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村文化范文

农村文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文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村文化

第1篇:农村文化范文

关键词:农村大舞台;农村文化

一、创新演出形式,立足农村舞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村经济不断地发展,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人们在得到物质文明的同时,对精神文明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标准也越来越高。因此,我们松花江歌舞剧团在送戏下乡的活动中,按“二为”方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及先进文化的要求,紧紧围绕农村的特点,牢牢把握农民群众的要求,创作性的开展活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立足民间这片沃土,才能为当地百姓所喜爱。不同的剧种适应于不同的区域、不同的群体,它存在的价值在于其独特的文化区域,因此,作为代表地域文化特色的县级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在广大农村占据着主要的位置,这些剧团扎根于乡土,接轨与时代,占领着农村的舞台。

二、排精品剧目,服务于农民群众

县级专业艺术表演团体所排的节目既有乡情,又有乡音,更有乡土魅力。这是县级专业艺术表演团体的特殊作用。大家都知道省级专业艺术表演团体的专业艺术水平比县级要高很多,但这种艺术与广大的农民群众是无缘的,我们广大的农民群众只能从电视上目睹他们的演出。地市级专业艺术表演团体送戏下乡又屈指可数,所以说、县级专业艺术表演团体是发挥专业艺术表演和常年活跃在广大农村为农民服务的主要载体。这些县级剧团每年都要送戏下乡上百场左右,有的可能还要多,每次送戏下乡演出观看的观众都很多,就是十里八村的老百姓都开着四轮车前来观看,在演出时突然下起雨,可老百姓打着雨伞观看也不愿离去,我们演员就冒雨进行演出。每逢遇到这种状况比在剧场里的场面还要壮观。 所以说县级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在农村是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魂宝,是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财富。在农村县级专业艺术表演团体有其不可代替的特殊功能和作用。因此,我们国家在积极稳妥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同时,要认真来关注和加强县级专业艺术表演团体的发展和建设,只有得到各级政府对县级剧团的支持和关爱,才能使县级专业剧团更好地发挥传播先进文化的作用,为农民服好务。

三、服务中心工作

多年来,我团始终如一的坚持为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服务,从不间断,每年我们团都要生产几台不同风格的精品剧目,对外宣传木兰的知名度,并对县里的重大节日庆祝活动、经贸洽谈活动、各种会议、招商引资等进行专场演出,对不同的观众调配不同风格的浓郁的文化美酒,使观众陶醉在木兰这片沃土之中。

总之,现在的县级专业艺术表演团体,是特殊时代文化艺术领域的一个特殊团体,它的特殊作用就是把农村文化阵地作为自己的舞台来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奉献力量,所以说,县级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在农村有着不可代替的特殊功能和作用。

普及提高乡村文化艺术,培养人才和队伍建设。在大力开展农村文化艺术活动中,应重视“提高指导下的普及,普及基础上的提高”。一方面,发挥文化馆和各艺术门类协会的尖兵作用,到基层坚持不懈地培训、指导文化艺术队伍的建设,提高骨干队伍的精品意识、创作精品能力;另一方面,让高水平的骨干深入各乡村,采取多种形式,大量培训和提高各乡村文化艺术爱好者的水平能力。在培训中要善于从思想性、艺术性、时代性、趣味性去不断发现、推出新人、新作品,使全区成为繁荣群众文化艺术的热土,使文化活动进入“以美育美”的境界。

要实现文化惠民的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是因为以人为本的科学文化发展观告诉我们,人在不断满足精神文化的需求中,按照美的规律自我完善,是从低级走向高级、是片面走向全面、是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和权益的根本之所在,这就是说: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艺术需求,是公益文化服务当仁不让的责任。

四、坚持送戏下乡,传承民族文化

第2篇:农村文化范文

关键词: 新农村文化 农村传统文化 作用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其建设过程中,中国农村传统文化在新农村文化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中国农村传统文化历史渊源悠久、内涵非常厚重,纵观古今,中国农民一直保持着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和平共处、和谐发展的生活方式,这种朴实的生活,有利于社会关系的稳定,有利于国家繁荣昌盛,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崛起;而作为党在新时期、新形势下针对我国未来发展所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建设,其宗旨亦在于如何使人民富裕、国家富强。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与新农村文化建设二者在本质上是相通的。

发展繁荣农村文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

一、农村传统文化

1.农村传统文化的含义

我国农村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它产生于农村社会,本质是农业文化,蕴含于我国传统文化之中,内涵及其丰富。

所谓农村文化指的是与农村区域的生活、生产方式相联系的、能适应当地群众需要的思想、道德、法律、科学文化、知识教育、文娱活动等的统称,是农村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发展变化的反映。

2.农村传统文化的特点

中国农村传统文化具其自身的特性,这种特性既出现在社会生活的表层,又存在于农民的意识之中。目前,在农村占有主体地位的仍然是传统意识较强的“家庭价值观”、“家族主义”、“平均思想”、“乡土观念”,这些观念是农民思想深层意识下的价值取向,同时形成了以这种价值取向为指导的行为模式,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且对农村文化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出现在中国农村的传统文化中的听天由命、不求进取、自给自足等落后的思想意识是现实社会中农村传统文化遗留下来的沉渣和糟粕,这些与时代相背离的思想应该随着时间的进步而被摒弃,而传统文化中的优良传统,如吃苦耐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精神则是长期以来在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始终存的,能够引导人们积极向上,激发人们正能量。它不仅是我们民族过去的需要,更是我们民族现在、将来的需要。

二、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所蕴含的传统精神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自始至终都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作为文化发展的历史基础的传统文化中,民族精神极其重要,必须将其纳入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发扬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要做到以下几点:

1.增强爱国主义意识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灵魂与核心,它是一种基本的道德规范,是人们共同的价值导向。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人们的爱国情怀,使每个人都从小就树立起献身祖国、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 让爱国主义思想发扬光大势在必行。

2.加强和平共处、和谐共进教育

“和”的思想作为中华民族普遍具有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对中国人民的生活、工作、交往、处世等各个方面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它是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从人与社会的关系这一层面上看,其表现为崇尚“合群济众”, “团结就是力量”。社会是由个人所组成的,以此,在尊重个性、鼓励个人追求和创造的同时,又必须将个人融入集体、把个人的目标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应该使新农村文化建设形成凝聚力,让广大农民群众发扬和平共处、和谐共进的精神,进而实现共同致富。

3.弘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自强”语出《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为自尊自重,不断自力图强,奋发向上。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以其

自强不息的精神创造了伟大的东方文明。因此,应弘扬农民群众的自尊、自爱、自重、自强的文化精神,令其奋发图强、不甘落后,主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进而切实解决“三农”问题。

三、传统乡村文化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传统乡村文化在新文化建设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挖掘传承优秀乡村传统文化,利用优秀乡村文化的影响力,有利于新农村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有利于广大农民重振乡村的精神的凝聚,有利于广大农民重新树立对文化的信仰,增强其自身的自豪感。

1.优秀传统文化对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作用

传统文化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根基,它置身与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之中,传承着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精神,具有较强的渗透力和顽强的生命力,产生于本土,反映着当地的文化、经济、政治的发展历史和当地群众的审美观念。从这个角度来看,传统文化应该传承和发扬下去。

乡村传统文化是团结凝聚广大农民群众的重要纽带,它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鼓舞人心、陶冶情操、精华灵魂的载体,也是长久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如河南豫剧具有代表性的剧目,《穆桂英挂帅》、《花木兰》、《朝阳沟》等曲目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勤劳朴实的进取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对农村百姓的社会心理和行为习惯有着深刻的影响,无形中使他们的思维方式、道德风尚、价值取向等潜移默化,潜在的发挥着政治教育作用。

2.优秀传统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社会作用

传统民间文化源于本土,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由此可见,优秀的传统民间文化理应传承发展。与此同时,也要切实做好对民间文化艺术的挖掘、保护、整理和利用。

民间传统文化,如传统节日中的拔河、长跑、秧歌、舞狮、抖空竹、踏青郊游、放风筝、赛龙舟、花会、花灯等习俗以及具有地域特色的剪纸、绘画、陶瓷、泥塑、雕刻、编织等民间工艺项目,一直流传至今;在素有“歌海”美誉的壮族地区,“三月三”已成为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每到农历三月初三那天, 四邻八乡的乡民都会穿上特有的民族服装,赶来参加唱山歌、跳民族舞蹈等歌手和能人的大聚会,充分展示了传统民族文化的亲和力,使传统的民族文化遗产得到承传,促进了民族文化的大发展。

具有浓厚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的民间传统文化,提高了农民群众对文化参与的积极性,,农村文化活动的参与率也得到了提高。加强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普及,使农村文化成为真正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有助于推动新农村文化建设。

3.优秀传统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经济作用

随着时间的沉淀,一些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渐渐的形成了其特有的文化产业。这种文化产业的形成有助于推动当地的经济建设和对外开放,有助于当地文化的对外宣传,提高当地的知名度、美誉度。如河南省鹤壁市浚县每年正月初一到二月初二的古庙会,逛过古庙会的游客都会被热火朝天的社火表演、异彩纷呈的民间绝活所吸引、当地具有特色的传统小吃更是让游客们回味无穷。

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是提高了农民的素质,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使农民的收入大大的增加,同时也使农民们的日常生活得以丰富,其对文化的需求得以满足,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的利益与我们息息相关,由于传统文化是诞生于农业社会的,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我们必须重视传统文化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努力做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想适应,从而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 李小琴,汪静.农村传统文化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转变[J].南昌高专学报,2011(5).

[2] 任丽娟,郝丽娟.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作用及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3).

[3] 艾莲.乡土文化:内涵与价值——传统文化在乡村论略[J].中华文化论坛,2010(3).

[4] 吕世忠.中国传统文化与农村文化建设[J].经营管理者,2010(15).

第3篇:农村文化范文

农村文化消费的“短板”

近年来,我国农村整体文化消费水平呈现增长和上升势头。但不可讳言的是,与城市文化消费水平相比,农村文化消费的“短板”也日益突出。中国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的《中国文化消费需求景气评价报告》指出,我国乡村文化消费需求增长严重滞后于全国经济增长,也滞后于乡村收入和总消费的增长;全国经济增长成果惠及乡村的程度偏低。

其一,农村文化消费“厚此薄彼”,物质消费占全部消费支出比重大、精神文化消费占比重小;其二,文化消费层次有待提高,不少农民的消费主要集中在物质生活方面,处在以满足生存需要的物质资料消费阶段的广大农民,在文化消费方面支出较少,精神文化消费显得相对滞后,文化消费需求层次有待提高;其三,文化消费途径单一,农村文化生活单调,文化消费途径相对城镇来说呈现“单线条”状态。农村文化消费设施少,条件差,农民在闲暇时间只能够通过购买图书、报纸、看电视、听收音机来满足文化方面的需求。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城乡文化消费途径的差异和鸿沟。

据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主办的《中国农民经济状况报告》显示,2011年农村家庭在文化消费方面的人均支出为95.65元,占家庭人均收入的1.03%。户均文化消费200元以上的家庭不足50%,50%农户的人均文化支出少于50元。农村家庭对于文化方面的投入较少,农村的文化消费水平有待提高。

提高农村文化消费水平的对策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要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发挥其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在此基础上,积极培育农村文化市场,调动社会各方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增加农民收入是提高农村文化消费能力的前提。精神文化消费是比物质生活消费更高层次的消费,农民只有在衣食无忧之后,才去考虑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因此,发展农村文化消费最为根本的是增加农民收入,并辅以“文化直补”等财政补贴新型模式。首先,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用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的办法来促进农民增收。其次,积极创造“文化直补”等财政补贴新型模式。将资金直接用于农民的文化消费,避免中间环节的损失,通过对电视机、电脑、公共场所演出、图书、报刊、音像出版物进行“消费直补”,并由政府提供各种培训来提高农民的技能和素质。

第4篇:农村文化范文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日益富足,农村文化事业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呈现出了可喜的发展势头。

1.农村文化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近几年,中国文化建设投入的力度不断加强,文化事业经费逐年增加,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比如2004年文化事业费达113.66亿元,比2003年增加19.63亿元,增长幅度为20.8%。2004年全国人均文化事业费则达到了8.74元,比2001年增长了3.04元。最近几年中央和省级财政设立了专项扶持资金,加大对农村地区,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文化建设的扶持力度。“十五”期间前四年对农村文化投入达到98.53亿元,占全国文化事业费比重为27.2%。

2.重大文化工程的顺利实施使为农民服务的公共文化资源总量有了较大增加

实施了重点文化工程,为农民群众服务的文化资源更加丰富。近几年,文化部和财政部联合实施了一些有重大影响的文化项目,成为推动农村文化事业稳步发展的有效手段。如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对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整合,并通过卫星、互联网和光盘等传输渠道为社会公众服务。该工程实施以来,中央财政累计投入1.45亿元,地方累计投入2.5亿元,数字资源量已达到34TB(1TB数据量相当于25册电子图书或926个小时视频节目),依托公共图书馆、县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建成各级分中心和基层服务点4756个;与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合作,共建基层服务点14.6万个,与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合作,共建基层服务点16万个。

3.农民自办文化有了很大发展

在各地农村,农民自办文化悄然兴起,成为新时期农村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和国办文化的重要补充。许多地方农民以家庭为单位开展文化活动,发展农家文化大院和文化中心户,建设庭院文化,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充实活动内涵,农民参与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是从总体上看,农村文化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不相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可以说,农村还是我国文化建设的薄弱环节。具体表现在:

一是经费投入不足乙文化事业费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还是偏低,并且文化投入偏重于城市,城乡差距还在日益拉大。

二是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尽管“十五”期间,国家共安排预算内专项资金4.8亿元用于支持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建设,安排项目1083个,但仍有部分县无文化馆、图书馆,一些农村乡镇无文化站。

三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现有文化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基层文化单位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文化馆、文化站业务经费和活动经费得不到保障,县级图书馆购书费用占经费总支出的比重逐年下降。许多乡镇文化工作者待遇问题难落实,队伍不稳定。

四是为农民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总量偏少、质量不高。

这些问题都需要给予高度重视并加以解决。

二、结合新农村建设对农村文化发展的几点建议

1.农村文化的建设要从根本上转变地方领导观念

农村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从根本上是要转变地方领导的重经济轻文化的观念,解决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的关系问题。

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可是农村经济要持续稳定发展,农民生活要不断改善提高,除了丰富的物质需求之外,更需要精神的支撑,那就是农村文化。而目前农村文化建设却相对滞后,农村文化生活比较贫乏,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这不仅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也制约着农村整体发展的进程。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长期以来我们一些地方领导“重经济轻文化”的思想比较严重,以至导致农村文化发展缓慢。这个问题的出现主要是我们一些基层领导对农村文化发展观念上滞后的影响,受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领导农村文化思维模式和管理所致。因此要持续不断地发展农村文化,首先要转变和更新我们地方领导的思想观念,避免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大搞形式主义,切实有效地将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与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落于实处。

2.积极抢占农村文化阵地,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农村文化建设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维护农村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实现观念转变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事实证明;这块阵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去占领,必然腐朽的、落后的文化就会占领。然而,要想占领和巩固农村这块文化阵地,政府就必须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从而获得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随着农村百姓的生活逐步走向富裕,人们开始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和渴望日益俱增。由于过去农村的发展主要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度对农村文化的投入和建设滞后,造成了农村文化滑坡的现象,文化阵地名存实亡,更有甚者一些农村文化阵地被寺庙、教堂所占领,封建迷信,赌博等现象死灰复燃。政府供给的农村公共文化资源又严重匮乏,封建的、落后的文化现象在不断地侵蚀着我们的文化阵地,有的地方已经被这种现象所取代。面对这样的激烈较量,我们只有用重拳出击,抢回阵地,还农民一个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氛围,真正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农村文化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是我国农村发展的战略性措施,需要全体民众的全力支持,更需要政府的大力投入,尤其是政府资金的注入将对抢占农村文化阵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加速农村文化队伍的建设,提高从业人员综合素质

农村文化队伍的建设是农村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尤其是对乡镇文化队伍的建设是我们农村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关键问题,他们担负着农村文化发展的重要使命。目前在许多地方乡镇文化站还是“一站一人一章”的局面,甚至在某些地方虽然有编制,但许多人在编不在岗,或在岗不在职(专职),大多是从其他岗位转过来的,不知文化工作怎么开展,加上农村文化工作人员学历偏低,缺乏专业知识。本来乡镇文化站就是农村文化的一线管理者和组织者,村级文化室、图书室的管理辅导离不开文化站,农村文化中心户的建设、引导、辅导工作离不开文化站,乡镇一级的文化市场管理、监控也离不开文化站,集镇大中型文化体育活动以及文化体育协会网络组织的管理与引导,不仅离不开文化站,而且还需要文化站去组织、去发展。由此可见,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整个过程之中,乡镇文化站所面临和承担的工作是繁重而复杂的,就这“一站一人一章”的文化站怎能支撑起所管辖的包括乡镇在内的十几至二十几个村组的文化发展工作?事实告诉我们,在文化站工作被削弱的地区,已经出现了农村基层文化阵地流失、基层文化队伍涣散、群众文化活动“偃旗息鼓”、老百姓业余文化生活贫乏的现象,同时,黄赌毒等丑恶现象和封建迷信、腐朽落后的文化乘虚而入,严重影响着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村社会的稳定。加强乡镇文化站和充实基层文化队伍已迫在眉睫。为此,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4.建设和管理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是我们发展农村文化的基本条件之一,是农村文化公共服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巩固和逐步扩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我们农村文化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措施加大建设力度,使农村文化事业稳步而健康地发展。

首先要加强领导、增加投入、加大建设力度,使基层文化设施有明显改善。同时,更为关键的问题是加强对现有的和新建的基础设施的管理。依法管理文化设施是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文化主管部门的重要职责。加强基层文化设施的管理,首先要充分发挥乡镇文化站的职能作用。乡镇文化站是直接管理矛口指导农村文化建设的职能部门。机构改革后,乡镇文化站隶属于乡镇政府管辖,加上宣传;文化、广播、电视等职能合并,实际上成为了综合性的文化站,是多部门业务的指导。由于体制发生了变化,相关问题还没有及时理顺,在一些地方出现了编制不落实,人员不稳定,经费不解决,指导不到位的种种问题。因此,理顺乡镇综合文化站的管理体制,解决乡镇文化站目前的困境,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是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和管理的关键环节。其次,要依法管理文化设施。国务院颁布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是推进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和发展,促进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单位改善管理和服务的重要法规依据。但是由于一些地方缺乏法律法规意识,使一些公共文化设施特别是乡镇文化设施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和利用,甚至变卖文化设施,导致一些乡镇文化设施丢失严重。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增强依法管理文化设施意识,坚决制止和严肃处理破坏和损害文化设施的行为。通过强化管理使基层文化设施进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

5.进一步开发民间文化资源,推动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我国的民间文化来源于广阔农村而服务于我们整个社会乃至世界,开发和发掘农村文化资源,实现农村文化产业化是农村文化走出农村、扩大受众、弘扬文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当前我们正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竭力改善农村文化生活,进而提高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故此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必然要与当地经济相结合,这样文化与经济的结合就必然形成了文化产业。我们的农村文化底蕴深厚、丰富多彩,极具挖掘潜力和市场空间,同时我国各地民族特色文化不胜枚举,很多乡土文化基本上处于未开发状态,保持着得天独厚的“原汁原味”,故而更加符合现代文化消费者崇尚自然的价值取向。在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地方,特别是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却拥有独特乡村文化传统优势的地方,在农民渴望寻找致富新路子、城市人追求精神愉悦之际,完全可以利用”文化资源”改变经济社会发展格局。

事实上,在我国许多农村,特别是山区单靠农业发展是很难改变农村生活的,我们只有因地制宜,改变观念,充分开发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利用文化旅游、文化服务、民间工艺加工、民俗风情展演等等来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已成为农村的新兴产业。这些产业以其独特性避开与大工业的竞争,开拓出新的职业和岗位,进而使农民在离土不离乡的情况下,改变了农业人口的身份,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确保农民增收的“长效性”。同时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客观上可以提高农民的求知欲,推动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农村文化从业人员若想不被淘汰,就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研究市场的变化和需求。事实证明,凡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较快的地方,农民们参加学习,崇尚科学,积极向上的精神已经凸现出来,逐渐培育起乡村文明的新风尚。同时发展农村文化产业,还可以有效地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弘扬民族文化。我国有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在广阔的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有许许多多的民族文化需挖掘、开发、利用。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和传承,让农村文化产业为农村的经济建设和发展起到真正的桥梁作用。

因此,积极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强政策调控,使现有农村文化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与充分发挥是我们政府部门和文化管理者的历史责任。同时建议我们的创意、策划、咨询机构和文化艺术专家应重视乡村的建设,走进田野,走进村寨,提供智力支持,帮助和扶持乡村文化产业的项目定位、产业布局、经营管理和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站在城乡统筹发展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高度,积极推进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第5篇:农村文化范文

1.文化活动形式单一

多数农村的文化生活仍是以看电视、打麻将等比较单一的活动为主,不仅贫乏单调,还会造成赌博、迷信等不良风气的蔓延,这对发展农村健康文化是不利的。传统习俗和相关部门在这方面宣传力度不够都是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

2.基础设施薄弱

各个乡镇没有独立的文化站舍,大部份镇文化站配置是“一块牌子一间房、一枚章子一张床”,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缺设备、场地,加上乡镇财政状况都不乐观,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的难度很大。一是资金投入十分有限,处于“随意”状态。二是人力不足,尽管设有专兼职文化干部,但多数被统一调配做其它工作,并未专事文化。

3.农村文化建设体制不顺且机制不灵活

现有的有些文化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基层文化单位也没有充分的发挥其自身作用。类似于文化馆、文化站的业务经费、活动经费都得不到很好地保障,对于县级图书馆,投入的资金比重也远远少于城市。许多乡镇文化工作者待遇问题难落实,队伍不稳定。

4.文化人才匮乏

队伍老化、学历偏低、专业技能差是目前乡镇文化专干亟待改变的现状。文学艺术创作、群众文化编导等人才的紧缺,加上人员年龄偏大,缺乏进行系统的继续教育培训经费,现有队伍已不能很好的发挥管理辖区内文化市场和指导群众文化活动的作用。文化事业单位缺乏担纲专才,对文化不能很好的发挥引领作用,对农村文化发展也关注相对较少。

二、结合当前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对策及建议

1.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强化政策宣传

政府要加大对农村政策、法规教育的工作力度,向农民传递法律常识,让农民意识到,自己有权利可以行使,但是同时也要自觉履行应尽义务。只要“软”、“硬”同时结合起来,才能感受到社会的正能量,接受新鲜的、正确的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在一些不该接触的不良文化中,例如赌博,我们就要首先从自身找原因,其次就是靠国家的宏观调控。

2.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要制定实施基层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规划,完善机构编制、待遇保障、学习培训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吸引优秀文化人才服务于基层;对从事农村文化建设事业的人员实行从业资格制度;加强“选调生”和“三支一扶”工作开展,鼓励高校的毕业生到农村从事文化工作。

3.优化文化环境

结合城镇的功能建设,要优化文化发展环境。首先在完善城镇服务功能建设时,有重点地投入一定资金,完善和更新文化设施;其次要用好少数民族优惠政策,规划、建立少数民族村、民族寨,保护和发展好民俗文化。最后是充分利用重大的节日活动,开展形式多种多样的演出,在全社会形成支持、保护、发展群众文化的良好环境。

4.丰富文艺内容

第6篇:农村文化范文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进程不断向前迈步,农村人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如何开发和建设农村文化成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由于现在农村文化的建设比较落后,文化形式单一以及缺乏专业的文化建设人才等等问题,开发和建设新农村势在必行。本文就如何开发和建设新农村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 

 农村文化是新农村建设的无形的动力,不能被其他要素所取代。积极的开发农村文化,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加的文化需求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据有很重要的意义,它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原动力,是促进文化发展的最基本要求。 

 一、开发农村文化的战略背景 

 1、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农村文化的建设的现状令人很不满意,使得农村消极文化不断滋长,并给其提供了发展的空间。随着社会的发展,那些现代化和城镇化的都市文化理念正在逐步取代农村文化。 

 (1)新农村文化建设落后 

 文化建设不想经济建设一样可以给人看到实质性的东西,也不能给人们带来直观的经济收入,所以,政府大多把重点放在经济建设上,而忽略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2)文化活动形式单一 

 农民由于平时忙于劳作,很少有时间参与文化活动,最多也只是闲暇时看看电视什么的,基本没有其他的文化活动,文化生活较单调。随着一些消极文化和低俗文化的涌入,使得积极地传统文化被侵蚀,农村文化处于较危险的境地。随着一些消极文化的流入,农民容易被这些消极文化所毒化,尤其是一些迷信思想,严重影响了个人和和社会的安定。此外,落后的农村文化,会使得农民的价值观发生扭曲。 

 (3)文化建设队伍人才缺乏 

 因为一些历史原因和现实状况的限制,文化系统的人员整体素质较低,缺乏一些专业的文化建设人才,文化队伍的建设很不稳定。 

 (4)文化产业发展滞后 

 好多地方对文化产业的保护力度不够,尤其是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还停留在较古老的保护层面上。 

 2、缺乏农村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农业弱势地位越来越严重,农村发展缓慢,农民增收乏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缺乏动力。除了这些较多因素的复杂问题外,农村文化的发展与农村经济的发展相抵触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越来越艰巨,要完成这些任务,最关键的就是要提高农民的文化修养和素质。所以,要想让经济得以发展,首先要提高农民的修养和素质,这就要求将农村文化建设提升到重要的位置。 

 3、文化是经济竞争的软实力 

 文化是经济竞争的软实力,越来越多的被人们所重视,他将成为一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很多企业能够取得竞争优势,大多是依靠自身的企业文化。虽然我国有5000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相当的丰厚,但是随着日趋加快的社会发展步伐,文化竞争越来越激烈,我们拥有的一些文化资源跟不上飞速发展的步伐,来不及转化为文化竞争力。作为弱势产业的农业,是发展的阻碍力量,同时又是发展的希望和前景,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后方力量。农村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根本所在,农村要在稳定中找寻发展的机会,开发出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农村文化,提升我国农村文化的实力,增加国家的竞争力。 

 二、开发和建设农村文化 

 1、加强政府的作用 

 开发和建设农村文化是各级政府必须承担的责任,也是建设社会不易新农村的必经之路。要加强政府的作用,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观点出发,对农村文化建设需高度重视。把农村文化建设作为政府的重要日程,将其融入到经济发展的规划中,将其考虑到财政预算中,将其作为干部升迁的考核指标。到文化工作出现倒退的地区,要采取责问制度。 

 (1)加大文化开发建设力度 

 政府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整体布局,进行专项拨款用于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此外,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融资,通过融资的形式实现文化建设多元投入机制。同时还规划好新建文化设施以及现有文化设施的工作,使得文化设施发挥最大的功能。 

 (2)加强政府的管理工作 

 政府部门要根据农村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抓好农村文化活动,发挥文艺工作者的作用,将健康积极的文化活动呈献给农民,此外,还要充分挖掘专业的人员,并对一些有潜力的人员进行培养,是他们成为文化活动建设的支柱,让他们进入农村对农村文化活动进行相关的指导工作。 同时,还要鼓励人们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加大群众的参与力度,有效地抑制恶俗文化的传播,开发健康的农村文化活动。另外,公安部门要严厉打击一些低俗的消极的行为,比如对一些赌博参与者进行处罚。 

 (3)提升文化工作者的素质 

 首先要规划和正对农村文化队伍,要根据不同的岗位选取相应的人才,同时要鼓励一些高校毕业生进入到基层进行文化方面的工作。其次,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西区一部分高素质的人才,对一些有技能的艺人或文化,可以采取破格录用的方式。对现有的人员进行培训,确定各自的工作职责。 

 (4)发展特色产业 

 政府可以培育和法阵一些特色产业,同时要讲一些特有文化和现代文化结合在一起,使得特色文化产业得以发展。 

 (5)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 

 由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进行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特别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要重视对其的保护和开发,并对其投入一定的资金,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人的培养。 

 总的来说,经济的发展必然伴随着文化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快速进步,发展农村文化已是必然需求。 

 2、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 

 我们要坚持政府的主导地位,将农村文化建设作为重点,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和文化场所的建设,使得农村文化服务的网络得以全面构建。 

 3、改革文化管理体制 

 对文化管理体制进行改革,能够有效地提高文化服务的能力,政府需要积极地探索对现行文化管理体制进行改革的措施,激发文化设施的发展潜能,使得文化设施更具活力。此外,政府应该引入一些经济投入来参与文化设施的建设工作。同时,为文化设施引入市场化运作的功能,对一些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和创新。文化部门要紧抓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结合农村实际情况,采用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的生活,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 

 4、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 

 我们要加强农村文化队伍的建设,并制定一些文化事业发展的保障措施,选择有效的方式,发展一批专业的农村文化队伍,并通过一定的培训使得队伍的整体素质有所提高。对文化队伍中的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并坚持持证上岗的政策。一方面鼓励一些相关艺术专业的毕业生来从事农村文化建设,一方面面向社会招聘,招收一批专业的人才。此外,还要大力的培养文化骨干,将活跃农村文化和传承民间文化的作用发挥到最大,使得群众基础更加稳固。对工作优秀或作出贡献的农村文化工作者采取一定的奖励措施,使得农村文化的发展建设保持在一个良好的氛围之中。 

 5、融入社会力量 

 我们可以鼓励社会力量来支持农村文化的建设,开展一些与农村文化相关的活动,把农村文化建设融入扶贫机制,建立和完善一些相关的文化援助活动。积极地引导社会力量对农村文化事业进行捐助,以保证一些文化设施的建设。 

 三、总结 

 总的来说,发展健康有益的农村文化,及时农民的愿望,又是时展的需求。大家要在政府的引导下,共同致力于农村文化的开发和建设。农民需要文化的熏陶同时文化也需要农民,农村文化是原生态的文化,更具有民族性。加强农村文化的建设,要根据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把社会的要求和群众的需求联系在一起,切实把农民有需求的以及政府能够创造条件做到的事做好。 

参考文献: 

第7篇:农村文化范文

关键词:农村文化建设 渠道 政策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7-0257-01

1 农村文化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农村文化是农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在农村社会生产方式基础上的基层文化形式,是农民群众文化素质、价值观、交往方式、生活方式的集中反映,但随着农业农村建设的逐步深入,农民的钱包是越来越鼓了,生活是越来越富有了,但那些值得回忆和研究的农村文化却消失殆尽。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已迫在眉睫。

所谓农村文化,从狭义的角度讲,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以农民为载体的文化。我们通常情况理解的农村文化,包括稳定文化队伍,加强文化设施建设,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等。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文化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农民的生活水平,关系着我国发展的快速稳定,是保障实现小康社会,提升人民幸福感的重要保障。如何建立良好的农村文化,推动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

农村文化建设,是农民的文化水平、思想观念以及在长期的农耕实践中,形成并积累起来的认知方式、思维模式、价值观念、情感状态、处事态度、人生追求,生活态度,等深层心里结构的反映,它表达的是农民心灵世界,人格特征以及文化程度,当前农村文化现状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问题。

从经济发展方面来说,建设好的农村文化,是缩小城乡经济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与保障。只有拥有好的农村文化,才能丰富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民素质,为农村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从文化上来说,农村文化在我国文化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作为一个有5000多年历史的农业国,广大农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农村文化中既有精华,又有糟粕,这就需要我们健全农村文化制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社会稳定方面来说,我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城乡发展水平差距还较大,特别在新疆,团结与稳定是发展的大前提。只有通过农村文化建设,丰富农村各族群众的精神生活,缩小经济差距,才能从根本上,防止不良事件的发生。

2 农村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第一,毫无疑问,农民,是农村文化的主体;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及劳动技能情况直接影响到农村生产力的高低。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为农民提供尽可能多的受教育机会,让农民不但接受基础教育,提高其科学文化素质,增强就业能力。发达国家农业发达,关键就是有一批高素质的农业劳动者,这些国家的农民在完成基础教育之后,较普遍地接受了农业职业教育。建设新农村,我们不仅要在加强农民基础教育的投入和重视上布局,也应在加强农业实用技术教育、强化农民科学致富本领上着力。随着城镇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会不断地有农民从土地脱离出来,要使丧失土地的农民不失去最后的生活屏障,就必须使他们有稳定的职业、稳定的生活来源,实现农业劳动力的顺利转移,为此,就必须进行就业教育,进行转岗培训。农民也需要继续教育乃至终身教育,应把农村学校建设成为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和就业创业的重要基地。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还必须注重对农民思想观念的教育和引导,改变农民的传统观念,构建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价值观、开放观、市场观和竞争意识,让农民尊重科学、懂得科学,用科学的手段发展经济,同时培养农民的法制观念、平等观念及契约观念,使得农民渴望致富且懂得如何致富。因此,必须注重农村文化内容、形式和手段的自觉创新,努力找准契合点,不断打造新亮点,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一是要把农民致富奔小康作为实现文化自觉创新的原动力。农村基层文化工作要主动适应广大农民“求富、求知、求乐”的综合性文化需求,在满足农民群众文化娱乐需求的同时,在活动中融入更多的科技、法律、市场知识,让农村群众从活动中学到更多致富本领。要积极引导、扶持农民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产业,让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进程中真正尝到文化的甜头,真切体会到文化的价值,从而激发他们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要把特色文化建设作为农村文化自觉创新的最佳切入点。农村有着极其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这些民间文化最适合农民的认知方式和审美习惯,接触起来有一种自然而然的亲切感。积极挖掘农村现有的、独特的历史文化或民族文化资源,在保持特色文化喜闻乐见的风格的同时,充实其内容,创新其形式,赋予时代性、教育性,使其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载体,为农民提供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活动和精神产品。三是要以队伍建设推动农村文化的自觉创新。要切实落实好农村文化工作者的相关政策,保障他们的工资、福利待遇,确保人员在编在岗,尽可能地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要切实加强对农村文化专职人员的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不断增强其自主创新的能力;要大力加强农民业余文化队伍建设。农民是文化建设的生力军。只有最大限度地把农民吸纳到文化队伍中来,才能更好地摸清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提高农村文化自觉创新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同时,农民业余文化队伍的建设,也有利于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民关注并参与到农村文化建设中。

第8篇:农村文化范文

为了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促进我市农村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更好地服务新农村和全面小康建设,经局党组研究决定,就2010年全市农村文化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坚持“硬件”与“软件”并重的原则,继续巩固乡镇文化站达标建设和“农家书屋”(村文化室)建设的成果,进一步完善内部设施,形成覆盖全市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同时更加注重建成后文化阵地的使用与管理,努力提高运行质态,让文化阵地真正成为农民群众读书休闲、健身娱乐、科普培训的好场所。积极争取资金,加快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在我市的建设进度,加强与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结合,有条件的乡镇建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逐步实现基层服务点的全覆盖。

二、继续开展文化惠民工程。

继续做好“三送”和“三下乡”活动,全年计划送戏下乡80场,送图书19万元,送电影3000场以上,送文艺下乡4次以上,注重活动形式的创新和活动质量的提高,努力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实现。

三、大力开展以“四特”为中心的群众性文化活动。

坚持把文化工作的重心放在农村、放在基层,大力发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在全市广泛开展“特色文化乡(镇)、特色文化团队、特色文化家庭、特色文化标兵”创建活动,研究制定具体的创建标准和评选命名办法,积极培育地方文化品牌,带动基层文化活动的整体推进。继续开展“优秀文化活动评选”,举办第五届农民艺术节和农村文艺新作调演,引导、示范、带动城乡文化活动。

四、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

进一步加强民间文化资源的系统发掘、整理和保护工作,研究制定高邮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长期保护规划。组织评审、命名第一批高邮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全面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第三阶段各项任务,组织好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申报等工作。

五、培育发展农村文化市场。

一方面要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的培育,多形式、多渠道地兴办农村文化经营活动点,提高农村文化娱乐消费的品位和档次;

另一方面严厉打击各类非法出版物,加强网吧、游戏厅监管力度,净化各类文化市场,有效遏止各种侵权盗版行为,加大保护知识产权的力度。文化站是乡(镇)文化市场的管理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加强管理,促进农村文化市场朝着繁荣、活跃、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加强对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的业务指导与管理。文化局机关继续实行与基层挂钩联系点制度。市文化馆、图书馆做好业务人员与乡镇结对指导工作,帮助他们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培育农村基层文艺骨干。加强对农村文化工作的总结提高,适时组织开展农村文化经验交流活动。市文化局还将编印《20**、20**优秀文化活动评选获奖案例汇编》,供基层互相学习借鉴。

七、加快农村文化人才的培养。

第9篇:农村文化范文

为全面了解我国农村文化生活特征,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探索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受武汉大学国家文化财政政策研究基地委托,笔者对天镇县鲍家屯村的文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本次调查以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为主,辅以走访、座谈等形式,在完成相关数据统计并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一些比较重要的结论。其中纸质问卷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137份,其中有效问卷137份,有效率为91.3%。

一、鲍家村文化建设之现状

鲍家屯位于天镇县城东部,距县政府约4km。该村方圆2.5km,671户2713人,耕地面积6300余亩。民风淳朴,村民热情好客,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近年来,在政府的扶持下,群众逐步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文化建设也呈长足发展趋势。作为天镇县唯一获得2012年度山西省文化先进示范村殊荣的鲍家屯村,近年来文化建设更是蒸蒸日上。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文化需求也随之提高,各级政府也继续加大对文化建设的投入,文化大院、农村个体放映队、民间秧歌队等有了较为显著的发展。调研发现,该村已建成农村文化站2个,业余文艺团体1个、文化示范户49个、村级文化活动室4个、秧歌队1个,从事曲艺、刺绣、剪纸、演唱的民间艺人60余人。该村文化建设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基础设施建设与标准要求和实际需求尚有较大差距,其文化建设的发展仍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问题:文化活动缺乏创新而发展缓慢、文化基础设施破旧落后、文化娱乐形式单一、工作人员较少、村民普遍积极性不高以及科技文化素质低下。因此,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已经成为该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

二、文化生活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整体文化素质不高

村民整体素质不高,主要表现为村民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见表1)。

分析发现,村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而且当地政府很少举办科技下乡,与农业、法律等知识相关的讲座或培训也少之又少,农民很难有接受再教育的机会,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群众科学知识的匮乏。在访谈中了解到,该村不少地方,偷盗抢劫、打架斗殴、算命打卦、赌博放红随处可见,严重阻碍了科学知识和科学思想的传播,不利于农民文化和思想素质的提高,更不利于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塑造。如果不对农村文化活动进行正确引导,不能进行健康的文化消费,低俗腐朽的文化就会根深蒂固。要想遏制农村文化市场上不良文化的泛滥,政府要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培育健康的农村文化市场,坚决制止不良文化的蔓延,为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提供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

(二)文化场所得不到保证

根据调查,该村文化站名不副实,相关部门“轻文化”的守旧观念导致文化站几乎不对外开放,基本呈现无人员、无经费状态。而农家书屋场地极其简陋,现已征为他用。调查中还发现,相当一部分村民对农家书屋的存在毫不知情。农家书屋里的藏书更是有减无增,迟迟没有更新,很多书已是“面目全非”,破烂不堪,几乎无人翻阅。

结合北方农村现状,春夏秋三季农忙,文化活动只能在寒冷的冬季进行。然而,旧的农村文化室场地小、条件差,文化活动只在室外进行,严重困扰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这也是民众参与度较低的一大诱因。基础设施和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不健全,已建场所不能合理利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文化活动的发展。因此,加强农村文化站建设,充分利用已建室内场所,对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非常重要。

(三)文化设施匮乏且破坏严重

农村文化设施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文化设施破坏严重,资源缺乏。二是文化设施落后过时,更新慢,现代化水平低。由于投入短缺,文化基础设施薄弱,设施规模偏小,设备较简陋,文化活动的音响设备以及体育健身器材相当匮乏,严重制约了农村文化建设的深入发展。经调查,农村基础文化设施滞后于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见表2)。

文化建设缺乏一定的物资保障就不能实现真正的文明,因此,该村文化设施的保护与完善应受到广大群众的共同关注。

(四)村民整体参与度不高

据统计,该村参与文化活动的人数为60余人,仅占全村人口的2.2%,除了文艺工作人员有少数男性外,表演人员几乎全部是女性,性别比例极不协调。而且由于耕作和作息时间安排的不同,村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度不高,常出现“有人演没人看”的情景。文化活动带头人和专职人员匮乏,文化活动难以顺利开展。调查显示,村民对文化活动热情不高的原因有以下三方面:

(1)村民的思想比较保守,不擅于在众人面前展露才能,怕被人笑话;

(2)农民的基本文化素质低下,缺乏文艺细胞,腹中无物;

(3)文化活动不能为农民带来经济收入。

因此,实现农村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调动农民自身积极性,文化建设必须与农民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结合起来,才能满足他们的文化生活需求。

(五)文化活动形式单一,缺乏创造性

随着农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内容陈旧、形式老套的文化活动难以具有吸引力,越来越多的群众开始追求更高品位、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生活。调查显示,农村文化活动内容陈旧落后,缺乏创新意识,文化品味不足是本村文化活动所面临的主要问题。除了节假日开展一些传统的喜庆活动外,看电视已成为农民获取知识、文化娱乐的主要方式,其次是打牌,下棋,喝酒聊天等等(见表3)。

该村其他文化生活形式,如扭秧歌、赶庙会、“文化下乡”等仅限于春节期间开展,其活动的次数和范围也都十分有限,而听科技讲座、阅读报纸杂志、农艺培训、文体表演等活动的时间则更少。因此,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开发利用农村文化建设资源,大力培育农村文化队伍,形成农村文化建设长效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三、建议与对策

(一)大力宣传文化活动 提高人民文化素质

天镇县鲍家屯村的文化建设现状已向我们敲响了警钟,因此,要想大力发展农村文化建设,必须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进行文化宣传,提高群众文化素质以及文明意识,使村民充分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在文化宣传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1)大力宣传文化建设的现状,让村民都认识到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和文化之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2)建议政府投资安装农村有线电视,满足农村居民基本公共文化需求。截止目前,全村无一处安装有线电视,配备网络的家庭更是寥寥无几,对村民获取文化知识极为不利。

(3)着重提高村民文化素质。通过文化下乡、科技培训等形式对农民进行再教育,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

(4) 广泛宣传文化建设的方法。通过定期派发文化活动传单,张贴文化宣传海报的方式,有效推广文化活动,更为直观的将文化建设的内容呈现给群众。

(二)改善农家书屋

读书是村民学习知识、增长文化的源泉,只有充分利用农家书屋,才能在一定程度减少“文盲”的数量。根据实地调研的结果,2012年全村农家书屋人均藏书量仅为0.175册, 低于全国图书馆人均藏书量0.3册, 更远远低于国际图联人均1.5-2册的标准。农村的“三农”图书和报刊数量偏少、实用性差、阅读率低、更新周期较长。而且农家书屋极其破旧,场地拥挤不堪,不能为村民提供一个舒心的阅读环境。该村文化建设的滞后发展, 导致了民众总体文化素质较低。因此,相关部门应合理分配已建场馆,为农家书屋留出专用场所。同时,还可通过合理引导社会公益组织和个人投入,扩大农家书屋的藏书量。

(三)引入网络文化

尽管电话、电视比较普及,但宽带网络还很落后,现代化的科技设备也十分欠缺,目前农民获得政策和科技信息,电视渠道占绝大部分。调查显示,该村中, 20岁以下的农民中喜欢上网的人占到近2/3,而60岁以上的农民中则很少有人喜欢上网,说明农民现代信息科技素质还比较差。造成这种现象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电脑购买成本较高,经济状况一般的村民不会考虑网络需求。

(2)农民文化素质低下,技术不过关,不会正常的操作。

因此,相关部门应加大网络建设,为村文化站配备一定数量电脑,并有专人指导农民学习网络知识,利用网络让农民获取科技和致富信息,营造和培育良好的农村文化氛围,让民众享受到网络信息对文化建设的丰硕成果。

(四)加大政府投资力度

发展农村文化建设,资金要有保障,文化经费不足与农村文化贫瘠有很大关系。农村存在的“重经济、轻文化”的现象以及官员过分追求经济目标,都使在基层文化建设方面上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农村文化活动的资金大多数来源于村民自筹,这方面各级政府的支持力度还远远不够。农村文化事业本来就是以社会效益为目的,体现公益性的,因此政府在充分认识的同时要保证文化事业发展的投入,把农村文化建设工作当作政府的重要事务,在分配使用资金时,按照建设城乡文化的要求,确保该村的文化投入占财政收入总额的1%切实到位。

(五)提供人才支撑 创新文化活动

农村各种文艺骨干和基层文艺表演团体是繁荣广大农村文化的重要载体,他们维持着最基层的文化演出市场,因此,配备高素质的文化人才,是农村文化建设得以繁荣的保证。然而,据统计, 发达国家的科技文化人员与农业人口的比例为1:100, 我国仅为1:1200。我国每万人农业人口中的大学生为1人, 而美国是560人。调查发现,该村科技文化人才的配比只有1:1357,远远低于我国的平均水平。而且在弘扬传统文化精神的同时,必须注重文化内容、形式、手段上的创新,开发出属于自己的文化产业,主动去适应广大农民求富、求知、求乐的综合性文化需求。为此,笔者认为,该村相关部门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1)积极引导、扶持农民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产业,培养农民文化骨干,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在活跃农村文化建设方面的作用。

(2)鼓励和吸引优秀人才到基层文化机构工作,为农村群众文化活动造就更多更优秀的文艺骨干力量。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繁荣农村文化市场,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让民众真切体会到文化的价值, 从而激发他们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样,农村文化才能经久不衰。

四、结语