力所需知识和课程又以学习链路的形式展示出来。

3.专业人才培养整体职业能力――学习结构框架分析。这主要是在专业职业――学习分析的基础上,将各单项职业能力和职业延展能力分析的结果合成,形成整体职业能力――学习结构框架。这一结构框架体现出了横向上职业能力培养的递进过程,以及纵向上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链路。要求既要有能力培养的递进式层次阶段,也要有能力培养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和证书培训课程的明确区分。

4.单元课程设计。这主要是在专业人才培养整体职业能力――学习结构框架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单元课程设计。

5.培养方案设计。用VOCSCUM课程开发方法开发的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培养方案主要包括如下内容:(1)专业名称:机电一体化技术。(2)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从事机电设备、自动化设备和生产线的运行、维护、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毕业生重点掌握机械、电工与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掌握典型机电设备的结构与工作原理;具有机电自动化设备安装、调试、运行和维修的基本能力;具有一般机械加工的操作能力和编制简单零件工艺规程的能力;具有简单机电设备改装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获取相关的职业技能证书。(3)职业目标与就业选择:主要就业岗位:机电设备应用工程师、机加工段长。次要就业岗位:机电产品营销员、机电设备的操作、机加工工艺员、企业管理。(4)专业人才培养能力体系。(5)培养方案的框架体系。(6)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计划表。(7)主要课程介绍。

四、结论

VOCSCUM模式下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开发方案具有如下特色:

1.课程模式贯穿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宗旨。首先,在开办专业之初,根据地方发展需要确定专业人才需求,进行培养目标定位与专业方案设计;聘请有行业企业专家参与的专业指导委员会进行可行性论证。其次,在进行专业职业――学习分析的制定时,始终体现出就业导向。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职业目标定位为机电设备应用工程师和机加工段长,这是在大量职业调查、市场分析和生源市场调查后确定下来的,这一定位比较明确、准确。

2.课程模式突破了学科范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在课程设置方面坚持了“压缩公共基础课,加强专业课程建设,注重操作实践课程,拓宽急需知识课程”的培养原则,改变了过去按学科体系教学造成的知识结构的分割,避免了课程之间的内容脱节与重复,突出了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除了少量通识课程以外,大多数课程采用了更适合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问题中心”课程范型、“训练中心”课程范型、“项目中心”课程范型以及“培养中心”课程范型。特别是以掌握专门技术和培养专项能力为主的“训练中心”课程范型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3.以专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选择教学内容,进行课程整合,包括理论课程的整合和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一体化的整合。课程整合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即根据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将传统的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组合和综合,以及依据理论与实践课程一体化整合要求,对机电设备的拆装、维护,机加工段长培训等课程实现理论教学、实训一体化整合。

4.课程结构设计遵循教育规律,坚持两个不断线,实现能力培养的递进性和渐进性。主要是专业知识学习不断线和专业专门技术能力培养不断线。

5.培养方案中纳入了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制度。

第2篇:机电一体化培训课程范文

首先中等职业机械制造教育目前情况

目前中国的工业增加值已居世界第四位,是美国的1/4,日本的1/2,与德国接近,中国也一跃成为制造大国并把2020年制造业的发展目标定为力争进入世界制造强国的行列并成为世界制造中心之一,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成就举世瞩目。然而,面对世界制造强国的竞争优势,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国家,要将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的竞争优势。职业教育则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中职学校培养的专业应用型人才对我国成为世界制造中心起到很大的作用,机械专业教育更是制造业也的基础和核心。因此,就我国的制造业来讲,要想提高整个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必须加强我国中职学校的机械教育。目前,我国很到制造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相当大,专业技术人员的待遇很中高层管理人员差不多,还有一些企业和学校合作培养机械人才,这种订单式的培养模式对中职学校机械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次中等职业机械制造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很到中职学校传授的知识过于陈旧、滞后,远远落后于当今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其主要原因是对新产品信息了解较少,没有能及时地把握新技术的发展方向。师资力量缺乏,高新技术的发展引起高新技术人力资源的紧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力资源的流动日益市场化。优秀的机电一体化人才纷纷被资金实力雄厚的企业吸引,引起机电类师资数量的紧缺。另一方面,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新兴的技术产业,对教育人员提出新的要求,而原有的教员面临知识更新、年龄老化等问题。培训课程体系松散,不健全,机械专业是一门应用型的边缘学科。它融合机械、电子、通讯、仪表、计算机和自动控制等多方面的学科知识,不是机械与电子两种技术的单混合或叠加。因此,机电一体化必然是作为崭新的技术问世。它既不是传统的机械技术,也不是传统的电气技术,有鉴于此,培训也应建立相应完整的教学体系。教学实践、实训设备不足,原有的机械实训设备陈旧,设备数量不足。实训的项目单一,与目前的实际应用要求存在很大的距离。尤其职业技术教育侧重的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实践、实训教育内容的滞后将严重影响机械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很多中职学校的教学方法、手段不灵活,不能根据课程的性质灵活选用。而且缺乏一些反映机电专业先进技术的课程。现有的课程设置也缺乏弹性,没有设置一定比例的选修课,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不同岗位的需求。课程门数较多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冲击了实践教学,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第3篇:机电一体化培训课程范文

关键词:机电专业 实训教学 研究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1-228-02

一、机电专业的岗位需求概况

随着时代的更迭,不同岗位对于社会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变化。自2010年起,笔者所在的佳木斯大学对于机电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情况进行了了解和问卷调查,其中调查结果表明我校机电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就业于大中型国有企业、大中小型外资企业、中小型民有企业、合资企业等近百家用人单位。了解和调查问卷中还包含了在岗表现、技能是否满足现有职位、是否频繁更换岗位和单位、上岗就业及时程度以及未来发展空间等多个因素。

根据数据所显示,我校机电专业毕业生主要分配在以上所描述企业的技术岗位、技能岗位、管理岗位上。他们主要负责机电相关产品的研发、设计的技术支持,在自动化生产的装配线和高技术设备上进行加工工作或者操作工作;他们对高科技设备进行专业的、定期的保养维护工作,对高质量产品进行合格性检测监督、并运用专业技能对库品进行管理分配工作;他们在企业生产过程中进行技术层面的管理工作、生产方面的管理工作,并运用自己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对产品进行专业的讲解,推广、推销,并对其他推销人员进行专业性的培训和讲解。

根据以上调查得出,我校机电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良好,在企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功能性强,不可替代性强,能力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素质相对较高,普遍被用人单位所看好。然而,我校机电专业的毕业生想要在现今不断发展和进步的生产设备、不断迭代更新的生产技术工艺,不断进步的技术操作手段和操作框架系统中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完成准确的工作职责,其工作具有极高的专业性、技术性、时效性。要在工作过程中完成好自己的职位工作,就要具备相关的技术水平和突出的能力与表现。同时,这要求我们的毕业生拥有相关的职业认证资格。

综上所述,在这样的就业环境下,要求我们对学生进行专业的、科学的、有效的、全面的实训体系,并不断完善这个实训体系,最终达到实训效果的最大化。

二、机电专业的专业特点

要完善实训体系,首先要结合机电专业的专业特点。不同专业的实际特点不同,实训体系也不尽相同,根据多年来专业教学的经验,总结机电专业的显著特点如下。

机电专业是一门复合专业。机电专业主要以现代化的数字信息处理技术为根基,包含了有关数控、机械制造、微型计算机、计算机、传感器检测技术、信息加密处理技术、互联网通信技术、液压气动技术等复合性技术。机电专业的设置并不是根据学科的简单分工而设置的,而是根据生产成本的高低、是否柔性、产品是否效率出众决定的。因此,机电专业无论从专业层面还是从教育教学层面都具有相对的复合型、应用性和一定的先进性。

机电专业不同于其他专业,其社会就业面相对较广,针对的社会就业岗位群体也相对较大、较多。近年来,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的高精尖科技技术企业和生产技术迅速蓬勃的发展,机电专业的专业技术和广泛的应用领域也将开疆扩土,机电专业已经逐渐的成为了一门基础通用类专业,成为了相关用人单位急需,人才相对紧缺的综合性专业。而为国家输送机电相关专业的更高质量的人才,自然成为了一个更为普遍的难题。

由于机电专业在教学中所需要大量的跨越学科的技术经验、实践经验,这就要求教师不仅需要有夯实的理论作为教学的基础,也要有相对较高的实际、实践经验对学生进行更客观更具体的讲解,这就要求在机电专业的教学中,需要更多的教师拥有较高的双师素质,既掌握教学技能和教学职称,又掌握实践技术和机电技术职称。

机电专业培养的人才是高综合性社会紧缺人才,但培养这样的人才所需要的必要投入也是相对较多的。想要让更多的机电专业学生具备实践经验,就要配备较新较全的机电专业设备来满足实践和教学的需求。然而这些机电专业设备不仅价格昂贵,而且迭代速度飞快,这导致我校无法采取购置机电设备来解决实践和教学的需要。这就要求我校整合资源,借助社会、企业的现有设备来完成我校学生在实践和教学中的需要,做到资源优化和资源整合,而这部分资源的优化和整合的重要性,直接关乎着我校机电专业建设的未来发展方向。

三、机电专业的教学模式

机电专业的育人目标和定位在于学生的技能和技术培养上,本专业的教学重视实际应用,根本任务就是将学生培养成能够充实到生产活动第一线的高技能、实践能力强的技能型实战人才。然而,这样的实践能力的获得、形成以及未来的发展也是机电专业教学中应该重视的,重视知识基础,重视技能和技术的根本理论,重视技术的综合性、转移性、发展性。而这一切的一切,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该是以用人单位所需要的用人岗位的用人标准和实际需要为准绳的。

在多年的教学和实践中,在我国一些机电专业的学习和考察中我们得知,传统的教学模式,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和设备,缺乏完备充足的实训条件,学生只能够凭借想象进行学习,缺少实际上手体验,没有亲自参与到实际的生产过程中,没有在脑海中留下不可忘却的具体的劳动经验,有的只是书本上和老师口中的操作情景,这样的记忆是抽象的,知识是模糊的。而这样的教学模式培养出的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所需要的能够独自进行实际操作的技能人才,可谓相去甚远。

所以,无论从主观角度还是客观层面,传统方式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变革和更改都势在必行,这是一条提高机电专业教学质量,人才成长规模以及未来长远发展的一条必经之路。而在这条必经之路上,实训教学和实践,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地位。

在长期的机电教学摸索适应生产需要的过程中,从需求出发,创新模式,参与到企业之中,参与到订单之中,着重实践,教学和职称并行,让社会上的评价和就业上的需求来拉动我们,以此作为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知识为基础,体现素质教育,教学系统教真技术的教学理念。我们要把教书育人和生产劳动结合在一起,多和企业合作,让学生一边学,一边练,一边实践一边反思,反思后再有目的的,有方向地学习、改进,形成先进、科学的教学体制,为机电教学走出一条有职业明确特点和烙印的导入型教学。所谓导入型的教学模式,就是按照社会和市场的需求来有目的、有引导地培养人才。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我们将机电岗位需求的最核心的机电能力和基本素质素养作为制作新实训方案的基础和发展之本,通过导入型的方式作路径,不断改善教学的计划制定、教学过程、手段形式,再对教学的评价系统制定新的模式和实施方案。而这其中的重点,就是培养适应需求,对企业负责,对用人单位负责,校园和企业合作,生产与教学并行,从而培养出多行业、多领域适应岗位的高技术人才。

四、机电专业实训的研究与实践

将企业的问题和课题带到教学之中。我校机电专业的专业教师,坚持在教学之余为企业开展更多的技术支持与技术服务,在与有机电工程技术难题的企业合作的同时,将课题和问题引入课堂,将这些在实际劳动和生产中遇到的难题、课题作为教研课题,作为毕业生的毕业课题。这是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进一步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进一步把学生的综合能力推向社会,也是专业将教学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表现形式和使用手段。这是最真实也最贴近生产实际情况的课题,如果这样的课题能够解决,生产中的难题就不难解决;这样的行业特点能够掌握,生产中的行业需求就可以满足。

通过解决在生产实际情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不仅可以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实训效果,也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在学习中难以调动的、却十分丰富的好奇心、创新欲望、动手实际操作欲望等专业必须的素质素养。并且能够让学生在校园期间,就感同身受地体验到真正的岗位是怎样的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工作氛围,怎样的需求需要,将务实的工作作风提前授予学生,形成潜意识对岗位的了解和适应,在步入工作岗位后,真正达到零适应期,上岗即用的可用性人才。

实行切实可行的针对岗位的培训。所谓针对岗位,就是与企业一同商议签订合同的培养计划,一同探讨岗前的培训内容、培训要求,以及要达到的培训目的。这其中,企业得到了人才,也为学校还有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学校本身不具备的先进设备、行业标准、管理模式等条件。这样的实训可以说是针对性极强、目的性极强、完成性极强的实训。即将毕业的学生在接受这样的实训后,将会变成一个可以直接上岗、直接工作、直接生产的合格毕业生。而学校在这样的实训体系下,也能更好地和社会保持一致,和用人单位保持一致,和行业最新的标准保持一致,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教学手段,达到完善教学,完善实训的教学目标。

在教育过程中,部分用人单位会对我校提出用人需求,用人需求包括了详细的用人计划和岗位招聘计划,在这样的前提下和用人单位合作,互惠互利地进行人才培养和人才输送。而这样的合作要求合作双方分别对招生和培训提出想法和实际执行方案。这样的有目的培养、有方向培养、有岗位培养,不仅能够更大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就业率,而且为用人单位的培养人才、招聘都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案。在实训过程中,学生的实训场所得到了保障,实训内容更为贴近工作内容,实训氛围更加真实。

实训的过程,就是学生和工作岗位零距离对接的过程。我们根据岗位群体的需要,对学生与岗位的零距离对接进行全方面的职业技能能力培训。相对于重视课本内技能教学和知识点传授的传统教育模式,实训过程更加注重的是技能和知识在实际操作中的良好结合。综合实训将生产中所遇到的问题去进行分析和梳理,将这些问题的难点进行二次讲解和新的提高。我们需要通过引导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实训的工作过程中,多查资料,多自行解决问题,带着疑问去工作,带着解答去实践,带着经验去总结,带着收获去学习。

在实训时,我们先让学生对现场的设备进行一一熟悉,讲解每一个设备的特性与工艺,带领学生复习这种设备的操作难点,操作流程,注意事项。在讲解操作流程时,更多地与知识理论相结合,让学生明确操作流程的来龙去脉,对操作中的细节,操作中的技巧进行掌握和实践。带领学生对所有设备进行安装和调试,对于各种调试的技巧进行结合实际情况的讲解,再由学生逐一操作。在操作过程中,如果遇到故障,先让学生尝试解决,在解决完故障后,让学生梳理总结该故障的造成原因、解决过程。在完成整个生产过程后,再让学生系统地、有联系地进行整体的分析和梳理,从而得到进一步知识储备的提高,进一步的操作经验的积累,进一步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经验。

培训课程的内容贯穿于实训过程中。机电一体化考证培训课程的培训方式也是以实际机电一体化装置为平台的,以装置中的实际应用为载体,完成各知识点、能力点的培训,其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与综合实训完全吻合。实训的过程提高了学生各方面的职业素养,为学生和用人单位构架了桥梁和纽带,是学生们在毕业前,和在工作中一份难能可贵的宝贵财富,也是教育中重中之重的一环。只有不断地研究机电专业实训的实施,才能够更好地为用人单位,为社会输送更多机电专业的优秀人才。

五、结论

在机电专业的不断发展、改革、进步的过程中,培养怎样的人才也成了我们必须要面对的课题。面对这样的课题,我们得出了新的实训手段来适应新的社会需求与需要,这样的改变是势在必行的,这样的改变是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的。在新的教学形式和实训方法中,又以针对岗位培训,校企结合为核心。综上所述,本文为机电专业的新实训模式提出了新的发展方向,对机电专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和方向引导。

(项目基金:1.佳木斯大学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ylb2012-003;2.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高等教育科研重点课题,编号:14Z024)

参考文献:

[1] 要艳惠.关于机电专业教学的一些思考[J].学周刊B版,2011(2):194

[2] 冯满顺.电子技术基础实验与实训[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3] 张建民.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等学校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系列教材: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 高月宁.机电一体化综合实训[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

[5] 王鹏鹏.机电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14):82-83

[6] 牧仁.论机电专业教与学的发展方向[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41):64-65

[7] 张筱洁.浅论现场教学在机电专业教学中的作用[J].新校园(上旬刊),2014(6):40-41

第4篇:机电一体化培训课程范文

关键词 科技竞赛;创新能力;CDIO;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06-0053-02

Technology Competition and Practice in Innovation Capability Training for College Students on CDIO Model//Liu Baojun, Peng Fang, Li Ping, Liu Jinhua

Abstract Technology competition is an important medium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train their technology innovation capability. CDIO teaching mode is introduced into the education of technology competition to cultivate their excellent engineering competence and total capability via constructing training program, implementing project-based teaching and building up multi-level competition and evaluation system and etc.

Key words technology competition; innovation capability; CDIO; teaching practice

Author’s address Zhongshan College,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Zhongshan, Guangdong, China 528402

科技竞赛作为当代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已经得到高等院校广泛的认同和支持。如今的大学生普遍具有思维活跃、乐于动手实践、勇于创新、善于展现的特点,在科技竞赛的带动下积极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性、挑战性、竞争性和成就感[1]。机器人竞赛和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因其符合自动化及机电类专业特点,与专业培养目标相一致,得到学校机电学院学生的普遍欢迎。

CDIO(Conceive Design Implement Operate)是国际流行的先进工程教育思想,强调以完成项目的形式通过“构思――设计――实现――运行”这一产品全生命周期过程来培养大学生的工程师能力和素质[2]。借鉴此前采用CDIO理念所进行的传感检测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经过深入研究,在科技竞赛的培训过程中,仍选择CDIO模式来训练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以期将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卓越工程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

1 构建科技竞赛的CDIO培养方案

科技竞赛的培养方案应当与相应行业、自动化和机电专业对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的要求相吻合,包括学生的专业知识体系、个人素质、团队精神以及竞赛作品的工程能力,并将其作为培养目标[3]。因此,不同的科技竞赛应重视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多样化培养方案,培养方案按照CDIO理念,根据竞赛的性质来设置关联课程群,注重知识间的递进和融合,经过基础技能训练、高级能力训练和综合创新能力训练,加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完成具有一定难度的综合性项目,发掘潜力以培养大学生的工程师素养。

1.1 培训课程建设系列化

科技竞赛活动是课堂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延伸,但更注重知识的灵活运用。以擂台机器人竞赛为例,为保证竞赛活动的顺利发展,学生的知识培养分为3个阶段:首先是基础阶段,主要包括机械CAD、工程力学、工艺制作、模拟和数字电路、电子CAD、电子工艺等课程;然后是机械设计、单片机控制技术等具有一定难度的高级能力课程;最后是综合创新能力训练阶段,主要为以武术擂台机器人为对象的机电一体化的整体训练。上述各阶段的培养中,学生按照专业和兴趣爱好主要分成机械、控制、创新及策略3个组别同步进行。随着培训内容的递进,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逐渐丰富,实践能力得到系统性训练, 自然就成为科技竞赛活动的骨干,从而保证科技创新活动的顺利进行。例如,2009年至今,学校参加中国机器人大赛及RoboCup公开赛的学生队伍就是以大四年级学生为核心、以大三学生为主力队员的有良好梯队组织的队伍,多次获得全国一等奖,学生竞赛作品的技术水平也逐年稳步提升。

1.2 规定与自选实验实践项目相结合

培训课程内容规定的实验和实践项目学生必须首先完成,然后学生可以按照实验室所设立的开放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项目,自我开展实验,提高自主学习和研究的兴趣和能力。如在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教学中,要求学生必须完成各种基本机械传动形式和汽车传动机构的实验项目,但学生可以自选缝纫机结构、自动分拣机构等项目来增加综合实践能力。

1.3 自主合作学习与研究性学习互相促进

每个大学生都应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应该积极学会合作性学习。在各类科技竞赛活动中,采用合作性学习可以提高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加快学习的进度,对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也有极大的帮助。而顺应时代需要的研究性学习,着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倡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各学习方式之间可以互相补充,有机结合,互相促进。

2 基于CDIO的项目化教学方式

区别于传统的课堂教学,科技竞赛的培训课程内容主要采用项目教学法进行。项目是指针对某个教学内容而设计、由学员独立完成的小任务。在项目教学法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相应的知识内容范围内开展学习,实施项目。如在机器人竞赛的培训中,所培训的传感器内容就包括红外光电传感器项目、超声波测距项目、数字编码器项目、加速度传感器项目、颜色传感器项目和图像传感器项目、多传感器信息融合项目等;而自动控制部分内容则有简单开关控制、PID控制原理及实验、数字舵机控制、模糊控制策略等。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高校参与度的迅速提高,科技竞赛的难度不断提升,对新技术的应用和理论知识的综合能力都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武术擂台机器人比赛项目从最初的1对1发展为2对2对抗形式,机器人单体体重由3 kg增至6 kg,擂台场地中央也拟在灰度差异的平面上增加立体障碍台,仿人机器人的攻击动作有效性判定更加严格,这些无疑对机器人的自主识别能力、电机驱动能力、场地环境识别和处理能力、快速攻防能力等要求都在不断提升。成立相应的机械结构设计、控制技术、综合创新及策略项目组的教师指导小组,与学生的教学内容相呼应,取得良好的效果。

3 建立多层次的科技竞赛和评价体系

按照CDIO大纲,教学应建立良好的教学评价机制。为了有效搞好科技竞赛的教学培训工作,科技竞赛活动应把握好科技创新活动的普及性和优秀竞赛选手的选拔培养两个方面。科技创新活动首先应面对所有相关专业的大学生提高普及性,壮大基础学生队伍规模。同时应积极认真选拔优秀选手,提高培训的难度、强度和深度,组成有战斗力的竞赛团队。

为此,学校设置校内协会级竞赛、校级竞赛、国家级竞赛三级科技竞赛及评价体系,作为对教学效果的反馈。就机器人竞赛而言,校自动化科技协会负责基础训练阶段的赛前宣传培训并组织自动巡线小车的竞赛,学生以个人形式参赛,主要考核学生的基础知识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机电工程学院则承办校级的机器人竞赛,要求学生组成竞赛团队,主要考察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并从中选拔参加全国大赛的优秀队员;对于参加全国大赛的队员,主要从高难度项目入手加强训练,培养新技术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竞赛策略等,以全国大赛的成绩来衡量和考核。机械创新设计竞赛也采取相似的竞赛和评价体系,并取得良好效果。2010年第四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以紧急救援和避难逃生机械为参赛主题,学校选拔的学生作品生命之星探险救援机器人以广东省第一名的优异成绩,作为全国仅有的4家参赛独立学院作品之一参加了南京全国总决赛,荣获全国二等奖,作品因其精巧设计和创新性受到国防科技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等传统强校的高度关注和一致好评。

基于CDIO的多层次的科技竞赛评价体系,能够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的不足,积累好的经验,反馈到教学团队和学生,不断改善CDIO教学成效。

4 结束语

在机器人竞赛和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科技竞赛活动中,引入CDIO教学模式并构建相应的培养方案,教学中实施项目化教学,并建设多层次的科技竞赛评价体系等,有力地促进和完善了科技竞赛活动的教学实践,提高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培养了大学生的卓越工程能力和综合素质。实践和竞赛成绩表明,基于CDIO理念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教育取得良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田野.以科技竞赛为龙头 构建机电类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体系[J].中国林业教育,2009(2):43-45.

第5篇:机电一体化培训课程范文

【关键词】职业技能鉴定维修电工

实训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0C-0176-02

维修电工实训是职业院校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和数控等专业的一门职业基础课程,也是社会开展“中高级维修电工”职业资格考证的培训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电工安全知识与技术,熟练使用常用电3232具及仪器仪表,识别、选择、调整常用低压电器,学会电气设备的安装、调试与检修,能达到中级维修电工的技能操作水平,部分高水平学生可以达到高级维修电工的技能操作水平。本课程为专业技能的培养服务,是培养专业技能的基础。学生掌握该课程的技能后,可以胜任企业里安装、操作、维修等电工岗位。

然而传统的维修电工实训教学模式和社会需求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和距离,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造成实训教学与职业资格取证间的脱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做到本课程的实训教学与相应职业技能鉴定有机结合,必须对现行的维修电工实训教学进行改革。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理念

“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训与测评”的理念是以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中心,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突出职业能力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任务作为载体进行能力实训,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教学。因此,根据本课程的特点,打破传统以学科体系的完整性为线索的教学模式,而是整合工作任务中涉及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以真实的企业岗位任务为载体开展教学与训练,彻底改变了教与学的行为,在完成工作任务中实施教学,使学生“为完成任务而学习,在完成任务中学习”。同时通过对实际线路的接触,让学生感受到什么是实验,并体验企业对实际岗位的要求,逐步加强学生的职业意识,提升职业素养。

二、以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为依据的课程设计思路

维修电工的工作涉及设备和人身的安全、设备的日常维护和保养、典型电路的安装与线路的检测、专业工具与仪器仪表的使用等,是综合性较强的工作。通过对这一岗位的调研,及行业专家的深入分析,根据这一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将本课程设计为四大模块:基础技能实训、应用技能实训、综合技能实训、生产技能实训。以上四个模块是以完成维修电工这一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为载体,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中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并通过真实的项目环境培养职业素质。同时教学内容涵盖了“维修电工初级”的基本应会要求,涵盖了“维修电工中高级”的应知、应会内容,将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融于课程教学中。

三、以培养学生实践技能为主线的课程实训内容

针对安装、操作、维修电工等职业岗位对电工技术应用能力的需求和维修电工的职业资格标准,选取课程教学内容,尽量选择既能贴近企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实际,又可实际操作的学习情境,如触电急救训练、电工仪表与实测、照明电路的安装与检查、电动机控制电路制作与调试等项目。将学习情境分成四种类型,每种类型对应从简单到复杂的训练项目,每个项目都有对应的知识点和相应的能力培养目标。因此,教学项目丰富,内容充实,针对性强,适应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和归纳总结、举一反三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具体的实训内容见表1:

四、基于行动导向原则的教学模式设计

维修电工实训是一门实践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实践,完全在实训场地和生产车间进行实践活动。通过讲、练、示范结合的形式,充分利用基于工作过程的六步教学法组织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专业技能,实现教学与实践工作的一致性。特别是在生产技能训练中,校企合作实现工学结合的教学方式。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使学生在学校期间接触实际生产,得到实际技能训练。在各项实践教学环节中,都以生产实际中的规程、规范为指导,严格执行岗位责任条例,注重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整个实训内容占用三周教学周,共计90学时。其中基础技能实训占用20学时;应用技能实训占用22学时;综合技能实训占用20学时;生产技能实训占用28学时。基础技能实训分为5项实训内容,10个单项实训项目,主要侧重于基本仪器仪表的使用、维修与保养。应用技能实训主要侧重于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运行控制线路安装与调试实训,分为6个实训项目,主要学会控制线路的连接、调试方法。综合技能实训以典型机床电气控制线路分析与故障排除为主要实训内容,分为3个实训项目,主要完成机床控制电路的检修任务。生产技能训练主要是根据校办工厂的产品调整实训内容,目前实训项目是电动吊篮电气控制线路的安装与调试。在应用技能和综合技能实训中,将中、高级维修电工实训融入教学过程。

五、建立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的考核体系

第6篇:机电一体化培训课程范文

[关键词]TAFE 校企合作 职业教育 启示

[作者简介]张耀(1962- ),男,浙江浦江人,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产学合作及机电一体化。(浙江 杭州 310053)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6-0107-02

TAFE(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简称TAFE)学院由于较高的教学质量以及与社会经济技术发展的紧密贴合而深受欢迎,被认为是世界上先进的、具有代表性的职业教育成功模式之一。深刻探讨TAFE学院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教学管理、质量控制、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等,对于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一、TAFE学院校企合作的特色

(一)政府宏观统筹为校企合作奠定基础

澳大利亚政府成立专门的机构统筹、规范校企合作。“教育就业培训和青年事务委员会”(MCEETYA)和“国家培训总局”(ANTA)的建立就是为了确保职业教育、政府和行业之间的紧密联系,确保TAFE学院的课程设置能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其后“国家培训总局”又建立了行业培训咨询机构(ITAB)和各州教育服务部(ESD)。ITAB的职责是协调政府和行业、企业的关系,为政府提供企业需求信息,把政府的政策传递给企业,对职业教育进行调研,根据行业的需要提出、制定和开发培训包。ESD负责根据各行业的培训包来组织开发课程,课程具体开发由课程开发委员会承担。课程开发委员会由政府官员、企业专家和TAFE学院的教师组成,确保所开发出来的课程既能满足行业的需要,又能符合学校的教学规律。

(二)行业、企业主导TAFE学院的发展

行业、企业在制定TAFE的教育政策、教育框架以及人才培养方案时发挥着主导作用。

1.国家层面。行业被授权制定澳大利亚全国统一的资格框架(AQF)、澳大利亚质量培训框架及在资格框架下的培训包等,它们构成了TAFE教育的全国统一标准。行业确定目前该行业需要的技能有哪些,学生完成学习后获得行业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

2.学院层面。行业、企业在TAFE学院管理决策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TAFE学院的最高决策机构是学院董事会。董事会通常由13名成员组成,具体构成是院长(1名)、教师代表(1~2名)、学生代表(1名)及行业、企业代表(10名左右),董事长一般由资深企业家担任。董事会的成员构成确保行业、企业在TAFE学院内的决策地位,避免了培养职业人的学院与作为用人单位的企业两张皮的现象。

3.教师层面。为了保证学生的职业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符合企业要求,有5年企业工作经历是TAFE学院招聘全职教师的必备条件。为了加强与企业界的合作,TAFE学院规定教师要定期去企业进行技术实践,同时允许教师每周到企业兼职5小时,确保教师和企业保持密切关系;鼓励教师参加相关行业协会,教师通过参加行业协会活动,获取新的技能和信息,以便对课程内容进行持续不断的更新。TAFE学院同时也有计划地聘用企业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兼职教师除要承担一定量的教学任务外,还要参与课程建设工作。因此,TAFE学院在开发课程、开展课程教学等活动中无不带有企业的烙印。

4.课程开发。行业、企业主导并积极直接参与TAFE学院课程开发。1992年9月,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委员会制定了关于开发合格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的方案。依据该方案,ESD与当地行业合作,进行职业教育与培训专业课程开发,为TAFE学院提供课程教学大纲、科目大纲、教学指导书、教材或教学辅助资料等教学文件。通过制定和颁布这些文件,行业对TAFE学院人才培养的要求落到了实处,从而使TAFE学院的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能力标准等纳入行业需求的轨道。

5.教学质量评价。行业、企业在政府激励下参与TAFE学院的教学质量评估。TAFE学院的办学方针主要根据企业、社区经济发展的需求来确定,而教学质量控制则由州或领地政府通过ITAB来实施。TAFE学院成立行业咨询组织,参加的代表们都是本行业有较高声誉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专家,行业、企业直接参与TAFE学院的管理和质量评估工作。ITAB每年组织行业、企业对TAFE的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估,评定学院的课程是否既能满足行业的需要,又能符合学校教学的规律。ITAB还经常组织雇主对TAFE学院的教育和培训满意程度进行调查,评价课程与行业、企业需求的吻合度,将调查结果及时提供给TAFE学院,促进其开展教育教学改革。

(三)“能力本位”的教学思想是校企合作的内在动力

TAFE学院所实施的“能力本位”是一种内涵不断发展的教育理念,是解决“高分低能”“重知轻能”等问题的良方。一个专业需要什么能力,需要哪方面知识,这些由行业、企业专家说了算。要将行业、企业所说的内容转变成教学目标,学院必须和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在大量企业一线调研的基础上分析、综合得到。能力本位教学模式强调一切教学活动皆以“学生职业岗位能力提高”为目的,以校企合作为途径,以企业的工作项目为载体。为此,教学场所由教室调整到实训基地、生产车间,课程教学由学校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共同承担,教学方法可以采用项目式学习、生产现场培训等多样化的方式进行,教学评价按企业工作岗位能力要求,采用包括现场操作、完成相关岗位任务等,由学校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共同评价。

(四)市场机制是TAFE学院开展校企合作的外在推力

1.政府通过引进市场机制,促使TAFE 学院面向社会、走向市场。他们建立了政府、行业企业和个人多元化的职业教育投资体制。目前TAFE学院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与社会服务两个方面,其中政府拨款占主要部分,不同的州政府拨款比例不同,如南威尔士州政府拨款占学院总经费的80%左右,昆士南州政府拨款占学院总经费的70%左右,维多利亚州政府拨款占学院总经费的50%左右。

澳大利亚的拨款机制是政府以市场的方式向职业教育单位(包含TAFE学院、私立培训机构等)购买教育产品,以面向学生实际上课的课时数划拨经费,并要求保质保量完成培训任务。如果职业教育单位不能如期保质保量完成任务,政府将收回相应的资金投入,同时还会影响该单位下一年的招生与拨款。TAFE学院和私立培训机构平等竞争,谁的教育产品符合行业、企业的需求,政府就向谁购买教育产品。TAFE学院为了得到更多的政府拨款,积极整合资源,培训教师,主动走入行业、企业,深入研究企业的用人需求,开发符合企业需求的各类、各层次的教育产品。此外,TAFE学院通过主动为社区开展各类培训服务,主动为企业开展新学徒制及员工专项培训等服务,获得社区与企业经费支持。为了确保这两类经费来源可靠、充足,唯一的途径就是主动深入社区和行业、企业,为它们提供及时的服务。TAFE学院的经费来源体制,使它们已形成面向社会,走向市场的“企业”。

2.“无门槛”招生制度。TAFE学院招生采取“无门槛”的注册制。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来该校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TAFE学院采用灵活多样的招生策略和招生方式,尽可能挖掘一切可能的生源,其中最重要的措施就是将招生与就业紧密结合。只有好的校企合作基础,才能提供又好又充足的就业岗位,有了好的就业岗位,就能吸引更多的学生前来注册,这样学院就会获得更多的政府拨款,学院发展就有保障。

二、TAFE学院校企合作的启示

TAFE学院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出的人才在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们的成功经验值得刚起步的我国高职教育予以借鉴。

(一)建立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方联动机制,发挥行业、企业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澳大利亚TAFE学院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AQC的建立。这种建立在AQF下,以需求为导向,以产业推动为力量,以政府、行业和学校相结合为特征,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既与中学和大学本科院校有效衔接又相对独立的职业教育体系已成为澳大利亚政府调节社会关系的“杠杆”。所以,在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中,要充分发挥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的不同作用,形成四方联动机制保障的利益共同体。

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分工协作是校企深度融合的前提。政府必须统筹、规范校企合作,制定有关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为校企合作育人奠定好的环境。行业协会等机构的职责是协调政府和企业、企业与学校、企业与企业间的关系,为政府提供行业、企业需求信息,把政府的政策传递给企业,对职业教育进行调研,根据行业的需要提出、制定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与能力要求。在澳洲,行业协会在职业教育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在国内的职业教育中较少看到行业协会的主导作用,致使学校只能与各个企业单独合作,对于同一岗位到不同企业去调研,就会得到不同的培养目标与技能需求。这也造成不同的学校,相同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有较大的差别,使之缺乏标准性与权威性。高职院校应主动加强与行业协会的交流与沟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协助行业协会制定专业的知识、能力及素质标准,制定企业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鉴定标准,共同构建校企合作育人平台。

校企合作育人除了政府从宏观层面出台法规、条例来规范和要求外,还必须由学校和企业双方从微观层面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制度来保证。企业、学校、教师、学生各方就校企合作过程中存在的成果归属、权益分配、资源共享、责任承担等应有明确的契约管理制度。高职院校内部应不断完善校企合作的制度保证体系,包括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课程开发制度、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教师聘用与培养制度、兼职教师聘用与管理制度、分配激励制度、财务制度、校企沟通与联络制度等。

(二)校企紧密合作,探索师资建设新模式

TAFE学院教师的任职条件相当严格,专兼职教师都需具备教师资格和职业资格。我国高职需借鉴澳大利亚师资聘任制度、师资的培养机制。首先,把好准入关,适时推出职业院校教师必须有5年企业工作经历的准入条件。其次,持续培养专业带头人,让带头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并以他们为核心形成教学团队,带动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再次,从企业一线遴选一批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实践能力较强且热爱职教事业的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以调整、优化师资结构。最后,强化教师下企业锻炼或参加企业技术攻关活动,做好“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奖励工作。

高职院校要改变观念,与行业、企业紧密合作,探索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的新途径,使兼职教师从聘任到管理都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首先,要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制定科学的建设规划,与行业、企业合作建立“兼职教师师资库”,制定兼职教师遴选标准、管理制度。其次,要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互聘机制,让企业及企业技术人员愿意承担一定量的教学工作,让教师能到企业兼任工程师、工艺师等。再次,加强对企业兼职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培训、教学过程监控和阶段考核,建立省级或国家级兼职教师准入标准。最后,必须制定有效的激励措施,调动兼职教师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

(三)引入市场机制,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TAFE学院无论在战略规划上还是在课程的设置上都体现了市场导向。政府按市场运营模式制定拨款方式、招生制度,把TAFE学院推进市场。如果国内高职院校教育经费实施拨款与人才培养质量、毕业生是否符合市场需求相挂钩,实施“无门槛”招生制度,必将促进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加速深化,必将极大地促进高职教育的教学改革。遵循“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等原则,重视学生个体终身发展的需要等,将不再是口号,推进“教、学、做”一体化等教学改革才会走上快车道,才能尽快解决高职院校培养的高技能人才与企业的需求不匹配的现状。

近期,高职院校可在校内按各专业近年就业情况等数据确定各专业下一年度的招生数,根据各专业的招生数下拨经费。或实施按大类招生,一年后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再选择专业,各专业教学质量的高低、校企合作深度、就业质量等就将成为学生选择专业的重要依据。

(四)提高社会服务能力,为校企合作育人奠定好的基础

随着经济的发展,澳大利亚一直面临着现有工业需要技术工人、新兴行业的技术和人才短缺、衰退行业中下岗技工的再次技术培训等系列问题。通过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提高了企业现有劳动力的知识和技能,培养了一批新兴产业的技术人员,满足了地区产业的需求和发展,达到校企双赢。

近年来,随着产业的转型升级、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行业、企业急需高职院校的介入,培养更多满足产业发展要求的人才,帮助他们开展各级各类技能培训,开展面向行业的职业资格培训、认定和考证工作,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和新产品、新工艺研发等工作。学校要根据自身的条件和行业、区域经济特点,进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将专业建设与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紧密结合,以专业建设带动社会服务能力的提高,以社会服务能力推动专业建设水平的提升,处理好专业建设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关系。社会服务同时也是高职院校的重要社会责任,只有提高服务能力,才能建设共生态型校企合作关系。

[参考文献]

第7篇:机电一体化培训课程范文

目前新加坡中学毕业生中,25%学习成绩最好的精英进入初级学院学习,基本上可以直接升入新加坡国内或国外大学;40%学习成绩较好的进入理工学院学习;25%学习成绩较差的进入工艺教育学院学习;另有部分人(约5%)直接参加培训后进入工作阶段。工艺教育学院学生毕业后可以到理工学院二年级就读,理工学院的学生60%~70%升入大学本科二年级学习或到国外大学就读本科或研究生。

新加坡职业教育仅仅通过10~20多年时间的发展,就已跻身世界职业教育发达国家行列,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领域都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鉴于新加坡是世界公认的超前规划和设计,而且实践证明非常成功,因此今天新加坡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可能就是我国今后职业教育的发展的未来。

一、如果有资金,学校的教学基础设施应如何建设

我们现在的学生是Y世代(1981~2000年间出生),这一代的学生与婴儿潮(1946~1965年间出生)和X世代(1965~1981年间出生)的学生有很大的不同,从学习的特点来说,Y世代属于互联网世代,均拥有手机,大部分拥有电脑、MP3,无时无刻处于连线中,有属于他们专用的语言,只能适应快速浏览文字信息。

面对Y世代学生的特点,我们传统的学校建设理念和对学生的要求正在受到挑战,各个学校都在探索解决对策,新加坡的经验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和借鉴。

1.建设固定网络与移动网络相结合的智慧型校园

新加坡的职业教育学校均建有先进的校内互联网系统,固定网络到所有的办公室、教室、实训场所,实行全部校内设施门禁管理。整个校园内建有无线移动网络,便于学生使用笔记本、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设备。

教职员和学生都拥有一张智慧卡,凭此卡可以进入办公室及工作区、课室、电脑实验室、教职员中心、体育健身场所、停车场以及通过图书馆自助机器或柜台借书。智慧卡的应用使教职员及学生能充分地使用校园内各系统和设施,促进了校园内的电子通讯、电子资料查询与学习和多媒体与电子会议的有效应用。

遍布全校园的监控系统,可以监控所有的教室、电梯等公共区域。通过建筑物管理系统控制室内空调、灯光及其他器材设备,能够了解每个房间的温度,预约开门。信息管理系统能够提供网上设施预订和办公文书自动输送服务,迅速地将文件、书信、资料传递到学院内各行政部门。

所有的电子学习资料、课件全部挂在网上,除了供学生自主学习外,也为其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鉴、使用。教师可以任意下载其他教师的教学资料、成果,并在网上相互进行讨论。工程项目知识库也挂在网上,供教师指导毕业设计、学生进行项目实习时参考。课程管理系统(CMS),能够完成电子学习内容的输送和报告,并与学生信息管理系统(SIMS)相连,督查学生学习情况。

2.改变图书馆建设理念

新加坡职业教育学校的图书馆都是学校内最大的学习、休闲、上网、娱乐、活动等聚集中心和场所,他们的理念是学习是多样化的,不只是只有看书学习一种模式,长时间看书苦读可能也不适应现代学生学习习惯,倡导愉快学习、休闲学习,图书馆的设施中有60%不是我们习惯的藏书、借阅、阅览设施,大多是上网、休闲、团队活动场所和设施,进入图书馆,空间非常大,活动的场地多,学生很多,有很多电源和上网口方便学生上网学习,有很舒适的场所提供给学生听音乐看电影,有很多地毯空间或房间供学生聚会,借阅手续自动化。新加坡职业教育学校的藏书量均不大,在10万册左右,馆藏品种比较多,尤其是电子读物丰富、正版。

3.借鉴教室和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的理念

新加坡职业教育学校的教室和教学实验实训设施标准都很高,条件非常好,但相互间的建设风格不尽相同,各职业教育学校的教室和教学实验实训设施建设的风格与这所学校所倡导的培养目标和特色是一致的,绝对是支持某一种教学模式实施的适宜场所。由于经费充足,各种教学设施始终保持完备性和先进性,一些淘汰较快的设备(如计算机)3年可以更新一次。

在新加坡,学生不住校,没有固定班级教室的概念,类似我们上课形式的理论课教学大多是在讲堂进行,相当于中国的阶梯教室或报告厅,规模在50~240人之间,配备有完善的多媒体教学设施,没有黑板,也就没有传统的粉笔板书,发给学生PPT的纸质材料,学生上课的笔记也不是传统的记录形式。辅导课一般以小班形式在研讨教室进行,研讨室相对比较小,格局多样,座椅板凳各式各样,学生对坐,按照便于讨论组织布置。

教学实验实训条件的建设依各职业教育学校的办学理念而不同,在南洋理工学院,是按照非常著名的“教学工厂”理念建设的,不是我们熟悉的实验室建设模式,也不是国内正在如火如荼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模式,依专业不同没有统一的模式,更像科技开发项目创新中心,场地设施、布置和设备是按照适合校企合作项目开发设计的,设备先进,科技含量高,适合进行产品研发。实验室之间以透明玻璃隔断,便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监控学生,也促进教师兼相互教学观摩。“教学工厂”并不是厂房,没有生产线,不成品生产产品,与企业的合作仅仅停留在样品研发阶段。

二、人才培养模式顶层设计清晰、可操作

目前,我国对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模式的研究与探索比较多,试图摒弃学科模式,找到一条适合我国职教课程开发的模式。20世纪90年代后期,主要采用以能力为基础的课程开发模式(CBE),近年来,提出职业工作任务分析法课程开发模式(BAG)。由于两种模式实践起来比较烦琐,各学校在课程开发中并没有完全按照模式流程来操作,再加上深入研究不够,出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凝练不出来,或者凝练出来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实际课程体系构建不统一,与教学组织实施过程更是两层皮。

比如说南洋理工学院机电一体化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宽基础、重实践、备专能、求创新”。表述上简单明了,实施上对应特点突出,明显反映出了办学特点是重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

1.“宽基础”

工程基础课知识面宽,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打下了基础。没有统编教材,教材全部由本校老师自己编写,课程内容理论性不强,基本上不进行公式推导,只给出结论,突出基本概念,原理性分析描述较少,专业课中老师增加了很多自己做过的工程项目中的实例。

2.“重实践”

每个学期都有纯实践类课程(课程实验、学期项目、企业实习、毕业项目),课程实验是为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而设计的;

学期项目是在第一二学年每学期的最后两周,根据学期教学内容综合出一个与工程实际相关联、又能体现学期主要教学内容的项目,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企业实习项目是到企业实习三个月,熟悉企业相关生产、经营、管理流程,一般要进行两到三个岗位的轮岗;毕业项目相当于我国的毕业设计,首先由教师为学生确定项目,这些项目基本上都是教师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根据企业需求接到的真实项目,教师根据毕业项目的要求,把项目分成不同部分安排学生来做,学生做毕业项目一般都要经过资料查阅、增值知识学习、方案选择、过程设计、实物制作、报告撰写等环节。通过毕业项目,学生大大增强了知识综合与项目实践能力。

3.“备专能”

第三学年的专项培训课程安排,与我国职教课程模式中的宽基础、活模块集群式模块课程类似,多模块增加了学生的就业选择机会。

4.“求创新”

各学期项目是难度递进的,第二学年的项目已经是难度很大的综合性项目,创意和题目不是一成不变,常变常新;第三学年的工程产品开发项目是企业真实项目或产品研发,师生一起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有利于激励学生大胆创新,项目的开发过程,既是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提升过程,也是创新能力的培育过程,更是学会团队协作、共同完成企业项目的培养过程。

三、在教与学的有效途径上应适应Y世代

在目前教与学矛盾日益突出的教学组织困境中,我们更多的是指责学生,怀念过去,新加坡职业教育学校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新加坡各职业教育学校中比较接受的教学改革理论是体验式学师David Kolb的经验学习圈理论(experiential learning),注重研究关注学习者和学习型态,而不总是强调教授者和行为。

1.新加坡职业教育学校普遍推广的“少教多学”教学理念能给我们启迪

“少教多学”的目标是减少理论讲授的时间并将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给学生表现的机会,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

非项目课程教学方式采用理论课加辅导课加实验课模式,比例为1∶0∶5∶1。辅导课和实验课为小班课,24人,辅导课主要针对理论课教学内容、作业,由教师与学生进行讨论式学习。项目课程在“教学工厂”进行,有针对性的选项目,将数门课程的知识综合起来训练,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团队协作意识,学生能力发挥的余地很大。

2.建立新的时代教师权威

职业教育学校的教师要在专业领域具有较高的市场价值,教师本人要能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有意识地保持与提升这种市场价值。企业认为职业教育学校教师的市场价值高于本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的市场价值,就信任职业教育学校的科技开发和技术服务能力,就能将本单位的项目和技术难题交给职业教育学校,请求职业教育学校的技术支持。教师有了真实企业项目,就可以将自己的市场价值展现给学生,才能获得当代学生的的认可和尊重。

参考文献:

\[1\]俞宁.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及比较\[J\].教育与职业,2009,(10):149-150.

第8篇:机电一体化培训课程范文

关键词:制造型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

一、制造型企业高技能人才现状

目前,“中国制造”在国际分工中已经取得比较有利的地位,在不少行业中,中国制造业已拥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但质量高的“中国制造”产品在全球市场上远未形成主流。一些制造企业在引进先进的设备后,却发现缺少配套的操作人才,从而导致产品技术含量低、品种少、档次不高、附加值低。究其原因主要是人力资源不足,特别是我国技能型人才总量不足,层次偏低,技师、高级技师等高技能人才严重缺乏。在整个社会人才流动加剧的大背景下,制造型企业高技能型人才流失严重,员工频繁跳槽现象频繁,这已成为企业家面临的最为棘手的问题。

二、制造型企业高技能人才特征分析

1.高道德素养

高道德素养首先表现为具有诚信的品质。市场经济实质上是一种契约经济,由于合同的不完全性,诚信是契约得以签订和履行的前提。目前制造型企业要求高技能人才首先要有诚信品质,以利于企业与人才的沟通交流,相互信任,减少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率。高技能人才高道德素养还表现为高忠诚度。企业是一组合约,是以企业家为代表的一组合约,高技能人才是企业家合约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约的履行依赖于可预期的合作行为。

2.高专业化

首先,高技能人才是具有特殊技能的一线的操作能手,这是高技能人才的最重要表征,也是最基本的技能。高技能人才的加工技术应该达到艺术化的高度,不但能够进行高难度的生产加工,包括加工高精密度的电子设备、仪表仪器,而且还能够维修、控制精密复杂的设备、精密复杂的仪器等;他们能够与团队成员一道,根据生产一线的实际需要,进行技术攻关,将设计思想落到实处,形成具体的生产力,具体的产品。如,数控加工中心技术师、机电一体化、综合服务高技能人才。其次,高技能人才是知识含量高的知识技能型人才。现代高技能人才通过技能教育和培训获得更多的现代化理论知识,成为“手脑联盟”的技能劳动者。与一般技能人才相比,高技能人才的学习能力更强,而且大都是来自于生产实践中的学习。他们具备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又具备较高操作技能水平的人员,能够将所掌握的理论知识用于指导生产实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再次,高技能人才具有高环境认知适应能力。企业的发展实质是对环境的不断适应,要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就必须对环境现状有全面的认知和对未来环境的变化有深刻的洞察。这里的环境既包括外部环境,如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市场环境等,也包括企业的内部环境,如企业的组织结构、科层体系、营销网络、财务状况等。对环境的认知、洞察与适应实质是反映高技能人才对现代市场的敏锐把握意识,开发新产品的能力。

三、制造型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

1.培训模式选择的理论依据 ――学习型组织理论

随着信息革命、知识经济时代进程的加快,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环境的变化,传统的组织模式和管理理念已越来越不适应环境。学习型组织理论认为,在新的经济背景下,企业要持续发展,必须增强其整体能力,提高整体素质。也就是说,企业的发展不能再只靠领导者一人运筹帷幄、指挥全局,未来真正出色的企业将是能够设法使各阶层人员全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的组织――学习型组织。这种组织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其综合绩效高于个人绩效总和。学习型组织一方面可以保证企业的生存,使企业组织具备不断改进的能力,提高组织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可以实现个人与工作的真正融合,为个人发展创造空间。在现实中,学习型组织已经成为一种发展的现实,而非仅仅是一种理念。在许多发达国家,企业的培训和教育下的力度很大,进行的很深入。

2.制造型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

(1)学校模式。高技能人才的培训主体主要是职业院校、企业。学校培训模式,是指由职业院校组织进行的培训,学校依据国家规定的专业岗位培训标准,制定培训计划、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实施。学校模式一般分为学历教育与在职教育。对于学历教育而言,各学校探索了多种形式,如“3+2”、“5年一贯制”、“7年一贯制”,学历教育强调先完成中级工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获得中级工证书,在企业和学校完成后续的高级工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获得高级工证书,毕业后进入企业工作。对于在职教育而言,一般是采取“金字塔”式的培训模式。首先是进行高级工培训。要求具有中级工资格、知识和技能水平的一线技能人才,在企业工作一定年限以后可参加学校的在职脱产或半脱产的学习,以达到高级工的技能和知识水平。其次是助理技师培训。要求参加者具有高级工资格、知识和技能水平的一线技能人才,通过学校组织的培训,经理论、实践考试合格发助理技师证书。再次是技师培训。要求参加者具有助理技师资格、知识和技能水平的高技能人才,在企业工作一定年限,一般为3-4年,可以参加学校组织的脱或半脱产的培训,经理论、实践考试合格,技师论文答辩通过发技师证书。

(2)企业培训模式。企业培训模式,是指由企业根据实际需要制定培训计划,由企业组织培训。企业培训存在缺乏师资队伍,学习时间得不到充分的保证,对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缺乏归纳和总结等问题。学员能解决一些生产中的简单问题,但理论水平较低,学员缺乏后劲、缺乏创造力,培训方法单一,缺少现代教学技术支持,从而制约和降低了培训效果。依据学习型组织理论,制造型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一般有以下几种:一是论辩教学培训模式。这种模式对于培训高技能人才的道德素质、创新能力具有明显的作用。培训师首先讲清某课程的基本原理和内容,然后结合学员的实际进行提问,学员根据提问教材和有关资料进行发言准备,随后学员可采用圆桌会议形式,或者采用讲台上演讲形式,各抒已见,表达出自己对某个问题的认识和想法。最后培训师进行总结和概括。这种培训模式和实际相结合有着很强的实践意义。二是案例评点培训模式。高技能人才培训的最为关键的提高其分析实践技能的能力,而案例评点培训可以提高高技能人才分析、评价、修正职业技能的能力。三是职务轮换培训模式。职务轮换的主要目的是拓宽高技能人才知识面。通过各种不同岗位的职务轮换,受训者可以全面掌握企业各种技能的知识、技术要求。

(3)校企合作模式

鉴于学校模式与企业模式的各自的弊端,可以充分发挥企业和学校的优势,扬长避短,成立校企合作理事会,校企分工合作,明确职责、权利和义务,共同制定培训大纲、计划和培训课程,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学校 + 企业”模式进行高技能人才培训,是切实可行的。

作者单位:淮阴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刘菲.学习型组织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2006,1:77-78.

[2]李贵卿,陈维政.高技能人才的人力资本特征[J].人才开发,2006,10:20-21.

第9篇:机电一体化培训课程范文

还引来了一大堆牌子: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学校、国家重点技工学校、江西省职业培训综合基地、全国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江西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省直机关文明单位和江西省技工院校先进单位……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默默无闻到一举跨入了江西省以至全国一流技工院校行列,只用了短短5年时间,江西技师学院的“江西技师速度”让外人惊讶。

在记者的连续追问之下,院长肖文透露了成就“江西技师速度”的秘诀:“有为才有位。”

这也是肖文的口头禅。

先让学校有为

肖文是个有着23年职教经历的老职教人。

1990年10月调原赣州地区技工学校工作,1995年3月起任校长,2005年5月起任赣州技师学院院长,2010年1月正式就任江西技师学院院长,肖文从大学毕业后两年时间就与职教干上了。

从此,苦恼也随之而来。“自己一直苦恼:技工学校没有地位,老师和学生被别人低看一眼。这里面有宣传不够的缘故,但最主要的可能还是我们自身努力不够。”正是有这种认识带来的苦恼,“有为才有位”才会经常挂在肖文的嘴边。

“这个位一个是学校的位,一个是学校教职员的位,一个是学生的位。这个位要不来,是要靠谋发展、靠有为得来。”肖文院长这样诠释自己所说的“位”。

对于自己在赣州技师学院的经历,肖文认为是“老皇历”了,不去说它。只说近5年在江西技师学院的事。

2008年10月,肖文调到江西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工作。这一年,他已年过50。但他没有歇口气的想法,而是与其他领导成员一起,受命筹建江西技师学院。

2008年,原江西省劳动保障厅希望建成一个省本级综合性、多功能的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以此充分发挥培养“金蓝领”高技能人才的引领作用和示范倍增效应。为了筹建技师学院,省厅专门把从事了20余年技工教育、拥有近20年技工院校校长经历的肖文院长从赣州技师学院调来。从此,江西技师学院的领导班子正式组建,并开始了学院事业的创建。

任何一所学院的发展都离不开一个坚强有力、团结奋进,具有强烈创业精神的领导班子,江西省技师学院的发展历程正是这样一种诠释。

起初的筹建工作千头万绪,任务繁重。面对场地选取、资金申请、项目审批、领导班子建设等一系列工作,筹建小组经过多方努力,首先在当年申请资金购得了一所职业院校老校区的100余亩地,作为学院的办学场所。随后,2009年5月,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新建基地命名为“江西技师学院”。2010年5月,学院隆重揭牌。

虽然牌子立起来了,但更大的困难接踵而至。新购的老校区破败不堪,学校生源严重不足,教师队伍不稳定,实训设备老旧单一,交叉办学的学生管理困难,发展资金不充裕。面对困境,肖文院长带领班子成员马不停蹄,吃住在学院,潜心一个个策划、一步步行动、一次次改革和一项项创新。从改善办学硬件条件入手,逐步明晰办学理念,在零基础的起跑线上,向目标迈进。

如今,江西技师学院已经实现了三次完美跨越。一是办学规模实现了跨越,占地面积113余亩,建筑面积7万余平方米,在校生规模由原来的600人增加到5000余人。二是办学层次实现了跨越,由培养中级技工,发展成为培养中级技工、高级技工和预备技师的高技能人才综合培训基地。三是办学能力实现了跨越,目前学院共开设机械制造、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商贸服务4大类14个专业,拥有各类实训中心(实训基地)73个,实训设备价值4000余万元,生均实训投入名列全省前茅。

从零起步到跨越发展,江西技师学院完全改变了,可不变的是,学院一直坚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办学宗旨。近些年,学院与南昌海立、江西铜业、江铃汽车、江西联创电子等20余家省内工业园区优秀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与南昌市千和机电设备有限公司共建校内生产实训基地,由学校老师和企业的“能工巧匠”共同开发教学项目,与江西奥森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联合成立“校内工作班”,将公司的生产线引入校园。

仅仅一年时间,学院里外修葺一新。在校园外部环境改善的情况下,肖文院长不忘打造学院内涵。学院果断启动了“学技术、促就业、帮脱贫”为宗旨的民生工程――“飞翔工程”,通过免费培训、补贴学员基本生活费的形式,每年免费为国家级贫困县贫困家庭子女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此举得到省政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充分肯定,收获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此外,学院还积极承担了“劳动预备制”培训、退役士兵技能培训、青年高技能人才培训、离校未就业大学生技能培训等培训任务,每年培训各级各类人员2000人次以上,培训合格率在96%以上。

优美的校园环境、齐全的实训设备、贴近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积极参与地方民生工程,使学院的办学水平和社会知名度迅速提升,主管部门相继将各类职业技能大赛放在学院举办。近几年,学院先后承办了2010年江西省第三届数控职业技能大赛、2011年江西省青年职业技能大赛、2011年江西省首届“振兴杯”职业技能大赛、2013年印刷行业南方片区钳工技能比赛等等。除以优质的服务为同行搭建好技能交流平台外,学院也积极派出师生参与各类大赛,并且取得了优异成绩。在江西省首届“振兴杯”职业技能大赛8个比赛工种中,江西技师学院师生共荣获了三个工种的第一名和团体第一名的好成绩。

让有为的教师有位

“要有位,先要有为。但是,作为我们当领导的,一定要想办法让教师有为!”肖文经常与校领导班子这样交流。

教师队伍的“有为工程”正式启动。

他们坚持校内培养与校外引进并重、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公开招考、招聘的方式选贤举能充实教师队伍,注重引进高水平、高职称、高学历的专业人才。对在技能大赛获奖的“能工巧匠”,学院更是给予高度关注,想方设法留住人才。

42岁的刘军就是作为特殊人才引进的范例。2011年,凭借带领学生参加江西省第三届技工院校技能大赛获得团体第二并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以及同年10月在江西省第三届数控职业技能大赛荣获教师组前六名、被授予“江西省技术能手”称号的优异成绩,刘军被江西技师学院正式聘任为在编职工。这位曾经的企业技术主管,成了学院的教学骨干。

现在,江西技师学院的教师队伍是一支平均年龄30岁左右的年轻团队。为了打造结构合理、业务精湛、师德高尚、治学严谨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学院制订了师资队伍建设等相关办法,通过出国培训、校际交流等多种方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提升整体素质,提高专业水平。

王谷平就是这支年轻队伍中的一员。他多次参加各种专业评选和大赛,并屡屡获奖。2012年被选中参加“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远赴德国考察学习先进制造技术。回国后,他将国外的教学理念渗透进课堂,潜心探索“行动导向”教学法,很快成了教学标兵。

其实,王谷平只是学院提高年轻教师教学能力的一个代表。与王老师一样,学院全体教师紧紧围绕“教什么”和“怎么教”的教育核心问题,以专业、特色、创新的“精”“气”“神”,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多形式的培训学习和项目教学、现场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情境教学等教学方法,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协作能力、创新能力,走出了一条有江西技师学院特色的教学改革之路。目前,学院135名教师中,有34名教师成为了“双师型”教师。

“让有为的教师有位!”2013年初,学院全面加强内涵建设,在肖文“做专、做精、做强”的精神指导下,学院在原有的四个教研室基础上重新整合资源,组建机械系、自动化系、信息技术系、商贸服务系和公共教育部,设立信息中心和培训中心。在考虑这些系(部)主任人选的时候,他们没有采取任命制,而是本着“让有为的教师有位”的原则,以竞争上岗的方式,通过自愿报名、资格审查、竞聘演说、民主测评、组织考察等步骤,选任新系(部)负责人。新上任的系部负责人围绕所学专业和多年经验,密切结合技能人才培养的市场需求和学院发展建设的客观实际,探索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模式。使学院管理能力和执行力得以进一步提升,为学院持续健康、科学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解决师资不是最终目的,提高教学水平才是最终目标。在建好师资队伍的同时,学院把工作重心集中在教学改革上。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学院设立了教学督导室,安排了专职教学督导员对教学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和检查。教学督导员对教学各环节的日常巡查每天不少于3次,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记录,有效地对教师出勤、课堂教学、实训纪律、作业批改、教学进度、计划执行情况等实施全程监控,保证了良好的教学秩序,教学质量稳步上升。同时,学院出台了一系列考评办法,通过学生评教、教师评学,每学期对教师的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工作业绩和教学效果进行量化考核,评出一、二、三个等级,并将考核结果与年终评优评先、绩效工资、津贴发放、职称晋升等挂钩,在校内形成了教师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

有为、有位的教师也不负众望,为学院不断争得荣誉。近五年来,有30余名教职员工获得国家级及省级表彰。其中,院长肖文被中国职工教育培训协会授予“全国技工院校突出贡献奖”荣誉称号;在争先创优的氛围里,学校教师组在2010年江西省第三届数控职业技能大赛上获得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个,2人获得“优秀指导老师”光荣称号;2011年8月,学院成为全国首个现代制造技术培训基地;2012年3月,被国家人社部确立为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2013年4月,成为第三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项目单位。

全力让学生有为

“没有职业素质、没有能力的学生,肯定是没有位的。”江西技师学院党总支书记李文定如是说。为了让学生有为,江西技师学院在着力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上下了不少功夫。

措施一:实行准军事化管理模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由于学院生源结构复杂,多数学生是初升高分流而来的,存在文化基础较弱、家境贫困、习惯养成较差、交往能力欠缺的问题,不求上进、厌学、逃学、辍学的现象时有发生。为切实保证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院借鉴了部队严格的管理模式,实行“准军事化管理”,倡导以部队的纪律规范学生,以军人的精神教育学生,以军营的作风感染学生。

新生在入学前要开展为期15天的军训,斗高温,战酷暑,站队列,搞集训,习常规,纪律严明,内务规范,每一位新生在准军事化的熔炉中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磨练。在平时的常规活动中,也仿照部队模式进行管理,着重开展以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为目标的“养成教育”。在出操、升旗、上课、晚自习、课外活动等方面,从小事抓起,努力规范学生的行为,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卫生习惯以及积极的人生态度。

措施二:充分发挥第二课堂作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学院不仅重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还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在抓好课堂教学主阵地的同时,加强了第二课堂的建设。学院每学期开设的第二课堂达数十个,其中既有综合素质类,又有技能提升类。第二课堂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是学生个人素质提高和能力拓展的有效活动载体,它既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又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爱好,拓展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范围,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在重视第二课堂建设的基础上,学院同时积极推动学生社团建设。目前,学院设有学生茶艺兴趣班、电子商务协会、礼仪队、书法协会、晨曦话剧社、国学社、心理协会、吉他乐队等数十个学生社团。学院还进一步完善了社团的软硬件建设,建立健全了管理制度,并提供必要的社团活动经费,确保社团活动的正常开展。各类社团活动为广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发现自我的平台,提升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意识,为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创造了优良条件。

措施三: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增强自我服务能力。

学院加强对学生会的指导,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每学期伊始,通过自主报名、初试、复试,优选一批有上进心、有责任心、有积极性、能吃苦耐劳的学生加入学生会组织,提高学生会工作的延续性。

同时,在学院团委的指导下,学工处制订了主题月活动计划,如9月的迎新月,主要开展上学期活动成果展览、拔河比赛、寝室文化节评比等活动;11月的青春月,开展以展现青春为主题的全院运动会等系列活动;12月为新年月,开展以迎新年、庆元旦为主题的才艺比拼选秀――直通元旦晚会等系列活动。各类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锻炼了一批优良的学生队伍,增强了学生的自我服务能力,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措施四:以赛促学,提升学生专业实践水平。

对于技工院校的学生来说,技能大赛不仅是专业实际操作水平的一次大检阅,更是展示自我、展示才能的竞技平台。

在完成繁重的常规教学任务的同时,学院每年都会举办一次技能节。他们的技能节不是只选出冠军,而是通过竞赛,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正因为如此,竞赛项目覆盖到学院所有专业,组织学生全员参与,以此来检验学生的技能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学院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的技能竞赛活动,在竞赛中锤炼学生。近三年来,有8名学生在省级技能竞赛中取得前三名的好成绩。

通过技能大赛,学院不仅涌现出一批高技能人才,还通过赛前训练等,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整体素质,为学生营造出崇尚技能的浓郁气氛,激发了学生提升自身技艺的积极性,形成“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教、以赛促练”的氛围以及“比、学、赶、帮”的优良校园风气。

正是有了这些全面的、精细的保障措施,在江西技师学院,招生的“入口”络绎不绝。而在就业的“出口”上,学院同样重视保障工作,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一是开展就业岗前培训。如全年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安排职业指导老师授课,招生就业处老师积极参与;在学生上岗实习之前安排专门的培训课程,邀请省内外专家和知名企业高管、人力资源培训师来校讲授职业理念、职业规划、企业文化、企业管理等内容,将他们多年积累下来的职场经验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进入就业岗位前做好充分的职场准备;学校还专门安排了招生就业处一名副处长负责学生的就业指导与推荐服务工作,招就处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就业服务体系,并制定了完整的工作流程和相应的管理办法,为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护驾导航”。

二是深入推进校企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学院从满足企业的需求出发,按照“产教结合”的模式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先后与江西铜业集团公司、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南昌海立电器有限公司、江西洪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晶能光电江西有限公司、深圳富士康集团、广州本田汽车有限公司、苏州三星电子电脑有限公司、深圳富士施乐公司、深圳鸿超准模具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了合作培养协议,建立稳定的就业基地,并且每年都会选派学生赴企业顶岗实习,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既提升了技能,又培养了情操,同时也进一步密切了校企间的联系,受到了企业的普遍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